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描写的作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2:40:34

人物描写的作文篇1

关键词:描写人物;小学;作文

一、抓住人物外貌的特点,增加描写的生动性

外貌描写是描写人物的一种常见手法,外貌的描写必须抓住人物外貌特点,才能更好地表达人物的内心和性格,有利于烘托人物的精神品格,塑造人物的灵魂。例如,“我的同桌是一个很可爱的姑娘,她的鼻子小小的,耳朵也小小的,却有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总透着一种小聪明的感觉。红彤彤的小脸,总是鼓成一个包子,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就很喜欢哇哇大哭,有时候真拿她没办法。”这段描写从“遇到不顺心的事就喜欢哇哇大哭”可以看出她有点不讲道理、怕挫折、怕困难。又从“炯炯有神的眼睛”里看出她十分的水灵和可爱,抓住了人物外貌的特点,描写出小女孩有点野蛮却又十分可爱,让人感觉文中的小女孩实在让人爱恨不得。其实,从侧面去表达一些事、一些情,更添生动。

二、把握人物语言的描写,增加文章的立体感

把握语言的描写,更能直接反应人物的思想感情。在进行人物语言的描写时,要注意人物的背景、地位、品质和性格等等。如,

在庭外的大树下,爷爷总喜欢跟邻家张爷爷“杀”一局。

“老张,快快快,别磨蹭了。”爷爷摸着胡子,兴奋地说。

“偏不,我就不行,你这就赢了。等我想一步,再杀你个片甲不留。”张爷爷瞪着眼睛,愤愤不满地说。

从对话就可以一眼看出,爷爷和张爷爷都是属于老顽童的一类,孩子气的爷爷十分热衷于象棋,而且,有很强的好胜心理。在描写人物的语言时,最好让人物“自己说”,完全没有必要去加上自己的观点。因为这样,笔下的人物才更具立体感,文章显得真实而不做作。

三、注意人物神态的细节,才能形神结合起来

神态可以更加突显人物个性,给人一种真实感,使文章生动、形象。一个人的喜、怒、哀、乐、贪、嗔、痴、恨,多多少少都和神态有关。所以说,神态的塑造,是描写人物的重点。如,“她双手紧紧抓着他的衣服,脸色白得如纸一样,额头上的冷汗一滴接着一滴,身体微微颤抖着,眼眶都红了,却忍住泪水,迟迟不让它落下。”这写出了女孩的悲伤和疼痛,从神态上描写的悲哀,更触动人心。

教师在教导小学生描写人物的作文时,必须让他们学会从外貌特点、语言、神态上入手,有计划地进行训练,这样才能逐渐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人物描写的作文篇2

关键词: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修辞格容貌喻体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不乏描写人物的精彩片段,刻画人物容貌栩栩如生,其中使用大量的修辞格,利用修辞给人物添上更多神采。修辞格按史尘封《汉语古今修辞格通编》的分类,可以分为描绘类、引导类、换借类和变形类。这四类与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中材料上、意境上、章句上、词语上的修辞格的分类几乎一致。通过对《诗经》、《楚辞》等古典文学作品中人物容貌描写修辞手法的统计,一探古今文学作品在描写人物容貌描写中的修辞差异。

一、古典文学作品人物容貌描写常用修辞格概览

(一)描绘类修辞格

1.比喻

古典文学作品刻画人物容貌最常用的修辞格就是比喻。《诗经・{风・君子偕老》用“i发如云”将乌黑浓密的头发比作乌云。《诗经・卫风・硕人》中的名句“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用大量比喻形容庄姜的美丽,给人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用比喻手法描绘人的容貌,在辞赋和小说中最普遍。宋玉《神女赋》中用“朱唇地其若丹”来形容巫山神女。白居易《长恨歌》用“芙蓉如面柳如眉”来比喻杨玉环的面貌和眉毛。比喻又分为明喻、暗喻、借喻等。这些具体的修辞手段,在人貌描写中比比皆是。

2.衬托

衬托也是古代文学作品中描画人貌时常用的修辞格,不直接描摹眉眼,而是以他物来衬托所言之人,从侧面说明其容貌的美丽。宋玉《神女赋・并序》赞巫山神女之美,曰:“毛嫱鄣袂,不足程式;西施掩面,比之无色。”毛嫱和西施都是著名的美人,但神女的美丽,却能让这样两位美女相形见绌。曹植《美女篇》:“行徒用息驾,休者以忘餐。”行路之人见到这位美女,便驻足不走了,休息的人见到她,竟然忘记吃饭。从见者的痴迷中,可知美女姿色绝伦。

3.夸张

古代描写人物容貌,为了强调人物的美丽,也常常使用夸张手法。宋玉《登徒子好色赋》曰:“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美人高一点就太高,矮一点就太矮,脸上施粉就太白了,涂上丹寇则太红。极力形容东家之女天然清丽。《汉书・外戚传・孝武李夫人列传》中李延年赞美李夫人曰:“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一回头整个城的人都会为她倾倒,再回头全国的人都为之倾倒。用这种夸张的说法,达到传达李夫人的美丽的效果。唐代韦庄《秦妇吟》:“东邻有女眉新画,倾国倾城不知价”和上例相同。

