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子疑邻翻译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2:14:45

智子疑邻翻译篇1

2、《智子疑邻》揭示的道理:

(1)从主人那:听别人意见要选择正确的,而不要看提意见的人与自己的关系,对人不可以持偏见。

(2)从老人那:当你说话的时候,不能只考虑自己的话对与不对,还要想一想自己的地位和处境,是否适合发表这样的意见。

智子疑邻翻译篇2

关键词:日本中国谚语翻译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H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5(b)-0239-02

谚语是产生于民间、并在人民群众中世代相传并带有讽刺、警示、知识、趣味性等意义的短语,是人民生活经验的总结和智慧的结晶,是一国语言乃至文化的代表。语言和社会是并存的,每个社会都包含人文风情、国民特性的文化,一个社会就是其全体生活史的总体。一般来说,从语言表现中可以看到该民族的文化特色。特别是作为大众智慧结晶的谚语,能够充分反映各民族的事物认知方法和思考方式。因此,该文通过对日语谚语翻译的分析,进一步探讨中日两国文化中所存在的差异。

1日本谚语的翻译

谚语在日语中,是一种独特的语言,翻译的时候区别于普通的文字。如果把日语谚语细分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翻译这些谚语的时候,根据分类可以使用不同的方法。

1.1来自中国的谚语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国,都是亚洲国家、汉字文化圈国家、儒教文化的国家,因此文化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日本文化长期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所以,日语中有大量来自于中国的谚语。在引入这些中国谚语时,或者后面在使用的过程中为了使它们适应日语的表达习惯,并且能够更好的在日本国民中流传,大部分谚语都经过了加工改造。对于这些谚语,翻译的时候最好使用还原法,也就是说按照原型翻译就可以了。比如,「青は{よりいでて{よりiし(『荀子・劝学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五十i百i(『孟子・粱惠王五十步笑百步、「瓜田李下一瓜田に履を{れず、李下に冠を正さず(中国古诗『君子行: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

举以下例子:

「どこでお会いです、|京ですか

「いやここで、|京へは、も二十年の出ん。近はとか言うものができたそうじやが、ちよっと\ってたいような荬する。

「まらんものですよ。やかましくって

「そうかな。蜀犬日にほえ、遗t陇摔えぐというから、わしのような田h者は、かえってこまるかもしれんてのう

「困りやしませんがね。まらんですよ「そうかな

译文“在哪里碰到的?在东京?”

“不,在这里碰到的,东京我有二十年不去了。听说近来有一种车子叫做电车。我倒想去坐坐呢。”

“无聊的东西!嘈杂的很。”

“这样的么?所谓蜀犬吠日,吴牛喘月,像我这样的乡下人,也许反而觉得不便呢”

“不是不便,是无聊。”“这样的么?”

原文中「蜀犬日にほえ、遗t陇摔えぐ这句谚语就是来自于中国。翻译过来就是“蜀犬吠日、吴牛喘月”。「蜀犬日に吠え指的是因为疑神疑鬼所以过度害怕。而且,因为见闻少所以无知,因此用来比喻即使对于一些很平常的事情都会感到很惊讶。有时也用来指见闻少的人对优秀的人品行持怀疑的态度。这个谚语出自于韩愈的信。“蜀中山高雾重,见日时少,每至日出,一群犬疑而吠之。”即使在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也提及到,蜀南常下雨,很少出太阳。如果出太阳的话,一大群的狗就会一起吠。「遗t陇摔えぐ比喻过于疑心疑鬼。主要因为怀疑而担心,出自『世说新语・言语“臣犹吴牛,见月而喘。”江苏、浙江一带的水牛很怕热,月亮一出来就以为是太阳,所以在喘气。

1.2日语中固有的谚语

这类谚语大部分有出处。比如:

(格式可参考此处)「きじもQかずば(祸从口出)

「Lいものにはまかれよ(胳膊扭不过大腿)

「地zは壁一重(咫尺之间便是地域;一失足成千古恨)

「长媳灸芩陇摔り这句谚语用中文来翻译的话,就是“真正的意图不在这里”、“声东击西”、“别有用心”,也可翻译成“醉翁之意不在酒”。「长媳灸芩陇摔り这句谚语背后有一个故事。明智光秀对主君织田信长产生了谋反之心,最终袭击了住在本能寺的信长。但是,在这之前,光秀一次也没有表明过其意图,只是说要进攻毛利氏。途中,光秀一指东方,“敌在本能寺”,起兵谋反,讨伐信长,率军攻入本能寺。这句谚语从字面来看,并没有什么意思。因此,这种情况下,首先得从字面来挖掘谚语深层的意思。一般,翻译日本固有谚语的时候,有两种基本的方法。第一种是转换成与汉语意思相近的谚语、歇后语、成语。第二种则是如果不能翻译成汉语的谚语和成语的时候,尽量要使之简单易懂且合乎汉语的表达习惯。

1.3从西方传到日本的谚语

这些谚语并非民间的传说,而是大部分出自文学作品,特别是出自于《圣经》,用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从西方传来的谚语在中国也有与其同等意思的。比如:

「知Rは正xなり(知识就是力量)(Knowledgeispower.)

「健康は富に伽搿梗家有万贯财,不如一身健)(Healthisbetterthanwealth.)

「rは金なり(时间就是金钱)(timeismoney.)

2从日本谚语的翻译看中日文化差异

从中日两国谚语来看,两国在很多方面拥有共同性。但是,另一方面,因为历史、地理环境、生产活动和人的生活习惯、思考方式等的差异,风土人情和宗教文化等也有各种不同。

2.1共通性

2.1.1共同的农业文化

中日两国的谚语都是人们口头代代相传下来的东西。以前,在没有文字的时代,人们希望社会得到发展,因此觉得有必要把自己从劳动中得到的知识传颂给后世。谚语,这种既简洁又精炼的语言,就这样应运而生了。在文字出现以后,农民依然用谚语来传达所了解的知识,逐渐地产生了更多新的谚语。因此,与农业生产和天气有关的谚语的典型例子就相当的多。

日本:「秋荒れ半作(秋荒收成减半)

「の白が急に散れば大L(破白云急散必有大风)

中国:「r家は一技の花,すべて粪尿しだい(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

「清明b雨四月の空、nまき取り入れwれるな(清明谷雨四月天,播种早秋莫迟延)

另外,由于中日两国的谚语作为广泛在民间使用的一种通俗简洁的语言,因此,使用范围很广,在生活中也被广泛的使用。

日本:「猫に小判(对牛弹琴)

「犬と猿(水火不相容)

中国:「身上有屎狗跟踪(粪のついている体には犬がついてくる)

「人の心のくことなきはまるで蛇が象をむよう(人心不足(犹如)蛇吞象)

2.1.2共同的作用

两国谚语的作用大体上是相同的,可以分成下面三点:

(1)反应生活的智慧。

日本:「朝雨は睛れの兆し(晨雨预兆晴天)

中国:「春分秋分、昼夜が等分(春分秋分,昼夜等分)

(2)蕴含人生的教训。

日本:「出る杭は打たれる(枪打出头鸟)

「可爱い子には旅をさせよ(对爱子不可娇生惯养)

中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の欲せざる所は人に施すなかれ)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三人寄れば、文殊の知{)

(3)用作事物的比喻。

日本:「猫に小判(对牛弹琴)

「鬼に金棒(如虎添翼)

中国:「说曹操,曹操到(うわさをすれば、影がさす)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各自が特技をk]する)

2.2不同点

2.2.1自然环境的差异

众所周知,文化直接受到自然环境条件的制约和影响。因此,中日两国谚语的表现也会有不同。日本是一个岛国,在太平洋暖流和千岛寒流的影响下,海洋渔业非常发达。因此,日本人接触海产品的机会就非常多,关于海和鱼的谚语也非常多。比如「海に千年川に千年(老奸巨猾)「河豚は食いたし命は惜しし(想吃龙肉,又怕下海)「腐っても(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比起岛国的日本,中国国土辽阔,被陆地包围。在北方,畜牧业很发达,有很多关于马和牛等哺乳动物相关的谚语;而在南方,农业比较发达,关于农业的谚语就相对较多。比如:「生まれたばかりの子牛は虎を恐れず(初生牛犊不怕虎)「羊の毛は羊の体から取れる(羊毛出在羊身上)「一年のは春にあり(一年之计在于春)。

2.2.2历史传统的差异

日本虽然从古代就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但是,由于中日两国历史背景和传统的差异,即使在表达同样意思的谚语上,表现方式也是不同的。比如说,日本人用「花は@木、人は武士这句谚语来赞美人是因为樱花在日本是美的象征,而武士是日本民族精神的化身。中国人则用“人中吕布,马中赤免”来夸奖人。吕布是东汉末年有名的一位武将,非常的勇猛,被称为“飞将军”,而“赤兔”是“吕布”的一匹马,跑得非常快。因此,用这句谚语来比喻非常优秀的人才,万里挑一。

2.2.3风土人情的差异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域上的人,思想观念也不同,为人处事不同,文化性格特征也不同,而这种差异就会相对地影响到对事物的看法。以动物为例子,中国人虽认为狗是一种非常忠诚对人非常友好的动物,但是,另一方面,却也有很多类似于“狗眼看人低”、“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狗改不了吃屎”这种不好的评价。相反,日本人对于狗的态度却格外的宽容。再比如说,在中国说到鸟,就会想起恶势力或者不祥的预兆。比如,“天下乌鸦一般黑”、“乌合之众”等等。但是,在日本,大部分关于鸟的谚语都是好的。比如,「酩涡兴、「今Qいた酩もう笑う、「斛の争い。

3结语

谚语大部分来自于民间,是人们对具体事物的认识,是勤劳大众智慧的结晶,是一国语言乃至文化的代表。通过对日语谚语翻译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中日两国在很多方面拥有共同性。但是,另一方面,因为历史、地理环境、生产活动和人的生活习惯、思考方式等的差异,风土人情和宗教文化等也有各种不同。认识中日两国文化中所存在的差异,对我们学习日语了解日本社会文化提供一个新的角度。

参考文献

[1]彭丹,吕婧.中日文化差异及日语习语的汉译策略[J].考试周刊,2007(10):17-18.

