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典故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1:45:37

成语典故篇1

安贫乐道指即便身处逆境,内心也会因为坚守志向而不会感到害怕,并乐于奉行自己信仰的道德准则。你知道关于成语的典故具体有哪些呢?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成语安贫乐道的典故,供大家参考。

一、安贫乐道成语解释安,心安,内心坚定自己的志向而不会感到害怕。贫,逆境。道:原指儒家所信奉的道德;后引申为人生的理想、信念、准则。处境虽很贫困;仍乐于坚守信仰。《后汉书·杨彪传》:“安贫乐道,恬于进趣,三辅诸儒莫不慕仰之。”

二、安贫乐道成语典故传说,孔子有学生3000余人,其中最出名的有72人,而颜回又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之一。

颜回的一举一动,在孔子看来,都合乎心意。所以孔子常常以颜回的事例来教育其他学生。

颜回,字子渊,所以也叫颜渊。

有一次,孔子对学生们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意指: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

孔子十分赞赏颜回的这种品德。然而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品德呢?孔安国说,这是“安于贫而乐于道”。

还有一次,鲁哀公问孔子:“在你三千多学生中,谁最好学?”孔子说;“只有颜回最好学。他不迁怒,不二过,不幸短命死矣!”意指,颜回最爱学习。他遇着发怒的时候,能做到随发随化,从不转移到别的事情上去;有了错误就改,决不重犯。

颜回29岁头发尽白,40岁就死去了。孔子为他的短命感到非常悲痛。

三、安贫乐道成语造句1、结交那些快乐的,能够享受生命的,安贫乐道的朋友。

2、他向来安贫乐道,虽然过着箪食瓢饮的生活,仍然很悠哉。

3、安贫乐道是一种崇高的生活方式,它让我们要坚持自己的信念,不受外界的干扰。

4、谷老师安贫乐道,以培育人才为己任,所以最受同学敬佩。

5、老王一生安贫乐道,因为他看透了名利。

6、教授捐献了自己的所有财产,尽避一贫如洗,他还是安贫乐道,乐善好施。

7、很多人把安贫乐道理解成固执的一种表现。

8、他热爱自己的发明,几年来安贫乐道,一直在钻研。

9、从古至今,安贫乐道的人物举不胜举,我们应该大力发扬他们的精神。

10、安贫乐道是古代儒家所提倡的立身处世的态度。

11、孔子是在告诉我们如何安贫乐道,或曰于丹如是解读。

12、陶渊明一生都安贫乐道,不愿意为五斗米折腰。

13、安贫乐道的人是有福的,天国是他们的。

成语典故篇2

乘兴而来现在经常的用法是在其后接“败兴而归”,比喻饶有兴致的去参加一项活动结果却失望的回去。你知道关于成语的典故具体有哪些呢?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成语乘兴而来的典故,供大家参考。

一、乘兴而来成语解释“乘兴而来”这则成语是指乘兴失趁一时的高兴,趁着兴趣浓厚的时候到来,比喻高高兴兴地到来。出自《晋书·王徽之传》:“人问其故,徽之曰:‘本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见安道邪?’”

二、乘兴而来成语典故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王徽之传》,徽之曰:“本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见安道耶?”

王徽之是东晋时的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三儿子,生性高傲,不愿受人约束,行为豪放不拘。虽说在朝做官,却常常到处闲逛,不处理官衙内的日常事务。

后来,他干脆辞去官职,隐居在山阴(今绍兴),天天游山玩水,饮酒吟诗,倒也落得个自由自在。

有一年冬天,鹅毛大雪纷纷扬扬地接连下了几天,到了一天夜晚,雪停了。天空中出现了一轮明月,皎洁的月光照在白雪上,好像到处盛开着晶莹耀眼的花朵,洁白可爱。王徽之推开窗户,见到四周白雪皑皑,真是美极了,顿时兴致勃勃地叫家人搬出桌椅,取来酒菜,独自一人坐在庭院里慢斟细酌起来。他喝喝酒,观观景,吟吟诗,高兴得手舞足蹈

忽然,他觉得此景此情,如能再伴有悠悠的琴声,那就更动人了。由此,他想起了那个会弹琴作画的朋友戴逵。

“嘿,我何不马上去见他呢?”

于是,王徽之马上叫仆人备船挥桨,连夜前往。也不考虑自己在山阴而戴逵在剡溪,两地有相当的距离。

月光照泻在河面上,水波粼粼。船儿轻快地向前行,沿途的景色都披上了银装。王徽之观赏着如此秀丽的夜色,如同进入了仙境一般。“快!快!把船儿再撑得快点!”

王徽之催促着仆人,恨不能早点见到戴逵,共赏美景。

船儿整整行驶了一夜,拂晓时,终于到了剡溪。可王徽之却突然要仆人撑船回去。仆人莫名其妙,诧异地问他为什么不上岸去见戴逵。他淡淡地一笑,说:“我本来是一时兴起才来的。如今兴致没有了,当然应该回去,何必一定要见着戴逵呢?”

