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美散文欣赏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3:08:36

优美散文欣赏篇1

关键词:散文欣赏;音乐欣赏教学方法;幼儿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4-0220-02

幼儿园新《纲要》中明确提出:“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幼儿散文是用凝炼、生动、优美的文学语言写成的,它结构鲜明、语言凝炼、意境优美、想象丰富,给幼儿清楚明了的记忆和想象线索,使幼儿易于理解和感受。散文欣赏活动能够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感受语言美、体验意境美,陶冶幼儿的情感。音乐欣赏则是指幼儿通过倾听音乐对作品进行感受、理解和初步鉴赏的一种审美活动,是提高幼儿音乐理解能力,丰富幼儿音乐想象力,养成良好的欣赏习惯和健康的审美态度的一种活动。从以上可以看出,散文欣赏和音乐欣赏作为“艺术欣赏”的两种不同形式,有许多共同的地方,因此在教学方法上也有共通之处。为了更好地开展散文欣赏活动,我尝试将音乐欣赏的教学方法“巧嫁”于散文欣赏活动之中,让它们形成互补,促进幼儿的学习和发展。

一、语言导入法――调动幼儿主动欣赏的第一步

语言导入法主要是指在音乐欣赏活动开始,教师用一段抒情的话语或编一段有意义的故事,引起幼儿对音乐内容的兴趣。我们在散文欣赏的开始部分也可以用这种方法引起幼儿倾听和欣赏的兴趣。如在欣赏散文《云彩和风儿》时,我们可以用这样的导入语:秋天到了,天空变得格外晴朗,蓝蓝的天上飘着朵朵白云,阵阵秋风吹呀吹,朵朵白云变呀变,变成了什么有趣的东西呢?我们一起来听一首散文《云彩和风儿》;或者也可以用猜谜的形式,如“身体轻又轻,空中来旅行,有时像老虎,有时像大象”,让幼儿猜测。这样的引导有助于激发幼儿仔细倾听的兴趣,调动了幼儿欣赏的主动性。

二、视听结合法――感受散文意境美的关键所在

这是在音乐欣赏活动中运用较多的一种方法。主要是为了让幼儿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而加入一些视听方面的教具调动幼儿的多通道参与,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意境、情绪情感、内容等。在散文欣赏活动中运用视听结合法,幼儿更容易去感受散文的美,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如在欣赏散文《春雨的色彩》时,我就使用了多媒体课件:可爱的小屋在沙沙的春雨中静默着,屋檐下拟人化的小鸟们在唧唧喳喳地辩论着,伴随着甜美的语言以及轻柔舒缓的背景音乐,草地、柳树变绿了;桃花、杏花变红了;油菜地里、蒲公英上也开满了黄黄的花儿……诗情画意的教学情景,有声有色的教学手段,把幼儿一下子带进了春天的美景中。这时,孩子的注意力被吸引了,兴趣被调动起来了,他们就能积极主动地把他们听到的春雨的声音、看到的春雨的颜色告诉别人。这样的方法能使幼儿充分感受到散文的意境美。

三、图谱记忆法――掌握散文内容的有力支持

图谱是一种视觉符号材料,它可以把音乐材料简单化、形象化,在音乐欣赏活动中能启发幼儿掌握各种旋律节奏,使幼儿对于音乐的感受力、创造力和表现力得到有效的发展。在散文欣赏活动中,同样可以利用这些图片、形象、符号等让幼儿轻松地掌握散文的内容。如欣赏散文《春雨的色彩》,在视听欣赏之后,为了更好地帮助幼儿记忆小鸟们争论的内容,我还出示了图谱:一共分四条,每只鸟说的话各一条,小鸟、春雨、草地、桃花等景物都用图片表示,绿色、红色、黄色等都用各自的颜色表示,句式相同,一目了然,简单有效。图谱记忆法使得幼儿在有限的活动时间内,尽快解决了记忆散文内容这一难点,让幼儿有更多的时间去感受散文的美,欣赏散文的美,表现散文的美,创造属于自己的散文的美。

四、游戏表演法――强化散文欣赏效果的有效途径

在感受和理解作品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游戏或表演的方法来表现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体验作品中表达的情感,以提升幼儿的审美情趣和能力。游戏、表演法主要运用在对作品的表现、表达环节,适合有一定情节或角色的作品。例如欣赏散文《捉迷藏》:黑夜用长长的手帕,将太阳的眼睛蒙起来了,趁它还在数着:一二三……颜色们赶快找一个自己喜欢的地方,静悄悄地躲在里面。绿色太多了,挤不下。有的躲在树叶里,有的躲在小草里。黄色躲在里,白色躲在云朵里,蓝色躲在大海里,红色躲在玫瑰里。大家都躲好啦,黑夜将手帕解开,太阳睁开眼睛,一下子就把他们全都找出来啦!表演时为幼儿准备一些颜色条贴在身上,布置好草地、花园等场景,幼儿就会根据自己扮演的角色进行游戏且乐此不疲。这样边朗诵边游戏表演,不仅丰富了散文欣赏的活动形式,更增加了活动的趣味性,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都会得到发展,也促进了散文欣赏活动的深层次开展。

五、创造想象法――表现散文语言美的重要方法

优美散文欣赏篇2

【关键词】感知力鉴赏情感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3.017

语文,一个富有诗意的词,在语文课本中,我们会和学生一起去品味、去欣赏那些优美华章,不管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也不管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其中无不蕴含美的精神,美的韵味,美的节奏,值得我们语文老师去不断欣赏,更值得我们语文老师带领自己的学生徜徉在那美的语文世界遨游无极。

语文教学是美的事业,语文教材是美的宫殿,语文教师则应是美的使者。语文教师只有全面加强美学修养,奠定扎实的美学知识基础,树立高尚正确的欣赏观,养成较强的欣赏能力,把语文教学变成最优化、富有美感效应的艺术,才能使语文学习变成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活动,也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欣赏能力,主要包括欣赏感知能力、鉴赏能力和欣赏创造能力。本文拟从这三个方面来探讨一下语文教师欣赏能力与语文教学的密切关系。