[2]王和平.汉语谚语和日语谚语的比较研究[J].中国校外研究,2012(11):120.

智子疑邻翻译篇3

原文重现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孔子说:“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要不懂装懂,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博古通今

鲁小班:同学们听过《两小儿辩日》的故事吗?孔子是位智者,他得到很多人的崇拜,面对两个小孩的提问,他完全可以胡乱给个答案糊弄过去,以他的名望,根本不会有人怀疑这个答案的真实度,可是孔子却老老实实说自己也不知道答案。同学们,我们应该以孔子为榜样,不要不懂装懂,不懂装懂不但自欺欺人,而且还会给人留下笑料。

有个北方人,到南方去做官,刚到南方,肯定有许多事情弄不明白,如果虚心请教别人,也许并不难懂。可这位先生不想去问别人,觉得那样做显得自己太无知,很没面子。他宁肯不懂装懂,结果惹出许多笑话来。

有一次,地方上一个乡绅请他去做客,大家聊得很开心,这时,仆人送上一盘菱角。这位北方官没吃过菱角,又不好意思问,主人家又一再请他先尝,无奈,他只好拿起一只菱角,放到嘴里去嚼。主人看他连壳也没有剥就吃了,心里很诧异,问他:“这菱角是要剥了皮才好吃的,你怎么整个丢到嘴里去嚼呢?”他明知自己弄错了,却一本正经地说:“刚刚到南方来,有些水土不服,连壳都吃掉,为的就是清热解火。”

主人摇摇头,说:“我们怎么没听说过呢?你们那儿这东西很多吗?”那人答道:“多得很呐!山前山后到处都长得有呢。”主人不禁哑然失笑。

还有一次,他和一位朋友逛街,走到菜市场,他们看到一个人在卖姜。这人不知道姜是怎么生长的,就问道:“一棵树上一年能结多少姜?”卖姜的人和周围的人都笑了,他们说:“姜是地里长的,怎么能是树上结的呢?”他却硬是和别人争辩个没完:“你们真是笨呀,姜是树上结的,我会不知道?我们邻居家就有一棵姜树,不信,我们问问去。”他虽然这样说,但心里也发虚,因为他知道他的邻居家根本没有姜树,他不过是为自己解围罢了。

智子疑邻翻译篇4

关键词:英语,就近原则,考试,翻译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7-0090-01

家有小儿,偶作学习辅导,忽遇2013安徽高考英语试题阅读理解B第一句。其句云"Usingtoomuchwaterorthrowingrubbishintoourriversareclearwaysthathumanscanputourwatersupplyindanger,butwealsoaffectourwatersupplyinlessobviousways."稍具英语知识者,便可看出此句是but连接两个简单句,但是"逗号"之前的句子"are"应该改成"is"。

从市场上流行的各种考试资料看,其中包括颇具"人气"的"金考卷",此处错误依然。一个"三个字母"的单词用错了地方,结果让人对高考试卷的"权威性、严谨性"产生了质疑。

语法是人们在语言使用中,遣词造句时,使语言具有明确意义,并为对方所理解的规则。对于二语习得者,必须掌握的知识,并借此培养语言技能的重要环节。

"就近原则"其英语为"proximity",其实是支配主谓一致关系的三个原则之一。其他两个原则分别是"语法一致原则"(grammaticalconcord)和"意义一致原则"(notionalconcord)。

英语语法,千万条,"就近原则"于整个英语语法体系而言,可谓是"沧海一粟",但使用却尤其广泛。

对于中国英语学习者而言,考试多如牛毛。初级的中考,中级的高考,高级的四、六级考、研究生入学考、出国留学GRe、托福、雅思等等。任何一个英语学习者,如果想回避"就近原则"所涉及到的句子,段落,答案只有一个:"noway"!

中考、高考中,"就近原则"所涉题目一般会现在单项选择、完形填空中。四、六级考试中往往会出现在翻译题目中。研究生入学考,出国留学等各种考试中,多夹杂在长句、难句中。一个小小的语言现象,如若混于复杂的句子中,对于技不精者,则会被迫放弃一个题目,一句话,一个段落,乃至整个文章。

遍阅群书,发现"就近原则"的范围有限,很狭窄,并多用于罗列事物。

林语堂先生的英语著作,如《京华烟云》(momentinpeking),《生活的艺术》(theartofLiving),《吾国吾民》(myCountryandmypeople),《老子的智慧》(thewisdomofLaotse),《坡传》(theGayGenius)等等,在罗列事情时,都在使用"就近原则"。随着林大师的著作,借着"就近原则",一系列关于东方的神秘、东方的魄力与魅力就这样走进了西方世界。

林语堂先生当然是中国人,英语于其而言,是"二语"。其英语著作中,广泛运用"就近有则"进行事物陈述,无可厚非。

戴乃迭女士(Gladysmargarettayler)与其先生杨宪益,中国著名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专家、文化史学者和诗人,一生勤拙不息。夫妻二人合作把一系列作品翻译成英语。如《楚辞》(theSongofChu)、《史记选》(SelectionsFromRecordsoftheHistorian)、《长生殿》(thepalaceofeternalYouth)、《中国古代寓言选》(ancientChineseFables)等等。无不在使用"就近原则"。鉴于原著作品本身的内容,及行文特点,"就近原则"的使用,尤以《红楼梦》为最。杨先生是中国人,英语与其关系正如英语与林语堂的关系。但是,对于身为英国人的杨夫人,汉语与其关系正如英语与林、杨二位大师的关系。但在把中文著作《红楼梦》翻译成英语aDreamofRedmansions时,却如林语堂先生在其著作中相同,频频使用就近原则。于是,我们更可看出"就近原则"与二语习得中的普遍。于中国人学英语是这个道理,于英国人学汉语也是同理。

"就近原则"也称"邻近原则。即:谓语与靠近的名词、代词(有时不一定是主语)在"人称、数"上一致。确切地说"就近原则",就是一个句子的谓语动词使用到底是单数还是复数往往要取决于最靠近它的词语。一般来说,不可数名词、可数名词单数时,动词要用单数;可数名词复数时,动词也要用复数

能用于"就近原则"的词,并不多。一般来说,有以下6个:or,whether…or,either…or,neither…nor,not…but,notonly…butalso,therebe句型。

至于其具体用法,限于本文读者知识与英语语法知识,在此不作赘述。

与"就近原则"相对,可以决定主谓一致的便是"就远原则"。能决定"就远原则"的词其实也不多,大致来说有以下几个:with,togetherwith,alongwith,but,except,including,aswellas等。与"就近原则"比较而言,"就远原则"稍微灵活。因为其所处位置,可以置于句子前面、中间,也可以置于句子末尾。

如:noonebutfoolshaseverbelievedit(除了傻瓜,谁也不会相信它)。这个句子也可以有另外两种变化:其一:Butfools,noonehaseverbelievedit。其二:noonehaseverbelievedit,butfools.

不管"就近"还是"就远",对于"二语学习者",其实较为简单。初学者,可能感觉有些吃力,但稍加练习,便可掌握,并且往往会熟能生巧。

熟练的"二语习得者",出现一些主谓错误,在所难免。"二语学习者"运用活生生的二语时,于书面、口语出现一些错误,情有可原。

如本文开始所述,市面上所传2013安徽高考英语,不愿是转载者错误,不愿是试题本身出现错误。因为,有指向性的教辅中出现了"语言规则"方面的错误,实是广大学子之不幸。

参考文献

[1]学生实用英语高考必备中国青年出版社刘锐诚

智子疑邻翻译篇5

近年高考文言文阅读命题题型基本保持稳定,选择题与翻译题占据绝对优势,题型特点如下:

1.选择题一考查“文言实词”,重点考查课文选编的文言文中常用的,与现代汉语有一定联系的文言实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含义,涉及学生识记、理解等能力。

2.选择题二考查“定向信息筛选”,定向筛选涉及对象、属性和关联方式三个方面的筛选标准,涉及学生筛选、比较辨析等能力。

3.选择题三考查“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分析概括原文有关内容的各个选项,从中找出不符合原文之处,涉及学生理解、分析、综合等能力。

4.文言文翻译考查“实词、虚词、句式、用法”,涉及考生理解、表达、综合等能力。

二、掌握方法技巧,高效抢分

(一)选择题一

1.积累丰富的词汇

平时注意词语的归类、整理,多积累、多练习,最好将考纲要求识记的120个文言实词熟读于心。

2.掌握课本知识点

“文段在课外,知识在课内”,文言实词大多选择与课文相关联的词语,甚至可以说绝大多数都源自我们的课本。平时多读课本选编的文言文,牢固掌握课本中出现的重点实词含义。

【例1】(2014年高考湖北卷)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无罪,还告父兄无恐若:你们

B.脱道中牛死脱:逃离

C.愿得只履事之事:供奉

D.君子多其能受善言云多:称赞

分析:a、C项考查的词语分别来源于《鸿门宴》“若属皆且为所虏”,《六国论》“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3.增强语境意识

