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百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2:22:34

我的百伯篇1

好样的

“不赚昧心钱,才是真正的人之所为。”当听到这句话,我马上就想到了去年夏天发生在从学校回家的路上的一件事。

那天早上,天气特别好。我正走在回家的路上,看见一位戴着草帽的老伯伯冒着酷暑在烈日卖西瓜。这时,一位外国人骑着自行车过来了。用不怎么标准的普通话对老伯伯说:“一个多少钱?”“不贵,不贵!”老伯伯拍了拍他那黑乎乎的双手,说:“十块钱。”外国人便掏出钱包,拿出钱递给老伯伯,抱着西瓜骑上自行车调头走了。可是事情还没有结束。因为那位外国人十分匆忙,错将一百元当成十元人民币给了老伯伯。只见老伯伯毫不犹豫地拿起钱推着他的那辆笨重的西瓜车追上去,大喊:“喂,你的一百元!”老伯伯见那位外国人没听到,丢下西瓜车赶上去。外国人惊讶地说:“啊?我丢了一百元吗?”“不,是你多给我钱了,我应该找给你九十元!喏,你的钱。”老伯伯气喘吁吁地说。外国人用激动万分地说:“真是谢谢你了,这一百元就算是对你道德的奖励送给你!”老伯伯谢过外国人后,说:“我们中国人是不能要不是自己用劳动赚来的钱。”外国人听后,又用十分标准的普通话对老伯伯说:“中国人,真是好样的!”

我的百伯篇2

麦田里的百合花

一粒百合花籽落在麦田里,百合花籽发芽了。

过了一段时间,百合花结出了芳香扑鼻、美若天仙的花朵。一天,百合花突然发现自己脚下有很多不知名的,绿油油的东西。于是美丽的百合花发问了:“喂,脚下的绿油油的东西,你是啥呀?”绿油油的麦子齐声说:“我们是麦子。”“哈哈,一堆丑陋的麦子,有啥用?我看你还是多买点化妆品来化妆吧!看我这么美丽,可以供人们观赏,谁不爱我?”百合花说完骄傲地挑了挑她那眉毛。麦子们微笑不语。

百合花见状,“哼”了一声就又去打扮了。

一转眼,秋天就到了。麦子们长大成熟了,结出了沉甸甸的麦?B。麦田里一片金黄,美丽极了。而此时的百合花已经凋谢了,枯萎了。农民伯伯笑呵呵地来收麦。他边收边说:“有收成了!明年的生活费有着落了!”农民伯伯收着收着,突然发现了枯萎的百合花。农民伯伯皱了皱眉头,把百合花拔出来扔到了田埂那里。

我的百伯篇3

当国际顶级私募基金进入中国的同时,亦在搜寻金融圈的重量级人物,而香港金融圈里的“长袖善舞”者,梁伯韬居其一。

梁伯韬在金融界“呼风唤雨”二十余年。1987年,梁伯韬作出了职业生涯中重要的一个决定,离开花旗自立门户成立百富勤投资集团。作为一个投资家,梁伯韬独具慧眼,当邓小平1992年南巡之后,他看准上海发展神速,急需资金,在他的率领下,百富勤帮助上海石化、上海实业等一系列大陆企业先后在香港上市融资,在亚洲地区掀起一股势不可挡的“红筹热”。梁伯滔声名鹊起,百富勤也一飞冲天,成为了亚太地区日本以外最大的投资银行。

在1993年至1994年初和1996年初至1997年10月的前后两次红筹热潮中,百富勤分别推出的“买壳概念”、“分拆概念”、“中国概念”和“注资概念”、“省市窗口概念”等包装方式,每次都掀起一阵市场的狂潮,大批红筹国企成功登陆香港股市。其中最为出名的当属北京控股招股上市,在他的运作下,北京控股获得了1200倍的超额认购,把百富勤送上事业的巅峰,梁伯韬也由此被称为“红筹教父”。

