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声音的词语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2:18:23

形容声音的词语篇1

1、泣不成声:哭得噎住了,出不来声音。形容非常伤心。

2、不露声色:声:说话的声音;色:脸上的表情。心里的打算不在说话和脸色上显露出来。

3、散伤丑害:形容不和谐的声音。

4、鼓吹喧阗:形容音乐演奏的声音嘈杂热闹。

5、咄嗟叱咤:咄嗟、叱咤:发怒时大声呵叱、吆喝。形容发怒时大声喊叫的声音。

6、寂然无声:寂静没有声音。

7、唉声叹气:因伤感郁闷或悲痛而发出叹息的声音。

8、洋洋盈耳:洋洋:众多;盈:充满。指宏亮而优美的声音充满双耳。形容讲话、读书的声音悦耳动听。

9、有气无力:形容说话声音微弱,作事精神不振。也形容体弱无力。

10、口沸目赤:形容人情绪激动,声音脸色都很严厉的样子。

11、瓦釜雷鸣:瓦釜:沙锅,比喻庸才。声音低沉的沙锅发出雷鸣般的响声。比喻无德无才的人占据高位,威风一时。

12、鹤鸣九皋:九皋:深泽。鹤鸣于湖泽的深处,它的声音很远都能听见。比喻贤士身隐名着。

13、朗朗上口:谓诵读诗文时的声音响亮而顺口。

14、戛然而止:形容声音突然终止。

15、燕语莺声:莺:黄鹂。燕子的话语,黄鹂的歌声。原形容大好春光。后多形容年轻女子说笑的声音。

16、鼻息如雷:鼻息:鼾声。打呼噜的声音就象打雷一样响。形容熟睡时鼾声大作。

17、人声鼎沸:鼎:古代煮食器;沸:沸腾。形容人群的声音吵吵嚷嚷,就象煮开了锅一样。

18、锣鼓喧天:喧:声音大。锣鼓震天响。原指作战时敲锣击鼓指挥进退。后多形容喜庆、欢乐的景象。

19、鸦默雀静:连乌鸦麻雀的声音都没有。形容没有一点声息。

20、袅袅余音:袅袅:宛转悠扬。余音:不绝之音。形容音乐结束后悠扬悦耳的声音仍然绵延不绝,回响在耳边。同[余音袅袅"。

21、怨声载道:载:充满;道:道路。怨恨的声音充满道路。形容人民群众普遍强烈不满和怨恨。

22、鼓乐喧天:鼓:弹奏。喧天:声音大而嘈杂。弹奏着各种乐器,声响大得直冲云天。

23、鬼哭神号:①形容哭叫悲惨凄厉。②形容声音大而杂乱,令人惊恐。

24、阒然无声:形容寂寞得一点声音也没有。

25、咳声叹气:因忧伤、烦闷或痛苦而发出叹息的声音。

26、穿云裂石:穿破云天,震裂石头。形容声音高亢嘹亮。

27、如泣如诉:好象在哭泣,又象在诉说。形容声音悲切。

28、铿镪顿挫:铿镪:有节奏而响亮的声音。形容音律和谐有力、动听。

29、金鼓喧阗:金鼓:金钲和鼓。喧阗:声音大。形容音乐演奏的声音嘈杂热闹。亦形容军威壮盛或战况激烈。

30、龙鸣狮吼:比喻沉郁雄壮的声音。

31、轻吞慢吐:形容歌唱时声音轻柔,吐词缓慢。

32、声如洪钟:洪:大。形容说话或歌唱的声音洪亮,如同敲击大钟似的。

33、天震地骇:震:震动。震动了天地。形容声音或声势极大。有时形容事件、场面令人惊骇。

34、杳不可闻:再也听不到。形容声音断绝。

形容声音的词语篇2

关键词:日语形容词活用发音规律

中图分类号:H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9-0085-01

外国人学习日语发音主要都是从五十音图的认读、词汇的声调及变化规律和日语语言表达等方面内容开始。由于许多日语学习者在学习日语时都已经过了身体的语言形成期,不能像孩子一样轻松自然地学习掌握日语的发音。因此为了使学习者发音准确、语调自然,语流流畅,做到似日本人的发音结果,记住每个单词的发音是很重要的,但是如果只是仅仅记住了每次单词的发音是不可能说出一口流利的日语的,因为每个形容词在进行了各种类型的活用以后,发音也相应地发生改变。因此,本文主要对日语形容词进行一些活用后的声调变化规律展开研究。本文将采取数码式,即“①②③④~”方式来标记形容词基本形及活用形声调。

一、形容词后接未然形「かろう

平板型(即零型发音单词)、起伏型(①②③④零型音以外的发音单词)形容词未然形后续「かろう时,声调发生变化,且规律相同。高音保持到未然形「かろう的第二个假名「ろ上。

(1)平板型。例:Xいかるかろう;④危ないあぶなかろう⑤;黄色いきいろかろう⑤;暗いくらかろう④。

(2)起伏型。例:─あ邸うるさかろう⑤;面白い④おもしろかろう⑥;c辛い④しおからかろう⑥;wましい⑤うらやましかろう⑦。

二、形容词后接样态词「そうだ

(1)平板型形容词后接样态词「そうだ时,声调变化,高音保持到最后「だ上。例:Xいかるそうだ;危ないあぶなかろう;黄色いきいろそうだ;暗いくらそうだ。

(2)起伏型形容词后接「そうだ时,声调发生变化,高音保持到「そ上。例:─あ邸うるさそうだ④;面白い④おもしろそうだ⑤;c辛い④しおからそうだ⑤;wましい⑤うらやましそうだ⑥。

三、形容词后接终止连体型「ぐらい「どころか「ばかり

(1)平板型形容词后接终止连用型「ぐらい「どころか「ばかり时,声调发生变化,高音分别保持到后续词的第一个假名上,分别在「ぐ「ど「ば上。例:暗いくらいぐらい④;黄色いきいろいぐらい⑤;重いおもいぐらい④;冷たいつめたいぐらい⑤;暗いくらいどころか④;黄色いきいろいどころか⑤重いおもいどころか④;冷たいつめたいどころか⑤;暗いくらいばかり④;黄色いきいろいばかり⑤重いおもいどころか④;冷たいつめたいどころか⑤。

(2)起伏型形容词后接终止连用型「ぐらい「どころか「ばかり时,声调可以发生变化,变化规律与平板型相同,高音分别保持到后续词的第一个假名上,分别在「ぐ「ど「ば上。也可以不发生变化。

四、形容词后接传闻终止连用型「そうだ「ようだ

(1)平板型形容词后接传闻终止连用型「そうだ「ようだ时,声调发生变化,高音分别保持到后续词的第一个假名上,分别在「そ「よ上。例:薄いうすいそうだ④;冷たいつめたいそうだ⑤;\いくろいそうだ④;怪しいあやしいそうだ⑤;薄いうすいようだ④;冷たいつめたいようだ⑤;\いくろいようだ④;怪しいあやしいようだ⑤。

(2)起伏型形容词后接传闻终止连用型「そうだ「ようだ时,声调不发生变化。日本人听外国人讲日语时,往往会有感觉很难理解,听起来很费劲。这与说话者声调奇怪误用有一定的关系。在私人的场合时,日本人对外国人的语音语调相对来说有一定的宽容度,但是在公共场合时对外国人的语音语调就有很多的要求了。由此也可看出日语的声调在实际学习工作生活中有着重要作用。希望通过日语形容词活用的规律,可以有助于日语学习者,在对日语形容词的现实活用中使用正确的语音语调。

形容声音的词语篇3

因为有知识,我们上了太空,我们延长了人均寿命。更因为有知识,我们超出生死,不再疑惑。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古代汉语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古代汉语知识点11.押韵:把两个以上的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放在诗句的同一位置上,使声音和谐悦耳。

2.声调:贯穿整个音节的语音的高低升降变化,是整个汉语中不可缺少的成分,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其性质主要取决于音高,又叫字调。

3.调值:是声音高低升降曲直长短的变化,也就是声调的实际读法。

4.调类:就是声调的分类,是按照声调的实际读法归纳出来的,调值相同的归为一个调类。

/声调的种类,就是把调值相同的字归纳在一起所建立的类。

5.音变:连音变化,在动态的语言序列中有些音节的结构受前后其他音节的影响而产生的变化,它通常是由前后的音节结构和音素间的相互影响而引起的。

6.轻声:在语音序列中有许多音节常常失去原有的声调,而读成一个又轻又短的调子,它不是四声之外的第五种声调,而是四声的一种特殊音变,在物理上表现为音长变短,音强变弱。

7.儿化:后缀“儿”与它前一个音节的韵母结合在一起组成一个音节,并使这个音节带上卷舌音色的特殊音变现象。

8.口音:软腭和小舌上升时鼻腔闭塞,口腔通畅,这时发出的音在口腔中共鸣,叫做口音。

9.鼻音:软腭和小舌下垂时,口腔成阻,气流只能从鼻腔中呼出,这时发出的音主要在鼻腔中共鸣,叫鼻音。

10.鼻化音:口腔无阻碍,气流同时从口腔和鼻腔中呼出,发出的音在口腔和鼻腔中共鸣,叫鼻化音。

11.声母:音节中语音前头的那部分,大多是音节开头的辅音,有的声母不以辅音开头,元音前头那部分是零,习惯上叫零声母。

/韵母:音节中声母后面的部分。

12.语音:人类说话是发音器官发出来的表达一定意义的声音,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是语言的交际只能得以实现的物质手段,语言必须凭借语音才能表达出来。

13.音质音位:由音素成分构成的音位叫音质音位,又因为音质音位出现在固定的音段上,所以又叫音段音位。

14.音段音位:声调音位主要是由音高特征构成的,音高不是音质,属于非音质音位,因非音质音位不受音段的局限,所以叫非音段音位。

15.音位变体:一个音往往包含不同的音,这些音叫这个音位的音位变体。

16.条件变体;

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的音位变体叫条件变体。VS自由变体:没有环境的限制,可以自由更换而不影响意义的音位变体。

17.区别特征:如果某种语言的语音差异可以造成意义的不同,这种语音的差异就有音位的对立,构成这种差异的语音特征叫区别特征。

18.互补分布;

