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会纳新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3:14:32

学生会纳新篇1

签到:抽取面试顺序。

第二步:

笔试:

内容:一份活动策划方案(活动自己设想)

要求:活动目的、宗旨、形式、内容、所需设备、所需资金、所需人员及活动流程必须明确、清晰。

(时间20分钟)

第三步:面试面试者按抽签顺序入场,抽取个人考试题目

面试的时候;1按抽取的顺序四个人一起进去,进门之后分别抽取题目编号。

2依次自我介绍(30秒)

3回答问题

4模拟试验(具体方式是:四人分为两组,一组扮演国内某公司的负责人,另一组扮演外联部人员,两组进行交涉。外联部人员一组要努力说服对方提供赞助,另一组却要挖空心思百般“刁难”。)(赞助商要切合我们的实际,和我们学生有相关联的,例如:附近饭店,摄影公司,大学生休闲会所,游乐场,电影院等等)或是模拟推销员推销产品和自己。

学生会纳新篇2

纳新时间:xx年9月5日

纳新地点:待定

纳新对象:全校10级新生

一、首先各部部长需要树立正确地价值观和加强自我作风建设,以自己正确的行动来带动本部老成员对纳新活动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二、各部门根据各自特点,总结各部门纳新展板的部门介绍,让10级新生一目了然,同时减轻纳新时的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建议各部部长放假后5天内以电子版形式,qq给宣传部部长或者我)

三、为了可以较早的完成展板制作工作,建议宣传部成员可以提前返校或者报名参加迎新工作,最好可以于军训期间把各个部门展板工作做完。

四、强烈建议宣传部可以于放假前或者10级新生军训期间创作出一幅关于我们于9月份纳新的宣传海报。

五、建议各部新老部长可以在暑假期间做一份完整的下学期本部门工作计划书(包括活动内容和工作计划)和各个活动的策划书。计划书交给主席团,策划书交给外联部,这是为了下学期我们外联部可以更好的为我们学生会服务打下良好的基础。(建议策划书经过和外联部一起修改后,可以于8月中旬前交于外联部部长手中)

六、建议各部部长可以在开学前两三天返校,召开部长会议,布置纳新安排和下学期工作安排,望各部部长以经管院学生会的集体利益为主,不要很晚返校。并且要求各部干事开学前一天必须全部返校。

七、纳新前后各个部门具体工作安排如下:

主席团:统筹各部门工作,安排纳新工作,协助各个部门完成纳新工作;

办公室:提前申请教室、桌椅等,提前准备纳新必须用品,协助其他部门工作;

宣传部:按时完成宣传展板制作,形式多样的对纳新活动进行宣传;

采编部、体育部、文艺部、学习部、生活部:协助办公室、宣传部等部门工作;

外联部:积极的为纳新活动还有下学期各项活动拉取赞助。

为了下学期纳新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圆满完成,希望各部门务必坚守自己的工作岗位,为经管院学生会纳入新鲜的血液而努力。

学生会纳新篇3

本次心理协会纳新活动得到了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中心的大力支持,受到了同学们的热烈欢迎,纳新工作从8月31日开始筹备到9月28日完成,前后共历时一个月,招纳新成员32名,为心理协会更好的发展积聚了新的力量。

此次纳新活动具有以下特点:

1.成员的多民族性。

本次纳新活动共招纳新成员32名,其中少数民族成员有11名,占纳新总数的1/3,截止目前心理协会共有成员43名,其中有来自蒙古族、回族、土族等9个民族的15名少数民族成员,占成员总数的34.9%,这样的多民族成分让大学生心理协会更具民族特色,更具地域特色,能够更好的更全面的为青海民族大学这所民族院校的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播,提供多方面多角度的思考。

2.涵盖范围的多专业性。

此次纳新工作中,招收的新成员来自数学学院、外国语学院、化生院等9个院系,使心理协会成员的分布院系增多,涵盖范围扩大,使心理协会具有了广泛的院系基础,影响力、号召力进一步增强,为今后开展形式多样的、具有心理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等活动的成功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活动计划的可操作性。

本次纳新活动之前,心理协会纳新筹委会进行了详尽的调查了解,制定出了预见性强,操作性强,考虑缜密的纳新计划,并报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中心批准,得到了心理中心老师的称赞,并在人力资源,经费,纳新场地等方面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持。

4.老成员们的团结性。

在纳新活动过程当中,心理协会的原有成员表现出来了极大的工作热情和忘我的工作精神,挂横幅、贴海报、借桌椅等等,不畏辛劳,甘愿奉献的工作品质让心理协会的凝聚力,向心力大大增强,成员之间更加团结互助,相互之间有了更多的了解与接触,培养出了更多的工作默契。

当然在工作当中也出现了一些失误,比如由于粗心造成报名表格的缺乏,由于下雨使得报名工作一度停滞等等,但是我们相信只要大家一心努力,团结一致,时刻以“呵护心灵,珍爱健康,乐观自信,奋发图强”的社团宗旨为指导思想,就一定能克服各种各样的艰难困苦,使大学生心理协会的发展程度再上一个台阶,更好的为青海民族大学学子乃至于所有的青海省大学生服务。

大学生心理协会纳新工作总结相关文章列表:

学生会纳新篇4

1你对学生会有什么了解?

2你为什么要进学生会?

3你进了学生会会有哪些作为(具体的)

学生会面试问题还可能会提到的问题:

1你的爱好,现在的职务等

2还可能问你遇到什么问题该怎么解决

(1)上大学已经一个多月了,总结以下你对大学的认识,你对大学的印象。(考察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对事情的总结能力。)

(2)大学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中,例如:协会、学生会、艺术团、团工委,你都加入了那些?如果没有为什么不加入?如果加入了一些,谈谈你对这些活动的认识。(考察学生对集体活动的兴趣程度,如果什么都没有参加的学生要好好考虑了。)

(3)谈谈大学你有什么目标,什么计划?(考察学生做事的目标感)

4)认识我吗?知道我是那个部的吗?谈谈你对我的认识!(考察学生的应变能力,对待领导的态度)

(5)简单地谈一下你是怎么过完过去的那个暑假的,做了一些有意义的、想做的事吗?(考察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可以看出学生的活泼程度)

(6)进入社践部你觉得你有那些优势?(很经典的学生会面试问题)

(7)当过班干吗?团支书或班长?你在做学生工作中碰到的令你棘手的问题是什么?(很多学生在面试的时候都说自己是班干,这是一个很好的验证问题)

(8)以前组织过什么活动吗?你是怎么做的?(经典的学生会面试问题)

(9)喜欢做想做生意,做保险这类的工作吗?如果有一样东西买价是10块,而老板要12,你是愿意直接买这家的12的还是去其他的店看看买10块的,还是明知道10块老板不买还是愿意和老板坎价试试?(这是面试学生会外联部或社践部的问题,可以考察面试者的耐心,谈判的能力)

(10)现在有一个赞助商和你谈合作,你们的底线是他们至少出1000给你们做活动。你是愿意开始就说出你们的底价,对方不合作就再找另外一家,还是愿意先出1200和他商议办?为什么?(这是面试学生会外联部或社践部的问题,可以考察面试者的耐心,谈判的能力)

(11)现在有两份工作,一份是很保险的固定工资的工作,另外一份是风险很大的工作但如果做好了对自己很有发展前途,你会选择哪一个?为什么?(考察学生的创新精神)

(12)迎新晚会你看了吗?当时你们走的时候地面很脏,有很多新生主动留下来打扫卫生,你留了吗?如果没有你想过留吗?为什么没留下来?(考察学生的诚实态度,很少有新生会想到)

12."你进入学生会后的第一件事情会做什么?对于学生会你有什么想法?"

