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时间的作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2:04:44

关于时间的作文篇1

看着渐渐爬上父母额头的皱纹,看着父母头上的丝丝白发,看着父母的脊背越来越弯……时间啊!你能不能走得慢一些?

我们转眼就到了小学最后一年了,是否在不经意间就会发现马上要毕业了?时间啊!你能不能过得再慢一些?

我不愿意看见父母日渐衰老,也不愿与相处六年的伙伴分别,时间啊!请停止吧!我宁愿永不长大!

可时间永远都是公平的,它从不会对任何人偏心。它总是无情地带走人们的青春,它总是无情地带走一切的酸甜苦辣。

现在,我终于明白时间的珍贵。一分一秒都是无价之宝!时间不会倒流,我们不可能再回到过去。我们能做的只有去珍惜它,让每一分、每一秒都过得更有意义,而不是看着它慢慢流逝!

关于时间的作文篇2

【关键词】立卷保存价值原则

我国档案工作者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认识,总结出我国文书立卷工作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就是根据文件的形成特点,保持文件间的历史联系,适当照顾文件的保存价值,便于保管和利用。”从而我们看出,制定这一原则的根本目的在于文件的保管和利用,且提出了区分和组合文件的两项基本要求,一是根据文件的形成特点,保持文件间的历史联系,二是适当照顾文件的保持价值,下面分别进行论述。

1、文件的特征和文件间的历史联系

文件的形成有自己的规律,并由这个规律所制约。各种不同文件的产生都有其一定的特点,如领导的批复是由下级机关报送了需要请示的事项后产生的。请示又是由于工作中出现了需要上级机关审批、批准的事项产生的。工作中没有需上级审批的具体问题也就没有必要产生请示这种文件。同样,没有下级呈送的请示也不可能产生上级机关的批复。这就是请示和批复的特点。另外想会议文件,如大会记录、领导讲话、开幕词、闭幕词、会议记录、会议纪要等都是召开会议的产物。不召开会议也就无所谓会议文件,这就是会议文件的形成特点。再有想命令、规定办法等文件,都带有强制执行的性质,这些文件的产生,都是由于文件的制发机关需要对某些活动加以必要的规范约束。工作中有这种需要才产生了这类文件,这是它的共同的形成特点。

对各种不同的文件的产生过程进行考察后我们发现,某些文件的形成特点是相同的,这些有着共同的形成特点的文件,它们之间就存在着必然的联系,这种联系是一种客观的存在,文件间的这种联系就是历史联系。

各种文件之间的历史联系,是由文件形成过程中的不同特点所决定的,在文件立卷的理论中,文件的特点称为文件的特征。文件的特征是文件间存在的历史联系的基础,要保持文件间历史联系,首先要认识文件的特征,然后才能把特征不同的文件区分开来,把特征相同的文件集中起来组合成合成案卷。

文件在形成的过程中,受很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的影响,是文件本身带上各种不同的特征,从不同角度分析,可得出许多不同的结论,那么与文书立卷原则有直接影响的因素,有哪些呢?

1.1问题特征

问题特征指文件内容上的特点,即文件内容所反映的不同事物。如某一件事、某个人物、某项任务、某种性质的工作活动等,必须要进行办理的,办理过程中又一定要形成文件,文件就是要围绕事物的办理提出问题、调查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以文件的内容也必须含有各种问题,不反映问题的文件就成了没有内容的文件。按问题特征特征立卷就是把反映同一事件、人物、任务、工作活动的文件组合在一起立卷,以保持同一问题有关的文件之间的历史联系。例如:某同志被授予劳动模范称号,在本单位内形成了一系列文件,包括上级机关关于评选老大模范的通知,本单位报送名单的报告,介绍该同志事迹的典型材料,对该同志模范事迹的调查报告,领导机关的审批决定等等。这些文件都是围绕着某同志被授予劳动模范称号而产生的文件,它们的内容反映的是同一问题,所以这些文件要与其他文件区别开来,集中到一起组合成卷。另,专业讨论会上形成的文件,同一次会议中产生的,它们的内容反映的都是该次会议所要讨论的问题,这是同一个问题。所以这些文件在立卷时必须分别组合在一起,这样才能保持文件间的历史联系。

1.2作者特征

文件都是有自己的制发机关。作者特征就是指制发文件的机关,把同一个作者所制发的文件组合成卷,有利于反映一个机关的全部工作内容,其形成的文件许多都反映了机关工作的特点。如请示与批复、报告与请示、问函与复函等,这类文件的特点是有来有往、有问有答。一来一往的文件,其内容是针对同一问题的,必须合并组卷才能反映问题处理的全过程。

1.3时间特征

文件的时间特征有两层含义,一层指文件的形成时间,另一层是文件内容所针对的问题时间,按时间特征立卷就是把属于同一时间阶段内的文件组合成案卷。如;1996年召开的会议,1997年才整理出会议的纪要,这就需要结合文件内容等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这样才能确立文件立卷时的归属年代。

1.4名称特征

名称特征指文件的名称。由于文件的名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与立案机关的地位关系和文件内容的性质,所以名称也是立卷时应当考虑的一个因素。由于文件的作者与设文机关之间的级别关系对文件的名称特征的有着一定的制约作用。文件的名称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件的内容。

文件的名称持有两方面的特点和作用,因此在立卷过程中应考虑文件的名称特征之间的联系,把名称特征不同的文件适当分开,把文件名称特征相近或相同的文件适当集中组合成卷,便于我们了解文件内容,方便以后查考利用。

2、照顾文件的保存价值

文件的保存价值即文件对日后工作的查考利用价值,有时也称文件的价值。同一单位其工作中形成的文件价值是有区别的。有的文件价值较低,只需短期内保存。有的文件价值较高,则要长期或永久地保存下去。文件保存价值的大小主要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文件作者的级别,二是文件本身的内容。立卷时要区分文件的保存价值,区分作者的级别,从文件内容的需要程度入手。

2.1区别作者的级别

由于不同级别的机关来文内容对本机关日后工作的查考利用价值有很大区别,所以在立卷时如有可能尽量把它们分开立卷,这样便于工作查找,有利于减少存档重复及有利于文件在本机关长期保存。

2.2区分文件内容的重要程度

关于时间的作文篇3

【摘要】本文基于建筑创作、城市设计的基本认识,认为:建筑创作的根本目标和本质特征与城市设计有着同样的核心价值评判――建筑职能空间标志性的构筑与城镇特色形象的建构,特别是建筑职能的标志性和独具文化、艺术、个性化空间的生成与城市设计文化、艺术、审美的特质性存在着内在的空间契合;表现在:建筑创作命题、文化意象生成与物质形态空间构筑的城市设计基本命题与区位空间特质性的一脉相承。

【关键词】建筑创作;城市设计;城镇特色形象的建构

引言

目前,城市设计与相关学科关系是学界广泛探讨的问题,其中建筑创作与城市设计相关性的探讨,主要从学科的对象、范围、操作程序、工作手段等方面展开讨论,主要的讨论与经典的理解都局限于尺度、规模、过程等,笔者试图从建筑创作与城市设计根本目标与本质特征探讨学科之间的内在关联性。

