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重阳节的诗词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2:02:46

九九重阳节的诗词篇1

有关重阳节的诗词很多,除了耳熟能详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你还知道哪些呢?

现在小编就来和大家说说这些有关重阳节的诗句都有哪些!

重阳节经典诗句,你还记得多少?

九日登武山旅眺

【唐】邵大震

九月九日望遥空,秋水秋天生夕风。

寒雁一向南去远,游人几度菊花丛。

九日登玉山

【唐】钱起

霞景青山上,谁知此胜游。龙沙传往事,菊酒对今秋。

步石随云起,题诗向水流。忘归更有处,松下片云幽。

九日闲居寄登高数子

【唐】钱起

初服栖穷巷,重阳忆旧游。门闲谢病日,心醉授衣秋。

酒尽寒花笑,庭空暝雀愁。今朝落帽客,几处管弦留。

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屠应制

【唐】宋之问

凤刹侵云半,虹旌倚日边。散花多宝塔,张乐布金田。

时菊芳仙酝,秋兰动睿篇。香街稍欲晚,清跸扈归天。

九日齐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九月十日即事

(唐)李白

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唐)卢照邻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蜀中九日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重阳节的诗句

在历史长河中,有关重阳节的诗句枚不胜举。重阳仲秋,芳菊盛开,万紫千红,一片灿烂,文人雅士对娇艳傲霜的菊花十分喜爱,多有咏菊的重阳节的诗句传世。如: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九九重阳节,开门见菊花。”(王勃)“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杜牧)“世情儿女无高韵,只看重阳一日花。”

(范成大)菊花,给秋风萧瑟的大地增添了一番艳丽景色,使重阳节更加令人神往。从以上所引重阳节的诗句,亦可窥见赏菊之风盛行的一斑。有的重阳节的诗句,情趣盎然;有的重阳节诗句,富于哲理,值得细加品味。此外,尚有不少诗人写了吟颂重阳节的诗句。

李白(701一约763),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诗人,与杜甫并称“李杜”。其《九日》堪称重阳节古诗经典之作:

今日云景好,水绿秋山明。

携壶酌流霞,搴菊泛寒荣。

地远松石古,风扬弦管清。

窥觞照欢颜,独笑还自倾。

落帽醉山月,空歌怀友生。

此诗是李白于公元756年九月九日在庐山登高饮酒时所作。一二句写秋高气爽,三四句写饮菊花酒,五六句写庐山登高时的所见所闻,末四句写诗人的饮酒雅兴,流露出寂寞之感。诗中反映了重阳登高饮菊花酒的风俗,也表现了诗人虽在政治上遭挫折多年,却怡情自然的旷达襟怀。诗中的“落帽”,涉及重阳登高的一个典故。据《晋书·孟嘉传》记载,孟嘉是东晋权臣桓温部下的参军。九月九日桓温游龙山(今安徽当涂东南),他属下的官吏都参加游宴,并且都穿上整齐的军装。不料一阵风来,竞将孟嘉的帽子吹落,孟嘉自己并不觉察。桓温便叫孙盛写了一段文章嘲笑他。孟嘉看到文章后,也写了一段文章回答,而且写得非常优美,在座的人无不赞叹。从此,“孟嘉落帽”变成一个著名典故,喻文人不拘小节,风度潇洒,纵情诗文娱乐的神态。李白在诗中引用这一典故和风流韵事,是欲说明即使他在政治上很不得志,屡遭挫折,也还是保持着怡情自然“醉山月”的旷达胸怀。

孟浩然(689_740),襄阳人,盛唐诗人。一生除40多岁时曾往长安、洛阳求取功名而在北方作过一次旅行外,其余大部分时间都在故乡鹿门山隐居,或在吴、越、湘、闽等地漫游。他的两首有关重阳节的诗句写得洒脱轻灵。

其一《过故人庄》重阳节的诗句: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这首有名的田园诗,是诗人隐居鹿门山时到一位友人家做客时所作。前两句自然朴素,写出了老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诗人接着为读者描绘了一幅清淡幽静的山村田园风光。在这样美丽如画的环境中,宾主i临窗举杯,更显得畅快淋漓。诗人被乡村生活深深吸引,临行告别朋友之时,相约来年重阳节秋高气爽时再聚赏菊,饮酒话桑麻,何等坦率,何等亲切!