一人对事物的认识是从感知开始的,欣赏也必然从感知开始。欣赏感知力要求主体对美的诸因素能直接把握和领悟。语文教师缺乏欣赏感知力,就会成为语文教学的门外汉。

语文教师的欣赏感知力表现在善于从语言文字入手,既能零散地感知欣赏对象,不轻易放过一字一语,又能从整体上去把握,透过语言所描绘的形象去作深层的理解。只有这样,才能进入美的领域,领略美的意蕴。感知力还要讲究快而深,将欣赏内容尽快传递到大脑,促进主客体的和谐。虽然对美的感知侧重于感性直观,但它也是一种社会意识活动,积淀着一定理性思考的因素。因此,欣赏感知力包含有选择力,这对教学程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安排都具有指导性。

语文教学的欣赏感知力既要求对色彩、音韵、节奏、结构等形式因素有敏锐感知,更要求以丰富的想象力,把那些静止的文字,转变为鲜明可感的形象,因为“美只能在形象中出现”(黑格尔),而语文教师的这些欣赏感知力不只是为了自身的欣赏愉悦,而是为了引导学生去感知课文中的美。语文课文大都是艺术精品,储藏有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美:有感情激越的诗歌,有文辞优美的散文,有条分缕析的说明文,有逻辑严密的议论文,其中不乏偏重于形式的自然美,偏重于内容的生活美,讲究形式与内容统一的艺术美。如果语文教师缺少对欣赏对象的感知力,就感知不到作者的创造之美,美文就只剩下了干巴巴的无生命的文字,那怎能让学生感知到美呢?

有了欣赏感知力,“一个人的心灵就能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各种美的观念,并且最后接受同美观念相联系的道德观念。”(卢梭语)语文教学强调文与道美的统一,语文教师的欣赏感知力有助于语文教学运用汉语这种具有丰富的美的资源的语种,展开优美的抒情和滔滔的雄辩,展示生动的欣赏场景,使美质像春风细雨般渗入学生心田,让学生体验美,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无论是识字教学、阅读教学,还是作文教学,只有语文教师具备了较强的欣赏感知力,才能抓住形象性、情景性等引导和培养学生感知形体、结构、意境的美,并感知和捕捉生活的美。

欣赏感知力需要生活底蕴,语文教师应不断积累生活,丰富自己的阅历,拓宽自己的视野,才能左右逢源,从多方面深刻地感知美,能够认识文字形象美,感悟语言音乐美,品味词语意蕴美,领会句式的变化美,把握整体风格美,从而把语文课教“活”、教“实”、教“美”,让学生在对美的感知中获得高品位的陶冶,使师生的情感交流自然默契。

罗丹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语文是一座百花盛开的园地,这里处处有美,万紫千红,美不胜收。语文教师只有具备了敏锐的欣赏感知力,才能在美的花园中领略到美,并带领学生进入美的圣地,去感知千姿百态的美,使师生都体验到欣赏的愉悦。

二欣赏鉴赏力是比欣赏感知力更高层次的欣赏能力,语文教师必须具备这一能力。鉴赏力指对欣赏对象的欣赏评判能力,既包括对欣赏对象的美丑识别,也包括对欣赏对象的欣赏性质的深刻理解,还包括对欣赏对象的类型、形态的领悟。欣赏鉴赏力的形成,不仅要有扎实的美学知识作基础,还须有一定的欣赏观念、趣味、理想作为鉴赏标准。

现代语文教学对语文教师的欣赏鉴赏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即必须做到高屋建瓴,独具慧眼。欣赏鉴赏力的构成需要丰富的情感,需要有准确的评判力,还需要有审丑能力。

美是连结情感的纽带。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欣赏鉴赏是一种艺术认识活动,它始终伴随着活生生的形象和内心的情感反应。赞可夫说:“欣赏情感是人特有的本性。”语文教师只有具备丰富的欣赏情感。才能看到文章中美的形象,感到美的力量,认识美的本质。

语文课文都带有作者的欣赏情感倾向,体现着作者的欣赏理想。语文教师首先要根据作者的欣赏意识和欣赏指向,挖掘教材中的欣赏情感,使自己从作者崇高精神美和自身创造的价值美的享受中受到强烈的鼓舞。情是文之根,语文教师抓准了它,就可以转变成学生之意,从而使他们品尝到寻幽揽胜的乐趣。

语文教师情感应随作者感情波动而波动,决不偏离开作品的感情基调。激昂时慷慨动情,使人共鸣;悲壮时义正辞严,令人动容;委婉处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能融美于心灵,启开心扉,触思,让学生在欣赏中得到美的情感的熏陶和感染。另一方面,语文教师又必须有理性的稳定的欣赏情感,只有形成这样稳定的情感,才能有效地控制好语文教学的情感节奏,使学生的欣赏情感趋向稳定,以形成自觉的道德行为。这种入乎其中又出乎其外的欣赏情感倾向,是语文教师欣赏鉴赏力已经达到较高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优美散文欣赏篇3

欣赏不同风格的音乐,从听引发感觉,做出表现。音乐也要由浅入深引导幼儿随音乐即兴律动,配合音乐进行情景表演、游戏等引导幼儿在每次欣赏时都有新的发现。

《化蝶》是著名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中最主要的乐段,旋律悠扬、优美动听,四个乐句长短划一,句界明确,大致分成“起、承、转、合”的方整性四句乐段。欣赏过程中结合游戏《蝴蝶找花》让幼儿初步了解名曲。