1关于城市设计的基本认识

城市设计作为人类基本的生存实践活动古已有之,随着现代城市设计理论探讨与实践的不断发展,对于城市设计的认识,不同国家及地区、不同历史阶段、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的价值信仰的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诠释他们个人的城市设计观,导致了对城市设计存在不同的理解和认识。就目前而言,在学术界要形成一个能够被广泛认同与普遍接受的城市设计概念是有一定难度的。我国已经有学者对中西方众多学者的城市设计概念进行梳理和总结:1.西方学者关于城市设计理论探讨主要集中在:[1]“景观―视觉”、“认知―意象”、“环境―行为”、社会、功能、程序―过程、类型―形态七个领域。2.我国学者已开展的理论探讨主要有:[2]形体环境论、建筑论、规划论、政策论、全过程论、区位论六个领域。从以上中西方研究成果来看,我国学者的研究在城市设计概念、目标等认知层面与实际操作层面取得巨大的成果,但在社会生活、人文景观、历史文化等层面未得到应有关注,或者说同西方学者的研究相比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基于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其理论研究的广泛性,从注重功能形式,到视觉感知,再到当代引入人的行为活动、社会学、类型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理论知识,提出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公众与个人的关系,强调公共生活空间环境的塑造。本文认为城市设计的是以城镇外部环境的物质形态空间为主要对象,其本质目标与整体特征是致力于城镇形象特色的建构,城镇历史、艺术、文化、审美的区位空间审视下的时空表达与城镇特质空间与城镇特色形象品质空间的生成与发展。

2关于建筑创作的基本认识

古罗马时期的建筑师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中提出“坚固、实用、美观”三项基本原则,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师阿尔伯蒂也在其著作《建筑论》中论述“实用、坚固、美观”三项基本原则及评价标准,并强调通过基础科学(数学与几何)知识表达对美的理解;而我国伟大的道家哲人老子在《道德经》中论述了关于建筑的认识――“器”的概念。

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西方现代建筑理论与实践就非常丰富而多元化了,大家开展了前所未有的广泛讨论。如,有从强调功能角度提出“形式追随功能”(沙利文),有的从侧重与环境的结合,提出“有机建筑论”(赖特),还有的主张把精神和愿望适宜的融入建筑空间的特性中,还有的从公共的角度,提出“市民建筑”的概念等等,其实关于建筑的认识与实践无论怎么变,始终没有离开“坚固、实用、美观”这个“器”的本体论,无论从什么角度的探讨与实践,只是这个本体的一个变异或引申而已。换句话说,建筑创作一直没有离开建筑的物质空间形态,及其所蕴含和承载的各种形式的精神文化。

就建筑创作的概念而言,看似简单,实则不然;看似人们个个能“耳熟能详”,但学术界长期以来并没有一个标准而统一的定义。基于以上相关论述,笔者认为建筑创作是以建筑职能空间标志性的构筑和城镇特色形象建构为目标,主要侧重于建筑物质形态空间所具有的文化、艺术、审美与时代品质形象的创作,在理性思维、原创和发展的基础上,突出建筑空间标志性的构筑和独具文化、艺术的个性化品质空间生成。

建筑的坚固、实用更多是满足人们的物质、生理需求,寻求对身体的各种庇护;然而对当代人来说更重要的是其物质空间所具有的精神与文化形象上的意义。因此,我们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寻找区位空间特质性的精神与特色形象上,并以此指导生成独具特质性的个性化品质空间;而特质性恰恰又是当下我们在建筑创作实践活动中最缺乏的,而且可以肯定的是,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在这方面的追求上有所收获,只要我们的心中抱有希望并且知道我们能做多少就可以了。

3建筑创作与城市设计的内在关联性

基于上文关于建筑创作、城市设计的论述与研究,笔者认为建筑创作的核心价值在于建筑职能空间的标志性与城镇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城镇形象特色的建构。应从区位主体(建筑)所在城镇及城镇所在地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历史文化、传统特色、时代品质发展的区位空间特质性战略命题审视开始,其整体目标与本质特征应都是致力于城镇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城镇形象特质与空间标志性的建构,与城市设计有着同样的核心价值评判;特别是建筑创作的标志性和独具文化、艺术、个性化空间品质的生成与城市设计文化、艺术、审美的特质性存在着内在的空间契合,表现在:建筑创作命题、文化意象生成与物质形态空间构筑的城市设计基本命题与区位空间特质性的一脉相承。具体而言:

3.1建筑创作命题的确立,在现状与区位空间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对区位主体与区位空间关系的特质性进行城市设计战略命题的审视与把握,将建筑创作的命题与建筑职能空间的标志性、城镇形象特色建构相融一脉。

3.2建筑创作的文化意象的生成是基于城市设计命题的文化传承与发展,在强调文脉的同时更为关键的是文脉传承与发展的时空性,因为文化的本质与主流是发展,今天的创造即是明天的历史。

3.3建筑物质形态空间的构筑,应突出建筑、环境、景观的文化、艺术、审美品质及其物质形态空间命题与空间形式的整合性。

4结语

基于相关的建筑创作与城市设计理论研究与实践成果,为本文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基础,但在研究过程中,笔者发现相关研究对于建筑创作与城市设计内在关联性的探讨,缺乏较为详尽的描述,仍是一个亟待探讨、完善与丰富的新领域,还需要全面、系统、科学的研究。鉴于笔者相关的建筑、城市设计理论与实践经验的不足,本文的观点必然存在失之偏颇的地方,敬祈引起更多的学者对建筑创作与城市设计内在关联性的关注及相关问题的探讨。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吴强.试论区位空间选择下的城市设计[J].城市规划,2005(4):61-64.

[2][美]埃德蒙・n・培根著.黄富厢、朱琪译.城市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3]王建国著.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01

关于时间的作文篇4

一是有利于提高文稿质量

由于把关者在提出对文稿的看法之前就听取了撰稿人的想法,又经过了充分的讨论、研究,所以对文稿中存在的纰漏也就会看得更加全面、清楚,从而不容易出现“漏网之鱼”。同时,也会对文稿中的疵点看得更为准确、深刻一些——两个人的眼光、智慧总要比一个人的锐利、丰富多了。这就为文稿的修改打下了更为坚实的基础。再者,人与人的写作功底、风格尤其是语言特色等是有差异的,当文稿的撰写、修改是由撰稿人“一根竿子撑到底”时,也就往往能在文稿字词句的增删与某些段落的调整中使原文与修改之处衔接得更加自然。而由把关者修改则有可能会稍逊一筹,在某些地方可能难以像撰稿人修改得那样自然、贴切。

二是有利于互相受到教益

应当看到,把关人员之所以成为把关人员,其写作功底(来源:文秘站)、造诣与修改水平等都是深于和高于撰稿者的。把关者谈对文稿的评价与看法,与撰稿人一起对文稿进行推敲、修改,这对撰稿人来说实际上是一场针对性极强的“单兵训练”,可以使撰稿人受到极好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比撰稿人事后看到的由把关者修改后的文稿所受到的教益与得到的提高要更为直接,其印象也就更为深刻。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由于对文稿的把关是在把关者与撰稿人的相互研究与讨论中进行的,撰稿人的某些想法与观点也并不乏真知灼见,这也往往会使把关者受到某些启发而提升自身的写作素质与把关水平。

三是有利于密切双方关系

把关者请撰稿人与其一起对文稿进行琢磨、把关,这本身就是对撰稿人的一种礼节和尊重,必然会使撰稿人感动不已。同时,把关者在与撰稿人讨论、研究如何对文稿进行修改时又是以平等的身份出现的,这也会让撰稿人的激动之情油然而生,从而拉近与把关者的距离,与把关者密切地配合,把对把关者关于文稿修改意见的看法与想法和盘托出;而作为把关者,也会真诚地和撰稿人来彻谈自己的看法、观点。如此,也就能够避免把关者在单独对文稿把关时由于对其中的某些地方感到费解或有疑虑而对撰稿人产生一些不应有的印象;也可以防止撰稿人对把关者就文稿中改得“可以”甚至是恰到好处的地方不能完全理解而对把关者产生某种误会。从而在相互关系上培育与绽放出了一种绚丽的融洽与和谐之花。