音位变体的分布情况,音位的不同的条件变体各有自己的分布条件,绝不能出现在相同的位置上,因而它们出现的位置是相互补充的。

19.语流音变:一个音和其他的音结合成一串其它的音,就会相互影响,产生语音的变化。

VS历史音变:经过长时间的历史演变而造成的语音变化叫历史音变。

20.词汇:是构成语言的基本要素之一,狭义的讲它是构成某种语言的词和词的等价物——固定短语的总汇;

广义的讲,一个人或一本著作所使用的词和固定短语的总汇,叫做这个人或这本著作的词汇。

21.理性意义:指客观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也叫概念意义,是词义的核心部分,即词中和概念有关的意义部分。

VS色彩意义:词汇在反映客观事物时附加上了各种各样的色彩,从而形成了色彩意义。

22.本义:多义词中代表该词的最初的意义(历史/源头)——来源。

VS基本义:多义词中几个意义最常用、最基本的意义——应用。

23.转义:在词的本义或基本义的基础上直接或见解发展而来的意义,现代的转义通常是通过引申或比喻而来的。

24.比喻义:由修辞上的比喻手法逐渐固定下来的意义,即借用一个词的基本意义来比喻另一种事物,这时所产生的新的意义叫比喻意义。

25.基本词汇:语言词汇中最主要的东西,它是基本词的总汇,基本词是日常生活中最必须、最常用、最普遍、最明确,而且是被一般人所了解的词,它是词汇中最主要的部分。

26.一般词汇:现代汉语中出去基本词汇以外的词汇叫一般词汇,一般是由基本词汇和词根派生出来的。

VS词根:构词能力强的词,它的稳定性不强,但有很大的灵活性。

27.社会习惯语;

又叫社会集团语,只由于某种社会联系,而在处于同一集团的人们中间自发产生的少量特殊语言,这些词语大都能反映人们的文化程度、生活习惯、身份等。

28.行业语:各种行业上用的语言,是各种职业和某种特殊生活的的专门用

语。

29.熟语:现代汉语中有些定了型的词组和短语,经常作为一个完整的单位来使用,不能随意改变其成分,包括成语、谚语、惯用语、歇后语、格言等,内容十分丰富。

30.成语:一种长期相沿袭用的具有浓厚书面语色彩的短语,既是人们长期习用的,意义完整,结构稳定,形式简洁,整体使用的定型短语。

31.隐语:个别社会集团或秘密组织中的一种只有内部人懂得的特殊用语。

32.音译词:以读音相近的字翻译外族语言而形成的单纯词。

33.真词缀:位置完全固定,意义基本虚化,读音大都弱化的词缀。

VS类词缀:位置基本固定,意义正在类化,读音保持不变的词缀,它是由词根向词缀真词缀的转化的中间过度形式。

34.多义词: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义项,而这些义项又具有内在相互联系的词,叫多义词。

35.语素:是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是最小的语言单位。

36.自由语素:能够独立成词也能和别的语素组合成词的语素。

VS不自由语素:不能够独立成词,只能同别的语素组合成词的语素组合成词,且位置固定的语素。VS半自由语素:不能够独立成词,只能够和其它的语素组合成词的语素,在构词时位置不固定的语素。

37.词:代表一定的语音意义,具有固定的语音形式,可以独立运用的最小的结构单位,既是句子中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

VS词组:又叫短语,是大于词的语言单位,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词加实词或实词加虚词构成的而不成为句子的语言单位。

38.实词:表示词汇意义,表示一个完整的、确定的和其它词组相对立的概念。

VS虚词:表示语法意义,表示实词和实词在语句组织中的相互关系或表示句子当中的语气。

39.单纯词: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词。

VS合成词:由几个语素组合成的词。

40.词义:是词的内容,是对客观事物现象的反映,包含着人们对客观事物各种特点的认识。

古代汉语知识点21、文字: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

2、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性符号系统,是汉族人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创造出来的。

3、六国古文:战国时期秦国的文字变化较小,我们把秦以外的诸侯国的文字称之为六国古文。

4、隶变:用横、竖、撇、点、捺等笔画转写隶书所发生的变化。

5、表音文字:用数目不过的文字及字母表示一种文字里有限的音位和音节,从而标识语言中词语的声音。

一定的音又一定的字母来表示,一定的字母又表示一定的音。

6、假借:本无其字而根据被记录的词的读音,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已有汉字表示新词的一种方法。

(胡)/一种借字表音的方法,即借一个已有的字来表示语言中与其声音相同或相近的语素。这种由于音同或音近而被借来表示另外意义的字叫假借字。

7、转注:部首相同,声音相同或相近,意义相通,可以互相训释的字。

8、笔画:字形的最小结构单位,是独体字的结构单位,书写时从落笔到提笔称之为一笔或一画,它由点和线构成。

这些点和线的具体形状叫做笔形。

9、部件:汉字合体字中由一个以上的笔画构成的可以独立书写的组字单位。

10、偏旁:合体字进行第一次切分而产生的两个部分。

11、笔顺:书写现代汉字时,笔画有先有后,书写时的这种笔画先后叫做笔顺。

12、部首:字典为了给汉字分类而确定的字类标目,是从分析字型的结构产生的。

/具有字型归类作用的偏旁,是字书中各部的首字。

13、通用汉字:在当代使用的汉字,除去专用汉字(人名、地名及科技专用字)以外的字。

14、六书:古人把汉字的结构方式和使用方式归结为六种类型,称为“六书”。

“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汉字的结构形体,转注、假借指的是汉字的使用方式。

15、现代汉民族共同语: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16、方言:全民语言即民族共同语的地方变体或地域分支,是从属于民族共同语的语言低级形式,是为全民范围内某一地区的人民服务的,并不是与普通话并立的独立形式。

17、汉语规范化:根据汉语发展的规律来确定和推广语音、语法、词汇各方面的标准,以便更进一步的发挥汉语的社会交际作用,促使其朝健康的方向发展。

18、乐音:周期性出现,重复波形的音波。

18、噪音:不是周期性出现重复波形的音波。

19.语言的社会属性:作为社会交际作用的语言其语音总是附载着一定的语音内容—词义,表示特定的社会概念,而用什么样的语音形式表示什么样的语音内容不是由个人决定的,而是由使用该语言的社会成员约定成俗的,即词语所表示的意义是由社会赋予的,这就是语言的社会属性。

20.反切:是我国传统的注音方式,是用两个汉字相拼来标注另一个汉字的读音,是由上字取声,下字去韵和调想拼和而得出的。

21、音节:听觉上最容易分辨出来的语言单位,也是最自然的语言单位,语音的基本结构单位,由一个或几个音素构成。

22、音素:是从音色的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的语音单位。

23、音位:一个语言系统中能够区分词义的最小的语言单位,也就是按语音的辨义作用归纳出来的音类,是从语言的社会属性划分出来的语言单位。

24、元音:气流振动声带,在口腔、咽头不受阻碍而形成的音叫做元音,又叫母音。

/发音时气流不受阻碍,声带一定振动,响亮清晰的音素。/气流从肺里出来振动声带,形成音波,通过口腔时又没有受到任何阻碍而形成的音。

25、辅音:气流在口腔或咽头受到阻碍而形成的音叫做辅音,又叫子音。

/发音时气流受到发音器官的各种阻碍,声带不一定振动,不够清晰响亮的音素叫辅音。/气流从肺里出来不一定振动声带,通过口腔时受到一定的阻碍,这种主要依靠阻碍发出的音叫辅音。

26、鼻化元音:发音时,软腭下降,口腔和鼻腔同时打开,元音就会带上鼻音色彩,这种元音叫做鼻化元音。

国际音标用附加符号“”表示。

27、发音部位:辅音声母发音时口腔里发音器官构成阻碍的两个部位。

28、发音方法:发音时,喉头、口腔、鼻腔节制气流的方式和状态,包括发音时构成阻碍和克服阻碍的方式,气流强弱的情况及声带是否振动等几个方面。

29.韵腹:由两个或三个元音音素或元音带辅音韵尾构成的韵母中,口腔开口度较大,声音较响亮的那个元音叫韵腹,韵腹前的叫韵头(介音),后面的叫韵尾。

30、韵头:介于声母和韵腹之间,表示复韵母的发音起点,发音轻而短。

30、韵尾:表示复韵母最后滑动的方向,音质含混不清。

30.单元音:发音时,舌位、唇形、开口度始终不变的元音叫单元音。

31、复元音:发音时,舌位、唇形都有变化的元音叫复元音。

古代汉语知识点31、六书:是汉代人对古文字构成规则的概括和归纳,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2、象形:是通过描摹词所概括的客观实体来表达词义的造字法。

3、指事:是用指示性符号来表现词所概括的客观事物或抽象概念造字法。

4、会意:是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表意符号以表达新义的造字法。

5、形声:是以声符表示词的读音、形符表示词义范畴的造字法。

6、假借:是利用字的同音关系,借用别的词的书写形式以记录新词的用字法。

7、古用今废词:是指词汇在新陈代谢中被历史抛弃了的词。

8、古今通用词:是指在汉语史上生命力很强的、一直流传至今仍活跃在口语或书面语里的词。

9、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的意义,是指与该词书写形式相应并有文献参证的最古的意义。

10、词的引申义:就是由本义直接或间接引伸出来的意义。

11、假借义:是从音同音近字的假借而产生的意义。

12、单音词:是一个音节代表一个词,在书面语里是一个汉字记录一个词。

13、复音词:具有两个或几个音节的词就是复音词。

14、同义复词:由两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素构成,其意义是一个词素的意义为主,另一个词素起辅助作用。

15、偏义复词:是由两个意义相反或相互对举的词素组合而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意义成为该复合词的意义,另一个词素只起陪衬作用。

16、单纯复音词:从音节上说,它属于复音,而就结构上说,它又是具有一个词素的单纯词。

17、合成复音词:由两个或几个词素按照一定的构词方式组合而成的复音词。

18、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

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

19、名词活用为动词:古代汉语当表示同某事物或方位处所等有关的行为变化时,常常使用表示这一事物、方位处所的名词来表示,这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20、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把表示某种性状的形容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性状相关的行为变化,这就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21、数量词活用为动词:把表示某种数量的数量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数量相关的行为变化,这就是数量词活用为动词。

22、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其动词和宾语的关系,需要用“使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和语译。

23、动词的使动用法:是指主语所代表的人或物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而是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发出这个动作。

