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实验室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3:22:20

检测实验室篇1

关键词水产检验检测实验室建设与管理

中图分类号:te254.7文献标识码:a

水产品及水产加工品是农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重要的地位。随着国家对水产品质量、水质的关注程度不断提高,水产检验检测在科学研究、科学探索中是理论基础和基本的数据来源,在水产业生产和水产品养殖、渔业发展科研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建设和管理好水产检验检测实验室是日常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而目前实验室管理在运行和制度建立上还没有与实际需要形成同步发展,从而限制了实验室检验检测水平的提高。水产检验检测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对于保障我国水产品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水产检验检测实验室建设与管理面临的形势

进入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环节被大量的新信息、新知识所包围。实验室作为实验、科研、保证产品质量的重要基地,其特殊性决定了它在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作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水产检验检测重点实验室密切关注水产品灾害发生演变规律,有效地开展水产品质量、水质污染突发性事件应急应对,提高了科技对水产、水质突发性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为水产品药物残留、水质监测数据的代表性、准确性、完整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如何加强实验室日常制度建设,如何健全仪器设备的管理体系,加强检测设备的管理,如何有效实施检测人员队伍建设,以保证所出具检测数据的准确和检验结论的可靠,已成为实验室管理中的重要部分。

2水产检验检测实验室仪器设备的建设与管理

水产检验检测实验室仪器设备主要是为完成相关的试验而基本配备的,实验室主要有水产品农药残留检测,水质监测相关研究等方面,仪器设备的采购要根据实验室发展规划、科研方向和检验检测内容制定相关设备采购计划,同时要加强实验室的一线检测设备仪器建设,确保重点仪器的集中投入。针对新开发、新承接的重大检测项目的设备采购,要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和超前性。检验检测仪器设备的选择必须要能够满足实验室的实际工作需要,所选购的检测设备计量特性应与检测要求相匹配。

实验室常用仪器诸如原子吸收仪器、原子荧光仪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超高相色谱仪的管理是实验室质量体系中的重要部分,需要实验室相关检测技术人员的认真负责和各部门间的相互配合与支持。实验室应着重建立仪器设备档案管理、日常使用维护、维修报废程序,检测技术人员必须按照质量手册和操作指导书要求,定期维护保养,使仪器设备处于最佳的运行状态。水产品质量、水质监测只有规范设备的日常运行,科学化、标准化管理,才能提高仪器设备的综合使用能力,才能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可靠。

3水产检验检测实验室人才队伍的建设与管理

水产检验检测实验室工作是一种多功能的综合性工作。实验室人员作为承担工作和完成科研任务的主体无疑是首要因素。实验室日常工作、实验管理、实验研究三项基本任务的服务性、技术性和专业性都很强,这就要求实验人员的素质、人员配备和使用要科学合理。实验室需要一个专业结构和人才层次合理的优秀团队,科技创新人才尤其是本学科杰出的学术带头人,是保持实验室向更高层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首先,学术造诣深厚、治学严谨、具有创新思想和较强科学管理能力的学术带头人是实验室人才队伍建设的核心。其次,将培养人才队伍作为重要战略任务,通过体制改革、完善机制、加大专项扶持力度等措施,培养一大批年轻检测技术人才,关系到实验室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同时应注意加强专业管理人员队伍和高水平实验技术人员的选聘。第三,强化实验人员服务意识,提高责任心,增强大局观,做到诚恳待人、科学检测、公正处事。

4水产检验检测实验室检测质量体系的建设与管理

水产品质量和水质检验检测是实验室工作的基础,检验检测报告则是检验检测工作的综合反映和工作质量的最直接体现。因此,全面提高检测、服务、管理能力,不仅是实验室生存与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发挥好自身优势和作用,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外在要求。在实验室工作开展中要细化实验室工作单元,细化工作任务和目标,不断加强内部管理,要加大科技研发力度,大力开展技术革新,要不断适应科技创新的形势,逐步由单一检测型向检测、研究、服务的复合型机构转变。要开展合作,整合检测资源,增强检测实力,提高检测能力。要加强对检验检测工作质量的管理,特别是检验检测报告的管理。严格按照《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要求,制定切合实际的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确保出具符合标准、规程要求的原始记录和报告、证书。这样,通过检测能力的增强,提高检测报告的公信力,保证检验检测数据的公正、准确、及时,争创规范化实验室。

5加强水产检验检测实验室规划,实现整体效能提升

水产检验检测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资金需求量大,人员配备复杂,涉及方方面面,建设和管理水产检验检测实验室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突出重点,始终以国家目标和所在地的现实需要为工作重心,加强实验室长远发展战略目标的规划和研究,争取实现实验室实力水平的整体提升。还要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处理好向更高层次目标发展与服务当地发展的关系,推进实验室管理制度与运行机制的创新,包容整合,激发实验检测人员的工作热情。要加强合作与交流,有选择地参与一些国家重点项目,争取多方面的投入。实验室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推进水产检验检测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邓子新,夏有为.实验室重在培养创新型的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3).

[2]王国华.加强高校实验室管理工作的若干措施[J].纺织教育,2007(3).

检测实验室篇2

关键词:检测;试验;评定

abstract:intheGB/t15481-2000"thecompetenceoftestingandcalibrationlaboratoriesGeneralrequirements"clearthetestinglaboratorytocarryouttheevaluationofuncertaintyofmeasurementrequirements.inthispaperhowtofollowthestandardlaboratorytest,testencounteredinconnectionwiththeactualworkinthelaboratory,howtodotheworkoftheuncertaintyofmeasurement.

Keywords:detection;test;evaluation

中图分类号:tF513

一、检测实验室开展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的必要性

一个测量结果应有相应的表示测量结果质量的指标,以便于那些使用测量结果的人评定其可靠性。要测量就会有不确定度,测量结果的水平高低与测量结果的使用直接相关,所以测量结果的价值应有一个统一的度量尺度。不确定度愈小,测量水平愈高,测量结果的使用价值愈高;反之亦然。长期以来,误差和误差分析已成为评价测量结果质量的重要部分,但是大多数测量结果的误差都具有相对性。因此,用误差来定量表示测量结果的质量是不科学和不合理的,而测量不确定度作为测量结果质量的量化指标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测量领域的重视。所以,我国实验室在测量不确定度的表达和计算方面与国际建议相一致已势在必行。

作为检测实验室,它出具的检验结果(数据、参数),尽管已经到了量值传递的末端,但它也是传递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可以说,前边的每一个传递过程提出的不确定度,都是为我们最终一个环节——检测结果的可靠的,最终产品质量检验数据的可靠性到底有多高,检测人员应具备评价的能力。

那么,检测实验室如何遵循标准,做好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工作:

GB/t15481-2000规定:“检测实验室应具有并应用评定测量不确定度的程序。某些情况下,检测方法的性质会妨碍对测量不确定度进行严密的计量学和统计学上的有效计算。这种情况下,实验室至少应努力找出不确定度的所有分量且做出合理评定,并确保结果的表达方式不会对不确定度造成错觉。合理的评定应依据对方法性能的理解和测量范围,并利用诸如过去的经验和确认的依据。”这是GB/t15481-2000对检测实验室提出的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要求。那么,要做好这项工作,首先要搞清楚不确定度的来源和适用范围。

二、测量不确定度的可能来源

1.被测量的定义不完整;

2.浮现被测量的测量方法不理想;

3.取样的代表性不够,即不能代表所定义的被测量;

4.没有充分了解环境对测量过程的影响,或对环境条件的测量与控制的不完善;

5.模拟仪表读数时存在人为偏移;

6.模拟计量性能(如灵敏度、分辨力、死去及稳定性等)的局限性;

7.测量标准和标准物质的不确定度;

8.引用的数据或其他参量的不确定度;

9.测量方法和测量过程中引入的近似值及假设;

10.在相同条件下被测量在重复观测中的变化。

未被认识的系统影响也会导致误差的出现,但在不确定度评定中不可能予以考虑。

上述来源中涉及到的检测方法所带来的不确定度,GB/t15481-2000已加以说明:“某些情况下,公认的检测方法规定了测量不确定度主要来源的值的极限,并规定了计算结果的表示方式,这时实验室遵守该检测方法和报告的说明,可以不再考虑给出检测方法所带来的不确定度。”由此我们可以理解为,公认的检测方法就是国家、行业标准中所规定的检验方法,这些方法对使用仪器设备的技术参数、检验环境条件、抽取样品的程序和方法、检验的流程和检验数据的运算处理都有了非常具体的要求。检验方法在编制时,就已经考虑了可以将不确定度减少到最小,使之对检测结果几乎没有影响。

