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带雨林气候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2:06:13

热带雨林气候特点篇1

在世界地图上,赤道附近有几处斑斑点点的绿茵,那就是热带雨林,主要分为印度马来西亚、非洲雨林和美洲雨林三个群系。其中,美洲雨林群系面积最大,达300万平方公里以上,以亚马孙河为中心,向西扩展到安第斯山,向东止于圭亚那,向南达玻利维亚和巴拉圭,向北到墨西哥南部及安第列斯群岛。

热带雨林这个概念最初的提法源于19世纪。德国的植物学家辛伯尔对热带地区的科学发现和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后,概括性地将潮湿热带地区具有常绿高大的森林植被称为热带雨林,并从当时的生态学角度对它进行了科学描述和解释。

热带雨林中常年高温多雨、潮湿,是数量庞大的动植物生长的天堂。全世界有花植物近25万种,其中约有17万种生长在热带雨林,大约有8万种生长在热带美洲,4万种生长在热带亚洲,3.5万种生长在热带非洲。在马来西亚帕松的一个50公顷热带雨林样地里有植物830种,在沙拉望的一个6.6公顷雨林样地里记录到胸径1ocm以上的树木711种。更有甚者,在南美洲哥斯达黎加的雨林里,在100平方米样地上竟有植物233种之多。这是世界上种类最丰富的植物群落,同一个属有数以百计的种类生长在一起,这是难以用达尔文式的自然选择来解释的,至今仍是个谜。

地球上雨林的面貌,随着地质形成、地理位置、地形变化、气候条件等的不同,发展出非常多样的类型。在世界同类型地区中,亚马孙平原的热带常绿雨林不仅面积最广,而且发育也最为充分和典型,这是由于亚马孙平原所在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结构,使它具有特别有利于该类型发育的现代气候条件,另一方面也与它发育历史悠久、在形成过程中自然地理条件相对比较稳定有关。南美的热带常绿雨林一般也称为希列亚群落,其植物种类成分极其丰富,而且相互杂生,很少形成纯林,其中三分之一是南美特有种。它们生长连续无间,植物终年葱绿繁茂。乔木、灌木以及草本、藤本、附生植物组成多层次的郁闭丛林。除了热带雨林,还有亚热带雨林、季雨林、红树雨林、温带雨林等。亚热带雨林分布在南、北纬10度之间的迎风海岸,树木密度和树种均较热带雨林稍少。

世上的万事万物都是有生命的,且所有生命息息相关,热带雨林是人类乃至整个生物界生存活动所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如果它不复存在,地球的环境气候将产生重大的变化,而那样的变化将无疑是一场毁灭性的灾难。雨林里茂密的树木在进行光合作用时,能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大量的氧气,就像地球的一个大型“空气清洁机”,所以热带雨林有“地球之肺”的美名。除此之外,热带雨林水汽丰沛,蒸发后凝结成云再降雨,成为地球水循环的重要部分:不仅有助于土壤肥沃与生物生长,也有调节气候的功能。

雨林中的树木还能分泌出杀伤力很强的杀菌素,杀死空气中的病菌和微生物,对人类有一定保健作用。森林作为天然的消声器有着很好的防噪声效果,热带雨林中茂密的森林就很好地起到了这个作用。工业发展排放的烟灰、粉尘、废气严重污染着空气,威胁人类健康。而雨林中高大树木叶片上的褶皱、茸毛及从气孔中分泌出的粘性油脂、汁浆能粘截到大量微尘,有明显的阻挡、过滤和吸附作用。热带雨林因拥有丰富的医药和生化资源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药房”,原因是大量天然成药均能在热带雨林中找到。

板状根、绞杀植物、独木成林、老茎生花……雨林中存在的奇特景观数不胜数,雨林生灵的智慧更是让人震撼!但是产生这么多奇特现象的热带雨林是什么时候、怎么形成的呢?

简单说来,不同热带雨林形成原因各不相同。以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为例:5000万年前,地球泛古大陆分裂后印度板块迅速地撞向亚欧大陆。两个板块相互碰撞挤压,改变了板块接触的地形结构。在碰撞处,密度较大的印度板块逐渐下陷,而密度较小的欧亚板块则被上抬,这些被挤压上升的褶皱逐渐隆起形成了如今雄伟的喜马拉雅山脉。高大的喜马拉雅山脉挡住了来自北方的寒流,它的南侧被暖湿的西南季风所滋润。于是,在云南南部,一片茂密繁盛的雨林形成了。

2011年,英国《科学》杂志刊登了两篇论文,对世界上最大的亚马孙热带雨林的成因提出了两种不同的观点。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的卡利纳·霍尔教授与巴西阿克雷联邦大学及巴西石油公司的科研人员认为,早在6550万年前的新生代时期,安第斯山脉的隆起诱发了复杂的地质演变过程,形成了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及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巴拿马史密森纳热带研究院的卡洛斯·哈拉米略指出,最近6500万年以来,地球急剧变暖,对哥伦比亚和委内瑞拉的热带雨林的形成产生了影响,热带雨林就是5500万年前,在高温和二氧化碳聚集起主导的条件下形成的。

不论学界如何争论,热带雨林在地球上存在的时间已经很久远了。其实,最原始的热带雨林,并不仅仅只是我们现在发现的这些区域,热带雨林的面积一直都在变化。

进入冰川期,气候变得又干又冷,热带雨林的面积逐渐减少。原有区域生长出了能够适应干旱气候的树木,或者成为长有稀疏树木和灌木的草原。冰川期结束前1万年到1.2万年间,随着气候的变化,热带雨林重新开始扩张,并发展成绵延约1000千米的绿色雨林带,占据了从赤道到南北纬10度之间的区域,总面积达到1600万平方千米,只有海洋将其隔断。

尽管雨林在地球环境、气候的变化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可是由于人们对森林木材资源的大量消耗,地球上的雨林面积在逐年变小,这引起了多方面的环境问题,例如:干旱少雨、气候变暖、动植物资源减少、水土流失、沙尘暴和空气污染加重等。可如果贪婪的人类一味这样将雨林破坏下去,那么自然将以十倍、百倍的暴戾还给人类。

