金融人才培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3:24:13

金融人才培养篇1

1、培养的人才适应性不强。金融学作为应用学科,培养出的人才应具有复合性。从国外的金融实践来看,金融混业经营是大势所趋,能够综合运用保险、银行、基金、证券、信托等不同行业的产品为顾客提供金融服务是未来金融产业发展的趋势,而我国当前人才培养模式显然难以满足这一要求。同时,随着知识全球化、信息化发展和金融业战略转型,对应用型金融人才需求必然增加,人才结构进一步优化。而我国金融人才培养的“内向型”的特质,是我国的金融人才只能应付国内金融市场,满足不了全球金融市场的需要。

2、教学方式和手段落后。教学手段和方法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仍比较注重教师讲授,以教材为本的传统教学方式。课堂上,教师讲授自己认为重要或难点的地方,学生处于完全被动地位,学生很少参与教学,讲授缺乏启发性,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久而久之,学生就懒于动脑、动口、动手,养成了缺乏创新思维意识,导致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不足。

3、忽视职业道德教育和服务意识的培养。我国教育机构实行行政化管理模式,在培养人才过程中也就缺乏“人本”理念和“服务”理念,学生被当做

单纯的被教育者来对待,在教学中处于从属地位。在这样的思想影响下,学生的服务意识淡薄,走上工作岗位服务水平不高,无法满足社会需求。

二、应对之策

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人才培养目标。金融人才培养要以市场为导向,紧跟金融发展的客观实际,及时更新内容,以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另外,金融教学还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不断调整改革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要从专才向通才转变,从侧重理论转向理论与实务并重,从专业知识型向综合素质型转变,培养其具有较高的经济金融理论基础、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开发创新能力的金融人才。

2、改革课程体系设置,强化专业教育。顺应金融理论研究发展趋势,将课程课程中心逐渐从宏观转向微观,增加金融效率学、金融工程学、金融创新学、金融风险学等微观金融课程。强化数学、法学、英语和网络信息技术等学习,注重金融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和融合。紧跟金融理论前沿,发展完善专业课程设置,保证专业课程之间连续性和整体性。一方面需要在教材内容的设计上统筹兼顾;另一方面为了保持课程的完整性确实有必要重复的内容,应该通过任课教师之间的协调,在课时安排、授课内容的深浅程度上进行合理的设计,培养学生具有较宽泛和深厚的专业基础。

3、注重实践能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适应当前及未来金融业发展,金融人才既要懂公司金融、资本市场、投资组合等理论,又要熟知股票、基金、债券等知识,还要了解众多金融衍生品,会采用经济学分析、证券分析、财务分析及量化分析等方法,来分析各种经济现象、解决相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数理分析基础和运用数学原理建立金融模型的技能。大力引进国外金融学科的先进课程与科研成果,积极吸收国外金融学的最新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完善金融学科体系。各大学校还要建立金融模拟实训室,搭建金融网络平台,通过模拟实习,让学生感知书本知识,让理论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加强学校与各大金融机构的联系,开展校企合作教学,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并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创新活动,带领学生参加科研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4、改革教学方式和手段,提高教学效率。金融教学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以学生主,老师为辅”的教学方式,在教学方式上,应大力推进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和案例教学,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并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自己收集数据,整理资料,分析问题、得出结论,并提出解决问题之道。创新教学手段,尽量采用多媒体教学,配备图文并茂的案例,主动创设课堂教学情景,开拓学生视野,扩散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确实提高课堂授课效果。

5、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服务意识培养。学生的青春期是塑造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服务意识的关键时期,作为学校,要及时加以引导和教育,向学生灌输正确的道德标准和职业规范,在教学中强化思想道德修养。对于金融专业的学生来说,更要加强金融操守的培养。同时,金融业是服务业,金融人才需要服务意识。学校要加强学生金融服务意识的培养,从专业知识、金融技能、礼仪修养等方面提高他们社交能力、表达能力、谈判能力、适应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综合素质。

三、小结

金融人才培养篇2

金融数学是以数学为工具、以经济为背景、以金融为例证的一门应用数学。其应用计算机技术和数学方法,在金融经济现象定性分析的基础上,来对金融经济系统的数量变化、数量关系、数量表现及其规律性进行研究。随着经济改革的日渐深入,社会对实用型人才的需求越加苛刻起来。探讨金融数学教育与实用型金融人才的培养,对于我国金融长足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1、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基础1.1数学知识。扎实的数学知识,是学好金融数学的基础。涉及金融领域的数学知识主要包括:线形拓展空间、几何规划、极值理论、泛函分析、最优控制理论、不动点理论、微分拓扑、灰色理论、层次分析等。为在有限学时内,使学生对实用数学知识有一个基本的掌握,可将复杂繁琐的数学定量证明和公式推导删掉,并引入一些金融相关的实际案例,从而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理论的同时,又分析了实际案例,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强调了知识的实用性。1.2数学建模思想。金融数学的应用领域主要包括保险、银行、期货、股票等,对于这些领域来讲,将实际案例引入建模思想,以数据为依据,进行大量实验,来对其内在运行规律进行分析,进而解决问题是一个有效的形式。因此,数学建模应当成为必修的一门课程,在教学镇南关强调学生主体地位,应用启发引导的方法,来对学生创新能力进行培养。同时,应鼓励学生参加建模竞赛,以此来作为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强劲动力,进一步提升学生对于问题分析和解决的能力。1.3计算机能力。新世纪,计算机技术已成为当代人才的必备工具,其对金融数学教学亦有着十分有效的帮助作用。数学建模同计算机分不开,庞大的金融市场需要依靠计算机进行处理和分析,而计算机也作为学校教育信息化、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而存在。因此,在金融数学教育中,应当重视学生对计算机的应用能力,通过强化训练,让学生自己动手来进行编程,进而有效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实施多媒体教学新时期,多媒体教学设备已经较为完善,利用起来开展金融数学教学十分有效。教师通过媒体文件对经济案例进行播放,再现案例情境,这样的教学形式实现了对案例情节更为生动的再现,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其观察能力;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来扩充课堂教学容量,教学时间被大大节省,来将更多时间留给学生分析和讨论,从而达到深化记忆的目的;金融数学教育中,实施多媒体教育有着十分明显的优势,实现了图像、声音、图表、文字的立体性结合,达到生动形象、图文并茂的教育效果;在金融数学课堂教学中,可利用网络,来使学生对当前新颁布的经济法规和经济热点问题加以了解,听取经济专家的金融风险预测和经济事实分析,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金融数学的积极性。3、对金融职场进行模拟3.1通过职场模拟,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开设基金、外汇、股票等交易模拟场所,在实验室中,学生可对外汇、股票等进行交易模拟,在模拟过程中不断强化对知识力量的理解,来对外汇、股票的大小盘数据分析、K线图、交易规则等具体的业务操作方法及基本的金融市场管理技能加以掌握,有效提升其实操能力。此外,在模拟过程中因要用到概率计算、C语言、经济数据统计与分析等多方面的知识,从而使学生实践过程,融合了多学科知识,有效提升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并在知识的综合运用中,启发自身创新思维,形成自身创新能力。3.2通过职场模拟,强化学生人际交往能力。通过职场模拟,使学生对金融业务进行熟悉,并在实践中锻炼和培养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如,在实施保险业务职场模拟过程当中,可定位学生的职位为业务员,重点锻炼和培养其与人沟通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可由营业部、人事部经理等领导职位来负责对其锻炼,使其逐渐形成处理突发事故和上下级关系的能力。4、强化学生实习,在实践中培养能力经过多年的探索的与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具备了很多先进、合理的因素,特别是在理论基础教育方面,使学生收到了较为扎实的训练,有了较好的基础理论知识。那么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如何将毕业生课堂向岗位有效转变这一适应期缩短那?实习无疑成为一个极佳的选择。特别是对于金融数学来讲,一方面要将理论应用与实际,一方面是要强化自身业务能力,进行实习十分必要。4.1通过实习,完善学生就业准备。学习是以应用为目的的,四年的学习生涯已为学生将来从事金融事业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通过实习,来使学生对真正的金融环境和金融系统操作流程有一个整体准确的了解,进一步激发其就业热情。实习阶段,通过教师的适时指导,来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具体应用相对应,形成自身实操能力,为自身实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打下坚实基础。4.2通过实习,实现实用型人才目标的培养。实践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实习来形成学生理论与实际兼顾且相联系的能力,对自身金融实践知识进一步丰富。教师通过对与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系统的积极协商,来使学生进入到这些场所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现实环境的打磨,来使学生在就业后,能够对工作领域的金融业务快速熟悉,有效的缩短适应期。5、结语严峻的就业形式对比实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使得对金融数学教育与实用型人才的培养进行探讨十分必要。借鉴上述内容,来更为有效地保证金融人才培养的实用性,使其拥有更好的就业前景,为社会所接受,从而使其自身的特点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更好地服务于现代化经济建设。

金融人才培养篇3

关键词:金融工程师;人才培养;创新;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5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1-0123-02

金融工程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首先在西方国家出现的,是一门创造性的运用各种金融工具和策略来解决金融财务问题的新兴的金融学科。它将工程思维引入金融科学的研究,综合地运用各种工程技术的方法(主要有数学建模、数值计算、网络图解、仿真模拟、分解与组合等),设计、开发和实施新型的金融产品,创造性地解决各种金融问题。其成果金融产品既包括原生和衍生的金融商品,也包括金融服务和解决金融问题的手段和策略。其创新和创造性既意味着金融领域思想和思维的飞跃,也意味着对已有观念的重新理解与运用,以及对现有产品进行的分解与组合。金融工程的出现,标志着金融科学已走向工程化的阶段。

