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控制决策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3:20:29

风险控制决策篇1

按照风险发生的时间顺序,一般可将控制方法分为以下3种。1)事前风险控制在风险发生之前对单位内部各个风险过程进行详尽分析,综合评估各个风险过程,当发现管制系统整体或个别风险过程风险性较高时,提前采取预防性措施,保证管制系统安全顺利运行。2)事中风险控制在管制系统运行过程中,通过检查发现某个风险过程发生了风险,管制系统根据既定标准对风险进行判断,根据判断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快速反应,并对管制系统的运行过程进行改善。3)事后风险控制在运行风险发生之后,通过实际与计划运行结果的区别,查找风险产生的原因环节,总结经验教训,采取相关措施对发生的错误进行弥补。事后风险控制需要完成两项任务:①尽可能地减少风险损失;②调整管制运行过程,减少风险再次发生的可能性。管制系统运行过程要求具有极高安全性,因为任何一点的错误都可能造成机毁人亡的结果,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所以管制系统运行的风险控制应采取事前风险控制策略,始终将管制系统运行的风险程度控制在一个可以接受的水平。

2管制系统运行的风险过程及控制策略

管制系统主要是通过调节航空器之间的安全间隔,保障航班能够安全、流畅的运行。根据管制系统运行流程,将管制系统分为3部分,即塔台管制、进近管制和区域管制。塔台管制主要负责为起飞或着陆阶段的飞机提供管制服务;进近管制主要负责为爬升或进近阶段的飞机提供管制服务;区域管制则负责为巡航阶段的飞机提供管制服务。系统地识别和管理组织所应用的过程,特别是这些过程间的相互作用,称之为过程方法[12]。将过程方法应用于管制系统运行中,可保证系统中风险分析的全面性,有助于对管制系统的风险进行控制。即将管制系统运行中的相关单位和活动环节视为过程,认为管制系统的运行是由一系列这样的过程构成的,其中可能产生风险的过程称之为风险过程。具体分析管制系统每部分的运行过程,则可以得到管制运行中主要的风险过程,如图1所示。分析各个风险过程产生风险的原因,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风险控制策略,如及时调配管制员的在岗工作时间,实施双岗工作制,提高管制员业务技能和安全意识,培养管制员良好的工作习惯,强化班组资源管理,提升军民航协调能力,完善规章程序,关键管制设备备份,提升设备技术含量,提升管理者水平等。由于上述具体的风险控制策略之间一定程度上存在重复性,如双岗制工作制和班组资源管理,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从“人”、“机”、“环境”“管理”4个角度系统地总结归纳上述具体的风险控制策略,并提出以下5点风险控制策略:提高领导组织和决策能力、加强员工的综合素质、更新、改良或备份相关设备、完善监视和监督措施、建立合理的管理制度。

3管制系统运行中资源优化配置模型

管制系统中各个风险过程的风险影响水平不同,降低各个风险过程的单位成本也不同,因此如何将有限资源投入风险控制,达到最大程度上降低风险的目的是一个优化决策问题。有必要建立数学模型权衡各种矛盾,求出最优风险控制决策方案。3.1模型的建立模型规划的目标是整体风险降低值最大,约束条件是风险控制的费用小于等于投入费用,各个风险过程风险值控制在风险最低值与风险最高值之间,模型的决策变量为危险环节风险值的降低值。3.2模型的求解步骤数学中常用图解法和单纯形法来求解满足约束条件的目标函数的最优解,但是图解法只适用于2个变量的目标函数,单纯形法则由于计算量相当大,步骤繁琐,不宜采用。在excel中建立电子表格模型,并利用其提供的“规划求解”工具,能轻松快捷地解决该问题。其求解步骤[13]如下:1)在工具菜单中选择“规划求解”,将目标函数值键入目标单元格,把决策变量输入可变单元格里,同时选中“最大值”;2)点击对话框中的“添加”按钮(add),弹出添加约束对话框,输入约束条件,将约束条件具体化,点击“确定”按钮回到“规划求解”对话框;3)点击“选项”按钮,在新弹出的对话框中,选中“采用线性模型”和“假定非负”选项,这就告诉了计算机要求解的问题是一个线性规划问题以及非负约束,点击“确定”再回到“规划求解”对话框;4)点击“求解”按钮,对所输入的线性规划问题进行求解;5)通过风险过程与控制措施的关联度矩阵,求得其控制措施决策方案。

4算例分析

下面以塔台管制运行为例来说明模型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某塔台管制单位计划投入12万元资金对管制系统运行进行事前风险控制,以使整体的风险值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该管制单位根据通过对既往风险控制所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得到各个风险过程的单位成本e、风险权重w、可以接受的风险最高值pi1和可以降低达到的风险最低值pi2,如表1所示。风险控制小组通过对管制系统各个风险过程的调研,具体分析每个风险过程可能会产生风险的原因,确定了风险环节与控制策略的关联度,如表2所示。利用建立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在excel表中输入相应的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通过规划求解工具进行数据处理后,可得到各个风险过程所应降低的风险值及资源分布,从而得到最终的风险控制决策方案,如表3显示,风险值降低了7.64,风险值的降低率为17.72%,所以优化配置方案有利于管制运行风险的降低。对风险控制决策方案进行分析,发现“提高领导组织和决策能力”和“加强员工的综合素质”所投入的资源超过了总资源的50%,这比较符合实际运行情况: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管制设备和管制措施的可靠性大大增加,管制系统运行的风险主要来源于人为因素,所以重点加强管制员工的综合素质,注重相关领导的组织和决策能力,可以有效降低管制系统的风险。

5结语

风险控制决策篇2

关键词:海外;石油;决策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7-0012-02

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对油气资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对外石油依存度不断攀升。根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2011年我国原油进口量为25378万吨,石油对外依存度达到56.5%,比2010年上升了1.7个百分点。我国各大石油企业为了自身生存和发展,也为了保障国家的能源供给安全,近年来始终坚持“走出去”战略,逐步加大海外油气投资规模,并已取得重大进展。

然而,不容忽视的是,石油企业海外投资将面临远大于国内投资的风险,复杂的投资地区地缘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以及剧烈震荡的国际市场都可能会给投资项目带来巨大风险。投资决策作为整个投资过程的依据和始点,大量失败的投资项目是由投资决策的失误造成的[1]。从项目的决策阶段入手,辨识、分析和驾驭风险才能有效地从根源上减少或规避投资风险,提高投资的成功率。借鉴目前比较通用的风险分类方法,参考相关研究[2,3],可能会影响到海外石油投资项目决策的风险因素主要包括政治风险、市场风险、经济风险、技术风险、管理风险、自然风险以及环保风险等。充分认识这些风险因素的内容和特性,是进行风险管理并提出有效对策的基本条件。

一、投资决策者的风险控制能力

投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投资决策者不可能消除项目投资所涉及到的各类风险要素。但是,投资决策者可以在制定和实现未来战略目标的过程中,努力将各类不确定因素产生的结果治理至预期可接受范围内,从而确保和促进投资项目的预期收益。因此,决策风险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投资决策者对于各类风险要素的认识和把握。影响投资决策者风险控制能力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决策者的素质与能力

决策者是决策的主体,决策者素质和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决策的质量。能力较强的决策者既能有效地抓住机会,又能恰当地消化风险。而能力较差的决策者则往往因过于规避风险又不能把握机会,或者因受机会的诱导而对风险防范不足从而陷入困境。

(二)决策者的专业知识与经验

决策者的专业知识与经验进一步影响决策者对信息的辨识能力、对问题的判断能力、对未来的把握能力、以及风险预防与应急处理的能力。海外石油投资项目决策,需要把包括地质因素、工程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等大量不确定因素通过专业处理,分析可能出现的各种结果,预测决策所追求的目标的成功或失败的概率,从而为制定和选择最佳的投资方案提供依据。因此,海外投资项目的决策对决策者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决策者的心理倾向

决策倾向是指决策者对待决策问题的态度、思维方式,以及决策手段中所表现出的具有比较稳定的倾向特征,主要包括风险性倾向、谨慎性倾向、自信性倾向、平均性倾向和长期性倾向。决策倾向不同的人所采取的决策思维和决策方法不同,因而在企业经营决策部门中的不同岗位,决策者的作用和效果可能不同。有些决策者喜欢进行把握很大但获利不太高的投资活动,而另一些决策者喜欢进行获利很高但没有太大把握的投资活动。

二、海外石油投资项目决策风险的控制措施

相关研究[4]发现,各类损害性风险的出现具有再现性,不论是外部环境突变还是内部管理失误或两者综合作用而成,其形成必然表现为企业内部的一种逐渐扩展或传导的过程,且反映在内部管理流程与管理行为的重要环节中。因此,可以从投资决策者的组织内部和管理方式着手,分析决策过程中的缺陷,尽量规避或减少风险,建立起完善有效的投资风险管理机制。