遇到一些较陌生的词语或者多义词,注意联系上下文,在文本语境中推断出语义。

【例2】(2015年湖北省第一次八校联考)

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伯石让卿让:推让、谦让

B.雅自矜持雅:平素、向来

C.东莱王韩晋明笃好文学笃:甚、十分

D.辞人满席辞:辞别

分析:“辞”的意义丰富,有名词:①诉讼的供词;②言辞,文辞;③托词,借口;④命令;⑤一种文体。有动词:①告别,辞别;②推辞,不接受;③计较等意思,这时要想把答案做对,必须回到原文中,联系上下文统筹思考辨析。上文“东莱王韩晋明笃好文学,疑彼制作,多非机杼,遂设燕言,面相讨试。竟日欢谐,辞人满席,属音赋韵,命笔为诗……”,东莱王韩晋明深爱文学,对他的作品发生怀疑,怀疑大多数的情况,不是他本人所命意构思的,于是就设宴叙谈,当面讨论测试。当时整天欢乐和谐,诗人满座,属音赋韵,提笔作诗,这里没有“辞别”的语境,“辞”应该为“有文采,有才华”。

4.注意特殊用法

如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储备相关的理论知识,并多加练习,做到判断准确,灵活运用。

【例3】(2013年高考湖北卷)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将以廉氏吾宗乎氏:作为姓氏

B.诸贵假以劲弓假:借给

C.整复浼入言之浼:派遣

D.明日当诣政事堂诣:前往

分析:此题易错选为a项,a项“氏”原本应为名词“姓氏”之意,可在这里名词活用为动词,解释为“作为姓氏”。只有准确判断它的特殊用法,才能理解这个字在句中的意思。

(二)选择题二

认真审读题干要求,定向筛选,明确对象、属性和关联方式的范围和限制条件。如2014年高考湖北卷第10题“下列各组语句全都表现吴德基‘爱民’的一组是”,对象――“吴德基”,属性――“爱民”,关联方式――“表现”。

1.审读对象

【例4】(2015年湖北省第二次八校联考)

下列各组语句全都表现羊玄保受宋历任皇帝器重的一组是()

①然弘懿之望,故当共推羊也②由此制停

③故频授名郡④以为吏部尚书,领国子祭酒

⑤人仕宦非唯须才,亦须运命⑥戎二弟,文帝并赐名

a.①②⑤B.②③⑥C.①④⑤D.③④⑥

分析:题干对象限制为“宋历任皇帝”,很多同学在做题时并未在意,误将原文中表述“元凶弑立,以为吏部尚书,领国子祭酒”的内容选中。本文段选自《南史》之《宋书・羊玄保传》,正史中已定性为“元凶”,就不应该属于“宋历任皇帝”的范畴。

2.审读属性

【例5】(2015年武汉二月调考)

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能够印证谭忠对形势判断准确的一组是()

①忠其时为燕使魏,知其谋②是上之谋反不如下

③因使人视赵,果不备燕④后一日,诏果来

⑤信如子断矣⑥燕孕怨,天下无不知

a.①②⑤B.①③⑥C.②④⑥D.③④⑤

分析:题干属性限制“形势判断”,在做题时如果不留意,就可能会误选其中“①忠其时为燕使魏,知其谋”,而这不属于“形势判断”,而是“谭忠在魏镇了解到的情况”。

3.审读关联方式

看清题干要求,是选“正确”还是“错误”,是“属于”还是“不属于”,搞清楚对象和属性之间的关联方式。关联方式是最能考查学生做题的仔细认真程度,由于不认真审清题干要求,很多同学错失此题分数。

(三)选择题三

1.学会利用此题选项,帮助自己全面理解文段内容

在实际做题过程中,可将该题提到最前面来做。因为一般情况下,都有三项表述正确的选项,这些选项中丰富的信息可以帮助我们很好地解读文本。

2.了解人物传记的相关写作套路,熟悉相关术语

人物传记这两年较为流行,《二十四史》是重点,有时也会从其他经史子集中选择与人物相关的文章。通过某一历史人物来阐发为人处世的道理,培养人的道德修养,倡导并弘扬真善美。与当今热点结合,如“反腐倡廉”“节俭实干”“重视传统文化”“理想抱负”“爱国奉献”等信息我们都要重视。

如2014年高考湖北卷选择的“勤政爱民的吴德基”,2015年武汉二月调考选择的“机智、善谋略的谭忠”,2015年第二次八校联考选择的“廉洁、谨敬的羊玄保”,都是通过典型事件的描写来体现人物独特的性格特征。

3.认真查对原文,注重细节表述

选项一般都是对文中信息直述或转述,在判断这些选项正误时,要在原文中找到相关原句,再结合上下文语境正确理解句子的意思。将原句和选项进行比对,判断是否一致,切不可凭主观臆测,妄下断论。不是判断外在句式是否和原文一致,而是判断表述的内容是否和原文一致。

在具体判断过程中,抓住细节的相关描述。人物时间错位、关键词语理解有误、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是高考最常设置的错误点。

【例6】(2014年高考湖北卷)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县令周以中征调乡民不成,反遭乡民斥骂,便施以刑罚,并罪及无辜,吴德基劝他不要滥用国法泄愤。

B.在吴德基看来,百姓未隐瞒官驴的繁殖数量,而莱守强令百姓偿驴,不合情理,违背了为吏之道。

C.县令役使千人代送邻县牛,吴德基认为其命不可从,因为牛在运送途中折损,会没有人代为赔偿。

D.作者与吴德基关系亲密,辞去官职的时间相近,作者所言“慎毋出户”等,体现了对朋友的关爱。

分析:C项“会没有人代为赔偿”的说法过于绝对。原文中德基说“谁当代偿耶?”,意思是说这事的后果比较难处理,但并不是说没有人来赔偿。

【例7】(2015年湖北第二次八校联考)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羊玄保聪明俊朗,很多东西可以颖悟通达,所以深受府公王弘器重,在后者的帮助下,玄保很快就入朝当了黄门侍郎。

B.羊玄保到宣城任太守,认为前任太守刘式之为宣城订立的官吏对付叛逃的政策,是很不恰当的。

C.孝武帝入京讨伐刘劭,朝中人士大多向南逃走,刘劭把官员全部召集过来加以威胁,只有羊玄保面不改色。

D.羊玄保廉洁朴素没有贪欲,不谋求钱财利益,治家俭省微薄,这是他被宋历任皇帝器重的一个重要原因。

分析:a项“聪明俊朗,很多东西可以会悟通达”说的是左长史庾登之、吏部尚书王准之;羊玄保受王弘器重是因为“宽宏美好的声望”。

(四)文言文翻译

1.储备重点文言实词、虚词

实词是重点,虚词是难点。翻译中涉及的作为得分点的文言实词一般都会呈现“一词多义、古今异义、今义罕用”等特点,翻译中应高度关注。

【例8】(2012年高考北京卷)

原文:人用是多疑名,士大夫咸喜与疑交。

译文:人们因此称赞李疑的名声,士大夫都喜欢与李疑交往。

句中有两个考查点“用”“多”,分别解释为“因为”“称赞”,都是在现代汉语中非常罕见的义项,但在古汉语中却很常见,因此受到命题人高度青睐。2014年湖北卷“君子多其能受善言云(多:称赞)”、2014年浙江卷“盖其性所多也(多:称赞、赞美)”均涉及“多”这一特殊实词。

储备重点实词要注意分类,如常见授予官职的词语“征、辟、荐、举、拜、选、除、授、赏、封、起、察、仕、仕宦、仕进”等,还有表示降低官职“左迁”,罢免官职“罢、黜”,提升官职“擢、超擢、累迁”,转任官职“转、徙、调”,兼任官职“假、兼、领、摄”以及辞去官职“乞骸骨、致仕”等一系列实词,均可分门别类积累。再如“侪、辈、属、等”附在人称代词后边表示多数,但它们不完全同于现代汉语的“们”,含有“这些、等等、一批”的意思。

文言虚词是用来表达文言句式中的时间、程度、频率、范围、语气等,对文言句意表达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应高度关注。考生应将考纲要求的“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等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背得滚瓜烂熟才行。

2.储备完整文言句式

文言句式是文言文翻译中最重要的得分点之一。包括常式句、变式句和固定句式。

常式句包括判断句(有“者、也”做标志以及没有判断句标志的)、被动句(见、于、为、被、“见……于”、“为……所”为标志以及意念上的被动)、疑问句、省略句(省略的主语、谓语、宾语等应补充出来)等,翻译时应将句式特点反映出来。这里要特别提醒的一点是,标点符号也不可马虎,疑问句末必须加上问号,不可一逗到底。

【例9】(2014年高考浙江卷)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画线句子为:又性颇嗜诱进后生,推拔于寒素中,唯恐不及。

在翻译时尽量以直译为主,要关注省略句的特点,翻译时要补上主语“他”,宾语“人才”。参考译文为:(他)生性很喜欢引导后辈进取,在家境贫寒、门第低微的人中推举选拔(人才),生怕做不到。

变式句比较复杂,包括宾语前置(疑问句中代词做宾语时,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时,宾语前置;“唯+宾语+是+动词”结构中宾语前置;“之”起提宾作用,将宾语提前)、状语后置(注意“以”或“于”介词标志)、定语后置(见到“者”字,排除判断句句式,可能为定语后置,如“求人可使报秦者”;另有“之”字为定语后置标志的,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如“甚矣,汝之不惠”、“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等几种情况需要明辨,并在文言翻译时将倒装的句子成分放回相应的位置。

【例10】(2014年高考湖南卷)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画线句子为:缙绅之交于孟祥者,为诗以歌咏之,征予为之记。

分析:明代张溥的《五人墓碑记》中有“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这是典型的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应为“能不易其志者缙绅”,翻译为“(当魏忠贤作乱的时候),做官的人能够不改变自己志节的”,这里面的“…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本句译为“与徐孟祥交往的士大夫(做官的人)”,与之类似。

固定句式需要高度关注,如“……之谓也(说的就是……)”“无以……(没有用来……的……)”“有以……(有用来……的……)”“孰与……(与……相比,哪一个更……)”“无乃……(恐怕、只怕)”“得无……乎(能不……吗;能没有……吗;该不会/莫非/只怕/恐怕/……是吧)”“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如/奈/若……何(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怎样对付/处置/安顿)”等固定翻译,需要熟练掌握。

【例11】(2014年高考浙江卷)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画线句子为:此若家之宝也。奈何虑之过欤?