一、金融工程的特点

作为一门前沿学科,金融工程融合了经济学、金融学和投资学的相关理论,同时又吸收了数学、运筹学和系统科学的精华。从理论上讲,它是一门融现代金融学、信息技术与工程方法于一体的交叉性学科;从教学方面讲,它是一门由现代金融理论支撑、以实务操作为导向的高科技金融学科。金融工程具有以下特点:

1.金融工程具有应用型交叉学科的基本特征。金融工程集合了金融学的基础理论和工程学的基本分析方法而又具备自己的特征――强调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和交叉。除了运用数学和统计学知识为主要分析手段外,金融工程还引入了最新的计算机技术、仿真技术、人工神经网等前沿技术,也用到了决策科学和系统科学的有关理论。

2.金融工程是一门具有量化特色的学科,重视模型化和最优化。金融工程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广泛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来解决金融实务中的各类问题。量化分析的第一步是把没有数量特征的各种实际对象转变成具有数量特征和某种相关关系的变量。在数学模型提出来后,接下来的任务就是针对不同类型的模型进行分析、求解、推导和论证。

3.金融工程重视创新思维。创新是金融工程的灵魂,金融工程的创造性特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运用各种工程分析手段对收益和风险特征进行量化、分解和组合,创造性地改变收益和风险结构,实现新型金融工具的引入和运用;二是通过对各类金融要素的重新组合和创造性的变革实现解决方案的优化、市场范围的拓展和金融服务的创新。

二、金融工程教学的人才培养目标

对于金融工程专业的学生培养,首先要有一个合理的定位。根据金融工程的特点和国内金融市场发展现状,中国金融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应立足于使学生熟练地运用已有的金融产品定价和风险管理模型,并具有一定的金融产品开发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1.金融工程的专业人才应该具有比较扎实的经济、金融理论基础,尤其要系统掌握现代金融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熟练掌握金融工程的基本理论框架,熟悉公司财务、金融市场与证券投资以及银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具有相应的基本运作技能。

2.金融工程的专业人才应该熟悉与金融工程学科相关的原理性知识,并有较高的数学、统计学、外语与计算机操作水平。具备扎实的数理分析基础和运用数学模型的能力,能够对金融、经济问题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处理;能够熟练地使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为了适应国际金融市场的激烈竞争,金融工程的专业人才应该具备较高的外语水平,还应该熟悉会计、税务等方面的原理性知识。

3.金融工程的专业人才应该具备一定的从事金融实务工作的能力。能够灵活运用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方法开展工作,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从事资产评估、风险管理以及金融产品设计与开发等方面的实务工作。

4.金融工程的专业人才应该具有较强的市场经济意识、创新思维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金融工程的产生和发展是与金融市场密不可分的,金融工程研究开发的每一项结果,都是为了满足金融市场的需要,而推出的一项创新的金融产品,这就要求金融工程的专业人才具有金融创新的意识和思维。

三、教学课程设计

1.强调基础的经济金融理论教学,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经济金融理论素质。金融工程本科专业的设置必须立足于经济金融理论,这是培养合格的金融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基石,这些理论应包括基础的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等学科以及一定的现代金融理论,如开设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公司财务、投资学、金融经济学、金融风险管理等课程。另外,还应辅之以保险、税收、金融法等方面的知识。

2.适度开设数学类课程,培养学生掌握比较全面的数学和统计学的技能。为培养各类专门的金融工程人才,使学生掌握比较全面的数学和统计学的技能已经成为必需。为此我们开设了微分方程与动态经济学、概率论基础、数理统计、运筹学、应用随机过程、金融时间序列分析等课程,此外还有随机分析、决策分析、经济数学模型等课程供学生选修。这些课程的教学大纲不仅体现数学课程本身的内容,而且充分结合金融工程的需要,强调数学方法在金融领域的应用。

3.体现金融计算、数学建模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具备数值计算、建模技巧及数据分析能力。通过使用计算机及软件对金融数据进行分析,研究金融运行规律是当今金融信息全球化的重要手段,为此我们设置了如数值计算、经济数学模型、计算机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分析应用软件、金融实证分析等课程,培养学生能够从复杂的金融环境中分析出关键因素并设计建模方案的基本素质,以及具备通过数值计算对金融问题进行数据分析和检验解决问题的可能方案的能力。

4.构建金融工程的专门化课程,培养学生成为复合型的金融工程人才。围绕金融工程我们开设了如衍生金融工具、金融工程学、金融工程案例和应用、金融风险的量化分析、金融产品设计与开发等课程,学生可以通过教学了解金融工程的核心以及运用相关金融工具和策略解决金融问题。

四、应用型为主的金融工程教育

从学科性质来看,金融工程属于应用型的学科,这一性质决定了在金融工程学科建设中,必须充分强调实际应用能力的教育和培养。

1.开设实践类和信息类课程。利用金融实验室进行金融市场、金融交易模拟实践;采用分散性现场参观与观摩的形式感受真实交易的氛围;通过互联网访问中央银行、大型商业银行网站,了解金融中介业务运作。实践性教学的目的是增强本课程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紧密程度,增加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知识技能的应用能力。引导学生养成通过网络、媒体积极吸收市场、经济和技术信息的习惯。

2.重视实际的技术能力培养,这主要是指诸如SaS和matlab等课程的开设。金融工程的大部分问题都需要通过软件技术加以解决,比如:数学建模、数值计算、网络图解、仿真模拟等,因而技术能力也反映了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水平。在国外的金融工程人才培养中,不少大学将matlab作为必修课之一,从而保证学生能迅速的将金融问题转化为技术问题并加以解决。

3.强化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有助于巩固和提高学生基础理论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不仅如此,案例教学对于培养对金融工程至关重要的“创造性”的思维,也是非常有用的。在数十年的发展过程中,金融工程应用已经积累了很多创造性地解决金融问题的案例,这些案例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思想财富。案例教学是学习、培养和提高这种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4.积极发展实习教学。在美国,是否提供实习机会,使许多开展金融工程教育的学校吸引优秀生源的重要手段之一。事实上,在中国,由于金融人才的缺乏,金融工程的实习教学对于学校和实业界来说是一个双赢的策略,学校应加强同实业界的交流与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

五、金融工程师职业教育和创新思维培养

金融工程师的称谓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伦敦金融界,区别于传统的金融理论研究和金融市场分析人员,金融工程师更加注重金融市场交易与金融工具的可操作性,将最新的科技手段、规模化处理方式(工程方法)应用到金融市场上,创造出新的金融产品、交易方式,从而为金融市场的参与者赢取利润、规避风险或完善服务。金融工程师通常受雇于投资银行、商业银行、证券公司、金融中介机构以及非金融性质的公司。

因为金融工程师具有一系列专业化的、仅凭技术所无法达到的素质,并且由于金融创新的速度超过了市场产生称职金融工程师的能力,金融工程师总体上是供不应求。其就业机会显得格外光明,并且毫无疑问,其工作带来了丰厚的回报。加强金融工程师的职业教育已成为现代金融发展的一种趋势。

金融工程自身的特点要求一定的创新能力。首先,金融工程的基本职能是创造,就是在金融市场中根据客户的需要来创造新的产品已实现收益和规避风险。其次,由于金融工程师要解决的问题往往超出个人的知识基础而需要进行小组工作,以处理复杂的金融、法律、税收、会计、产业、计算技术、市场营销等方面的问题,因此,作为小组核心的金融工程师,合作的精神、沟通的技巧和协调的能力是必备要素之一。

总之,在金融工程领域的教学和科研过程中,从发展的趋势来看,金融工程将不仅仅作为一门技术性的学科,而是将逐渐成为一种创新和开放的思想方法,日益渗透到金融、经济乃至社会生活中。

参考文献:

[1]金融工程[m].宋逢明,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金融人才培养篇4

关键词: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从宏观的角度分析,现阶段我国金融行业正处在飞速发展阶段,而该行业也是我国经济市场的支柱型产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度极高,在这种情况下,相关的金融保险专业讲师就必须要重视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强化对于学生的理论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专业知识掌握能力的培养,使其在步入社会之后可以有效的为金融行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但是要想保证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成效就必须要明确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了解到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的现存问题,然后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以此来保证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一、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分析

(一)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分析

随着时代的发展,当前金融行业已经逐渐的成为了我国经济市场的支柱型产业,而金融保险市场具有较强的动态变化性,相关的高等教育机构要想有效的培养出满足社会用人需求的人才就必须要结合市场变化情况来不断的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在当前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机构在实践进行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当中,必须要满足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对于金融保险专业人才提出的新的要求,培育出具有较强道德素养、智力水平较高、体质健康水平较高、审美素养较高的人才,同时还要保证每一位专业学生都能够具备较强的职业素养以及艰苦奋斗精神,使专业学生对于各类金融理论以及保险营销知识有着较强的认知度,对于国外金融行业以及当前我国金融保险专业发展现状有着较为深入的认知,同时还可以将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工作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在实践培养金融保险专业人才期间要保证每一位金融保险专业学生都具备保险及期货等金融产品实务操作能力;可以有效的完成信息分析,融资分析以及等工作;具备市场调查能力,可以预测出市场的变化同时还具备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沟通能力;对于我国银行贷款业务、金融业务相关政策及国际上的法律法规、理赔流程和保险业务流程有着较为深入的认知;具备英语三级资格证书,计算机二级资格证书以及金融保险行业的从业资格证书。