初感受音乐时,让孩子们看着背景图我描述音乐的情景:春天来了,花园里的花都开了,一只小蝴蝶飞来飞去找花。

再次欣赏纵纸偶蝴蝶,按音乐节拍一下一下的飞,每句末停在一朵花上,之后我问:“蝴蝶是在音乐的什么地方找到花的?”孩子们发现了蝴蝶是在每句的最后一个音找到花的,一共找到四朵花。我及时引导:“说明这段音乐有四个乐句。”

接着,我请孩子们伸出食指和我一起边欣赏音乐边按节拍飞,句末停在一朵花上。

待孩子们熟悉音乐后,我请四名幼儿戴上头饰扮演花儿,其余幼儿做蝴蝶进行游戏。要求孩子们四散自由飞,每句末必须停在一朵花周围,摆出各种姿势的造型动作。在我这只“大蝴蝶”的带领下,“小蝴蝶”们做出了翅膀在两旁、头项、前、后等别致可爱的造型,在快乐的游戏中,极大的调动了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加深了他们对音乐的感受。

伴朗诵――读中感受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不同的音乐作品可以优化组合音乐的和非音乐的元素。以深化和丰富幼儿对音乐的听觉经验,提高幼儿感知理解音乐作品的能力。

《春野》是一首非常悠扬的乐曲,音乐开始,几个音符奏出一阵鸟叫虫鸣水流声,把人的思绪一下子带到了春天欣欣向荣的原野上,接着,七句中速的乐音优美而恬静,仿佛使人看到了新绿的草地上开着星星点点的野花,麦苗在微风中舒展着身姿,农夫在田里播种,燕子俯身从水面掠过,鸟儿站在树枝上告诉树妈妈他看到的美景……乐曲结束时,又一阵鸟叫虫鸣流水声,首尾呼应,烘托出美妙的天籁之声。

怎样让幼儿感受到这美好的意韵呢?

初听音乐,我出示一副春景图让幼儿边听边看。再听,我随音乐朗诵起了散文诗《春天的秘密》:小河里的冰融化了/河水淅沥淅沥的流着/垂柳换上了嫩绿的新装/在微风中轻轻地飘扬/桃花红着脸/微笑着说:“春天在这儿!”/燕子飞翔在蔚蓝色的天空里/啁啾啁啾地叫着/绿油油的麦苗/使劲的从泥土里往上钻/农民伯伯忙着播种……/我看见了春天的秘密/把它牢牢记在心里。孩子们听得很入神。我告诉他们:“春天的原野上非常美,除了散文里面提到的,还有很多很多美丽的景色,让我们一起闭上眼睛再静静地听,试试会听到什么,看到什么。”

再次欣赏,孩子们受散文诗的启发,迁移了曾经的经验,想像之门也被打开,他们的感受富有童趣而不乏诗意――

幼:我好像看见小蝌蚪在水里跳舞。

幼:我好像看见春姑娘头上戴着美丽的花环在天空中飞。

幼:我好像听见鸟儿在给大树妈妈唱歌。

幼:我好像听见小草在跟春风姐姐说话。

幼:我好像听见小蚂蚁在跟春姑娘问好。

幼:我好像看见农民伯伯再给麦苗除草,麦苗给农民伯伯点头微笑。

幼:我好像看到许多花都开了,有粉红的桃花、雪白的梨花、金黄的蒲公英。

优美散文欣赏篇4

在美术课程中无论是对欣赏、造型抑或设计等知识内容的学习,让学生有积极的情感体验、养成积极的情感态度都是美术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那么,美术教师如何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呢?

一、教师首先要向学生明确欣赏课主旨。

人文精神是由优秀文化孕育而成的内在于主体的精神品格。可以说欣赏教学中每一件优秀美术作品都是先进文化的载体、是人文精神的附体、是精神品格的写照,优秀作品的优秀更在于其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的殷实。教师应用人文思想统领欣赏课教学,告知学生美术欣赏课不仅仅是单纯地对美进行欣赏,学生应在了解美术表现形式发展、享受形式美感的同时,重视捕捉美术作品的核心价值,即作者及作者所代表的那个时代人文精神的发展与进步,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一部美术史就是一部人文精神的发展史。

二、教师要创设合适的课堂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良好的情感体验状态。

现代多媒体设备让美术教学尤其是欣赏课教学有了上佳的平台,教师在课堂情境的创设方面有了很大的发挥空间,而欣赏课教学要使学生在人文精神方面有更多的感悟需要教师创设一种与之相适应的合适的课堂教学情境,这种情境更多地是一种文化情境。尹少潭教授在《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这无疑也道出了文化情境的创设对学生深度理解美术作品人文精神内涵的重要性。如我们在欣赏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或拉斐尔的《雅典学院》时,我们应该用图文、视频及语言生动描绘出“文艺复兴运动”这个社会发展背景,由此触及这个时代精神的发展和进步,这样学生对作品中人文精神的认识和理解就有了土壤和源泉,才能更好地感受到这些作品中与作品外的人性光芒。这种情境也应该是一中相对安静的体悟情境,因为欣赏课教学首先要让学生沉浸其中,做到静心、入画,只有在这种状态下学生的思想才能更好地穿透形式,指向内涵,产生更多的情感和精神的体悟。而在现实教学中,我们的一些教师会片面强调合作与探究,较多地实施同桌讨论、小组讨论等欣赏学习形式,这样看上去课堂很“热闹”,但有时这种“热闹”可能就影响了体悟情境的自然生成。