(13)如果你加入了学生会,当你和你的部长的意见不统一的时候你怎么办?

“你觉得你在这个部门,可以负责哪方面的工作?”

:“在学生会里,有时因工作协调,会让你去做非相关技术类的苦力工作,你如何看待?”

学生会纳新篇5

学生会是学校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学生会在学生处老师,主席团,各部长指导下开展各项工作.秉着"一切为了同学,为了同学一切,为了一切同学"的宗旨全心全意为大家服务.大学是个获取知识,锻炼能力的场所,学生会是个学生展现自我的大舞台.在这里您可以得到最好的培训,在这里您可以提高领导能力;在这里您可以学到管理才能;学会交际,团队合作……为了保证校学生会有新鲜的血液的注入,有足够高素质的后备力量,能更有效地开展学生会工作,实现学生会干部的新老交替,培养和壮大学生会干部队伍,保证学生会工作的连续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服务学校、服务同学。

二、招新细则

(一)招新对象

09级新生

(二)招新要求

1、遵守学生会章程,自觉遵守学生会各项规章制度。

2、思想品德好,工作积极主动,耐心细心,责任心强,肯吃苦耐劳。

3、有一定的自我锻炼,自我管理意识,有组织能力,学习成绩良好。

4、具有团队合作精神,能够积极主动向组织靠拢。

(三)招新人数

各部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自由把握,在招新活动进行前,应将初步计划招收人数上报主席团。

(四)招新形式

在招新时间内,申请人将个人简历及申请表交到指定地点进行登记报名。初步筛选之后,在指定地点进行面试,合格后经主席团批准方可进入学生会工作。

(五)招新时间及地点

时间:

地点:

(六)联系电话

三、招新流程

(一)前期宣传

1、具体流程

(1)宣传部利用海报的形式告知校学生会招新的信息。

(2)广播站利用广播的形式宣传招新信息,并且详细介绍各部门的职责。

2、要求

(1)海报内容新颖,形式多样化。

(2)宣传海报在多个地点张贴,安排人员在学院宣传栏,海悦餐厅等多个地点的消息栏张贴海报进行前期宣传。

(3)广播站利用广播室安排相应时间,特别是中午12点到13点,以及下午18点到19点进行一定数量的必要宣传。

3、时间

4、其他可行性措施

学生会纳新篇6

关键词纳米材料课程设计教学方法评价机制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

"nano-materials"CourseDesignandteachingexploration

LiHongping,CHenBeibei

(SchoolofmaterialScience&engineering,JiangsuUniversity,Zhenjiang,Jiangsu212013)

abstractnano-materialisanemerginginterdisciplinary,involvinganumberofareasmaterials,physics,chemistry,biologyandsoon.emergeandflourishnanotechnologynano-technologyandnewmaterials,andonthe"nano-materials"teachingactivitiesproposednewrequirements.inthispaper,thecharacteristicsofthecourse,withitsownteachingexperience,mainlyfromthreeaspectsdeterminethearrangementofteachingcontent,selectteachingmethodsandevaluationmechanismsconductedtoexplorethesysteminordertoachievegoodteaching,studentsofthescientificspiritandabilitytoinnovate.

Keywordsnano-materials;coursedesign;teachingmethods;evaluationmechanism

1990年7月在美国巴尔的摩召开了第一届纳米科学技术学术会议,正式把纳米材料作为材料科学的一个新分支公布于世,从而纳米材料科学作为一个相对比较独立的学科诞生。①本文结合纳米材料课程的特点、重要性以及教学经验,拟从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取以及评价机制的确定三个方面对高等院校材料类专业本科生进行纳米材料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探讨。

1课程特点概述

相比于其它发展相对成熟的课程,纳米材料是一门前瞻性、创新性、专业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涉及物理、化学、材料、生物、能源等领域,具有涵盖范围广、知识点复杂、概念抽象以及知识更新快的特点。②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能满足课程的教学要求,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也不能很好地满足纳米材料课程的教学要求。比如在教材选择方面,由于纳米材料是一门交叉学科,涵盖的领域众多,再加上知识更新速度快,教材的更新速度跟不上知识点内容的更新速度,所以采用单一的教材、沿袭传统的教学方法讲授纳米材料这门课程很难达到课程教学目标。因此,根据该课程特点,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恰当地选择教学模式和评价机制,对于完成纳米材料课程教学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2教学内容的安排

纳米材料课程涵盖了纳米科技的整个领域,它的内容多、范围广、更新快等特点,且需要在规定的课时内将整个纳米材料领域讲授给学生,这就需要教学内容条理清晰,重点突出,逻辑性强,同时要结合纳米材料最新研究进展,以点带面,合理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因此,笔者从广度和深度的统一、基础与前沿的兼顾、新旧内容的衔接等方面考虑,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具体如下:(1)纳米材料的概念:从纳米材料的新奇特性开始,引入纳米材料的基本概念、发展史、分类方法,在内容编排上注重引入最新研究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纳米材料的结构和基本效应:该部分内容是理解纳米材料特殊性质的基础,也是该课程的重点、难点。在讲述过程中,结合纳米材料应用实例(如:纳米二氧化钛光催化特性的原因及相关应用等),加深学生对纳米材料特性的理解和掌握。(3)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及表征手段: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主要有:气相法、液相法和固相法。气相法中重点讲述物理气相法和化学气相法的原理及特点。液相法中重点讲述共沉淀法、水热法、溶胶―凝胶法的原理及应用条件等。在固相法中重点讲述机械粉碎法和固相反应法的特点。纳米材料的主要分析测试手段包括: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激光粒度仪等,重点讲述测试仪器的原理、优缺点及使用范围,让学生掌握纳米材料的分析表征的主要方法。(4)纳米材料的理化特性及应用领域:回忆前面纳米材料结构和基本效应的学习,引出纳米材料的理化特性,以微观结构―特殊效应―特殊功能―应用领域为思路,使学生认识纳米材料的重要性,同时启发学生深入思考,进而深入掌握纳米材料的理化特性。(5)纳米材料最新研究进展:根据纳米材料的最新研究动态,让学生了解国际最新研究热点。

3教学方法的选取

(1)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相结合,激发学生兴趣。“学起于思,思起于疑”,通过巧妙设疑,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如在讲述纳米材料基本理论知识时,可以从生活中一些常见现象启发学生思考:出淤泥而不染的荷叶为什么具有自清洁功能?美丽的紫铜在尺寸小到一定程度为什么会变为黑色?通过这种情景设置启发学生思考,寻求答案,对于其中的难点再予以解释。另外,针对纳米材料课程内容多,涉及范围广的特点,利用多媒体集图、文、声、像等于一体的优点,将大量的课程内容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2)加强师生交流,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结合课程内容,将学生分为多个小组。学生根据课程要求以及兴趣,自主查阅文献资料,通过ppt形式与大家进行课堂交流。在此基础上,针对学生遇到的疑点、难点,加以详细讲解。这种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及探索能力。(3)科研工作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科研工作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使学生参与一定科研项目,是一个双赢举措。对于学生来讲,不仅可以加深课堂上对于纳米材料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等。③笔者把自己科研工作中纳米二氧化钛纳米球、纳米管等的扫描电子显微镜图片通过多媒体形式与学生分享。通过带领学生进入实验室,参与纳米二氧化钛的制备、表征以及光催化性能研究,让学生了解影响二氧化钛形貌的因素、光催化特性的原理以及扫描电子显微镜的原理和方法,熟悉电镜样品的制样过程和方法,为学生今后从事纳米材料方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4评价机制的确定

