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不断的思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1:35:15

剪不断的思念篇1

一、注重剪纸艺术教学理念,丰富小学美术课堂内容

教师要注重剪纸艺术教学理念,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不断丰富小学美术课堂内容。在剪纸艺术教学中,教师利用形象生动的图案,结合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动手剪的兴趣,全面调动学生的感官,引导学生积极地探寻剪纸艺术的专业素材和相关美术知识,让学生快乐地学习。从技法上讲,剪纸是民间艺术,也就是在纸上镂空剪刻。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围绕某个核心内容和重点概念,优化教学内容,丰富课堂教学,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审美能力,把美术与生活实际有效结合,养成留心观察生活细节的好习惯。如,在教学《画小手》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自己的手摆到白纸上,用铅笔勾勒出轮廓,再剪出来。这既锻炼了学生的绘画能力,也提升了学生的美术素养。教师应让学生的思维回归大自然,培养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细节,不断丰富小学美术教学内容。

二、开展剪纸艺术教学活动,优化小学美术课堂教学

剪纸艺术能培养学生的灵动性思维、美术素养和视觉意识。在剪纸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用剪刀、纸剪出想要的造型,帮助学生建立自信,让学生看到生活中的美,感受美,提高艺术情怀。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开展剪纸活动,能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随心所欲地抒感,自由陶冶情操,学习美术,激发创作灵感。在课外,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剪纸活动,定期引导学生到大自然中感受景物,把所看、所想的内容记录下来,用剪纸艺术表达出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的创作思维,全面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分组开展剪纸活动,让学生了解剪纸创作的基本流程,从而提高学生的剪纸技能。教师在剪纸课题研究和美术教学方案制订过程中,要汲取当代教学理念,激发学生的美术创作欲望,鼓励学生多剪,通过剪纸活动学习美术,提升剪纸的技巧和能力,从而提高活动实效,进而提高学生的美术创作技能。

三、融入剪纸艺术教学技巧,充实小学美术课堂教学

剪纸的种类多种多样,教师应该要求学生了解各种剪纸。教师应该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理念,在美术教学中融入剪纸艺术技巧,充实小学美术课堂,打造艺术性的美术课堂,引导学生找到美术创作的突破口,提高学生发现美、表现美的能力,让学生发挥自身优势,创作出丰富多彩的美术作品。此外,教师要激励学生多剪、多学、多问,给学生展现不一样的艺术形象,调动每一名学生绘画和剪纸的积极性,让学生把生活素材合理地运用到美术创作中。由于剪纸的工具、材料获取方便,所以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剪纸工具,创造良好的剪纸创作环境,让学生充分融入剪纸活动,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和视觉意识,发挥剪纸教学不可替代的特性。把剪纸活动融入小学美术教学,旨在使美术教学集审美与实用于一身,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把美术课堂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更有效地学习美术。将剪纸活动与小学美术教学相结合,能让学生把所学理论知识和动手操作相结合,自由想象,自主探究和感受,培养动手能力和理论知识,实为一种有价值的课堂教学模式。

结语

剪不断的思念篇2

新授课上,学生已经对长方体的面、棱、顶点有了一定的认识,但由于缺乏与具体特征结合的经历,在解决问题时常出现错误,阻碍了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基于此,我对“认识长方体”一课教学的巩固练习做了如下设计。

教学片断一:认识长方体棱的基本特征

师:展开长方体至少要剪开几条棱?(学生猜测4条、8条,并想动手剪开试试看)

师:如果只给一个长方体的展开图(如图1),想象一下,该怎么剪?

生1:先在图形四周标出数,能标出7对数,再两两合并成一条棱,能剪开7条棱(如图2)。

生2:一共12条棱,中间有5条没有剪开,所以有7条棱是剪开的。

师:看来,大家都非常明确地认识到长方体有12条棱这一个特征。想象一下,剪开长方体的哪7条棱呢?

生3:上面剪开3条,下面剪开4条。

师:现在我们来剪开,看看是不是大家猜想的那样。

……

教学片断二:认识长方体面的基本特征

师(出示印在网格上的平面图,如图3):判断这些图,想象一下哪些可以围成长方体,哪些不能?

生1:图①中缺少一组完全相同的相对面,不能围长方体。

生2:图②中相对的两个面完全相同,可以围成长方体。

生3:图③中缺少一组相同且相对的面,不能围成长方体。

生4:图④中两个面相交的棱不是一样长,不能围成长方体。

师:现在大家动手操作验证一下。(生动手操作)

师:通过想象和验证,发现是否能围成一个长方体要考虑什么?

生5:看相对的面和相邻的棱是否相等,还要看相对面的位置是否合理。

……

思考: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空间观念的形成有赖于物体表象到抽象的过程建构,即‘物体表象——抽象——表象’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如何让学生从表象过渡到抽象,再从抽象内化为表象,动态想象在其中起了一个关键的桥梁作用。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将动手操作当作主要环节,过早地让学生进行操作,于是学生亦步亦趋,缺乏动态想象,使操作失去了应有的思维价值。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该如何立足动态想象,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呢?

1.挑战思维,激发动态想象

对于立体图形的立体性而言,学生对它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为此,设计有效的数学活动,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在头脑中逐步建构清晰、稳定的表象,有助于学生想象能力的发展。如教学片断一中,设置如何剪开长方体的活动,引导学生想象并逐步深入探究,使他们一步步地在头脑中建立长方体从面到体的立体空间,实现表象和抽象的过渡。

2.观察猜想,发展动态想象

观察和猜想犹如鸟儿的两翼,对学生思维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尤其在培养空间能力方面,学生欠缺的是观察的策略。这就需要教师既要深入挖掘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对视觉符号与图形概念建立有效联系,又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进行数学猜想,发展动态想象。如教学片断二中,呈现长方体的展开平面图,其目的是在观察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猜想能力,而后让学生进行验证,使学生的思维既具有挑战性,又具有针对性。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解答问题时,发现了边数与棱数之间的规律,从而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经历了长方体剪开和展开的想象过程,建造了由体到面再由面到体的学习环境,为思维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3.经历过程,内化动态想象

动态想象既是一个数学思维过程,也是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究的过程。此时,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关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并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进行数学化思考,对动态想象实现必要的内化过程。如教学片断二中,在网格上展示长方体的安排,就是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想象,在头脑中构建从面到体的过程。学生通过对长方体面这一特征的认知,经历了一个想象和判断的过程,并建立了全面、有序的思维模型:如何围成一个长方体,既要看对立的面和相对的棱是否相等,还要看相对面的位置是否合理。

剪不断的思念篇3

关键词:弹簧;弹力;剪断

弹力是高考命题的一个重点,弹力的大小与方向时刻要与当时的形变相对应,因此也成为高中学生理解的一个难点,本文将通过几个例题来分析高中物理中剪断弹簧后弹力的变化情况。

一、弹簧的弹力是一种由于弹簧形变而产生的一种接触力。当题目出现与弹簧相关联的物理情景时,需要注意弹簧弹力的大小与方向时刻要与当时的形变相对应。在题目中一般应从弹簧的形变分析入手,先确定弹簧原长位置x0,现长位置x,找出形变量x=∣x-x0∣与物体空间位置变化的几何关系,分析形变所对应的弹力大小、方向,以此来分析计算物体运动状态的可能变化。

二、由于弹簧的特殊结构。弹簧的弹力是渐变的,而不是突变的,弹力的变化需要一定的“时间”。有时充分利用弹簧的这一“惰性”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因此分析弹簧问题时利用弹簧的惰性自然成了分析弹簧问题的思维起点。但对于从中间剪断弹簧的问题时,则弹簧的弹力将消失。

例1.a、B球质量均为m,aB间用轻弹簧连接,

将a球用细绳悬挂于o点,如图示,剪断细绳的瞬间,试分析aB球产生的加速度大小与方向。

分析:

开始a球与B球处于平衡状态,其受力图示见右:

剪断绳oa瞬间,a、B球均未发生位移变化,故弹簧产生的弹力kx也不会变化,kx=mg,所以剪断绳瞬间,B受力没发生变化,其加速度aB=0;a球受到合外力为kx+mg,其加速度aa==2g竖直向下。

例2.试分析,将上题中绳与弹簧位置互换后悬挂,将绳剪断瞬间,aB球加速度的大小与方向?