三、要努力让学生学会用感性语言提炼作品人文精神。

精神总是在表现形式的背后,它一般情况下是隐性的、弥散状的,需要师生共同去提炼和概括。教师要允许学生发散性思维,给他们尽可能多的感性语言表达机会,如在欣赏凡高《星月夜》时,当学生自然而然或在教师的引导下认识到星、月的光芒即是生命的光芒,此时教师就要给学生情感语言发挥的机会:“生命如同宇宙中的行星一般,虽很渺小,但它是一个有光辉的生命体”、“每个人都应该始终保持生命的光亮,直至生命结束”、“在梦幻般的蓝色宇宙中,生命是如此的充满魅力”……学生这种基于情感体验的语言参与实则就是作品人文精神在自身脑海中的投射,这应是欣赏课架构学生人文精神世界的最主要途径。当然,教师在学生经历体验、获得感悟,进行精神思想概括的同时,亦要培养学生的批判能力,如凡高一些作品中所反映出来的一定程度颓废的精神状态,又如法国风景画家洛朗的作品牵就了路易十四国王的“口味”多少丧失了自己的个性特征,再如一些西方的宫廷画家纯粹成为了国王与贵族的“绘画技师”,等等。――当学生学会了理性思考及批判,积极的人文精神世界也将获得确立。

四、教师亦要重视培养学生尊重多元文化、热爱与倡导本土文化的人文精神态度。

文化学者于丹在央视《文明之旅》栏目《文化的差异与融合》节目中有这样一层意思表述:我们要尊重与包容国外的优秀文化,亦要倡导与坚持中国的本土文化。在美术课程学生会欣赏到古今中外的许多优秀美术作品,认识不同时期、不同国度的美术作品不一样的人文思想,对国外优秀的美术作品的人文价值与文化内涵要有一种尊重的态度,如西方人以人体为美的传统审美思想、在人物表现方面形重于意的想法。与此同时我们应该倡导本位文化,尊重中国五千年文明的结晶,肯定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髓,坚持民族的文化本色,如我们在欣赏徐悲鸿等近现代画家作品时,就要让学生充分感受画家在刻苦学习多元文化基础上立足本土、创新发展的艺术态度与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祖国艺术(包括艺术家)这一最基本的人文态度。

优美散文欣赏篇5

【摘要】文学欣赏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对文学的领悟能力,基于这样的目的,文学欣赏课应该有别于语文教学的传统教学模式。本文通过对文学欣赏课现状的分析,提出加强文学欣赏课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在文学欣赏课中让学生发挥自主性。

关键词文学欣赏;必要性;主导性

中图分类号:G72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5)08-0035-01

文学欣赏是读者为了满足审美需要,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通过想象、联想情感、思维、再创造等心理活动,来追求可读性、趣味性。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活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但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悠久的文明历史也是大学生必须掌握的。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经常发现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得不牢,而对于祖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更是知之甚少。文学欣赏课作为一门提高培养人文素质的课程,在教学中并没有受到学生足够的重视。

一、《文学欣赏》课程的重要性

1.文学欣赏能让学生进一步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生经过紧张拼搏的高中学习进入大学,特别是成人大学的教育模式,让大多数学生产生了懒散的惰性思想,对前途没有明确的追求目标,更不可能去主动理解学习的意义。但笔者认为文学欣赏能改变这一现象。《文学欣赏》课程涉及到中国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外国文学、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等。这些都浓缩了文学的精华,选载的范文都是积极向上、富有哲理的文章。比如《诗经》中作者的眼光对准国家和人民的命运,揭露了民生疾苦;曹操的《短歌行》充满着对人才的求贤若渴;庄子的《秋水》告诉学生要谦虚谨慎、学无止境的道理……只有让学生浸润于中华文化传统里,才能透彻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艺术文化及外国的优秀文学作品,潜移默化,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对学习的主动性,发展学生的思维及创造性,让学生得到全方面的发展。

2.文学欣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修养,塑造健全的人格。《文学欣赏》课程中优秀的作品可以让学生感受文学的魅力,让他们的精神和灵魂得到净化和升华。《文学欣赏》课上学生感受到的不仅仅是文学的魅力,更能领悟到一些做人的道理。孔子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学生从书中可以知道学习的好处,感受到知识能给人力量。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引导学生的思想积极向上,精神、情感及道德品质能全面提升,塑造健全的人格。

3.文学欣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学生情操。美能给人以愉悦,文学欣赏课程的任务就是通过文学作品的欣赏引导学生走进作品,感知文学作品中的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悲怆美;“安得浮生半日闲,怡然自得享清秋”表现的欣然自得,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田园诗;美学意蕴丰厚的四大名著等,这些都可以让学生感到美的形象、美的情感,感受到真善美。所以,文学欣赏的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文学欣赏课如何让学生发挥自主性

在初高中的阅读欣赏课上,往往采取教授法来讲解文学作品,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思想意蕴、艺术特色等。每篇文章的观点都是老师说什么学生就听什么,固定的模式、固定的思维,连考试的答案也都是一样的。这是一种传统的语文教学的模式。尽管知识全面,但学生对这样的文学欣赏课缺乏兴趣。教育家陶行知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所以,在文学欣赏课上老师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培养学生的自我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创新意识。

1.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上变被动为主动。在传统教学的阅读欣赏课上,都是老师在灌输,学生被动接受老师所讲的点点滴滴。每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都是老师写出来后由学生背诵。学生没有占主动,完全是被动式的填鸭。所以,要想学生发挥自主性,首先老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把灌输变为启发,把被动变为主动,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引导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创造一种知识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及求知欲,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依靠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互动来完成教学任务,启发学生自行发现问题,牢固掌握知识的一种教育方式。在引导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不再是主讲,而是一个组织者、主持人的角色,着重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让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方式贯穿整个课堂;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分析、发现、认知和感受。鼓励学生多想、多说、多体会、多创新。

在文学欣赏课上,教师只需要提出需要解决或研究的问题,以激起学生探究的要求,引导学生根据老师及教材提供的材料,分小组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对提出的问题做几种假设性的解答,在小组中展开讨论,从理论或实践中检验自己的假设,从争论中得出答案。在小组学习中,学生可以互相学习、互相借鉴。让学生逐步学会自主探究、互相交流的学习方式,更能体会到学习的成功和快乐,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这种教学方式既能提高教学效率,又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并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