本课程的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具体如下:(1)考核方式:让学生查阅资料、做ppt,介绍纳米材料制备、性能及相关应用,在ppt汇报的同时,撰写综述。(2)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出勤情况及上课表现)占20%,学生做ppt及演讲情况占40%,综述占40%。这种灵活的考核评价模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不同于闭卷考试的形式检验学生对纳米材料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使学生了解纳米科技前沿,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5结束语

纳米科学技术作为科学技术的重要分支,它的发展必然推动社会的进步。而纳米材料是纳米科学技术的基础,对纳米材料的学习,是适应未来社会对材料专业人才的需要。本文结合纳米材料课程的特点,从教学内容的安排,到教学方法的选取和评价体制的确定三方面对高等院校材料类本科专业进行纳米材料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实践证明,这些方法和模式有助于加强师生交流,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使学生不仅掌握纳米材料相关知识,并能运用相关知识分析、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注释

①陈敬中.纳米材料科学导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学生会纳新篇7

关键词:纳米技术与纳米材料;教学改革;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29-02

纳米科技是继信息技术之后,人类的又一次技术革命,在人类未来的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纳米科技包括纳米材料学、纳米电子学、纳米生物学、纳米机械学、纳米加工学、纳米检测与表征等多种学科,是21世纪飞速发展的一门新兴学科,[1]它涉及到物理、化学、生物、电子、机械等多个学科,一个交叉性综合性学科。而纳米材料是整个纳米科技的基础,纳米技术则是整个纳米科技的灵魂,两者在纳米科技中相互交织,一起构成了纳米科技的主体,将会带动整个纳米科技发展。认识纳米技术与纳米材料将会是学生能够了解并跟上未来科技的发展,使学生能够对纳米这种新的科学技术有较为全面认识,开拓视野,扩展知识,从而能够让学生在今后从事纳米方面的工作打下良好的技术,所以很多高校在本科生中开设了《纳米技术与纳米材料》课程。《纳米技术与纳米材料》是一门交叉性综合性学科,涉及到物理、化学、电子、生物等学科的基础知识,而授课所面向的学生在这些技术知识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在教学方面存在很大的难度;同时纳米科技发展迅猛,需要不断地更新纳米科学技术的最新进展。如何让学生能够全面地了解纳米科技,理解纳米科技中的一些基本原理,对纳米科技产生兴趣,并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思考能力,这是授课中需要思考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需要对课程的内容安排,教学的方式方法,教学形式以及考核方面做出一些改进和补充。

一、教学内容的安排与更新

《纳米技术与纳米材料》这门课基本涵盖了纳米科技的整个领域,具有内容多,更新快,范围广等特点,且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将整个纳米领域讲授给学生,这就需要教学内容条理清晰,重点突出,逻辑性强,结合纳米科技的特点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和启发性。在我校这门课所选用的教材为国防工业出版社的《纳米技术与纳米材料》(张志焜,崔作林著),该书主要以纳米材料为中心,介绍了纳米材料的制备、特性以及纳米材料的加工、表征手段,内容丰富,知识面广,介绍详细且深入,是一本较为全面的图书。但对于课程的授课对象——本科生以及学校的实际授课课时来说,这本书的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学时较少,涉及的知识面较宽,书中涉及到的理论较为深奥,而学生的基础知识较为薄弱,且授课课时受限,因此导致学生很难接受教材中的知识,全面地理解书中内容。为此,需要将整个教材的内容重新规划,根据纳米科技领域中所涉及到的学科,故将这门课分为纳米基础及概况、纳米材料的应用、纳米材料的制备、纳米材料加工、纳米电子学、纳米机械学,纳米生物学,纳米的发展前景八个部分,这八个部分既相互独立,也相互联系。以这八个部分为主线,将纳米材料的制作,性能,原理以及应用通过总体介绍、分类介绍、综合讲述,全面地介绍纳米科技以及纳米材料的总体以及两者的相互联系。并且在实际授课中,需要言简意赅,重点突出,条理分明,前后贯通,对于纳米科技所涉及的知识尽量深入浅出,对于抽象的知识,通过比喻等方法,将其形象化,易于让学生接受。如讲授纳米电子学的时候,就需要将纳米材料有哪些特殊的电子学特性及优越性明确指出来,以提起学生的兴趣,随后介绍出为什么纳米材料以及纳米结构会出现这种特性,通过比喻等方法,形象化介绍纳米电子机理、机制。针对本科生基础知识薄弱,所以要尽量减少一些不必要的理论知识,并且重点介绍纳米科技中的方法以及思路,从而能够让学生既能够了解纳米科技,又能从纳米科技的发展中学习到纳米科技的创新思路,从而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素养。同时针对纳米科技这一新兴学科不断发展的特性,适时、适当地开展专题课程介绍目前纳米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从而能够让学生更多地了解目前纳米科技的科研动态,引导学生关注纳米科技的最新动态。希望能够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从而能够使学生真正的了解纳米科技,掌握其中的基础知识,以及其中的一些实用基础,并拓宽知识面,养成科学、严谨、创新的基本素质。

二、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的改变

课堂讲授在教学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如何有效地利用课堂时间,激发学生的兴趣、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教学中一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这就需要通过启发、诱导、提问、互动等方式,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能够参与到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自学能力。[2-7]在讲授方面需由浅入深、深入浅出,务必让学生能够理解课堂所讲述的内容,并根据学生的兴趣,引入一些相关感兴趣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这就需要在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方法上,根据课程自己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对课程的教学进行一些改革,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影像、板书、图片等方法将一些抽象的知识以丰富多彩的方式讲授给学生,同时,这种课堂的互动,通过提问,自发提问,以及课堂小讲演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的基础素质。首先针对纳米科技教学内容的特点,其中第一部分纳米的基础及概况即导论将介绍整个课程大体情况,是一门课的开篇,这部分将总体介绍课程的特点,课程的结构,以及教学大致内容,纳米导论部分的讲授将直接影响学生对这门课的印象以及日后学习的兴趣。纳米科技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领域,并且已经有一部分纳米产品已经在军事,医疗以及日常生活中出现,并且展示出其独特的魅力,如在军工已经应用的雷达波隐身涂层,纳米衣物,纳米灭菌涂层等,由于纳米科技诞生不久,这些只是纳米科技在未来应用的冰山一角,而目前很多性能奇特的纳米材料以及纳米科技还在科学工作者的研究中,所以很多同学对于纳米科技的了解很浅,知其名而不解其意。针对这个现状,就要通过导论的讲授,让学生了解纳米科技的整体轮廓以及纳米科技的长远意义,使学生能够对纳米科技产生较为浓厚的兴趣。为此,对于导论的讲述需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要介绍什么是纳米,以及纳米材料和纳米科技的定义,并举一些纳米材料特例,第二部分介绍纳米材料与纳米技术所研究的范围以及构成,从而让学生能够了解纳米科技的整体雏形以及纳米材料与纳米技术在整个纳米中的关系,以及与传统学科之间的关系。第三部分为纳米科技的发展历程,第四部分为纳米科技的研究热点以及研究现状,结合科技和生活实例,并且配合丰富多彩的图像,引领学生进入纳米领域,让学生对纳米科技有一个直观全面的了解,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课堂上让同学举出自己所了解的一些纳米科技以及纳米材料,进行互动式讨论。让学生对纳米科技有一个较为深刻的印象。其次,利用多媒体教学中丰富的图片以及影像,直观地让学生了解纳米科技中的一些内容。图片以及视频以直观形象的讲授,让学生更容易了解纳米科技中的一些抽象难懂的内容。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通过文字讲解,配合形象的图片以及视频可以以多种方式相互配合,让学生了解纳米科技,并对其产生兴趣,同时丰富了教学内容。纳米科技日新月异,在纳米领域,不断有新的科技成果出现。针对这一个特点,对于纳米科技的授课,就需要不断地给学生介绍一些最新的具有价值的科技成果,从而能够对学生有所启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通过学生参观纳米科技相关的科学仪器,组织学生进纳米材料实验室自己动手制备一些纳米材料,培养他们的科研和创新能力。另外,在教学中需要学生能够积极参与,通过讨论、上台讲解的方式将学生的思维、思想引入课堂,以互动的方式进行教学,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纳米科技。

三、考核方式的改变

与基础知识课程不同,纳米科技是一门新兴的且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所以通过传统的闭卷或者开卷考试,让学生了解知识点对于纳米科技这门课不是非常适合。对于这门课程,需要注重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的平时表现,平时成绩,学习态度,以及独立创新的素质养成,避免学生为应试而死记硬背,所以需要取消考试,以出勤(10),课堂表现(10),平时作业(20),书面调研报告(30),口头报告(30)的考查形式考核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综上所述,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应有效地掌握所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性,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素养,以及用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翟华嶂,李建保,黄勇.纳米材料和纳米科技的进展、应用及产业化现状[J].材料工程,2011,(11):43-48.

