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黄河的诗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3:14:23

关于黄河的诗篇1

将进酒

【唐】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赠裴十四

【唐】李白

朝见裴叔则,朗如行玉山,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身骑白鼋不敢度,金高南山买君顾。

裴回六合无相知,飘若浮云且西去。

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使至塞上

【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行路难

【唐】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浪淘沙

【唐】刘禹锡

关于黄河的诗篇2

——王维《使至塞上》关于黄河的诗句黄河的诗句大全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

——李白《将进酒》关于黄河的诗句黄河的诗句大全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

关于黄河的诗

浪淘沙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登水门楼,见亡友张贞期题望黄河诗,因以感兴】

崔曙

吾友东南美,昔闻登此楼。人随川上逝,书向壁中留。

严子好真隐,谢公耽远游。清风初作颂,暇日复销忧。

时与文字古,迹将山水幽。已孤苍生望,空见黄河流。

关于黄河的诗篇3

[关键词]《黄河大合唱》;审美价值;形式;情感;语言

[中图分类号]J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7-0188-02

茅盾在其回忆录《延安行》中,曾激动不已地回忆欣赏《黄河大合唱》时的感受:“《黄河大合唱》使我大开眼界,使我感动,使我这个音乐的门外汉老觉得有什么东西在心里抓,痒痒的又舒服又难受。”

一、《黄河大合唱》的诞生

《黄河大合唱》是诗人光未然创作的一首组诗。全面抗日战争爆发的第二年,光未然经过山西宜川的黄河边开赴延安。他亲眼目睹黄河岸边的船工与惊涛骇浪的黄河奋力搏击的场景,心潮澎湃,萌生创作的想法。1939年回到延安的光未然抓住创作的灵感,组诗《黄河吟》应运而生。作曲家冼星海听后激动难抑,不顾病痛,苦战六天为此谱曲,改名为《黄河大合唱》。大诗人郭沫若为其作序,赞誉她“音节雄壮而多变化,使原有富于情感的辞句,就像风暴中的浪涛一样,震撼人心。”

二、关于《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以奔腾不已的母亲河――黄河为背景,包含八个部分,分别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作品讲述发生在黄河岸边的故事,展现那段血雨腥风的历史。一方面揭露敌人的凶残,另一方面颂扬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歌颂中华儿女勇敢不屈的伟大品质。

三、《黄河大合唱》的文学审美价值

音乐与文学密不可分,《黄河大合唱》是音乐,也是诗歌。笔者从文学视角探求《黄河大合唱》的审美价值。

(一)内容的多样与和谐

《黄河大合唱》由八个部分组成。

首章《黄河船夫曲》是对船夫们合力与奔腾不息的黄河搏击场面的再现,现实感强:漫天乌云,倾盆大雨随即降临;黄河之水汹涌奔腾,惊涛拍岸,浪花四溅。船夫们在风雨中搏战:“不怕那千丈波涛高如山,行船好比上火线,团结一心冲上前,登上了岸”……恶劣的天气环境反衬出船夫们的坚毅。

第二章《黄河颂》诗人毫不掩饰自己的赞美之情,诗人把黄河比作“摇篮”、“巨人”、“屏障”、“臂膀”,通过一系列的形象,把对母亲河的赞美凸显渲染,这是对黄河的赞美更是对中华民族的赞美。

《黄河之水天上来》是黄河哺育的子孙面对母亲的哭诉:“饥饿”、“死亡”、“血战”、“白骨”、“鲜血”,显现着民族正遭受的灾难;民族灾难中,“千百万民族英雄”“洒尽他们的热血”唱响“胜利的凯歌”。

《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让人听到“河东民众痛苦的”、“黄河边上”“两个老乡的对唱”、沦陷区“一个妇人悲惨的歌声”,这是实景式描绘,让我们真真切切地看到日寇侵略下的人们的生活和苦难。

《保卫黄河》道出了人们迫不及待的震天呼声。在“万山丛中”,“青纱帐里”,四处都兴起了复仇的巨浪。对日本鬼子仇恨的游击队员“端起了土枪洋枪,挥动着大刀长矛”,喊出了“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亿万军民奋起杀敌的场景随处可寻,唱出了所有抗日军民的心声。

《怒吼吧!黄河》是组诗的尾声,诗人不吝笔墨,再一次极力刻写黄河怒吼咆哮的形象。黄河“掀起”了“怒涛”,“发出”了“狂叫”,那是“战斗的警号…‘新中国已经破晓”,“民众已经团结起来,誓死同把国土保”。唱出了是那个时代的最强音。

一首诗八个部分,内容各有侧重。但内容的多样并没有造成诗歌的混乱,反而让人感觉精彩纷呈的同时浑然天成。整首诗紧紧扣住“黄河”,讲述景、人、物、事……“黄河”是诗之眼、诗之魂,使得看似独立的篇章紧密相连。

(二)情感的真挚与丰富

诗歌是主情的艺术。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道:“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谓之有境界”。

《黄河大合唱》的创作浸染着词作者光未然的真挚情感。1984年初冬,光未然被问及《黄河大合唱》歌词的创作来源时说“那时我们祖国年战乱后,又遭日本侵略,我多次去到壶口边,有时也登高远望黄河,看到奔流不息的壶口巨浪,心中确实受到启发,浮想联翩。从那后,酝酿着,一定要写一个有关黄河的诗篇,后来终于写成了。”1939年,日本的侵略打破了中国的宁静、破坏了人民和平生活,昔日的平和被随之而来的家破人亡的恐慌与痛苦所填充。作品的出现恰好表达出民众的呼声,激发他们的抗战、爱国之情。

在抗战、爱国之情的统帅下,诗歌的情感跌宕起伏、富于变化。诗歌由黄河边的船夫引入,逼真地再现了船夫们与惊涛骇浪搏斗的场面。船夫们经历重重凶险到达黄河彼岸,象征着中国人民必将胜利的光明前景,流露自豪感。由黄河之人引发对黄河壮景的描写、对黄河历史的回顾,赞美之情溢于言表。紧接着由黄河的自然灾难联想到现实的灾难,表明必胜的决心,此处感受到悲壮之情绪。如果前面出现更多的是中国人民的群体形象,而后连续出现的则是个体形象――“河东民众”、“两个老乡”、“一个妇人”,他们的哭诉与对话“悲”但“不哀”。他们的遭遇引发中国人民的“咆哮”――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透露出反抗与必胜的情绪。最后黄河在怒吼、人民在怒吼,情感达到最高潮、势不可挡。

