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歇后语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2:02:07

最新歇后语篇1

【打肿脸充胖子——死要面子】

歇后语意思:死要面子活受罪;外强里虚;冒充富态

【歇后语拼音】:dǎzhǒnɡliǎnchōnɡpànɡzǐ

【歇后语释义】:死要面子活受罪;外强里虚;冒充富态

【歇后语示例】:打肿脸充胖子——死要面子活受罪;外强里虚;冒充富态

胖子的歇后语:

【蛤蟆戴帽子】——充矮胖子

【大胖子骑瘦驴】——不相称

【大胖子穿小褂】——不合身

【药罐子里的枣子】——虚胖()

【天上掉下来的胖子】——死胖子

【胖婆娘过窄门】——门当(挡)户对

【王胖子的裤腰带】——稀松平常(长)

最新歇后语篇2

秦桧掌权————奸臣当道

秦桧遇见严嵩————奸对奸

秦桧要负担————没给的

秦桧要饭吃————全怪乱修庙

秦桧要饭————没给的

秦桧献策————没好点子

秦桧说话————奸嘴舌头

秦桧诗抄粉壁墙————揭了老底子

秦桧卖花花蛇————人恶货也毒

秦桧卖国————遗臭万年

秦桧落海————臭名远扬;臭名远洋

秦桧害岳飞————不得人心

秦桧肚里长疔疮————坏透了

秦桧调岳飞————陷害忠良

秦桧的妻子————长舌妇

秦桧的朋友————奸党

秦桧的轿帘儿————骂幌子;么幌子

秦桧的轿帘————骂幌子

秦桧的跪像————万人唾骂

秦桧不会水————汉奸;旱奸

秦桧编瞎话————陷害忠良

秦桧绑勒桑树啷————情伤

扮秦桧的没卸装————谁没见过那二花脸

扮秦桧的不卸装————谁没见过你个二花脸;谁没见过你这个二花脸

宋朝的秦桧,明朝的严嵩————奸对奸

秦桧的后代————奸小子

最新歇后语篇3

摘要歇后语是一种民族性极强的、独特的语言结构形式,堪称民族瑰宝。关于其前、后两部分关系类型的论述可谓汗牛充栋。经过仔细筛选和整理,本文指出,除了最具权威的“引”与“注”一说之外,尚有许多不乏洞察力的见解。比如,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我们发现参照点结构的不同可以诱发歇后语语义指向上的域内/域际转移与腾挪,然后得以历练、沉淀。接着本文以此为契机,探讨了歇后语在实况语境中整体输出时用来调节言辞力度、烘托修辞效果的语用功能。

关键词:歇后语符号学视角参照点模式规约含义语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H0-06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歇后语一般由两部分构成,前半部分是形象的比喻,像谜面;后半部分是解释、说明,像谜底,两部分结合在一起显得十分自然贴切,通常情况下,只说出前半部分,而“歇”去后半部分,故称之为歇后语。它是坊间广为流传的一种具备“俏皮”特征的话语系列。其前后两部分之间的关系也并不仅限于说明与被说明的纽带关系,尚有谜面与谜底、譬喻与解喻之说。准确地讲,这种歇后语是汉语中纯粹由含有引注关系的两个部分组成的、结构相对固定的、具有口语特色的俗语(温端政2000:20)。

二符号的认知解析

1前言后“意”

按照符号学的观点,尽管上面所提及的分类的标准及结局各异,它们仍共享同一个语义结构特征,即其前文可视为能指,后文可视为所指。但歇后语的前后语符簇有别于传统意义上能指和所指的常规界定。其能指并不是其所指的本意所在,其所指也不是其能指的字面外延。其实它的后文是其前文的含义。研究含义,就是研究语言体系中从内容形式和内容实体关系扩展出去的内容实体和表达实体之间的超符号关系(熊学亮1999:5)。含义与语言符号的信息超载部分等同。

俞建梁(2007)强调歇后语的前、后两部分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如,“寺里起火――妙(庙)哉(灾)”说的是由于寺庙里起了大火,结果给寺庙带来了灾难,经过谐音的处理来比喻对某事的赞叹或幸灾乐祸。这是前因后果的典范实例。但也有前果后因的,如,“杂货铺缺货――没进布(步)”。由于因果关系的整合常常是社会习俗的主要理据,其注语的含义便具有规约性。

2前参后照

采纳认知语言学的观点来探讨歇后语时,我们不得不依次援引下列概念:转喻和隐喻、背景和图形以及参照点结构。

歇后语的规约含义通常是转喻和隐喻共同起作用获得的。转喻就是通过某一事物较突出和较清晰的一部分来指称和理解该事物的全部或该事物内部另外较模糊的部分。隐喻是将某一个概念域的图式结构投射到另一个概念域上。简单地说,转喻投射是具有认知域内部的特征,而隐喻投射则具有认知域外部的特征(张辉2003:49)。以“猴子吃辣椒――抓耳挠腮”为例,我们可以做进一步说明。首先最为凸显的动作――抓耳挠腮经域内操作转喻映射猴子辣得不得了,即其字面意义,然后转喻映射后的语义又作为来源域以隐喻的方式经多次域外操作运用到与猴子无关的他项概念域上,最终获得其抽象意义――形容人慌乱、干着急没办法(目标域)。如此形成的歇后语概念一旦形成常规图式,其内部张力就会得以凝结,结果造成隐喻褪色。

歇后语的前半部分可为背景,后半部分则是图形,是注意的焦点,突显的聚焦成分。图形与背景在大脑的认知中无法以同等程度共现。Langacker(2004:169―179)就此提出“参照点模式”,用以描述讲话人选择某一工具概念作为认知参照点,令其去激活受话人的概念系统中与其有密切联系的另一目标概念。前者叫做参照点,后者称为目标点。参照点能力是人类基本的认知能力,人们通常在日常活动中无意识地反复运用它来构造不同概念间的相互关联。从这个视角来重新认识歇后语时,我们就会发现每次短兵相接时它的形式都可诠释为参照点(前半部分)加目标点(后半部分)。前言、后语间竖起一座元语言式的、具有悬垂状外观的越层构架,在合作方式上隶属于一种超常规的越轨搭档。就像冉永平和张新红(2007:137)所说,对后语来说,前言起到了一种引导、描写工具的作用,发挥了一种元语言的功能。对前言来说,后语注释、评论了前者的含义,又是前者的元语言。前半部分总是负担起参照点的重任,行使初始参照点的权限,以便说话人如期与后半部分建立心理接触。随着话局中视角的转换,后半部分又会代替前者继任参照点一职,与终端语境结构(目标点)形成前“引”后“注”的格局。也就是说,在歇后语的反复运用中参照能力显现出一种线性递归特征。参照点从“引”到“注”,分别对应前文所述的转喻和隐喻投射,使歇后语的真正意图依赖临时性的浮现结构得以输出。长此以往,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便在中间投射或最大投射的经常光顾下投入常规链接的怀抱。总之,是参照点结构的不同诱发歇后语语义指向上的域内/域际转移与腾挪。当然,有些歇后语在少数情况下不必承受此番迁移,直接以字面语义为不同语境中的规约目标点即可,例如,“鲁肃上了孔明的船――错了”、“大姑娘临上轿穿耳朵眼――来不及了”等等就是如此。

三语用布局

1前关

歇后语中前半部分对后半部分的引述,实质上是对后半部分的一种描述(冉永平,张新红2007:137)。为了创造最佳关联便于受话人以最小的心理努力尽快找到预期的临时含义,并持续使之趋于固化,人们便会对前半部分的形象内容进行多次提炼。其作用就是充分调动各种因素,使表达尽量做到诙谐幽默、形象生动,以便更好地胜任参照点的角色,引出含义注解,给人以顿悟之感。

(1)真实参照

歇后语的前半部分有时是对现实生活现象所做的概括和总结归类,或以现实为依托进行联想,制造出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具体来说,歇后语的前半部分的意象中的真实参照主要有以下的表现类型:与自然山水、地理环境等有关,如,“脚登黄山,眼看峨嵋――这山望那山高”、“大轮船开进苏州河――转不过弯了”、“昆仑山上点灯――名(明)头大”等;与春夏秋冬、四季节气有关,如,“春天的杨树枝――落地生根”、“秋天的知了――尽会聒噪”等;与动植物的特点有关,如,“拔节的竹笋――天天向上”、“螃蟹过街――横行霸道”、“老鸦唱山歌――不入调”等;与中国的岁时习俗有关,如,“清明节上坟――干鬼事”、“正月初丢花包――最热闹的好日子”等;与对女性的评价有关,如,“富贵人家的小姐――弱不禁风”、“绣花姑娘的手艺――细功夫”等;与人生爱情观有关,如,“青藤缠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大槐树下等情人――急不可待”等;与言语交际/行为有关,如,“树上的百灵鸟――说的比唱的好听”、“口传家书――言而无信”、“飞机上作报告――空话连篇”等;与文学作品、历史人物有关,如,“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半路上杀出个程咬金――突如其来/措手不及”、“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抱打不平”等。

(2)虚拟参照

歇后语中有相当数量的意象是虚构的,或在客观现实中根本不存在,或是在历史、现实中确有其人其物,但却与另外一些人或事物、现象做了超越常规的搭配(扬清2003)。由此可以诞生令人捧腹的喜剧效果,使人会心一笑后有所感悟。这主要有以下表现类型:与人物虚构有关,如,“阎王爷贴告示――鬼话连篇”、“吊死鬼搽胭脂――死要脸面”等;与动作虚构有关,如,“乌龟落在秤盘里――自称自”、“孔夫子穿西服――不中不西”等;与超常规搭配有关,如,“一只跳蚤顶床被――独力难撑”、“二十五个老鼠下肚――百爪挠心”、“铁钉钉黄连――硬往苦里钻”等。

2后效

表面看来,歇后语的后文似乎为补充前文而不遗余力,但事实远非如此。我们在分析中也可以发现后文的意思才是歇后语的真正含义,而前文只是额外的补充,其作用就是加强后文的印象(贾洪伟2007)。前面我们就歇后语的前半部分在搭建其规约含义方面所作的参照点奉献谈的较多,也较全面。那么歇后语倚重后半部分的含义输出在实际应用中又是如何发挥涉及交际目的的参照功效的呢?

