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王之涣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3:15:05

出塞王之涣篇1

关键词:王之涣《凉州词》探究

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4-0120-02

盛唐诗人王之涣的佳作《凉州词》,始见于唐芮挺章《国秀集》,后流传期间因选本异同而历来备受争议,至清朝编纂《四库全书》时,《凉州词》选本形式最终定型。为方便观其异同,现将历代选本中出现的《凉州词》的内容做大概摘录:

表1王之涣《凉州词》历代选本汇总表

纵观上表,可一览《凉州词》选本的历代演变,观其版本的差异,关于文本的来源及统一相关问题,王胜明的《王之涣三题》(《文学遗产》2006年第3期)一文有所提及,此文不再涉及。

一、王之涣行第再考证

迄今为止,唐代芮挺章《国秀集》是最早收录王之涣《凉州》内容的著作,此书自叙中说收诗截止于天宝三年,观其书,所录大多数诗人都载其官衔,而王之涣却无,加之新旧《唐书》均无传,直到《唐故文安郡文安县太原王府君墓志》的发掘,才观其全貌。众所周知,王之涣曾与高适、王昌龄齐名,“尝或歌从军,吟出塞,兮极关山明月之思,萧兮得易水寒风之声,传乎乐章,布在人口。”[1]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而就《凉州》提到的“黄河”“孤城”“玉门关”等词,不妨先从“玉门关”说起,那么王之涣是否到达过玉门关?这一疑问可在岑仲勉先生《唐人行第录》中有所阐释。书云:“全诗三函高适《和王七度玉门关听吹笛》‘胡人吹笛戍楼间,楼上萧条海月闲。借问落梅凡几曲,从风一夜满关山。’押间、山二音同之涣诗,余认为此王七即之涣。”[2]照此看王之涣可能去过玉门关,但据墓志记载,王之涣为王昱的第四子,本应为“王四”而不该为“王七”,且墓志由岑仲勉先生在《续贞石证史》(前《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15本)中最早公布,岂会不知,该又作何解释?此后,王尔迁在《〈王之涣墓志铭〉注及其它》(《运城师专学报》1988年第1期)一文中对王之涣墓进行了注解并对《墓志铭》外的相关史料辑录出来。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一书中对此墓志做过专门研究,与此同时在与新旧《唐书》对比的基础上,参证了王之涣祖系的关系,得知“王之涣与王之咸当是同祖不同父,即其祖王表有二子,一为王景……一为王昱……二人的名字都从日,也可见是兄弟。王景生之咸、之贲,之咸生纬,之涣据墓志则有子炎、羽,后未知名”[3]。可以说是对写墓志的作者靳能考证及王之涣祖系脉络梳理得最翔实的了。据他对比得出,之涣应是之咸的堂兄,然并未对之涣整家族行第问题再作深究,我们不妨在此基础上再作推敲。

唐朝时期盛行的“行第”称谓,是按同一祖系排行所计,那么根据上述结论梳理可得:墓志记载曾祖王信,祖王表,王表有二子王景和王昱,王景生王之咸、王之贲,王之咸生王纬,王之涣为王昱第四子且为王之咸的堂兄。至于之贲与之咸的排行不妨用新旧《唐书》《王纬传》(卷159和卷146)中所记之咸为之贲的兄长。显然,王之涣“行第”问题已跃然纸上,王之涣为王昱第四子,又王表、王景和王昱排前三,可知王之涣在整个家族祖系排行“第七”。此观点与岑仲勉先生所云不约而同,由此断定,“王七”即“王之涣”,加之写诗的风格,用高适诗来佐证,顺理成章。由上述可知,王之涣一定是去过玉门关的,但对于诗中出现黄河又作何解释?