(一)加强权力制约,实施科学决策

海外石油投资项目基本上都属于重大投资,科学民主的决策程序能有效降低和控制相关风险。对于我国大型石油企业来说,企业和投资成败的关键在于企业决策与管理者是否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是否能切实落实民主科学决策。2011年,根据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推行的中央企业公司治理改革,三大石油公司集团党组书记和总经理二位一体的局面被打破,分设董事长和总经理,加强权力制约。随着集团公司董事会的建立和规范,引入专业人士担任外部董事,企业内部的规章制度将更加完整和规范,决策制度体系也将更加民主和科学。

(二)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在项目投资决策过程中,要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的意识,把风险管理的各项要求融入到技术、商务和财务评价中,构建风险预警与控制机制。如果条件具备,可建立风险管理三道防线,即各有关职能部门和业务单位为第一道防线;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和董事会下设的风险管理委员会为第二道防线;内部审计部门和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为第三道防线。考虑到海外石油投资项目所固有的高投入高风险特点,应根据投资战略重点和预期目标确定风险偏好和风险承受度,即愿意承担哪些风险,明确风险的最低限度和不能超过的最高限度,并据此确定风险的预警线及相应采取的对策。确定风险偏好和风险承受度,要正确认识和把握风险与收益的平衡,防止和纠正忽视风险片面追求收益而不讲条件与范围的观念和做法;同时,也要防止单纯为规避风险而放弃发展机遇。

(三)明确战略目标,优化投资组合

做出任何一项决策,都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尤其是对于通常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海外石油投资项目,必须紧密围绕着投资的长期、中期和短期目标来进行决策。只有有了正确的决策指导思想,决策的风险才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降低。具体投资过程中,就是要在有限的资金投入和人员配置条件下,确立明确清晰的投资战略,重点选择重点发展地区和领域的资产。同时,为了降低投资风险,决策时需要考虑投资组合的概念,比如高勘探风险项目与低勘探风险项的组合,勘探项目与在产项目的组合,投资国别的组合,以及近期收益项目和远期收益项目的组合。

(四)借助外部力量,完成风险评估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一方面,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应用,使得信息化成为现代企业的重要特征;另一方面,一大批新兴学科理论的提出,推动了企业决策科学的进一步发展。这两方面的作用,使得企业决策的方法纷繁复杂[5]。因此,要善于利用投资金融顾问、税务会计顾问、法律顾问、技术顾问、政策顾问等外部顾问的力量,协助完成海外石油投资项目的技术、经济和政治风险的评估工作,以克服投资决策者自身经验不足、信息渠道有限等问题。与此同时,与外部专家尤其是国际同行一起合作与研讨,也有利于培养公司的内部力量,提高公司自身的风险评估能力。

(五)高度重视政治风险,加强国别分析研究

石油勘探开发的投资周期一般在20年以上,投资回收期也多在5~8年,要求的政治稳定性的时间跨度很长,因此政治稳定性的评估,不仅要看到现在,更要判断未来。油气资源国政治风险通常包括[6]:(1)战争和内乱风险。这类风险指东道国发生革命、战争和内乱,致使外商及其财产蒙受重大损失,甚至无法继续经营。(2)国有化和征收风险。如今公开、直接的征收风险已经大大降低,但是一些隐性的、蚕食性的征收风险日益突出。(3)政府违约风险。政府违约是指东道国政府非法解除与投资项目相关的协议,或者非法违反或不履行与投资者签订的合同项下的义务。因此,在进行海外油气项目投资决策之前,就应先通过各种途径做好东道国的国别风险分析研究。

(六)大力培养和引入国际化人才

无论是在确定投资决策目标阶段、拟定备选方案阶段、选择最优方案阶段,还是项目实施阶段,都不仅是项目决策者自己就能完成的,而是会涉及到各个方面的专业人才和企业员工。只有从理论到实践不断提高全体员工的技能和素质,才能切实降低海外项目投资的决策风险。我国石油企业人才队伍普遍存在缺乏大规模发展海外业务人力资源的问题,缺乏有经验的项目开拓和管理人才。这需要从两方面开展努力:(1)加强企业现有员工的培训,一方面加强培训的针对性,另一方面加强培训内容与实际工作的结合程度;(2)对于急需的专业和管理人才,要积极吸纳国内外优秀人才,严格按照国际标准选拔,并在具体工作中科学地运用和配置各种人才。

结语

海外石油项目必然伴随着较大的投资风险,而投资决策风险控制是整个投资风险控制的核心与关键。就投资者的决策过程而言,影响把握和控制决策风险的因素主要包括决策者的素质与能力、决策者的专业知识与经验以及决策者的心理倾向等。结合我国石油企业的发展现状,可从优化决策机制、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战略目标与投资组合、引入外部力量、加强国别风险研究以及培养和引入国际化人才等方面开展工作,以规避或控制相关的投资决策风险,顺利完成投资项目的预期收益。

参考文献:

[1]汪克夷,董连胜.项目投资决策风险的分析与评价[J].中国软科学,2003,8(1):141-144.

[2]张勇,焦树国.中国石油企业海外投资中的风险问题浅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0,81(7):148-149.

[3]郭炳宏.关于石油企业投资风险的分析[J].现代商业,2012,(6):29.

[4]佘廉,胡华夏,王超.企业预警管理实务[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3-4.

[5]袁捷敏.企业决策风险刍议[J].企业经济,2005,(7):83-84.

[6]常城,李萍,李慧.中国石油企业海外投资贸易的国别风险解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企业经济,2011,28(9):92-95.

风险控制决策篇3

关键词:建筑工程;风险控制;管理决策;安全;施工

1建筑工程施工项目安全风险识别

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识别是要确定在建筑施工中存在哪些安全风险,这些安全风险可能会对工程产生什么影响,并将这些风险及其特性归档。为此,就需要了解建筑施工中主要发生的安全事故有哪些及引起这些事故的原因。

下面将从直接和间接两个方面分析发生这些事故的原因:

1.1事故的直接原因

参考《企业职工伤亡事故调查分析规则》(CtB6442-1986)的规定,可知事故的直接原因是指施工机具、材料以及建筑产品(统称为物)或环境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

(1)物或环境的不安全状态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①安全防护、保险、信号等装置缺乏或有缺陷;

②机械设备、设施、工具等有缺陷;

③个人防护用品用具(包括安全帽、安全带、安全鞋、手套、护目镜及面罩、防护服等)缺乏或有缺陷;④施工场地环境不良。主要包括现场照明不足、通风不良、作业场所狭窄、作业场所混乱、交通线路配置不安全、操作工序设计或配置不安全和地面滑等;

⑤恶劣的气象条件或现场条件,如暴雨、酷暑、严寒、台风、龙卷风、洪水、泥石流等易造成事故。

(2)人的不安全行为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①施工人员缺乏安全意识,操作错误,忽视警告;

②造成安全装置失效;

③使用不安全设备;

④物体(指成品、半成品、材料和工具等)存放不当;

⑤手代替工具操作:

⑥冒险进入危险场所:

⑦攀、坐不安全位置(如平台护栏、吊车吊钩等);

⑧在起吊物下作业、停留;

⑨机器运转时进行加油、修理、调整、检查等工作;

⑩有分散注意力行为;

⑧在必须使用安全防护用品用具的作业或场合中,忽视其使用;

⑩对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处理错误等。

1.2事故的间接原因

依据《企业职工伤亡事故调查分析规则》,属下列情况者为间接原因:

①技术和设计上有缺陷。建筑物设计、施工和材料使用存在问题;

②安全教育培训不够,缺乏或不懂安全操作技术知识;

③劳动组织不合理;

④对现场工作缺乏安全检查或指导错误;

⑤没有安全操作规程或不健全,没有安全技术措施,安全生产责任制不落实;

⑥没有或不认真实施事故防范措施,对事故隐患整改不力等。

工程管理人员可参考有关检查标准或规范规程及上述发生事故的原因,对照本工程的建设环境、建设特性、建设管理现状和工程技术文件等方面采用检查表法来分析可能出现的主要安全风险。

2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分析与评估

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分析与评估是安全管理中的必要环节,对于确定安全风险的相对重要程度并且获得关于它们的核心与外延信息很重要。而确定安全风险的相对重要性是确定安全风险控制的优先权的基础,包括确定安全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伤害的可能程度。

工程管理者可以采用调查和专家打分法来确定安全风险的相对重要性:

首先,识别出某一特定工程项目可能遇到的所有重要的安全风险,列出安全风险调查表;其次,利用专家经验,对所有安全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伤害的可能程度进行评价。

步骤如下:

第一步:确定每个安全风险造成伤害的可能程度,伤害程度可分为1,2,3级,1级为轻微事故(如所有损失工作日不到3日的事故,假设为1分),2级为严重事故(如使工人3天或者更长时间不能工作的事故,假设为2分),3级为重大事故(如死亡和重伤事故,假设为3分)。

第二步:确定每个安全风险的等级值,按发生可能性很大、较大、中等、较小、很小这五个等级,分别以0.9,0.7,0.5,0.3和0.1打分。

第三步:将每项安全风险造成伤害的可能程度与等级值相乘,求出该项安全风险的得分,求出所有得分后进行比较,就可以得出各项安全风险的相对重要程度,即可确定哪些是需要更多资源投入的高风险领域,以方便选择合适的安全风险控制措施。

3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控制与管理决策

在对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进行识别、分析与评估的基础上,工程管理者所要做的是根据安全风险的性质及潜在影响,选择行之有效的安全风险防范措施,将安全风险所造成的负面效应降低到最低限度以减少损失,增加收益。

笔者将建筑工程施工中常用的安全风险控制措施总结为:风险回避、风险缓解、风险转移和风险自留。

3.1风险回避

风险回避是指当项目的安全风险发生可能性较大和损失较严重时,主动放弃项目或变更项目计划从而消除安全风险或安全风险产生的条件,以避免产生风险损失的方法。对潜在损失大,概率大的灾难性安全风险一般采取回避对策。风险回避可以在某安全风险发生之前,完全彻底地消除其可能造成的损失,而不仅仅是减少损失的影响程度。风险回避是一种最彻底的消除风险影响的控制技术,而其它控制技术只能减少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损失的严重程度。

风险回避虽然能有效地消除风险源,彻底消除某些安全风险造成的损失和可能造成的恐惧心理,但不可否认它是一种消极的风险应对措施,因为在回避了风险的同时,也回避了可能的获利机会,从而影响建筑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3.2风险缓解

风险缓解是指采取措施降低安全风险发生的概率或减少风险损失的严重性,或同时降低安全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后果。风险缓解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

(1)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采取各种预防措施,以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是风险缓解的重要途径。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常用的措施有:工程法、程序法和教育法。

工程法以工程技术为手段,减弱甚至消除安全风险的威胁。例如:在高空作业下方设置安全网;对现场的各种施工机具、设备设置安全保护装置;按照规定在施工现场设置防护棚、安全通道、安全标志等;给施工人员配备安全帽、安全带等防护用品;在楼梯口、电梯井口、预留洞口、坑井口等设置围栏、盖板等均是工程法的具体应用。

程序法要求用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式从事工程施工以保证安全风险因素能及时处理,并发现随时可能出现的新的风险因素,降低损失发生的概率。在施工中就是要真正落实好各种安全管理制度,例如: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安全生产教育制度、安全会议管理制度、安全检查和事故隐患整改制度、安全生产考核和奖惩制度、特种作业和危险作业审批制度、安全技术措施管理制度、职工守则和工种安全操作规程等。

教育法是针对事故的人为风险因素为着眼点实施控制的方法。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实践表明,项目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的不安全行为构成项目的风险因素,因此要减轻安全风险,就必须对项目人员进行安全风险和安全风险管理教育。无论是管理人员还是普通员工,都要接受相应的安全教育,未经安全教育或考核不合格的人员不得上岗。

(2)减少风险损失。

减少或控制风险损失是指在风险损失已发生的情况下,采取各种可能的措施以遏制损失继续扩大或限制其扩展的范围,使损失降到最低限度。例如:施工安全事故发生后对受伤人员立即采取紧急救护措施,同时加强作业环境的安全防护;制定各类安全事故的紧急处置预案,对员工进行安全事故处置训练,提高施工单位在安全事故发生后的应对能力,降低安全事故可能造成的损失。

(3)分散风险。

分散风险是指通过增加风险承担者以减轻总体安全风险的压力,达到共同分摊安全风险的目的。例如:企业内部的扩张,增设实体以分散安全风险或通过企业兼并以加大风险承受的能力;企业通过推行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职责,发动企业各下属单位、基层管理人员和全体员工参与安全管理,分担安全风险。

3.3风险转移

风险转移是项目管理者设法将风险的结果连同对风险应对的权利和责任转移给其他经济单位以使自身免受风险损失。转移安全风险仅将安全风险管理的责任转移给他方,其并不能消除安全风险。一般分保险和非保险两种方式。安全保险是指被保险人向保险人缴纳一定的保险费,当所投保的安全风险发生并造成人身伤亡时,由保险人给予补偿的一种制度。1998年3月开始施行的《建筑法》第48条规定:“建筑施工企业必须为从事危险作业的职工办理意外伤害保险,支付保险费”。这对施工单位而言是强制保险。非保险风险转移方式主要有工程分包和利用合同条件的拟定或变更。例如:施工单位施工过程中遇到对自身而言具有较大安全风险的特殊施工(如水下施工作业)时,可将其分包,将安全风险转移给分包人。

3.4风险自留

风险自留,又称风险接受,是一种由施工单位自行承担安全风险后果的风险应对策略。风险自留是一种财务性技术,要求施工单位制定后备措施,一般需要准备一笔费用,作为安全风险发生时的损失补偿,若损失不发生则这笔费用即可节余。其主要用于处置残余风险,因为当其它的风险应对措施均无法实施或即使能实施,但成本很高且效果不佳,这样只能选择风险自留。所以,风险自留是处理残余安全风险的技术措施,与其它风险管理技术是一种互补关系。

参考文献

风险控制决策篇4

[关键词]最优资本结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战略税务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C9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8129(2017)01-0091-06

目前,我国的税收制度已日趋完善,税收对国民经济的调节功能愈来愈强,潜在税收风险越来越占居企业税务风险的主导地位。在2009年5月,国家税务总局了《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试行)》,意图指导大企业合理控制税务风险,建立规范完善的税务风险管理体制,导入税务风险管理要素。在2011年7月13日,国家税务总局又了《大企业税收服务和管理规程(试行)》(国税发〔2011〕71号),规范大中型企业税收服务和管理工作内容,要求以风险为导向,施行科学的、高效的、规范的务专业化管理。通过税务管理部门的遵从引导、企业方的服从管控和服从应对,有效的防患和掌控税务风险。基于此,大中型企业很有必要搭建税务风险信息管理系统,因为有效的信息与沟通是控制的基础,良好的信息和沟通有助于组织及时准确的收集和传递与企业税收风险相关的信息,并保证企业内外部之间的信息沟通,有效地进行税务风险管理与控制。

一、最优资本结构模型

(一)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系统构成

企业的税务事项来源于业务事项,业务事项的发生与完成是在企业战术执行的结果上,而战略是战术的指导,企业要实现税务风险控制水平,必须建立在从战略到战术再到运营三层面的税务风险信息管理系统,每一层面均要以一定技术保障来控制税务风险。税务管理系统的总框架及战略子系统的架构分别如图1、图2所示。

(二)基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最优资本结构

在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企业的筹资、投资、收益分配层面的税务风险事项归属到战略税务风险管理范畴,其中筹资层面的税务风险事项的战略谋划以资本构成为起点,事先通过测算在保证最优资本结构(即在此结构下保证企业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最低),采用规划求解得出权益资本与债务资本的比率,进而帮助筹资决策人员在最优的资本结构下安排筹资策略。在此计算模型中最主要的计算依据是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与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1.基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下的股权资本成本

依据美国学者williamSharpe等人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计算股权资本成本需要清楚:市场无风险报酬率,即纯货币时是价值,一般用中长期的国债利率来表示,假设为Rf;资产的β系数即assetbeta,一般用企业所在行业的β系数值来表示;市场预期回报率,假设为Rm。据此,股权资本成本Ks=Rf+β*(Rm-Rf)。

2.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即weightedaverageCostofCapital,简称waCC,是以企业筹集的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在企业总资本中所占的比例为权重,对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的成本进行加权平均而计算出来的企业资本平均成本。假设企业的债务资本为a,权益资本为B,所得税率为tc,债务筹资费用额为F,债务资本利率为i,则债务资本权重wd=a/(a+B);权益资本的权重ws=B/(a+B);债务资本费用率Ft=F/a;债务资本利息额i=a*i;债务资本成本Kd=i/(a*(1-Ft))。根据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的定义就有企业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waCC=Kd*(1-tc)*wd+Ks*ws。

