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然田园生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1:41:20

悠然田园生活篇1

一、田园诗恬淡、朴实自然的风格

谈田园诗离不开陶渊明,谈陶渊明自然会想起他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千古名句。陶的田园诗对农村事物和恬静的环境给予了由衷的赞颂,朴实自然毫无喧饰,充分表达了诗人的真实感受。同时将农村那宁静平和的生活表现得如仙境般优美,令人神往。诗人对田园生活的赞美未直接说出,而是通过草屋茅舍、榆柳桃李、远村炊烟、鸡鸣狗吠、山气飞鸟的白描,流露出对田园生活的由衷喜爱和深切依恋,表露出诗人那纯净的心地和平静的心境,与简朴恬静的田园风光交融为了一体。

二、浑然天成的意境

在诗歌创作中,情、景、理三者交融至关重要,而情又是最重要的,离开情的景就没有了生气,离开情的理更是“淡乎寡味”的空理。而陶诗总能透过人人可见之物,普普通通之事,表达高于世人之情,写出人所未必悟出之理,又呈现新的意境,给人以美感。他善于寓情于理,把自己对人生、对现实的深刻认识形象化,把诗情与哲理、与景物紧密结合起来,因而给人以清新自然、毫不枯燥的感觉。可谓发乎事,源于景,缘乎情,而以理为统摄。

陶渊明的田园诗不是对现实生活作单层次的、平面的再现,而是在情、事、景、理的统一中构成了多层次的艺术整体,给人们以丰富而深刻的审美享受。如《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在这首诗里,“悠悠”的情,南山和飞鸟,还有对“心远地自偏”和“真意”的感叹,概括起来就是外在的事与景和内在的情与理的统一,构成深远浑厚的意境。

三、质朴自然的语言

陶渊明的田园诗能够千古流传,与它语言的质朴关系很大。陶渊明独特的生活经历,朴素的农村生活和平淡的田园景色,要求尽可能采用近似“田家语”的朴素的语言和白描手法,从而形成田园诗平淡自然的风格,达到“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如千古名句“悠然见南山”中“见”字准确地传达了诗人采菊时俯仰自得的情貌,初不用意,猛然见山,是心理上偶然发现的喜悦,一个“见”字,使意境有飞动之趣。《归园田居》其三中有“带月荷锄归”之语,如果是“戴月”,只是披星戴月的客观景象,没有情感意趣的灌注。“带月”则将月亮紧紧联系在一起,使画面上人的形象和月景融成一片,一人的情趣笼罩整个境界。以“带”字写人带月行,人的一片情意溢出,主观色彩要浓郁得多。

四、清新、细腻的笔法

陶诗与当时诗坛上流行的形象模糊、晦涩难解、淡乎寡味的玄言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陶诗刻画田园山水,绝不追求华丽的辞藻,而是随意点染,清新自然,且有无尽的神韵。如《饮酒》之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幅在南山衬映下的薄暮美景,在诗人的全心感受下呈现在眼前。在这首诗中,“见”字体现了全诗的神韵,妙在对南山自然之景的勾勒,是诗人采菊时偶然视线的触及,也是心境悠然之显。如果改用“望”字,就是刻意追求,意味索然,而且与“悠然”不相适应了。这首诗典型地体现了陶渊明清新自然的笔法。

悠然田园生活篇2

一、填空题

1.陶渊明,又名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别号___________,世称___________。2.陶渊明是___________时期的诗人,是古代——诗派的开创者。

3.“___________,悠然见南山”

4.“___________日夕佳,___________相与还”。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问君何能尔

2.飞鸟相与还

三、简答题

1.这首诗表现了陶渊明怎样的人生态度和思想情趣?

2.本诗主要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3.诗中所谓的“真意”指的什么?

4.“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蕴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

1.陶潜;元亮;五柳先生;靖节先生

2.东晋;田园

3.采菊东篱下

4.山气;飞鸟

二、

1.如此,这样

2.共同,一起

三、

1.这首诗抒写了诗人归隐后对田园风光和农家生活的热爱和悠然自得的心境,表现他安于隐逸、乐于田园,陶醉自然,不满现实,与世无争的人生态度和人生情趣。

2.融写景、抒情、说理于一体。景中含情,情中见理。

悠然田园生活篇3

摘要:东晋诗人陶渊明《饮酒》(其五)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诗,充分体现了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艺术风格,营造出冲淡平和、旷洁高远的意境,反映了作者崇尚自然的思想和淡雅如菊的高洁品格;它开创一代风气之先,也开启了“诗意栖居”的人生理想,为后人构筑起一个淡泊宁静的精神家园,深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关键词:采菊南山悠然平淡

东晋诗人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句看似平淡无奇的诗,却流传千古而不衰,千百年来,历尽岁月的涤荡,始终为人称道,对后人影响极其深远。正如元人金好问所赞:“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论诗绝句》)本文即拟对这两句诗的精妙之处及对后世的影响谈一些微薄浅见。

一、“质而实绮,癯而实腴”的艺术风格此两句诗出于陶渊明的《饮酒》组诗(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综观全诗,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没有繁杂的修辞手法,只有纯净质朴的白描和平淡简洁的语言,却别有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清新淡雅之风。这清新淡雅却又并不是未经任何锤炼的,而是“如大匠运斤,不见斧凿之痕”(苏轼《冷斋诗话》),是诗人鬼斧神工般不露痕迹的雕琢之后的质朴无华,是浮华落尽之后的返璞归真,所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老子》四十一章)是也。

其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衬托出诗人平和超逸、热爱自然的心情,“悠然”二字可知诗人之所见所感,并非刻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一种从容自得的超脱之感跃然纸上。低头采菊,仰首见山,一俯一仰间,形成绝妙映衬,可谓浑然天成,不工而工。苏东坡对这两句颇为赞赏:“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书诸集改字》)〔1〕试想,因低头采菊而沉醉不知归路的诗人偶一抬头,视线正与远处的庐山相触,霎时,心动神会,悠然忘情。一个“见”字,妙趣天成,鲜活深细地再现了诗人之讶然、释然、欣然、怡然等种种细微感触和心态波动,直是心与境会,神与物游,一片化机,妙不可言。平淡醇美的诗句中,蕴含着炽热的感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犹如千年陈酒,让人品出无限韵味。

二、冲淡平和、旷洁高远的意境和崇尚自然的思想

王国维评价陶渊明这两句诗是“无我之境”的典型:“苟吾人而能忘物与我之关系而观物,则夫自然界之山明水媚、鸟飞花落,固无往而非华胥之国、极乐之土也。”〔2〕充分体现了一种韵味无穷的冲淡平和之美,创造了一种旷洁高远的无我之境:草庐东边的篱笆旁,一丛丛菊花恣意绽放,“心远地自偏”的诗人挎着竹篮,欣然独步田间,信手撷菊,陶醉在清新秀丽的田园风光中,不知不觉走向了曲径通幽处,待菊花盈满竹篮,伸腰、擦汗之时,偶一举首,南山竟突然浮现在眼前……置身于这样一幅恬美明净的采菊图中,在体悟宇宙生命的纯真与生机中,物我两忘,超脱一切俗事琐务,令古往今来无数读者心生向往。