二、诗中的黄河解析

王之涣写《凉州词》从题目上看,凉州及诗句中的玉门关隶属河西走廊,从地理位置上讲与“黄河”相距甚远很难扯上关系,再加上历代《凉州词》选本差异,使该诗的首颔两联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热点。如上表,学者们对“黄河”“黄沙”之辩各抒己,总体形成两派。王汝弼《读卜冬》(《文学评论》1961年5期)、史铁良《也谈王之涣的》(《文学评论》1980年6期)、稗山、竺可桢等学者持“黄沙”观点;卜冬《王之涣的凉州词》(《文学研究》1958年第1期)、而林庚《漫谈王之涣的》(《诗刊》1961年第4期)、谭优学《也谈王之涣的凉州词》(《西南大学学报》1981年第3期)等学者持“黄河”观点。

王之涣诗中的“黄河”我想除了诗人所用意境的成分外,是真实存在的。首先,《凉州词》是当时唐朝时期的歌曲,起初,“《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张同《幽闲鼓吹》曰:段和尚善琵琶,自制《西凉州》,后传康昆仑,即《道调凉州》也,亦谓之《新凉州》云。”[4]后广泛流传,诗人以《凉州词》抒写边塞情怀。其次,据《旧唐书》卷40《地理志》史料记载,唐设凉州刺史,初管三县,后增至五县。此外,设凉州置都督府,管辖凉、甘、肃、沙、瓜、伊州,可知当时管理范围之广,不仅仅只限于凉州地区。最后,管辖如此辽阔的地方,黄河是否真有?答案是肯定的。古代中国人在追溯黄河的源头时,有“河出昆仑”之说,并一直把今天新疆的塔里木河认为是黄河的上源。而到了唐朝时期,人们仍持这一观点。为纵观古人对“黄河”源头的认识,先将史料中的相关记载摘录如下:

观上表可知,至少在元代以前,古人对“黄河”的源头问题皆认为出自今天的昆仑山,而到了元朝,其观念发生改变,这与元朝时期辽阔的版图扩张有直接关系,而通读《元史》《地理六》可知随着视野的开阔,人们逐渐认为“黄河”的源头来自青海。那么,我们再看王之涣的《凉州词》中出现的“黄河”时,就淙菀桌斫馔踔涣相信玉门关外有黄河,远远望去,昆仑山脉高耸入云,黄河似从白云间流出,所以才有了“黄河远上白云间”奇妙意境诗句。

三、结语

如今,对于王之涣的研究成果不少,但这决不意味着与他相关话题探究的结束。相反还有许多问题至今仍然疑而未决,需要作进一步的研究。作为唐朝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写诗造诣超群,享誉甚高,然留后人传唱仅六首。我们应加强对史料的收集、整理方面的工作,在深挖史料的基础上,对史料本身的价值进行考证,辨别其真伪。只有在真实史料前提下,我们才能对某一问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同时,应结合当时的时代大背景,从宏观上把握,微观上着手,才能更好地解释和还原历史。

参考文献:

[1]周绍良.唐代墓志汇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1549.

[2]岑仲勉.唐人行第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10.

[3]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0:59.

[4](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79:1117.

therelevantproblemsofwangZhihuanreconsidered

KangJiya

(DepartmentofHistory,CollageofHumanitiesofXinjiangUniversity,Urumqi,Xinjiang830046,China)

出塞王之涣篇2

此诗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融合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

王之涣:

王之涣(688─742)盛唐诗人。字季凌,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其高祖迁今山西绛县。其兄之咸、之贲皆有文名。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出塞王之涣篇3

