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星星的诗句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1:43:32

描写星星的诗句篇1

本诗以牛郎织女为话题,叙写了牛郎织女隔河相望,织女因不得与牛郎相聚而终日以泪洗面,织布不成,他们含情相视而不得互诉衷肠。以下是和大家分享的语文教学教师案例借鉴资料,提供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欢迎你的阅读。

语文教学教师案例借鉴一

教学目标:

1、体会《古诗十九首》的语言风格特点。

2、学习诗歌的艺术效果和思想资料。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牛郎织女相思之苦及委婉动人的别离之感。

2、鉴赏叠字的艺术效果。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2、点拨法:以点带面,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

3、联系法:以题为纲,联系课内课外拓展延伸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资料:

一、导入:

同学们明白农历七月初七是什么节日吗?关于七夕节有什么传说呢谁给大家讲一讲牛郎织女的故事?

(学生)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

补充资料:七夕节始终和牛郎织女的传说相连,这是一个很美丽的,千古流传的感情故事,成为我国四大民间感情传说之一。(牛郎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与范喜良、白素贞与许仙)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它又被称为乞巧节,相传七夕的夜晚天上牛郎织女相会,妇女于当晚陈列瓜果于庭中,在月下穿针,向织女乞求智巧。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又被认为是“中国情人节”。

看,我们的祖先多浪漫啊,两颗不相关的星星,就能创造出这么一段凄美的感情故事,其实,牛郎织女星起初只是自然界的星星,随着岁月的演变才有了一些情节,而今日我们要学习的《迢迢牵牛星》,对这个感情故事的情节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二、介绍《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都是五言诗,全篇由五字句构成。东汉末年社会动荡,男子从征服役,家庭破裂、夫妻分别,那些有抱负的文人也因混乱的时世不能实现自我的梦想。所以《古诗十九首》主要资料就是抒写仕途碰壁后产生的人生苦闷和厌世情绪(游子诗)以及离别相思之情(思妇诗),主题主要是感叹生命短促、坎坷和向往感情的忠贞,期望夫妻团聚,怨恨虚度青春。

《古诗十九首》在艺术上继承了《诗经》、《楚辞》的传统,吸取了乐府民歌的营养。《诗经》的赋、比、兴表现手法,在“古诗”中得到广泛运用。《迢迢牵牛星》是其中艺术成就颇高的一首,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它为“无言之冠”,钟嵘在《诗品》中说它是“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那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到底这首诗有什么特色,为什么能赢得如此高的评价,看看它是不是真的“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三、诵读文本、整体感知

1、请学生朗诵诗歌,感受诗歌音节之美。

2、结合注释,理解诗歌。(详见课文下注)

诗歌翻译参考:

一边是遥远的牛郎,一边是隔着银河的灿烂织女。

轻巧地摆动着柔美洁白的双手,札札地穿梭纺织。

整天都织不出布来,眼泪零落就像下雨。

清清的银河水浅浅,相隔距离又有多远?

隔着一条清清的银河,只能含情注视默默不语。

四、层层深入,鉴赏分析

(一)基本资料

明确:本诗以牛郎织女为话题,叙写了牛郎织女隔河相望,织女因不得与牛郎相聚而终日以泪洗面,织布不成,他们含情相视而不得互诉衷肠。

(二)写作思路

明确:一二句描述环境,中间四句描述织女,最终四句点明离别的根源和哀怨。诗中充满浓厚的浪漫气息,将神话和现实和谐地结合起来。

板书:两星的形状(景)——织女的相思(人)——分离的痛苦(情)

(三)诗句鉴赏

1、鉴赏诗歌叠词之美

这首诗在十句中有六句用了叠音形容词开头。

板书:迢迢——距离之美

皎皎——星光之明亮

纤纤——手之修美

札札——织布之声

盈盈——河水清浅之貌

脉脉——相视之态

叠词的作用是增强了诗的节奏感和音乐美,加上句句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使诗歌更具浓郁的抒情性,也使感情表达得更缠绵悱恻。无论谁,其实一向都需要完美的感情。诗人用织女的意象来表现自我追求完美感情而不得的痛苦,我们因为有完美的感情,所以读了之后会深深的理解并同情。叠字是我们汉语独有的语言现象,它有着重重叠叠,曲曲折折,平平仄仄的美丽,一波三折而又回肠荡气,唐诗宋词元曲哪一页都有它的美丽。谁能背李清照的《声声慢》的开篇几句?

答: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这七组叠字写尽了易安居士国破家亡之恨。

哪位同学能模仿这句话给《迢迢牵牛星》的叠字作结。

答:《迢迢牵牛星》六组叠字写尽了“牛郎织女”的相思之苦。

2、鉴赏诗歌无一句直写相思却句句含思的艺术效果

同学们觉得此诗表达了相思之苦,全文哪里写相思了?我没有看到“相思”二字啊!

从“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中能够看出,这两句诗不仅仅写出了织女织布时动作的娴熟,织女的姿态之美,更写出了织女因牛郎不在身边的孤寂苦闷。“擢”举起,“弄”是摆弄。因为思念而不能认真工作,以工作来排遣心中的苦闷。从“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和“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两句也能够看出,她因为思念,一整天也织不出一匹布来,而“泣涕零如雨”更是直接写出了她相思的神态,后面“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是说,他们两人一水之隔,却不能互诉衷肠,表达了那种相思之情。“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件”也是!诗中揭示了现实与梦想的矛盾,河汉“清”且“浅”,人近在咫尺却不得相见,更让人觉得悲怜。“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也能够看出,“迢迢”,遥远的样貌。牛郎织女相隔天涯,那里正是以织女的口吻表达对牛郎的思念。“迢迢、皎皎”就是从环境上渲染了星空广阔、相爱之人远隔天涯的悲凉气氛,让人联想起男女相思之情。

这首诗,没有一句直写相思,却句句写相思!这就到达了无一句直写相思却句句含思的效果。(板书:环境渲染,情感刻画,动作描摹——无一句直写相思却句句含思)

那么,诗中写得这种思念仅仅是天上才有得吗?

不,是人间离情的写照。“一曲天上悲歌,一绪人间离愁”(板书:天上悲歌,人间写照)

五、拓展迁移:

(一)

宋朝的苏门四学子之一,秦观也写了一首“鹊桥仙”来描述牛郎织女的生活:

鹊桥仙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这首诗也是以牛郎织女为题材的,那里写到“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意思就是说忠贞的感情又何必在乎是否日夜的厮守呢?虽然他们只能在七夕相会,但只要他们忠贞不二、心心相印就足够了,同学们怎样认为呢?