然而世事难料,正在百富勤如日中天的时候,东南亚金融危机,其遭受重创,亏损10亿美元。梁伯韬与时任董事局主席的philipL.tose全力抢救未果。1998年1月,投资失误使得百富勤宣布清盘。这是梁伯韬事业遭受的最大挫折。

2001年,梁伯韬离开百富勤,转投花旗集团麾下的所罗门美邦,出任亚洲区主席。

与梁锦松的官方背景不同,梁伯韬一直备受李嘉诚青睐,与之关系密切,过去“长和系”的多个分拆和融资大计,都是出自他的手笔。李嘉诚曾公开说:“无论他(梁伯韬)到哪里,我都会支持。”可见二人的友好关系。

2006年2月底,梁伯韬离开花旗集团,但仍任兼职顾问,与各大投行关系密切。梁伯韬离开花旗集团曾被《商业周刊》评论为代表了“亚洲投资银行家正在广泛地转向私人资本领域”的趋势。

我的百伯篇4

吴光星,锡伯族人,1974年1月出生在察布查尔县堆依齐牛录乡堆依齐牛录村;1998年借调到县政府任行政秘书;2003年任孙扎齐乡政法副书记;2006年任县委办公室副主任;2007年,吴光星调任纳达齐牛录乡乡长;后任爱新舍里镇镇长。

《乡约》:许多人包括我在内都对锡伯族这个民族不大了解,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锡伯人,您能跟我们说说,在您眼中,锡伯人到底是怎样的一群人?锡伯族又是怎样一个民族吗?

一个忠诚、英勇、开放、包容、创新、勤劳的民族。

《乡约》:众所周知,锡伯族能歌善舞,那么除了这些,锡伯人包括您还有那些绝活?

多才多艺。如卡徒(安德荣)老汉可以用各种乐器演奏歌曲,尤其擅长用曼陀铃弹奏;金保老人用五种语言唱《北京的金山上》,口技一流。像这样的人在锡伯族当中还有很多。

会说多种语言。锡伯人基本上都会说汉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甚至于蒙古语言、俄罗斯语等,被称为“天生的翻译家”

《乡约》:与大多数锡伯人的热情开朗不同,据我所知,吴镇长年轻时好像并不擅长与人沟通,有个故事说您曾经暗恋一个女孩四年不敢表白,有这回事吧?而您在当上乡镇领导后又必须跟群众沟通,是怎样实现这种转变的?这其中有没有过痛苦和挣扎?

是这样。当我走上领导岗位以后,有很多事情必须自己去面对,记得刚上任不久就发生一起群体性上访事件,当时乡里就我一个人去做上访群众的工作,看到有许多上访的老百姓情绪比较激动,当时我心里确实害怕,但我一直在心里提醒自己,不能让他们看出来我害怕,因为当时心里紧张,手就一直抖,而且出汗,我就紧紧地握着拳头,不让他们看出来。在农村工作你不会跟群众沟通,那你绝不会干好工作的,这样我就有意的专门跟群众打交道,以此来锻炼自己,开始的时候我仅仅是找一两个人交谈,慢慢的范围就扩大,由几个人到十几个人甚至到几百个人,谈话的内容主要是谈一些他们感兴趣的事情,并且要注意说话的语气、方式,总而言之就是“用他们的话跟他们说他们感兴趣的事”,等他们从心里接受你以后,你再跟他们做工作,老百姓一般都会接受的。而且跟老百姓打交道一定要用心去沟通,就把他们当成自己的亲人,这样老百姓才会从心里接受你,同时对于你安排的事情他们也会言听计从,即使是因为你的失误对他们造成一定的损失了,只要他们把你当成自己的人,他们就会原谅你。这些都是我同群众打交道当中认识到的,基于这种认识越来越喜欢跟老百姓打交道,久而久之就由原来的不善于跟人交流变为喜欢交流,刚开始交流的时候也有过痛苦和挣扎,像不知道说什么、该怎么说等等,但你必须得克服,克服不了你就开展不了工作。

《乡约》:您一直有个愿望,就是把爱新舍里镇打造成一个现代畜牧业强镇。那么,您眼中的现代畜牧业是什么样的?而要达到这一目标,爱新舍里镇面对的困难是什么?您准备怎样实现这一目标?