三、乘兴而来成语造句1、这种乘兴而来,败兴而去,落井下石的小人,不值得交往。

2、我们今天去剧院看戏,结果戏团没有来演出,我们只好乘兴而来,败兴而归了。

3、今天同学们乘兴而来,你说话做事可留点神,千万别让大家扫兴。

4、这次参观游览,大家乘兴而来,尽兴而返。

5、这次聚会,大家是乘兴而来,尽兴而返。

6、没想到这次旅行乘兴而来,败兴而去。

7、商店常搞有奖售货,许多人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8、在一轮轮赛事以后,就会有一半的棋客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9、这一次美洲全力出击,但乘兴而来,败兴而回。

成语典故篇3

【成语故事】传说古代襄王游览高唐地区,十分疲倦就在白天小睡了一会,在梦中看见一个仙女说:“我是高唐人,听说你来了,愿意给你当枕席。”襄王临幸了她。临别她说:“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典故】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战国·楚·宋玉《高唐赋》

【释义】原指古代神话传说巫山神女兴云降雨的事。后称男女欢合。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男女欢合

成语典故篇4

三家分晋

三家分晋是指春秋末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事件。曾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晋国,在其末期,政权落入智、赵、韩、魏等异姓贵族手中。其中,智伯瑶势力最大,占有大量土地,掌握晋国的实权。为削弱韩、魏、赵三家实力,他分别向三家索要土地。韩魏两家给了,赵家却不给。他联合韩康子虎、魏桓子驹攻打赵家,赵襄子毋恤依靠当地百姓支持顽强抵抗,又派人暗中与韩、魏相商。结果韩、魏倒戈,赵、韩、魏“三家灭智”,分其土地。随着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的加强,公元前438年,韩、赵、魏三家平分了除留给晋幽公两座城外的晋国的土地,这就是历史上的“三国分晋”。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认,韩虔、赵籍、魏斯被正式策封为诸侯,赵国正式建立。史学家也把这一年作为战国的开端。

围魏救赵

公元前354年,魏王拨500战车以庞涓为将,攻打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应赵国的求救,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兵8万救赵。攻击方向选在哪里?起初,田忌准备直趋邯郸,孙膑认为要解开纷乱的丝线,不能用手强拉硬扯,要排解别人打架,不能直接参与去打,派兵解围要避实就虚击中要害。他向田忌建议说:现在魏国精锐部队都集中在赵国,内部空虚,我们如带兵向魏国都城大梁猛插过去,占据它的交通要道,袭击它空虚的地方,庞涓必然放下赵国回师自救。田忌采纳了此建议。结果,魏兵不得不撤邯郸之围往救,长途跋涉疲惫不堪,齐军在预先选好的作战地区桂陵迎击,魏军大败,赵国之围遂解。自此,孙膑便闻名天下。

胡服骑射

赵武灵王(公元前325~前299年)是赵国的一位很有作为的国君。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十九年),周边国家大乱,各国无暇干涉赵国内政。趁此天赐良机,赵武灵王向全国实行胡服骑射的法令,进行军事改革。他要改变几百年相传的军制,通过把赵国将士直接培养成骑兵和招募胡人骑兵相结合的办法,建立一支能被国君牢牢控制的国家骑兵,在军事上实行由车战向骑战的转变。他的改革从改变衣着入手,让男人改穿胡人式的紧袖短衣和长裤。他选择靠近河套的草原训练骑兵,聘请擅长骑射的胡人充当教练,实行了养马、制革、设兽医和筹办草料等完整配套的制度,并让国内作坊制作马具,从而建立起华夏民族最早的一支骑兵。这一改革意义重大,相当于现代战争史上步兵的机械化。经过十几年时间,赵国由一个弱邦迅速崛起为唯一能够同秦国抗衡的强国。

沙丘宫变

公元前299年,赵武灵王打破了历来国君死后始立新君的传统,将王位让给自己钟爱的幼子赵何,即赵惠文王,而自号为主父。这时赵何不满10岁。虽然赵武灵王作为主父可以威慑朝政,但是一个国家掌握在幼主的手里是危险的,这件事引起太子赵章的极大不满。赵章不是等闲之辈,能力出众,曾为赵国立下汗马功劳。后来主父为摆平关系,欲将赵国一分为二,封赵何为赵王,封赵章为代王。这一“分王赵代”的计划更加不妥,再次引发思想混乱。正当他犹豫不决时,发生了。公元前295年(惠文王四年),赵章作乱,先杀了宰相肥义。公子李成、李兑起兵靖难。公子章兵败后投奔主父,主父收容了他。公子李成、李兑围攻主父所居的沙丘宫,杀死公子章后因害怕主父秋后算账,就将主父围困在宫中。“主父欲出不得,又不得食,探爵彀(小麻雀)而食之,三月余而饿死沙丘宫。”一代雄主就此结束了他传奇的一生。灵王的死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赵国开始从最高峰跌落。

奉公守法

赵奢是赵惠文王时期的大将,被惠王封为马服君,官列上卿。他原来是一个普通的收取田税的官吏,为人清正廉明,大公无私。有一次,他来到惠文王之弟、平原君赵胜家收取田税,但是赵胜的管家仗势欺人,拒付税款。赵奢不惧怕赵胜的权势,毫不手软,依照赵国法令杀了9个闹事者。赵胜听说后,怒气冲天,要赵奢抵命。赵奢对赵胜说:“您是赵国栋梁之材,是受朝廷重用的大官,应该遵守国家法令,以昭示天下百姓。您要是能够奉公守法,那么百姓也会以您为榜样,天下就会稳定,国家就会富强。”赵胜听了这番话,转怒为喜,后将赵奢保举给赵惠文王,赵王封他为掌管全国税收的官。赵奢管理赋税后,国家赋税公平合理,百姓富裕,国库充实。后来,赵奢又被任命为大将。他英勇善战,屡战屡胜,战功赫赫。