(二)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基本素养要求

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必须要具备以下几项重要的基本素养,其一,要具有较强的爱国主义精神,能够自觉的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对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着较为深入的认知,能够自觉的肩负起建设祖国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梦的重大使命。其二,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统一自身的发展目标与国家发展目标,为实现民族繁荣富强而不断努力。其三,具有较强的爱岗敬业精神,遵纪守法意识,能够积极主动的与其他从业人员相合作,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可以有效的从新的角度来进行问题的解决。其四,对于金融保险行业的规章制度,有着较为深入的认知。

(三)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重要性分析

现阶段,我国金融行业正在飞速发展,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大,而金融行业发展的基础就在于有着较为庞大的人才基数,在这种情况下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具体而言,有效的实现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不仅可以极大地提升当前高等院校教育金融保险专业教育教学的成效,同时还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以及未来发展高度。其次,可以有效的促进金融保险行业发展,为金融保险行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人才支持,从而保证我国能够快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二、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存问题分析

随着我国金融保险专业讲师对于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不断深入,经过一段实践深入的实践调查研究发现,当前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并不乐观,其中仍然存在这一些较为显著的问题使得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逐渐的无法满足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要求,而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方法较为单一

经调查显示,现阶段,诸多高等院校金融保险专业讲师在实践对学生开展人才培养活动的过程当中,所采用的人才培养方式过于单一,没有有效的将现代化人才培养模式融入到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当中,如,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分层教学模式以及趣味教学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导致学生的信息素养与金融保险专业知识掌握能力无法得到同步提升,无法学习到自身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同时也无法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各项课程知识点学习活动当中参与积极性不足,如果这一问题未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那么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将很难持续有效的开展下去。

(二)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经研究发现,诸多高等院校讲师在实践对学生展开各项金融保险专业知识点教学活动之前,并没有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只是单一的将让学生全面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岗位工作需求以及教材当中所阐述的知识点定位教学目标,在这种情况下,所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计划就会显得过于空洞,所培育出的人才也无法对自身进行准确的定位,更无法满足当前行业的用人需求缺乏实践能力,不具备应用型人才所必须要具备的素养。

(三)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讲师综合教学能力有待提升

金融保险专业讲师属于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第一执行者,但是经研究发现,诸多金融保险专业讲师在实践开展各项人才培养工作的过程当中并不具备双师型讲师的标准,缺乏金融保险行业岗位实践工作经验,对于一些实践类的知识讲解过于枯燥无法有效支撑其完成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同时这些讲师也没有接受定期的专业培养,导致其自身的综合能力无法满足当代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需求。

(四)没有实现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目标

目前,诸多高等院校并没有实现校企合作培养新时代专业人才的发展目标,高校教育管理虽然倡导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开展,但是诸多讲师并没有意识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力度较低,甚至部门讲师并不重视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开展,从而导致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并不乐观,无法有效的培育出满足金融保险企业发展需求的人才。

三、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的有效措施分析

(一)组建双师型金融保险专业讲师团队

金融保险专业讲师属于各项人才培养工作的第一执行者,同时也是影响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成效的第一影响要素,在这种情况下,相关的金融保险专业讲师及高等院校教育管理者都必须要重视双师型金融保险专业讲师团队的组建工作。为此,首先,金融保险专业讲师自身必须要重视自身综合工作能力的提升,可以从量方面来提升自身的能力,一是教育教学能力,二是金融保险行业实践工作能力,在学习一些教育教学技巧的同时,要积极主动的关注金融保险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信息,了解金融保险行业岗位实践工作技巧,保证自身在讲解一些实践类知识的过程当中可以有效且直观的告知学生具体的实践技巧。同时还要定期的进行工作反思,明确自身在实践教学期间所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进行改正。其次,高等院校教育管理者在应聘专业讲师期间需要综合考察应聘人员的教育教学能力以及对于金融保险行业的了解程度,选择综合素质水平较高的人员作为自身院校金融保险专业讲师团队的成员,严禁近看学历来决定录取与否,要重点考察讲师的实践能力以及教育教学能力,保证讲师团队满足双师型讲师的资格。最后,需要有效的强化对于金融保险专业讲师的培训力度,为金融保险专业讲师提供实践培训的机会,引导讲师到金融保险企业内部进行进修学习一些实践类知识,同时还要鼓励讲师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校所组织开展的讲师培训活动当中,在培训期间要将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要求,金融保险行业工作技巧,创新教育教学能力,职业素养等作为主要培训内容,从而保证每一位金融保险专业讲师的综合能力都能够得到与时俱进的提升并满足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要求。

(二)优化革新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方法

对于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的方法属于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计划能否实现的关键性影响因素,只有保证将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方法落实到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当中才能够保证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成效。针对于这一情况,相关的金融保险专业讲师需要重点进行人才培养方法的创新。为此,首先,金融保险专业讲师需要有效落实信息化人才培养方法,积极主动的开发信息技术的优势功能,具体而言,要构建出完善的信息化教学平台,在平台当中定期的推送一些关于金融保险专业的知识,并一些金融保险行业最新发展动态信息,同时还可以为学生进行在线指导教学,让学生将自身所不懂的专业知识通过互联网告知讲师,讲师要结合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对其进行一一指导,保持着高度的耐心以及悉心,在强化师生之间互动交流力度的同时,降低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所受到的时间限制以及空间限制。其次,需要有效落实分层培养方法,讲师在课上必须要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主动的鼓励学生表达出自身在学习相关知识期间所遇到的问题以及自身的学习需求,同时教师还要依照学生的学习表现帮助学生分析自身的学习特点,帮助学生构建出符合其自身学习特点的知识体系,之后再依照学生的学习需求将学生划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分别设置出具有针对性的学习任务以及发展规划,专项培养学生的优势能力,并引导学生互相分享自身的学习经验,让学生取长补短有针对性的提升自身的能力,满足社会的用人需求,提升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成效。最后,金融保险专业讲师需要有效落实趣味教学模式,定期的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极具趣味性的游戏活动,如,在课上讲解相关知识点的过程当中,为学生创设出具体的情境,让学生扮演金融保险企业管理者、客户以及不同岗位的工作人员,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当中运用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解决实践问题,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有效的提升教学的实践性以及直观性,进而提升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成效。

(三)有效开展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活动

校企合作教育教学主要强调的是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新时代人才,学校重点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能力,并引导学生到企业当中实践体验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技巧,从而保证学生的能力能够得到提升,满足金融保险行业应用型人才的标准。针对于这一情况,金融保险专业讲师就学校管理者必须要重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活动的开展。为了能够有效的开展金融保险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活动,相关的金融保险专业教师及专业管理人员必须要积极主动的寻求政府部门以及社会企业的帮助,与社会金融保险相关企业建立起坚实的合作关系,政府部门负责宏观调控工作,促进教育机构与社会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保证社会企业能够为金融保险专业学生提供必要的实践岗位支持以及培训讲师支持和培训设备支持,从而有效的提升校企合作力度。其次,金融保险专业教师需要有效的告知学生校企合作教育的内涵,让学生能够直观的了解到到专业的岗位当中进行实践工作对于提升其理论实践能力的重要性,以此来提升每一位金融保险专业学生参与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活动的积极性。最后,金融保险企业管理者需要定期的委派专业的企业内部讲师到教育机构内部当中对金融保险专业学生进行讲座活动,重点讲解一些学校教师所未涉及到的实践知识以及金融保险行业细节方面的知识,让金融保险专业学生对于金融保险行业工作有一个深入的认知,了解到各个岗位工作所需要具备的技能,并使其能够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提升自身的综合工作能力,从而保证每一位学生的都能够具备金融保险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基本素养。除此之外,金融保险专业教师要定期的组织企业内部专业的培训讲师开展工作研讨会,在会议当中明确指出当前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然后与企业内部讲师制定出阶段性校企合作培养人才计划,并在下一次的工作研讨会议当中提出一些在工作当中所遇到的问题,大家集思广益共同商讨出问题的解决办法,从而保证教育机构内部教师与金融保险企业内部讲师能够有效的相互协同合作共同培养金融保险专业人才,进而提升当前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的成效,为金融保险行业发展提供必要的人才支持。(四)明确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实践进行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当中目标的明确性以及精准性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到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的成效,针对于这一情况,相关的金融保险专业教师在实践培育金融保险专业人才期间就必须要重视对于目标的设置。为此,首先,金融保险专业讲师要以素质能力为培养基础,以专业能力为培养核心,重视金融保险专业学生政治素养,身心素养,人文素养以及职业素养等四大方面的培养,同时还要重视对于学生基础知识、技术类知识以及扩展类知识的传授,让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到金融保险行业的发展情况。其次,要以适应经济新形式下的混业金融人才培养为方向,具体而言,就依照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及学习特点和优势能力从银行人才,保险仁爱以及证券人才的角度对学生展开培养工作。最后,金融保险专业教师要以就业需求为基础,重视学生适应能力的提升,重点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对于社会的认知能力,强化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定期的进行自我反思以及自我认知,保证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后可以快速的适应岗位工作,避免学生对于金融保险行业工作想象过于理想化。

四、结语

综上所述,从现实的角度分析,现阶段,在我国教育领域内部掀起了一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热潮,各级教育机构都在积极努力的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改革,其最终目的就在于有效的培养出满足社会行业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以及应用型人才,在提升学生未来发展高度的同时有效的提升当前专业教学的成效。而在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当中,人才培养模式属于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成效的关键影响因素,但是经调查显示由于人才培养模式缺乏趣味性、先进性、精准性以及实践性使得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并不乐观,而这些问题也逐渐的成为了影响整个金融保险专业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影响因素。针对于这一情况,金融保险专业讲师在实践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当中必须要重视对于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结合当前人才培养现状及相关要求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优化改革创新措施,以此来保证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成效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满足金融保险行业的用人需求。

参考文献

[1]郑亚娟.基于高等本科院校金融保险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29(03):30-32.