在抗战、爱国的情感之下包含着自豪、赞美、悲壮、悲愤、反抗、自信……情感真挚而又丰富。

(三)语言的通俗与形象

《黄河大合唱》语言通俗亲切。

《黄河船夫曲》中“伙伴啊,睁开眼!舵手啊,把住腕!当心啊,别偷懒!担心啊,莫胆寒!”这是劳动号子般的语言。

此外第二章“于是黄河两岸,遭到可怕的灾殃:它吞食了两岸的人民,削平了数百里外的村庄,使千百万同胞扶老携幼,流亡他乡,挣扎在饥饿线上,死亡线上!”第三章“自从鬼子来,百姓遭了殃!奸淫烧杀,一片凄凉,(凄凉)扶老携幼,四处逃亡,(逃亡)丢掉了爹娘,回不了家乡!”第五章“命啊,这样苦!生活啊,这样难!鬼子啊,你这样没心肝!宝贝啊,你死得这样惨!”诗句用民众的日常用语,明白如话,听者感同身受。

最有创意之处是第四章“河边对口曲”:“张老三,我问你,你的家乡在哪里?我的家,在山西,过河还有三百里。我问你,在家里,种田还是做生意?拿锄头,耕田地,种的高粱和小米。为什么,到此地,河边流浪受孤凄?……”完全是两个家破人亡的普通老百姓的对话,他们就是千千万万的“我们”中的一个。

“通俗化”的语言体现作者现实主义的追求,而同时作品也显现出浪漫主义色彩。浪漫主义色彩通过“形象化”的语言渲染出来,修辞手法的运用是语言形象的重要原因。

比喻的运用。“波涛啊,高如山!”“红日高照,水上金光迸裂。月出东山,河面银光似雪。它震动着,跳跃着,像一条飞龙”“它是一匹疯狂的猛兽,发起怒来,赛过千万条毒蟒,它要作浪兴波,冲破人间的堤防”……这样的语言让我们似乎看到了黄河的波涛汹涌,听到了黄河的奔腾怒嚎。

拟人的运用。作品中将“黄河”比作“巨人”,希望用她“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怒吼着,叫啸着,向着祖国的原野,响应我们伟大民族的胜利的凯歌!”希望“风啊,你不要叫喊!云啊,你不要躲闪!黄河啊,你不要呜咽!”所有的自然之物已经与人息息相关,心意相通!

夸张的运用。这是饱含情感的诗篇,是爱与恨交织碰撞的诗篇。在大悲大喜、大起大落中,似乎只有夸张手法的运用足以表现这一切。“万丈狂澜”“劈”、“使人肝胆破裂…‘日行千里”“发出十万万匹马力,冲散了天上的乌云”“赛过千万条毒蟒”……黄河的力量冲破一切,这实际象征着中国人消灭敌人的力量、决心、信心冲破一切。

由此,《黄河大合唱》在语言呈现出通俗与形象的特点,从而也成就了这一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典范诗篇。

四、结语

关于黄河的诗篇4

关键词:野鹤进士黄河清余黄唱和儋州进士

项目基金:本文系2016年海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海南历史文化名人的旅游价值”(项目编号:Hnky2016-3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野鹤进士”其人

黄河清(1721年―1803年),字浚如、号巽山,人称“野鹤进士”。海南儋州徐浦人。清代进士、诗人、教育家。他于康熙六十年(1721年)生于书香门第之家,“日诵五百,过目不忘”,乾隆十八年(1753年)考中举人,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恩科进士。然而他生性淡泊、立身耿介,看透官场的黑暗后,拒绝出仕,选择回到儋州执教。每年来向他求学的人,超过百人。对贫困而力学者,他“每周之粟”。学生“成就者众”,对海南的教育事业贡献很大。两百多年间,民间流传着很多这位平民进士的传说故事。黄河清一生砥砺经史,写下的大量文章、诗赋、楹联、歌谣、书信、书法,是海南文化的一大宝贵遗产,可惜大部分作品已经失散。流传至今的只有《赐进士出身奉直大夫州尊吴老先生归饯序》、《陋》、《改良风俗论》、《致陈解元家书》、《再致陈解元家书》、《余之焕与黄河清唱和诗》,他准备科举的一些应试文章如《从我者》、《贤贤》、《为仲由》、《i而不辍》、《昔者》、《君子无终食间》、《故君子有不战》、《贫而无谄》、《欲从之末由也已》、《爱人》、《而亲仁》、《父母在》、《邦有道不废》、《道不行》、《如见大宾》,以及一些书法作品、对联等。

黄河清日常生活的材料多已失传。今人只能从残留的少数材料中揣测。《民国儋县志》记载他:“余暇则牵牛犊饮溪边,持竿垂纶,兀坐忘倦。”[1]寥寥数语就勾勒出黄河清对寻常百姓的农家生活的热爱:在教学之余,黄河清常牵一牛犊去溪边饮水,他手持鱼竿垂纶,兀坐忘倦。或许我们还可以想象一下他的日常生活。黄河清在海南儋州过着闲适的田园生活,或许养只牛犊,或许还种几分农田。一有空,他就牵着牛犊去溪边,牛儿饮水,他持竿垂纶;他牵着牛儿去山坡,牛儿甩着尾巴吃草,他坐在一边读书。时光悄悄流走,他清静贞正以自娱。有些人不懂得这些才是纯粹的生活,劝他外出求官。他豁达地指着牛儿说:“正忙着呢,没空呀!”朱广林在《颂黄河清》中说他实际已躬耕园田,是真正的“农夫”,“避世为农夫,乐《i而不辍》。”[2]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有两句诗:“人充满劳绩,然而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3]拒绝出仕的黄河清便是这样一只“野鹤”,幸福地栖居在天涯海角。可惜他的大多数诗歌都已失传,只有少数田园诗流传下来。研读这些作品之后发现,黄河清已经臻于陶渊明的自然之境。最能代表他思想的就是“余黄唱和诗”。

二、讽喻知州诗

经过康熙、雍正两朝的奋斗,清代社会至乾隆时期出现“康乾盛世”。然而,乾隆皇帝好大喜功、恶直好谀、重用和|,官场腐败,加上他六次下江南、大兴文字狱,后期社会由盛转衰。在这一背景下,1779年(乾隆四十四年),余之焕来到儋州任知州。上任之后,他并不如前代知州一样,深入百姓解决人间疾苦。他发现“承乏三年过”后,儋州累计欠皇粮十年多,他决心把催缴皇粮作为主要工作,“殷殷抚字寓催科”:

儋州承乏三年过,积欠皇粮十载多。

易俗移风吾岂敢,殷殷抚字寓催科。

在这首诗中,字里行间洋溢着余之焕洋洋自得的模样。在他看来,作为一个州牧,亲自起早贪黑地去催科追粮,是多么殷殷勤奋。

对此黄河清却有不同的立场。他注意到农家生活中所藏的寒馁、辛苦。即使不提积欠的十年皇粮,老百姓们还是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他们哪里有余力交得起十年皇粮呢?为了让知州体会到百姓疾苦,步入花甲之年的黄河清拿起手中的诗笔为民请命:

晨熹千旄绕甸过,从驺犹惜露沾多。

我公何故身劳役?慰我农人苦旧科。

诗歌开头以“晨熹”、“千旄”、“绕甸”三个意象勾勒出知州出行的背景。天刚刚亮,浩浩荡荡的马车上,插满旌旗,知州要出行了。在浩浩荡荡的队伍中,黄河清发现一个马夫正在低头清理马车,一边清理一边在抱怨:怎么这么多露水呢?把我的靴子都弄湿了!然后他以反诘的手法,诙谐幽默地设问:“我公何故身劳役?”知州这么大张旗鼓地在做什么呢?接着他自问自答地说:哦!原来他在勤勤恳恳地抚慰农民,来我们百姓家催科呢!最后这句诗运用“反语”的修辞手法,讽刺知州作为父母官让农人苦于陈年旧科,反而自以为是在对百姓进行“抚慰”。接着黄河清对雨后儋州的一角情景进行描绘:

松林山上雨初过,载酒亭边积水多。

望望干旄高下去,城东池水正盈科。

“载酒亭”是儋州人民纪念坡寓居儋州的一处文化建筑。为振兴儋州教育、文化事业,历代知州多次重修“载酒堂”、“载酒亭”。余之焕到儋州之时,“载酒亭”边已废弃荒芜,一场雨后,亭边积水很多。在黄河清看来,朝廷并不是没有资金重修“载酒亭”,而是资金使用不恰当,要不那旌旗即“干旄”怎会那么高、那么鲜艳?余之焕对黄河清的这种批评充耳不闻,只是说,还是杀鸡喝酒吧,“漫言边海多蛮陋,鸡黍殷勤进酒浆”。

黄河清见犀利地劝诫,余之焕并不采纳,不过倒也没有恼怒,只好请知州欣赏儋州的美景:

挪菔山镇北乡,龙门激浪韵锵锵。

我公无限登临署,吸饮清溪说酒浆。

儋州石山、龙门激浪都是儋州的名景。不说石山,单说那龙门山,山上怪石嶙峋,从北望南,绵延起伏,状似万里长城,十分壮观。山的东边有一瓮门,高30多米,宽20来米,中空通风,岩石呈拱形,素称“南天第一门”。北风吹来,卷起巨浪,撞击在石门上,浪击石鸣,犹如击鼓,响彻10余里,故得名“龙门激浪”。这里绵亘4公里的海岸,沙滩洁净,巨石千姿百态,风景别致,站在岩石观涛,心旷神怡。明代人称它为龙门激浪,多少年来受人称奇。身为知州的余之焕邀请黄河清杀鸡喝酒,黄河清宛转地请他欣赏儋州美景,把这一位受乾隆后期官场影响的“腐败”官员引到自然美景中来。

面对黄河清的嘲弄,余之焕感到有些哭笑不得。他站在官府的立场说儋州百姓“积欠皇粮十载多”本是实情。不过黄河清多年执教乡间,长期接触农民,对百姓的生活现状更加了解。幸亏这位余知州早就听说黄河清的名气,“徐浦村传名孔彰,诗书雅尚冠儋阳。”他并不恼恨黄河清的大胆“犯上诗”,反而赞扬他儋州教育的贡献,“一州济济竞多士,树帜文坛有雁行。”在这种情况下,催科与犯上的矛盾得以化解。余之焕与黄河清握手言欢,饮酒作诗直到深夜。“忆昔交游几度秋,今宵喜遇诉窗愁。言欢握手情无限,爱洁殷殷款曲留。”或许余之焕从此懂得知州辛苦劳作的目的,不是仅仅为了勤政、催科,而是为了减轻农民的苛捐杂税,从而做到真正慰藉百姓。

三、诗中归园田

长期生活在劳动人民中间,黄河清对平民百姓的感情十分深厚,写下不少表现劳动人民生活的诗歌。比如:

午风轻淡树生香,引得浮阴免戴阳。

差我农人犹力作,汗泥满面发沧浪。

村农傍晚伺鱼梁,轿马前途匪客装。

不惜忘筌归步急,呼传篱巷剪条扬。

根据田园诗的定义,黄河清写作的这类诗歌属于田园诗的范畴。田园诗是以田园为空间场景,以其有的自然风光、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为主要表现内容的诗歌。田园诗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田园诗是指以自己的田园生活体验为基础,在田园这一空间里取材,而直接描写田园风物和田园生活,含有隐逸情趣的诗歌,这类诗歌以陶渊明、王维等为代表;广义田园诗是指在田园这一空间取材的诗歌,它既有描写田园风光和士人田园生活的一面,也包括农村的风土人情、农民的劳动生活、封建制度下农村的阶级剥削和压迫等内容,这类诗歌的代表人物有高适、范成大等。[4]

其中以上两首诗歌,第一首以农民田间劳作的情景为题材,表现农民在田间劳作时脸上流淌的“汗泥”意象。黄河清以明喻的修辞手法,其中本体是农民的“汗泥”,喻体是“沧浪”。农民在田间辛勤劳作,点点汗水流得满脸、满背都是。农人们不免会用手去拂脸上的汗水,当然他们不会像端坐在办公室的人们一样,用白白净净的纸巾去轻轻擦拭,而是躬身在田间时,用沾满泥土的手去时不时地拂一下。他们顾不上关心手上是否有泥土,或者说也根本不在乎。于是,那张脸上便沾满了泥土。这些泥土与他们的汗水沾在一起,就像是浪沧江边发了水一样,泥乎乎、脏兮兮。农民如此辛劳,顾不上休息的时间。这种情景惹得“午风”既开心又同情。它开心的是农民能够如此投入劳动,但又同情他们的辛劳。于是它轻轻荡漾,吹拂树枝,树上发出点点清香。天空也为它们而感动,送来朵朵云彩,遮住烈日的光辉,为农民们送来点点阴凉。这首诗歌想象力丰富、语言优美,不仅呈现出农村朴素的劳动生活,更是以活泼的笔触,描绘出一个富有人情美、充满人性的自然。

第二首诗歌则选取傍晚时分村农捕鱼的情景。他们正在用木桩、柴枝或编网等制成篱笆或栅栏边上筑堰拦水等着鱼儿来临,忽然有轿子、车马来临,他们惊得快步往家里跑,连盛鱼的篓子也顾不上取了,大喊着快快扬起剪条,快快扬起剪条。这是他们之前约好的逃跑信号。

据历史推测,黄河清写这几首诗歌时,已经步入花甲之年了。从余知州对他的敬重可以看出,他早已成为儋州的名宿,一面继续从事教学,一面作为“野鹤”在田园之中展翅飞翔。

参考文献

[1]彭元藻,曾友文,修.王宪,总纂.(清)王云清,初稿.林冠群,点校.民国儋县志[m].海南出版社,2004.

[2]黄多锡,钟平.纪念清进士黄河清诗文汇集[C].广东旅游出版社,1995.

