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1:44:12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篇1

教学内容:

苏教版《语文》六(下)第9课《词两首》之《如梦令》。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诗词。

2.通过品词析句、想像画面,感受词的凝练美和意境美。

3.想像词中所描绘的情景,感悟词人的快乐心情及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点:

通过品词析句、想像画面,感受词的凝练美和意境美。

教学过程:

板块一:预习反馈

1.投影出示课前下发的"课外学习卡"。

2.组织汇报。指导多名学生进行汇报,师生共同补充、评价,教师相机小结讲解有关"词"的知识。

3.谈话引入学习内容。

(1)师出示一首学过的"诗"与本节课要学的李清照的词《如梦令》。让学生从形式上分辨出两者的不同。(师指着词《如梦令》告诉学生,这就是词。)

(2)师:李清照是宋代杰出的女词人,她的词纯真情挚,字精意新,她许多词一直流传至今。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读、欣赏、品析她的这首词。

板块二:初探课文,读悟词意

1.师播放课文录音,示范朗读。

2.指导学生读词。

(1)一读。要求学生读通读顺词的每一句。

(2)再读,读懂词意。

(3)三读。边读边交流:

a.是怎样的一次经历让词人"常记"的?

B.你认为这首词应突出放在哪个词语上?

C.说说整首词描绘的是怎样的一种情景。

小结:这首词描绘的是词人从前一次与朋友外出郊游,喝醉了酒,天色已晚,划船回家,不小心把船划到了藕花丛中,很着急,用力划船,把在池中栖息的鸥鹭都惊飞了的生动情景。

板块三:品词析句,读词想画

师:读诗词时我们不能光理解字面上的意思,还要去感受诗句描写的情景。这是一首很美的词,每一句都是一幅绝妙的画。同学们,让我们继续读一读,看你们能从中品出哪些画面?

(一)品读"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师板书:溪亭日暮沉醉

讨论体会:

1.想一想,词人是在什么样的时间喝酒赏景?(日暮)

2.读到"溪亭日暮",请想像当时的天空、水面、远处、近处等是一幅怎样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

3.在如此美景下,词人和朋友会在做些什么呢?(看景、吟诗、作对、聊天、下棋、喝酒……)

4."沉醉"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会"沉醉"?你觉得这里的"醉"仅仅是喝醉了吗?

小结:李清照和朋友享受着美酒,享受着快乐,陶醉在美丽景色之中,"沉醉"既是酒醉,也是被当时眼前的美景所陶醉。)

5.讨论:"沉醉"带来了怎样的后果?(因"沉醉"而"不知归路",因"沉醉"而"误入藕花深处"。)

(二)品读"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板书:兴尽藕花深处

1.你是怎样理解"兴尽"一词的?它与"沉醉"有怎样的联系?(让学生说一说)

师小结:词人因"日暮",所以"兴尽",由于有"兴"而"陶醉"了,因"陶醉"致使后来时常记得。字字值得我们去品味。

2.师:"藕花"是什么花?请同学们想一想"藕花深处"是一种怎样的画面?此情此景你会想到哪些诗句?

3.师:想像一下,天色已晚,词人和朋友却"误入藕花深处",在荷花丛中迷了路,又是一种怎样的情境?她们的心情会怎样?(着急、焦虑)

4.同学们有没有与"误入藕花深处"相似的经历?你会怎么做?词人和朋友又是怎样做的?请读一读文中句子。(争渡,争渡)

(三)品读"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板书:一滩鸥鹭

1.师:读了这两句,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看插图说)

师小结:嬉笑声、摇橹声、鸥鹭的鸣叫声,交织在一起,打破了这宁静的黄昏。

2.想一想:"一滩鸥鹭"是怎样的场面?这里的"惊",除了指白鹭受惊,还向我们传递了词人当时怎样的心情?(惊喜。让学生说一说)

(四)总结。师:刚才我们边读边想像,读出了那么多美的画面,其实整首词就是一大幅流动的画。你们看,因为是观赏"溪亭日暮"陶醉了,所以才会误入"藕花深处",因为是误入"藕花深处",所以才会惊起"一滩鸥鹭"。让我们走进这美好的画面,再来读读这首词。(学生读词)

板块四:拓展阅读,再感词韵

1.出示李清照的另外一首词: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2.让学生读一读这首词。与本节课所学生的词进行比较。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篇2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欧鹭。