要使共同把关文稿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必须切实解决好“三无”的观念与问题。

首先是“无关”观念。撰稿人不能认为把关、修改文稿是把关者的事,与己无关。如果是这样,就会不想、也不愿意参与对文稿的把关;即使参与,也会是仅带“收音机”,不带“播音机”;或者只是坐在被动席上,把关者问一句就答一句,不想多说、更不愿意深说一句,不积极、更不能创造性地思考问题。其实,参与对文稿的把关、修改,充分运用两个人的智慧,既是提高文稿质量的重要的有效途径,也是撰稿人向把关者学习写作和修改文稿技巧、提高自身写作能力的良机,应该珍惜,不应放弃、浪费。

其次是“无方”问题。要是把关者缺少或不讲究方法,在与撰稿人对文稿进行把关时把文稿说得一无是处,使撰稿人感到灰溜溜的、抬不起头来,就会使撰稿人丧失对文稿修改的信心,拉长与把关者的距离。应当看到,撰稿人所撰写的文稿即使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其内心是想把文稿撰写好的。同时,也是费了心血、出了力的。再说,“三步之内,必有芳草”,文稿中也绝非没有一点值得认可的地方。因此,把关者务必对撰稿人的写作动机与文稿中该肯定、鼓励的地方予以肯定、鼓励,并要说得自然、客观、实在。在此前提下,再指出疵点,提出修改意见。在这样做时,态度上应心平气和、耐心;语言上应轻言细语,切不可说得难听、刺耳,要尽可能地做到“良药甜口”;在讨论中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这样才能使撰稿人感到亲切,从而树立信心,密切配合把关者搞好对文稿的把关工作。

关于时间的作文篇5

关键词:地域文化;价值;空间

中图分类号:G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2016)10-0135-05

地域文化是具有地域特征和属性的文化形态,地域文化空间既是有边界的地域空间.亦是无边界或边界模糊的价值空间。地域文化空间与地域文化的价值空间是一体性存在,地域文化的价值空间是基于地域文化价值形态的空间表述,任何展示地域文化特质的空间形式都必然成为地域文化的价值空间。地域文化的价值空间存在于地域文化的物质空间、精神空间与社会空间,地域文化通过空间展示自己的价值,同时也通过价值赋予空间以文化的意蕴。

一、地域文化的价值生存空间

地域文化是价值性存在,价值生存空间是地域文化获得价值性存在的先在条件,生存空间的拓展有利于地域文化的价值实现。

1.地域文化的生活化生存空间

生活化生存空间是地域文化通过主体日常生活行为实现价值表达的空间形式。

生活化生存空间是生活实践空间。正如胡塞尔所说:“作为唯一实在的,通过知觉实际地被给予的、被经验到并能被经验到的世界,即我们的日常生活世界”。地域文化正是通过主体的日常生活.将生活实践经验凝练成个性化的文化价值理念,并通过持续不断的生活实践构筑起地域文化的价值体系,实现地域文化的价值承传与价值传播。“地域文化愈来愈成为地域族群的身份象征,不同的民族正是在通过对自身文化传统的回忆与重新建构中强化了对自身群体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生活化生存空间亦是文化实践空间。生活世界本身也是一个文化世界,文化世界是“一种最内在地理解的、最深层次地共有的、由我们所有人分享的信念、价值、习俗,是构成我们生活体系的一切概念细节之总和”。地域文化的生活化生存是通过“知识储存”实现的,借用哈贝马斯对知识储存的解读,知识储存可以理解为特定地域中的生活主体内在地拥有和共享地域文化传统、价值、信仰、语言结构及其在互动过程中运用的知识库,它能够起到在生活世界传播、保存和更新地域文化知识的作用。生活化空间是地域文化最好的“知识储存”场域,是地域文化价值展现与价值实现的理想处所。地域文化如果不再是与日常生活的一体性同构,而仅仅是远离生活的纯粹形式,那就自然丧失了生机与活力。

2.地域文化的符号化生存空间

符号化生存空间,即地域文化通过语言、音乐、绘画、戏剧、建筑、饮食等符号载体实现自身价值表达的空间形式。怀特说:“符号是全部人类行为和文明的基本单位。全部人类行为起源于符号的使用。……仅仅是由于符号的使用,人类的全部文化才得以产生并流传不断。”符号既是地域文化的有效载体,亦是地域文化的表征形式,地域文化正是通过符号实现超越时空、表达永恒的价值承传。地域文化的符号化生存,实现了地域文化的价值空间延续。作为符号的地域文化空间具有双重功能:一是回溯,即通过唤起回忆让人们回溯历史,让人从历史符号中解读地域文化的价值意蕴。按照皮尔士的理解,符号与作为客体的对象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代替关系,当符号用以代替特定对象时,就意味着符号载体与特定对象之间的价值等同。正因如此,地域文化就可以借助符号实现价值表达。比如,由文化符号表征的意图性纪念空间,就是“通过建筑、雕塑、碑、柱、门、墙等元素来进行空间的限定和形象的塑造……运用隐喻、暗示、联想等环境塑造手段来引导人们的思考,启发人们的想象力,从而表达出空间的纪念性”。二是前瞻,即通过文化符号的营造,实现历史与未来的链接,让人们通过地域文化符号的价值认知把握未来文化的发展趋势。由于符号具有可复现性,因此地域文化就可以通过符号的持续生产,让符号作为传达工具或媒介实现文化的连续性传递。

3.地域文化的潜意识生存空间

潜意识生存空间,即地域文化以潜意识为载体实现自身价值表达的空间形式。潜意识空间,是一个不可见的绝对空间,即“一个‘物自身’(thinginitself),是一个独立于物质之外的存在”(哈维)。同时,潜意识空间又是一个相对空间,潜意识总会影响主体的人并通过主体的具体行为与现象世界产生关联。地域文化从显意识向潜意识的转化,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人们长期在特定的地域文化中生活,地域文化就会人驻主体的精神世界并转化为社会心理意识,进而形成稳定的社会心理定势。如果地域文化在主体无所察觉时产生作用,地域文化就成为了潜意识存在,潜意识空间就成为了地域文化的价值生存空间。

作为地域文化空间形式的潜意识既可以体现为集体潜意识,亦可以体现为个体潜意识。荣格认为,集体潜意识是一种先天的、普遍一致的深层心理,不易被人们所觉察。作为一种超个性的共同心理存在,集体潜意识同时成为集体中每一个体成员的潜意识。地域文化的集体潜意识是历代先辈的经验储存,当集体潜意识以不可觉知的方式介入个体的现实生活时,集体潜意识就转化为个体潜意识。但是,由于潜意识是一种未被意识到的认识,“是人们对认识对象不自觉的、未加注意的、不由自主的、不知不觉的、模糊不清的认识”,因此,作为空间形式的潜意识本身带有价值的不确定性。一方面,主体可以拓展地域文化的潜意识空间,为地域文化提供更加开阔的栖身之地;另一方面,主体又要学会在显意识状态下控制自己的行为,避免潜意识带来的文化非理性。

二、地域文化的价值生产空间

列斐伏尔说:“每一种生产方式有它自己的专门空间,从一种生产方式向另外一种生产方式的转变就需要一种新的空间的生产。”同样,地域文化生产亦有自己的专门空间,地域文化的生产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价值空间的生产过程。