布局区域化、养殖规模化、品种改良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商品市场化、服务社会化,而且牛羊肉加工与锡伯族文化、旅游相结合。

《乡约》:听说刺绣、养牛、农家乐是你发展经济的三招,养牛、农家乐都可以理解,但您是怎么想到在锡伯族发展刺绣的?锡伯刺绣有什么特色?目前妇女们刺绣的收入怎样?

在锡伯族发展刺绣基于几点考虑:

1、当地锡伯族有个传统,每一个妇女都会一点刺绣,这是个基础,因为有这么大一个群体有这么多人会刺绣。只不过以前没有把自己的刺绣产品推向市场化,我仅仅是做到把他们组织起来,分散或者是统一生产、销售,使生产出来的刺绣由以前的家里人用变为产品推销出去;

2、刺绣产品产值高能够实现利益最大化;

3、在农村,土地等自然资源有限,老百姓很难在人均4亩地上有很大的作为,但刺绣就不一样可以发挥他最大的潜能。

锡伯刺绣最明显的特点是:比较秀气、针法比较细腻、灵活、有动感。绣的针法以平绣为主,造型主要体现花卉、动物、山水、龙、凤等,尤其偏爱牡丹花、莲花、等。

目前刺绣的收入:家庭小作坊一年有3万元――5万元的收入,若打零工,光纳鞋底就有700元――800元/月的收入。

《乡约》:说说农家乐吧,您认为锡伯农家风情游的前景如何?目前发展农家乐的农民有多少?效益怎样?

我认为锡伯农家风情游的前景一片看好,因为锡伯族的历史本身就是一个西迁的历史,是一个为了国家的领土完整,从东北老家西迁到西北,屯垦戍边、抵御外侵、保卫国家的历史,把这种历史与精神结合到旅游上就是一个红色旅游。再加上独特的锡伯族餐饮、文化、民俗,使好多外地人都慕名而来。

目前发展农家乐的人有很多,效益都很好,一般收入都在几万元至十几万元以上。

《乡约》:在爱新舍里镇想要达到您所说的目标要面临很多的困难,听说您曾经立下一个军令状,我想问问您,如果这个目标实现不了,您会怎么办?同时,您心目中想要打造的爱新舍里镇是什么样?

实现不了这个目标就卷铺盖回家。经济发展、各民族团结友爱、人民安居乐业、美丽富饶的爱新舍里镇。

《乡约》:目前锡伯族包括文字在内很多本民族传统都在逐渐消失,这也是少数民族普遍存在的问题,您是怎么看的?有没有在自己职责范围内,做一些保护工作?

很多本民族的传统都在逐渐的消失包括文字,我觉得中国之所以成为中华民族,正因为他包含了56个民族的各个文化,锡伯族文化包括文字就是其中之一,他是与中华民族的大文化紧紧融在其中,缺少了哪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一种遗憾,不管是哪一个民族的人他只有在热爱本民族的前提下,才能热爱中华民族,这是一个前提。

对于有些人提出来学习本民族的语言文字没有用的说法,这种观点是非常错误的,学习本民族的语言文字是基础,在这个基础上你才能更好的学习别的,才能更好的去沟通去协调。

对于传统的一些文化,我们必须在继承、保护的基础上还要发扬,当然不是说不管是好的不好的都用这种方法,我们当然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我的百伯篇5