三、不确定度的评定在检测实验室的适用

1.当不确定度与检测结果的有效性或应用有关时;

2.当客户指令中有要求时;

3.当不确定度影响到对规范限度的符合性时(即测试结果处于临界值附近时,不确定度区间宽度对判断符合性有重要影响)。

上述情况,在检测报告中需提供有关不确定度的信息。不过,评定测量不确定度的工作还不仅限于在检测结果中加以考虑。GB/t15481-2000规定:“校准实验室或进行自校准的检测实验室,对所有的校准和各种校准类型,都应具有并应用评定测量不确定度的程序”。也就是说,不管是检测实验室还是校准实验室,只要是在做量值的传递工作,就应根据实际误差来源情况评定测量的不确定度。

四、不确定度评定的实例分析

为了对工程建设中所用建筑材料性能检测结果的可信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确保检验结果质量符合现行规范标准的规定,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采用对钢筋拉伸试验的测量不确定度进行合理的评定,从而更准确地了解钢筋拉伸试验结果的各种影响因素,保证检测以及检测报告的表达准确无误,保证工程所用钢筋的质量。

首先,我们必须对测量不确定度的来源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分析时,除了定义的不确定度外,可从测量仪器、测量人员、测量方法等方面全面考虑,特别要注意对测量结果影响较大的不确定度来源,应尽量做到不遗漏、不重复。

1.根据GB/t228.1-2010《金属材料室温拉伸试验方法》和GB/t1499.2-2007《钢筋混凝土用钢第2部分热轧带肋钢筋》。选用wew-300B型量程为300kn,示值误差为±1%微机控制液压万能试验机,将公称直径Φ16HRB335的热轧带肋钢筋安放在试验机的上、下夹具之间,以标准规定的加荷速度进行拉伸试验,完成检测过程。

2.钢筋抗拉强度检测结果的数学模型为:

式中:—抗拉强度

—最大力

—原始横截面积

rep—重复性

—拉伸速率对抗拉强度的影响

3.检测结果的相对不确定度的评定:

(1)检测结果的相对不确定度分项的评定:

从同一根钢筋上均匀截取12根钢筋,进行拉伸试验,检测结果如下:

故12次测量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则测量结果的标准不确定度为:

检测实验室篇3

方法:对医院送检的383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血液标本进行“三项试验”,即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游离抗体试验、抗体释放试验。

结果:383例新生儿溶血病患者中,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率为53.12%,游离抗体试验阳性率为71.54%,抗体释放试验阳性率为83.29%。

结论:释放试验敏感度最高,是判定新生儿溶血病最有力的实验室证据。

关键词:幼红细胞增多症胎儿血清学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游离抗体试验抗体释放试验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8.538

【中图分类号】R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8-0463-02

新生儿溶血症(hemolyticdiseaseofthenewborn,HDn)是指母婴血型不合,母体血液中针对胎儿红细胞的免疫抗体igG通过胎盘进入胎儿循环,发生同种免疫而引起的溶血。在人类已发现的血型系统中,以aBo血型系统不合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病最常见,其次为Rh血型系统。新生儿溶血病的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取决于抗原性的强弱、个体的免疫反应、胎儿的代偿能力和产前的干预措施等因素。Rh溶血病临床表现较为严重,进展快,而aBo溶血病的临床表现多数较轻。Rh溶血病一般不发生在第一胎,而aBo溶血病可发生在第一胎。HDn的血清学检测对该疾病的临床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笔者就我市近年来发生的383例HDn的血清学检测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标本来源。2010年1月~2013年1月本市4家医院送检的临床高胆红素血症或母亲血型为Rh阴性的HDn患儿383例,标本为患儿及母亲血液。

1.2试剂。抗-a(B)血清(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抗-D、抗人球蛋白试剂(广谱)、单克隆igG、单抗C3(上海市血液中心);aBo标准红细胞(本站自制)。

2结果

383例新生儿溶血病患者中,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率为53.12%,游离抗体试验阳性率为71.54%,抗体释放试验阳性率为83.29%。

3讨论

3.1发病原因。由于母亲的血型与胎儿(或婴儿)的血型不合,如Rh血型不合或aBo血型不合引起同族免疫性溶血病,Rh血型不合所致溶血常较aBo血型不合为严重。

3.1.1Rh血型不合。Rh血型不合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症在中国的发病率较低。通常是母亲为Rh阴性,胎儿为Rh阳性而血型不合,并引起溶血,一般第一胎不发病,而从第二胎起发病,但如果Rh阴性的母亲在第一胎前曾接受过Rh阳性的输血,则第一胎也可发病。

3.1.2aBo血型不合。该病以aBo血型不合最常见,其中最多见的是母亲为o型,胎儿(或婴儿)为a型或B型。第一胎即可发病,分娩次数越多,发病率越高,且一次比一次严重。尚可见于母亲为a型,胎儿(或婴儿)为B型或aB型,或母亲为B型,胎儿(或婴儿)为a型或aB型,但少见。胎儿(或婴儿)为o型者,可排除该病。

3.2发病机制。胎儿由父亲方面遗传来的显性抗原恰为母亲所缺少,胎儿血因某种原因进入母体,母体产生相应的igm抗体,当胎儿血再次进入母体,母体发生次发免疫反应,产生大量igG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使胎儿、新生儿发生溶血。只要0.1~0.2ml的胎儿红细胞进入母体循环就足以使母亲致敏。

3.2.1Rh血型不合溶血病。多数是母亲为Rh阴性,但Rh阳性母亲的婴儿同样也可以发病。第一胎发病率很低,因为初次免疫反应产生igm抗体需要2~6个月,且较弱,不能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而胎儿红细胞进入母体多数发生在妊娠末期或临产时,故第一胎常处于初次免疫反应的潜伏阶段。当再次妊娠第2次发生免疫反应时,仅需数天就可出现,主要为igG能通过胎盘的抗体,并能迅速增多,故往往第二胎才发病。Rh系统的抗体只能由人类红细胞引起,若母亲有过输血史,且Rh血型又不合,则第一胎也可发病。母亲的母亲(外祖母)为Rh阳性,母亲出生前已被致敏,则第一胎也可发病,此即外祖母学说。

3.2.2aBo血型不合溶血病。多数是母亲o型、胎儿a型或B型;少数为母亲a型、胎儿B型或aB型,或母亲B型、胎儿a型或aB型时发病。因为a或B型母亲的天然抗a或抗B抗体主要为不能通过胎盘的igm抗体,而存在于o型母亲中的同种抗体以igG为主,因此aBo溶血病主要见于o型母亲、a或B型胎儿。aBo溶血病可发生在第一胎,这是因为食物、革兰阴性细菌、肠道寄生虫、疫苗等也具有a或B血型物质,持续的免疫刺激可使机体产生igG抗a或抗B抗体,怀孕后这类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可引起溶血。由于a和B抗原也存在于红细胞外的许多组织中,通过胎盘的抗a或抗B抗体仅少量与红细胞结合,其余都被其他组织和血浆中的可溶性a和B血型物质的中和和吸收,因此虽然母婴aBo血型不合很常见,但发病者仅占少数。

在383例新生儿溶血病患者中,抗体释放试验阳性率(83.29%)、游离抗体试验阳性率(71.54%)与文献报道的释放试验阳性率为88.0%、游离试验阳性率为69.16%大致相同,但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率(53.12%)高于文献报道(39.12%),可能与所用试剂、仪器及血样采集时机和来源不同有关[1]。研究结果证实释放试验是“三项试验”中敏感度最高,也是判定HDn最有力的证据[2]。抗体释放试验操作比较繁琐,耗时较长,在实际工作中应仔细认真,否则可能得到错误的结论。研究结果还表明,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比游离抗体试验更具有诊断价值,因为,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说明红细胞已经被血清中的游离抗体致敏。在383例的HnD患者中,“三项试验”结果分布规律为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游离抗体试验、抗体释放试验同时呈阳性所占比例较低;游离抗体试验、抗体释放试验均阳性所占比例次之,抗体释放试验阳性者占比例最高。单是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者,就可以确认HDn。如果单是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阴性,还需要做游离试验或者释放试验进一步确诊。

