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母的性格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1:58:09

贾母的性格特点篇1

《红楼梦》成功地塑造了几百个人物,许多主要人物都是在第三回的节选《林黛玉进贾府》中陆续出现,作者把他们推到“舞台”上出场亮相,使读者初步了解他们的性格。而这些主要人物的性格,又是通过行动细节、表情细节、言谈细节、肖像细节、心理细节等性格化的细节描写来完成的。

小说是通过贾府上下迎接这位从苏州来的小客人――贾母的外孙女林黛玉,让人物粉墨登场的。首先看人物的出场描写,从贾母第一个出台到宝玉最后一个亮相,人物登场先后适宜,描写详略得当,虚实兼备,方式多样。贾母是“迎”着出来的,邢、王二夫人和李纨是伴随而出,迎春姊妹是被请后,“簇拥”而出。重点描写的是凤姐和宝玉,这两人出场的共同特点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即先声夺人,所不同的是:凤姐的“声”是笑出来,宝玉的“声”是脚步声。且看他们的出场描写: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

一语未了,只听外面一阵脚步响,丫鬟进来笑道:“宝玉来了!”……

在贾府,在老祖宗贾母面前,“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只有凤姐敢如此大声说笑,宝玉敢如此毫无顾忌,这些行动细节表现了他们在贾府中不同于一般人的特殊地位和深受贾母的庞爱,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凤姐的泼辣和宝玉的莽撞性格。

宝玉出场后的行动细节描写,最突出的是“问玉”后“摔玉”。宝玉初见黛玉,问“可也有玉没有。”黛玉回答没有。小说对宝玉听后的反应作了如此描绘:

宝玉听了,顿时发起痴狂病来,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骂道:“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了!”

宝玉突然摔掉“命根子”“通灵宝玉”,即是对宝玉向往平等,与封建束缚决裂的叛逆性格作了直接的刻画,也是全部《红楼梦》里宝玉第一次显露性格的重要细节,同时还暗示出宝黛爱情未来的命运。

作者在着意描写人物出场中的行动细节时,同样用浓墨重彩描绘人物出场后的表情细节。黛玉刚进贾府,初到贾母房间,就把在场的每一个都组织进一片“哭”的海洋之中,此间六次写到“哭”:第一次是黛玉拜见贾母,贾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接着“地下侍立之人,无不掩面涕泣”,“黛玉也哭个不住”;再后来说到伤心处,贾母“搂了黛玉在怀,又呜咽起来”;王熙凤见了黛玉,也“用帕拭泪”哭了一回;宝玉因黛玉无玉而狠命摔玉,气得“满面泪痕”。

这六次哭态的描写,表现出各种人物的身份和个性,显示着不同的内蕴,贾母“大哭”,是表现外祖母对外孙女的疼爱和怜惜;贾母“呜咽”,是说到女儿“先舍我而去,连面也不能一见”时而伤心,表现贾母对女儿的亲情和怀念,属于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伤感;“黛玉也哭个不住”,是她见到外祖母,想到自己幼年丧母,孤苦伶仃,寄人篱下的悲苦身世而哭,表现她多愁善感;王夫人等“地下侍立之人”,本对黛玉无感情,又流不出眼泪,迫于老祖宗的权威,只好“掩面涕泣”,“掩面”二字语约意深,入木三分地把王夫人等装哭做戏,仰贾母鼻息行事的虚伪丑态裸地暴露在读者面前,使人看清王夫人等对黛玉的虚情假意及冷酷的面目。王熙凤“用帕拭泪”之前,先是“笑”着称赞黛玉标致以讨好贾母,又迅速由笑转哭,“用帕试泪”,等贾母一笑也又立刻“转悲为喜”,可见她这种“笑”“哭”、“悲”“喜”的表情变化,完全是以贾母的情绪为转移,是做戏给贾母看,充分表现了这位凤姐的见风使舵,随机应变的虚伪性格。

与六次“哭”的描写有异曲同工之效的是作者写了二十五个“笑”,而林黛玉的笑写得最多,多半是礼节性的陪笑,突出表现她“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小心翼翼性格,从这种“言浅而意深,用常而得奇”的“哭”“笑”描写中,足见曹雪芹字斟句酌,惨谈经营的良苦匠心。

鲁迅说过:“《水浒》和《红楼梦》的有些地方,是能使读者说话看出人来的(《看书琐记(一)》)”。《林黛玉进贾府》中有几处好象是不经意的对话,可人们读了就能“看出人来”。王熙凤出场后,有一段写她与王夫人关于放月钱和找缎子的对话:

“月钱放过了不曾?”熙凤道:“月钱已放完了。才刚带着人到后楼上找缎子,找了这半日,也并没有见昨日太太说的那样的,想是太太记错了?”王夫人道:“有没有,什么要紧。”因又说道:“该随手拿出两个给你这妹妹裁衣裳的,等晚上想着叫人再去拿罢,可别忘了。”熙凤道:“这倒是我先料着了,知道妹妹不过这两日到的,我已预备下了,等太太回去过目好送来。”王夫人一笑,点头不语。

这一段对话,我们如果细细品味,就能读出有着矛盾细节的对话。意蕴:王熙凤说王夫人让她找缎子,就是向贾母及周围的人传达王夫人早就准备给林黛玉做衣服的假信息。王夫人当即没理解,只好随口吱晤:“有没有,什么要紧。”可她很快并弄懂了侄女的心计,就补充说:“该随手拿出两个来给你这妹妹裁衣裳的。”王熙凤达到了在贾母面前为王夫人邀宠的目的之后自己也不甘落后,因而说自己“先料着了。”让贾母觉得她们姑侄俩都是不约而同地关怀老太太的心肝宝贝林黛玉。王夫人笑的正是侄女邀宠买好的心计,对侄女的这个特点自然不便点破,只是会心一笑,点头不语。

听到这段有破绽,有矛盾细节的对话,不难理解王熙凤和王夫人的用心,讨好贾母;同时也能理解作者的匠心,表现了王熙凤和王夫人的虚伪性格。

林黛玉回答读什么书时,作者也有两次看似矛盾的描写:一次是回答贾母,一次是回答贾宝玉。

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黛玉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瞎子罢了!”………

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黛玉前后矛盾的回答,跟贾母的话有关系。贾母的话明显透露出对女孩子读书的轻视,所以在回答宝玉时黛玉改了口,这看似漫不经心,实则煞费苦心的改口,充分表现了黛玉的机警乖巧,更进一步印证了她进贾府是过着“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寄人篱下的生活。

此外,本文对人物的心理描写也是性格化的。作者写贾、黛二人初次见面,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似曾见过。且看原文:

黛玉一见便大吃一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象在哪里见过的?何等眼熟到如此!”

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贾母笑道:“又胡说了,你何曾见过!”宝玉笑道:“是没见过,却看着面善,心里倒象是远别重逢一般。”

贾母的性格特点篇2

【关键词】哭笑人物形象性格百态

选自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三中的《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以“林黛玉进贾府”这一事件为中心,以林黛玉进贾府第一天的行踪为线索,通过她的耳闻、目睹、心感,为我们展示了贾府这一典型环境,介绍了一大批主要人物。笔者以为,抓住文中的一“笑”和一“哭”作为学习的切入口,我们便能很好地把握贾府众多的人物形象特征。

一、先说哭

根据不同人物不同的“哭相”,我们给哭进行归类:

1.真哭。哭者有贾母、黛玉和宝玉。文中两次描写贾母的哭,一次是:“黛玉便知是他外祖母。方欲拜见时,早被他外祖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另外一次是在谈论起黛玉之母病逝经过的时候,“不免贾母又伤感起来,因说:‘我这些儿女,所疼者独有你母。今日一旦先舍我而去,连面也不能一见.今见了你,我怎不伤心!’说着,搂了黛玉在怀,又呜咽起来。”贾母的这番话可以作为她哭的情感注解。无论如何,白发人送黑发人这种伤心是自然而然的,如果贾母见到黛玉不哭.倒显得不合常理了。林黛玉是《红楼梦》中哭得最多的,但在本章节中却只有一次哭,那就是在贾母搂着她大哭的时候,“黛玉也哭个不住”,她这次哭当然更是真情流露。自己母亲去世了,不得不流落到外祖母家,内心伤感再加上寄人篱下的天生敏感,一旦有人触发,“哭个不住”是顺理成章的。但黛玉毕竟知礼,知道什么时候该哭,什么时候不该哭,所以一旦别人劝解,便就自行止住。宝玉的哭很有意思,不是为了自己姑母的死和黛玉的身世,而是因为黛玉没有像他那样拥有玉,在摔玉之后竟然“满面泪痕”。宝玉的哭一方面印证了他那种“无故寻愁觅恨”的性格特征,另一方面也初步显示出了他对平等自由的追求和对封建束缚的无奈。

2.陪哭。当贾母楼住黛玉大哭的时候,“当下地下侍立之人,无不掩面涕泣”。这些侍立之人既包括邢夫人和王夫人,也包括那些丫鬟和老嬷嬷。她们的“掩面涕泣”只是为了替贾母营造一种哭泣的氛围,是典型的陪哭,并没有真正伤感的成分。这说明了贾母在贾府中地位的尊崇,其他陪侍的儿媳和下人,都不能拥有自己的自由情感,而是要随着贾母情感的变化而变化。

3.演哭。这当然是指王熙凤的哭。之所以说王熙凤的哭是“演哭”而不是“装哭”,是因为王熙风的哭中有太多表演的成分,已经远远超过了“装哭”的表征。关于王熙凤哭与笑的多次来回转变.历来被人所称道.因为这种转变的难度之大。除了具有高超的表演才能的王熙凤,别人很难做到。文中为了写她与他人哭的不同,特意让她“用帕拭泪”。这个细节非常巧妙。手帕这个道具的选择也恰到好处,既为王熙凤的表情转变打好了基础。也让王熙凤有了充分的表演空间。