二、税务风险信息管理体系

(一)税务风险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企业要面对税务风险的产生因素有很多,有企业内部自身的税务风险事项,即有税务风险发生的一切业务事项,如企业的正常经营业务、企业的税务筹划策略、企业对税收政策的遵从程度、企业经济活动的会计处理及财务活动;也有企业外部税务环境的好坏,如企业与税务征管部门之间的沟通程度、对国家或地方的税收政策把握程度以及当地税务征管部门服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具体的环境分析如下图3所示。

因此,必须对这些因素进行科学准确的分析,从而全面了解企业的税务风险环境,进而制定有效的风险防控措施。另外,环境总是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所以企业还必须做好环境的动态分析,也就是密切留意环境中各种影响因素的变化,并评估这些变化对税务风险管理可能造成的影响,从而进行有效的应对。

(二)税务风险管理内容

1.优化内部控制环境,支持税务风险管理

企业内部环境管理的好坏是企业进行税务风险有效管理的首要因素,同时也是风险治理中其他因素需发挥效用的基础,因此税务风险产生的内部环境就成为了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的“短板”。也就是说,税务风险管理的整体质量取决于内部控制环境这一最薄弱的要素质量,起先导性作用。

2.建立风险评估机制,进行风险识别和应对

税务风险管理遵循的理论依据是价值链管理理论中的质量保证体系,其重点是通过两个主要途径来实现。

(1)通过介入式纳税风险管理活动,进而对影响企业战略实施的关键税务风险要素进行识别、评估和控制,从而预防税务损失。

(2)进行流程式的纳税监督活动,对企业有存疑的纳税行为进行适时调整并对有一定税务损失的业务事项进行后续补救。

3.完善税务风险控制活动,约束潜在风险

对税务风险进行全过程的流程管理。流程是风险的发酵地,某些业务流程梳理不当会导致潜在的税务风险,必须要以税务风险控制为前提对现有的业务流程进行重新梳理和再造,以重新构建基于税务风险控制的业务流程,将税务风险管理理念介入到业务流程的各个环节乃至流程的全过程。

4.强化信息沟通,提供税务风险信息管理支持

(1)建立企业内部信息沟通机制,探求各业务部门的支持与配合方式。企业要有效的对税务风险进行控制,就必须将税务风险的控制手段介入到企业发生的日常经营业务活动中,因为税务事项来源于企业的业务事项。企业税务风险管控部门可以利用下发调研报告、企业内部网络渠道等各种方式,对各业务部门日常发生的业务事项中有关涉税业务进行指导,丰富各业务部门的税法知识,提高业务部门对涉税业务的处理水平。

(2)建立企业外部信息沟通机制,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通过企业与税务管理机构的有效沟通,在企业与税务管理机构之间对“不确定性的涉税事项”创建事前的沟通机制,规避“不确定性的涉税事项”的事后争议,有效控制企业税务风险。

(三)税务风险信息管理流程

结合环境分析与税务风险管理内容分析,企业的税务风险信息管理体系从技术层面上看应是一个非常完善的系统,它是在环境分析的基础上,以风险监控为圆点,以能接受的风险目标值为半径所画的一圆,在圆周上有识别、评估、应对、控制、评价各项技术手段,同时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彼此协调又互相制约,共同实现将企业税务风险维持在可控水平内的目标,具w的管理流程圆图如下图4所示。

三、最优资本税务风险管理模型实现

(一)最优资本模型下的税务信息处理设置

根据上述所论的模型构造及税务风险信息管理体系流程来设置最优资本模型税务风险管理系统,本系统的内部数据计算与信息处理的依据是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与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模型,在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与资本结构博弈最优状态下确保最大程度的利用债务资本的节税效应与最优秀资本结构的有效组合。

1.内部信息收集子模块

(1)信息收集

债务资本:

股权资本:

所得税税率:

债务利息率:

债务筹资费用额:

国债利率:

行业β值:

股权资本市场报酬率:

(2)内部计算过程

ws=B/(a+B)

wd=a/(a+B)

Ft=F/a*100%

i=a*i

Kd=i/(a*(1-Ft))

Ks=Rf+β*(Rm-Rf)

waCC=Kd*(1-tc)*wd+Ks*

ws

2.目标设定

企业产权比率标准值:

3.事项识别

产权比率eR=a/B

风险值D=C-eR

4.风险评估(设定允许压力范围是+-20%,根据管理层偏好或历史值)

该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是:

该企业的资本结构比是:

该企业的债务资本成本是:

该企业的股权资本成本是:

企业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是:

债务资本成本带来的节税效应是:

5.信息与沟通

如果D>0.2,显示:企业的计算值与设定的目标相比结果是D值,目前企业的资本结构的节税效应是Kd*tc,说明:该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过低,资本结构比不太合理,未能很好利用债务资本,导致企业平均资本成本过高,节税效应过低,增加了税务压力,税务风险过大,且未能很好的利用财务标杆,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受阻。建议调整资本结构,增扩债务融资,增加债务资本带来的节税效应,减少企业平均资本成本,增加财务标杆效应,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

如果D

如果-0.2

6.数据输入与信息输出界面

在税务风险信息管理系统中需要根据最优资本结构模型进行筹资层面的税务风险事项认定与评估时应输入当前一些实时的模型计算依据值,详情如下图5所示。根据输入的数据依据事先设计好的计算模型与风险评估方法及风险应对方法会显示出本筹资项目的风险评估结果,具体结果信息输出图如下图6所示。

(二)最优资本模型下的税务风险信息管理系统代码实现

this->UpdateData();

if((this->m_GuQuanzb!=0)&&(this->m_Zhaiwuzb!=0))

{

floatws,wd,ft,kd,ks,wacc,er;

ws=this->m_GuQuanzb/(th-

is->m_Zhaiwuzb+this->m_GuQu

anzb);

wd=this->m_Zhaiwuzb/(th-

is->m_Zhaiwuzb+this->m_GuQu

anzb);

ft=this->m_ZhaiwuChouZhi

fy/this->m_Zhaiwuzb;

kd=this->m_Zhaiwulxl/(1-

ft);

ks=this->m_GuoZhaill+th-

is->m_HangYez*(this->m_ShiCh

angbc-this->m_GuoZhaill);

wacc=kd*(1-this->m_SuoD

eSuisl)*wd+ks*ws;

er=this->m_Zhaiwuzb/this-

>m_GuQuanzb;

classzhannuejieguojieguo;

jieguo.m_zhichanfuzailv=wd;

jieguo.m_zhibenjiegoubi=er;

jieguo.m_zaiwuzhibenchengben=kd;

jieguo.m_guquanzhibencheng

ben=ks;

jieguo.m_pingjunzhibencheng

ben=wacc;

jieguo.m_jieshuixiaoying=kd*

this->m_SuoDeSuisl;

floatkk;

kk=this->m_QiYeChanQua

nbl-er;

CStringstr1,str2,str3,str4;

if(kk>=0.2)

{str1="该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过低,资本结构比不太合理,未能很好利用债务资本,";

str1+="\r\n";

str2="导致企业平均资本成本过高,节税效应过低,增加了税务压力,税务风险过大,";

str2+="\r\n";

str3="且未能很好的利用财务标杆,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受阻。建议调整资本结构,增扩债务融资,\n";

str3+="\r\n";

str4="增加债务资本带来的节税效应,减少企i平均资本成本,增加财务标杆效应,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

jieguo.m_jielun=str1+str2

+str3+str4;

}

if(kk

{str1="该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较高,资本结构比不太合理,债务资本过多,偿债压力大,\n";

str1+="\r\n";

str2="节税效应达到了,税务压力降低了,税务风险降低了,但财务风险太大。,\n";

str2+="\r\n";

str3="建议调整资本结构,增扩股权融资,保持资本结构的合理比例,降低财务风险,减少财务压力。";

jieguo.m_jielun=str1+str2+

str3;

}

if((kk>-0.2)&&(kk

{

jieguo.m_jielun="该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合适,资本结构比合理,财务风险与节税效应博弈均衡,税务风险较低。";

}

jieguo.Domodal();

}

[参考文献]

风险控制决策篇5

关键词:施工企业;法律风险;防控

abstract:constructionenterprisesencounteredinthetheoperatinginthemanylegalrisk,guardagainstlegalrisksyesthetheanimportantguaranteeforofthehealthydevelopmentofenterprises,theconstructionenterprisesstrengthenthethethebasicworkofthelegalriskpreventionandcontrolofto,payattentiontothethethelegalriskinthethecontrolinthethedecision-makingprocess,highlightingtheconstructioncontractlegalriskcontrolcaneffectivelypreventtheoccurrenceofthelegalrisks,operationalriskseffectively.