热带雨林气候特点篇2

一、热带雨林气候的非地带性

热带雨林气候分布在赤道两侧南北纬10°之间,终年受赤道低气压控制。但是在远离赤道的地方,只要气温和降水量达到一定的数值,也可以形成热带雨林气候,这种分布地球上有四处: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大洋洲澳大利亚东北部、中美洲东北部和南美洲巴西高原的东南沿海。显然,这些地方不在赤道附近,也不会终年受到赤道低气压带的控制,但是由于它们处于来自海洋湿润的信风的迎风地带,附近暖流又起到增温增湿的作用,本身的纬度范围处于低纬,所以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具体原因如下。①非洲马达加斯加岛的东部: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附近有马达加斯加暖流流经;②大洋洲澳大利亚的东北部: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附近有东澳大利亚暖流流经;③中美洲东北部:位于东北信风的迎风坡,附近有墨西哥湾暖流流经;④南美洲巴西高原的东南沿海: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附近有巴西暖流流经。另外,还有两个热带雨林气候分布范围比常理要大:一是亚马逊平原的热带雨林气候。亚马逊平原的热带雨林气候分布范围广泛的原因,除了终年受赤道低气压的控制外,也与地形和信风有关。亚马逊平原南、北、西三面分别被高原和山地环绕,只有东面面向大西洋,来自东面大西洋的东北信风和东南信风都能长驱直入,遇到高原和山地阻挡而形成降水,加大了流域内的降水量,从而扩大了热带雨林气候的分布范围。二是非洲几内亚湾沿岸的热带雨林气候。非洲几内亚湾沿岸的热带雨林气候的分布延伸到15°n附近,与附近的几内亚湾暖流、地形和风向都有关系。该地位于高原边缘,地势较高,夏季东南季风越过赤道后,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偏转成西南季风,西南季风带来的被洋流增温增湿的水汽与地形抬升,形成地形雨,使热带雨林气候的分布范围扩大。

二、热带草原气候的非地带性

热带草原气候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的两侧,大约是南北纬10°至南北回归线之间。在这个纬度位置,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使热带草原气候具有明显的干湿两季交替的气候特征。

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由于地势较高,从而使温度降低,对流变弱,降水减少,形成了热带草原气候,而没有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与此类似的地方还有南美洲的圭亚那高原。

三、热带沙漠气候的非地带性

热带沙漠气候一般分布在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30°之间的大陆内部和西部,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全年高温,干旱少雨。可是地球上有些区域与上述纬度条件并不符合,也形成了热带沙漠气候。①南美洲西部秘鲁沿海的北部。这里的热带沙漠气候的分布往北延伸离赤道较近,是因为受到沿岸强大的秘鲁寒流的影响,起到了降温减湿的作用。②撒哈拉沙漠的东部。在北非,热带沙漠气候的分布延伸至红海西岸,究其原因是北非与亚洲大陆紧邻,东北信风从东部大陆吹来,不易形成降水。③南亚西北部。原因有两点,自然方面是由于西南气流受到青藏高原南侧的阻挡,在该地区上空形成一个强大的反气旋,所以空气比较干燥而形成沙漠;人为方面是古代的原始森林遭到破坏,地面缺乏植物保护,而形成沙漠。

四、温带海洋性气候的非地带性

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由于终年受来自海洋的西风的控制,具有终年温和多雨的气候特征。

而澳大利亚东南部和新西兰南北二岛这两个区域并不是位于大陆西部,但也形成了温带海洋性气候,究其原因是这两个区域终年受到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

在欧洲西部,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广泛的原因除了终年受来自海洋的西风控制外,还与地形(中部为平原南北的山脉走向近似东西方向,有利于西风的深入)、洋流(北大西洋暖流流经,对沿岸起到增温增湿的作用)、大陆轮廓(大陆轮廓支离破碎,使得海洋(洋流、西风)的影响深入内陆各地距离海洋较近)等有关。

五、温带大陆性气候的非地带性

温带大陆性气候一般分布在南北纬40°~60°之间的大陆内部,由于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难以到达,具有干旱少雨的特点。

但在南美洲安第斯山脉东侧巴塔哥尼亚高原,这里距离海洋较近,并且也位于西风带,由于西部有高大的安第斯山脉的阻挡,使它处于背风地带,降水减少,形成了温带大陆性气候。

六、其他表现

1.南北美洲西海岸的气候呈南北延伸、南北更替、东西紧缩的分布格局,主要与高大的呈南北走向的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有关,使这些气候的分布不能向东部延伸,而局限在太平洋沿岸的狭窄地带。

2.地中海气候没有分布在亚洲与南极洲的原因,是因为这两个大洲没有地中海气候形成的纬度位置。

热带雨林气候特点篇3

世界气候类型历来在初中地理课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主要让学生了解气候类型的特征、分布地区。学习世界气候类型相关知识,对部分学生来说较为困难,在学习时常出现似懂非懂、张冠李戴等情况。怎样才能更好地学习和掌握世界气候类型相关知识呢?我们可采用比较法、图表(图片)法、气候类型辨别法,来加深对世界气候类型特征、分布地区的理解。

一、比较法

比较法是通过观察、分析,找出研究对象相同点和不同点的学习方法。比较法是地理学习中最常用的学习方法,也是初中学生应该重点掌握的学习方法。在学习世界气候类型时,我们可以运用比较法,正确区分不同气候类型的特征、分布地区。如通过比较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地中海气候,可列成下表。

二、图表(图片)法

因为气候类型多,分布复杂,所以学生想在短时间内熟练掌握这部分知识具有一定的难度,同学们在学习时常出现某种气候类型不知道分布在哪里、某地区不知道属于哪种气候等情况,而且容易混淆、张冠李戴。若能借助气候分布模式图进行记忆,则会起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另外,也可借助景观图来学习世界气候类型。不同气候类型形成的景观不同,我们可以根据景观来确定其所属的气候类型。如下面两幅景观图,甲图中有稀树、高草、长颈鹿、狮,据此可判断甲图所在地区属于热带草原气候;乙图中的传统民居属高脚屋,窗大,靠近海岸或河边,图中还有椰树林,据此可判断乙图所在地区属于热带雨林气候。

