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诗句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1:56:32

励志诗句篇1

有很多的诗句都是写的非常的励志的,共同阅读吧。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诗句经典励志名言,供大家参阅!

诗句经典励志名言精选1.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

——《荀子·儒效》

2.志不强者智不达。

——《墨子·修身》

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4.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汉乐府古辞《长歌行》

5.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

6.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

7.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8.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佚名《长歌行》

9.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增广贤文》

10.业精于勤,荒于嬉。

——韩愈《进学解》

1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轲《孟子·滕文公下》

1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

13.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

——李百药《北齐书·元景安传》

14.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诗句经典励志名言经典1.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盖棺。

——陆游《病起》

2.天下之事常成于困约,而败于奢靡。

——陆游

3.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曹植《赠白马王彪》

4.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日知录·正始》

5.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苏轼《晁错论》

6.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罗大经《鹤林玉露》

7.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乾·象》

8.志当存高远。

——诸葛亮《诫外生书》

9.不为外撼,不以物移,而后可以任天下之大事。

——吕坤《呻吟语·应务》

10.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赴戎登程口占示家人》

11.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孟子·告子下》

12.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佚名《论语·子罕》

13.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蜂》

14.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班超《后汉书·班超传》

15.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佚名《警世贤文·勤奋篇》

诗句经典励志名言推荐1.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

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吕氏春秋·诚廉》

2.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燮《竹石》

3.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白马篇》

4.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训俗遗规》

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6.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

7.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司马迁《陈涉世家》

8.坚志而勇为,谓之刚。

刚,生人之德也。——《练兵实纪·刚复害》

9.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佚名《周易》

10.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孟郊《登科后》

11.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12.日日行,不怕千万里;

常常做,不怕千万事。——《格言联璧·处事》

13.若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曹学《蜀中广记·上川南道彭山县》

14.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佚名《孟子·告子下》

15.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行路难·其一》

16.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后出师表》

17.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

18.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

19.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

20.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励志诗句篇2

2、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3、为君沉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时候断人肠。

4、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5、有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

6、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7、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8、侯门一入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9、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

10、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11、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12、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13、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

14、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1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励志诗句篇3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励志诗句篇4

一、利用古诗词进行爱国情感教育

爱国主义凝聚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民族精神,促进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民族团结,维系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经久不衰的繁荣。中华古诗词中的爱国情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主要也最为浓郁强烈的情感。利用古诗词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长期以来都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主旋律。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曾说过“国家兴旺,匹夫有责。”国家之兴衰败亡,牵动着每一个有爱国心的华夏儿女和炎黄子孙。历代文人墨客虽身处江湖,仍不忘爱国忧国,写下了大量的爱国诗篇,也正是这些爱国诗篇,敲打和震撼着每一个炎黄子孙的爱国情结,激励他们去为家国抛头颅洒热血。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一生爱国忧民,写下了大量的爱国诗篇。“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白许,镜中衰鬓已先斑。”表达了诗人吞声失路、壮志难酬的无限憾恨;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是陆游殷殷爱国之情从字里行间的进涌而出,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抗金名将岳飞“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阙。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豪迈词句,激励着无数华夏儿女的爱国情结,感召着无数胸怀家国的爱国赤子前赴后继。教学时,我们要在引导学生理解诗意和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深入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教育学生从小积淀强烈的爱国情感,热爱自己的祖国并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贡献毕生心血。

二、利用古诗词加强情谊教育

情谊教育是德育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学生进行情谊教育包括亲情教育和友情教育两方面。亲情是人之伦理道德的组成部分,亲情教育自然也是传统伦理道德教育的重点。“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对手足亲情的无限牵挂与思念,溢于言表,透于纸背,让人感动至极;“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表达了对无私伟大母爱的讴歌与赞美;“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更生,相煎何太急。”则从反面教育我们:亲人之间应该和睦相处、手足相怜,不应互相迫害、泯灭人伦。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因诗施教,引导启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真切感知亲人对自己的款款深情和殷殷关爱,身体力行的去回报亲情,努力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良好品质,帮助学生维系良好稳定的亲情关系。

友情是人际伦理道德的又一组成部分。自然,情谊教育同样离不开对学生进行友情教育。古人向来重视友情,珍惜友情,讴歌深厚真挚的友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诗句赞颂了诗人与汪伦之间真挚深厚的友情。“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则在表明自己冰清玉洁心志的同时,更多的表达了与友人难分难舍之情。“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千古名句,则是诗人对友人远离的依依惜别之情的传唱。想到友人此去,西出阳关,路途遥远,边关荒凉,人地生疏,相见何期?离愁徒增,别恨陡涨。诗人没有更多言语表白,惜别之情于频频劝酒的细微举动中自然流泻而出。教学时,我们可引导学生感知诗句大意,体会诗句所蕴含的情感,教育他们要与人真情相见、坦诚相待,结为志同道合的学友,珍惜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三、利用古诗词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励志诗句篇5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译文:

蒙蒙细雨洒落在长安的大街上,这轻柔细润如酥油一般的小雨,悄悄地提醒着人们:春天来了。当你放眼向郊外远望的时候,到处是一片片新绿,当你兴冲冲地赶到近前,想要好好观赏一番时,那绿色却反而消失不见了――草儿虽然开始返青了,但毕竟还太小、太嫩呢。这正是一年里春光最好的时节,远胜过那烟柳满城的皇都晚春!

解析:

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早春美景的七言绝句。首句点出初春小雨,以“润如酥”来形容它的细滑润泽,准确地捕捉到了它的特点,诗句清新优美。与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异曲同工之妙。第二句紧承首句,写初春小草沾雨后的景色。以远看似青,近看却无,描画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后的朦胧景象。可与王维的“青霭入看无”“山色有无中”相媲美。三、四两句对初春景色大加赞美,点出了全诗的主题。写春景的诗,在唐诗中多取明媚的晚春,这首诗却取早春咏叹,认为早春比晚春景色优胜,别出新意。这首小诗,诗人只用简朴的文字,就常见的“小雨”和“草色”,描绘出了早春的独特景色。刻画细腻,造句优美,构思新颖,给人一种早春时节湿润、舒适和清新之美感。

【诗作二】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译文:

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骚人墨客都悲叹秋天的寂静、空旷,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秋日天高气爽,晴空万里,一只仙鹤直冲云霄,也激发我的诗情飞向了万里晴空。

解析:

这首诗是刘禹锡因王叔文案被贬朗州后所作。

自宋玉于《九辩》中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一种情绪。然而,刘禹锡的《秋词》却一反传统秋词的凄凉情调,赞美了秋天开阔明丽的景象,反映出了诗人乐观的情绪和不屈的斗志。

首句,从自古诗家词人逢秋而悲落笔,道出了诗人们对于秋天的悲凉心绪,倾诉悲凉寂寞之感。一个“悲”字写尽历代诗家词人逢秋之心境,为下文诗人写出与众不同之笔作了铺垫。

第二句,诗人直率坦言,喻“秋日胜春朝”,一个“春”字富有朝气,充满生机与活力,恰与前句的“寂寥”形成鲜明比照,反映出诗人不因秋景之衰而气竭,也不因仕途的不顺而自馁,是一种乐观向上的心态。

第三句,借景抒情,以秋日晴空为背景,用“一鹤”振翅冲破云霄,翱翔天空来托物言志,借鹤而写自己离开“樊笼”复返自然,摆脱羁绊的欣喜之情。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进行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令人精神爽朗,耳目为之一新。这是一只多么洒脱自在,奋发向上的鹤啊!