其二《秋登万山寄张五》重阳节的诗句: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这是一首怀念友人之作,写重阳日登高思友之情,全诗情景交融,飘逸而真挚,清淡而优美。在这样的环境氛围中,只有饮酒方能尽兴,“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宋代,重阳节咏菊花的诗词也是汗牛充栋。最著名的莫过于女词人李清照。李清照(1084一约1151),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宋代著名女词人,婉约词明星,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她长于贵族之家,中经金兵入侵,丧乱亡夫,晚年过着“飘零遂与流人伍”的流浪生活。她的作品,形象鲜明,感情细腻,语言明白如话,在艺术上独树一帜,对后代影响很深。她的重阳节的诗句《醉花荫·九日》写道: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是丈夫赵明诚在外地时,李清照寄给他的一首相思词。彻骨的爱恋,痴情的思念,借秋风黄花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诗词中,云雾在愁,天地在愁,永日的愁闷,凉意袭人之愁,人体憔悴之愁,东篱把酒浇愁——真个是:怎一个“愁”字了得!“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史载赵明诚收到这首词后,为情所感,为艺术魅力所激,发誓要写一首超过妻子的词。他闭门谢客,三日得50首,将李词杂于其间,请友人评点,不料,友人说只有三句最好:“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赵自叹不如。

晏几道(约1030一约1106),北宋词人。字叔原,号小山,临川人,晏殊之子,其词风婉约,多伤感情调。他的重阳节诗词《阮郎归》写的是重阳日对故乡的思念:

天边金掌露成霜,云随雁字长。绿杯红袖趁重阳,人情似故乡。

兰佩紫,菊簪黄,殷勤理旧狂。欲将沉醉换悲凉,清歌莫断肠。

上片写秋天景色,天气渐渐寒冷(露成霜),大雁已开始南飞。重阳饮酒宴乐之时,不禁怀想故乡。下片写赏菊饮酒时感伤的情怀,“欲将沉醉换悲凉,清歌莫断肠。”

在现代,重阳词佳作,首推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1893--1976)写的重阳节的诗句《采桑子·重阳》: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九九重阳节的诗词篇2

重阳节是夹杂多种民俗为一体而形成的汉族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0重阳节古诗词精选资料,提供参考,欢迎阅读。

重阳节古诗一

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重阳节古诗二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重阳节古诗三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重阳节古诗四

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

霜威逐亚相,杀气傍中军。

横笛惊征雁,娇歌落塞云。

边头幸无事,醉舞荷吾君。

重阳节古诗五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重阳节古诗六

《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

年代:唐作者:崔曙

汉文皇帝有高台,此日登临曙色开。

三晋云山皆北向,二陵风雨自东来。

关门令尹谁能识,河上仙翁去不回。

且欲近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

重阳节古诗七

《秋登兰山寄张五》

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重阳节古诗八

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唐)卢照邻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重阳节古诗九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年代:唐作者: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重阳节古诗十

偶圣睹昌期,受恩惭弱质。幸逢良宴会,况是清秋日。

薄劣厕英豪,欢娱忘衰疾。平皋行雁下,曲渚双凫出。

沙岸菊开花,霜枝果垂实。天文见成象,帝念资勤恤。

九九重阳节的诗词篇3

重阳节是思念的季节,重阳节是纪念先人的纪念日。我们在重阳节登高、望远,怀念着先人。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那么你们知道关于九九重阳节的现代诗歌内容还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九九重阳节现代诗歌,欢迎参阅。

九九重阳节的现代诗歌一

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

有幸登高红山上。

心旷神怡,

天阔地广,

一身清风一身爽。

天上人间,

各在一方,

蓝天白云尽遥望。

款款眷恋,

柔柔寸肠,

亲情依旧日月长!