[2]周兵.职业技能大赛下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9,33(06):148-150.

[3]杨勇,周兵.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铜仁学院学报,2019,16(02):144-147.

[4]严伟,黄晓兰.金融保险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向分析――以义乌保险业人才结构现状为例[J].现代农业,2019(01):103-105.

[5]张艳英.厦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动力机制研究――高职金融保险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动力机制探索[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19,12(01):41-45.

[6]陈俊杰.高职院校金融保险专业建设探析[J].中国商界(上半月),2019(03):113-114.

[7]欧建峰.职业导向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与实施――以高职金融保险专业为例[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9(02):69-70+68.

金融人才培养篇5

[关键词]金融;人才培养;创业教育

金融业逐渐成为一个覆盖范围广、与日常生活结合紧密的服务型行业,同时又是一个最具有创新动力的知识、智力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因此,建立健全现代金融体系,实现金融和经济的健康发展,必须大力加强金融人才的培养,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金融人才,这是金融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一、我国金融人才需求的现状

随着我国入世后金融业的逐步市场化与国际化,市场对金融专业人才的需求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上个世纪50年代之后,金融理论从宏观的抽象理论描述转向了一种市场化的研究,金融学课程呈现微观化趋势,仅以货币、信用、银行问题作为研究重点的我国狭义(传统)金融学已不适应我国金融实践的需要和与国际金融理论发展相衔接的需要。广义的金融是指一切与资金运动有关的经济活动,除了包括与货币、信用、银行有关的活动和业务,还包括国家财政、企业财务(公司金融)与个人金融等活动。

根据对金融人才调查,可以看到金融人才的需求呈现以下特点:

1.对金融人才需求范围更广。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市场化转型使得为企业和个人提供投融资决策和参与金融市场的需求急剧增加,因此对金融人才需求部门范围更广,金融人才就业部门更多,有宏观调控部门的中央银行,有直接从事融资投资的金融机构,如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租赁公司、典当行等,也有间接从事融资投资的金融机构,如信用评估公司、信贷担保公司、专业的会计审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还有各类公司财务部门、理财咨询机构以及工商企业的财务部门都成为吸收金融人才的主要需求方。

2.对金融人才能力要求更高。由于金融经济活动日益国际化,金融机构和金融活动证券化、复杂化、微观化的发展趋势,不同需求方的业务内容各不相同,因而对人才的要求各有特点,所需要的金融知识也更宽更高。比如作为宏观调控部门的中央银行需要的是熟悉金融法令与法规、能参与金融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的人才;商业银行需要的是懂管理、能够熟练进行业务操作、能进行产品开发和市场开拓、善营销、精于财务分析、能有效控制风险的人才;证券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除了必须懂得风险资产组合管理、股票的基础分析和技术分析手段等必备的金融学知识外,还要懂得会计学、法学等知识;企业财务公司则需要通晓经济、金融运行状况,具有现代金融营销意识,能根据企业微观财务状况和宏观经济形势相应制定融资策略和目标的人。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中远景规划的实施,金融活动的领域不断扩大,金融活动的内涵日益丰富,资本市场日益发展,企业个人的投资和融资活动不断丰富,从调查中可知市场对一般性的金融专业人才需求的热情不高,而对高层次、国际化的金融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目前我国急需高素质金融人才的种类大致有:金融分析师、个人理财师、基金经理、精算师、证券经纪人、股票分析师、信息主管、投资管理人才等。大量扩充这类人才成为几乎所有金融机构的共识,还将伴随金融业的改革更趋明显。

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当前我国的金融人才培养还存在很多问题:

1.教学内容、课程体系不能适应金融业发展的需要。专业知识和教学内容陈旧,教学内容的更新和充实滞后于金融业务的发展,课程与教材内容重复较多,课程教材缺乏对学生智力发展的刺激性和挑战性,课程计划弹性不足,限制了学生的选择和发展的空间。课程结构和人才培养过于僵化与封闭,金融人才培养模式落后。

2.金融人才培养突出时代特色、行业特色不够。金融教育的调查研究工作和国内外的比较研究工作做得不深入,课程设置上反映信息化的课程还开得不多,创新能力的培养力度不大。金融行业特别要强调职业道德,但这方面的教育少,学生职业道德意识不浓,服务观念不强,不注重服务行业的礼仪形象。素质教育的思想,以及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的培养等没有凸现出来。

3.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简单化,忽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教学方式和手段落后,不少学校的教学仍是“纸上谈兵”:黑板上“炒股”、课堂上“保险”、校园内“融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应用不多,实验室建设与实践基地建设严重滞后,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

由于人才的供应不及需求,特别是中高端人才十分匮乏,这对我们金融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金融人才培养模式需要进行多方面的调整。迅速培养和造就一批懂业务、善管理、锐意进取、勇于开拓的高素质金融创新人才将成为今后金融机构竞争的砝码。而创业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需要,是社会和经济结构调整时期人才需求变化的需要。迄今为止,创业教育已经成为世界性的高等教育新理念。

二、金融人才培养实施创业教育的现实意义

所谓创业教育,是指以开发和提高青年学生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使之成为具有开创性人才的教育,是在普通文化基础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以培养创业精神、创业能力、创业心理品质和传授创业知识为主要内容的教育。

创业教育始于美国,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后期,杰弗里·蒂蒙斯教授就是美国创业学教育和研究的领袖人物,他在创业管理、新企业创建、创业融资和风险投资等方面的专题研究,在创新性课程开发和教学等方面被《商业周刊》和《成功》杂志等评选为创业管理教育领域的公认世界级权威。就高校而言,美国百森商学院1967年就在全球第一个推出创业管理的研究生课程,上世纪80年代,美国开始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美国大学的创业教育和大学生的创业活动开始活跃。目前,创业教育在美国己形成一个相当完备的体系,涵盖了从初中、高中、大学本科直到研究生的正规教育,而创业学研究创业教育在欧美等先进国家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一直深受重视,至今已经颇具规模。创业教育在国际财经教育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全世界共有1000多所大学开设了至少一门以上的《创业学》课程,其中以商学院所占的比例为最大,欧美日等国的创业教育更是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备的体系,有的商学院甚至冠名为“创业学院”。

中国的创业教育才刚刚起步,1989年,“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在中国北京召开,会上正式提出了“第三本教育护照”,即“创业教育”的概念,指出了21世纪的青年除了接受传统意义上的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外,还应当拥有第三本教育护照——创业教育。因此,各大高校纷纷引进国外创业教育经验、参与创业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创业知识、创业技能为重点开展创业教育,在创业教育的实践中已积累了一些经验,源源不断地培养出大批具备创新和创业能力的人才。

我国对金融人才培养实施创业教育,对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缓解社会就业巨大压力,培养更加务实的金融人才,同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1.有利于培育和提高金融人才的创新精神。当前金融院校的课程对学生的实践能力重视不够,加之长期应试教育所带来的弊端,这就使得学生知识体系支离破碎,创新精神遭到严重扼杀。实施创业教育有利于改变学生实践和动手能力差的现状,培养学生创业技能,提高学生主动获取新知识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并通过有效地配置自身的各种资源,将知识转化为现实的个人和社会价值,最终实现知识的最大效用。

2.有利于金融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长期以来,我国金融院校的本科教育过于偏重理论性,传统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阻碍了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嫁接与融合,既不利于人才的培养,也阻滞了学科本身的发展。基于知识的创业是成功机率最大、风险最小的创业,开设创业学课程和开展创业大赛活动,首先可以促使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创造性地捕捉市场机遇,其次有利于打通被割裂的专门、单一知识的壁垒,实现学科的交叉、渗透与综合,促进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创业教育又是一种实践性极强的活动,教师要上好创业学课程,学生要学好创业学课程,不主动参与社会实践、不积极进行创造性思维是不行的。因此,创业教育必然促进教学相长、知识整合、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

3.有利于促进我国金融业市场化、国际化发展。中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金融业实施对外开放,允许外国银行业进入中国市场并与国内银行业享受同等国民待遇。一方面,跨国金融机构在中国境内开展业务。另一方面,中国的金融机构在本土或海外扩大服务范围,拓展新业务,直接参与国际竞争。所以,中国银行业参与国际竞争的问题,不仅需要在世界范围内、国际市场上与外国金融机构竞争,而且还要在本国、本地区与进入本地市场的外国银行竞争。这就需要高等教育部门培养出既熟悉本国金融运行的特点和规律,又通晓国际金融规则和惯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和国际竞争需要的金融人才。为此高等教育中的金融学科需要培养具备理论经济学和金融学知识,有较强的宏观经济分析能力,能从事与宏观经济动态研究有关工作的人才。但更多的需要培养同时具备会计学、公司财务学、数学、信息学、计算机学等多学科知识,能将经济分析、数据处理、电子商务、软件应用与设计等工作融为一体,灵活自如地处理各类微观金融问题的人才。通过创业教学环节,既可加深学生对微观金融理论的理解程度,也可提高学生对金融工具的运用能力,促进我国金融业市场化、国际化发展。