语文教学教师案例借鉴二

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资料分析,结合学生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特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学习朗读诗歌《迢迢牵牛星》并能熟读成诵后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2.理解诗歌资料,感受诗歌画面美。

3.抓住重点诗句,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意美。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意境,掌握鉴赏此类诗歌的技巧。

教学难点:

让学生学会知识迁移,懂得古情今懂,古为今用。

确立重点和难点的依据:理解诗歌,感受到音韵美和画面美,这是第一层次的学习,真正能让诗歌的情感引起学生的共鸣到达诗歌文化的传承,这才是难点。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了解背景

1.出示图片,重温牛郎织女民间故事。

星空广阔而神秘,关于星空也有很多美丽动人的传说,《牛郎织女》这个故事就是其中之一,让我们先来回忆一下奶奶和外婆都讲过的这个神话故事。(学生简述)

今日我们将以诗歌的形式重温这动人的传说,学习古诗《迢迢牵牛星》。

2.了解来源《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

都是五言诗,被誉为“千古五言之祖"。

作者不详,时代大约在东汉末年,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政治混乱。

南朝刘勰《文心雕龙》评价为“五言之冠冕",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下头就让我们一同走入古诗十九首中的第十首《迢迢牵牛星》。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读后点拨字音。

2.学生自读,读通顺,读准确,读出节奏;指名读,同学互评。

3.师生配合读。(教师读上句,注重强调出叠词和节奏,让学生在接读时,自然读出诗歌的音韵美。)

三、结合注释,疏通诗意

1.借助注释和结合民间故事《牛郎织女》理解诗意。

2.交流诗歌大意。

课件出示:牵牛星在遥远的银河对岸,织女星明亮而皎洁。织女摆动着纤细雪白的手,“札札"地穿梭织布。一整天也织不成布帛,哭得泪如雨下。银河既清且浅,他俩相距也没有多远,仅有银河相隔,却只能含情脉脉相望,而不能互诉衷肠。

3.再读诗歌,要求学生想象画面,感受美感。

四、理解诗歌,评析感悟

1.这首诗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感情?(织女对勤劳善良的牛郎的相思之苦。)

2.全文没有一个“思"字,诗歌借助哪些诗句传递了这份相思的哀怨与痛苦呢?

(1)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迢迢"是遥远的地方,这与诗中的哪句诗矛盾?“河汉清且浅,先去复几许。”仅仅是一水之隔,何谈遥远一说呢?有王母娘娘这样强大的势力阻隔,它们很难相见,相望而不能相见更能让人感觉遥远,心生思念。

(2)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织女是织布最好的神仙,所以,取名“织女”,为什么会“不成章“呢?一个“弄"字是玩、戏的意思。织女虽伸出素手,但无心织布,只是抚弄着机杼。这动态的描述,写出人物内心悲苦。“零如雨",思念的泪水如雨水一般无法抑制。这是什么修辞手法呢?这夸张和比喻的修辞,直接写出了织女的相思之苦。

(3)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河水盈盈,泪水也盈盈,只是深情的凝望着对方,却不能说出话来,近在咫尺,若隔天涯。这句诗含蓄而深沉地表达出相思之苦。

3.诗中的字里行间都体现了织女对牛郎的思念,让我们用朗读表达出这离别的哀怨,相思的痛苦吧!

4.小结:这首诗看似写神话传说,看似写天上的感情杯具,而实则是人间生活的真实写照,此诗产生的年代正是社会动荡时期,男子从征服役造成家庭破裂,夫妻分别的局面,尤其给劳动妇女造成的是身心上的双重痛苦,夫妻久别是他们的生活,离愁别恨是他们的心声,夫妻团聚成了他们的向往。

五、诗文迁移,领会技巧

诗人是从哪些方面来描述织女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主要从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细节描述,这样生动细腻的描述,把织女这样一个寂寥愁闷的少妇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纤纤"“素手”一一外貌描述。

“擢"“弄"“一一动作描述。

“泣涕"“脉脉"一一神态描述。

运用描述方法把人物形象写传神,这在我们平时作文中也能够用。

六、诗词拓展,品味语言。

有人评价这首诗是《古诗十九首》中最具天上人间浪漫色彩的诗作,借天上之事,传人间之情。这样的浪漫不仅仅在资料,还有他的语言形式上。

1.找叠词,谈感受

诗歌中用了很多的叠词“迢迢"“皎皎”“纤纤”“札札""盈盈”"脉脉",让我们把他们找出来,读一读,你有怎样的感受?

(叠词的加入使诗歌准确而生动,也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旋律美。)

2.诗词拓展,品味叠词。

你还读过哪些使用叠词的诗歌?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一一《诗经》桃花怒放千万朵,色彩鲜艳红似火。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一一《诗经》青青的是他的衣领,日日萦绕在我心里。

七、课堂练习,背诵古诗,吟唱古诗。

1.课堂练习

填空。

诗中写出了织女因感情思念而受到折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2.练习背诵古诗,吟唱古诗。

板书:

两星的现状

迢迢牵牛星织女的相思离别之思

描写星星的诗句篇2

萤火虫,属于鞘翅目萤科,是一种微型甲虫,因它尾部能放射萤光,所以又称之为萤火虫。萤火虫别名很多,有流萤、景天、熠、夜光,还有宵烛、夜照、耀夜等。萤火虫走进人们的生活,也就成为诗人歌咏的对象。我国历代都有歌咏萤火虫的诗歌。纵观这些诗篇,大致表现以下几方面的审美意义。

一.描写萤火虫,表达诗人对它的赞美之情

唐代诗人韦应物《玩萤火》写道:“时节变衰草,物色近新秋。度月影才敛,绕竹光复流。”诗的大意是,时节变化,野草都衰老了,景物呈现秋天的色彩。萤火虫从明亮的月光下飞过,敛起了形迹,那是因为明月太亮,微弱的萤火被月光淹没了;它绕着竹林飞时,又出现了流动的光线,那是因为竹影暗淡,衬托出它的光亮。这首诗把萤火虫秋夜飞翔的情景描写得非常细腻,极其逼真,富于美感。

唐朝诗人李嘉《咏萤》写道:“映水光难定,凌虚体自轻。夜风吹不灭,秋露洗还明。向烛仍分焰,投书更有情。犹将流乱影,来此傍檐楹。”诗的大意是,在夜晚,萤火虫在水上飞舞,光点闪烁不定,在空中飞翔,身轻自如。夜风吹来,光亮不灭,秋露洗涤,仍旧明亮。向烛光飞来,送来光焰,伴人夜读,人放下书本休息,它更是有情,在楹檐间流连,给人美感。全诗形象地描写了萤火虫飞翔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对它的喜爱之情。