(1)语用缓和

在言语交际中为了避免或减少话语可能带来的矛盾、冲突、交际失败等负面效果,说话人经常采取某种方式,对话语进行修饰来达到所期待的效果或目的,这种现象被称为“语用缓和”(Fraser,1980)。语用缓和用得得体可以避免自己丢面子,为对方留有保全面子的余地,从而更加有效地取得交际效果。歇后语在这方面大有可为,例如:

刘凤山扫了大家一眼,说:“要我说,咱们都去参加这个会,后妈打孩子――早晚躲不过去。参加是参加,当着区社队的干部们,咱们可不能当哑巴。他说他的理,咱说咱的理。”(王玉龙《清泉曲》)

此处刘凤山采取缓和的话语手段,而不是使用强求的辞令,目的是尽可能地说服大家去参加会议,实现其话语的真正功效。再如:

(李站长说:)“请你交保,保证随传随到。”“保?”卓寡妇一声苦笑:“过去三年,我那不成器的丈夫在世,慢说交保,就是交命也不在乎!如今人情冷落,我卓大姐吃在肚里,穿在身上,两个肩膀扛一个头,光杆流离佛,孤家寡人,谁肯为我作保!”(邹郎《死桥》)

例中卓寡妇不好严词拒绝,只能迂回地说明原因,缓和气氛,开脱自己。

(2)修辞强调

歇后语通过前引后注、前参后照、前后文合在一起构成妙不可言的境义组合。从前到后再伴随着参照点与目标点之间的无形切换能吸引受话人的额外注意。我们知道,受话人解码时额外的努力就暗示着额外的效果,所以歇后语以其独到的语言魅力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特别适合幽默、插科打诨的场合。但其中携带贬义色彩的居多,所以使用时要谨慎对待(卢英顺2007:151-152)。例如:

“有人――呵呵!”这一声在暗夜里的惨叫,真好比冷水喷在热油上――炸了(梁信《龙虎风云记》)。

又如:

一个古装的美人坐在镜台前,……,转过身来说:“您来了。”那声音就跟戏台上的小媳妇的念白一样,张远春一听就像蚂蚱掉进油锅里――浑身都酥了(崔陟《怎么是你》)。

再如:

“报名?”那个干部笑了笑,……,拍打着说:“前天上午名额就满了!”欧阳海好像掉进冰窟窿里,从头到脚都凉了(金敬迈《欧阳海之歌》二章八)。

四余论

歇后语在内部结构和语用输出上都体现着语言中视角现象的无所不在以及语言使用中主观性的任意挥发。一开始是由“引”作参照点促发“注”的社会规约化,接下来是由“注”的直义作参照点嫁接理想化的含义,再往下是参照其整体意义在得体性的支配下唤醒诙谐、幽默、俏皮的语用意识,烘托语用效果,协调语用力度。

参考文献:

[1]温端政:《歇后语》,商务印书馆,2000年。

[2]熊学亮:《认知语用学概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年。

[3]俞建梁:《认知语言学框架下的歇后语研究》,《淮阴工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4]张辉:《熟语及其理解的认知语义学研究》,军事谊文出版社,2003年。

[5]Langacker,R.w.FoundationsofCognitiveGrammar.Beijing:BeijingUniversitypress,2004.

[6]冉永平、张新红:《语用学纵横》,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7]扬清:《论歇后语的非现实虚构》,《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

[8]贾洪伟:《从符号学视角看歇后语的汉译英》,《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9]Fraser,B.Conversationalmitigation.Journalofpragmatics,1980(4).

[10]卢英顺:《现代汉语语汇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

最新歇后语篇4

关键词:合作原则歇后语翻译方法

一、合作原则与歇后语

歇后语是俗语的一种,有短小、幽默、生动的特点,不仅借形象思维来临摹事物,也借逻辑思维概括事物的实质。歇后语由两部分组成:前半部分为比喻,类似“谜面”,后半部分为解释,引出要表达的含义,类似“谜底”,而后半部分往往可以“歇却”,即省略,这就是歇后语这一名称的由来。在生活交往中,歇后语的运用虽然能带来幽默、讽刺、委婉的效果,但无形中也违反了H・p・Grice所提出的合作原则。而其英译时造成的信息不对称和不匹配也与合作原则密切相关。

在言语交际中,会话不是说话人所进行的漫无目的的语句堆砌,它总会具有一定的意图。为此,从话语理解或信息处理的角度来说,说话人使用的话语间总是彼此联系的。美国哲学家Grice认为,在所有的语言交际活动中为了达到特定的目标,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存在着一种默契,一种双方都应该遵守的原则,即会话的合作原则。违反合作原则的现象在文学作品中很常见,其表达手段是间接地,为读者创造遐想和思考的空间,令读者领略到作者的言外之意。歇后语便是违反合作准则的一大独特的汉语现象,说话者和作者通过给出“谜面”,令听话人和读者思考后领会其含义。歇后语在构造上往往遵守合作原则的关联准则,因为歇后语的“谜面”部分通过比喻、谐音、象征等手法为引出“谜底”创造了关联,但违反了质的准则、量的准则和方式准则。

1、违反质的准则

歇后语的前半部分通常采用夸张、比喻或民间故事等作为谜面,造成幽默诙谐的效果,可视作“话语内容的不真实”或“话语内容缺乏证据”。例如“猫哭耗子――假慈悲”、“八斤半的王八中状元――规矩(龟举)不小”、“扮猪吃老虎――大智若愚”。但当听话人对此歇后语的出处不了解,或听话人的理解能力不够强,容易造成沟通不畅或误解。

2、违反量的准则

歇后语的前半部分为比喻,后半部分为解释,引出要表达的含义,分别类似于“谜面”及“谜底”,通常情况下,两部分应俱全,是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共同出现的,但也有省略后半部分的情况,由听话者会意。

例1:卢俊义仆人李固出手一百两黄金,让蔡福结果了卢俊义,蔡福嫌少一脸不快,道:“李主管,你割猫儿尾,拌猫儿饭!北京有名恁地一个卢员外,只值得这一百两金子?你若要我倒地,也不是我诈你,只把五百两金子与我!”(《水浒传》第62回)。

此处作者使用了歇后语“割猫儿尾,拌猫儿饭”,省略了谜底部分“自供自”,违反了量的准则,但在实际效果上把蔡福借机提价,贪婪的形象表现了出来。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歇后语的“谜底”部分是不能随意省略的,必须为脍炙人口,既免于赘述又发人深思。

3、违反方式准则

双关是组成歇后语内容的一个重要修辞手法,包括意义双关和谐音双关。双关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正因其意义的双重性,违反了方式准则的次准则“避免歧义”。

例二:哪吒太子面对求饶的妖怪道:“这是玉旨来拿你,不当小可。我父子只为受了一炷香。险些儿和尚拖木头,做出了寺!”此处“寺”谐音“事”。出寺指出事,即发生意外(《西游记》第83回)。

二、合作原则与翻译

翻译作为信息转换和语言传递的过程,同样可以使用合作原则分析。在合作原则指导下,翻译这一交际活动包含了原文作者(发话者)、译者和译文读者(受话者)这三者的参与。原文作者和译者之间、译者和译文读者之间都依靠合作原则建立交际关系,见图1。

图1原文作者(发话者)、译者和译文读者(受话者)三者关系

质的准则要求说话者不要说自己认为是虚假缺乏证据的话。运用到翻译中就要求译文能准确地传达原文中的信息。不能真实传达原著意思的译文,即使文笔再优美,也不能称之为好的译文。正如巴特所说的“原作者是思想、用词的绝对主人,他可以随意接受或摈弃;但译者却不是主人而只是原作者的‘仆人’,必须出处跟随原作者,如实地反应原作者的思想和风格。”(谭载喜,2004)这也是质的准则对翻译的要求。