1.地域文化的“我者”生产空间

“我者”是相对于“他者”的存在。列斐伏尔认为,空间首先是主体“我者”的空间,然后才是我的对应物或者“他者”的空间。依此,地域文化的生产首先必须是“我者”的生产,地域文化的生产空间首先也必须是“我者”的生产空间。“我者”空间的生产是对地域文化内在本质的认同,同时也是对地域文化价值特色的创制。

地域文化的“我者”空间生产,关键是要将“我者”始终置于核心位置,不能让“他者”僭越于“我者”之上。马丁・布伯在论及“我者”与“他者”的关系时谈到,“我”是世界的中心,“我”去感知世界,“周围世界仅是感觉对象”。对地域文化而言,“我者”是使地域文化成为自身的先在条件,作为“他者”存在的其他文化只能是地域文化的对象性存在。毕竟,“依靠‘他者’救赎、施舍或审定,绝不是文化发展的正途,也不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健康心态。”当然,地域文化的“我者”空间生产并不是对“他者”空间的简单排斥,而是在尊重“他者”空间的同时对“我者”空间的价值维护。地域文化的“我者”空间生产必须有时间的保证,只有在历时性中才能实现地域文化自我生产的空间拓展。正是得益于时间的流逝,地域文化中的“我者”空间才被直接生活(lived)出来,成为体现主体社会本质的亲历性空间。

2.地域文化的“具象”生产空间

具象即具体形象,是以可视形象对人类经验和自然存在的文化再现。就地域文化而言,具象则是地域文化的形象表征,是生活中无数单一表象的创造性集成。作为文化形式的具象生产,是主体的人根据自己的需求综合取舍地域文化生活表象进行的思维加工,是情感与灵魂的再造。地域文化的具象生产过程本身也是具象空间的生产过程,就像列斐伏尔所认为的那样,具象空间(Representationalsp-ace)时不时与一种隐蔽的社会生产相联系。

具象生产空间有两种不同维度的展示方式。其一是具象本身的空间编码,即特定具象空间要素的编码。比如,一个展示地域文化价值意蕴的建筑,到底应该在建筑里呈现哪些地域文化要素,就是建筑作为具象的空间要素编码。它既可以通过写实直接呈现建筑形象的地域属性,也可以通过重构赋予建筑以新的结构形式,在编码过程中注入主体的人文情怀,从而实现地域文化价值的崭新表达。其二是不同具象的空间编码,即不同具象在地域文化中的空间位置与空间权重的布局。由于不同性质的具象的价值表征方式不同,对生活主体的认知体验与感召能力也不一样,对地域文化的价值诠释自然存在差异。一般来说,地域文化生产总是会将具有价值吸引力的具象优先布局,通过编码实现对文化空间的优先占领。

地域文化的具象生产空间同时也是价值生产空间。由于具象生产本身是主体的社会实践活动,具象生产既是地域文化社会空间的再造,同时也是地域文化价值空间的表达,具象生产空间的延展总是意味着地域文化价值空间的扩大,预示着地域文化价值社会化的升华。

3.地域文化的“关系”生产空间

关系是不同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形式,关系生产空间是地域文化生产空间的重要内容。地域文化的关系生产空间可以从两方面进行解读。其一是不同族群之间的文化关系生产空间。由于地域文化总是特定地域特定族群的文化,由特定族群共同创造和共同享有,因此,当特定族群主体进入非自己所在文化地域的时候,比如,英美文化地域的人进入阿拉伯文化地域,或者荆楚文化地域的人进入岭南文化地域等,不同族群之间的文化差异可能导致文化矛盾,双方为解决矛盾而建构的价值平衡关系实质上就是文化关系空间的生产或再生产。其二是同一族群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生产空间。在封闭的农耕社会,地理空间的有限性决定了文化空间移动的有限性,所以,同一族群基本生活在纯粹的本土地域文化中,很少受到非本土文化的干扰。但是,随着世界性文化交流的普及,特别是互联网带来的多元文化的渗透,同一族群主体也面临着文化关系空间的再造。通常面临的共同问题是:如何处理“我者”地域文化与“他者”非地域文化的关系?如何在保证“我者”地域文化的前提下建构不同“他者”文化的位序关系?当主体在自己的精神世界自觉或不自觉地给出这些问题的答案时,也便建构了属于自身的地域文化关系空间,完成了个性化的文化价值选择。

三、地域文化的价值作用空间

地域文化的价值作用空间。实质上是地域文化价值功能的实现空间。就像列斐伏尔所说的那样,社会生产空间,空间亦生产社会。价值空间通过对人的作用,实现了地域文化对社会的生产。

1.地域文化的历时性作用空间

地域文化的历时性作用空间是立足于时间一维性的空间形式。在从过去、现在走向未来的时间序列中,地域文化通过空间变化显示着自身的历史发展轨迹,以扬弃文化的方式弘扬文化的价值。马克思说:“时间实际上是人的积极存在,它不仅是人的生命的尺度,而且是人的发展的空间。”地域文化的时间与空间即是如此,时间改变着地域文化的作用空间,地域文化空间造就了不同时间的不同的人。

地域文化通过空间的收缩与扩张表征文化在时间维度上的作用效能,尤其在对待地域文化的“过去”上,空间的伸缩效应直接反映出地域文化的价值效应。如果地域文化为“过去”开放更多空间,让传统地域文化有更多的符号表达和具象呈现,则意味着地域文化的传统价值得到尊重,地域文化的“过去”获得了“现在”的价值认同。相反,如果地域文化排挤“过去”,则意味着传统地域文化生存空间的萎缩,甚至可能意味着传统地域文化在“过去”、“现在”与“未来”之间承接性的断裂。但是,“抛弃传统应该看成是新事业的一种代价;保留传统则应算作是新事业的一种收益。”地域文化的历时性作用空间的伸缩,均是其文化价值张扬的合理方式。

2.地域文化的差异性作用空间

差异性作用空间是基于地域文化境遇性质的考量。地域文化作用的空间差异性体现在同质空间与异质空间的区分上。

同质文化空间是指作为“我者”的地域文化与作为“他者”的外来文化之间精神特质与价值取向一致的空间状态。在同质文化空间,地域文化与外来文化同时归属于一个更大的文化系统,拥有共同的核心价值理念。但是,同质文化的“同质”并不等于“同形”。事实上,每一种同质文化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文化的表征方式及演进特征各具特色,但这些区别至多只是量的分别而不是质的分裂。地域文化可以适度吸纳同质性外来文化的养分,在自我完善中提升文化品位与主导能力。

异质文化空间是指作为“我者”的地域文化与作为“他者”的外来文化之间精神特质与价值取向分离的空间状态。在异质文化空间,地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分离集中体现为价值理念的差异,以及由价值理念差异导致的文化呈现方式的不同。尽管不能说价值分离就是一种价值敌对,但在客观上,外来文化异质性的价值理念的确可能给地域文化带来事实上的消极影响。然而,简单排斥异质性的外来文化绝对不是地域文化实施空间保护的明智选择,彼此包容才应该是异质文化空间下的合理状态。这就是说,地域文化与外来异质文化之间应保持一种和平的伙伴关系,彼此之间相互尊重并实现有差别的交往,成为非平等的“有差别的共在”。

事实上,在任何特定的地域文化空间,同质文化与异质文化通常总是并列存在的。地域文化会通过自组织方式实现文化上的“合纵连横”,通过与同质文化的联合实现与异质文化的竞争,从而坚守地域文化的空间领地,保护地域文化的价值纯洁性。