二、再谈笑

人物的身份地位不同,笑的内涵自然也不一样,我们也来归类:

1.真笑。贾母至高无上,想笑就笑,无须看人眼色。譬如她见到经常逗她乐子的王熙凤来了,就用戏谑的语言向黛玉介绍时.其笑当然无须刻意做作。至于宝玉,既然被称作家里的“混世魔王”,贾母对他又那么溺爱,哭和笑当然也是率性而为,同样也无须做作。

2.赔笑。陪笑主要是黛玉。黛玉本来是内心凄苦的,但初到外祖母家,需要处处和人打交道.总不能一直哭丧着脸。所以文中多次写了黛玉的笑,有的地方甚至还直接说是“陪笑”。如见王熙凤时“陪笑见礼,以‘嫂’呼之”:王夫人让她别睬宝玉时.黛玉“因陪笑道……”。除了黛玉,在贾母跟前的邢夫人以及众丫头的笑,也都属于“陪笑”。如当贾母命两个老嬷嬷带了黛玉去见两个母舅时,“邢夫人忙亦起身,笑回道:‘我带了外甥女过去。倒也便宜。’”邢夫人虽然是长房的夫人,但由于贾赦在家族中的地位不高,邢夫人在贾母面前说话也得陪着小心和笑脸。

3.会心一笑。王夫人和探春。王夫人向王熙凤说起找布料给黛玉做衣服。王熙凤道:“这倒是我先料着了,知道妹妹不过这两日到的,我已预备下了,等太大回去过了目好送采。”听了这话后,“王夫人一笑,点头不语”,王夫人这笑里面显然是对王熙凤办事周到感到满意,是一种会心会意的笑;探春对宝玉很了解,知道他说的话没谱。所以便会心一笑地说:“只恐又是你的杜撰。”这也表现出了探春直爽无忌的性格特点。

4.驭笑。把笑当做一种交际工具,一种左右逢源的手段.能够进退自如地驾驭笑声和笑容,这种本事当然只有王熙凤有。因此王熙凤的笑与她的哭一样,回环变化的幅度很大。有时甚至是“放诞无礼”的大笑。如未见其人先闻其笑声的初次露面;有时是满面堆笑,如见到黛玉时的奉承;有时是“转悲为喜”,王熙风把笑的内涵和功用演绎到了极致。

贾母的性格特点篇3

一多愁善感的人物性格特征

林黛玉是金陵十二钗之冠,也是贾母非常疼爱的外孙女,曹雪芹将林黛玉塑造成了符合中国人传统审美标准的美人,清新脱俗,宛若天仙,才华横溢,性格孤傲,又不沾人间烟火。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林黛玉属于性格柔弱的类型,这与她的家庭出身和成长环境是密切相关的。林黛玉前世是三生石旁边的一株绛珠草,受到赤霞宫神瑛侍者的甘露恩惠,便愿意跟随其下凡人间还尽眼泪。今世的林黛玉则成为了林如海和贾敏的独生女,年幼时因为其母亲身患重病不幸去世,而其父也因病身亡,才被迫寄养在荣国府。从林黛玉的生长环境可以得知,她自幼生活在较为凄凉的家庭氛围中,很早便感受到人世间的炎凉。一个人的生长环境是决定性格特征的因素之一,林黛玉柔弱的性格便是自身生长环境的一个侧面反映。

由于林黛玉身体虚弱,每天必须吃药治病以维持健康,于是产生了一种独具魅力的病态美。“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微微。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首诗恰如其分地将林黛玉的整体形象进行了概括,暗示她是一个具有卓越才华和俊美面容的奇女子。在进入贾府之后,尽管受到了很多人的宠爱和珍视,但是每天仿佛生活在阴影之中,童年的凄凉经历让她对周围的事物提高了警觉,增强了自我防护意识,只要有一句话不顺她的心意,便会暗自流泪,独自伤心,由此可以总结出林黛玉在贾府里的生存规则就是不能多讲一句话,不能多走一步路,这进一步加强了林黛玉多愁善感、孤芳自赏的性格特征。林黛玉平时寡言少语,喜欢安静的生活环境,在贾府大院里很少与其他姐妹们嬉戏玩耍,只愿同贾宝玉在一起,在住进大观园的潇湘馆后,取名为潇湘妃子,并在院落中种植了翠绿色的竹子,意在显示出她的清高。

林黛玉的多愁善感并不意味着性格懦弱,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彰显出其叛逆的一面。《红楼梦》是女性的悲剧,同时也是女性的赞歌,它通过文学的形式沉痛地打击了封建社会的礼教制度,揭露出封建礼教扼杀人性的本质特征。林黛玉恰恰是曹雪芹反击封建礼教制度的先驱人物,虽然她体弱多病、性格孤僻,但是在她的内心深处却隐藏着对封建制度的痛恨和对自由婚姻的向往。在林黛玉和薛宝钗之间究竟选择谁做贾宝玉的妻子,一直都是贾府高层所关心的问题。随着接触的深入,贾宝玉越来越发现林黛玉才是自己唯一的知己,她能够了解自己内心的所思所想,与自己志同道合。薛宝钗尽管可爱可敬,但没有林黛玉那种叛逆的特质,非常顺从封建礼教的安排,于是难免与贾宝玉在心理上产生了一些隔阂。在封建礼教制度的深刻影响下,贾府的高层即贾宝玉的祖母和父母,愈加发觉薛宝钗更加符合儿媳妇的标准,因为她能够很好地将与贾宝玉之间的爱情控制在封建礼教允许的范围内,而不是像林黛玉那样有着明显的流露。林黛玉尽管是贾宝玉的挚爱,但没有权利选择让她做自己的妻子,而是必须顺从长辈们的意愿,顺从封建礼教的安排。林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中隐含着柔弱和叛逆,正是这种复杂的性格特征赋予了她与众不同的人物特色,成为中国古典文学史中的重量级人物。除了林黛玉之外,《红楼梦》中还有不少女性具有多愁善感的性格特征,却罕有林黛玉那种敢于反抗封建礼教的叛逆特质。如果故事中的人物性格特征具有一定的相似度,而在文学作品中又有主次之分的话,则次要人物的加入往往是为了更好地反衬出主要人物的鲜明个性,增强读者对主要人物的认同感,使主要人物的命运得到更加全面的展现。

二圆滑世故的人物性格特征

薛宝钗是薛姨妈的女儿,拥有着显赫的身世,她举止典雅,容貌俊俏,优越的家境使她从小享尽荣华富贵,因此对封建礼教制度并没有太强烈的反抗心理,甚至劝说贾宝玉为了光宗耀祖应该投身仕途,在官场上有所作为,在日常生活中善于讨好贾母等长辈并颇具心计,由此可见,薛宝钗为人处世的圆滑世故。与林黛玉被迫流落在贾府不同,薛宝钗进贾府可谓是风光无限,车水马龙,豪华气派,足以显示其不凡的身世地位。圆滑世故的薛宝钗在贾府里左右逢源,同样也深得贾母的喜欢,她的性格与林黛玉截然不同,热情开朗、善于交际,在众人面前落落大方,是中国古代典型的大家闺秀。薛宝钗自幼熟读四书五经,再加上父母的教诲和在官场中的耳濡目染,自然造就了其善于揣测别人心理的本领。在她看来,世事洞察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她心思缜密,做事较为谨慎,有违封建礼教的事情几乎不做,可以说是一个忠实封建礼教的守卫者。当贾宝玉挨打之后,薛宝钗给他送药时说“若能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于忍受这样的皮肉之苦”,意思就是如果当年听我的劝说熟读四书五经考取功名的话,就不会这样惹长辈生气了。见贾宝玉不予理睬后又接着说“就算你不喜欢读书,也必须假装出一副爱读书的样子来”。这令贾宝玉非常反感,从这里可以看出,薛宝钗和贾宝玉在价值观取向方面有着本质的不同,为今后他们的婚姻悲剧埋下了伏笔。

与林黛玉的单纯可爱不同,薛宝钗善于见风使舵、阿谀奉承,为了更好地表现出这一性格特征,曹雪芹刻意在多个故事情节中进行细节描写。贾母过生日,众人陪伴贾母赏花,此时的贾母看见娇艳的花朵不禁感叹岁月无情,并说“花开虽好,只可惜白发不是赏花人啊”。薛宝钗却灵机一动,马上安慰说“老祖宗是越活越年轻,赛过南极老寿星”。心情失落的贾母听到这一番话后颇为高兴,并夸赞薛宝钗懂事听话。《红楼梦》在塑造人物形象的时候,有一个突出的技巧,就是扼住人物某一方面的性格特征反反复复地推敲描写刻画,然后在这一主要性格特征的基础上再拓展其他方面的性格特征,从而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充实,当然,在塑造薛宝钗这个经典的人物形象时也不例外。薛宝钗这一人物形象绝非仅仅代表着阴险狡诈、八面玲珑、沽名钓誉的势利小人,而是寄托着作者曹雪芹复杂的情感和感慨,一方面赞美这位少女的聪明可爱,怜惜她悲惨的命运结局,另一方面又痛恨她对封建礼教制度的百般顺从,自己本性纯真的一面已经被消磨殆尽。

贾家是一个矛盾重重、派系复杂的大家族,为了赢得自己的生存空间,薛宝钗善于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深知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即“事不关己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正如脂评所说:“待人接物不亲不疏,不远不近,可厌之人末见冷淡之态,形诸声色;可喜之人亦未见醴密之情,形诸声色。”薛宝钗特别注意迎合和揣摩贾府中地位显赫人员的心思,以求博得他们的一致认可,对于贾府中地位卑微的赵姨娘等人也没有一味地鄙视和排斥,这种温和中庸的态度使她在贾府中收获了很好的人缘。贾母称赞她稳定平和,就连从不夸赞他人的赵姨娘也发自内心地评价她“真是又大方又得体的大户人家姑娘”。薛宝钗的这种圆滑世故不应该被绝对地否定和批判,在那个特殊的历史年代和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圆滑世故的性格同样也是自我保护的有力武器,可以最大限度地防止别人的侵害,为自己的生存发展赢得机遇。薛宝钗做事周密细致,富有热心,在分送礼物时,不论与自己关系好的,还是与自己关系生疏的,都不忘送一份,以显示自己的情谊。这种做法符合她圆滑世故的性格特征,也使她在勾心斗角极为严重的贾府里广受好评,这一点无疑是令人敬服的。