分析:翻译时要抓住“奈何……欤”这一固定句式,本句译为“这是你们家的宝贝啊,为什么要如此担心呢?”

3.掌握几种特别技巧

翻译基本原则是直译,要求文言字词句要全部落实,还要达到“信达雅”的要求,常规方法可归结为五个字:留删换调补。“留”就是文句中的朝代、年号、官名、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直接保留。“删”是指发语词、具有语法功能而无实际意义的虚词、衬字以及同义复词、偏义复词中的衬词等直接删除。“换”就是将古代说法替换为现代说法、用本字替换通假字、用双音节词替换单音节词等。“调”(tiáo)主要就变式句而言,像倒装句中前置的宾语放到谓语后、后置的状语放到谓语前、后置的定语放到中心语前、前置的谓语放到主语后。“补”,则是将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除此常规手段,还应掌握几种特别技巧:

(1)同位语义推测。很多时候,文言文中相同相似的句子成对或成组出现,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这些句子中相同位置上的词语词性一般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

2012年高考湖北卷中有一句,“时人谓湛上方山涛不足,下比魏舒有余”,文句中“上”“下”“不足”“有余”相对,“山涛”“魏舒”为人名,剩下“方”“比”相对,那么“方”的意思就很清楚了,就是“与……相比”的意思。再如《虞美人》中“雕栏玉砌”一词,“雕”“玉”都是作定语的,分别修饰“栏”“砌”。“栏”很好理解,就是栏杆;根据同位判断,“砌”也应该是个名词,不能是动词,具体意思是“台阶”。整个短语可理解为“精雕细刻的栏杆和玉石做的台阶”。

(2)利用语境推测。文言文的语境简单理解就是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每一个词语和句子都是受语境制约的,从另外一个角度讲,这种制约也是一种提示,整句整篇都在讲这个意思,一词一句还弄不明白吗?

【例12】“隆庆时,绍兴岑郡侯有姬方娠。一人偶冲道,缚至府,问曰:“汝何业?”曰:“卖卜。”岑曰:“我夫人有娠,弄璋乎?弄瓦乎?”其人不识所谓,漫应之曰:“璋也弄,瓦也弄。”怒而责之。未已,果双生一男一女,卜者名大著。”(冯梦龙《古今谭概》)

智子疑邻翻译篇6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教学;背诵法;自主翻译法;字词归纳积累法;课外阅读迁移法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0073-02

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害怕写作文,更害怕学文言文,作文不会写,好歹还能胡诌几句,凑凑字数,而文言文读不懂,做题目就是牛头不对马嘴,乱蒙也没个方向。文言文枯燥,文言文难学,特别对于刚刚上初中的孩子而言,现代文中的许多词语尚未理解,又多了一种新的晦涩的语言表达方式,初中的孩子学起文言文来就越发惧怕了。事实上,初中文言文教学确实是一个挑战,但既然是挑战,一旦解决,其作用就越发的巨大了,如果在初中阶段调动学生文言文阅读的兴趣,就奠定了文言文阅读的基础,就能很好地应对高中强大的文言文阅读压力,更重要的是,能促进学生能对古典文学的学习,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开辟一片沃土。

要让初中文言文教学容易起来就要掌握学生学习的规律。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积累,我总结了几条能够让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更轻松更易于掌握的方法,具体如下:

一、背诵法

中国有句古话叫“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所以,学文言文的首要方法就是朗读,熟读能诵。说到背诵,学生马上又会反感――语文就是死记硬背!其实背诵的方法有很多,而且掌握了就会发现,流畅地背诵并不难。

在教学实践中,我总结了几条有效又简单的背诵方法:

1.画图画法

例如,在教学《醉翁亭记》时,因为课文特别长,第一段的语言又不对称,学生难记忆,我就让学生根据课文第一段画一幅画,画上交代:“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望之而蔚然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一边画画,一边将第一段的介绍部分就轻易地背诵出来了。画画其实是一种形象记忆法,特别适合景物描写的课文。

2.关键字记忆法

例如,在教学《口技》一文时,因为文章长,对场景的描写细致,故背诵时容易混乱。我就把课文整理出一些关键字,如第一段是:善,大宴,施,坐,团坐,少顷,闻,满坐。第二段是:遥闻,妇人,其夫,既而,儿醒,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妇拍,大儿醒,当时是,妇,口中,儿,大儿,夫叱,一时齐发,宾客,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此类推,关键字实际上是在帮助学生梳理情节,关键字记住了,文章就很轻易地背诵出来了。

3.减字法

例如,《木兰诗》中的第三段背诵,第一遍减一部分容易记些的字词,“东市买骏马,西市买_____,南市买辔头,北市买_____。旦辞爷娘去,暮宿_____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_____。旦辞黄河去,暮至_____,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_____。”接下来,第二遍又减一些字词“东市_____,西市_____,南市_____,北市_____。旦辞_____,暮宿_____,不闻_____,但闻_____。旦辞_____,暮至_____,不闻_____,但闻_____。”简单的内容两遍就可以背下,难些的内容就多减几遍,背诵也就很容易了。

4.表演法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有些课文我们是可以使用表演法来促进背诵的。比如,在教学课文《孙权劝学》时,就可以根据课文角色吩咐学生以表演的形式小组合作背诵。《孙权劝学》主要通过语言描写塑造人物,所以运用“表演法”是最合适的,文章涉及到以下几个人物:孙权、吕蒙、鲁肃。另外再安排一个旁白,全文就能表演出来了。“表演法”不仅能使学生快速地背诵课文,而且也促进了学生对人物性格的解读,更重要的是,对于初中生,课堂表演的形式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兴趣,让课堂趣味横生。

二、自主翻译法

当学生熟读能诵后就等于大脑里储存了大量的资料,也形成了一定的语感,有了背诵的积累,要想让学生学得容易,其次必须让学生学会运用,学生懂得了翻译的规律,就是没有老师从旁指导也能读懂课文。

在教学中,我会布置学生课前、课上自主阅读,指导学生自主翻译,我们可以提供以下几个自主翻译的方式:

1.搬运课下注释法

就是在学习课文之前,要求学生先作预习,预习时,要将课文下面的注释搬运到课文内。很多学生在学习古文的时候都有两种很不好的习惯,一是找参考书背翻译,二是忽视课文注释,认为反正在课文中,不会主动记忆。背翻译的后果就是离开了文段就不知道文言的翻译,或者生硬地套译,最后必然学不通。而忽视课文注释就等于失去了自主阅读的拐杖,自己不会翻译,又没有重点字词的指导,最后也必然以不懂终结!

学会在预习时搬运课文翻译,其实就是一种在预习阶段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有了课文翻译,学生就可以不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基本阅读课文,有了这一步,既有利于提高正式课堂的效率,又能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值得提倡。

2.组词翻译法

在自主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组词翻译法是最简单,最容易掌握,也是使用最多的一种。例如:《伤仲永》一课“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这句话中“生”“识”“书具”“忽”“啼”“求”都可以使用组词法,“生”即“出生”,“识”即“认识”,“书具”即“书写工具”,“忽”即“忽然”,“啼”即“啼哭”,“求”即“求取”。学生一旦学会组词法,翻译的问题就容易多了。

3.旧知识联系法

所谓旧知识联系法其实就是学生借助已学的文言字词知识解决在新的文章中遇到的同一文言字词或同类文言字词。例如,学生在七年级上学了“智子疑邻”的“智”是意动用法,接着在七年级下再学“邑人奇之”“奇”的用法相同,那么在翻译时学生就懂得如何翻译了。又如,学习了《河中石兽》中“求之下流,固癫”的“固”字是“本来”之义,那么在《伤仲永》中学习“固众人”的“固”也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4.常用俗语、成语联系法

学生在课本上学习记忆的文言文的知识量实际上是远远不足以让学生自主阅读文言文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知识的补充和迁移尤为重要。而补充迁移的知识最好就是使用俗语或成语,这样,学生既熟悉,又便于记忆,效果很好。例如,我们在教授“汤”一词的古代意思时如果能举出“金城汤池”或“汤泉”的例子,相信学生会很快记住“汤”为热水一义。同样的词汇还有如:“原形毕露”的“毕”、“亡命之徒”的“亡”、“岂有此理”的“岂”、“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是”“孰”等。

5.查字典法

此种方法其实也就是告知学生,只要想学,即使没有以上的种种办法,最笨的一种方法就是查字典,只要愿意学,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