Keywords:constructionenterprises;legalrisk;preventionandcontrol

中图分类号:D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施工企业面临众多法律风险,施工企业的法律失控是导致企业法律风险增加的重要因素,防范法律风险是施工企业的重大课题,本文从强化法律风险防控的基础工作、经营决策过程及合同的风险防范等方面简要阐述施工企业法律风险的防范与控制,以期最大限度地规避法律风险。

一、强化法律风险控制的基础工作

法律风险重在事前预防,即“防患于未然”,法律风险控制的基础工作正是法律风险控制始终处于积极、有效和稳健运作的重要保证。施工企业具有经营管理和项目管理的多重功能,法律风险存在着范围广和层次多,因此,在基础工作的强化中,可以通过制度化、专业化、体系化建设,使法律风险控制工作达到全方位覆盖和长期有效进行的目的。

加强制度建设。目前企业基础性的程序制度等建立的较少,这就使得一些工作经常处于放任状态,由此而导致风险的产生。施工企业需要建立健全法律风险控制工作的有关制度,如法律顾问工作制度、岗位权责制度、决策制度、请示报告制度、风险评估制度、专业工作制度、报表制度、档案制度、奖惩制度等,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始终处于受控状态。

明确控制法律风险内容及其方法。考虑到施工企业工作的特点,法律风险控制工作至少应当包括决策风险、招投标风险、合同签署阶段风险、合同履行阶段的风险、风险事件的处置风险等内容。要从专业管理的角度,以具体的制度为依据,对不同级别的风险采取不同的处置方法。在具体工作中可视需要,原则上可选择风险回避、风险降低、风险转移、风险保留等措施。

建立法律风险控制流程。这是使风险控制工作得以有效落实的重要措施。一般按以下工作流程处置法律风险:确定风险事项控制目标;进行风险事项识别;进行风险事项评估;进行风险事项决策;进行风险事项处置;进行风险事项报告;进行风险事项监督、考核等。

二、注重决策过程中的法律风险控制

控制决策过程中的法律风险是从源头控制企业风险的必然要求,决策产生的法律责任,需要由企业法人承担。从这一意义上说,控制好施工企业决策中的法律风险,对企业具有重要意义。施工企业应当建立和严格执行相应决策制度,对可能产生法律后果的事项的决策,如重大投资、重大合同的签订等等,要完善决策程序,以制度的形式确定决策范围、内容。建立分级决策制度,对重要的法律事项,应当由专业人员进行事先的分析论证,先由专业会议进行研究,最后由企业讨论决定。要充分发挥法律、经济、技术人员在决策中的作用,研讨相关问题应当尊重他们的意见。

企业可按照风险等级对风险事项进行决策。参照下一级会议的决策建议、可行性报告、评估报告、风险事项预案等依据,对风险事项进行等级分类并作出相应决策:高度风险事项,必须有可靠的降低、分担转移措施后,方可保留处置;一般风险,需要引起关注,必要时进行一定的处置;正常风险,属于生产经营中必然发生的固有风险,无须采取特别管理措施。

三、突出施工合同法律风险控制

由于现阶段建设市场是业主市场,施工企业为承揽的工程往往在合同洽商、履行中作出许多让步,合同风险是施工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对施工合同的法律风险控制,是企业关注的重要工作之一。合同洽商、履行每一环节的工作都可能对企业的生产经营产生重要的影响。

合同谈判签署阶段。这是施工合同法律控制工作最为重要的阶段。在市场经济下,由于建设市场竞争激烈,施工企业在合同谈判中处于被动地位。在投标阶段,由于招标文件对合同条款业主已作了相应的规定,施工企业要参与投标一般要响应招标文件,难以作出更改。在中标后签订的合同中往往会因业主的要求合同约定作了变更,风险主要来自以下几方面:一是没有将中标方在投标时获得的权利在合同中明确下来,事后难以主张权利;二是增加了新的义务,使中标方付出更多的成本;三是对相关条款进行不平等的变更;四是合同条款的缺失、不具体和无法操作。因此,在合同谈判阶段,应当重视审查控制以下风险:

1、技术供应方面。技术规范不明确,发包方很可能以不符合规范为借口,不进行验收和结算,甚至成为要求返工、拆除以完工部位的依据;质量标准不明确,主要是没有明确符合那种质量标准,无法评定工程质量是否达到标准;工程验收程序不明确,在合同中未约定业主现场工作人员,对承包方提出的技术问题不进行解决和不正确、不及时解决,并严重影响施工生产时的责任和解决办法。

2、预付款、进度款方面。没有细致的合同条款约定,缺少对业主逾期拨款的有力度的、量化的、可操作的约束措施;在有明确约定的情况下,没有主张权利,不进行抗辩,或者失去时效;对履约保函,应当明确约定在业主划转的条件。应当发现这些问题,并通过谈判明确地写入合同,出现问题后及时补救。

风险控制决策篇6

1.1企业风险管理的内容及影响因素

风险原是指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阻碍目标实现或者影响目标进程的危险。企业风险管理指的是企业对企业内部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的预测、识别、判断、分析等,并对不同的风险进行合理预防和科学应对的管理体系,旨在尽最大可能地降低风险出现的概率以及减小遭遇风险时的各项损失。企业风险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对潜在风险的前期预测,在企业正常运行过程中对风险进行防范,在风险出现时有科学而迅速的应对措施。对企业风险管理具有较大影响的因素有风险管理策略的科学性和准确性,风险管理策略实施的执行力等。

1.2企业内部控制的内容及目的

企业经营的目的是为了有效而持续地获得利润,而企业的内部控制则是针对企业内部运营的各项事宜的规划与管理,从而达到对内部运营、企业发展的相对控制。企业内部控制的内容主要包括对企业操作程序和操作手段合法性的监督,对企业生产流程的合理性的规划,对企业运行高效化的引导和促进,对企业财务可靠性的确保等等。企业内部控制的主要目的是以决策层、领导层以及其他人员以实现企业经营目的为目标,在企业的正常运转中实施确保目标实现的策略和措施,确保企业具有合法而有效的运营程序。

1.3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

企业的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都是为了企业更好地发展而存在的,两者既有共同的领域与目标,又有各自的职责所在。近年来,随着全面风险管理的行业标准的推进和实施,两者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着相互融合的发展趋势。然而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仍然存在许多的不同之处,对于风险管理来说,在实行全面风险管理之后,其主要包含了风险对策、事件识别、目标设定、过程监督、信息沟通、控制活动、风险评估、环境控制这八个方面,风险管理内容涉及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对于企业的内部控制来说,内部控制同样也是企业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其采取措施和应用策略的主要依据来自于企业的风险管理,但内部控制不仅仅针对于企业风险,涉及方面还包括企业所能把握的机会。

2现阶段我国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2.1企业管理与控制策略缺乏创新性

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国内企业的经营市场不再仅仅局限于本国内部,而是获得了更多走进国际市场的机会,同时受全球政治经济一体化的影响,我国企业在走出国门的同时,更多的外资企业入驻中国。我国企业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更为复杂危险的风险因素,而企业在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方面却仍然处于较为传统的落后状态,改革进程也并不十分理想,应对风险的能力较差。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局势,企业管理与控制策略缺乏能够有效突破的创新,对风险的应对方式显得过于保守,这对于把握时代机遇来说显得有些捉襟见肘,对企业良好快速的发展造成一定的阻碍。

2.2企业在相关制度体系方面不完善

企业的制度决定着相关政策的执行标准,在我国企业的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中,虽然在行业内部已经出台了相关的行业标准,但就具体的企业来说,企业在相关制度体系方面的建设还并不完善。企业所实施的内部控制策略的科学依据有待考究,风险评估标准的灵敏度和准确度有待提高。企业在正常运营过程中,对风险评估体系的不完善,将会导致企业遭遇风险的几率增加,在面对风险时的机动应对流程没有得到科学合理的制定,将会造成企业在遭遇风险时的损失增加,因此,尽快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对企业风险的控制是十分必要的。

2.3企业机构设置不能满足相关策略的实施要求

企业策略的应用与实施,离不开具体机构的执行。在我国企业的机构设置中,对于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相关的机构设置不能充分发挥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作用。企业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决定着企业的发展甚至存亡,决策权往往在决策管理层,有些企业在全力制衡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导致决策权力失衡,有关政策的实施无法得到保障,即使再科学合理的措施策略也无法发挥其作用,这对于企业发展将造成极大的阻碍。

3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实施策略应用

3.1提高管理团队的认识和创新意识

面对全球化的竞争市场,我国企业的管理团队在规避风险的同时,也应当最大可能地把握住机遇。在以往所爆发的全球化的经济危机中,暴露出了很多企业在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也督促着企业的决策层、管理层应当提高自身对于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认识。企业应当加强管理团队的建设,吸引优秀人才的加入为团队带来新的管理思路,同时加强相关人员的培训和学习工作,提升团队整体的专业素质以及对风险准确而敏感的认识,提高管理方面在实施策略上的创新突破,努力构建一个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和完善合理的内部控制程序,提高企业的风险防范和应对能力。