陶诗的最大特点即在于“真”,也就是自然。他的诗,没有矫饰和虚伪,始终都在自由自在的表达着率性自然的真我。朱熹评道:“渊明诗平淡,出于自然”,〔3〕的确,我们在诵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句诗的时候,能够感受到字字句句洋溢着率真旷达的情思和宁静超然的心绪,如高山流泉般晶莹澄澈,亦如一股清新之风扑面而来,凸现出诗人对世俗生活的超脱、对田园生活的由衷热爱。幽静闲雅的篱边之菊,暮霭中依稀浮现的山影,既蕴含着诗人归顺自然之“真意”,又表达出对自然的向往之情和隐居之乐,这又恰与诗人随意适性的人生境界相一致,折射出陶渊明式的舒展与洒脱。

三、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一)开创田园诗之风气――“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陶渊明的诗感情真挚,以纯朴自然的语言、高远拔俗的意境,为中国古典诗歌开拓了一个新的境界,是田园诗派的鼻祖,钟嵘《诗品》中将其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其诗亦如其人,淡泊而有雅韵,素朴而有深意,外质内秀,似俗而实雅,往往直抒胸臆,不假雕琢,语言朴素,却有如天籁,呈现出一种自然简约的本色之美。在崇尚骈俪陈旧文风的晋代,能创造出有独特风格的田园诗的新形式,为中国诗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句诗中,人们看到的是诗人对污浊现实的厌倦和对恬静田园生活的热爱,领略到的是大自然的勃勃生机与生命的自适之乐、人与自然的完全和谐,因而这两句诗已成为后人淡泊明志、隐居山林的象征,开启了“诗意栖居”的人生理想,构筑起一个淡泊宁静的精神家园,与陶渊明的其他作品一起,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二)形成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菊”、“东篱”“南山”等意象

咏菊诗虽不始于陶渊明,但“菊”作为文学意象却始于陶渊明。正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一脍炙人口的诗句,使得陶渊明与菊花永远地联结在了一起:陶渊明因菊花而更显清高脱俗;菊花也因陶渊明而成为“花中隐士”,成为中国文人所追求的高雅隐逸的象征,以其清逸隽雅的形象与中国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尤其是象征着隐士情怀的“东篱菊”,更是在文人墨客笔下不断散发出缕缕墨香,使中国文学史的长河中绽放了无数流传千古的咏菊诗词:白居易有《咏菊》,元稹、李商隐、唐寅亦各有《菊花》诗,而每首诗中的菊花似乎又都与“东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红楼梦》里的菊花诗则更是将其发展到了极致:有忆菊、访菊、种菊、对菊、供菊、咏菊、画菊、问菊、簪菊、菊影、菊梦、残菊等共十二首。

“南山”意象也经由陶渊明的诗句而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更加鲜明的指向,成为矗立在后世知识分子心中一座永垂不朽的丰碑。其实,“南山”从中国文学源头的《诗经》中就已开始,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陶渊明承传了这一文化内涵,借“南山”栖息舒展其宁静的心灵,使其成为君子仁德的象征,又将其与隐逸之志联系起来,成为高情远致的意象。因了陶渊明的彰显,回归“南山”也成为后世文人理想的归宿,在诗文中频频出现:“君言不得意,卧睡南山陲”(王维《送别》);“北阙休上书,南山归蔽庐”(孟浩然《岁暮归南山》);“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杜牧《长安忘秋》);“蓬莱宫阙对南山,承露金茎霄汉间”(杜甫《秋兴八首》)……

总之,陶渊明淡泊的诗文与高洁的人格,始终为后世人们所景仰,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为代表的诗文为人们描述了一个令人神往的田园世界,为中国传统隐逸风气的形成开了先河;而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清高耿介、安贫乐道的心态,回归本真、崇尚自然的志向,“诗意栖居”的人生理想,也为中国士大夫构筑起一个淡泊宁静的精神家园,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参考文献:

[1](北宋)苏轼著;张毅、孙艳君选注,苏东坡小品〔m〕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第50页

悠然田园生活篇4

古代人读书为了做官,而陶渊明却想远离这一切,比起官宦之旅,他更向往“种豆南山下”得田园隐居生活。在他所描绘的桃花源中“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或许这就是他心中的理想社会。可惜他生不逢时,在那个年代,这个愿望不可能实现。下面是小编为你们整理的关于2021中国古代人物故事五年级读后感的内容,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2021中国古代人物故事五年级读后感一溶溶月,淡淡风,终会随时间的流逝而无影无踪,可是历史却为我们记载了你,让我们永远不会忘记。

曾祖父是大将军,你笑之以对,未因此而骄傲。八岁丧父,十二岁丧母,未改变你乐观的人生态度。当家庭衰落后,你出仕做官,却因看不惯官场的浑浊讨厌人与人之间的假面相对阿谀奉承,更不因为五斗米而折腰,毅然辞官而去。“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是你体内最深切的呼声;“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是你内心最向往的生活。

面对南山,你选择忘记,忘记所有的不快,这是心灵的选择。“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你清宁恬适的生活让人心美;“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你洒脱旷达的心境让人敬佩;“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你积极乐观的态度更让人叹为观止。这就是你,一位不慕名利、只求淡雅的菊花君子。

尽管家境贫寒,罢官归乡的你却不改豁达本性。“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人以流憩,时矫首而暇观。”一句句淡雅的文字勾画的出一幅幅令人向往的乡村生活图,字字珠玑之中洋溢着乐观与从容。

你的一生是不屈的一生,是让无数仁人志士敬佩的一生。你如莲般高洁,如菊般隐逸,如梅般坚贞,如竹般清正,花中四君子也难以比拟你这生于污浊却清于世的真君子。面对死亡的威胁,你吟唱着“死去何所得,托体山阿”的磅礴词句。你的精神如何能让人不去敬佩不去传颂呢?