关于黄河的诗篇5

五千年,涛声依旧,雄风犹在。

论是非,言成败。通古今,晓中外。

居东方,引领全中国,划时代。

――题记

从来没有听过你的声音,从来没有见过你的容貌,从没有记过你的历史。但是,我知道,我和你有着不断的血脉,我和你有着无尽的关联,我和你有着不解的情缘……

我熟悉你的声音,我记得你的容貌,我知晓你的梦想,我渗透你的心灵。在梦中,我听见了你的波涛汹涌;在画里,我看见了你的气势磅礴;在书上,我见证了你的坎坷历程。小时候,母亲告诉我,你是黄河,是母亲河;长大了,老师教导我,你是象征,是中国魂;而现在,历史告诉我,你是源头,是中华五千年历史的发祥地。你奔腾,汹涌,澎湃,在这片古老而浑厚的土地上……

你无声地诉说着来自民间的传说:你是爱情,是一名叫黄河的男子在心爱女子永远逝去后,流下的那断肠的哀伤。那来自心海的泪,终于汇聚成你的源远流长。

你动情地诉说着古老纯净的神话:你是博爱,是河伯冯夷给大禹的河图,挖掘水道,修筑堤防,治理河水,为了每一个人都有拥有幸福的权利。那是怎样的一颗心,能沉淀出你的波涛汹涌。

是啊,黄河,你是一个简单的地理名词,然而却孕育了中华民族千百载的文明和中国人永不言败的豪情,你让民族的魂魄永不随时间的流逝而褪色,你让中华的精魂永远汹涌在这黄色的土地上。

从第一缕和煦的阳光洒入黄河水中起,从人们离开沉闷荒蛮的黑夜的那一刻起,传承千年的中华文明终于在这里破土而出,文成千脉。当第一双黑色的眼睛勇敢地寻觅自然的神奇,第一颗玲珑的心用那古老的智慧审视天地,黄河,你沉淀的是千百年来文化记忆的荣耀。你用你无限的奔腾镌刻时间的痕迹,你用你无限的胸怀容纳着民族的伤痛与骄傲。肩负着历史责任的民族呵,肩负着古老传承的民族呵,那高贵灵魂里流淌的是黄河的热血,奔流着的是横跨宇宙的气度……从出生的那一刻起,我们的心注定与黄河一起跳动。

黄河,你要我怎么来诉说对你的深情?要我怎么来表达我对你的眷念?

王之涣说:“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张养浩说:“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刘禹锡说:“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李白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王维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

自古以来,有多少文人描绘着你的壮美,有多少诗篇表达着你的瑰丽。那一句句诗词,蕴含的是你的气势磅礴,寄寓的是你的悠久历史,表达的是中华儿女对你的无限敬仰。

但是,这些都不够来表达我对你的思念,都不够来表达我对你的向往。我要亲自来到了你的身旁,我要来看看你的壮阔,我要来看看经历过岁月的冲刷后,你是否与原来一样,一样地磅礴,一样地让我热血沸腾。我看到了,看到了曾无数次午夜梦回的你,看到了灵魂深处低吟浅唱着古谣的你。哦,不,你在我的眼前更渊源,更汹涌,更绮丽,更壮阔……用所有的语言都无法描述你千百万分之一的雄奇豪迈,用所有的文字也无法书写你千百万分之一的沧桑。时间仿佛在这个瞬间停止了流淌,意识在这个瞬间失去了对自我的支配。留下的,只有对你的高山仰止;留下的,只有民族烙印下本源的骄傲。

我看到了,看到了你曾经被折磨的伤痕,看到了你所经历过的苦厄与磨难,看到了你将要奔向太阳升起的东方。你带领着中华儿女一路向前,一路奔腾,一路书写属于自我的传奇。

你用自己的日夜奔腾,挑战那属于时间的静止与永恒。

奔涌吧,黄河!中华大地将书写一部崭新的黄河史,黄河儿女将重唱一曲高亢的华夏欢歌!黄河,你尽情呼啸奔腾吧!奏出那时代的最强的音符,奏出改革的乐章和民族觉醒的意识!你注定将以前所未有的雄姿步入更广阔的天地,步入属于我们的新时代。

点评

一、巧用诗句,旁征博引,字里行间笼罩着诗意之美。

诗意之美来自两种形式。一是直接引用诗句,“自古以来,有多少文人描绘着你的壮美,有多少诗篇表达着你的瑰丽。”作者引用了王之涣、张养浩、刘禹锡、李白、王维等人的诗句。歌颂了黄河“气势磅礴”“历史悠久”的特点,表达了中华儿女的无限敬仰。二是化用古诗句,题记化用了古词与歌词;结尾“重唱一曲高亢的华夏欢歌”,暗示并承接了七(下)教材第二单元中的《黄河颂》,这样既有借用的痕迹,又有再造的新意,读来别有韵味。

二、追述往昔、回环往复,娓娓倾诉赞美和骄傲之情。

关于黄河的诗篇6

当年的“黄漂”队员们都知道一个故事,当北京队队员马挥他们漂流至青海省的尕玛羊曲时,两位当地妇女有了这样的对话:

“他们在干啥?”

“去峡谷划船哩。咱们这里的峡谷从来没有人敢去,村里一个娃不服气,自己划船进峡谷,再也没有出来,现在十里八村的人都知道这个娃了。”

“这就是漂流探险,去没有人去过的地方,去常人不敢去的地方,探索人类未知的领域,然后,大家都知道你了。”漂流队的勇士们说。

马新朝说,“黄漂”与“长漂”最大的不同是因为黄河的落差大,漂流更具危险性。

在“黄河漂流”的百科词条上,将“黄漂”与中国女排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并称为当时中华民族的两支精神催化剂。

1987年,而立之年的马新朝跟随黄河漂流队到了黄河第一县青海省境内玛多县,休整了七天,当地海拔4300米,缺氧30%,做饭用高压锅。有些人不能适应就返回了,而马新朝怀着巨大的勇气留了下来,正如他所说的,每个中国人都有一个黄河情结。他要了解黄河,他要踏进自己的母亲河,他要写下这条河。

将近一个月的时间里,他和漂流队员们没有吃过任何热东西,没有洗脸刷牙。六月的黄河源头还是冰天雪地,吃的是部队支援的压缩饼干。每天吃,吃到想吐。漂流队共有三支:河南黄河漂流探险队、北京青年黄河漂流队和安徽马鞍山黄河漂流探险考察队。每次下水,对于队员们来说,都是生死考验。马新朝说,每次下船的时候都非常感动,因为下去之后就意味着不一定能回来了,可是队员们还是争着下去。

在黄河拉加峡入口处,河南漂流队的三十多个人,停了三天,研究对策,他们都不知道下去之后会是个什么样子。队长郎保洛最后下了决定,漂吧!