纸上谈兵

赵括是赵奢之子,喜谈兵学,曾助赵奢破敌,立下大功。赵奢死后,惠文王赐赵括袭封马服君。惠文王死,子孝成王即位时,面临秦国来侵,老将廉颇驻军长平(今山西高平市北)。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爆发。战争初期形势对赵军很不利。孝成王接受望诸君乐毅的意见命赵括为主将。秦昭王听说赵括已到长平,急调武安君白起领军。白起一到长平,布置好埋伏,故意打了几阵败仗。赵括不知是计,拼命追赶。白起把赵军引到预先埋伏好的地区,派出精兵切断赵军的后路;另派骑兵直冲赵军大营,把40万赵军切成两段。秦国又发兵把赵国救援和运粮的道路切断了。赵括的军队内无粮草外无救兵,死守了40多天。后来,赵括带兵突围时被射死,40万赵军全军覆没。于是,“纸上谈兵”这一成语便流传下来。不过,史学界有人在重新审视战史后认为这一评价并不公平。

窃符救赵

秦长平之战取得胜利后,接受了赵割地请和的要求。但赵王最终决定不履行和约,并积极备战,秦昭王大怒,发兵60万进攻邯郸。公元前259年(赵孝成王七年),邯郸之战爆发。战争几起几落,异常惨烈。

在进行过程中,赵国多次向魏国求救。魏王派晋鄙将军带领10万部众援救赵国,但让军队停留在邺城安营,名义上是救赵,实际上是抱观望态度。守门人侯赢向魏信陵君献计,让他说服魏王宠妃如姬偷取兵符,之后,夺取晋鄙的军权,即可向北援救赵国。信陵君遵从了这一计策。后又听从侯生的献计,带上屠夫朱亥同往。到了邺城,信陵君假传魏王的命令,晋鄙合上兵符表示怀疑时,朱亥举起铁锥打死了晋鄙,于是信陵君掌握了晋鄙的军队。他挑选出精兵8万攻击秦军,解除了邯郸之围。赵国取得了邯郸之战的胜利。

反间计

成语典故篇5

关键词:概念转喻;概念隐喻;英汉成语

一、引言

成语在语言学领域当中常被作为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去研究。成语经过人们反复的实践和认识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它不仅体现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而且它在语言中形成了精深且很有稳定、富有活力的组成成分。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记录着人类历史和思想的时事变迁。汉语和英语属于不同的语系,同时也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文化,两种语言又同时表现出两种不同民族之间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思维方式等方面的不同。汉语成语其意义精辟,往往将意思隐含在字面意义之中,而并不是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汉语成语具有意义的整体性,结构紧密,形式以四字居多。同时还以结构严整,形式简洁,含义深刻,表现力强为特点。这些组成相对固定的表达法中,有很多都直接采用了直白的方式,即通过字面意思来表达语义。但也有相当数量庞大的成语表达的是言外之意。对于英语成语而言,许多的英语成语都有自己独特的、丰富的文化渊源和出处,因此构成了英语成语典故。这些典故给人以警示,含蓄幽默,寓意深刻等为表现形式。英语典故成语有些属于转义表达,结构较自由、随意的各类短语,其中多以动词短语为多,有些内容只能是意义相近或者相似。它以习用性、定型性、整体性和不透明性为特点。本文将以George・Lakoff和mark・Johnson的认知语言学理论为基础,探讨英汉成语中关于身体类成语的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角度的认知语义分析。

二、成语的语言学研究

对于成语的语言学研究,语言学家从传统的分析法和认知的角度对成语进行分析,以下分别对传统的语言学研究和认知语言学研究进行论述。

2.1传统语言学研究:传统的语言学研究分别从成语的形成来源,词汇结构,语义特征,句法功能和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过研究。

Kovecses和Szabo(1996)从传统的语言学分析成语的字面意义和句法特征。例如,对于“死亡”这个概念所使用的英语成语“kickthebucket”,他们先从语言形式上的字面意义进行词汇分析,然后再从句法特征进行分析。但是,就语言形式的字面意义和句法特征而言,很显然是没有任何关系的。

makkai(1972)认为成语有两个明显的特征:语义的非组合性和不可分析性。他还将成语分成了两种类型:解码和编码。而makki最为关注的是解码类型的成语。解码类型的成语是一种从字面意义无法推出成语语义的这一类成语。

2.2认知语言学研究:传统语言学研究的观点认为成语的意义是不可分析的,而认知语言学的观点则认为成语的形成和意义之间具有概念联系而不是任意的。

nunberg(1994)认为成语可以分成两类:结合式成语和短语式成语。结合式成语是以带有部分可认知意义的类型的成语,而短语式成语则是完全不能从字面意义推测出语义的这一类成语。比如,“climbthewall”这个成语,从字面意义分析则不能推测其真实语义为“愤懑”“焦急”“烦恼”之意义。

三、基于概念隐喻的英汉成语对比

隐喻的定义最早见于aristotle的《诗学》中:隐喻是对某个事物给予它属于他自己的名字,或者可以说隐喻是一个新奇的词汇应用。要么是从属到种的应用,要么是从种到属的应用,或者是通过类比从一个种到另外一个种的应用(1932,Fyfe译)。对于隐喻的研究由来已久,各个语言学家对隐喻的定义有多不同。