千古的文章已经流传了千古,你——陶渊明将永远伫立在历史之中。

2021中国古代人物故事五年级读后感二回顾历史的长卷,有豪放洒脱的诗仙李白;有忧乐天下的范仲淹;也有文武兼修的辛弃疾……而今天我要介绍的这位诗人,他叫陶渊明。

陶渊明自小便志向高远,希望长大后为国家,朝廷效力。他学识渊博,天资聪颖。然而他初到官场处处碰壁,不愿恭维小人,更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于是毅然辞官返乡,过起了与世隔绝的生活。

有人说陶渊明是消极的,也有人说他是率真洒脱的。在当时那个追明逐利,奢靡之风盛行的东晋,陶渊明是一朵逆流而上的浪花,抨击了当时追求荣华富贵的玩乐者。陶渊明是不幸的,同时也是幸运的,社会没给他仕途发展的机会,却让他离开了那个纷纷扰扰,尔虞我诈的朝堂。在诗坛上独辟一块新的田园。

又有谁人能像陶渊明那样拥有“晨光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这种悠远的境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菊花孤傲、高洁、素雅,独自屹立于寒霜之中,傲霜斗雪。周敦颐说:“菊,花之隐逸者也”。菊花不与牡丹争华贵,不与杜鹃比明艳,而是独自傲然开放,陶渊明喜爱菊花,菊花也同样映衬出陶渊明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雅。菊花就是渊明,渊明犹如菊。

他一生的诗篇以田园诗为主,写了他归隐田园后的心境。他是《归去来兮辞》中那个“登高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的悠然自乐的诗人,同时他也是《饮酒》中“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隐士,更是“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的农夫。这就是身在田园,心有诗意和远方的陶渊明。

一簇簇幽香的菊花在院子中竞相开放,漂亮的蝴蝶在花丛中飞舞,泠泠的清泉在山涧流淌,这时,一位和蔼的老人扛着锄头,向院外走去。“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他步履轻松,悠然地走向南山。

2021中国古代人物故事五年级读后感三陶渊明其人其文章与品格能够流传千古,依我看,正是因为一个‘真’字。

有晋一代历来注重一个人的出生门第,而陶渊明正是东晋名将陶侃的后代。按照门第来看,陶渊明极有可能步入官场后平步青云,如果他又可以‘聪明’地搜刮些民脂民膏,也许陶渊明会荣华富贵一生,成为下一个石崇王恺。

但也许是看透了官场污浊奢靡之风,无力改变却又不想同流合污。也许是顺应自己返璞归真的天性,陶渊明先后五次辞官,过上了自己想要的山水田园的幽居生活,超脱与俗人俗事,与山林鸟兽共休息。陶渊明找到自己的‘真意’,那就是道法自然,与自然万物生灵休戚与共。就是这样‘真’的人,才能无视金银财帛与功名利禄,就算是连自己最喜欢的酒也喝不上,却写出了‘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样的句子。做到‘悠然’--发自内心的快乐恬静。就是这样‘真’的人,才能在‘短褐穿结,单瓢屡空’的窘迫中说自己是生活在葛天氏,无怀氏时代的人。自然自然,自然而然,遵从内心,即是本真。世间能够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很少,而陶渊明却可以做到,正是因为他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真谛,只要过着自己理想的生活不论是满目萧然还是春和景明的境地都会被他忘怀,洒脱地投入到大自然中。就是这样,养养菊,种种豆,写写文章,便是最大的享受。

有‘真’者,亦有‘不真’者,古今亦有。诗名大如孟浩然者,在山中‘假隐’多年以求一官半职然而却终不得唐玄宗赏识,郁郁而终。我们也不乏是这样的人,又有几个人能够做到率真?这谈何困难,又谈何简单。看看陶渊明吧让我们这些‘鸢飞戾天者’可以‘望峰息心’,找到属于自己的‘真’之所在就是这样的人,才有资格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吧。

2021中国古代人物故事五年级读后感四陶渊明,一个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的乡里小儿,做了80多天彭泽令就弃乡归隐,躬耕田园的伟大人物。

他喜爱恬淡自然的田园生活,他厌弃官场政治的腐败、门阀制度深严而对现实极端不满,毅然辞官归隐。他归隐田园后家乡遭焚,生活陷入困境,但他安贫乐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与世隔绝。

骀荡的江风,吹得他衣袂漂浮,如仙人一般笼中的鸟儿此时重返自然了。他的快乐又有谁能体会呢?人生的美好难以企及时,便在于心灵的自然与悠然;人生的永恒瞬间,也常常缘起于那片刻的安闲:只不过是轻轻飘过的一缕云烟,便有了难言的满足;只不过是闲叙几句家常,便有了一整日的温暖。在那个并不富足的田园里,他欣然开怀,洒脱自在一如那朵无心出岫的白云。其实,田园处处可寻,千载难逢的是那般快乐而满足的心。

陶渊明的喜欢听那汩汩流淌的泉水,喜欢看那民风朴素的乡野村民,告别了昨日的喧嚣,这一刻,这美妙的幽静,只属于他陶渊明。

南山之下,独坐着他,田园生活,怡然自得。告别昨日的浮华,更喜那桃源的幽雅。

他散落天涯,像一个流浪的侠士,而笔则成了他手中的利剑,揣着它,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啊,走啊!

锄头不如笔拿来顺手,自然庄稼也有点儿不争气,可是没关系,让可贵的倔强把功名利禄丢了吧!

杂草在他的田里蔓延滋长,他不介意,用辛勤的汗水换取生存的底线,用美妙的文字虚拟土壤,给心灵安一个家。他不后悔自己的一切,他如今,只喜欢这田园诗情了。

麻布衣比绫罗绸缎有何相差,就让那些贪官污吏狂妄吧!不羁的个性就活得比别人潇洒!享受着来之不易的自由,再也没有什么报怨啦,终日劳作又有何不可?

看着美丽的朝霞,映红了那美丽的天宫,他坐着,他的心潮澎湃,那美丽的色彩,是那天国的盛装,风吹来了稻子的清香,令人眷念的黄昏过渡到了夜深人静的晚上,美丽的夜呀,这一刻,是如此皎洁,这一瞬,是如此辉煌,这一刹那,我明白了:唯有放弃,才有我今宵的获得!这一生,我为我吟唱!

2021中国古代人物故事五年级读后感五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人称其为“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他的诗多描写田园风光,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在古代,若想大展身手,只有进入仕途。陶渊明二十岁时就开始了自己的游宦生涯,但他渐渐看透了,厌烦了官宦生活,最后“不为五斗米折腰”,解印辞官,过上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

陶渊明的一生似乎与菊花有着不解之缘。北宋的周敦颐曾在《爱莲说》中写道:“晋陶渊明独爱菊”“菊之爱,陶后鲜有闻”。那么陶渊明为什么这么喜欢菊花呢?