漂下去之后好多天,无影无踪。

在何向阳《自巴颜喀拉》一书中,写到黄河漂流章节时,她查当时的新闻媒体资料,写到整个8月份找不到相关报道,众多媒体在喧闹一阵后都已对黄河漂流沉默了,不宣传,不支持,而《时代青年》的马新朝还在坚持报道。

在奔流作家改稿班上,马新朝充满自豪地说,我是随队记者,也是好多报纸的特约记者。1987年,20岁的叶晓燕每天从报纸上寻找“黄河漂流”的那些报道,多数出自马新朝。不得不说,这一场跨越28载的相会让他们异常兴奋、感慨。让叶晓燕印象颇深的,是河南漂流队的队长郎保洛。

关于郎保洛,马新朝讲了一个颇具时代感的爱情故事。像叶晓燕一样,当年追随着漂流队消息的还有全国很多的年轻姑娘,她们被漂流队员们的英雄气概所折服。有一个上海女孩,从家里跳窗子跑出去,坐火车到大西北找郎保洛。那个女孩最终见到了郎保洛,并得以保存郎的漂流日记。

而女孩不知道的是,等待她的将是一场噩梦。

郎保洛带着队员漂下去之后毫无踪影,青海省军区派了直升机、民兵,并号召两岸居民共同寻找漂流队的下落。直到七天以后,才有了消息,下去的五名队员仅有一人存活。

“我游到岸边,精疲力竭爬上岸,独自上山慢慢地走。我在山上采到两棵大黄,它的秆酸酸的,4天,整整4天,靠这两棵大黄和山上的泉水,我活了下来。”侥幸生还的袁世俊后来说。

而郎保洛、朱红军、张宁生、雷建生却再也没能睁开眼睛。

在青海省的恰卜恰镇,郎保洛的遗体要被推进火葬场时,上海姑娘嚎哭着要往上扑,被众人拦下。姑娘把里面的衣服脱下,写上“郎保洛,我爱你”,在场的人无不热泪盈眶。

找到郎保洛之后,马新朝马不停蹄跑到邮电所给报社发稿子。夜里将近两点,邮电所的工作人员得知他要报道“黄河漂流”,配合十分积极。没有时间写,就口述电报,发回了报社。第二天,全国的报纸都报道了漂流队员的消息。

对于黄漂的采访,成了马新朝写下《幻河》的一个诱因。因为有了这一段的历险,他对黄河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黄河漂流对我的人生是一个改造,那是一种生死的改造。”马新朝说,“我目睹了黄河漂流的全过程,黄河伟大而神秘的震撼力慑服了我的心灵。这改变了我的写作方法,改变了我对世界和人生的看法。由于和黄漂队员们的朝夕相处,不仅看到了河,更重要的看清了人,人在生命危急状态所表现出来的风景。”

关于黄河的诗篇7

独具特色的文化

黄河三门峡文化作为整个黄河文化体系中的一个分支,特色独具,是中华文化、周边文化、黄河文明和水文化的有机结合。

――以历史古迹为核心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文化。

千里漕运,险在三门。

关于三门峡,最早的传说可追溯到“大禹神斧劈三门”,三门峡也由此得名。三门漕运,史称开元新河,唐代开元年间开凿运河,在中国古代漕运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以诗词歌赋为核心的诗词文化。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自古以来,黄河就是文人骚客关注和讴歌的对象。三门峡由于其在黄河历史长河中的特殊地位,也留传下许多动人的诗词,形成了黄河三门峡诗词文化。

古有李世民的“仰临砥柱,北望龙门,茫茫禹迹。浩浩长春”的诗句;今有著名诗人贺敬之的名篇《三门峡――梳妆台》:“望三门,门不在,责令李白改诗句,黄河之水手中来……”

――以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为核心的枢纽建设与管理文化。

“万里黄河第一坝”,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从规划、勘测、设计、原建、增建到改建,所经历的曲折在水利建设史上是少有的,积累的经验有重大的启示和借鉴意义,那个火红年代和艰苦岁月里人们表现出来的精神面貌也是值得今人挖掘的精神富矿。可以说,其建设与管理文化,在黄河三门峡文化体系中有着典型的先导意义。

――以水利知识为核心的科普文化。

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被人形象地称为“水利工程师的摇篮”,它锻炼和造就了一支能打硬仗的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队伍,包括各专业的管理、技术人员近2万人,还为全国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单位现场培训技工和学徒工7000多人。

――以民风民俗为核心的周边文化。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三门峡市位于豫、陕、晋三省交界处,所在地域为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有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有函谷关、虢国车马坑遗址、亚武山等名胜古迹,有以地坑院、黄土窑洞为代表的特有的民居文化。

黄河三门峡周边文化,融合了当地的语言、民居、服饰、饮食、宗教、礼仪节庆、民间手工艺、民间游艺等多种元素,是黄河三门峡文化的有益补充。

风景今胜昔

三门峡峡谷景色优美,自古就留下了许多诗篇和佳话。

大禹治水,斧劈三门;被喻为中华民族精神象征的“中流砥柱”,巍然屹立于惊涛骇浪之中;“黄河古栈道”以及张公岛、梳妆台等众多名胜古迹均蕴藏着不少美丽的传说;峡谷石岛上多达70余处的题刻诗文。这些都是黄河三门峡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和丰厚的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

工管分局以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资源为核心,实施了张公岛、梳妆台更新工程,开发建设廊道水晶宫、中流砥柱观景台、一步跨两省界石等景点,增加了黄河三门峡文化对外传播途径。

作为河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黄河三门峡展览馆每年接待游客上万人。

2008年,工管分局本着高起点、高层次、出精品的原则,对展览馆硬件设施进行了更换,对软件部分进行了系统完善,新增加虢国文化、崤函文化、黄河纤夫、地质勘探等雕塑和三门峡水利枢纽全景、闸门启闭流程等模型。

2008年10月,展览馆重新布展工程正式竣工后,更为突出地反映了黄河三门峡文化底蕴和内涵;更为直接地反映了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原建背景、工程建设、改建历程、科技创新、综合效益发挥等工程建设与管理情况,并成为研究和弘扬黄河三门峡文化的主要场所。

今天,漫步黄河三门峡坝区,绿树掩映,鸟语花香,这里已经成为三门峡市生态文明建设的一张靓丽名片。

从束之高阁到走进百姓生活

没有文化内涵的景区,是没有生命力的。

工管分局把让束之高阁的黄河三门峡文化走进百姓生活,作为发挥坝区枢纽工程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人造景观等各种文化资源优势的必需举措。

――修建“三门八景”景观。“三门八景”是黄河三门峡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景观资源,作为黄河三门峡文化的全新品牌可进行恢复和开发。

――实施黄河漂流项目。从三门峡大坝向下,峡谷时宽时窄,且河面落差大,在激流中飞驰而下,惊心动魄。黄河漂流项目,既能让游客更为真切地感受黄河,又能增强黄河三门峡文化的亲和力。

――充实完善休、学、游项目。发展、充实完善三门峡水利枢纽坝区休闲、教学、生态等旅游项目,才能使黄河三门峡文化的研究成果更好地作用于经济效益的提高。

――围绕文化研究成果开发旅游纪念品。仿制大禹青铜塑像、黄河奇石、豫西剪纸、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微观模型等黄河三门峡旅游纪念品,寓意着浓厚的风情文化,是黄河三门峡文化的传播者。