George・Lakoff和mark・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剖析隐喻现象,并引出了概念隐喻的理论,隐喻的认知学角度完全不同于隐喻的传统学角度分析,他们认为隐喻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既存在于我们的语言中,也存在于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中。我们的思维和行动从根本上讲是隐喻式的,隐喻的根本性质在于把一件事情或经验理解和经历映射到另一见事情或经验(Lakoff&Johnson1980:1)。Lakoff指出不同的高级经验域中存在两个概念之间的映射,也就是将源域的特征映射到靶域上,或者可以说靶域的概念要通过源域来解释(Lakoff&turner,1989,101-103)。基于Lakoff的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框架,隐喻同时分为三种类型: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实体隐喻。本文探讨对英汉成语中与身体类相关的成语则属于实体隐喻。实体隐喻指把具有抽象概念的事物构思成某种具有空间界限和体积的自然属性的物体。

人们常用身体的某个部位的特点或者某种特殊功能来构成概念隐喻,从而来认知或理解较为抽象的、较难理解的另一个领域的隐喻概念。在英语成语中,也会出现用身体某个部位来喻指较为抽象的概念。

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成语的意思并不是从表面的各个成分推导出其特殊的本义,而是一种隐喻性的语言表达形式,同一个源域之间具有不同的概念隐喻,而不同的概念隐喻之间则具有系统性。

四、基于概念转喻的英汉成语对比

转喻最早的定义出现在未知作者的《修辞和解释》一书中:“转喻是一种词格,它从邻近和联系紧密的事物中获得语言形式,通过这一种语言形式我们能理解未被该词语命名的事物。”从这一定义中可见对转喻的解释是基于邻近的概念。自20世纪80年代起,语言学家开始和概念隐喻的研究一样,开始对于转喻的研究不断加深,转喻也被视为一种心理机制。传统的语言学研究认为转喻是一种邻近的关系,即a取代B的关系,a和B之间具有相似的联系。比如thekettlesboiling,在这个成语中具有一种转喻的关系,kettle则用来指代容器中的物体“水”。

认知语言学家Lakoff将转喻定义为是一种理想的认知模型(idealizedCognitivemodel)简称iCm.Lakoff和Johnson(1980)指出转喻是一个认知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能够将一个事件到另外一个事件的关系对该事件进行概念化。在转喻的过程中,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是一种单一对应映射,主要是用于指称,而在隐喻的过程中,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是多次对应映射,主要用于描述(张辉承华2002;张辉2003)。

由上我们可以分析成语的转喻都是通过经验主义而来,成语以人类自身背景经验结合概念隐喻共同作为其语义理据的。上述的英汉成语的关于身体类的成语中,则依赖于身体部位的使用方式及其功能的特点再通过概念转喻使其可以用来指代其他事物。

五、总结

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为我们研究成语提供了新的思维模式和认知手段。Lakoff和Johnson的概念转喻和概念隐喻理论对于语言的研究开拓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在语言学领域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英汉成语中含有身体类成语大都是从表示人体部位的概念域映射到更加抽象、较难理解的目标域。因此,用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理论能更好的解释英汉成语在语义方面的差异所在。(作者单位:新疆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aristotle.1932.thepoetics.trans.Fyfe,Hamilton.LoebClassicalLibraryXXiii.London:Heinemann

[2]FernandoChita(2000).idiomsandidiomatic[m].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seducationpress.

[3]Kovecses.i,Szabo.p(1996).idioms:aViewfromCognitiveSemantics[J].appliedLinguistics17,326-355.

[4]Kovecses.i,G.Radden.metonymy:DevelopingaCognitiveLinguisticView[J].CognitiveLinguistic,1998(1).

[5]Lakoff.G.&m.Johoson:metaphorsweLiveBy[m].Chicago: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80.

[6]Lakoff.G.&tuener,m.1989.morethanCoolReason:aFieldGuidetopoeticmetaphor.Chicano:UniversityofChicanopress.

成语典故篇6

   论文摘要:互文性理论已广泛应用于翻译研究领域。互文性理论的提出为翻译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成语典故的翻译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成语典故的翻译要求译者不仅要熟练地运用两种语言,更重要的是要熟悉两种文化,即要掌握丰富的互文性知识,并采用正确的翻译方法,才能在目的语中准确地传达原语的意义。通常有以下几种对应的翻译方法:直译、直译加注、直译与意译相结合、文化替代、套译等,它们各有其长,亦各有其短,应互为补充,译者应把几种方法辩证地加以灵活运用,使文通意顺。  

   翻译是一项历史悠久的活动,是一种涉及不同语言和不同文化的交际过程。翻译不仅要跨越语言的障碍,而且要跨越文化的鸿沟,成语典故的翻译更是如此。成语典故是语言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录了不同民族的历史,反映了不同民族的经济生活,透视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心态和思维方式,沉积了浓厚的文化色彩。然而,从英汉翻译的视角着眼,成语典故是最难翻译的语言现象之一。因此,要将孕育于不同文化背景中的成语典故译成不同的语言而又不产生文化冲突,确实并非易事。国内外众多翻译学者钻研于这方面的研究,互文性理论与翻译研究存在众多契合之处,互文性理论的提出为翻译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成语典故的翻译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一、对互文性的认识 

   “互文性”(intertextuality)这一术语是由法国着名文论家、符号学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JuliaKristeva)于1969年出版的《符号学》一书中首先提出的,在更广泛的意义上探讨语言、文化的关联性。她认为,每个文本的外形都是用马赛克般的引文拼嵌起来的,每个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文本不是孤立地存在,它总是处于和其他文本关系的网络中,而文本的意义也产生于和其他文本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但互文本(intertext)决不是由摘抄、剪贴和仿效等编辑而成的产物,从文本之网中抽出的语义成分总是超越此文本而指向其他前文本(pretext),这些前文本把现在的话语置于与它们不可分割地联系着的更大的社会历史文本之中。(蒋骁华,1998) 