3.2建立完善合理的管理控制机制

合理完善的管理控制体系应当包括企业在日常运转中对风险的科学评估,以风险评估为依据,在内部控制程序中对内部生产、财务等方面的运行方式进行调整,尽量规避风险发生的可能。在企业不幸遭遇风险时,有科学的应对预案,有优良的管理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补救方案,企业从决策层、管理层,到基层员工,都能做到有章法可依,有序应对风险,控制风险危害的扩散,尽量挽回企业损失。

3.3完善企业机构设置促进相关策略的实施和应用

完善的企业机构设置是相关制度和策略执行力的保障。企业的机构设置在上市企业应当以董事会为核心,在一般企业应当以决策层为核心,来进行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战略部署,并且设置具有一定权利的企业机构来保障相关政策和策略的实施。风险识别、评估和应对是企业风险管理的重点,应当设置专门机构来承担这项任务,专业业务也应交于专业团队来进行。对于内部控制对风险管理结果的反馈,也应由专门的机构在做企业运行方案的调整和相关政策的制定。尽量保证不同职能部门的专业性和独立性。

4结语

风险控制决策篇7

1、承包商面临的风险工程承包,既是一项商务活动,又是一项工程施工活动。它必然受到工程所在地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相关人为因素的影响。其中有关合同条件所确立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对承包商影响极大,这些都要求承包商具有全面的专业技术知识和较强的经营管理能力。目前,建筑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技术含量提高,项目趋向大型化和复杂化,企业趋于联合,资金相对集中,这些对中小型企业尤为不利,使它们面临着更多的风险,使企业的平均利润率下降。由此看来,工程承包是一项风险较大的工程施工活动。

工程承包风险,是指工程实施结果相对于预期的结果的变动程度,即承包商预期收益的变动程度。工程承包风险的起因是由许多不确定因素造成的。如果在投标和工程实施过程中,不考虑风险因素,就会加大实际成本而导致利润降低甚至亏损。但是,过多地把潜在风险因素的可能费用转移到投标标价的成本中去,又会使失标的几率大大增加。因此,要想获取目标预期利润,必须正确地考虑工程承包风险。

从有关统计资料来看,承包商在标价中风险费用所占比例都比较低,这是因为承包商对众多的风险因素采取了积极的管理措施,如风险责任的转移、分担、保险等控制风险事故发生或降低风险损失的措施。根据JCem关于美国承包商对工程风险的分配和重要性的调查表显示,风险市场时期相对于繁荣市场时期,在相对数的比例上,实际承包成本增加4%,利润下降25%,风险增加了3倍。如果考虑实际标价的差异,其绝对值的增加会更大。也就是说,在标价构成比例基本相同的情况下,风险市场时期比繁荣市场时期需要支付更多的风险费用。

另外,业主和承包商在工程施工中分别承担的风险量百分比,平均为33.5%和36.9%,共同承担的风险量为29.6%.在共同承担的风险量中,业主往往利用作为雇主的有利条件,将风险损失尽量转嫁到承包商头上。在实际营建中,承包商承担的风险比率往往达到60%以上。所以,承包商要想达到顺利实施工程和盈利的目的,对工程承包风险的正确分析、控制与管理就显得极为重要。对于承包商而言,重要的风险因素主要有:

a.劳力、设备和材料的取得;

b.劳力和设备的生产率;

c.不合格的材料;

d.劳工纠纷;

e.安全;

f.通货膨胀(总价合同);

g.承包商的工作能力;

h.变更指令的谈判;

i.工程质量;

j.合同延误;

k.财务控制能力;

l.工程实际数量。

这些风险因素涉及的特点有:

1)不平衡或巨额的现金流;

2)特殊的质量或技术要求;

3)重要的法律或合同要求;

4)重要或敏感的外部环境。

一旦项目涉及以上特点时,就有必要进行风险的分析及有关管理工作。

2、风险控制体制与风险的迁移性承包商在进行传统的风险控制时,一般按照施工过程的延续,把控制过程分成若干阶段,分析各阶段潜在的风险因素,从而制定出相应的对策。从表面上看,以往的方法也是利用阶段控制理论,但始终是以静态的眼光来看待风险和分析风险,各个阶段之间的风险管理工作缺乏必要和有机的联系,没有把各阶段的工作、工序和风险因素统一起来进行综合考虑。是简单的针对性强却缺乏弹性的简单的解决方法。这种办法对常见的变动因素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但对于施工中出现的异常变化,应变效果就显得不那么迅速和有效了。非动态管理形成的后果,实际上是一个组织和管理程序的问题,这就涉及到风险管理体制和风险控制策略问题。

现实中的风险大多是异常的、不可预见的风险因素,因此,利用传统方法往往使许多风险得不到有效的控制。这主要是由于承包商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体制造成的。有效的承包商风险管理体制,要求企业建立风险管理部门,利用阶段管理和系统规划,在施工的各个时期进行监督控制和决策。这里可以借用鞭子运动时出现的现象来加以说明。

一个多节的柔软的鞭子振动时,它的每一节都在横向摆动,但是整体上仍保持鞭子本身的大致形态和方向。这一点在运动的节数越多时就越明显,我们称之为“鞭梢效应”。用经济学的语言来描述,就是将单一的决策问题多阶段化用以回避风险、提高决策效率,即整个过程可以按时间、空间或人为地划分为若干相互联系的阶段,每个阶段都需要作出决策,目标是使整个过程的活动效果最好。作为整个过程的最优策略具有这样的性质:不论过去的状态和决策如何,相对于前面的决策所形成的状态而言,余下的逐决策必须构成最优策略。简言之,一个最优策略的子策略总是最优的。由于每个阶段决策的选择既依赖于当前的状态,又影响到以后过程的发展,所以各阶段选取不同的决策,整个过程的活动策略和效果也就不同。可以认为,不论过去阶段的状态是何种形式,目前的决策活动都必须以当前的状态为决策依据,来考虑下一步的活动,而无需考虑过去如何。亦即过程的风险状态由过去转移到现在面临的风险状态。面临的风险发生了迁移,进入到新的风险控制循环,即形成了风险的“迁移效应”。我们可以用风险图的形式来说明。风险图与施工用的网络图有本质的区别。施工用网络图的箭线是具体的工作,而风险图的箭线则是可选择的策略方案与相应风险带来的后果。

若把一项承包活动分为a,b,c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又存在若干策略和相应的风险后果,例如在a阶段,有三种决策,即①┈②,①┈③,①┈④。当①┈②策略实施后,到达相应的风险结果②,那么决策者,即承包商所面临的问题是,应以②为基准思考点去寻求②┈⑤,②┈⑥,②┈⑦策略中的最优策略,力求获取最小风险和最大利益。此时的利益与是否考虑①及③、④已无关,即风险决策的无后效性。这里形成的风险状态和决策从①向②的转换,称为风险的迁移特性。而过去通常利用的风险控制体制是直线式的,仅仅在每个状态上进行了简单风险考虑,分析可能出现的结果,各风险状态之间缺少切实的关联。一旦风险变成现实,易被过去各阶段的工作所影响和束缚,极易矫枉过正,使风险进一步加大,从而增加了成本。

3、承包商风险控制体制的改进和相应措施承包商风险控制体制在工程管理中是极为重要的。只有体制问题解决了,才能从根本上使风险发生的几率变为最小,或者使风险带来的损失变成最少。这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企业制度创新和建立风险控制秩序

企业的管理制度和组织形式的合理性是风险控制的基础,工程承包企业必须建立灵活务实的制度形式。一般而言,承包风险的发生除了不可抗力之外,主要原因就是承包企业制度不健全和工作秩序混乱造成的。表现在管理出现盲区,决策得不到执行,权力交叉,工作推诿,责任不明,秩序混乱。因此,有必要在公司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制度上进行适合本企业的创新,以提高公司的活力;同时,建立明晰和井然的工作秩序,使决策得以顺利、有效地实施。适用的组织形式应以矩阵式项目经理制为主体,设立相应的风险管理部门,但管理跨度和管理层次不宜太多,应与公司发展规模相适应。此外,建立内部风险保护基金,以降低承包商运营风险,提高总体收益。