三阴险狡诈的人物性格特征

在《红楼梦》中,最符合阴险狡诈这一人物性格特征的当属王熙凤,王熙凤是王夫人的侄女,贾琏的妻子,她长着一双丹凤眼,两弯柳叶吊梢眉,体格风韵,妩媚多姿。同时,王熙凤精明能干,是贾府的实际大管家,并深得王夫人和贾母的信任。王熙凤的性格中具有中国古代女性罕有的独立思想,在那个父权和夫权思想极为严重的封建时代实属不易,代表了中国古代女性争胜好强的一面,然而她的阴险狡诈却让人唾弃。王熙凤对丈夫的不顺从,更多地是因为女人内心深处的妒忌心理,她对金钱和权势的掌控欲望,则更多地显示出了她的贪婪心理。

在为人处世中,王熙凤就像一个高水平的心理学家,非常善于察言观色和揣摩对方心思,经常对方还没有开口,她就凭借着自己的经验和推理得知对方要说什么,这在很多场景中都有着充分的展现。能够及时地顺应对方心意,急转直下而又不落虚伪的痕迹,这样的本领在《红楼梦》里,只有在王熙凤身上可以发觉得到,因此,后人在评价她的时候总是感叹其机变之神速。王熙凤的阴险毒辣在日常生活的小事中不足以得到充分体现,一旦她遇到关乎自己切身利益或者人格尊严的事情的时候,便会使出浑身解数,将这一性格特征展现地淋漓尽致,而且她在与人争斗的过程中往往会迎难而上不甘示弱,不但在气势上要压倒对方,更要在心理上保持强者的姿态。

四热情豪爽的人物性格特征

贾母的性格特点篇4

一、宝黛性格特点的对比

我们可以看到两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林黛玉在母亲去世后投奔外婆家,众人对她怜爱有加,但大多只注意到她体弱多病;凤姐为讨好贾母观察到她的容貌标致,气派不凡;宝玉看到的是黛玉超凡脱俗的精神气质,她“弱柳扶风”的身姿和“风露清愁”的灵淑之气使他的灵魂清爽、净化。加上黛玉的心理、语言、动作描写,一个美貌多情、知书达理、为人处处小心谨慎的女主人公形象跃然纸上。宝玉是贾府中备受宠爱的人物,在林黛玉眼中,他是一个眉清目秀、英俊多情的公子。按照封建正统观念,男儿应努力读书,考取功名,光宗耀祖,而宝玉却厌恶读书,与封建正统的世俗观念格格不入。可见,贾宝玉是封建贵族家庭的叛逆者,他反对封建束缚、要求自由平等,他蔑视世俗、卓然独立,反抗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

二、宝黛初会感觉的对比

贾宝玉和林黛玉都是第一次相见,可以叫做“一见钟情”“一见如故”或“心有灵犀一点通”。黛玉一见便惊,但惊在心里。因为是女孩,要保持少女的矜持,同时也因是在外婆家,更得小心谨慎。而宝玉却不同,他在贾府中备受宠爱,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所以说话时直白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这也表现了他天真憨厚的性格特点。

三、王熙凤、贾宝玉出场方式的对比

王熙凤出场方式独特,随着一阵笑声破空而来。作者把她的出场安排在黛玉与所有人见过面之后,通过黛玉的眼睛来展示她在贾府中的特殊地位:她一出现就引来了众人的注意,在出场活动上给予了广阔的空间;在出场场合上,她与贾母的说笑,也说明她身份特殊,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旁人的“敛声屏气”侧面体现了她精明能干中泼辣的一面。贾宝玉的出场则是寓褒于贬,欲扬先抑。林黛玉听母亲说过,有这样一位表兄,憨玩异常,无人能管,舅母也说他是混世魔王,正在心中疑惑:“这是一个怎样的惫懒人物,懵懂玩童?”这时候,一位年轻公子进来了。宝玉就是在这样一种“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情境下出场的。宝玉的出现,让黛玉眼前一亮,既印证了“木石前盟”的故事,又为后面的爱情故事铺上了一层浪漫色彩。

四、人物塑造的详略对比

贾母的性格特点篇5

论文摘要:史湘云是“金陵十二钗”中最爽朗真率、英气夺人的“异样女子”。她出身不幸,却乐观开朗;才情洋溢,却不矜不骄;出言爽利,却坦荡无私;喜爱男妆,颇有名士之风、英豪之气。然而,这一切都填不平命运给她预设的陷阱,难逃“万艳同悲”的结局。本文分析了史湘云的性格以及她的性格怎样决定了她悲剧的人生。

前 言

聚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之精秀女子的大观园中,人们不会忽略有一位单纯而又豪爽的姑娘一一湘云。史湘云在《红楼梦》大观园中,是一个性格鲜明、思想复杂的典型形象。学术界对她的认识存在分歧,有的学者认为她是一个“禄蠹”,有的学者则认为她是一个“叛逆”。究竟应该怎样正确评价曹雪芹笔下的史湘云呢?本文力图从《红楼梦》的全部描写出发,在前人和现代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对这个问题作些基本探讨。

一、史湘云性格解析

昆仑先生说:“宝钗没有她真情,黛玉没有她深厚”,她“从来不沾染那些高贵小姐矜持扭捏的气习,她是一个不愿受统治阶级礼教穿凿、矫饰的好姑娘”;周先生还认为曹雪芹独具慧心地写湘云吃鹿肉的豪迈、湘云的答辩,就是点睛一笔:“是真名士自风流!这重要极了。这似乎就是雪芹的一种人生理想:淑女、贤才、英雄、名士,四者的交汇组构,融化为一,方是一个类型。”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红楼梦》,看看曹雪芹到底是怎样为史湘云写真塑形的。

1.豪放豁达、名士风流

在大观园众女儿中,魏晋风度是“诗疯子”湘云所独有的。这首先表现出她才思敏捷、风趣幽默:如第62回中,在酒席间,众人正在饮酒行令,轮到湘云,湘云便说道:“奔腾而砰湃,江间波浪兼天涌,须要铁锁缆孤舟,既遇着一江风,不宜出行。”说得众人都笑了,说:“好个诌断了肠子的。怪道他出这个令,故意惹人笑。”她说的酒底,更是别致有趣:“这鸭头不是那丫头,头上那讨桂花油。”众人越发大笑起来。湘云划拳赢了宝玉,限酒底酒面时,湘云便说:“酒面要一句古文,一句旧诗,一句骨牌名,一句曲牌名,还要一句时宪书上的话,共总凑成一句话。酒底要关人事的果菜名。”众人听了,都笑说:“惟有他的令也比人唠叨,倒也有意思。”又如在第70回中,她填的《柳絮词》,黛玉看毕,笑道:“好,也新鲜有趣。我却不能。”众人看了也夸其“情致妩媚”。不管湘云所吟的诗、所填的词、还是所作的酒令,都渗透着灵气,她见物生情,善于创新,大有魏晋风流才子的洒脱与情趣。

2.才思敏捷、压倒群芳

“海棠诗社”是大观园诗社的奠基,然而真正的主角却是最后请来“补作”的史大姑娘。请看:大家都忙着组织诗社,不知谁说怎不见湘云,宝玉听了拍手道:“偏忘了她!……这诗社要少了她,还有个什么意思!”湘云一来,就有“意思”,不但说明宝玉对湘云的爱慕,而且说明湘云在众姐妹中的文采不同凡响。果不其然,你看她的到来:“一面只管和大家说着话,心内早已和成,即用随便的纸录用。”请看她的《咏白海棠》:“薪芷阶通萝薛门,也宜墙角也宜金,花因喜洁难寻偶,人为悲秋易断魂,玉烛滴干风里泪,晶廉隔破月中恨。幽向嫦娥诉,无奈虚廊夜色昏。”众人看一句,惊讶一句,看到了,赞到了,都说:“这个不枉做了海棠诗!真该要起海棠诗社了!”湘云与众人说着话,“心内”却“早已和成”,可见她才思超脱。这干净利落的文笔、藻丽多彩的措辞、跌宕潇洒的气势,正隐含着她那从容不迫的气质,故激起了众人的共鸣。

3.隐忍内敛,逆来顺受

湘云住在二叔史鼎家,一谈起家常眼圈红红的,也只能私下和宝钗浅浅地提及。家里打发人到贾府来接她,她也只能“眼泪汪汪的”。在人前连句怨言也不敢说,怕家里来的人回去告诉她婶娘,自己又要受气,只私下悄悄地嘱咐宝玉常提醒贾母派人去接她。替别人做一点半点儿针线活,那些奶奶太太们还不受用,她也只能隐忍着。湘云不说不是她不想说,而是怕传到她婶娘耳朵里,她的日子更难过。她只能用逆来顺受的方式保全自己,事实上“口无遮拦”的湘云也有“守口如瓶”的时候。如在第38回中,湘云笑道:“我们家里如今虽有几处轩馆,我又不住着,借了来也没趣”。那几处轩馆谁住?湘云住不了轩馆,她又住在哪儿?我们不妨设想一下:爱说爱笑的湘云在史家生活的情形又该是怎样的呢?做活做到三更天,累得腰酸背痛,她还能笑出来吗?她又能笑给谁看呢?在史家,湘云没有自由,全由她婶娘当家,就连来贾府穿衣小事,湘云也得对婶娘百依百顺的。婶娘让她穿什么,她就得穿什么,一切都得按她婶娘的喜好。