在全国七运会和斯图加特世锦赛上大放异彩的“马家军”无疑是1993年中国体育界的最大赢家。据《八小时之外》杂志介绍,马俊仁有一种能够让人迅速提高血色素、增强体能的祖传秘方,何伯权看到这篇文章后,等不及核实内容的真实性,他就决定北上沈阳,找马俊仁谈判。后者不无夸大地表态:“我的药方,有人出1000万元我也不一定卖。”何伯权不假思索地反问:“那我出1000万元你卖不卖?”后者爽快地答应了。

在那个疯狂的年代,借助“金点子”大发其财的人不计其数。这份秘方被包装成“生命核能”。这个充满现代气息和科学色彩的营养品,深深地吸引了媒体和公众的眼球,并引发了全国各地商竞相抢购“生命核能”各省独家经销权。惊心动魄的拍卖场面轮番上演:第一场在湖南拍出50万元,第二场到西安变成200万元,第三场到江苏升至240万元……只拍完几个省市,何伯权就将1700万元费收入囊中。此时“生命核能”尚未投产,除去给马俊仁的1000万元,何伯权已净赚700万元。

在此后的几年内,何伯权一直致力于将企业推向规范化运作的轨道。1998年,何伯权再次上演比“1000万元买祖传秘方”更疯狂的举动:今日集团请世界上最大的管理咨询公司麦卡锡为企业“把脉”,以1200万元的天价换回了一份长达300页的咨询报告,何伯权认为物超所值,他说:“因为麦卡锡提供了一份《造就一个中国非碳酸饮料市场的领导者》的研究报告,它告诉了我们走向成功的很多条路。”

这是何伯权第一次以国外专业人士的经营视野来审视中国饮料企业的发展前景,同时也为3年后“乐百氏”与“达能”的闪电联姻埋下了伏笔。1999年,在娃哈哈集团公司董事长宗庆后与“达能”携手3年之后的某一天,他邀请何伯权到香港半岛酒店谈一桩大买卖,等待何伯权的还有达能集团中国区总裁秦鹏。经过多轮谈判,2000年3月,法国“达能”与中国“乐百氏”签订协议,共同投资组建“乐百氏(广东)食品饮料有限公司”,“达能”控股92%,小榄镇镇政府占5%,何伯权等5名创业者仅占3%。合资方式相当于“达能”购买“乐百氏”母公司股份,据说“达能”为此付出238亿元人民币。

不幸的是这桩“婚姻”很快便出现裂痕。尽管何伯权等领导层一如既往地拼命工作,“乐百氏”在2001年的销售额却只有10多亿元,与“娃哈哈”高达60多亿元的销售收入有天壤之别。急于看到高额赢利的法国人对此无法容忍,“逐客令”在凝固的气息中酝酿出笼。

2001年11月30日下午,“乐百氏”召开特别会议,员工对会议主题一头雾水。当秦鹏代表达能总部宣布接受何伯权和杨杰强、王广、李宝磊、彭艳芬5位创业者集体辞职的决定后,会场顿时骚动起来,人们显然无法接受这个突如其来的晴空霹雳。就连何伯权本人都觉得仓促,这比他与“达能”事先商定好的离职时间提前了一年半。

此时,一向习惯于脱稿讲话的何伯权拿着发言稿尽量让自己的语气显得平和:“由于我们对乐百氏今后发展战略的认识与控股方达能发生严重分歧,为尊重大股东的决定,包括我本人在内的5位管理者做出集体辞职的决定。希望乐百氏员工用积极的心态面对这次地震,用积极的行动把握这次变动带来的学习和发展机会。在新的总经理的领导下,将乐百氏带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话音未落,何伯权早已哽咽,会场鸦雀无声。其他几位创业者一同走上台,与何伯权手挽手共唱一曲周华健的《朋友》。回想12年的创业历程,5个人感慨万千。台下共鸣者早已潸然泪下,突如其来的离别,令在场的每一位员工都心如刀割。