6.询问老师法

询问老师法当然是最直接的一种方法,不过,学生似乎大都不是很爱用,因为这是风险性最大的一种方法,遇上老师细心也耐心,可能很快就解决问题了,遇上老师心情不好或自己想偷懒的想法被老师破译,那后果恐怕又有些令人惶恐不安了。不过这一招却是最容易生效的。

三、字词归纳积累法

当学生学习的内容慢慢增加,词汇量也有了一定积累后,接下来在教学中就可以教会学生字词归纳积累法。

字词的归纳可以根据学习课文时遇到的字词作基础,学习新知识,迁移旧知识,,一边学习一边归纳,归纳的同时要学会迁移旧知识。

例如在教学《三峡》一课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归纳“绝”字、“虽”字、“素”、“自”等。归纳字词一定要举例子,且例子最好能遵从几类:

1.典型课文中典型语句

例如,学到《伤仲永》一课的“自是指物作诗立就”的“是”的翻译时,我们就可以举出《河中石兽》中的“如是再啮”和《论语》中的“是知也”的“是”的例子,当然,这时我们提倡学生多读多背其实也就用上了。

2.常见俗语、成语

这一点在翻译方法时已经举过例子,俗语与成语简短,易于记忆。例如,学到《孙权劝学》中的“孰若孤”中“孰”的翻译,我们就可以让学生记住“孰是孰非”或“孰轻孰重”中的“孰”的意思。

3.古典诗词中的例子

古典诗词中的文言词汇虽然不硬性要求掌握,但事实上,学生背诵得最多、记得最牢的却是古典诗词,所以,古典诗词同样是积累文言词汇的极好词库,从古典诗词中找例子其实是非常有效的。例如我在教《孙权劝学》中的句子“但当涉猎”的“但”字的翻译时,我就会让学生归纳积累学过的“但”字的诗句,如“但余钟磬音”、“但闻人语响”、“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等,这些例子学生可以顺手拈来,其实这也就是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学习的素材,让文言文的学习更广泛,更轻松。

四、课外阅读迁移法

当学生轻松完成了以上的文言文教学方法后,最后,教师要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迁移拓展。

对于初中生而言,学以致用的收效是最好的。对于初中学生,我一般推荐他们读以下的文言文篇目:

1.《世说新语》

因为这本书故事短小有趣,学生容易读懂,故事性较强,往往能吸引学生。《世说新语》中的很多小故事简单而富含深意,学生易读懂,我会安排学生在每周一天的课前推荐阅读《世说新语》小故事,这样积累下来,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得到了很好的提高。

2.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学生熟悉,同样短小精悍,学生阅读时既能积累文言文语感,同时也是对成语知识的积累,一举两得,学生学得轻松。

3.名句名篇

名句主要指一些经典文言作品中的句子,这一类的在《论语》中能找到很多,名篇除了教材里出现的外,还可以是古典诗词,这样,学生学起来会更有趣味性。

课外阅读迁移能让学生产生阅读的成功感,而丰富有趣的课外篇目更为学生积累了大量的文学素材,既充实了文言文的教学,更为提升学生的文学修养奠定了基础,可谓一举多得。

智子疑邻翻译篇7

美国武侠迷RwX尝试翻译的第一本中国小说是《天龙八部》。这个选择不太明智。哪怕8年以后的此刻,RwX依然哀叹:那是个天坑,艰难超过后来他看的所有金庸著作。

最初动念是一个偶然:他看到之前一位网友翻译了开头五六章,很多人在下面讨论谁谁武功最强,但“没有原文对照很不得法”,又恰好看到了刘亦菲版《天龙八部》,“在电视上看到的第一个不是粤语的武侠剧,听得懂”,他便跳坑了。

段誉从大理国一路游至姑苏,水榭听香和胡汉恩仇令RwX非常痛苦,他经常卡在“修罗刀”这样的词面前,常要花几个小时查字典,看历史。

RwX还没看到让众多读者心有戚戚的“塞上牛羊空许约”,翻译到乔峰被赶出丐帮的时候,他就再也坚持不住,“永远地放弃了”。据他说,这本书到现在都没人能翻译完,“太难了。”

直到2014年初的一天,他在SpCnet论坛上看到一本网络小说,“我吃西红柿”的《星辰变》。这书没太多人关注,他读来感觉“文笔很难跟金庸比,不过挺轻松挺好看的”。此书的译者,越南人he-man向他推荐了作者的另一本书――《盘龙》。

那时,他还不知道这会是第一本完整译到北美的中国网络小说,也不知道这次翻译会改变他的人生轨迹:约两年后,利用业余时间翻译完三百多万字网文的他,将从美国外交部辞职,告别越南河内风光,从此以RwX之名,专心运营――一个致力于把中国网络小说翻译成英文的网站。

识字

RwX有个中文名――赖静平。往前十几年,赖静平是加州华人区一个不识汉字的中学生。再往前的1989年,3岁的赖静平随父母离开成都,定居美国。

在父母的着意引导下,为了和当地华人小孩交流,他也学普通话,不过是三天打鱼式的。他只会厨房中文,比如“今天做什么”和“想吃什么东西”。

直到中学的某一天,他在华人电视台看到了95版《神雕侠侣》,粤语原声,中文字幕。

如今,赖静平的微信头像是个软件拼图:一张戴眼镜的脸安在骑马提枪的侠客身上,似乎彰显“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的酷感。而那时候,武侠剧吸引他的也不是风月无情或者侠之大者,“是武侠的武,不是武侠的侠。”他觉得那些打打杀杀精彩得很,但不懂缘由,这让他“特别特别焦虑”。

他开始在论坛上找英文版的金庸小说。彼时金书除了《鹿鼎记》外并无授权海外的译本,全靠网友有一搭没一搭地接龙。他看一个香港人翻的《笑傲江湖》,从《灭门》一路往下,主角令狐冲千呼万唤始出来。正看到他带领群雄到少林寺欲救任盈盈时,故事戛然而止:译者不干了。

这几乎是激发他学中文的全部原因――“还有一个”,他顿了会儿说。小时候家里经常拿出卡拉oK机,请华人邻居同乐,爱唱歌又不识字的他每次都要提前背好所有歌,“特别老的老歌,91年左右父母回国带来的碟片,邓丽君什么的……就是太辛苦了。”他在电话那头特不好意思地笑。

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读国际关系专业期间,他辅修了3年中文,老老实实从汉语拼音开始,和很多华人同学坐一间教室。大四,他从上海游学一年回来,觉得“水平可以了”,于是开始在论坛上边读边翻译,半是为了锻炼中文,半是想要拾起那些意犹未尽的武侠断章。混迹江湖,他取的网名是RwX,出自他最喜欢的武侠小说《笑傲江湖》里最喜欢的人物任我行。

双重身份

2008年夏天,大学毕业一年的赖静平放弃了在洛杉矶某律所的工作,因为“看到走到行业顶峰的人对生活还是这么不满意”。他先后考了LSat(法学院入学考试)和美国外交部,并在LSat取得了173的高分(满分180),不过他选择了后者。

2010年起,他开始了在马来西亚、加拿大、越南轮岗的外交官生涯。

他本来报了“大事儿最多的”政治处。但“9・11事件”后,游客申请签证的要求变得严格,所有新人都要在签证处先轮两至四年。在吉隆坡,在多伦多,他从早8点到晚6点都坐在方桌前,面对一两百个人,问相同的问题:“你要去美国做什么?”

晚上,他才做回RwX。在网上的武侠世界,他追小说,包括《笑傲江湖》,前后追了5年;和网友热烈讨论:谁的武功更厉害?假如郭靖没有死守襄阳而是逃走,结局会不会不一样?

这成为他的放松方式。

开始工作这几年,论坛上翻译武侠小说的风气初开,译者多是北美与东南亚华人,RwX算是最早一批,零零散散地翻译金庸古龙。遇到觉得佶屈聱牙之处,他常打电话向妈妈求教。这样的互动持续至今:去年4月左右,妈妈好奇他翻译得如何,就去看《盘龙》,结果嫌他更新太慢,自己找中文版先看完了。

父母对他拐了个大弯爱上中国文化深感欣慰,还笑话他:小时候让你不好好学中文!但他辞职后,父母也特别遗憾:哎,你刚开始翻译我们就担心,会不会影响你的外交工作啊!