二、史湘云悲剧命运的原因探讨

1.史湘云悲剧的外在因素

史湘云自小失去双亲,姑奶奶贾母因十分怜爱她,把她接入贾府,与宝玉终日相伴,把她当作男孩子一样去抚养。稍大一些,就被待她并不厚道的婶娘接回史家了。这时候的史家,已不再是“阿房宫三千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的时代了,而是像第32回里,宝钗对袭人所言的:“他们家嫌费用大,竟不用那些针线上的人,差不多的东西多是他们娘儿们动手。”

史湘云在叔婶家里“竟一点儿作不得主”、“做活做到三更天”,月银也只有几贯钱,她的处境竟不如贾府的大丫头袭人、晴雯等。在史家,史湘云事实上是一个有其名而无其实的贵族小姐,是一个得不到婶娘关爱的多余的人。而在贾府呢?与她唯一有血缘关系的姑奶奶贾母也年事已高,只有宝玉时常提醒才能想起派人去接她来。在贾府,表面上“谁都爱她,谁又都不一心一意地深爱她;谁同她都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谁又都不是她的知心朋友;谁也不敢怠慢她,谁又都不十分重视她。”

尤其是没有一个握有权柄的上层统治者提携和保护她,包括她的亲姑奶奶贾母和看贾母脸色行事的凤姐。一句话,史湘云在贾府也是一个微不足道的人物。

2.史湘云悲剧的内在原因

除了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对湘云的影响外,湘云从小所接受的教育对其思想性格也产生了影响。李少和认为湘云父母双亡,从小无人娇养,但这“并没有使她脱离‘绮罗丛’,远离封建礼教,封建传统思想的影响以及封建家庭教育的熏陶。她生活在封建统治中心的皇都,并且一直被禁锢在侯门似海的贵族官邸里,受着封建名教思想的濡染,史府的高墙深院,侯门小姐的闺闼,阻挡着新兴社会思潮微弱的春风,传统意识便在她稚嫩的头脑中占据一个重要的地盘。”

在贾府,贾母把湘云和宝玉一块儿抚养,在一定程度上,湘云也得到了自由的空间,使人性得到了发展,但贾母也是一个封建礼教的信奉者。第56回,当贾母从甄府来请安的四个女人嘴里得知还有一个宝玉,且相貌、性情、行事和自家的宝玉都相同时,她说:“可知你我这样人家的孩子们,凭他们有什么刁钻古怪的毛病儿,见了外人,必是要还出正经礼数来的。若他不还正经礼数,也断不容他刁钻去了……若一味他只管没里没外,不与大人争光,凭他生的怎样,也是该打死的。”贾母疼爱宝玉也是以此为准则的,与宝玉一起被贾母教养的湘云,在思想深处也不可避免地受其影响。就拿湘云的婚姻大事来说,就算她被贾府从宝玉婚配的人选中淘汰了,但爱的权利却不能被剥夺,爱也不能因此而泯灭吧!但她为什么不能像黛玉那样去爱,甚至连司棋都不如呢?其原因无非还是她摆脱不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伦理的束缚。

三、性格决定命运——史湘云的性格对其命运的影响分析

周国平在他主编的《人生圆桌》一书中说:“命运主要由两个因素决定:环境和性格。环境规定了一个人的遭遇的可能范围,性格则规定了他对遭遇的反应方式。由于反应方式不同,相同的遭遇就有了不同的意义,因而也就成了本质上不同的遭遇。我在此意义上理解赫拉克利特的这一名言:‘性格即命运’”1。曾扬华认为贾母一直是在关心黛玉,一心要撮合宝黛的爱情和婚姻的。贾母对湘云“由最初的疼爱变为后来的疏远甚至冷漠,尽量使她少来贾府,以减少她和宝玉的接触、防止她对宝、黛关系的干扰,也就成为必然的步骤和最起码的手段了。”2

等湘云定亲后,贾母感到史湘云对宝黛没有危险了,她“也因此恢复了对史湘云过去那种关爱的常态”3。事实上,贾母既没把黛玉配宝玉,也没改变对湘云自始至终的疼爱。史湘云是贾母娘家唯一常来常往的亲人。从小她就和父母常来贾府,父母双亡后,贾母疼爱她,就把她接到身边,并将其和宝玉一起抚养。第106回,贾府被抄家,史侯家派人来探望,刚痛哭过的贾母,还不忘问湘云所定的姑爷的家计、人品。当贾母听了回话说:“我前儿还想起我娘家的人来,最疼的就是你们家姑娘,一年三百六十天,在我跟前的日子倒有二百多天,混得这么大了……他既造化配了个好姑爷,我也放心……只愿他过了门,两口子和顺,百年到老,我便安心了。”第109回,贾母病势日增,“一时想起湘云,便打发人去瞧他。”回来的人转告琥珀,湘云的丈夫得了暴病,她“哭得了不得”,又不让告诉贾母,贾母不知原因,到临咽气时还抱怨湘云:“最可恶的是史丫头没良心,怎么总不来瞧我”(第110回)。可见贾母到死还牵挂着湘云。既然贾母那样疼爱湘云,与她又有血缘关系,为什么没把湘云配了宝玉呢?有的评论家认为憨直的湘云不善于利用她与贾母这层特殊的关系,假如她愿意“求得贾母稍加关照,或许她的命运不会如此多舛”4,湘云阿谀逢迎贾府最高掌权者——她的姑奶奶贾母的话,她果真就能当上宝二奶奶了吗?别忘了,贾母是个受封建思想影响很深的贵族老夫人,她深受封建伦理思想的束缚,是封建思想的维护者。她骨子里已浸透了三从四德的封建思想的影响: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夫在随夫,夫死随子。贾母所看中的亲孙女探春的婚事,她都说有她老子做主。迎春婚后受折磨,她亲奶奶贾母都说,小两口开始都要有摩擦,等有了孩子老练老练就好了。这倒不是说贾母不疼爱她们,对她们的婚事不管不问,而是她不想越权去管去问。湘云父母双亡,尽管贾母也一直想给她说个好女婿,“又为他叔叔不在家,我又不便作主”(第106回)。湘云的婚姻大事,由她叔叔婶婶主宰,贾母认为这也是天经地义的,不管湘云的婚姻是否幸福,贾母决不会主动出面干涉。

另外湘云虽有聪明才智、美丽的相貌、健康的体魄,但贾母只看到湘云思想性格的表面。在她看来,湘云的言行不符合封建淑女的规范,她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率性,毕竟是小孩子的行为。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中,便是逐渐磨掉率性,变得圆滑、周全和灵活的过程。她的热情、豪放改不掉,她也不想改。这样一个胸无城府,疏于思考的女孩,一个意气单纯,不平则鸣的假小子,在这样一个因为周围其他人自私的用心而复杂化了的贾府里,湘云完全失去了招架的能力。更何况她是个性情中人,做事全凭一时冲动,不知全面衡量,也没见她关心过家务,这样的人能成为管家能手吗?

宝钗不仅身体健康、行事做人都符合贾府对宝二奶奶的要求,而且她还有强大的经济后盾。宝钗出身在“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的皇商之家,虽不如先前鼎盛,毕竟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从经济利益方面考虑,宝钗也胜过湘云。此时的史侯家,也一败涂地了,更何况作为孤儿的湘云,“婶婶待她并不宽厚”,别说没有家私,即便有也轮不到给她带来。就算贾府以前虽也有过只看人不管家基的先例,如可卿、尤氏等,但对于已经连日常开销都成问题的贾府,如在第75回中,贾母见尤氏吃的是下人的白粳米饭,贾母问其原因,鸳鸯道:“如今都是可着头做帽子了,要一点儿富余也不能的。”贾母感叹地笑道:“这正是‘巧媳妇做不出没米的粥’来”,这时选一个家基好人又好的宝钗,不是最佳决择吗?

结语

湘云的悲剧是独具纯真美、豪情美被泯灭的悲剧,也是只求个人高洁的遁世者的悲剧。她虽超越了个人,但未能超越那一时代。她的悲剧,与黛玉、宝钗的悲剧融汇在一起,那乐观中透着悲伤、放达里藏着隐痛的[乐中悲]一曲,汇入了“怀金悼玉”的红楼梦交响乐中,丰富了整部乐章。

参考文献:

[1]吴戈史湘云论[j]延河,1957年第8期.

[2]朱彤史湘云结局简探——兼析红楼梦第三十一回回目[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77年第1期.

[3]朱彤论史湘云[j]社会科学战线,1978年第3期.