2.利用多媒体教学的方法,让学生更能直观地接受教学。要激发学生对文学欣赏课的兴趣,光凭老师照本宣科是不行的。文学欣赏课有些文章所表现的年代离现在已经很久,学生只凭想象很难把握作品的意境。这时候就要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需要,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在上课之前,老师花一些精力根据教材的内容做一下简单的ppt,或者播一些跟文章相关的内容,或者配上带有音乐的解说等等。通过这种直观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观察力。创造情境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营造愉悦的学习环境,还可以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空间来欣赏作品。

3.文学欣赏要联系实际、贴近生活,让学生更能感受其中。文学欣赏课上,我们可以找准作品的切入点,把作品的闪光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使得文学作品真正发挥启迪智慧、陶冶情操的作用。国学里面有很多经典的名句,如:满招损,谦受益;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等等。这一系列的句子,我们不仅要求学生熟记并要对此提出问题,让他们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感想,并把这些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有的学生就联系到了学习无处不在;还有的学生感悟到做人要诚恳、坦荡;有的学生则说:我们发现在工作中太高调不谦虚,会受到别人的排挤等感想。这些想法不仅能规范他们日后的言行举止,利用这种教学方式赏析作品,学生更易于接受,同时也更能体现出文学作品的人文教育功用。

在教学实践应用中,笔者深刻体会到:文学欣赏课对人文教育的意义,特别是对当今大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培养是非常有必要的。传统教学的模式只有得到了改善,才能让文学欣赏课得到更好的发展,更加行之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并教会学生运用这个方法鉴赏领悟到作品的美。

参考文献:

[1]高尔基文集(第2卷)[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优美散文欣赏篇6

关键词:美术鉴赏教学“悦目”“赏心”

在常人眼里,画画远比看画难,其实不然。艺术社会家豪泽指出:“人可以生来就是艺术家,但要成为鉴赏家却必须经过教育。”有许多儿童画家、农民画家、民间艺术家都是文盲,但绝无儿童鉴赏家和文盲鉴赏家。可见,美术鉴赏是由后天专门训练所获得的一种特殊能力。

美术鉴赏既是一种认知行为,又是一种生命的体验、释放、分享与润泽。在很多美术鉴赏活动中,当面对一件作品,一旦弄清了其题目、情节,就会产生“看懂”了的满足感。而没有较强的情节性(即故事性)甚至没有具体形象的出现(如抽象画),就会产生看不懂甚至排斥的心理。如欣赏董希文《开国大典》这样的革命历史画,往往只把作品用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的教育,对美术这种视觉艺术来说,这样的模式恰恰本末倒置。丰子恺先生说:“人生必须学艺术,便是为求人格的圆满。”可见,只有欣赏者在美术欣赏中获得美术文化对自我生命、心灵的滋润与慰籍,美术欣赏活动才能体现它最高价值。给学生一双会看的眼睛,给学生一颗感悟的心灵,才能使学生真正感受艺术欣赏带来的“悦目赏心”,这样的美术鉴赏才是有效的、有意义的。

一、“悦目”:有一双会以美术文化视觉观看的眼睛

美术的视觉性传播特征,是美术与其他艺术形态相别的主要特征。奇异的形、缤纷的色只有靠敏锐的视觉去感知。因此,有一双会看的眼睛于美术欣赏是如鱼得水的。那么,如何拥有一双具有美术文化视觉的眼睛呢?

1.关注作品细节

第一要细看。在欣赏的开始,先抛开含义、价值判断、背景等因素,只让学生观察、描述画面上存在的物象,使学生注意到应该注意的所有方面,这很重要。以夏加尔的《散步》(图一)为例,开始学生只注意到画面里突出的人物及夸张的动作,房屋、地面较特殊的绿色。经提示,学生才注意到画面里突出人物的面部表情,画面中有绿、红、紫三色,红色衬布上的花,酒瓶,酒杯等。第二要教师引导、启发学生尽可能地用语言表达对作品的直观感受,以实现审美共享。

2.读懂美术语言

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不仅要能体会作品传达的信息,而且要知道画家是如何表现的。这就需要通过对美术语言的分析来解读,这是鉴赏中的重点。《高中美术课程标准》提出“美术语言”的概念,并认为是美术课程中最基础的内容之一。在《散步》中,学生会直观感受到画面中的快乐气氛。通过引导和提示,学生发现原来这种氛围是画家刻意营造的:单纯的形、色、人物动态都体现了天真和童趣,欢乐和喜悦的气氛来自人物的表情和动作,红色衬布上的花、酒瓶、酒杯也起了很强的烘托作用。美术语言是一把钥匙,能帮助学生了解和把握形式美的规律,体验和品鉴形式美的意味。

3.理解美术文化的多样性存在

一般人在观看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罗中立的《父亲》这那样的作品时,是不会产生视觉感知和心理接受障碍的。但是,当观看达利的《战争的预感》、毕加索的《亚维农少女》及一些抽象作品时,“至少从一个没有训练的眼睛看来是丑陋的”。对此,必须帮助学生树立美术文化多样性存在的观念。美术文化是有容乃大的文化,人类的任何一种美术理论及美术创造行为,都有无限延伸发展、重构的可能性,美术文化实质是美术家自由张扬生命的结果。只有宽容的观念和博大的胸怀才可能真正走近、理解,进而喜欢不同民族、不同风格的美术作品。

二、“赏心”:有一颗敏锐关照感悟的心灵

“美”,不是美术作品的唯一表现任务和内容。作品中表现生命存在的过程和环节、表现人性的高扬与沦落、表现人生的欢悦与绝望、表现人文的心象与取向,才是真正能够激起欣赏者心灵震荡的,也是美术教师在鉴赏教学中要深入挖掘和重点引导的。

