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林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1:46:12

上林赋篇1

原文:

《送赵户部出守淮阳》朝代:明    作者:李攀龙

仙郎起草汉明光,几载军储事朔方。

五马新为淮海郡,三台旧署度支章。

上林赋篇2

关键词:氟;含量;赋存状态

中图分类号:tQ53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2-0081-02

1引言

氟是自然界中电负性极强的元素,化学性质活泼,主要以离子或络阴离子存在。氟对环境污染影响较大,其燃烧型地方性氟中毒在贵州、云南等地区广为流行。高氟煤燃烧过程中会释放出大量的氟,会通过直接或间接的形式进入动植物和人体中,从而造成氟中毒[1]。煤在燃烧过程中释放的氟含量及对环境的污染程度均与煤中氟的赋存状态有关,故开展煤中氟的赋存状态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区域概况及地质背景

东林矿位于重庆市万盛区,北接砚石台矿,南邻鱼田堡矿,含煤地层主要是二叠系上统龙潭组,属海陆过度相沉积环境。东林矿位于八面山向斜南段扬起端东翼南段的甘家坪向斜两翼,6煤层为主采煤层,全区可采,主要发育于煤系的中下部,煤类以瘦煤、贫煤、焦煤为主[2]。

3采样及测试

研究共采集东林矿6煤层11个煤岩样品,其中4个顶底板岩石样品,采样严格按照煤岩样品采集方法对三个主采煤层剖面等间距采取。为防止样品污染及风化,每个样品装入塑料袋密封保存[3]。工业分析、元素分析、全硫及形态硫的测定在安徽理工大学完成,氟含量及主量元素的测试在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完成。

4结果与讨论

4.1含量特征

氟含量、工业分析、全硫及形态硫的结果如表1所示,表1中编号1、2和10、11样品为顶底板岩石样品,可得顶底板样品中氟含量明显高于煤中氟含量,计算煤中氟含量的平均值为425mg/kg,高于重庆地区[1]和全国煤[2]中氟的平均含量。

4.2赋存状态浅析

用SpSSStatistics17.0对数据标准化处理后,做了东林6煤层煤中氟与灰分、全硫和形态硫间的相关分析,结果见表2。由表2可以看出东林6煤层煤中氟与灰分(aad)、全硫(St,d)、硫酸盐硫(Ss,d)、硫化物硫(Sp,d)呈明显负相关,说明煤中氟赋存在无机矿物中的可能性较小,而氟与有机硫(So,d)的相关性为0.717,呈明显正相关,可推断该煤层煤中氟主要赋存在有机质中。

5结论

(1)东林6煤层顶底板中氟含量明显高于煤中氟含量,且煤中氟含量低于重庆地区和全国煤中氟的平均含量。

(2)东林6煤层煤中氟主要赋存在有机质中,赋存在无机矿物中的可能性较小。

参考文献:

[1]李大华,唐跃刚,陈坤,等.中国西南地区煤中12种有害微量元素的分布[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6,35(1):15~20.

[2]DaiSF,RenDY,ChouCL,etal.GeochemistryoftraceelementsinChinacoals:areviewofabundances,genetictypes,impactsonhumanhealth,andindustrialutilization[J].internationalJournalofCoalGeology,2012(94):3~21.

[3]陈萍,黄文辉,唐修义.我国煤中砷的含量赋存特征及对环境的影响[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2,30(3):1~4.

ResearchontheoccurrenceFormofFluorineelementin

Coalsin6CoalSeamofDonglinCoalmine

ChuChengqing,Chenping

(Schoolofearthandenvironment,anhui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Huainan,anhui232001,China)

上林赋篇3

关键词:林地“一张图”;公益林;专题数据

中图分类号:S758.6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3-0133-02

1工作背景

2016年湖北省新一轮林地变更调查,是在林地“一张图”的基础上,衔接全省国土资源调查数据,科学界定全省林地范围,完善公益林、林地保护等级等专题数据,更新林地“一张图”数据库[1]。

对接公益林专题数据库,将全省公益林落界数据叠加到林地“一张图”中,确保能在林地“一张图”生成与专题数据一致的公益林分布图。若公益林小班边界不吻合,以专题数据小班边界为准,进行修改[2]。

在新一轮林地变更调查过程中,林地“一张图”与公益林专题数据库对接,要确保林地“一张图”中生成与专题数据一致的公益林分布图。运用arcGiS中的“卷帘”工具[3],林地“一张图”和公益林落界数据叠加在一起查找边界不一致小班并逐一修改是常用方法,但其不仅费时、费力、工作量大,而且对边界不一致的小班容易产生遗漏,造成林地“一张图”数据不准确。本文通过运用arcGiS中“位置选择”和全国林地年度更新软件中的“选中要素分割”等工具,可将两个数据库边界不一致小班一次性全部找出和修改,并将事权等级代码统一赋值,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使林地“一张图”更加准确。

2工作方法

2.1筛选小班

通过arcGiS软件中的“位置选择”工具[4]筛选出与本期更新数据小班边界不一致的公益林数据,为“切割”小班减少软件运行时间。

公益林专题数据作为a,本期更新数据作为B,在arcGiS软件中加载a、B图层。打开“位置选择”工具,a为目标图层,B为源图层,目标图层要素的空间选择方法为“与源图层要素完全相同”。打开a图层属性表,选择“反选”,再导出数据C,C图层即为与本期更新数据小班边界不一致的公益林数据(图1)。

2.2切割小班

通过全国林地年度更新软件中的“选中要素分割”工具[5],将本期更新数据与公益林专题数据边界不一致小班切割,实现本期更新数据与公益林专题数据小班边界一致的数据。运用全国林地年度更新软件切割小班,实现切割后的小班自动编号和计算面积。

在全国林地年度更新软件中打开新一轮林地变更工程文件,选择“数据管理”工具,导入数据C。打开C图层属性表,选择“全部选择”,再选择“选中要素分割”工具,分割完成后选择“分解”工具,将本期更新数据与公益林数据边界不一致小班进行切割。通过“数据管理”工具导出切割后的本期更新数据为D(图2)。

2.3填写事权等级属性

通过arcGiS软件中的“位置选择”工具,将切割后的本期更新数据“事权等级”字段按照公益林类型统一赋值。秭归县有国家、地方两类公益林,需分类对切割后的本期更新数据“事权等级”字段赋值。公益林分类代码表如表1所示。

以秭归县部级公益林为例,在arcGiS软件中加载a、D图层。通过“定义查询”工具,筛选出a图层中部级公益林数据。打开“位置选择”工具,D为目标图层,a为源图层,目标图层要素的空间选择方法为“在源图层要素范围内”。D图层中选择出来的数据即与部级公益林数据边界一致的小班,打开D图层属性表,对选中的小班“SHi_QUan_D(事权等级)”属性值内统一赋值代码“10(部级公益林)”。至此,本期更新数据中部级公益林与专题数据分布一致。

3结语及建议

在新一轮林地变更中与公益林专题数据对接,运用以上方法将两个数据库边界不一致小班一次性全部找出和修改,并将事权等级代码统一赋值,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使林地“一张图”更加准确。在运用以上方法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3.1属性检查

本期更新稻荨笆氯ǖ燃丁碧钚赐瓯虾螅将数据导入到全国林地年度更新软件中进行检查,出现“碎班”后合并到公益林专题数据范围内的相邻小班。

3.2数据备份

在公益林专题数据对接过程中,对重要节点的数据及时进行备份,以免造成数据丢失或操作失误导致数据无法修复。

参考文献:

[1]湖北省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湖北省林地变更调查操作细则[R].武汉:湖北省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2016.

[2]湖北省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湖北省新一轮林地变更调查补充技术规定[R].武汉:湖北省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2016.

[3]李培建,张晓红,刘要法.arcGiS10.2在山东省林地变更地类变化原因填写中的应用[J].山东林业科技,2016(1):87~89.