尾句,那凌云的鹤,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飞上了云霄,展示了诗人“鲲鹏展翅九万里”的远大志向。诗人以“鹤”自喻,视“鹤”为不屈的化身,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寻味。一个“排”字,使诗人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活力,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励志诗句篇6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事例可以证明,坚强的意志可以改变人生,使人不惧怕人生的逆境,敢于与艰难困苦斗争,努力去争取光明的前景。

唐代著名边塞诗人李益有一首《从军有苦乐行》,描写了戍边从军的艰苦生活,尽管边地阴风怒吼,天寒地冻,艰难困苦,但在诗的最后诗人劝勉征人:

寄言丈夫雄,苦乐身自当。

其实,人生的旅途也是要经历艰难曲折的。我们每个人也应该像远征的战士一样,具有坚强的意志去坦然面对人生的苦与乐。

心理学研究表明,意志对人的身心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调节作用。缺乏意志或意志不坚强往往会使人陷于各种矛盾之中怨天尤人,甚至悲观厌世、轻生自杀。而具有坚强意志的人却可以增强克服消极情绪的控制力,保持身心健康,勇敢地面对困难与危机。因此,生理学家巴甫洛夫说,坚强的意志和乐观的情绪可以战胜疾病,更可以使人强壮和长寿。

构成意志力的稳定因素在心理学上称为意志品质。主要的意志品质是独立性、坚定性、果断性和自制力。

唐代诗人中有一位独特的诗人刘得仁,他是皇帝的外甥,其诗歌在唐穆宗长庆年间就名扬长安,但他与其他公子王孙不一样,坚拒凭家族关系走后门去获取功名。他一生参加过三十次考试都未考中,心情自然苦闷,请看他写的《省试日上崔侍郎四首》(其二):

如病如痴二十秋,求名难得又难休。

回看骨肉须堪耻,一著麻衣便白头。

尽管如此,但他始终不改初衷。从这方面来讲,刘得仁确实称得上是一位有意志独立性的人。

坚定性,是指一个人坚信自己决定的正确性,充满必胜的信念,具有坚强的毅力,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都长时间坚持不懈,百折不回。

果断性,是指善于迅速地辨明是非,及时坚定地采取行动。果断是以有充分根据,经过周密思考所决定的,决不是轻率从事。

自制力,是指善于控制自己行为和情绪反应的能力。在意志行动中,情绪起着很大的作用。它既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也可以成为阻力。与实现目标不一致的欲望诱惑、厌倦、懈怠、恐惧等消极情绪都会干扰作出的决定,影响目标的实现。

晚唐诗人陆龟蒙有一首《别离》:

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

杖剑对尊酒,耻为游子颜。

蝮蛇一螫手,壮士即解腕。

所志在功名,离别何足叹。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但为了理想的实现,大丈夫像出征的战士杖剑壮别。为了不让蛇毒攻心甚至不惜斩断自己的手腕以保全性命去实现宏愿。既然怀抱这样强烈的建功立业的志向,眼前的离别又有什么值得叹息的呢。这首诗为我们描绘出了一位具有强烈自制力的壮士形象。

那么,应该怎样锻炼和提高自己的意志品质呢?

首先,要有明确可行的目标。人为了达到某种目标就要克服各种困难,意志行为就是有目标的行动。如果说目标是方向,那么意志就是实现目标的保证。

第二,从现在做起,持之以恒,逐渐培养起坚强的意志。

第三,养成自省的习惯,常找差距,切实改正。人贵有自知之明。要想锻炼意志,就要善于向那些意志坚强的人学习,用他们的行为和名言警句来鞭策自己,激励自己。“磨杵成针”的成语就来自李白的故事。传说李白小时候读书不专心,有一次遇到一位老妪正在不停地磨一根铁棒,李白觉得很奇怪就问她要做什么,老妪回答说,要将它磨成针。李白大受感动,从此以后发奋读书,终于成了唐代伟大的诗人。

另一位盛唐边塞诗人王昌龄写有一首《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首诗头两句描绘出一幅唐朝横亘数千里西北边陲的长卷,所提到的地方都是与强敌交战的重要地区。后两句由对环境的描写转为直接抒情,尽管战事艰苦激烈,但将士的意志磨练得更加坚强,不打败顽敌决不回还!

励志诗句篇7

关键词:格律诗词中学生学写的意义

我常想:古人创作的格律诗词为什么流传至今而不衰呢?我们今人(少数人除外)为什么不愿意写作格律诗词呢?现在,我为什么还要带头提倡并鼓励中学生学写格律诗词呢?时下又该怎样使这一善举得以实现呢?我围绕这些问题,作些初浅的探讨,并加以解决。

古人创作的格律诗词之所以流传至今而不衰,主要是因为以下几种情形共同作用的结果。

情形之一是来自古代诗人、词人的自身的努力奋斗与探索。古代诗人、词人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宗教、习俗等诸多方面通过艺术手段真实而典型地反映到自己创作的格律诗词中来,去感染并教育当时的人们及其后来的一代又一代的人们。

情形之二是古代诗人、词人创作的格律诗词本身的魅力深深吸引并打动了人们。他们根据当时时代与社会发展进程的不同需要创作了律诗、绝句、词曲等文学形式。这几种文学形式不但受篇什中一定的字数、句数、行数的限制,而且非常讲究用韵(押韵)、声调、平仄、对仗,因而读起来——声调的高低、升降,节奏的快慢、缓急,语气的轻重、褒贬,情感的隐露、曲直等等,皆错落有致,抑扬顿挫,铿锵悦耳,富有音乐美,陶冶人的情怀,得到美的享受。它的这种魅力不但深深吸引并打动了创作者的本人及其同时代的人们,而且深深吸引并打动了后来的代代人。因为古人创作的律诗、绝句、词曲篇什短小固定,语言精粹凝练,音节跌宕流畅,感情真挚动(感)人,易懂易记,易诵易唱,民间口耳相传,流传至今乃至将来,永不枯竭。

情形之三是得到了历代文人和国家(官方)的认可。历代文人将前代以及同时代所创作的律诗、绝句、词曲收集起来,加以整理,收藏或出版发行,或送国家(官方)审阅,加以认可并珍藏;或者由各朝的国家(官方)派遣一些文人到民间搜集整理,出版发行或认可珍藏。正是以上的历代人们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和不懈努力,才使得古人的律诗、绝句、词曲经久不衰,成为历代人们的精神食粮,滋养人的身心,并鼓舞华夏儿女、子子孙孙自强不息,繁衍生机。

既然古人创作的律诗、绝句、词曲有上述如此魅力,那么流传到当今社会,我们今人(少数人除外)为什么不愿意写作格律诗词呢?我想主要是由下面几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原因之一是格律诗词这种文学形式不适应时代与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因为当今的社会,已不是封闭的社会,而是开放并走向融合的社会,特别是正处于信息化发展的社会,世界上各个国家来往越来越频繁,关系越来越密切。这就势必引起人们的思想大解放、大开放,接受的新事物、新东西又快又多,从而要求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必须随之发生变化,——于是应运而生了一种自由式的新体诗即新诗、自由诗,与时代和社会发展变化相适应。因而旧式的格律诗词由于受自身篇什、用韵(押韵)、平仄、对仗、粘对、拗救等限制越来越不适应时代与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被近代出现的新体诗即新诗、自由诗代替了。因为新体诗这种形式它可以根据所反映的内容需要,篇什(篇幅)可长可短,结构自由,语言节奏不受约束,一般不押韵。总之一句话,新诗写起来自由得很,它不像格律诗词那样受种种制约,却可依据表情随意变化形式、任意驰骋来达意。因而现代的诗人、词人就越来越疏远了格律诗词,当然也就不情愿地去干自己劳神费力这种吃苦又不讨好的事情。

原因之二是格律诗词自身的局限性难倒了诸多作者。因为格律诗词写作起来有如前所述的种种限制,既束缚了作者驰骋的思维,又束缚了作品所反映的思想内容。例如,其他方面姑且不论,单就语言中的名称来说就显得异常丰富多彩,人名如奥斯特洛夫斯基,地名如印度尼西亚,政治术语如资本主义社会、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流行语如菲律宾人质事件、第六次人口普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富春山居图、唐山大地震、世界武搏运动会、腾讯与360、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棚户区改造、坎昆气候大会等等,像这样一连串长音节的名词术语或流行语就很难在格律诗词中得到随心所欲地运用,给写作上带来诸多不利和不便。由此,当然就不容易将其如愿地写进格律诗词中来真实记录当今世界万象更新、社会变迁、时展、潮流变化的社会历史;当然也就或大或小或多或少地影响了写出好的能客观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思想、新观念、新事物、新事件、新东西的格律诗词来,如果写不出这样的格律诗词,那么又怎能得到社会的公认,又怎能配做诗人、词人呢!又怎能使格律诗词流传于世,影响同代人和后代人呢!因而当代作者在格律诗词写作上只能望而生畏,却步!