[2]第23期高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高校教学改革”课题研究组.关于高校“两课”教学方法改革的若干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2):31-34.

[3]李进才,孙超.教学方法改革的关键在于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J].中国大学教学,2009,(11):55-57.

[4]钟延强,李国栋,鲁莹,等.讨论式授课在药剂学教学方法改革中的尝试与体会[J].药学实践杂志,2006,24(5):307-308.

学生会纳新篇8

【关键词】出纳实务;建设目标;建设内容

课程建设是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一项涉及教学队伍、教学条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的一项系统工程,是学校教学制度改革的重要环节。《出纳实务》课程是会计课程体系的一个分支,是会计电算化专业重要的主干核心专业课程。出纳岗位是会计部门的重要岗位,是财会工作的窗口。为进一步搞好《出纳实务》课程教学,促进课程建设和会计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发展,根据学院专业与课程建设的总体设想,结合近年出纳实务教学与改革的实际,制定《出纳实务》课程建设规划。

一、出纳实务课程的建设目标

出纳岗位是会计机构的首要岗位,高职会计专业的毕业生绝大部分是从出纳岗位做起的,《出纳实务》课程就是依据出纳岗位设置的,旨在培养学生出纳岗位技能与出纳职业素养,使学生能够适应出纳岗位的工作要求,完成出纳岗位工作任务。《出纳实务》课程以出纳岗位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为依据,以会计理论为基础,以货币资金核算为重点,以培养出纳技能为出发点,围绕出纳技能进行教学。《出纳实务》在教学中应突出实验性和学生操纵性,大力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核算技能,构建以工作任务为线索的职业活动导向型课程。

二、出纳实务课程的建设内容

1.教学队伍建设。职业教育需要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职业教育教学的质量。所以,造就既熟悉专业理论,又精通实践技能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课程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1)为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保证教学质量,教师要在认真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积极参与社会实践。(2)要创造制度条件,提高教师的知识水平与业务能力:一是鼓励青年教师考取在职研究生,进一步提高学历层次;二是有计划地选送课程组优秀教师到有关财经院校进修深造,进一步提高其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三是创造机会与条件,鼓励教师通过自身努力,成为“双师型”素质教师,为培养学生过硬的实践技能,提供师资保证。(3)培养教师献身专业的精神,关注教学改革、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要勇于改革,大胆创新,在教学实践中探索高职院校成本会计教学的规律,探索如何培养高端技能型会计人才。(4)要进一步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多种形式的教学改革与学术研究活动。

2.教学内容建设。教学内容建设的基本思路是:《出纳实务》课程的教学内容要在进行了充分的企业走访和出纳岗位工作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工作过程系统化和出纳技能的操作要求,结合出纳工作岗位的操作流程,以出纳工作任务为主线,对出纳岗位所需的知识、应具备的素质和掌握的技能进行了重新的定位、组合和开发,使整个知识结构变为以技能结构体系为主,形成了出纳工作技能点、线、面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3.教学方式改革。第一,教学理念的改革本课程除了培养出纳岗位职业道德和动手操作能力,还应根据新时期出纳工作的特点,突出了另外两个方面的教学:其一,因为出纳的收付工作是企事业单位发生经济业务时必须经过的首道关口,出纳人员的办事效率、工作经验、言行举止、仪表神态、文明程度在部门和单位起着窗口形象的作用,代表着该部门、单位的综合管理水平,因此的收付指令,他们对单位的资金流向了如指掌,能够及时准确提供货币资金的信息,已成为每个单位实现货币资金合理流动的重要保障和中坚力量,教师要充分认识出纳工作的重要性,着重培养学生管理资金流的能力,引导其树立科学理财理念,努力向科学管理财务方面发展。第二,教学内容的改革为了适应新时期出纳岗位能力需求,我们在教学内容中应增加对出纳人员职业形象的训练,突出对出纳人员管理现金流,防范资金风险的能力的培养。第三,教学过程的改革在课堂上,教师应引入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等教学方法,与多媒体结合的教学方式,增强教学内容的可理解性、直观性,课程进行中聘请企业的专家进入课堂,进行现场演示和指导,调动了学生学习出纳实务知识的积极性。在校外,尽可能适当组织学生到企业事业单位出纳岗位进行实地观摩,到企业进行现场录像,将出纳人员的现场工作场景录制下来,制成教学光盘,在课堂上给学生观看,通为这种方式,使课堂教学变抽象为直观、变静态为动态,使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直观具体、生动形象,增强学生对出纳岗位的感性认识。

学生会纳新篇9

关键词:技术创新采纳;精神采纳;决策过程

abstract:progressisbeingmadeinthestudyontheadoptionoftechnologicalinnovationsinforeigncountries.inthosestudiestheconnotationandnatureoftheadoptionoftechnologicalinnovationsbyenterprisesweredefinedpreliminarilyfromadynamicperspective.andthecharacteristicsofsuchanadoptionindifferentindustrieswerediscussedwithexperts'empiricalstudies,especiallytheinfluencingfactorsonthespeed,time,typeandactualityofenterprises'adoptionoftechnologicalinnovationswereexploredfromtheangleofaninteractionbetweenenterprises,society,marketandtechnology.theearlierworksalsodescribedhowtheenterprisesselect/makedecisionsinadoptionprocess,andpointedoutthepossibilityofeitherthesequentiallylinearandorderlyadoptionorthecomplicatedanddisorderedadoption.

Keywords:adoptionoftechnologicalinnovations;spiritualadoption;decision-makingprocess

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国外关于企业技术创新采纳的研究活动就活跃在一系列相互独立的领域里并同时进行着实证研究,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对于技术创新采纳主体的研究才从社会层面、消费者层面逐渐转移到单个企业。技术创新—采纳—再创新—再采纳,是技术创新成果在不同个体间或原有创新者在原有技术基础上进行转移和利用的客观规律,也是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实践证明,技术发展比较滞后的企业,通过技术采纳的途径可以获取先进技术,可以节省投资,降低风险,缩短技术创新周期,这就是所谓的“后发优势”。忽略社会系统中企业技术创新采纳的微观视角,就无法反映出技术创新的目标性和适应性。因此,从理论上评述国外的企业技术创新采纳研究成果,作为指导我国企业技术创新采纳活动的参考依据就显得尤为迫切,同时也为更好地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企业技术创新采纳理论体系奠定基础。