唐朝诗人周繇《咏萤》写道:“熠熠与娟娟,池塘竹树边。乱飞同曳火,成聚却无烟。微雨洒不灭,轻风吹欲燃。旧曾书案上,频把作囊悬。”诗的大意是,萤火虫闪着光亮,在池塘竹树边飘动着,乱飞如同摇曳的火苗,聚在一起却没有生烟。小雨淋不灭它,轻风吹来更明亮,像要燃烧似的。古代曾把它装进口袋,悬在书桌上,照人读书。这首诗从不同角度描写了萤火虫美丽的形象,表现了诗人赞美的情绪。

唐代诗人李白《咏萤火》写道:“雨打灯难灭,风吹色更明。若飞天上去,定作月边星。”诗的大意是,萤火虫像一盏小灯,雨水打不灭它,风吹过来,它更加明亮,如果飞上天空去,一定能在月亮边当一颗小星。前两句是实写,后两句是想象,虚实结合,表现了萤火虫的美丽形象。

现代诗人胡适的《湖上》:“水上一个萤火/水里一个萤火/平排着/轻轻地/打我们的船边飞过/他们俩儿越飞越近/渐渐地并作了一个。”这首诗写水上飞着萤火虫,水里飞着萤火虫的影子。它们并排着移动,当水上的萤火虫沾到水面,两个便并作一个了。全诗通过对萤火虫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它的喜爱之情。

二.托物言志,通过写萤火虫,寄托诗人的思想感情

唐代诗人虞世南《咏萤火》写道:“的历流光小,飘摇弱翅轻。恐畏无人识,独自暗中明。”诗的大意是,细小的光亮飞动着,柔弱的翅膀在风中摇摆不定。它担心没有人认识自己,独自在黑暗的夜晚放射光明。诗人通过对萤火虫在黑暗放出光明的描写,托物言志,表现这样的哲理:尽管生命弱小,突出萤火的微不足道,也不能自暴自弃,而要在艰难的环境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南朝诗人萧绎《咏萤》写道:“本将秋草并,今与夕风轻。腾空类星陨,拂树若生花。屏疑神火照,帘似夜珠明。逢君拾光彩,不吝此生轻。”诗的大意是,萤火虫本是和秋草并生在一起,如今在晚风中轻盈飞舞。飞到空中像星星陨落,飘拂到树枝上,好像开了花朵。落到屏帐上,疑似神火照耀,落在帘子上,好似夜明珠闪光。遇到你采集我的光彩,那我就不吝惜自己,献出自己的光热。诗歌的末两句卒章显志,表达了诗人只要遇到知己,就不惜贡献微弱力量的思想感情。

现代人寒香子的散文诗《萤火虫》写道――

大夜不只是掳走太阳,还将甜润的月亮,锁进乌云的牢笼;将眨眼的小星,囚进雾霭的监狱。

黑暗主宰人间,夜色粘稠得几乎凝成固体,窒息人间万类。青蛙儿不再打鼓,夜莺不再吟诗。

一豆萤火,飘一点诗意。时而将夜的黑衣襟,咬一个小洞;时而将夜的黑皮肤,划一道血痕。

虽然只是些小不点儿,却让窒闷的人们,呼到光明的气息,让绝望的人们,看到光明的希望。

黑夜法力无边。你将这儿咬个豁口,它便将这儿缝补;你将那儿划个伤口,它便将那儿修复。

然而,这些小斗士,就是不气馁。不是在这里跳跃生动的光点,就是在那里描画闪光的弧线。

太阳终于冲破黑暗的阻挠,君临天下,光复旧物。而那引来光明的使者,却悄然消隐了形迹。

描写星星的诗句篇3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

②了解这两首诗的写法和风格。

③理解诗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初步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④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①有感情地朗读。

②理解诗歌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

老师:准备投影仪、录音机、磁带(提琴曲《梁祝》、钢琴曲《星空》)

学生:了解有关牛郎织女的故事传说,有条件的查阅这两首诗的创作背景。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天上的街市》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夜晚,我们仰望天空,群星璀璨,那里,发生过多少美丽的故事,产生过多少神奇的传说,令人禁不住心驰神往。今天,我们跟随着著名诗人郭沫若先生一起步人《天上的街市》,感受诗人所追求的那份美丽,那份新奇。

朗读课文,先从整体上了解诗歌内容

①教师范读,提醒学生注意朗读节奏、重音,并出示投影(朗读节奏与重音),播放背景音乐:提琴曲《梁祝》部分,创设一种美好的情境。(也可以播放课文录音带)

②学生按投影提示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以下问题:

a.全诗共四个小节,哪些是写实的,哪些是写想像的?

b.请你概括出诗人所想像的内容及想像过程。

③全班讨论以上两个问题。

因为这两个问题都比较简单,所以很快老师可以明确:

a.第一节是写实的,第二~四节是写想像的。

b.诗人想像了牛郎织女在天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想像过程(板书):

街灯

}天上的美丽街市一街市上陈列的珍奇物品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

明星

探究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全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品味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①教师投影出示问题组,学生小组讨论,然后转入全班讨论。

a.课文中想像的牛郎织女的生活跟神话故事中的牛郎织女的生活有什么不同?是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

b.诗人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想像,要对传说中的故事情节做这么大的改动?这种想像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c.诗中反复出现的“定然”“定”有什么作用?

这个环节的讨论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所表达的主题。讨论时老师可以通过提示帮助学生,如讨论为什么要对传统的神话故事情节加以改动时,可让学生想,神话中的牛郎织女被分隔天河两岸不得相聚的悲剧是谁造成的?王母娘娘为什么硬要拆散他们?王母娘娘象征的是什么?这样就可以很自然地让学生了解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了。

结合小组代表的发言,教师可以明确:

a.神话故事中牛郎织女被无情地分隔在天河两岸,而在诗歌中,他们在一起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美丽的街市”、“世上没有的珍奇”表现了牛郎织女的生活很富足;“闲游’’表现了牛郎织女生活的自在、舒适、幸福;“浅浅的”说明了牛郎织女可以自由地往来,已经不是神话传说中的每年七月七日才能相见一次:“那朵流星”中,“朵”字常用于花,花是美好的象征,把流星比作花,比喻天上的生活像花朵一样美好。

b.上世纪初,中国还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生活在黑暗之中,呼唤人们追求自由、幸福、美好的生活,但运动结束后中国依然处于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自由、幸福、美好的生活仍然没有到来,许多人因此感到绝望无助,但是诗人没有因此而放弃希望。他改写了神话,想像牛郎织女在天上过着幸福的生活,表达了他对理想的向往和执著的追求。

c.诗中的“定然”、“定”表现的明明是想像的内容,却用断定的语气加以肯定,表明作者坚信,这样的理想世界是存在的,他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信心,使读者受到感染和鼓舞。

另外,在讨论中也可以穿插介绍一下郭沫若的生平及1921年前后的时代背景,但是要简略,不能涉及得过多过深。

②有感情地集体朗读诗歌,注意声音不要太高,语气舒缓,要带出轻松神往之意。

了解这首诗的写法及风格,学习联想和想像的手法

①引导学生讨论:可不可以删去第一小节的街灯和明星而直接想像天上的生活?为什么?