原因之三是国家教育部门导向所致。鉴于上述的社会全方位发展的丰富性与格律诗词的固有的局限性之间形成了矛盾。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国家教育部门在有关政策上作出规定:在中小学中不宜提倡写作格律诗词。尤其在中考和高考作文中都有明确规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可见,这些政策导向,就意味着写作格律诗词有一定难度,也不容易写好它;即便写了,也会造成学生的精神压力和心理障碍。理所当然被排斥之,因为就连新诗的写作也在排除之外。教育部门这样考虑和担心未尝不可。但问题出在这些规定在客观上已经扼制了格律诗词的写作。因为事实上,几十年来,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中,根据国家教育部门的上述的相关规定,在写作实践中,教师几乎没有引导过中学生写作格律诗词。因此,现在的学生,不要说小学生了,就是中学生、大学生不会写作格律诗词也相当的普遍。造成这种现象必须引起国家教育部门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尽管格律诗词有诸多的不足,但它自身的优点(优越性)也是相当明显的。

原因之四是官方文学报刊杂志造成的。因为目前官方所办的文学报刊杂志,就连诗刊杂志都很少发表格律诗词。这种办刊思想和行为严重挫伤了写作格律诗词的作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当然也就严重阻碍了格律诗词写作风气的形成。

既然格律诗词有上述的不足之处,那么我为什么还要冒天下之大不韪,带头提倡并鼓励中学生学写格律诗词呢?我以为这是由于下述的诸多现实意义所决定的。

一是利于继承传播传统的优秀文化,更利于发扬光大优秀的传统文化。我经常在想:我们当代人是不是会背诵一些古代的格律诗词就够了,就行了呢?是不是说我们当代人不需要写作格律诗词呢?是不是说我们当代人写不出格律诗词呢?经过反复思考后,我断然说:当代人如果不会写作格律诗词,光靠背诵古代的格律诗词,只能算是把古代的格律诗词传承下来,但没有使之发扬光大。因为我们当代人只能读到古代人留给我们的格律诗词,并能从中了解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宗教、风俗等方面的内容,而我们以后的代代人即未来人也只能读到我们古人创作的格律诗词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内容,却读不到我们当代人的格律诗词,当然,他们也无法通过这一文学形式了解我们当代人所处的这个时代的世界风云变幻的社会现实。为了不让未来人遗憾我们,我们当代人不但有必要学写格律诗词,而且有必要写好格律诗词。通过这一文学形式将当今世界的发展风貌记载下来,艺术的再现给世人,并传之于后,让后代人像了解古人那样了解我们和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

二是利于培养中学生知难而上、不怕吃苦、勇于探索的精神。不因为格律诗词难写,就谈虎色变,而担心中学生不能写或写不好格律诗词。其实每个中学生就像他们刚接触写作其它文体一样,也不是一上来、一下子就写好的,也是经过反复训练、反复琢磨写好文章的。因此,我们教育工作者要经常鼓励中学生在写作格律诗词的苦累中去品尝探索的甘甜,去享受其中美的熏陶。

三是利于我们的身心愉益。就拿我学写格律诗词来说,我原先一直排斥、不喜欢写格律诗词,后来硬着头皮写下来,尽管写得不那么好,但却尝到了写它的甜头。比如我学写的《七律·在青年教师面前》:三尺讲台大舞台,秀新翻老更多姿。容开润赤朝阳灿,鬓落霜白老气来。“宝马”加油驰久远,人生充电御时机。加鞭快马无犹豫,渐老逢春有几回?(注:诗中“宝马”,指宝马轿车,泛指汽车。)《七绝·咏红梅》:隽永花馨色艳庄,坚贞意气斗冰霜。梅红香劲出寒雪,志大识丰起眼光。《蝶恋花·改作业》:名字抱来天天跳。桌上感受,高度与时较。笔尖入墨红液泡,增删评赏费神脑。字似筋骨坚硬老。思想如画,美了孩子俏。白发往事随意落,才觉日子也白了。诵读着自己所写的格律诗词,什么疲劳、重压、忧愁、烦恼、寂寞、恐慌、多病、困厄等等都抛到九霄云外,惟有自我欣赏、自我陶醉的乐趣,身心能不愉益吗?!

四是利于与其它文体共存共荣,一起承担起反映社会生活的重任,一起承担起发展文学的重任。在这里,别的文体利弊我们姑且不谈,单就它与新诗相比较而言,就可以看出它们各有各的利弊和作用。新诗写作起来确实自由,且容量大,但由于其内部无规律可寻,因而诵背起来相当困难,即使记忆力再强也不像记忆格律诗词那样容易,有时为了考试虽然背上来,但过了一个阶段又忘记了。可想而知,它只能以文字形式呈现于书上,比如我们语文书上的《有的人》、《回延安》等一些新诗,写得确实好,但它们却不容易在口耳中流传。而以格律形式写成的诗词如《七律·长征》、《沁园春·雪》等,不仅能以文字形式呈现于书上,而且能在口耳中相传。这是由格律诗词本身特质所决定的。因此,我们要慎重对待格律诗词写作的取舍。当今,我们正处在世界多极化的格局中,正处于社会多元化的生活中,如果光靠新诗或者格律诗词都是不够的,都是片面的错误的。因此,我们要让各种文体、各种诗体共存,去适应各自内容发展的需要,千万不要厚此薄彼,因噎废食,妨碍共荣的大好局面形成。

既然学写格律诗词有诸多现实意义,那么时下又该怎样使这一善举得以实现呢?

首先国家教育部要作出相关规定,以鼓励中学生学写格律诗词。如规定学校写作课要有一定量的格律诗词的写作训练任务;规定中考、高考作文中要有一定量的格律诗词写作任务等等。

其次官方的文学杂志特别是诗刊类的杂志,要多刊登中学生写得好的格律诗词,以激发其写作热情,坚持下去,走向成功。

第三,官方出版社要组织人力,搜集当代人写得好的格律诗词,整理汇编成册,出版发行,去影响人们。

第四,中学语文老师要手把手教会学生学写格律诗词。辅导时,要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先简明扼要讲清格律诗词中相关知识及基本要求,如首先讲清格律诗词中的字数、句数、行数的相关规定以及用韵(押韵)、声调、平仄、对仗等相关知识及其基本要求,至于格律诗词中的粘对、拗救等相关知识最好不要急于先讲,因为这两点比较困难,学生不易掌握,一旦先讲了,反而会造成学生心理上的压力,不敢学写格律诗词。接下来,再辅导学生学写格律诗词。学写时,依次是:先写绝句,再写律诗,后写词;写词时先写单调的词,再写双调的词,最后再写三叠、四叠的词。语文老师还可以把学生写得好的格律诗词推荐到相关的报刊杂志上发表,还可以把学生写得好的格律诗词汇编成册,在同学中进行交流,进行传播,使他们尝到写作成功的喜悦。

第五,要鼓励中学生自身不断努力,不畏艰难,敢于向困难挑战,勇于攀登。老师要告诉中学生,写作格律诗词如同登山一样。登山的时候,当你攀登到悬崖峭壁时,你能狂奔吗?不能!你能随心所欲、任意所为吗?也不能!摆在你眼前的唯一选择,就是承受其险境的控制与约束,小心翼翼地顺势而为,虽然失去一时的自由,但却换来了领略险峰处的无限风光。写作格律诗词也是如此,当你驰骋的思绪在写作中受到格律诗词中用韵(押韵)、声调、平仄、对仗、粘对、拗救等条件限制时,你也不能任意所为,只好先委屈自己依格律而作,虽然此时思绪不那么自由,费劲脑汁,但当你写就后再回味其中,你也如同登山一样领略到其中的声清、意新、神俊、气逸等佳境妙趣来。

通过上述五个方面的共同努力,我相信,我们的中学生定会写出好的格律诗词来,也会像古人那样去影响同代人以及将来的代代人。

励志诗句篇8

关键词:敦煌写卷;文选佚注;传本系统;作者

中图分类号:G25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106(2012)02-0089-08