首先,陶渊明的原配妻子陈氏十分喜欢菊花。陈氏去世之后,陶渊明思妻心切,又在梦中见到了妻子。陈氏告诉他自己做了菊花仙子。陶渊明醒后在墙角见到一株茂盛的菊花。从此,他便爱上了菊花。

虽然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无法证实,但在历史上陶渊明与妻子的确恩爱有加。陈氏死后,陶渊明还特地写了《闲情赋》来追忆亡妻。一向潇洒,豪放的陶渊明也会为儿女情长所困,可见他也是一位多情,浪漫的诗人。

其次,菊花有着隐逸的气质和孤标傲世的性情,它“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菊花不像牡丹那样富贵,不像玫瑰那样妖娆,不像桃花那样美艳,它只在深秋默默开放,这正是陶渊明的精神追求。

古代人读书为了做官,而陶渊明却想远离这一切,比起官宦之旅,他更向往“种豆南山下”得田园隐居生活。在他所描绘的桃花源中“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或许这就是他心中的理想社会。可惜他生不逢时,在那个年代,这个愿望不可能实现。

悠然田园生活篇5

受当时社会文化背景、生活经历、性格气质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陶渊明田园诗独特的艺术风格:

一、艺术的特点:恬淡自然、醇厚隽永

纵而观之,陶渊明田园诗的题材和内容多采自归隐后的生活,他将劳动视为自然的生活方式,也是最贴近田园的纯自然性质的生活。其诗所描写的对象,亦是习见常闻的事物,如,村舍、鸡犬、桑麻、豆苗、耕种、风雨等,都是直写其物其事,而不讲究词藻上的华美,粗略几笔即勾勒出景物的神韵,形似更神似。此种白描功底,于平淡中透出丰富的联想,于联想中生出诗的隽永的意境。可谓“极平常之景,各生趣味”,“无一修饰之语,而其间无穷妙味”。如,“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归园田居》其一),未及“人”字却有“人”在诗中之实感,读来颇有闲趣;而“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和郭主簿》其一),一个“贮”字,情景交融,平生绮丽。

二、意境的特点:开创了诗歌的意境美

陶诗常常取材“自然”和平常人的生活,却通过诗人的组合,又呈现了新的意境,给人以美感。“日入室内暗,荆薪代明烛”(《归田园居》其五),不过是极平常的一束照明的荆条,但是诗人写出来就增强了亲邻之间欢聚谈笑的生活气氛。这一气氛的形成,也正是诗人甘愿归隐躬耕、坚守精神家园的结果。“敝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移居二首》其一),就具体地写出了他安贫守俭的生活,看似平淡,但平淡之中,却透着一种超然洒脱。读过陶诗的人,都会对他描写的农村景物留下深刻的印象。“鸟欢新节,泠风送馀善”和“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癸卯岁始春怀田舍二首》),同样是写春风,但都写得这样简练丰富,不相重复。再如,“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倾耳无希声,在目浩已洁”(《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诗人似乎毫不经意地就写出了人们在冬雪时候的一切细微感觉。

三、语言的特点:质朴无华,不加雕饰,极尽语言美

苏轼曾说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这是说陶渊明的田园诗,平淡之中有无限的丰采,简练之中有浓厚的情味,这是对他的田园诗的语言风格而言的。像“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虽然平淡无奇,但是谁都能感受到诗句的形象鲜明。钟嵘说渊明“文体省净,殆无长语”,就准确指出了陶诗这一特点。陶诗不用夸张的铺排和绮艳的色彩,不用刻意雕琢的对仗和深僻的典故,他的诗句的魅力,在于全是以他性情中自然流出的言语,在于内在的感情力量。他之所以选择这样纯净的去尽华饰的语言,是因为他向往的是闲适淡泊的人生,他要表达的情怀,是一片纯真的心地,而不是矫饰的感情世界。

四、笔法的特点:清新自然

悠然田园生活篇6

基于以上认识和把握,结合“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我做了以下设计。

【教学目标】

1.围绕“田园生活”展开专题阅读,引导学生学会搜集相关资料,提高语言感悟能力;

2.通过诵读、配乐读、对读、引读、齐读等多种方式,品味语言文字之美,锤炼语感;

3.感悟田园生活之美,对和谐田园、和谐自然形成更深刻的认知。

【课前准备】

1.学生积累、背诵田园诗,对田园诗的内容、特点有简单的了解;

2.通过综合性学习(搜集资料,乡村走访调查),使学生初步了解田园生活;

3.教师制作教学课件,搜集田园内容的经典文学作品,截取其中有关田园风光描写的片段作为补充阅读材料。

【教学重点】

通过大量诵读,加深对田园生活之美的理解。

【教学难点】

理解和谐田园的内涵。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播放歌曲《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师生齐唱,交流歌曲带给自己的感受。

2.过渡:站在辽阔的原野上,无论是谁都会有纵情高歌的欲望,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到原野上放歌!

二、田园诗韵悠悠诵。

1.交流课前准备的田园诗资料。

2.分组诵读田园诗:

《归园田居》(一)、《归园田居》(三)、《渭川田家》、《饮酒》、《游山西村》、《清平乐·村居》、《过故人庄》、《四时田园杂兴(夏日)》、《乡村四月》、《渔歌子》。

3.交流诵读田园诗后对田园生活的印象。

4.整理学生的汇报,深入了解田园诗的主题。

清新: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优美: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养麦花如雪;

静谧: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欢快: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

勤劳: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富足: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忙碌: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从容: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过渡:无论是在山间,还是在溪畔,也不管是在春天,还是在秋季,田园生活总是那么富有情趣。就像《乡下人家》这篇课文中写的那样:

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生齐读)

三、四时风光入画中。

谈话:生活在乡村的人是幸福的,四季明媚的风光都可以尽情饱览。今天我们也来体验一下乡村人的幸福。

1.品读田园之春。

(1)让我们走进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来欣赏乡间那生机勃勃的春天吧。

品读片段: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2)又是一年春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在这位散文大家的笔下,春天怎能缺少热闹蓬勃的鲜花呢?

品读片段: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花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3)我们的家乡——靖宇,春天来得比较晚,但进入五月,我们也能清晰地看到自然的变化。我们这里的春天与文中的春天有哪些不同?想知道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描写这料峭春风的吗?

品读片段: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婉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着。

2.品读田园之夏。

过渡:如果说春天的乡村是清亮悠扬的牧童短笛,那么夏天的乡村就是明快绚丽的劲歌热舞。大自然把它最旺盛的生命力全部展示在夏天里了。

(1)品读《苦菜花》片段:

夏天一到,这青山一天一个样,经过烈日的暴晒,骤雨的浇淋,那草木就窜枝拔节很快地长起来,变得葱茏青黑了。这时,山地里一片青纱帐起,那些狼呀山猫呀野兔子呀……逍遥自在地活跃在里面,就像鱼儿游在海洋里那样。

(2)品读《可爱的草塘》片段:

这么大这么美的草塘,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走了进去就像置身于大海中一样,浪花翠绿翠绿的,绿得发光,绿得鲜亮,欢笑着,翻滚着,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仔细瞧那浪花,近处的呈鲜绿色,远一点儿的呈翠绿色,再远的呈墨绿色,一层又一层,最后连成一片,茫茫的跟蓝天相接。

(3)品读《乡下人家》片段:

若是在夏天的傍晚出去散步,常常会瞧见乡下人家吃晚饭的情景。他们把桌椅饭菜搬到门前。天高地阔地吃起来。天边的红霞,向晚的微风,头上飞过的归巢的鸟儿,都是他们的好友,它们和乡下人家一起。绘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