   所谓“互文”,概括地说,是指两个或多个文本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交织的语言现象。较有代表性的有广狭义互文性和宏观、微观互文性。狭义互文性指一个文本与可以论证存在于此文本中的其他文本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有引用、典故和原型、拼贴、模仿等;广义互文性指任何文本与赋予该文本意义的知识、代码和表意实践之总和的关系,而这些知识、代码和表意实践形成了一个潜力无限的网络,(程锡麟,1996)即互文性延伸到了社会文化语境中,文化内涵和知识结构也被融入到了文本间的相互关系中;宏观互文性指互性涉及到文本与文本间的体裁,文本与文本间的风格关系;微观互文性指文本中的词、词组和句子与其他文本中的词、词组和句子之间的关系。(秦文华,2006)广义互文性和微观互文性对成语典故的理解与翻译有着积极的作用。互文性对翻译研究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语言层面上的互文和文化层面上的互文。语言层面的互文往往比较直白和显见,它可以是直接的话语引用,也可以是标示清楚的文献参考;它可以是文本之间的相互指涉,也可以是同一文本、甚至是同一文段内部的互文见义。与语言层面上的互文相比,文化层面上的互文显得间接和隐晦,这种互文一般会超出局部的文本,与一个民族的文化,包括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传统、政治体制、历史渊源、价值取向、知识结构等联系起来,而成语典故的翻译正是属于这一层面的翻译。 

   二、互文性与成语典故的翻译 

   翻译就是理解,并且让人理解。谭载喜说:“翻译中对原文意思的理解,远远不是单纯的语言理解问题,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它受着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对译者来说,没有对两种文化的对比知识,就无从谈起对语言文字的正确理解与表达。”互文性是理解一切文本的前提,它强调文本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这种互文性的关联因为所属文化圈的不同,往往不为处于另一文化体系中的人们所知晓,成为语际转换中理解与交际的障碍。译者要进入另一文化体系内,追踪互文性,寻找互文性标记(intertextualitysignals),寻根溯源,找到互文性标记所在的文本,即互文参照,以求准确地解读和传译原作中蕴含的社会文化信息。因此,要准确理解每一个成语典故,就必须熟悉其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它所使用的文化语境,才能理解其内涵意义。这要求译者不仅要熟练地运用两种语言,更重要的是要熟悉两种文化,即要掌握丰富的互文性知识,并采用正确的翻译方法,才能在目的语中准确地传达原语的意义。就成语典故翻译而言,互文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其翻译的理解和表达的过程中。 

   (一)互文性与理解 

   根据互文性理论,在成语典故翻译过程的第一步即理解的过程中,不能只满足于文字表面的含义,更重要的是深挖其文化内涵,找出暗含其中“前文本”的痕迹,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理解其涵义。 

   英汉两种语言中含有大量的成语典故,这些成语典故结构简单,意义深远,往往是不能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的,需要了解它们涉及到的互文性知识。英语典故习语多来自《圣经》和古希腊古罗马神话,如,asoldasadam,据《圣经》记载,adam为人类的始祖,即最古老的人物,现意为“非常古老或非常陈旧”;figleaf,指遮盖隐处、维持体面的无花果叶,此语典出《圣经·创世纪》,亚当和夏娃二人的眼睛就明亮了,才知道自己赤身露体,便拿无花果树的叶子,为自己编裙子;theappleofdiscord,传说厄里斯女神因未被邀请去参加thetis和peleus的婚礼,由此怀恨在心,便把一只金苹果扔在参加婚礼的神与女神中间,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把它给了女神中最漂亮的维纳斯,从而引起了古希腊人和特洛伊人之间的特洛伊战争,用来比喻“动乱的根源、斗争的原因”;Homersometimesnods,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出自罗马诗人兼讽刺文学家贺拉斯在《论诗》中的一句话;SwordofDamocles,达摩克利斯的宝剑,出自古代希腊历史故事,用来喻指临头的危险或迫在眉睫的危急情况,类似于汉语的“大祸临头”。 

   如上文所言,微观互文性和文化层面上的互文性指一个文本的某些词句或某些语篇的表达与另一个或几个文本相关,有的与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知识相关。翻译时,译者需要熟知或查阅产生互文性的原文本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对这些互文性知识完全熟知,才能理解透彻,表达时才会得心应手,准确传译成语典故中的文化内涵。

   (二)互文性与表达 

   谈到互文性对成语典故翻译中表达过程的影响,大多数互文参照是只属于某种特定的文化,译者如何处理这些特定文化中的表达形式,因人而异,但首先要能识别这些互文参照后面的文化因素。通常有以下几种对应的翻译方法:直译、直译加注、直译与意译相结合、文化替代、套译等。 

   1、直译 

   这是译本中用得较多的方法之一。对于含义比较明确、寓意不太深、英译后不会引起文化冲突的成语或典故,译者一般都采用直译法,保留其原有的形象特征,这有利于保留原语典故的民族特色,有利于英汉文化交流和融合,并能丰富译文语言的表达力。

   2、直译加注 

   有时在译文中采用直译法保留了原文的典故形象,但由于文化差异,典故的涵义即蕴含的互文性知识难以为译语读者所理解,特别是有些典故蕴含着一个历史事件或一个故事,为了便于译文读者的理解,译者要完全体现原文的含义,加注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3、直译与意译相结合 

   所谓“直译与意译相结合”,就是将典故性成语按字面直译,同时增译简短的解释性词语,这样不仅有利于译文读者的理解,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译文语言的修辞效果。 