俄藏敦煌文书Φ242号《文选注》保存自束广微《补亡诗》“明明后辟”句以下、谢灵运《述祖德诗》、韦孟《讽谏》、张华《励志诗》至曹植《上责躬应诏诗表》“驰心辇毂”句止,共185行,正文下有双行小字注。此卷虽残,却极其重要,不仅因为它作为唐抄本所独具的版本校勘意义,更重要的还在于它既与传世注本有一定的承袭关系,又具有一定独立之特质,于传世李善注、五臣注之外别是一家。那么,同为唐代《文选》注本,写卷佚注与李善注、五臣注关系究竟如何?该注本具有怎样的特征和价值?俄孟列夫、日狩野直喜、罗国威、傅刚、范志新、许云和等学者曾有过不同角度的论述。诸家立论主要是在避讳、字形、底本、体例、文风、与传世注文异同、与颜师古的关系等方面,来判断其产生的年代以及与李善注、五臣注的关系,但结论却有着较大的分歧。俄孟列夫认为是出于公元630年到718年之间,也就是唐太宗即位和五臣注成书的时间[1]。傅刚等认为写卷佚注乃初唐注本,产生于李善、五臣注之前,并被二者所参考[2][3]。范志新、许云和等认为乃中晚唐注本,是在李善、五臣注基础上的抄撮本[4][5]。何以同样的基础文献资料,方家得出的却是如此相远的结论?笔者在将写卷佚注全文与尤袤本李善注、陈八郎本五臣注整体排列,并参考胡克家《考异》、明州本、奎章阁本、四部丛刊本六臣注以及《汉书》古注进行比对的基础上,发现如果排除传世诸本中所存在的大量增刻李善注的情况,佚注与李善注的重文实际上很少,而五臣注中同时参考佚注和李善注的材料却相对较为突出,此点无疑对于追寻写卷佚注在早期选学传播过程中的位置颇有助益。

一写卷佚注与李善注重文比较

日本学者狩野直喜:“此书与李善注本合者十八九,与五臣注本合或与两书均不合者十一二。”[6]傅刚先生在对两本比较的基础上称“写卷与李善注基本相合,这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注文大致相合,二是释典出处基本相合,三是释典出处不同,但引文基本相同。”[2]然而考之现存全部佚注与李善注、五臣注同时出注的材料共计107条,其中与尤袤本李善注部分相同(引书同、释字同或文意同)约37条左右。其余部分皆各自立言,全不相合。从整体面貌和相合比例上看,并不足以说明二者注文大致相合。况且即便是相合的条目中,情况也各有不同,需要具体分析。

从解题部分看,存《述祖德诗》、《讽谏诗》、《励志诗》、《上责躬诗并表》四首的解题,其中重文唯有《励志诗》解题:

写卷佚注:《广雅》:励,劝。此诗茂先自励劝勤学。

尤袤本李善注:《广雅》曰:励,劝也。此诗茂先曰劝勤学。

两条解题基本一致,但胡克家《考异》曰:袁本、茶陵本无善注“《广雅》曰”下十四字。考丛刊本、明州本、奎章阁本皆无此句。如果李善原本无此条,佚注参考李善注的说法也就无从谈起。相反,倒是印证了佚注早于李善注的看法,也即本句解释原出自佚注本,或者此本注文,后来在流传过程中掺入李善注。

从正文注释部分看,现存写卷(含残卷)各篇流传的情况本不同,韦孟《讽谏诗》又见《汉书·韦贤传》,为《文选》作注时已有诸多旧注可供参考,所见36条同注材料中,有18条为大体相近的重文。曹植《上责躬诗并表》(残),又见《魏志·本传》,所见13条同注中,7条引书或释词重文。张华《励志诗》,所见27条同注之中,9条为引书或意思相近的重文。束皙《补亡诗》(残),四条同注材料中只有“辑,和也”一条释字重文;谢灵运《述祖德诗》,20条同注材料中见2条引文出处及意思相合,6条释字词相合。大体时代越久远,旧注越多,重文的比例就越高。仔细分析一下这些重文,可以看出一大部分出自后世的增刻,尤其是涉及旧注的部分,如:

1.黼衣朱黻,四牡龙旗。(《讽谏诗》)

写卷佚注:颛,画斧形。两巳相背曰黻也。言驾四马,旗上画龙头。诸侯得交龙为旗。

尤袤本李善注:善曰:应劭曰:黼衣,衣上画为斧形,而白与黑为采。龙旗,旗上画龙为之。朱黻,上广一尺,下广二尺,长三尺,以皮为之,古者上公服之。《毛》诗曰:朱黻斯皇。又曰:四牡翼翼。又曰:龙旗承祀。

按:“应劭曰”乃引《汉书》师古注。《考异》曰:袁本无“应劭曰”下二十五字。明州本、奎章阁本、丛刊本同《考异》。此条李善注引颜师古《汉书》注当为后世增刻。

2.彤弓斯征,抚宁遐荒。(《讽谏诗》)

写卷佚注:彤,赤也。霸臣,夫子赐弓矢以专征伐。抚,安。

尤袤本李善注:言受彤弓之赐,于此得专征伐。善曰:《毛诗》曰:彤弓弨兮。荒,荒服也。

按:《考异》曰:袁本茶陵本无“言受”下十二字。无者是也。此或以《汉书》颜注记于旁,尤延之误取之……以下凡颜师古曰各条皆不当有,袁本茶陵二本俱无者,最是。考丛刊本、明州本、奎章阁本皆无此条,可证《考异》说确。

3.五服崩离,宗周以坠。(《讽谏诗》)

写卷佚注:离,散也。崩,隤也。应劭曰:五服:甸服、绥服、要服、荒服。坠,落。

尤袤本李善注:应劭曰:五服,谓甸服、侯服、绥服、要服、荒服也。坠,失也,真魏切。

按:胡克家《考异》曰:“坠,失也。真魏切。”袁本茶陵本无此六字,为颜注窜入。说是。丛刊本亦无。明州本、奎章阁本无善注。

4.在予小子,勤唉厥生。(《讽谏诗》)

写卷佚注:言生时唉唉啼泣。自谓言叹辞。

尤袤本李善注:应劭曰:小儿啼声唉唉。颜师古曰:唉,叹声。善曰:《方言》曰:唉,叹辞也,许其切。

按:《考异》曰袁本、茶陵本无“应劭曰”以下十六字。此十六字亦不见于丛刊本、明州本、奎章阁本。佚注本参考旧注保留“唉”为生时啼泣之声,善注则无此条,只引《方言》叹辞之说。

5.乃命厥弟,建侯于楚。(《讽谏诗》)

写卷佚注:厥弟谓元王。元王封于楚国也。

尤袤本李善注:弟谓元王也,元王封于楚国。

按:二注语气如出一辙,《考异》曰:“袁本、茶陵本无善注之十一字。”考之丛刊本、明州本、奎章阁本亦无。而佚注恰好与此十一字极为接近,这倒引起了我们新的推断,李善此处原未出注,《汉书·韦贤传》颜师古亦未出注。后世增刻的李善注,又恰好与写卷佚注相合,说明正是佚注之语后来被增刻到了李善注当中。如果此说成立,写本佚注在唐代应是较为常见的通行本。

粗略统计一下,韦孟《讽谏诗》中的18条重文几乎全部都属于后世增刻《汉书》旧注或佚注入李善注的情况。其它篇目中多数相重的注释也都与旧注的引用有关。

此外,佚注与李善注相重的另一种情况是释词、引书虽同,但多出于较为常识性知识或者常用典籍。

《补亡诗》:文化内辑,武功外悠。

写卷佚注:辑,和。悠,长。

尤袤本李善注:辑,和也。言以文化辑和于内,用武德加于外远也。悠,远也。

《述祖德诗》:遗情舍尘物,贞观丘壑美。

写卷佚注:世间尘黑之物。贞,正。观,见也。谓正见丘壑之美。

尤袤本李善注:贞,正也。观,视也。言正见丘壑之美。

《励志诗》:高以下基,洪由纤起。

写卷佚注:因下而得其高。纤,细也。《老子》云:高以下为基。洪,大也。言成人之体乃犹始学之时皆由初,万物皆然。非犹学。

尤袤本李善注:《老子》曰:高必以下为基。又曰:合抱之木,生於毫末。

综而言之,写卷佚注与李善注虽有部分字解相同或相近、引文同的情况,但实际上能看出参考痕迹的重文几乎很少,而且即使重文,也存在不同的情况,或出于后世增刻,或出于常见旧注典籍等,未必能作为证据表明二者存在参考关系。形成二者没有互相参考的状况,最大的可能性就是佚注作注的时间大体与李善注相差不远。因为李善注成书之后,旋即上奏,并被抄写传播,易于见到。如果佚注晚于考善注,又不难见到,自然不可能不加以参考。又根据写卷佚注当中张华《励志诗》“如彼东亩,力耒既勤”句下注引“颜监曰:耒,牛耕曲木”一条,说明其作注时间最早不超过唐太宗贞观年间{1}。由此可以初步推论此注成于太宗贞观元年(627)至高宗显庆三年(658,李善奏上《文选注》)前后。