3.品读田园之秋。

过渡: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田园迎来了一年之中最为辉煌壮丽的季节——秋天。听:欢庆丰收的锣鼓已经敲起来了,喜悦的丰收之歌已经唱起来了——

(1)品读吴伯箫《岛上的季节》片段:

论到颜色的复杂,气候的温和,天空的晴朗,秋并不弱于春。单看重九后那遍野的红叶就抵得过阳春那满山的花草不是?那不只是美丽,简直是灿烂:活像一大蓬火,一整坡笑,看了是会令人感慨,奋发,狂热的。到山上去逛,常常有野兔掠起,你可以尝到猎人的风味。野菊的香,弥漫在山岩谷豁间,又颇饶田家风韵,樵夫生涯。到树叶凋零的降霜时节,出门看山坡里处处野火,那又是另一番情趣了。

(2)品读作文片段:

红艳艳的大苹果撩开绿叶往外瞧;金灿灿的柿子像正月十五的灯笼压弯了枝头;小红灯似的枣子在枝头上一闪一闪的;像玛瑙的葡萄一串串地挂在葡萄架上荡秋千;有的荔枝太胖了,把衣服撑破了,露出了白白的肚皮,玉米特意换了一件金色的新衣,咧开嘴笑了,露出满口金黄的牙齿;大豆也许太兴奋了,有的竞笑破了肚皮;西红柿为了让自己更漂亮,便把口红涂在了脸上……

4.品读田园之冬。

过渡:春种秋收,春华秋实,热闹了三个季节的田园在雪花飘落时安静了下来,它睡着了吗?不,当你沿着初雪漫步在原野上,你依然会感受到不一样的田园风光。

品读《我沿着初雪漫步》片段:

我沿着初雪漫步,

心中的力量勃发像怒放的铃兰,

在我的道路上空,夜晚

把蓝色小蜡烛般的星星点燃。

我不知道那是光明还是黑暗?

密林中是风在唱还是公鸡在啼?

也许田野上并不是冬天,

而是许多天鹅落到了草地。

啊,白色的镜面的大地,你多美!

四、原野放歌多自在。

谈话:一路欣赏田园清新优美的自然风光,一路采撷名家笔下的田园花香,同学们的心里一定装满了对乡村的向往,对田园的渴望。那就让我们也来高歌一曲,写下你对田园生活的印象,分享你独特的感悟。

1.布置练笔内容,学生练写。

2.交流、欣赏学生习作。

五、和谐乡村情更浓。

附:教后记

过渡:人们喜欢田园生活,因为这里平静轻松;人们向往田园生活,因为这里温馨和谐。下面,让我们敞开心扉,用心体会一下洋溢在田园里的温情吧。

1.观看动物在田园里怡然自得、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图片课件。

2.升华情感:没有动物的乡村是寂寞的,没有人迹的田野是荒凉的。人与动物相亲相爱,永远是乡间最美的风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永远是世间最美的风景!

3.诵读《田园之歌》:

田园诗韵悠悠诵,

四时风光入画中。

原野放歌多自在,

悠然田园生活篇7

关键词:传统文化;休闲思想;分析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休闲思想内涵。无论是儒家、道家,还是佛教都有自己的休闲观。中国的休闲文化可谓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特别是以士大夫文人为主的休闲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1]中国休闲文化有其独特而又丰富的内涵和表现形式,从诗词歌赋到词曲小说,从琴棋书画到茶道酒道,从山水园林到隐士养生,无不渗透着休闲所独有的文化意蕴。[2]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休闲持有的特殊认知和体验方式。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今天,高度重视中国古代的休闲思想,充分挖掘古代休闲的意蕴价值,不断寻求中国传统休闲的现代移植和文化转换,是当代休闲研究学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义务,也是当今休闲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历史上是社会政治动荡不安的时期,文人士大夫为了远离政治迫害,纷纷地采取了回避政治,对政治不闻不问及面向自然的生活态度。这些文人士大夫们特别崇尚老子、庄子的哲学思想,寄情于山水之间,追求一种清净无为的生活,美丽的山山水水成为文人、士大夫们从事休闲娱乐、审美静观的消遣对象。文人士大夫的旅游休闲意识比以往更加成熟,人们在游玩山水中领略玄趣,追求与道冥合的境界,力图使自己的精神回到自然状态之中去。当时社会政治动荡不安的现实和文人、士大夫们那种崇尚自然、田园生活的纯洁的心态,也直接促成了这一时期休闲思想的逐渐成熟。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曾对魏晋南北朝的艺术作了一个概括的描绘:“汉末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3](p.208)魏晋南北朝是一个艺术的自觉的时代,也是一个美学的自觉的时代,也是一个人的自觉时代。 

魏晋南北朝时期可以被视为我国古代休闲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丰富的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为休闲思想的产生提供了取之不及、用之不竭的源泉。这一时期的休闲思想主要体现在日益兴起的山水诗及田园诗的创作之中。登山玩水这种休闲方式很早就成为士大夫及贵族阶层享乐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政治上的不得意,往往使这些士大夫们将怀才不遇和怅惘之情凝聚于诗文之中。游山玩水这种休闲方式也常常使他们忘却胸中的苦闷与烦恼。因此,旨在描写山水之美的山水诗以及歌颂美好田园生活的田园诗便成为此时文学作品中最主要的创作素材。这一时期的著名的山水诗人的主要代表有谢灵运、鲍照、谢朓等人,他们是开创山水诗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北朝的郦道元、杨衒之的游记散文,不仅生动地描绘了自然景观,而且还描写人文景观,都是很有学术价值的佳作。而东晋末年的陶渊明,则另辟蹊径。他不肯为五斗米而折腰,便转而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特别向往隐逸生活,“诗书敦夙好,园林无世情”,“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他开创的田园诗充满了对自然而又美好的田园生活的热爱。而他写的《桃花源诗并记》,勾勒出一个静谧、淳朴自然的“桃花源”理想的境界,实在令人神往!而郦道元与陶渊明不同之处在于它注重纪实的创作手法,陶渊明则注重对理想生活的描述。他们不仅为中国古代休闲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对近现代中国休闲思想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杰出的诗人陶渊明开创的田园诗充满了对纯洁田园生活的热爱。他的散文作品《桃花源记》为我们勾勒出了理想中的“世外桃源”是中国传统隐逸文化所向往的理想社会,历代文人名士和布衣百姓在喧嚣的尘世中都希望寻觅到能够隐逸的“世外桃源”,并以这样的理想社会形态作为独善其身的精神寄托。陶渊明撰写的辞《归去来兮辞》、诗《饮酒》等对倘佯逍遥、怡然自得的隐居生活发自内心的赞美。本文从不同的角度去挖掘陶渊明作品中的休闲思想内涵,希望对丰富和拓展现代休闲学的研究有所裨益。 