   4、文化替代 

   文化替代就是将原语中具有文化特色的表达方式,替换为译语中意思不尽相同但能对读者产生相似效果的表达方式。如:HowshewishedshecouldsendthatmantotheFuries--forthepunishmentshethoughthedeserved。“Furies”是希腊神话中的复仇女神,在概念上与汉语的“母夜叉”是不能等同的,但在形象上有共同之处,两者都指女性,都具有凶恶可怕的外貌。汉语中“复仇”与“惩罚”在语义上并非完全对等,例句中强调的是惩罚,因此翻译时舍弃原典形象,借用汉语“母夜叉”来表达原句的意思,不仅形象鲜明,而且语句简约通俗。 

成语典故篇7

自不量力,汉语成语,拼音是zìbùliànglì,意思是指自己不能正确估量自己的能力,多指做力不能及的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自不量力成语的历史典故,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

一、自不量力成语的解释量:估量。自己不估量自己的能力。指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力量。《战国策·齐策三》:“荆甚固,而薛亦不量其力。”

二、自不量力成语的典故故事发生在春秋时代。那时,郑国和息国睦邻相处。一年,息国为了一件小事,和郑国闹翻。息国国王要讨伐郑国,就召集大臣来商议。有的说:“陛下和郑国国王同姓,不要轻易动武。”有的说:“我们的威望是不是比郑国高?”还有的说:“我们的力量是不是比郑国强?”息国国王对这些劝说一点也听不进。他下令要全体兵向郑国发起袭击。郑国立刻出兵迎战。最后,息国兵被打得丢盔弃甲,狼狈不堪。

“自不量力”就是不衡量自己的实力而轻举妄动。

三、自不量力成语的造句1、你这是螳臂当车,自不量力!

2、小明说这话有些自不量力。

3、他这个“钉子户”,想阻挡在这块地方搞开发,真是螳臂当车,自不量力。

4、你想当乡长,简直是自不量力。

5、你们这些人真有些自不量力。

6、凡事我们都要量力而为,绝不能自不量力。

7、他们这种小公司也敢来与我们竞争,无异螳臂当车,自不量力。

8、你这样做实在是太自不量力了。

9、潮州小桥贵过故宫,高价门票自不量力。

10、小明自不量力,向我们的篮球教练发出挑战。

11、鸡蛋碰石头根本就是自不量力。

12、老鼠向猫挑战,真是自不量力。

13、他自不量力,硬拿鸡蛋去跟石头碰,哪有不失败的。

14、哥们,别自不量力了,你不行的!

15、他的实力这么弱,还和这么强的他比,真是自不量力。

16、老鼠向猫挑战,真是自不量力。

17、他们这种小鲍司也敢来与我们竞争,无异螳臂当车,自不量力。

18、就说我们殿试都是侥幸名列上等,并非不自量力,何敢自不量力,妄自谈文。

19、我最失败,最自不量力的地方就是我总是试图希望通过自己比较极端的方法去证明自己在对方心里其实很重要。

20、在这期节目中,电视台邀请到的两名社会学者当面对张尚武发难,质疑他的动机,并直言张尚武对不起每月万余元月薪,称其不自量力,只是陈光标炒作自己。

成语典故篇8

一诺千金,汉语成语,读音为yīnuòqiānjīn,答应一句话有千金的价值。选自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二折金圣叹批:夫人而诚一诺千金,更无食言也者。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一诺千金的成语典故,供大家参考。

一、一诺千金成语解释诺:许诺。许下的一个诺言有千金的价值。比喻说话算数,极有信用。《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二、一诺千金成语典故秦朝末年,在楚地有一个叫季布的人,性情耿直,为人侠义好助。只要是他答应过的事情,无论有多大困难,都设法办到,受到大家的赞扬。

楚汉相争时,季布是项羽的部下,曾几次献策,使刘邦的军队吃了败仗,刘邦当了皇帝后,想起这事,就气恨不已,下令通缉季布

这时敬慕季布为人,都在暗中帮助他。不久,季布经过化装后到山东一家姓朱的人家当佣工。朱家明知他是季布,仍收留了他,后来,朱家又到洛阳去找刘邦的老朋友汝阴候夏候婴说情。刘邦在夏候婴的劝说下撤消了对季布的通缉令,还封季布做了郎中,不久又改做河东太守。

有一个季布的同乡人曹邱生,专爱结交有权势的官员,借以炫耀和抬高自己,季布一向看不起他。听说季布又做了大官,他就马上去见季布。

一诺千金配图季布听说曹邱生要来,就虎着脸,准备发落几句话,让他下不了台。谁知曹邱生一进厅堂,不管季布的脸色多么阴沉,话语多么难听,立即对着季布又是打躬,又是作揖,要与季布拉家常叙旧。并吹捧说:“我听到楚地到处流传着‘得黄金千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样的话,您怎么能有这样好的名声传扬在梁、楚两地的呢?我们既是同乡,我又到处宣扬你的好名声,你为什么不愿见到我呢?”季布听了曹邱生的这番话,心里顿时高兴起来,留下他住几个月,作为贵客招待。临走,还送给他一笔厚礼。

后来,曹邱生又继续替季布到处宣扬,季布的名声也就越来越大了。

三、一诺千金成语造句1.诚信是诗圣李白的“一诺千金”;

诚信是古代皇帝的“一言九鼎”;诚信是儒家学中的“事实求是”;诚信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坚守原则;不是固执死板,而是仁爱负责。