上林赋篇4

关键词:林毅夫;经济思想;产业选择

中图分类号:K825.3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0-000-01

林毅夫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曾担任世界银行副行长、首席经济学家等职,也是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的创始人之一,其在经济领域享有很高声誉,其观点对于我国政策导向有重要影响,被认为是最重要的中央经济智囊之一。因此学习了解其经济思想对于理解我国的经济、产业政策有很大的帮助。林毅夫的经济理论总称为“新结构经济学”,其经济逻辑和方法论集中反映在《新结构经济学》、《繁荣的求索》两本著作中,值得仔细阅读,但两者的篇幅都较大,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才能全面理解和把握。本文力图将“新结构经济学”的内容加以提炼,以尽可能短的篇幅和尽可能通俗的语言将其总结出来,使读者能快速对其核心内容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

“新结构经济学”思想概括起来说起来就是全球各个经济体由于其资源禀赋不同(资源禀赋:拥有资源的丰富程度,比如中国的人口/资本比例远大于美国,因此相对而言,中国的资源禀赋槔投力丰富型,而美国为资本丰富型。一般而言我们只考虑劳动力和资本两种要素),在不同要素密集的产业(要素密集:如重工业资金投入很大,人员投入较小,称为资本要素密集型产业,而衬衫生产企业人力相对资本投入的比值较大,称为劳动力要素密集产业)或者同一产业的不同要素密集区段(如同样是生产衬衫,使用大量工人和使用机器人的企业相比,前者就是劳动力密集区段,后者就处于资本密集区段)中具有各自的比较优势(比较优势:某一经济体由于某种资源较为丰富,即使他对所有商品的绝对生产率都不如另一经济体,他也可以通过专业化生产密集使用其丰富要素的产品,与另一经济体贸易换取没有生产的产品,使得自身福利得到改善,贸易双方都从中受益。如中国在开放初期,不管是生产衬衫还是生产电脑的绝对生产率都不如美国,但是中国劳动力丰富,因此专业化生产劳动力密集的衬衫,并用衬衫换取电脑,最终使得中美都受益,因为可以证明中国最终得到的衬衫和电脑量比自己同时生产两种产品要多。因此我们说中国在生产两种商品上都不具有绝对优势,但是在生产衬衫上具有比较优势),因此应该根据自身的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发展与之相适应的产业,这样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在全球市场中获取利润,获得的利润不断积累,使得该国的要素禀赋不断改变(在劳动力不变的情况下,贸易利润在一国不断积累使得该国要素禀赋逐渐向资本丰富的方向渐变,也使得与之相适应的产业逐渐向资本密集方向发展)。

由于世界各国的要素禀赋不同,一国在不同时期的要素禀赋也不同,因此横向来看,同一时点不同国家适于发展的产业或者产业区段不同(如当前汽车产业在中国蓬勃发展,但在美国底特律逐渐衰败,因为美国资本非常密集而劳动力稀缺,因此工人工资高,汽车在美国生产成本将越来越高,缺乏价格竞争力;又比如同样是it产业,由于美国工资高印度工资低,因此资本密集的设计和创意部分集中在美国,而劳动密集的基础编程工作集中外包到了印度),世界范围内各个国家的产业由高端到低端形成了一个类似于“雁阵”的结构。而同一国家在不同时间点的产业发展历程也由于自身要素禀赋的渐变而呈现变化的态势(如中国在建国初期资本极度稀缺,要发展重工业等产业难度极大,全国人民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且建立的企业在世界范围内也缺乏竞争力;但改革开放几十年后我国资本丰富程度大幅提升,石化等产业蓬勃发展,甚至民营重工业企业都在不断出现,且企业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竞争力,印证了上述论点)。

因此林毅夫的核心理念就是“顺势而为”,让一个国家发展自身最适合的产业,得以以最快速度改善自身要素禀赋,反过来再不断更新自身产业,实现良性循环。在此过程中着眼点应放在提升要素禀赋上,而不是强行要培植某一种产业,因为当禀赋合适的时候,对应的产业会显得有利可图,社会资源会自发流向该领域。鉴于中国现在的人均GDp占美国的比例仅有20%左右,资本丰富程度还远不及美国,因此产业水平距离其还有一段距离,这也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后发优势”,在一定程度上美国已经帮助中国完成了一些产业“试错”的工作,中国只需跟随就可逐渐缩短差距,因为美国前面没有路每一步都得自己开路,甚至下一步可能的产业目前都还没有出现,这个过程肯定不及中国的许多产业循着现有成熟路径走来得快。当然,由于技术流动的壁垒,这种技术水平差异不见得能够完全转化为发展的动能,但这种不均衡带来的势能是存在的。

林毅夫的产业选择方法就是以上述内容作为逻辑框架提出的,称为“两轨六步法”,其详细内容见《繁荣的求索》。该方法着重回答两个问题:企业应该怎样识别符合经济体自身要素禀赋的产业(产业中的某一具体区段道理相同)从而减小在产业升级“试错”过程中造成的“损耗”;政府在产业升级过程中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而在我国政府的能量巨大,对产业的引导作用尤其显著,很多情况下行政干预的权重甚至超过了经济判断,这对官员的判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这套方法对决策者而言也就显得更加有意义了。对于企业家而言,“新结构经济学”的判断方式一方面有助于识别我国现在的发展阶段中适于发展的产业以及其中适应要素禀赋的具体区段,找准企业的定位,另一方面也给出了适应国际间产业梯度转移的企业技术迁移的具体路径,具有较强的启发性和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上林赋篇5

记者:去年您写的《中国农民工的发展与终结》在全国财经类图书排行榜中名列榜首,您这么忙,还有时间写书?

韩长赋:我对于农民工问题已经关注了很长时间。2005年,我还在国务院研究室工作时,承担了《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的起草工作。这本书也是起草文件调研过程中的一些心得,是当省长以前写好的。学界认为,这本书是国内第一本比较系统地研究描述农民工问题的专著。

记者: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但吉林省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6%,2009年还打算以12%的速度发展,这是不是和吉林省外向型经济发展程度低,受冲击相对少有关呢?

韩长赋:吉林省既是农业大省,也是老工业基地。像汽车、石油化工、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在全国有自己的特点。

去年以来,受金融危机影响,国内外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下行压力很大,吉林省也受到冲击。但总体来说,由于近几年,特别是2006年以后,吉林省连续3年增速在15%以上,增长势头很好。再加上外向型经济比重低,吉林省受影响相对少一些。

2008年全省GDp增长16%,在全国排第3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0%,人均投资突破2万元,达到发达省份水平。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大关。财政收入增长3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4.3%,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3.7%,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7.7%。粮食产量增长16%,创造历史最高水平。这些指标大都位居全国前列,是改革开放以来吉林省发展最好的年份之一。

但金融危机的影响也不是没有。因为传导非常快,从去年11月开始,吉林省工业增幅也出现下滑。比如,由于沿海一些省份的服装、玩具、箱包出口受冲击,吉林省的化纤产业就产生连锁反应。

记者:吉林省今年准备采取哪些措施来刺激经济增长,确保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的预期目标?