2014年5月开始,他在SpCnet论坛翻译《盘龙》,开头一章大概用三四小时,渐入佳境后一章两小时。因为《盘龙》里是全新的世界观架构,他无需像从前那般翻字典查历史,不过“大地奥义”(他最终决定译为“profoundtruthsoftheearth”)这类新词也会难住他。

《盘龙》是“我吃西红柿”惟一一本“西幻”,人名全是欧美范儿,故事以魔法为背景,主角还有一只“盘龙戒指”,被认为是西方奇幻类小说在中国通俗化的典范之作。

东方小说里,日本轻小说在论坛里占绝对主流。为了扩大影响力,有热心读者把RwX翻译《盘龙》的链接发到了Reddit论坛的日本轻小说(Lightnovel)版,且得到了良好的吸粉效果:因为讨论《盘龙》的粉丝越来越多,聊轻小说的人太少了,他们被版主开除,此后链接转发到翻译小说(noveltranslation)版,并引来一票原轻小说粉。

“请再快一点儿”

2014年12月4日,RwX在paypal上接受了第一份捐助。

“这倒不是钱的事儿。”经常有读者提出捐助,请他“再快一点儿”。他才发现,原来有这么多人真的很在乎他的翻译。于是他表态:“你们如果这么喜欢,真的想让我快,那就给点钱,我就保证更新。”结果一两天下来,他就收到了一两百块,工作量远超想象。“但我都已经答应别人了,只好做下去。”

读者群越滚越大。同月22日,他为《盘龙》单独建了个网站,起名“wuxiaworld”(武侠世界)。刚开站,每天点击量就有10万左右。

那时,恰逢他从多伦多返回华盛顿进行越南语培训,工作相对轻松。这让他给自己压了更大的翻译量:每天不超过3章,周末可能会加,几乎不断更。

这么多热心读者守着,他再也不敢“空许约”。RwX过了一年多每天三门语言密集转换的日子,“挺头疼的,有时候有点儿转不过来。”除了完成越南语作业外,他每周平均五六十小时用于翻译,“过着宅男生活”:下午6点半回到家,吃份外卖,8点左右翻译,到凌晨一两点睡觉,第二天早上7点又去上班。隔绝所有社交,胖了30斤,娱乐活动只剩偶尔打Dota。

在《盘龙》的后记里,他形容这是“ahellofaride”。如今,他还在减肥,但据说“有点艰难”。《盘龙》被很多外国读者奉为中国网络小说的“入门书”,成为日本轻小说中的“abreathoffreshair”;吸粉无数,很多读者在完结后哀叹“whatdoidowithmylife”,其中包括今年8月刚满18岁的GGp。

wuxiaworld创立两三个月后,GGp创办了Gravitytales――那个网站如今成了这个翻译圈子里的老二,访问量仅次于wuxiaworld。

侠客行

2015年12月19日,赖静平辞职。

二十多天前,《盘龙》翻译刚收尾。辞职两天后,他离开越南,发了一条朋友圈:“河内,再见。越南,再见。大使馆,再见。外交部,再见。7年的外交官生活,再见。未来,你好!一路向前,永不回头。”

辞职这个念头起于感恩节前后的一周。“我记得特别清楚,那一周内我又去香港把wuxiaworld公司注册了,我父母又来越南看我,还要接待一个美国的Vip,还要忙翻译工作。”他感觉自己快崩溃,有了“一两年后可能会辞职”的念头,给父母打了预防针。决定长痛不如短痛也就是两三周后的事。他终于“事了拂衣去”,彻底告别热带景象,告别外交官“JingpingLai”的身份。

调理好身体,他又开始忙碌。继续网文翻译,更新《莽荒纪》;统筹着十七八人的译者团队;网站内同时翻译着18本小说,以唐家三少、天蚕土豆等网文大神的玄幻修仙小说为主;每天,他还负责任地冒泡,与读者互动。

父母觉得可惜,但也支持他的决定。他们的关心方式是,每天必上wuxiaworld跑堂。第二天早上他总会收到微信:你怎么又半夜一两点才睡?怎么那时候还上传帖子?

鱼和熊掌的选择让这个青年难过,“有很多的中国孩子在美国,都是学工科、商科,学政治的很少,我是真对这方面感兴趣。我以为外交官会是我的理想职业,从没想过会辞职。但wuxiaworld就像我的孩子,把它卖掉不太可能,可以说它已经成为我的一部分了。”事后他想想,“以后三天两头跑中国谈论版权问题,他们也会疑惑你跑去干吗。这种事会越来越多。”

孩子越长越大。如今,网站有了日均300万的点击量;保持在盈利状态,2015年2月起,就有广告开始找上他;版权问题也逐步解决:去年夏天,17K小说网主动与wuxiaworld就《修罗武神》一书达成合作,该书的英文电子版已经上架亚马逊;2016年7月,他又到上海,和阅文集团洽谈版权问题。

他也获得了朋友和前上司的认同。“他们都觉得,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并且能做好,是件幸福的事情。”

殊途同归

RwX没把盈利排第一。与在美国发展数十年的日本文化比,中国小说尚属小众。“因为现在这个市场太小了,如果你在这个过程中就太过关注盈利这个问题的话,最后只会把整个小市场给扼杀掉了。”目前他最在意的是打通版权,然后“可以有一个更广阔的平台让更多人接触到这些东西”。当年加入外交部,一部分原因是想“尽量能对中美关系作出一点贡献”,现在从某种角度说,也是殊途同归。

一切都在正轨

如今,他打开论坛看自己烂尾的《天龙八部》,想起自己翻译完第十章之后的第四天,才有一位读者跑来留言:“ishould’vesaidthisafewdaysago,butthanks!”当时他就想:omG,我这么长时间没白费!

而到了wuxiaworld时代,每天有三十多万个来自115个国家的ip登录。在无数读者催更、考据、热血、说笑的留言里,他记得最清楚的,是两三个月前一位读者表示感谢:一年他爸爸去世,自己多次想自杀。最后有效的治疗方式,是每天花四五个小时看wuxiaworld的翻译小说。“这里陪我度过了最难熬的一段岁月。”

“我把邮件转发给了所有译者,他们也都挺感动的,更加感觉到我们做的是有价值的。”

他有时会在网站上介绍翻译思路,或者专门开帖解释:什么是四象八卦?妖魔鬼怪神仙有什么区别?为什么师父要让弟子自己体会,而不是一股脑教?

很多国外读者不明白为什么乾坤袋能装下宇宙。他一步步解释:乾坤这个词是从八卦来的,乾代表天,坤代表地。乾坤就是整个天地,乾坤袋就是整个天地都装得下。读者们就懂了。这时,他总会感谢数年前被金庸小说狂虐的那些夜晚。

这些年,他对中国文化理解渐多。他读李白,最爱《将进酒》。他不再是多年前那个指着电视机里天书般的中文字幕、拉着妈妈讲解小说情节的高中生;在打打杀杀之外,他懂了书里的无常。

曾经是他翻译老师的妈妈也被他顺利拖入了网文坑。“她说,每天花太多时间看这个,其他时间都没了。”看完《盘龙》后,又看了wuxiaworld里耳根的《我欲封天》,还追起了他的新作《一念永恒》。“她现在还喜欢看唐家三少,《斗罗大陆》系列。”

他对多年前的一次请教印象深刻。翻译金庸的《侠客行》时,他不懂李白的同名诗,于是妈妈一字一字、慢慢地在电话里和他讲解:“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智子疑邻翻译篇8

浙江省自2004年自主命题以来,一直把“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这一考点在2009年的《考试说明》中开始表述为: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作为一个重要的知识点进行考查,是文言文阅读部分的铁杆考点。本考点的命题形式以全国卷的命题形式为主流,四组八句,每组两两比较文言虚词用法的异同,其中一句为给定的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另一句为中学教材中所选篇目中的句子。另一种命题形式是四项为一组,或比较同一个文言虚词在各句中用法的异同,或比较不同的文言虚词用法的异同。浙江卷一直采用全国卷的命题形式进行命题。

不仅如此,文言虚词也是理解文言文的关键环节。它同样渗透在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这一题型中,是进行句子翻译时首先要准确理解和把握的三个知识点之一(另外两个分别是实词和句式)。如2005年的文言文阅读《书褒城驿壁》,其中对“盖当时视他驿为壮”一句的翻译正确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虚词“盖”的理解。虚词“盖”有三种用法:①副词,一般用在句首,表推测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大概”。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例子有“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②连词,表示原因,解释为“因为”。如“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③助词,用在句首,表示要发议论,不译。此处“盖当时视他驿为壮”一句的正确译文应为:(褒城驿)在当时比其他驿站更为壮观。“盖”的用法当属第三种,但我们同学因对“盖”的理解出现偏差,导致如下错误答案:①大概当时比起其他驿站较为壮观。②因为在那个时候认为他的城驿很壮观。③原来在那时比较其他驿站是宏丽的。④所以在那时比较别的驿站这是壮丽的。

此外,掌握文言虚词的重要性还体现在“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这一考点的另一种题型——断句中。我们讲到断句的技巧方法时,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抓住常用虚词,常用虚词往往是断句的标志。因为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开的地方。句首:“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句尾:“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句中:“以、于、为、而、则”等连词。掌握了虚词的这些特点,就会有助于断句。

面对考查如此广泛的虚词和不菲的分数,我们对虚词的复习应采取一种怎样的态度和方法呢?是顺其自然,不加干涉,能掌握多少是多少;还是有的放矢,逐步推进,把《考试说明》上规定的18个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一并拿下。实事求是地讲,18个虚词的容量挺大的,而且有些虚词的用法非常丰富,往往有好几种词性,即使同一种词性往往又有不同的含义,掌握18个虚词对语文基础一般,对文言文又有点畏惧感的同学来说确实并非易事。

二、破解之道——掌握虚词的复习方法

笔者在执教高三的几年里,经过反复的实践,觉得虚词的掌握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难,只要用心,再加上得当的方法,复习起来还是卓有成效的。以下是笔者在复习这一知识点时的一些做法,现将其归纳为:

(一)分门别类,区别对待

通过对浙江省2004—2010年考查的虚词,2009年、2010年全国各省所考查的虚词的统计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不是所有的虚词都能那么幸运地被命题专家相中,作为高考虚词考查,有的虚词从来没有登上过“考试的舞台”,如“何”、“若”;而有的虚词则相反,屡屡被选中,甚至在同一年份出现在不同省份的试卷里;即使是同一个虚词,有些用法也反复考,受到许多命题专家的青睐,甚至所举的课内的例子也是一样的,如对“焉”这个虚词的考查常常是考查它作为“兼词”的用法,2007年浙江卷:“置杯焉则胶”;2010年浙江卷:“风雨兴焉”;2009年安徽卷:“积土成山,风雨兴焉”,我们可以发现,这三个句子中的“焉”都用作兼词。而选自《劝学》的“风雨兴焉”,在短短的两年时间内,竟然出现了两次。又如对“且”这个虚词的考查,专家往往喜欢考查它作为“副词”解释为“将要”的用法。2009的山东卷和2010年的湖南卷都不约而同地选用了《鸿门宴》中的“若属皆且为所虏”一句。据此,笔者把18个虚词按出现频率的高低分成三大类:高频虚词(而、以、其、之、于)、一般虚词{因、为、乃、与、且、焉、则、乎、所(翻译中涉及“所”字结构较频繁)}、“少数民族”虚词(何、若、也、者)。引导学生有区别地对待虚词的复习,对高频虚词的高频用法尤其要引起足够重视,从考试的角度讲,这些高频虚词被考到的几率大,复习的回报率高。但对高频虚词高频用法的重视,不等于对少数民族虚词和高频虚词中的不常见用法的漠视。譬如我们浙江省命题的专家会有意识地给那些低频虚词以“露脸”的机会,如2004—2010年从未考查过虚词“所”,但2011的调测卷把“所”考虑进去了,这应该是一个值得重视的信号,提醒我们不能忽视18个虚词里面的任何一个虚词,哪怕目前一点都没有“发迹”的征兆。还有如虚词“以”的用法非常丰富,它既可以是“介词”,也可以是“连词”,还可以是“助词”(作语气助词,与“来、往、前、后、左、右等方位词组词,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等),一般情况考查它用作“介词”和“连词”,作为助词很少考到,但2009年的北京卷考到了这样一个句子“文官丞相以下陈东方”,这一语境中的“以”就是一个助词,表示对前面官职的限定,可以不译。

(二)强化训练,各个击破

在有区别地对待的前提下,再对这些虚词进行有计划地落实。笔者的做法是高频虚词每两天巩固一个,提前一天把任务布置下去,然后请同学们根据一本高三复习用书的附录,先把这个虚词整理在摘记本上,补充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例子,并留有一定的“余地”,在以后的复习中,不断地把例子补充进去。然后隔天在早自修抽出几分钟时间进行检测,把这个虚词的各种用法的典型例子用幻灯片的形式打印出来,每个同学一小张,检测批改后贴在整理好的虚词后面。当然,这些例子要精心筛选,要有一定的代表性。尽管不能保证和高考题撞车,但能够最大程度地让学生熟悉中学教材,然后老师认真批改,去发现典型错误。第二天把该虚词容易混淆的地方反馈给学生,以便他们彻底弄清楚这个虚词的相关用法。其他几类虚词的复习也可以举一反三,依次类推。

(三)回归课文,网罗课例

前面已经提到,浙江省本考点的命题形式以全国卷的命题形式为主流,四组八句,每组两两比较文言虚词用法的异同,其中一句为给定的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另一句为中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篇目中的句子。不过,值得注意的是,部分考生有的时候不是不知道给定的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因为有一定的语言背景,学生一般可以根据已学知识推测该虚词的用法。但选自中学语文教材篇目中的句子,因为所涉及的篇目较多,学过的时间已长,再加上有的同学当初学新课文时又学得不那么扎实,所以“时过境迁”,很多教材中的例子反倒遗忘了。所以我们在复习的过程中,一定要强化学生回归课本的意识。但凡在平常的练习包括上课时所涉及的例子,务必请学生注明选自哪篇课文,所举例子所涉及的课文范围要尽量大一些,尽可能让学生多熟悉课文。其实学生熟悉课文不仅是可以网罗几个虚词的典型例句,它的作用可以朝多方面辐射,譬如熟悉课文通读注释,在此基础上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利于背诵默写,也有利于提高翻译能力、断句能力等,总之益处多多。

(四)难点突破,讲深讲透

通过分类整理与比较,我们会发现,有些虚词的用法很单纯,没有很容易混淆的东西,各种不同的参考书说法也比较统一,譬如“为”作为虚词时有两种词性:介词和助词,介词时四种用法,①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译为“向、对”。例:“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②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译为“给、替”。例:“君为我呼入”(《鸿门宴》,2009浙江卷考查了此用法),这种用法高考中考得最多;③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译为“为了、因为”。例:“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黄花岗烈士事略〉序》;④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的格式,译为“被”。例:“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2005年辽宁卷)、“重为乡党所笑”、“若属皆且为所虏”等均属此类用法。助词时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译为“呢”。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但有些虚词的用法则不然,譬如“而”,作为连词时,既可以表承接关系也可以表修饰关系,看起来这组关系风马牛不相及,但如果“而”前后都是表动作的动词,就要看前后的逻辑关系。如“拔剑切而啖之”(《鸿门宴》,2010年江西卷),“切”“啖”两个动作有先后顺序,所以表承接关系,可译为“然后”“接着”或不译;但“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2009年安徽卷)中的“而”也连接两个动作,但它们是同时发生,且后面的“走”为中心词,故为表示修饰关系的连词,可译为“地”或不译。同理如“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2006年四川卷)又如“以”这个虚词,用作连词时可以表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例如:“敛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也可以表承接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越国以鄙远、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但学生往往很难区分,笔者就告诉学生一个诀窍,如果做前一动作行为主观上是为了后一动作行为,那就是表目的关系。又如虚词“与”,解释为“和、同”时,既可以是连词也可以是介词,可在具体操作时并不那么好区分,例如:“今君与廉颇同列”(《廉颇蔺相如列传》,2009年安徽卷)与“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报任安书》,2008年浙江卷)这组比较容易区分,但与“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区分就不是那么简单了。前者是连词“和”,后者是介词“和”,可学生觉得两者没甚差别,这里要告诉学生一点技巧:“与”连接的名词前后位置调换,不影响句子的意思,就是连词;反之,则是介词。

还有一类虚词,不同的参考书上对其词性的定位不一样,如“所”,有的参考书上是助词,但学生拿出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一翻,发现“所”,代词,放在动词前面,组成名词性词组,表示“……的人”、“……的事物”、“……的地方”等。又如“者”,《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里注明是“代词”,但其他的参考书更倾向于助词。学生有时候对这些“差别”偏偏很较真,可虚词本身有些用法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即使专家也莫衷一是,尤其是在词性不影响解题的情况下,就必须明确地告诉学生没必要在词性上纠缠不清。

(五)牛刀小试,初见成效

一段时间以后,18个虚词积累完毕,再经过虚词的专项训练、学生自出虚词训练题等环节,笔者发现学生的进步确实比较大。在平常的课外文言文训练中也能有意识地去关注文本中虚词的用法。每次做到考查虚词的题目,他们解题的信心都很足,在这个题目上的得分也明显高于同一层次的平行班,此外在对句子的理解翻译上,也更到位更准确了。

以上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着重分析了文言文阅读虚词复习的一些方法。其实,只要我们做教学的有心人,平时留心观察,注意积累,用心揣摩,文言文虚词复习的方法肯定还会有很多。在此,也希望有更多的教师朋友能够和我们分享他们好的经验与方法,以便切实提高文言文阅读虚词复习的效率,并最终形成学生独立解题的能力。

参考资料:

[1]杨林.2009年全国语文高考试题全编全解[J].语文学习,2009,(高考增刊).

[2]陈彪.2010年全国语文高考试题全编全解[J].语文学习,2010,(高考增刊).

[3]何胜.浙江省高考命题解析·语文[m].杭州:浙江省高考命题咨询委员会,2009.

[4]何胜.浙江省高考命题解析·语文[m].杭州:浙江省高考命题咨询委员会,2010.

[5]葛伟明.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m].杭州:浙江省教育考试院,2011.

智子疑邻翻译篇9

我曾挨过几下“棍子”,说我读书“追求精神享受”。我当时只好低头认罪。我也承认自己确实不是苦读。不过,“乐在其中”并不等于追求享受。这话可为知者言,不足为外人道也。

我觉得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升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找高明,和他对质。不问我们要拜见的主人住在国内国外,不问他属于现代古代,不问他什么专业,不问他讲正经大道理或聊天说笑,都可以挨近前去听个足够。我们可以恭恭敬敬旁听孔门弟子追述夫子遗言,也不妨淘气地笑问“言必称‘亦曰仁义而已矣’的孟夫子”,他如果生在我们同一个时代,会不会是一位马列主义老先生呀?我们可以在苏格拉底临刑前守在他身边,听他和一位朋友谈话;也可以对斯多葛派伊匹克悌忒斯的《金玉良言》思考怀疑。我们可以倾听前朝列代的遗闻逸事,也可以领教当代最奥妙的创新理论或有意惊人的故作高论。反正话不投机或言不入耳,不妨抽身退场,甚至砰一下推上大门——就是说,啪地合上书面——谁也不会嗔怪。这是书以外的世界里难得的自由!