2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当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

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25、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当名词活用为动词后,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

26、意动用法:其动词和宾语的关系,需要用“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或语译。

27、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和状态。

28、名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看作这个用作意动的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

29、为动用法:所谓为动用法,动词和宾语的关系,是为宾语而动,可以用“为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

释本义。

30、对动词用法:所谓对动用法,动词和宾语的关系,是对宾语而动,可以用“为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

31、判断句:是指由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对主语做出判断,表示主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的句子。

32、被动句:是指主语和谓语的关系是被动关系的句式。

33、传:秦汉之际,把《周易》、《尚书》、《诗经》、《礼记》、《乐记》、《春秋》称作“经”,把解释经书的叫做“传”。

“传”就是对“经”的解说。34、正义:解释经传而得义之正者称为“正义”,“注”、“说”有时也可称为“正义”。

35、“疏”:“疏”是相对“注”而言的,在注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作注就叫做“疏”。

“疏”是对注的解释。

36、笺:“笺”本来是对传的阐发和补充,后来只指注解的意思。

37、注:“注”指对古书的注解,狭义的“注”只指注解,而广义的则包括传、笺等。

38、章句:解说古书的一种方法,除解释字词外,还串讲文章大意。

39、集解:选取各家注解通释经传的叫“集解”。

40、曰,为,谓之:释义术语,用来分别同义词和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

41、谓:释义术语,放在被解释的词后面,用它后面的话说明前面词语所指的范围或比较、影射的事物。

42、貌,之貌:释义术语,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说明被释的词表示事物某种性质或状态。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样子”。

43、犹,犹言:释义术语,表示注释与被释词语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只是近似。

往往用近义词作注,或用引申义训释本义。

44、之言,之为言,之犹言:声训术语,被释词与注释词在声音上相同或相近,在意义上相关或相通。

45、读为,读曰:注音术语,一般是用本字来注假借字。

形容声音的词语篇4

歌唱中要求字正腔圆,咬字吐字就成了声乐教学中语音的重要训练内容,这就要求声乐教学中必须把我国汉语语音的常识渗透在教学过程中。

我国汉语语音的咬字、吐字主要是依据汉语语音的五音、四呼、四声、十三辙,也就是语音训练可遵循的归路。京剧艺术对此训练有着丰富的时间经验。而歌唱的语言训练是可仿效的,但由于风格,行腔等不同又各有区别。

汉语语言由声母、韵母、声调构成。咬字准确也就是指声母、韵母发音准确。汉字一般是由字头、字腹、字尾三部分组成。吐字清楚以正确的口型(即:四呼:开、齐、撮、合)发出字的字头、字腹、字尾。歌唱中要求:字头发音要短促而有力,字腹韵母延长而饱满,字尾归韵要到位。同时,发声都是在歌唱状态下,行腔吐字较日常交流中的发音略显夸张,因为声乐中发声是在气息支持下,要求深呼吸、高位置、人体的头腔、咽腔、胸腔等共鸣器官的共同参与并协调发音的。

一、运用舌、齿、牙、喉各部位的运行来训练声母。首先让学生明白不同的声母发音的准确部位,如:舌音(lndt)是从舌部发音的,舌尖与上齿背的摩擦阻碍气流形成发声;齿音(zcs)是运用舌前部与上下齿缝摩擦阻碍气流通过时发音的;唇音:(bpm)是运用运用双唇摩擦发音;牙音(jqx)是运用舌与上颚的阻力发音的;喉音(gkh)发力点在喉部。在歌唱发声中,字头的发音起先导作用,要求声母发音准确、清楚,发声时短而又力,发音部位既要准且力度适中不能僵不能松,同时较好地过度到韵母上去,再收清字尾,这样,词义即可表达清楚。结合旋律的配合,悦耳动听的歌声就油然而生。但随地方方言的影响,不同的地区语言习惯的不同,教学中还得加强方言的纠正训练。诸如:声母的辨正中“f-h”“l-n”平翘舌音的常用字词的纠正。

二、韵母作为字身,是声母后面的部分。在歌唱中,凡延长一个音的歌唱,均延长韵母中的元音,而元音的保持是声乐发声的核心。在歌唱中元音的正确发音可使声音圆润、明亮、连贯,因此,在歌唱语言训练中,各元音的训练尤为重要。我国单元音韵母、复元音韵母,也就是各种复韵母的训练,即十三撤的咬字训练。而在歌唱训练中训练要求单元音发音时舌位、嘴型及开口度始终不变,复韵母的发音特点是从一个元音的发音状态迅速向另一个元音的发音状态过度,其舌位的高低前后、口腔的开闭、嘴型的变化都是逐渐变化的,而不是跳动是的突变,发音时气流不中断,中间没有明显的界限,发出的音形成一个整体。并要求行腔要准确而自然流畅,声音要饱满。

三、字尾的归韵是咬字、吐字的又一关键。在歌唱中,字尾的收音不准,就会混乱词义,错误表达内容。如:《我爱你中国》中“灵”(ling)字,主要元音i要延长,使它保持在连音线中的各个音高上发音时舌尖与后背齿短促的碰撞,在咽壁的位置牢牢抓住韵母中“i”在高位置上延长,而后随音乐和情感的需要迅速归韵到“ng”上。

四、字的声调,即汉语的四个声音调值,这是汉语的特点之一,区别于世界各国的语言。每个字均有四个声调,即:音平、阳平、上声、去声。字的声调与词义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声调发音不同,词义也要起变化。声乐的旋律节奏感的音乐性是由语言的轻重音处理、语调情感变化以及与此同时产生的语言的高低、强弱、轻重、急徐等手段表现形成的。声乐语言是构成声乐艺术美的条件,表象为:气息饱满通畅,吐字的准确清晰,音乐的婉转纯净,声音的圆润洪亮,语气的情真意切等。

声乐教学中,要求学生读准歌词字音,常用的方法是,保持歌唱状态,即深吸气到腰腹,保持吸气的状态,用气息支持声音,打开腔体,发声器官积极主动做到发声到位,把声音说到腔体里,让声音在腔体里润色,高位置出声,而后通过歌唱者的演唱,吐清歌词,让听众能较好地听清歌词内容和理解歌曲词义。

同时,汉语言中的拼读方法、语音变调诵读习惯等,也是必须了解学习的语言常识,这在声乐教学中也是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

形容声音的词语篇5

关键词:信息处理现代汉语轻声

轻声是现代汉语中很有特点的语音现象。它有独特的性质和功能,但在信息处理的过程中又有一定的缺陷。

一、轻声的性质

关于轻声学术界有三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轻声是一个独立的调位;另一种认为轻声是一种特殊的变调;再一种观点认为轻声属于轻重音。

徐世荣等认为轻声是一个独立的调位。徐世荣在《试论北京语音的“声调音位”》一文中指出:“北京语音若按实际调值来说,有两大类,一类是正常音节里的‘正常声调’;一类是弱化音节里的‘短弱声调’,就是一般所说的‘轻声’。”

罗常培、王均等认为轻声是一种变调。许多现代汉语教科书采纳了这一观点;“变调说”在国内比较有影响。罗常培、王均指出“如果联系汉语所有的方言来看,应该认为轻声也是变调的一种。”

厉为民等认为轻声属于轻重音系统。指出“汉语存在词重音,情形与英、俄两种有词重音的语言相类似。”“重音念得不对,有时会引起误会――一部分同形词因重音位置不同具有不同的意义。例如:′duitou(对头,名词):dui′tóu(对头,形容词),′tiaoli(调理):tiao′lǐ(条理)”。

我们认为轻声不是四种声调以外的第五种声调。这是因为轻声的音高不起主要作用:首先,所有的轻声字都失去了其固有声调的音高调值,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才被视为轻声。其次,轻声字的音高不固定,往往随着一个音节的音高而变化。这就使得轻声字本身没有稳定的音高值,因此,轻声字的时长很短,音量很弱,音高往往带有模糊性。由此可见,轻声的音高不起主要作用,轻声不是一个独立的调位。

轻声也不是一种变调现象,例如:“党委”中的“党”由原来的上声变为阳平,“一样”中的“一”由阴平变为阳平,变调一般是受后一个音节的声调影响,前一个音节声调变化,但变化后的声调仍然保持四声的区别特征,而轻声往往是受前音节的影响,后一音节的声调变得既短又轻,轻声的声调则失去了四声的区别特征。

轻声应当被看作是轻重音系统中的轻音。赵元任先生把普通话轻重音分为三级:对比重音、正常重音和弱重音,认为轻声属于弱重音。林焘先生也认为“音高在听辨北京话轻音音节时所起的作用远没有音长重要”“音长在听辨北京话轻重音时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林茂灿等的声学实验也证明“在普通话轻声字音中,介音和主要元音都以较大幅度离开其在四声字音中的位置,并向央元音方向移动,而元音尾,[n]尾和一些[η]尾有丢失的倾向”这种变化,与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和瑞典语的弱读音的“元音缩短”很相似。可以认为,普通话轻声也具有“元音缩短”现象,它自然属于轻音现象。由此可见,把轻声看为轻重音系统中的轻音是较为合理的。

二、轻声的作用

轻声有区别词性和词义的作用。有两种情况:

1.读轻声和原调,同形的词,词性和词义都不同。例如:

大意:dàyì名词,表示大概的意思。例如:“文章大意是这样。”

大意:dàyi形容词,形容粗心,不细心。例如:“你太大意了。”

精神:jīngshén名词,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例如:“精神可贵”。

精神:jīngshen形容词,形容表现出来的活力。例如:“老人很有精神。”

运气:yùnqì动词,把力气贯穿到身体某一部分。例如:“一运气能感觉到疼痛”。

运气:yùnqi名词,指命运。例如:“他的运气很好。”

2.读轻声和原调可以区分字形不同的词。例如:

莲子:liánzǐ指莲的种子,例如:“我爱喝莲子粥”。

帘子:liánzi用布或竹子等做的有遮蔽作用的器物。例如:“门上挂了一个帘子。”

蛇头:shétóu蛇的头部。例如:“这只蛇头是黑的。”

舌头:shétou指辨味、帮助咀嚼和发音的器官。例如:“他把舌头咬了一下。”

三、普通话常见的轻声词语

普通话中常见的轻声词语一般有一定的规律,主要有以下几种:

1.助词“的、地、得、着、了、过”和语气词“吧、嘛、呢、啊”等。例如:

我的、迅速地、热得很、拿着、看了、去过、好吧、好嘛、你呢、是啊。

2.部分单纯词中的叠音词和合成词中的重叠式的后一个音节。例如:

猩猩、饽饽、妈妈、星星、坐坐、劝劝、催催、讲讲。

3.构词后缀“子、头”和表示群体的“们”等。例如:

桌子、辫子、木头、石头、我们、他们。

4.名词、代词后面表示方位的语素或词。例如:

桌子上、脸上、山下、前面、前边、教室里、箱子里。

5.动词、形容词后面表示趋向的词“来、去、起来、下去”等。例如:

起来、过去、出去、上去、热起来、拿出来、跑过去、走回去。

6.下面词语里加着重号的字一律读轻声。例如:

来来去去、打打闹闹、黑不溜秋、胡里糊涂、傻不楞登。

7.有一批常用的双音节词,第二个音节习惯上要读轻声。例如:

巴结、巴掌、包袱、本事、编辑、扁担、别扭、玻璃、薄荷、簸箕、不是、裁缝。

苍蝇、柴火、称呼、出息、畜生、刺激、聪明、凑合、耷拉、大方、大爷、大意。

大夫、耽搁、灯笼、嘀咕、地道、地方、地下、东西、动弹、豆腐、对头、多少。

哆嗦、耳朵、翻腾、分析、风筝、高粱、胳膊、疙瘩、工夫、功夫、姑娘、故事。

棺材、官司、规矩、闺女、哈欠、含糊、核桃、合同、狐狸、葫芦、胡同、糊涂。

四、信息处理与轻声

由于轻声能区别词性和词义,再加上汉字是表意性的文字,不直接表音,所以,轻声现象通过表意性的汉字表现不出来,这给人们朗读带来了很大的麻烦。特别是习惯轻声,由于人们把握不准的话,不知道该不该读轻声,有的读不读轻声,意思不一样,例如:

1.他这种助人为乐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2.老张年龄那么大了,但显得很有精神。

3.这篇文章的大意我明白。

4.你太大意了,以后可要小心哪!

这两组句子,分别都有两个“精神”和“大意”,但在每一个句子中只有一种读法,前一个读原调,后一个读轻声。联系“精神”和“大意”前后的词语,就可以理解句子意思。

但是,像下面的句子:

5.到一个新的地方分不清东西。

6.这是你的不是?

7.他们一直打冷战。

8.那两个是小王的兄弟。

9.他实在不会说那种话。

10.那个人很像大爷。

这些句子例5中的“东西”里的“西”读阴平,“东西”表示方位,指东边和西边。当“西”读轻声时,“东西”指的是物品。例6中的“不是”里的“是”读去声时,“是”为动词,“不是”表示否定。当“是”读轻声时,“不是”表示错处、过失。例7中的“冷战”中的“战”读去声时,“冷战”指他们双方之间进行的无声较量。当“战”读轻声时,表示因寒冷或害怕浑身突然发抖。例8中的“兄弟”里的“弟”读去声时,“兄弟”指的是哥哥和弟弟,当“弟”读轻声时,指的是弟弟。例9中的“实在”里的“在”读去声时,“实在”是形容词,表示很老实、本分,当“在”读轻声时,“实在”是副词,表示的确的意思。例10中的“大爷”,当“爷”读阳平时,“大爷”指的是不好好劳动、傲慢任性的男子,当“爷”读轻声时,表示是伯父或尊称年长的男子。

这些词语在句子里会有两种读法,两种理解,而且单独就一个句子而言,两种读法、两种理解都成立。我们人工阅读或说话时,要准确地理解其中的意思,只有联系上下文去理解。那么,这种现象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时,就遇到了困难。在一个句子里,读原调和轻声,所表示的意思都成立,这是由于轻声的缘故构成的歧义句。这种现象给人工阅读带来了麻烦,需要再联系上下文去理解意思,当然,计算机要理解这些句子的意思就更困难了。也正如亢世勇说的“尽管信息处理专家运用了规则排歧、统计概率排歧或者两者结合起来等多种方法进行排歧,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方法、一种系统能够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因为,目前,计算机完成了“字处理”,在“词处理”和“句处理”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比较多。例如:词的切分问题,词性的标记问题,也就是说让计算机面对真实文本自动进行词的切分和词性标记。其中词的切分这一项,是字处理突破后中文信息处理所必须突破的又一个核心问题,是必须要闯过的第二道难关。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计算机学界和汉语言学界联手攻克词的切分这一难关,20多年来,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研制了一些相应的软件。到目前为止,计算机自动分词,正确率可达到90%到95%,剩下的5――10%的词的切分问题,难度也比较大。其中就包括歧义句的词的切分问题,当然也包括由于轻声引起的歧义现象。对于歧义句的理解,我们运用增加、替换词语,或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这又涉及到“句处理”的问题。句处理的主要内容是,怎样使计算机理解自然语言(现代汉语)的句子的意思,又怎样使计算机生成符合自然语言规则的句子。由此可见,“句处理”所需要的语言知识,将是一种涉及到语音、语义、语法、语用等多方面的综合性知识。而且,“句处理”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排除歧义的问题。科学家们正在努力攻克这一难关,争取早日突破信息处理中的一大瓶颈问题。

参考文献:

[1]徐世荣:《试论北京语音的“声调音位”》,《中国语文》,1957.7。

[2]罗常培、王均:《普通语音学纲要》,商务印书馆,2002。

[3]厉为民:《试论轻声和重音》,《中国语文》,1981.1。

[4]林焘、王理嘉:《语音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5]林茂灿、颜景助:《普通话轻声与轻重音》,《语言教学与研究》,1990.3。

形容声音的词语篇6

形容人多热闹的成语一

1、摩肩擦踵:踵,脚后跟。形容来往行人众多,很拥挤。

2、人欢马叫:人在呼喊,马在嘶鸣。形容一片喧闹声。

3、门庭若市:门口和庭院里热闹得像市场一样。形容交际来往的人很多。

4、接踵而来:指人们前脚跟着后脚,接连不断地来。形容来者很多,络绎不绝。

5、座无虚席:虚:空。席:座位。没有空着的座位,一般形容观众、听众或出席、参加的人很多。

6、济济一堂:济济:形容有才华人多。形容大厅挤满了人。形容人众多。

7、前呼后拥:前面有人吆喝开路,后面有人簇拥护卫。多形容旧时官吏出巡时的声势。

8、热火朝天:形容群众性的活动情绪热烈,气氛高涨,就像炽热的火焰朝天燃烧一样。

9、人来人往:人来来往往连续不断。也形容忙于应酬。

10、熙熙攘攘:熙熙:和乐的样子;攘攘:纷乱的样子。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拥挤,爆满。

11、趋之若鹜:趋:快走;鹜:野鸭。像鸭子一样成群跑过去。比喻许多人争着去追逐不好的事物。

12、热闹非凡:形容非常热闹。示例:国庆节快到了,长安街上热闹非凡。

13、户限为穿:户限:门槛;为:被。门槛都踩破了。形容进出的人很多。

14、纷至沓来:纷:多,杂乱;沓:重复,多。形容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

15、高朋满座:高:高贵。高贵的朋友坐满了席位。形容宾客很多。

16、络绎不绝:绝:断。络绎:前后相接,连续不断。形容车船人马等前后相接,往来不断。

17、人头攒动:人很多,拥挤着移动。一般用于形容某些地方人口密度较大,程度不如人山人海高。

18、冠盖相望:冠盖:指仁宦的冠服和车盖,用作官员代称;相望:互相看得见。形容政府的使节或官员往来不绝。

19、人声鼎沸:形容人声喧闹。鼎,古代的一种铜铸的锅,一般是三足两耳。沸,开水。鼎沸,本意是锅中的水烧开了,发出声响,现指人群的声音吵吵嚷嚷,就像煮开了锅。

20、结驷连骑:驷:古时一乘车所套的四匹马;骑:骑马的人。随从、车马众多。形容排场阔绰。

21、人山人海:人群如山似海。形容人聚集得非常多。

形容人多热闹成语二

1、人头攒动

【拼音】réntóucuándòng

【释义】人很多,拥挤着移动。一般用于形容某些地方人口密度较大,程度不如人山人海高。

【近义词】熙熙攘攘,人山人海。

【反义词】人烟稀少,人迹罕至。

2、人声鼎沸

【拼音】rénshēngdǐngfèi

【解释】形容人声喧闹。鼎,古代的一种铜铸的锅,一般是三足两耳。沸,开水。鼎沸,本意是锅中的水烧开了,发出声响,现指人群的声音吵吵嚷嚷,就像煮开了锅。

【示例】广场这时已是一片人声鼎沸。

【近义词】人欢马叫、震耳欲聋、吵吵嚷嚷、热闹非凡、熙熙攘攘、人喊马嘶、人声嘈杂

【反义词】万籁俱寂、鸦雀无声、悄无声息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比喻人声嘈杂

【出自】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十:“一日午后,刘方在店中收拾,只听得人声鼎沸。”

3、人声鼎沸

【拼音】rénshēngdǐngfèi

【解释】形容人声喧闹。鼎,古代的一种铜铸的锅,一般是三足两耳。沸,开水。鼎沸,本意是锅中的水烧开了,发出声响,现指人群的声音吵吵嚷嚷,就像煮开了锅。

【示例】广场这时已是一片人声鼎沸。

【近义词】人欢马叫、震耳欲聋、吵吵嚷嚷、热闹非凡、熙熙攘攘、人喊马嘶、人声嘈杂

【反义词】万籁俱寂、鸦雀无声、悄无声息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比喻人声嘈杂

【出自】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十:“一日午后,刘方在店中收拾,只听得人声鼎沸。”

4、人山人海

【拼音】rénshānrénhǎi

【解释】人群如山似海。形容人聚集得非常多。

【出处】《西胡老人繁胜录》:“四山四海,三千三百,衣山衣海,卦山卦海,南山南海,人山人海。”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五十一回:“每日有那一般打散,或是戏舞,或是吹弹,或是歌唱,赚得那人山人海价看。”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补语、定语、宾语;用于公共场所

【示例】瞿秋白《赤都心史》:“远远的就看见~,各种旗帜招飐着。”