参考文献

检测实验室篇4

影响化学检测实验室检测质量的要素涉及实验室的各个环节,归纳起来主要有检测人员、检测设备、检测材料、检测方法和检测环境等方面。

1.1检测人员

检测人员是进行各项检测活动的主体。化学检测实验室具有高度专业性,CnaSCL-10:2012要求实验室从事化学检测的人员应至少具有化学或相关专业专科以上的学历,或者具有10年以上化学检测工作经历;关键检测人员应掌握化学分析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的方法和相关分析测试的数理统计方法,并能就所负责的检测项目进行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检测人员的专业知识、技术能力、工作态度以及责任心对整个检测过程起主导作用,直接影响检测结果的质量。因此,实验室应制定包括检测方法、设备使用、化学安全和防护、救护知识等在内的年度培训计划。检测人员必须考核合格,持证上岗,同一检测岗位至少有两位检测人员担任。实验室应定期评价检测人员的持续能力。

1.2检测设备

检测设备是检测工作正常进行的基本条件。化学实验室检测工作对仪器设备的依懒性越来越强,实验室的检测设备应能满足检测工作的需要。对于检测结果准确性有影响的关键检测设备,要建立仪器设备安装调试、检定校准、使用维护、期间核查以及性能评价等资料档案,要制定详细的仪器设备管理制度,编制仪器设备使用、维护和核查等作业指导书。仪器设备应由经过授权的人员操作,严格按作业指导书操作使用。凡是与测量结果有关的仪器设备和计量器具等,在投入使用前必须进行检定或校准,保证测试结果的量值溯源性和可靠性,已投入使用的仪器设备和计量器具要定期进行期间核查。

1.3检测材料

检测材料是影响检测质量的重要因素。化学实验室的检测材料包括标准物质、试剂和气体等耗材。在购买和使用各种检测材料时,重点要考虑其纯度和有效期,标准物质还得满足量值溯源性的要求,必须是有证标准物质。实验室应制定标准物质、试剂和耗材的购买、验收和存储程序,只有经检查或确认符合有关检测方法中规定的标准后才能投入使用。在使用时,对配制的所有标准溶液和试剂均应贴上标签,并标识成分、浓度、配制日期、配制人和有效期等必要信息。标准物质在使用期间应按计划定期进行期间核查,确保其校准状态的置信度。

1.4检测方法

检测方法是检测工作的基本依据。在选择检测方法的时候,需优先使用标准方法,并考虑其适用性和有效性。同一个检测项目,可以有多种检测方法,由于这些方法的原理、使用仪器及结果表示不同,适用范围也会有所不同,所以实验室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需要注意的是实验室所用的标准,必须是经过确认现行有效的版本,标准应当每年委托查新,及时更新。所有非标准方法必须按CnaSCL-01的要求经过方法确认后才可使用。

1.5检测环境

检测环境是检测工作正常开展的必要保证。在化学实验室,经常面对的环境因素包括水、电、温度、湿度、灰尘和电磁干扰等,要确保环境和设施不会使检测结果无效或对所要求的检测结果产生不良影响,特别对痕量分析。应将不相容活动的相邻区域进行有效隔离,防止交叉污染;在电器的使用和防护上应予以特别的重视;保持良好的内务管理,最大程度减少环境对检测结果的影响。对检测环境要求较严格的检测项目,必须按时监控并记录环境条件。

1.6其它

影响检测结果的其他要素包括样品和检测过程等。对样品而言,采集和加工时要确保其均匀性和代表性,制备时应避免交叉污染,保存时应选择合适的保存器皿、注意温湿度等要求。对检测过程而言,前处理的时间、分离的先后顺序、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拟合、试样的分析等对检测结果都有一定的影响。

2质量控制的措施和方法

化学实验室的质量控制主要是通过内部质量控制和外部质量控制两个方面进行。

2.1内部质量控制

内部质量控制是基础。内部质量控制是实验室人员对分析检测质量进行自我控制的过程,实验室应采取有效的内部质量控制措施来保证检测分析获得准确的结果。CnaSCL-10:2012指出内部质量控制应包括空白分析、重复检测、比对、加标和控制样品分析,与CnaSCL-10:2006相比增加了空白分析和加标试验两个措施。

2.1.1空白分析

样品的检测结果应注意基体对空白的影响,降低空白值是提高准确度和精密度、降低测定下限的关键。空白涉及样品的玷污、损失和仪器噪声水平等,在化学检测中最易出现的是样品的玷污。减小和控制空白值应注重整个检测过程,严格要求试剂的纯度、器皿的清洁度及人员的规范操作。

2.1.2重复检测

因为化学检测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对同一指标进行分析时,一般需要进行重复检测,即平行样品的分析,从而判定分析结果的精密度,提高分析结果的准确度。只有当经过试验表明检测水平处于稳定和可控制状态下,才可适当减少重复检测频率。

2.1.3比对试验

内部比对是化学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的一种常用方法,也是实验室内部发现问题的有效手段。化学检测比对的形式可多样化,如由两个以上人员对同一样品进行重复检测的人员比对,使用不同分析方法对同一样品进行检测的方法比对,使用不同仪器对同一样品进行检测的设备比对等。

2.1.4加标试验

加标回收试验是在试样中加入已知浓度的标准物质,从所得结果计算加标回收率。通过加标回收试验可检验试验结果的准确度和了解操作过程中样品的损失情况。需注意添加的标准物质浓度水平应接近分析试样的浓度或在校准曲线中间范围浓度内,加入的标准物质总量不应显著改变样品基体。

2.1.5控制样品分析

控制样品分析是化学检测实验室另一种常用的内部质量控制的方法。实验室的控制样品包括有证标准物质、次级标准物质及实验室自制参考物质。应按计划对标准物质进行期间核查,保证测量结果的溯源性;还可考察标准物质的性状是否有异常变化、储存环境是否符合要求、量值是否准确等。控制样品应按常遇到的基体和含量水平准备,对定期进行分析的控制样品的测定结果可采用统计学原理建立质量控制图和控制限进行分析评价。

2.2外部质量控制

外部质量控制又称实验室间质量控制,是指由外部的第三方对实验室及其检测人员的检测质量定期或不定期进行考查的过程,包括能力验证计划、实验室间比对和测量审核等3种类型。通过外部质量控制,可发现实验室在日常检测中较难发现的系统误差,以便查找原因、及时纠正,保证测试结果的可溯源性和可比性。

2.2.1能力验证计划

能力验证计划是重要的外部质量控制活动,是对实验室能力状况和管理状况进行客观考核的一种方法。其结果是CnaL判定实验室能力的重要技术依据,是评价实验室技术能力的重要依据之一,也是维持国际间认可机构互认的基础之一;能力验证的频次应与所承担的工作量相匹配。实验室要尽可能多地参加国际、国内的能力验证活动,以满足CnaS能力验证领域和频次要求且获得满意结果。

2.2.2实验室间比对

实验室间比对是另一种外部质量控制活动,其目的往往不是直接用于满足CnaS能力验证的要求。比如,确认方法特性、为标准物质/标准样品赋值、支撑国家计量院间测量等效性声明等实验室间比对。实验室通过参加这些国内不同实验室间的比对活动,获得统计分析的试验结果,可以确定实验室相关检测项目的水平和状态,寻找可能改进和提高的机会,达到检测结果质量控制的目的。

2.2.3测量审核

测量审核是一种特殊的能力验证计划,是参加者对被测物品进行实际测试,将结果反馈给组织方,由组织方将其与参考值进行比较,从而评价检测结果准确性的一种活动。测量审核通常是在两次能力验证计划之间且无合适的实验室间比对计划时,采用的一种“一对一”的能力验证活动,是认可组织、政府部门和客户评价实验室能力的重要依据之一。

3质量控制工作的实施

实验室的质量控制工作,一般包括年度计划的制定、质控计划的实施以及结果评价与改进等。

3.1年度计划的制定

年度计划的制定关系到质量控制活动的质量,有助于明确目的,改善薄弱环节。实验室应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考虑检测人员的水平、工作经验、非常规项目的检测能力及实验室认可和计量认证等因素,制定切实可行的内部和外部相结合的年度计划,计划还应覆盖申请认可或已获认可的所有检测技术和方法。