没有人料到何伯权与“达能”的合作会以如此尴尬的场景落幕。当他以“这是入世之后我上的第一课”做离别总结时,舆论早已将他定义为“悲情英雄”。悔恨、气愤、无奈……没有人能猜透他的真实感受。

当初的牵线者宗庆后绝不愿看到眼前分道扬镳的场景,可同样的一幕未来也将会在他身上再次上演。

2007年4月3日,“达能”欲强行以40亿元人民币并购娃哈哈集团非合资公司的51%股权,宗庆后异常愤怒,发动员工和经销商共同抵制“达能”的并购行为,双方为此对簿公堂。直至2009年9月30日,双方终止合资关系,“达能”将合资公司中51%的股权出售给“娃哈哈”。

我的百伯篇6

2006年12月1日的收购电盈股权告吹,将红筹之父梁伯韬再次推到了公众视野。在获悉盈拓股东投票结果后,梁伯韬发表声明表示,该决定为其收购电讯盈科的股份“画上句号”。此前,梁伯韬曾提出以91.6亿港元收购电讯盈科22.64%的股权。

作为“红筹之父”和“李府御用投资银行家”,再加上背后的神秘财团,现年52岁的梁伯韬一直成为港岛商界最受关注的新闻人物。

从底层做起

1980年,梁伯韬拿到了工商管理硕士学位,随即决定返回香港寻求发展。当时,香港汇丰银行旗下有一家名叫获多利的财务公司,成为梁伯韬返港后的落脚点。在那里,梁伯韬起初的身份是管理培训生,主要工作是整理兼并收购业务的资料,之后成了一名顶级财务顾问。梁伯韬后来回忆说,在汇丰4年多的时间里,他学到了很多投资银行方面的知识。

梁伯韬加盟花旗银行后,帮助后者从零开始发展投资银行业务。到1987年底,花旗的投资银行业务已经站稳脚跟,并且规模初具。有报道援引梁伯韬的话说,那段历程是其创业史上浓墨重彩的第一笔。虽然只是创建了一项业务而非一家公司,但足以鼓励起梁伯韬到更广阔的空间施展拳脚的雄心壮志。在花旗的日子里,梁伯韬和英国上司杜辉廉合作得相当愉快,奠定了两人之后携手创业的基础。

百富勤崛起

百富勤投资银行成立之初,全球性股灾的余波仍在,梁伯韬和杜辉廉两个人只筹集到了4000万美元,前者主要负责投资银行方面的业务,后者负责经纪业务和市场研究。当时,中国业务部的人员很少,但梁伯韬已经把很大精力放到这块工作上来了。

事实上,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起,中国概念开始在香港升温。在香港证券交易所中,一些带有中国概念的香港公司股票受到投资者青睐。一个念头在梁伯韬脑海中闪现出来,在香港的中资企业是否也有上市的机会?梁伯韬当时认为,在香港的中资公司在香港注册,运作与香港公司一样,是具备上市条件的。

为什么内地企业爱找百富勤而非别的投资银行?有媒体援引梁伯韬的话说,上个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美资银行还没进来,而百富勤相当活跃,当时已在市场的前三名之内;更重要的是,其他竞争者还没意识到红筹股公司是个巨大的赚钱机会,而百富勤已与这些企业建立了良好联系。

在1993年到1994年初和1996年初到1997年10月的两次热潮中,百富勤分别推出的“买壳概念”、“分拆概念”、“中国概念”和“注资概念”、“省市窗口概念”等包装方式,在市场上掀起追捧狂潮。

收购电盈股权告吹

2006年岁末,盈科(亚洲)拓展有限公司在新加坡举行的股东特别大会上,有76%的小股东反对将电讯盈科有限公司的股权出售给香港商人、前花旗环球金融高级顾问梁伯韬组织的财团。

梁伯韬获悉后表示,“本人知悉盈科(亚洲)拓展有限公司小股东已作出的决定。该项决定为这次出售电讯盈科有限公司股权予本人全资拥有公司Fiorlatte-Limited建议画上句号。”