4.有利于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而且是繁荣经济、缓解就业压力最有效的途径之一。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毕业后没有及时就业的人数将会逐渐增加。依照国家发展高等教育的有关政策精神,高校扩招一直会延续到2010年才会告一段落。由此可预见,未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将持续增大。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具体由扩大内需引发的持续扩招向高校提出了转型的任务。除了由应试教育向综合素质教育转变外,高校还必须由过去那种满足长中短期指令性经济计划需要转向满足学生获取在市场经济中自己谋生能力的需要,由被动就业和受雇的教育转向创业教育。通过这种转变,使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高校毕业生(至少是一部分)成为能够通过自己的创业活动为社会提供更多就业岗位的人,而不是坐等国家和社会提供就业岗位的人。不实现这种转变就很难说高教改革的成功。

因此,在我国培养大批风险创业者,培育不断进取的创新精神,传授和锤炼创业技能,是金融类高等院校义不容辞的历史重任。

三、构建金融人才培养的创业教育体系

为了贯彻教育部提出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金融人才的实际需求,要将创业教育的思想渗透到人才培养模式中。

1.更新观念,建立全面的创业教育观。创业教育不是单纯地进行创业知识的传授和创业技能的训练,它也是一个素质教育的过程。既注重学生专业方面的学习,又兼顾他们作为人的全面发展,才能够不断满足市场经济对高等金融专业人才的需求。家庭、学校、社会都要为人才的独立实践创造条件,让学生从小学会自立,学会适应社会,学会实践能力,在实践中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学会动手能力,学会创新能力。必须具有新的观念,整体意识,开拓精神,不仅要学会生存,学会合作,还必须学会负责,具有合作意识、竞争意识与负责精神。将创业教育的思想渗透到教育的全过程中去,创建良好的金融人才成长外部环境。激发学生创造欲望,提高创业思维能力,掌握创业的方法和策略,从而在毕业后实现自我创业的目标。

2.构建适应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的课程体系,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科学制定教学计划,培养学生既能掌握金融专业理论知识,又是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同时要依据社会调查进行职业分析和岗位职责分析。在教学内容上,设置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要有针对性地增加必要的开阔视野、激发创新意识、提高创业技能的课程,如“创业学”、“创业心理学”、“创业指导”、“成功企业家”、“管理家”、“财务管理”、“经济法”等课程,指导学生就业,即以素质教育和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运用案例教学、模拟教学、混合讨论、模拟创业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并要创造条件让学生选修符合其个性特长的课程,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强化高等学校的社会服务职能,建立教学、科研、开发应用与生产实践的一元化体系,为学生提供创业经验,使学生成为能根据社会需要自我创业的有用人才,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应时代要求的,具有创新能力、创造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具有竞争力的人才。

3.大力发展金融教育事业,构建与金融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创业教育体系。现在金融发展最需要的就是能够分析金融创新和风险管理的人才,需要的是既懂得管理的人才,又掌握金融创新的技术人才。因此要加强金融专业和其他专业的复合人才培养,包括管理与金融的复合型人才,工程与金融的复合型人才,金融与法律复合型人才,跨行业的金融复合性人才。具备多学科知识背景的应用型人才的社会需求很大,是金融人才培养中应该重点关注和研究的方向。实施知识更新工程,走“大金融”的学科发展道路。金融学科各研究方向之间力求打通,相互融合,建立国际化、现代化的宽口径金融教学体系,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复合型的高级金融人才。同时要将学历教育、专业资格认证和在职培训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多层次的金融教育体系,既着重于业务操作性的训练,又立足于研究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建立快速人才培养通道,加快培养一大批金融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涛.创业教育[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金融人才培养篇6

在现代经济的发展中,金融是主要的内容,而且无论是我国还是世界的金融市场都为了发展扩大了规模。为了金融市场的稳定,以及提高我国的金融在世界上的地位,我国开始培养金融专业的人才,不但如此还专门成立了金融学校,或者是在校内增加金融课程。以我省为例,我省与俄罗斯相邻,因此省内培养的金融人才也是针对对俄贸易上。本篇文章主要讲述了对俄贸易中的金融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

金融;人才;对俄贸易;金融专业

改革开放后,经济市场有封闭走向开放,而且在世界金额市场的影响下,我国的金融行业也蓬勃发展。金融市场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尤其是金融专业的人才。因此,国家开始培养金融人才。一般高校在培养金融人才的时候,主要采用两种模式,一种是经济学模式;另外一种是商学院模式。而且学校的等级不同,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有明显的区别,尽管学校的等级相同,培养学生的方法不同,学生的能力也有不同。

一、培养金融人才出现的问题

1.模式不同,定位模糊我省在定位金融专业的时候,界限模糊,这是因为国外在发展金融上有两种方式,受不同方式的影响,很多的学校对于金融并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如果是将金融划分到学校的经济学院,那么学生学习的重点更倾向于理论,研究的问题基本上都是宏观的金融问题。但是如果金融被划分到校内的商学院,那么学习的重点就是实践,研究的金融问题主要是微观的金融问题。尽管在定位上有不同,但是在定位上还是坚持着共同发展的原则,而且这种原则也符合高校的办学理念。

2.金融人才供需不协调现在我国金融学专业本科以上开设院校已经非常普遍,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尽管人才培养达到了一定的规模,但由于国内外金融机构大量增加,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对人才的需求增长迅速,金融人才总量还是不能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加快金融人才培养是相关高校面临的艰巨任务。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复合型、应用型培养比例较多,而创新型、国际化、管理型、技术操作实践型人才培养比例偏少,这种现象导致二种后果:一是金融机构、政府部门和工商企业对金融人才的需求远远得不到满足;二是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就业困难,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

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1.应用型人才应用型是现代大学一个新型的办学理念,它与研究型与学术型有区别,高校将金融专业的人才,培养成应用型主要是因为经济发展形势出现了变化。因此将培养的目标转化。(1)培养目标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希望将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使用社会的发展,能够清楚社会的变化,最根本的是要掌握基本的金融知识,而且在处理金融业务的时候,要有较强的能力。其他方面还包括,能够在实践中显现出超水准的操作能力,表达能力好,善于用简洁的语言,讲述金融市场的现状,同时具有一定的文字功底。金融市场不是是针对国内,也要面向世界,而我省的特殊位置,决定了金融人才还要掌握基本的俄语,方便在市场上交流,除了俄语还要有其他的外语能力,一般是使用英语,并且要有熟练的听说读写能力。在金融市场要相互合作,才能创造跟多的财富,促进金融市场的发展,因此培养的人才也要有合作的意识。金融市场在不断的发展中,因此培养的学生也要有创新的精神。(2)合理设置课程在安排课程的时候,要对课程的内容分化,注重实用性与实践,金融专业学生的课程除了基本的专业课程之外,还要有一些公共的课程,在安排公共课程的时候,要调整课时与学分,非专业课的课程不需要太多,其学分所占的比重也不要太大,将金融专业放在重点。理论与实践的课程都要增加,最好能够做到两者相结合。要强化专业知识,突出实训课的作用。在教学中,可以将有效的教学案例引进。如果学校的实践课程增多,就要相应的调高实践在学分中的比重。(3)强化实践环节实践教学是教学中的基本环节,主要包括几个方面:设计课程、对课程进行实践、参与到专业的实践中,最后毕业设计。高校培养应用型的人才,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在校期间很少能参与到真正的实践中,因此,学校可以在校内建立一个实验室,在虚拟的实验室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我国很多的高校都在校内设置了模拟银行,模拟证券市场等。除了在校内建立实验室外,在校外也可以建立一个培训基地。高校还可以聘请社会上优秀的金融人才开讲座或者当临时的教师,与学生交流,分享经验。(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队伍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很多学校的金融学教师都是本专业的学生,在留校后担任教师。从掌握的理论上看,教师掌握一定的教学技能,也有着较丰富的专业知识,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能力比较弱,而将这类教师的实践能力提高需要一定的时间。现在很多的学校开展了双师型队伍建设,双师型就是教师即掌握知识,又有较强的操作技能。在培养双师型教师上,可以去金融企业聘用有经验的员工,让他们回归学校作学生的指导教师。或者是让教师在假期中,去各个企业学习,参与实践,感受课本外,真正的金融市场是怎样的,实践环节对学生的教学有利。