3.地域文化的对象性作用空间

地域文化中的人既是地域文化的创造主体,亦是地域文化的作用客体。地域文化的对象性空间状态,表征着地域文化对作为客体的人的作用广度和作用深度。

在传统中国社会,地域文化依靠集权的强制力与习俗的约束力成为一种教育规训,地域文化的对象性空间处于圆满而无疏漏状态,特定地域中的人无一例外地接受地域文化的单向度洗礼和熏陶,每一个人都天然被动地成为地域文化的对象性存在。正如米歇尔・福柯所说,规训“是一种把个人既视为操练对象又视为操练工具的权力的特殊技术”。地域文化正是通过自己的文化权力规戒着人们的行为,成为影响人们日常生活的不可抗拒的精神力量,认同并臣服于地域文化成为人们的基本生活方式。

但是,当代中国地域文化的对象性空间失去了传统社会的圆满,不仅地域文化作用对象的广度萎缩,地域文化对作用对象的影响深度也正在走向肤浅。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地域文化的作用呈现出依年龄递减而空间递减的正相关效应。年长者更愿意以主体身份自觉拥戴地域文化传统,但地域文化传统在年轻人的精神世界里渐渐处于被漠视或被冷落的状态,而流行性的外来文化却实现了对年轻人的精神占领。究其原因,乃是由于年长者在时间上离传统更近,有着更多地接近地域文化传统的经验直观与生活体验,因此对传统地域文化必然有更多的情感认同与理性接纳。而且,文化本身也是“个人适应其整个环境的工具”,虽然处于同一地域文化空间系统之中,但年长者与年轻人只是以适合自己的方式适应着“历史所创造的生存方式系统”,他们可以共享也可以各自界定自己的文化空间。

四、地域文化的价值空间流变

地域文化的价值空间并不是静态存在.而是处于变动之中。地域文化的相对独立性决定了其价值空间流变的缓慢特征,流变往往不知不觉却又无时不在。

1.地域文化空间的开放与封闭

空间开放是地域文化吐故纳新,获得价值自我更新的必然路径。由于“文化空间必须通过文化时间得以纵向地延续和发展,文化时间必须通过文化空间得以横向地展开和延展”,所以,在时间的流逝中,空间开放就成为地域文化确证其历史合理性的必然选择。空间开放是地域文化在维持价值规定性的前提下对外来文化的包容、接纳或改造。包容即对外来文化,包括存在价值冲突的外来文化在地域文化空间里以非排斥性态度容留其价值存在:接纳即在维持价值统一性的基础上,将外来文化作为同质文化纳入地域文化空间所体现出的价值认同;改造即基于地域文化的价值需求,对外来文化进行价值修正并纳入地域文化空间的过程。无论哪一种开放,都必然带来地域文化既有空间的变化,并可能导致地域文化价值内核的重组。

当然,地域文化的空间开放永远伴随着价值风险,即文化的开放性总是伴随着文化的价值冲击.每一种新的价值理念的进入都可能带来固有价值理念的退让,并可能弱化甚至消灭地域文化的“地域”特色。所以,为了维持地域文化的价值特色.空间封闭就成为地域文化实施价值自我保护的本能选择。地域文化的空间封闭既可以是对有形的文化符号与文化具象的空间垄断,如在特定地理区域只容许修建地方文化特色的建筑,也可以是对无形的价值关系的空间阻隔,如在精神领域抵御和批判有悖于地域文化习俗的思想。尽管空间封闭可以暂时实现对地域文化的价值维护,但在社会空间愈来愈开放的趋势下,地域文化的空间封闭不仅在技术上更加困难,在价值上也更加无效。开放代替封闭,已经成为地域文化空间发展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如何在开放中维持地域文化的核心地位,是地域文化在时代变迁中面临的现实课题。

2.地域文化空间的中心与边缘

关于时间的作文篇6

机关之间的工作关系是由各自的组织系统或专业系统归属、地位、职责、权利范围等因素决定的。它对行文关系有决定性的影响,规定着公文传递的基本方向。按工作关系行文,能为公文产生实际效用确立保证,有利于各个机关在自已的工作范围内各司其职,不为无关信息所干扰,从而使各项工作有条不紊、高效运行。机关之间的工作关系有如下几种类型:

第一类,处于同一组织系统的上级机关与下级机关存在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第二类,处于同一专业系统的上级主管业务部门与下级主管业务部门之间存在指导与被指导关系,如机械工业部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机械工业主管部门的关系。

第三类,处于同一组织系统或专业系统的同级机关之间的平行关系。如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之间。

第四类,非同一组织系统、专业系统的机关之间,无论级别高低,均为不相隶属关系。如军事机关与各级地方人民政府之间。

根据公文授受机关的工作关系不同,可以将公文划分为上行文、下行文和平行文。上行文和下行文主要存在于以上第一类和第二类工作关系类型中,上行文是指下级机关向上级机关发送的公文,如报告、请示等;下行文正好相反,是上级机关向下级发送的公文,如批复、指示等。平行文存在于以上第三类和第四类关系类型中,同级机关和不相隶属机关相互发送公文都是平行文,如函等

加强办文协调,确保公文按行文规则运行

为了提高公文质量,确保公文正常、健康、快捷地运行,加强办文协调具有重要意义。

一、突出协调重点,抓住协调关键

在公文办理中,往往一些部门代拟或要求批转的公文不符合行文规则和有关规定,这就需要办文同志做好协调工作。

二、提高协调水平,讲究协调艺术

协调是一项难度大、政策性强、情况复杂的工作,没有一定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是难以奏效的,必须提高协调水平,讲究协调艺术。

(一)搞好公文会签。

(二)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协调。

关于时间的作文篇7

[关键词]科技论文写作;简介;问题与建议

中图分类号:G4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7-0016-01

一、对于科技论文的简介

1、关于科技论文的概念简述

科技论文在一般情况下指的是对关于技术开发的创新工作以及成果和对自然科学相关研究的论说性质的文章,它主要是通过利用判断、概念、证明或是推理以及反驳等诸多逻辑性思维手段,[1]来达到对其理论以及研究成果等分析表达的效果。

2、关于科技论文的简要分类

针对科技论文的作用来进行分析可将其分为三大类,即技术性质的论文与学术性质的论文以及学位论文额三大类。技术性质的论文,指的是工程技术相关人员对工程技术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相关报道而所提交的论文,通常这类研究的成果主要是运用已经论证过的相关理论来对设计、工艺、技术与设备以及材料等一些较为具体的技术问题成功解决而所取得的;学术性质的论文,指的是相关研究人员向学术性的期刊进行发表或是提交给学术会议的论文等,它主要是对学术研究相关成果进行报道为[1];而学位论文,则指的就是学位申请者所提交上来的论文。

二、关于科技论文写作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1、论文在针对性以及规范性上存在的相关问题

对于针对性问题而言,科技论文或是科技行政论文的受众是较为特定的读者群的,所以在写作时必须从特定的受众为出发点进行考虑。换句话既是科技论文写作或是科技行政伦论文的写作是决对不会像平常的文学创作那样呈现风格多变的样态;而当前的科技论文的相关写作上,对于这样的问题却屡见不止。对于规范性上的问题,则在修辞格式以及部分专业性术语的相关使用上则呈现不谨慎的问题,有时会令读者不明其意,甚至更糟的有可能完全不懂其所讲为何。

2、论文写作所选用的基础性词汇以及语法上的相关问题

在基础性词汇问题上,主要是因为不少的青年科研人员对于汉语的把握能力以及掌握程度等都存在着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其次是相较于常规的写作,科技论文或是科技行政论文的写作一般对于作者要求具有更进一步全面的系统性和更为严密性的逻辑性以及更强的分析归纳以及总结能力等,而这些往往都是容易犯错的地方[2];除此之外,对于运用过多无用的修饰性词汇等问题也有出现。