1.由认知而感悟

在一次欣赏《维林多夫的维那斯》(图二)中,同学们都觉得她毫无美感。确实以一个现代人的审美标准来看,这个女人体态粗实肥胖,比例不均,制作粗糙,但是回到人类所处的原始混沌的时代:自然灾害、疾病和部落之间的战争使得人的生存和繁衍特别重要。试想在当时人们眼里的理想女性形象是柳腰轻扶、弱不劲风的女子,还是身体强壮,能生养很多后代的女子?显然是后者。经过文化的认知和形体结构的分析,学生们感受到这个女像近似球体的身体里蕴涵的单纯、厚重和生命的力量与美。在了解到原始人是用粗糙的打制石器完成作品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充分体会了这件作品身上所积淀的意蕴与文化美。

2.由顿悟而新知

由悟而新知的过程,是美术欣赏的再创造环节。在欣赏过程中产生感动的情景,不仅仅是读懂了作品的创作意图和价值指令,更多的是因欣赏者创造性释放自我生命体悟情怀所致。我们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创造性解读作品,这个过程提供了让学生自由感知的空间。

如在欣赏汉代雕塑《击鼓说唱俑》(图三)时,多数人从手舞足蹈的肢体语言和眉开眼笑的表情中感受到人物欢快的情绪。但是有些学生从当时汉代贵族流行蓄养由侏儒充当俳优(古代演滑稽戏的艺人)来取乐的历史质料中重新解读作品时,发现这件作品的原形很可能就是身有残疾的俳优,认为这样一个生存在社会地层的人物,有对生存的无奈和不屈生活的信念。这样的解读,即便可能超出创作者本人的意图,也不失为一种精彩。还有什么能比在欣赏中引发对生命的同情与钦佩更有价值的艺术欣赏行为呢?

在多年的美术鉴赏教学中,我时常思考美术文化存在的重要价值,思考美术鉴赏的意义,应该是能滋养和润泽人类的内在心灵。因此,美术鉴赏不仅仅是对作品解释性材料的读取,不是对所赏作品的诸如教化性单一内涵的索取,不是对作品中语言要素和表现法则等技巧浅层内容的读取,而是通过对具体作品的解码而获取新的认知、享受、润泽和怡情。能否使学生对作品产生共鸣,是鉴赏教学的难点。要很好地领悟和体会作品意蕴,就需要教育来长时间循序渐进地浸润和弥散。

参考文献:

[1]中国美术教育.2004,(2).

[2]梁玖.美术学.湖南美术出版社,2005.11.

[3]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优美散文欣赏篇7

【关键词】:直观教学主体参与营造氛围情感互动

中图分类号:J6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8-0158-01

音乐欣赏就是人们的感知,理解音乐体现音乐情感的一项音乐实践活动。音乐随处可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欣赏音乐已成为人们精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环。音乐作为艺术作品,它也有高低良莠之分,中学生由于年龄和知识水平等的限制,他们对于音乐的认识相对肤浅,常常受社会环境所左右。在当今通俗歌曲,摇滚乐的冲击下,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在中学生心目中就是古董,因而加强引导,培养良好的欣赏习惯,以造就全面发展的合格新人势在必行。

音乐欣赏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提高音乐感受、理解、鉴赏能力以及发展想象力,丰富感情、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与手段。音乐欣赏的能力不仅是一个人的审美修养重要标志之一,也是文化素质水平的标志之一。音乐欣赏对学生的教育作用是其它任何教学手段所不能替代的。

端正教学思想,改革教学方法,调动师生积极性,普及音乐教育,发挥音乐教育的特长,这是着眼未来,培养新世纪人才的大好事。几年来,在音乐欣赏教学里,我作了一些探索和尝试。

一、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教学

音乐欣赏教学程度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经过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我们的音乐前辈黄自先生认为音乐欣赏时,欣赏者要经过这么一个心理反应过程:感知外部音响开展想象联想得到情感共鸣理解认识。所以欣赏教学时必须遵循这一心理反映过程,引导学生逐渐由低层次的直觉欣赏向高层次的情感欣赏,理智欣赏方面发展。这样既符合心理反映过程,也有利于欣赏教学。

其次,曲目安排上由小到大,由易到难,这样做符合中学生心理特点,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二、运用直观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我们的学生在欣赏课中,认识音乐主要靠听觉、想象来完成。其实,视觉也是一种很好的辅助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采用直观的教学方法,以发挥学生多种感官的通觉作用。比如说美丽的挂图与优美的板书就能令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忘情的学习。例如:在教唱歌曲《阿西里西》时,我在黑板上画了美丽的傣家竹楼,把歌谱和歌词抄在水波荡漾之中,学生一进教室,就被这强烈的视觉冲击所吸引。上课时自然格外用心。在教唱歌曲《保卫黄河》时,利用大幅彩色挂图引导学生想象,激发学生兴趣。另外,现代科技的发展也为我们的教学带来了福音。多媒体教学的兴起,使课堂更加生动、精彩、形象逼真。如:在欣赏《春江花月夜》时,音像同步展现夕阳西下,皓月东升,江上微波涟涟,白帆点点。乐队的演奏如同正坐在音乐厅中现场欣赏一样。学生们忘情地投入在民族器乐所展现的清丽优雅的意境中。再者在学习戏剧时,我们可以让学生看录像、听唱腔、见脸谱和戏装、知道舞台美术、用上锣鼓、学点念白和走步、甚至学一两个唱段等,通过这些最直观的感受,使学生对戏剧有了感性认识,加深理解。学生通过多种感官的感受和体验,对于理解、评价京剧艺术也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所以在欣赏过程中,运用一些直观教学,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的音乐欣赏、变抽象为直观。这样的方式能让教师教地更轻松,学生学地更乐意,更投入。