3.2质控计划的实施

年度计划一旦制定,实验室就必须严格按照计划开展活动,不得随意取消。在计划实施的过程中,当实验室的人员、设备、标准、认可范围或影响能力的其它方面发生重大变化时,应相应增加质量控制活动,并作为年度计划的补充。

3.3结果评价与改进

质量控制活动结果的评价和改进往往是实验室质量控制工作中容易忽视的地方。只有对每一项质量控制活动的结果进行科学评价,及时分析不符合项和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有计划地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才能有助于实验室检测质量的提高,达到质量控制的目的。同时在年终还要进行质量控制的总结,为第二年的质量控制计划提供指导。

4质量控制工作的注意事项

1)提高认识,全员参与要高度重视质量控制工作,认识实验室质量控制工作的重要性;要鼓励全体人员主动参与,确保检测质量,完成实验室的质量目标。2)重视计划,内外结合内部质量控制是基础,外部质量控制是提升。因此,年度计划制定时要扬长避短,注意内部质量控制和外部质量控制的有机结合,从而确保检测过程的受控,并证明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3)科学评价,提升实力质量控制不能流于形式,没有问题是最大的问题。只有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及时进行纠正和改进,才能提升实验室的检测实力和水平,确保实验室的检测质量,才是实验室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模式。

5结论

检测实验室篇5

【关键词】建筑材料;检测实验室;管理;探究

中图分类号:tU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建筑材料检测实验室概述

建筑材料检测实验室在建筑工程中是主要承担建筑工程质量检测的单位,科学、高效的检测将直接影响到建筑工程的质量,能够从根本上保证人们生活或工作环境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做好建筑材料检测实验室的管理工作会从根本上保证检测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建筑材料检测实验室的管理工作内容主要包括:样品的管理、试验数据的管理、报告单的管理。其他必须的辅助功能有:工程管理、员工管理、试验设备管理、财务管理和数据安全性管理。

2建筑材料检测实验室科学管理方法探究

2.1建筑材料检测实验室需要做好工作人员的培训和档案管理工作

建筑材料检测实验室工作人员培训和档案管理的目的是为了科学规定人员培训、考核和技术档案管理要求,以提高全实验室人员职业道德、技术素质和业务能力,保证检测工作质量。培训的范围主要包括实验室内与质量活动有关人员的。建筑材料检测实验室工作人员培训和档案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人员培训。建筑材料检测实验室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主要包括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标准化知识,质量监督和管理,误差理论及数据处理,检测专业知识,化学安全和防护、救护知识,新标准宣贯学习,新理论、新技术、计算机、外语等基础知识。实验室人员的操作技能培训主要包括样品制备、检测仪器设备的使用及维护、标准物质的使用、各检测项目测试方法及操技能作等.培训方法有实际操作技能培训和岗前培训两种形式,一是提倡实验室内部以老带新、二是参加外部机构组织的各种培训班。培训人员的申请、审批、记录各科室根据业务发展需要和人员变动情况,上报培训需求,由总工室汇总后交质量负责人编制年度(或临时)培训计划;培训计划经实验室主任批准后由总工室组织实施;参加培训人员于培训结束后应及时填写《员工培训成绩登记表》,经科室主任和实验室主任签署意见后,交办公室归档;(2)工作人员业务考核。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年度考核由实验室主任主持,实行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考核办法,考核结果作为职工评定晋升技术职称、聘任职务以及年度奖惩的依据。建筑材料检测实验室工作人员需要根据检测项目持证上岗考核,工作人员积极参加上级有关部门和实验室组织的各类检测项目持证上岗考核,所有检测岗位必须经考核合格、持证上岗。上岗证由实验室统一制作,内容包括姓名、性别、所在科室、上岗项目(或岗位)等,并加盖实验室公章。上岗项目为经考核合格、当前实际承担的检测项目。实验室上岗证发放情况应留下记录,考核合格证书及上岗证的复印件应进入各人技术业绩档案;(3)技术人员业绩档案记录和管理。实验室为每位业务人员建立技术业绩档案,定期收集有关记录,保证技术业绩档案的完整、有效、保密。技术业绩档案实行动态管理,人员相关情况发生变化时,技术业绩档案应及时有所反映。技术业绩档案由办公室保管,技术业绩档案查阅实行审批制度,经实验室主任批准方可查阅。

2.2建筑材料检测实验室需要做好管理评审工作

建筑材料检测实验管理评审的目的是对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有效性进行评审,不断改进和完善管理体系,确保质量方针和目标的实现并满足客户的要求。建筑材料检测实验管理评审每年不少于一次。当出现下列情况时,可增加管理评审频次,组织临时管理评审:(1)机构发生变动、资源和体制发生重大变化时;(2)发生重大质量事故、客户对检测质量的投诉连续发生时;(3)法律、法规、认可标准发生重大修改时;(4)管理体系不能有效运行、内部审核中发现严重不符合时。建筑材料检测实验管理评审的内容主要包括:评审目的、依据和内容、参加评审人员、评审时间安排、有关评审准备工作要求等。建筑材料检测实验评审会议前3天由质量负责人根据评审输入的要求,组织收集评审资料,并将有关评审文件发至参加评审人员。评审会议由实验室主任主持,一般要求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参加,不定期评审由组织者决定参加人员。参加评审人员应进行适当分工,评审方式为召开评审会议和查阅有关资料,按评审计划及评审内容逐项评审,展开分析、讨论并对管理体系的适应性、有效性作出评价,确定改进目标,对存在或潜在的不符合项提出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确定责任人和完成期限。评审组应对评审情况进行记录,并对评审内容做出评价,由质量负责人编制评审报告。评审结束后,质量负责人根据需修正和调整的内容,指定相关科室或人员按程序进行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修订,负责落实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确保在约定的时间内实施,并对其有效性和适应性进行验证。评审结果应输入本实验室策划系统,作为制定下半年度工作目的、目标和活动计划的依据之一。

2.3建筑材料检测实验室需做好实验室科学管理程序的制定工作

建筑材料检测实验室管理程序制定工作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实验室内务管理,保证实验室环境条件和设施便于检测工作正常运行,并符合有关安全、健康、环保的要求。建筑材料检测实验室管理程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实验室内务管理。实验室工作人员应经常打扫、整理实验室,保持地面、桌面、仪器设备表面的整洁和各种仪器、设备、器皿的有序放置。实验操作时,应着工作服。实验室内严禁吸烟,不准放置与实验无关的杂物,不得进行与实验无关的活动。实验室内应配备相应的消防设施且布局合理、取用方便,各检测科室负责水、电、气、暖、消防器材等各种设施的日常性检查,实验后及时切断设备的水、电、气源。下班前应检查实验室门窗是否关闭。外来人员不得擅自进入实验室,确因工作需要应经实验室主任批准由本实验室人员陪同方可进入。为保证实验室相邻区域之间不产生不利影响,实验室布局上应采取有效的隔离措施。对检测场所有进行修理、改造、装饰等要求时,由各检测科室提出相应方案,经技术负责人审核、实验室主任批准后,由行政科组织施工,检测业务科室做好协助工作;(2)检测实验室危险品需做好管理。实验室的危险品的申购、领用按程序和规程执行。各检测科室应对领用的危险品指定专人妥善保管。危险品试剂不能放在敞开式实验架上,应置于隔离室或隔离柜内。剧必须保存于保险柜内,两人共管。保管人员要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各级各类检验人员要熟悉危险物品的种类,使用操作方法及保管贮存措施,熟悉各种意外伤害的处理和中毒解救措施,以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和蔓延。

3结语

建筑材料检测实验室科学高效的管理能够保证建材检测的科学性、高效性和可靠性,充分保障建筑工程的质量安全。本文对建筑材料检测实验室的管理方法进行了探讨,提出通过利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来保证人们居住和工作的建筑工程的质量安全等。

【参考文献】

[1]李小娟,王建军.潘力伟建筑材料放射性检测及控制管理对策[J].天津建设科技,2009

[2]张华夏,陈超核,陈奕柏.建筑材料检测数据处理系统的建立[J].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