量的准则要求说话内容不应超出或者少于应当包含的信息。这就要求译文应涵盖原文内容,且在表达上避免拖沓冗余。例如,汉语的成语、俗语、古诗、歇后语等现象以其简洁凝练的特点体现了汉语的意味深长和博大精深。如果不能巧妙英译、对原文作调整,就会违反量的准则。关联准则要求发话者说话要贴切,要有关联性。不管是说话还是对话,语言必须切题。应用这一准则,可以判断译文和原文之间是否存在关联,译文是否切题。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要译文内容严谨、连贯。关联准则要求翻译时根据信息量和语境,在目标语中寻找信息的关联性并符合目标语要求,以产生相应的语用效果。如果原文有些句子违反了关系准则,译者应补充一些必要的信息,只有这样译文才能和事实相关联。方式准则要求发话者说话时要尽量避免使用晦涩的词语,避免歧义,说话简练,意义明确而且有条理。该准则在翻译中的运用是指译文的表达要清晰、无误。翻译的过程虽然涉及了两种语言,但译者和译文读者之间的交流只能局限于一种语言,这就要求译者翻译时要采用符合目标语规律的语言,以便使译文能顺利地被读者看明白,顺利地接收译文中的信息。

三、歇后语的翻译方法

中国的四大名著中有很多歇后语,其翻译方法也是多样化的。采用合作原则指导的翻译方法或许会使译文更忠实原文、地道、流畅。下面是作者对《红楼梦》、《西游记》和水浒传三大名著中歇后语翻译方法的统计:

图2中的横轴为翻译方法,纵轴为该翻译方法的使用次数。从上图可以看出在歇后语翻译中,各翻译方法的使用比例相当,直译是最常用的翻译方法,意译次之,套译、增译省译的使用率最少。直译既能保持歇后语内容,又保持其形式,让读者感受到原汁原味的内涵。意译、套译、增译、省译在歇后语翻译中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以上翻译方法从合作原则角度分析可分为四个方面:不违反合作原则;违反质的准则;违反量的准则;违反方式准则。由于任何一种翻译方法在原文和译文之间都产生关联,遵守关联准则,因此不做讨论。

1、不违反合作原则的歇后语翻译方法

不违反合作原则的翻译即直译。直译注重意义的准确传达,要全面地阐明原义,严格遵守质的准则,又要无任何失真或随意增加或删除原有思想,遵守量的准则。

例3:宋江道:“不妨,这事容易。“瓮中捉鳖,手到拿来。”(《水浒传》第18回)

“therewon'tbeanydifficulty.'easyascatchingturtlesinajug.Juststretchoutyourhand,'astheoldsayinggoes.

以上案例都采用了直译,“苍蝇”、“鳖”、“瓮”等名词以及相关动词都逐字译出,完整保留了歇后语原有的形象和内涵。

2、违反质的准则的歇后语翻译方法

违反质的准则的翻译方法包括意译和套译。意译是指根据歇后语的大意来翻译,不作逐字翻译。套译指在翻译歇后语时,既不音译,也不试用新词意译,而采用折中的办法,使用译语文字中已有的词汇套用之。这两种翻译方法虽然能表达出歇后语的内涵,但在形式上作了改变,违反了质的准则。:

例4:行者笑道:“老官儿,你估不出人来。我小自小,结实,都是吃了磨刀水的,秀气在内哩!”(《西游记》第67回)

"oldman,"saidmonkeywithasmile,"You'renojudgeofpeople.Smallimaybe,buti'msolid.there'salotmoretomethanmeetstheeye."

此处译者放弃了对歇后语“谜面”部分的翻译,而直接译出本义(“谜底”部分),借助意译把“秀气在内”译成“there'salotmoretomethanmeetstheeye”。:

例5:彩霞:没良心的狗咬吕洞宾一不识好人心。(《红楼梦》第25回)

Youungratefulthing!LikeadogthatbitesLvDongbin――Youbitethehandsthatfeedyou.

译者对这句歇后语的处理是保留了“谜面”部分的形象“LikeadogthatbitesLvDongbin”,对“谜底”部分采用套译加解释。这样不仅保留了汉语中“狗咬吕洞宾”的形象,地道的英语翻译使得外国读者更易理解和接受。但吕洞宾是中国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外国读者对其可能不甚了解,可以采用直译加注对该人物补充说明。

3、违反量的准则的歇后语翻译方法

违反量的准则包括增译和省译。增译即译文的量增多了,提供更多相关信息。通常采用增补加注的方式翻译歇后语,给直译的歇后语加上说明文字。与增译对应的是省译,省译是指忽略不译,或是采用回避的手段,不与原文一一对应。

例6:周通道:“罢,罢!贼去关门,那里去赶?”(《水浒传》第5回)

Zhoutongsaid,'there'snouselockingthedoorafterthethiefisgone.wherewouldwelook?'

“贼去关门”这句歇后语实际省略了其“谜底”部分――“迟了”,译者在的译文中增加了“nouse”,增译“谜底”可以使其内涵更清晰。

例7:八戒点头道:“我理会得。但你去,讨得讨不得,次早回来,不要弄做尖担担柴两头脱也。”(《西游记》第57回)

"iunderstand,"pigrepliedwithanod."offyougo,andcomebacksoonwhetheryourecovertheluggageornot.otherwisewe'llhavelostbothways."

例8:“尖担担柴两头脱”的准确含义是双肩同时挑扁担。扁担架在双肩上,着力点不平衡就会导致两头重物的脱落。扁担是中国人民特有的劳动工具,若要译出扁担再解释双肩挑扁担的含义不免冗余,转移作者的写作重点。此句歇后语使用省译,虽然未翻出“尖担担柴”违反了量的准则,但在翻译效果上简洁明了,更易读者接受。

4、违反方式准则的歇后语翻译方法

双关因其意义的双重性,违反了方式准则的次准则“避免歧义”。因此歇后语若能找到对等的英语双关则最佳,既能保留歇后语的内涵,又能在形式上高度一致。双关普遍应用于文学创作中,但要翻译成目标语对等的双关难度较高,几乎没有相关例证。因此,只能将原句的意思翻译出来即可。

三、结语

歇后语在结构上违反了合作原则的质的准则、量的准则和方式准则。其翻译可根据是否遵守合作原则来讨论。歇后语是特殊的。歇后语的构造和翻译违反了“合作原则”并不等同于歇后语的构造和翻译违反了“合作原则”,而应视为基于合作的一种特殊关联方式。对于歇后语这种特殊的合作方式,译者往往要采用灵活的翻译方法。通过以上对中国三部古典名著的歇后语数据分析和研究得出,直译是歇后语翻译的最普遍方法,可以准确、全面传达原义,无任何失真。还可通过意译、套译、增译、省译对其翻译进行优化,使译文读者更易接受。本文从合作原则角度,通过对歇后语的结构和三部古典名著英译版本中的歇后语翻译进行初步探讨,也希望有更多学者从语用学的多种角度研究歇后语及其翻译。

参考文献:

[1]陈科芳.修辞格翻译的语用学探解[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2]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

最新歇后语篇5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4)21-0120-01

歇后语是一种最具我国民族特色的俗语,它以通俗易懂、活泼俏皮、含蓄深刻的特点为我国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歇后语由前后两部分组成,且前后两部分的关系可以概括为“引子”和“注释”的关系,简称为“引注关系”。本文试就构成歇后语的修辞方法及其修辞功能进行分析论述。

一、歇后语常用的修辞方法

1.从内容上来看,歇后语主要运用了比喻、双关这两种修辞方法,但除此之外,还运用了夸张、拟人、映衬、析字、摹声等修辞方法。

(1)比喻。比喻是构成歇后语最基本的方法,歇后语中的比喻具有以下两个特点:①取材广泛。歇后语前一部分形象化的材料来源广泛,涉及各种事物、人物、动物、植物、鬼魂和各种器物。比如,以动物为题材的有“大牯牛的口水——拖得长”,“癞蛤蟆的脊背——点子不少”等;以瓜果蔬菜为题材的有“七八月的南瓜——皮老心不老”,“麦田里的韭菜——难分色”等;以历史典故、戏曲、小说故事、神话传说为题材的有“死诸葛吓走活仲达——生不如死”,“孙二娘开店——进不得”等。②想象丰富。这首先表现在对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发挥想象,创造出不同的歇后语来。比如,以“和尚”为喻体的歇后语就有十几条,如“和尚打伞——无法(发)无天”,“和尚的房子——庙﹙妙﹚”,“和尚坐岩洞——没事﹙寺﹚”,等等。此外,歇后语的想象丰富还表现在用来比喻的事物是人们没见过的或根本不可能发生的,如“高射炮打蚊子——大材小用”,“站在黄河两岸握手——差远啦”等,这类歇后语虽不合实际,但因说明部分的准确到位,能揭示一定的道理,往往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双关。双关是构成歇后语的另一种基本方法,它是指用一句话关涉两件事,这类歇后语可分为语义双关型和谐音双关型两类。其中,语义双关型的歇后语后一部分是运用其引申义或比喻义而不是本义或字面义,来达到“双关”的目的。例如,“酸味十足”这个词语的字面意义是“酸味很浓”,在“不熟的葡萄——酸味十足”里,字面上用“因果实不成熟而酸味很浓”的意思,实际上则是用“说话内容迂腐,引用古书词句,咬文嚼字,酸不溜丢”这样一个引申义;“吹不得,打不得”这个词语的字面意思是“物体易碎易坏,不能吹也不能打”,比喻义是“做事情左右为难”。“豆腐掉在灰窝里——吹不得,打不得”,这里用的是“赞扬也不好,批评也不好,左右为难”这个比喻义。谐音双关的歇后语后一部分是借助其中某个词与另外事物音同或音近的现象来表达意思。这种歇后语表面的意思是次要的,里面内涵的意思是主要的,听起来语意深厚,意味深长。例如,“孔夫子搬家——尽是书(输)”,“尽是书”是孔夫子家的特征,这是表面意思,但此歇后语是借助“书”与“输”同音来表达“较量时屡遭失败”的内涵。谐音双关又分为音同相歇和音近相歇,例如,“腊月里的萝卜——冻(动)了心”,“冻”和“动”是声母、韵母、声调都相同,为音同相歇;“一、二、三、五、六——没四(事)”,“四”和“事”是声母、韵母、声调有不同的地方,为音近相歇。