贾母的性格特点篇6

王熙凤作为王夫人的内侄女,贾琏之妻,在贾府中的地位是很高的。她生于富贵之家,得父兄娇宠,母姐疼爱,性格十分泼辣,为人精明,且极有心计,做万事都显出一股巾帼不让须眉的气概。她是一个真正的女强人,里里外外一把手,把贾府管理得井井有条。她是生活的强者,是一个敢于争取独立人格的女性,是一个在黑暗的封建社会里如火焰一般热烈燃烧的灵魂。

这样一个热烈且风光的女子,过生日会是怎样的一个情形?书中对凤姐过生日的描写大约是从第四十三回到第四十四回。从对凤姐过生日的提议商办、各位筹集银两,写到生日宴会筹办,再到看戏之时凤姐与贾琏的冲突,这一段文,短短数千字,却道尽了封建大家庭中的尊卑秩序,也折射出中古人际关系文化,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娱乐文化。

一、中国文化之尊卑秩序

凤姐要过生日,并非是由她自己提出来的,是由贾母当着王夫人的面儿提出来的。贾府地位最尊贵的人惦记着凤姐的生日,要带头凑银为她庆生,这从侧面反映出凤姐在贾府的地位之重要。一屋子的人落座时,座次是十分有讲究的。“薛姨妈和贾母对坐,邢夫人王夫人只坐在房门前两张椅子上,宝钗姊妹等五六个人坐在炕上,宝玉坐在贾母怀前,底下满满的站了一地”。在封建大家庭里,以上为尊,以左为尊。贾母地位最高,自是坐在上位;薛姨妈和贾母对坐,是照顾了薛姨妈既是薛家人,有是长辈的身份;王夫人和邢夫人作为贾家的媳妇,自是坐在正位上---门前两张椅;而钗黛等姊妹作为小辈就比较随意,坐在炕上,其中最为得宠的宝玉是坐到了贾母的怀里;那些媳妇作为下人是没有资格坐的,在下面站成一堆。地位高的有座,地位低的无座;在有资格落座的人中,又是根据地位排出了座次之分。中国古代礼仪文化中对大家庭聚会时的座次作出了严格的规定。此为显示尊卑文化之一。

当贾母把召集众人的目的说明之后,就开始带头出银子做生日。贾母出了二十两,薛姨妈紧跟着说是随着老太太,之后邢王两位夫人说:“我们不敢和老太太并肩,自然矮一等,每人十二两罢”。各位姑娘、媳妇们又根据各自的实际地位,出了份银。在这里,贾母是领头人,她出的二十两,仅有辈分与之相近的薛姨妈敢比肩同出二十两,两位夫人不敢越位,应比贾母出得少点......各人根据各自的地位凑银子,但相同的一点是,不管谁与凤姐私交很好想借机巩固感情,或是谁想借机向凤姐套近乎,或是求她办事,这人都不能超额出他的份银。众人当以贾母为尊,贾母出的二十两就是最高标准。在中国文化中,地位最高的人,其言行是不能被地位较低的人超越的,地位较低者应当比照地位较高者作出自己应有的言行,以示对地位较高者的尊重。尊卑秩序的规定是十分严格的。尊即为大,以下者不能僭越。此为显示尊卑文化之二。

二、中国文化之人际关系文化

在贾母召集众人筹银的活动中,贾母凑银时因偏爱宝黛二人,要帮他二人出份银,凤姐就说相较于两位夫人只出自己的份银,老祖宗多出了银子,吃了亏,然后出主意让贾母将宝黛二人的份银分给邢王二位夫人分摊。这里,她巧妙地运用了这个主意,既表明了自己并不徇情自己的姑姑王夫人,而是公事公办,按尊卑办事;同时还启发了赖大母亲之流的媳妇们,让她们找到自己的“位置”,很好的处理了这些所谓的“奴隶贵族”的利益分配关系。这一细节,折射出凤姐处理人际关系的高超手腕。

在凑银的活动中,比管事的媳妇们稍次一点儿的是丫头。丫头也是分了好些等级的。这里就只以大丫头―平儿为例。在凑银的活动中,贾母问平儿出银子,平儿说:“我那个是私自另外的有了,这是公中的,也该出一分。”平儿作为丫头的代表,很好的处理了这之间的人际关系。她和其他的丫头对凤姐而言是不同的。她是凤姐的心腹,是贾琏的通房丫头,在丫头中她的地位自是略高些。但无论如何,凤姐是她的主子,她自然要有特别的“表示”。在此,贾母们共同凑银的活动为公,她要出银子,此外为私她还得出银。这在贾母面前不失为一个懂事的丫头形象,又给凤姐一份安慰她是“忠实的下属”。不得不说,平儿也是将人际关系文化摸了个透。此其二。

总而言之,人际关系文化,就是为人处事的规矩和道理。中国文化中的为人处事,是一种温温和和的态度,至少在脸面上是要与人交好的。与不同的人处世有不同的规矩。要照顾到对方的身份地位和与自己的关系,所以说人际关系文化也是一门大文化。

三、中国文化之社会娱乐文化

现在的我们,娱乐文化是十分丰富的。电影、电视、网络......各种各样,五花八门。而古代的人们,断不如我们享受。普通人家是没有什么歌舞可以欣赏的,在侯门大户的人家,人们流行着欣赏戏剧,看杂耍,听说书。古代的大户人家,做生日等都会请戏班来闹一闹,更有甚着,会以请到名角儿唱戏来攀比。于是,娱乐文化以戏剧文化为代表就发展起来了。在《红楼梦》一书中,凤姐过生日时尤氏就请来了戏班。由于清代统治者爱好戏剧,戏剧的发展有十分坚实的社会基础。戏剧文辞,极具文采,是当世才子施展才华的舞台;戏剧表演,尽展艺术魅力,是中国历代艺术成果之精髓。戏剧浓缩了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精华,反映着文化发展的趋向,并引领着文化潮流。

文化是人文的某一群体所共创、共有、共传的生活方式及其精神观念。它有人为性和群体性,是在人类的群体活动中体现的。“凤姐过生日”体现的文化,就是贾府一府人的群体活动体现出来的,更是折射出当时的社会文化。尊卑秩序,不仅是尊老,还是尊夫;人际关系,当家人当家应当有手腕,下人办事应当符合当家人的命令,在社会上为人处世也应当顾全大局;娱乐文化,戏剧是大户人家的消遣,也是当时社会文化的风向标。看凤姐过生日,不光是看到了凤姐的风光,领略了贾府的繁华,更是体味到了社会文化的千滋百味。

参考文献:

贾母的性格特点篇7

      【关键词】《红楼梦》;人物形象;出场设计

       全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卫生部规划教材五年专教科书语文选篇《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对于这一回的赏析,大家的观点基本一致,即宝玉与黛玉的初逢。这一情节上承一二两回所叙说的前缘的描写,后开四五回人物情节的铺展。而整个前五回又是全书的序,可见这一情节在全文中的重要位置。

       看过《红楼梦》的读者都知道,作品中人物繁多,有四百多号人,要把他们一一叫出名来,本就不容易,更难区分那一府那一院。但作者对主要人物的刻画,却都各具情态,各有性格,即使是共居一处的兄弟姐妹,也各具形色,无不有血有肉,栩栩如生。而对于这些人物的出场,作者可谓巧发其中,精于安排。这便是我们在了解《林黛玉进贾府》“宝黛初逢”这一重要情节的安排之外所要探讨的。

       一、精于挑选,委以重任,通过身份的独特,拾串起繁杂的情节,牵扯出关系各异的人物

       就在《林黛玉进贾府》这一节中,贾府主要人物就出现了十余人之多,作者并不介身其中进行解说,不作孤立静止的介绍,却借作品中一主要人物的活动,来推动情节的发展,刻画人物的性格,从而达到进一步展现贾府及其家族主要成员的目的。这一主要人物首选林黛玉,也就是说作者让读者跟随林黛玉足之所至,目之所见,耳之所闻,心之所感来见识贾府这个历时百年的钟鸣鼎食之家,来认识其家族的主要成员。但为何选中这一葬花吟月的多愁善感的林黛玉呢?先让我们来认识一这位林家小姐。

       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是个冰雪聪明、才思过人、而又孤高冷傲、多愁敏感的弱女子。她的秉性来自于家庭教育,祖辈四世封侯,父亲林如海虽断了世袭,却能发奋苦读,凭着“学而优”博得个鼎甲出身,探花及第,钦点巡盐御使,林黛玉这个侯门小姐就出身于这样的世禄之家,又是书香门第的家庭。林如海膝下无儿,就将独生女当成儿子来抚养,又因黛玉聪慧,所以聘请饱学之士任西席,专教她念书。这样的家庭熏陶下的林黛玉怎不才思过人。加上林如海是以“学而优”仕进,当然看不起那些靠祖上荫功戴上花翎的膏梁轻薄之流,甚至对现居工部员外郎的贾政,虽是内兄,却也不将他放在眼里,要不是考虑到贾政为人谦恭厚道,他也不屑于去求他的托孤的人情。由此可见林如海的孤傲,再看他平素教女儿“惜身养福”即不贪婪,有节制,亦可见其为人清廉。在父亲影响下的林黛玉怎不孤傲不群,清高自衿。

       丧母之后的林黛玉,不得不尊父命去投靠外祖母。而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这早已为母亲生前所告知。黛玉到外祖母家当然不能贻笑大方,加以寄人篱下,怎能不“步步留心,时时在意”所以黛玉到贾府后观察必然是精细的,判断必然是审慎的,以林黛玉的聪慧精明,加上她有意的观察,贾府的内内外外,方方面面,从门前的石狮到屋里家具的摆设以及各色人等的服饰,举止、谈吐、她全都看在眼里,默记于胸。曹雪芹就是借林黛玉的观察,从而介绍贾府的概况,既符合情节发展的需要,又符合黛玉这个人物的个性特点。

       要介绍贾府,特别是要贾府内的那些主要人物在一时间内陆续登场,就要考虑什么机缘,什么事情,什么场合,什么人物,来牵针引线,把这纷繁复杂人物情节给拾串起来?看来只有林黛玉堪当此任,只有这位远来的至亲、新遭大故的孤女、贾母亡女的唯一骨肉的到来才能惊动上至贾母、邢、王两位夫人,下至李纨,熙凤、迎春三姐妹;不仅惊动内眷,还惊动了贾赫、贾政、宝玉。曹雪芹借林黛玉这个人物来揭开贾府各院的重重帷幕,人选即恰当,情节又合理,也只有在这样的悲喜交集的会见中,才更容易显现一些人物的性格。

       二、牵针引线,顺藤摸瓜,借助人物的活动,推动情节演绎,展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在这回书里,是贾府这个典型环境、贾府中众多典型人物的第一次露脸。曹雪芹借林黛玉的活动,将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一一展现出来。如对环境的描述,林黛玉坐着轿子行近宁国府,展现在面前的是街北的两个大石狮,三间兽头大门,门前列坐着华冠丽服的十来个人,门上匾额是“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林黛玉判断其为贾府之长房。到荣府时从进门到换轿夫的转折,雕梁画栋的游廊厢房,穿红着绿的丫头们,处处显示贾府的雍容富贵。在贾政堂屋时,抬头看见一个赤金九龙青地大匾,有御书的斗大三个字:“荣禧堂”。“敕造”和“御书”,可见贾府的尊荣富贵的原由。而“荣禧堂”内青绿古铜鼎、待漏随朝墨龙图,宴居之所的文王鼎、美人斛的摆设无一不显出主人以“忠君、勤政、守礼、尊法”自勉和标榜。