一、关于企业技术创新采纳内涵的研究

从一般性技术创新采纳到企业技术创新采纳的研究,表明研究对象从社会层面到市场层面再到具体企业层面的转化。前者是在技术创新理论发展过程中,随着人们对创新采纳主体关注层面的改变而提出的,强调的是技术创新在整个社会领域的扩散过程,而后者强调的是技术创新采纳在企业内部的过程控制问题。技术的社会形成(SSt)理论指出,将技术创新采纳纳入社会分析的框架,着眼于分析与技术创新有关联的个人、群体和机构本身的利益所在。即强调技术创新采纳是在企业与市场、用户、政府、其他社会组织间的相互选择和接受的过程。一般性技术创新采纳过程既不是线性的也不是逻辑的,它更应该被看做是科学的、技术的和社会系统大规模共同进化的一个互动过程,而其中的因果关系常常是难以区分开的,就像休斯所说的是一个无缝之网[1]。Ram和Sheth从影响企业技术创新采纳的终端因素即消费者拒绝采纳和使用创新的行为与心理出发,分析消费者拒绝接受一项创新的原因,认为技术创新采纳是相对于创新拒绝而言,创新拒绝的存在是导致消费者在接受和使用创新时出现阶段性延滞的根本原因,即创新采纳的主体不是企业而是市场层面的个体消费者[2]。

然而,与一般性的技术创新采纳相比,企业内部的技术创新采纳过程要复杂得多。正如Rogers所指出的,企业技术创新采纳存在并作用于技术创新的全过程,创新采纳的决策行为直接决定了创新结果的成败,它是基于环境分析、技术分析、行为引导、心理激励的动态过程。因此,从技术创新构想到研发、试验、生产、营销等各个环节中都存在信息收集、评估、决策的行为,即技术创新采纳因技术创新的阶段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而存在于技术创新的全过程[3]。

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对于技术创新采纳主体的研究才从社会层面、消费者层面逐渐转移到单个企业,即从一般性技术创新采纳转入以企业为对象的技术创新采纳。Klein和Sorra就是从企业创新实施有效性的角度来界定创新采纳的,他们认为,在一个企业内部的创新实施等同于创新采纳,创新采纳是获得既定员工认同并付诸使用一项创新的过程,即创新采纳是由企业内部高层管理者作出的关键决策并由企业内部员工实施的决策过程[4]。Damanpour等人在收集整理了1982—1993年间美国101家商业银行公司的产品和管理过程创新采纳的样本后,首次提出基于组织层面的创新采纳的定义:“创新采纳是一种组织为适应环境变化和提升或保持自身竞争优势而采取的组织运行手段”[5]。

关于企业技术创新采纳的内涵,不同的行业领域都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关于农业领域,G.teder?等学者认为:创新成果在欠发达国家的农业领域被采纳的成功率不高,主要是受到信贷不足、有效信息的匮乏、抵制创新的消极心态、农户规模的不合理、缺乏对农场所有权长期有效性的信任,以及交通运输、人力资本、农业原材料供应等方面的限制[6]。林毅夫则在《美国农业经济》(1991)中发表了相关实证调研成果。他在对中国湖南五个乡村的50户农户进行关于杂交水稻新品种的创新采纳的调研中发现,农户中决策者的教育背景与是否采纳新品种有着直接的影响,学历越高的农户决策者就越趋向于选择创新的农产品[7]。在商业领域,oawson则在考察了战后英国的日杂和食品零售企业采纳自助服务创新技术的路径后,提出了适应于零售业和消费者行为以及一般工业、农业产业中企业创新采纳新的“三阶段说”,进一步印证了创新采纳者呈S型曲线分布的规律。他指出,英国的零售企业在经历了20世纪40—60年的采纳试验阶段、70—80年代的迅速采纳和扩散阶段后,在80年代即将进入自助服务技术的饱和和新一轮创新采纳寻求阶段[8]。

此外,运输业的专家们也研究了运输创新在驾驶员、管理者、运输行业生产者间的采纳过程。Sheppard在研究了公路管理和运输技术创新后创造性地提出,对于交通技术创新而言,无论是交通工具的使用者还是交通管理者、营运者、交通设备生产商,技术创新采纳均存在两大类:“一类是有形的交通设备涉及到成本支出的物质方面的创新产品的采纳,另外还有一种就是两者兼顾的由于物资设备的采纳和使用同时也带来行为和心理上的相应改变,如安全带的采纳所导致行为上相应的改变”。他在区分了创新采纳的不同对象和类型后,指出了影响不同对象创新采纳因素的复杂性[9]。

二、关于影响企业技术创新采纳

的因素研究

关于影响企业技术创新采纳的因素研究,主要是从组织因素、技术因素、心理和行为等方面展开的。

march和Simon从组织因素层面指出,组织的高层管理者是通过影响创新制度、沟通和合作机制、创新时效性的压力大小来实现对创新采纳的控制的,而决定组织采纳创新接受风险的主要因素是结构的模糊性和灵活性[10]469。Damanpour也对相关文献进行了总结,提出组织的专业化、职业化、规模、柔性程度、功能的差异均对创新采纳的内容和类型产生积极的影响[5]。Zmud也指出:“组织中‘权力精英们’的态度对于创新成功实施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创新的成功与组织内部管理者对创新的积极态度呈明显的正相关。”[11]michaeltoole和member(1988)则在调查研究了建筑行业内100多家中小型住宅建筑公司的技术创新采纳行为的基础上得出结论:规模愈大,采纳的可能性愈大[12]。有的学者则通过考察大学的规模在影响atm(异步传输模式)创新技术时所发挥的作用,证明了上述学者们的观点。研究结果表明:“大学注册学生的规模与atm技术创新采纳有着密切的正相关的关系,规模越大的学校越倾向于采纳创新技术。”[13]Decanio和Dibble则从组织结构方面论述了网络式的结构形式对组织创新采纳的影响[14]。

Chakrabarti从技术因素层面指出:“有目的的企业活动过程中包含了需求鲜明的技术采纳活动,企业获取技术采纳的目标有长期和短期两种。”[10]470他同时认为,影响一个商业组织技术创新采纳的技术因素表现为,技术本身与企业关联性的紧迫程度以及技术创新来源的质量、技术本身的成熟度、资金和人力资源的有效性与适用性。Feder和Fliege等众多学者先后提出,创新技术和产品本身的特征和属性,是决定创新采纳的重要因素[15]。wood和elgie等学者也在调研了加拿大106家制造企业的工艺设备创新采纳的实际情况后指出,由于技术的熟练和适应期的存在,导致早期采纳先进生产制造技术的企业在安装、设计、调试专业机械自动化设备时所占用的周期远远长于对创新设备引进后进行评估的周期,并且从资金投入成本方面也要远远高于后期采纳企业。他们认为:只有建立一种技术创新提供者和采纳使用者间的紧密联系和相互支持的技术支持系统与使用指导系统,才能大大减小早期采纳技术创新的企业的采纳风险并缩短其采纳周期[16]。Leiblein等的研究也证明了技术熟练性和技术实践对技术创新采纳的重要性。他们认为,技术创新采纳行为往往产生于“干中学”式(learning-by-doing)的生产经营活动中,特别是制造业中的工艺创新采纳多与生产过程中的经验积累密切相关[17]。

Kimberly和evanisko从心理和行为层面提出,老公司因其已建立一种心理上的习惯定势,其长期形成的内生的小生存环境已无法适应创新要求[18]。Brancheau和wetherbe则在对美国32家商业企业和制造业公司的电子表格软件的采纳情况调查研究后,认为在这些企业中早期采纳者往往是那些具有高学历、易感于大众传媒、爱好人际交往并具有领导意识的年轻人。他们还特别指出与已有的扩散理论相反的结果:个人交际欲望和沟通能力是决定采纳者接受和使用新软件的关键因素[19]。templetion和Byrd则从采纳企业的信息系统结构创新的使用者心理分析入手,通过对美国一家军用软件开发公司中47名使用一项信息系统开发方法(informationsystemsdevelopmentmethodologies)的创新技术人员心理活动过程及技术创新采纳行为的相互影响因素的考察,建立一个测度技术创新采纳者心理知觉的结构模型[20]。