(3)夸张。有的歇后语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通过言过其实地渲染某事物或情景来激发人们丰富的想象力,起到诙谐幽默的喜剧效果。这类歇后语分两种:①扩大夸张,如“一口吞个星星——想头不低”,“嗓子眼里吞面杖——直出直入”,“一根头发破八瓣——细得厉害”,等等。这种歇后语故意将“引子”部分无限扩大,并且语言风趣,形象生动,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②缩小夸张,如“笔管里睡觉——细人”,“床底下放风筝——飞不高”,“香签棍搭桥——难过”,等等。这种歇后语故意将“引子”部分无限缩小,将事物形象凝缩,从而以小见大,突出事物的特征。

(4)拟人。有的歇后语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把没有生命的东西写得栩栩如生,把有生命的东西写得可憎可爱。例如,“夜明珠喘气——活宝”,“泥菩萨洗脸——越洗越难看”,“蚂蚁打呵欠——好大的口气”等。有些歇后语用动物拟人,使人联想到社会上某一些人的形象,如“猫哭老鼠——假慈悲”,“井底之蛙——见识浅”,“麻雀子开会——叽叽喳喳”等。

(5)映衬。映衬分正衬和反衬两种,正衬是用相似、相关的事物衬托主体,使主体更加鲜明、生动。例如,“俏媳妇戴凤冠——好上加好”,用华美的凤冠衬托俊俏的媳妇,使媳妇越来越好看了。相似的还有“绿绸衫上绣牡丹——锦上添花”,“红糖拌蜂蜜——甜上加甜”,等等。反衬就是用相反的事物作背景来烘托主体,如“十八亩地种一颗谷——独苗”,用“十八亩地”作背景来反衬“一颗谷”,突出地表明了“独苗”这个意思。相似地还有“麻布袋绣花——底子太差”,“黄鼠狼掂根文明棍——想充人物”等。

(6)析字。不少歇后语利用汉字结构的特点,通过加减、离合汉字的笔画与部位来表情达意,这类歇后语往往构思奇妙,妙趣横生。如“王字少一横——有点‘土’”,“心字头上一把刀——忍了”,“两个山字一撂——请出”,“十字加两点——斗(抖)出弯来了”等。

(7)摹声。有些歇后语的注释部分为了增强表达的形象性,运用拟声词来描摹人或事物的声音,收到了活灵活现的语言表达效果。例如,“秤锤掉在井里——噗通(不懂)”,“吹鼓手抱公鸡——嘀嘀咕咕”,“黄鼠狼戴牛铃——叮当(担当)不起”,“修锅匠补碗——吱吱吱(自顾自)”,“老鼠闹新屋——吱哩喳啦”等。

2.从词语的组合形式上来看,歇后语有时运用了对偶、反复、顶针、回环、叠字等修辞方法。

(1)对偶。歇后语中的对偶运用较为广泛,形式灵活多样,具体分为如下四种:①“引子”部分对偶,例如,“吹笙的会摸眼,打牌的会摸点——干哪行有哪行的门道”,“百年松树,五月芭蕉——粗枝大叶”等;②注释部分对偶,如“吃着甘蔗爬梯田——一磴比一磴高,一节比一节甜”,“八月十五捉个兔子——有你也过节,没你也过节”等;③“引子”部分和说明部分构成对偶,如“破了鞋帮——漏了底儿”,“看《三国》掉泪——替古人担忧”等;④“引子”部分和说明部分均为对偶,如“拔萝卜栽葱,撵狐狸来狼——一茬比一茬辣,一伙比一伙凶”,“水底捞月,天上摘星——想得到,办不到”等。歇后语中运用对偶,使得它们形式整齐,音律和谐,内容凝练集中,从而大大增强了表现力。

(2)反复。反复这一修辞格在歇后语中的运用也较为普遍,这里我们分析的是注释部分的反复,分为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两种。具体分类如下:①aaBB式,如“日头晒山芋——干干脆脆”等;②aaa式,如“三个土地庙——妙(庙)妙(庙)妙(庙)等;③aBaB式,如“扳倒醋坛,咬了青杏——酸透,酸透”等;④aBaBaB式,如“二十七注钱摆三处——久闻(九文)、久闻(九文)、久闻(九文)”等;⑤aBXaB式,如“麻布袋,草布袋——一袋(一代)不如一袋(一代)”等。

(3)顶针。歇后语有时还运用顶针这一修辞格,如“观音斋罗汉,罗汉斋观音——互相帮助”是“引子”部分运用顶针;“滚水煮饭焦——你不靠我,我不靠你”是注释部分运用顶针。歇后语运用顶针这一修辞格,表达了事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使得歇后语结构整齐、简洁,并形成循环往复的音乐美,由于篇幅有限,其它修辞格就不细述。

二、歇后语的修辞功能

天香楼主在《歇后语堪称绝妙好词》一文中提出,“歇后语是一种高明的形容,泼辣的讽刺。”徐亚杰的《古士大夫之歇后语》一文中认为,歇后语有“闻其声,不待其尾而辨之”的修辞效果。温端政认为,“歇后语最基本的修辞作用,就在于通过它前一部分所表示的形象、感情等色彩,使后一部分所表示的语义形象化,并在此基础上使语言具有诙谐性和讽刺性的特色。”的确,不管是写文章还是说话、交际,准确、娴熟地运用歇后语,既能为文章或说话内容增色,又能给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歇后语运用了大量修辞手法,这使得它具有如下修辞功能:

1.形象性。歇后语的形象性是指通过前一部分所表示的形象色彩,使后一部分所表示的语义形象化。例如,“头顶长疮,脚底流脓——坏透了”,单独使用“坏透了”虽然不影响意思的表达,但说法很抽象、模糊,在前面加上“头顶长疮,脚底流脓”,就使别人明白是怎么个坏法,意思表达就形象化了。再例如“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大眼瞪小眼”的说法很普通,但前面加上“张飞穿针”,效果就不一样了。因为张飞显著的外貌特征之一就是眼睛大,张飞眼(睛)大,针眼(儿)很小,“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组合在一起,那种滑稽、好笑的景象就跃然纸上了。

2.诙谐性。诙谐是指言语中对事物所表现出的一种轻松、愉快的态度,歇后语的诙谐性主要表现在它的风趣、戏谑、含蓄、幽默。例如,《红楼梦》第三十回中凤姐形容宝玉和黛玉的关系用的是“黄鹰抓住鹞子的脚——扣了环了”,“扣了环了”表面上指黄鹰和鹞子的爪距相对紧扣,不易撒开,实际上比喻宝玉和黛玉亲密得不肯分开,通过双关的两重意义,说得很含蓄,听起来却很风趣。

3.讽刺性。有很多歇后语都带有不同程度的戏谑、贬斥的感情色彩,具有讽刺性。例如,“脱裤子放屁——多一道手续”,具有强烈的讽刺味道;“头上戴袜子——能出脚来了”采用了反语,讽刺效果更强;“秋后的蚂蚱——还能乍几乍?”含有一种幸灾乐祸的态度;“兔子尾巴——长不了”,则带有一种诅咒的口吻。歇后语的讽刺性,对于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起着重要作用。

总之,歇后语是汉语中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它以其不拘一格的形式、诙谐风趣的内容、寓意深刻的思想深入人心。但是,歇后语在严肃、庄重的场合是不能用的,在科学论文、总结报告、法律条文里都不宜用,在文艺作品和日常用语中也不能滥用,正如老舍在《关于文学的语言问题》一文中所言,“歇后语、俗语,都可以用,但用得太多就没意思。”

参考文献:

最新歇后语篇6

在西方英语国家学术界,对视觉文化的研究,大致有英国学派和美国学派二者。尽管二者间的交流既多且频,甚至主要人物也跨越大西洋而在英美两国从事教学和研究,如英国学者诺曼·布莱逊(normanbryson),但二者却有一些区别。就方法论而言,二者大同小异,基本上都借用了二十世纪的欧美哲学理论、文化研究理论、美术史研究方法和美术批评方法,并采纳了当代影视理论、传播学理论和大众传媒的方法。但在研究领域和研究对象方面,二者却同中有异。其异在于,英国学者的视觉文化研究,包括了视觉艺术,例如绘画。相对而言,美国学者的视觉文化研究,则跨出了视觉艺术的界线,主要研究美术之外的图像及其功用,例如新闻媒体和商业广告所使用的图像。