分析:开始a球与B球处于平衡状态,剪断绳aB瞬间,a、B球均未发生位移变化,故弹簧产生的弹力kx也不会变化,kx=2mg,所以剪断绳瞬间,B受力发生变化,其加速度aB=g;a球受到合外力为kx-mg,其加速度aa=(kx-mg)/m=g竖直向下所以,aa=g,竖直向上;aB=g,竖直向下。

例3.如图所示,质量相同的两个小球a、B用两根完全相同的弹簧Ⅰ、Ⅱ连接,则当仅剪断Ⅰ、Ⅱ中的一根的瞬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剪断Ⅰ上端,则a、B的加速度aa=aB=g,方向竖直向下。

B.若断剪断Ⅰ下端,则a的加速度aa=2g,方向竖直向下;B的加速度aB=0。

C.若剪断Ⅱ上端,则a的加速度aa=g,方向竖直向上;B的加速度aB=g方向竖直向下。

D.若剪断Ⅱ下端,则a的加速度aa=g,方向竖直向下;B的加速度aB=g方向竖直向下。

分析:对于同一根弹簧,不管是剪断哪端,结果都是该弹簧的弹力消失,另一根弹簧的弹力不会发生突变。

1.若剪断弹簧Ⅰ

a.物体受到重力和弹簧Ⅱ向下的拉力mg,合力为2mg,加速度aa=2g,方向竖直向下。

B.物体受到重力和弹簧Ⅱ向上的拉力mg,合力为0,加速度aB=0。

2.若剪断弹簧Ⅱ

a.物体受到重力和弹簧Ⅰ向上的拉力2mg,合力为mg,加速度aa=g,方向竖直向上。

B.物体受到重力,加速度aB=g,方向竖直向下。

答案BC

例4.如图所示,弹簧上端固定在一点,下端挂一木匣a,木匣a顶部悬挂一木块B(可当作质点),a和B的质量都为m=1kg,B距木匣底面h=16cm,当它们都静止时,弹簧长度为L,某时刻,悬挂木块B的细线突然断开,在木匣上升到速度刚为0时,B和a的底面相碰,碰撞后结为一体,当运动到弹簧长度又为L时,速度变为v=1m/s。求:碰撞中的动能损失ek;

解:从B开始下落到弹簧长度再次恢复为L的过程中,系统损失的机械能为:Δe=mgh-?·2mv/2=0.6J则碰撞中动能损失等于系统的机械能损失:ΔeK=Δe=0.6J通过上面几个例题,我们对弹簧弹力的变化从弹簧的连接物体处剪断和从弹簧某处剪断及弹簧的能量改变来分析这类问题。以提高学生多方位,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更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通过上面几个例题,我们对弹簧弹力的变化从弹簧的连接物体处剪断和从弹簧某处剪断两点入手来分析此类问题。以提高学生多方位,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更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高中物理课本.(人教版第一册).

2.高中物理易错题例析.安徽教育出版社1992.

剪不断的思念篇4

(一)线条

受工艺的限制,剪纸的画面基本由线条构成,其图形之间多为镂空且需线线相连,否则难以制作成型且不便于粘贴使用,而这一特性又恰恰是剪纸的艺术特色。纵横相连的线条,形成了阳纹剪纸线线相连,阴纹剪纸线线相断的特点,因而产生了刻不落、剪不断的结构形式。

(二)图案

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高度的概括力决定了剪纸的图案造型,艺术形象的创造就是抓住现实生活中最打动人、最能表达实质的形象特点,再用以夸张、变形等手法配以简洁的线条来完成创作。整个作品倾向传情而不刻意写形,重写意而不在写实,远近人物可以同等大小,人与牲畜可以同等高度,摆脱原始形象的人物鸟兽,都可以被抽象为点、线、面的组合体,能工巧匠利用手里的剪刀和纸可以让客观对象完全服从并创作出富有装饰性的抽象艺术作品。民间剪纸艺术的构成特点造就了它相对独特的造型体系,其创作技巧和造型观念隐含着特定的艺术规律。一些优秀的剪纸作品在造型上也蕴含着各种形式美的法则:整体连贯、对称均衡、疏密对比、向心放射等千变万化的形式,也为剪纸作品增添了更多的装饰美感。

二、创作思维的自由性

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真正的艺术创作需要满足一种深层的心理需求,经验丰富的民间艺术家们,对于作品的造型构思早已做到胸有成竹,他们具备即兴创作的能力,无须刻意强调创作前的构图,而是围绕画面的主体情节,随思维过程慢慢展开画面,这种创作过程体现出作者的真实情感,构建了劳动人民的心灵世界。想象可以说是民间剪纸图形设计的一种重要思维方式。创作过程可以不受现实生活的制约,随心所欲,无拘无束。从民众自己的描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那种发自内心的对“美”的追求。“画画无正经,好看就中”“,随心走,穷乐呵”。这些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他们对审美主体的心理感受。民众认为“好看”的都可以出现在画面中,于是就有了我们看到的“虎头鱼身”“人首狮身”“麒麟送子”,以及想象中的飞龙、凤鸟等。这种创作方式又分为几种类型,一种是对自然形态进行嫁接,借万物为我用,将毫不相干的图形组合在一起,这类图样虽然保持着自然中的形态特征,但又是自然物象的升华,使图像更具装饰性;另一种是作者根据自己臆想出来的物体,将梦幻中的形态变为现实;还有一些是将不合乎自然规律和时空观念的画面、场景组织在一起,这种人为的图案组合既表现出时间、空间的延续,又打破了客观逻辑对构图的拘束,从而表现出事物的多层次、多角度和多瞬间[2]。剪纸《马吃草》中出现了三面人、多头马的形象,对此作者的解释是:“牲口吃草肯定不会只吃一个地方,娃娃照顾马吃草也不能只盯着一个方向。”山西剪纸作品《一座房子》,剪纸艺人把房子内部的人物、室内的家具、陈设以及房屋侧面的大门全部剪了出来。作者根据自己的思维理解和生活经验,将屋子里该有的物体一起呈现在作品上。陇东剪纸《猫捕鸟》,猫的肚里有一只老鼠,老鼠的肚里又有一只小老鼠,创造出了“鼠在透明猫腹”的奇特效果,这一创作过程的自由性和主观性也真实地反映出民众的愿望和情感,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和对生活的体验,把劳动人民心中完整的图式和视觉认知观念转换为可视图形的艺术形式,创造出一个个符合自我意愿和需求的理想世界。

三、题材内容的象征性

剪纸的题材广泛,寓意丰富,风格迥异,表现的内容大都是生活中的人物、植物、虫鱼鸟兽以及超越客观生活的神话传说、戏曲杂剧等,包罗世间万象[3]。画面的主体常借助生活中普遍的事物,围绕着吉利、祥和的美好愿望,开展主题创作,巧妙地将谐音、象征的手法应用其中,表达出深刻的寓意。

(一)谐音

谐音在民间被称为“口彩”,利用中国汉字音、意相通的特点,在吉祥纹样中以客观事物的语音类比同音的事物。如鸡与“吉”同音,寓意大吉大利;金鱼与金玉近音,用金鱼水缸构成剪纸画面,寓意金玉满堂;团花剪纸样式中五只蝙蝠组成一圈,中间一个寿桃,称之为“五福(蝠)捧寿”,一个怀里抱着金鱼的娃娃端坐在莲花上面,预示着“连年有余(鱼)”此外还有“三阳(羊)开泰”“喜上眉(梅)梢”等。

(二)象征

象征法大多是借助某一物象传达某种概念,使人产生联想。剪纸作品的这类题材主要是托物言志,借助现实中的事物表达吉祥意念,如以葫芦、石榴、莲蓬隐喻多子;如意与花瓶剪在一起,寓意如意平安“;老鼠嫁女”寓意人丁兴旺,子孙满堂[4]。以寿桃、松树、仙鹤寓意长寿;以兰花、梅花象征高贵的品格;以鸳鸯和双飞燕寓意夫妻恩爱、白头偕老;“龙凤呈祥”“凤穿牡丹”象征婚姻的圆满和甜蜜;以并蒂莲比喻伉俪永结同心等。吉利祥和观念自古至今都是民众生活所向往和追求的,所谓“形必有意,意必吉祥”,这些思想表现了劳动人民丰富的遐想和含蓄的气质心态。综上,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用自己特定的表现语言,传达出丰富的内涵,作为民间工艺美术最具特色的艺术之一,显示了人类艺术最基本的精神品格和审美观念,寄托了人们朴素的理想与信念。从美学角度去审视民间剪纸的审美特征,我们也许会用很多专业名词去描述它:粗犷与细腻,夸张与写实,质朴与柔媚,稚拙与成熟等。在众多剪纸作品的图形里,民众向我们展现了太多奇思妙想的艺术形象:简练概括的造型;以形写神的审美价值;托物言志的美学观念;合情不合理的审美趣味等。这类以实践理性为基础、以诚挚的情感抒发为目的的审美趣味表现出来的创作样式,成就了民间剪纸独特的艺术特色,使其在世界美学史上流光溢彩[5]。