电讯盈科财务总监艾维朗也表示,盈拓股东会不能通过出售电盈股权议案,证明电盈对盈拓股东仍有价值。他指出,有关交易问题已经画上句号,李泽楷仍然是电盈主席。公司与网通的合作关系也会一直保持不变,仍然是具有建设性,并且是密切的。

不过,李嘉诚和中国网通的介入,使得李泽楷同梁伯韬之间的交易引发了广泛的争议。香港立法会财经事务委员会和信息科技及广播事务委员会于11月23日分别召开特别会议,就该交易是否涉及关联交易和是否涉嫌垄断市场进行讨论。其结果表明,对交易的最终达成十分不利。近日盈科拓展举行特别股东大会,小股东否决此项交易,令梁伯韬对电讯盈科22.64%股权的收购最终告吹。

刘中卫整理

老编小记

梁伯韬想再成超级富豪,等下辈子好了

百富勤玩概念,梁伯韬玩百富勤。什么“买壳概念”、“分拆概念”、“中国概念”、“注资概念”和“省市窗口概念”等。概念成就了百富勤,也成就了梁伯韬“红筹教父”的名头,让他成了金鸡。不过金鸡也有天灾人祸,一不小心就在1999年变成了落汤鸡。

“如果当时我们的资本再雄厚一点,就可以顶过金融危机的冲击,再上一层楼了。”可是历史不是梁伯韬想怎么控制就怎么控制的。

我的百伯篇7

我受你的指示来管理邺这个地方,(邺为什么田地荒芜,人烟稀少)我积极开展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使邺这个地方现在繁荣发达。现在,我特作以下报告。

一、了解情况,调查真相。我初到邺时,发现这里田地荒芜,人烟稀少。从一位老大爷的口中得知,闹成今天这个局面的原因是每年巫婆和官绅制造给河伯娶媳妇的骗局,硬逼老百姓出钱,使有女儿的人家都逃到外地去了,况且还每年夏天闹旱灾。

二、惩治恶人,教育百姓,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我知道,如果直接处置巫婆和官绅头子老百姓还会迷信,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那样治标不治本。于是,我将计就计。在河伯娶媳妇那天,我为了救新娘,就借口说姑娘不漂亮,河伯不会心满意足的。以“麻烦巫婆去跟河伯说一声”为借口罚治巫婆,叫人把巫婆扔向河中;再以让官绅头子去催巫婆回来为借口,将最大恶极的官绅投进漳河,受到应有的处罚。然后,我又以巫婆和官绅头子还不回,让官绅们去催一催,以此吓唬他们,告诫他们下不为例,要清正廉明。最后,我以“肯样子河伯把他们留下了”让老百姓从整个过程中明白事实的真相,知道给河伯娶媳妇是骗钱害人的,从而很好地破除了迷信,让老百姓心服口服,醒悟过来。

三、兴修水利。破除迷信后,我带领百姓开凿了渠道,把水引到了田地,让庄稼宝宝喝足了水,精神抖擞,取得了收成。

如今,邺人民安居乐业,过着幸福温馨的日子,而且,每年的收成都是累累的。我相信,在邺人民的努力奋斗下,邺这个地方很快就会富强起来,很快步上奔小康的道路。我一定会积极工作,不辜负您托给我的重望,发展农业生产,加强经济建设,使邺这个地方繁荣富裕。

特此报告

我的百伯篇8

18岁=百万年薪=Ceo=张伯宏脸上时常写着孩童般笑容的北京男孩张伯宏,最近当上了上海某网络公司年薪达百万元的Ceo。互联网将他的故事一夜之间传遍天下,有人说,18岁的张伯宏书写了网络时代的一个“奇迹”。

张伯宏刷新了“80后”创业的纪录,在他之前,25岁的李想和高燃,24岁的郑立和23岁的茅侃侃是其中的明星。他们在近似于游戏的过程中建立起一家又一家大型的网络公司,谈论着资本运作,开着豪华跑车,像工作狂一般生活。