九九重阳节的现代诗歌二

一日夜凉一日深。

悠悠思绪扰离人。

阵阵秋风催叶落;

场场秋霜断花魂!

岁岁重阳今又至,

苒物华休待冬临。

寒蝉自知终归去;

声声哀叫透烟深!

九九重阳节的现代诗歌三

终于在重阳后

被压抑的

对家的思念

汹涌喷薄

汇聚着

我的笑与泪

远方的亲人啊

你们是否还在午后忙碌

我想分担你们的劳累

塔里木的阳光

温暖着离家的学郎

躺在酥软的枯叶上

想想

家里会不会换了装潢

我的那张小床

现在换了谁躺

寻梦的大学路上

对家的思恋

谁能淡忘

九九重阳节的现代诗歌四

人生易老天难老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

写这词的人已仙逝三十六年

这是一个属于老人的节日

带失智的父亲母亲回家

正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

全中国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已接近两亿

作子女的倍感肩上责任沉重

老人们最想的是儿女们能常回家看看

想用亲情的醇酒温暖晚秋的寂寥

以后的日子会越来越寒冷

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他乡异客

也在寻找温暖

然而天若有情天亦老

看着那连亲生儿子也不认识的浑浊老眼

我不禁感叹

岁月啊

你太残酷了

九九重阳节的现代诗歌五

九九重阳志未铭,

邀友结伴向山行。

峻峭山岭踩脚下,

登高眺望众山群。

云海茫茫足下过,

古木幽幽树成林。

满山遍野红烂漫,

彤霞映水水自清。

山间小路弯曲径,

曲桥入水见倩影。

巨石醉卧于山涧,

俯望天地鬼神惊。

芳草绵绵绿茵茵,

重阳秋游登山顶。

上到山顶是好汉,

暮色夕阳不老情。

九九重阳节的现代诗歌六

菊离枝头,开进了你的眼眶

今儿又重阳

母亲,你喜悦的眉梢告诉我

还挂在父亲嘴角上

那滴醉人的桂花酒

一定,一定是你亲酿

一定,一定是你亲酿

那滴醉人的桂花酒

还挂在父亲嘴角上

母亲,你喜悦的眉梢告诉我

今儿又重阳

菊离枝头,开进了你的眼眶

九九重阳节的现代诗歌七

秋风落叶凉初透

情动高山

南山山头

落叶满目尽是

凄凉中

感受古道西风

沧桑诉情怀

风中望影人影瘦

望道松柏

依旧翠蒙蒙

九九双节

再现重阳日

今朝思绪南飞雁

南山畔

多少多情人

一曲高歌

诉尽心中孤独

九九重阳节的现代诗歌八

九月重阳

思乡的丝带缠绕在枝头

黄叶的叹息里

是梦的惆怅

登高望远

夕阳一脸的忧伤

大雁的呜咽

把秋虫的琴弦弹响

千里的故土

白发染霜的爹娘

在菊花的笑颜里

都演变成泪的疯狂

九九重阳节的现代诗歌九

九九重阳,

岁岁安康。

衣食住行,

美好憧憬。

养老保障,

医卡闪光。

长寿福享。

儿女孝敬,

共祝吉祥。

佳节喜庆,

万民欢腾。

九九重阳节的现代诗歌十

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

父在天堂,

母亲独过重阳,

天上人间,

九九重阳节的诗词篇4

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据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重阳花糕、饮酒以求长寿。据《西京杂记》记载,汉代九月九日民间逐渐有了饮酒、吃花糕、插茱萸的习俗,历代相沿。

重阳登高是节日的主要习俗。汉族历代官民在九月九日全都成群结队地去爬山登高。住在江南平原的百姓苦于无山可登,就用米粉制成糕点,再在糕点上插一面彩色的小三角旗,借以表达登高(糕)避灾之意。历代诗人都喜欢重阳登高赋诗,唐代大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是重阳诗篇的代表作品。