四、结语

剪不断的思念篇5

关键词:剪纸艺术;包装设计;传统文化

剪纸艺术源于生活,具有很强的生活气息。它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散发出传统艺术的无穷魅力,即通过一定的艺术手法和表现形式反映出人们的所观、所思和所感,让人们感受到传统艺术之美。设计师从传统艺术中找到了现代设计的切入点,并将传统艺术与现代审美相结合,把剪纸艺术形式应用于现代包装设计之中。这样做一方面丰富了包装设计的视觉形象,提升了产品的吸引力;另一方面,汲取和传承了传统文化精华,提升了产品包装的文化内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对于剪纸艺术的认知

剪纸艺术作为一种朴实的传统艺术表现形式,不受价值观念和功利思想的制约,表达出人类艺术最基本的精神品质,代表着大众的审美观念,体现出丰富的生活情趣。长期以来,剪纸艺术成为人们生活中应用得最为广泛的艺术形式,也是我国传统装饰艺术之一。

首先,从技法方面看,剪纸就是在纸上剪刻图案和文字,表现出创作者的理念与思想。创作者往往会结合实践经验,在生活中选出最适合的题材,开创以雕刻、镂空为主的独特技法,造就剪纸特有的艺术形式。随着剪纸技术日趋成熟,在设计和应用过程中,又相继开发出了拼色、撕纸、烧烫、染色、衬色、勾描等多种剪纸技法,使作品细如真丝、粗如泼墨,可以黏贴摆衬,也可以悬空吊挂,丰富了剪纸艺术的表达内容,也使题材更加宽泛。技法的纯熟促使剪纸艺术具有简单概括、构思大胆、夸张传神、应物赋形、富于装饰、善于比喻、幽默取巧等审美特点。而这些特点不是剪纸艺术最初就具备的,而是人们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提炼、创造出来的,后通过创作者精湛的剪纸技术创作出了完美的艺术作品。可以说,剪纸艺术彰显了社会美与自然美,且其本身也具有形式美与艺术美。

另外,由于剪纸艺术所需要的工具和材料比较简单,剪纸技法也易于掌握,有别于其他的艺术门类,形成了独有的特色,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其次,从艺术作品形象方面看,由于受到民间剪纸自身局限性的制约,剪纸艺术往往不能表现过于纷繁复杂的画面,形象比较单一。但单一不等于单调,以少喻多、凝练传神为剪纸艺术的最高境界。从某种程度上说,艺术作品形象的单一性往往更具吸引力,更加单纯、简洁而有活力,往往单一的形象更加引人注目,它是创作者能捕捉到的最本质的事物,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再次,从形式风格方面看,剪纸艺术独有的民间艺术形式和风格,注定了其是一门易学难通的民间艺术。剪纸创作者大多是乡村妇女和民间艺人,他们通过对生活中事物的观察以及自己的所思所想,以淳朴的情感和直觉为基础,造就了剪纸艺术浑厚、单纯、明快的特殊形式。相较于其他门类的艺术,剪纸艺术往往更加注重线线相断和线线相连以及构图造型的图案化,重点突出图案夸张、简单、优美等特点,让作品具有节奏感且色彩简单明快,要注意在创作过程中一定要稳当、准确和巧妙。另外,剪纸艺术可以反映出最深刻、最全面的现实生活,同时也能展现出精美的艺术创作过程与创作者的情感变化。而观者在面对朴实的剪纸艺术时,一定要保持客观、积极的态度,努力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用心体会剪纸艺术贴近心灵、装点生活的情趣。

二、现代包装设计对剪纸艺术的追求

随着时代进步,现代包装设计的理念有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现代设计师不断地学习中外包装设计中的新思想与新理念,并应用于自己的设计作品之中,以适应现代包装设计的发展要求。而现代设计作品往往不以单独的表现形式而存在,越来越注重对于文化内涵的体现,从而将传统艺术形式(如民间艺术、水墨画艺术,书法艺术等)应用于现代包装设计之中,形成了各式各样的风格。这种风格最能反映出观者的审美情趣与价值观念,也最容易触动人们的内心情感。基于此,现代包装设计汲取传统民间艺术元素,运用现代设计审美法则,将“民间剪纸”这种艺术形式应用于现代包装设计之中,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视觉冲击力。传统艺术与现代包装设计的结合,是民族文化元素应用的一种创新手段。在现代包装设计中采用剪纸艺术元素,并不是对传统文化直线性的继承,而是一种在艺术设计发展中的取舍,或是在设计方面的创新。因此在现代包装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只有合理地融入传统元素,更新设计观念,在本土化的基础上运用先进的设计方法,融会贯通、兼收并蓄,才能设计出拥有时代风格和中国特色的包装设计作品,进一步引起消费者的共鸣和认可。

三、剪纸艺术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在当前市场的“品牌大战”中,商品扮演着重要角色。而商品包装也正以各种优势宣传着自身价值。从品牌大战到产品自身价值的宣传,包装形象发挥着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包装的新风格、新形式、新材料都成为设计的突破点。由于剪纸艺术具有成本低、材料简单、流传性强、应用地域广泛且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特点,其应用性、装饰性也更加广泛。在诸多设计案例中,很多包装设计运用到剪纸、皮影等传统艺术形式。然而,当一幅幅优秀的剪纸艺术作品呈现在我们面前时,面临的一个突破点,即如何才能将剪纸艺术与现代包装设计进行完美结合,这是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

(一)剪纸题材的应用

成功的包装设计,主要包括包装结构、形象装饰与品牌文化内涵三大部分。而包装设计的文化内涵则显得尤为重要,它可以充分体现人们对于精神层面的追求,并赋予作品一个主题,以展现独特的文化品位。民间剪纸的题材内容十分丰富,多是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展现出美好的理想与愿望。通常情况下,民间剪纸艺术的题材都是表现具体的事物和形象,如松树、仙鹤、灯笼,桃子、鱼等,大多为日常生活中的题材,质朴而寓意深刻,如寓意着福、禄、寿、喜、吉庆有余、金玉满堂等。灯笼寓意着“五谷丰登”,而松树、松鹤具有“长青不老”之意。这些题材的表达,一般是利用某一具体事物的形态而使人们产生联想。因此,创作者在考虑剪纸题材的应用时,不仅要重视题材的形象美,还要重视题材的内在美和寓意。在很多现代包装礼盒设计中,诸多背景色会采用中国红来表示节日的喜庆氛围,图案多用白色,以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在纹样设计中,也会考虑到运用吉祥美好的纹样作为礼品的包装形象,与寓意美好的内容互相结合,为大众所喜爱。在包装主题形象中选用民间剪纸题材,在保持形式与内容统一的前提下,不仅展现出包装形象的独特个性,而且在情感上易于与受众产生共鸣,产生心理上的归属感与认同感。然而,笔者认为,在现代包装设计中采用传统剪纸题材应该注意一些问题,即传统剪纸艺术中经常会涉及到宗教、传说、历史、民俗等内容,因此在现代包装中运用民间剪纸题材,应避免与当地的信仰、民俗文化等产生冲突。例如,在中国“松鹤”题材常常被用于祝寿,寓意着健康长寿,而在法国却代表着“不吉利”。因此设计师在选择剪纸题材时,一定要考虑不同国家的地域文化差异。只有尊重设计主题和设计文化,才能更好地表达出产品包装设计的文化内涵。

(二)剪纸纹样的应用

完整的包装设计不仅需要完整的骨架设计,更需要外部形象的包装和装饰。在此过程中,剪纸纹样的使用成为表现包装设计民族文化的重要方面。剪纸纹样大多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关,在表达过程中,从情感上更容易与人们产生共鸣。剪纸纹样的象征性和浓厚的生活气息,使其具备了无可比拟的朴实美感,也散发出了独特魅力。例如在包装设计中常常使用民俗文化中的“鱼”纹样,谐音变为“余”或“裕”,代表着“吉利有余”“连年有余”,具有祈盼吉祥、富贵的美好寓意。另外,辅助纹样也经常运用最典型的传统纹样“卷草纹”,将剪纸纹样进行了合理再利用。因此,如何对剪纸纹样进行现代设计的应用,值得每一位设计人员进行深思熟虑,让其实现最大的艺术价值。