4.感叹

《神女赋・并序》叹神女之美曰“茂矣!美矣!诸好备矣!盛矣!丽矣!难测究矣!”用“茂矣”、“美矣”、“诸好备矣”、“盛矣”、“丽矣”、“难测究矣”六句,连连赞叹神女之美给人的直观感受。感叹修辞格在上古和中古并不多见。

(二)引导类修辞格

1.错综

《诗经》中描绘人貌的句子,由于受到《诗经》整体上重章叠句特点的影响,也有许多错综修辞格的出现。错综主要分为词面的错综和句子的错综。《诗经》中常出现的是词面的错综。词面的错综主要是指词的变化和更新。一般以同义词或近义词做替代。这样可以避免相同词语反复出现,避免枯燥单一的句子,给人新鲜的感觉。《诗经・卫风・淇奥》“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和下章的“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便在词面上构成错综。“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切”、“磋”、“琢”、“磨”,均形容人经历磨炼修为;或形容人文采美好,素质纯正而有修养;“如金如锡”,“金”和“锡”都比喻受过陶冶锻炼,像金、锡那样精纯;“如圭如璧”中“圭”和“璧”都比喻人治学有成就,像圭、璧那样已琢磨成器。

2.对偶

描摹人的容貌,对偶自古以来不可或缺。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中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都是运用对偶,造成严整的文句格式,达到抑扬顿挫的效果。

3.排比

这两种修辞格相对来说使用的情况较少,排比是指将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者相似,而且意义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依次排列起来使用。《陌上桑》中“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便是一例。《登徒子好色赋》曰:“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和“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也是典型的排比。

(三)变形类修辞格

这类修辞格的使用在整个古典文学世界中是很多见的,但是单独描写人物容貌时使用的情况则比较罕见。只是吉光片羽地出现在少量句子中。例如《登徒子好色赋》中东家之女“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使用的是互文手法。文章作者“为了节约文字或者调节节奏的需要,将两个原来要合着说的词,特意在上文中省略去下文应出现的词,并且在下文中省略掉上文中应该出现的词,而在解释的时候,仍然将两个词合在一起讲,使之参互成文、互相补充、合而见意,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登徒子好色赋》一例的意思是说,东家之女嫣然一笑,能够迷惑阳城和下蔡两座城市的人们,这样才表达了完整的意思。

二、古今文学作品中描写人物容貌使用修辞格的变化

(一)修辞格种类减少

古代诗歌词赋中描摹人貌,无论是在意境还是词语章句上,都使用大量修辞格。《神女赋》和《洛神赋》等文章大量内容都在描述人的容貌,仅《登徒子好色赋》中描写东家之女的一段:“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仅仅一段,就有夸张、比喻、排比和互文等修辞格。

白话小说出现后,尤其是在白话小说繁荣的明清之际,人们较重视小说的故事情节,人物容貌的刻画则有削减。《红楼梦》写袭人容貌,只用“细挑身材,容长脸面”。小说写人,常常直接用数字表示人物身长几尺,髯长几尺,给人以确切直观的感受。比喻、夸张、衬托等较少使用,出现较多的是对偶修辞格,修辞的重心不再放在语句意境方面。《水浒传》写鲁智深:“生得面圆耳大,鼻直口方,腮边一部络腮胡须。”写李逵:“交加一字赤黄眉,双眼赤丝乱系。”写杨志:“面皮上老大一搭青记,腮边微露些少赤须。”直至现代白话文学作品,修辞格的使用就更加少见。鲁迅在《孔乙己》中对孔乙己的刻画:“他身材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花白的胡子。”张爱玲《等》中写阿芳“是个大个子,也有点刨牙,面如锅底,却生着一双笑眼,又黑又亮……”不难察觉,除了比喻,在现代白话文学作品人物容貌的刻画也很少使用修辞格。

(二)多用白描手法

与古典文学作品相比,修辞格在现代文学作品人物容貌描写中有所减少,取而代之的是白描手法。鲁迅描写闰土:“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老舍《骆驼祥子》描述祥子:“头不很大,圆眼,肉鼻子,两条眉很短很粗,头上永远剃得发亮。腮上没有多余的肉,脖子可是几乎与头一边儿粗;脸上永远红扑扑的,特别亮的是颧骨与右耳之间一块不小的疤――小时候在树下睡觉,被驴啃了一口。”张爱玲《沉香屑第二炉香》写克荔门婷:“顽劣的稻黄色的头发,烫得不大好,像一担柴似的堆在肩上。满脸的粉刺,尖锐的长鼻子底下有一张凹进去的小薄片嘴,但是她的小蓝眼睛是活泼的,也许她再过两年会好看些。”这样纯粹的白描手法在现代白话文学作品中随处可见,白描手法能够真实细致地描摹人物容貌,从而取代各类修辞手法成为现代人物容貌描写的新宠。