检测实验室篇6

1.1内部审计不到位

检测实验室是服务于社会、企业、大众的重要组织,应严格控制检测质量,对检测的结果进行反复的确认,才可下定论。但是,由于检测实验室的内部审计不到位,并没有对检测的各个环节、流程、检测系数进行确认,仅凭检测人员的一面之词就下结论,对检测的质量无法进行有效的控制,一旦出现问题,后果不堪设想。

1.2质量控制意识低

质量检测数据是由检测人员得出的,由于检测人员、质量控制人员失误而导致的恶性事件层出不穷。由于检测人员或质量控制人员的疏忽,在质量检测时缺乏规范性和合理性,为了简化操作流程,过早的下结论,最终由于质量超标而导致社会损失巨大。此类现象的发生,其主要原因归咎于检测人员或质量控制人员的质量管理意识低,并没有将质量控制最为重点项目来抓。

1.3检测数据不真实

检测数据的不真实主要取决于检测人员或质量控制人员的个人素质和职业道德上。部分质量检测人员工作态度不够严谨,在记录检测数据时发生书写上的错误,是个人态度和素质缺失的重要表现;企业为了获得卫生许可,对质量检测人员进行贿赂,质量检测人员受到利益的驱使,而做出了不真实的检测报告,是职业道德缺失的表现。

2加强检测实验室管理体系建设的有效策略

2.1加大审计与监督力度,以加强对质量的全面控制

由于检测实验室检测的对象都会对社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像食品、化工、环境等,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由此可知,更要加强监测实验室管理体系建设,加大内部审计与现场监督力度,对质量管理体系的策划、建设情况等进行严格的审核,扩大审计范围,提高审计质量,对实验室现场进行监督,严格监督检测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检测人员的行为、操作流程、检测手段等内容,以保证检测的规范性,对提高检测质量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检测实验室中,应建立实验室审计与监督小组,对实验室的检测过程进行跟踪性审核与监督,随时掌握检验实验室的实际情况,对日常的检验工作的质量数据进行抽查,可有效调动质量检测人员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检测质量,为检测实验室管理体系建设提供升级保障。

2.2加强质量管理队伍建设,提高检测人员的专业性

食品检测、化工检测、环境监测等对检测质量的要求很高,可能一个小数点之差就会产生巨大的危害性,对社会造成严重的负担。因此,应加强质量检测管理队伍建设,提高检测人员的专业性,能意识到质量检测的重要性,提升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端正的职业态度,对提高检测质量具有积极意义。另外,在检测实验室的检测中,检测数据出错、不真实的现象叠出,制约着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检测人员应认真对待工作,严格进行规范性的操作,对产生的质量检测数据进行反复的确认,与此同时,要提升检测人员的职业道德,不被利益所诱惑,刚正不阿,都有利于检测实验室管理体系的建设。加强质量管理队伍建设,提高检测人员的专业性和个人素质,能以更专业性的态度投入到本职工作中去,将真实的检测数据进行上报,杜绝出现数据不真实、假报、误报的现象。

2.3构建质量风险预警机制,做好风险预防措施

质量检测是一项复杂、难度系数大的工作,会随着被检测对象的不同而存在不同的难度,也就意味着检测质量会相对受到影响,检测工作存在一定的风险。为了尽量避免检测错误或风险的出现,应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做好风险预防措施,对存在异议、难度大的检测物质要进行小组讨论或有更为专业的人员进行检测,并进行反复的确认,一旦发现问题或错误判断应立即采取措施进行纠正,以保证检测结果的精确性,降低风险的发生概率。目前,潜在的质量风险问题颇受关注,只是通过相应的数据或客户提供的信息来进行判断,并没有具体的科学资料予以支持,会存在潜在质量风险,要对潜在质量进行预防,实现检测实验室管理体系的系统化建设。

3结语

检测实验室篇7

关键词:实验室;管理;标准化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全球化,标准化和标准已成为国际贸易中技术往来的准则和竞争的重要工具,同时也对检测实验室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加强实验室标准化管理,从而提高检测工作的速度、精度,是促进实验室发展的重要保证。

1检测实验室标准化管理的特点及意义

为保证出具的数据科学、准确、有效,检测实验室必须依照标准对检验过程进行规范。GB/t27025-2008/iSo/ieC17025:200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是我国实验室能力通用要求的现行有效版本。它是在iSo(国际标准化组织)和ieC(国际电工技术委员会)综合吸取了如iSo9000等质量管理体系的科学理念基础上,2005年新推荐使用的质量管理准则。它规定了实验室进行检测和(或)校准能力(包括抽样能力)的通用要求,主要内容分为两大类,即管理要求15个要素和技术要求10个要素。这个标准有个重要特点是在质量管理活动中有多个要素对发现并纠正偏离质量方针,改进质量管理,完善提高质量体系等方面进行了规定,并且通过这样工作使实验室的管理体系得以持续、有效地发挥作用,并且不断自我完善。

实验室认可对实验室的标准化管理意义重大,它将有利于实验室的公正性。实验室认可是确定实验室从事特定类型检测和校准技术与能力的一种方式,认可实验室带有认可机构标识和认可编号的检验报告表明其认可地位。缘于iSo/ieC17025:2005标准这一统一、互认的认可标准,各国认可机构也对彼此的认可予以承认,如我国的CnaS可以使实验室结果在50多个国家和地区互认,从而可以在国际贸易中实现“一次检测、全球互认”的设想,为企业走出国门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因此,基于标准化管理的实验室认可在国际上被视为检测实验室技术能力的可靠表征,在很多行业,检验报告须有通过认可的实验室来出具。

2检测实验室建设新的要求

近年来,我国检测实验室处于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的快速发展和完善,对检测实验室的工作提出更新和更高的要求,简要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检得了”:实验室要适应当地经济特别是特色工业的发展需要和要求。

(2)“检得出”:实验室要保证工作质量和服务质量,确保提供检测数据科学有效。

(3)“检得准”:实验室出具的检验报告要规范、准确,且应保证客观性和公正性。

(4)“检得快”:实验室要进一步提高检测的速度和工作效率。

(5)“被认可”:实验室规范和完善管理工作,借助国家实验室认可可以提高管理水平,检验能力被社会认可。

3检测实验室标准化管理的建议

针对社会经济发展对检测实验室新的要求,结合工作实际,笔者对实验室标准化管理提出如下建议。

3.1强化标准动态管理

实验室开展的检验项目应有齐全、有效的标准,产品质量标准、抽样标准和检验方法标准必须是现行有效版本。在管理中要动态跟踪相应标准的更新,强化标准的控制,有专人定期对在用标准进行有效性检查,确保使用标准现行和有效。

3.2确保量值设备溯源有效性

实验室应制定设备校准的计划和程序,对用于检测和(或)校准的所有设备(包括对检测、校准和抽样结果的准确性或有效性有显著影响的辅助测量设备),在投入使用前进行校准,确保量值设备溯源有效性。

3.3提高实验室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的有效性

内部评审要依据标准进行全要素的检查,对于不符合项的审核结果要制定纠错措施并跟踪落实。管理评审是实验室最高管理者组织的针对质量体系各个方面的全面的评审,要以评审为了服务客户的这一中心思想,注重实效,着重解决体系运行中的问题,特别是需要最高管理者解决的问题,从而达到改进优化体系,提高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的目的。

3.4做好方法之间、实验室之间比对和能力验证

标准化管理的目的为了得到科学准确的数据。在GB/t27025-2008标准中对能力验证有具体要求,能力验证的良好结果是对实验室检验能力的有力支持证据。从分析检测工作应有的科学态度来说,方法之间、实验室之间比对和能力验证都是最基本、最有效消除偏差的手段,有利于纠正或证明本实验室的检测数据结果,对分析结果起到校准和复核作用。实验室应积极主动地参加CnaS和各行业组织的能力验证活动。

3.5全过程的质量监督

实验室应严格遵守《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配备检验人员10%左右的、具有一定技术经历、工作资历和素质的质量监督人员,对实验室检验的全过程进行监督。质量监督不仅要监督有没有“不符合”,而且还要对已发现的存在问题采取纠正措施或预防措施,同时,对于合格的方面也应积极寻求改进的机会,以而保证检验结果的科学、公正。