韩长赋:吉林省近几年发展势头不错,具备大量经济成长要素。另外,吉林省经济总量还小,与发达省份相比,增幅要高一些。去年下半年以来,在国务院出台多项措施刺激经济增长的背景下,吉林省也采取了“工业27条政策”、“房地产16条政策”等举措。

完成12%的目标,一是不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去年,国务院批准了吉林省增产百亿斤商品粮能力建设规划,使我们深受鼓舞,进一步促进了吉林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十大工程29个项目中,已有19个开工建设,截至2009年1月末已经完成投资41亿元。全程农机化示范区、西部土地开发整理、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还要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保护和调动农民积极性。

二是努力确保工业经济较快增长。强化对工业经济发展指导,加强生产要素调节。吉林省出台了关于促进工业经济健康发展的27条措施和支持一汽等重点企业克服困难、稳定发展的意见。同时还制定了促进轨道客车、石化、食品、医药、信息产业加快发展的规划和政策措施。开展“工业项目年”活动,在建工业项目5284个,投产项目2728个。重点推进“四个百项”亿元以上工业项目建设,建成项目80个。目前正在制定振兴产业规划,包括汽车产业、石化产业、农产品加工、电子信息、医药产业、装备制造业等。

三是加大投资拉动力度。对于吉林省来说,投资是经济增长三大动力中的第一动力。目前,已经规划部署了铁路、公路、机场、水利、电力、生态环保、城市公共设施、民生等基础设施工程,总投资约4000个亿。在积极争取国家支持的同时,吉林省还与中国银行签订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与国家开发银行签订了“拉动内需促增长合作项目协议”,争取扩大信贷规模。吉林省今年规划的投资将超过7200亿。

四是着力扩大消费需求。把保民生与促消费有机结合起来,完善相关消费政策,改善消费环境,努力增加消费需求。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通过增加收入带动消费增长。积极引导扩大服务性消费,培育和促进旅游、医疗保健、教育、文化等消费热点,推动消费结构升级。春节前吉林省开展了“家电下乡”产品试销活动,截至2月中旬,销售冰箱(含冰柜)、彩电等3276台,销售额接近600万元。继续推进城市棚户区改造、煤矿棚户区改造、林业棚户区改造、农村泥草房改造和城市廉租房建设。这些既是民生问题,也是拉动经济的措施,能够把投资和消费结合起来。

五是抓住新的经济增长点。首先是民营经济,2009年吉林省制定了促进全民创业的27条政策,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促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其次是县域经济,去年县域经济的比例已经超过50%,增长速度超过25.5%,大大超过地区生产总值的发展速度。今年吉林省将规划建设100个小城镇,提升县域发展水平。对于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吉林省近期出台高新技术产业以及科技型企业的扶持政策,启动“双十双百”工程,由省里直接抓十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

落实国家扩大内需的部署,保持吉林经济快速增长的势头,同时抓好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对于吉林省2009年实现12%的增长是有信心的。说实话,我们心里的实际目标还要更高一些,争取突破12%。

记者:吉林省今年还将关注8件民生实事,但就吉林省现在的财政实力来讲,既要投资还要拉动消费,哪有这么多钱来关注民生?

韩长赋:经济发展最终要落实到惠民上来,在这方面我觉得做得还不够。吉林省已经连续3年办8件民生实事,今后还打算继续办下去。今年增加了机制性要求,政府新增财力的70%都要用于改善民生,同时把办民生实事列入政府工作的绩效考核。

这几年吉林省的财政状况不断增加,财政实力在增强。中央在很多方面对地方的支持力度很大。社会力量也在发挥作用。去年我们了解到全省还有10.8万户没有电视,就通过招标采购方式一次性买了10.8万台电视。其中省财政拿了一大半,社会企业支持了一部分。随着财力不断增长,吉林省还要继续给老百姓谋福利。

从8件民生实事来看,在教育方面,吉林省286万农村中小学生的学杂费已经免除;医疗方面,农村合作医疗已经实现83%,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补助标准不断提高;农村饮水方面,高氟水等问题已经解决。文化方面,“去年送电视,今年送演出”,2009年将把3000场农民喜闻乐见的文艺演出送到农民身边。

记者:目前吉林省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招商引资,但很多人考虑到来吉林投资时,会有一些顾虑。我们吉林省的优势在哪儿,尤其是金融危机下资金出现困难时,谁还会来吉林投资?吉林省有什么东西能够吸引他们?

韩长赋:去年吉林省利用外资增长32.5%,利用域外资金增长50%。在吉林省的投资拉动中,招商引资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虽然吉林不在沿海,但也有自己的优势:一是东北振兴战略的政策扶持和项目扶持,给吉林发展带来历史性机遇。举个例子,今年全国开始搞增值税转型,可是吉林省3年前就已经搞了,这对企业就是一个很大实惠。二是吉林具备一定的产业基础。比如汽车已经具备年产100万辆的能力,规划要达到200万辆的年产能力,再过两年长春市就能实现年产200万辆,这在世界上都排在前列。而且这能吸引汽车零部件企业,目前像锦湖轮胎等国外厂商已经瞅准商机来到吉林投资。三是吉林省资源丰富。四是软环境不断改善。吉林省委省政府把软环境建设作为改革开放的重要举措来抓。吉林省的软环境建设领导小组由省委书记、省长当组长,办公地点设在纪委和监察厅。到吉林投资的企业关心最多的是成本和风险能不能降低,能不能赚到钱?我们有个理念,就是要与企业共同发展,平等互利。针对行政审批环节多、效率低等弊端,我们就从省到县,建立政务大厅,规定几个工作日内必须办结。2008年吉林省提出减少两个50%的目标,也就是把审批事项减少50%,把收费项目减少50%。对破坏软环境建设的吃拿卡要等现象,发现一起,查处一起。

记者:会不会造成这样一种情况,政府为企业创造了好的环境,有的是用政府的威信为企业前进做担保,但有的担保是不好的。有人说过,一个对招商引资有着极强冲动的地方,往往会对公平竞争造成破坏?

韩长赋:创造软环境,搞好服务与依法行政不矛盾,政府既要服务,又要管理。作为一个东北振兴省份,吉林省政府要为投资人、为企业搞好服务,也包括引导和管理。目前,已经有很多企业家来吉林发展,我们也取得一定成效。

记者:吉林省提出“用工业化的思维来发展农业”,如何理解这句话?运用工业思维能不能真正解决当前农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特别是粮食问题?

韩长赋:这是吉林省在长期发展中探索出的一条路子。解决农村问题,有时需要到城市里找答案,解决城市问题,有时需要到农村中找答案。吉林省作为农业大省,要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定要把农业和工业结合起来。

例如,吉林省是国家确定的全程农机化示范省,在农业耕作全过程要实现机械化作业,提高农业的生产力水平。一方面,我们通过农机补贴政策,鼓励农民购买农机;另一方面,在城市里建设农机产业园,搞农机销售。这样就形成了城市工业带动农村产业,农村产业发展又给城市工业带来空间。

目前,吉林省内已经有不少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企业加农户的方式,带动千家万户为他提供生产原料。这些农户虽然还在农村劳动,但是他们的产品已经不是自给自足,在一定意义上成为农业产业化的第一车间。

通过这些方式,就把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加工业生产结合起来,通过发展农业产业经营,把农户和企业紧密联系在一起。一头通过龙头企业把资金、技术、市场信息带进农村,另一头把农村劳动力带出农村,进入一个工业化过程。

记者:很多人都说东北大米很好,但很少有人说吉林大米很好,是不是吉林大米也应该形成自己的一个品牌。也就是说,吉林省需要重点考虑品牌建设问题?

韩长赋:你听说吉林大米很好,我再加一句,吉林大米真好。但现在的问题在于品牌效应不够,没有黑龙江等省做得成功。应该说,吉林的地理位置、生态环境非常适合种植水稻,东部林海,中部平原,西部湿地,森林覆盖率高,人口少,生态环境保护好。但品牌没有得到有效整合,宣传力度也不够。品牌建设是下一步我们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记者:您来到吉林当省长后,一直在提倡干部要真抓实干。您还提出在3月和8月不开会,有人认为好,也有人认为僵化,为什么规定这两个月份不开会呢?

韩长赋:我有一个理念,政府必须是一个高效率的政府、负责任的政府、亲民的政府,政府要降低政策成本,提高执行力。从去年开始,吉林省连续两年开展政府绩效评估,对政府履职情况进行量化,推动政府建设向前发展,这在全国走在前列。今年我们准备把绩效评估从省一级政府推广到县市一级政府。

政府开会是必要的,但要提倡开短会,写短文章。从2008年开始,吉林省就把全省要开的会议统一到省政府常务会来决策,制定出年度会议计划。把3月、8月作为无会月,有利于各级干部集中精力抓落实,经过实践证明效果很好,而且两个月不开会什么都不会耽误。最近我们启动了1000名干部联系1000家成长企业、100名处长联系100家重点企业的活动,要求他们到企业落实政策,咨询服务,帮助企业更好地发展。

记者:来吉林时间并不长,您觉得和这个省融为一体了吗?您是一名学者型干部,在“三农”问题上造诣很深,思考了很多问题,来到吉林这个农业大省后,您的很多想法是否已经变成了现实?