(三)剪纸技法的应用

剪纸技法成就了剪纸艺术的独特形式。“剪纸”换言之,即刻纸,是以纸材料为主要面材,以剪刀和刻刀为主要工具进行创作的艺术形式。在剪纸过程中,可以根据作品的需要进行细线造型或者粗线造型,形成对比强烈而又玲珑通透的视觉效果,展现给观者一幅镂空手法的艺术作品,通透而有层次。正是镂空形式的独特表达,才彰显出剪纸阴阳纹的艺术意蕴。纹样中阴纹结构需要线与线之间断开的形态,但阳纹却要线与线的相互关联。这种断裂与关联的连绵不绝,表现出了作品的紧凑感以及强烈的形式美感,成为剪纸艺术表现手法的奇观。在现代包装设计中,镂空的民间剪纸形式十分常见,往往以红色为整体背景,诸多纹样也采用了民间美术中的象形手法。形象本身就相当于一幅阴刻线的剪纸,用来打造阴阳效果。图形纹样用镂空的形式以反白效果呈现,既有表层的纹样含义,又有深刻的寓意,使形象设计与品牌推广保持一致。在很多传统纹样中,往往都比较注重纹样的寓意,在剪纸艺术上常用的比喻手法,在包装设计上也同样适用。镂空的艺术效果展现出了独特的工艺,将抽象的设计图案和丰富的情感呈现给受众,让人们在感受包装设计传递的视觉信息的同时,深刻感受到了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由于镂空剪纸变化莫测的特性,因此在现代包装设计中,设计师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充分利用镂空工艺的特色来表现包装的视觉形象,运用合适的材料进行创作,进而传达出商品的特点与功能。运用镂空工艺表现产品包装设计有明显的优势,可充分展现出剪纸的特点,使产品包装设计的形象更加丰富。设计师可以根据产品的包装需求,运用花纹镂空来表现包装的设计主题,通过镂空工艺对题材、内容和形式进行表达,实现包装设计与民间剪纸艺术的有机结合。可以说,将剪纸的镂空艺术形式在包装设计上进行创新应用,是对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形式的有效传承。

四、结语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句至理名言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现代设计。我们提倡在现代设计中传承传统文化,就是要立足本土,做到古为今用。剪纸艺术作为传统民间艺术之一,具有很强的人文性与民俗性,其拥有自身的艺术特色,不断影响着现代设计的发展。而现代包装设计中在考虑到剪纸艺术应用的同时,也应考虑到其中产生的诸多问题。因此,把握传统文化,提升现代设计意蕴,既是对传统文化的发扬与传承,也是传统艺术在当今设计领域中再生价值的展现。而我们在借鉴和运用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还需要不断寻找与现代文化契合的方法与规律,结合现代设计理念,创作出具有民族特色的设计作品。

参考文献:

[1]祖乃生,李娜.包装设计[m].安徽:安徽美术出版社,2006.

[2]易心,肖子翱.中国民间美术[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

[3]常芳.民族化包装的形式特征[J].包装工程,2005(5).

[4]郑欣.包装设计民族风格的探讨[J].装饰,2006(3).

[5]白晗夏.论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风格特征及成因[D].中央美术学院,2003.

剪不断的思念篇6

一、阜阳民间剪纸艺术的农耕文化背景

(一)以天、地为本的自然观

《黄帝四经》曰:“人之本在地。”《管子•乘马》曰:“地者,政之本也。”固守土地、崇拜自然是阜阳乃至整个中原地区农耕文化的核心思想,日月星辰的运行,四季的更替,植物的枯荣,土地的肥沃与贫瘠等,不仅会影响到人们的生活,也会影响到人们的思想情感。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天地自然不仅是“本”,而且还拥有“大美”,故民间艺术自从产生之日起便表现出强烈的亲土地、亲自然的特性。余达忠先生认为:“自然作为一种背景性存在影响和决定着人们的生活与思想,对于自然的崇拜是自然而然的,尤其是农耕社会的早期,自然崇拜是一种普遍的思想观念,社会的神话、信仰、习俗、仪式、歌谣等就在这种自然崇拜中形成和奠基下来。”刘继成先生也认为:“人对自然的高度依附性,决定了观念领域对自然价值的全面肯定。正是因此,在中国古代思想中,天道自然,不管是对儒道还是墨名法,都是哲学认知的起点,‘天人合一’则是共同的价值选择。”通过对甲骨文中“艺”、“乐”和“美”字的分析,他认为这些能够反映精神特征的文字均与自然、农业有关,“后世‘艺’由农业种植发展成为雅化的技能,即‘六艺’,进而发展成精神性的‘艺术’‘;乐’由对谷物丰收的礼赞发展为普遍性的快,进而发展为表达快乐的艺术形式‘音乐’;‘美’则由视觉的胖大和味觉上的鲜,发展成为一般性的审美。这种词义的演进,一方面体现出人类从物质向精神、从实用向审美、从向美感进化的趋势,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农耕文明对于中国美学和艺术的奠基性。”从对土地的关注到对田间劳动力的需求,生殖繁衍便成了农耕文化中一个重要的命题,有趣的是,原本是人类生殖繁衍的问题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却与创造天地万物的阴阳观念紧紧缚在一起。天地、日月、昼夜、男女等等,在阴阳家看来世间万物皆归阴阳,即所谓“阴阳和而万物得”。阴阳观念关于事物发生、发展及相互关系的解释对古代农耕社会人们认识自然、安排农事具有重要意义,它深刻影响到民间习俗、信仰、文化、艺术的形成发展。尤其是“抓髻娃娃”、“生命树”、“葫芦娃娃”、“蛇盘兔”等这类关于生命主题的剪纸,刻意使用了许多象征阴阳两性的图像符号来表达阴阳相合孕育万物的观念,所以作品内容的释义性往往超过了审美性。对于农民来说,通过直观欣赏剪纸图像理解一种文化观念远比阅读文字来得容易,从这一方面讲,阜阳民间剪纸艺术也反过来促进了阴阳观念在民间的传播。

(二)忠义、孝悌,安土重迁的儒、道思想

阜阳地区民风朴厚,安土重迁,生活追求平淡、节俭、安稳。显然,这是与老子所倡导的“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5)的理想社会分不开的。封闭的社会生活造就了本分、知足、勤俭、朴实的农民性格,影响到民间剪纸艺术上则呈现出朴素、内敛、稳定、简约的风格。儒家所倡导的建立在家庭血缘关系基础之上的道德伦理观念是阜阳地区农耕文化的又一核心要素。受其影响,阜阳民间剪纸艺术在以视觉形式播布审美文化的同时,还承担着宣传道德伦理规范的任务。唐家路先生在详细分析了传统道德伦理规范对民间艺术的题材选择、创作观念、艺术样式等方面产生的影响后,认为:“是民众普遍的道德伦理及情感要求,创造、选择了这些形象化的题材和内容,使其成为道德教化的工具和伦理情感的符号。与此相应,民间艺术健康、质朴、圆满、完美的艺术风格也常常遵循和追求美与善的统一,体现了民众广泛深沉的情感观念和道德伦理要求。”(6)

(三)兼容并蓄的多元文化

除上述农耕文化的本原哲学观念以及儒、道诸家思想以外,南北自然地理的分界、南北文化的交汇也是阜阳农耕文化保持鲜明特征的原因之一。作物上稻麦同植,交通上舟车同行,甚至在民风上“北方人的强悍和南方人的柔和也交融于淮河流域人民的习性之中”(7)。从文化地理分布看,阜阳地区地处中原文化圈的东南部边缘,东北是齐鲁文化,西南是荆楚文化,东南是吴越文化。历史上由于战争、人口迁徙、商贸往来等原因,各种文化在此不断渗透、融合,形成兼容南北、承接东西的多元文化特征,反映在民间剪纸艺术上则呈现出“既有北方的简练和粗壮有力,又有南方的精巧和秀丽多姿、粗细相间、刚媚兼备、节奏协调”(8)的独特风格。