【近义词】川流不息,人头攒动,人声鼎沸,川流不息,人头攒动,人来人往,万人空巷,捋臂将拳,摩拳擦掌

【反义词】荒无人烟,人迹罕至

5、人来人往

【拼音】rénláirénwǎng

【解释】人来来往往连续不断。也形容忙于应酬。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10回:“这两三天人来人往,我瞧着那些人都照应不到,想必你没有吩咐。”

【示例】在这~的地方没办法集中精力。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人不断。

6、人欢马叫

【拼音】rénhuānmǎjiào

【解释】人在呼喊,马在嘶鸣。形容一片喧闹声。

【出处】明·凌蒙初《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四:“只听得外面喧嚷,似有人喊马嘶之声,渐渐近前堂来了。”

【示例】田野上~,一片丰收的景象。

7、热闹非凡

【拼音】

【解释】形容非常热闹。示例:国庆节快到了,长安街上~。

热闹:人多欢腾:元宵佳节,街上十分热闹|热闹的集市。②人多欢腾的情景:看热闹。

非凡:超过一般;不寻常:~的组织|市场上热闹~。

凡:“热闹非凡”即“不一般的热闹”。“凡”即“一般,普通”的意思。

【近义词】门庭若市络绎不绝

【反义词】可罗雀门庭冷落

8、热火朝天

【拼音】rèhuǒcháotiān

【解释】形容群众性的活动情绪热烈,气氛高涨,就像炽热的火焰朝天燃烧一样。

【示例】但这几天热火朝天的参军运动,也冲击着他们的身心。(冯德英《迎春花》第九章)

【近义词】如火如荼、热气腾腾、万马奔腾

【反义词】死气沉沉

【用法】主谓式;作定语、状语、补语;含褒义。

【出自】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前进吧祖国》:“从祖国到朝鲜,我看见一面是热火朝天的建设,一面是在炮火连天中奋不顾身的战斗。”

9、趋之若鹜

【拼音】qūzhīruòwù

【解释】趋:快走;鹜:野鸭。像鸭子一样成群跑过去。(含贬义)比喻许多人争着去追逐不好的事物。——(《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

【示例】清·郑观应《盛世危言·技艺》:“为民上者,以名利二字驰使天下,而天下之民趋之若鹜。”

【近义词】如蝇逐臭、如蚁附膻

【反义词】敬而远之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出自】如薰亦能诗,士趋之若鹜,宾座常满。---------《明史·萧如薰传》

10、前呼后拥

【拼音】qiánhūhòuyōng

【解释】前面有人吆喝开路,后面有人簇拥护卫。多形容旧时官吏出巡时的声势。

【示例】“骆驼像发现了什么不祥之兆,焦躁地哞哞叫着,~乱了行列。”(冯苓植《神秘的松布尔》)

【近义词】前呼后应、一呼百诺

【反义词】轻车简从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贬义;用于权贵等。

【出自】元·无名氏《赚蒯通》第二折:“想为官的前呼后拥,衣轻乘肥,有多少荣耀!”

11、摩肩擦踵

【拼音】mójiāncāzhǒng

【解释】踵,脚后跟。形容来往行人众多,很拥挤。

【示例】大街上人来人往,摩肩擦踵,十分热闹。

【近义词】摩肩接踵、水泄不通

12、门庭若市

【汉语拼音】méntíngruòshì门庭若市

【词语解释】门口和庭院里热闹得像市场一样。形容交际来往的人很多。

【字词解释】门:宫门,家门;庭:朝廷,庭院;若:好像;市:集市,市场。

【成语性质】褒义词,偏正式。

【成语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

【近义词】车水马龙、车马盈门、人山人海、比肩接踵

【反义词】门可罗雀、门庭冷落

【出自】出自《战国策·齐策一》的:“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13、络绎不绝

【读音】luòyìbùjué。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解释】绝:断。络绎:前后相接,连续不断。形容车船人马等前后相接,往来不断。

【近义】连绵不断、川流不息、源源不断、摩肩接踵

【反义】门可罗雀、人迹罕至、门庭冷落

【示例】《后汉书·东海恭王刘彊传》:“皇太后、陛下哀怜臣彊,感动发中,数遣使者太医令丞方伎道术,络绎不绝。”

【出处】南宋·范晔《后汉书·南匈奴传》:“窜逃去塞者,络绎不绝。”

14、结驷连骑

【拼音】jiésìliánqí

【解释】驷:古时一乘车所套的四匹马;骑:骑马的人。随从、车马众多。形容排场阔绰。

【示例】明·李贽《初潭集·夫妇二》:“今日为相,明日~,食方于前。”

【出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子贡相卫,而结驷连骑,排藜藿,入穷阎,过谢原宪。”

15、座无虚席

【读音】zuòwúxūxí

【释义】虚:空。席:座位。没有空着的座位,一般形容观众、听众或出席、参加的人很多。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分句;含褒义;指人很多。

【近义词】济济满堂

【反义词】寥寥无几、一无所有、空无所有

【灯谜】客满

16、接踵而来

【读音】jiēzhǒngérlái

【解释】指人们前脚跟着后脚,接连不断地来。形容来者很多,络绎不绝。

【出处】《宋史·李显忠传》:“入城,宣布德意,不戮一人,中原归附者踵接。”

【事例】整个的“新饭碗”一时虽未找到,零碎的小事却~。邹韬奋《经历·新饭碗问题》

【近义词】接二连三、络绎不绝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接连不断地来

【语法】偏正短语

17、济济一堂

【读音】jǐjǐyītáng

【解释】济济:形容有才华人多。形容大厅挤满了人。形容人众多。

【出处】《尚书˙大禹谟》:“济济一堂。”

【事例】端木蕻良《三月夜曲》:“在路上我看见方才~的将军夫人了。”

【近义词】高朋满座、群贤毕集、座无虚席

【反义词】一盘散沙、分道扬镳

【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含褒义

18、户限为穿

【读音】hùxiànwéichuān

【解释】户限:门槛;为:被。门槛都踩破了。形容进出的人很多。

【出处】唐·张彦远《法书要录》:“智永禅师住吴兴永欣寺,人来觅书者如市,所居户限为穿穴。”

【事例】远近闻名求字者,几于~,而选择綦苛,低昂无所就。清·王韬《淞隐漫录·姚云仙》

【近义词】门庭若市

【反义词】

【用法】主谓式;作宾语

19、冠盖相望

【解释】冠盖:指仁宦的冠服和车盖,用作官员代称;相望:互相看得见。形容政府的使节或官员往来不绝。

【出自】《战国策·魏策四》:“齐楚约而欲攻魏,魏使人求救于秦,冠盖相望,秦救不出。”

【示例】~催入相,待将功德格皇天。

唐·韩愈《次潼关上都统相公》诗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形容政府的使节或官员往来不绝

20、冠盖如云

【读音】guāngàirúyún

【解释】冠盖:指仁宦的冠服和车盖,用作官员代称。形容官吏到的很多。

【出自】汉·班固《西都赋》:“绂冕所兴,冠盖如云,七相五公。”

【示例】~,急侦之,乃一吏部郎经过也。

形容声音的词语篇7

论文摘要:在高校音乐教学中,声乐演唱的教学已成为必修的科目,无论是西方的美声唱法,还是我国的传统戏曲演唱以及民族唱法,都对于歌唱中语言提出了明确而又严格的要求,没有语言,歌唱也就失去了灵魂,语言是构成声乐艺术的一大基础,是来以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语言既是声乐作品创作的基础,同样也是声乐演唱的基础。强调歌唱中语言的重要性,是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的重要环节。

音乐表演艺术总的分为两大类,一为声乐,一为器乐。其中声乐是用人声唱出的带语言的音乐,是音乐与文学的结合的一种综合性的艺术表演形式,这一表演形式在国外是专指歌唱,在中国则是歌唱、戏曲演唱和曲艺演唱的统称。与同为音乐表演艺术的器乐演奏相比较,有着语意表达直接、感情表达真挚的特点。在声乐演唱过程中,声乐并不能孤立的去看待,好的歌唱并不是单纯的把声音发出来就可以了的,在对于歌曲的思想内容、音乐主体的理解与表现上,在对于语言韵味与演唱风格的把握与表现上,体现出鲜明的艺术性。

声乐艺术最突出的特征是语言与音乐的高度结合,世界上无论哪个国家或任何一个民族都不能例外,声乐语言,从创作到演唱应包含三个层面的内容,第一是词作者根据现实生活中的元素或者已经被创作过的具有典型性的文学语言——歌词。第二是曲作者根据歌词内容所呈现情感画面所创作的既能体现歌词的内容情感又富有音乐性的语言——旋律。最后是声乐演唱者通过对歌词和曲调的独特理解,用歌声把以上两种语言生动的表演出来,世界上无论哪个国家或任何一个民族都不能例外。简单的说为“歌必有词”。当然也有无词的歌,如前苏联作曲家格里埃尔的《声乐协奏曲》,作于1943年,是苏联音乐史上第一首为人声而写的协奏曲,作品虽然没有直接体现战争主题,但它所描述的苏联大自然的美,苏联人民在卫国战争严峻考验的日子里表现出的纯洁自豪,满腔热情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对幸福的向往和对胜利的确信,都是紧紧地同当时的现实联系着的,正是因为这样,这首作品虽然没有歌词,但是它的内容却明确易解。还有一些歌曲中用大量的衬词以及歌曲的花腔部分,这些都是整个歌曲中随歌曲内容的情绪产生的一种表现手段,如歌剧《魔笛》中的夜后咏叹调《复仇的火焰在我心中燃烧》,表现了她的复仇心理,正因为声乐艺术的基本特点是语言和音乐的结合,我们在学习声乐和教授声乐的过程中就一定要紧紧围绕着这个基本特点学习和教学。

演奏音乐需要有乐器,人声乐器怎样发出歌唱的声音,在人声这个乐器中,有一种独特的功能是任何乐器都做不到的,就是配合歌声时发出传情达意的诗词歌赋,我们把其称为歌唱的语言。声乐艺术就是音乐与文学的结合形式,语言是声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歌曲的旋律都是在语言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产生的,无论歌唱者的技术多么高超,如果离开语言,也是空洞的,没有灵魂的,更构不成歌唱的艺术,通过音乐和语言的结合塑造出各种各样心灵的情感和各式各样的音乐形象,这才是声乐艺术的魅力。“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早在《尚书》中的论述就明确了声乐艺术的性质。