       贾母的出场倒能贴切显现其对林黛玉的疼爱和关切,所以不待外孙女进门,自己就颤颤巍巍的迎了出来相互抱头痛哭。作为贾府的“老祖宗”即封建家族的一家之长,她的至高无上的权威也展露无余,老太太一哭,“当下地下侍立之人,无不掩面涕泣”,在接下来的“贾母用饭”的过程中,黛玉更是深有体会,“丫环仆妇个个敛声屏气,严整恭肃,连一声咳嗽也不敢出”,家人之间,繁缛礼节,冷酷可怕,这就是封建贵族阶级的家庭专制。所以贾母可以一手培育宝、黛的爱情之苗,也可以残酷摧毁她们爱情的蓓蕾。

       迎春三姐妹同时登场,虽打扮一样,但迎春温柔沉默,观之可亲,探春文采精华,见之忘俗,惜春身长未足,形容尚小。她们和黛玉的见面虽然没有言辞的表现,但从不同的形容却可见其不同的性格。

       王熙凤是贾府中杀伐决断、威重令行的铁腕人物。她的出场更是有声有色。就在大家敛声屏息的时候,她却放诞无礼,扬声说笑而来。好奇的黛玉抬眼看处,一个泼辣风骚而又雍容富贵的少妇掀帘而入。只见她头上珠光璀璨、身上彩绣辉煌,吊眼扬眉,苗条风骚、春风满面、笑里藏刀。她在初会场合中的权谋机变,见风使舵,声形并现,令人可叹可畏。这位荣国府中庶务大权的独揽者的机敏和才干,就在首次亮相中已露出了峥嵘的头角。

       贾赫、贾政虽然没有露面。但从他们的居住环境中却显现了各自的性格特征。贾赫的小巧别致、树石皆好的院落,许多盛装丽服的姬妾、丫环,加上他“身子不爽”、“怕见了伤心”的虚套的传话,早就显现了他的为人。贾政也因斋戒去了,未见黛玉,但从“荣禧堂”的摆设和黛玉所见的“半旧的枕褥、椅套、炕桌上的书籍茶具”可见兄弟俩的不同,也见出贾政是个封建正统的卫道士,封建礼法的恪守者。

       三、巧于安排,极力渲染,多角度侧面烘托,浓墨重彩描绘,为主要人物的登场铺垫造势

       一部《红楼梦》,假若抽出贾宝玉和林黛玉着两个主要人物,恐怕就难于流传下来,当然假若少掉了如王熙凤、贾母、迎春、惜春等人,同样会逊色很多。在节选的本回里,这些同样重要的人物已经次第暂露头角,而主要角色的出场却有些姗姗来迟,或者可称是呼之欲出,而又犹抱琵琶半遮面。黛玉的形象虽经旁人眼观,侧面有所描写,但也只是潦潦几笔,不够明朗,而宝玉就更是“如雷贯耳”,却是难识庐山真面目,黛玉虽急于一睹表哥“顽劣混世”的风采,但也只能从妗母口中再次证实传言的不虚。

实际上,对于宝玉与黛玉的初逢的安排,曹雪芹却是煞费苦心的。在作品的首回,曹雪芹一开始就将读者引入这样一个似真似假、若隐若现、亦仙亦凡的境界中:这边是气象赫赫的荣国府,那边是仙乐频频的太虚境。女娲炼成的“通灵宝玉”被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至“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之地、温柔富贵之乡”去了结风流公案。而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为酬报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恩,甘愿随他下世为人,把一生的眼泪还给他。基于曹雪芹在作品的艺术构思中贾宝玉和林黛玉这两个人物的重要分量,他俩人的出场也就有了前面匠心独具的设计,即在全书序幕中亮相,在两心相通时出场。于是有了第三回中两人初次相会的精彩场面。

       在曹老先生的笔下,写尽贾宝玉的风流神采: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戏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如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项上金缡缨络,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宝玉。换了冠带之后,依然是“面如敷粉,唇如施朱;转盼多情,语言长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风情,悉在眼角。”这一切在黛玉的眼里,除了感受到其秀美的形象和动人的风采,更领会到它的秀美的容貌蕴含着一种“可心会而不可言传”的亲切和孺慕,“好生奇怪,倒象在那里见过一般”,曹雪芹以极其细腻委婉的笔触把这个多情善感的少女的内心活动刻画得异常真实自然。

       在林黛玉的眼里宝玉的容貌风度“最是极好”,在宝玉的眼里,黛玉的容貌风度又如何呢?“两弯似蹙非蹙鉴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时似弱柳扶花。心比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多三分”。在宝玉眼里,黛玉的“愁、泪、病、弱”自是与众不同,所以他一看罢,马上笑道:“这个妹妹我见过的。”宝黛的初逢以宝玉的摔玉而结束,这也预示着他俩的爱情将以悲剧而告终。

       这里所论述的虽然只是《红楼梦》第三回中人物的出场,但足于让我们看到曹雪芹惊人的艺术才华,不论是人物的刻画,环境的描写、情节的安排无不是理有固然,事有必至,从而充分展现了其现实主义艺术手法的高妙和传神之笔的不同凡响。 【参考文献】

      [1]游国恩.中国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

      [2]袁行霈.历代名篇赏析集成[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7.

贾母的性格特点篇8

关云长的义,张飞的猛,诸葛亮的智,鲁肃的忠厚,周瑜的小心眼,刘备的仁,曹操的奸,就是他们与众不同的具体特征。

金圣叹评点《水浒传》时说,《水浒传》的人物形象之所以深入人心,为人喜爱,无非是他把一百零八个人的性格都写出来了,叙一百零八人,人人有其性情,有其气质,有其形状,有其口吻。

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存在,绝对不同于其他人。即使某些人物在某种性格上相似,也绝不等同或雷同。

如《水浒传》写人粗鲁,便有多种写法:鲁达粗鲁是性急,史进粗鲁是少年任性,李逵粗鲁是蛮,武松粗鲁是豪杰不受羁勒,阮小七粗鲁是悲愤无处说,焦挺粗鲁是气质不好。

那么,如何才能写出有独特个性的人物呢?

一、写出人物独特的外貌

如《三国演义》写关公,着意描写他的红脸和长达二尺左右的胡须,显得刚强正气;写张飞,重点描写他的豹眼熊腰,显得勇猛过人;写诸葛亮,则突出他的“羽扇纶巾”,显得胸有成竹,智慧超群……

鲁迅《孔乙己》中的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虽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也没有补,也没有洗”。他为什么要穿长衫?主要是死要面子,不甘心与那些喝酒的短衣帮为伍,故意穿长衫显示自己是喝过墨水的读书人。至于他的长衫脏而破,则体现了他的懒和穷。

有的学生每每写人的外貌总是惊人的“相似”:小姑娘的脸一律都是“红苹果似的”;老师的目光个个都“炯炯有神”;父亲、母亲、爷爷、奶奶的肤色都是“古铜色”的;他们穿的衣服总是“补丁叠补丁”“朴素得不能再朴素”。

其实,时下父亲穿西装,母亲穿旗袍,爷爷、奶奶也穿唐装呢!有些“当老板”的父母肤色白得不亚于电影明星,根本谈不上“古铜色”。

二、写出人物独特的语言

高明作家笔下的人物常常有与众不同的“口头禅”,或别出一格的语言风格。

如别里科夫“千万别出什么乱子”的口头禅,显示出他是维护沙皇专制的忠实走狗;祥林嫂的“我真傻,真的”的重复语则表现了她丧子后巨大的痛悔和哀伤;阿Q的“儿子打老子”,表现了他斗人不过而聊以的荒唐的“精神胜利法”……又如《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知书达理,焦母则专横无礼,焦仲卿则语气卑弱无力。

即使是在同一种情况下,不同性格的人也会说出不同的话。举个例子:远远地望见始皇,刘邦叹道“大丈夫当如此也”,羡慕之情油然而生,性格十分深沉;项羽则大叫“彼可取而代之”,刚愎和野心溢于言表,也显现出其胸无城府。

再举个例子:同是学生出去上网,有的老师性急:“到办公室来写检讨!”有的老师性缓:“又上网去了?作业做了没有?”有的老师脾气大:“叫你家长来把你领回去!”有的老师脾气小:“上网是会上瘾的呀!”