2、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二首·其一》

3、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戴叔伦《塞上曲二首·其二》

4、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

5、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徐锡麟《出塞》

6、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

出塞王之涣篇4

2、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凉州词二首·其一》唐·王之涣

3、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登鹳雀楼》唐·王之涣

4、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北风行》唐·李白

5、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征人怨/征怨》唐·柳中庸

6、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征人怨/征怨》唐·柳中庸

7、旌旆夹两山,黄河当中流。《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唐·李白

8、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赠裴十四》唐·李白

9、白日地中出,黄河天外来。《登单于台》唐·张蠙

10、人间更有风涛险,翻说黄河是畏途。《渡黄河》明·宋琬

11、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唐·刘禹锡

1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其一》唐·李白

13、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君不见》唐·李白

14、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公无渡河》唐·李白

15、黄河九天上,人鬼瞰重关。《水调歌头·赋三门津》金·元好问

16、明月黄河夜,寒沙似战场。《黄河夜泊》明·李流芳

17、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唐·李白

18、黄河水绕汉宫墙,河上秋风雁几行。《秋望》明·李梦阳

19、将军发白马,旌节度黄河。《发白马》唐·李白

20、路出大梁城,关河开晓晴。《渡黄河》明·谢榛

21、黄河北岸海西军,椎鼓鸣钟天下闻。《黄河二首》唐·杜甫

22、黄河怒浪连天来,大响谹谹如殷雷。《拂舞词/公无渡河》唐·温庭筠

23、俯瞰黄河小,高悬白雪清。《咏贺兰山》清·胡秉正

24、独树临关门,黄河向天外。《送魏郡李太守赴任》唐·王维

25、黄河西岸是吾蜀,欲须供给家无粟。《黄河二首》唐·杜甫

26、黄河渡头归问津,离家几日茱萸新。《送裴图南》唐·王昌龄

出塞王之涣篇5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落日五湖游,烟波处处愁。浮沈千古事,谁与问东流?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唐·王维)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王之涣)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唐·刘禹锡)

远路不须愁日暮,老年终自望河清(明·顾炎武)

千山红树万山云,把酒相看日又曛(唐·韦庄)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宋·范仲淹)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忆江南》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王维《鹿柴》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绅《悯农》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乐游原》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春山暖日和风,阑杆楼阁帘栊。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出塞王之涣篇6

关键词:玉门关意象情感内涵象征意义

玉门关,一个屹立在汉唐边陲的赫赫雄关,它充满了神奇的魔力,引得历代文人墨客魂牵梦萦反复吟唱,将雄关的沧桑留在了不朽的字里行间。成为中国文化一个具有独特意义的永恒意象。

一、“玉门关”的历史源起

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时取道于此而得名。汉时为通往西域各地的门户,是重要的军事关隘和丝路交通要道。这里既驰骋过班超、李广的萧萧战马,飞扬过霍嫖姚猎猎族旗,飘扬过细君公主和解忧公主的彩幡锦帜。门开门闭,吐纳着中西文明;锁启锁落,凝聚着战争的阴云。文明与野蛮在这里厮杀,智慧和愚昧在这里格斗,友谊和仇恨在这里交织,痛苦和欢乐在这里分娩。

二、“玉门关”意象所蕴含的多重情感内涵

(1)蕴含着远征将军和士卒眷恋故土、落叶归根的深情。

令狐楚《从军行》中“可怜班定远,生入玉门关。”“班定远”,即班超,在西域以功封为定远侯。“生入玉门关”,是班超在西域三十多年,年迈而想回到家乡而梦寐以求的愿望。《后汉书·班固传》记载,远戍西域的班超上书汉和帝,自言有“太公封齐,五世葬周,狐死首丘,代马依风”之思。这里,班超引用西周太公姜尚封于齐地仍返葬于周的故事,然后自比将死的狐狸会将头朝着自己的丘窟,北方代郡的马到了南方也会依风北望,借此表达自己欲返故土的迫切心愿,更哭言“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其语不可不谓凄凉。从此,“玉门关”成为了眷恋故土、落叶归根的代名词。胡曾《咏史诗》“半夜帐中停烛坐,唯思生入玉门关”,诗人再次借用班固的典故,借古怀今,既有对古人渴望回国故土的赤诚之心的深切缅怀,又有对如今身在边关抗敌将士不得归家的真挚同情。

(2)承载着热血男儿们杀敌卫国、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

玉门关作为一个文化符号,承载了太多大唐士人的希冀。他们渴望建立功勋,张扬青春的色彩。他们抛妻别子,千里觅封侯,也许,这只是一个年少轻狂的梦。他们却在用生命追逐,微笑着面对死亡。