陶渊明,(约公元365—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因不满当时士族地主把持政权的黑暗现实,任彭泽令不足三月即辞官归隐,作《归去来兮辞》,自明本志。从此“躬耕自资”,直至六十三岁在贫病交迫中去世。他长于诗文辞赋,诗歌多描写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隐寓着他对腐朽统治集团的憎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天安命”等消极思想。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他的诗歌创作开创了中国古代田园诗的典范,为我国古典诗歌开创了一个新的境界。从古至今,有很多人喜欢陶渊明固守寒庐,寄意田园,超凡脱俗的人生哲学,以及他冲淡渺远,恬静自然,无与伦比的艺术风格。 

陶渊明的休闲思想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继承了汉魏以来抒情言志诗歌的传统等特点,他所撰写的《归去来兮辞》、《饮酒》、《桃花源记》等“隐逸诗”,对倘佯逍遥、怡然自得的隐居生活发自内心的赞美。流传千年的《桃花源记》构思出一个宁静安谧、纯朴自然的“桃花源”的理想境界,是在令人神往!并以这样的理想社会形态作为独善其身的精神寄托。二是反映隐逸生活的田园诗(山水诗),后人常用质朴、平淡、自然来评价陶渊明田园诗的风格。隐士得意于丘中,倘佯于林间,拥抱美好的山川、赞美大地,形成了大量寄情于景、借景抒情的山水诗。与唐诗、宋词不同的是,六朝的山水诗更多了一分超然物外的意境和逍遥自适的心情,诗风显得更加轻灵、飘逸,文笔则更加隽永,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2]下面我们就对陶渊明作品中的休闲思想内涵进行具体的分析: 

一、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归园田居》组诗共五首,写于其归隐后的第二年。其中第一首诗集中表达了他那种摆脱无聊的官场生活后的喜悦之情,以及归隐田园生活后所带来的无限乐趣,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和隐居生活及休闲生活的向往和热爱。文章将叙事、议论、抒情巧妙地融为一体,创造出生动自然、引人入胜的艺术境界;语言自然朴实,洗尽铅华,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归园田居》 

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4](p.380) 

《归园田居》第一首,诗人只用了短短几句,就表达了他对仕途的厌恶之情。我们在这里看到的不只是榆柳桃李中的几间草房、村落中的几缕炊烟,听到的不只是深巷中的犬吠、树头的鸡啼,所有这些还构成一种境界:宁静安谧、淳朴自然。诗人的田园诗并不仅仅在于客观地描绘了美好的田园生活,更主要的是强调和表现这种美好田园生活中的情趣,他把那些生活中最能引起自己思想感情共鸣的东西表达出来,充分表现了诗人那种热爱自由、淳朴的乡村休闲生活、蔑视尔虞我诈的官场生活的情怀。在饱尝羁绊之苦后,一旦回到自己的田园,感到所有这一切都是那么新鲜、那么美好。因“质性自然”、“本爱丘山”,视仕宦之途为樊笼的陶渊明,终辞职归隐,抛离尘杂,返归自然。心境自然也是悠然自得的。这种守拙返朴的田园生活与丑陋的世俗生活恰好成了鲜明的对照。而且能看到一位洒脱诗人对着这宁静的田园景物,在吟唱“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心声。 

其二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对酒绝尘想。 

时复墟曲人,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4](p.380) 

《归园田居》第二首,着意写出乡居生活的宁静。先是从正面写“静”。生活在偏僻的乡村,极少有世俗的交际应酬,也极少有车马贵客造访。正因为没有俗事俗人打扰,所以“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那虚掩的柴门,那幽静的居室,已经把尘世的喧嚣俗念都远远地隔绝了。 

不过,柴门也有敞开之时,诗人“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常与乡邻们共话桑麻。然而在诗人看来,与纯朴的农民“披草共来往”,不是世俗的“人事”;共话桑麻,也不是“杂言”。与充满机巧虚伪的官场相比,这里别有洞天。 

乡村生活也有它的喜乐悲欢。“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令人喜悦;同时又“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然而这一喜一惧,并非“尘想”杂念。相反,这单纯的喜惧表示着乡居劳作使诗人的心灵明净了,感情淳朴了。 

诗人或从正面说,或从旁说,让读者去领略乡村的幽静和自己心境的恬静。元好问曾说:“此翁岂作诗,直写胸中天”。诗人在这里正是描绘了一个宁静、纯美的天地。如今,城里人到农村旅游,不也是厌倦了人事的应酬,缓解工作和学习压力,想到农村放松心情吗? 

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4](p.380-382) 

为了不使豆田荒芜,诗人一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着月光回来。虽然很辛苦,但他并不抱怨,这从“带月荷锄归”的美景就可以看出来。“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这句诗为农家披星戴月的艰苦劳作增添了浓浓的诗情画意。陶诗的情趣来自于写意。“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让人感觉到一幅耕种之暇享受乡村生活的悠闲乐趣。如今城里人到农村旅游,从事各种各样的休闲活动,如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儿同样可以体验田园生活得乐趣。 

二、陶渊明的《饮酒》 

《饮酒》共二十首,都是酒后偶然的题咏,不是一时所作。本篇是《饮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该诗的前半部分着重说出“心远地自偏”的道理,后半部分则写出诗人欣赏自然景色的悠然心情。 

《饮酒》 

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4](p.380-382) 

这些别人都瞧不上眼的乡村、平凡的事物、乡间生活,在诗人笔下却是那样的优美、宁静,显得格外亲切。归隐后的陶渊明还亲自参加生产劳动,接近劳动人民,歌颂劳动,这使得他的田园诗更具劳动生活气息。 

这首诗主要是想展示诗人运用魏晋玄学“得意忘象”之说领悟“真意”的思维过程,蕴含着丰富的哲理思想与高尚的情趣。然而,它不是枯燥乏味、简单的哲理演绎。诗人为我们描绘出它那种悠然自得的心情,也为我们描写了幽美淡远的美景,在这种情景交融的美妙的意境中蕴含着万物各得其所的哲理;这种哲理又被诗人高度提炼、浓缩为“心远地自偏”诗人意味深长地说:“心远地自偏”。心静,境自静。无求名求利之心,即使身居闹市,也宛如在山。这深刻的道理被诗人平淡地说出,亲切感人。诗歌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手法。“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人在悠然自得,怡然自乐的休闲状态中,达到了休闲的本真。“鸟倦飞而知还”,这是诗人无意中看到的美景,在南山那美好的黄昏夜色中,飞鸟结伴返回山林中,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正像诗人所向往的那种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得,诗人在这里悟出自然界和人生的真谛。 