二五臣注与写卷佚注重文的比较

写卷佚注与五臣注之间重文则不占少数,而且与李善注重文的形式不同,很大一部份表现为注文形式、用语习惯或说话立场基本相同,如:《述祖德诗》:“兼抱济物性,而不缨垢纷。”写卷佚注曰:“言并有济扶万物之性。言不为垢氛所缨。”五臣注良曰:“言兼有济物之心,不为尘垢所缨纆。”再如五臣注与佚注同称秦政权为“秦家”、晋国为“晋家”,称《诗经》为“诗篇”,体现了注释用语习惯上的沿袭。涉及到大段引文和意思理解时,五臣注也与佚注颇为接近。《述祖德诗》:“弦高犒晋师,仲连却秦军。”句下佚注曰:“弦高以牛十二头犒秦师,无晋师之文。此亦为误。”五臣注向曰:“此文云犒晋师,谢生之误也。”{1}二者同样指出谢灵运用典的失误,应为“弦高犒秦师”,而误为“弦高犒晋师”。李善注则曲为辩护,引《吕氏春秋》谓“晋”为“”字之误。黄节引顾炎武《日知录》曰:弦高所犒者秦师,而谢诗改为晋,以避下秦字,则舛而陋矣。朱兰坡曰:李注欲曲全之,不引《左传》而引《吕览》[7],指出谢氏致误的原因在于避免上下句重文。

以上佚注与五臣注接近的情况,说明二者之间存在借鉴关系,但究竟是谁在借鉴谁?通校二注之全部条目,五臣作注兼借李善注与佚注的注释体例更为明显。

《述祖德诗》:贤相谢世运,远图因事止。

写卷佚注:言宏远之图谋,因今事亦止。

尤袤本李善注:贤相,即太傅也。《山居赋》注曰:太傅既薨,远图已辍。《左传》荣成伯曰:远图者,忠也。曹大家上疏谓兄曰:上捐国家,累世劬劳,远图之功。

陈八郎本五臣注:济曰:贤相即太傅谢安也。谢世运,谓死也。远图,谓谋也。深远之谋,因此而止。

如果是佚注抄录五臣,不太可能只抄其一点。相反,五臣本条注释既吸收了李善注中的“贤相即太傅谢安也”条,又吸收了佚注中的“深远之谋,因此而止”之意。

《述祖德诗》:拯溺由道情,龛暴资神理。

写卷佚注:由有道德之情拯扶。龛,胜也。顾帝冯力取。

尤袤本李善注:拯,济也。溺,没也。《孟子》曰:天下溺则援之以道。《庄子》曰:夫道有情有信。孔安国《尚书传》曰:龛:胜也。曹植《武帝诔》曰:人事既关,聪镜神理。

陈八郎本向曰:拯,济也。龛,胜也。言拯横流之溺,由怀道情,胜暴静乱,资神妙之理。

《考异》曰:袁本、茶陵本李善注无“孔安国《尚书传》曰:龛:胜也”十字,考之丛刊本、明州本、奎章阁本皆无,当是后世增刻。而五臣注兼具“拯,济也。龛,胜也”两条。

《述祖德诗》:河外无反正,江介有■圮。

写卷佚注:北境谓之河外。介,介隔也。谓于江南,圯,毀也。■,急也。

尤袤本李善注:河外,西晋也。《公羊传》曰:拨乱反正,莫近于春秋。江介,东晋也。《左氏传》曰:以敝邑褊小,介于大国。杜预曰:介,间也。《毛诗》曰:今也蹙国百里。《尔雅》曰:圮,败覆也。

陈八郎本五臣注:河外,洛阳也。言为贼所破,不得反洛阳之正。介,间也。迁于江间,迫促狹小,屡有毁敗也。圮,毁也。

《励志诗》:“大猷玄漠,将抽厥绪。”

写本佚注:猷,道也。玄谓幽玄也。

尤袤本:《毛诗》曰:秩秩大猷。《说文》曰:玄,幽远也。又曰:漠,寂也。《广雅》曰:漠,泊也。《说文》曰:漠,无为也。言大道玄远幽漠,知之犹从小引其端绪而至于可知。

陈八郎本五臣注铣曰:猷,道也。言大道玄漠,犹将抽其端绪。

《上责躬应诏诗表》:“昼分而食,夜分而寝。”

写本佚注:昼分,而日午也。夜分,夜半。

尤袤本:《尔雅》曰:戾,罪也。《韩子》曰:卫灵公至濮水,夜分闻有鼔琴者。

陈八郎本五臣注铣曰:戾,恶也。昼分,日中时也。夜分,夜半时也。寝,卧也。

从以上所列可以清楚地看到五臣作注尽量吸收各家之说,加以训解释义。而且并非只是偶一为之,基本在各篇当中都有一定的比例。

最明显的一条例证如《励志诗》:隰朋仰慕,予亦何人?

写本佚注:《史记》云:隰朋,齐大夫,慕管仲德,曰:吾知管仲之德矣,隰朋耻不如。皇帝言:慕德高也。今我何人,而不及之。

尤袤本李善注:其九。《庄子》曰:管仲有病,桓公往问之:仲父之病病矣!寡人恶乎属国而可?对曰:隰朋可。其为人也,愧不若黄帝,而哀不己若者。朋慕管之德,华言隰朋犹慕德,我是何人,而不慕乎?

陈八郎本五臣注:良曰:隰朋,齐大夫。犹慕管仲之德,言我何人而不慕贤者乎?

考今本《史记》中无隰朋典故,但见于《吕氏春秋·贵公》、《列子·力命》、《庄子·徐无鬼》。故佚注中引《史记》云隰朋慕管仲德,实乃错引,值得注意的是五臣注虽未标明出处,亦采用本义,沿袭了佚注的错误。李善注则完全不同,用隰朋慕黄帝之义。此则例证恰好说明了五臣注曾参考佚注。

五臣注完成于玄宗朝开元六年(718),根据陈八郎本、奎章阁所藏本、《唐钞文选集注汇存》中所保留的五臣注,其不仅大量采入了李善注的成果,而且也吸收了稍早于自己的公孙罗《文选钞》的内容[8]。由此则当佚注本早于五臣注而且也通行于世的话,五臣注同时参考李善注、《文选钞》、写卷佚注等早期注家正是情理之中的。

三写卷底本与佚注的独立性质

俄藏敦煌写卷在底本和注文方面都体现了一定的独立性质,底本方面如:

《述祖德诗》:

达人遗自我(“遗”,它本皆作“贵”)

而不缨垢纷(“纷”,它本皆作“氛”)

连物辞所赏(“连”,它本皆作“惠”)

委讲辍道论(“辍”,它本皆作“缀”)

《讽谏》:

颛衣朱黻(“颛”,它本及《汉书》作“黼”)

资命不永(“资”,它本皆作“咨”)

嫚被显祖(“被”,它本皆作“彼”)

征遐由近(“征”它本皆作“正”)

《励志诗》:

如彼东亩(“东”,它本皆作“南”)

渆不辞盈(“渆”,它本皆作“川”)

《上责躬应诏诗表》:

不可重离(“离”,它本作“罹”)

以罪弃生,则{辶+麦}古贤夕改之劝。({辶+麦},它本作“违”)

忍垢苟全,则犯诗人胡颜之诚(“诚”,它本作“讥”)

尸鸠之仁也(“尸”,它本作“鸤”)

这些底本异文除了个别是由异体字、古今字、正俗字等造成的之外,很多是由底本版本系统不同而形成的异文,比如“遗”与“贵”、“连”与“惠”,“渆(渊)”与“川”、“东亩”与“南亩”等。由此说明佚注所依据的底本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本子,与李善、五臣等注家所依据的底本都有一定的差距。

实际上注文中也体现出作者作注时确实参考了不同的版本。如《述祖德诗》:“达人遗自我”句,佚注曰:“谓父是通达人,墨翟贵己,不肯流意天下,故贵自我。作贵胜。遗,弃。”“而不缨垢纷”句,佚注曰:“言并有济扶万物之性,言不为垢氛所缨。”“委讲辍道论”句,佚注曰:“缀,止。”说明当时注者面对不同注本的《文选》,原文作“遗”“纷”“辍”,它本作“贵”“氛”“缀”,各注家基本都倾向于此处作“贵”“氛”“缀”并加以解释。佚注作者也从众,但又不愿轻改原文,于是存文出注,并在注文中同时标出异文。