与垂垂老矣的班固思念故土的情怀恰好相对,意气风发的戴叔伦《塞上曲》中“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的诗句却表达了另一种博大的军人情怀。此句明显是针对班超“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而言,豪气可谓冲天,马革裹尸,誓死报国的热情令人动容。竹杖芒鞋、潇洒走天下的诗仙李白,在其内心深处,同样有着一份对国家边关的沉甸甸的牵挂,同样有着扫荡敌寇,建功立业的毕生夙愿。于是他在《从军行》中激情澎湃的写道“从军玉门道,逐虏金微山”,字里行间迸射出奔赴边关、奋勇杀敌的豪情壮志。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把戍边将士不惧浴血奋战,誓死保卫边疆、击溃敌军的勇气和决心,抒发得淋漓尽致。

(3)铭刻着盼归思妇对远戍征夫的刻骨牵挂之情

且看戴叔伦的《闺怨》“不识玉门关外路,梦中昨夜到边城”,长夜漫漫,远征的丈夫仍身在边关,杳无音信。闺中的肝肠寸断,甚至有种千里寻夫的冲动,无奈千山阻隔,不知何处才是通往玉门关的路,只好泪洒枕巾了。唯一能安慰自己的是在昨夜的睡梦中来到了边城与良人相见。字里行间流露出闺妇对远戍征夫那份动人心魄的刻骨牵挂之情。再如戎昱的《苦哉行》“出户望北荒,迢迢玉门关。生人为死别,有去无时还。”盼归的思妇面对那迢迢玉门关,几乎望眼欲穿,最后只剩下彻骨的绝望。

(4)喷涌着将士对统治者穷兵黩武、视人命如草芥的血泪控诉

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光不度玉门关。”诗人用比喻的方法,含蓄地指责了统治者只顾自己享乐,不抚慰守边战士的行径,揭露了唐王朝的腐败,表达了对守边战士的深切同情。李颀《从军行》“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诗人别具机杼,背面傅粉。胡雁胡儿都是土生土长的,尚且哀啼落泪,何况远戍到此的“行人”呢?面对这样恶劣的环境,谁不想班师复员呢?“闻道玉门犹被遮”一句,笔一折,似当头一棒,打断了“行人”思归之念。据《史记·大宛传》记载,汉武帝太初元年,汉军攻大宛,攻战不利,请求罢兵。汉武帝闻之大怒,派人遮断玉门关,下令:“军有敢入者辄斩之。”这里暗刺当朝皇帝一意孤行,穷兵黩武。此外,李昂《从军行》“塞下长驱汗血马,云中恒闭玉门关”句也是借用这一典故,“恒闭”二字传达出了统治者的惨无人性,毫不体恤士卒的生死之意,读来令人义愤填膺。

三、“玉门关”的象征意义

(1)白骨累累、有去无回的“鬼门关”

自从汉武帝下令遮断玉门关,“玉门关”俨然成为了将士们心灵中最深的梦魇,成为了一道无法逾越的“鬼门关”。

玉门关古道无异于一道生死关,归乡的路成了夜晚奢侈的梦,它不再是一道关卡、一道屏障,而是烙在将士心上永远的痛。中原慈母的白发,江南春闺的遥望,湖湘稚儿的夜哭。故乡柳荫下的诀别,将军圆睁的怒目,猎猎于朔风中的军旗。那漫天飞舞的黄沙,纷纷扬起的,其实正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岑参写到玉门关的诗歌有两首,《玉门关盖将军歌》云:“玉门关城迥且孤,黄沙万里百草枯。”《玉关寄长安李主簿》云:“玉关西望堪肠断,况复明朝是岁除。”二诗真实地描写出了玉门关城孤耸于漠漠黄沙之中,人烟稀少,令人处之生愁、不寒而栗的情景。作为汉代内地与西域分野的玉门关,同时又是两种文化的分野,对于赴边的征人,似乎又是生与死的分野,而这些又赋予“去玉门关”的行为更加厚重的内涵。戎昱《苦哉行》中:“出户望北荒,迢迢玉门关。生人为死别,有去无时还”。一去玉门关,便意味着“有去无回”在士卒和家人那早已心知肚明,故而演出了一幕幕生人作死别的悲惨画面,可谓人间惨剧。

(2)离家去国、界域中外的“国门”