讨论这个问题,首先让学生明确这首诗运用了联想与想像的手法。如,第一小节运用了联想的手法,诗人看到“远远的街灯”,星星点点,时隐时现,很像天上的星星,就自然而然地把街灯与明星联系起来。“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这就是联想,这种联想既描绘出迷人的夜景,又暗示出了对现实的不满,对光明的追求,把内容由人间转到天上,为下文展开想像打下了基础。

第二~四小节,诗人描绘天上街市的美丽,街市上陈列物品的珍奇和牛郎织女提着灯笼在走的幸福,都是诗人想像出来的。这种想像,又是以在人间看到的街灯、明星为基础的。人间天上,亦真亦幻,折射出作者美好的人生理想与追求,体现了诗作的浪漫主义风格。

以上内容,学生讨论时可能说不全面,教师可以提示,要帮助学生明白产生联想要有一定的基础,要有可以产生联想的那个相接点,而想像则是以现实情景和现实生活为基础的。

②学生讨论:举例说说,这首诗的语言好在哪里?

学生可以从任意角度说,如,a.诗句押韵、和谐。例

如第一小节的韵脚“星”、“灯”;b.用词准确。例“珍奇”、“浅浅的”;c.语气亲切。例“我想”、“你看”;d.表达信心很坚定。例“定”、“定然”。不要对学生多限制,也不要要求多么理论化,学生能结合诗歌把体会说出来就行了。

学生自由背诵课文

小结

诗人运用联想与想像的手法,用优美而又亲切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美丽的天街,创造了牛郎织女自由幸福的生活图景。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对自由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体现了浪漫主义的创作特色。

让我们再一次有感情地背诵一遍这首诗,感受诗人的美好情怀吧。

布置作业

①背诵这首诗,会默写。

②发挥想像,将这首诗改写成散文,要注意具体情节的描写。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静夜》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与诗人郭沫若先生一起遨游仙境。今天,我们再面对月光淡淡的《静夜》,看看它能引起你多少美妙的遐思,使你产生多少奇瑰的想像。

朗读课文

①教师范读,可配背景音乐:钢琴曲《星空》,并投影出示朗读节奏、重音。

学生边听边注意老师朗读的声音的大小,速度的快慢,节奏的强弱和语气的轻松舒缓。

②学生模仿,自由朗读课文,然后再集体朗读。

探究学习

①讨论,理解内容与写法。

a.这首诗哪部分写实?哪部分想像?写实与想像部分都突出了夜晚的什么特点?

b.这首诗的两个小节之间有着什么内在联系?

c.这首诗的结构与《天上的街市》有哪些异同?

d.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些句子?为什么?

通过讨论,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明确:

a.诗的第一小节描绘了静谧的夜景,属写实;第二小节属想像。无论写实还是想像都突出了夜晚的“静”。

b.第二小节开头的劈头一问“天河何处”,结束了第一小节的写景思路,把读者的视野与心胸引向了广袤宇宙,又以“远远的海雾模糊”收拢读者放飞的心神。叫咱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写出诗人的想像已经像脱缰的野马穿过茫茫海雾,想像着有“鲛人”立在岸边,对着月亮留下串串珠泪……多么奇瑰的想像。第一节的景物描写,是想像的基础,而没有了第二节的想像,第一节的景便没有活力,没有生气。有了第二节的想像,才使看似平淡无奇的景变得空灵、美丽。

c.两首诗的结构大致相同,都是先写景,以写景为基础,再展开想像。不同的是《天上的街市》在写景部分由“街灯”、“明星”的联想把读者的视线由人间转到天上,为第二小节具体描绘“天上的街市”做了铺垫。而《静夜》则是靠第二小节的“天河何处”结束写景,转而想像的。

d.第4小题属于开放性题目,可重点引导学生多角度思维,如喜欢第一小节的诗句,可扣住写景的细腻形象,像“笼罩”一词,写出村外的松林沐浴在淡淡的月光下,朦胧而又神秘。“漏出了几点疏星”的“漏”,写出了淡淡月光照耀下的团团白云,而白云之间的空隙里,有隐约可见的闪烁的几颗星星。如喜欢第二小节的诗句“天河何处”,则可以抓住诗人跳动的思绪,由普通的乡间夜景一下子把读者的思绪带到了广袤的宇宙之中,使全诗的境界得以拓宽和提升。但紧接的“远远的海雾模糊”又把读者刚刚放飞的心绪往回收拢,模糊的海雾中有什么?使人想到什么?自然引出下文。而喜欢后两句的则又可以把思维转换到想像的角度,为什么流珠?喜极而泣?伤心落泪?抑或无穷思念?……想像的精妙自不待言。

②指导学生练习,学习运用联想与想像的手法。

a.发挥联想与想像,续写句子。

牵牛花开放了……

我不在父母身边的时候……

这个练习很简单,是学生学习联想和想像手法的基础性练习,学生说的答案合理即可。

b.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轻柔地、舒缓地、带点神秘味的反复朗读最后两句,再讨论翻译“南海水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能泣珠”。然后引导学生展开想像,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诗的想像世界。可让学生对鲛人做合理的推想,也可以选择《天上的街市》中的想像部分,用自己的话加以描绘。

这个练习也属于开放性的,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说,互相补充,培养学生联想与想像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总结课文

①让学生反复朗读,当堂背诵。

②教师小结。

“鲛人在岸,对月流珠”的故事,激发了我们多么精妙的幻想。它启示我们,多关注身边的生活,热爱生活吧,你会发现生活是多么美好!