三、气候类型辨别法

世界气候类型划分的根据是各地的气温和降水特征,因此,我们可以归纳出不同气候类型的气温和降水特征,在此基础上掌握气候类型。

第一步,定半球。最热月在7、8月的为北半球,最热月在1、2月的为南半球。

第二步,以温定带。最冷月平均气温大于15℃为热带气候类型,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15cC的为亚热带气候类型或温带海洋性气候,最冷月平均气温小于o℃的为温带气候类型,最热月平均气温小于0℃的为寒带气候类型。

第三步,以水定型。全年多雨型: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冬季多雨型:地中海气候。夏季多雨型: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少雨型:热带沙漠气候,极地气候。

在学习时,我们可以把不同气候类型的气温和降水特征归纳成下表。

【典例解析】

例:读a、B两地的气温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回答下列问题。

(1)a、B两地中位于南半球的是____地。

(2)a地属于——气候,其气候特点是____,主要分布在____。

热带雨林气候特点篇4

一、气候类型的判读技巧

世界气候类型的判断主要根据气温、降水这两个主导要素进行,即先根据气温,再根据降水的步骤来分析。简言之,即“以温定带”、“以水定型”。

第一步:根据气温高低判断所在的半球,如果7、8月份气温最高或1~12月气温变化曲线呈峰形,为北半球;如果1、2月份气温最高或1~12月气温变化曲线呈谷形,为南半球。

第二步:根据气温曲线所示的最冷月的气温值判断气候类型的范围。全年平均气温高于20℃,最冷月均温在15℃以上,为热带气候类型。最冷月均温在0~15℃之间,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季风性湿润气候)或地中海气候或温带海洋性气候。最冷月均温在-15~0℃之间,为温带季风气候或温带大陆性气候。最冷月均温

第三步:在第二步基础上根据降水量及降水的季节分布判断具体的气候类型。

年雨型――终年降水多且季节分配均匀,如热带雨林气候(年降水量>2000mm)、温带海洋性气候(年降水量在700mm左右,冬雨稍多)。

夏雨型――夏季多雨,冬季少雨,如热带草原气候(年降水量为750~1000mm,最高月降水量在400mm以下)、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1500mm,最高月降水量在400mm以上)、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800mm)、温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400mm)。

冬雨型――夏季干燥、冬季多雨,如地中海气候(年降水量为300~1000mm)。

少雨型――终年降水稀少,如热带沙漠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略集中在夏季)以及亚寒带与极地气候。

二、“气候”类图示分类判读

(一)坐标图的判读技巧

1.图示介绍

坐标图是指采用数字坐标形式来表示气候要素的数字信息图像,最常见的有柱状图、点状图、变率图、单元格图等。例如:图1为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图2为气温和降水点状图,图3为气温和降水变率范围图,图4为气温和降水单元格图。

2.判读步骤

气候坐标统计图都含有气温和降水两大要素。从气温坐标图上能读出每月的气温,根据最冷月或最热月气温值能判断南北半球、热量带和大致纬度,还可以计算出最冷月气温和最热月气温之差(气温年较差);从降水量坐标图中可以读出各月降水量,还可以计算出全年降水量和四个季节的降水量分别占年降水总量的比例,分析气温和降水同时期的配合程度。据此可判断气候类型,总结气候特点,分析气候成因,并且可以判断该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

(二)气候分布图的判读技巧

1.图示介绍

气候分布图是指各种气候类型的主要分布位置图。通过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如图5),学生根据不同气候的分布规律和所处地理位置的特点,可以判定气候类型。

2.判读步骤

据分布规律判断气候类型主要应从三方面人手:一是据纬度位置确定所在南北半球;二是据经度位置确定海陆位置(大陆东、中、西部);三是用地理坐标定位法对照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如图5)确定气候类型。判读前提:熟记全球13种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

例如:图6中a、B、C、D四种气候类型的判定。根据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判断,a应为温带季风气候,B为温带海洋性气候,C为地中海气候,D为温带大陆性气候。

(三)景观图的判读技巧

地球上不同植被类型的分布,基本上取决于其气候条件,主要是热量和水分条件。此外,海陆位置、土壤条件、地形状况对植被的分布也有影响。但是植被与气候带的关系依然是最基本的,像各种森林、草原、荒漠等植被类型,无一不是气候因素影响的结果。因此,根据某些典型地带性植被类型可以判断其生长地区的基本气候类型。

例如:图7所示气候类型的判定。观察图中信息,可以看出图中有长颈鹿、狮子,高大植被(树)较少,草比较高,据此判断为热带草原景观,进而判断该地为热带草原气候。在热带草原气候影响下,此类地区适宜畜牧业的发展,不适宜发展种植业。

(四)河流流量过程曲线图的判读

1.图示介绍

流量过程曲线图反映的主要内容包括:流量的大小;(从曲线变化幅度了解)水量的季节变化;(从曲线高峰期了解)汛期出现的时间和长短;(从曲线低谷区了解)枯水期出现的时间及长短。

(1)地区(如图8)。

(2)天气(如图9)。

(3)气候(北半球,如图10)。

2.判读步骤

(1)信息提取。

①河流流量大小取决于降水量(或冰雪融化量)及流域面积。如以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水量一般较大,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径流量一般较小。但同样是雨水补给,我国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河流的径流量大小差别很大。

②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以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大;以地下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小。

③汛期出现的时间。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汛期在夏季;以季节性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汛期大多在春季。同样是降水补给,夏雨型气候区的河流汛期在夏季,年雨型的热带雨林、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河流则多无明显的汛期。