不过,与其他的“80后”it新贵所不同的是,张伯宏没有任何it行业从业经验,他仅仅依靠1首歌,几个创意,就仿佛阴差阳错地成了网络公司的Ceo,而他原来为自己设计的是一条音乐创作之路。没有任何行业背景,张伯宏以学音乐的资历闯荡it圈,唯一跟生意有关的经验,是15岁时参加过某“少年总裁培训班”。出于尊重新Ceo的愿望,签约仪式在张伯宏创作的说唱歌曲中进行。

这个男孩身上究竟潜藏着怎样的过人之处呢?只有18岁的他将如何担当领导一家公司奔向未来的重任呢?这究竟是一个伯乐识英才的传奇,还是网络时代又一场炒作的闹剧?

一个新商业时代的标志

在我看来,如果说这起聘任事件一点没有炒作的动机,那一定是欺人之谈。所谓“炒作”,换个正面的说法,就是广告效应,成本低而影响大的广告效益。随着“18岁的百万年薪Ceo”新闻出炉,张伯宏所在的公司一夜之间名扬天下,这样的好事,一般情况下,商人都只会想方设法去捞取,而不会故作清高的拒绝。

但是,我相信,如果将这起聘任事件仅仅看作网络时代的又一场炒作闹剧,则一定流于肤浅。持这种看法的人,大概在观念、思维甚至情感上很难接受一种事实:18岁的孩子也能担任Ceo?也能年薪百万?

然而,为什么18岁的孩子就不能担任Ceo呢?为什么18岁就不能拿百万年薪呢?难道18岁就注定应该老老实实呆在大学校园?

持有这种疑问的人,对商业和赚钱的问题一定有着一种复杂的近乎自卑的理解和情绪。以往的经验告诉他们,赚钱从来就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商业、公司、经营、管理意味一种复杂的技巧与能力。

然而,他们忽略了,人类历史上在各个领域都从来不缺乏少年英雄的故事。比如,甘罗十二岁拜帅、康熙14岁亲政⋯⋯比起这些古代少年英雄治军、治国的传奇,18岁当个百万年薪的Ceo又算得了什么呢?

这样的比较显然不能说明问题的本质。重要的是,伴随着一个个“80后”创业英雄的崛起,伴随着18岁百万年薪Ceo的诞生,一个新的商业时代正在诞生。

那些在土地上勤勤恳恳、辛辛苦苦刨食的前辈,和那些从喧嚣笨重的机器工厂时代历尽艰辛打拼过来的财富精英们,对这个以互联网为棋盘的新商业时代,显然并没有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虽然互联网已经出现十多年了,但我认识的不少配戴着成功与财富光环的商业精英并没有完成观念、思维与工作方式的转换,许多人依然理直气壮地拒绝学习使用电子邮箱。

创意、想象力、领悟力

“资本和技术主宰一切的时代已经过去,创意主导的时代已经到来”,早在上世纪末就在华尔街广泛流行的这句新口号,而这在今天的中国商界,依然是一个闻所未闻的新理念。尽管“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口号算是勉勉强强地传到了许多人的耳朵里,但是,一些人显然没有懂得这句话背景的深义,正如一些天天使用互联网的人,并不懂得互联网和信息经济的真义。

虽然未经深入调查,但下面这些材料给我一个直觉:花100万元聘用张伯宏的上海天实网络公司创始人江宇,有可能是一个读懂了创意、互联网、信息经济的真义的人。他表示,之所以敢下这样大的赌注聘请张伯宏,是因为“我太看重张伯宏的创意。”因为他的公司目前已不存在技术开发上的难题,未来的重心就是在作品中融入更多的创意。