关于黄河的诗篇8

跟着唐诗游山西

山西素有表里山河之称,山川秀丽,名胜古迹自然数不胜数,正因如此,唐代的文人骚客到此必然免不了一番感慨!登山则情满于山,临水则情溢于水,咏诗作赋,为壮美山河增色不少。因为所处盛世,他们眼中的风景是壮丽的、广阔的、豪情万丈的,透着勃勃生机。

五台山

许生五台宾,业白出石壁。余亦师粲可,身犹缚禅寂。

何阶子方便,谬引为匹敌。离索晚相逢,包蒙欣有击。

诵诗浑游衍,四座皆辟易。应手看捶钩,清心听鸣镝。

精微穿溟幸,飞动摧霹雳。陶谢不枝梧,共推激。

紫燕自超诣,翠驳谁翦剔?君意人莫知,人间夜寥阒。

杜甫《夜听许十一诵诗爱而有作》

晋祠

时时出向城西曲,晋祠流水如碧玉。

浮舟弄水箫鼓鸣,微波龙鳞莎草绿。

兴来携妓恣经过,其若杨花似雪何。

红妆欲醉宜斜日,百尺清潭写翠娥。

翠娥婵娟初月辉,美人更唱舞罗衣。

清风吹歌入空去,歌曲自绕行云飞。

节选李白的《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

五台山风景优美,位于五台县之东北,环周250公里,在重峦叠嶂之中,有五座山峰耸立于苍天白云之间,峰顶宽阔平坦,形如垒土之台,所以叫五台。山势高峻突兀,海拔均在3000米左右,素有“华北屋脊”之称。

五台山的自然风光集中在五个台:东台望海峰以观日出望大海闻名;南台锦绣峰以鸟语花香著称;西台挂月峰则以见月似银盘徜徉在岩壁间而神奇;北台叶斗峰可仰视斗杓观星宿方位;翠岩峰乃四台山脉之源。五座台顶之内,地势开阔,涧泉清流,常年不息。其间山峦起伏、溪流环绕,寺庙建筑穿插其中,楼台佛阁散布其间,一派佛国景色。

古代山西由古唐国改为晋,正是因水而名。晋祠建于晋水之阳,因祭祀北魏西周晋国开国君主叔虞而建,又名唐叔虞祠。这里风景如画,林立着近百座堂厅台榭,历史文物与自然风景浑然一体,环境优雅舒适,被历代游人赞为“三晋第一名胜”、“山西小江南”。

李白诗中详细叙述了诗人与好友元参军的交往,写到了诗人在太原时,受到元参军父子的热情款待、相偕游览晋祠的情景,“时时出向城西曲,晋祠流水如碧玉”更点明了晋祠水的清澈。在此“浮舟弄水箫鼓鸣”,更有“美人更唱舞罗衣”,是何等的一种享受,何等的悠闲,何等的快意哉!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

鹳雀楼,位于永济市古蒲州城西的黄河岸畔,因时有鹳雀栖其上而得名,是黄河流域远近闻名的古代楼阁。建于北周时期,与黄鹤楼、滕王阁、岳阳楼并称为中国四大名楼,元朝初年毁于战火。

山西太原人王之涣,以《登鹳雀楼》最受世人推崇,也是流传最广的一首唐诗,堪称千古绝唱。“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描绘出一幅壮阔辽远的山河图,气势宏大,笔意高远。“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表现出诗人不凡的胸襟和抱负。诗因楼作,楼因诗名。

2000年9月26日,在历史云烟中消失700多年的鹳雀楼竣工剪彩,重现天下。新建的设计充分考虑了建筑气韵和时代风格,楼分六层,以壁画、陈设、展览及文化表演等多种形式展示了亘古的黄河文明和黄土地的风韵。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节选李白《将进酒》

壶口瀑布位于吉县城西南25公里处,此处两岸夹山,河底石岩上冲刷成一巨沟,宽达30米,深约50米。滚滚洪流,到这里极速收敛,声似雷鸣,数公里外可闻;水波急溅,激起百丈水柱,形成腾腾雾气,真有惊涛拍岸,倒卷半天烟云之势!每每夏秋之际,彩虹贯于晴空,分外秀丽。其声、其势、其景,壮、秀、奇,使人不能不为之陶醉。

如此壮美的黄河之景,也只有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可与这番气势相符合。上句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下句写大河之去,势不可回。一涨一消,形成了舒卷往复的咏叹调。

宋金词里看山西

山西在两宋时期处于我国南北民族大冲突、大融合的要冲之地,连年征战使山西先后由烽火连天的战场变为沦陷区,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加剧,故而山西在爱国词人的眼中是金戈铁马的边塞景象,慷慨悲凉。词人所咏也多与战争相关,具有深厚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大同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这首词是苏试40岁时所写,其中“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的“云中”即指今天的大同、内蒙古一带,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的大同,面临诸多强悍的游牧民族的侵扰,为抵御外敌,因而修筑长城、屯军堡、城堡、栈道等多种军事设施,这些军事设施遗留到今日便成为大同旅游的一道风景线,其中白登山、德胜堡、平型关等地,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是军事要地,曾经发生过多次重大军事行动,而且大多已载入史册,成为中国历史上有影响的事件。军旅文化游别有一番韵味,吸引着更多的中外旅游者。

雁门关

雪晓清笳乱起。

梦游处、不知何地。

铁骑无声望似水。

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

漏声断、月斜窗纸。

自许封侯在万里。

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陆游《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

北宋时期,雁门关一带是宋辽激烈争夺的战场。陆游因坚持抗金主张,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但他始终不改初衷,这首词即是写他在梦中仍然念念不忘抗金大业。雁门关在今代县西北,燕门山古称勾注山,群峰挺拔、地势险要,北依燕北高原,南屏忻定盆地,著名的燕门古塞就在峻拔的燕门山脊,与宁武关、偏头关并称“三关”。现在的雁门关是明代重修的,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三门峡

黄河九天上,人鬼瞰重关。

长风怒卷高浪,飞洒日光寒。

峻似吕梁千仞,壮似钱塘八月,直下洗尘寰。

万象入横溃,依旧一峰闲。

仰危巢,双鹄过,杳难攀。

人间此险何用?万古秘神奸。

不用燃犀下照,未必飞强射,有力障狂澜。

唤取骑鲸客,挝鼓过银山。

元朝时,山西为金人所占,金词继北宋余绪,受南宋豪放词家影响,其代表人物正是忻州人元好问。元氏于金末饱经丧乱,词风慷慨雄爽,低徊顿挫,不仅为金词之冠,亦足与两宋大家媲美。词中所咏正是位于平陆县的黄河著名峡谷三门峡,河中旧有人门、鬼门、神门,水流湍急,仅人门可通船,是黄河十分险要的地段。