2.大丈夫言出必行,做事要果断,一诺千金。

3.你尽可放心。

他为人一诺千金,既答应了你,就一定会办好。

4.夫人而诚一诺千金,更无食言也者。

5.诚信就是说话算话,一言九鼎,一诺千金。

6.男人在没有女人之前,总是认为男人应当一诺千金;

男人有了女人之后,明白了有时候也需要一些善意的谎言。

7.古人的一诺千金,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乃是此"诚信"的体现。

8.信用乃企业立身之本,金旭一诺千金亲爱的朋友,金旭愿与您用信心与智慧共创锦绣前程。

9.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一诺千金,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10.千金一诺的质量,一诺千金的服务。

11.勾践思绪万千,他想卧薪尝胆,他对夫差一诺千金地卧薪尝胆。

12.男人可以一诺千金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女人能么?男人呐!我骄傲,我自豪!男人的高姿态!

13.妈妈一诺千金,真守信用!

14.中国足球要想冲出亚洲,必须一诺千金,刻苦训练。

15.他是一个一诺千金的人。

16.我是个一诺千金的人,既然答应了你,就一定会做到的。

17.他是一个一诺千金的人,不会轻易食言!

18.一诺千金,有诺必践,传送着中国的极大诚意,展示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襟怀,赢得了世贸成员和国际舆论的佳评。

19.我虽不是你们江湖人,但也知道一诺千金,九死不悔。

成语典故篇9

当然你一定要去高雄历史博物馆,在那可以追溯到这个城市从沧海桑田变为大都市的痕迹。关于成语桑田沧海的那些可以摘抄的呢?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成语桑田沧海的典故,供大家参考。

一、桑田沧海含义桑田沧海,汉语成语,拼音是,意思是大海变成桑田,桑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出自《神仙传·麻姑》。

二、桑田沧海典故《神仙传》第三卷写王远(字方平)七月七日与众多随从仙人降临蔡经的家中,见过蔡经的父母兄弟后,便派使者召请麻姑,众人都不知道麻姑是什么神仙。不大一会儿,使者返回,对王远说:“麻姑再三拜谢说,近年不见,转眼五百余年过去了!本当与使者一道立即前来相见,但因事先被上司差遣到蓬莱处理公事,稍有稽留,随后就来觐见您。请您不要马上离开这里。”不到两个时辰,麻姑来了。来时先听到人马杂沓的声音,与麻姑一起到来的随从仙人大约是王远随从的一半。麻姑到时,蔡经全家人都看见了。

麻姑是一个漂亮女子,年龄十八,九岁,头顶上挽个发髻,其余的长发散垂到腰间。她的衣服有美丽的花纹,光彩耀日,难以描述,世间绫罗绸缎都无法比拟。麻姑进门拜见王远,王远立即起身还礼。两人坐定,分别让人呈上金杯玉盘,饮食多是各种花果,香气飘散到屋子内外。干肉像用松柏火炙烤的一样馨香,据说是麒麟肉干。麻姑说:“自我成仙以来,已见东海三次变为桑田,刚才到蓬莱,见东海水又浅于过去,将要到以前的一半深了,难道又要变成陆地吗?”王远笑道:“圣人都说,在海中走路又要扬起尘土了。

三、桑田沧海造句1.但是,你再看看那桑田沧海却没有任何地变化!

2.过眼一万年兮,桑田沧海!昔日不可追兮,徒留悲哀!故友虽已没兮,其魂犹在!今挽我雕弓兮,射于天外!必与子同携手,共舒胸怀!

3.有多少爱可以重来,有多少人值得等待,当爱情历经桑田沧海???????