美国学派的代表学者是芝加哥大学教授米歇尔(w.j.thomasmitchell,1942-),他任教于该校英文系和美术史系,并任著名学术期刊《批评探索》的主编。米歇尔的学术专长在于比较文学和美术史论,他对二十世纪的批评理论和方法比较了解,并站在当代学术前沿,引领美国视觉文化研究的方向。米歇尔在中国的影响也比较大,其“图像转向”(pictorialturn)的概念,甚至成为国内文化商业界一些从业人员鼓吹文盲式“读图时代”的理论根据。米歇尔著述甚丰,涉及视觉文化之图像理论的主要有三部,《图像学:图像、文本、意识形态》(iconology:image,text,ideology,1986)、《图像理论》(picturetheory,1994)和《恐怖的克隆:图像战争,从美国九一一到伊拉克虐囚》(cloningterror:thewarofimages,9-11toabughraib),其中《图像理论》有中文译本,由陈永国、胡文征翻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www.133229.Com

2008年1月,米歇尔应邀到加拿大蒙特利尔,在康科迪亚大学美术学院讲学,介绍他的图像学新著《恐怖的克隆:图像战争》,研讨视觉文化与当代图像学。其间,笔者有机会向米歇尔请教诸多问题,尤其是与笔者正写作的专著《视觉文化传播》相关的一些具体观点和概念。

在涉及视觉文化的研究领域和对象时,笔者专门向米歇尔求证其观点:您主张的视觉文化研究,包括不包括视觉艺术,诸如美术或绘画?米歇尔的答复非常明确:不包括。作为视觉文化研究之美国学派的领军人物,米歇尔早在八九十年代就对潘诺夫斯基的传统图像学进行了挑战,并以“图像转向”为号召,主张超越绘画和视觉艺术,使图像研究成为后现代以来之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为此,他弃用潘诺夫斯基图像学的专业术语iconology,转而使用一个极其普通的日常词汇picture(图画),以示自己的大众文化研究与前者的精英文化研究相区别。

要之,视觉文化研究中的美国学派,是指以米歇尔为代表的学者,他们主张从大众传媒的角度去研究非艺术的图像,而不再局限于美术的角度和作为艺术作品的图像。本文作者赞同超越美术领域去探讨美术,也认为美术研究不应该局限于大师及经典作品。但是,笔者不认可美术研究同视觉文化研究相对立的观点,不认为二者相互排斥。相反,笔者认为,美术研究是视觉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美术研究与视觉文化研究的关系是,视觉文化研究包括了美术研究,并为美术研究提供了一个超越美术的视角,这使研究者有可能从其它视角去发掘美术的更广、更深的意义,及其可能被美术研究所忽略的潜在价值。

二三种图像

虽然笔者不能全盘接受米歇尔关于视觉文化之研究领域和研究对象的褊狭主张,但这并不妨碍笔者向他进一步请教相关问题:美术史研究与视觉文化研究有何区别?米歇尔回答说,美术研究和美术史研究,是将美术作为一种艺术现象来看待,即研究“艺术的图像”(artisticimage),正如文学研究之于语言,是探讨怎样艺术地使用语言。相反,视觉文化研究关注的是“非艺术的图像”(non-artisticimage),也即世俗的图像(vernacularimage),尤如语言研究中对日常用语及其使用方法的关注。

在这样的意义上讲,所谓“图像转向”就不符合我们国内一些学者为“读图时代”的视觉狂欢而寻找舶来理论的初衷。就这个问题,笔者特意向米歇尔求证:您说“图像转向”,是否意味着语言文字的表意功能被图像取代了,是否意味着语言文字在当代文化研究中不重要了?米歇尔的回答十分清楚:绝不是这样。他说,语言文字自有其价值,不可能被视觉图像所取代。今天,所谓图像转向,是说图像研究超越了美术研究的疆界,而进入了摄影、电视等新的大众传播领域。这个观点,正是米歇尔新著《恐怖的克隆:图像战争》的理论前提。

米歇尔的当代图像学涉及三个“图像”术语,颇能说明“图像转向”及美国学派之视觉文化研究所关注的新对象。第一个是潘诺夫斯基采用的图像学术语iconology,源出古希腊语和拉丁语中的“肖似”一词,后来指基督教的图像,自19世纪初则被东正教用来指称圣像。潘诺夫斯基将这个词发展为专业术语,用于他对中世纪和文艺复兴之宗教艺术的阐释。第二个术语picture以其通俗化和大众化而具有后现代主义之平民文化色彩,不仅是对潘诺夫斯基之专业术语的颠覆,也是对其图像学基本概念的颠覆。然而,在米歇尔新著《恐怖的克隆:图像战争》中,他又使用了一个比较中性的术语image。于是,笔者向米歇尔请教:在当代图像学和视觉文化研究中,image与picture这两个概念有什么异同?

米歇尔用形象的语言来解释这个问题:一个picture就象一张画片,你可以用电脑软件来修改它,也可以把它撕毁,但画片上的原初图像却无法被改变或毁掉,这原初图像就是image,它以不同的方式存在于不同的地方,例如,它以数码方式存在和传播。于是笔者问:这是不是说,picture指图像的物理(physical)存在,而image则是原初图像本身,超越了物理的存在,而隐身于变形的picture中?米歇尔回答说是这样,并进一步解释道:作为原初图像的image不能被人为地任意扭曲,而被扭曲的只能是picture。经过人为扭曲后的图像,已经不再是最早那个未被扭曲的原初图像,而是一个具有实际用途的picture,例如商业或宣传用途。然而,在这被扭曲的picture中,却以基因密码的方式保存着原初image的信息。米歇尔的当代图像学和视觉文化研究,关注image怎样变成了picture,关注image所携带的信息,以及image经过了加工或人为的扭曲而成为picture后,这picture所具有的信息传播和宣传功能。

米歇尔的新著《恐怖的克隆:图像战争》便是对这一理论的阐述和实践。在涉及image转化为picture的过程和方式时,米歇尔提出了一个关于当代图像学的关键词“生物图像”(biopictures)。

三生物图像

米歇尔对“生物图像”这一概念的阐释,是从人工智能、遗传基因、生物工程、数码复制等角度进行的。他的基本看法是,当作为image的图像借助大众传播工具而被广泛复制和传输时,不会出现失真的情况,因为这是一个数码复制和传输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数码信息保留了image原初的dna编码。与此相对,失真的图像是人为操作时出现的有意扭曲,是操作者出于某种目的而特意为之。他认为,当代大众传媒对于图像的使用,有意利用了人为失真的picture,但我们透过这图像的表象,却能把握其原初图像的真实信息。

照我的理解,任何图像一旦经过传播,无论是image还是picture,都会失真。传播是一个大规模复制并散发的过程,处于传播之另一端的图像,与原初图像有时间和空间的距离,这使复制和传播的图像,失去了它原初的语境。图像携带的原初信息,在相当程度上由其语境所确定,一个失去了自身时空语境的图像,只能是一个失真的图像,这就像本雅明所言,失去了该图像产生时的特定“光晕”(aura)。因此,无论以何种方式传播图像,都是无根漂浮,在相当程度上失去了原初的本真。

针对笔者提出的这个疑问,米歇尔说,本雅明所说的图像复制,是机器复制,与今日数码复制完全不同。数码复制所传输的是图像的生物信息dna,而不是机器复制所传输的图像外观。生物信息虽然脱离了原初的“光晕”,但所携遗传密码并未改变,因此不存在失真问题,这是今日数码传输的要义。我在此注意到,米歇尔的探讨转入了技术层面,他绕过了图像文本与其语境的关系问题,而开始了形而下的解说。虽然笔者坚持认为,图像的信息受制于原初的语境,但“生物图像”之说,却仍然具有启发意义。

对我而言,这启发就在于“仿生学”(bionics)和仿生艺术。仿生学是二十世纪兴起的一门工程技术科学,它研究生物功能,并转而将其应用于工程设计。例如在潜艇的设计中,为了降低航行的噪音,设计师们研究鲨鱼皮肤的内部构造,并模仿其构造而设计出具有静音功能的人工鲨鱼皮,用以制成消音瓦,将其覆盖于潜艇外壳,从而降低潜航噪音。这种生物仿制,是一种仿生学复制,尽管不必复制生物的外在表象,但却把握了生物遗传的信息编码,这使工程技术中的复制得以实现高保真。仿生艺术在西方兴起于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是环境保护主义的产物,多是以装置为外在形态的观念艺术,旨在传播环保意识。

由于米歇尔强调图像所携带的信息是以生物编码的方式来复制和传输,于是笔者便问他为何不用现成的术语“仿生图像”(bionicpictures),而要生造一个新术语“生物图像”,并问及二者有何种关系。米歇尔回答说,“生物图像”是一种用类似于克隆技术复制的图像,与机器复制的图像不同,不仅没有失真,反而因基因改造而优化了图像,而机器复制却因“光晕”不再而失去了原初的本真,因此,“生物图像”与“仿生图像”并无本质区别。