三、关于企业技术创新采纳

的过程研究

在创新采纳文献中,创新采纳过程往往被视做决策过程,通常被描述成一种“阶段性心理认知活动的结果”模型。根据创新采纳者与创新间的相关性的强弱,如采纳者对创新的需求的紧密程度的大小、掌握创新知识的多少、创新成本及转换成本的高低等,创新采纳决策过程模型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Rogers于1962年提出的与采纳者高度相关且最具有影响力的采纳决策过程模型“五阶段说”,即知晓—兴趣—评估—试验—采纳;另一类是与采纳者低度相关的“四阶段说”,即知晓—试验—评估—采纳。Catignon和Robertson认为,对创新采纳过程的界定关键是辨析试验与采纳的区别;Rogers和Shoemaker则指出,创新试验阶段就是个体在小范围内基于自身的条件为验证创新的最终效用而进行的理念适用性过程。无论高度相关的还是低度相关的采纳过程,在进入创新试验阶段都要经历一段企业内部采纳者的知觉上的认知过程[15]。

Chakrabarti指出:“有目的的企业活动过程中包含了需求鲜明的技术采纳活动,企业获取技术采纳的目标有长期和短期两种。”[10]470这说明采纳活动也是一个完成目标的过程。oawson也认为:“同一社会系统内的个体不会同时采纳一项创新。”[8]这就意味着企业技术创新采纳必然会存在时空上的序列阶段过程。RichardL.Daft提出,创新过程一般包括四个必要步骤:一是创新观念的构想,二是提出创新建议,三是作出决定采用创新,四是采取实际创新行动。而且多数学者只关心最后一步,即如何实施创新过程,而忽略了谁提出建议和作出创新采纳的决定[21]。然而,pelz在对18家企业采纳的三项创新进行跟踪调研后得出结论:“更复杂的创新活动在组织内部的发展运行阶段不是依次线性发生的,而是呈现出交叠和无序状态”。Leonard-Barton早在1988年就提出:“存在于组织内部的技术需求与创新性技术间以及创新技术转换体系与其使用者的组织运行标准间的非耦合状态确实需要一个组织内部的采纳循环周期来实现创新技术的适应性。”[22]

Lewis和Seibold则在他们的研究中指出,学者们对创新在组织内部从被采纳到获取收益的运行过程出现的效果偏差的深入研究很少。因此,他们说明了组织内部创新采纳如何社会化以及组织结构在创新采纳过程中如何与采纳者自身特点相互发生作用的状态。强调了组织内部创新过程是组织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交互作用以及组织内部各采纳决策单元与实施、反馈等单元的相互作用的结果。指出环境变化影响了组织结构,进而影响了创新使用者的特征和用于引进与介绍创新行为的组织结构。同时,创新使用者对创新的调整和修改也取决于其在创新过程中的作用。对于创新调整和修改的反馈反过来也会影响到组织的结构和创新使用者的认知。随着时间的推移,创新的一系列变化和调整也会带来创新本身形式上的变化[22]。tornatzky在1990年提出的toe理论认为,影响企业技术创新采纳的主要因素有三个:①技术因素,它包括企业内部现有技术及其与外部尚未被企业引进技术之间的对比状况;②组织因素,包括企业规模、经营范围、人力资源状况、管理结构、管理形式及其集权化程度等;③环境因素,企业所在的行业环境、社会环境,其中包括竞争者、合作者状况和政府行为等[23]。meyer和Goes指出组织创新采纳就是创新技术在组织中经历一系列评估、决策、采纳、实施并使创新同化于组织中的过程。技术创新的组织同化取决于三个前提条件:创新技术与组织原有技术间的相互关联程度、创新技术本身的属性以及前两者间的相互关系[24]。Drucker则认为企业技术创新采纳的过程存在一定的规律,创新采纳的成功不是盲目冲动后短暂的狂热,也不是对平淡无奇的事物或现象的循规蹈矩的操作,而是系统化的管理过程。这一过程的关键是如何获取发掘创新机会的知识并甄别它们,以及对创新源的发现与识别[25]。

四、关于企业技术创新采纳

研究的评价

综上可见,国外对于企业技术创新采纳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要表现为:第一,初步辨析了企业技术创新采纳与一般意义上的技术创新采纳的内涵;第二,从技术创新采纳者的多重主体界定到其在不同领域的表现均进行了实证研究,归纳总结了不同行业内部企业技术创新采纳的内容和特征;第三,从企业内外两个视角揭示了影响企业技术创新采纳效果和时机等诸多问题的因素;第四,较为深入地分析了企业内部技术创新采纳的决策阶段的特征。

从学者们的大量分析数据和实例可以发现,企业技术创新采纳过程既是一种复杂的决策信息收集和整理分析的过程,也是一个涉及到企业、部门、个体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动态选择过程。但是,由于大部分学者的研究视野表现为多元领域中相互独立的实证性研究,研究的内容分布得比较宽泛,专业性差异较大,无法形成对这一领域的深度研究。另有学者只是简单地引用社会系统中技术创新扩散、技术创新转化等概念,没有就企业技术创新采纳行为作出属性和本质的判断。还有的学者虽然从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的角度提出了创新采纳和创新拒绝等概念,但却没有深入探讨二者之间的复杂关系。尤其是对于一般性技术创新采纳与企业技术创新采纳的区别没有进行深入和系统地研究,特别是对企业技术创新采纳的本质特征、影响及作用机理等方面没能清晰地界定。在企业技术创新采纳过程中,由于企业类型、企业规模、企业生命周期等属性的不同,以及受企业外部环境、内部资源和能力等不确定性和风险性的影响,常常表现为创新目标选择和创新采纳行为的冲突和矛盾。因此,以企业为研究对象的技术创新采纳过程的动力机制、采纳方式、控制系统应分别包含哪些内容,这些内容都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是以什么方式具体表现出来,又如何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去判断并加以有效控制和引导,从而有效降低企业技术创新采纳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等问题,就成为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

参考文献

[1]SmitsR.innovationstudiesinthe21stcentury:questionsfromauser'sperspective[J].technologicalForecasting&SocialChange,2002,69:866.

[2]RamS,ShethJn.Consumerresistancetoinnovation:themarketingproblemandsolutions[J].Consumermarketing,1989,60(2):5-8.

[3]埃弗雷特m.罗杰斯.创新的扩散[m].辛欣,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361-362.

[4]KleinKJ,SorraJS.thechallengeofinnovationimplementation[m].managementReview,1996,21(4):1055-1060.

[5]Damanpoure,GopalakrishnanS.thedynamicsoftheadoptionofproductandprocessinnovationsinorganizations[J].managementStudies,2001(1):38.

[6]tederG,JustRe,ZilbermanJD.adoptionofagriculturalinnovationsindevelopingcountries[J].aSurveyeconomicDevelopment&CulturalChange,1985,33(2):255-258.

[7]LinYi-fu.educationandinnovationadoptioninagriculture:evidencefromhybridriceinChina[J].americanJournalofagriculturaleconomics,1991(8):772-783.

[8]oawsonJa.innovationadoptioninfoodretailing—theexampleofselfservicemethods[J].Serviceindustries,1981(2):22-35.

[9]SheppardD.adoptionofinnovationsinroadsafety[J].occupationalpsychology,1971,45:133-137.

[10]ChakrabartiaK.theeffectsoftechno-economicandorganizationalfactorsontheadoptionofnasa-innovationsbycommercialfirmsintheU.S.[C]∥academyofmanagementproceedings.newYork:academyofmanagement,1973.