在诸多的边塞诗中,玉门关意象为界域中外的“国门”,必然有关里、关外和出关与入关之不同。例如岑参云:玉门关城迥且孤,黄沙万里白草枯。南临犬戎北接胡,将军到来备不虞。(岑参《玉门关盖将军歌》)诗中形象地描绘了玉门关的冲要形势,毗邻戎胡的战略地位以及守关任务的艰巨。李白的《关山月》“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士卒们身在西北边疆,月光下伫立遥望故园时,但觉长风浩浩,似掠过几万里中原国土,横度玉门关而来。极言“玉门关”离家路途之远。再看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一句“春风不度,”一语双关,道出玉门关里、关外的的差别来。关里春风浩荡,秩序井然;关外黄沙万里,草木枯黄,以及胡人们苟利所在,不知礼仪的无序和潮水般的攻战侵伐。(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全唐诗》(增订本)中华书局,北京:1999

[2]李智君《诗性空间——唐代西北边塞诗意象地理研究》

[3]杨沐春涓《阳关寻古尽诗情》

出塞王之涣篇7

后人以此研究唐诗及唐诗人,最被接受的是明代人高柄在其《唐诗品汇》中提出的“四唐”分期说,即我们现在常说的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它一般也被大多数现代学者所采用。在这里,本文无力亦不敢妄对煌煌大唐各个时期的诗及诗人有何指评,只能借用当时诗人的名句为题目,以此来简介一下唐代四个不同时期诗人诗作的不同特征。

一、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初唐,约从唐建国始到唐贞观年间。这是一个新陈代谢、渐入佳境的过渡时期。被誉为“初唐四杰”的卢照邻、骆宾王、王勃、杨炯是这个时期的代表诗人。除此还有宋之间、张若虚、陈子昂等人。他们的诗一反前人轻浮柔弱的风格,扩大了诗歌题材的领域,给后世很大的影响。这时的唐诗,正如新春刚刚动绿的梅柳,清晨海天之际初现的霞蔚。

我们在此略举几例,以此来感知初唐诗歌的特点。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自然清新的诗笔弹奏出一个崭新时代的和弦,畅达开阔的气度蕴育着一片全新的气象。

二、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伟大诗人李白神游八荒气吞天地的诗作,我认为是领悟唐代诗歌特别是盛唐诗歌最好的注解。盛唐大致指唐玄宗开元年间到唐代宗大历前这段时间,在诗的王国里,群星闪耀,风云翻卷,江流浩荡。这是唐诗的极盛时期。其标志是:

1、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巨匠型诗人、被誉为诗坛上最伟大的双子星座的李白和杜甫相继出现。

2、创作出千古绝唱,堪称顶级一流的大诗人层出不穷,各领风骚。

3、这个时期诗歌体派纷呈,尤其是带有中国诗歌普遍性主题和意义的边塞诗、山水田园诗、宫怨诗等大量涌现,并形成带有个人风格的诗歌流派。同时,各种诗歌的体式也臻于定型成熟。

4、后人所评唐诗中为压卷力作的作品,绝大多数都出自盛唐诗人之手。

具体的说:李白的诗,代表着我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最高水平。王昌龄、李颀、王之涣、高适、岑参等人的边塞诗把时代的主旋律表现得高昂激越。“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出塞》)“城头画角三四声,匣里宝刀昼夜鸣”(高适《送浑将军出塞》)“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慷慨豪迈,令人神往。孟浩然的田园诗清高疏淡,“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宿建德江》)王维则诸体兼擅,蔚然大家。他不但是唐山水诗派的领袖,也是最能全面反映盛唐诗坛水平的杰出诗人。“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辋川别业》)清丽芊绵中传达出盛世的青春气息和健康向上的激昂请调。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更是盛唐诗歌的集大成者。诸多诗体,他无一不精,其诗歌总体成就达到了别人难以企及的地步。但最让后人敬仰的,却是他在感受民族苦难时所表达出来的悲悯情怀和忧国忧民的高贵灵魂。