笔者由此想到,借助仿生学技术来复制图像,涉及的不仅仅是图像的外形,更重要的是涉及了特定外形所携带的内部基因密码。正是由于这生命遗传的密码,才使生物的外形与其功能密不可分,而生物外形与其生命功能的关系,又是达尔文进化论的要义,在今天不仅涉及到科学技术的进步,也涉及到文化和学术的发展。在此,“生物图像”关注的是生物外形与生命信息的编码,关注二者间的功能关系,并与当代艺术的方式发生了某种关联。

四恶搞图像

关于这种关联,在我看来,米歇尔的上述理论虽然不是关于美术的,但这理论的意义,却在于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当代艺术。例如,生物图像的复制,可以帮助我们从理论渊源上认识今日艺术中的“恶搞”方式。恶搞是视觉艺术的一种修辞方式,然而西方当代艺术中的恶搞与今日中国时髦的恶搞却有本质的区别。尽管两者都以幽默为基调,但前者带有相对强烈的政治信息,而后者则大多出于赢利的商业目的和庸俗趣味。我这样说并不是要无条件地赞同西式恶搞或一概否定中式恶搞,我说的只是今日艺术中的一种倾向。

西式恶搞的政治内含,与米歇尔所说的“图像战争”(warofimages)密切相关。米歇尔的讲座,从头至尾贯穿了他对美国总统布什及其发动伊拉克战争的指责,他在讲座中使用的图像,也大多是伊拉克战争的新闻图片。照他的说法,发动战争和反对战争的双方,都利用了战地新闻图像。布什发动战争,其视觉依据之一,是九一一恐怖袭击中纽约世贸中心浓烟滚滚的图像,而后来人们反对伊拉克战争,其视觉依据之一,则是伊拉克阿布格拉监狱的虐囚照片和视像资料。

在虐囚图像中有一令人触目惊心者,是一个囚徒从头披着一身破麻布,双手接通两条电线。这个图像经过新闻媒介和网络而迅速传向世界各个角落,成为布什战争罪行的一大证据。由于这一图像广为流传而且极具感召力,美国苹果公司便将其借用来作商业推销,把原初图像中受电刑的囚徒,修改为一个听ipod的人正载歌载舞。这个被修改被扭曲了的图像作为广告推出后,招来社会各界的一片责难,苹果公司只好收回了这一不道德的广告,并灵机一动,又改头换貌赶制了嘲讽伊拉克战争的广告,继续推销自己的产品。

苹果公司对虐囚图像的两次修改利用,其实就是一种恶搞,先是商业恶搞,然后涂上了政治色彩。的确,除了这种商业恶搞,在西方有更多人对虐囚图像作了政治恶搞。米歇尔展示的一幅政治恶搞图像,是利用图中人的外形相关性,而将受电刑的伊拉克囚徒与西方文化传统中经典的耶稣受难图重叠起来,由此赋予这一虐囚图像以强烈的政治性,表达了恶搞者对布什发动战争的不满。从米歇尔之当代图像学的角度看,原初的虐囚图像image和被修改的虐囚图像picture之间,虽然经过了复制和传播,外貌发生了变化和失真,但其生命遗传的编码却得到了保存。换言之,原初图像中的生命密码,通过数码复制和传播而被转移到扭曲的图像中。这生命密码所携带的信息就是有关人类蒙难的信息。正因为人类蒙难的基因密码以数字方式保存了下来,所以虐囚图才与耶稣受难图有了内在的同构,这类似于仿生学的同构,于是进一步唤起了读图者对这二者之视觉外形的认同,从而使政治恶搞的目的得以实现。

虽然米歇尔的视觉文化研究不涉及美术,但在虐囚图像的话题上,他却言及了旅居纽约的著名哥伦比亚画家费南多·博特罗(fernandobotero),因为这位以描绘傻笨肥俗的浅薄形象而闻名于世的当代大师,近年绘制了一系列关于美军在伊拉克监狱虐待囚徒的作品,以幽默的恶搞,来表达了艺术家明确的反战态度。博特罗的作品在纽约和欧美各地展出后,引起了广泛的反响,应和了西方世界的反战呼声。

在博特罗的绘画中,作为一种寓言的政治恶搞,发挥了图像的修辞功能,显示了图像的威力。米歇尔的当代图像学是一种具有强烈政治色彩的视觉文化理论,他超越了美术的领域,将视觉文化研究引入了传媒政治中,使我们可以从大众传媒的角度来阐释博特罗绘画的政治性和批评价值。然而非常有趣的是,米歇尔却口口声声说自己是一个“死心塌地的形式主义者”(iamadie-hardformalist)。我猜测,米歇尔的视觉文化研究,关注图像的构成、存在、复制、扭曲和传播方式,因此他是形式主义的。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在这一切的背后,以生命密码的方式潜藏着米歇尔的政治态度和批判精神,这使他成为一个具有批判性的文化政治学者。

如果借用他自己的术语,我想这样说:米歇尔之视觉文化研究的政治性,以生命遗传的密码方式而成为其当代图像学内在的原初图像image,而他从形式角度对图像构成和传播方式的研究,则是其外在的picture。反过来说,在这个image中,以生命密码的方式,潜藏着他的政治信息。唯其如此,我们才明白他为什么会批评布什发动的战争,而不是去进行浅薄的商业恶搞。

最新歇后语篇7

【关键词】歇后语概念整合理论(CBt)自主-依存理论aC模型

一、内容简介

歇后语前半部分称之为“引”,像谜语里的“谜面”即比喻或说出一个事物;而后一部分叫“解”就像“谜底”是真实意图所在。长期以来我国学界对歇后语的研究主要经历了描写表达论和认知解释论时期。为了能将歇后语的生成过程完整的分析并展现出来。本文试图将Fauconnier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提出了著名的概念整合理论(ConceptualBlendingtheory简称CBt),与徐盛桓(2007)提出的自主-依存(autonomy-dependencyalignment)整合起来形成自己的模型即aC模型来对歇后语的认知生成机制做出更好的解读。

二、自主-依存理论对概念整合理论的补益性

1.概念整合理论简要介绍。概念整合理论或是合成空间理论是在Fauconnier(1985)心理空间理论(thementalspacetheory)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认知语言学理论。该理论的核心是将概念合成看成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的,普遍的认知方式,试图揭示语言在线建构背后的那座认知冰山。最基本的概念整合网络模式时由4个合成空间构成的网络,如图2.1所示。

概念整合理论从发展到现在由于它的操作性极强而一直备受关注,它可以运用于解释很多的语言现象。尽管概念整合理论的运用十分广泛,但是也存在很多的问题。总的来说规律起来有以下几点:

首先概念整合理论只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操作框架,缺乏详细的推理和运作过程;其次概念整合理论的解释力虽然很强能对很多的语言现象做出解释但是都只是些比较粗糙的解释很难对某些例子做出比较详细的解释;再次概念整合理论是通过跨空间映射来操作的,经过仔细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类属空间在概念整合过程之中并没有达到充分的运用,其扮演的角色可以说是可有可无,也没有参与合成空间的最终形成。正因为这样所以我们不难发现概念合成理论本身是存在很多不足的需要我们进一步进行修补,进行细化。

2005年,徐盛桓提出了“基于模型的语用推理”理论,并希望这一理论能够为语言理解和生成问题提供一个普遍成立的假说。“自主-依存分析框架”是“基于心理模型语用推理”的理论模型中的一个环节。其流程图形式刻画如下:

2.自主-依存分析框架图。上文指出概念整合理论缺乏一个详细的操作过程,但是如果加入自主-依存就能弥补此不足;其次概念整合原本只是一个框架但是如果加入自主-依存的分析框架后那么修补后的概念整合将更具解释力;再次我们在上文也提到概念整合理论本身对类属空间没有引起重视,那么我们将自主-依存分析框架放入类属空间,则4个空间的联系将更加紧密;同时我们也发现原本的类属空间并没有参与合成空间的投射,但是修补后的概念整合网络将加入类属空间到合成空间的投射。这样一来修补后的概念整合网络将变得更加紧密和具有严密的操作过程,整合后的模型如下图所示并将两个理论合起来叫做aC模型。

三、典例分析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歇后语的生成,上文我们已经对歇后语的相关知识进行了回顾,我们知道歇后语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比喻类歇后语;一类是双关式歇后语这里我们将运用修补后的概念整合网络即aC模型来进行分析。需要说明的是据统计汉语歇后语大概有85000条,本文只是将其目前大多数学者所认可的比喻及双关类歇后语做出分析,以求得普遍性。进一步的详细分类标准,笔者将继续做深入探索。

如图所示上图所展现的就是整个aC模型的运用,先将修补后的CBt做出说明。两个输入空间分别是一个体现绣花女的细心,谨慎、耐心等特点;另一输入空间便是体现出张飞的鲁莽、粗心等特点。那么两个输入空间是如何发生映射的呢?那么来看看类属空间的具体操作。“张飞绣花―粗人有细劲”这条歇后语主要想表现的是粗人有细劲所以歇后语的后面部分的解语自然就是我们的自主成分。自主成分由两部分构成一是意向内容,二是意向态度。意向内容即粗人有细劲通过相似关系在拈连的作用下将自主成份的特点“袭”到依存成分上。我们知道拈连的机制是通感,在提到粗人时我们会条件反射想到张飞;在提到做细活时我们会想到针线活所以在通感的作用下我们很快推衍出我们的自主成分张飞绣花。