(2)在组织上建立以风险部门和风险经理为主体的监督机制

参照国外成熟的风险控制经验,在承包商实施营建过程中建立风险部门,并设立风险经理。其作用是对项目的潜在风险进行分析、控制和监督,并制定相应的对策方案,为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风险经理直接对承包商负责。另外风险经理的工作可以延展到公司运营的整个过程,既可以延伸到单个项目投标报价前期准备和控制和实施工作,也可以围绕整个公司把握建筑市场脉搏进行阶段性管理。阶段性风险管理是针对项目的前期经营招标、中期实施、后期总结和处理三个阶段,进行的有效控制和根据相应风险决策而实行的动态前瞻式管理。它主要利用风险的“鞭梢效应”对风险的“迁移性”进行反馈式动态规划控制。例如加拿大公共工程部制定的工程分步交付体系(pDS,theprojectDeliverySyetem)实质就是组织和管理复杂工程的管理方式,其中利用了大量的风险管理手段,以确保关键性的细节不被忽略,包括利用阶段性的检查,以及对大量活动和细节的控制来控制和管理风险。如图4所示。

(3)明确风险责任主体,加强目标管理

承包风险管理的关键点,在于确立风险责任主体及相关的责任、权利和义务。有了明确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工作的广度、宽度和深度就一目了然,易于监督和管理。首先,定岗、定责,即确定岗位的数量及相应的任务和责任,但岗位和责任的确定又是灵活的,根据工程项目的进展或需要相应的变化。其次,利用管理环的pDCa(plan,Do,Check,action)和5w1H(what,when,where,who,why,How)方法进行目标管理。在p阶段,根据前面确定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列出规范化表格,同时与5w1H对应起来进行计划工作,使责任人明确工作的内容、性质、方法、期限、应变策略、检查人和向谁负责等事项。

(4)确定最优资本结构

承包商资本结构,是指负债和权益及形成资产的比例关系,即相应的人、资金、材料、设备机械和施工技术方法的资本存在形式。确定最优的资本结构形式,利用财务杠杆和经营杠杆,对于承包商获取最满意利润具有决定性的意义。通过降低占工程造价比重大的人工费、材料费,适度调整借贷资金的比例,比较不同的资本结构方案从中选出最佳,从而实现规模、资金、管理水平、技术能力的有机结合,达到最优资本效率。当然,资本结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也应该随着工程实施中实际情况的变化而相应改变,这样才能使资本的产出最大。

除了以上几个方面,承包商还应积极寻求回避风险的新办法,利用国际上有效的风险回避和管理手段,以降低公司运营成本。此外,对于现有承包市场的调适和开拓新的市场,也不容忽视。新市场的建立一般是以新的施工技术和新型建造材料的推广为契机,所以,承包商要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带来的机遇,开拓新市场,从而引导需求。

风险控制决策篇8

【关键词】财务风险风险管理风险控制

随着因运营风险而破产的巴林银行事件、风险管理失效的中航油(新加坡)事件等各类事件的发生,社会各界对企业风险研究和立法行动愈发重视,加强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呼声愈来愈高,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框架以便有效识别、评估和控制风险。这些重大事件的表现形式不尽相同,但都与企业内部控制出现漏洞、相关人员违规操作直接相关,尤其与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存在重大问题紧密相关。

本文主要从财务风险管理方面进行分析总结,指明我国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财务风险防范和控制的措施。

一、我国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我国,风险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一个相对薄弱环节,风险意识不强,风险管理工作薄弱,是企业发生重大风险事件的重要原因。纵观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可看出主要的财务风险管理问题为:

(1)财务管理系统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企业集团产生财务风险的外部原因包括经济环境、法律环境、市场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许多企业集团建立的财务管理系统,由于机构设置不尽合理,管理人员素质不高,财务管理系统缺乏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反应滞后,措施不力,而产生财务风险。

(2)盲目投资及投资过度的行为,加大企业财务风险。企业盲目追求规模效益,通过资产重组等方式不断扩大企业规模,希望通过扩大规模来进一步提高效率和竞争力。事实上,过分追求规模经济有可能导致规模不经济,并使财务风险加大。

(3)财务管理人员对财务风险的客观性认识不足。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只要有财务活动,就必然存在着财务风险。现实工作中,许多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人员缺乏风险意识,认为只要管好资金,就不会产生财务风险。同时,企业的风险管理活动往往是临时性的或间断性的,风险出现了就进行管理,风险结束就将其置之度外。

(4)财务决策缺乏科学性。财务决策失误是产生财务风险的又一重要原因。避免财务决策失误的前提是财务决策的科学性。目前,企业集团的财务决策普遍存在着过度负债经营、资产流动性弱、现金流量短缺、经营不善、资本结构不合理等现象,由此产生的决策失误经常发生,从而产生财务风险。

(5)经营不善,内部财务关系较混乱。内部财务关系混乱是企业集团产生财务风险的又一原因。企业集团存在内部资金分散、资金管理失控、投资失控等在资金管理及使用、利益分配等方面权责不明、管理混乱的现象,造成集团资金利润率低下、负债与财务费用高、整体投资效益差,使资金的安全性、完整性无法得到保障。

二、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措施

财务风险存在于企业工作的各个环节,因而,如何防范企业财务风险,化解财务风险,以实现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目标,是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与控制工作的重点。针对企业存在的财务风险隐患,可采取以下财务风险控制措施:

(1)把握宏观环境的变化趋势,提高企业对财务管理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首先,企业应对不断变化的宏观环境,把握其变化趋势及规律,适时调整财务管理政策方法,从而提高企业对财务管理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以此降低和规避因环境变化给企业带来的财务风险。其次,建立和完善财务管理系统,以适应不断变化的财务管理环境。企业应设置高效的财务管理机构,配备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健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使企业财务管理系统有效运行,以防范因财务管理系统不适应环境变化而产生的财务风险。

(2)完善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体制,加强风险意识,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处理机制。提高管理层人员的财务风险意识,是企业应对财务风险的思想保证。一是建立风险责任制。企业主管领导对单位经营风险要负总责,注重风险管理,重点把握重大财务收支决策。二是发挥总会计师的监控作用,防范财务风险。三是发挥财务部门的监控作用。规范企业财务管理,制定切实可行的内部财务管理办法,完善资金管理,控制贷款和担保规模。四是建立健全内部财务监察约束机制,认真审查签证制度,经济合同须经合同管理部门和法律咨询单位审查签证后,才能加盖合同章。

(3)提高财务决策的科学化水平,防止因决策失误而产生的财务风险。在决策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影响决策的各种因素,尽量采用定量计算及分析方法,并运用科学的决策模型进行决策。对各种可行方案决策,切忌主观臆断。在筹资决策过程中,企业首先应根据生产经营情况合理预测资金需要量,然后通过对资金成本的计算分析及各筹资方式的风险分析选择正确的筹资方式,确定合理的资金结构,在此基础上做出正确的筹资决策。

(4)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进一步增强防范财务风险的能力。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是以企业信息化为基础,对企业在经营活动中的潜在风险进行实时监控的系统。企业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信息网络和风险防范预警机制,运用大量的概率分析,风险决策法等,以顺利进行财务决策,使其有效的应对各种意外情况的发生。在实际操作中,企业可以设计一套科学的财务预警指标和标准值,结合利用财务信息化软件自动报警提示,提醒和督促财务人员立即采取措施化解风险。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财务活动的风险程度远远超过以前,它在给企业带来威胁和压力的同时也给企业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因此,企业要对财务风险有清醒而正确的认识,要有监测风险的机制及化解风险的本领,唯有如此,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张倩.国有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框架构建研究[D].山东经济学院,2010.

[2]陈剑.浅析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在财务风险管理上的应用[J].科技广场,2011,(06).