韩长赋:来吉林工作已经两年多时间,是否真正融合在一起,还要靠基层干部和人民群众去评价。但我的心是和这片黑土地以及土地上的2700万人民连在一起的。老百姓企盼的事,我都会努力去做。

记者:如果要给媒体以及读者送一份礼物的话,会选择什么样的礼物?

韩长赋:一汽集团开发的HQ3新红旗模型。

记者:金融危机形势下,一汽的产能、销量还能够快速增长吗?

上林赋篇6

[关键词]谢德林赋格曲音乐分析

作曲家罗季翁•谢德林(RodionShchedrin)于1932年12月出生于莫斯科,是俄罗斯冷门作曲家之一,同时也是钢琴演奏家、音乐活动家。1945年就读于莫斯科合唱学校,毕业于莫斯科音乐学院,攻读完硕士研究生后毕业留校。1962年担任作曲协会会长,1973年根据苏联作曲家协会的创始人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的意愿,谢德林接替肖斯塔科维奇担任会长长达10年的时间。从1989年起,成为柏林艺术学院的院士,1992年获得当时俄罗斯总统叶利钦颁发的国家奖章。

谢德林对巴赫和巴赫以前的传统复调,以及俄罗斯的传统复调都具有浓厚的兴趣,因此受到巴赫《十二平均律》的启示,在1963~1970年创作出可与同期前辈大师肖斯塔科维奇的作品媲美的《二十四首前奏曲与赋格曲》,并以此作品献给他父亲。

一、创作的三个阶段

谢德林早期作品是用地道的苏联风格写成的,从1960年代开始融入各种不同的音乐风格。他的创作既不超前也不像肖斯塔科维奇那种旋律剑拔弩张、情绪强烈的风格,而是将俄罗斯的民族风格与现代创作技法相结合反映了他对传统复调音乐多方面的继承和创新。

纵观他的整个创作过程,大约可以分出三个不同的阶段:

第一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末之前):有《第一钢琴协奏曲》,合唱、室内乐等形式的作品。

第二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他创作了相当数量的、各类体裁形式的作品,其中包含两部交响曲,两部钢琴协奏曲,几部歌剧、芭蕾舞剧音乐、诗朗诵剧及清唱剧等杰作。

第三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今):除了继续创作歌剧、舞剧音乐之外,还在纯器乐体裁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例如,《吉奥尼西的壁画》(为九件乐器而作,1981年),长达两小时五十分钟的音乐巨篇《音乐的奉献》(纪念约•瑟•巴赫,由管风琴和九件管乐器演奏),小提琴独奏的《回声奏鸣曲》(1984年)(这是巴赫诞生三百周年之前,作曲家献给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杰出的小提琴演奏家乌尔法•赫利舍尔的作品,在1985年的“莫斯科之秋”获得巨大的成功)。

二、《二十四首前奏曲与赋格曲》简介

《二十四首前奏曲与赋格曲》的题词是:“纪念我的父亲康斯坦丁?米哈伊洛维奇•谢德林”。这部作品分上、下两册,按五度关系及平行大小调来进行排列。此作品在理性构思的深度上,胜于肖斯塔科维奇《二十四首前奏曲与赋格曲》,对称的总体性理性构思。由于第一首前奏曲与赋格曲是轻松活泼富有生气的,它基本决定了最后一首前奏曲与赋格曲的格调,这同肖斯塔科维奇的套曲第一首的隆重庄严气氛,第二十四首总结性和史诗般的宏大气质显然是不同的。

“‘没有发现就没有作品’,这一原则一直伴随着谢德林的创作道路。”我们将从以下的分析中,略见其具有鲜明个性的创造天才之一斑。

三、第二首赋格曲之音乐分析

这是一首三声部赋格曲。全曲呈示部与结束部的调性稳定,中间部的调性展开,使全曲具有三部曲式的特点,并以主题为中心,并通过逆行、倒影等写作手法将主题变形,结和调性音区等方面的变化,将赋格曲各个部分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形成连贯性的发展。

(一)整体曲式结构图示如下

例1:

(二)具体结构分析

1.呈示部(第1-10小节)

此赋格曲呈示部的调性是建立在主调a小调与属调e小调上,形成纵向排列的上方五度关系。主题由高音部在a小调的属音e上进入,答题于低音部第4小节在e小调的属音B上进入,当主题在中音部第7小节再次进入时又回到了a小调的属音e。形成了顺次向下的声部进入顺序。其结构布局即为下面的图示:

例2:主调a小调(主题)――

属调e小调(答题)――

主调e小调(主题)――

例3:主题材料(采用十二音序列的写作手法)

2.中间部

(1)间插段(第11-13小节)

此间插段材料主要以主题材料中第3小节-第4小节的材料组成。保持了主题结尾的节奏,只是在音高上略加变化。且第11-13小节,三个声部在同一位置的发音点完全相同。

例4:第11―12小节

(2)主题在第14小节首先由低音部的c小调上进入(与主题相差小三度的调),答题则在由部分主题材料(八分音符和四分音符)构成的中音部出现,接着主题又在第15小节第四拍的高音部的c小调上再次出现,当赋格进行到第17小节,主题又在中音部的g小调上出现。多采用密接和应的手法。

第20―27小节各个声部间的进行,按照第14―20小节声部进入的顺序依次进入(调性为f小调),但采用了将主题材料进行倒影的写作手法的处理。

例5:第20小节开始的低音部主题材料的倒影变化

第28―36小节,将主题材料做了逆行的写作手法处理后,仍采用了由中音部先进入,高音部进入,中音部仍保持了4小节的倒影后接着逆行的手法。

例6:第29小节开始的高音部主题材料的倒影变化

(3)间插段(第37―42小节)

此间插段所选用的材料主要是主题的倒影、逆行以及倒影逆行的写作手法,如第37―43小节的低音部就是根据主题材料的倒影逆行的手法变化而来的。

例7:第37小节开始的倒影逆行

3.再现部与尾声

(1)再现部(第43―60小节)

从此赋格曲的第43小节开始,主题又由中音部的c音进入再现部,并且采用将主题材料中第1小节的材料重复出现3小节后,再进行的主题材料的完整变化重复的手段。继之,在第44和45小节中,又将主题分别在高音部的a小调和低音部的g小调上再现。

接着,在第47小节、50小节、52小节主题材料分别在c、降b和a小调上再现。当再现部进行到53小节时,高音部选用了主题中第2小节的材料,中音部选用主题中第1小节的材料,而低音部则选用的是第4小节的材料。

然后,高音部在C上保持主题中第1小节材料,在a音上结束;中音部用主题材料的变形(八分音符与四分音符相结合),在C上结束;低音部中节奏按照4:1的比例结束在a音上(二分音符与四分音符穿插)。

(2)尾声(第61―63小节)尾声所选用的材料是主题材料的伸展,并结束在主调a小调上。

综上所述,本作品为小型三声部赋格曲,主题由高音部在a小调的属音e上进入,答题于低音部第4小节在e小调的属音B上进入;中间部是以g小调开始陈述,然后再现部开始在a小调上,最后在主调a小调的主音上结束。此赋格主题采用十二音序列的写作手法,使调性更加明确,中间部展开时的材料均来源于主题,是主题的逆行、倒影以及倒影逆行等,通过密接和应等手法统一全曲。

谢德林是前苏联乐坛上的活跃人物。他的作品有的充满紧张的戏剧性,有的富于优美的歌唱性,内涵深邃、构思独到,蕴含着充沛的活力和强烈的感情力量。其《二十四首前奏曲与赋格曲》是现代复调作品中的一部精品。由于他关注俄罗斯的民间文化和艺术,并在创作中糅合传统与现代的风格,在创作中也使用了偶然主义和音列主义的手法,使他成为20世纪下半叶俄罗斯重要的作曲家代表。

参考文献:

[1]陈铭志.赋格曲与写作.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1999.