布置作业

①熟练背诵两首诗,会默写。

②想像练习。

描写星星的诗句篇4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唐代诗人描写月夜景色的绝句不少,这是其中较著名的一首。全诗句句写景,散发着昂扬的春天气息,意味蕴藉,妙不可言。

开头两句是用简笔勾勒出一幅深夜的美丽图画,这是诗人所目击的情景。“更”,夜里的计时单位,就是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更深”,指夜半三更以后,它规定了这首诗的时限。夜半更深,诗人毫无睡意,登上高楼,凭栏远眺,只见朦胧的斜月照射着家家户户,庭院一半沉浸在银辉之中,另一半则被暗夜的阴影所笼罩。仰望青天,只见群星隐约,又是一番境界。“阑干”,横斜的样子,与“斜”同义互文。因为是“更深”,这时北斗星和南斗星都横斜在空中,即将隐落。还有其他的星座,也依稀可见。宇宙如此广阔,客观世界如此运行不息,使人精神为之大振。这两句从庭院的月色写到天上的群星,从平凡的人间写到神秘莫测的太空,将天地融合为一体,空间无限浩瀚,意境超妙迷人。

后两句用抽象手法描绘初春的典型意象,这是诗人所联想的情景。一二句通过视觉器官的验证,指出已值“更深”时分,这正是一天气温最低的时刻。但就在这寒气袭人、万籁俱寂之际,虫的声声低鸣,向人们报道了春回大地的喜讯。“今夜偏知春气暖”写出诗人敏锐的感受能力,在今天夜晚深深地感知到“春气暖”;“暖”,又是以触觉感受为前提的。“虫声新透绿窗纱”,写小虫直接触摸到严寒渐渐消失,大地回春的暖意,情不自禁地鸣叫起来。而且,正是由于小虫的唧唧叫声,才使诗人感受到春的信息。一写人,一写虫,虫值春至而始鸣,人闻虫声而知春,人和物就是如此心心相印,息息相通。“偏知”是所感,“新透”是所闻,一感一闻,相辅相成,将触觉和听觉融合,把初春的气息和盘托出。

描写星星的诗句篇5

一星如月以多时的意思是:天上一颗星星像月亮一样亮,抬头看了很长时间。

这句话出自清朝黄景仁《癸巳除夕偶成》其一。《癸巳除夕偶成》是清代诗人黄景仁所写的七言绝句组诗,是诗人除夕归乡时有感而发的诗篇。其一写诗人在除夕之夜,凝望星空的场景,表达诗人愁闷的心情。其二写诗人在家中和子女的对话,表达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慨。全诗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言近旨远,用贴近生活、朴实自然的语言抒发了作者心中对现实的忧虑和感愤。

(来源:文章屋网)

描写星星的诗句篇6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儿童诗教学承载着陶冶儿童情操、开发儿童思维、发展儿童语言的重任。课堂上,力求通过想象、体验、诵读、仿说,带领学生走进诗意课堂,让课堂“有效”“有趣”“有用”。

【教学目标】

1.基于课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背诵课文;通过朗读感悟,展开想象,感受语言的优美。

2.基于教材:学会本课的“伞”“柄”两个生字;抓住空白处,模仿诗歌的形式进行说话练习。

3.基于学生:激发学生对美好大自然的亲近与喜爱之情,体会亲近自然的愉快。

【教学活动及意图】

课前谈话,播放和夏天有关的一组图片,引导学生想象说话,并根据学生发言整理成一首小诗,以“孩子是天生的诗人”这一话题导入新课。

一、揭示课题,指导朗读

1.有一位诗人,把我们的想法写成了一首小诗(出示课题),谁来读题?

2.指名朗读课题,相机评价。

【美的画面,美的音乐,美的语言,让学生一开始就感受到了一种美的情趣,进入了一种美的境界,学生的学习情感也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而教师对于学生课题朗读的评价,基于学生的朗读,基于语言文字。】

二、初读诗文,整体把握

(一)初读正音

1.打开课文,自由朗读。

2.分小节指名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正音。

(1)读好“穿梭”“在花丛中穿梭”,尤其关注平翘舌音。

(2)出示第四小节中的词组:眨眼的星星、弯弯的新月、小小的荷塘、大大的荷叶,通过评价指导学生读出词组的节奏,读出事物的特点。

(二)再读概括

1.我想变什么呢?再次朗读课文,找一找,和同桌的小朋友说一说。

2.课堂交流。

(1)根据学生发言板贴词卡:雨滴、小鱼、蝴蝶、蝈蝈、星星、新月、荷叶。

(2)你能只用一个“我想变”,看着板书连起来说一说吗?(教师点拨:在“荷叶”的前面加一个“和”字就更好了。)

(3)我们一起来说一说,大屏幕出示:我想变雨滴、小鱼、蝴蝶、蝈蝈、星星、新月和荷叶。

【学生通过自由朗读,对诗歌有了一个初步印象。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让学生再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并练习用“我想变”这一句式来概括。将一首诗读成一句话,符合学生阅读的基本特点,也有助于学生学习用规范的语言来概括文章大意。】

三、品读语言,披文入情

(一)诗人是我

诗人的想法也是我们小朋友的想法,这其中你最想变成什么呢?再读课文2―4小节,读完后找到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同桌的小朋友听一听。

(二)想象体味

1.你想变成什么?学生进行交流。

2.教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想象朗读,体味语言文字之美。

(1)我想变雨滴:看图想象,读好词组“透明的雨滴”,体验睡在绿叶上的快乐。

【教学时,引导学生换位体验,想象自己就是美丽的小雨滴,他们用自己的心灵来感受快乐,用自己的语言来表现快乐,用自己的朗读来抒发快乐,真正体现了阅读的个性化。】

(2)我想变小鱼、蝴蝶、蝈蝈……

(3)我想变星星、新月。

这一节的描述和二三小节不同,相对比较简单,教师抓住此处空白点,让学生移情想象,既感悟了诗情,又得到了语言的训练。

师出示画面描述:晴朗的夏夜,弯弯的月亮高高地挂在天空,星星眨着眼睛,一闪一闪的,在做些什么?