[11]ZmudRw.anexaminationof“push-pull”theoryappliedtoprocessinnovationinknowledgework[J].theJournalofmanagementScience,1984,30(6):729.

[12]tooletm,memberpe.Uncertaintyandhomebuilder'sadoptionoftechnologicalinnovations[J].theJournalofConstructionengineeringandmanagement,1988(7):323-332.

[13]YaoJe,XuXiao-he,LiuChang,etal.organizationalsize:asignificantpredictorofitinnovationadoption[J].theJournalofComputerinformationSystems,2003(2):76-79.

[14]DecanioSJ,DibbleC.theimportanceoforganizationalstructurefortheadoptionofinnovations[J].theJournalofmanagementScience,2000,46(10):1285-1299.

[15]mohamedin,SjaakGB,poiesztBC.Conceptualissuesinthestudyofinnovationadoptionbehavior[J].theJournalofadvancesinConsumerResearch,1997,24:190-193.

[16]woodaR,elgieRJ.problemsinearlyversuslateradoptionofmanufacturinginnovations[C]∥academyofmanagementproceedings.newYork:academyofmanagement,1975:92-94.

[17]CabralR,LeibleinmJ.adoptionofaprocessinnovationwithlearning-by-doing:evidencefromthesemiconductorindustry[J].theJournalofindustrialeconomics,2001(9):269-273.

[18]mascarenhasB.adoption,discontinuationandretentionofacapitalgoodinnovation[J].JournalofmanagementStudies,1991,28(1):91-101.

[19]BrancheauJC,wetherbeJC.theadoptionofspreadsheetsoftware:testinginnovationdiffusiontheoryinthecontextofend-usercomputing[J].theinstituteofmanagementSciences,1990(2):115-143.

[20]templetionGF,Byrdta.DeterminantsoftherelativeadvantageofastructuredSDmduringtheadoptionstageofimplementation[J].theJournalofinformationtechnologyandmanagement,2003(4):409-428.

[21]DaftRL.adual-coremodeloforganizationalinnovation[J].academyofmanagement,1978,21(2):195.

[22]LewisLK,SeiboldDR.innovationmodificationduringintraorganizationadoption[J].academyofmanagementReview,1993,18(2):322-354.[ZK)]

[23]tornatzkyLG.theprocessesoftechnologicalinnovation[m].Lexington:LexingtonBooks,1990:152-175.

学生会纳新篇10

关键词:纳米技术;科技效应;科技规范

Re-examinethenano-technology

abstract:theroleofnano-technologyinthenatural,human,socialproductionandlifetohumanbeingstocreateagreatdealtotheinterestsandvalues.nanotechnologyresearchalsoledtoseriousconsequences.thenaturalenvironmentinthebeginningoftheextinctionofsomespecies,thenewenvironmentalpollution,amoreseriousecologicalimbalance;humanenvironmentpeoplelosethemselvesandindifferenttolifeandtheplightofinter-generationalethics;thelossofpersonalsenseofbelonging;socialenvironmentofpeacehavebeendestroyedandtheinformationsecuritybethegreatestchallengehasbeentosubverthumancivilization.intermsofsustainabledevelopment,humanitarian,justiceofthesocialcontracttoguidenanotechnologyresearchasmuchaspossibletoavoidnegativeeffects.

Keywords:nanotechnology;technologyeffect;technologyspecification

引言

纳米技术是指在纳米(namometer)尺度上(百万分之一毫米,近似于一根头发丝直径的千分之一,一个普通病毒的百分之一大小),利用纳米粒子小尺寸小体积、表面效应,量子隧道效应(微观粒子所具有的贯穿势垒能力的效应,微观量子如磁化强度量子相当于器件中的磁通道),超双亲与超双疏远效应(表面吸引的相吸相斥,或相抵消相溶的特殊性质)等的特性,探索包括原子、分子在内的特性和相互作用,并根据这些物质的的物性的和相互作用效果与其他学科配合,研制成各种具有人类想要的功能或形状的产品的科学技术。纳米科技的开发使得采用其加工过的产品达到人的预定目的。这种特殊技术可以极大的满足社会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可以说是继蒸汽机革命、电机革命、控制论原子能电子计算机革命之后最具说服力的新技术革命,是人类适应自然、改造自然、更好的认识自然以揭示自然本质和规律的有力工具!正如1959年诺贝尔获得者理查德•费曼的判断“如果我们(人类)对物质微小规模上的排列加以某种控制的话,我们就能使物质具有某种可能的特性”。纳米技术真正实现了人类生产方式的飞跃。许多国家在纳米技术研究上大规模的投资,努力应用这种技术创造更大的价值。来自微纳电子技术的消息,2008年,alberta的先进微系统和纳米技术产品研究中心(aCamp)总共获得了1150万美元的资助金,今后每年的商业活动费用均将达到200亿美元。

纳米技术应用成果引发了各界对这项高技术的重大关注,纳米技术的社会影响力在正在扩大延伸,作用在人、自然、社会上的结果表明,这种高技术在带来正面的效益价值的同时也会对人、自然、社会产生负面影响。

一.纳米技术对自然、人、社会正面影响

人类发明了纳米技术就是为了作用于自然、人、社会,使他们的性状、功能在更大程度上符合人类生产、生活的要求。

(一)纳米技术改造自然

1.丰富自然物种

一方面,在生物界。2004年,美国纳米技术研究会公布成果显示,科学家已经能够应用纳米技术深入某些物质内部,创造新的生物,成为纳米层次基因工程实践有效的例证。科学家采取纳米显微的方式移动果蝇染色体的基因,结果培育出了新的“果蝇”,这种新型的“果蝇”已经在许多根本的性状上与普通果蝇的性状分离,包括觅食、生活习惯、神经系统等,所以可以被定义为一种新的生物种;另一方面,在非生物界。2008年,来自北卡罗来纳州大学(nCSU)、亚利桑那州大学(aSU)和马德里康普斯顿大学的研究人员研究出了一种快速简便的方法,即采用胶体化学方法把悬浮的纳米微粒烘干到超疏水表面上来制作出具有绚丽色彩的粒子,可与自然形成的矿石的纯度和精细度相媲美。研究人员称这种微粒为“纳米宝石”。“纳米宝石”是纳米技术丰富非生物种的一个成功先例。

2.提高能源利用率

纳米粒子小体积小尺寸的表面效应,使得粒子直径为10nm时表面原子数为原来粒子原子总数的20%,当粒子直径为1nm时,粒子表面原子为原来粒子原子总数的99%。也就是说,当粒子直径减小到纳米尺寸大小时,表面原子数一定会大量增加,这样就使减小到纳米粒子大小的粒子表面吸收能力迅速增加。总结起来,纳米大小粒子的吸附能力一定是极强的。一个经典的实验可以证明,黄金被分割到小于光波波长的尺寸时就会失去原有光泽,表面呈黑色,其他的如铂、铬都具有此种特性。超小粒子把光吸附住以实现内外能量平衡。这个特性被用作吸附太阳能转化成光能电能的工具,解决了长期以来人类被能源利用率和利用能源的渠道问题困扰的状况。

3.提高元素回收利用率

一方面,在吸收利用上,自然界现存的蛋白质、脂肪、膳食纤维等营养成分是人和其他任何生物的生存发展所必需的。人类一直致力于如何从自然界中提取更多可为人采集利用的这些营养元素。但是这些极其有用的元素都是分子结构的,分子结构大颗粒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特别低,因而被消化和吸收的水平就更低。将大分子降低到100-1000纳米之间就可以解决这种问题。现在研制成功的,比如,纳米化氨基酸、纳米钙,使得氨基酸和钙可以被人体有效吸收。实验证明,施过纳米化肥的植物生长要比同类生物快且产品质量高;经过了纳米技术处理的纳米骨头更符合小孩和老人的消化要求;另一方面,在回收利用上。水污染是科学家工作重点。2008年,美国加州大学亨利萨缪里工程和应用科学学院宣布,能用于海水淡化和废水回收的纳米反渗透膜在美研制成功。膜上的孔让水分子穿过,留下盐分和杂质,从而做到对海水的淡化和净化。回收到的盐分和杂质可以被重新利用。