三、人面只今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从唐代宗大历到德宗贞元前后这段时间称为中唐。经过“安史之乱”,唐帝国元气大伤,诗的王国虽明丽如昨,但盛唐气象已黯淡失色。桃花依旧,美人不再。中唐的诗人们在他们的诗歌里无意识的就渗入了些许悲凉与迷茫。

这个时期的一批优秀诗人有李益、张籍、韩愈、刘禹锡、柳宗元、戴叔伦、李贺等。他们紧承盛唐余韵,继续创造着诗歌的神话。“腰悬锦带佩吴钩,走马曾防玉塞秋”(李益《边思》)“逢高欲饮重阳酒,山菊今朝未有花。”(张籍《重阳日至峡道》)“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江烟雨杏花寒。”(戴叔伦《苏溪亭》)“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刘禹锡《西塞山怀古》)“羲和敲甘玻璃声,劫灰飞尽古今平。”(李贺《秦王饮酒》)在绚烂斑驳的背景里,总是涂抹着几缕冷色。

中唐诗歌的代表人物是白居易。他高张“诗歌合为事而作”的旗帜,以大众化的诗歌语言和超尔不群的诗歌创作卓然成为大家。“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长恨歌》)“停骖问前路,路在秋云里。”(《初出蓝田路作》)“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经乱寄兄及弟妹》)“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白居易不象杜甫,他不是那个时代的记录者。他的大部分诗,“闪烁着人道主义的光辉,是伟大的同情心使诗人成为伟大了。”

四、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唐文宗开成年前后至唐亡,是晚唐。一般认为,杜牧和李商隐可为代表。

这是唐诗发展全过程中的最后一波高峰。而这高峰,同样仰之弥高,摄人心魄。杜牧的诗俊朗爽达,明媚沆转。可生于末世,哀音难免。“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秋夕》)“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泊秦淮》)李商隐一代才华,身世却幽怨寂寞。“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无题》)“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春雨》)而其千古绝唱“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登乐游原》)只用短短十个字,对一个渐行渐远的辉煌帝国和时代唱出了最后也最沉痛的挽歌。

出塞王之涣篇8

诗仙李白的《将进酒》中的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可看出黄河水的雄伟磅礴气势。

可这与我所见的贵德黄河水截然不同。

贵德的黄河水,并不像电视中那样浑浊,它清澈见底。虽无那般雄伟气势,但也不缺乏神韵。绿如翠玉的水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着点点金光,在微风的吹拂下,泛着微微涟漪,如正在翩翩起舞的姑娘的裙边一样。真是美不胜收。在配上远处的高山森林后,好一幅美丽的画卷。

自古描写黄河的诗句很多,如李白的《将进酒》、《赠裴十四》;王之涣的《凉州词》、《登鹳雀楼》;王维的《使至塞上》等流传千古的美文佳句。黄河的美。成了古代文人墨客赞美的对象。

黄河究竟为何如此清澈优雅呢?

黄河是青藏高原的冰川融化的水汇集在一起所形成的一条河。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这儿发源,她哺育了我们,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出塞王之涣篇9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唐代诗人王维写的一首边塞诗。他的一句“西出阳关无故人,”立刻把人们的思绪带进那种黄沙迷漫、鸟兽夷稀、大漠孤烟的凄凉境地。

阳关位于甘肃省敦煌市西南的古董滩附近,西汉置关。因在玉门关之南,故名“阳关”。当时的阳关是西域和内地的分界线,出了阳关就是茫茫旱海,视觉上与中原腹地有很大差异,于是人们的心理状态也随之发生变化。

一次因公出差去敦煌,有幸到阳关一吊。在人们心目中,阳关总是凄凉悲惋,寂寞荒凉的。然而,今天的阳关、已是柳绿花红、林茂粮丰、泉水清清、葡萄串串的好地方。除了从残存的阳关遗址可以给游人带来一点思古之幽情外,古代那种金戈铁马,鼓角相鸣的杀伐痕迹早已荡然无存。烽火台高耸的墩墩山上,修建了名人碑文长廊。游人漫步在长廊里,既可欣赏当代名人的诗词书法,又可凭吊阳关遗址,还可以远眺绿洲、沙漠、雪峰的自然风光。