少女时代游溪赏花的画面又浮现在李清照的脑海里,李清照决定重返故迹去看看。

次日,阳光明媚,李清照出门重温她少女时代的梦。一路走来,李清照惊诧无人来此“仙境”时,一股恶心的气味飘来,李清照虽厌恶这气味,但游溪兴志未减,李清照越走近小溪,那股恶心的气味就越强烈。但为了重温少女时代的梦,她还是勉强走来了。可是,昔日溪旁的亭子,已成了垃圾堆;塑料袋、易拉罐、食品包装袋……飘浮在水面上,“黑”荷叶成了小溪的一大“亮点”,恶心的气味不时从“黑”荷叶里散发出来。李清照无法把眼前的景象与昔日少女时代美丽的小溪风光联系起来,她惊呆了。等她回过神来,愤然写下了另一首《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

今日重返旧路。

垃圾成堆,

臭源荷叶深处。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篇3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位居“婉约之首”的李清照,词作柔美、精致,读来如同潺潺的泉水溅在山石之上,碎玉飞散,正像她的词集名:《漱玉》。这首《如梦令》是她在汴京时回忆故乡往事而作。

落日的余晖,将温柔的光芒铺洒在一片美丽的荷塘上,夏日凉风从溪边的亭子里穿过。十五六岁的少女泛舟赏花,饮酒诵诗,醉意蒙,忘记了回去的路。沉沉暮霭中,小舟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行走,不想却误入了荷花丛的深处,进退不得,怎么办呢?奋力划船的时候,只听一阵扑簌簌的声音,原来是一群鸥鹭受惊飞了起来……

这首小令如同一幅自然清新的画,粉红的、白的荷花,摇曳在田田的荷叶间,凉亭安静的剪影投射在微微荡漾的水面上。此时,如花的少女来了,银铃般的笑声醉了一池的荷花。画面就这样缓缓生动起来,最后竟飞起了一群洁白的鸥鹭。此情此景,迷离而蒙,不正如梦一般吗?也难怪李清照会对这样美好的记忆深深怀念!

《如梦令》这一词牌名,原名《忆仙姿》,最早见于后唐庄宗李存勖的词:

曾宴桃源深洞,一曲舞鸾歌凤。长记别伊时,和泪出门相送。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

李存勖本是习武之人,却也通晓音律。他虽不如南唐后主李煜一般在词作上享有盛名,却为后人留下了一个如此美好的词牌名――《如梦令》。

而将这个词牌填写得淋漓尽致的,却是感情真挚、语言清丽的李清照。她的另一首《如梦令》自然也是婉约词的代表作: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如梦令》的广为流传,为李清照在词学上的地位奠定了基础。宋代王灼称赞李清照:“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在士大夫中已不多得,若本朝妇人,当推文采第一。”

暮春时节,群芳正浓,无奈风雨来得急迫。词人从沉睡中醒来,昨夜的酒还没有消,却想着窗外的海棠花,于是问随身的侍女。侍女说,海棠花没有任何改变。词人听了感叹道:“傻丫头,你可知道那海棠花已落了不少,叶子却更繁茂了!”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篇4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2、新沙唐代:陆龟蒙。

渤澥声中涨小堤,官家知后海鸥知。

蓬莱有路教人到,应亦年年税紫芝。

3、昭君怨·赋松上鸥宋代:杨万里。

晚饮诚斋,忽有一鸥来泊松上,已而复去,感而赋之。

偶听松梢扑鹿,知是沙鸥来宿。稚子莫喧哗,恐惊他。

俄倾忽然飞去,飞去不知何处?我已乞归休,报沙鸥。

4、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宋代: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5、春日宋代:汪藻。

一春略无十日晴,处处浮云将雨行。

野田春水碧于镜,人影渡傍鸥不惊。

桃花嫣然出篱笑,似开未开最有情。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篇5

一、以诵传情,遥想美好时光

这首三十三字的《如梦令》,六句五仄韵、一叠韵(叠句),给人一种强烈的韵律美。

首先是体会押韵。学生经过近六年的学习,已略知…诗词押韵的特点。教学时,不妨让学生在读正确整首词的基础上,再自由诵读,仔细观察,他们会发现这首词押的是u韵,读起来琅琅上口。

其次是读出节奏。让学生尝试读出词的停顿节奏,他们会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如梦令》大都是二、二或二、二、二关系,这样的间奏会带给人一种堆叠感,有一种委婉和环绕在里头。读着读着就与词人遥相呼应,仿佛回到那个久远的年代,那段美好的时光,感受到词人一如清水的眷恋和深情。