④有无断流。一般以降水补给、地下水补给为主的河流不会出现断流的情况。内流河断流往往是由于气温低,冰雪不融化,没有冰川融水补给所致。

⑤流量曲线变化和缓,则多是地下水补给,也可能是热带雨林气候区或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河流,还可能是由于水库的调节。

(2)河流流量过程曲线图的读图方法和解题思路。

①横坐标――时间变化――分析水文特征,如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汛期、结冰期、断流等情况。

②纵坐标――数值特征――分析径流量特征,如数值高低(峰值、谷值)、径流量变化幅度、极值出现时间。

③解题思路:结合地理位置与海陆位置――分析气候特征――确定径流量随降水量和气温的变化。

三、考题回顾

例1(2014年高考天津文综卷)读图11、12,回答问题。

(1)图11中所示地区的地形类型是________。

(2)据图12分析,与Q城相比较,B城的气候特点有何不同?形成两地气候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

(3)据图11、图12中的信息,概括出B城附近河段的水文特征。请答出三项。

解题思路:(1)地形类型的判断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一是结合注记(高度表)看图中高度的变化趋势;二是看图中水系(河流)的形状及流向。

(2)气候特点应主要从气温、降水两方面作答。气温包括高低、年较差,降水包括多少、季节变化。图12中横坐标表示月份,纵坐标为降水量(左)、气温(右),曲线为气温变化曲线,柱的高度表示降水量。Q城是典型的温带季风气候,受季风影响,主要分布在温带大陆东岸;B城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受西风带影响,分布在温带大陆西岸。所以形成两地气候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大气环流(或海陆位置)。

(3)河流的水文特征主要包括水位、流量、含沙量、有无结冰期等方面,影响因素主要有气候、地形、植被等。

答案:(1)盆地

(2)气温年较差比Q城小(冬季比Q城温和,夏季比Q城凉爽);降水季节变化比Q城小,年降水量比Q城多;大气环流(海陆位置)。

(3)流量的季节变化较小;水位季节变化较小;含沙量较小;流速较缓;汛期较长。(答出其中三项即可)

例2(2014年高考上海地理卷)非洲大陆有甲、乙、丙三个气象测站,三地纬度大致相当,气候类型相同,但由于所处海拔高度、离海洋远近不同,温度与降水量却存在一定差异。读图13,回答问题。

三个气象测站所在地的气候类型是()

a.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

B.北半球的热带稀树草原气候

C.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

D.南半球的热带稀树草原气候

解题思路:从图中气温变化曲线可以看出,7月份气温较低,为南半球,排除a、B选项;从降水量来看,夏季降水较多,冬季降水较少,可以排除C选项。故正确答案为D。

答案:D

四、能力测试

(改编)读下面四地气候资料图(图14),回答1~3题。

1.关于图14中四地气候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

a.①――冬冷夏热;降水较多,分配较均匀

B.②――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C.③――全年高温,冬季多雨,夏季少雨

D.④――冬温夏热;夏秋降水多,年变化大

2.图14中表示的四种气候类型在我国有分布的是()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图14中表示的四种气候类型成因的相似之处在于均是()

a.受单一大气环流控制形成

B.两种大气环流交替控制形成

C.濒临海洋,有沿海暖流影响

D.同处低纬,全年高温

(改编)读图15,回答4~5题。

4.图15中四种气候类型终年温和多雨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5.图15中气候类型的形成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有关的是()

a.乙、丙

B.乙、丁

C.丙、丁

D.甲、乙

6.(改编)读某河流流域局部图及相关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该河流名称是_______,图16所示范围该河流经地区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____。

(2)简要说明L1河上游地区降水丰富的影响因素。

(3)读图17,并结合图16,分别说明Q湖以下河段在20世纪60年代与70年代流量变化的主要特点,并简析出现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

7.(原创)读图18,完成下列问题。

(1)图18中①所在地区远离赤道,却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原因有哪些?

(2)图19中的四幅气候资料图与图18中②处气候类似的是图___________,此种气候在_________洲最典型的最主要原因是_________。

参考答案与解析:

1.D图14中,①图显示降水分布不均,夏季降水多,冬春降水少,选项a错误;②图中冬季气温在0℃以下且降水较少,因此冬季寒冷干燥,选项B错误;③图显示全年气温并不太高,因此“全年高温”说法有误,选项C错误;④图中冬温夏热,夏秋降水多且年变化大,选项D正确。

2.D我国主要是季风气候,因此分布有②和④两种气候类型。

3.B图14中四种气候类型,气温、降水均有冬夏季的变化,说明都是由两种大气环流交替控制而形成的。

4.B结合图15中四地的气温和降水资料,可判断甲、乙、丙、丁分别代表温带季风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终年温和多雨是温带海洋性气候的显著特点。

5.C热带季风气候的夏季风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有关;地中海气候是由西风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形成的。

6.(1)尼罗河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

(2)受纬度位置(赤道低气压影响)和地形(位于高原山地迎风坡)因素影响。

(3)特点:20世纪60年代河流流量季节变化大,丰水期集中在8~10月;20世纪70年代河流流量变化小,各月流量相差不大。原因:(阿斯旺)大坝建成后,流量得到人为调节。

热带雨林气候特点篇5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新课程标准把学生在地图上获取知识的能力放在极为重要的位置上。气候图的阅读和分析是初中地理重点和难点,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对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气候图包括年平均气温分布图、最冷月和最热月气温分布图、年平均降水分布图及气候类型分布图等。

阅读气温分布图,一是看不同等温线的读数。正读数越大,温度越高;负读数越大,温度越低。如:下图中赤道附近气温高,两极地区气温低。二是看等温线的疏密。等温线越密集,说明这个地区内的气温差别越大。如:下图中南极地区等温线非常密集,可以看出这里温差很大。三是看等温线的走向。一般来说,等温线与纬线平行,说明气温主要受纬度位置的影响。如:南半球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线,因为南半球以海洋为主,气温主要受纬度位置的影响。与海岸线平行,说明气温主要受海陆位置的影响。如:北半球等温线在海洋与陆地交界处发生了曲折。等温线与等高线平行,说明气温主要受到地形地势的影响。如:北半球20℃等温线在穿过北美洲西部时,发生了巨大的曲折,因为西部是高大的落基山脉。当等温线围成封闭曲线时,一般表示这里出现了一个寒冷中心或炎热中心。