那么,为什么18岁的张伯宏会拥有价值百万年薪的创意呢?这个问题使我想起一位不知名字的哲人说过的话:如果把一个成年人的知识乘以一个六岁儿童的想象力,将会暴发出巨大的创造力。虽然18岁的张伯宏不一定拥有多少知识,但是,他拥有80后创业英雄们普遍具有的一个特质:敢想,敢做。张伯宏的音乐背景可能使他更好地保持了一种孩童般的想象力,而想象力是创造力之源。实际上,想象力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最重要的能力,然而,它往往是技术化、工具化的教育模式下培养起来的it精英们最最匮乏的一种能力。于是,在这样一堆表情木讷、动作单调、缺乏审美趣味和创意的枯燥技术人群当中,由内而外散发着音乐般的艺术气质和想象力的张伯宏,无疑就变得奇货可居,如同稀世珍宝。

对于18岁的张伯宏所面临的管理经验问题,江宇解释:“公司也早有打算,在作决定之前,我们对张伯宏仔细考察过,发现他对团队的管理和判断上拥有很不错的潜质,只要加以培养,他的管理能力不是问题。”

老实说,我欣赏这种考察和用人的方式。德鲁克老先生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一个能够领悟到管理本质的人,即使没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和技巧,也比那些懂得许多管理技巧但却并不能领悟到管理本质的人,更能够成为一个称职的管理者,后一种人充其量只能是管理的技工而已。

18岁的张伯宏可能比许多人想象的要成熟得多。他希望用自己未来几年的成就证明这绝非炒作。这个创业热情和新奇想法源源不断的少年,在前辈们面前保持着足够的坦诚和谦虚。这些使我相信,他具备了作为一名成功的管理者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些品质。

我的百伯篇9

护树

北风吹摇路边树,

小陆上前把树护,

一个木竿路旁竖,

一根绳子拴捆住,

树有木竿做支柱,

木支树树稳固。

其它绕口令:

1、换斑竹

斑竹林里头看干斑竹,

包谷林里头有干包谷,

潘家三虎直进包谷林,

掰了一担干包谷,

回家路过斑竹要,

换了三根干斑竹。

2、看花和吃瓜

妈妈爱栽花,

爸爸爱种瓜;

妈妈栽桃花,

爸爸种西瓜;

桃花红,红桃花,

娃娃脸上笑哈哈;

爸爸给我吃西瓜,

娃娃心里乐开花。

3、白果树

我从伯伯门前过,

看见伯爹伯妈前种着白果树,

白果树上站着百十百个白斑鸠,

我的百伯篇10

Hi,我是一株快乐的向日葵。每天我对着充满朝气的太阳伯伯。太阳伯伯每天都给我讲着他在天上的所见所闻。有一天,太阳伯伯给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我的祖先本来是天宫的百花仙子。有一次王母娘娘过生日,要我的祖先去采摘蟠桃,由于我那贪吃的祖先偷吃了王母娘娘的蟠桃,所以被贬凡间变成了想现在的向日葵。百花仙子一心行善为人类献出自己的百花籽,感动了天庭众仙更感动了玉帝,所以他叫我来照顾你们这些小鬼。

“太阳伯伯,我要多做善事,也向我的祖先一样。

这时小鸟来了,小鸟唧唧喳喳的向我问好。

花朵不愿意了,说:“你不就比我大点儿、高点儿吗?脸上那么多麻子,让谁说你也没我漂亮呀!我没有理会她因为我知道那所谓的“麻子”是人们栽种我的目的。一年后我终于长成大向日葵了、我长出了葵花籽,人们乐呵呵的吧我脸上的麻子拿掉,我又变漂亮了,至于那些花,都被卖掉了。我的身边都是我的孩子,终于有一天,我又见到那朵花了,她被一个小姑娘插在头上,慢慢的它枯萎了,被小姑娘扔在了房子旁边,她死了,是她的傲慢埋葬了她,我为她感到惋惜。

太阳当空照,草儿对我笑。

现在我依然是一株快乐的向日葵。B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