在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了。茱萸是一种中药植物,古人认为把茱萸插在头上可以防止恶浊邪气的侵袭。古人在重阳节这一天或插茱萸于头,或佩戴茱萸于臂,或用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戴。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的《西京杂记》中就有记载。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盛开,据说重阳赏菊及饮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爱酒爱菊,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也留下了不少重阳赏菊饮酒的名篇佳句。宋朝女词人李清照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堪称其中一绝。

当年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

九九重阳节的诗词篇5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再过几天,就是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我不由得想起了唐代诗人王维的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农历九月九日,是我国传统的节日重阳节,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九九重阳,与[久久"同音,含有长久长寿之意,同时秋季也是收获的黄金季节,所以人们对这个节日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

今天的重阳节,又被赋予了新的含义。1989年,我国把每年农历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人节。在这个属于老年人的节日即将来临之际,我们祝愿所有的爷爷奶奶生活愉快、健康长寿!

尊老爱幼,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还有在重阳节祭祖的习俗。老一辈为了我们国家的强盛,为了下一代能过上富裕安康的生活,他们艰苦创业、辛勤劳动了几十年,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精心哺育和照料我们,使我们茁壮成长。如今他们老了,理应受到全社会的尊敬和照顾。所以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

尊老敬老绝不是重阳节一天的事,应该是在日常生活中,帮助老人解决生活的困难,多给老人一些心理慰藉。因此,我提议,每一位共青团员和青少年学生都要用实际行动向老人们献上我们的一份心意,为自己的爷爷奶奶或者邻居老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帮他们洗衣、洗碗、扫地、叠被,多为他们着想,少让他们做那些本来应该是我们自己做的事,把好吃让给他们,把有趣的事告诉他们,对邻居长辈有礼貌,外出礼让老人。

九九重阳节的诗词篇6

什么是重阳节代表的生肖是什么

重阳之意源于《易经》,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向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的这首诗或许就是其中最广为人知的一个例子。

民间曾流传有一个谜面为“九九重阳节”,猜一生肖的谜语。有种说法是,九九重阳,九九归一,一即是十二生肖中排名第一的鼠。九九归一虽然指的是“周而复始”或“归根到底”,但不是原地轮回,而是由起点到终点、由终点再到新的起点,这样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螺旋式前进和发展的运动过程。

这则谜语,体现了人类对一切事物发展认识的辩证唯物论的哲学思想。佛语有云:“九九归一、终成正果”。在这里,“九”是最大的,也是终极的,古今人文建筑都以之为“最”。要想“九九归一、终成正果”,还需要“一四七,三六九”,一步一步往前走。九九归一即从来处来,往去出去,又回到本初状态。其实,这种回复不是简单的返回,而是一种升华,一种再造,一种涅盘,更是一个新的起点。

结束语: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全国各机关、团体、街道,往往都在此时组织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人们秋游赏景,或临水玩乐,或登山健体,让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着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或为老人准备一些可口的饮食。

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

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这是受古代巫师(后为道士)追求长生,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之宴饮发展而来的。《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驻至宋未改。”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

节日发展演变

重阳节已有20xx多年的历史。“重阳节”名称见于记载却在三国时代。据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载:“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魏晋时期有了赏菊、饮酒的习俗。

唐朝时,重阳节才被定为正式节日。从此以后,宫廷、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并且在节日期间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

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庆祝,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

清代,明代的风俗依旧盛行。

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一些地方把夏历九月初九日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中国政府在1989年将每年的这一天定为“老人节”、“敬老节”。

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20xx年12月28日表决通过新修改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法律明确,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

九九重阳节的诗词篇7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是唐朝大诗人王维写的。王维,字摩诘,是唐代著名诗人,蒲州(今山西永济)人。九岁开始写作,“年未弱冠,文章得名”,被视为“神童”。他是唐朝仅次于李白、杜甫的大家,不但精通诗文,而且擅长音律、书画。苏轼称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还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著名代表。

15岁那年,王维就与胞弟王缙离开家乡,离开亲人,来到长安谋取功名。繁华的对当时热衷仕途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独无亲。