随着国际性科技交流与合作的日益深入,使得所使用的英语在相关论文的写作中也不断的被重视。而目前广大科研相关工作者在汉语的科技写作上都难免出现问题,而对于科技英语的写作更是遇到显著的难题。

3、论文写作时段落之间出现的连续性问题

在对论文进行撰写以及编辑的过程中,为了对前后文保持连贯性以及保持段落之间的连续性,往往会出现把手稿的最终版本先打印出来并与之前的版本进行一定的核实对比等。这其中的缘由是各类文字的处理软件即使是为我们在撰写各种各样的文件以及材料时带来了较大的便利性,但是却因为电脑显示器所出现的局限性,导致在同一电脑屏幕上所对比的不同页面上的上下文之间的联系以及段落之间都有所出入[3],而这很明显的是不利于论文写作时文字之间的逻辑性以及连贯性等。

4、论文缺乏一定的创造性

就目前所写的诸多论文的状况而言,理科类的论文对于已经实现的理论或已经试验过的相关实验等普遍呈现复述性质的描写,没有实质性的新视野上的开阔或是新理论的相关发现等;而对于文科类的论文,作者自己的东西较少,陈述历史事实或是对某一方面的评价等都继承前人的历史观点,没有进一步的开发出属于自己的新观点,这体现在写作即是缺乏一定的创造性。

三、针对科技论文写作相关问题的对应发展建议

1、对所撰写需要的格式以及规范等进行必要的熟悉

对于科技论文或是科技行政论文的写作中较为重要的前言部分的相关撰写格式以及规范来说,这不仅仅要求作者要做到充分的对本专业相关领域的国内外的研究动态与进展有一定的了解,能够准确的对其发展的趋势以及方向等进行掌握[2],并要求作者运用准确无误以及通俗易懂的语言,将相关研究开展的意义与价值以及其中的预期目标等能够呈现在专业的读者群眼前。

2、选择正确合适的语言文字进行相关表达

在科技论文或是科技行政论文的写作以及编辑的过程中,最需要也是较为重要的能够利用正确合适的语言文字来向专业的读者群进行表达说明或是展示,以便能够让受众在对论题以及其中的意义与价值进行自行判断时有所考虑,而不是主观性地对其中的重大价值或是意义进行简单的介绍。

3、对论题的选定以及研究的结果等要进行讨论,并注意段落之间的连续性等问题

诸多科技论文或是科技行政论文的作者总是会将注意力较多地投入到对学术讨论上,与此同时也要对研究结果或是论文选题的认定进行相关的讨论[4]。而对于其中段落之间的连续性问题,有一定的必要是借助于打印机的,对上下文之间以及段落之间进行反复的核实比对,并能够反复多次的对重点段落进行核实,从而做到把科技论文在撰写或是编辑过程中的或许会出现的在连贯性出现缺失或是在前后文上出现逻辑错位等现象有所制止。

4、提高论文的自主创新性

对于当前的论文写作,不论是理科或是文科,亦或是科技行政论文的写作,作者都要体现出自主创新的意念,对于缺乏创意的课题或是其他相关研究等都要进行必要地筛选,保证在写作过程中体现出论文的创新意识。

四、总结

对于以上的相关研究与探讨,我们对于科技论文写作的问题与相应建议都有了简要的介绍,希望对于以后的论文的写作与发展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杨桦.论科技论文写作[J].中国科技信息,2005,15:261-242.

[2]何雪.科技论文写作中的常见问题与建议[a].学报编辑论丛(第十六集)[C].2008:4.

关于时间的作文篇8

关键词:Flash软件;帧;教学效果

作者简介:李岩(1980-),男,江苏徐州人,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系,讲师。(江苏?南京?211188)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8-0077-02

一、Flash软件文本工具的特点及应用

Flash软件中的文本工具有三个选项,分别是:静态文本、动态文本和输入本文。与很多应用软件中的文本工具不同,Flash软件中的文本工具基于对交互应用的考虑,使得Flash软件中的文本工具既可以创建用于显示的文本信息,又可以根据动画的进度、变量的改变、用户的操作等创建动态显示的文本信息,比如下载进度条的百分比数字。

在Flash软件制作的交互作品中,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输入文本字符,比如Flash表单应用例子,就是利用Flash文本工具的输入文本功能创建的,对于Flash文本工具的这一特点,在教学中需要重点讲解。因为学生直观理解的Flash文本工具,是它用于创建直观显示的文本信息的功能,或者是它可以创建作为图形应用的文字的功能,而对于动态文本和输入文本的特点及应用方法却模糊不清。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学生使用动态文本作为遮罩层或者被遮罩层而无法得到预期动画效果的情况,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就是学生没有深刻理解Flash文本工具的特点,特别是对动态文本和输入文本的特点及应用方法理解不够透彻。

二、Flash软件中帧的相关概念和特点

Flash软件中的帧有三种:帧、关键帧和空白关键帧。对于帧的概念,如果学生没有adobeaftereffects之类软件的学习经历,很难理解。对于帧的概念,笔者建议以传统电影胶片为例进行讲授。

Flash软件中的帧是对象显示的时间单位,在有一定数量帧存在的情况下,如果没有as(actionScript)语句干扰,Flas的播放会有相应帧数的时间持续下去。在应用上,用添加帧的方法使动画对象的播放时间得以延续。

对于起关键作用的关键帧,学生通常会出现两种错误应用的情况,第一种是在需要延续动画对象播放和显示时间时,不添加帧而是添加关键帧,第二种是添加了关键帧而不做关键性动画变化。之所以出现这两种情况,是因为对帧概念理解错误,并且对关键帧这个“关键性”上理解有偏差,所以在教学中必须反复强调关键帧的“关键”的深刻含义。要重点讲授关键帧的特点和使用方法,再通过几个恰当的制作实例,让学生先掌握关键帧的概念,再通过实践操作去体会和理解关键帧和帧的区别(见图1)。

对于关键帧和空白关键帧的区别和应用方法,在教学中主要强调帧里是否含有起关键性作用的对象,如果没有对象或者不需要有对象,但又希望该帧所在的时间点起关键性作用的时候,即使用空白关键帧,例如添加帧动作的时候,可以把as语句添加在独立图层的空白关键帧上,这样既符合帧动作的添加规则又方便as语句的管理。

三、Flash软件中三种类型元件的特点及应用

为方便用户利用Flash软件制作交互动画和传统二维动画影片,Flash软件规定了三种类型元件:影片剪辑元件、按钮元件和图形元件。

学生在学习和应用中经常会混淆使用影片剪辑元件和图形元件,尤其不能合理使用图形元件,错误地认为只要添加图片或者出现静态图片就要使用图形元件,另外,对于按钮元件的特点理解也不够深入,不能巧妙地应用按钮元件的“响应帧”制作交互动画。

教学中,必须重点讲解影片剪辑元件的时间轴与主场景的时间轴不同步的特点,因为这两者时间轴不同步,所以在主场景动画停止的情况下,影片剪辑仍能继续播放,甚至循环播放。另外,在需要添加交互as语句的时候,影片剪辑是可以添加as语句进行控制的,它交互优势就更加明显。所以,在制作交互动画的时候或者需要时间轴能够独立的时候,通常使用影片剪辑元件。

图形元件的主要特点就是它的时间轴与主场景的时间轴同步,在制作Flash二维动画影片的时候使用图形元件会显得得心应手。图形元件在被作为实例应用的时候,可以针对整个图形元件的某一帧或者某些帧使用,这在利用Flash软件制作传统二维动画影片时,可以完全使用图形元件完成整个动画。