3.6推进不确定度的运用

不确定度是对检测结果进行科学评价的一项必要内容。有的检测项目评定不确定度的难度比较大,因此不确定度的评定也是一项科学研究的过程。在经过实验、推导和分析工作的基础上,科学地评定检测项目对不确定度进行分析和评定,专家研究的评定方法可以参考和借鉴。在iSo/ieC17025:1999标准中规定如果客户提出要求时,实验室应当对检验结果给出不确定度,并且要求质量体系中需要建立评定不确定度的方法。不确定度给出是对检测数据进行比较科学的完善表达,同时也在某种程度对检测机构进行了责任保护。

3.7搞好培训

通过全员培训让实验室全体人员了解、熟悉实验室的质量方针和实现质量目标从而在工作中能认真贯彻。在此基础上对检测人员着重在新标准、新项目、新技术等方面进行培训,以丰富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

3.8以信息化带动标准化

随着科研和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检验技术也从手工分析发展到仪器分析,检验项目大量增加,对数据的准确性和报出时间的要求越来越严格,数据处理量急速增加,使用计算机可以把信息技术与实验室现有的质量管理体系相结合,优化实验室的业务流程,通过信息网络将实验室的分析仪器连起来,实现检验数据网络化共享、自动化计算、无纸化记录与办公。实验室的信息化建设可以填补标准化管理上的“漏洞”,可以探索把信息技术、仪器技术、分析技术与实验室管理体系结合起来的新型管理模式,以提高实验室的标准化管理水平。

4结语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检测实验室提出了更高的和全新的要求,如何大力加强实验室标准化建设,完善和提高自身管理和技术水平,将是检测实验室能否立足未来和服务于经济建设的先决条件。实验室标准化管理者要深刻领会GB/t27025-2008标准的内涵,不断地改进和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将标准化作为实验室管理工作的推进剂,促进并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逐步完善实验室的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实验室资质认定工作指南[G].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7.

检测实验室篇8

关键词:食品检测;安全管理;问题分析;对策建议

近年来,国内实验室安全事故屡屡见诸报端,2021年有多起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被公开报道,造成惨痛的生命财产损失[1]。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作为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技术支撑的检验检测机构发展迅速,但实验室整体普遍存在散、乱、弱、小等问题[2],实验人员的安全问题应引起足够重视,特别是在基层县域范围内的检验检测机构,面临资金投入小、技术人才缺乏等问题,必须合理规划实验室建设,进而促进实验室安全高效运行。结合检验检测机构通用要求,主要从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仪器设备安全管理、试剂药品安全管理、危险废弃物安全管理等方面,阐述影响实验人员安全风险因素的种类和来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便找出切实可行的实验室安全运行模式,以期为基层食品检测机构实验室使用与管理人员提供参考。

1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

1.1基层食品检测机构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现状及存在问题

伴随国家深入实施的“放、管、服”改革与第三方检测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新成立许多食品检测机构,为国家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食品安全国家战略”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众多因素导致很多基层食品检测机构实验室制度建设不健全、不落实,进而引发一系列实验室安全问题。相较于发达国家,国内很多基层食品检测机构的实验室管理制度建立起步稍晚,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很多实验室建立相应的安全环保管理制度,管理体系逐步健全,实验室安全形势总体稳中向好。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很多基层食品检测机构的实验室管理制度有效性、可操作性、充分性不够完善,安全制度的执行落实缺乏必要的监督检查,出现制度和执行“两张皮”现象[3],出现此种现象的原因归结如下。1.1.1安全意识淡薄部分检测机构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够,或制度脱离实际,导致质量手册中的安全预防措施成为摆设,方案仅仅停留在纸面上,未能有效落实。安全培训不定期、不系统、不规范,机构未发生过或仅发生较小安全事故,这些都会造成实验人员思想上的麻痹大意。1.1.2资金投入不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很多检测机构“重业务轻安全”,没有做好安全方面的资金预算,本着只要能应付各类督导检查、能省则省的心态,安全管理上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或没有将有限的资金用到“刀刃”上。1.1.3专业人才缺乏食品检测机构涉及的危险源有很多,如机械、电气、化学品等,尤其是种类繁多的化学品,如酸类、碱类、易燃易爆易制毒类等,需要专业人员进行规范操作,但多种因素导致许多基层检验检测机构的资金投入小,专业人才相对匮乏,部分实验室工作人员跨专业工作,专业知识储备不够,人员流动性大,不能很好地将制度措施执行到位。

1.2基层食品检测机构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对策建议

综合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概况,随着国家、省市对检测机构监管力度的加大,各机构实验室一般均能建立一套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但如何有效真正地落实落地,是需要集众人智慧来解决的问题。针对此项问题,初步提出几点建议。1.2.1完善规章制度,明确安全责任基层食品检测机构应完善健全实验室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可以试行将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体系引入到实验室安全日常监管[4],结合实际制定具有很好操作性的规章制度,建立岗位责任制,明确职责范围,同时开展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安全责任层层分解,做到人人担当,人人有责。1.2.2注重安全培训,强化制度落实严格做好实验室人员安全培训,防止流于形式,监管机构可以做好顶层设计,结合信息化、网络化,建立网上安全教育培训系统平台,在共性问题上多方位多角度进行安全教育考核,同时实验人员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实验,特别是做新的实验前要分析安全风险,提前考虑好可能危险及做好应急预案,不断强化安全管理制度的落实。1.2.3保障经费预算,做好安全检查机构要做好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经费预算,切实将防护资金投入实验室安全管理中,同时充分利用好日常检查、专项检查、综合检查等形式,定期做好实验室安全情况检查,及时发现解决存在的安全隐患。

2仪器设备安全管理

2.1基层食品检测机构仪器设备安全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内基层的小型食品检测机构一般也配置部分高端精密仪器,比如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等,由于检验检测项目相对固定,大型仪器的操作管理及清洁维护一般由各自实验室专门人员负责,按照使用前编制的操作规程规范操作,及时更新仪器设备标识,便于结果追溯。然而,基层食品检测机构在仪器设备安全管理上也存在一些问题[5]:一是部分高端精密设备缺乏专业人才操作,检测人员的检测水平参差不齐,检验结果准确度不高,能力验证不能顺利通过;二是基层机构存在较多陈旧的仪器设备,如老式火焰原子分光光度计、高温电炉等,或因资金投入不足,不能及时将仪器设备更新换代,若使用不当,可能引发安全事故;三是压缩气瓶作为实验室常用设备,管理不规范,日常使用操作未按操作规程进行,碰撞摔倒或者高温等都会发生危险,特别是瓶嘴处,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安全隐患。

2.2基层食品检测机构仪器设备安全管理对策建议

实验室存在的各类仪器设备,可以区分为大型仪器设备、小型仪器设备及压缩钢瓶,分别进行安全管理,主要有以下几点。(1)大型高端精密仪器设备对操作人员技术水平的要求自然较高,仪器建档验收后,一般需要专职管理人员及时进行清洁维护。一是要配备好必要配件,出现故障后第一时间与仪器设备厂家沟通维修,为了安全及结果可靠,不可带病作业;二是要配备不间断(UpS)电源,防止突然停电对仪器设备造成危害;三是要及时排除可能存在的各种安全隐患,比如易燃气体的泄露可能引起爆炸、操作不当烧毁仪器配件等,尽可能将风险降至零。(2)小型仪器设备也需要规范操作,专职人员做好定期检查与日常维护,特别是陈旧的设备,注意是否存在线路老化,检验检测功能是否正常,能否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并及时标识。在资金允许的情况下及时对仪器设备更新换代,以满足检验检测安全与结果准确的需要。(3)压缩气体属一级危险品,一般建立专门气瓶室对压缩钢瓶进行统一管理,采用集中供气管道装置配置所需气体到各个实验室,钢瓶必须固定,以免摔倒发生危险,更换过程中注意操作规范,同时避免高温日晒,保证使用安全。

3试剂药品安全管理

3.1基层食品检测机构试剂药品安全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机制体制改革与经济社会发展,基层检验检测机构紧跟时代步伐,安全管理体系逐渐完善,试剂药品采购、管理与使用总体比较规范,但由于部分检测机构使用的化学品种类较多,采购人员对化学试剂药品知识匮乏,对供应商经营资质、产品质量、售后服务等把关不严现象时有发生。试剂药品采购后,部分检测机构不能很好地分类存储,严格管理,尤其是易燃易爆易制毒类化学试剂,虽然机构可能制定“五双”管理制度,但执行落实过程中存在“打折”现象,比如没有执行双人领取,存在安全风险,同时由于监管不到位,试剂药品处理办法大多流于形式。试剂药品使用过程中防护措施不到位或没有严格按照操作规程作业,进而引发爆炸、火灾等安全事故,并对应急预案不了解或不熟悉,导致自身受到伤害。