[2]杨民望.世界名曲欣赏.上海音乐出版社,1991,3.

上林赋篇7

关键词:游天台山赋;孙绰;佛道;玄学

中图分类号:i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1-0003-02

据《世说新语・文学》记载:“孙兴公作《天台赋》,以示范荣期,云:卿试掷地,要作金石声。”由此看来,孙绰对自己的这篇赋是相当得意的。事实上,此赋在文学史上确实有一定的地位,以山水、登临赋出名,是魏晋时期山水文学的重要代表作品之一。除此之外,其中蕴含的丰富而多重的思想内涵也是不容忽视的。

“天台山者,盖山岳之神秀者也。”孙绰开篇即以此定论,并将天台山与海中的名山如方丈、蓬莱并举,都属于历来神仙、玄圣所居住的地方。他对此山的赞誉甚高,赞其美盛曰:“穷山海之瑰富,尽人神之壮丽矣。”

事实上,从中国古代名山大川的历史来看,天台山获此殊荣并非过誉。天台山位于会稽剡县东南,山峰峻秀峥嵘,山路幽深而清静,有状似云霞的赤城山,又有悬注千仞的瀑布山,双峰并立直耸青霄,风景确是瑰丽秀美。因此,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题诗作画、流连于此,还有更多的僧人道士在这里修行,且列之为名山。然后,它真正为世人所知的,却是其中所熔铸的深厚的宗教文化,历史也极其悠久。

自魏晋时期《名山略记》就记载:“天台山,即是定光寺诸佛所降葛仙公山也。”传说山上有神仙居住,“有琼楼、瑶林、醴泉,仙物毕具”,可谓之仙山。有了这样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神仙传说,于是许多修道之人均前往天台建宫观,希望近水楼台先得月,能早日得道成仙。至于佛教,晋时名僧支遁曾作序《天台山铭序》,时人亦多追崇。后来南朝之初成立的天台宗,更是以天台命名,以此作为宗派的根据地。且不论其初祖慧文、二祖慧思禅师的传教经历,单论集大成者的三祖智觊,即居于山上国清寺,世称天台大师。天台宗弟子众多,发展极盛而成为佛教一大宗派,与天台山的风水和文化传统是分不开的。

鉴于天台山神奇秀丽、冥奥幽迥的景貌,孙绰在赋序中提出,只有遗世玩道、绝粒茹芝者才能居住,只有远寄冥搜、笃信通神者才能遥想前往。正是由于山川的神秀幽峻不为人知,才适合隐居,方便求仙问道。尽管自己还没这等福分居住,却可以“遥想而存之”,希望能摆脱世俗的束缚,回归自然,借攀登仙山抒发心中块磊。因此,“不住吟想之至,聊奋藻以散怀”,就成为了孙兴公寄寓心中所想,写作这篇赋的创作动机。这是用赋体来承载抒感的功能,隐约地体现出作者内在的思想理念。

从文本解读来看,《游天台山赋》的那则小序,主要是概括性地介绍作者的写作动机。而在全篇赋的展开过程中,孙绰以描绘天台山的瑰丽景色为主,迂回而递进地阐发了自己的思想情感。正文解构可以分为三个板块:首先为天台山立名,揄扬天下,称其为“太虚辽廓而无阂,运自然之妙有”,是天地之灵秀,万物造化所成。然后详写游山的踪迹,以赋体铺陈写景为基本,细细描摹,层层渲染,从登山之险峻以求仙问道,写到游览山中以洗濯烦想纯净心灵,再到登上山顶后所想象的“仙都”之景。文章最后则以抒发登临之感作结,宣扬自我的思想理念。这时,才完整地提出之前隐隐约约的人生理念,想要遗世超脱,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以清丽灵动之笔写山景,而山中幽虚澄澈之景,又处处合以诗人的空灵剔透之心。因此,作者虽将天台山风景作为载体,其实字里行间却蕴含了他复杂多元的思想倾向。

孙绰曾在《遂初赋》中说道:“余少慕老庄之道,仰其风流久矣。却感龄陵贤妻之言,怅然悟之。乃经始东山,建五亩之宅,带长阜,倚茂林,孰与坐华幕击钟鼓者同年而语其乐哉!”

据《晋书・孙绰传》:“(绰)少与高阳许询俱有高尚之志。居于会稽,游放山水,十有余年,乃作《遂初赋》以致其意。”今仅存序文。序中简单交待了他隐逸山林的原因及那里的生活环境,表现了作者脱俗高远的心境,流露出对荣华富贵的世俗享受生活的鄙弃。后人云此赋:“遂初林阜,足薄华幕,盖远咏老庄,萧条高寄,其素志也,赋云乎哉。”他很早就以老庄立意,安然于山林,其思想境界可见高远之致。

如果说,先秦时期的诸子思想是“百家争鸣”,那么在这篇山水小赋中也存在着一场小小的思想“争鸣”,这与当时代多样的文化思潮有着莫大的关联。魏晋时期是一个“文学自觉”的时代,朝代更替变化,思潮纷涌起伏,新的文体如五彩纷呈般出现,具有文学的开放性和解放意义。到了东晋,土生土长的道教文化文化已然成型,玄学思潮尽管渐趋衰落却仍旧影响深远,而新兴的佛教正迅速地发展壮大起来,因此出现了各种思潮错综复杂、齐头并进的局面,这给具体的文学创作中也烙下了深刻的痕迹。

那么在《游天台山赋》中,这种多重的思想文化是如何表现的呢?我们可以从名词术语、相关的建筑和器物的语词,以及反映其思想、义理的语句来进行解码分析,并归属于以下三种文化思想:

首先,本赋与道教、道家文化的联系最为密切。道教以老、庄立本,最讲究求仙问道,修炼成道而长生不老,因而特别注重修行所在是否有灵气。在赋中,孙绰开篇就提到,天台山乃是“皆玄圣之所游化,灵仙之所窟宅”,是钟聚于天地之灵秀,“峻极之状,嘉祥之美”的仙山,是“非夫遗世玩道,绝粒茹芝者,乌能轻举而宅之”的,为此山的道教文化渊源打下“坚实的基础”。登山之后,又多次吟咏着“睹灵验而遂徂,忽乎吾之将行。仍羽人於丹丘,寻不死之福庭”,以及“虽一冒於垂堂,乃永存乎长生”,盼望能够求仙问道,寻求长生不死的愿望。想象山顶的“仙都”美景时,更是极尽赋体铺陈渲染之能事,分别罗列了许多专属于道教文化的名词术语:如琼楼、玉台、瑶林、醴泉、建木、琪树、玄玉、华池等建筑和园林背景,更有八桂、五芝等道士最爱的营养食品。后来,尤其强烈地表达了对《列仙传》里的得道成仙人士的倾慕之情,前有绝粒茹芝者,后有王子乔乘鹤仙去的身影,使得文中充满了浓厚的道教情怀。

若论其所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单从此赋来看,则表现为多次引用《老子》、《庄子》的典故和化用语句。所谓天台山乃“太虚辽廓而无阂,运自然之妙有”,最早应当溯源于老子“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说法,世间万物乃是一生万物而然,是大道运行的结果。而“哂夏之疑冰,整轻翮而思矫”,“害马已去,世事都捐。投刃皆虚,目牛无全”的语句,分别引用了《庄子》中“夏虫不可语于冰者”,黄帝问“为天下”之治,以及“庖丁解牛”的典故。至于相关的术语,道家“二老”、“”域中、“象外之说”、有无“二名”等有可能涉及玄学,但仍然是导源自道家最早的专有名词。仅凭赋中的寥寥数语,再结合作者的思想成长轨迹――“余少慕老庄之道,仰其风流久矣”,管窥蠡测,也可以见识到他的思想接受层面的某些概念,确实是属于道家文化的范畴。