4.1000年尘世桑田沧海,阴间鬼神轮转,连我的钢叉也长满了斑斑锈迹。

5.没有人知道究竟过了多久,桑田沧海几度变幻,时光无情地流逝,一对恋人在博物馆里发现了拥抱在一起的鸟和鱼的化石。

6.十年光阴十年心,十年的时间太久,足以看尽桑田沧海。

7.短短十几年,桑田沧海,谁也都不再记得那时的事,连我自己也一样,有些东西,过去了,便恍若隔世般的记不清楚。

8.当爱情已经桑田沧海,是否还有勇气去爱?“哦,没什么,真的没有什么。

9.孙虎的尸体像瞬间经历了桑田沧海,成为一具干尸,他体内血肉残存的元气让任东流的元气冲到二阶元气顶点。

10.五百年桑田沧海,顽石也长满青苔,长满青苔。

11.乌飞兔走,瞬息光阴,暑来寒往,桑田沧海,五十万年来,大陆之上强者辈出,不过却再无能成就乐圣者。

12.桑田沧海任更差,他自无惊无讶。

13.桑田沧海,人生如梦,且看这一段尘封已久的海上旧事,家国飘零的岁月如歌。

14.外孙如孙慈恩未报桑田沧海神仙久住厌人间。

15.往事飘忽无踪影,尘封荒凉的伤口,让痛浸入骨髓,让爱凝固,历经桑田沧海,成为永恒的佳话。

16.萧寒低手抚琴,琴声平缓,若山涧潺潺清流静静地流淌着,不起一丝波纹,流过桑田沧海,清涤着世上的忧愁与烦躁,将一切归于平静,包括司空祈的心。

17.泪一滴一滴的落在坟前,最后三个头磕完之后,萧瑟的雨中只留下默默的一丝背影,还有那一把剑,苍茫无期,桑田沧海,在这以后柳凌在江湖的人流中消失。

18.那里是一个光秃秃的半断崖,浑身流露出一股苍茫的气息,仿佛亘古就存在于天地之间,任桑田沧海,岿然不动。

19.千古?山是一位真正的历史老人,三千年前,他孕育了土家先民巴人,三千年后,他依然伫立在清江岸边,关注着一代又一代巴氏儿女桑田沧海,历史沉浮……

20.几相比较下,沧海桑田却是在逆天这里来了个倒转,变成桑田沧海了。

成语典故篇10

一、邯郸成语典故文化旅游资源概述

作为中华文明发源地之一的邯郸,拥有“千年古城”的美誉。作为中国成语典故最多的城市,据统计,现在大约1584条成语典故诞生在这里,如“胡服骑射”、“邯郸学步”、“完璧归赵”、“负荆请罪”、“黄粱美梦”“负荆请罪”等,因此享有“中国成语典故之都”称号。

除了保留这些成语之外,邯郸本地也保留了很多与成语典故有关的景观包括学步桥、黄粱梦、吕仙祠、回车巷、赵苑公园、赵王城遗址等。

二、邯郸成语典故文化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随着国家不断加大对文化的重视,邯郸市也加大了对成语典故文化的重视,成语典故文化的开发以及拥有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成语典故文化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

(一)景区开发不完善且景观规划不合理

邯郸市内的成语典故文化相关的景区,并未得到充分开发。而且邯郸市下属县内也有很多相关景区如磁县羌村的蔺相如墓、邯郸县的廉颇墓、磁县讲武城村的毛遂墓等,这些景点还处于待开发阶段,并且现有的成语典故在景观在应用中的空间分布不均衡。

(二)文化旅游多,休闲与体验方面少

从当前的旅游产业发展趋势发展看来,人们越来越倾向于休闲与体验。邯郸的成语典故文化旅游相关景区,只是一个简单的景区观光,并未对休闲与体验方面进行开发。

(三)没有专门的成语典故旅游路线的导游及讲解

邯郸的成语典故文化旅游景观有很多,但同时分布也比较散乱,对于游客来说很不方便,所以,开设一条专门的成语典故文化旅游路线能给游客带来很大的方便。作为文化旅游本身就略带枯燥性,而没有讲解游客们的游览就有可能偏向于走马观花。

(四)缺乏与成语典故文化相关的文化产品及工艺品

成语典故文化不仅仅是汉文化的精华,也是一种可以用来开发和利用的语言文化资源,而对于成语典故文化的开发,目前只有书本等极其传统的开发形式。

(五)对成语典故文化的宣传和推广力度较小

邯郸市为发展邯郸的成语文化建造了“成语典故苑”“中华成语园”等,但是并未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及各种媒体资源对成语典故文化进行宣传,不利于对于游客的吸引。

三、邯郸成语典故文化旅游发展的对策

(一)充分开发邯郸成语典故文化相关景区,完善相关景观规划

对于现有的相关景区进行充分的文化挖掘与开发;对于没有现存遗址或是遗迹的典故,但在成语内涉及到的要素如建筑、人物、动物等,结合具体要素,在公园,城市广场、街头等地点予以充分体现。

在城市景观文化中应当有一些体现城市意象的元素,最好是以环路作为城市的景观边界,增加对于部分城区、广场、公园内的成语典故文化景观建设。

(二)增加对休闲与体验方面旅游产品的开发

休闲与体验成为旅游发展趋势,对此,应充分挖掘成语典故的内涵及寓意,将之通过旅游景观或旅游项目体现出来。增加参与性项目,要巧妙性地将成语典故文化与旅游者的需求结合在一起,在设计时应该加入一些有趣的、符合现代人的体验项目,如加入一些成语典故的演绎并且最好使游客能够参与到节目中来,实现游玩与教学相辅相成的目的并以此来吸引游客。

(三)开设专门的导游服务处、增加电子讲解产品

文化旅游本身较为枯燥,而且有着较深的涵义,所以相关导游、讲解是必不可少的。对于不同游客的需求,分别开设人工讲解及电子讲解,使游客更深层次的了解景区的成语典故文化。

(四)开发与成语典故文化相关的文化、工艺产品

成语典故文化的开发尚且处于初级阶段,还有很大的开发潜力,可以通过旅游、绘画、音乐、动漫、游戏、玩具、出版等各种形式开发出系列的文化、工艺产品,形成具有开发潜力的ip。

(五)加大对邯郸的成语典故文化旅游的宣传、营销力度

1、制作“成语典故之乡”的城市文化宣传片,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宣传。在景观点、公园、广场等人群密集的场地中增加多媒体播放平台。

2、在公交站牌、主城区街道、标志性建筑和人流量大的地方用墙体彩绘等方式进行地面推广。

3、对于城市建设突出与成语典故相关的城市可识别符号,如井盖、路灯等设计要突出成语特色。

4、增加主要景点的夜景景观建设,突出代表着邯郸成语典故文化的的节点增加夜景的表现能力。

(六)与周边知名景区进行捆绑打包,联合推出相关旅游产品

邯郸位于河北省最南端,晋冀鲁豫四省接壤区,西依太行山,东接华北平原,北通环渤海经济圈,南临中原城市群,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中国成语典故之都。全市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处、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4项、国家森林公园2处、国家4a级旅游景区11家。众多的名胜古迹使邯郸拥有中国成语典故之乡、中国磁州窑之乡、中国女娲文化之乡等众多美誉。可以将成语典故文化旅游与其他文化旅游相结合,形成精品旅游路线,提供给游客更多样的选择。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