壶公悬挂的一把壶里,别有天地日月。每一本书——不论小说、戏剧、传记、游记、日记,以至散文诗词,都别有天地,别有日月星辰,而且还有生存其间的人物。我们很不必巴巴地赶赴某地,花钱买门票去看些仿造的赝品或“栩栩如生”的替身,只要翻开一页书,走入真境,遇见真人,就可以亲亲切切地观赏一番。

说什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们连脚底下地球的那一面都看得见,而且顷刻可到。尽管古人把书说成“浩如烟海”,书的世界却真正的“天涯若比邻”,这话绝不是唯心的比拟。世界再大也没有阻隔。佛说“三千大千世界”,可算大极了。书的境地呢,“现在界”还加上“过去界”,也带上“未来界”,实在是包罗万象,贯通三界。而我们却可以足不出户,在这里随意阅历,随时拜师求教。谁说读书人目光短浅,不通人情,不关心世事呢!这里可得到丰富的经历,可认识各时各地、各种各样的人。经常在书里“串门儿”,至少也可以脱去几分愚昧,多长几个心眼儿吧?我们看到道貌岸然、满口豪言壮语的大人先生,不必气馁胆怯,因为他们本人家里尽管没开放门户,没让人闯入,他们的亲友家我们总到过,自会认识他们虚架子后面的真嘴脸。一次我乘汽车驰过巴黎塞纳河上宏伟的大桥,我看到了栖息在大桥底下那群捡垃圾为生、盖报纸取暖的穷苦人。不是我眼睛能拐弯儿,只因为我曾到那个地带去串过门儿啊。

可惜我们“串门”时“隐”而犹存“身”,毕竟只是凡胎俗骨。我们没有如来佛的慧眼,把人世间几千年积累的智慧一览无余,只好时刻记住庄子“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名言。我们只是朝生暮死的虫豸(还不是孙大圣毫毛变成的虫儿),钻入书中世界,这边爬爬,那边停停,有时遇到心仪的人,听到惬意的话,或者对心上悬挂的问题偶有所得,就好比开了心窍,乐以忘言。这儿的“乐”和“追求享受”该不是一回事吧?

(摘自《杨绛散文》)

智子疑邻翻译篇10

丰富的人生经历

严复出身于名医世家,幼年起就接受了良好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后因家庭变故,在12岁时,以考试第一名的成绩被不收取任何费用的福州船政学堂所录取,从此开始接受西方现代科技的教育。严复25岁留学英国,广泛涉猎了西方第一流思想家的著作。他对西洋学问造诣之深,对西方社会了解之广,在当时可以说无人能望其项背。随着对西欧文明的了解日深,严复对中国传统及现状的弊端也看得更为透彻。他提出:“中国切要之义有三:一曰除忌讳,二曰便人情,三曰专趣向。”①正是有着这样深刻的认识,严复怀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炽热的报国心,在他留学两年之后回到国内,希望能将自己所学报效国家,建功立业,一展鸿图。“得志当为天下雨”、“平生梦想深饥溺”就是严复的宏伟抱负。在马江船政学堂担任教员一年之后,严复被直隶总督李鸿章调到天津担任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正是在天津的这段岁月,严复充分释放了自己的才情,他带给国人一个震动,同时,也让世人认识了严复。也正是在这个时期,严复以一个报人的角色进入了新闻界。

早期与报业的接触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坚决主张抗敌,反对投降议和的严复与千千万万国人一样被战败的条约所警醒,“呜呼!观今日之世变,盖自秦以来,未有若斯之亟也。我四千年文物声明,已涣然有不终日之虑”②。严复痛感“国祸益深”,决心以言论警世。从1895年2月起,严复在天津《直报》上公开放出了自己的悲声:他发表的《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等几篇极具影响的论文,全面提出了他的资产阶级改良思想,大胆抨击中国两千年以来传统的专制政治,从理论上为维新变革造势。系列议论的问世,俗世为之震惊,严复的名字开始为时人所熟知。当然,严复并不只限于口头上的呐喊,他也积极投身到了维新运动的实践中,尽自己的力量做了许多切实有力的事情。为了宣传维新,各地竞相办报,严复对新兴报刊投以极大的关注。他不仅在《直报》不断刊发政论,在梁启超任主笔的《时务报》创办后,除了精神鼓舞、经济赞助,他也不忘将自己得意之作交《时务报》发表。他的力作《辟韩》等便在《时务报》转载,并产生了轰动效应,这无疑为《时务报》站稳脚跟提供了强有力支持。这一时期与报纸的接触,也让严复切身体会和认识到了报纸在社会变革中所承担的重要职责以及报纸本身的强大舆论力量,所以,严复要自己办报了。

严复与《国闻报》

1897年夏,在维新派办报热潮的推动下,严复与北洋学堂总办王修植、育才学堂总办夏曾佑、内阁中书杭辛斋等人,集资创办了《国闻报》和《国闻汇编》,大力倡导变法维新。创办报刊,是严复在维新时期所做的最重要的事情。他为《国闻报》写下了大量的时评政论文章,大力宣扬维新,使之成为维新运动的舆论阵地。办《国闻报》的宗旨,在《〈国闻报〉缘起》上说得明白:“将以求通焉耳。夫通之道有二:一曰通上下之情,一曰通中外之故。”“上下之情通,而后人不自私其制;中外之情通,而后国不自私其治。人不自私其利,则积一人之智力,以为一群之智力,而吾之群强;国不自私其治,则取各国之政教,以为一国之政教,而吾之国强。”③面对种种现实,严复认识到,中华民族希望的缆绳,不是维系在其传统的道义原则的朽木上,而是寄托在现实生存的双桨上。振兴的希望不可能来自对旧梦的重温;而只有痛苦地向敌人学习,才有民族复兴的一线生机。以报刊介绍中外情况,扩大人们的见闻,增进人们的智慧,汲取国外治理国家社会的经验,富民强国,这正是严复他们办报的意义所在。因此,《国闻报》和《国闻汇编》从创刊之日起,就特别重视对外国报刊、书籍的翻译介绍工作,而最杰出的翻译人员则是严复本人。早在《国闻报》创刊之前,严复就开始了对《天演论》的翻译工作。出于警戒国人自强保种的目的,严复对赫胥黎此书的翻译,并非字字直译,全盘照搬。在翻译过程中,他不仅写了大量按语来阐述自己的社会政治见解,就连文本翻译中也根据自己的思想观点进行了改造发挥。在这“学问饥荒”的年代,严复译《天演论》的问世,不啻向中华民族古老的心田刮进了一股强劲清新的气流。《天演论》的翻译和介绍,“创造性地给予了当时中国人以一种新鲜的资产阶级世界观,从思想上突破了封建主义的意识形态”④。西方先进思想文化的系统输入中国,是从严复开始的。

严复的办报策略及新闻理念

《国闻报》的创刊,使得维新派在中国北方有了唯一且是最好的舆论机关,为了保住这块阵地,严复等人采取了一套特殊的办报策略。

报馆主人名为外人,实为自己。为了避免清政府的直接干涉,严复等把报社设在天津租界地面,以便得到租界当局的庇护,同时,他们请了一位鲜为人知的福建人李志成来担当馆主。之后,面对政府的调查,严复等又“与东邻矢野君相商,借作外援”⑤,假作卖给日本人西村博,除了刊出西村博的声明外,还将公元纪年取消,改用日本明治年号。

报馆不进入,文章不署名。为了避人耳目,严复等人在筹办和处理《国闻报》的工作时,都是在王修植家中进行的,严复“足迹未履馆门”,从报纸的筹备,再到后来报纸的刊行,严复从未踏进报馆大门一步。不仅如此,他们对外都不承认自己报馆主笔的身份,更不会在文章中署上自己的真名。

报纸刊载内容小心谨慎。严复等人在制定的《国闻报馆章程》中明确声明:“毁谤官长、攻讦隐私,不但干国家之律令,亦实非报章之公理,凡有涉于此者,本馆概不登载。即有冤抑等情,借报章申诉,至本馆登上告白者,亦必须本人具名,并有妥实保家,本馆方许代登。如隐匿姓名之件,一概不登。”

在是非不分的年代,严复等的办报策略虽为不得已而为之,却也显示了他们的高明与巧妙,并且的确为《国闻报》创造了较为理想的发展空间。与此同时,严复的办报理念对时人及后世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报刊能推动社会变革。在倡导维新的人物之中,真正了解西方文化,又能洞悉中国病源所在的是严复。他认为西方之所以能胜于中国,是因为“不仅在器械而在政教风俗”,而报刊无疑是让国人认识西方政教风俗的最好工具,并且在逐步认识的过程中国人才能意识到只有学习西方才可以救国,才会赞成维新,力求自强。换言之,报刊能唤醒国人,能直接推动社会的变革。

注重新闻的地方色彩。读者对自己身边的事情最感兴趣,严复深谙此道。因此,《国闻报》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它除了刊登京、津、华北等地的新闻和国际新闻外,报馆章程规定东南方各省“一概不述”。

“消息确而速,又极多极详”。汪大燮曾经说过:“《国闻报》请人法最妙,所请即《泰晤士报》馆所请之人,消息确而速,又极多极详。……不确、不详、不多,不速,人不要看,四美具则费钜矣!”⑥王修植说当时许多人都为《国闻报》提供信息:“京中时有重大新闻,或系得自西人,或系得自交好,无一定也。”⑦再加上天津离北京较近,信息很快就传递过来。

严复与《国闻报》早已离我们远去,但在中国的新闻史上永远记录着这样的报人、这样的报刊,严复留给我们的是永远享用不尽的宝贵财富。

注释:

①郭嵩涛:《伦敦巴黎日记》,转引自马勇著《严复学术思想评传》,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1年版。

②严复:《论世变之亟》,载《严复诗文选注》,江苏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③《〈国闻报〉缘起》,《严复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

④李泽厚:《论严复》,载《论严复与严译名著》,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⑤《汪康年师友书札》(2),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⑥⑦《汪康年师友书札》(1),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参考文献:

1.马勇著:《严复学术思想评传》,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1年版。

2.李泽厚著:《论严复》,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3.冯宝善著:《严复传》,团结出版社,1998年版。

4.《严复诗文选注》,江苏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5.《严复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