这样的日子不觉已过了两年。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九为阳数,故称“重阳”,也叫“重九”。这时,秋收结束,人们都佩插茱萸、登高、饮酒来祛邪避灾,为来年祈福。王维看到家家户户登高游玩、欢度节日的情景,思绪万千。胞弟王缙也回蒲州去了,一种难以排遣的孤独感和思乡之情突然在举目无亲的诗人心中爆发,于是王维提笔写下《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借此抒发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诗的一、二句运用了“直接法”。第一句是叙述,描写诗人的处境。一个“独”字和两个“异”字把那种独自在外、人地两疏的情景表达了出来,同时透露给人们一种寂寞的心情;第二句是全诗的诗眼和感情主线,直抒胸臆。一个“倍”字,真切地道出了诗人思乡情浓。这种摆脱不掉的思乡情感,平时亦有,不过是隐含于心,未加吐露而已;一旦遇到佳节,诗人怀亲思乡的感情潮水再也无法控制,只得任其奔涌,从肺腑间吟出这脍炙人口的名篇。而“每逢佳节倍思亲”后来也成为许多身处他乡的“游子”表达思乡之情的千古佳句。

九九重阳节的诗词篇8

上午:

1、赏。

教师相机介绍:据传赏菊及饮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2、登山或登高。

教师相机介绍: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3、做风筝、赛风筝:

(1)、材料:竹子、棉花、胶水、棉线、钓鱼线

(2)、做法:

①、将竹子削薄,用棉线绑成喜欢的形状;

②、将棉线用胶水贴好,画上图案,绑上钓鱼线;

③、可以不用棉纸贴,而用薄塑料胶布贴上。

做完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放风筝比赛。

下午:

1、诗歌朗诵。

首先介绍重阳节与诗歌的渊源:九九重阳,早在春秋战国时的《楚词》中已提到了。屈原的《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这里的“重阳”是指天,还不是指节日。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则已明确写出重阳的饮宴了:“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和酒。大概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

然后以重阳节和尊敬老人为主题,分组进行诗歌朗诵比赛:

参考诗歌:

《采桑子重阳》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日齐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九月十日即事》

(唐)李白

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

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唐)卢照邻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蜀中九日》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九日作》

(唐)王缙

莫将边地比京都,八月严霜草已枯。

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无。

《醉花荫》

(宋)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九日》

(明)文森

三载重阳菊,开时不在家。

何期今日酒,忽对故园花。

野旷云连树,天寒雁聚沙。

登临无限意,何处望京华。

2、做礼物。

各人拿出准备的材料,动手制作给老人们的礼物。

3、拜访老人。

将亲手制作的礼物送给老人们,并表演事先准备好的文艺节目,给老人们送去欢乐。

二、介绍重阳节的来历及意义:

同学们,你们知道重阳节吗?

重阳节在哪一天?

重阳节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登高辟邪,祈福免祸)

你知道重阳节有什么新的意义?(尊敬老人)

在重阳节即将来临之际,我们利用这次活动,来体验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风俗,增长我们的见识,加深我们对自己亲人特别是老人们的感情。这是很有意义的。

播放投影仪(活动课件):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观赏、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酒等活动。

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的诗词佳作。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戴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戴,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戴茱萸,人们也有头戴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来相赠佩戴的。

现在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全国各机关、团体、街道,往往都在此时组织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人们秋游赏景,或临水玩乐,或登山健体,让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开阔视野,交流感情,锻炼身体,培养人们回归自然,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高尚品德。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着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或为老人准备一些可口的饮食。

三、活动总结:

今天的重阳节实践活动,内容丰富,不仅了解了重阳节的来历,还亲身体验了重阳节的相关习俗,既增长了见识,又培养了我们对老人的尊敬之情。在这里,老师要送给你们一句话:不管你们将来做什么工作,在什么地方工作,我希望你们永远不要忘记时刻惦记着你们的老人,你们要真诚地关心、尊敬老人,多给老人们送去温暖,多让他们享受天伦之乐,让他们度过幸福的晚年。