《饮酒》其五中的最后一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给读者以理性的启示。“真意”,我们可以理解为人生的真正意义,那就是人们生活的目标不是追求名与利,也不应该被龌龊的官场玷污了自己自然的天性,而应该回到大自然中去,去欣赏大自然无限美好的景色,享受那种怡然自得的休闲生活。整首诗充分表现出作者从大自然美景中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从而获得恬静的心境。诗的意境是平和的、诗人的心态是淡然处世的。诗人在东篱之下采菊,悠然之间偶一抬头,美丽的南山自然而然映入眼帘。山上的气象到傍晚时分越发可爱,一群群飞鸟结伴而归。看着眼前的自然美景,作者忽然联想到自己的归隐田园,从中悟出返璞归真的哲理,因而不胜欣慰。 

第七首诗的倾向与第五首一致,也是咏物寄志,超凡脱俗。 

 《饮酒》其七 

秋菊有佳色,浥露掇其英。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进,杯尽壶自倾。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5](p.90) 

这首诗写诗人饮酒食菊,远离世情。诗人的一生最喜欢的一个是美酒,一个是菊花,这两点都非常突出,这两点在《饮酒》其五中都有生动的体现。菊为傲霜之品,所以食菊能修身自洁。饮此忘忧之酒,使感情更加超凡脱俗。见归鸟之入林,悟人生之归宿。诗人特别喜欢描写青松、秋菊、孤云、归鸟。在这些景物上,体现着诗人自身坚贞孤高的品格和爱好自由、自然的情感。 

三、《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约作于永初二年(公元421年)。这时作者归隐田园已经16年了。从仕途到田园,再从田园到桃源,这是诗人对理想境界的进一步探求。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苍生”之志,可是在仕途上破灭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文章在开始部分,先以美好、静谧、“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作为铺垫,从而引出一个纯朴、自然的世外桃源。在那儿,一切都是那么自然,那么美好,简直是个理想的休闲世界。《归园田居》是陶渊明辞官归隐之际与上流社会公开决裂的政治宣言。文章以绝大篇幅写了他脱离官场的无限喜悦,想象归隐田园后的无限乐趣,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和隐居生活的向往和热爱。《桃花源记》中所描写的不仅是隐士的小天地,也是千千万万农民的乐土。无论是诗人对理想社会的向往,还是《桃花源记》中反映出的桃源人民纯朴的精神世界,都是源于作者半生田园生活得真切体验。文中描绘的理想社会的美好图景,是对黑暗社会现实的抗议。此后,以“桃源”为主题的诗歌创作层出不穷。唐代王维的《桃源行》、韩愈的《桃源图》、北宋王安石的《桃源行》皆为名作。这说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长期以来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而当今以“桃花源”名为的旅游景点,更是吸引了无数的中外游客,对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地推动作用。在那里人们亲身体验诗人笔下美好的“桃花源”景致,从中获得美的享受。 

陶渊明的田园诗不仅为中国古代休闲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对近现代中国休闲思想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开创的田园诗充满了对纯洁田园生活的热爱。他的散文作品《桃花源记》为我们勾勒出了理想中的“世外桃源”是中国传统隐逸文化所向往的理想社会,历代文人名士和布衣百姓在喧嚣的尘世中都希望寻觅到能够隐逸的“世外桃源”,并以这样的理想社会形态作为独善其身的精神寄托。陶渊明撰写的辞《归去来兮辞》、诗《饮酒》等对倘佯逍遥、怡然自得的隐居生活发自内心的赞美。本文从不同的角度挖掘并探讨了陶渊明作品中的休闲思想内涵,希望对丰富和拓展现代休闲学的研究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张玉勤.试论中国古代休闲的“境界”[j ].广西社会科学,2005,(10). 

[2]卢昌崇、李仲广.从《诗经》到《生活得艺术》——中国古、近代休闲思想探析[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 (5). 

[3]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悠然田园生活篇8

关键词:田园诗;写作特点;陶渊明

陶渊明在其田园诗的创作过程中选择的题材主要是生活中普普通通的日常之事,写作时也不追求情节的曲折,但却能给人不一样的感悟和体会。陶渊明诗中的“理”并不像哲学那样进行抽象的说教,而是诗人通过自己的生活,把自己的生活体验直白的陈述给大家。《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前四句描述了心和地,述说了诗人内心的平静,不受世俗的干扰,不受客观环境的影响,遵从自己的本心和主观精神。“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个不经意间自己的内心就与山悠然的相会了,自己仿佛也身处于一片美妙的风景之中。诗人置身于美景之中,其心瞬间受到感染,带给他无限的喜悦。陶渊明的诗作不仅仅表达了诗人的喜悦,更需要去细细品味,领悟出诗作中诗人对人生的感悟、对历史和宇宙的认识,意境非常高远,言有尽而意无穷。

再如《归园田居》,诗人在这些诗作中不仅细致的描写出了幽美、纯洁的田园风光,以及自己对这种风光的由衷喜爱。同时体现了宁静质朴的田园生活,以此更加衬托出上层社会生活的欺诈、虚伪、互相倾轧现象,使人加深思考。“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通过同朴实的劳动人民的对话,诗人更感与普通百姓相处的乐趣。所以,陶渊明的田园诗除了表现了丰富的现实生活内容之外,还充分表达了诗人对于劳动人民的尊重、喜爱之情及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而且也表达了诗人的志趣,不被功名利禄所诱惑及对黑暗社会的极端厌恶之情,不愿和黑暗社会同流合污,看透官场的尔虞我诈,表现了诗人的高风亮节,向往内心的恬静,心中自成一片天地,这也是促使他成为田园诗人的原因之一。虽然田园景象十分朴素平淡,但是诗人不是孤独的,在诗作中处处体现了他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气质。而且由于他从自己的亲身感受出发以自己的人生体验作为背景的,实现了诗作与自我高度的统一,同时又独具个性。所以田园生活不仅是作者审美的对象,更是诗人诗歌的终极本体,陶渊明在自我的对象化中完成了对田园的描绘。如《桃花源》就集中反映了广大农民希望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和平幸福生活的强烈的愿望,并启发着人们与不合理的社会现实相抗争。陶渊明的田园诗充分的表现出诗人和黑暗官场的彻底决裂之心。虽然诗人对这个社会看得十分通透,看到了社会的腐朽,但是他的能力有限,不能对社会进行改变,找到正确的途径去拯救这个黑暗的社会,但是诗人这种追求自身的道德完善和人性的美好,也值得被肯定和赞扬。

虽然陶渊明的诗中描绘的景物往往都是那些平淡的日常事物,比如村舍、穷巷、豆苗、鸡犬、桑麻、荆扉等没有什么特别指出,但是,在平淡中我们却可以看到诗人给以我们的警策,这些朴素的语言虽说直白,但是在当中我们却可以看见绮丽。他的诗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夸张的成分,有的只是白描,只是简简单平常常,但是这份简单,这份平常却营造除了一份冲淡之美。即使是平常人的生活,在诗人的精心组织之下也产生了不同他人的极具美感的意境。诗人通过现实中的平淡的田园美景表达了自己的心灵境界和精神境界,这是陶渊明田园诗最主要的艺术成就。此外,在品读诗作的过程中我们还能体会诗人非同寻常的事物表达方式和意境延伸方式,只是简单的对一些田园风景和生活进行描写,寥寥数字就将自己对自然的喜爱和对世事的鄙视,发挥的淋漓尽致。诗人在自己的诗作之中融入了自己的感情,对田园生活和自然美景的热爱,让人在读诗时仿佛身临其境漫步在田园中一样,让人体会到无尽的美感,带来无穷的想象,这也就是所谓的“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所以说陶渊明的诗虽然语言朴实,但是却高度精练,营造的意境真实富有生命力,正如元好问说陶诗“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悠然田园生活篇9