另外,还可以让学生在探究性诵读中找找这首词结构上的特别之处,学生会很容易发现叠韵――“争渡、争渡”,初读活泼跳脱,放进词中细细咀嚼,除了增强节奏感和音乐性,似乎还能品出如烟似雾的飘忽之意,还有那份少女在愉快追忆之后淡淡的怅惘。

二、以画入境,邂逅美好时光

对李清照的这首词,有人曾经评价其首开“以寻常语绘精美图”之先河。的确,细细品读,每一句都蕴藏着一幅极美的图画,连起来又是一幅流动的山水画。溪亭、日暮是潇洒的写意,藕花、鸥鹭是精巧的工笔,淡雅清新之美和浓重艳丽之美相衬,描绘出自然景物之间浑然一体的和谐情态。

很多教师在设计教学时都会提出这样一个主问题:“读着这首词,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应该说这是一个开放的、自由的、富有探索性的问题,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这一真实生动的问题情境展开丰富的想象,唤醒内心的共鸣,获得饱满的情感体验。但遗憾的是,不少教师多半仅抓“溪亭日暮”“藕花深处”“一滩鸥鹭”三处画面展开教学,这就未免显得单薄且有失偏颇了。这三处画面仅仅是风光而非时光,美好的时光中重要的是突出人之存在,风光应该淡化为背景和人的经历、心情形成生动的情境,然后一境推进一境,生命感觉和价值趣味才会洋溢而出。所以,对“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这一主问题的探究应突破先见的狭隘,重点指向人的经历、体验。聚焦“醉归途中”“误入荷塘”“惊飞水鸟”这三个“镜头”,引领学生沉浸其中,如临其境,如闻其声,邂逅那段美好的时光,触摸文字背后的深情。可抓住“沉醉”“误入”“争渡”“惊起”情态动词进行咀嚼品味。这些情态动词都有生动的姿态和具体的情状,不仅蕴藏着丰美的画面感,同时也极具意趣神韵,细腻而真切地描摹出了词人和她的伙伴醉酒时的憨态、摇船时的窘状,以及着急慌乱的神情,鸥鹭被惊飞的场面。

三、以心会意,珍藏美好时光

教学的最后,还需作一次回归,引导学生用心体会,去发现、品味词眼,进一步感悟词的意境和情感。

很多教师都找到了“沉醉”一词,觉得这词最能概括表达意境情感。因为酒醉不知归路而误入藕花深处,因为误入藕花深处才会心慌意乱争渡,因为争渡又看到鸥鹭齐飞的美景……醉既是酒醉,也是陶醉,更是心醉,透露着作者心底的欢愉而达到了忘我的境界。

如果你用心寻找,会发现“常记”才是全词的精神所在。这一看似寻常的词汇,让我们感受到了词人对那段美好时光的在意和珍惜。那一天,那个黄昏,已然成为词人很重要的生命经验,反反复复被怀念、被记忆,虽然已经过去了,虽然再也不会回来了。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篇6

那天午后,几个朋友邀我去“溪亭”赏荷花。我立刻兴冲冲的赶了过去,我们在那里观赏似亭亭玉立的少女般的荷花,心中很是快活,我们还饮酒作乐,吟诗作对。不知不觉中,日落的余晖似一件金黄色的纱衣披在了身上,天色也逐渐暗了下来,我向朋友们告辞,便急匆匆往家赶。可能是酒喝多了吧!我的头晕晕乎乎的,分不清东南西北,勉强回到小船上,神智不清地划呀划。“哎?不对呀,怎么到处都是荷花呀?”只闻一阵阵沁人心脾的香气传来,我的酒也醒了几分,才发现自己划进了荷花丛,迷路了。

“怎么办呢?”我焦急的想着。想了半天,也想不出来办法。“算了!”我斜靠着船身,睁开眼睛,欣赏着美丽的,令人陶醉的景色。啊!这一朵朵鲜艳的荷花莫不是用玉石雕成的?怎么开的如此精致,美丽。荷花那淡淡的粉红莫非是天上那仙女的胭脂?如此粉嫩!这碧绿而硕大的荷叶,随风飘动,像给玉皇大帝扇风的扇子。但乍一看,却又像一朵碧绿的大玉盘。小溪托着小船,我的心也跟着动了起来,就这么慢悠悠的飘啊荡啊,闯进了荷花深处,哪儿都是天然形成的荷花,让人目不暇接。我随意的摆动小桨,小船在荷花丛中进进出出,“扑棱,扑棱”,我一凉,这是什么声音?只见一群沙鸥、白鹭从我眼前飞过,原来是我发生的声音打扰了这些小东西,请原谅啊!我傻傻的笑着,仿佛又喝醉了……