(三)频繁使用比喻

古典文学作品对人物容貌的刻画,大量使用比喻,再加以其他修辞手法。经过明清之际白话文学的过渡,至五四以后,这方面修辞格的使用渐渐被白描手法取代,但是比喻修辞格却依然活跃在现代文学作品的人物描写中。沈从文在《边城》中写女孩翠翠“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鲁迅在《祝福》中写祥林嫂“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张爱玲在《封锁》中写车上的老头子“他剃着光头,红黄皮色,满脸浮油,打着皱,整个的头像一个核桃。他的脑子就像核桃仁,甜的,滋润的,可是没有多大意思”。尽管白描手法是白话文学作品刻画人物容貌的主流,但修辞格的使用并不会消失,白描手法细致精确刻画人物容貌,修辞格则能使人物容貌跃然纸上,两者相辅相成,使人物容貌的刻画更加准确丰满。比喻恰恰满足了这样的要求,大量的白描加上适当的比喻,能够为人物容貌增添更多光彩,因此,比喻这一修辞格依然是人物容貌描写的点睛之笔,可见不论是古典文学还是现代文学,在描摹人物容貌上,比喻修辞格都是必不可少的描写方式。

参考文献:

[1]史尘封.汉语古今修辞格通编[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5.

[2]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3]程千帆.程千帆推荐古代辞赋[m].扬州:广陵书社,2004.

[4]李桂奎.中国古代小说关于女性容貌描写的植物化比拟[J].南都文学,2004(24).

人物描写的作文篇3

一个身材矮小,身高只有五英尺六英寸的人,他首要任务就是减肥。他是意大利本土人,因为他有深色的头发,橄榄色的皮肤和高挺的鼻子。嘴唇上有一排平整干净的胡子。清澈的眼神与优美的声线相呼应。

amanofsmallstature,hewasonlyfivefeet,sixinchesatthemost,andhewassomewhatoverweighteveninhisprime.Hisitalianheritagewasevidencedbyhisdarkhair,olivecomplexion,andstrongnose.aneatlytrimmedmoustacheadornedhisupperlip.inyoungyears,acigarfrequentlyprotrudedfromunderthedarkmoustache.Clearblueeyescontrastednicelywithhisolivetone.

therewasakindnessinthoseeyes,andtheyalwaysshowedhiseveryemotion.他眼里充满着慈爱,仁慈常常能从他的行为中表现出来。makinghimsoeasytoread.使得他很容易被看透。aneasygoingmanneractedlikeamagnetforhim,attractingtheloveandrespectofeveryonehecameJncontactwith,他性格开朗,非常好接触,跟她接触的人,总被他吸引,对他充满爱慕和崇拜之情。Duringworldwarii,hiscompassionatenaturewasutilizedasanurseinthenavyandinthemarines.在二战时期的海军和水手中,他的同情天性表现的跟护士一样Scarsonhisbackwereproofofhisheroism.他后背的刀伤证明了他的英勇。Heneverreallyspokemuchaboutthewar,butheonlywouldtellhisfavoritestoryofhowhedeliveredababyinallthatturmoilHemarriedduringhisstintintheservice,andsoonasonandadaughterwouldalsosharehislove.Bothofthemhavingdarkhair,oliveskin,andblueeyes.everyonesaidhowtheywere"thespittingimage"ofhim,oh,howhebeamedatthatstatement.Heworkedveryhardatbeingagoodhusbandandfather.Yearspassed,andhebecameagrandfatherwhowasaffectionatelycalled"papa."Hisgrandchildrenadoredhimandwerehisconstantcompanions.

GoingtomcDonaldsbecameaweeklyoutingforthem.Bout,alas,theheartthathadalwaysgiventoomuchJovegrewweakerandweaker.aftertwoheartattacksandatripleby-pass,hislovingheartstopped,andhebreathedforthhissoulintothearmsofGod.athisfuneralmass,thepriestspokeofhowhissuccesswasnotstoredinbanksbutinthatheartsofthosewholovedhim.Fromthisperspective,hewasamost-successfumanandtrulydiedamillionaire.thisprofileofBobLaCoyisveryaccurate.iknowbecausehewasmyJoyingfather.

人物描写的作文篇4

mygrandfatherheisanordinaryperson,althoughlooksordinary,butgiveapersonakindoffeeling.Hedirector,grayhair,butheneverFuLao.Hegotupatfiveo'clockinthemorningrun.afterrunning,everydayhewanttogotoworkinthegarden.Gardenisabouttostartworkat7o'clock,itwasnotuntilfiveo'clockintheeveningmorework.iadmiregrandpaperseverance!

intheevening,grandpaisoftenhardtodelveintolearning,ialsooftenaskmygrandfather:"grandpa,yourknowledgeisnotveryhigh?Howtocontinuetolearn?"andgrandpaisalwaysgentlystrokedmyhead,kindofsay:"sillychild,nevertoooldtolearn,learnseventyalsotoofew."Grandpaalsosparetimetopracticecalligraphy.now,whatcanidoforaslongastheyounghappythings,willfindmygrandpatowritecouplets!iadmiregrandpanevertoooldtolearn,loveoflearningspirit!