其次,虽说佛教传入中国不久,孙绰却是较为开放的文人,契合了时代的流行风尚,将佛家文化同样融入自己的文学创作之中。“振金策之铃铃”,是言佛教法器之锡杖铃声。“应真飞锡以蹑虚”,可以依下解释,据《百法论》曰:“并及八辈应真僧。然应真,谓罗汉也。”《大智度论》曰:“菩萨常应二时,头陀常用锡杖、经传、佛像。”至于“法鼓琅以振响,众香馥以扬烟”,则是描写寺庙中的法器、摆设和击鼓烧香的日常情形。涉及到佛家义理,则有“荡遗尘於旋流,发五盖之游蒙”等相关语句,想要清净尘俗,回归到心灵的纯净状态。还有“无生之篇”、“色空”、“三幡”等佛教术语,都是属于“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概念,其中寄寓着博奥精深的佛理。

最后是玄学思想。玄学是汉末清谈的产物,崇尚老庄的清静无为,追求抽象的理论思辨和高远的精神境界。尽管它经过了正始、竹林和西晋的三个发展阶段,到了东晋初年已经趋于末流,却依旧散发着积蓄而隐抑的光芒。孙绰作为著名的玄言诗人,对玄学的造诣颇深,反映在这篇赋中似乎如“羚羊挂角,不着痕迹”的含蓄,却实际上又处处渗透着他对玄学的思考。譬如“方解缨络,永兹岭”,“过灵溪而一濯,疏烦想於心胸”的愿望,与玄学家大多亲近自然山水,消解和洗涤世俗烦恼,回归赤子之心的心愿相通。“泯色空以合迹,忽即有而得玄”则隐含了他在玄学方面深刻的理论思考。

然而,玄学最初从道家衍化而来,又逐渐融入了其他新的元素,这时孙绰的思想已经不再是纯粹的“玄圣”、“得玄”等词语所能承载的,而是熔铸了老庄化、新兴的佛家义理等各种文化思潮,由此游刃有余地提出了佛玄道合流的开放性理念。

赋的最后部分提出“散以象外之说,畅以无生之篇”,是贯通道经和释典的终极意义;接着“悟遣有之不尽,觉涉无之有间;泯色空以合迹,忽即有而得玄”,从道家之有无关系,联想到佛家之色空观,然后整合而得到“玄”的真谛。“释二名之同出,消一无於三幡”同样将佛、道的精深义理消解于玄妙之间,漂浮于虚无之处。在这样的理解基础之上,他对各种哲学思想的精准把握和融汇贯通,就如同“骋神变之挥霍,忽出有而入无”般流畅自如。篇末,以“浑万象以冥观,兀同体於自然”作结,即是以老庄为思想基础,用佛道“虚空”的理念融汇玄学思考,共同消解对世俗和官场的厌倦,完成精神超越,回归到大自然中最原始而纯净的状态。待到此时,才真正实现作者写作这篇赋的价值期待,完满呈现出深沉的哲学思想和坚定的人生理念。

综上所述,作为东晋时期的典型文人,孙绰在《游天台山赋》的叙写中,确实能折射当时各种思想文化杂糅交织、融汇贯通的倾向,既有玄学的理念,又兼有对佛、道的寓意,实现了三教融通、佛玄合流的创作实践,具有多重的思想内涵和重要的文化意义。

参考文献:

[1]萧统.文选[m].北京:中华书局.1977.

[2]房玄龄等.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3]徐震.世说新语校笺[m].北京:中华书局.1984.

[4]余敦康.魏晋玄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罗宗强.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

上林赋篇8

公元纪年前后,与西方罗马帝国比肩并立的,是崛起于地球东方的大汉帝国。当此时,通过“与民休息”“无为而治”以及拓展疆土尤其是“凿空”西域等政治经济措施,展现出赫赫声成的大汉盛世。而这种奋发努力积极进取的恢宏气势,在汉赋大家的作品里表现得淋漓尽致。汉赋中,四川作家占有重要的一席。来自蜀中的司马相如、扬雄、王褒,用自己的赋体创作,把中国文学推进到“说美”的全新阶段。

华夏文化整合中的蜀籍作家价值

巴蜀文学的首次辉煌,是以司马相如、扬雄、王褒等为代表的汉代巴蜀赋体文学创作集团的崛起为标志的。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文学理论专著《文心雕龙・诠赋》把这一切概括为:“相如上林,繁类以成艳,子渊洞箫,穷变于声貌,子云甘泉,构深玮之风”“并辞赋之英杰”。汉赋,是汉帝国恢弘壮大时代精神和时代文学主流的表现。“汉赋四大家”的“王、扬、枚、马”,巴蜀人雄占其三,这绝非偶然。班固的《汉书》对巴蜀作家在大汉帝国文坛的地位说得极为明白:“西蜀自相如游宦天下,而文章冠天下。盖后之扬雄、王褒、李尤,因皆蜀人也。”稍后的左思曾在《蜀都赋》中对巴蜀作家群给予系统的评述:“江汉炳灵,世载其英,蔚若相如,爵若君平,王褒晔晔而秀发,扬雄含章而挺生。”鲁迅认为:“武帝时代,赋莫如司马相如,文莫如司马迁”,即所谓“汉代文章两司马”。这都是极具代表性的看法。

文学,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时代精神的外在表现。我们还是从汉代文学尤其是其代表性文体的发生发展背景说起。在历经春秋战国漫长的社会风云之后,秦王嬴政兼并六国和消灭众多诸侯割据,豪气满怀地要作兼有三皇、五帝之尊的“始皇帝”,并希望“二世、三世以至于万世”地统治华夏大地。“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尤其是“焚书坑儒”、流放不同政见者的“迁蜀”措施,“严刑峻法”和“以吏为师”等等,都是秦始皇对思想文化、制度、行为规范等全面整齐划一的独裁措施。但历史发展的趋势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别黑白而定于一尊”的“独夫”强权意志,很快就受到历史的无情嘲弄,“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一个“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靠暴政维系严密统治的帝国王朝轰然崩塌。刘氏王朝的建立,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机遇。

用器质文化层面的建筑术语来说,“秦砖”是构建中华文化大厦的必要基础,而“汉瓦”的发明,才真正使中华文化的大厦建造得以完成。站在秦之文化废墟上,汉朝统治者实施了一个“文化抢救运动”,如废“除三族罪、妖言令”“省法令妨吏民者,除挟书律”等。从刘邦征召天下“贤士大夫”入朝和对文人的礼遇(凡士人入太学读书,终身免除徭役),到汉武帝“敕丞相公孙弘广开献书之路”,汉成帝指派陈农专职搜求天下散佚文献,“天下众书往往颇出,皆诸子传说”,又命令刘向(后再由其子刘歆继续这项工作)总校和系统整理各类典籍,都显示着盛世统治者的博怀。这样,先秦诸子百家的学说再次得到充分发展,华夏文化进入了一个交锋、互相化合以及进行整合的新时代。这都是在一个“国家”整体的前提下进行的。

巴蜀对汉代文化艺术繁荣的贡献

较少有人注意到大汉帝国的崛起与巴蜀的关系。

《史记・陆贾列传》曾说“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认为刘邦集团的崛起而最终获有天下,全赖“巴蜀之资”。鸿门宴后处于劣势的刘邦被项羽立为汉王,“王巴、蜀、汉中”,而结果却成为司马迁所说,“汉之兴自蜀汉”。巴蜀大地丰富的人力资源、“不知饥馑,水旱从人”的丰裕物产,成为汉帝国得以建立的重要前提。乃至于大汉盛世的衡量社会物质富裕程度标准,用班固《西都赋》的话来说就是:“(长安)竹林果园,芳草甘木,郊野之富,号为近蜀”!