回想起那次愉快的郊游,我抿嘴一笑,诗兴大发,写下这一首词: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篇7

为了能更深入地理解诗词的内涵,我又阅读了叶嘉莹先生的谈论诗词系列书籍:《唐宋词十七讲》、《南宋名家词选讲》、《叶嘉莹谈词讲稿》、《迦陵论诗丛稿》。特别对其中关于李清照的章节更是反复精读,思考再三。叶嘉莹先生的几句话让我茅塞顿开。她说:“西方现代文学批评理论,比如西方的诠释学就认为,你根本就不能够找到作者的原意,我们每一个人的解释,只是作为读者所得到的自己的一些解释。即是说,你是从你自己开始的,你要追索作者的意愿,结果不但没有找到,反而发现绕了一圈,之后又回到了自己,这叫做诠释的循环,因为,你最终所得到的仍是你自己的意思。”

话虽这样说,但在《〈饮水词笺校〉修订本前言》中我又读到这样一句话:“‘诗无达诂’,但诗人创作的时间场合、对象缘由等项,却不容有多解,因为客观真实只有一个。”意思是说,客观真实是存在的,并且是唯一存在的,因为年代的久远而不为后人所知,甚而产生误读。明白了这些,我不再拘泥于非要准确把握李清照创作《如梦令》的背景,而是更多地观照学生可能感兴趣的地方,引领学生进行文字训练。

一、诗中有画,想象绽放奇葩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李清照宛如一位丹青高手,寥寥数笔,就描绘出一幅夏日郊游图。整首词仿佛一幅幅流动的画面,而这些画面之中又有几幅定格为特写。

溪亭日暮,藕花深处,一滩鸥鹭。

学生读着这样的文字,脑海里浮现文字所描绘的情景。这不但有助于理解文字,还可以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在以后阅读类似作品的时候,也能运用这种方式加深理解,可以触动自己的生活经历。

一切景语皆情语。前面的读文字想画面,也是为了更好地体会文字背后的情感。特别是“常记”二字,让人想到:这次外出游玩的经历,在李清照的记忆深处留下不可磨灭的深刻印记,让她在此后的日子里常常想起。一是玩得尽兴,故而印象如此之深,更重要的是生活在她们那个朝代——宋朝,女孩子是很少有这样的机会的。就算李清照生活在相对开明的家庭里,她也很少有这样外出游玩的机会。溪亭日暮不单单是自然景色之美,让她念念不忘,因为这次游玩,深深烙印着她美好的青春记忆。可谓是:酒美景美情美,沉醉陶醉心醉。接下来的每一个最为朴素的文字,也因此充满了情趣和张力。这是文字的魅力,更是古典诗词的魅力。

二、寻找词眼,品味思量再三

古典诗词语言都很凝练,辞约而义丰。而且,诗人往往会把自己的文字斟酌再三。如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绿”字。王安石开始用的是“到”字,觉得“春风又到江南岸”的“到”字太死,看不出春风一到江南是什么景象,缺乏诗意,想了一会,就提笔把“到”字圈去,改为“过”字。后来细想一下,又觉得“过”字不妥。“过”字虽比“到”字生动一些,写出了春风的一掠而过的动态,但要用来表达自己想回金陵的急切之情,仍嫌不足。于是又圈去“过”字,改为“入’字、“满”字。这样改了十多次,王安石仍未找到自己最满意的字。他觉得有些头疼,就走出船舱,观赏风景,让脑子休息一下。王安石走到船头上,眺望江南,春风拂过,青草摇舞,麦浪起伏,更显得生机勃勃,景色如画。他觉得精神一爽,忽见春草碧绿,这个“绿”字,不正是我要找的那个字吗?一个“绿”字把整个江南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动人景象表达出来了。想到这里,王安石好不高兴,连忙奔进船舱,取出一张纸,把原诗中“春风又到江南岸”一句,改为“春风又绿江南岸”。

《如梦令》中哪一个字或者哪一个词最值得玩味,用得最好?能起到统领全词的功用?