推到这里其实还没有完,我们知道自主成分含有两个部分我们由意向内容所推衍出来的依存成分―张飞绣花必须的体现出自主成分的意向态度。所以这就是为什么要在类属空间到合成空间增加投射的原因。依存成分所体现的意向态度将经过和成空间后得出输出。这则歇后语的意向态度我们不难发现是要表达看起来鲁莽,大大咧咧的人也有细心、耐心的一面。

我们看出不难在经过修补后的CBt能够将整个歇后语的分析过程具体化。我们能过清楚地知道整个一则歇后语是如何生成的。

四、结语

不难发现修补后的CBt更加具有解力。将自主-依存理论的推导过程放在类属空间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因为恰好弥补了我们之前所提到的概念整合网络存在的不足。修补后的CBt实原本的操作框架更加具体、使原本框架有了详细的操作过程其结果更具说服力、使原本没有达到充分利用的类属空间的作用发挥出来并进行投射。经过这样的修补之后的CBt魅力更大那么,它不仅仅对歇后语这种修辞具有强大的解释力同时也对诸如像双关、通感、移就等修辞都有异曲同工之妙。

最新歇后语篇8

关键词:生肖虎;歇后语;文化意义

中图分类号:H13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6-0202-04

十二生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生肖熟语不仅是生肖文化的重要承载,而且传达着我国传统文化背后的民族心理及国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对生肖熟语文化意义的分析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了解民族性格的有效方式。这也体现着词汇对文化的传承作用。本文将以生肖动物中的“虎”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与之有关的熟语,重点研究与“虎”有关的歇后语,探讨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义。

一、生肖与歇后语

生肖也被称为属相,广泛流行于亚洲诸民族及东欧和北非的某些国家之中,是用来表示年份和人出生年的十二种动物。生肖的周期为12年。每一个人在其出生年都有一种动物作为生肖。十二生肖即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依次分配于十二地支,是中国民间计算年龄的方法,也是一种古老的纪年法。

歇后语是熟语的一种,多为群众创造并喜用、习用,具有幽默诙谐、通俗易懂的特点。歇后语一般由前后两部分构成:前一部分是比喻事物的隐语;后一部分是本意,是对前一部分的解释或引申。人们在使用时通常只说第一部分而隐去后一部分,有意停歇,让听者玩味揣摩,故又称“隐语”。歇后语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谐音式歇后语,一种是比喻式歇后语。

在各民族的语言中有许多与生肖动物有关的歇后语,这些歇后语大都包含着某些象征、隐喻义,反映着本民族的文化心理,并折射出人生哲理和处事之道。本文从小角度切入,仅取生肖动物中的“虎”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与之有关的歇后语,对其进行表层义的剖析,进而总结出其反映的典型民族文化。

二、与生肖“虎”有关的歇后语分类

关于生肖“虎”的歇后语是十分丰富和精彩的,从其内容和性质的角度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表现老虎的性格特征

老虎作为兽中之王,在人们的心中自古就留有双重的性格印象。一方面,老虎是虎将的象征,它勇猛、威武、刚强、有活力;另一方面,老虎是食肉动物,凶残无比、性格暴烈;此外,老虎还有虚伪、鲁莽、霸道的性格特征。在与虎有关的歇后语中存在大量表现虎的以上性格特征的歇后语,而这些歇后语又通常借物喻人,同样象征人的勇猛、凶残、虚伪等性格特征。

1.表现老虎的勇猛、威武、刚强和有活力

“虎为百兽之长,自古君王敬之为神,祈借神威,以报社稷平安。”①虎的勇猛是战场上所需要的,于是擅于征战的将士和士兵就被称为虎将和虎兵。虎的勇猛、威武、刚强和有活力在歇后语中也有体现。比如,“老虎进村――没人敢理”,“老虎戴辔头――没人敢去骑”,“老虎下山――来势凶猛”,“老虎死了发疹――不倒威”,“老虎长了翅膀――神了”等。

2.表现老虎的凶残无比、性格暴烈

“老虎吃羊羔子――不吐骨头”,老虎是典型的食肉动物,为了得到自己的食物从来不讲情面,在与猎物进行斗争的时候凶残无比,它也因此被称为百兽之王。在歇后语中,人们常用老虎的凶残、暴烈指喻恶人的残忍、无情。相关的例子有,“老虎吃羊――弱肉强食”,“老虎吃兔子――一口吞”,“老虎打架――不敢劝,没得劝”,“老虎鼻上插葱――凶相(象)”等。

3.表现老虎的虚伪、鲁莽、霸道

老虎不仅凶残,而且擅于伪装。它通常是人面兽心,假装人相,用以掩饰自己丑恶的内心,来欺骗对方,实现自己的野心。歇后语以兽喻人,表现人的伪装和人面兽心。例如,“老虎戴玛尼珠――假充活佛(藏语)”,“老虎带喇嘛帽――人面兽心”,“老虎背十字架――假装耶稣”,“老虎披羊皮――装样(羊)”,“老虎披蓑衣――终归不是人”,“老虎咧嘴笑――用心歹毒”等。

老虎的虚伪从另一方面来说也体现了虎的智慧,但虎绝对不是狡猾的狐狸,它更多的是鲁莽和霸道。“老虎拉车――不听那一套”比喻不管别人怎么说,怎么做,都置之不理。“老虎打架――劝不得”也从侧面表现出虎的莽撞和霸道。而老虎的霸道更体现在“老虎欠债――讨不回来”,老虎更是惹不起的,“虎头上捉虱子――找死”,“猴子骑老虎――下来完”。

(二)表现老虎的生活习性

老虎是山中之王,自然很有威风,但虎威不会轻易显露,因为“老虎藏在洞里――威风不显”。勇猛刚强是老虎的显著特点,它总是特立独行,“老虎走路――不要伴,独来独往”。每只成年虎按实力在山林中都有自己的领地,彼此不越界,即使是“夫妻”,也不得擅自闯入对方的领地。老虎是凶残的,但也是鲁莽的,“老虎进山洞――瞻前不顾后”。老虎的凶恶还体现在吃上,“老虎不吃素――专啃硬骨头”,“老虎不吃猪――世上没见”。老虎虽然凶恶,但也会显得“虎头虎脑”,做出一些可爱的动作,“老虎捉蟋蟀――笨手笨脚”,“老虎吃蝴蝶――想入非非(飞飞)”。

(三)含有特殊的象征、比喻义

在与虎相关的歇后语中,除了以上借物喻人的形式外,还有表达特殊象征、比喻义的情况。这些特殊的象征、比喻义一般都阐述了一定的人生哲学、处世之道,反映了汉民族特有的某些特征。

“老虎追的猫上树――多亏留了一手”表达了人在社会中要谨言慎行,为自己留足后路,以防他人反咬一口;“被窝里喂虎――害人又害己”说明了恶劣行为带来的恶果是相互的;“老虎进村――没人敢理”,“老虎进城――家家关门”,“老虎演戏――好看也别看”既表达了人们对待恶势力的态度,也反映了汉民族的一种隐含的规避和保守的心理特征。歇后语是对社会状貌的通俗性描述,我们只有对这些文化的承载物进行文化的延伸后,才会更深入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

人在社会中立足,“留一手”是非常必要的。“猫儿教老虎――留一手”的睿智之举最后不仅保全了自己的性命,而且成为制约老虎的法宝。社会需要彼此信任,但谁又能保证每个人都对你全心全意。自私是人的通病,所以我们在倾心于人的时候,要先了解对方,不能一味地沉浸在骄傲地表现之中,至少我们要明白自己的优势是什么。要知道“猫被老虎撵上树――多亏留一手”。

(六)“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事物总是变化发展的,目前的处境并不代表永远的位置,所以今朝威武难保世代昌盛,过去潦倒无碍当下富贵。人生起伏跌宕,“下了山的老虎――不如狗”说明即使是威猛的老虎也有失势的时候。“老虎窝里出狸猫――一代不如一代”体现了由盛转衰的变化。所以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谁也不要小看谁,也许你的周围就有下一个乔布斯或马云。

既然世事是变化的,我们就要对这种变化有所准备。如果你现在自感安逸,那就要当心了,因为危险总存在于安逸之中,古人就有“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说法;如果你身处困境,也不必自卑,只要你有一颗上进的心和改变困境的勇气,一切困难都是“纸老虎”。

虽说“心态决定一切”,但没有切实的行动一切都是幻影。面对时事的变化,我们不仅要“居安思危”、“处乱不惊”,而且要付诸于行动,去利用变化的形势。居安思危者一定不能因循守旧,变化的存在为旧制的改革提供了机会,聪明的人会与时俱进,把握机遇。而处乱不惊者只有在“乱”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明确了前进的道路,才可冲破困境,成为“乱世英雄”。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不仅仅说明着时事的变化,而且蕴含着创造的力量。