生:星星在天上玩耍。

师指导学生模仿练说:我想变眨眼的星星,在天空中玩耍。

师:星星们在天上多快乐呀,他们还在唱歌呢!播放《闪烁的小星》,教师带着学生唱歌律动。

【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发展学生的语感。在想象体验中,指导学生迁移运用,既巩固了本课学习的句式,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而师生一起律动,让学生们觉得自己仿佛变成了一颗颗眨眼的星星,既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又韵味无穷。】

(三)引导背诵

利用板书,引导背诵:在这迷人的夏天,我想变的东西真多呀!我想变透明的雨滴……

出示句子,引读:“最后,我看见小小的荷塘,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

(四)我是诗人

课文第五小节含蓄地写出了“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之原因,其中大荷叶“快乐别人又快乐自己”的精神风貌蕴含其中。为了深入浅出地展开教学,教师创设情境,并结合省略号,要求学生运用诗中的句式想象练说,随后站在雨滴、小鱼的角度感谢大荷叶,进而感受荷叶的外表美和心灵美。

1.字形结合,欣赏荷叶外形之美。

师(出示图片):小朋友,这是怎样的荷叶?

生:这是碧绿碧绿的大荷叶。

师:这碧绿的荷叶又大又圆,真像一柄大伞。

师(出示“伞”字和“伞”的图片):小朋友,看看“伞”字,再看看图,你准备怎么记住它?

生:上面的人字头就像是伞的伞面,点和撇就像是伞的支架,中间的竖就是伞的手柄。

师:你真会观察,能根据“伞”的字形和样子来记。来,伸出手,跟老师把“伞”字写进田字格。伞面撇捺舒展开,伞柄横平竖又直。

2.读说结合,体悟荷叶内心快乐。

(出示句子:小鱼来了,在荷叶下嬉戏。雨点来了,在荷叶上唱歌……)

(1)想象:小鱼会在荷叶下玩些什么呢?(联系苏教版一年级上册古诗《江南》,理解“嬉戏”。)

(2)听,小雨点在荷叶上唱歌呢!下小雨啦,沙沙沙,沙沙沙;雨点变大啦……

(3)读出雨点和小鱼的快乐。

(4)结合省略号,进行句式练习:_____来了,在荷叶。

【模仿创编是在学生充分感悟的基础上,对课文多角度的延伸,也是以补白的形式让学生通过想象加深对文本的体验和感悟。在这里,“我”为什么“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的想法逐渐清晰起来。】

3.想象说话,揭示主旨。

师:小伙伴们都来了,会对大荷叶说些什么?

生:小鱼会说,谢谢你大荷叶,让我在你身下躲雨。

师:不用谢,这是我应该做的。

…………

教师小结:是呀,大荷叶不仅自己美丽可爱,还给伙伴们带来了快乐。它快乐着别人也快乐着自己,所以“我”――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

【“诗人的想法也是我们小朋友的想法”拉近了文本与学生的距离,让他们更乐于走进文本。学生无拘无束地欣赏、体味诗歌的文字,感受其中的语言美、人文美,既发展了语言能力,又拓展了思维的空间,从而享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四、再学生字,指导书写

1.“伞”字描红。

2.教生字“柄”,结合组词,领会“柄”字的意思。

五、拓展延伸,想象练写

小朋友,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儿童诗《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老师发现很多小朋友都是小诗人,赶紧拿起笔,把自己奇妙的想法写成一首小诗吧。

我想变,。

我想变,。

描写星星的诗句篇7

论文关键词:《观沧海》,赏析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曹操“雄才崛起”,又“雅爱诗章”。在他“奉国威灵、仗钺征伐”之际,常常“鞍马为文”、“横槊赋诗”。建安十二年(207),军阀逐鹿中原,五月,曹操率师北征乌桓,七月,出卢龙塞,直指柳城,一战告捷。九月,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借乐府《步出夏门行》旧题,作下此诗。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言明观海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廖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临”,登临。“以”,表示东临碣石的目的是观沧海。“沧”,水深而呈暗绿色。“沧海”,大海。“观沧海”为全诗的诗眼,“观”字统领全篇,以下诗句,皆为观海所见。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写全景:大海波涛动荡,山岛巍然屹立。“何”,多么,含叹美之意。“澹澹”,水面浩淼的样子。“何”字用得已极饱满有力,“澹澹”两字更是千锤百炼而得者,着此两字,整个沧海便浑然一色了,若换成“茫茫”“漫漫”等字眼,就显得过于平实,又欠生动,当真是一字千金,生色千古!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具体勾勒耸立的山岛: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一派生意盎然。“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定神细看,瑟瑟秋风中的海竟然洪波巨澜,汹涌起伏。何等雄伟的景象,何等雄浑的境界,何等雄健的笔力!古往今来,迁客骚人泣秋风、感伤落英者何其多?晏几道叹息“红叶黄花秋意晚”(《思远人》),耿玉真长恨“玉京人去秋萧索”(《菩萨蛮》),宋玉《九辩》中的“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更是大开悲秋文学之先声。然,独立寒秋,曹操却极写海的磅礴壮美,岛的高耸挺拔,草木的生机勃发,一扫悲秋情调,其志凌绝顶以远瞻世界的非凡气度跃然纸上,足见曹公“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好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濛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格外渺小,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若”,好象。“星汉”,银河。这四句诗,融想象和夸张为一体,大开大阖,舒缓从容,辞气直有干云之势,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在千古诗人中,想必也只有曹操如此一位雄才大略,睥睨一世的风云人物才写得出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曹操素有“外定武功,内兴文学”的雅称,其诗悲壮慷慨,震烁古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种充满激情的诗歌所表现出来的爽朗刚健的风格,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正如《文心雕龙·时序》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慨而多气也。”千百年来,曹操之诗就是以这种“梗慨多气”风骨及其内在的积极进取精神,震撼人心,使后代无数英雄志士为之倾倒若狂。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属合乐时的套语。“幸甚至哉”,庆幸得很,好极了。“咏志”,用诗歌来抒发志向。通常,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但在此诗中却与诗内容紧密相关,因为诗人写景志在抒发其远大的政治抱负,及其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观沧海》诗面上写的是海的浩瀚辽阔,气象万千,诗行中站立的,则是那位气凌万仞、志在一统北中国的一代“枭雄”的巨大身影,全篇气度正大严瑾,诗体高华安雅。其艺术价值尤为值得一谈。

犠莨鄞耸,大处落笔,宏观构象,造境高敞;诗意深远,格调高古,气韵沉雄;措笔秀丽工整,不务铺排词藻,不求使典用事,音律婉转和谐,语言流丽、清新隽永。诗人在词语的选择上,如“竦峙、丛生、丰茂、萧瑟、灿烂”等等,大多典要、高华、壮丽。而全诗十四句,除却首尾句明显不对仗外,其他每两句之间多作对仗,因此诵读全诗,觉声调铿锵,雄整而浏亮。