2.复合型人才我国金融市场对负荷型的人才要求多,因此在培养人才的时候,可以以复合型人才为目标。主要的方式是让学生获得本专业外的第二学历,使其能够满足社会的需要。(1)国内外产生与发展复合型人才这一观点最早是在古希腊的教育观中出现,后来国际知名学府哈佛大学校长发表有关于复合型人才的文章,将这种模式由意识转为现实。而我国是在21世纪出才有了培养符合型人才的意识,之后有关的人员将这种理念整合并且集中的探讨。(2)课程设计复合型人才的设计课程主要有几个内容,设置最基本的专业课程和公共课程,而专业课程又分基础课、综合课、方向课以及实践操作课。课程设置的重点是专业课,其课程的内容以及课时在总课程的4/5。学生可以根据课程的内容,选择是主要学习还是辅助学习在学习一些必修的课程时,也可以自主的选择其他的课程学习。复合型课程的设计主要是希望让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沟通。组织与实践能力。(3)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在经过基本的知识学习后,都能掌握一定的能力,为了巩固知识,就要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培养的方式与上文提到的一样,也可以在校内建立实验室,让学生在模拟的市场中,锻炼自己的金融技能。也可以是安排学生到金融企业去学习,真正体验金融市场的行情以及从事金融行业人的工作内容。(4)优化师资队伍学校内的教师由于成长的环境以及自身的知识结构等原因,对真正的金融市场并不熟悉,这部分的缺少,也影响了教学。因此必须对这类教师改革,将教师的队伍优化。

3.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了使金融市场能够稳定,国家以及企业能够在金融市场上获益,就必须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这也是我国高校培养金融人才的重点。(1)培养目标拔尖创新型人才是面向世界的金融市场,因此人才的德智体美都要全面,首先人才要具备基本的素养,其次要有能控制金融市场的能力,此外对于语言要求也高,而计算机等非本专业知识,但是在金融市场上必备的内容也要熟练的掌握。现在很多的学校对于学生开展不同的教育模式,分期教育就是其中的一种。前两年在国内学习,后两年去国外的大学,在学生的交流中,将学生的视野打开,让学生对于金融市场有不一样的了解。(2)课程设计课程体系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课、专业实践课,在学时、学分分配比例上,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选择,但金融专业核心课、英语、数学、计算机必须优先照顾。积极引进和选用国际一流教材,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探索中西相容的金融学人才培养模式;鼓励研究性学习和自主学习,采取因材施教的个性化培养,进一步创新信息化和网络化条件下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于我国在培养金融专业人才上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阐述了问题的原因,并且对于培养专业的金融人才提出几点建议。全国的高校在都把培养金融人才作为教育目标的一部分,希望通过学习的支持与培养,能为社会输送金融人才,文章中的建议希望能够为培养金融人才的学校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美国顶尖DBa进人携手SaiF启动全球金融DBa[n].第一财经日报,2012-09-20.

[2]杨新春,吴艳.现代职教体系视野下的高职“双师型”教师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14(4).

金融人才培养篇7

关键词:科技金融结合;复合型金融人才;人才培养

课题:本文是2014年度教育厅河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GH141043)结项成果

中图分类号:C96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9月13日

近年来,全国各地科技金融结合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科技和金融共同组成各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经济增长的两大动力引擎。从产业发展来看,河北省产业结构整体以传统高耗能和高污染产业为主,新型科技型产业相对落后。推进科技和金融的全面结合,就是促进科技发展、推动自主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培育新兴企业和改造传统产业、实现经济发展方式根本转变、建设创新型河北、提升本土竞争力的重大战略。但是,河北省科技金融结合工作相对落后,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科技金融发展所需要的复合型金融人才。因此,“依托高校和社会培训机构等开展相关培训工作,加快培育一批既懂科技又懂金融的复合型人才,支持科技型企业吸引和凝聚创新创业人才”成为推动科技和金融结合工作中亟须加强的工作。

一、科技金融结合背景下的人才需求

在科技与金融日益结合的背景下,金融学科的发展和金融人才的培养模式必然面临着更高的要求。吴英杰(2012)指出传统的金融学已经不能高效地解决现实的科技金融问题,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中,金融学不断技术化、工程化和实证化,日益呈现“自然科学化”的特征。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化、信息化对金融的发展日益加深促使各种各样新的金融学理论以及实证方法不断呈现。这就使得现代的金融问题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金融学的领域,而是涉及到更多的学科。在科技和金融结合的推动下,金融学科不断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因此金融人才的知识体系以及业务技能必然是复合型的。

借鉴学者对复合型金融人才的研究成果,本文将复合型金融人才定义为:精通金融专业,能够从事金融相关研究、管理或一般操作性工作,熟练掌握相应金融领域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同时谙熟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税收、计算机科学、法学、心理学、金融外语等与其实际工作相关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在分析和处理科技金融问题时能够利用多学科知识和进行综合评审和创造性思考的人才。

二、河北省高校金融人才培养现状

(一)专业设置。至2015年,河北省四十所本科院校中大部分学校开设了金融专业,主要是综合性大学和财经类院校以及部分师范类高校。经过多年发展,河北省高校的金融人才培养形成了专科―本科―硕士三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但是各高校专业开设大多限于传统金融学专业,主要以传统宏观金融教学为主,现代金融学逐渐向着数理化、模型化和微观化发展,但是符合现代学科发展的金融工程专业目前仅有河北经贸大学和河北金融学院开设。

(二)课程体系设置。经考证,各高校的金融专业课程设置比较一致:核心课程包括西方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投资学、国际金融、金融法等,专业基础课包括会计学、财政学、管理学等。实践课在总的课程体系中所占比重有所提升,但大多高校不高于15%。课程设置一定程度上顺应了金融学科发展要求的学科交叉要求。但是高校服务社会的功能要求人才培养不仅要体现学科的发展,更要基于经济发展趋势的要求。在科技与金融结合背景下,复合型金融人才不仅要掌握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税收、金融、保险、投资方面等方面的理论和方法,还要熟练掌握数理学、计算机、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并且要有更强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另外,专科―本科―硕士三阶段的课程设置重复,不利于知识体系的内涵和外延的发展。

(三)实践教学。科技和金融的结合决定了金融学科具有更强的社会实践性,要求金融专业毕业生应当具备科技金融实践运作技能。经调查,河北省高校生的实习主要在银行、证券公司、融资公司等的基础岗位,学生难以接触核心岗位。在校外实习受限的情况下,校内实践环节就成为提升金融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加强学生创业精神的重要途径。校内模拟金融实践是实现学生实践性和操作能力的有效方式,但是由于经管类专业的实验经费远低于工科专业,建立仿真实践实验室的河北省高校只是少数。而且现有的金融学的实践教学主要以教师传授为主,程序化的金融知识灌输和按部就班的实践学习,不利于学生开展金融学术研究的热情和金融实践的发展。

河北省正处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重要转型期,复合型金融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支撑,但是全面掌握金融、经济、法律、会计、保险等方面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了解国际国内金融市场、能够熟练运用各项金融工具尤其是金融衍生工具的专业型人才极为匮乏,专业人才缺乏已成为制约河北省科技金融发展的一大瓶颈。作为人才培养基地,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进一步优化改进,以提升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能。

三、科技和金融结合背景下复合型金融人才知识体系网络模型分析

网络模型一般是用于研究计算机通信线路互相连接的众多自主工作的计算机构成的集合体,及各个部件之间以何种规则进行通信。在科技和金融结合背景下复合型金融人才知识体系特征符合网络模型的交织的特征,因此利用网络模型对复合型金融人才的知识体系集成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

复合型金融人才的知识体系分为四个层次,自上而下分别是:复合型知识体系层、学科知识体系层、核心专业知识体系层和知识元层。复合型金融人才的知识体系包括若干相关专业的知识体系,是金融学、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心理学、法学、税收等领域知识的有机结合。每个专业知识领域分为若干子知识领域,主要是核心专业课程,金融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的专业课主要是复合型金融人才知识体系的内涵,计算机、心理学、法学等学科的相关核心专业课主要是复合型知识体系的外延。核心专业课知识领域分为更多的知识元。(图1)

四、科技和金融结合背景下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在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方面,西方国家高校经验丰富,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有代表性的是英国剑桥大学的“综合教育”、美国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以及日本的“交叉学科教育”等。基于网络模型分析,借鉴国外著名高校的成功经验,对河北省高校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建议:

(一)建立准确合理的人才培养定位。河北省高校的“专―本―硕”三个阶段金融人才培养定位普遍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拥有金融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具备较好的投资分析和理财能力,熟练掌握金融投资、综合理财规划方案设计与实施技能,具有开拓意识、创新创业精神和国际视野的应用型人才。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必须取决于社会对金融人才的实际需求。在科技和金融结合的背景下,复合型金融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多类型、多规格的,因此各阶段的人才培养应当有不同的侧重和特色。专科金融专业应当主要侧重学生的实践和应用能力,本科学生侧重学生的实践性和创新性,金融硕士应当侧重学生运用多学科综合知识解决复杂金融问题,创新金融思路的能力。高校应当根据自身的招生层次和办学特色建立准确的人才培养定位。

(二)完善课程体系建设。顺应科技和金融结合背景下对复合型金融人才学科微观化、技术化、模型化和工程化的趋势,金融学科的课程体系重心应由宏观课程向微观课程进行倾斜,设置公司财务、金融市场学、金融工程学、金融创新学等微观核心课程,强化学生数理分析和模型分析的能力。强化计算机、心理学、法学等外延课程的教学,促进金融学和其他相关学科的交叉和渗透,培养学生广泛而综合的知识基础,培养综合能力和素质。高校还应积极引进国外高校金融学的最新理论和课程,及时完善金融学科的课程体系。

(三)优化实践教学。在科技与金融结合的背景下,金融学成为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性更强的综合学科,实践和理论在教学过程中占有同样重要的位置。首先,金融学科的实践教学目标不应只是金融实践操作技能的培训,更重要的应当是培养学生的复杂变化的金融经济环境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实践教学的课堂设置要以学生为主,激发学生进行实践和创新的热情和积极性;再次,学科建设经费向实践教学环节进行倾斜,建立可以实现现代金融业务操作的多功能金融模拟实验室,配套相应的软件系统和硬件设备,以网络、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借助现代科技的力量为培养复合型金融人才发挥重大作用。

(四)优化教学方式。不论是专科、本科还是硕士研究生阶段,为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分析解决综合金融问题的能力,应大力推进探讨式教学和案例式教学。探讨式教学和案例式教学不仅能有力的印证理论知识,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要求课堂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针对当前的经济现状和科技金融问题或者事件,鼓励学生依靠自己或者团体的力量利用现在技术手段去搜集资料,综合利用金融学、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网络、信息处理、市场调研、心理学理论知识和方法去分析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提高学生在复杂的金融经济环境中的思辨能力和动手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1]吴英杰.后危机时代的高校金融教学改革:理论发展与实践[J].广工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7.