我们在阅读降水量分布图时,要注意等降水量线的数值的大小、分布和走向。等降水量线的走向,一般与海陆位置及风向有关。年等降水量线呈封闭曲线,则说明降水量受到地形等因素的影响而出现极大值或极小值。

气候类型分布图,常见的类型是通过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考查气候特征及形成原因的。教材中还出现了气温降水表格资料。判断气候类型一般分以下三步。

(1)依据最高气温出现的月份判断南北半球。如七月份气温高,为北半球。下图中a、B、C三地为北半球,D地为南半球。

(2)判断温度带。划分热带气候类型依据最冷月均温,最冷月均温在15℃为热带;最冷月1月0℃等温线是亚热带与温带的分界线(温带海洋性气候除外);划分寒带地区的气候类型,更多关注最热月平均气温,如果在0℃以上,就为苔原气候;低于0℃,就为冰原气候。

(3)以水定型。依据降水量和降水季节分配最后确定气候类型。

热带气候主要分为四类: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沙漠气候。①热带雨林气候常年高温多雨,年降水量较多,一般在2000毫米以上;②热带草原气候的年降水量大多在400―1500毫米,有明显的干湿季之分,降水主要在夏季;③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较为相似,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降水的变率也比较大,年降水量在1500―2000毫米;④热带沙漠气候是最好分析和鉴别的气候类型,常年干旱,年降水量普遍在250毫米以下。

亚热带气候主要分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和地中海气候,这两者的区别主要集中在气温和降水量的搭配方面:①亚热带气候最大的特点是雨热同期,最高气温时正好是降水最充沛的时期。②地中海气候正好相反,最高温的时期就是降水量最少的时期。

温带气候的鉴别方法主要看:

①温带海洋性气候的月平均气温变化不大,最热月气温在20℃左右,最冷月气温在0℃以上,这要注意和亚热带气候区分开来。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各月平均降水量也比较均匀,年降水量在750毫米左右,这可与热带雨林气候区分开。

②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都是雨热同期,除最冷月平均气温不同外,亚热带季风气候较多,大多在800―1600毫米,温带季风气候的降水量要比亚热带季风气候相对少一些,大多在400―800毫米,降水时间集中性更加突出,主要集中在7、8两个月。

③温带大陆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比较接近,主要区别在于年降水量要少一些,温带季风气候的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上,而温带草原气候则在400毫米以下;在降水时间集中性方面,温带大陆性气候的月降水量比较均匀,变化较小。

如下图中a地各月气温均在15℃,说明a地属热带气候,由于终年多雨,因此是热带雨林气候。B地最低月的平均气温在0℃以上,根据降水,B地不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所以应属亚热带气候,根据降水集中在冬季,B地属于地中海气候。C地气温最低月的平均气温在0℃以下,应属温带气候,根据降水总量和季节分配可确定为温带季风气候。D地最热月平均气温低于0℃,终年降水稀少,显然是冰原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特点篇6

2、然而巴西东南部人口稠密,城市集中。

3、东南部人口最稠密,城市集中海上交通便利;

4、东南部气候温暖湿润;

5、东南部殖民主义者入侵,开发早;

6、东南部经济发达,城市发展快

东南部位置特点:大部分位于南回归线和赤道之间

东南部气候特点:地处热带气候湿热

热带雨林气候特点篇7

1、区别是南美洲,热带雨林气候等,亚洲大陆性气候分布广,季风气候显著。南美洲气候以热带气候为主,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地形对气候影响明显。

2、南美洲大部分地区属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气候特点是温暖湿润,以热带为主,大陆性不显著。全洲除山地外,冬季最冷月的平均气温均在0℃以上,占大陆主要部分的热带地区,平均气温超过20℃。冬季远比北美洲暖和。而南美洲西部则有呈带状分布的热带沙漠气候和地中海气候,安第斯山脉则为高山气候,在南美洲东南部则有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

(来源:文章屋网)

热带雨林气候特点篇8

   一、“热带雨林”、“萨瓦纳”、“地中海”、“热带沙

   漠”的景观和分布的教学设计

   这部分内容,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突出直观、形象和真实性,使学生从形象真实的气候景观中区分并掌握各种气候带景观的不同特征,进而掌握它们的分布规律和分布特点。但只凭口头讲述或看景物图是达不到这种效果的。于是,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录像手段。如我在教学热带雨林的景观特征时,用录像放映了非洲的刚果河流域、南美的亚马孙河流域、亚洲的印度尼西亚等地的景观,学生真切地看到了那茂密和高低分层的树林,那一部分落叶而另一部分正在开花的景象以及那大树上缠绕的藤条使人寸步难行的情景。这样,学生就牢固地掌握了热带雨林的植被特征。在教学中,我把平时从中央电视台录下的《动物世界》进行剪辑合成,在播放各类气候的景观录像时再配上相应地区动物的录像,以增加学生的兴趣。其它三种气候类型的景观和分布的教学也采用了上述方法。教师将形象真实的电视教学与生动的语言讲述相结合,使学生较好地完成了由感性知识向理性知识的转化。

   二、“大气环流”的教学设计

   “大气环流”是形成气候的重要因素。由于大气环流促进了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热量和水汽的交换,因此,在不同的环流形势下,气候类型各不相同。同是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由于太阳直射点的转移,引起了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形成了冬雨夏干的地中海气候。东岸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形成了夏热冬温的亚热带季风气候。这部分内容,学生不易理解,教学难度较大。在讲述地中海气候的成因时,我设计了抽拉式投影片进行演示和讲解。先用一张基片,画上亚欧大陆西岸30°n-40°n地区的地中海地区的地理轮廓图,并标出30°n-40°n纬线。用另一张作抽拉复片,复片上画出东北信风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当副热带高气压带移至到30°n-40°n之间时,地中海地区处于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之下,盛行下降气流,气候炎热干燥(夏季)。然后,将抽拉复片向南移动,让西风带进入30°n-40°n之间,这时地中海地区已处于西风带控制之下,由于西风从大西洋带来丰沛的水汽,使气候变得温暖、湿润(冬季)。这样就突破了这部分的知识难点,使学生较好地理解和掌握了这部分内容。