大汉王室对巴蜀文化艺术是极为喜爱的。《汉书・礼乐志》颜师古注文说:“当高祖初为汉王,得巴、俞人,并峤捷善斗,与之定三秦灭楚,因有其武乐也”。刘邦与“巴俞舞曲”相伴随终生,即使在裁减宫廷冗员之际,也保持着“巴俞鼓员三十六人”的编制,使“巴俞舞曲”成为两汉帝国最流行的音乐舞蹈。在巴蜀大地的成都、广汉等城市,汉王朝还专门设置官方工场,批量制造色彩艳丽造型精美的漆器,与“黄润细密”的蜀布,同样行销天下。

大汉帝国的赫赫声威,造就了汉赋这样体博言赅、华丽壮大的时代文体。空前盛世和大汉声威,需要自己的歌手来传达,历史就这样选择了巴蜀作家群。也就是说,巴蜀大盆地优美的自然景物铸造着巴蜀文人的审美心理机制,较少受到北方理性规范的人文精神充满着自由和浪漫想象的激情,“巴蛇吞象”“蜀犬吠曰”的狂傲妄作,“未能笃信道德,反以好文讥刺”的地域人文精神传统,“俗好文刻”的地域话语习惯等,都是一种天然的文学精神资源。巴蜀作家只需要真实地写出自己的自由个性,就可以成为时代文坛的霸主,对此,清代蜀籍诗人张问陶在其《论诗十二绝句》中说得很清楚:“好诗不过近人情,写出此身真图画。”

作为大汉帝国时代精神代言人的司马相如,在《难蜀父老》中公然宣称:“盖世必有非常之入,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非常者,固常之所异也。”可见其壮志凌云的豪气和充满自信的人格力量。这种洋溢着强烈地域文化精神的个性人格,是司马相如成为汉大赋领唱歌手的根本原因。

其代表作《子虚赋》,主要写楚国的子虚夸说楚国云梦地方的广大和楚王狩猎时的盛况,齐国的乌有不满于子虚的“奢言淫乐而显侈靡”,又自夸齐国之强盛。这两个虚构人物的设置及其否定性的性格描写,是有着作者明确或潜隐的巴蜀地域文化意识的。“汉高爱楚风”,“楚”曾经是南方各国与强秦相抗衡的“合纵”联盟集团的盟主,也是大汉帝国发祥地和国家文化“时代主旋律”源始地,而“齐”是北方强国,并且“齐学”是汉帝国的统治思想学说,“两汉经学多半是齐学”“两汉最盛的学术是黄、老,黄、老也是齐学”。通过这两个虚拟人物之间的互相贬低、诋毁,以达到讽刺、消解当时两大强势地域文化的目的,是谓“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

上林赋篇9

关键词:汉赋小说主题

一、汉赋与小说的地位比较

清代文人焦循在《易余龠录》卷十五中说道:“夫一代有一代之所胜,……余尝欲自楚骚以下至明八股撰为一集,汉则专取其赋,魏、晋、六朝至隋,则专录其五言诗,唐则专录其律诗,宋专录其词,元专录其曲,明专录其八股,一代还其一代之所胜。”汉代是赋体文学发展的顶峰时期,也是后世文学在赋体文学创作上不能超越的时期。辞赋的创作,已经是汉代文学的标签。两汉时期的政治背景是赋体文学兴盛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班固在《两都赋序》中描绘了汉赋在西汉的盛况:“至于武宣之世……故言语侍从之臣,若司马相如……盖奏御者千有余篇,而后大汉之文章,炳焉与三代同风。”[1]可见,赋体文学的创作在西汉时期已经达到与“三代同风”的状态。

鲁迅先生说:“现存之所谓汉人小说,盖无一莫出于汉人,晋以来,文人方士,皆有伪作,至宋明尚不绝。文人好逞狡狯,或欲夸示导书,方士则意在自神其教,故往往托古籍以炫人;晋以后人之托汉,亦犹汉人之依托黄帝伊尹亦。此群书中,有称东方朔班固撰者各二,郭宪刘歆撰者各一,大抵荒外之事则云东方朔郭宪,关涉汉事则云刘歆班固,而大旨不离乎言神仙。”[2]与鲁迅先生持有相同观点的还有王瑶先生,他说:“汉人所谓小说家者,即指的是方士之言。”[3]由此观之,汉赋和小说不能算是同一时代的产物,也不能算是同一阶层的产物。创作目的和作品功用也不同,那为何要将其两者联系起来做比较呢?

其实汉赋与小说之间还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从文体上说明中国文学之演变趋势,同时说明无论何种文体都有几种共同的倾向,即是(一)自由化,(二)语体化。而(三)散文化又是这二化的关键。”[4]我们都知道汉代大赋的创作是由枚乘所作的《七发》作为其开端的,同时期这类文体创作的代表作家还有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等等。钟嵘在《诗品・总论》中提到:“自王(褒)、扬(雄)、枚(乘)、马(司马相如)之徒,词赋竞爽,而吟咏靡闻。从李都尉迄班婕妤,将百年见,有妇人焉,一人而已;诗人之风,顿已缺失。”其实这已经说明了汉赋的特点,就是在极力描写各类事物,长篇巨制,气象壮阔,文辞富丽,好用典故,多用难字,表现出一种典雅堂皇、肃穆凝重的风格,在章法上则多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句式上参差错落,如此一来,诗的风气便开始缺失了。

“小说”作为一种文体概念,最早是由东汉的桓谭、班固提出的。“袖中有短书,愿寄双飞燕。(注:桓子新论曰:若其小说家,合丛残小语,近取譬论,以作短书,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5]“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孔子曰:‘虽小道,必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6]从上两段文字来看,都能体现郭绍虞先生说的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趋势。当赋缺失了诗的风气,其实它便开始走向自由化和散文化的状态,而从小说的发展来看,明清小说是作为古代小说兴盛和成熟的时期,它也体现了文学的语体化和散文化的特点。

之前已经阐述了辞赋作为汉代文学的标签,在两汉时期辞赋创作相当活跃。而小说的创作在两汉也比较活跃,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记录“右小说十五家,千三百八十篇。”[7]汉代文学家虽然创作出了很多的作品,而且作品也相当受欢迎,但是作为创作者,他们的地位却并不高。两汉时期,赋家被视同倡优,赋作被一些统治者视为娱情怡性的享受品。赋的创作在某种程度上被视为一种技艺。《汉书・枚乘(附枚皋传)》:“皋不通经术,诙笑类俳优,为赋颂,好戏(亵狎戏谑)……皋为赋善于朔(东方朔)也。……(指汉武帝)有所感,辄使赋之;为文疾,受诏辄成。……自言为赋不如相如;又言为赋乃俳,见视如倡,自悔类倡也。故其赋有诋荩毁谤)东方朔,又自诋荨![8]而小说的地位就更不用说了,它们正是街谈巷语,道听途说的产物,它们是野史稗官或是街巷黎民口耳相传的产物,不用经过什么特别的训练,也不用作为进爵封侯的桥梁,它的功能只停留在娱乐大众的层面上,所以很多文学史家并没有将小说列入正统文学行列,当然也不会那么重视。

二、主题方面的“讽”的意义

有学者已经看到了汉赋的主题在于“讽”,“汉赋把反对最高统治者的骄奢淫逸作为自己的创作主题――几乎所有赋家都围绕这个主题做文,是有现实意义的。”[9]小说则“寓讥弹于稗史者,晋唐已有,而明为胜,尤其在人情小说中。”[10]

虽然汉赋中的“讽”多带有“讽谏”的含义,所以讽谏的对象自然是最高统治者,而小说中的“讽”多带有“讽刺”的意义,但其讽刺的对象就不单指向最高统治者,同时也有指向官僚缙绅或是社会现实封建礼教,等等。两者在侧重上并不完全一致,但其重点也是在“讽”这个层面上。且看古籍中记录汉赋“讽”之意义的章句:

“或曰:赋者,古诗之流也。昔成康没而颂声寝。王泽竭而诗不作。大汉初定,日不暇给。至于武宣之世,乃崇礼官,考文章。内设金马石渠之署,外兴乐府协律之事。以兴废继绝,润色鸿业。……或以抒下情而通讽谕,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11]

“相如以‘子虚’,虚言也,为楚称;‘乌有先生’者,乌有此事也,为齐难;‘无是公’者,无是人也,明天子之义。故空藉此三人为辞,以推天子诸侯之苑囿。其卒章归于节俭,因以讽谏。奏之天子,天子大悦。”[12]

《汉书・司马相如传》:“……相如虽多虚辞滥说,然要其归,引之与节俭,此亦《诗》之讽谏何异。扬雄以为靡丽之赋,劝百讽一,犹驰骋郑卫之声,曲终而奏雅,不已亏乎?余采其语可论者著于篇。”[13]

“孝成帝时,客有荐雄文似相如者,上方郊祠甘泉泰,汾阴后土,以求继嗣,召雄侍诏承明之庭。正月,从上甘泉,还奏《甘泉赋》以风。”[14]

“其三月,将祭后土,上乃帅群臣横大河,汾阴。既祭,行游介山,回安邑,顾龙门,览w池,登历观,陟西岳以望八荒,迹殷周之需,眇然以思唐虞之风。雄以为临川羡鱼不如归而结罔,还,上《河东赋》以劝。”[15]

“(下)……是时,农民不得收敛。雄从至射熊馆,还,上《长杨赋》聊因笔墨之成文章,故藉翰林以为主人,子墨为客卿以风。”[16]

“雄以为赋者,将以风也,必推类而言,极丽靡之辞,闳侈钜衍,竟于使人不能加也,既乃归之于正,然览者已过矣。往时武帝好神仙,相如上《大人赋》,欲以风,帝反缥缥有凌云之志。繇是言之,赋劝而不止,明矣。又颇似俳优淳于,优孟之徒,非法度之所存,贤人君子诗赋之正也,于是辍不复焉。”[17]

《后汉书》本传所说张衡《二京赋》的动机:“永元(汉和帝年号,公元89-105年)中,(衡)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五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赋》,作《二京赋》,因以讽谏。”[18]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可见于汉赋作家的传记中。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明清时期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使得此时的带有讽刺意味的文学作品具有强烈的社会功用。如清代小说《聊斋志异》,从它的内容上来判断,它是属于传统的志怪小说。蒲松龄笔下的那些花鬼狐妖虽然是异类,但是她们却比有些衣冠楚楚的人要正直善良得多。在一个个故事中,有对封建社会的黑暗政治和帝王官绅的无情揭露与讽刺,有对科举制度的强烈控诉与讽刺,也有对封建婚姻的辛辣批判和讽刺,等等。且看《聊斋志异》中的《司文郎》,这则故事是对科举制度的讽刺:

因命归取文,遇馀杭生,遂与俱来。王呼师而参之。僧疑其问医者,便诘症候。王具白请教之意。僧笑曰:“是谁多口?无目何以论文?”王请以耳代目。僧曰:“三作两千余言,谁耐久听!不如焚之,我视以鼻可也。”王从之。每焚一作,僧嗅而颔之曰:“君初法大家,虽未逼真,亦近似矣。我适受之以脾。”问:“可中否?”曰:“亦中得。”馀杭生未深信,先以古大家烧试之。僧再嗅曰:“妙哉!此文我心受之矣,非归,胡何解办此。[19]

不采取科学的方法选取有用之才,却用焚烧作品以嗅气味来判断文章的优劣,可笑之极。这是小说中讽刺社会现状的经典情节。

同时代小说《儒林外史》,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成就最高的长篇讽刺小说”。鲁迅先生曾说:“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有h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20]《儒林外史》成功地塑造了一群儒生的形象,辛辣地讽刺了科举制度和社会现状。其中迂腐呆板的范进,中举后的那一连串表现,是讽刺中的极致显现。

综合上述文字,汉赋在自身发展的基础上也在影响着后世文学,古代小说是通过对人物的塑造,来完成作者意图的。在上述的例子中,人物的表现都能反映出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都是作者想要传达出来,就是对现实的不满,然后对其进行讽刺批判。可见,汉赋和小说在历史地位上、创作主题上都有相似之处。从中也看得出来,赋对于小说的创作还是有一定的影响的。

注释:

[1][汉]班固:《两都赋序》,[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中华书局,1977年11月版,第22页。

[2]鲁迅:《今所见汉人小说》,《中国小说史略》,中华书局,2010年1月版,第15页。

[3]王瑶:《小说与方术》,《中国文学史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07,108页。

[4]郭绍虞:《试从文体的演变说明中国文学之演变趋势》,《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9月版,第29,30页。

[5][汉]李陵:《江文通杂体诗三十首》,[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中华书局,1977年11月版,第444页。

[6][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6月版,第1745页。

[7][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6月版,第1745页。

[8][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6月版,第2366页。

[9]龚克昌:《中国辞赋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年11月版,第2,3页。

[10]鲁迅:《清之讽刺小说》,《中国小说史略》,中华书局,2010年1月版,第137页。

[11][汉]班固:《两都赋序》,[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中华书局,1977年11月版,第21页。

[12][汉]司马迁撰,[宋]裴S集解:《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9月版,第3002页。

[13][汉]司马迁撰,[宋]裴S集解:《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9月版,第2999页。

[14][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6月版,第3522页。

[15][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6月版,第3535页。

[16][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6月版,第3557页。

[17][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6月版,第3575页。

[18][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5月版,第1897页。

[19][清]蒲松龄,《司文郎》,《聊斋志异》,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201页。

[20]鲁迅:《清之讽刺小说》,《中国小说史略》,中华书局,2010年1月版,第137页。

参考文献:

[1][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2][汉]司马迁撰,[宋]裴S集解.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3][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4][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m].北京:中华书局,1977.

[5][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6][清]纪昀等.文津阁四库全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7][清]刘熙载撰.艺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8]阮忠.汉赋艺术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9]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序[a].戏曲论文集[C].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

[10]鲁迅.今所见汉人小说[a].中国小说史略[C].北京:中华书局,2010.

上林赋篇10

如果说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棵盛的树,时间是一只展翅翱翔的雄鹰,那么大自然就是一片神秘的原始森林

大自然不仅赐予了我们生命,更赠予了我们生活的必备品。可是,人类为了满足自己越来越大的欲望和和永远学不会满足的贪欲之心,不惜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改造、销毁这个曾经养育人类千秋万代的大自然。记得刚刚记事的时候,喜欢在山坡上寻找只属于我的那一片美丽天堂,对于那时的我来说:“有树,有草,有空地,有鸟唱,有花香。”就是一个“唯美的天堂”。痛痛快快的在那儿呆一整天,有时还躺在软绵绵的草地上,或享受清风拂面,或打个盹儿,或带上一本有趣的书,悄悄的,静静的,像神仙云游在迷雾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那些本应越来越多的树反而越来越少了,从前那个“唯美的天堂”再也找不回来了。树木伤心的在残留的桩上写着一圈又一圈我们读不懂却圈圈凄凉悲惨的“树文”,云儿伤心的为它落下眼泪,小鸟不再歌唱,花儿不再香甜。当世界上最后一棵树木变成家具之时,当世界上最后一滴水变成眼泪之时,就是麋鹿园里的最后一块石碑倒下之时。

朋友们,珍惜与保护大自然不只是园林工人应尽的义务,它更是我们每个人生来就必须担负起的责任。现在网上正流行一种活动,在你生日那天花一元钱让园林工人种植并精心培育一颗小树苗,如果每年生日都种一棵,在你心血来潮想去看的时候,就是一片规模不大却碧绿、充满生命力的树林。这不仅仅是你在为自己庆祝生日,更是在为自然界尽自己的一份力。

面对自然,我们应问心无愧;保护自然,我们应从现在做起。珍爱生灵,爱惜资源;尊重自然,爱护环境;美化家园!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