牬送猓诗人善于挖掘自己的感情,融景与情为一体。诗中景物描写,气氛渲染、人情抒发三者历转而下,于自然流转中见朴直蕴藉,十分传神地表达了诗人登临的特有心情,从而把景的描绘同情的感发完美结合,可谓“景中寓情,情因景兴,情景相生”。令人感受鲜明、强烈,体味无穷。加之诗人运用虚实相间的写法,更是给写景造成一种“隔”的感觉,人们必须发挥想象才能领会其意,使全诗显得曲折含蓄,而与诗人的情绪表里一致,映照生辉。这种将诗赋中最富诗意的描写加以想象和加工,创造出极富文采意象之美的诗意,这种提炼精粹、化赋为诗的艺术手段,值得借鉴。

牐牬耸构思奇巧,别具匠心也是特色之一。“观”字在诗中起了穿针引线的作用,诗人的描写、想象、抒情均借此次第展开,结构章法寓于天然浑成之中,风格本色而朴直。

描写星星的诗句篇8

一、分析弊端,学会解套

小学高年级的习作最忌的是说的都是对的,但没一句是有用的,没一句是自己的。这类习作表面上好像没什么可说的,实际上全无用处。如前两天,笔者让学生介绍一本他们最近读的书,写一个读书笔记,结果,有些学生把名著前面的内容摘要抄了一部分,又从文中抄了个小故事,最后抄了点后续里别人的点评。乍一看,这种文章很有水平,几乎挑不出一点毛病,再一想,这样的文章,学生充其量也就是个小抄写员,创新的成分几乎很难发现。有的同学,只写了故事的部分内容,而后联系自己和生活,将所读的和所想到的书及生活融为一体,这样写来的文章精彩不断,暴露的问题也有一些,但白璧微瑕,谁都喜欢这样有个性的习作,读了有个性的习作会有一个新的视角。要解去“人云亦云”的绳套,多让学生写日记,写“放胆文”,心里想什么就说什么,真正做到“童言无忌”。

在小学高年级习作中,常犯思路狭隘单一的毛病,最近雾霾严重,笔者让学生在日记中写雾,许多学生都写道:“雾好大啊!伸手不见五指,对面都看不见人。像烟像云又像尘。”于是再无下文,如此如何打开思路?

师:你们写的雾主要是写眼前看到的雾,你们能不能通过触觉写一写雾呢?

生:晨雾就像一只无形的手,抚摸着我,我想摸摸它那潮湿的手,可它却调皮地飞走了,沾在我的头发上湿湿的、润润的、白白的。到了教室一看,我们都成“圣诞老人”了!

师:你们能不能通过听觉写一写雾呢?

生1:晚上,走在路旁,两旁有高大的树木,我听到了轻微的滴答声,一开始我以为是下雨了,用手一摸松针,发现松针挂的全是水珠,雾化成水,大概是树不胜负担,便化作“泪”滴下来了。

生2:在雾中,我只听到有人讲话,明知到大概方向,却看不到对方的人影。

生3:自行车的“丁零”声,摩托车的“突突”声,汽车的“嘟嘟”声,时近时远,我不撞人,但怕别人撞我,我真想在自己身上也装一盏灯,让别人能看到我。

师:同样写眼睛看到的,远雾和近雾一样吗?

生:路灯开放,看上去,他们都像浮在云中一样,近处的影影绰绰,在灯的周围可以看见若有若无的光润,而远处的灯却像一个个扁扁平平的圆月,无精打采地贴在天边。

师:我们看到自然的雾,也可以联想到人生的雾啊?你能试着作联想吗?

生1:在雾里,头脑要特别清醒,一不小心迷了方向,就会跑偏,失了目标。人生如雾亦如梦,大雾笼罩,仿佛人行海上,没有人会告诉你方向,除非你自己把握。只有知识才能带领我们走得更远。

生2:无边的迷雾里,填满了天地之间所有的空隙,生活、学习好像被挤压得没了空间,其实,只要我们认准目标向前行,一切遮挡都会变为前行的浪漫。

……

走出狭隘,常用“头脑风暴法”引导学生天马行空地想,先不要管他们想得对与错,只要想到就说。学生思路一旦打开,便下笔如有神。

二、以文包诗,诗文相融

诗歌很美,无论从语言、结构还是在韵味上,都给人一种艺术享受。当我们的情感以诗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时候,更是一种艺术。苏教版小学龄前语文教材中,诗文相融的课文有很多,高年级教学中,要多和练笔相联系,可以通过多种活动引发感触。最近,江苏省组织了中小学生诗歌教育竞赛活动,这项活动意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提高中小学生的道德素质和人文修养,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小学诗文习作的重要性。在诗歌化习作教学进程中,可以从古诗鉴赏开始,通过鉴赏,引导学生理解每一句诗词的意思,带出相关诗词,并通过改写和扩写将诗和文融为一体。特别要通过苏教版文包诗的教学,让学生领会以文包诗、以诗牵文的技巧,并在习作中有意识地加以运用。

如:《望月》教学片断:

读“月亮出来了,安详地吐洒着它的清辉。月光洒落在长江里,江面被照亮了,流动的江水中,有千点万点晶莹闪烁的光斑在跳动”会想到什么诗文?

生1: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生2:少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生3:我想到了“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是朱自清的。

《望月》中有许多写月的诗,把你最喜欢的那句多读读,告诉大家你读出了什么?

生1:我从“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看出诗人思念着故乡。

生2:从“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看出了诗人想念他弟弟。

生3:“野旷天底树,江清月近人”我学过的,讲的是孤独与忧愁。

生4:“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可以看到不舍和无奈。

生5:“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讲的是苦闷、孤独、愤怒。

月亮在我们眼里像什么呢?

生1:月亮像个小嘴巴,抿着不说话。

生2:月亮像个小甜饼,喂亮天上小星星。

生3:月亮就像好妈妈,带着星星散步啦。

……

师:老师把你们的内容加个题目——《月亮像什么》,把你们刚才说的连起来,就是一首诗。

在这个片断中,笔者先通过文章引诗,接着由诗引文,最后由月创作现代诗,或者说是儿童诗,孩子的诗是稚拙的,唯稚拙才更显天真。诗文相融,直引诗情上碧霄霄。

三、学点方法,悟些技巧

在高年级习作教学中,有些写作方法,要让学生作适当地了解和运用。

描写星星的诗句篇9

我的作曲家朋友方兵有一句名言在“诗江湖”上传播日久,他说:“好诗人要能够于熟视无睹中创造闻所未闻”。读西班牙当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拉菲尔・阿尔贝蒂的诗集《中国在微笑》(赵振江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年10月出版)时我就有了这种感觉。感觉阿尔贝蒂能因一次中国的游历,就写出如此新鲜独特的诗集,真是对我们中国诗人“熟视无睹”的生活,进行了一次“闻所未闻”的创造。读着他一首首既新异非常又驾轻就熟的句子,我就想起了古人,想起了诗的即兴式创造的时代――李白、杜甫、白居易们,当年不也是这样写诗吗?为什么到了今天,诗人们反倒越来越出离了人性的兴致,从而失去了即兴式创造的能力了呢?看看阿尔贝蒂的即兴诗――“不亦同样美好”?