三、欣赏教学时精讲多听

首先欣赏是通过听觉来感受的。要使学生理解音乐作品,首先对音乐表现手段要有灵敏的感知能力,达到这一要求必须要通过大量的音乐欣赏才能完成。语言是不可能代替音乐,表现作品的,因为音乐作品都可以从不同高度、角度和深度去领悟。我们知道,即使是同一首作品,同一观众(听众)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心境之下对作品的感受都回有所不同。所以在教学中,不能离开音乐的艺术形象而作繁琐冗长的讲述,因为如果讲述过多,必然把学生的注意力分散,同时也阻碍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必要的作品分析和知识介绍应该主动、精练、富有启发性,目的在于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音乐上来,通过师生间的讨论,听赏等共同活动,使学生深入体会作品的思想内容。

四、音乐欣赏教学时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联想等能力

想象是人脑对原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联想是指感知或回忆某一事物,连带想起其他有关事物的心理过程。想象和联想是音乐欣赏者必然产生的心理现象,是欣赏教学中带有创造性的心理活动。在欣赏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启发他们对音乐的丰富想象力,引导他们准确地体验音乐情感。

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把自己体验到的音乐情感、想象到的音乐形象或意境,用写诗、写散文、写听后感、画图画等方式表现出来。这种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及艺术表现能力。采用这种方法,一定要精心引导,而且还要有较充裕的时间。在教学中,既要注意启发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又应注意教师的指导作用。由于学生的年龄、知识水平、审美经验等的限制,他们的联想和想象往往会与音乐的基本情绪和内容有一定的差异,这就需要教师的精心指导。具体做法是:既不允许学生漫无边际的想象、联想,也不要求学生按图数骥地从音乐中衍化出一段情节或一个故事,而要有分寸地启发学生,在不脱离音乐的前提下,感受音乐,展开想象与联想,最终达到自主地理解音乐的目的。

五、培养学生倾听音乐的能力

优美散文欣赏篇8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本学期开展“走进名篇”、“欣赏名篇”的阅读活动。通过活动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以“开阔视野,启迪智慧,指导学生学习读书方法”为目标,在阅读欣赏课上,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让孩子喜欢读书,和书成为好朋友,让书成为学生的终身伴侣。

2.通过引导学生诵读经典美文,积累优秀范文,有了较丰富的生活积累之后,形成良好的语感。

3.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丰富精神世界,提高综合语文素养。

4.让学生在积累知识的同时,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内容分析

1.朗诵古诗文;

2.诵读中华经典名言;

3.走进《红楼梦》、欣赏名著;

4.阅读《少儿科技》,了解相关科技知识;

5.阅读《现代诗文》、《小读者》,欣赏优秀诗歌和散文。

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含教师自修计划、教研活动、课外专题活动等)

1、采用阅读指导课、读物推荐课、阅读研讨课、阅读欣赏课、读书汇报课等多种课型进行阅读指导,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2、经常范读,教师以深情并茂的朗读感染学生,延续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扩大学生的词汇量,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促进他们的情感发育,从而激发学生自愿地去阅读。

3、保证学生有时间读书,利用好每周的阅读课以及每天中午的阅读时间,确保学生每天阅读时间不少于半小时。

4、传授有效读书方法,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教给学生简单的读书方法,列出自读提纲。另外,强化“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方法:1)圈点勾画2)做批注3)写读书笔记。

5、与学生一起读书,及时交流读书心得。

6、开展多彩的活动,鼓励学生持之以恒,在读书期间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优秀读后感评选、精彩片段朗诵比赛等,以激发兴趣,巩固成果。

7、有计划地安排作好读书笔记。

单元

课题

教学目的和要求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措施及教学方法

教学时间安排

课时分配

周次

起讫时间

第一单元

古诗文

背诵、理解70首古诗。

名诗、名句欣赏

1.诗歌朗诵竞赛;

2.诗歌知识竞赛。

第二单元

《少儿科技》

了解一定的科技知识,受到科学精神的陶冶。

科学精英的介绍。

开故事会

第三单元

《补充阅读》

了解与课文相关的背景。

与课文相关的背景知识

做手抄报

第四单元

《小读者》

阅读散文,欣赏语言,受到思想陶冶。

欣赏优秀的片段。

读书笔记展览;

第五单元

《现代诗文》

欣赏现代诗文,品味语言及其独特的思想内涵。

通过欣赏语言体会其表现的思想。

1.朗诵竞赛;

2.优秀篇章推荐。

第六单元

《红楼梦》

了解众多人物形象及其个性特征,品味独特的语言魅力,受到思想熏陶。

优美散文欣赏篇9

为此,我在近几年的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中,结合美术课的规律和特点,将多媒体计算机技术运用在高中美术欣赏的课堂教学中,深深体会到了现代化教学手段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具有传统方式不可比拟的优势,深信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将会为我们的教育观念、教育手段带来新的变革,必将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制高点”那么它有什么样的优点呢?

1、利用音频,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规律为感官接收信息,整理、分析、加工,形成感性认识,然后大脑对经验进行交换。发散思维是运用多种途径和方向思考问题,产生新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的开阔思维模式。在美术教学课程导入过程中巧用音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合理想象,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更有利于美术教学的开展。如在教学国画《花草禽鸟意境图》一课时,教师可以以“鸟鸣”为突破点,选择符合意境的音乐《百鸟朝凤》进行引导,让学生在感受中国古典文化意蕴的同时,聆听各种模拟鸟鸣的声音,形成个人对画面的内涵和意境认识,丰富学生的创作空间和素材,如此可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利用视频,情境再现,切入课外

人类思维形成过程是从形象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视频播放的画面能使学生得到清晰的表象和感性认识。在美术教学中巧用视频,情境再现,可以使学生从表象入门,逐步深入,形成较好的抽象思维。如,一位老师在讲解《大猩猩》时,先播放了美国科幻影片《金刚》中大猩猩出现时震撼的场面,再现了大猩猩的外貌特征和形象特征,使学生身临其境,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为教学内容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可以直观体验,激发兴趣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兴趣是学生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美术保持密切联系、享受美术、用美术美化人生的前提。”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教师要想在教学上获得成功,这就要求美术教师创设情景,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多媒体的形象性、趣味性、新颖性则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了条件。它可以让教师轻松自如驾驭课堂教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特别是美术欣赏课程中,多媒体作为辅助教学作用尤为显著。