二、阜阳民间剪纸的题材与内容

吕胜中先生说:(民间剪纸是)“劳动人民为满足自身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创造,并在他们自己当中应用和流传的一种艺术样式。”(9)以农耕为主的农村社会生活是阜阳民间剪纸艺术的创作源泉,农事以及与农事相关的民俗现象是民间剪纸艺术最常表现的题材。《管子•牧民第一》说:“仓廪食而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10)《汉书•郦食其传》云:“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11)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一生辛勤劳作,期盼的就是天下太平、仓有余粮、衣食无忧、少病少灾,因此,土地、自然对他们来说具有特殊的感情,用朴实的艺术语言将田间劳作、养鸭放牧、扬场晒粮、家禽家畜、花草鱼虫等这些生活中最熟悉的形象再现出来,是表达他们思想情感的一种理想方式。利用谐音将自然界不同事物结合起来体现喜庆吉祥寓意是广大农民对土地、自然及农耕生活情感的升华和提炼,民间艺术的创作主体及欣赏主体均为土生土长的农民,共同的生活理想和审美追求使得利用谐音表达喜庆吉祥寓意题材成为民间艺术最流行、最通俗的题材。这类题材主要有连(莲)年有余(鱼)、五谷丰登、喜鹊报春、大吉(鸡)大利、福(蝠)禄(鹿)寿喜(鹊)等。一些具有喜庆、富贵、吉祥寓意的喜字、福字、牡丹、荷花、桃、鹤、狮子、麒麟等也是剪纸常表现的题材。(图一)阜阳地区农耕文化的形成发展受儒家的道德伦理思想影响较深,几千年来,以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为核心的儒家道德伦理规范已深深植入农耕文化的土壤之中,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行为准则。从艺术方面讲,以表现忠孝、正义、善良等内容的艺术题材反映了人们对道德伦理和情感的需求,实现了艺术审美功能与教化功能的完美统一,这类题材通常来源于民间故事、神话传说,阜阳民间剪纸中最常见的题材有三娘教子、岳母刺字、钟馗捉鬼、嫦娥奔月、牛郎织女、白蛇传、木兰从军、夸父追日、关公、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图二)淮河流域是华夏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所以古老的生命信仰对阜阳地区的农耕文化传承具有深远影响,这类剪纸题材最具神秘感,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涉及到婚丧嫁娶、祭祖崇拜、求子纳福、驱邪避祸等诸多方面,常见的有关生命信仰内容的题材主要有抓髻娃娃、疗疳娃娃、生命树、扫天婆、牵马小、奈何桥、瓜瓞连绵、老鼠吃南瓜、葫芦、石榴、鱼钻莲花、双鱼、对猴、对马、五毒等。一般来说,剪纸的功能是与题材相一致的,各个时代在剪纸功能的追求上不尽相同,所表现的题材也会有所不同,如剪纸起源时期的原始社会,先民们出于生殖崇拜的需要以雕、镂、剔、刻之法在石壁、树叶、皮革等材料上留下影像。由于剪刻的影像与原物酷似,以至于在古人看来剪纸能够摄取人或物灵魂,所以剪纸才会有了“招魂”功能,这一点可以从一些历史文献中得到证实,如《汉书•外戚传》、《搜神记》、《论衡•自然篇》、《汉书•郊祀志》等均记载有汉武帝因思念亡故的李夫人,命方士齐人李少翁以剪刻李夫人影像为其招魂之事。唐代诗人杜甫的《彭衙行》中也有“暖汤濯我足,剪纸招我魂”之句。由招魂发展到祈福纳祥,是剪纸功能的一大进步,也使得剪纸的题材得以大大拓展。唐代的剪纸在沿袭古人剪纸招魂习俗的同时,开始走入普通百姓的生活,成为节庆习俗的装饰品。如当时流行的“人日戴胜”、“镂金作胜”、“剪纸宜春”等习俗,《酉阳杂俎》记述有:“立春日,士大夫之家,剪纸为小蟠,或悬于佳人之首,或缀于花下,又剪为春蝶,春胜以戏之。”(12)李商隐的《人日即事》中有:“镂金作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崔道融的《春闺二首》中有:“欲剪宜春字,春寒入剪刀。”唐代李远《剪彩》中有:“剪彩赠相亲,银钗缀凤真,双双衔绥鸟,两两度桥人,叶逐金刀出,花随玉指新,愿君千万岁,无岁不逢春。”可以看出,唐代的剪纸功能已由传统的招魂祭祀扩大到生活装饰,并且这种功能变化在经过宋、元、明、清等时期逐步呈现出多样化发展趋势,与此相适应,民间剪纸的题材也得到极大丰富和发展。“民间剪纸不仅体现民间艺人的审美理想与动机,是作者和欣赏者内心情感的宣泄与寄托,更重要的是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功能上的实用性。”(13)剪纸艺术发展到今天,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的生活质量有了极大提高,已无须再借助剪纸等形式从事驱邪避凶、衍生护生、招魂祭祀等活动,所以美化生活、祈福纳祥成为现代民间剪纸的主要功能,传统的驱邪避凶、衍生护生、招魂祭祀等仅作为一种民俗文化现象成为剪纸艺术表现的题材之一。

三、阜阳民间剪纸的艺术特征与文化内涵

(一)阜阳民间剪纸的艺术特征

“农耕文明是深植于泥土的文明。土地不仅决定着中国的经济、政治和国家形态,而且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美和艺术的属性。”(14)阜阳民间剪纸所追求的朴实率真、火热喜庆的艺术风格以及驱邪避祸、祈子纳福的永恒主题,是当地劳动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的具体体现,是农耕文明催生的审美情感的具体体现。因此在表现形式上呈现出繁复与简约、喜庆与肃穆、张扬与抒情并存的特征,是与剪纸的内容以及思想情感要求相一致的。民间剪纸艺术是群体性艺术,创作和欣赏的主体均是民间百姓,共同的价值观、审美观造就了其特有的艺术形式。求大、求全、求满、求美是淮河两岸人民在长期生产劳动中形成的朴素的审美观,是美与善的统一。所谓“圆圆满满”、“和和美美”、“大大方方”、“实实在在”,不仅是艺术审美的标准,更是生活的标准、做人做事的标准,而建立这些标准的基础就是融儒、道、墨、法等思想于一体的农耕文化。受其影响,阜阳民间剪纸的形式多样而活泼,构图追求饱满而完整,造型粗犷而朴实,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例如,取材于现实生活的剪纸,其剪刻的刀功较为轻快洒脱,画面布局自由灵活,人或物的造型姿态悠闲,体现出农村地区恬淡宁静、幸福祥和的生活面貌;取材于喜庆吉祥寓意的题材则是采用满幅式构图,多使用牡丹、仙鹤、喜鹊、鹿、仙桃、鲤鱼、麒麟等农耕文化中的祥瑞动物、植物,画面物象造型活泼、喜庆,线条柔和多变,充满动感;(图三)而信仰类题材的剪纸,由于其特殊的表现对象和使用功能,多使用严谨的对称性构图,人物、动物的神态或威严或凝重,姿势动作夸张,具有强烈的仪式感,符号性特征明显。剪刻技法上也多使用简括的刀法,注重物象的外部轮廓特征,不做局部的精细刻画。当然,对于诸如花、蝶、仕女等一些柔美的题材也不失有细腻精巧的表现,但在人物动态处理、线条粗细变化、画面主次经营上仍不作过多修饰,以体现朴素大方的一面。

(二)阜阳民间剪纸艺术的农耕文化内涵

黄淮地区是中华民族文化思想的发祥地,历史上儒、道、法、释交汇融合,形成了以农耕为基础的多元文化特征,这种多元文化作用下产生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审美习惯、思想情感、行为方式等也直接影响到民间艺术的创作活动,从而使得“这种道德伦理及情感观念与民间艺术的审美观念一起,对民众的精神意识产生重要的影响,体现了民间艺术丰富深刻的文化内涵”(15)。特别是一些表现忠孝、仁义、先贤、烈女的题材能够为广大民众所传诵,说明渗透了儒、道、等精神的农耕文化所建立起来的道德观念、审美观念不仅成为人们待人处事的行为标准,也成为人们表达自己思想情感,追求理想生活的文化基础,艺术形式的圆满、大度、完美正是这种文化基础的具体体现。从文化传承的本原看,阜阳民间剪纸追求喜庆、吉祥、圆满,除了受儒、道诸家的道德观念、审美观念影响外,实质上也是驱邪避祸、求子纳福、祭祀崇拜等实用功能的延续,是对远古先民生命崇拜的继承和发展。孟子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16)对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来说,多子不仅意味着“延续香火”、“孝敬祖先”,而且也意味着能够保持足够的家庭劳动力。从上古时代女娲造人神话到今天的遍布淮河两岸的生殖泥偶崇拜,生殖繁衍历来是民间文化传承的主题。民间剪纸中常出现的“生命树”、“喜娃娃”、“荷花仙子”、“抓髻娃娃”等题材,(图四)人物造型往往是呈正面,双手上举做蛙状,使人很容易想起远古时期的岩画和陶器中的人物形象。蛙纹造型在图像学中被认为是生殖崇拜的主要命题,反映了远古先民祈求子孙繁衍的强烈愿望。赵国华先生认为:“女娲本为蛙,蛙原是女性生殖器的象征,又发展为女性的象征,尔后再演为生殖女神。”(17)可见,民间剪纸中出现的蛙人形象是延续了远古时期的生殖崇拜的习俗。这类作品的人物造型很多都是以对称的形式出现,这种对称的形式不仅呈现出一种外在的形式美,更重要的是对称的造型形式反映了民间的一种偶数观念,一阴一阳,一正一负,成双成对,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18)。左汉中先生说:“中国人的‘偶’数观念中,反映着很强的生殖崇拜、生命繁衍意识。民间美术的造型体系中,形成了一系列的具有对应关系,潜藏着生命、生殖意识的造型规则。”(19)这种以偶数的观念来反映几千年来生生不息的生殖崇拜命题,一方面是中国道家阴阳哲学思想的具体体现;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根植于广大农村的关于生殖繁衍的朴素认知。对称手法并非只用于生殖崇拜命题的作品中,一些与生殖崇拜无关的日常生活情趣的题材中,往往也会出现左右或上下对称的人或物的造型。我们虽然不能将所有对称的造型形式都判定为阴阳交合化生万物思想的暗示,但仍然可以认为这是中国民间习俗中所谓“好事成双”的偶数观念的体现,这种偶数观念同样与远古先民生殖崇拜观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们从化生万物的阴阳偶数对称形式中发现了美的规律,一旦这种美的规律被掌握,人们自然会把它运用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阜阳民间剪纸中还有一些将动物拟人化的题材,如《猴子抽烟》、《老鼠娶亲》、《猴子拉车》、《老鼠点灯》、《蛇盘兔》、《大鸡送子》等。这类题材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这些动物形象较为常见,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另一方面可能要与远古人类的图腾崇拜以及神话意识有关。从考古出土的原始陶器上的人面鱼纹、鲵鱼纹、蛙纹等大量拟人化的造型可以看出,远古时期的先民认同了动物与人类具有某种共同的灵性,或者说远古先民之所以将人类自身与一些动物建立联系,是看中了它们的某种超常的能力,从而加以崇拜。从民俗学上讲,阜阳地区动物拟人化剪纸题材的出现是远古先民的生命崇拜意识以及万物有灵观念不断演化发展的结果。