歌唱语言的准确掌握运用,无论在美声唱法还是在我国的民族唱法这都是不可改变的重要原理。歌唱语言的准确掌握运用,是歌唱技术的重要训练课程,尤其是我们运用美声的发声方法,来演唱中国作品的时候,由于中国的语言文字与欧洲语言文字在结构和发音上有较大的差异,导致某些发声技术上的差异,有一些学生在演唱时过分注意发声方法以及声音,而忽视了语言的准确性,导致演唱的时候,听不出其中的歌词也就是语言,更不用说进一步了解所演唱歌曲的内涵,而另外一些人则是过分注意咬字,忽视了字的结构,把语言分解开演唱,使人听起来非常吃力,进而破坏了音乐的连贯性和完整性,破坏了歌唱发声的基本原则,有人说美声唱法只注意声音而不注意语言,这是不正确的,美声唱法之所以在欧洲产生,并不是发源地意大利地区民族天生就是那种声音,美声唱法的形成与意大利的语言特点是分不开得,意大利语的语言的发音特点比如,元音结尾,辅音比较纯,说话习惯的夸张性,以及豪放的热情性格等,这些特点对于美声唱法的发声方法的产生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我国的民族唱法中和戏曲演唱中,更是对于发声咬字的准确和清晰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如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写到:

“古之善歌者有语,谓‘当使声中无字、字中有声’。凡曲,只是一声清浊高下如萦缕耳。字则有喉唇齿舌等音不同。当使字字举末皆轻圆,悉融入声中,令转换出无磊块,此谓‘声中无字’,古人谓之‘如贯珠’,今谓之‘善过渡’是也。”在我国古代歌唱艺术中把对语言的训练放在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把每个字的演唱规范的十分详尽。字有声调:阴、阳、上、去;吐字分五音:喉、舌、唇、齿、牙;“四呼:开、齐、撮、合。”每字又细分:字头、字身、字尾。严格规定了如何出字如何收音。这些歌唱训练的原则应用于当时的梨园、教坊以及后来的各地方戏曲的科班。在我国传统的声乐艺术演唱中,十分讲究吐字、行腔。要求“字正腔圆”。

声乐艺术是音乐和文学的结合形式,语言是声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歌曲的旋律都是在语言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产生的,语言直接准确地传递着情感和思想感受,声乐确切的文字语言是任何其他的音乐形式所不能与之相比的,因此无论我们训练的声音多么的响亮优美,无论我们的声乐技巧多么的完美,如果离开语言,那是毫无意义的,也就构不成歌唱艺术。语言是声乐的精神部分,声音则是表达语言的手段,而艺术化的美丽的声音本身也包含了很高的文化意识。通过音乐和语言的结合,塑造各种各样鲜明的音乐形象,传达心灵的情感,这就是声乐艺术的魅力。因为有了文学语言,使得声乐艺术成为所有音乐形式中最容易把相对抽象的乐音与比较确切的情感表达结合起来的形式,因此无论是在声乐演唱还是在声乐教学过程中都不应忽视语言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形容声音的词语篇8

关键词:宋词;《声声慢》;押韵;格律

0引言

宋词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最璀璨的明珠之一。作为一种特殊的文类,有其独有的美感和风格,在世界文学中也独树一帜。李清照的《声声慢》被誉为“千古绝唱”,是音韵美的绝佳典范。以许渊冲为代表的格律诗体派译者主张“以诗译诗”,即用传统英诗来翻译中国韵体诗歌。许渊冲(1979)指出:音美是指诗歌要有节奏、押韵、顺口、好听。传达的方法可以借助英美诗人喜用的格律,选择和原文相似的韵脚。该派的译作具有两个最明显的特点:一是追求诗行行末押韵,二是基本符合传统英诗格律。许渊冲的《宋词三百首》(2012)容纳了300首宋词,《声声慢》就是其中之一,译文采用的是传统格律体英诗形式。

1.格律体英诗无法传达宋词音美

把宋词翻译成格律体英诗,用英诗格律和押韵来传达宋词的音美真的可行吗?事实上,这种经过“加工”和“改造”的宋词,已经不再是宋词,而是一首包含部分宋词内容的格律体英诗。而它只能传达其自身的音美,无法体现原词的音美特色,因为汉英两种语言有很大的差别,而且两种文体的音美从本质上而言就是不同的,是通过不同方面彰显的。用格律体英诗之瓶装宋词内容之酒,只能让读者误以为宋词原来和传统英诗并无差别。

1.1宋词平仄声律之美与传统英诗抑扬格律之美

汉语属声调语言,每个字对应一个字调。古汉语字调分平、上、去、入四声。《元和韵谱》如此描绘古汉语四声:“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去声清而远,入声直而促。”不同声调的字词排列在一起,能使句子读来有一种抑扬顿挫的音乐美。古诗词中将四声二元化,分为平声和仄声。平指平直,即平声读来无声调起伏;仄指曲折,即上、去、入三声在诵读时声调有高低变化。宋词平仄声律用法讲究,由词调决定,不可随意变化。较多宋词句子采用“平仄平仄”“仄平平仄”的形式,也有大量“三连仄”、“四连仄”等纯仄句。《声声慢》多用仄音,平仄交替。多次出现“三连仄”,如“雁过也”,“这次第”,同时也有四仄连用,如“惨惨戚戚”和“点点滴滴”。这些仄声词与前后平声字相接,如此这般利用不同声调更相交替构成语句的音韵美。这种美源自汉语语言的内在特质,用音韵体系完全不同的英语注定难以实现。

格律诗体派主张用英诗的抑扬格律去传达宋词的平仄声律之美。传统韵体英诗诗行由一或多个音步构成。每个音步又包含一个重读音节和一、两个非重读音节。轻重音相互交替使整个诗句读来不再单调。一个音步中必须有一个重读音节,对应“扬”,非重读音节对应“抑”。按照每个音步的音节数量和轻重音搭配次序,格律体英诗的韵律可分为抑扬格、扬抑格、抑抑扬格等,其中抑扬格最为普遍。许译《声声慢》(2012:394)用的就是抑扬格,如“Bycuponcup”,“ofeveningwindsoswift”等句中的音节都遵循先轻音后重音的次序。

经对比可看出,宋词平仄强调词句中字的声调高低变化,而传统英诗的抑扬强调的是音节在发音时相对的轻读和重读,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同时,宋词中的平仄变化即固定又多变。固定指由词牌决定,不可随意更改。多变则指词句中的平仄变换并不是简单的重复同一模式,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平仄要求是“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而非“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这样的单一重复。传统英诗的格律变换则较为规律,比如一个抑扬格诗句,便是抑扬、抑扬的重复,有几个音步就重复几次。许译《声声慢》前三句“ilookforwhatimiss,iknownotwhatitis.ifeelsosad,sodrear,Solonely,withoutcheer.”属抑扬格三音步,对应读音上的轻读-重读/轻读-重读/轻读-重读。轻音重音交替出现,变化较宋词平仄来说较为单调。

1.2宋词押韵与传统英诗押韵

以格律诗体派最为关注的押韵来讲,宋词和传统英诗都属韵体诗,押韵是两种文类音韵美的重要体现。宋词对于押韵要求严格,词调决定具体的押韵形式。每个宋词词篇的韵脚是什么,什么时候押,皆由词牌决定,词牌不同,押韵形式就相异。传统英诗的押韵可以根据单词中重复音素部位的不同而分成头韵和尾韵等。格律诗体派所追求的主要指句尾押韵。格律体英诗诗行间的韵法,常见的有每两行转韵(aabb)、隔行交互押韵(abab)、隔行押韵(abcb)和交错押韵(abba)。许渊冲认为用韵,特别是韵脚是构成“诗所以为诗”的必要条件,韵属于“音美”最明显的标记。(马红军,2006:75)。他的英译本《宋词三百首》中多用两行转韵和交互押韵韵法。虽然原文与译文都采取了句尾押韵的语音经营手段,但说译文的押韵美可以传达原文的押韵美却是不合理的。

从蒋捷创《声声慢》以来,该词牌多以平声为韵脚,而李清照的版本别出心裁,押的是仄声韵,韵脚依次是“觅”、“戚”、“息”、“急”、“识”、“积”、“摘”、“黑”、“滴”和“得”,基本上一韵到底,上下片各五仄韵,上片二、四、六、八、九句和下片二、四、六、八句不押韵。所以《声声慢》原词的韵法是:a,b,a,c,a,d,a,e,f,a;a,g,a,h,a,i,a,g,a。以短促的仄声入韵,让读者在诵读时体味到词人无法名状的悲伤情怀,同时,利用押韵将句子的结尾关联起来,产生一种独特的韵律美。许译《声声慢》除上阙第七句“inthislingeringcold!”和最后一句“Fortheyaremyacquaintancesofold.”遥遥相对,一起构成韵脚。其它句子都采取英诗中最常用的押韵格式,即两行转韵(aabb)形式,例如“miss”和“is”,“drear”和“cheer”等,每邻近两行采用相同的尾韵,读起来有一种回环的美。许译本的韵法是:a,a,b,b,c,c,d,e,e,f,f,g,g,h,h,d;i,i,g,g,k,k,l,l,m,m。可以看出,原文的押韵重复性很高,一韵到底,而译文押韵多变,每两句换一次韵。韵脚不同,押韵形式不同,押韵效果自然也不一样。

1.3音韵美的其它表现

宋词的音韵美还体现在参差错落的长短句所产生的节奏美上。宋词句式长短不齐,富于变化。短句节奏急促,简洁明快;长句节奏舒缓,悠远深沉。长短句相间,参差错落,读来别有一番韵味。《声声慢》中既有三字、四字这样短小精悍的句子,如“雁过也”,“憔悴损”和“寻寻觅觅”,还有长句,如“怎敌他晚来风急”,“到黄昏点点滴滴”。整首词长短句错落连用,读来抑扬顿挫,听来韵味无穷。相对于原文长短句的不规则排列,译文遵循英诗传统。大部分有着相同韵脚的连续诗行,如第五句“Howhardisit”和第六句“tokeepmefit”有着相同的音节数,句子长短也相近。