3.2基层食品检测机构试剂药品安全管理对策建议

综合上述试剂药品安全管理概况,针对实验室所用药品种类多、涉及面广的特点,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3.2.1采取统一采购,源头把关质量试剂药品的质量会直接影响样品的检验检测结果,检测机构通过公开招标,采购前严格审查供应商相关资质等材料,特别是易制爆、易制毒等相关试剂药品的采购资质,做好公安系统备案,从源头确保试剂药品的质量。3.2.2存储合理安全,领取使用规范采购后的试剂药品要做好相关验收工作,并根据不同性质,将危险化学品统一管理,做好分类储存管理,设置通风、防晒、灭火等安全设施,做好安全保卫措施,以防药品丢失,试剂库负责人建立试剂入库与出库登记薄,易制爆、易制毒药品严格执行“五双”管理制度[6],按照使用量规范领用,充分利用信息网络化系统做好追踪记录工作,使用时严格做好个人防护,实验室留存试剂药品满足一般需求即可。3.2.3备好应急预案,定期组织演练实验室根据各自对试剂药品的需求,做好常用试剂药品的管理计划,每个化学品均有化学物质安全信息表,将应急处置方案整理归档并装订入册,特别是易燃易爆等危险化学品,要时常对实验人员培训,并定期组织演练,比如防止出现发现火灾不会使用灭火器的现象。

4危险废弃物安全管理

4.1基层食品检测机构的危险废弃物安全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014年国家出台GB/t31190—2014《实验室废弃化学品收集技术规范》[7],标准较详细,明确废弃化学品定义、废弃化学品分类注意事项及收集储存要求。2017年国家出台GB/t34696—2017《废弃化学品收集技术指南》[8],标准明确废弃化学品分类要求、收集要求、包装要求、标签要求、贮存要求和收集管理要求,但很多基层检测机构没有完全按照此标准进行化学品废弃物处理,一般是分类集中收集后,在废液间(可能只是隔离出的房间)分类集中贮存,定期转运到有处理资质的第三方进行无害化处理,并报环保部门与危险废物处理部门备案,形成基本的闭环管理模式,但一方面部分食品检测实验室规划初期没有设置危废贮存场所或以租赁形式进行工作,仅仅隔离出一个小房间用于贮存,各项硬件设施都达不到规范要求[9]。另一方面很多机构对实验过程中废弃物产生数量、去向缺乏有效监控,造成有些实验室废弃物未经收集或处理就作为一般废弃物直接进入生活垃圾[10],没有突出实验人员在实验室废弃物治理中的主体作用。

4.2基层食品检测机构危险废弃物安全管理对策建议

针对检测实验室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4.2.1健全危废处置管理制度,不断加强政策宣贯实验室根据自身实际制定一套包括产生、转移、贮存、转运等在内的危废处置制度,明确各环节责任人及操作流程,及时有效记录危废台帐。食品检测实验室各个工序与仪器都可产生危废,实验人员应认真学习国家政策标准,牢固树立对危废的安全处置意识,不可将有毒残物随意丢入垃圾桶或倒入下水道,突出实验人员在废物治理中的主体作用。4.2.2逐步完善硬件配置,不断规范危废处置2001年国家出台GB18597—2001《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11],标准详细明确贮存容器、设计选址、运行管理、安全防护等要求,新建实验室在设计初期应严格按照环保要求,对危废贮存场所进行布置,同时按照“三同时”原则验收使用。旧的实验室应积极整改,做好预算,逐步完善硬件配置,做好应急预案,规范危废处置。4.2.3培养危废处置专业化人才,夯实危废处置安全基础基层食品检测机构面临人才匮乏的困难,可采用服务外包方式,多措并举,如聘请专业化危废处置单位的工作专员对实验人员进行系统持续培训等,培养出机构自身的专业化人才,夯实危废处置的安全基础。

5结语与展望

检测实验室篇9

关键词:检测实验室;管理;质量控制;措施

检测实验室可称为检验室,对产品检测的内容较细较具体,对于自身的管理又分为每阶段和每方面,检测过程应该是有目的、有标准、有组织和有结果的,最后通过检测结果进行协调或者对其教育使得各项都达标,以达到检测室存在的目的。质量控制过程分为三步,即检验的前、中、后。实际上是对仪器设备、实验环境、检验方法和工作人员等工作程序作出规范性的控制,并由统一的、严格的、科学的控制标准,让每一道工作程序都是按照规定的计划来实施的,最后检验出的结果才能有说服力和强大的质量保证。过去的检测室仅仅只对于所要检测的对象进行单一检测,而对于检测室本身的设备和工作人员却没有过多的规范要求,这样检测出来的结果往往会出现误差,对于现在社会所需要的数据精确度的要求还远远不够,所以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要用全新的方式和发展思维来看待现在的检测实验室。本文主要就检验实验室管理和质量控制及两者之间的联系作探讨。

1检测实验室管理和质量控制之间的关系

实验室的种类不同,所要检测的产品也不同,当然它的服务宗旨和标准也就不同了。每个检测室都应该结合自身的工作性质来制定相关的质量目标与方针,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检测计划,这样做就是给客户和社会的一种承诺,也是对所有检测室工作人员的尊重。首先,要做到严格质量控制就要有规范管理为基础,这样检测室自身的管理体系一定要规范,科学合理,并且是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建立的。其次,以目标和方针为指导,派送高素质的检测人员,稳定的资金投入和配置规范的设备等大力开展检测工作。最后,每个检测环节都要以控制为目标,发现不合时宜的地方要及时纠正或者展开讨论,最终得到科学合理的结果。管控就是为了质量达标,管控又包含质量达标,但是绝不相等,两者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2提高实验室管理和质量工作的措施

以前的实验室检测工作还有很多问题存在,检测质量效率不高,管理制度不到位,检测技术不过硬,结果合理性差等问题。怎样改善提高呢?可以从下面几方面着手。

2.1检测实验室管理和质量控制工作的建立和基础内容

2.1.1建立工作。确立实验室的管理和质量方针和目标,包括相关的体系文件:方针、目标、影响因素及关系、体系文件的程序说明,关于这个体系的评审修改和控制的规定;程序文件:实验室文件的存档、管理、评审、人员培训、计算机安全、投诉处理、项目开展、标本管理、仪器和设备的购买、废弃物处理等相关的工作;标准操作程序:作业指导书包括具体某台仪器的操作规程、标本的收集程序。

2.1.2建立组织,实施管理和质量控制责任制。建立组织的各部门及工作人员的管理和质量控制工作,落实到每一个部门及每一个工作人员,并且严格要求管理者和实验室工作人员执行自己的工作职责。

2.2基础内容

2.2.1检测室的环境也很重要,应该肃静整洁,美观大方并且无污染,室内空气畅通,设施配备到位,光线充足,布局合理等,有了舒适的工作环境,工作人员才能安心认真的工作,能提高工作效率。对于有些检测的对象,由于特性的不同,对环境的要求也特别的敏感,所以干净整洁的检测环境有利于检测结果准确性的提高。我们还要注重检测仪器的维护和维修。要按照检测仪器的使用说明,按期保养维护,这样不仅可以延长检测仪器的使用寿命,而且也能够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度

2.2.2检测室的仪器管理要有一定的规定,新购买的设备相关人员要严格验收,并进行备案,建立使用规定和操作规范,定期进行维护保养,精密仪器在擦洗过程中,要根据说明书和材质选择清洗方式,切不可随心所欲,破坏仪器造成损失。在使用过程中,要严格填写使用登记薄和归还时间,记录要详细,如发现问题要注明,及时维修。仪器应该贴上标签,摆放整齐。而且使用中责任到人,谁使用谁负责,谁损坏谁赔偿,增加工作人员的责任心。

2.2.3检测过程中要用到的参照物和质控物要让相关部门核定合格后使用,车辆检测中使用的仪器要求精度很高,每次使用前都要先试验,大型检测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