But,mygrandpa'seyeshasaveryseriousdisease.thedoctortoldhim,lethimdon'tdostrenuousexercise,especiallyintherunning.mymotherreturnedhometomygrandpasaid:dad,youdon'trunagainlater,wasatwork,iwillhelpyoutoworkinafewdaystoleave.andmygrandfathersaid:"lifeismovement,howcanigiveupsports?"Sograndpaatfouro'clockinthemorning,walkwhichroad,andmygrandfatheralsonotquithisjob.iadmiremygrandfatherhavethecouragetoovercomedifficultiesandovercomedifficultiesofspirit!

iadmiremygrandpa!

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自己最尊敬的人。而我最尊敬的人则是我的外公。

外公他是个平凡的人,样貌虽然普通,但给人一种和蔼可亲的感觉。他年逾花甲,两鬓斑白,但他从不服老。他每天早上五点钟就起来跑步。每天他跑完步之后还要去园林里去工作。园林里七点钟就要开始工作,直到晚上五点多才下班。我敬佩外公坚持不懈的精神!

晚上,外公还经常刻苦的钻研学习,我还经常问外公:“外公,您的学问不是很高了吗?怎么还要继续学习呢?”而外公却总是轻轻地抚摸着我的头,和蔼的说:“傻孩子,活到老,学到老,学到七十还嫌少嘛。”外公还利用业余的时间来练习书法。现在,谁家只要办什么喜事,都会找我的外公去写对联呢!我敬佩外公活到老,学到老,热爱学习的精神!

人物描写的作文篇5

关键词:记叙文;人物描写;小学

人物描写是记叙文中最常见的一种描法。其主要目的是通过描写人物的精神风貌,描绘人物性格,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为动作来反映文章的主旨。好的人物描写通常可以做到让读者不自觉地在脑海中形成一个文章中所描写的人物的形象。使得整篇记叙文所描绘的场景跃然纸上。而人物描写作为最基础的一种描法,在小学就着手对学生进行锻炼,无疑会对其以后的学习生活产生长远的积极影响。人物的描写总共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下手:人物品格特征、人物所具备技能的特征、人物所常有的情绪的特征、人物日常性格的特征、人物外貌的特征。从这几方面可以很好的将一个人描绘得绘声绘色,跃然纸上。从写作的培养方面以下四点尤为重要。

一、人物的外貌描写

外貌是给别人留下第一印象最直观的表达方式。而外貌描写可以从人物的气质、相貌、衣着、身材等为突破口,在写外貌的时候可以结合人物当时所处的环境,所做的事来写。配合修辞手法突出人物特点。

二、人物的语言描写

语言可以最大限度地反映人的素质修养,文化水平等等。小学生在进行人物语言描写训练时,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分析什么样的人物会说什么样的话。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应该说什么样的话。不仅教授了学生怎么去描写人物,同时也教会了他们社会中的一些看不到的规则。通过语言的描述将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内心情感展现在纸上。

三、人物的动作描写

动作描写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社会地位,自身修养。动作的方向取决于思想的方向。而从一些日常的动作描写中更是能体现出人的生活环境。《少年闰土》中闰土在田地里插獾的动作描写就极为经典。通过“刺”“捏”“熟练的刺去”等描写向读者展现了一个常年生活在乡下与田地相伴的勇敢的机智的闰土。

四、人物的心理描写

心理描写从来都是最精彩也是最难以处理的。从人物的心理描写上可以看出一个人物所有隐藏起来的品质。在讲授心理描写时可以在课堂上做一个互动,让两个学生互相猜彼此的心里在想什么,然后写下来。最后对比出自己的想法与对方真实想法之间的差距。通过实践让学生明白什么样的人会有什么样的心理活动,在什么情况下心理活动会收到影响,从而使人物的描写更加生动形象。

写作方面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可以锻炼出来的,需要长时间的培养。而通过人物的描写让学生学会在现实生活中去观察身边的人,从生活中取材,不仅学到了书本上的知识,同时也学到了做人的道理,不失为一种提升记叙文水平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张永吉.论小学生记叙文的写作要素[J].考试周刊,2006(08).

人物描写的作文篇6

通过对人物的容貌、神情、衣着、姿态、语调、外貌特征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种方法。人物的的外貌和人物内心世界密切的联系,具体说:通过外貌描写,使人物的形象更丰满,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通过外貌描写,揭示人物的身份;通过外貌描写,展示人物在特定场合的内心世界;通过外貌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精神面貌和思想品质。

总之,外貌描写要和表现人物特点、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紧密配合。外貌描写要传神,切忌脸谱化,反对那种部分主次,从头写到脚、千人一貌的写法。

2、语言描写

对话是两个人或几个人的谈话;独白是人物的自言自语。语言是人物内心世界的直接表露,对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起重要作用。有个性特点的语言可以起到“闻其言,见其人”的作用。

语言描写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文章中人物的语言要精心筛选,把那些足以能表现人物的个性特点、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语言,写进文章中;二是好的语言描写,一定是符合当时的情景,符合人物的性格、身份、性别、年龄和文化修养等方面的特点。?