另外,原词的音美特色还体现在开篇“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七对叠字的应用上,叠音错落,凝练真挚,让人拍案叫绝。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二:易安《声声慢》一阕,连下十四叠字,张正夫叹为公孙大娘舞剑手。许译文开头两句:“ilookforwhatimiss,iknownotwhatitis.”则运用平行结构,重复主语“i”,同时用了短小的“what”从句,结构对仗工整,读来朗朗上口。紧接着两句“ifeelsosad,sodrear,Solonely,withoutcheer.”三次连用“so+adj.”结构,读来节奏感自现,但是原文中十四叠字的绝妙在译文中却没有丝毫体现。李清照这十四叠字可谓千古绝唱,是汉语所具有的隐性表现力的体现,用在语法上表现为显性特色的英语来复制是不可能的。

原词中还多处运用双声和叠韵,双声如“黄花”、“黄昏”、“点点滴滴”;叠韵如“暖还寒”、“盏淡”、“得黑”。双声叠韵词错综排列,不仅能传神达意,而且使声音动听。内容美与声音美达到和谐统一。类似的,格律体英诗也常用头韵来增强音韵美,如译文中“flowers”,“faded”和“fallen”,为译文音美增色不少。但总体上,原词双声出现频次远远多于译文,而且不管是原文中的双声还是叠韵,都没有在译文中得到体现,这种特色美是无法用英语来传达的。

2.从形美和意美来看――弊大于利

2.1因韵困意

汉英语属不同语系,语音系统也完全相异。汉字读音基本全是单音节,有相同韵母的汉字非常多,甚至有大量的同音字。所以汉语是一种韵宽的语言,斟酌押韵时有很多选择,因此古汉语诗歌句尾押韵频率很高。传统英语诗歌虽然也押韵,但比起汉语,其韵脚可选择的余地就要小很多。另外,宋词同传统英诗韵脚的性质完全不同,要在英译时复制韵脚,不仅难以做到,而且往往会影响“意美”的传达,常表现为遗失原词内容或添加本来没有的内容。林语堂(1981)曾说:“凡译诗,可用韵,而普遍说来,还是不用韵妥当。只要文字好,仍有抑扬顿挫,仍可保存风味。因为要叶韵,常常加一层周折,而致失真”。这里的“失真”即指意义传达上的打折或“添油加醋”。

在许译《声声慢》中,有几处因追求押韵而限制意义表达的例子,如“ilookforwhatimiss,iknownotwhatitis”就明显添加了原词没有的内容。“寻寻觅觅”,强调词人若有所失、来回寻觅,并没有提到词人思索寻找的是什么。译句虽韵律一致,形式对仗,但同原词在意义上有一定出入。为了和上句“ifeelsosad,sodrear”保持格律一致,并同“sodrear”押韵,给译文添加“withoutcheer”,造成语义上的重复。而“冷冷清清”既指词人内心的凄苦,同时也是氛围的营造,单纯用“Solonely”没有传达出原文所要表达的意义。同样是为了押韵,把“旧时相识”译成了“acquaintancesofold”;为了和“swift”押韵,译文加上了“drift”(漂移;趋势;吹积),与后文“wind”形成一定的语义重复,而且多少显得有些机械。还有“Fadedandfallen”两个表完成的过去分词同“inshowers”的搭配,既然已经凋谢败落,怎么还会有“inshowers”的状态呢?这显然是因追求押韵造成的。译文第21短句“Couldibutquicken”和下一短句“thepaceofdarknessthatwon’tthicken”中,“quicken”与“pace”的搭配虽与原文“独自怎生得黑”有出入,但也算无可厚非,然而,“thepaceofdarkness”和“thicken”的搭配却属于语法上的搭配不当了。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很明显就是追求押韵。为了与“grief”押韵,译文最后一句“Beyondbelief!”也是添加了原词没有的内容。在许渊冲(1979)的“三美论”中,他认为最重要的是意美,是第一位的,音美是次要的,是第二位的。但他追求押韵的主张和实践,却影响了意义的传达,这与他的“三美论”正好背道而驰。忠实原词意义同追求押韵之间存在较大的矛盾,译者要做到兼顾是很困难的。

2.2因韵害形

许渊冲认为在“三美”中,形美相较于意美和音美是最次要的,是第三位的。但就宋词而言,形式是非常重要的,是将宋词和唐诗及其它文体区分开的关键因素之一。所以,译者作为这种文学形式的传播者理应重视其形式特色。宋词词句灵活多变,句子长短不齐,有一种“形体”上的错落美。同平仄声律、押韵一样,宋词词篇包含多少个句子,每个词句有几个字都是由词牌预先规定好的,不可凭空加减词句和字数。

从纵向上看,《声声慢》全词分上下两阙,上阙十句,下阕九句。这是词牌的规定,多一句或是少一句都不可以。视觉上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参差错落,有一种摇曳多姿的“体态美”。许译本纵向上也分为上下阙。上阙十六句,比原词足足多出了六句。下阕十句,比原文多一句。译文和原文在形式上出入较大。译文把原词六、七两句“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译成了“Howhardisit―tokeepmefit―inthislingeringcold!Hardlywarmedup―Bycuponcup―ofwinesodry,oh,howcouldi―endurethedrift―ofwindsoswift?”原词两句变成了整整六句英文,显得过于冗长,没有忠实于原文形式。类似的,将原词一到三句译成四句,四、五两句译成三句。这种形式上的改写,究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为了句末押韵而刻意为之。从横向上来说,为了切合英诗格律,译文许多相邻的句子都具有相同的音步数,如前四句都包含六个音节,三个音步,五、六句都是四个音节两个音步,看起来句子长短也较为接近,这与原词差距较大。英译本从整体上来看也是参差错落的,不同于律诗,但是这种错落不一和原词还是有相当大的出入。读者无法从译文中窥探到原词的独特形式。

3.格律体英诗渐受冷落

格律和韵脚对传统英诗来说必不可少,但在现代英语世界中,刻板追求押韵和格律而限制表达自由的做法已逐渐受到冷落。事实上,二十世纪以来,英语世界的诗歌规范发生了很大变化,自由体取代韵律体成为英诗主流。英译本宋词主要面向英语世界的读者,那么译者作为文化传播者就不得不考虑受众们的审美倾向和喜好变化。主流诗歌本身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读者们对诗歌的看法也相应地与以往变得不同,于他们而言,耳濡目染的诗歌形式是自由的而非刻板追求格律和押韵的。所以,他们并不会以诗歌押不押韵做为评判译文好坏的标准,相较而言会更容易接受自由体译文,因为比较熟悉,有亲近感。

郦青(2005)对国内外李清照词的译者进行了总结分类。国内李清照词译者总共22人,其中采取韵体译法的八人,散文体译法的只翁显良一人,其他13人都采取自由体译法。英语世界李清照词的译者有13人。在所有这些译者中,唯有Johnturner将李清照词翻译成韵体英诗。国内外译者,尤其是国外译者总体免韵的翻译倾向,也从侧面反映出英语世界诗歌总体免韵的大势。同时,译者多用自由体翻译诗词的背后是译文受众的喜好和审美倾向,因为西方译者对本土诗歌的现状、发展趋势和读者的接受情况有着较好的分析和把握,他们的译文往往是应需而生。

韵体译诗词法与自由体译诗词法都是翻译方法的一种,它们都有自身的优点和缺点,都引领了某段时间的潮流。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完全有权利选择自己偏好的方法,但译作能否得到目标语读者的认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入语当前的诗学发展趋势和读者的审美需求。站在文化传播的高度,想让外国读者了解宋词,进而达到传播中国文化的目的,就必须考虑译文的接受情况,否则翻译会变成一件费力不讨好的苦差事。

4.结语

宋词和格律体英诗都是音韵美的典范,但不可将这两种文类的音美混为一谈。宋词的平仄声律之美和传统英诗的抑扬格律之美大有不同,它们的押韵规则和具体押韵形式也不一样,格律体英诗无法传达宋词音美。过分追求格律和押韵还会束缚译者手脚,无法真实、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美,因韵困意。同时,译者为了仿照传统英诗的音韵美,经常会更改宋词的原有形式,因而无法再现宋词特殊的形式美,因韵害形。再者,格律体英诗在英语世界逐渐受到冷落,对译者的翻译策略提出警示。因此,笔者认为这种主张对宋词的传播不利,应该抛弃押韵、格律方面的枷锁,更自由地去翻译宋词这一文化符号。

参考文献:

[1]Hollander,John.Rhyme’sReason:aGuidetoenglishVerse,[m].YaleUniversitypress,1981.

[2]郦青.李清照词英译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3]李葳葳.宋词[m].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黄山书社,2012.

[4]林语堂.论译诗[a].刘靖之.翻译论集[C].三联书店,1981.

[5]马红军.从文学翻译到翻译文学[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6]王力.诗词格律[m].中华书局,1979.

[7]许渊冲.如何译诗词[J].外语教学与研究,1979.

[8]许渊冲.宋词三百首[m].五洲传播出版社,中华书局,2011.