[2]孙方娇.科技与金融结合背景下金融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J].上海金融,2013.8.

金融人才培养篇8

介绍了金融服务外包人才供需及培养状况,分析了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应该具有的基本能力,总结了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相关支持性政策。

【关键词】

金融服务外包;培养状况;培养能力;支持性政策

1、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金融服务外包产业是人才密集型服务产业,大力培养服务外包人才有利于吸引外商投资,优化外贸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体来说,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金融服务外包业的发展。一方面,外包企业服务水平的高低是发包商金融机构选择接包商企业的重要考虑因素,而高素质的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又是决定外包企业服务水平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竞争能力的强弱、创造价值的多少与员工的能力和素质密切相关。因此,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素质的高低是决定外包企业业务增长和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它必然会对我国金融服务外包行业发展、外贸结构调整等产生深远的影响。然而,当前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培养还存在种种困难和挑战,一方面,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数量,特别是高端复合型人才相对缺乏,还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人才供需矛盾尤其突出。另一方面,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结构还不能很好满足市场需求,市场急需的精通金融财务、信息技术、外语等方面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供给不足,基础人才和高层次人才缺乏,而现有人才则主要集中于两者之间。

2、金融服务外包人才供需及培养状况分析

随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广泛运用,金融业服务创新能力得到明显增强,金融服务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也得到了显著提高。与此同时,受到互联网金融、民营银行放开和利率市场化等多方面的影响,为了控制成本和提高经营效益,众多金融企业开始实施自身的服务外包策略,以求集中有限资源发展其核心业务,从而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据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1-9月,我国金融企业签订服务外包合同金额854.5亿美元、离岸服务外包合同金额564.7亿美元,分别同比增长16.4%和17.2%。未来数年内,随着银行、证券、保险、信托、期货等金融行业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金融服务外包需求还会持续快速增长,金融服务外包人才供需矛盾也将进一步凸显。一方面,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还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另一方面,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渠道和模式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韩莉(2011)认为我国高校培养金融服务外包人才的主要渠道有开设服务外包专业或者金融服务外包专业、在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增设服务外包课程、校企合作培训服务外包人才。巩喜云(2012)认为我国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有校企联合培养、外包企业自身培养、民办培训机构培养和政府与协会共同推进培养。总的来说,金融服务外包企业并不太注重应聘者的学历,但大部分企业希望应聘者有1年以上的工作经历。

3、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培养能力分析

金融服务业务包括商业银行业务、证券业务、保险业务、信托担保与期货等业务,其中商业银行服务业务占主导地位。目前,金融服务外包主要包括业务流程外包Bpo、信息技术外包ito和知识处理外包Kpo,具体包括凭证影像化处理人员外包、个人贷款助理人员外包、软件开发人员外包、现金清分与整点人员外包、清算人员外包、信用卡销售人员外包、业务集中处理人员外包、电话银行呼叫中心人员外包、安保人员外包、atm机清机加钞人员外包、大堂人员外包等外包形式。不难看出,金融服务外包形式多种多样,所需的金融服务外包人才素质也存在较大差别。

4、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相关支持性政策分析

金融人才培养篇9

关键词:金融管理;人才培养;策略

银行业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是对于金融人才的竞争,这种竞争的现状要求培养等多的金融管理人才,打造高素质的金融队伍,才能满足促进金融行业发展的需要。现在我国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绩,所以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该认真探索和造就一批现代化金融管理人才,才能尽快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实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优势,进而处于竞争中的不败之地。

一、培养现代金融管理人才的重要性

(一)人才是现代化银行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程度不断提高,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随之增加,现有的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国外的金融机构进入我国的金融市场,国外的金融机构在经营管理和人员素质以及资本实力上远远强于我国,我国的商业银行想要获得竞争的优势,必须在完善内部管理的同时,培养一批现代金融管理人才。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愈来愈严重,历史和实践已经表明,新世纪的竞争主要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商业银行拥有了大批的金融管理人才,就能获得大量的竞争优势,实现现代银行业的发展,在与国内外的金融机构竞争的过程中,就可以处于不败之地。

(二)现代金融业需要现代化的金融人才

对于金融的理解,在传统上是被认为一种服务,主要是提供转化投资的中介服务,服务的效率评价指标是投资转化的速度还有效益。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于现代金融的理解已经发生了变化,更多的是一种实现投资者在市场上表达投资意愿作为其考核的主要指标。正是由于金融管理的理念和评价指标的变化,传统的银行体制不是站在市场和客户的角度思考提高金融服务的意识,所以难以实现现代化的经营理念。因此,按照现代银行业转变的内涵需要对于银行的治理结构进行转变,需要大批的大批的现代金融管理人才去推动银行业的转变,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商业银行长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创造新的条件实现竞争优势的增加。

二、我国金融管理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观念存在误差

我国的商业银行在长期的发展中,受到成长背景的影响,对于现代金融管理人才培养的理解存在一定的误差,还一度使用传统的思维方式进行培养,整个的培养过程还不能实现管理人才的发展,甚至是出现生存空间较小的问题。尤其是在现代商业银行的管理中,对于专业的管理人才的价值没有充分的认识,对于其评价的机制还不完善,尤其是做出的创新管理政策不能得到银行高层管理的认可,影响了管理人员的创新积极性。

(二)管理制度不利于人才的培养

在我国金融行业人才严重缺乏的过程中,一方面是人才的培养时间较长,无法满足金融行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是因为金融行业人才流失的情况较为严重,尤其是由于现代商业银行管理制度的设置,不能有效的留住人才。尤其是对于人力资本的投资数量有限,国外的商业银行对于人力资本的投入很高,定期培训能够实现提高人员管理素质的同时,增强员工的向心力和忠诚度,但是在我国的商业银行中,对于人力资本的投资数量有限,不利于人才的培养,还不能有效的提高员工的忠诚度。另外,我国的商业银行中“论资排辈”的现象较为严重,对于员工工作积极性的提高还存在着较大的影响。

(三)激励和约束机制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商业银行的人才流失,不仅是影响到商业银行的正常工作,还会给金融从业人员的管理意识产生损害。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还有,激励和约束机制的不完善。在外国金融机构进入我国之后,我国现有的金融机构的激励机制仍是采用过去的方式,不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尤其是“论资排辈”的后续作用,影响到了管理人员的晋升,不能实现员工的职业规划,导致一些具有高管理素质的人才流失。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这种人才的流失一种非常严重的问题。另外,在商业银行内部,对于员工的约束机制还会限制一部分员工的发展,尤其是会产生一定的不公平心理,这种心理影响着员工的积极性和进取心,甚至可能会造成人员的流失,不利于人才的培养。

三、培养现代金融管理人才的措施

(一)创造人才成长的环境

现代金融管理人才不是一夕之间就可以培养成功的,需要在长期的过程中实现培养过程。应该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创造有利于金融管理人才成长的环境,首先,这个环境并不是单纯的理论学习,而是让这些人才去感受金融行业竞争的风雨,还要给与一定的实战的训练。其次,还要建立起一整套的人才管理机制,能够让表现优异的人才脱颖而出,还要适当的融入激励和竞争机制,保证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实现优胜劣汰。最后,还需要明确人才的政治素质和思想品质培养的机制,培养人才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并形成一定的文化环境,实现在文化的熏陶中将正确的观念融入到人才的培养中。

(二)树立全新的用人观念

我国处于经济转轨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市场变化速度较快,对于金融环境的影响程度较大。因此,各个商业银行应该转变用人的观念,充分发挥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作用,无论是对于人才的培养还是在实际的金融工作中,大胆启用具有独特技能的人员,实现在合适的岗位中发挥巨大的作用,而不是不敢启用,而将员工分配在不合适的位置,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在金融机构中还长期存在着一种论资排辈的传统,在培养现代金融人才中应该有效的摆脱这种传统的影响,大胆启用优秀的青年干部,在金融机构内,不仅可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还能充分的发挥人才的作用,给与人才施展的舞台,对于员工个人和商业银行来说是一个双赢的结果。

(三)重视金融机构内的人才培训

对于人才的培养,不仅是要创造合适的环境培养新人才,还可以对商业银行内的员工进行在培训,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并且有意识的安排企业的内部人才之间的交流,分享彼此的优秀经验。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尤其是可以使用岗位轮换的形式,锻炼人才在不同的岗位上发现新的管理技能,提高管理能力用的水平。同时,还可以鼓励员工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学习,金融业设置的学习内容应该要有一定的超前意识,这样可以保证管理人员获得最新的知识,还能在实际的工作中应用这些新的知识,提高员工自我发展的能力。