(七)要勇气也要谋略

有人曾总结成功人士经验,提到成功的人需勇气和谋略皆备,古人评价一个人有才华也常用“智勇双全”的词语,可见勇气和谋略是成功的重要基础。而在现实中,很少有人两者皆备,或是“徒手打老虎――有勇无谋”;或是“秀才遇到虎――再吟诗也跑不脱”,光有才却缺乏勇气;或者是既没勇气又没谋略的随大溜者。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瓶颈,可是我们却总是不敢正视它。有勇无谋的人是鲁莽的,他们把谋略当作书生气的表现,所以有“与虎共眠――好大的胆子”;可精于谋略的人又却些勇气,生怕“兔子进虎穴――白送死”,一失足成千古恨;勇气、谋略双无的人总是那样没心没肺,只是嘴上功夫而已。要做到两者皆备,学会自省是必须的;其次要有“三人行必有我师也”的谦虚心态,试着从对方的角度去考虑事情;最后要努力突破自我,勇敢的人要学着“三思而后行”,谋略家学着放手一搏,随大溜者学着找到自我。

也许有中庸思想的人更可能皆备几种相对的品质,智勇双全者一定是最深刻的那一个,他既要考虑到问题的实质,也会该出手时就出手。有时,停顿正是冲刺的前奏。

(八)“名声”效应

在人与人之间还不熟悉的时候,“名声”是彼此了解的主要方面。当你已在众人面前树立了好的名声,它就会产生神奇的“蝴蝶效应”,使你获得丰富的人脉。相反,当你起初就给人以坏的印象,如果要挽回的话就有些困难,因为“老虎不吃人――恶名在外”。名声也会带来行为上的连锁反应,首先一个人的名声会为自己带来相应的伙伴,包括正气之友和臭味相投者;其次名声也会给人留下特定的心理暗示,比如老虎的凶恶已经在人们心中留下深刻印象,有些人宁愿做“老虎身上的虱子”,有些人打算“徒手打老虎”,还有一些人却是像“山羊见了老虎皮――望而生畏”。

名声在人的一生中有重要作用,我们要学会经营名声。“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是古人留给我们的智慧哲言;其次要行善行,世界上许多事都是相互的,“送人玫瑰,手有余香”是善行的双赢结果;最后要明白包容和理解是增进感情、深入交流的重要前提,当我们微笑着承认了对方,对方也会对你多一份信任。名声是抽象的东西,可以改变。谁都会有失足的时候,但上帝疼惜真心悔过的人,只要我们下定决心,大家一定会被你的真诚所感动并重新认可你。

好的行为带来好的名声,好的名声带来好的机遇。“名声”效应告诉我们在为人处世中要为自己塑造好“品牌”,从而招得伯乐的赏识和众人的拥护。

四、结语

词汇本身没有什么意义,当我们赋予它更多的文化色彩后,它才变得绚丽多彩。生肖虎作为一种事物,当它被运用到语言文化中后,便被赋予了人的特性,反映出特定的民族心理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注释:

①禚柏红,郭俊峰.生肖虎(十二生肖与中国文化丛书)[m].济南:齐鲁书社,2005.24.

参考文献:

〔1〕禚柏红/郭俊峰.生肖虎[m].济南:齐鲁书社,2005.

〔2〕余寿军.虎啸空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0.(十二生肖民俗文化丛书).

最新歇后语篇9

以一物起兴,引起主题,这乃是比兴手法的运用,也是以形象化取代或引出抽象“结论”的一种基本模式。我最欣赏的是那话语所传达的特殊语境,及其隐含的人物心态、神态与复杂的可资联想的丰富内涵,而这些,恰恰是“直白说明”所不具备的。歇后语的高品位的文学价值,恐就在此了。

“外甥打灯笼――照旧”。这是叙述性语言,却以“谐音”为桥梁,架设于一种抽象的社会现象的概括上。对于一个长期处于封闭、保守、缓慢滞后的无变化静态生活环境中的人们,这个歇后语的使用频率是高的。当人们迫切期待着改革、创新的局面出现时,遇到的却是一切如故,依然如我,“外甥打灯笼――照旧”所表达的那种失望与无可奈何的情绪,便是很沉重的了。

优秀的歇后语总在轻俏的调侃和讽喻中隐含着对丑恶的人和事的轻蔑、戏弄以及充满信心、居高临下的精神优越感,这是它的真正人民性之所在,也是某些文人话语中不易取得的一种“民间优势”。“驴屎蛋子――两面光”,辛辣地画出了油滑小人物两面讨好的市侩相;“绣花枕头――一肚子草”,让人想起胸无点墨却故作斯文的花花公子;“聋子的耳朵――摆设”,不是对社会上颇为流行的诸多形式主义的事务有力地的一刺吗?譬如有的“窗口”行业挂在那里的所谓“意见薄”便是一列。

最新歇后语篇10

关键词:一带一路;马歇尔计划

中图分类号:D820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5-0000-01

一、“一带一路”与马歇尔计划概念界定

“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了促进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联系,为沿途国家的相互合作构建平台。马歇尔计划,是由美国主持与进行的,旨在修复二战后西欧各国因战争造成的惨败经济与境况,对后来欧洲的发展和世界格局产生影响。

二、一带一路与马歇尔计划的相似之处

1.均可以解决国内生产过剩的经济问题

美国在二战后国内生产过剩,导致经济危机,是美国实行马歇尔计划的一个重要原因。将过剩的产能输送至战后百废待兴的欧洲各地,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美国经济危机问题。我国由于房地产、投资行业的热潮,在某种程度上也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而“一带一路”所能辐射到的国家里,发展中国家占较大比例,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将我国过剩的产能、资金输送至这些国家,既可以帮助发展中国家进行基础建设,也可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2.均可以推动本国货币国际化

马歇尔计划在实施中对美国极为有利的一项即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该体系的建立是促进美元逐步成为世界货币的首要功臣。“一带一路”搭建我国周边区域合作平台,增加我国和新兴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往来,尤其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丝绸之路基金的设立,推动中国国币走向国际化。

3.均对本国外交政策有推动作用

美国在二战中与苏联形成两极对峙的场面,因此在二战结束后,出台马歇尔计划,想要拉拢西欧各国以壮大自己的阵营,进而为巩固自己的世界霸主地位打下基础。我国的“一带一路”计划则主要是为了促进我国与周边国家,沿线国家的合作与新发展,它与我国外交政策是一致的。

三、一带一路与马歇尔计划的不同之处

1.设计构想不同

美国在战后提出马歇尔计划,解决本国自身问题,帮助战后欧洲各国,想通过马歇尔计划笼络欧洲各国抗衡苏联,为称霸目的做好铺垫。主席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是希望通过它实现我国与周边各国互利共赢,走和平发展之路。

2.本质目标不同

美国选择在二战后出台马歇尔计划,拉拢西欧各国,通过有附加条件的帮助进而加以控制,为以后的称霸目标打好基础。我国在古代的丝绸之路,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做出过杰出贡献。现在,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是在新形势下对丝绸之路的新发展与新推动,是我国积极参与国际合作的有力一步。

3.时代背景不同

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战争是时代的主题,当时欧洲各国经济遭到重创,美国希望借此机会拉拢西欧各国,以此对抗苏联。我国的“一带一路”是在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提出,其目的是为了将自身的优势与周边国家进行分享与合作,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新层次。

4.辐射国家成分不同

马歇尔计划的构成国是美国级西欧各国,均为资本主义国家,且都属于第一世界或第二世界。"一带一路"的包含范围则比较广阔,沿途不仅有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有资本主义国家,也有社会主义国家,有助于推动各类国家优势互补,实现沿途国家的新发展。

5.包含的具体内容不同

马歇尔计划的实施主要是向西欧的国家提供资金、劳务、产品等,最重要的还有政治的支持,想要削弱社会主义力量。“一带一路”则是与沿途国家分享优质资源,加强彼此的合作,建立贸易平台,内容包括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五通”,比“马歇尔计划”内涵丰富得多。

四、一带一路与马歇尔计划的根本区别

1.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

我国推行“一带一路”政策,既不以意识形态划分,也不以经济的先进落后划分,旨在促进沿线周边所有国家相互交流,相互合作,共同发展,是包容、公开、公平的新型平台。马歇尔计划是迎合冷战需要产生的,加剧了意识形态的对立。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准则

我国一直以来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共处的外交政策。“一带一路”所辐射的所有国家,均按本国意愿决定是否参与,没有任何附加条件。马歇尔计划在帮助西欧各国的同时,强行赋予众多不平等条约,成为插手西欧各国经济的筹码。

3.中国一贯遵守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起建设性作用

“一带一路”致力于加强不同意识形态,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国家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坚持求同存异的价值取向。中国作为新生经济力量,有责任与义务带动周边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实现不同国家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而马歇尔计划"加剧了两大阵营的对立,使世界笼罩于战争的阴云之中。

4.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的战略抉择

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是为了更好地谋求和平发展,而“马歇尔计划”看上去是一个经济救助计划,其最终目的却在于大国争霸。两者不可同日而语。

五、结语

总之,我们应该理性、客观的看待一带一路与马歇尔计划的对比。从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来看,二者确实有类似之处。首先,二者都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本国的产能过剩问题。其次,从客观看结果来看,二者都拉动了计划参与成员国的经济的发展。但马歇尔计划是带有政治与安全属性的,而“一带一路”是单纯的为了共同的发展。但是,正因为有了马歇尔计划的实施,我们在“一带一路”的具体实践中才有经验与教训可寻。

参考文献:

[1]金卫星.马歇尔计划于美元霸权的确立.史学集刊,2008年11月第六期,7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