附录:

《重阳节的传说》

和大多数传统节日一样,重阳节也有古老的传说。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

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点儿丧了命。病愈之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恒景四处访师寻道,访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终于打听到在东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恒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在仙鹤指引下,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个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仙长为他的精神所感动,终于收留了恒景。

这一天仙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仙长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盅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九九重阳节的诗词篇9

一年一度重阳节到来,重阳节在农历的九月初九,古人觉得这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重阳节经典现代诗歌,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重阳节经典现代诗歌一春天诱人的新绿

盛夏震耳的雷鸣

总有千言万语

欲说还休

九月重阳相思凝聚心头

谁说秋风过后尽是凄凉

登高远望层林尽染

如同我的思绪已扬帆远航

听秋虫歌唱秋叶坠落枝头

看天高云淡候鸟列队南飞

多想也飞回昔日好时光

执子之手

重温昨日亲情

九月重阳

相思弦断异乡

问遍菊花难寻曾相识

故土千里愿今夕同入梦

红叶寄语

不变是我的执著

重阳节经典现代诗歌二秋风落叶凉初透

情动高山

南山山头

落叶满目尽是

凄凉中

感受古道西风

沧桑诉情怀

风中望影人影瘦

望道松柏

依旧翠蒙蒙

九九双节

再现重阳日

今朝思绪南飞雁

南山畔

多少多情人

一曲高歌

诉尽心中孤独

重阳节经典现代诗歌三终于在重阳后

被压抑的

对家的思念

汹涌喷薄

汇聚着

我的笑与泪

远方的'亲人啊

你们是否还在午后忙碌

我想分担你们的劳累

塔里木的阳光

温暖着离家的学郎

躺在酥软的枯叶上

想想

家里会不会换了装潢

我的那张小床

现在换了谁躺

寻梦的大学路上

对家的思恋

谁能淡忘

重阳节经典现代诗歌四九月重阳

思乡的丝带缠绕在枝头

黄叶的叹息里

是梦的惆怅

登高望远

夕阳一脸的忧伤

大雁的呜咽

把秋虫的琴弦弹响

千里的故土

白发染霜的爹娘

在菊花的笑颜里

都演变成泪的疯狂

重阳节经典现代诗歌五当茱萸更替着这里的风

当天空再次阴沉下来

当我的思念停息的时候

当菊花的花瓣也随着纷飞着

我的思念是你所不知道的

带去你所不知道的

深邃是我的深伤

寂寞与我为邻

在深沉的高峰下

冷月被雾遮盖了

只有旁边的北极星

在幽幽的招摇着

像眼泪一样的刺眼

路旁的枫树又红了

路上的行人渐多了

我沾着等不到的苦水

在九月九日

登上高峰

给你最好的

最好的静默

当然

还有思念

还有重阳

重阳节经典现代诗歌六那时

镜子里的风景已不再青骢

我们从一个名词出发

秋天很深地漫过头顶

我们开始在一首诗里相互眺望

在一个节日里登高

望远

把前生的愿望走完

那时

一切都已释然

我们开始面对南山

在东篱下种一盆菊

日出时培土

剪枝

施肥且

九九重阳节的诗词篇10

重阳节登高的意义重阳节时,正是金秋送爽、丹桂飘香、风霜高洁之际,宜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在我国,早在战国时代就形成此节。到汉代,逐渐盛行。

《西京杂记》说,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残害死后,她的侍女贾佩兰也被逐出宫,嫁给平民为妻。一次她谈起每年九月九日,在皇宫中佩茱萸、食莲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的事情。《续齐谐纪》则记载:“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之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举家登山。……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唐代则正式由朝廷批准民间以中和、上巳、重阳为节令。明代皇宫初一吃花糕,九月重阳,皇帝亲自到万岁山登高。此风一直流传到近世。