学生小组活动,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只要有自己的见解,有自己的看法,说的在理即可。

三、创作小令,记录兴发感动

在感受了《如梦令》的语言特点,初步发现词格律的基础上,安排学生试着仿写如梦令。创作,是记录生活记忆和情感经历。可以记事,可以抒情。

按说应该严格遵照词牌的格律,对于小学生来说不是进行严格的词的创作训练,所以,大致了解语言形式的特点,并按照这种特点基本符合格律地进行尝试练习。为降低难度,激发兴趣,我在课堂上即席填了一阕小令:

如梦令上课

今日学校四楼(上课的教室在四楼礼堂),师生词海同游。发言真精彩,惊起掌声无数。佩服,佩服。记忆心头永驻。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篇8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选自李清照《声声慢》

人须要记忆,但记忆总会沉睡,依稀的记忆便需要提醒。

李清照,宋代词人,婉约派代表人。一开始认识李清照,并不怎么喜欢她的词,总是体现出女子本拥有的柔美。比如《一剪梅》和《如梦令》,这两首词是李清照的早期词。

她的早期词是应有的甜蜜和柔美。当时的女子有如此伟大的地位,付出的努力是常人无法想象的。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常年在外,所以她的很多词都是思念丈夫的。

很喜欢这首《声声慢》,带给人一种依稀凄凉的感觉。而我,却是如此的喜欢这种凄凉。这首词作于赵明诚死后,李清照的这中思绪是常人无法琢磨的。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篇9

关键词:李清照温庭筠欢情词

李清照和温庭筠的词风差异很明显,一个崇尚典雅、语言清丽,一个辞藻艳、格调华丽。温庭筠擅作闺词,李清照本身就是女词人,男儿闺音与女性词的艺术特征常常形神俱似。李清照和温庭筠的词多是悲苦、哀怨之声,但也各有数篇描写欢情的佳作,同样是在刻画女性的欢情,李清照和温庭筠却展示出各自不同的艺术挖掘点和构思创作能力。

首先,我们不妨看看,二人究竟有哪些词可以算作欢情词。

李清照被公认的欢情词实际上只有4首而已,分别是《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浣溪沙・绣面芙蓉一笑开》、《忆王孙・湖上飞来波浩渺》、《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另有两首存疑词(指对作者身份怀疑,情感态度分歧不大)《点绛唇・蹴罢秋千》、《丑奴儿・晚来一阵风兼雨》。其中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月移花影约重来”、“犹带彤霞晓露痕”都是易安词中耳熟能详的名句。

温庭筠的欢情词相比之下,作甄别、下定义就困难多了,这源于词人一贯爱营造朦胧意象,难以准确判定真实的情感倾向,有4首比较确信是欢情词,它们是《菩萨蛮・翠翘金缕双》、《南歌子・扑蕊添黄子》和两首《女冠子》;另有一首《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历来有不同解法,但分歧主要集中在“小山”一词的解释上面,至于情感倾向,似乎分歧不大,一般都认为此词是写闺怨,当作为花间词的艺术典型,不过通过文本细读,也可发现欢情的迹象。

由此可见,从二人欢情词的量来看,在其词作中占比很低,但不乏佳作。都是短小、活泼、精致、隽永的小令,与感情基调吻合。欢情词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兼备,有助于我们从另一侧面观察李、温两位词人的世界,具有剖析探讨的价值。

易安词(本文指李清照欢情词,后同)更具生活化,自然流露,青年女性的天真、幸福跃然纸上;飞卿词(本文至温庭筠欢情词,后同)细节拿捏到位,对女性情感世界的理解比较深入,包蕴层深、体味无尽、“深美闳约”。

在少女天性的展示上,易安词独树一帜。

李清照出身书香门第,少女时代的她就是一个热爱生活、无忧无虑的大家闺秀。反映这时期的代表作是《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易安命舟备酒、畅游清溪,直至日落;饮酒且沉醉,晚归且迷途。时值菡萏盛开的初秋季节,归舟误入一片荷花丛中,惊起水边栖息的鸥鹭。清香流溢、幽静神秘,忽而一阵轰响,勃勃生气蒸腾起来,易安在巨大的惊喜和深深的陶醉中,暂时从名门闺秀的重重枷锁中释放出来,表现出开朗、活泼、好奇、争强好胜的少女天性。

另一首《忆王孙・湖上飞来波浩渺》同样意趣盎然:

湖上飞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清露洗、苹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与《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相似的是,秋景、水面、荷叶、鸥鹭;相异的是,晚秋、藕熟、湖光山色。淡雅可爱、人景相亲,荡漾着易安怡然自得的心境。波光浩渺的湖面上,荷花渐老,只剩残存,幽香盎然;一只只莲蓬挺立湖面,生机勃勃;随波荡漾的苹花和因风摇曳的秋草,在秋露的沁润下,色泽愈发鲜明,景象愈发诱人了。易安依依不舍地离别,此刻她的老朋友――沙滩上那群鸥鹭仿佛不高兴,扭过头去,是在怨恨易安归去太早了么?“与人亲”、“不回头”采用拟人手法,写得别开生面、清新可爱,人、情、景、物相互交融、无比美好。

在描写少女与少男幽会场景上,易安词温馨恬静,飞卿词含而不露。

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这首言情小调《浣溪沙・绣面芙蓉一笑开》中塑造了一个姣美多情、秀外慧中而又大胆天真的少女形象,字里行间洋溢着青春活力,透露着爱情的甜蜜。上阕“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写出少女俏丽可人的容颜和开朗活泼的性格。“眼波才动被人猜”描绘出美目流盼的灵气神采,映照着她不易察觉的暗喜与担忧遭到发现的诡秘。下阕“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正面点染了她的情致、心思和风采。款款深深尽在半张信纸的嗔怪之中。“月移花影约重来”堪称点睛之笔:月光、花影、玉人成双,柔情蜜意、共诉衷肠。

《南歌子・扑蕊添黄子》里的情怀则更显隐秘,却又呼之欲出:

扑蕊添黄子,呵花满翠鬟。鸳枕映屏山,月明三五夜,对芳颜。

同样是男女双方幽会,一样是花好月圆,飞卿词反而显得不似一贯的丽。扑蕊、呵花,女子相当在意妆饰,为这次相聚做了充分的准备,虽然没有明写喜悦,却暗藏冲动。“三五夜”究竟是几天一见,还是连见数天?抑或是表现对甜蜜时光无限延长的盼望呢?已不重要,只要看着自己的爱人“对芳颜”,就有不尽的幸福。

在写邂逅佳偶的羞涩之情时,易安词善于捕捉体态、神情,飞卿词擅长景物烘托。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点绛唇・蹴罢秋千》里,一个少女荡完秋千、意兴阑珊,“慵整纤纤手”、“薄汗轻衣透”;遇到生人时“袜金钗溜”、“和羞走”,娇憨、紧张、羞涩,形如惊鹊;逼真地刻画出一位天真活泼、姣美倦怠的千金小姐,怕见又想见、想见又不敢见的微妙心理;这个女孩惊诧、惶遽、含羞、好奇,“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显现出少女调皮、机灵,在偷偷观察一位翩翩美少年(暗写),实际上已芳心暗许。如此精湛的笔墨,可谓生花妙笔。

《菩萨蛮・翠翘金缕双》在羞涩感的表达上充分运用了虚写、象征和烘托:

翠翘金缕双,水纹细起春池碧。池上海棠梨,雨晴红满枝。

绣衫遮笑靥,烟草粘飞蝶。青琐对芳菲,玉关音信稀。

前两句写景暗含着欢情,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色映射愉悦的爱意。又名紫鸳鸯,象征着爱情,“翠”、“金”、“碧”都是着色词,将“春”的意境烘托到极致。接下来两句更加“艳丽”,海棠花开,潇潇春雨洒后,云销雨霁,红花满枝,滴着清亮的水珠儿,颇有“春色满园关不住”的感觉。“语语是景,语语即是情”,明媚春光、佳景良辰,在这里营造一幅意味浓醇、深宛流美的画卷。

到下阕的“绣衫遮笑靥,烟草粘飞蝶”才出现了人物。一位美丽的少女,乍出现在一个陌生的男人面前,表现出一见钟情的神色,不由自主地抿嘴一笑,露出了一对可爱的酒窝儿,紧接着赶紧用绣衫遮住了。描绘少女的娇羞,形神兼具、各有反差:既主动,又掩饰主动;既有欢悦,又有慌乱,瞬时间女性绵针似的心绪波动一目了然。