4、可以化难为易,破重难点

在美术教学中,当出现重点难点需要学生理解掌握,而光靠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模式是不行的,这种方法形式单一,学生易产生厌倦情绪,学生们喜欢活动的画面,有趣的情节,而多媒体的直观具体、变换灵活,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正符合学生的要求,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直观地感觉教材,有利于重、难点的突破。

5、可以激发想象,培养能力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创造是艺术乃至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艺术教育功能和价值的重要体现。”多媒体以其丰富多彩和生动活泼的文字、声音、色彩、动画等形式,使学生入情入境,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激励学生去表现美、创造美。

实践证明,教师巧妙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去完成中学美术教学任务,是教学中的一次改革,它能活化教材内容,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变无声为有声,它能让学生面对多彩的画面激起学习的兴趣去突破教材重难点,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提高。由此可见,多媒体辅助教学,既优化了课堂教学,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给美术教学带来了生机,注入了新的活力,是一种理想的教学形式。

多媒体技术是在计算机的控制下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影像等各种媒体信息与计算机集成在一起形成的一种具有人机交互功能的多媒体集成系统,是一种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它能及时、直观、生动和大量地把各种图、文、声、像信息展示在同学们眼前,从而增大教学容量,极大地满足美术欣赏教学的特点和需要,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通过教学实践的体会,多媒体教学在美术欣赏教学中的优势主要还有以下几点:

1、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为教学快捷地提供课题所需的各类信息,使课堂的信息量增加,极大地满足学生的欣赏需求,从而提高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效率和质量。

2、多媒体技术能为美术欣赏课创设理想的视觉条件和环境,能营造出美的氛围,引起学生美的情绪反映,激发同学们欣赏美术作品的兴趣,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

3、多媒体教学除了在视觉上的优势外,它还将听觉艺术(音乐)融入到美术欣赏中来,使美术与音乐、影像、文字、语言等完美地结合,创设一种情景交融艺术氛围,让学生的视觉、听觉在欣赏过程中达到共鸣,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得到美的享受,达到最佳的欣赏效果。

4、应用多媒体网络的优势,可以及时的获取大量的美术资料和信息,它是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当今教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取之不尽的资源库和信息源。

优美散文欣赏篇10

[关键词]欣赏能力提高情感文化情境创新发散性思维

新课程标准指出:“应通过美术学习,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长期以来,学校美术的评价只是单纯的技巧技能的考查评价,忽视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呢,本文进行了如下阐述。

一、学生如何在欣赏中与画面交流

新美术课程标准首次提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概念,其目的是强调通过学生亲自参与美术活动来体验和感受活动的价值,从而形成自己的艺术和价值观念。美术欣赏是一项审美活动,它需要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如观察、判断和想象来感悟美术作品,这种活动更需要个人的审美感受和情感的体验。

情感是审美活动的中心问题,美术作品大部分是以精神产品为主的,它通常表现艺术家某种思想和观念,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领域。

学生由于生活阅历、审美经验、知识修养的不足,能对美术作品积极主动地欣赏是比较困难的。教育学家第斯多惠在教师规则中讲过:“我以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激励人?怎么唤醒沉睡的人?”我想这句话应该能给我们以启迪。在美术欣赏教学中需要教师对学生作适当的引导和激发,其过程可分为三个步骤。其一是引发学生的情感。教师可帮助学生分析美术作品的形象、情节,特别是一些引人入胜的细节,如蒙娜丽莎的神秘的微笑等等,再通过生动恰当的语言描述,以此为突破口引发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其二是适当提出一些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想象,但是问题不要太多,要少而精,重点要突出。其三要以肯定的态度来评价学生的回答,这一点很重要。

二、教会学生领悟美术作品的文化情境

任何美术作品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创造出来的,艺术家在创造艺术作品时,不可避免地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文化情境是指一件美术作品被创作出来的时候所依托的文化环境、条件及其特征。因此,在美术欣赏教学时,不能单讲技法,要把美术作品放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去学习。那么具体怎么做呢?

首先,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需要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相关的历史故事。例如凡高的《播种者》就有必要介绍有关凡高生平的一些故事,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画面的意思,欣赏苏联雅布隆斯卡娅的《粮食》时,学生就应该知道当时苏联经过战后洗礼,人们高涨的劳动热情和崭新的生活风貌。

我们知道艺术来源于生活,多少名家作品也是如此,生活中美术现象也随处可见。在进行美术欣赏教学时,还可以把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活动相结合,并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扩大学生的视野,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创造一个更为广阔的文化情境。

三、学生欣赏能力的提高要多方面着手

每一个同学的审美都是有差别的,任何一件优秀的作品,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况下欣赏,都会有不同的感受,这也正是美术欣赏的魅力所在。美术欣赏教学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能搞教师一言堂或者照本宣科,应该有差异的,要能容忍和接受学生的各种见解和感想。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的看法、观点持有正确的态度,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才能激起学生更大的兴趣,才能引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动力。美术欣赏教学应该看重其学习的过程,不要过于追求结果,也很少有统一性,告诉学生这些,有利于他们进行积极思维,学会研究问题的方法,锻炼独创思维的能力,增强美术欣赏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美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紧紧围绕素质教育的核心,以新课程标准为开展美术教育教学工作的指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美术课堂教学的重点逐渐从传统的以传授美术技能技巧为主的单一模式转到全方位的、多元化的、开放型的、以美术文化渗透为主的课堂教学新模式的轨道上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和谐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