对话描写有四种形式:说的话写在后面,说话人后面用引号;说的话在前,说话人写在后,用引号、句号;前后各引一句或几句,中间交代谁说的,用逗号;只写人物语言,不写说话人。这四种形式要根据实际需要灵活事业,避免行文死板。

3、动作描写

通过人物的行动、动作,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的一种方法。一个人的行为、动作,往往是他的思想感情、性格特征的最真实的外化。看一个人,不仅要听他怎么说,更要看他如何做,正所谓“听其言,观其行”,因此,动作描写是直接刻画人物形象,展示人物精神面貌,把人物写“活”的重要手段。那么,怎样描写人物的动作呢?

首先,要选择关键性的动作来写。一个人做事的时候,会有许多动作。但他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这些动作一个不少地都写出来。这就要求选择那些关键性的、最有意义的动作来写。

其次,要写准确。同一个动作可以用很多动词来表示,但只有那些有特色,最能反映人物气质的动词,才能把人写“活”。有一位作家说过,最难的不是写动作,而是写出有特点的动作,从动作中写出人来。

4、心理描写

人物描写的作文篇7

一、人物刻画要有度

1.不要事无巨细什么都写,而要择其一二浓墨重彩地写。当然这要根据主题的需要去选择,决不能无的放矢。

2.一定要让人物的言行、心理、个性特征等符合人物的年龄、经历、身份、文化教养等。不要让一个两三岁的孩子说60岁老人才说的话,也不要让一个没文化的老太太说些大道理等。无视人物的年龄、经历、身份、文化程度等而乱写一通,是不能写好人物的,更谈不上写出人物的个性特点。

二、精心描摹人物与众不同之处

共性的、人人都有的东西,写得再多也不会吸引人。只有有特色的、独具个性魅力的东西,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才能让人拍案叫绝。人物描写的基本方法一是正面描写,包括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和神态描写等;二是侧面描写。

1.肖像描写。肖像描写,不要求写全貌,重在表现人物的性格,就是对人物的外貌特征进行准确、生动、形象的描绘,来向读者揭示人物的思想品质、精神风貌和性格特征。其作用不仅在勾画出这个人物的外部面貌,而且以“形”传“神”,即通过人物的某些外部特征来揭示这个人物的性格。所以肖像描写往往着重于人物的面部、身材、服饰描写,以表现人物的身份、风度、神韵和表情。

2.语言描写。言为心声,人物的话语最易“泄露”人物心灵的秘密,最能灵活而直接地展示人物的性格,因此,语言描写是刻画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因此,语言描写一要能显示人物的身份、职业、地位、经历。二要能够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三要性格化,要在描摹语态、叙写对话的过程中表现出“这一个”的个性特征来。四可通过语言描写介绍环境或时代背景,或借人物之口作议论以深化主题,使语言描写成为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最后,语言描写要生动、简洁,忌八股调、学生腔。

3.动作描写。动作描写同样要为表现人物的性格服务。行动是人物性格的具体表现,人物的一举手、一投足都能很好地表现出人物的性格。所以对人物动作的描写是展示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方式。动作描写就是让人物在“做些什么”和“怎样去做”中去展示自己的价值观念、情感特性、性格气质、精神状态等。

4.心理描写。心理描写就是对人物内心的思想情感活动进行描写。通过对人物心理的描写,能够直接深入人物心灵,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常有以下几种方式:内心独白、动作暗示、景物烘托、心理概述。

5.神态描写。神态描写专指面部表情,描写时要用表示表情、神态的词语,如“哭丧着脸”“专注的神情”等。

6.侧面描写。恰当地借助一些侧面描写,常常可以收到正面描写无法替代或者很难收到的艺术效果。

人物描写的作文篇8

一、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课文学习入手

心理活动的描写好像是人物无声的语言,它能够把人物的思想活动,复杂而变化的感情直接表现出来,让读者了解人物在想什么或者想要做什么,人物的情感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它是读者了解文中人物的窗口,也是展示文中人物特点的平台。所以,我们在写作文时,应该先从课文中学会欣赏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比如八年级课文《芦花荡》有一段精彩的心理描写:“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芦花荡》中的这一描写,是心理描写中最常见的手法――“内心独白”。这段内心独白把抗日英雄老头子的内心自责刻画得多么细腻、曲折!老头子是非常自信和自尊的,他的责任心非常强,认为只有百分之百完成任务,才算尽到自己的责任。听着受伤的大女孩子痛苦地哼哼,听着小女孩子的话语,老头子痛苦到极点,他把大女孩子受伤流血的责任完全归咎于自己,通过内心独白表白自己强烈地自责心理。课文中好的心理描写段落还有很多,老师要善于让学生在学习中品读,在作文中运用。