   为了让学生区别地中海气候和萨瓦纳气候的成因(因为它们都是由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移动,引起气压带和风带随季节移动而形成的)。我又设计了抽拉复片。以非洲北部萨瓦纳地区为底图,在另一张抽拉复合片上画出赤道低气压带和东北信风带,当太阳直射北回归线附近时,把抽拉复片上的赤道低气压带移至非洲北部的萨瓦纳带,此时,该地区处于上升气流的控制之下,高温多雨,形成了湿季;当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附近时,抽拉片上的东北信风带移到该地,东北信风是从高纬吹向低纬的,随着信风的吹拂气温上升,水汽蒸发,变得干燥,再加上东北信风是从大陆来的,更加深了干旱的程度,形成了干季。教师边演示边讲解后,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出“萨瓦纳”和“地中海”气候的不同特点(学生总结内容略)。这两种气候的成因和特点是本章的难点,以往用传统教学法讲述这两个难点时,教师一次又一次的讲解,说破了嗓子学生还是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掌握,使用了投影片就迎刃而解了,其原因是受惠于电教。

   三、三种季风气候的教学设计

热带雨林气候特点篇9

园林设计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了很多因素的影响,既包括自然的因素,也包括人文的因素。在这些因素中,气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正如美国风景园林教育家约翰•西蒙兹(Johno.Simonds)在他的著作《景观设计学》中写道“如果规划的中心目的是为人或人们创造一个满足其需要的环境,那就必须首先考虑气候[1]”。气候因素常常与地理因素混合在一起,例如气温、湿度、日照、风向和降雨,以及气候因素所造成的植被、水文、地貌方面的特征,甚至气候因素所造成的生产、生活方式的特征。气候对于园林设计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气候影响着景观(地理概念的景观)的自然与人文特征,而这些特征对于园林的风格与形式又产生影响;另一方面,园林设计不断适应气候,通过改善微气候来解决气候的舒适性问题,使气候与园林设计紧密结合。从古到今,包含在地理因素之中的气候因素影响着园林设计的形式,这种影响在许多国家的园林中均有所体现。在湿润炎热的两河流域,古巴比伦人在庭院的连廊上修建屋顶花园,以遮蔽阳光和暴雨。在炎热干燥的阿拉伯地区,庭园多围以高树为人庇荫,用细小的喷泉或水渠增加空气的湿度,而凉亭四面围合的隔栅,既可以产生丰富的阴影变化,又可以在遮蔽阳光的同时保持通风。法国气候温和晴朗,才会使勒•诺特尔式园林的明丽效果在晴空之下更加突出。英国阴雨连绵,在一定程度上促使自然风景式园林由田园牧歌风格转变为以怀旧风格为特征。在日本,京都潮湿的气候使得苔藓成为禅宗园林重要的特色和标志。在中国,气候因素对于园林设计同样有所影响。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经常将山设在西北,以减少西北风之侵害,在背山面水之处设置景点,以获得良好的阳光。气候差异在中国南北方园林中也有所体现,北方园林建筑色彩艳丽,用以弥补冬季园林色彩单一的不足;南方园林建筑则色彩素朴,掩映于红花绿叶之中。气候对园林设计的影响遍及各个国家的各个园林形式之中。由于以往气候只是缓慢地发生着变化,基本表现为一种稳定的状态,因此使得园林设计应对气候所形成的特征呈现出稳定的面貌。气候(climate)这个词来源于希腊语“Klima”,指的是地球相对于太阳的倾角。希腊人认识到气候主要是太阳角度(纬度)的函数,他们将地球划分为热带、温带和寒带。气候的概念一般是指一地多年天气的综合表现,包括该地区多年的天气平均状态和极端状态。因此,气候是由两种参量来表征的:一种是表示气候平均状态的“恒量”,另一种是表示气候在极端状态之间波动幅度的“变量”。对于不同地区而言,由于各地所处的纬度位置不同,所接受的太阳辐射的多少不同,受海陆影响的程度和大气环流系统的配置不同,各地的气候就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一定区域的气候,取决于若干种气候要素的变化特征以及它们的组合情况。就四季的划分来看,中国气候的大陆特征远比西欧显著,中国的四季都比欧洲前移一个半月左右。虽然气候一直在发生着变化,但是工业革命之后气候变化的过程正在加速,气候变化正在由一个过程演变成一场危机。导致气候变化的原因很可能(90%)是人为温室气体浓度增加所造成,这是目前所公认的。人类活动破坏了自然界的碳循环,使得蓄积在土壤和生物中的“碳”在短短的百年内大量进入大气圈,从而导致了现在的全球变暖和气候异常。据估计,自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了30%。气候变化主要表现在全球变暖、降雨变化、海平面上升和极端天气事件的频发。气候变化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环境的其他影响正在出现,例如植被的变化、物种灭绝、粮食减产等。更为严重的是,气候变化的影响是难以逆转的。因此,气候变化将会改变我们所生活的环境。气候变化将会影响植被的生物周期甚至威胁它们的生存;全球变暖将会加剧城市的缺水问题,对城市水景和绿地系统产生影响;降雨变化和海平面上升则会导致水文和滨水区域景观的变化;气候变化还将对人的生活方式带来影响。

1.1气候变化对园林设计形式的影响

气候剧变导致的环境变化,特别是重要园林元素的变化,会使原有的园林设计形式失去了存在的可能性。例如,过去多水的地区现在由于缺水而不得不放弃设计大面积的水体;瞬时暴雨的增加使得园林需要解决洪涝灾害所造成的影响;温带地区植物的季相变化随着气温升高而消失,以及气候变化所导致的园林所需特色植物的消失。