新婚生活的欢情,易安词闲适美好又不失天真调皮,飞卿词形怨实幸、静谧朦胧。

李清照与赵明诚爱情生活的美满从《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中可以窥见: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上片写花美――含苞怒放,色如彤霞,面挂晓露。鲜花拿来比喻少女是常法,少女比拟鲜花则是妙用。下片写人美――鲜花簪在鬓边,要让情郎品评一下,孰美?像是“奴面”要跟“花面”争艳争宠似的,易安把自己的调皮、伶俐刻画得惟妙惟肖。

另一首《丑奴儿》对夫妻情爱的表露很是大胆:

晚来一阵风兼雨,洗尽炎光。理罢笙簧,却对菱花淡淡妆。

绛绡缕薄冰肌莹,雪腻酥香。笑语檀郎,今夜纱厨枕簟凉。

粉红色的透明睡衣轻丽飘柔,肌肤雪白滑腻、若隐若现,一阵一阵的幽香散逸在空气中,温馨的情话、甜蜜的笑声交相辉映。

而飞卿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就显得“情以景幽”、“景以情妍”了。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首先,小山应该理解为发髻的形态。晚唐五代时期,女性发髻高大,两鬓蓬撑如翼,就寝时总要把头发盘绾成松髻,固定起来,而并非披头散发,翌日清晨再重新梳理。如辛弃疾词《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里的“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明代女词人叶小鸾词《浣溪沙・曲曲阑干绕树遮》里的“楼外远山横宝髻,天边明月伴菱花”,王勃《临高台》里的“为吾安宝髻,娥眉罢花丛”,都将女子发型比喻成山峦起伏。

这样,将“小山”理解为对女子发髻形状的比喻,似不无道理。后来,偶读沈从文先生《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从中得知沈先生站在历史文化考证角度有此见解。

其次,闺怨的情绪并不明显,反倒有欢情迹象。

这位年轻的女子在绣床上独寝,正陶醉梦乡里,“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即醒来前女子的睡态。“云”表现鬓角薄而轻;“香”和“雪”分别从嗅觉和视觉感官上绘就脸颊。“度”使得女子的鬓角与鬓角与脸颊之间产生某种呼应的关系,而且这种关系是动感的,静态的意象借用一些精准又传神的动词串联,形成动静结合之妙,留下无穷的想象空间。

“懒起画峨眉,弄妆梳洗迟”两句,传统观点认为这是女子伤感情绪的铁证,其依据在于“懒”、“迟”二字――清晨醒来无心打扮。但是,与李清照的“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不一样,这首词里没有类似“生怕离怀别苦”明显表现女子愁苦心情的字眼。细腻、善变是女性的心理特征,“慵懒”对她们而言,并非全是心情不好的写照,也可能是喜悦、幸福、优越感的流露。前文所述“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就不是苦,而是少女李清照纯真、活泼、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之写照;“理罢笙簧,却对菱花淡淡妆”,表现了夫妻恩爱时,对镜弄妆的喜悦心情;“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与这首里的“照花前后镜,花面将相映”两句,都是对女性“悦己”时欢悦心理的描摹,苦闷和愁绪,是绝无此闲情逸致的;“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所绣罗襦,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心中的他,在刺绣过程里,寄托着爱,寄托着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无限憧憬。

由此可见,描写女子慵懒困倦的状态未必是忧愁的体现。本词中的新妇“懒起”、“梳洗迟”,正是内心的满足感和幸福感的洋溢。

经过一番分析,李清照和温庭筠二人在欢情词领域的艺术挖掘点和构思创作力可以加以总结了。易安和飞卿都是很善于捕捉女性细腻的心理活动的,而作为男性的飞卿,能做到这点,更加难得;李清照侧重于展示人物的情感,构思平实,这与其出身、学识等因素是分不开的,加之性别因素,无须特意修饰,表达自然;温庭筠侧重于景物烘托,构思精巧,同样跟他的生活经历和艺术风格紧密相关,倒也由于遣词艳丽、意味浓醇、设计绝妙,或许有种过犹不及之感。

参考文献

[1]徐北文,等.李清照全集评注[m].济南:济南出版社,2005.

[2]刘学锴.温庭筠全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7.