2.2.4检测方法应选择目前最成熟最稳定的。新检测法的应用一定要经过多次的试验后,确实比旧方法效果好,精度高,更稳定和灵敏再广泛应用。每种方法都有利弊,一定要权衡得失,结合相关规定,选出最科学合理的检测方式。

2.2.5检测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首先,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工作经验,能正规操作各种检测仪器,对其使用得心应手。其次,要有良好的服务态度,检测单位也是为人民服务的单位,没有服务意识使是做不好工作的,也得不到人们的认可,工作也就无法顺利开展。最后,检测单位要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工作人员后期的培训工作。社会科技发展很快,要不断地学习新技术,接触新信息,和国际的领先技术水平接轨,提高综合素质,满足时代的需要。

2.3具体控制工作措施

2.3.1检测前期的控制措施是:要选好检测地和检测标准,选取合适的检测仪器,检测人员还应该能熟练掌握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数据的读取,避免操作失误,出现产品误差。如测量尺寸的游标卡尺,要知道它的量程和刻度值,并注意读取数值的方法,如发现仪器不准确了,要及时更换或者检修,不能应付,检测结果会直接影响到一个机械产品的信誉度。总之要为后期的检测做好一切准备工作。

2.3.2检测中期的措施。前期的标本质量控制准备都是为检测中期服务和奠定基础的,只有标本和检测仪器的质量可信度高,检测的结果才会真实有效,有利于结果的分析。测定结果的整个分析过程是关键。机械产品最重要的是对精度的要求较高,要控制误差,严格按照标准进行,保证几何参数高精度,最大度提高质量。常用的方法有:质控样品检验法、留样再检验法、平行双样检测、方法比对和人员比对方法、空白对照法、回收实验法等。而最有效也是做常用的质控方法是质控样品检验法。如果发现异常,首先想到的是检查检测仪器,然后多次检测反复比较,分析原因,得出结果。检测中可能会有意外发生,切记不可慌张和手忙脚乱,沉着稳重,按规定按程序检测,展现出最佳结果。机械产品检测常会用到计量技术,提高精度减少误差,正确的使用计量工具就变得十分重要了。

2.3.3检测后期的质量控制措施。这个时期的工作主要包括:检查人员在检测结束后自己对检测结果要复查一次,然后送给相关部门进行复核,检测部门对检测结果召集相关人员进行评审后,出示检测结果报告。前两步主要是避免个人操作失误,降低误差率,而检测结果的评审的主要要点是结合相关资料分析检测结果、对照检测要求和标准,根据产品的性能和使用范围以及对精度的要求程度,结合以往的检测数据分析来审核检测结果。最后一步是检验结果报告,根据有关的检测结果报告程序规定录入真实的检测结果及原始数据,并全面审核,确保报告的准确性并及时发出报告。报告一旦发出就给产品的合格与否做了定位,出现失误会造成无法估量的经济损失,所以一定要谨慎,做到公平公正合法。

3结语

科技发展后,各种检测技术都在提高,检测人员一定要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严格按照检测质量标准执行,这样才能保证产品的高质量,各种行业正常运行,人们的生命安全才能得到保障。

检测实验室篇10

[关键词]企业实验室设备管理设备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

中图分类号:tp80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3-0214-02

近年来,我过大型国有企业不断加强参与标准的修订工作,产品标准在企业内部得到了充分的理解与应用,这就要求在企业的内部建立起了技术力量较强的分析实验室,企业实验室担负着进厂用原辅材料、生产过程质量控制及最终的产品质量检查与产品的技术开发中的定量分析和结构性能的研究,企业实验室主要依靠仪器设备提供准确的数据,出具检测报告,可见,做好实验室的分析仪器管理工作非常的重要,这也是为分析数据的科学性和公正性提高有力保障的主要依据。

1.iSo/ieC17025:2005中对分析设备的管理要求

1.1iSo/ieC17025:2005中“5.5设备”的主要要求

实验室应配备正确进行检测和(或)标准(包括抽样、物品制备、数据处理与分析)所要求的所有抽样、测量和检测设备。用于检测、校准和抽样的设备及其软件应达到要求的准确度,并符合检测和(或)校准相应的规范要求。设备应由经过授权的人员操作。用于检测和校准并对结果有重要影响的每一台设备及其软件应加以唯一性标识。应保存对检测和(或)校准具有重要影响的每一台设备及其软件的记录。实验室应具有安全处置、运输、存放、使用和有计划维护测量设备的程序,以确保其功能正常并运行,防止污染或性能退化。出现过载或处置不当、给出可疑结果,或已显示出缺陷、超出规定限度的设备,均应停止使用。实验室控制下的需校准的所有设备,只要可行,应使用标签、编码或其他标识表明其校准状态,包括上次校准的日期、再校准或失效日期。无论什么原因,若设备脱离了实验室的直接控制,实验室应确保该设备返回后,在使用前对其功能和校准状态进行核查并能显示满意结果。

需要利用时间核查以保持设备校准状态的可信度时,应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当校准产生了一组修正因子时,实验室应有程序确保其所有备份得到正确更新。检测和校准设备包括硬件和软件应得到保护,以避免发生致使检测和(或)校准结果失效的调整[1]。

1.2iSo/ieC17025:2005中“5.6测量溯源性”的主要要求

用于检测和(或)校准的对检测、校准和抽样结果的准确性或有效性有显著影响的所有设备,包括辅助测量设备,在投入使用前应进行校准。某些校准目前尚不能严格按照Si单位进行的,这种情况下,校准应通过建立适当测量标准的溯源来提供测量的可信度。

2.分析设备的管理范围

设备是实现检测(校准)的技术手段,是测量仪器、测量标准、参考物质、辅助设备等总称。他的正确选择、使用、维护,直接影响检测、校准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也影响实验室的运行成本和效率。设备管理对象为所有的抽样、测量和检测设备、软件,包括实验室永久控制和永久控制之外的设备。辅助设备也属于设备管理的对象,辅助设备是指用于与测量仪器配套使用,进行检测和测量所必须的专用设备,如摆锤冲击实验的冲击锤、螺丝刀等。

对于租借或是客户提供的设备,属于实验室永久控制之外的设备,要按照设备管理要求进行控制。

3.建立规范的实验室设备管理制度

实验室的设备管理是实验室管理体系的一部分,仪器设备的管理在实验室管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建立一套完整的设备管理制度可以充分的调动大家对仪器设备的维护、保养的积极性,为操作人员提供更好的操作指南,避免不当使用和破坏性的使用,可以提高仪器的使用寿命。实验室应制定相关的管理文件,规范实验室仪器设备的购置、验收、使用、维护及报废的过程。

实验室应配备专门的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人员,明确其在仪器设备管理中所负的职责,执行相关的文件对仪器设备进行实施管理,设备管理人员应该对设备的申购、验收、入库、建档、使用、维护、维修、停用、报废的全过程进行跟踪和落实。要保证人员的更换不影响仪器设备的管理工作,确保仪器设备的良好运行[2]。

4.设备的控制和管理

4.1设备的正确配置

企业的实验室应根据自己所开展的检测项目或标准,建立相应的检测方法,配置合适的设备,使其仪器设备的数量与工作量相适应。由于一个测量设备的特性主要包括测量范围、偏移、重复性、稳定性、漂移、影响量、分辨力、鉴别力等,在配置设备时应注意使用性、可靠性、耐用性、节约性、成套性、互换性、维修性、环保性、适应性等方面的问题。

使用性:仪器设备的规格、功能和效率等各种指标要满足使用要求;

可靠性:仪器设备的技术参数稳定、精度的保持性、零件的耐用性、安全性等,仪器设备的可靠性愈好,发生故障的可能性愈小;

耐用性:仪器设备的自然寿命愈长,分摊到每年的折旧费会愈少;

节约性:仪器设备在满足使用要求的条件下,尽量考虑节约的原则,包括能源的节约;

成套性:某些设备需要配套,包括技术性能和精度的配套,才能把设备的分析化验能力充分的发挥出来,配套设备往往能减少重复投入,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互换性:新选购设备的规格型号尽可能的与现有的设备进行衔接,这样可减少配件的供应,也可减少人员培训、维修保养等费用;

维修性:要考虑仪器设备发生故障的维修的难易程度;

环保性:仪器设备运行时对环境的污染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