风险控制决策篇9

一、公司企业的财务管理和风险控制特性分析

1.公司企业的财务管理和风险控制具有个人主观能动局限性

如果以公司企业财务经济管理学为标准,财务管理和风险控制措施具有不稳定性和变化特质,是经济市场环境和因素不断变化、公司决策和经营具有相对滞后主观能动的矛盾造成的,因为经济市场环境和因素的复杂多变、公司企业经营运作的局限性,导致了公司财务管理和风险控制的成效也是具有局限性的。有学者曾经指出,因为受到人类主观能动的限制,一个在相同情况的合理第三人能够做出的决定和思考是有范围限制的,因此财务管理与财务风险控制中的资料统计、信息收集、数据分析都存在着局限性。有关财务工作人员和公司经验决策者的分析和决定也同样具有局限性,受到知识水平、专业能力的限制。

2.公司企业的财务管理和风险控制具有投机性

公司企业财务经济管理学的学科理论指出,公司企业的财务管理和风险控制具有投机性。首先,由于公司的经营决策和管理运行方案是由具有主观能动的人管理的,因此难以避免个人认识和思考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并且有部分公司企业的经营者为了贪图、获取眼前利益,而违反诚信原则和公司正常的经营管理制度,违规操作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公司项目合同、协议中的纠纷和矛盾也日渐增多。

3.公司企业的财务管理和风险控制的必要交易费用

公司企业之间在贸易往来和相互合作之间,为了实现各自财务管理和风险控制,普遍需要进行经济环境分析、市场数据调研,与合作伙伴进行协商、合同谈判并签订书面契约和文件资料,因此雇佣律师和专业鉴定评估人员、财务管理人员的费用,成为公司企业必须程度的交易费用组成部分之一,而这些费用支出为公司企业的财务管理和风险控制起到积极作用,能够从一定程度上有效防止纠纷的产生,或者在问题纠纷产生的过程中,及时提供有效补救和解决措施。

二、公司企业的财务管理和风险控制的优化策略

1.财务管理和风险控制的科学管理体质构建

市场贸易交流国际化的进一步深入,为公司企业的财务管理和风险控制提供了发展机遇和生存挑战,作为公司企业想要与国际化制度接轨,想要在激烈的国内、国际市场上发挥特长与优势,吸引资金投入或者增加科研项目,提供科学技术水平,就需要不断调整自身的经营管理策略,而财务管理和风险控制将为公司企业设置风险预警,为公司企业的平稳发展提供保证。财务管理和风险控制的风险预警指标分析如下:如果公司企业的负债总额与资产总额的比例关系低于百分之十五,说明公司企业的运营情况良好;如果公司企业的负债总额与资产总额的比例关系高于百分之十五,但是低于百分之三十,说明公司企业的运营情况存在轻微问题,需要进行调整;如果公司企业的负债总额与资产总额的比例关系高于百分之三十,但是低于百分之五十,公司企业的运营情况存在很多问题,需要及时改进;如果公司企业的负债总额与资产总额的比例关系高于百分之五十,说明公司企业的运营情况非常危险。公司企业的财务管理和风险控制还可以根据风险产生的原因,划分为公司企业财务风险市场外因和公司企业财务风险经营内因,根据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不同,需要分别制定不同的财务管理策略进行改善和调整。

2.财务管理和风险控制的管理策略分析

当公司企业面临财务管理与风险困境,只有具备优秀的决策、运营管理策略,公司企业才能够及时调整自身的弊端和缺陷,将财务风险压制到最低水平,帮助公司企业平安度过财务危机。于此同时,公司企业的决策、运营管理策略,也将帮助公司企业在最短时间内筹集资金,增强企业的偿还欠款能力。公司企业的决策、运营管理策略,可以划分为财务风险控制策略、财务风险回避策略、财务风险分散策略等等,而财务风险控制策略又可以再次划分为风险预防管理策略和风险降低控制策略,其中风险预防管理策略能够有效帮助企业分析运营管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弊端,避免公司企业走入经营管理的困境;而风险降低控制策略,则通过分析公司企业财务管理现状,为管理经营者提供财务调整的策略和方案,避免公司财务情况和运营情况进一步恶化,将公司企业所遭受的经济损失减小到最低。

3.财务管理和风险控制的风险阶段划分

公司企业如果发生财务管理和控制中的危机情况,公司的财务管理将会首先收到讯号和警号。我们可以将公司企业的财务风险按照发展阶段、严重程度的不同,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风险前期和风险中后期。

一是财务管理风险前期,在该阶段中,公司企业的财务管理运行系统将会发生轻度警告,通过财务管理和控制评估数据可以观察发现。

二是财务管理风险中后期,在该阶段中,财务风险评估数据超出警报线,说明公司企业的运营情况急剧恶化,该阶段中,公司企业的运营情况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企业经营过度依赖短期借款。这类企业极易出现筹资受阻,进而周转不灵,难以偿还到期债务或生产经营难以为继的局面;累计经营性亏损数额巨大,巨额亏损会日益侵蚀企业的净资产,最终导致资不抵债,财务危机发作的局面。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出现负数。这是财务风险“发作期”的主要征兆之一,表现企业获利能力的原动力已出现故障。存在大额的逾期未付利润。这是偿付能力出现问题,财务危机出现的重要警兆。人力资源短缺,表明企业经营业务不景气,人才大量流失。已失去主要市场、特许权或主要供应商等。当有关财务管理人员发现公司企业出现上述情况之后,应及时提醒公司决策管理负责人,并做出财务管理和改善调整措施,例如公司企业缩减财务支出、节省掉不必要的支出费用、一定程度上减小生产运营的规模、取消或者暂缓实行部分开发、投资项目、合作项目等等。

风险控制决策篇10

一、社保基金投资机制

所谓社保基金投资机制是指社保基金投资活动的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的总称,包括社保基金投资的内部组织结构、投资决策原则、风险控制方式等。社保基金投资机制建立的目的在于提高社保基金投资的收益,降低投资风险。为了推进我国社保基金业的发展,我国政府和有关部门正致力于社保基金投资环境的改善,丰富和发展社保基金投资工具,降低社保基金投资的限制。由于社保基金经营是一种负债经营,因而社保基金资金的运用除了考虑投资的收益外,还必须保证投资的安全性。

二、社保基金投资模式

社保基金投资模式与社保基金投资组织结构是紧密联系的,也就是说,一定的社保基金投资模式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投资组织结构。社保基金投资的模式主要有三种:集权投资模式、分散投资模式、分权投资模式。

(一)集权投资模式

集权投资模式是与投资决策高度集中相对应的,即统一决策,集中交易。这种投资模式的特点在于投资主体单一,决策机制简单迅速,易于统一管理。但投资决策权的过度集中,使得决策风险增大。集权投资模式适用于投资品种较少,投资规模不大的市场。但当投资品种较多,资金规模大时,这种模式就不可能进行协同配合、规模投资。与集权投资模式相对应的组织结构是“直线式”的简单组织结构。

(二)分散投资模式

分散投资模式是集权投资模式相对立的一种模式,投资的决策权完全由各个职能部门负责行使,即各个职能部门根据市场的情况自行决定投资工具和投资数量。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能避免决策权过度集中所带来的决策风险。与这种模式相对应的组织结构是“扁平式”的结构框架。

(三)分权投资模式

分权投资模式是一种介于集权投资模式和分散投资模式之间的一种投资方式。日常性的投资决策由各个职能部门行使。资金管理的总部负责在各个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管理,并仅对在一些重大项目进行投资决策。与这种模式对应的组织结构为“事业部”或“超事业部制”的组织结构。

三、投资模式的选择

投资模式的选择要综合考虑当前的状况和未来发展速度,采取适当超前的投资模式。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分权投资模式应是一种重要选择。主要是基于以下原因:

首先,我国社保基金业的发展决定了社保基金投资资金规模将会不断扩大。我国社保基金业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保基金经济的不断壮大,我国社保基金业将会得到很大的发展,可以利用的资金将会越来越多。

其次,金融市场逐步完善,投资工具不断增加。我国证券市场、外汇市场、房地产市场正不断发展,我国的证券投资基金虽说只有36种,但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开放式基金即将推出,定向募集资金也有可能成为社保基金投资的又一选择。这些都为社保基金投资提供了多层次的投资工具。同时各种法律、法规不断完善,投资结构逐步趋于合理,使社保基金投资的外部环境得到不断改善。

另外,对社保基金投资的限制不断减少。加入wto,我国金融市场的建设速度大大加快,为社保基金投资的大规模进入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四、社保基金投资的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是现代金融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社保基金投资的风险控制主要体现在事前风险控制、事中风险控制、事后风险控制。

(一)事前风险控制

事前风险控制就是避免事故或损失的发生,这种风险控制的主要内容一般有:建立防范风险的机制和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1、建立防范风险事故发生的机制主要包括:一是组织控制。就是要加强部门之间的合作与制衡。美国的组织控制一般设有:投资决策部门、交易执行部门、结算部门、风险控制委员会、内部审计部门、监察稽核部门。我国的社保基金投资要在决策部门、交易部门、清算部门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和完善风险控制、监察稽核部门。二是操作控制。包括投资限额控制、操作标准化控制、业分隔离控制。三是报告制度。临时或定期向风险控制部门及上级部门报告。四是违规行为的监察和控制。包括设立基金投资限制表、员工行为的监察等。五是建立投资的内部会计控制。这是保证交易正确记录、会计信息真实、完全、及时的系统与制度,主要是为了避免人为篡改或大意疏漏造成的记帐不实或定价不合理而导致的会计信息不准确。

2、风险的预警机制是发达资本市场上广泛使用的一种定量分析方法,主要有VaR方法、Sa方法等。

(二)事中风险控制

事中风险控制就是在事故或损失发生时,避免损失过一步扩大的一种机制。

(三)事后风险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