如果千人一面,千口一腔,那你笔下的老师就毫无魅力可言。

三、写出人物独特的动作

我们先来看《红楼梦》第四十回对刘姥姥在大观园赴宴的描写:

只见一个媳妇端了一个盒子站在当地,一个丫鬟上来揭去盒盖,里面盛着两碗菜。李纨端了一碗放在贾母桌上。凤姐儿偏拣了一碗鸽子蛋放在刘姥姥桌上。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自己却鼓着腮不语。众人先是发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的大笑起来。史湘云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嗳哟,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宝玉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只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手里的饭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坐位,拉着他奶母叫揉一揉肠子。地下的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姊妹换衣裳的,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撑着,还只管让刘姥姥。

这里有名有姓发笑的人物有八个,他们都笑得非常厉害,但喷茶的少女为什么是湘云而非黛玉?因为湘云豪爽而不矫饰,黛玉自命清高且自制力强。薛姨妈地位尊,年纪大,也喷茶,且“喷了探春一裙子”,却绝不敢喷黛玉或王夫人“一裙子”,否则会受到讽刺和斥责。而探春虽是女子,却是贾政小妾赵姨娘所生,地位不高,加之性格豪爽,不会同她斤斤较。凤姐“撑着”是因为她是贾府理事的“一把手”,不可在人前失态,需时刻保持威严。鸳鸯作为贾母身边的得力大丫鬟自制力自然不差,所以只她与凤姐二人还能“撑着”。

性格不同,做事自然不同:严父常板着脸训斥儿子,慈父常嘻着脸讨好儿子;严父常冷冰冰指挥儿子,慈父常笑嘻嘻背驮儿子;严父对儿子不断地施压,慈父不断地为儿子减负……儿子回家,严父坐在老地方不动,慈父则跳起来伸出双臂表示欢迎;儿子上学,严父送到门口即止,慈父则不送到目的地决不罢休……

贾母的性格特点篇9

一、庆寿背后的真实缘由与目的

贾母为王熙凤大操大办生日,这是一石三鸟的一招。一来给王熙凤吃了颗定心丸。用实际行动表示自己对王熙凤这个荣国府内管家的支持和倚重;二来给王夫人一个回击,你不是要要力挺薛宝钗吗?要让薛宝钗取代王熙凤吗?不行,我就看好王熙凤了,她贾母再一次否决了薛宝钗成为贾宝玉媳妇的可能性;三来也就是变相的给贾宝玉和林黛玉以有力的支持。

由上可知,贾母给王熙凤做生日,可谓是深谋远虑,绝不是一时兴起或是简单地表达下感动。

二、攒金庆寿―凑份子

1、贾府内眷的明争暗斗

贾母因“闲”而取乐,想出了一个十分新颖的法子“攒金庆寿”。贾母花样翻新,要学小家子大家凑份子给凤姐过生日。

这期间,王熙凤说过这样一段话:“我还有一句话呢:我想老祖宗自己二十两,又有林妹妹宝兄弟的两分子;姨妈自己二十两,又有宝妹妹的一分子:这倒也公道。只是二位太太每位十六两,自己又少,又不替人出,这有些不公道。老祖宗吃了亏了!”随后王熙凤便把贾宝玉和林黛玉的份子钱强加给邢夫人和王夫人。这其实是凤姐投桃报李之举。贾母给王熙凤做生日,尽管暗里是给宝玉和黛玉撑腰,但也给足了王熙凤面子,巩固了王熙凤的地位。为此,王熙凤不惜冒着得罪邢夫人和王夫人的风险,为贾母说话。正如赖大的母亲所说的那样,儿子媳妇不向着婆婆,内侄女变成了外侄女。

善于揣摩贾母心理的王熙凤还主动承担了李纨的份子,但当尤氏来收钱时,她不但不给,还想利用尤氏的无能和疏忽混过去:“都有了,快拿了去罢,丢了我不管。”尤氏偏偏吃准了她会有这一手,以牙还牙:“使不了,明儿带了棺材里使去。”凤姐此刻踌躇满志,得意忘形,当尤氏问她怎么办好时,凤姐说:“你不用问我,你只看老太太的眼色行事就完了。”此时,贾母是凤姐的靠山,凤姐眼里也只有贾母。

从过生日建议的提出到凑份子时的折腾究其本质无非是大家族内女性的一场博弈。《红楼梦》写的不仅是贾宝玉与薛宝钗和林黛玉之间的爱情婚姻,更是几大家族内纷繁复杂的人物关系和荣辱兴衰的历程。而王熙凤作为贾府的实际当家人,更是处于这种博弈的中心。

2、贾府人丁的收支状况

除开内眷暗里的争斗,从凑份子还可以看出贾府的人丁收支状况。贾母最高,是20两银子,邢,王,薛三位夫人不甘居后,也是20两,紧随其后的是李纨尤氏,每人16两;而各个姑娘如薛,林,探,惜,迎等是10两,每个下人包括丫环婆子人均2两,嬷嬷一级的没有明说,但据下一章中赖嬷嬷的话推测,少说每人也得5两。

由此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贾府里的一干人等,除却姑娘辈的(如:探、惜、迎春,林、薛等)都是有工资的,这些看似无所事事(无工作)的“内人”们,无论年老年幼,都享有国家按时发放的“铁”工资。

这些收入,支出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储备金。因大伙都吃住在府上,也就没什么大花销,所以基本上钱都存了起来,以防意外;二是馈赠。生活在大户人家,无论你是下人,还是主子,相互间馈赠东西(随份子)是免不了的;三是。在贾府,上至贾母下至嬷嬷媳妇等人,大多爱玩牌,具体数目大小当依据各人的身份和地位而定。

钱穆先生曾说:“‘家族‘是中国文化一个最主要的柱石,我们几乎可以说,中国文化,全部都是从家族观念上筑起。”②贾府实际就是一个具备了全套功能的小社会,其各色形态则是中华文化的具象。各色人等的收支状况,揭露了了封建大家族,奢糜、臃肿的生存姿态,也揭示了在封建皇权荫蔽下的贵族与平民之间的差距。

三、贾琏偷腥熙凤泼醋

生活在封建宗法关系中的王熙凤,最终仍旧不能摆脱“夫纲”和“妇道”的拘束,她不能不承认丈夫纳妾是正当的,所以,她不得已允许善良忠心的平儿成为了通房丫头。在强大的宗法礼教和社会舆论面前,争强好胜的王熙凤,也要竭力洗刷自己“妒”的名声,构筑“贤良”的形象。这实质上是一种屈服。

王熙凤的生日,贾琏不但不来,还跟鲍二家的,这是贾琏的错,然而王熙凤不能理直气壮地质问“谁的不是”这个问题,不能指斥和警告贾琏,她只能跑到贾母面前说:“二爷要杀我”,她只能以“二爷要杀我”这个题目来哭闹,最后不得已转移矛头。

王熙凤的屈服是把锋芒指向与之争宠的其他女性。打平儿,打鲍二家的,使她们成为牺牲品。夫妻矛盾转为妻妾矛盾,不能治本就转而治标,把一切的仇恨、一切的怨毒、一切的谋略手段用在治标上头。这就是古代七出之一的“妒”,它成了封建宗法礼教下女性自相摧残的一支毒箭。

贾母的性格特点篇10

摘要贾母是坐在贾氏家族的金字塔尖上,作为贾氏家族的标志性人物而存在的。贾母作为贾氏集团的代表,她不仅儿孙满堂,福寿齐全,见多识广,还应当在精神层面上代表着百年老号的贾氏集团的文化积淀和智慧风貌,所以出现于曹雪芹笔下的贾母是一个多才多艺的老太太,特别是《红楼梦》中多次提到的贾母的养生之道,更充分表现出贾母的知识修养。

关键词:《红楼梦》贾母养生之道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

诚如红学家王昆仑在《红楼梦人物》中所言:“《红楼梦》的确无愧于为集中反映中国封建社会上层组织的一部‘百科全书’。它能把古代中国封建社会核心――高级的宗法家庭的组织机构、变化情况、诸种矛盾,通过男女老少各种人物作具体而深刻的描写,使人们看出它全部的真实面貌。”而在这众多的红楼人物之中,贾母是坐在贾氏家族的金字塔尖上,作为贾氏家族的标志性人物而存在的。贾母作为贾氏集团的代表,她不仅儿孙满堂,福寿齐全,见多识广,还应当在精神层面上代表着百年老号的贾氏集团的文化积淀和智慧风貌。因此,出现于曹雪芹笔下的贾母是一个多才多艺的老太太,她不但善于处理大家族长达八代人之间的人际关系,具有统领大家族的政治素质,还具备了饮食、音乐、绘画、服装等多方面的才能。特别是《红楼梦》中多次提到的贾母的养生之道,更充分地表现出贾母的知识和才干。

贾母是荣国公长子贾代善的妻子,金陵世家史侯之女,贾赦与贾政之母。80岁的贾母在与贾家八代人的共同生活里,亲眼见证了贾氏集团“金陵接驾”的荣耀,体会过“元妃省亲”的显赫,更深刻感受了贾氏集团世代积累的处世哲学和生活经验。她所总结出来的养生之道是全面的、细致的、实用的,总括起来,分为如下四个方面:

一饮食调理

专家一致认为《红楼梦》是一本百科全书,是因为《红楼梦》里的确有多方面的知识,仅就《红楼梦》里的饮食来说,就够让人大开眼界的了:在贾家的食谱里,糕有“藕粉桂糖糕”“松穰鹅油卷”,羹有“莲叶羹”,菜有“茄鲞”“糟鹅掌”“糟鹌鹑”,露有“木樨清露”和“玫瑰清露”,在这锦绣般的菜肴里,贾母却保持着她的饮食原则:既不多吃、也不吃太油腻太甜腻的东西,如第四十一回云:

“丫鬟便去抬了两张几来,又端了两个小捧盒。揭开看时,每个盒内两样:这盒内一样是藕粉桂糖糕,一样是松穰鹅油卷,那盒内一样是一寸来大的小饺儿……贾母因问什么馅儿,婆子们忙回是螃蟹的。贾母听了,皱眉说:‘这油腻腻的,谁吃这个!’那一样是奶油炸的各色小面果,也不喜欢。”

又在第五十四回里,贾母看到元宵夜里预备下的夜宵,也说:

贾母笑道:“不是油腻腻的就是甜的。”凤姐儿又忙道:“还有杏仁茶,只怕也甜。”贾母道:“倒是这个还罢了。”

贾母不吃那些“油腻腻的就是甜的”粥和糕点,而选择了杏仁茶,说明她喜欢吃清淡的食物。杏仁茶又称“杏酪”,颜色洁白,甜润细腻,具有滋气止咳的功效,杏仁本身又含有大量的各种脂类和微量元素,还有维生素e,可以很好养护人的肌肤,是当时清代宫廷和贵族家庭著名的养颜食物,所以贾母才选择了它。而当贾母听说乡下贫穷的刘姥姥带来了自家田里产的“枣子倭瓜并些野菜”时,非常高兴地说:“我正想个地里现撷的瓜儿菜儿吃,外头买的,不象你们田地里的好吃。”用现代人的健康标准来看,老年人的饮食应当清淡,少吃高脂、高盐、高糖的食物,以避免对心脑血管造成的不良影响。所以贾母的不吃油腻和甜食、喜欢吃地里出的新鲜瓜菜、以杏仁茶为宵夜的饮食原则,可以有效地避开那些不良食物,并应合了《黄帝内经》中的“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的传统饮食理论,完全符合中华传统的养生之道。