二、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掌握心理描写的方法

有不少的学生在习作中不考虑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功力,喜欢文字上力图达到耸人听闻的效果,要么就堆砌华丽的辞藻而无实质内容。结果,作文不是语焉不详、文不对题,就是内容空洞、词不达意;严重背离了记叙文的要旨和根本。比如我在几次的评改作文过程中,就发现学生在叙述事情时过于简单,不善于捕捉自己(或文中主人公)的心理活动来表现主题。我们同学往往是怎么写作文的呢?“语文考试开始了,老师把试卷发了下来。在拿到试卷之前,我紧张得要命,就怕自己考砸了。试卷拿到手以后,我一看不会做,很是伤心。于是我抱着侥幸的心理磨磨蹭蹭想偷看”虽然,他用“紧张得要命”、“很是伤心”等词,但我们并不感觉到他有多紧张,有多伤心,原因就是他用抽象的概述代替具体可感的描写。所以,我后来特意设计了一堂心理活动描写讲评课,进行专门练习。这也正好契合八年级作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作文选材真实的基础上,作文学会具体生动地描写。让学生明白心理活动的描写不仅是“我想”、“我感到”等词语直白地进行描写,还可以通过幻境、景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来侧面烘托人物的心理,通过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来表现文章的灵魂。

那么如何进行具体可感的心理描写呢?

1.内心独白

内心独白,就是自己对自己讲的无声的话。人在不同的心理状态下会对自己讲不同的话,这不同的话就能反映人物不同的心理状态。把特定状态下自己对自己讲的话详尽地描写下来就能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注意在内心独白之前应加上“想”、“心说”等提示语。

例如要描写上文中那位同学的紧张心理就可以这样写:

“我不停地在心里念叨:阿弥陀佛,上帝啊,保佑我吧!我再也不听录音机,不看电视,不打游戏机了。唉!都有怪我自己,老想着打游戏机,考试前一天还趁父母不在家偷看了一个小时的电视。老天啊,发发慈悲,手下留情,我以后上课一定好好听讲,千万别让我不及格啊!”

2.用神态语言动作反映内心的变化

一个人的思想的波动,往往能够从人物的言语神态中表现出来,语言行动是心理的外在表现形式,人物的心理通过语言行动向外界传达。通过抓住人的形态的变化来刻划心理活动,不失为一种高明的写作方法。例如刚才那位同学侥幸想偷看的心理就可以这样写:

“我的目光开始游离,在教室中转来转去,最后停在了旁边同学的鞋上。我的目光开始向上移,再向上移,移到他的桌角时,我突然看到了模糊的选择答案,心中一阵狂喜。”

3.用景物自然地折射内心的感受

一个人在不同的心情时看相同的景物,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因为人对使自己心灵产生感应的事物特别敏感,因此人的眼睛能根据自己的心情选择景物,并伴随着强烈的主观感受。人物的性格、情绪一般都可以通过景物描写来反映。古诗文中就常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之心,也常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悲伤之感,这种寄情于景、借景抒情的写法,能够收到“状难写之景于眼前,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效果。

上面考试紧张的心理,也可以用景物描写来烘托“我”的紧张担忧:

“天阴沉沉的,不时刮来阵阵冷风。风刮到我身上,我就不由自主地打颤。教室里静悄悄的,只听见“沙沙”的写试卷的声音,“哗啦!”我的心随之猛跳了一下,一个同学不小心把笔碰到了地下。看着老师紧瞪的眼,我不由得心里直打鼓。”

教师在进行心理描写类记叙文训练时,以上三种方法可专门进行练笔。进行人物心理描写的时候还要注意以下问题,第一:心理描写要符合人物年龄、身份、性格特征、思想状况和特定环境,要让读者感到真实可信。第二:心理描写可以只言片语,穿插在行文之中,也可以相对集中。第三:多数情况下,心理描写总是与叙事相结合,并且伴随着人物的语言、行动、肖像描写进行。总之,要写好人物,单靠外部的肖像与行动描写是不够的,还必须深入细致地探索人物心灵深处的思想、情绪、感受及其产生的原因与发展变化的过程。要做到这一点,作者除了需要掌握一定的描写心理活动的表现手法外,还要熟悉生活,熟悉所描写的人物,掌握人物内心活动的规律。在心理描写中,要防止脱离客观依据,离开特定的环境和人物的性格逻辑,而随意主观臆造。

人物描写的作文篇9

一、勤于观察,善于概括人物个性

留心观察是写作的前提,要写好人物离不开平时的观察。有些同学平时不愿意与人交往,不太留心观察他人,对身边人漠不关心,头脑中没有储备足够多的个性人物,提起笔来作文时,就只好想当然了。作文功夫在课外,“要写人,得接近人,关心人,了解人,而且爱人。”(巴金语)人物的个性并不是抽象的、不可捉摸的,它往往表现在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方面。观察时要仔细把握,认真比较,反复思考,然后通过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写出人物的特点,显示人物的个性。“要练习我们的眼睛善于观察人的动作、态度和表情”(艾芜语)。在观察的基础上还要学会归纳概括,从中抽象出人物的特征。生活中那么多活生生的人,各具千秋的形象,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就能抓住人物的特征,做到“胸有成竹”,就能画其形,描其神,铸其魂。人物的个性主要表现在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方面。