1.2气候变化对园林设计内涵的影响

在以往,园林设计主要是与美学、文化、艺术相关联,在气候变化条件下,生态、环境在园林设计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而且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各种问题也将纳入园林设计的内涵。面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新环境,园林设计需要考虑如何适应它;面对气候变化给城市和生态环境带来的灾难,园林设计需要考虑如何防止和缩减这些灾难造成的损失eDaw的詹姆士•赛普斯(JamesSipes)和安妮•罗琳斯(anneRollings)分析了卡特琳娜飓风的灾难性后果、对人口的变化影响和重建的原则,并为重建提供了一个可持续性的分析模型。这与以往园林设计师的工作相比有了明显的差异。另外,过去园林设计对气候的作用只局限于对微气候的调节和改善,但现在园林设计将需要应对气候变化这个既是地方性又是全球性的问题。

1.3气候变化对园林设计理念的影响

随着人类在技术方面的不断发展,人们似乎越来越具有和自然抗衡的能力。气候变化危机使人们重新认识到大自然的力量。天人合一,设计结合自然,这些理念将得到重新评价。很多违背场地条件、忽视自然影响和气候变化、破坏环境的景观模式也将被限制和摒弃。园林设计将更加注重保护原生自然资源、减少开发对自然状况的影响和恢复场地的自然机能。

2.园林设计应对气候变化

园林设计具有积极的生态效益。这些生态效益包括降低温度、增加空气湿度和吸收二氧化碳等,能够起到改善和调节微气候的作用。面对气候变化,这些生态功能将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但除此之外,园林设计还需要针对气候变化的特点,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发挥特殊的作用。目前国际上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大体分为两个主要的方面:减缓和适应。减缓是指针对形成气候变化的机制采取措施,从而使气候变化得到抑制,或使其可能性缩减到最小。适应主要是针对气候变化所造成的后果,气候变化的影响已经开始呈现,而且由于气候变化的惯性,即使导致气候变化的因素立刻停止,气候在短时间内也将会持续变化并可能有加强的趋势,所以适应气候变化也是当务之急。园林设计行业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在这两个方面都有体现。首先,园林设计要减缓气候变化。目前减缓气候变化的首要任务是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碳的量,包括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还有回收和储存二氧化碳。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方面,园林设计可以发挥间接的作用。例如园林设计要素,包括植物、屋顶花园、绿墙、地形和水体等的巧妙设计可以起到改善建筑热效能的作用,从而减少建筑保暖和制冷所需要排放的二氧化碳的量。其次,在园林选材方面,选择可回收的材料和低碳消耗的材料也将会有益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在回收和储存二氧化碳方面,园林设计则可以发挥直接的作用。研究表明,海洋、土壤和森林都具有良好的碳储存潜力,甚至超出大气的储存能力。土壤的碳储存量是大气的3.3倍,陆地生物库的4.5倍。另外明尼苏达大学的研究发现多种多年生草类混合种植地土壤的碳和氮储量比相同种类单一种植地的平均值要高出5-6倍。而且,暖季型草和豆类植物的加入可以使土壤的碳收集增加193%和522%。战胜气候花园(ClimateVictoryGarden)就是利用这些研究成果,将不同根系种类、根系深度和生长速度的植物搭配在一起,从而将园林绿化的固碳功效最大化的一种设计。以固碳为导向的园林设计将会对减缓气候变化起到一定的作用。另外,园林设计要适应气候变化所造成的后果。针对气候变化造成的地方水文变化,园林设计能够采取相应的适应措施。例如在荷兰,受到海平面上升和极端降雨增多的影响,许多城市面临洪涝的威胁。为了避免灾难,蓄容更多的雨水,城市中设置更多的水体或者蓄水设施,河道被拓宽或者增加辅助河道。在澳大利亚,气温升高和降雨量减少使干旱成为最大的问题。面对愈演愈烈的炎热干燥气候,为了维护城市水文环境,水敏性城市设计(waterSensitivUrbanDesign,wSUD)理念在园林设计中开始实行,雨水经过收集、过滤、净化和储存并最终得到再利用,如园林灌溉。圣保罗根据气候变化合理地改变了雨水管理方式,从而创造一系列雨水花园。总之,由于气候的复杂性,目前对于气候变化的研究仍然无法准确预测气候变化将来的趋势和程度及其后果。但是,无法确定并不等于无从适应。防气候(Climate-proof)设计就是一种保证城市和园林设计免受一定气候影响的设计。如何应对不稳定的气候已经被融入设计过程中,从而使得设计成果具有一定的气候适应能力。

热带雨林气候特点篇10

0513号登陆台风“泰利”降水的物理量诊断预报能力比较喻自凤;余晖;

太湖流域面雨量的天气气候特征分析大气科学研究与应用曹晓岗;邹兰军;陈永林;夏立;

0801号台风“浣熊”(noguri)特征分析及预报效果检验谭燕;许晓林;张维;余晖;

0813号超强台风打转路径和预报误差分析陈永林;韩昌;刘晓波;朱佳蓉;王智;

上海南部地区一次局地大暴雨成因分析张光亮;张燕燕;

0806号台风“风神”过程分析及预报精度评估许晓林;谭燕;余晖;王晓峰;

0907号热带气旋“天鹅”异常路径分析徐同;王晓峰;许晓林;

驻马店市气象预报业务服务系统简介陈松;王静;袁春风;

一次冻雨转暴雪天气的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分析魏慧娟;陈松;赵龙;

驻马店市大暴雨时空分布特征与预报指标王静;陈松;王慧;

奉贤地区雷雨时阵风风速风向特征的统计分析沙欣欣;徐佳;施媛媛;

2009年上海地区空气质量综述甄新蓉;陈辉;许建明;张国琏;

嘉善环境空气污染的气象条件分析王雷;朱补全;张漪俊;宋亚;

前言徐一鸣;

tC—iDV——热带气旋预报和研究的新工具鲁小琴;殷岳;梁旭东;余晖;YuanHo;