按钮的四帧时间轴是用来响应用户鼠标操作的,最具特点且容易迷惑的是它的最后一个“响应帧”,它用于承载用户交互事件。利用这个“响应帧”可以制作透明按钮,在as交互动画中,有大量需要通过给透明按钮添加as语句完成人机交互的动画。

这三种元件在时间轴同步和as脚本控制上有各自的特点,另外,只有影片剪辑和按钮可以添加声音,图形元件却不能添加,这些元件特点也是学生容易迷惑的地方。

教学中需要重点讲授三种元件的区别并针对它们特点的用法(见图2),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的操作训练,彻底明白在动画制作中使用哪种类型的元件才是不二之选。

四、Flash软件中库的概念及应用

关于时间的作文篇9

一、认真审题

当我们看到作文题目的时候,先不要急于作文,而是要认真审读题目,要先看一看是命题作文还是非命题作文。如果是命题作文,就要注意分析题目中的每个字、词,把它们的含意弄明白。要深入理解题目的要求、范围、重点。如果作文题目比较生疏,千万不要慌乱,只要沉着分析,总会理清作文题目的要求。如果作文题目与你平时的作文某个题目相似,也要仔细、慎重地考虑,避免由于粗心大意而出现差错。

如果作文题目是非命题作文,就要仔细分析作文题目中所给的材料,严格按照作文规定的文体去做,如应用文、缩写、扩写、续写、改写等。如果是看图作文,就要按照看图作文的步骤去观察、构思、联想和作文。

总之,审题是作文的第一步,而且是关键的一步。还没完全弄清楚作文题目的要求就动笔,是作文不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精心选材

精心选材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因为作文的中心是否突出,写出的内容是否生动、具体、感人,这和作文中所选用的材料关系是很密切的。同学们在选材方面常出现的问题是选材面窄、材料一般、内容雷同或大同小异。要解决选材问题,最主要的要靠平时注意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有平时积累了“米”,考时才能“蒸”出香喷喷的“饭”。除此之外,在临考之时也要注意在选材上多动脑,才能掌握作文的关键,写出好作文。当审清题目要求之后,应该认真地进行回忆,调动你头脑中贮存的生活素材,从中选择熟悉、新颖的材料去写。

最理想的是从中选出你自己独自占有的材料。这样的材料新颖、独特,为你所熟悉,写起来,既得心应手,又富有新意。

三、设计框架

作文的材料选好之后,如何安排材料,也就是说这篇作文如何开头、如何结尾,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段落和层次如何掌握,也是十分重要的。只有掌握了这些,文章才会条理清楚、中心突出。转贴于要做到这样,在写作文前要列好作文提纲。

有些同学不习惯列作文提纲,而是惯于打草稿,认为打草稿比拟写作文提纲还重要和省事。这样做实际上同没有设计图纸就去盖高楼一样,是很难达到理想的要求的,也是事倍功半的做法。尤其是在语文考试时,是没有多余时间去打草稿然后再誊写清楚的。因此,作文前用一些时间来拟写作文提纲,为作文设计好“施工蓝图”是更为重要的。

拟写作文提纲,第一是安排好写作的顺序;第二是安排好写作的详略;第三要考虑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以及过渡和照应。写作提纲拟好以后还要仔细阅读推敲,把不合适的地方修改一下。作文提纲的编列可详一些,也可略一些,这要看时间是否允许。如果时间很紧,可以不列写作提纲,可以打“腹稿”,即在写作前在心里好好构思一下。这样有了写作提纲,写作起来就会既省时省力、条理清楚,写出的文章又符合题意。

四、掌握时间

作文考试一般是语文考试中的一项内容,是限定时间的。只有有计划地、合理地使用和安排时间,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写出一则完整的文章来。如果计划不好,不是浪费了时间,就是时间不够用。毕业考试中常常看到有些同学的作文没有结尾,或只写了一部分,有的虽然写完了,也是字迹潦草、层次混乱,这些都和时间使用不当有关。

如何比较科学地使用时间呢?如果语文基础知识和作文同时进行考试,就要计划一下,用一定的时间去完成基础知识题,再用一定的时间去完成作文。在完成作文时再把时间大体计划一下,大约用多少时间审题、选材、拟写提纲,大约用多少时间写作文,留出多少时间修改。在做计划时,对自己的书写能力和书写速度要心中有数,然后再留出思考时间。这样估计和安排时间,一般是比较准确的。语文考试一般说来时间是比较紧张的,一定要在认真思考之后,抓紧时间动笔,以保证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作文题目的要求。

五、审读修改

关于时间的作文篇10

   根据这些地方的地理情况,“昔后稷封斄,公刘处豳,太王徙岐,文王作酆,武王治镐,其民有先王遗风,好稼穑,务本业,”下结论说:“故《豳诗》言农桑衣食之本甚备。”⑩地理的认识论方法呈现出浓郁的唯物主义色彩,它打破了历时性认识论方法的单一性,并且以空间的象性变化程序与系列显现出时间的轨迹,更能凸显认识论之本体与征象的统一。最后,在中国古代,人-地及其关系并非单纯的“地理环境决定论”,而是一种圆融的弹性机制。这主要表现在:第一,中国古代的人-地及其关系是在宇宙统一论的情况是提出的,《老子?四十二章》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瑏瑢人与万物拥有着同一性构成、运动、发展规律。《庄子?齐物论》亦云:“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瑏琐。第二,在类同性、本体同源论的基础上,人-地及其关系体现出明显的相生性、对话交融性和交互性。一方面人作为“三才之一”,能够在诚心至性的基础上参与、推动天地运行规律的完成,《中庸?右第二十一章》有云:“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能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瑏瑶另一方面,“山能使人澹,湖能使人阔”瑏瑥,地理环境亦能反作用于人的物质生活、思想情感,从而在对话、互动的基础上,相互为参,回归于“道”统与圆融。第三,人-地及其关系的可移动性与想象态。在人类长期的社会实践后,人-地及其关系由客观的物质关系逐渐向以物质关系为基础的精神关系转化,人-地及其关系所构设的空间也呈现出物态和精神态的混融体。陆机的《文赋》早就出现了在天人一统的存在论体系下人-地及其关系的可超越性与运动无滞碍化,“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瑏瑦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强调了人-地及其关系的情感精神态的可高度契合性:“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瑏瑧人-地及其关系的多重性和精神化意味着该关系本身的生命有机性,它指向两个维度,一是人-地及其关系折射的本质就是宇宙生命的存在与运动发展方式;一是该关系自身机制的可协调性、和谐化、圆融态的生命能力与生命征象。可以说,人-地及其关系构成了文学地理的内在肌理与外在征象,唯有在基础上讨论文学地理学的构成才能获取其学科成立的哲理依据,建构其学科内属的方法论问题,乃至最终完成学科体系建立。人-地及其关系的系列属性为其递变为文学地理奠定了先决条件,但这并不意味着人-地及其关系就等同于文学地理。文学地理是人-地及其关系的文学化实践,而真正将文学地理与他类人-地及其关系区别开来,并标示着人-地及其关系彻底完成文学化转型,主要集中于文学活动范式中文学系统与人-地及其关系存在着的高度同一性与相互转换性,人-地及其关系给养着文学,反过来,文学又不断塑造着地理,促进着地理的物态发展与精神建构。