二、选好典型事件支撑人物

人因事而鲜活,事因人而彰显。写人离不开写事,人物的个性需放在典型事件中加以表现,事件能够让人物“站起来”。写人物,首先要选择那些最能够表现人物性格特征、思想品质的事情。这些事情不一定要轰轰烈烈,平凡的小事最能打动读者;这些事不一定要完完整整,一个片段、一个画面、一个细节都可以传神地写活人物;这些事不一定新鲜,但一定要有生活气息。可以写一件事,也可以写几件事,可以一人一事,可以一人多事,可以多人一事,可以多人多事。事不在多,关键是能不能体现人物的个性特征。好的事件应该以小见大、具有戏剧冲突、能够吸引人。塑造人物形象离不开叙事,但决不能就事论事,更不能让事件淹没人物。

三、多方描写,反复凸显人物的个性

刻画人物的个性是一项系统工程,往往不是某一种方法的简单运用,常常是多种描写方法共同作用的结果。常见的刻画人物个性的方法包括: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侧面描写、环境烘托等等。

(一)以形传神写外貌特征

外貌描写是对人物外形,包括肖像、神情、发型、服饰等的描写,其中以“画眼睛”最著名。成功的外貌描写要能抓准人物的特征,要能从外貌中体现出人物的时代、性别、年龄、身份、职业和性格特征。描写人物外貌多用于人物出场,作为对人物认识的起点,要给读者鲜明的第一印象。《红楼梦》“林黛玉进贾府”部分中的外貌描写就属于这种类型。外貌描写还可以散见在文中,或写出人物心理的变化,或写出人物的精神风貌等。成功的外貌描写往往能够由表及里、以形传神、形神兼备,常常能体现出作者的主观情感。

外貌描写的角度很多,可以从叙述者的角度写,也可以从文中人物观察的角度写,还可以从人物自我观察的角度写。大多采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有时还借助侧面描写。《陌上桑》除了直接描摹罗敷之美:“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诗中还运用间接描写:“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鞘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归来相怨怒,但坐观罗敷。”连耕田犁地的农民都耽搁了工夫,可见,罗敷有多美。根据主题表达的需要,有时是三言两语的简笔勾勒,有时是洋洋洒洒的工笔细描。“要极省俭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鲁迅是“画眼睛”的高手,擅长通过眼睛来透视人物的灵魂,“间或一轮”的祥林嫂,“眼光正像两把刀”的康大叔等,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描写反面人物的外貌,有时可以采用漫画笔法。为了突出人物外貌的变化,有时要运用对比手法。为了取得生动、形象的效果,往往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

外貌描写切忌“脸谱化”、“平面化”、“表面化”、“眉毛胡子一把抓”。

(二)动作描写让人物跃然纸上

“人物的性格必须通过行动来表现。”(茅盾语)人物的一举一动都是受其思想、性格支配的,通过描写人物的一举手、一投足,读者就可以知道人物在干什么,还能看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所以,行为描写在刻画人物个性方面具有特殊作用。成功的动作描写,可以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可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鲁迅小说《药》中华老栓在刑场买人血馒头是“慌忙摸出洋钱,抖抖的想交给他,却又不敢去接他的东西”,从这些动作中可以看出老栓的懦弱、善良、不觉悟,而刽子手康大叔看到老栓“踌躇”不定时,“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粗鲁、凶恶的特征一目了然。好的动作描写还可以反映人物心理活动的进程,有时候还能推动情节的发展。

动作描写要讲究动词的选用,要求传神、有动感。要写出人物习惯性的或关键性的动作,要学会刻画人物的细微动作,做到一举一动见性情,尤其要学会分解动作,具体描写人物的连贯动作。

动作描写切忌漫不经心,信手拈来;要力求避免东鳞西爪,杂乱无章,动作游离于人物性格之外;还要防止动作相仿,陈词滥腔,表现不出人物的个性特征。

(三)用语言亮出人物的另一张脸

俗语说“言为心声”,语言是人物思想情感最直接的表露。从“宁叫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这句话中,曹操的自私、冷酷一览无余;从“人生就是一件交易”这句话中,葛朗台金钱至上的人生哲学暴露无遗;从“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这句话中,桑提亚哥的铁血硬汉形象就矗立了起来。无论是独白,还是对话,都要体现出人物的个性。什么个性的人说什么话,言语不同各如其面,不能“千人一腔”、“学生腔”。人物语言要切合人物文化背景、年龄、职业、性别,要符合特定的语境,力求生动、精炼、形象。“兵不在多而在精,话不在多而在情”,作文中的人物语言应少而精,避免长篇大论和说教式的描写。好的语言描写要含蓄,有潜台词。可说可不说的话,就不说,多留点空白,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刻画人物时还可以运用语言上的前后对比,就是让同一个人物在前后说出了不同的话来,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如契诃夫《变色龙》中的警官奥楚篾洛夫在处理狗咬人这件寻常案件时,随着狗的主人的变化,作出的处理意见也跟着不同,这些前后矛盾的语言描写揭示了人物媚上欺下、趋炎附势的嘴脸。