剪不断的思念篇7

关键词电视意识;剪辑发展;新趋势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2)071-0214-01

“剪辑”这一概念从无到有,其含义是随着实践不断的发展变化,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人们审美意识地不断提高,这对电视节目的剪辑制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视的剪辑理论源于电影,通过长期的电视实践,剪辑不仅是创造信息、加工信息、储存信息、信息的重要手段和方法,而且已从电视创作环节中的一门具体的技巧提升为一种意识。因此,传统电视剪辑技术正在经历颠覆性的变革,我们下面对现代电视意识中的剪辑发展新趋势展开探讨。

1电视意识与剪辑意识的关系辨析

现在的影像剪辑可以精确到画面的一个像素、声音的一个波形、交互的一种方式、语言的一个词音素。所谓的“电视意识”是以意向观念为基础,以知识观念为背景,既贯彻创作者的主观思想,又符合电视的创作规律,其最基本的核心问题就是“电视是什么”。与广播和电影相比,电视的视听双通道即时性和共时性等特点,使之具备了鲜活、生动的真实感。特别是通过卫星的传播,可以将信号瞬间传递到地球上的任何一个角落。比如,2008年5月12日14:28震惊中外的汶川大地震发生,CCtV新闻频道在15:00的整点新闻中以头条播发口播新闻,15:20打破正常节目播出,开通直播窗口。汶川地震几乎让所有的中国人及国际友人重新回归电视,电视意识所强调的就是视听意识和时效性。

所谓现代电视意识实质上就是强调剪辑意识。普多夫金有句名言:“电影不是拍摄成的,而是剪辑成的。”如果说的是电视,可能更准确些。事实上相对电影而言电视更倚重剪辑。电影剪辑的核心任务是动作的分解和组合,而电视剪辑则是信息的整合。所以,我们应该在对电视剪辑的理解上树立起鲜明的“整体观”,从而摈弃传统的“构成论”。剪辑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七巧板”游戏,而是电视创作的起点和终点,剪辑也不再是某一个人的工作,而是全体创作人员共同完成的,我们要求摄像有剪辑意识,同样也要求演员要有剪辑意识。在现代电视意识中剪辑的含义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树立了全新的电视剪辑观念将更有助于培养电视人的现代电视意识,自觉地控制和调节电视创作中的思维活动。

2现代电视意识中的剪辑发展新趋势

伴随着以数字化为特征的新媒体的广泛普及,剪辑从理念到手法正在经历颠覆性的变革,剪辑面临着从时间到空间发展的新趋势。

2.1剪辑发展的新特征

其一是在时间剪辑上突破以镜头与镜头、画格(帧)与画格(帧)为最小单位进行中断与连接的传统,运用数字技术直接对画格(帧)的像素编辑修改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比如电视剧《横空出世》拍摄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场面,当时的铁塔应该是105米高,而影片摄制组把它建成54米高的时候就已经没钱了,上面那50多米就是数字合成出来的。

其二是从传统的以历时性的线性合成为主到向屏幕内的共时性的并列画面组合为主。传统的剪辑技术只能在横向画格(帧)的连接上制造流畅幻觉,而数字剪辑技术则在纵向连接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简单地说:剪辑正从时间拓展到空间。

2.2电视镜面的网页化倾向明显

在电视新闻、纪录片等节目的剪辑中,电视视听语言的“多元化共生形态”特征已经非常明显,高密度信息的共时性传播正在成为一种趋势。仅仅考虑视觉元素,除活动影像之外,在同一个时空中还包括文字字幕、图表、动画等元素,这使得画面的剪辑越来越重视视觉元素的共时性空间的组合拼接,电视镜面的网页化倾向明显。

另外,特技手段的平凡使用也已成为节目电视画面剪辑的一大特征。比如常用的“抠像”技术,前文所说的以新闻事件为背景,镶嵌上主持人在演播室的图像的效果就是利用了这种特技手段。而现代化的电脑特技和动画技术的运用可以突破纪实性节目对事件时空的限制,形象地把事件的整个过程表现出来,比如在历史文献纪录片《邓小平》中再现刘邓大军当年横穿黄泛区,跃进大别山的历史中,编导并不拘泥于资料镜头加大别山空镜头的传统表现手法,以三维动画一一代表刘邓大军的红色箭头为主体,附之以群山的剪影、精炼的字幕和怀旧的老照片,画面中时而闪烁的红光衬托以激烈的枪炮声,生动直观地表现了当年大军千里跃进的磅礴气势。

2.3数字技术使电视的本性受到严峻的冲击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使电视艺术正面临着一场革命,摄像机拍摄下来的每一段画面多可以在剪辑台上进行几乎是创造性的剪辑:比如,可以通过着色改变整个色谱,或隔离画面中的不同色调单独对它们进行更改。通过隔离不同的颜色,还可以产生简单的效果——例如,增强蓝色天空的亮度一或极大改变照片的整个色谱。可以将皮肤色调转变成完全不同的绿色,将天空改为紫色,或将绿草变成粉红色;还可以增加气氛灯光,如果要对画面中的某个特写或人物进行加亮,可以使用聚光灯效果来一束暖光。利用不同的亮度和角度进行实践,以获得最具现实感的效果。太阳耀斑能够在人的眼睛中加入闪光或在朋友的头顶上加上光环般的光晕,还可以使用某些软件的过滤器按照您的主题来蓝色、黄色或红色光;此外还可以设置背景,影像合成等。

电脑数字技术能够创造出现实生活中完全不存在的逼真情景时,电视与生俱来的所谓“记录的本性”以及“真实的再现”的本性将受到严峻的冲击,并发生根本的转化。这是空间剪辑的一次实质性飞跃。

3结束语

电脑图形-CG技术可以完成“自然现象”的造型技术,如一天中的时序状态,如雾、雨、雪、电等情景;视频特技技术它所造成的画面奇特变化,给人难以想象的强烈视觉效果;多层制作技术通过记录设备对视频信号进行多版合成处理,从而产生与多通道系统一样复杂的画面效果;数码特技技术从而使得电视屏幕上产生千变万化的奇特功效。这些高科技对电视艺术的介入,使得剪辑创作得以有机会调动技术手段进入“模拟现实”和“人造现实”的制作领域,使得展现在观众面前的是生活实景和艺术的“幻影”的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1]庄云鹤,邓雷,李本辉.当代影视剪辑艺术发展初探[J].活力,2010,14.

剪不断的思念篇8

【教学目标】能够结合实例,感受轴对称现象,并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在欣赏的活动中体验轴对称的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并在“体验―感悟―理解”中,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认识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判断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导入新知

1.组织游戏。

师: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我们玩一个猜图形的游戏,根据物体的一部分,猜出这个物体是什么。比一比,哪组同学猜得准,好吗?

教师请一、二组同学猜的是剪刀、螃蟹、灯笼,三、四组同学猜的是电筒、圆珠笔、杯子,两边同学轮流猜,一、二组每次都猜对,三、四组都猜不准。

2.激起冲突。

教师表扬一、二组同学,并宣布一、二组获胜,从而引起学生的争议。学生会认为一、二组猜的是对称物体,容易猜,游戏不公平。教师让学生说出一、二组容易猜的理由。

师小结:对称的物体可以看成两个相同的部分。看到其中一半,就很容易想到另外一半。这边的同学猜的都是对称的物体,所以很容易猜,不能怪那边的同学猜不好。(板书:对称)

设计意图:猜图形游戏引入新课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指向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猜完物体后,教师分类展现要猜的物体,学生很容易发现其中一组容易猜中,让学生说出这组同学容易猜中的理由,是启发学生感悟到对称的物体可以看成两个完全相同的部分,为后续学习埋下伏笔。

3.丰富表象。

师:生活中还有很多对称的物体,请同学们欣赏,(课件出示天安门、人民大会堂、故宫、京剧脸谱、雪花、民间剪纸工艺品等)这些图形都有什么共同特征?(对称)

师:你还能在生活中找到对称的物体吗?