现今,三门峡下游的垣曲一带,修建了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库区内形成大量的半岛、孤岛、险峰,以及曲折蜿蜒的河湾、烟色浩淼的湖面,景观美、幽、奇、胜,既有田园风情的古朴典雅,又有现代时尚的豪放气魄,满足了人们回归自然的追求,游人可由垣曲县古城镇乘船进入库区,饱览大好河山。

并州

对西山摇落,又匹马、过并州。

恨秋雁年年,长空淡淡,事往情留。白头。

几回南北,竟何人、谈笑得封侯。

愁里狂歌浊酒,梦中锦带吴钩。

严城笳鼓动高秋,万灶拥貔貅。

觉全晋山河,风声习气,未减风流。

风流。故家人物,慨中宵、拊枕忆同游。

不用闻鸡起舞,且须乘月登楼。

元好问《木兰花慢》

词中的“并州”即指太原,全词从太原之秋写起,抒发了词人理想未酬,功名未就的感慨,但笔墨中仍掩不住一腔救国热情。虽然元人入主,但他认为全晋山河并未有衰亡之气,依然是“未减风流”,他甚至梦中都要“锦带吴钩”,为国杀敌。这正是故乡热土任侠尚义的豪气熏染所致。他的词的确为金末的山西增色不少。

听着元曲赏山西

在中国文化史长卷中,元曲是继汉赋、唐诗、宋词之后,再创耀眼的辉煌。元代是中国戏曲群星璀璨,佳作如云的黄金时代,三晋大地涌现出一批举世瞩目的戏曲大师。而在“元杂剧四大家”中,山西就占了三位:关汉卿、郑光祖、白朴。从他们的曲风中,能更进一步的领略山西的风光和文化。

普救寺

碧云天,

黄花地,

西风紧,

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王实甫《西厢记・端正好》

热闹情景,记录了古晋人民的纯朴风俗,也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自适心情。

尧庙在山西临汾市南4公里处。相传陶尧建都平阳,有功于民,后人为祭祀尧王所建。始建于晋,历经重修,现存为清代遗物。规模雄伟,布局疏朗,前有山门,碑列两侧,内有五凤楼、尧井亭、广运殿、寝宫等。庙内存有碑十余通,载陶尧功绩及庙宇建造经过。

蒲津渡遗址

普救寺,位于山西省西南永济市蒲州古城东3公里的峨嵋塬头上。这里地势高敝,视野宽阔,寺院坐北朝南,居高临下,依塬而建。一座千年古刹,一首爱情绝唱,《西厢记》的问世,使得这个“普天下佛寺无过”的普救寺名声大噪,寺内的舍利塔也被更名为“莺莺塔”而闻名遐迩。而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千百年来一直撼动着人们的心灵,使它成为蜚声著誉的游览胜地。

每年9月在普救寺举行中国永济“世界情侣日”活动,数十对新人在这里携手走进婚姻殿堂,具有浓郁黄河文化和民俗风情的西厢婚典,让对对新人在西厢文化的气氛中度过自己终生难忘的时刻。

临汾尧庙

社坛烟淡散林鸦,

把酒观多稼。

霹雳弦声斗高下,

笑喧哗。

壤歌亭外山如画。

朝来致有,

西山爽气,

不羡日夕佳。

王恽《小桃红・尧庙秋社》

王恽是元时平阳(今临汾)的平阳路府判官,曾跟从元好问学习,擅长小令。在这首小令中描写了秋社日(立秋后第五日)人们怀着丰收的喜悦,在尧庙祭神的

行路之间,

早到蒲津。

这黄河有九曲,

此正古河内之地,

你看好形势也呵!

九曲风涛何处显,

则除是此地偏。

这河带齐梁,

分秦晋,

隘幽燕。

雪浪拍长空,

天际秋云卷;

竹索缆浮桥,

水上苍龙偃。

东西溃九州,

南北串百川。

归舟紧不紧如何见?

恰便似弩箭乍离弦。

关于黄河的诗篇9

永济市古称蒲坂,也称蒲州,负山面河,为秦晋要冲,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北魏时期开始设郡治,唐代曾两次被建制为中都,与长安、洛阳齐名。相传尧、舜曾在这里建都。早在部落联盟时期,蒲坂地带就是神州华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华夏”中的“夏”是历史上的大夏民族,活动的核心区就在河东这一带;“华夏”中的“华”即华山一带,就是黄河西岸这块地方。鹳雀楼立晋向秦,西为华,东为夏,正好处在华夏历史坐标的中点上。这一巧合,使鹳雀楼蒙上了一层神奇的色彩。

鹳雀楼最早是北周古战场的一座

望楼

鹳雀楼始建于北周时期,是一座戍楼,也就是古代边塞战场上的一座军事望楼。

北魏末年,高欢举兵造反,拥立靖河世子元善见为帝,并于公元534年在安阳建立了东魏。大丞相宇文泰与高欢征战,拥立南阳王元宝炬为帝,于公元535年在长安建立了西魏。东魏、西魏形成对峙之势。宇文泰掌管西魏军国之政,将其侄宇文邕封为王爵,帮其镇守天下。公元550年,高欢之子篡夺东魏天下,建立了北齐;公元557年,宇文泰之子篡夺西魏天下,建立了北周。自平阳以东,均为北齐属地;而河外一带,北周占据蒲州。北齐、北周继续对峙,互相争夺属地。北周的皇帝以宇文邕为大司马,常常以兵攻齐。公元557年至571年,宇文邕为加强防务,确保河外之地不失,在蒲州城西门外筑起高楼,用来观察敌情,这就是后来人们所称的鹳雀楼。

据《蒲州府志》记载:鹳雀楼旧址,在城西的河洲渚上,北周宇文邕造。唐代李瀚在《河中鹳雀楼集序》中也说此楼系宇文邕所造。唐代的许多著名诗人,都有诗作记载。

鹳雀楼建成后,历经隋、唐、五代、宋、金700余年。元初,成吉思汗的金戈铁马进攻中原,金主将都城迁到蒲州死守。元兵铁骑攻占了平阳、绛州和陕西渭南,多次与金兵交战于蒲州。金元光元年(公元1222年),元兵大举攻城,金兵因兵少势弱,遂将鹳雀楼连同蒲州城池、浦津渡浮桥一同烧毁。从此,无限辉煌的鹳雀楼仅存故址。明初时故址尚存,后因黄河水泛滥,河道摆动频繁,故址再也难以寻觅,给世人留下无限遗憾。

鹳雀楼因王之涣及《登鹳雀楼》诗而名扬天下

古代的鹳雀楼,建筑形制为3层4檐,平面呈方形。重檐十字歇山顶,矗立在一个高大的石砌台基上,四周设有月台。楼身是木结构楼阁式,层层斗拱承托着梁架和屋檐,斗拱翻飞,翼角申挑。在二三层的四周设钩栏,形成绕楼回廊。