从注文方面看,写卷佚注注文风格有类讲解,但也具有详细的字词训释和典籍征引,而且在字词训诂和典籍征引方面又颇具独到之处。

《讽谏诗》:“左右陪臣,斯惟皇士。”其中“陪”字李善未出注,佚注曰:“陪,重也。”据何晏《论语集解·季氏》:“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引马融注曰:“陪,重也。”五臣注则将“陪臣”释作“陪从之臣”,显其草率。

《讽谏诗》:“邽事是废,逸游是娱。犬马悠悠,是放是{马+丘}。”本条下颜师古在《汉书》中有注曰:“繇与悠同,行貌。放,放犬。驱,驱马也。”写卷佚注曰:“邽事,国事。逸,过。娱,乐。言用犬马以猎也。”在释词及释义方面都体现了一定的原创性。

《述祖德诗》:“江介有■圯”中的“■”字李善未出注,佚注本曰:“■,急也。”按:《说文·足部》:“■,迫也。”《广雅·释诂》:“■,急也。”则佚注虽未标明出处,但自有其小学依据。

《励志诗》:“大仪斡运,天回地游。”善注引《河图》曰:“地有四游,冬至地上行北而西三万里,夏至地中行南而东三万里,春秋二分是其中矣。地常动移而人不知,譬如闭舟而行,不觉舟之运也。”佚注引则称此段史料出自《考灵曜》。考“地有四游”一则出于张华《博物志》所引《考灵耀》,而非《河图》,李善注误。

“劝励”条下李善注曰:“劝者进善之名,励者朂已之称。”按本类下《文选》收录韦孟《讽谏》和张华《励志诗》两首,李善注语平和公允,显得面面俱到。写卷佚注则只是说:“劝励谓劝励取用贤相意也。”似为有感而发。

写卷佚注引文方面的一个特点是对于通行的经史典籍的引用往往很随意,或不注明出处,或并不追求原文的准确无误。如其引用《尚书》《史记》《诗经》《周易》《国语》《战国策》多与原文不同,或者根本就不见于所引书中,但更为关注的是一些不常见的典籍、佚史、字书。如标明出处的引沈约《谥法》考证元王之称的来历,引张揖《字诂》《广雅》两处、吕忱《字林》、李登《声类》、江邃《文释》《说文》。又引《白虎通》《考灵曜》《汲冢记》,引颜监(颜师古)一条。《述祖德诗》下引丘渊之《新集录》而不引沈约《宋书》;曹植《上责躬应诏诗表》引《魏略》而不引《魏志》。这都表明作者博学尚奇的注文倾向。再者,韦孟《讽谏诗》注中多次引用《汉书》应劭等的旧注,也可看出对当时《汉书》注的熟悉。

鉴于以上所述,写卷底本和注文与李善、五臣注的底本和注文相比有着明显的差异,应该属于不同的传本系统。写卷佚注的作者在撰注之时也参考了不同系统的底本,其间颇有衡量选择。从佚注作者的知识结构看,富字学、《汉书》学基础,善于进行版本辨析和资料考证,旁征博引,也多掌握最新知识动态,似非一般乡学塾师。

四关于写卷佚注传本系统

和撰著时间的一点推测

既然五臣注得以借鉴佚注,而且其注语在流传过程中也有窜入李善注的情况,说明其注本成书之后曾广泛流传于世,并且为当时一种重要的《文选》注本。从隋唐史志目录的登载来看,当世所见的重要《文选》学著作有:

《隋书·经籍志》:文选音三卷萧该撰(本传称《文选音义》)

《旧唐书·经籍志》:《文选》三十卷,梁昭明太子撰

《文选》六十卷,李善注

又六十卷,公孙罗撰

《文选音》十卷,萧该撰

又十卷,公孙罗撰

《文选音义》十卷,释道淹撰

《新唐书·艺文志》:梁昭明太子《文选》三十卷

萧该《文选音》十卷

僧道淹《文选音义》十卷

李善注《文选》六十卷

公孙罗注《文选》六十卷、又《音义》十卷

李善《文选辨惑》十卷

五臣注《文选》三十卷。

曹宪《文选音义》(卷亡)

康国安注《驳文选异义》二十卷

许淹《文选音》十卷

其中,萧该主要活动于隋前期,梁元帝承圣三年(555),梁都江陵陷落而随西魏军至长安,《隋书》载其“性笃学,《诗》《书》《春秋》《礼记》并通大义,尤精《汉书》。甚为贵游所礼。开皇(581-600)初,赐爵山阴县公,拜国子博士。”隋仁寿元年(601),刘臻、颜之推、魏渊、卢思道、李若、萧该、辛德源、薛道衡八人同撰集的《切韵》五卷成书,“萧颜多所决定”[9],到隋大业(605—617)中与包恺同为《汉书》学宗匠[10]。据《隋书·经籍志》:萧该有《汉书音义》十二卷流传于世,有《范汉音》三卷,《文选音》三卷。《文选音义》(《文选音》)也成为隋代见于载录的唯一一部《文选》学著作。作为萧统侄儿的萧该,为《文选》作音义自有其家学渊源,《隋书》本传称其所撰“《汉书》及《文选音义》,咸为当时所贵。”[10]1715,1716既为当时所贵,则说明其《文选音义》成书于隋代早期,并于当世有较广泛的流传。

曹宪主要活动于隋开皇元年(581)至唐贞观十七年(643),年百余岁。据《旧唐书·曹宪传》,他一生的学术活动大体分为两个阶段。先是仕隋为秘书学士,每聚徒教授,诸生数百人。当时公卿以下,亦多从之受业。他的学术主要偏重于文字之学,精诸家文字之书,自汉代杜林、卫宏之后,古文泯绝,由曹宪而复兴。隋大业中,隋炀帝令与诸学者撰《桂苑珠丛》一百卷,时人称其该博。又训著张揖所撰《博雅》,隋炀帝令藏于秘阁。入唐之后曹宪回到扬州老家,以治“《文选》学”闻名。直到贞观中(627—649)扬州长史李袭誉表荐之,太宗征为弘文馆学士,以年老不仕。《旧唐书》本传称:“初,江淮间为《文选》学者,本之于宪。”[11]但《旧唐书·经籍志》载曹宪著《博雅》十卷、《文字指归》四卷、《曹宪集》三十卷,却未见其关于《文选音义》的记载,直到《新唐书·艺文志》载其《文选音义》卷亡。这说明曹宪《文选音义》成书于贞观中,但主要流传江淮间,并未得以广泛传播。

俄藏写卷《文选》佚注的作注时间如果确实是不早于贞观,而且是在与李善注相差不远的时间内,最为接近的恐怕只有公孙罗和释道淹(许淹)。《旧唐书·曹宪传》称:“曹宪之后,又有许淹、李善、公孙罗复相继以《文选》教授。”刘肃《大唐新语》卷9《著述》亦云:“江淮间为《文选》学者起自江都曹宪。……宪以仕隋为秘书,学徒数百人,公卿亦多从之学。撰《文选音义》十巻,年百余岁乃卒。其后句容许淹,江夏李善、公孙罗,相继以《文选》教授。”既曰“相继”,就说明曹宪之后,先是许淹传授《文选》,之后才是李善、公孙罗。

公孙罗所著《文选钞》《文选音决》保存在古抄《文选集注》中,录在李善注之后,五臣、陆善经注之前。其作注时间当稍晚于李善注。具体看《文选钞》的作注形式,也是重在疏通文义、释词,《钞》和《音决》底本也与李善本、五臣本有明显的差异,具有一定的独立特质,大体与俄藏《文选》佚注颇有些相近。但仔细比较,二注之间似又存在一定的差距。如佚注释义中更重释事,词语解释尽量落至实处,如《讽谏诗》释元王及其子曰:“元王汉高祖弟,名文由,谥曰元。于《谥法》始建都国曰元。谓初都彭城。元王次子名郢客……”再如《述祖德诗》中释“五湖”曰:“谓太湖、上湖、翮湖、石、贵湖也。”颇有博物倾向。《文选钞》则释义之中更重点明喻意,用语成熟而丰富,如“繁星光盛,喻小人也。”(卷24曹植《赠徐干》)“初秋,谕政教急也。”(卷24曹植《赠丁仪》)“川有幽咽之水,风有激列之声。”(卷24陆机《赠冯文罴》)“《钞》曰:《广匹》云:烟煴,元气也。天仪于上,地仪于下,天气下为烟,地气上为煴,上下和同,草木萌动。此诗大意,论自古天地初开辟已来历代之君,至于晋平吴也。吴国既平,乃得陆生来归也。然后乃陈与共同官之意,又述离别相思之情,并为劝诫之事。”(卷24潘岳《为贾谧作赠陆机》)似与佚注注释风格大体相近,却非一出。