设计意图:对称图形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课件出示大量对称物体的图片,让学生赏析,丰富学生的表象,还能让学生充分体验生活中的对称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去寻找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这也是强化巩固对称的认识。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剪纸活动,初步感知轴对称现象。

师:老师这儿剪了一个对称的图形,你们看(出示剪好的衣服图片),你们想动手剪一个吗?从1号信封里拿出老师准备的彩纸自己试一试吧。

学生尝试剪对称图形,教师巡视。

教师请一位剪得又好又快的学生上台介绍自己的方法。(对折,画出图形的一半再剪)。让学生边说边在投影仪上演示。

师:现在就请大家用这种方法(先对折,再画一画、剪一剪),再剪一个不一样的对称图形。

设计意图:实践操作应该是学习数学的根本,课堂应以学生为主体,活动为主线,使学生在“经历、体验、探索”的过程中体验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所以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轴对称图形的这一特征,笔者改变以往让学生模仿剪对称图形的教法,设计了让学生自己尝试剪对称图形的活动,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相信学生是有这样的能力的。学生在剪对称图形的过程中,经历了折、画、剪的过程,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自主感悟对称特征。

2.观察思考,认识轴对称图形。

学生剪完后互相欣赏,评价是不是对称图形,教师在黑板上展评优秀学生作品。

师:这些图形是怎么得到的?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征?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随机板书:对折两边完全重合。

师小结:像这样,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就称为轴对称图形。(完善课题,板书)对折时留下的折痕就是它们的对称轴。(板书:对称轴)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新知识。大家互相说说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你们能指出黑板上图形的对称轴在哪儿吗?自己剪的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在哪儿呢?

设计意图:充分运用学生的作品,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学生在操作、观察、思考中获得“将一个图形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这一本质特征。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由粗略感知上升到精细化。

3.折纸活动,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师:请同学们拿出2号信封里面的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圆形),以小组为单位折一折,看看这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吗?是的就在图形上画上笑脸,不是就画个哭脸。

选派小组上台汇报展示。

学生通过对折、讨论、研究后发现长方形、正方形、圆形都是轴对称图形。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教师还可继续追问:你们是怎样对折正方形的?还有其他的对折方法吗?学生回答后,教师课件动态演示正方形的几种对折方式,最后定格如图1所示。

提问:这些折痕是不是都是它的对称轴?

师小结:看来正方形的对称轴不止一条(4条)。

师重点追问:对折以后,平行四边形两边形状、大小一样,槭裁床皇侵岫猿仆夹危浚ǜ据学生回答,教师强调折痕两边“完全重合”,才是轴对称图形)

设计意图:折痕两边的部分完全重合是轴对称图形的本质特征,也是概念的重要内涵。特别是在判断平行四边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时,学生会有误区。认为大小、形状相同的两边就是完全重合。对于这一难点,本环节试图通过折一折的方法,帮助学生找到正确判断轴对称图形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到“对折后两边完全一样”和“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是不同的,让学生在对折的活动中仔细体会“完全重合”的含义,从而深化对轴对称概念的理解。

三、闯关游戏,巩固新知

1.闯关游戏(一):火眼金睛――下面哪些图形(图2)是轴对称图形?

下面的数字图案中(图3)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2.闯关游戏(二):慧眼拾贝――下列图形(图4)是轴对称图形吗?

3.闯关游戏(三):小魔法师――下列图形(图5)各是从哪张纸上剪下来的?连一连。

设计意图:游戏(三)借助剪出的图形和剪剩的材料,让学生依托想象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巩固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这组闯关游戏让学生始终保持学习的注意力,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层层递进的练习,让学生在观察、判断等数学活动中,进一步巩固对轴对称图形的直观认识及辨别方法,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四、课堂小结,情感升华

师生互动交流,总结全课。

最后,让学生尝试动手用身边的材料创作一个轴对称图形,也可用身体摆出各种呈“轴对称图形”的姿势。

剪不断的思念篇9

关键词:建筑抗震;设计;分析;

中途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前言

结构设计分为理论设计和概念设计理论设计是结构工程师根据计算理论和规范,在对结构进行计算模型的假设及受力状态的假定的前提下,对结构进行计算分析,得出数据式的结果,然后利用结果进行设计。概念设计是指不经数值计算,尤其在一些难以做出精确理性分析或在规范中难以规定的问题中,依据整体结构体系与分体系之间的力学关系、结构破坏机理、震害、试验现象和工程经验所获得的基本设计原则和设计思想,从整体的角度来确定建筑结构的总体布置和抗震细部措施的宏观控制。在建筑设计的方案阶段,从总体出发,采用概念性近似计算方法,能迅速、有效地对结构体系进行构思、比较和选择。这种方法虽有一定误差,但概念清楚、定性准确、手算简单快捷,能很快选择出最佳方案,具有较好的经济、可靠性能,同时也是施工图设计阶段判断计算机内力分析输出数据可书与否的主要依据。

1抗震概念设计问题分析

地震是一种随机振动,有难于把握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要准确预测建筑物所遭遇地震的特性和参数,目前尚难做到。在结构分析方面,由于未能充分考虑结构的空间作用、结构材料的非弹性性质、材料时效、阻尼变化等多种因素,同时也存在着不准确性。因此,工程抗震问题不能完全依赖“计算设计”解决,而必须立足于“概念设计”。结构抗震概念设计的目标是使整体结构能发挥耗散地震能量的作用,避免结构出现敏感的薄弱部位。地震能量的聚散,如果仅集中在少数薄弱部位,必会导致结构过早破坏,目前各种抗震设计方法的前提之一就是假定整个结构能发挥耗散地震能量的作用,在此前提下才能以多遇地震(小震)作用进行结构计算、构件截面设计并辅以相应的构造措施,必要时采用弹性时程分析法进行补充计算,试图达到罕遇地震(大震)作用下结构不倒塌的目标。为了保证建筑具有足够的抗震能力,通过概念设计从宏观上控制结构的抗展性能,应充分考虑以下环节:①选择对抗震有利的场地及地基,避免地面变形的直接危害,采取措施保证地基的稳定性。②进行合理的基础设计,同一结构单元不宜设置在性质不同的地基土上,不宜采用不同的基础形式,设计时宜最大限度地发挥地基的潜力。③建筑物的体型应力求简单、规则、对称,质量和刚度变化均匀,以减少地震作用产生的变形、应力集中及扭转反应。④选择合理的结构体系,抗侧构件力求均匀对称,设置多道抗展防线,避免局部出现薄弱部位,要求结构布置受力明确,传力简捷。⑤各类构件之间要有可靠的连接,并具有必要的强度和变形能力,从而获得整个结构良好的抗震性能。⑥强调结构空间整体性,平面加强连接,竖向确保足够整体刚度。⑦重视对非结构构件的处理,利用其对主体结构的有利影响,避免不合理设置导致对主体结构的不利影响。⑧尽量减轻结构自重,减少地基土压力,从而降低向建筑物传输的地震力。