(二)纳米技术改造人

1.促进人的基因优化

纳米技术可改变生物基因组成。通过给原始基因组添加或剪切某些基因片段就可以改变生物的性状和功能,并可以使这种基因的变更遗传下去(前面论述过的果蝇基因工程),当这种技术应用于人类时,同样有效。特别在生物医学方面,纠正某些基因组合上的不合理可以有效的防止病毒入侵。人类清楚地知道基因决定遗传和变异,传统方法确认基因异常引起的疾病只在单个基因携带信息上进行研究。应用纳米技术可以调整因基因组成上的漏洞和因时代变迁所有环境因素带来的人本身抗病毒基因的不足。几年之内人类医学将进入人化医学时代,对病人情况的诊断、治疗、和处理将更快更有效,更简单更可靠,并根据个人独特的基因图谱进行细微处的调整,构建最优的基因模式。生物医学纳米技术在改变人类基因组成上发挥着巨大作用,特别地,对于那些“孤生类疾病”(仅仅影响人群中小部分人的习惯性或致命性疾病,发病率低于1∕2000,病因往往来自基因)的受难者有决定性的意义。这种生物医学纳米技术是符合优生学理念的,优化了的基因组织会使人类适应能力大大提高。

2.延长人的生命周期

一方面,针对可能病变的因素,人们应用生物医学纳米技术可以充分了解体细胞的Dna、Rna和蛋白质的变化,做到病理早期诊断、早期治疗。D.C.Guttridge发现肌细胞需要一种称为miR-29的分子以达到成熟状态。横纹细胞中含有可阻止miR-29被激活的蛋白(nF-KB蛋白)。人工提升横纹肌肉瘤中miR-29水平将使癌细胞增值减半,并促使它们成熟,减缓肿瘤生长这种技术可以应用到其他隐性的疾病因素中,使人类也可以提早靶向根治恶性肿瘤;另一方面,利用纳米粒子追踪完全监测人体记录所有体内环境活动。这对于钻研病毒细胞等不利于人的细胞在人体内的活动情况非常有用。科学家通过把某种纳米粒子“粘”在生物分子上,然后利用纳米粒子的吸收微弱能量的发光性能研究生物分子的活动情况。比人体细胞小得多的纳米粒子可以被送进人的组织、器官内,借用微光对体内照射,这样可以达到追踪病毒和不利于人的粒子及修复人体环境的目的。结合以上两方面,人不再会有任何发病的可能,并且体内环境始终保持在最佳状态,从而延长人的生命周期。

3.提高人对器官的能动性

纳米级的克隆技术是一种采用人工手法进行基因的复制,通过复制客体本身的每一个细胞和基因,制出表面和内部构成都与原型完全相同的新客体。目前这种纳米技术的重点转向了克隆人体局部性征,如器官、功能性细胞等,它的原理是利用纳米级粒子模仿受体的原本性状,还原其本来面目,建构新的具有所需功能的人机体部件,以修理病变器官或更换更方便人类支配并会产生预定功能的器官,以完成替代的目的。纳米技术材料的最大优点在于,得益于其单位的小体积、小表面积,因而不会被人体排斥。纳米克隆技术引发了新的复制热潮。在这项技术下研制成功的纳米结构材料最常见的是人工骨、人工眼球、人工关节。现在国际上最先进的整容术就是纳米克隆人体器官的实际应用之一。通过纳米粒子组合,既可以直接植入假体也可以注射凝胶形成纳米纤维,补全原来器官部件。这样技术可以使人自由选择补充原来缺少或不满意的部位,极大的扩展了人自由选择的范围,可以解决有些人天生缺陷造成后天不平等的问题,给人极大的心理安慰。

(三)纳米技术改造社会

1.提高战争效率

一方面,提高武器系统性能。现代纳米技术应用于军事重点在于利用微机电系统实现武器装备袖珍化,以替代原先的武器装备使武器的体积、质量、功能成千倍的提升,体现了高技术武器杀伤效能高、命中准确度高、智能化高、作战反应速度快、战场机动能力强的特点。①纳米技术加入军事将引发武器装备的变革。美国新研制的纳米超黑粉可达到对雷达波99%的吸收率,实现战斗武器在地面监测中的隐身。空军F117a隐形战斗轰炸机的表面涂有多种纳米级的吸波材料,能够吸收雷达波使对方的地面防空探测雷达几乎变成“瞎子”。由此,战斗时间缩短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战争效率;另一方面,士兵生命安全有了一定的保障。应用纳米技术可以制备各种有防御功能的装备,nanocomptechnoloqies与美国马萨诸塞州陆军纳太科士兵中心合作开发碳纳米管专利技术以增强防弹衣性能。这种防弹衣的重量是原来的几千分之一,性能是原来的几千倍,这样士兵生命安全有了更进一步的保障。

2.加快社会信息化步伐

一方面,从微观角度看,有科技文献证明,利用纳米粒子超双亲与超双疏远效应可使微电子和光电子的结合更加紧密,在光电信息传输、存贮、处理运算和显示等方面使得光电器件的性能大大提高。将纳米技术用于现有雷达信息处理上,可使其能力提高十倍至百万倍。也就是说,纳米信息传输材料会使原有的信息传播准确度和速度大大增加。由此,不仅完善更新了电子网络空间效率还保障了信息的内在有效性;另一方面,从宏观角度看,纳米粒子小尺寸、小体积特性使得电子器件不断地向微型发展。车载广播或电话都可以隐藏在车有手机制造商。利用65纳米mobileStationmodem(mSm)芯片组制造多款3G手机支持高速数据能力和先进的服务。3G及3.5G手机强调体积轻薄短小,更加省电力等性质。纳米电子信息技术提高了人们查找确认信息资讯能力。实现人与信息交流零距离,使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充分地社会里利用,达到人对信息的全部控制。按照信息科学家钟义信的定义,纳米技术这方面应用会加快社会信息化步伐。

3.促进社会生活各方面发展

现代社会人们讲究快捷、舒适、方便、高效。纳米技术的出现并应用满足了这种需求。一方面,人体机能的社会化。所谓人体机能的社会话更新是指,人体机能也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把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充分结合,充分体现当代社会文明。其中就包括科技文明。比如,在体育竞技上,完全的体制较量开始偏离科技时代文化特质。adidas就把以前仅用于汽车和航天宇宙产业的材料用于设计一款碳纳米管增强的更薄更结实,具有更高的抗扭性全掌板(纳米板)。使运动员感到更稳健、更舒适、更安全,在增加柔性的同时可减少能量损耗。纳米技术和人的技术结合可以使人创造出更新的记录;另一方面,社会的智能化。为了实现人们在社会上更高效的生活,人们正在采取科技手段改变原始的人与社会的这种生活环境。2008年1月12日,日本开发出一款名叫SaSY的可以模仿人类的各种行为的机器人女秘书。这种机器人全面采取了纳米技术,具有仿真的人体结构和高智能的机器头脑,极大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二、自然、人、社会受纳米技术影响的负面意义

自然、人、社会受到纳米技术的作用,由于本身已经具备了约定俗成的内在规范和进化变更的方式,因此会产生对纳米技术直接影响的对象或方式关系的反作用。

(一)自然受纳米技术改造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