是的,投入与专注地创造,无论是熟悉的生活,还是不孰悉的生活,此一优长都是至关重要的。阿尔贝蒂第一次来中国,要说准备,他能有多少准备呢?且不说需要啃读多少著作来补充文化的缺失了,单是对中国的粗浅了解,恐怕也是极为有限的。那他又是凭什么样的自信敢于如此自由地抒写呢?在我看来,这仍然是诗人对诗的本质把握的仰仗与信赖使然,换句话说就是,阿尔贝蒂有自己的心灵,他凭着自己丰富的感受力与娴熟的技艺创作,在此熟悉与否与审美巳经没有太大关系,有关系的是情感的专注与投入的大小。比如他写国画大师齐白石,就与我们的感受方式不同,他写道:“……只是由于你,玫瑰会呼吸/更多的空气,生出更多的翅膀。/蝴蝶飞舞时,会变得更精美。/水果生长时,会变得更清香。”这当然是赞美,但由于他写的是白石大师画作给他的感受,而不是白石大师的思想与经历,这就是感觉层面的认识而非理性的觉悟了。而诗的创造恰恰需要的是感觉层面的意象流动与跳跃,所以他敢写且写得好。再如他对京剧的描绘与赞美,就更是“出神入化”了,他写道:“啊,倘若有花的闪电,/倘若花园能乘着/色彩浓密的长发上升,/倘若春季蔚蓝的天空/月亮和满天的星星/突然化作鸟儿在滑动/羽毛上闪着火星!”“倘若燃烧的韵律,/倘若生着翅膀的书法,/最迅捷的几何图形,/老虎,旗帜,飞龙,/呼啸的长矛/都变成闪电/彗星和旋转的战争!”“啊,倘若空气之声/用羽毛呼吸,/倘若笛子流淌出/浪花的热恋鸟儿的啼鸣,/倘若声音成了/声音的幻想/而姑娘成了哨音的回声!”等等。在诗中,阿尔贝蒂对“京剧”的感受是极其强烈的,“声音成了/声音的幻想”,故在表达感受时,语言也迸发出了鲜活与欢耀的色彩,他把感受彻底意象化了,让意象叠着意象推着句子往前走,一节节既准确鲜活又灵幻无比的诗意表达,彻底避免了陷于对京剧的解说,却更本质地将京剧带给他的强烈印象表达了出来,真乃倾情投入之大得。如果说写齐白石、写京剧是他对中国具体人和物事的表达,那么,他写的《从杭州到沈阳》则展示了其大概括的卓越才华,他写道:“有时,地平线/会消失。无法知道/哪里是中国的边。/只知道无限。/但是,又一户人家/突然出现在远方。家中有一面旗/上面有五颗歌唱的星。/随便在什么地方,尽管/没有人,却在播种并歌唱。”对辽阔中国的表达,他举重若轻,满纸生辉。我以为,阿尔贝蒂的诗艺表达极具匠心,有时急弦密鼓,有时又轻描淡写,真有几分中国画水墨功夫的感觉,令人羡叹。

其实,无论古今中外,艺术的创造都有自身的规律,阿尔贝蒂虽然是西班牙诗人,但他的创作实践再一次告诉我们:熟视无睹的生活里仍然有闻所未闻的感受,关键是如何去投入、去获得感受,并表达出来。

描写星星的诗句篇10

一、看拼音写词语。(16分)

cǎihónɡjiàqiánpòsuìjiāoào

()()()()

lóutīzuānyánchìzéyánhán

()()()()

二、我会给生字宝宝组词。(10分)

提()场()密()读()商()

题()扬()蜜()续()摘()

三、先填空,再写出2个平时积累的四字词语。(9分)

贪()失()同()协()群山()()

()本逐()()胜()迹小()大()

勤()好() 焕然()新()()扑鼻

四、选词填空。(4分)

往常常常

1、爸爸()带我去爬山。

2、()都是我自己回家的,没想到今天妈妈来接我了。

清新新鲜

1、这里的空气很()。

2、今天的水果()极了。

五、照样子改写句子。(6分)

1、例:一阵大风把大树挂断了。树被一阵大风刮断了。

大雨把我的书淋湿了。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例:那么多星星,你怎么能数得清呢?

那么多星星,你是数不清的。

那么多星星,你是数不清的呀!

这么有趣的事,你怎么会不喜欢的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我能把句子补充完整,并加上标点。(6分)

1._________一________就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一会儿____________一会儿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像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我是背书小高手,我会按课文内容填空。(16分)

1.描写小草有顽强生命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描写儿童快乐捕蝶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疑是银河_________。

4.窗含西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写出一种在野外辨别方向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_____________,只要_________,坏事_________能变成_________。

7.写出一句名人名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_________能叫石头_________,_________能叫枯木________。

9、默写课外积累的一首古诗。

八、我能读短文,回答问题。(16分)

_____________

许多动物都有尾巴,它们的尾巴,有的长,有的短,有的粗,有的细,有的毛茸茸,还有的光溜溜……它们的尾巴都有什么用呢?

壁虎有一条又细又长的尾巴,它的尾巴可以迷糊敌人。当敌人咬住它的尾巴时,它把尾巴挣断就逃跑了,因为它的尾巴有再生能力!过一段时间后,可以再长出新尾巴。

袋鼠有一条又粗又大的尾巴,它的尾巴在奔跑时,可以起平衡的作用。在休息的时候,她的尾巴又可以成为凳子,支撑着袋鼠的身体。

啄木鸟的尾巴也给它的工作帮了不少忙。每当啄木鸟给大树治病时,它的尾巴就支在固定的位置,这样琢木鸟就可以安心的捉虫,稳稳当当地给大树治病了。

1、请给短文加上合适的题目。

2、全文一共有()个自然段,主要写动物尾巴的()。

3、许多动物都有尾巴,它们的尾巴有的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

4、文中写了_____种动物的尾巴,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仿写词语:

毛茸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稳稳当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又细又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你还知道哪些动物的尾巴的作用?(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