站在阳关遗址面前,我仿弗看到了苏武持节西行,远涉荒漠,出使西域,途中为俘,被囚北海,茹毛餐雪,持节归来,入关进京,长鞠不起的悲惨情景。仿弗看到了骠骑将军霍去病凭着一腔血气骁勇,在茫茫大漠里“长途奔袭”,斩敌二千余人,河西大战首战告捷。而后又不负众望,六天转战匈奴五部落,匈奴两王战死,王子、相国、都尉被俘,斩敌八千余人悲壮画面。仿弗看到了商贾驼队,通关而去,缓缓西去,踏出了一条丝绸古路。

正当我怀古思今之际,突然有一人用拳头镦了我一下,我回头一看,似曾相识。那人对我说:“你是李闵。”这一声呼唤,使我立刻认出了我面前的这位是我大学的同学王楠。他毕业后分配到酒泉钢铁公司。我们两凝视良久,就发疯似的拥抱在一起。此情此景,王维的“西出阳关无故人”已时过境迁,应改为“西出阳关有故人”了。往事如烟,绿洲在目。看了阳关的“更加郁郁葱葱”,与王维“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姊妹篇,即王之涣的“出塞曲”“黄河远上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只能成为文人墨客的朗朗咏声了

出塞王之涣篇10

小桥流水人家

江南美!

无论是歌咏“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还是赞叹“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氵蒙雨亦奇”,亦或是陶醉于“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都是说的江南的美,那美落在无数人的心坎上,化出水样柔情。

你看见了吗?江南的美在眷恋者的笔尖舞蹈,在热爱者的梦里流淌!

那就把杜牧的江南,苏小小的江南留给明天吧!那就把柳永的江南,孔尚任的江南留给明天吧!让明天的江南仍有朱自清、俞平伯的桨声灯影,让明天的江南仍有余光中、席幕容的缱绻乡愁。或许,那旖旎的江南美,会让古人今人后人收获一次次超脱岁月的共鸣与感动。

枯藤老树昏鸦

不是,这怎是我魂牵梦萦的江南?枯黄的藤蔓在哭泣,不再繁茂挺拔的老树让斑驳的枝干诉说昨是今非的哀戚,昏沉的乌鸦不愿再唱江南的挽歌。我的超脱岁月的梦也碎了……碎了!

难道不能把雨巷深处的朵朵纸伞,留给明天?难道不能把波光荡漾的水乡江南留给明天?为什么乱花迷人眼,浅草没马蹄的江南留不到明天?

江南,不再是人间的四月天了……

能不忆江南?

孤村落日残霞

草原美!

马头琴声里听“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洁净的蓝天下看“平沙细草斑斑,曲溪流水潺潺”,瑟瑟冷风中唱“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难怪人称“塞上江南”呢。

那就把王昌龄、王之涣的边塞草原留给明天吧!那就把成吉思汗、努尔哈赤的草原留给明天吧!听听腾格尔的《天堂》,看看德德玛歌声中草原的夜,感受姜戎《狼图腾》里草原的惊险、苍茫与豪迈。让明天的草原仍有奔腾的骏马,让明天的草原仍有朴实的毡包。任岁月流逝,却不能在它身上留下任何痕迹,造就一个永恒美丽的传奇。

古道西风瘦马

不,这怎是我心心念念的草原?

哪里还有健壮的骏马?哪里还有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只剩下到处挖药的人们,只剩下到处都是的鼠洞,只剩下漫天的黄沙。连那水草肥美的科尔沁草原在地图上的名字都改成了科尔沁沙漠!

我的草原,你做错了什么,就这样带着你那不可能实现的传奇慢慢死去。

难道就不能把潇洒之风的草原美留到明天?为什么要让草原的美一点一点逝去?怎么能忍心让草原的子孙们都失去家园?悠扬的长调、嗒嗒的马蹄声里只剩下了浓浓的无奈与悲怆……

草原,我不能再叫你“塞上江南”了……羌管悠悠霜满地!

断肠人在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