形容声音的词语篇9

一、单音节字词的朗读

读单音节字词的目的就是测查应试人普通话声母、韵母及声调的发音。而前后鼻音和声调的问题是最主要的。

1.我们通常所说的前后鼻音共有5组:即an―ang、en―eng、in―ing、uen―ueng、ün―iong。

首先,我们从前后鼻尾韵母各自的发音特点着手。发前鼻音时,―n在主要元音发完之后,舌尖靠在上齿龈上。例如a―n、e―n、i―n发后鼻音时,―ng在主要元音发完之后,舌根靠在软腭上。例如a―ng、e―ng、i―ng。

其次,是位置的闭塞。当发主要元音时,软腭不可下垂,要尽量堵住鼻腔的通道,让气流全部从口腔流出。元音发完接上一个后续鼻音,即将舌尖抵到上齿龈上或将舌根靠在软腭上。这个练习要反反复复不厌其烦地做,才能很好地掌握口腔内的位置闭塞。

最后,就是唇形的圆扁程度。

发前鼻音an、en、in时,唇形扁展,嘴角咧开;发后鼻音ang、eng、ing时,唇形圆且收拢一点。

2.声调的问题主要是阳平调和上声调的区别。阳平调的声音由中音升到高音,声带由不松不紧逐渐绷到最紧,例如人民、豪情;而上声调的声音先降后升,声带从略紧张开始,先放松,继而再绷紧,例如厂长、领导。

二、双音节词语的朗读

读双音节词语的目的是测查应试人声母、韵母、声调和轻声、儿化、变调的读音。这里的难点是变调、轻声和儿化。

1.变调。

第一,上声变调。

上声+上声前上变为阳,例如水果、领导。

阴阳去轻声前,全上变半上,例如祖国、解放。

第二,“一”的变调。

“一”字本调是阴平,阴阳上前变去声,例如第一、十一、一天、一张。

去声前边变阳平,叠词之中变轻声,例如一寸、一定、看一看、尝一尝。

第三,“不”的变调。

“不”字本调是去声,例如不吃、不同、不管。

去声字前读阳平,例如不必、不测、不妙。

夹在词语中间读轻声,例如去不去、好不好、开不开。

第四,叠词形容词的变调。

aa式形容词读阳平,例如早早、红红、满满。

aBB式形容词,其叠音后缀读作阴平,例如亮堂堂、火辣辣、闹嚷嚷。

aaBB式形容词,第二音节变轻声,第三、四音节读阴平,例如马马虎虎、热热闹闹、认认真真。

2.轻声。

轻声是语流音变中的弱化现象,主要表现为音长变短,音强变弱。在普通话中常读轻声的有:助词“着、了、过、的、得、地、们”等;语气词“吗、吧、呢、啊、嘛”等;词缀“子、头、巴、么”等;某些表示方位的词或词素例如地上、后面、这边等;aa式aBaB式aaBB式名词、动词的第二、第四音节读轻声。例如爸爸、热热闹闹、讨论讨论;常用的双音节合成词,第二个音节习惯上读轻声。例如先生、规矩、暖和、棉花、窗户、玻璃、马虎、葡萄。

3.儿化。

儿化的基本性质是卷舌作用。例如在读“小狗儿”这个词是我们要把“儿”字卷舌,而不能读成单独的“儿”。

三、朗读作品

朗读作品的目的主要是测查应试人声、韵、调的读音外,同时测查连续音变、语调、朗读速度和流畅程度。

1.朗读时必须发准普通话的声、韵、调。

2.必须深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

3.必须注意句子的停顿、声音的缓急、高低变化。

4.朗读时句子一定要读完整,语速恰当,语句流畅。

5.尽量做到以声传情、以情带声、声情并茂。

四、说话题目

说话的目的是测查应试人在无文字凭借的情况下说普通话的能力和达到的规范程度。说话是普通话口语能力的综合性考察,主要要在口语上下工夫。50篇题目既不能写成作文背下来,又不能一字一字往外生硬地挤出来,必须在3~5分钟内迅速组织恰当的词语,充满信心,有条不紊地把话说完整。通过学习和培训,我悟出了一点门道,将所有的题目归到说一件事上。这样脑海里就会有一个清晰的概念和提纲。需要说明的是:题目之间的衔接一定要合理、恰当,不管怎样一定要绕回到原来的题目上。例如我准备说的题目是《怎样做红烧鱼》,不论抽到哪个题目,我都会绕到做红烧鱼这件事上,但不能离题,最后一定要以抽到的题目结尾。

形容声音的词语篇10

联绵词指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拆开来讲的单纯词(见附表)。

古人把联绵词叫做联绵字,又叫做连语。王国维说它是“含二字而成一语,其实犹一字也。”

通俗点儿讲,联绵词是一种双音节的单纯词,由两个音节联绵起来,成为一个固定的声音组织,不可分割地表示一个意义。记录联绵词的文字或有意义或无意义,但都与联绵词所代表的意义无关,只不过是记录声音的符号。

根据联绵词两个音节声母和韵母之间的关系,可以把联绵词分为双声、叠韵、非双声非叠韵、双声兼叠韵四种类型。

(一)双声联绵词:指两个音节的声母相同的联绵词。例如:彳亍(chìchù,慢步走,走走停停)、吩咐(fēnfù,口头指派或命令;嘱咐)、伶俐(línglì,聪明;灵活)、忐忑(tǎntè,心神不定)、倜傥(tìtǎng,洒脱;不拘束)等等。

(二)叠韵联绵词:指两个音节的韵母相同或相近的联绵词。

1.韵母相同:绸缪(chóumóu,缠绵)、蹉跎(cuōtuó,光阴白白地过去)、丁宁(dīngníng,反复地嘱咐)、伶俜(língpīng,孤独;孤单)、酩酊(mǐngdǐng,形容大醉)等等。

2.韵母相近:就是两个音节的主要元音和韵尾相同,不考虑介音的有无及相同与否。

(三)非双声非叠韵联绵词:指两个音节的声母和韵母都不相同的联绵词。例如:蝴蝶(húdié,一种昆虫)、囹圄(língyǔ,监狱)、(xīsū,象声词,形容细小的摩擦声音)、鹦鹉(yīngwǔ,一种鸟)、妯娌(zhóulǐ,哥哥的妻子和弟弟的妻子的合称)等等。

(四)双声兼叠韵联绵词:指两个音节的声母和韵母都相同的联绵词。例如鞑靼(Dádá,古代汉民族对北方各游牧民族的统称。明代指东蒙古人,住在今内蒙古和蒙古国的东部)、辘轳(lùlú,利用轮轴原理制成的一种起重工具,通常安在井上汲水。机械上的绞盘,有的也叫辘轳)、橐驼(tuótuó,骆驼)、崴嵬(wēiwéi,形容山高)、木衣(yíyī,一种常绿乔木)等等。

二、联绵词特点

(一)联绵词义,不可分训。联绵词虽然是双音节(两个字),但只是一个词素,因此不能把两个字拆开来解释。例如:1、玻璃(bōlí),“玻”和“璃”都没有意义,只有结合在一起,才表示“一种质地硬而脆的透明物体”的意义。2、伶仃(língdīng),“伶”有意义,“旧时指戏曲演员”;“仃”没有意义。“伶仃”,只有结合一起,才有“孤独;没有依靠”或“瘦弱”的意义。侏儒(zhūrú),“侏”没有意义,“儒”有意义,“指儒家”或“旧时指读书人”。“侏儒”,只有结合在一起,才有“身材异常矮小的人”的意义。3、犹豫(yóuyù),“犹”有意义,“如同”或“还;尚且”;“豫”也有意义,“欢喜;快乐”或“安适”;“同预”;“河南的别称”。“犹豫”,只有结合一起,才有“拿不定主意”的意义。

(二)联绵词形、字无定写。联绵词只是一种声音的组合。它不是靠词的书写形式来区别词义,而是靠声音来区别词义。例如:

仿佛,可以写作、彷、、纺绋等,都读fǎngfú。

徜徉,可以写作倘佯、常羊、徜洋、常洋、常佯、倘羊等,都读chángyáng。

匍匐,可以写作蒲伏、蒲服、匍伏、匍服、蒲菔等,都读púfú。

符定一在《联绵字典凡例》中说:“经典同音之字,往往形体虽异,而意义实同。例如委蛇八十三形,音同而义相迩;崔嵬十有五体,音近而义无殊。”一个联绵词竟有八十三种写法,真可叹为观止了。

联绵词写法多种多样,在书写和辨认上都给人们带来许多困难,因此,联绵词写法定形已成为必然趋势。如仿佛、徜徉、匍匐等已成为通行的写法。

三、联绵词成因

联绵词作为汉语词汇的一部分,按理说只有语音形式与词义内容的自我规约性。但事实上,从历史流传下来的联绵词都是以书面形式加以固定的,因而研究联绵词的成因,又不得不考虑文字符号的因素。联绵词释义的不可分割性,书写符号的多样性,这反映了文字与词的联系,实际上表现为“记音标义”的特殊属性。因为这个时代一个汉字才是一个音节,而且多数汉字又保留着表意功能,即能用文字自身的形体结构展示词的意义。而词作为一个最小的能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进入书面,如果用一个汉字记录的即为单音词;如果用两个或两个以上汉字记录,又可以从文字的表意性与语法联系上了解到其中的意义,这就是复音节合成词;如果,一个复音词只是在音节上与文字符号取得一一对当,而在意义上只能囫囵作解的,这就是复音节单纯词,即联绵词。可见,联绵词“记音标义”的特质,是在同其他单纯词、合成词的写词法的比较中才显示出来的。因此,只有从文字与记号的结合方式的变更入手,才能解开联绵词生成之谜。

汉语原始的语音与意义的结合体,往往是表达一个完整的不可分裂的概念,现存金文中单个零散的所谓“图画文字”中所负载的音义结合体的多样化就是明证。到了记号文字阶段,由于写词的原则发生了变化,人们在书面上忠实地再现其音节特点,用双音节来表达原先一个音节符号所负载的意义,这样联绵词现出真相就不足为奇了。

“记音标义”的写词原则,的确是联绵词在书面上显露真相的催化剂。这种写词法则的广泛应用,又为联绵词的繁衍开辟了广阔的前景,许多摹声名物的词语,到了此时,都可以凭借象声写词法直接从书面上加以体现。人们从感觉到的物体发声的特点入手,通过当时的语音体系使声响语音化,并以此作为标示物体的名字。这种语音造词的方法,使口语以单语素复音节面目出现的联绵词应运而生。章太炎先生在《语言缘起说》中指出:“何以言雁?谓其音岸岸也;何以言鹅?谓其音加我也。……此皆以音为表者也。”也就是说,雁之所以名之为“雁”,是从鸣声“岸岸”取象,而又称之为“鹅”,又是从鸣声“加我”着眼。不同地方的人,从各自对大雁鸣叫声的不同感受入手,而为之命名。当人们用摹拟“加我”之声而为之取名,并让双音节词“加我”之声进入书面语时,记录这一名物的联绵词就问世了。

文字形体相似而发生讹误,人们不明真相而沿袭,也可能致使书面上的合成词演化成联绵词。比如《国语・周语》韦昭注:“虎奔三百人。”《续汉书・百官志二》“虎贲中郎将”注:“虎贲,旧作虎奔,言如虎之奔也。”《战国策韩策一》却作“虎挚”,《史记・天官书》又作“虎首”。显然,“虎奔”原是状中结构的合成词,体现了宿卫之士的勇猛剽悍;变为“虎贲”,则是因为“奔”“贲”同音假借,而作“虎首”,则是“贲”“首”形近而误;再作“虎挚”却是“挚”“贽”声近,“贽”“贲”形近的两度讹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