贾母对饮茶也有讲究,她不喝六安茶,只喝老君眉茶。从养生的角度来看,老君眉茶是新鲜的嫩茶芽尖,嫩叶上布满毫毛,香气沁人。老年人饮用这样的茶,可以降低血液里的胆固醇,降低血液的粘稠度,对健康极为有利。而相对来说,六安茶是由春天生成的茶叶片制成,其中不含茶叶的嫩芽,味道也更浓郁,虽然可以消暑解渴生津,而且还有极强的助消化作用,但对于老年人来说,六安茶也许对胃肠会有一点刺激,老年人会感到不适,所以出于养生目的来说,老年人还是不吃这种茶的好,看来,贾母是具有茶叶的知识并深知六安茶和老君茶的区别,所以她选择了适合于老年人的老君茶,而坚决不饮品性比较强硬的六安茶。

另外,贾母早晨要吃上贡的红米熬成的细粥,吃酒时只“撕一两点腿子来”,或就着“希嫩的野鸡”下酒,她还认为“晚上吃面会窝心”,还不食生冷瓜果,不吃冷酒,不在外面风地里吃东西,这些饮食知识都表明贾母是一个注重饮食细节的人。从今天的养生学角度来看,贾母的这些见解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

二娱乐养生

贾母就是贾氏集团的轴心,也是这个大家族里最有凝聚力的人物,因为贾母喜欢热闹,“闷了时和这些孙子孙女儿顽笑一回”,所以王熙凤时时记得给她安排各种各样的借口聚会:比如生日、节日、来客、庆典等日子里,贾家的女眷都要在贾母身边聚会,自由行乐,也自有一番欢乐情趣。所以在《红楼梦》里,多次提到贾母参加的娱乐活动:有讲故事、听书、听戏、行酒令、打牌、猜灯谜、游园、踏雪、赏花、逛庙等,如五十四回里有贾母听书的场面:

“便有婆子带了两个门下常走的女先生儿进来,放两张杌子在那一边命他坐了”……贾母便问:“近来可有添些什么新书?”那两个女先生儿回说道:“倒有一段新书,是残唐五代的故事。”贾母问是何名,女先儿道:“叫做《凤求鸾》。”贾母道:“这一个名字倒好。”

第四十一回里又有贾母听戏的场面:

“只听得箫管悠扬,笙笛并发,正值风清气爽之时,那乐声穿林度水而来,自然使人神怡心旷。宝玉先禁不住,拿起壶来斟了一杯,一口饮尽。”

从上面的情景可以看出,贾母对说书这种艺术形式是非常精通的,她熟知很多说书的故事版本,并知道写故事脚本的套路。贾母也了解音乐对于人的健康的作用,她在行乐时都要求有音乐为伴。从古代的音乐养生理论来看,音乐确实具有明显的调解人心情的作用,关于这一点,古人早就有了“五脏相音”学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将音乐的五音“角、徵、宫、商、羽”分属于木、火、土、金、水,使五音与五脏相通,每一种韵律都对人体的一个脏器产生影响。贾母深知这个道理,所以她在宴会时常常要音乐相伴,以增添欢乐气氛,如在第七十六回里写出贾母月下闻笛的情景,这一首悠扬的笛声飞扬在“明月清风,天空地净”之下,“大家都肃然危坐,默默相赏”,果然带来了“真令人烦心顿解,万虑齐除”“开出心胸”的效果,让听者“称赞不已”。看来贾母不但懂得音乐可以愉悦人心的道理,她还通晓音律,常常安排一些出奇不意的音乐演奏方式给大家听。她懂得吃酒时的音乐要“隔着水声才动听”,还要“须得拣那曲谱越慢的吹来越好”,又在第五十四回的新春夜里“叫芳官唱一出《寻梦》,只提琴至管箫合,笙笛一概不用。”“叫葵官唱一出《惠明下书》,也不用抹脸,只用这两出叫他们听个疏异罢了。”这一曲清唱的效果一定是极好的,所以“众人都鸦雀无闻”,薛姨妈忍不住夸称道:“戏也看过几百班,从没见用箫管的。”就连最挑剔的黛玉也为老太太的音乐设计喝彩:“这笛子吹的有趣,到是助咱们的兴趣了。”在如此的轻歌妙曲中生活着的贾母,身心整天浸泡于音乐的滋养之中,自然是延年益寿的了。

三情绪调节

贾母虽然是贾氏集团的老寿星,是贾氏集团里最受追捧的人物,但生活里的贾母也会有难以排解的痛苦和烦恼,如林黛玉的母亲贾敏的去世、迎春的去世、黛玉的去世、探春的远嫁,都会让这颗垂老的心生出悲伤,但贾母并没有一直沉浸于悲伤之中,她哭过之后,还要过正常的生活,还在去寻找她的生活乐趣。所以在《红楼梦》里,贾母生活里更多的是欢笑,是自得其乐的生活情趣,如在第五十回里,她突然冒雪来到大观园里,兴致勃勃地参观孙儿们的赏梅诗会:

“贾母来至室中,先笑道:‘好俊梅花!你们也会乐,我来着了。’说着,李纨早命拿了一个大狼皮褥来铺在当中。贾母坐了,因笑道:‘你们只管顽笑吃喝,我因为天短了,不敢睡中觉,抹了一回牌想起你们来了,我也来凑个趣儿。’”

贾母还在秋天桂花开的时候,“带了王夫人凤姐兼请薛姨妈等进园来”欣赏桂花,欣赏“河里的水又碧清”的风光,剥吃新出笼的大螃蟹;又在刘姥姥来探亲的时候,说“我正想个积古的老人家说话儿,请了来我见一见”,和刘姥姥风趣对话,还在宴席上亲自与刘姥姥划酒令取乐。贾母这种好热闹好交往的性格说明她是性情豁达的人,她不像他的儿子贾赦那样吃斋念佛,清心静养,把自己封闭起来,而是懂得在与人的交往之中寻求欢乐,调节情绪,以求得安度晚年的养生效果。

四艺术情调

同时,贾母还具有特别的艺术品位,她注重自己的生活环境,认真地布置自己的居室,让自己的生活环境充满了艺术情调:如在她的卧房里挂着色彩鲜艳的“仇十洲画的《双艳图》”,她的花厅里摆设着珍贵的“慧绣”精品,清新脱俗,让人称赞不已:

“一色皆是紫檀透雕,嵌着大红纱透绣花卉并草字诗词的璎珞。原来绣这璎珞的也是个姑苏女子,名唤慧娘。因他亦是书香宦门之家,他原精于书画,不过偶然绣一两件针线作耍,并非市卖之物。凡这屏上所绣之花卉,皆仿的是唐,宋,元,明各名家的折枝花卉,故其格式配色皆从雅,本来非一味浓艳匠工可比,每一枝花侧皆用古人题此花之旧句,或诗词歌赋不一,皆用黑绒绣出草字来,且字迹勾踢,转折,轻重,连断皆与笔草无异……贾母爱如珍宝,不入在请客各色陈设之内,只留在自己这边,高兴摆酒时赏玩。”

贾母也自称“我最会收拾屋子的,”“如今让我替你收拾,包管又大方又素净”,特别是贾母关于“软烟罗”的那段议论,更是清新脱俗:

贾母笑道:“那个软烟罗只有四样颜色:一样雨过天晴,一样秋香色,一样松绿的,一样就是银红的,若是做了帐子,糊了窗屉,远远的看着,就似烟雾一样,所以叫作‘软烟罗’。那银红的又叫作‘霞影纱’。”(四十回)

因看到黛玉的院子里都是竹影,贾母便让选银红色的霞影纱来糊窗子:“这院子里又没有个桃杏树,这竹子已是绿的,再拿这绿纱糊上反不配。”

同时在第四十回里,贾母看到薛宝钗房间里“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中供着数枝菊花”,“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的太过素雅的摆设,也表示了一番颇有艺术品位的见解:“年轻的姑娘们,房里这样素净,也忌讳”,她让凤姐“你把那石头盆景儿和那架纱桌屏,还有个墨烟冻石鼎,这三样摆在这案上就够了,再把那水墨字画白绫帐子拿来,把这帐子也换了。”这说明贾母不但会按照人的性情来设计房中的摆设装饰,更考虑到房里的摆设与心情的关系,认为太过素净的摆设会给人造成一定的心理上的不良暗示,对人的健康有妨碍,所以才给薛宝钗换了帐子,添了摆设,以冲淡那太过素净的气氛。这种精细的用心,连窗纱的颜色与院子里的植物的颜色搭配都考虑到了,可见贾母的艺术情调之高,艺术修养之深,与她的生于侯门世家、嫁与金陵望族的身份十分相衬,也可以看出清代望族女性的修养。

综上所述,可见这位生于盛世、长于末世的大家族女性家长的气派和见识,她对政局洞若观火,对人情了如指掌,她说话软中带刚,她处事练达得体,她懂得从天伦之乐里获得健康之道,也懂得从大自然中获取养生之法,更懂得通过饮食、音乐、说笑等方式保持心情的和谐,所以她的养生之道渗透着她对人生的参悟和她多年积累的文化品位。具有这样全面的人生智慧的老人,是中国古代小说中惟一的典型,难怪专家要称她为“古今中外一祖母”了。

参考文献:

[1]王荣泰:《名人养生》,杭州出版社,1997年版。

[2]高语罕:《红楼梦宝藏》,四川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3]卢子龙:《中医养生论》,香港卢氏中国针炙学院,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