上海地区城市和郊区气温差异特征分析辛跳儿;李军;贺千山;薛正平;张皓;

“8·25”上海大暴雨与东海气旋的相关分析陈永林;曹晓岗;徐秀芳;尹红萍;王丽娟;

上海雾的气候变化特征及城市化对雾影响的初步研究于润玲;穆海振;

2008年上海地区空气质量综述甄新蓉;陈辉;谈建国;张国琏;

大气科学研究与应用气象条件与小麦产量结构的相关分析薛正平;李军;汤剑平;

上海市大气探测网运行监控系统;陈浩君;尹春光;

重庆热度日和冷度日的变化特征张天宇;程炳岩;唐红玉;

近20年影响上海的寒潮特点徐秀芳;戴建华;尹红萍;

地表温度对反演晴空大气温度垂直廓线的影响韩静;官莉;王振会;张雪慧;

2008年浙北“6·10”大暴雨过程分析朱周平;

上海市建筑混凝土试件同条件养护气象服务系统苏志侠;米卫红;陈永俭;戴丽萍;朱洁华;

支持向量机在三明市主汛期短期气候预测中的应用沈永生;黄发明;章达华;杨希;陈雪芹;

前言徐一鸣;

热带气旋对承灾体影响利弊及巨灾风险诊断方法的研究杨秋珍;徐明;李军;

西北太平洋台风路径业务预报误差初步分析汤杰;

2008年8月25日上海大暴雨过程分析张吉;曹晓岗;邹兰军;王慧;陈永林;

2008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定位和预报精度评定谭燕;余晖;占瑞芬;

中国东部地区夏季高温特征分析与预测朱周平;范玉芬;

上海春季两次降水天气过程的对比分析刘飞;黄宁立;肖鹏;

气象仪器计量检定信息管理系统的研发刘冬韡;

日本降水预报和德国降水预报产品检验钱明;施俊荣;李倩文;

福建省三明市夏季酷热天气概念模型及诊断分析章达华;游火龙;沈永生;廖大亮;刘玉;章达宾;陈艳蝶;杨希;

小区住宅楼的雷击风险评估罗霞;牛萍;谢国庆;

2月份气温异常的环流特征量分析及预测初探刘凤淮;陈慧;

enSo事件对夏季洪泽湖区降水量的影响杨庆萍;宋海鸥;禹继华;郑扬;刘杰;汤洁;

上海地区小麦适宜播种期农业气象试验研究薛正平;李军;张皓;辛跳儿;

上海城市暴雨积涝预警系统研究房国良;解以扬;李培彦;李大鸣;

高光谱遥感图像光谱域去噪的小波变换方法王强;束炯;

上海浦东地区大气能见度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施红;陈敏;韩晶晶;

一次上海强风暴天气的综合分析张德林;

上海城市夏季高温天气气候特征及天气系统分型陈永林;万健;尹红萍;徐秀芳;王智;

夏季不同下垫面温度的对比观测及分析范玉芬;盛文斌;杜俐萍;冯智;

2008年上海“入梅”首日强对流天气过程分析范富强;傅洁;王丽娟;

简析九华山地形对降水的影响大气科学研究与应用丁仁海;苏化敏;王龙学;

闽西北一次连续性雨雪冻雨天气成因分析章达华;沈永生;伍毓柏;邱章奴;王珊珊;刘玉;李衣长;

气象科研档案管理系统栾瑾融;吴永琪;

noaa海浪预报资料在西北太平洋台风中短期预报中的应用董明伦;营小华;边娜;周炯;

上海市奉贤区近50年四季初终期变化特征分析顾品强;

上海徐家汇地区大气挥发性有机物的观测与分析米卫红;耿福海;俞琼;高伟;

杭州市西泠印社古建筑防雷保护方案陆人治;鲁海洋;

登陆我国不同区域热带气旋气候特征的对比胡娅敏;宋丽莉;刘爱君;

0509号麦莎台风次天气尺度系统的非对称性结构特征分析陈永林;王智;杨引明;

2007年上海地区“非典型梅雨”特征和成因探讨邬锐;甘惠泉;Http://

上海地区几类雷暴天气雷电参数个例分析顾宇丹;戴建华;陈雷;贾佳;

两种不同方法提取的热带气旋降水量的对比分析姚丽娜;任健;罗哲贤;

台风暴雨和暖冬对绿叶菜价格影响初探薛正平;

2007年5月5—6日飑线天气过程分析徐秀芳;曹晓岗;施春红;戴建华;傅洁;

2008年初郴州冰冻灾害天气的机理分析朱佳蓉;黄宁立;

CoSmiC掩星探测大气参数廓线及其个例分析赵凤环;官莉;

2007年上海地区空气质量综述张国琏;甄新蓉;

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频数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指数的相关分析王敏俊;裘杭培;

降水自记纸图形数字化处理资料分析何志军;封秀燕;吴京生;

闽北重大灾害性天气短时预警短信平台蒋宗孝;吴义波;黄永玉;江彩英;张信华;郭建来;

前言徐一鸣;

城市化发展对安庆气候要素的影响评估葛红卫;黄向荣;周东方;

宁波市气温及其变化的若干特征分析涂小萍;陈正洪;

近10年上海地区强对流天气特征统计分析杨露华;尹红萍;王慧;陶岚;

合肥市气象条件对大气能见度影响分析张浩;石春娥;邱明燕;

三明市2006年6月7—8日大到暴雨成因分析赵水芝;章达华;沈永生;

上海区域气象中心第3代海浪数值预报业务系统李永平;刘晓波;于润玲;钟颖旻;姚建群;

2006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综述李佳;王晓峰;梁旭东;

大气科学研究与应用GpS水汽资料在雷雨预报中的应用陈雷;戴建华;

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mm5(V3.6)在临沂地区预报效果的检验裴洪芹;朱时良;孙成武;石莹;吴君;

气候系统性态行为信息探索栗珂;郑小华;屈振江;

泰利(0513号)台风低压暴雨过程的等熵位涡分析王龙学;苏化敏;朱月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