只有言如其人,才能给人以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感觉。

(四)洞幽烛微绘心理

俗说“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心理描写就是用来表现人物在特定情境中的思想和心理状态,能帮助读者理解人物的行动或思想。常分为直接心理描写和间接描写两种。直接的心理描写是指内心独白或幻境或用第三人称的语言直接写出心理活动。间接的心理描写是通过人物表情、动作、语言和环境等写出人物的内心活动。刻画人物心理主要方法有:(1)心理概述,就是作者对人物的内心活动直接叙述;(2)自我独白,就是人物自己站出来把内心活动和盘托出,一般摹写“意识流”来流露心理;(3)梦境和幻觉,借助人物的梦境和幻觉来反映心理;(4)借助环境衬托心理,既有乐景乐情、哀景哀情的正衬,也有乐景哀情、哀景乐情的反衬;(5)通过刻画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等来暗示和表现人物心理。

刻画人物的心理必须写出心理矛盾以及心理变化的过程,不能没有矛盾及起伏变化。我们提倡高中生用第一人称写记叙文,更适宜对“我”展开心理描写。但要注意:运用第一人称可以直接写“我”的心理活动,不能直接去写别人的心理活动,否则就不真实了,只能间接描写别人的心理活动,这是高中生作文与小说的不同!

(五)于细微处传神韵

细节能将人物的个性放大凸显出来。《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监死前“伸着两个指头”不死,一家人围在床前纷纷猜测,就是难以猜透,最后,小妾赵氏挑下一根灯草,老财迷“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这个动作细节凸显了严监生吝啬的个性。朱自清散文《背影》中父亲爬月台时吃力样子和动作细节写出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鲁迅的小说《孔乙己》中“排出九文大钱”的细节则刻画了孔乙己的摆阔的迂腐个性,没有细节描写,就不会有活生生、有个性的人物形象。因此,记叙文中要对能够展示人物个性的外貌、动作、语言和心理等方面的细节进行描写。

以上都属于正面描写,还可以借他人、他物或环境来侧面描写人物的个性。对比描写也是凸显人物个性的一种有效方法,可以是人物自身前后的对比,可以是与他人的对比。可以描写人物在不同场合下的不同特点,也可以描写人物在不同场合的同一特点。

人物描写的作文篇10

阅读理解在语文考试中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不少学生会在阅读理解上失分过多。如何做阅读理解题?如何尽量拿到高分?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语文阅读理解基础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语文阅读理解基础知识1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

拟人(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便于抒情;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利于表达作者情感。夸张:使表达的情感更为强烈;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引发人们的想象。

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内容上表意凝练,概括力强,抒情酣畅。

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加强语气;叙事透辟,条理清晰,利于抒情。

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多次强调,增强表达效果,突出主旨。

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释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设问:自问自答,突出文章内容;吸引读者,引发读者思考。

反问:增强语气,强化情感。

引用:增强文章历史文化底蕴;丰富文章内容;增强表达效果和说服力。

双关:使语言幽默;适应语境需要,使表达含蓄曲折,增强文章表现力。

反语:正话反说,显得幽默讽刺。

语文阅读理解基础知识2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象征:引申事理,使抽象事物具体化,激发联想,感染力强。

衬托: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特点,强化思想感情;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使文章曲折含蓄。

抑扬(先抑后扬、先扬后抑):引发好奇,使文章曲折有波澜;感情铺垫,突出喜欢赞美或批评讽刺的情感。

托物言志:在对事物的描绘过程中寄托作者的个人情感和理念。

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虚实结合: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刻画人物性格更鲜明,凸显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主旨。

动静结合:以静衬动或以动衬静,起烘托作用。

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具震撼力。

渲染烘托: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

联想想象:丰富文章内容;使形象更为生动形象;增添文章艺术表现力。

反语(反讽):表现人与人之间的亲昵情感或讽刺语气;辛辣讽刺,幽默有趣,使文章富有战斗性。

语文阅读理解基础知识3描写

一、人物描写

正面描写:肖像描写(以形传神);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语言描写(言为心声);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神态描写;细节描写(抓住生活中的小细节,尤其是动作,来刻画人物形象,准确传神,形象鲜明)。

侧面描写:不直接写人、物本身,而是通过他人对主体的感受与评价从侧面来突出主体的特征。如三月不知肉味,绕梁三日。

二、环境描写(自然景物描写,社会环境描写)

作用:①照应前后文、标题;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情感;③衬托(正衬、反衬)主体;④表现、突出主题;⑤展示人物活动背景或社会背景;⑥对下文的议论、描写、抒情做铺垫;⑦预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

景物描写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以静写动;点面结合;虚实结合;正侧面描写相结合;高低远近声色结合;视觉、嗅觉、听觉多角度写景;对比。

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三、场景描写

摄取一个有意义的生活场景或自然景观,采用各种修辞手法,把所看到、听到、想到的写下来,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