时光永远吹不尽的是历史的风韵。所谓“中国风”,其实就是中国的现代元素和传统精神的统一,仿佛远离了都市的喧嚣,回归到宁静的古朴家园,微风拂过,树影斑驳,蝉鸣吟唱,叶子沙沙作响,伴随着远处传来的阵阵琴声,在耳边轻说着古老的往事。

承载历史厚重、寄托怀旧情绪的中式家居,瑰丽如昔尤其突显品位与尊贵。古家具的复兴、中国元素的装饰,为生活增添了一丝淡雅的怀旧感一种从容的古典浪漫,桌旗则往往能承担起画龙点睛的角色。

搭配要点:

古风的色彩,古风的形态与古家具和谐搭配,古为今用。

1 红色对于中国人来说是无比特殊的颜色,蕴含着永恒、光明、生机,温暖和希望。红色的桌旗让餐桌热闹了起来,洋溢着浓浓的年味。>特力屋

2/3/4 青花瓷,景泰蓝、中国红、如意扣,刺绣……这些古典元素的重新创造及运用,不需要太多的描述,便将我们带到那个沉淀着平和、内敛的东方之美的久远年代。>路易雪莱

华贵典雅风

精细的手工、华丽的饰物,高贵的配色……这一切碰到了一起,组合成了绚丽夺目的华贵家居风处处透着令人倾慕的气度不凡。华贵之余,也不忘崇尚家居一如既往的舒适,这也是新古典主义的精髓所在。

带有异国情调的新古典主义,配以现代的居室风格,整体设计无不透露着一种优雅的居住美感。用桌旗等软装饰来装点角落,对室内风格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轻易便将人引入一个如梦如痴的浪漫境界。

搭配要点:

力求简单却又不失华丽的贵族气息。

1 紫色向来都是神秘、雍容的代言,可以让深紫的整体布艺为空间定下魅惑的基调,再在立柜上装饰桌旗,起到了遥相呼应的作用。>路易雪莱

2 闪亮的珠片,镶嵌着手感极佳的羽毛,整个桌旗犹如一件华丽的皮草披肩,让茶几成为“客厅party”的主角。>路易雪莱

3/4 简约的花纹并不代表就远离了高贵,深咖的颜色与隐隐反光的布质,与其他的配饰组合,演绎的是低调的华丽。>路易雪莱

悠然田园风

很多人的心中都会有这样一处平静柔情的乡村田园,清新惬意的白色屋房静静地伫立在开满蝴蝶花的乡间草丛里前廊荡荡悠悠的秋千布满鲜花的餐桌,那些图案清新自然的装饰被天衣无缝地嵌入房间的各个角落里……多么恬静的田园风格!

与其说田园是一种风格,还不如说是一种生活态度。我们义无反顾地追逐都市的繁华与喧闹,但内心深处却对恬静田园的栖居充满了无限的渴望与向往!

1/2 花朵、鲜果似乎象征着田园的浪漫,一款淡雅的花朵、印花的桌旗,则让空间充满着浓郁的田园气息,静静地毫不张扬地散发着复古怀旧的情怀,在彰显浪漫田园的同时,更加增添悠闲气息。>路易雪莱

搭配要点:

离不开的浪漫花朵,散发着怀旧复古的气息。

3 格子是时尚界永不过时的设计元素,在家居空间的装饰设计上亦然。不仅花纹图案和格子的色调统一,桌旗与桌布,窗帘,抱枕的成套布艺装饰也让家的情调更加整体、和谐。>路易雪莱

4 以淡渍的粉色为主色调,配上同样淡雅的花纹,纱绣的蕾丝边……这一切堆砌在一起,让人如同进入了小公主的家,浪漫而充满着少女的情怀。>路易雪莱

质朴简约风

简约是不变的时尚是品位的象征,简单,质朴的天然材质更使原生态家居富于一种清雅脱俗的美感,正应了那句古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在自然、随意、舒适的个性中,营造出最浪漫最温馨的家居感受,而且是来自于心底的真实渴望。

不仅是在炎热夏季,对于休息栖息的温馨港湾,不可或缺的就是自然纯朴的舒适感。素色、典雅的桌旗让餐桌瞬间清凉,也给人以触觉与视觉的满足。

搭配要点:

无需设计上的大动干戈,只需承载着返璞归真的心,叠拼起原生态的记忆。

1/2 在人们回归自然,崇尚绿色纺织品的今天,亚麻纺织品以其挺括滑爽、透气凉爽的特点,以及返朴归真的自然之美,牢牢占据着家居生活角色中的重要位置。>HarborHouse

悠然田园生活篇10

站在外桐坞村边,远方山峦乔木森森,一垄垄茶田围绕在山腰间,这满目的绿让一缕悠悠茶香也随即在心头荡漾开来。

多数人认识外桐坞,皆是因茶结缘。外桐坞位于素有“万担茶乡”之称的龙坞茶叶基地之中,是西湖龙井茶的主要产地,不少人便是冲着茶园品茶而来。

入得村中,寻一间环境雅致的茶室落座,热心的茶农端上新茶,但见一簇新绿在玻璃杯中跳跃,人也顿时变得悠然起来。吹散热气,呷一口茶水,宜人清香温润到心底,洗涤走了城市的喧嚣烦恼。外桐坞的悠闲时光就是这样茶香诱人。

说到茶园,来了外桐坞,不可不去纪念室、茶园,看一看伟人与外桐坞的故事。1954年,来杭州考察的听说城西的屏峰山上有山兰,对兰花情有独钟的他便在一个春日里来到了外桐坞,此后又三次到外桐坞村调查研究。

茶农们感念元帅的关爱,在他栽种的茶园旁修建了一座凉亭,取名元帅亭,又将这片茶园命名为“元帅茶”。当年接待他的大队办公室已改建成纪念室,隔壁开辟了一座兰园,人们用雕塑再现了一代伟人在外桐坞村独坐品茗赏兰的情景。

外桐坞的美,美得古意盎然。

推开窗,起伏青峦衬着窗框俨然一副山水画;步出门,绕着西山游步道漫步,沉浸在芬芳茶味里……小茶村的生活让无数游人艳羡。或许,我们也可以停驻几日体味一下,地点就选在村口的生态农庄——憩心亭。这可是京城百年老字号餐饮品牌张一元开办的,集品茶、京菜于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