另释道淹的《文选音义》虽已佚亡,仅只言片语流传于世,但从其注释《文选》、传授选学的时间来看,大体与佚注本相当。若排除其余诸家,佚注之底本出自释道淹之手也有极大的可能性。

史志目录中既载《文选音》许淹,又载《文选音义》释道淹,二者是否一个人?实存疑问。骆鸿凯《文选学》以为许淹就是释道淹。近人普暄认为“《新唐志》既载许淹《文选音》,又录道淹《文选音义》,人名书名,均各分标,骤指为一,似不甚妥”[12]。考之古抄《文选集注》中公孙罗《文选音》中除了引萧该音、曹宪音,再就是引淹《音》两条,足见许淹乃公孙罗前的选学名家。《文选》卷第57潘安仁《夏侯常侍诔》(并序):“望子旧车,览尔遗衣。愊抑失声,迸涕交挥。”《文选音决》:“愊,普逼反;淹,皮力反。”又《文選》卷第57潘安仁《马汧督诔》(并序):“若乃下吏之肆其噤害。”《文选音決》:“噤,其禁反;淹,其锦反。”此两条的音切与公孙罗所注相差不远,为与公孙罗同处江淮地域的许淹无疑。又公孙罗《文选钞》引淹上人《义》一条,《文选》卷24陆机《赠尚书郎顾彦先》:“凄风迕时序,苦雨遂成霖。”引《文选钞》曰:“凄风,凉寒之风也……淹上人作迅风,疾也。”也可看出他对释道淹《文选音义》的引用,或许还有一定的参考。又释慧琳《一切经音义》卷第21“猗觉”条下引淹师《文选音义》云:“猗,美也。”{1}此一条又见于《尔雅》。“淹师”或“淹上人”的条目主要为释义,也与《文选音》体例不同。《文选钞》与《音决》同出于公孙罗,此处既引“淹”,又引“淹上人”,说明当时所见有可能并非一书,但早于公孙罗且名淹的《文选》学者,除了许淹(释道淹)之外,别无其人,所以“淹”(许淹)与“淹上人”(释道淹)应为一人。

《旧唐书》本传称许淹“少出家为僧,后又还俗。”究竟何时出家?何时还俗?出家之后的去向如何?史无明载。但据《新唐书·曹宪传》:“宪始以梁昭明太子《文选》授诸生,而同郡魏模、公孙罗、江夏李善相继传授,于是其学大兴。句容许淹者,自浮屠还为儒,多识广闻,精故训与罗等并名家。”从《新唐书》的这段叙述看,所说先后顺序并不严谨,但在曹宪的同郡魏模、公孙罗、江夏李善之后,许淹单独叙述,似乎并未将其归于江淮选学的阵营。其“自浮屠还为儒,多识广闻,精故训,与罗等并名家”也说明其学识特点,即多见博闻,精于训诂,则很有可能云游京师与江淮之间,见到早期《文选》传播中的不同版本,见到萧该的《文选音义》,且当时身在京师,法名释道淹,所著《文选音义》也大概完成于此时。由此我们也可以推断,许淹早年出家时期撰作《文选音义》,而作《文选音》则在后来之际。

考之新旧《唐志》目录中所录诸家《文选》注之所以存录下来,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注者曾经身在京师,或者献书今上,所著才得以保存秘府。许淹(释道淹)作为曹宪之后传授选学的一个代表人物,有《文选音》10卷。又有《文选音义》10卷,不仅见于《旧唐书》《新唐书》的文献目录,而且还见于《日本国见在书目》(编成于日本阳成天皇贞观末年876年),足见其传播范围之广。释道淹之书保存如此完整,流通广泛,也说明当时他不可能默默无闻或者身处偏远之乡。

另《新唐书·艺文志》将释道淹《文选音义》紧接萧该之后,而把许淹《文选音》接在曹宪之后,都说明他们之间可能具有一定的传承关系。写卷佚注《述祖德诗》:“河外無反正,江介有■圯。注称:圯,毀也。”按萧该《汉书音义》王莽传下“圯绝”,注引韦昭曰:“圯,毁也。”李善注引《尔雅》曰:“圯,败覆也。”可见佚注本与李善的差异及与萧该注释体系的相承关系;写卷佚注中尤以《讽谏》诗为代表引了大量的《汉书》旧注以及颜师古注一条,反而为李善、公孙罗注所不及,说明释道淹正是继承了萧该《汉书》学泰斗的衣钵;佚注重在释义博物,但又偏于概括式讲解,与其学识结构也更相吻合。惜今无法见到更多的佐证资料,此说只能是作为一种猜测之言。

小结

释道淹《文选音义》今已不存,只见于史志目录,而且远播域外,足见其当时传播之广,影响之大。又作为萧该、曹宪之后,首位讲授文选的学者,其特殊的先入释门而后还俗的经历,也使得他得以超脱地域的拘囿,吸收萧、曹两位早期文选学者的知识,并形成了以释义、博物、普及为主的《文选》注释体例,应该说代表了萧、曹之后文选注释与传授的一种特定模式,如此说成立,写卷佚注的特殊意义就更加不可忽视。

参考文献:

[1]孟列夫主编,袁席箴,陈华平译.俄藏敦煌汉文写卷叙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2]傅刚.俄藏敦煌写本Φ242号《文选注》发覆[J].文学遗产,2000(4).

[3]刘明.俄藏敦煌Φ242号《文选注》写卷臆考[J].文学遗产,2008(2).

[4]范志新.俄藏敦煌写本Φ242号《文选注》与李善五臣陆善经诸家注的关系———兼论写本的成书年代[J].敦煌研究,2003(4).

[5]许云和.俄藏敦煌写本Φ242号文选注残卷考辨[J].学术研究,2007(11).

[6]狩野直喜.唐抄本文选残篇跋[J].(日本)支那学,1929(1).

[7]黄节.谢康乐诗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8:41.

[8]周勋初编.唐钞文选集注汇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9]陆法言撰本,陈彭年等重修.覆宋本重修广韵序[m].北京:商务印书馆.

[10]魏征等.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1716.

励志诗句篇9

我国古代诗歌流传千年,是文坛上的一朵奇葩。学习古代诗歌对于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丰富文化底蕴、提高学国语言文字的热情有着重要作用。中国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名篇佳作,数不胜数。诵读诗词,能使学生常常耳濡目染于先哲们光辉的思想之中,潜移默化学生的素质,能使学生克服人生的挫折。长期的古诗词诵读能养成他们阅读古文的能力,畅游中华文化智慧的宝藏,陶冶性灵,开阔心胸,端正品行。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诵读古诗词的兴趣呢?下面本人谈谈自己的做法和想法:

一、让学生学会品味古诗词

古诗用词准确、凝炼,博大精深,表现形式亦多种多样:有颂江山美,吟边塞情;或悲凉慷慨,或缠绵宛转;有豁达,亦沉郁。因此,必须指导学生在理解品味诗词的过程中体会古诗词的魅力,激发诵读古诗词的兴趣。平时的教学中组织学生观看配画、配乐诗诵录像。学生从讲授者口中,从动人的画面上,从轻响的乐声中,想像着、体味着、感受着诗文的艺术魅力。情有所感,理有所悟,学生在欣赏中对古诗词的描绘进行再造想像,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了诗文的意蕴,从而增进了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品位古诗文还可以让学生在背诵的过程中,自行查阅资料,通过询问、调查、收集、阅读等手段,来理解、感悟古诗词的内容、作者的思想感情及蕴含的哲理等。可以开展一些激励性活动,如“资料展示会”、“自主学习心得交流会”等。同学们进阅览室、跑书店、问老师、问家长、听讲座……积极性都很高,不仅获得了不少知识,还能够“旁征博引”,表达自如。