每到这一天,人们出游登高,赏菊花,饮菊花酒,佩茱萸,吃重阳糕。时至今日,一些地区仍保存着这种风俗。

登高是重阳节的重要风俗。汉代此俗当由汝南人桓景在九月九日登高以避灾故事而来。

到了魏晋时代,登高的日期已专定在九月九日。《荆楚岁时记》说,九月九日,士农工商各行业的人都到郊外登高,设宴饮酒。《千金月令》也说:“重阳之日,必以肴酒登高眺远,为时宴之游。赏菊以畅秋志。”东晋诗人谢灵运为了登高的方便,还自制了一种前后装有铁齿的木屐,上山时去掉前齿,下山时去掉后齿,人称“谢公屐”。在唐代,一些著名诗人都以诗篇记载了重阳节的活动。

如李白《九日登巴陵望洞庭水军》诗中说;“九日天气晴,登高无秋云。”杜甫《九日》诗中也写道:“去年登高 县北,今日重在涪江滨”等等。在宋代,登高之风依然风行。《东京梦华录》载:“都人多出郊外登高,如仓王庙、四里桥、愁台、梁王城、砚台、毛驼冈、独乐冈等处宴聚。”在南宋,据《武林旧事》载,宫廷于八日作重阳排当,以待翌日隆重游乐一番。

明代,皇帝亲自到万岁山登高。清代,皇宫御花园内设有供皇帝重阳登高的假山。在民间,早期以登阜城门外五塔寺和左安门内法藏寺为盛,晚清以登陶然亭、蓟门烟树(德外土城)、八大处等为多。据《燕京岁时记》载:凡登高,必“赋诗饮酒,烤肉分糕,洵一时之快事。”

重阳节登高好去处五指山。如果想看悟空当年被压,那么就得到五指山,而且歌里也经常唱到五指山,可见这座山有多么出名。当然,出名的原因,就是历史和历史著作所造成的影响。这座山在重阳节的登高推荐中,也占有一席,希望大家可以去看一下五指山到底几指。

武当山。武当山应该大家更不陌生,对于武侠迷或者是电视武侠迷们来讲,这个就更不陌生。所以,如果想感受侠客或者是江湖的感觉的话,就得到武当山登高。在山上,听得剑声哨哨,或者突然一位得道高人出来讲道,也是心通神通的,适合登高。

峨眉山。峨眉山的特点在这里就不用讲了,自然的奇特景观,大家去过一次的自然明白,如果你还想去感受金顶奇景的话,自然是必须再去峨眉山的,更何况这山是中国佛山的代表之一。所以,建议大家重阳节登山处可去此处。

九华山。大家知道九华山吧,莲花佛国,当然是指山如莲花,自然就是佛之宠爱了。所以,对于喜欢佛教或者是宗教的亲们,可以到九华山感受佛之莲座的样子。当然,也可以欣赏到最美的风景,以及吃到最好吃的食物。

重阳节登高登山注意事项1、登山前应先检查身体。尤其是中、老年人,慢性病患者,要做全面身体检查,以免发生意外。

2、事先了解好登山旅游路线,计划好休息和进餐地点,最好有熟人带路,防止盲目地在山中乱闯。

3、对山上的气候特点应有所了解,争取在登山前得到可靠的天气预报。带好衣物早晚御寒,防止感冒。

4、休息时不要坐在潮湿的地上和风口处,出汗时可稍松衣领,不要脱衣摘帽,以防伤风受寒。

5、登山时思想要沉着,动作要缓慢。尤其是老年人和体弱的人更要注意这一点,走半小时就休息10分钟,避免过度疲劳。

6、旅游登山,不是为了竞争,只是为了游乐。旅游攀登,要不计速度,只求逍遥。或沿石级扶梯,或寻林阴小路,缓慢而行,观风景,览古迹,边谈边游,妙趣横生。

7、要尽量少带行李,轻装前进。对于老年人来说,应带手杖,既省体力,又有利于安全。在陡坡行走时,最好走“之”字形路线攀登,这样可减低坡度。

8、在山中遇到雷雨,不要到山顶或树下躲避。最好在洞穴中避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