2结构概念设计的运用问题分析

运用概念设计的思想,也使得结构设计的思路得到了拓宽。传统的结构计算理论的研究和结构设计似乎只关注如何提高结构抗力R,以致混凝土的等级越用越高,配筋量越来越大,造价越来越高。结构工程师往往只注意到不超过最大配筋率,结果肥梁、胖柱、深基础处处可见,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合理地确定建筑物的刚度是非常重要的。建筑物的刚度不宜太大,刚度大则结构自振周期就短,在地震时结构所承受的地震作用就大,相对后果较重,且造成材料的浪费;刚度也不宜过柔,过柔的建筑结构在地震时就会产生过大的变形,影响其强度、稳定性和正常使用。抗震验算时应特别注意场地土类别。8度超过5层有条件时,尽量加剪力墙,可大大改善结构的抗震性能。框架结构应设计成双向梁柱刚接体系,但也允许部分的框架梁搭在另一框架梁上。应加强垂直地震作用的设计,从震害分析,规范给出的垂直地震作用明显不足。雨篷不得从填充墙内出挑。大跨度雨篷、阳台等处梁应考虑抗扭。考虑抗扭时,扭矩为梁中心线处板的负弯距乘以跨度的一半。框架梁、柱的混凝土等级宜相差一级。由于某些原因造成梁或过梁等截面较大时,应验算构件的最小配筋率。出屋面的楼电梯间不得采用砖混结构。考虑地震作用时必须充分领会和灵活运用抗震概念设计的优化准则和采取相应的构造措施。优化准则“强节弱杆”―――防止节点破坏先于构件;“强柱弱梁”―――防止杆系发生楼层倾移破坏机制,要求柱的抗弯能力高于梁的抗弯能力;“强剪弱弯”―――防止构件剪力破坏,要求杆件的受剪承载力高于受弯承载力;“强压弱拉”―――对杆件截面而言,为避免杆件在弯曲时发生受压区混凝土破裂的脆性破坏,使受拉区钢筋承载力低于受压区混凝土受压承载力。保证措施有两个方面:一是调整或限制构件的荷载效应;二是强制规定必要的构造措施。这两个方面在《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有详细的规定,有的则是以强制性条文提出严格要求。如:《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中第6.3.2条的第1点限制梁端截面混凝土受压区高度与有效高度之比,就是保证梁的变形能力,而它又决定于梁端塑性转动量,而塑性转动量又与截面混凝土受压区的相对高度密切相关;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要使钢筋混凝土梁的位移延性系数达到3~4,混凝土受压区相对高度必须控制在0.25~0.35。又如:对钢筋混凝土杆件而言,杆件截面的平均剪应力过高,都会降低箍筋的抗剪效果,平均剪应力较小时,可以避免出现剪切破坏。在建筑结构设计中还应充分考虑地震的偶合作用;坚持“小震不坏,大震不倒”;多道抗震防线等设计原则。

3建筑选址的设防

地震引起的破坏除了直观的震动引起的建筑结构破坏,与场地和地基的条件有很大的关系。历次地震调查表明,同类型的建筑物由于建筑场地不同,其破坏程度会有很大的差别。

地质条件:避免选择地质上断层通过或断层交汇的地带,特别是在有活动断层的地段上进行建设。

地形地貌:宜选择地势平坦、开阔的地方。

地基条件:一般而言,岩石、半岩石和密实的地基土对房屋抗震最有利,是最好的建筑场地;而松软的,软弱粘性土等,尤其是易发生砂土液化的地区,都对房屋的抗震不利。

4短柱设计的抗震设防

因短柱的延性较差,尤其一些超短柱几乎没有延性,在抗震设计时,仅仅按照一般框架柱的抗震要求采取构造措施是不够的。还必须尽量提高短柱的承载力,减小短柱的截面尺寸,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提高短柱的延性,改善短柱的抗震性能。

4.1使用复合螺旋箍筋

高层建筑框架柱的抗剪能力是应该满足剪压比限值和“强剪弱弯”要求的,柱端的抗弯承载力也是应该满足“强柱弱梁”要求的。对于短柱,只要符合“强剪弱弯”和“强柱弱梁”的要求,是能够做到使其不发生剪切型破坏的。因此,使用复合箍筋全高加密来提高柱子的抗剪承载力,改善对砼的约束作用,能够达到改善短柱抗震性能的目的。

4.2采用分体柱

采用分体柱的方法虽然使柱子的抗剪承载力基本不变,抗弯承载力稍有降低,但是使柱子的变形能力和延性均得到显著提高,其破坏形态由剪切型转化为弯曲型,从而实现了短柱变“长柱”的设想,有效地改善了短柱尤其是剪跨比<1.5的超短柱的抗震性能。分体柱方法已在实际工程中得到应用。

5短肢剪力墙设计的抗震设防

由于短肢剪力墙抗震性能差,在地震区应用经验不多,因此在设计时,首先要选则适合

的计算软件,合理地选则计算分析方法,确定计算模型和相关参数,并加强对计算结果合理

性判断,特别要加强概念设计。对一些不利部位加强构造措施,在符合规范要求的情况下,短

肢墙是没问题的。这就好比纯框架结构,对地震来说也是不利的结构形式,但大家不也一直在

用。所以任何一种结构体系都有它的适用范围,只要能合理设计,安全应该没问题。

5.1构建共同抗力筒体

高层点(板)式住宅采用短肢抗震墙结构体系,只要抗侧力构件布局合理仍然是比较理想的一种结构体系,但在地震区,高层建筑中,剪力墙不宜过少,墙肢不宜过短,因此不应设计仅有短肢剪力墙的高层建筑,要求设置剪力墙筒体(或一般剪力墙),形成短肢剪力墙与筒体(一般剪力墙)共同抵抗水平力的结构。

5.2短肢墙的形状要点

短肢墙的布置合理、对称、均匀、力求质量中心与刚度中心重合,短肢墙布置应以t形、L形、]形、+形为主,这样可增加短肢墙抗扭和出平面外稳定。

短肢剪力墙结构的抗震薄弱部位是建筑平面外边缘的角部处的墙肢,当有扭转效应时,会加剧已有的翘曲变形,使其墙肢首先开裂,因此应加强其抗震构造措施,如减小轴压比、增加纵筋和箍筋的配筋率。

5.3倾覆力矩的设计

剪不断的思念篇10

四川省苍溪县白驿镇初级中学校冯正伟

教材分析

教学要求: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想象和判断,理解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并会识别和判断。

知识体系:轴对称图形两个图形成轴对称

地位:我们知道,几何研究的对象是图形,对称性是图形的一个重要特征。初中所学平面几何图形,很多都具有轴对称性,它们的性质也主要由轴对称性得来,而平面几何又是立体几何的基础,因此,本节教材与前后教材的逻辑关系是承上启下,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学情分析

课前通过对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的认识的小测验,我发现以下问题:

1.学生对对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的认识,只停留在表象的基础上,缺乏理论依据。

2.学生对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这两个概念的认识模糊,相互混淆。

3.学生不能全面考虑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的数目。

4.大多数学生不能认识到对称轴是直线,而认为是线段。

学生从小学到现在已经对轴对称图形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但是缺乏理性的认识,因此,本节教学的认知发展线是:感性理性训练理性。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概念,会识别和判断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

能力目标: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想象和判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创造美,感受数学美的情趣。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并会运用概念识别和判断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

教学难点: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剪纸引入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剪纸:树叶、蝴蝶、“囍”,学生随老师剪纸。

2.教师问:“这些剪纸有什么共同特征?”学生对折后,观察发现,交流,回答。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剪纸引入,暗示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为得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埋下伏笔。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

二、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教学

1.教师问:“我们所学几何图形中,哪些也具有这一特征?”学生回顾反思,回答,交流。师生评价。

2.教师问:“我们身边有这一特征的图形吗?”?教师提示(多媒体演示),学生联想,回答,交流。

设计意图:把轴对称图形与数学本体联系,与学生身边的实例联系,让学生对本节内容产生一种亲近感。

3.教师问:“我们把具有这一特征的图形叫做什么图形?你能给出它的定义吗?”学生回答,交流。教师指导,板书。

设计意图:让学生归纳得出定义,明白定义的由来。

4.教师问:“从这一定义中,你能得出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的方法吗?要特别注意什么?”学生回答,交流。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定义中得知轴对称图形的判断方法,让学生真真意义上从“学会”变为“会学”。

5.课堂训练。

a、判断下列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若是,请指出对称轴。

教师出示剪纸作品: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角、等腰梯形。学生判断,回答,交流。教师指导:对称轴的数目,对称轴的形状。

B、猜符号游戏:下列符号都是轴对称图形,有对称轴一旁的部分,(教学论文)你能猜出这个符号是什么?日0……

学生猜想,回答,交流。师生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各种有趣的训练,让学生学会知识,方法的运用,感知图形美。体验知识的价值。

三、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教学

1.“将一张纸对折,在折痕的一边滴上一小滴墨水,再沿折痕折起来,展开,得到什么图形?有几个?再做几个,你们发现这些图形有何共同特征?”

教师示范指导,学生随老师制图,观察发现,交流,回答。教师板书。

2.教师问:“我们身边有这样的图形码?”学生联想,回答,交流。

3.教师问:“我们把具有这一特征的两个图形叫做什么?你能给出定义吗?”教师指导。学生思考,回答,交流。教师板书。

4.教师问:“你能从定义中得知如何判断两个图形是否成轴对称吗?你还能得出什么?”学生回答,交流。教师板书。

5.判断下列两个图形是否成轴对称……(多媒体演示)

四、两个概念的联系及区别的教学

1.教师问:“你能利用滴有墨水的图片说明轴对称图形与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区别和联系吗?”分小组交流,代表发言,总结。教师指导、示范、板书。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滴墨水制作轴对称图形和制作两个图形成轴对称,感知这两个概念的区别与联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突破了教学难点。

2.教师总结:“事物之间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换的。”

设计意图:教师画龙点睛,向学生渗透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五、课堂训练

教师出示检测题组。学生训练,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检测,实现师生间的信息交流,达到信息的完全准确。

六、课堂小结

教师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