二、让学生掌握积累古诗词的方法

小学生只有熟读、背诵、摘记大量的古诗词,才能充分地汲取古诗词的精华,得到古诗词的浸润,从而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古诗词不是无情物,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让他们在背诵时,加上适当的语气和动作,边背诵边表演,会增进对古诗词的理解,从而与古诗词的情感产生共鸣,促使学生背得快,记得牢。古诗词的背诵还可将其归类,便于学生记忆,例如,按四季时令进行分类,从《早春》、《春江花月夜》到《夏日》、《小池》;从《秋浦歌》、《秋思》到《冬景》、《江雪》。学生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朗朗童音背过了灿烂的春天,缤纷的夏天,金色的秋天,绚丽的冬天,大大调动了学生背诵古诗词的兴趣。此外,还可按诗的不同内容,如“言志”、“送别”、“劝勉”等,进行分类背诵,这样为大量的背诵奠定了基础。背诵的形式还可采用摘抄法,先将优美的诗词摘记在一个本子上或读书卡片上,有空时经常拿出来看一看,读一读,读到能背下来时也不要停下来,应再读几遍,这样才能记得牢。即使熟读成诵后也不能置之不理。因为根据遗忘的规律,背诵后忘得最快的是开头十几天,因此隔三差五还要复习一下。学生掌握了背诵古诗词的方法,就有可能在实践中乐此不疲,而且还有可能成为一种爱好。

三、让学生学会运用古诗词

熟读、理解、背记了的古诗词,不能老让它们关在学生的脑海中,要引导它们出来走一走。让学生在“温故而知新”中感觉古诗词运用时更有乐趣。

古诗词源于生活,引导学生把在生活中观察到、体验到的东西用古诗词进行表达,能促进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与感悟。如春游时来句“无边光景一时新”;扫墓遇雨时吟句“清明时节雨纷纷”;风筝飞舞的日子,说句“忙趁东风放纸鸢”;新同学来了“笑问客从何处来”……让诗走进我们的生活,见景吟诗,见物吟诗,表情吟诗,叙事吟诗,等等。为了有意识的引导和激励学生用古诗词,可利用每堂课前1分钟进行生活用诗汇报会,对用得好的学生给予嘉奖。这样孩子们会越来越喜欢用诗词来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感情。同时,还可以开展主题班会,用各种各样的形式来吟诵自己喜爱的古诗词或在自制的赠言卡上写上“言志”、“送别”、“劝勉”的诗词。让古诗词在悄然无声中走进学生们的生活,那些背诵过的古诗词犹如一汪清泉流淌在学生们的心间,激荡着他们的情感,升华着他们对生活的认识。古诗词走进了学生的生活,有心的学生便发现生活中处处是“诗”。在他们的文章中竟然出现了诗词的踪影。从而启发他们把古诗词写进文章里,可以在写景中用,在叙事中用,也可以在抒情和议论时用;可以是对诗词的引用,也可以是对写作技巧的运用。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据诗词作文,即以诗词的意境为基础,诱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为古诗词续编故事、扩展情境、改写白话文等。如此一来,大家才发现“诗到用时方觉少”。此外,在习作中运用古诗词,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因为他们在运用时,会给诗词创设一种新的写作氛围,赋予一种新的表达内容和感受,而且从诗词原先的意境中跳跃出来,从更新、更广的角度去理解、品味古诗词。

四、让学生学会古诗词交流

对学生诵读古诗词,可用多种形式组织学生交流。学生在交流中不仅可以相互学习,更重要的是可在同学的赞赏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诵读古诗词的乐趣。交流的形式亦可多样,可采用黑板报、手抄报、队角、橱窗等宣传阵地进行交流,读书笔记交流也是一种较好的方法。读古诗词,理解诗意是最大的障碍。如若不解地死背,不能体味到诗词的韵味,不仅易忘,而且兴趣亦会随之大减。根据儿童爱画画和爱幻想的特点,我们不妨将读书笔记变通一下,将诗词变成图画,变成童话、趣事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虽是王维的见长,但古诗词中许多诗句都具有这一特点。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理解的诗意自由、随意地涂画,在涂画中见景生情。此外,儿童是天生的童话大师、幻想家。让学生把诗词译成一则则有趣的童话、故事,幻想成奇趣的事,这也不失为一种创作,而且很受学生欢迎。将这样的读书笔记定期交流,评比优秀。学生的积极性更大,也为诵读古诗词提供诱因。

五、注重拓展,将古诗活学活用

在古诗教学中,课后的拓展延伸也十分重要,往往会起到提纲挈领、画龙点睛的作用。依托诗歌主题,横向拓展。如《咏柳》一诗学习完毕,可设计拓展如下:

励志诗句篇10

描写创业成功的诗句(最新篇)

1、一个有信念者所开发出的力量,大于个只有兴趣者。

2、世界上那些最容易的事情中,拖延时间最不费力。

3、两粒种子,一片森林。

4、“稳妥”之船从未能从岸边走远。

5、人之所以有一张嘴,而有两只耳朵,原因是听的要比说的多一倍。

6、世上并没有用来鼓励工作努力的赏赐,所有的赏赐都只是被用来奖励工作成果的。

7、做对的事情比把事情做对重要。

8、人生伟业的建立,不在能知,乃在能行。

9、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10、当你感到悲哀痛苦时,最好是去学些什么东西。学习会使你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11、没有哪种教育能及得上逆境。

12、积极的人在每一次忧患中都看到一个机会,而消极的人则在每个机会都看到某种忧患。

13、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

14、含泪播种的人一定能含笑收获。

15、任何的限制,都是从自己的内心开始的。

16、强烈的信仰会赢取坚强的人,然后又使他们更坚强。

17、只有千锤百炼,才能成为好钢。

18、苦想没盼头,苦干有奔头。

19、人生舞台的大幕随时都可能拉开,关键是你愿意表演,还是选择躲避。

20、昨晚多几分钟的准备,今天少几小时的麻烦。

21、征服畏惧、建立自信的最快最确实的方法,就是去做你害怕的事,直到你获得成功的经验。

22、外在压力增加时,就应增强内在的动力。

23、不要等待机会,而要创造机会。

24、销售是从被别人拒绝开始的。

25、凡真心尝试助人者,没有不帮到自己的。

26、没有口水与汗水,就没有成功的泪水。

27、肉体是精神居住的花园,意志则是这个花园的园丁。意志既能使肉体“贫瘠”下去,又能用勤劳使它“肥沃”起来。

28、在真实的生命里,每桩伟业都由信心开始,并由信心跨出第一步。

29、障碍与失败,是通往成功最稳靠的踏脚石,肯研究、利用它们,便能从失败中培养出成功。

描写创业成功的诗句(经典篇)

1、恐惧自己受苦的人,已经因为自己的恐惧在受苦。

2、投资知识是明智的,投资网络中的知识就更加明智。

3、如果寒暄只是打个招呼就了事的话,那与猴子的呼叫声有什么不同呢?事实上,正确的寒暄必须在短短一句话中明显地表露出你他的关怀。

4、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与别人共处逆境时,别人失去了信心,他却下决心实现自己的目标。

5、贫穷是不需要计划的,致富才需要一个周密的计划——并去实践它。

6、如果我们都去做自己能力做得到的事,我们真会叫自己大吃一惊。

7、使用双手的是劳工,使用双手和头脑的舵手,使用双手、头脑与心灵的是艺术家,只有合作双手、头脑、心灵再加上双脚的才是推销员。

8、相信就是强大,怀疑只会抑制能力,而信仰就是力量。

9、出门走好路,出口说好话,出手做好事。

10、推销产品要针对顾客的心,不要针对顾客的头。

11、成功决不喜欢会见懒汉,而是唤醒懒汉。

12、在你不害怕的时间去斗牛,这不算什么;在你害怕时不去斗牛,也没有什么了不起;只有在你害怕时还去斗牛才是真正了不起。

13、“人”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众”人的事业需要每个人的参与。

14、人之所以能,是相信能。

15、成功需要成本,时间也是一种成本,对时间的珍惜就是对成本的节约。

16、让我们将事前的忧虑,换为事前的思考和计划吧!

17、如果我们做与不做都会有人笑,如果做不好与做得好还会有人笑,那么我们索性就做得更好,来给人笑吧!

18、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19、这个世界并不是掌握在那些嘲笑者的手中,而恰恰掌握在能够经受得住嘲笑与批评忍不断往前走的人手中。

20、上帝助自助者。

21、好咖啡要和朋友一起品尝,好机会也要和朋友一起分享。

22、拥有梦想只是一种智力,实现梦想才是一种能力。

23、能把在面前行走的机会抓住的人,十有八九都会成功。

24、行动是成功的阶梯,行动越多,登得越高。

25、股票有涨有落,然而打着信心标志的股票将使你永涨无落。

26、先知三日,富贵十年。

 

看了描写创业成功的诗句的人还看了:

1.创业成功的诗句

2.关于创业的经典句子

3.比喻创业艰难的诗句

4.关于创业的经典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