当年鹳雀楼的建成,不仅适应了战事需要,而且成为河东第一胜境。千余年间,历代文人雅士、骚人墨客多来登楼观瞻,放歌抒怀,留下许多不朽篇章。其中盛唐时期著名边塞诗人王之涣的一首《登鹳雀楼》诗,堪称中国历代绝句中的上乘佳作,使鹳雀楼名扬天下。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的这首五言绝句,虽然只有20个字,却使人感受到了鹳雀楼的磅礴气势和楼前的壮丽景象以及登楼给人的生活启示。鹳雀楼虽经700余年不存,但千百年来,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诗句却广为流传,至今成为妇孺皆知、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

诗因楼作,楼因诗名。中国古代四大文化名楼中,滕王阁因王勃的《滕王阁序》而出名;岳阳楼因范仲淹《岳阳楼记》而不朽,尤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千古名句;黄鹤楼因崔灏的七律诗《黄鹤楼》而名扬天下,更有李白“眼前有景道不得,崔灏题诗在上头”之感叹而闻名;同样,鹳雀楼也因王之涣及《登鹳雀楼》诗而名留千古,尤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精彩。

鹳雀楼堪称万里黄河第一楼

历尽沧桑的鹳雀楼是古老黄河边上唯一的历史文化名楼。鹳雀楼周围是一个密集的文化带,历史悠久的人文资源和自然景观十分丰富。《西厢记》故事发生地普救寺、蒲州古城遗址、浦津渡遗址、唐代大铁牛近在咫尺;周边还有中条第一禅林万国寺,部级风景名胜区五老峰,舜帝故里,柳宗元故里,杨贵妃故居;不远处,还有解州关帝庙,芮城永乐宫以及距今180多万年前的古人类西候渡遗址等。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各界重建鹳雀楼的呼声很高。上世纪90年代,国家有关部门经过多方考察论证,批准永济重建鹳雀楼。工程于1997年12月底开工,2002年10月竣工并对外开放。

新建的鹳雀楼景区现在是国家4a级风景区。景区内共有4个游览区,其中黄河风情区有蒲州风情园、黄河风情馆、柳园;山水游览区有苍山自然风光园、吉祥如意湖、鹳雀苑;康乐区包括蒲津游乐园、唐风马球场;名楼游览区包括仿唐门殿、唐风迎宾广场、鹳影湖、唐韵广场和鹳雀楼。

关于黄河的诗篇10

在对整部集子作品的阅读和欣赏中,你几乎在每首诗词的字里行间以及顿挫抑扬的节律中,总能无不强烈地感觉到,有那么一个坚韧挺拔的巨人,或迎风昂首于险峰之巅,或傲然驻足于波涛汹涌的江海之滨,或凝神沉思于荒漠古道历史遗迹,或漫步于故乡落满童趣和理想的河滩柳岸,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游目骋怀,纵情高歌。

“歌诗合为事而作”。洪元基讴歌中华民族辉煌悠久的历史文化,赞美祖国大地的锦绣河山以及在今天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充满浪漫主义的情怀展望和憧憬祖国美好的明天、青春奋搏的人生前景;也更时时将视角凝注和聚焦到整个世界和人类共同发展与繁荣的问题上,通过对人类社会历史的哲理性思考,以满含意蕴的诗的语言,为消除东西方世界间犹存的某种隔阂或矛盾,呼喊出自己的感悟、理解和主张。

整部诗词集里的每一首作品,又总给人以激昂、坚韧而又乐观的情志享受。在这里,绝无一丝如初唐诗人陈子昂在其《登幽州台歌》一诗中所表露出的低沉与失落,相反,所有吊怀古迹的诗词,均赫然表现出了前可见古人,后亦有来者,歌生命之坚劲,众奋然而前行的豪迈与雄壮。

“巴山蜀水春草叶,大漠冰峰秋月雪。”(《纪别》)诗人生于蜀,而求学和工作在陇,因而在其整体的性格特质和精神品貌中,便自然而又可能地融合了蜀人的刚健、俊逸和陇人的淳朴、勤劲;另一方面,蜀陇两地独特的地貌风光和历史风物,又给了作者太多的灵感与奇巧,并以此营造构建出一首首具有独特审美个性和鲜明艺术风格的抒情、咏志佳作。而其与新中国几近同步的成长历程,又使他对我们党和国家在一个时期内所走过的弯路和经受的挫折有着极为深切的感受,因而对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国家怀有很大的激情和责任。对祖国的壮丽山河以及众多的历史遗迹,诗作者总是将其放置于历史与现实的交合点上加以观照。“我死了,朋友们会把我投入你的狂澜,/长眠在你的怀抱里,也在你的怀抱里行进。”(《黄河,永恒的母亲》)在某个瑰丽的黄昏时分,作者面对着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不禁心潮澎湃,思绪万千,仿佛整个身心都已融化在了那滚滚的黄涛之中。

“坎坷人生知常容。”(《忆兆鹏》)坎坷崎岖应是人生之路的常态。诗词集中的作品,也让我们总能感觉到有那么一股股强劲的催人奋进的力量鼓动着周身热血翻滚。“海内但得知音在,今生何必更多求”,让你明白知音的难得和可贵;“立马皋兰空秦陇,生逢良机莫蹉跎”,让你深感时代赋予自己责任的重大及时间的紧迫……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其实这所有诗句,不存半点空论和刻意教化的意思,而完全是作者有感而发的自励自勉。在书末《“自知歌”脱稿》一诗中,作者言道:

莫道人好活,

莫道人难活,

酸甜苦辣自知歌。

……

我如此苦难,

但盼望明天,

我知道,

明天我要再写一段。

读着这样的诗句,再想想已失明十余年,如今更是骨瘦如柴、肌肉萎缩即干而整日卧躺病榻的诗作者的处境,你我还能说什么呢?你我还能有什么理由不觉得自己是幸福的,应该奋然而前行呢?

相关链接:洪元基诗作

黄河,永恒的母亲

黄河呀,永恒的母亲,

我又造访你了,在这瑰丽的黄昏。

天边的云霞就是你慈母的容光,

柔和的光,便出自你的心灵。

两岸的景物,都是你的亲笔画,

为了用你对美的理解,开垦子孙的心灵。

这流淌着的都是甘露啊,

吸一口就能使忧郁变信心,

依近你的身旁我就无权不珍视人生。

从今后我不再听娇柔的鸟啭,

我只听你坚强的涛声。

我死了,朋友们会把我投入你的狂澜,

长眠在你的怀抱里,也在你的怀抱中行进。

砺志

我把黄河当神骏,

长嘶奋蹄决昆仑。

扬镳龙门上紫禁,

胸中腾起朝阳一轮。

我把黄河当神骏,

稳坐雕鞍任驰骋。

立马虎门玉港城,

胸中滚过雷霆万钧。

东方龙之歌

八万里红霞翠薇,

五千年玉液金杯。

新世纪春雷催,

东方龙正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