   首先,文学地理与文学审美经验。艺术的本体就是审美经验,艺术创作的任务是“恢复作为艺术品的经验的精致与强烈的形式,与普遍承认的构成经验的日常事件、活动,以及苦难之间的连续性。”由此,“文艺美学的中心问题应该归诸于审美经验”。在中国古代,审美经验的产生源自于人与自然宇宙的同构与交感。一方面,由于人-地的同源性与同构性,《淮南子》卷七《精神训》说:“有二神混生。经营天地。孔乎莫知其所终极。滔乎莫知其所止息。于是乃别为阴阳。离为八卦。刚柔相成。万物乃形。烦气为虫。精气为人。是故精神。天之有也。而骨骸者。地之有也。精神入其门。而骨骸反其根。……夫精神者。所受于天也。而形体者,所禀于地也。”审美经验在哲学本体上依然是道、气、阴阳的一种运动存在,表征出规律的同一性。另一方面,以此为基础的审美经验存在方式首先在于天-人-地空间状态中的运动态,并以运动态的表象显现的变化态及其连续性来表征时间向度。在此条件之下,审美经验的发生和获得,只不过是立足于人-地及其关系、遵循道气运行法则,以交感而主要表征方式的自然发生而已。《文心雕龙?物色》云:“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钟嵘《诗品序》云:“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瑐瑢从而“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并烛照现实情况,“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毛诗序》)瑐琐审美经验复归于“地”,在这其中,“物”、“形体”、社会政治情况等又以“地”为母体和根本,是“地”的表征,成为人之精神的载体、运动空间和显现形态。可以说,人-地及其关系构成了审美经验赖以形成的核心维度,它不仅形塑了审美经验的运动场域、时空向度,乃至征象显现,并且在本体论上表现出与审美经验的同一性与去界限化。在这个基础上,人-地及其关系在人属经验基础上的情感化和审美化就是审美经验,它内涵于文学作品的整个文学创作程序及其作品之中,构成了文学地理的主要内涵与形成方式。其次,文学地理与文学表意方式。中国的文学表意方式中,主要呈现出如下特点,其一是思维方式的象性机制,如《文心雕龙?神思》中云:“神用象通,情变所孕。物以貌求,心以理应。”情感是神思运行的动力,思想需要物态化的载体来呈现,心物之间在感应与表达上实现一种高度契合,构成意义表达的核心机制与实践性原则,即“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其二是讲究“活法”的创作理念,吕本中在《夏均父集序》说:“学诗当识活法。……盖有定法而无定法,无定法而有定法。”瑐瑦严羽认为诗歌创作“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活法”的目的在于对规律的学习与超越,即在以表意为核心主旨的情况下崇尚创新中心论,统筹着整个文学表意方式,显现为文学文本呈现与创作理念的复合与统一。其三是语用学意义上的“赋比兴”实践技法,钟嵘《诗品序》云:“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这些技法的使用不仅是象性思想机制的具体化与实践化,更是中国古代追求语言意义呈现出的委婉性与意义弥漫、延展的无限性,折射出美学境界与人格理念的一体性。其四,功用目的上的讽谏说与教化说。顺承上述原则,文学表意的基本原则与目的在于“主文而谲谏”(《毛诗序》)瑐莹,追求“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瑑瑠,最终实现文学创作美学魅力与社会功能的统一。在这一言意系统与机制中,“活法”是统筹,“象性”思维是承转中心、实践枢纽,“赋比兴”是实践技法,功能是文学与社会的实践关系的再构建。比较之下,“象性思维”乃是重中之重。而从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和文学创作来看,“象性思维”的运用主要呈现于两个方面,一是“物”象,即“托物言志”、“咏物抒怀”,这在诗歌文体中频繁出现;一是“事”象,即通过特定的事件及其叙述方式来实现特定的表意目的,或者说是表意的多重性,它经常出现在叙事文学中,当然在诗歌中或作为特定典故、书写对象,或是创作的特定语境出现等等。刘熙载在《艺概》卷一《文概》中一方面认为“文学本诗”,一方面觉得“叙事之学,须贯六经九流之旨;叙事之笔,须备五行四时之气。‘为其有之,是以似之’,弗可易也。……叙事有寓理,有寓情,有寓气,有寓识,无寓则如偶人矣。”瑑瑡无论是“物”象,还是“事”象,都以一定的人-地关系范式,在文学化实践中呈现出:第一,文本构成要素。它们都是文学作品构成的主要要素之一,是文本与客观世界的联系纽带,这意味着它们都能在地理环境中找到自我原型,并且以个体体验性和文化复合性的方式成为文学创作与现实关系的集中表征。第二,美学空间。它们不仅承载着创作者直接或间接的审美经验,并且以其特定的物理条件制约着文学作品的审美内涵和想象维度,它源自于地理,并且又以数量的累积和时间的叠加形塑成文化,复归于地理,由此构建起文学想象的底蕴、容量,乃至运动向度。第三,评价标准。地理以其“物”象和“事”象的方式和形态构成文学创作对象、现实基石,同时以其文化的形态成为文学创作的母体、深度,甚至是评判标准,这条标准指向文化与地理的统一性,具有裁决文学的权能。第四,地理的被创造与可超越性。“物”象和“事”象所蕴含的思维模式和“活”法原则,都是基于地理意义之上的审美创造,它们以地理为根,同时折射出文学创作的现实基础、创作法则以及美学理念,反过来又在塑造地理,并最终超越地理的物理性空间和时间,成为艺术的本旨,表征人类存在的方式与状态。

   在这样的条件下,文学地理外化于文学表意程序,内证于文学思维模式、创作理念、评判标准等,完成了文学地理与文学审美经验实践化呈现的本体与征象的统一。再次,文学地理与文学接受。该问题包括三个方面:其一是作家所处的语境及其审美经验问题,即作家都是处于特定的地理环境之中,是以地理环境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的产物,“文章者,所以表天地万物之情状也。”但由于其主体性与能动性的存在,意味着作家及其审美经验受制于人-地及其关系的同时,又显示出超越性,而人-地及其关系也在主体意识的流动状态中呈现出原始地理环境的越域能力,并随着这种文化能力与心理能力的积累与发展,维系着人-地及其关系的膨胀系数和辐射范围。这在前文已有论述。其二是文学的传播过程,文学传播的因素非常多,包括作家出生、身份地位,作品艺术成就,社会文化习俗,政治经济科技因素等等。但在中国古代,地理在所有因素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王兆鹏就曾以柳宗元、元好问的诗歌创作情况为例论述到:“文学传播接受的冷热,与创作主体的生存状态、地域环境、人文地理也有相当的关联。”瑑琐关于此,梅新林《中国古代文学地理形态与演变》(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尚永亮《中唐元和诗歌传播接受史的文化学考察》(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等都有过翔实而系统的论述,并且已经成为当前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和古代文学研究新方法论建构的逻辑起点。其三是接受实践,刘勰《文心雕龙?知音》论到了文学接受程序:“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瑑瑶文学艺术是情感的文字显现,进入艺术世界的途径主要在作者-文本之间的关系程序中展开。对于作者维度而言,则包括作者研究和相应地理空间、历史时间的研究,《乐记》中云:“夫民有血气心知之性,而无哀乐喜怒之常;应感征物而动,然后心术形焉。”瑑瑥《吕氏春秋》卷一《孟春记》云:“物也者,所以养性也,非所以性养也。”瑑瑦以此为基础和研究限域,还应该囊括以地理为中心的政治、文学风气等,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中就在论证建安文学兴盛的原因与气象时显现了此关系范式:“自献帝播迁,文学蓬转,建安之末,区宇方辑。魏武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文帝以副君之重,妙善辞赋,陈思以公子之豪,下笔琳琅;并体貌英逸,故俊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