[3]谢穑.宋代女性词人群体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

[4]徐安琪.唐五代北宋词学思想史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5]吴小英.唐宋词抒情美探幽[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6]李冬红.《花间集》接受史论稿[m].济南:齐鲁书社,2006.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篇10

让我们来读读李清照早年的几首佳作,看看有什么启示吧!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里所记,应该是童年的一次小小的

“放纵”,是一次生命的小小冒险!但是因为给词人带来了终生难忘的快乐体验,所以多年以后仍“常记”在心,常记这一次“溪亭日暮”,常记这一次“醉”到“不知归路”,以至于“兴尽晚回舟”时“误入藕花深处”。这对于一个少女来说,确实是难得的新鲜体验,她或者她们,是多么兴奋啊!“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一次与自然的亲近,这一次由着性子的“娱乐至死”(沉醉),这一次越轨的生活经历,成就了一首流传千古的佳作。我们现在读它,仍然能够感受到她扑通扑通的心跳,还能看到她脸上兴奋的红晕!

――它告诉我们,写作要积累独特的生活经历。这首词让人难忘的是青春少女的小小“荒唐”。

怨王孙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清露洗,苹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读这首词,感叹于词人的“感觉”真好,词人似乎对色彩特别敏感,我们都记得她的“绿肥红瘦”,这里又读到她的“红稀香少”,仔细想想,当真是“秋已暮”的独特景象!有时候实在喜欢得很,觉得无法用语言形容,

直接说出“说不尽、无穷好”这样的话来,那一份由衷或者情不自禁,也是很让人喜爱

的。“秋已暮”,虽然“莲子已成荷叶老”,但在词人的眼里却是那么清新、美好,让我们想象一下“清露洗、苹花汀草”的意境吧!你一定能感受到少女的心情是多么的愉悦,秋高气爽,苹花汀草呀,以至于觉得“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我只知道,这是爱到深处的错觉!

想写得这么好吗?那就要有一颗爱山爱水的敏感的心。

浣溪沙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

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

不知道大家读没读懂,如果读懂了这首词,你的心会静下来,然后会有一种潮湿的感觉。“淡荡”,指春风轻拂,天气和煦。“寒食”,节令名。春光骀荡,天气和煦,季候宜人,正是寒食节之时。接着,词人的镜头转向了室内。在精美的玉炉里,沉水这种香料已经燃尽,残烟缭绕上升。镜头移动,我们看到了香榻上的女主人。“梦回”,是梦醒的意思;“山枕”,指山形的枕头;“花钿”,是一种嵌金花的首饰。呵呵!寒食天的早晨,女主人从梦中惊醒,美丽的嵌金花的首饰倚着山形的枕头。……她会怎么做?再看下片。“斗草”,古代年轻妇女和小孩以草赌输赢的一种游戏。玩得固然开心,但“海燕未来”还是有些寡淡的。读到这里,我似乎感受到词人的一丝失望了。接着又写“江梅已过柳生绵”,惜春之意暗生。想去荡秋千吧,可是“黄昏疏雨湿秋千”,这就有些小小的恼怒了。想想“好是隔帘花树动,女郎撩动送秋千”“秋千一架明园里,人隔垂柳听笑声”这些快乐,我甚至可以看到女孩子微皱的眉头和撅起的小嘴巴了。

――庸常的日子如果体会得很细,同样可以写得动人。景写得虽多,但我分明能感受到青春期少女没来由的淡淡忧愁!

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i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李清照的文笔,真的如同手感很好的丝绸,那么细腻、柔滑!封建时代的少女,生活确实是单调的,一点娱乐,看样子只有秋千。在高高扬起的秋千上,荡起的应该还有少女的心思吧!这一回终于可以尽兴了,于是“蹴罢”,就累得“起来慵整纤纤手”。“慵整”,懒懒地整理:“纤纤手”,少女细柔娇嫩的手。

“露浓花瘦”,感觉还是那么细腻,表达还是那么到位,――初夏的早晨,朝露浓重,鲜花有些衰萎了。“薄汗轻衣透”,这很要命,只得撩起衣襟或者敞开衣襟晾汗了,但这要是让外人看见就有些过分了。怕鬼有鬼,正在这个时候,“见客入来”,惊慌之下,只好“袜i金钗溜”。也就是,赤着脚快跑,连头上的金钗都滑脱了。奇怪的是,这份尴尬居然读来也那么动人,原因何在?在戏剧性上,在“羞”字上,更在词人传神的文笔上。她把我们乐见的生活情趣写出来了。更动人的还在下面,“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总归还是少

女,想看看来的是谁呀!但是又不好直巴巴地看人,赶快折取青梅,一面嗅着,一面窥察来者,这一份欲盖弥彰,这一份天真烂漫、未谙世事,实在是妩媚动人得很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