金融人才培养篇10

在党的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完成这一光荣使命,我们就必须按照报告的要求,“加强文艺队伍建设,造就一大批德艺双馨名家大师,培育一大批高水平创作人才”。艺术管理专业正是建立在坚持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和党的文艺思想基础上的一门以现代管理观念与管理理论为依托,以满足艺术文化市场需要为根据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的新专业。艺术管理专业是一门跨学科的专业,涉及艺术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知识,涵盖艺术生产、艺术供求和艺术销售等活动。2017年3月,根据教育部(教高[2017]2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公布2016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艺术管理”通过新专业审批,正式作为本科专业开始招生。艺术金融作为艺术管理范畴下艺术市场中的一分子,随着市场需求量的扩大,已成为艺术市场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愈来愈凸显。

随着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资本通过各种方式介入艺术领域,开启了艺术品资本市场的新时代。中国艺术品市场正在经历着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在这个转型的过程中,资本介入对市场形态的转变、艺术生产形态的变迁,以及消费交易模式的改变产生了重要作用。在保留传统一级市场、二级市场交易的同时,艺术品与金融相结合而产生的各种新业态应运而生,如艺术银行、艺术品基金与信托、文交所等。然而,现在从事艺术金融行业的人才却十分匮乏。作为艺术管理专业的一个方向或分支,艺术金融的人才可以在艺术院校中的艺术管理专业中培养,也可以在综合类院校中的经济管理类专业中培养。目前,从事艺术金融相关领域的工作者多是具有经济类专业或艺术类专业的单一背景,以经济学背景为主的,缺乏对艺术品的品鉴能力;具有艺术学背景的,却又缺乏管理学和经济学相关知识。既懂艺术管理,又具有艺术鉴赏能力,还有经济学知识的人才是凤毛麟角。艺术管理专业作为一门跨学科的专业,应积极培养艺术金融相关专业人才,加强与经济学、管理学的交叉培养,将艺术金融作为单独的专业方向,使艺术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能够更有针对性,更符合艺术市场的需要。

艺术金融发展现状

艺术金融是指各类围绕艺术品市场主体所进行的资金融通和与之相联系的信用活动的总称。狭义的艺术金融是指围绕艺术品市场主体所进行的投融资活动;广义的艺术金融则包含一切围绕艺术品市场主体所进行的资金融通和信用活动,包括艺术品投资、艺术品融资、艺术品保险、艺术品托管、艺术品租赁、艺术品信托等艺术品信用活动以及与之相伴的各类金融行为。近几年,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进入瓶颈期,市场结构变化大;艺术品市场的治理没有突破,徘徊不前;市场对自己存在的问题难以找到自我更新的能力。中国艺术品市场转型需要新动力的建构,而中国艺术金融的发展是这种新动力建构的关键。

艺术金融是在艺术学和经济学两个学科基础上发展形成的,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新业态。然而,如此规模庞大、市场繁荣的新业态,却缺少既能够懂得艺术品鉴赏,拥有艺术品背景的专业知识,又能够看到艺术品背后的金融价值,正确评估其投资价值和升值潜力的复合型人才。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培养出一批既了解金融市场规则,拥有国际化视野,又拥有扎实文化艺术修养,懂得艺术品投资、鉴赏、收藏知识,与中国艺术金融市场发展规模及需求相适应的高素质专业管理人才责无旁贷。现今艺术管理专业是一个全新的学科,学科体系和课程标准设置尚不完善,艺术经济作为艺术管理的一部分,亟须金融的相关知识体系补充,使艺术管理学科更加完善。

艺术金融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对策

1.艺术金融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对艺术金融认识不够,知识构建不完整

艺术金融产业处于起步阶段,很多院校对艺术金融的认识具有局限性,对相关行业缺乏了解,故而尚未开设相关课程。且由于艺术金融涉及的面非常广,有拍卖、艺术银行、艺术品质押融资、基金、信托、保险等,在人才培养的定位上,存在片面、局限性等问题。目前,开设艺术金融相关课程的院校主要是财经类院校,而艺术院校由于缺乏管理学、经济学背景教师,相关人才的培养主要在艺术市场方向,缺乏明确的艺术金融人才培养知识构建,教授知识以传统美术史为主,缺少经济类、金融类课程,学生对艺术金融产业相关领域闻所未闻。笔者认为,各院校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艺术金融的培养方向要区别于艺术管理的其他方向,增设相关知识储备。应结合自身院校的师资和地域特色,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准确且合理的定位,结合未来艺术金融市场的发展前景,培养适合自身特色的,应用型、创新型艺术金融管理人才。

(2)师资队伍严重不足

由于艺术管理是新兴专业,教师的培养仍存在缺口,梯队建设更无从谈起,加之艺术金融的学科体系跨艺术、金融、管理等多学科,跨度较大,对师资队伍建设要求也相对较高。该专业大多在艺术院校(系)开设,师资以艺术类教师为主,专业课教师大多是从艺术史学科或管理学、经济学的教师转型而来,缺少受过专业教育的,既懂艺术又懂金融的多学科知识兼顾型教师,因缺乏师资造成市场急需开设的课程无人能教,课程设置也不可避免因陋就简。

(3)与社会资源联系欠缺

?术金融管理人才的培养存在着我国人才培养的共通性弱点――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缺乏与经济和社会领域的联系,对市场需求反应不够灵敏,实践环节相对滞后。教学活动与社会脱节,极少参与实践操作,长期依赖于书本知识的拼凑,只注重形而上的理论教学,缺乏与相关行业间的联系,忽视本专业在该行业深度、政策法规、行业信息上的相关了解,忽视对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教学效果很难得到用人单位的满意。随着近年来艺术品市场的迅猛发展,艺术金融相关岗位越来越多,如拍卖行、画廊、美术馆、文交所,以及经纪人、策展人等,然而学生在校园里与社会接触较少,对很多最新的行业信息了解欠缺,一知半解,知识传递的时效性较慢。

2.实现艺术金融人才专门化培养

艺术金融作为艺术管理专业中的一部分,在艺术管理的范畴内,却又区别于艺术管理,培养的目标和研究内容都不尽相同。在艺术管理专业中高质量地培养艺术金融人才,要更加有针对性地适应市场需要,应在艺术管理专业中设置艺术金融方向,实现艺术金融人才的专门化培养。

(1)培养目标的专门化

艺术金融专门化人才是面向艺术品拍卖、艺术银行、艺术品质押融资机构、艺术品基金、信托、保险等行业,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掌握系统的管理理论方法,以及艺术学、金融学、管理学的专门知识,能独立担负各项环节的主要工作,具有计划、组织、协调和决策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的人才需要具有艺术、经济、金融、管理等交叉学科的知识背景,才能实现艺术市场中艺术金融衍生的各种业态发展需要。

(2)研究内容的特色化

艺术金融人才的培养应该是全面而科学的,更应注重专业的理论知识,包括艺术学与金融学的结合,加强实践环节。艺术金融人才既可以在艺术院校中培养,也可以在综合类大学的经济管理专业中培养,不同院校开设时应结合自身特色,有所侧重。笔者认为,在专业知识储备上,可分为以下五方面内容。

①专业理论基础教学:包括艺术史的相关知识,经济学、管理学的相关知识,书法、绘画等实践操作。实践类的操作有助于提升艺术管理者的鉴赏能力;艺术史的知识使学生更加深入了解艺术品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渊源;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等相关知识则让学生的专业基础更加充实、全面。

②艺术品鉴赏与投资:主要涉及书画、瓷器、玉器、家具、杂项、铜器、当代艺术等相关内容的学习与鉴赏,以及艺术品市场的运作。

③艺术品与金融运作模式:包括金融机构的相关知识,艺术品与金融结合相关产业(如艺术银行、艺术基金、信托、艺术品质押融资的运作模式、艺术产权交易所的运营等),国际拍卖与典当行业风险管理,国际性展览会、跨国艺术画廊、博览会管理,大型论坛策划与管理等相关知识。

④艺术金融与风险控制:包括国内外艺术市场的法律问题、艺术品相关政策法规、艺术品保险、艺术品拍卖相关法律法规等知识。

⑤课程实践教学:首先,组织与著名艺术家、艺术品收藏家、艺术赞助人,以及与艺术相关的银行家、金融工作者等的交流和对话。其次,注重联系国内外实习基地建设,有批次地组织本专业学生到艺术品拍卖行、美术馆等大型艺术品交易和展览机构参观以及实地实习,借鉴国内外艺术金融工作的先进经验。

(3)师资力量与实践模式的多元化

建立和完善师资聘入机制。高校不仅需要高学历的师资,更需要具有实践经验的一线专家。可以实行对内提升知识,对外引进人才的策略,通过参加高水平培训、研讨、交流,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加强教师专业水平。除此之外,应鼓励教师与社会机构紧密联系,多与市场接轨,到拍卖行等艺术金融相关企业行业实践,将课堂带出校园,在实践的过程中进行授课。通过现场教学的模式,打通学校和社会的壁垒,增进学生的直观感知和形象理解,使学生能够提前进入角色,加深对自己专业的认识。还要积极聘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在艺术品金融相关领域、艺术品市场相?p部门一线工作的社会人士加入师资队伍,以讲座、对话等形式完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