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新课标内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1:28:37

小学数学新课标内容篇1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法课程内容编排意义

现行上饶师范学校小学数学教材教法课程选用的教材是江西高校出版社出版的《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法》,主编:赖南燕、胡启宙。本教材共有7大章,总共21小节。基本按照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小学数学教学、数与代数的教学、空间与图形的教学、统计与概率的教学、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小学数学教师等内容循序编排。而且各个章节的内容将小学数学教学基本原理与最基本的数学知识串联讲述。在每一章节的最后一部分都安排了具体的教学案例。[1]

该教材的内容在基于原来数教法的基础上做了些修改和调整。原来的课程主体是分为两个部分:即“教法”和“算理”。这种“两元式”的体系的构建一直延续了很多年。原有的课程体系的不足之处在于:①内容繁琐、重复性比较多。比如“算理”部分在学科的知识上大做文章,讲得过于嗦,师范生已经有了很多这方面的知识,对于这点显得很没有必要,“教法”方面又是借鉴了教育学、心理学课程方面的知识点,而教育学、心理学在师范学习阶段的第一、二年期间就已经开设了,而且也是师范生的专业课。对于这点也有点显得重复。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反应教材没有创新,比较老套,对教学没有太多的指导和帮助。②原来的课程存在机械划分。在实际的教学中,小学数学中的基本知识点与这些知识点的基本教学原理应该是相互依存的,这样教师在教学中才会有针对性,才不会让学生觉得纸上谈兵、空谈理论。但是原来在这两块却是分开的,这对师范生掌握小学数学学科知识和有了教育原理之后制约上岗能力之间没有很好的协调。所以,两者不宜简单的分开,若把两者结合起来,则更能促使师范毕业生专业素养的提高和专业能力的形成。随着小学数学课程改革,这种陈旧的理论遭到了很多小学数学教育研究者的异议,在这种大环境和新形势下势必会遭到挑战。所以新教材是为了能够适应当前师范生的综合素质和基本能力、并且适合新课程小学数学教材的教学而编修的。新教材在以前教材的基础上,处理好了以下几个关系:第一,实践与理论的关系。教法课是一门应用性很广泛的学科,充分把本学科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与理论的阐述相结合。为此,本教材很注意这两点的结合,将小学教育理论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相结合。并在每一章节的后面都附以教学案例来说明教学原理。第二,继承和发展的关系。这本教材的编写参阅了很多教学成果以及文献资料,内容十分丰富,并且继承了过去教材的先进的学术思想、有价值的教学成果。本书不仅是原教法的继承,而且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力求创新、发展、与时俱进。比如对新课程下小学数学增加内容“概率与统计”的教学,“体现三个维度”方面等等,均反映了编者的发展愿望。第三,创新建立在规范基础上。作为一门师范的专业教材,本书力求规范,但在此基础上也力求创新。因为有了创新,教材才具生命力。[2]

该教材的重新编写,给现行师范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重新带来了挑战。现行小学数学教法与新课标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和联系,主要的区别是设计思路不同,包括内容、目标、学段。而联系就是基本的教学理念相同。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①小学基础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突出体现了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使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并且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②数学的应用性很广,它是一门工具。人们在生产劳动、学习生活上都会用到数学,人们通过数学知识和所具备综合能力,处理和分析数据、进行计算、证明和推理、描述社会自然现象以及把数学应用到计算机中;数学也是其他学科的基础,为其他学科提供思想、语言和数学方法;数学还是一门高雅的文化,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了人类的进步和发展。③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有意义的、现实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实验、观察、猜想、验证、推理与汇报交流等数学活动。④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和教师都是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3]。这册新编小学数学教材教法根据小学数学教学实际,与时俱进,改革了教学的内容,深化了教学内涵。[3]

新编小学数学教材教法教材重新编写的意义在于:①适当地增删了教学的内容,明确了教学目标。增添了教改的新理念和教育专家新教学观念,还增加了些最权威的补充教材作为学生课后的参考书。使学生在学习新课程的同时感受到新课程小学数学的新教学理念和新的教学动态。明确小学数学改革的目标。②《教法》和《数理》有机结合。新教材改变的另外一个意义是帮助师范生明确数理和教法的有机结合,对于师范生来说,小学数学知识点的体系结构不熟悉、不明确部分,教学重难点的处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是师范生感到最困难的地方。而《标准》下的小学数学教材又是以小学生的特点为出发点的,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大量有趣的、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素材,出现的方式丰富多彩。这些对于不熟悉小学教材的师范生来说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关于这点现行教材在《数理》和《教法》的有机结合上为师范生提供了途径。③新教材在编写上还注重了师范性,培养师范生的目的就是为了给基础教育输送合格的小学数学教师,这个重要的前提之一就是学好小学数学教材教法课程。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因为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位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训练形成了能力,训练不仅是强化和巩固所学知识的重要手段,更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在过去的课堂上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为辅,以教师的演示为主,不以学生的动手操作为主。在教学方法上主要以讲解法为主,其他的教学方法都得不到重用。这种陈旧的教学模式早已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和社会对人的要求。《标准》下的实际教学,把学生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作为主要的方式并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全面培养师范生的教学能力、全面提高师范生的综合素质。[4]

参考文献

[1]钱佩玲.关于高师数学教育专业学生数学素质的思考[J].数学教育学报.1997(1)

[2]宋广文,杨昭宁,李寿欣.心理学[m].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2)

[3]曹才翰、章建跃.数学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3)

小学数学新课标内容篇2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5-0400-01

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而言,教学创新不但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满足教学需要的重要措施。基于小学数学教学需要,教学创新要想取得积极效果,就要从教学目标创新、数学课堂导入创新、教材挖掘创新和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创新等方面入手,保证小学数学教学创新能够在整体性和实效性方面有较大提高。为此,我们不但要对小学数学教学创新的必要性有全新的认识,还要从教学实践角度,重点做好教学创新工作,使小学数学教学创新能够取得积极效果,促进小学数学教学发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水平。

1.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小学数学教学是促进学生整体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培养学生进行初步的观察与操作、猜测分析、综合抽象概念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因此确定目标时,不仅要明确具体的操作知识技能,而且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考虑到小学数学教学实际,教学目标的制定关系到教学活动的开展,对整体教学效果有着直接的决定作用。基于这一认识,在教学创新中,应从教学目标的制定入手,具体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1改变传统的教学目标制定规则。为了保证教学目的制定能够得到全面创新,我们应改变传统的教学目标制定规则,采用先深入调研,后制定教学目标的方法,保证教学目标的准确性。

1.2教学目标的制定应贴近教学实际。考虑到教学目标是指导教学实践的重要手段,基于这一认识,教学目标的制定应贴近教学实际,在制定过程中应把握教学目标制定原则,提高教学目标的指导性。

1.3教学目标的制定应以满足教学需要为主。教学目标制定过程中,其创新应以满足教学需要为主,只有对实际教学形成有力的促进,才能保证教学目标的制定能够具有实效性。

2.创新和完善小学数学课堂导入

导入工作对小学数学教学而言意义重大,在教学创新过程中,课堂导入是重要的创新环节,为了保证小学数学教学创新取得积极效果,在课堂导入中我们应注重贴切而精炼的导入,这样做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发散思维,而且可以先声夺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为整节课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课堂导入对上一节课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主要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2.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在课堂导入环节中,要想保证课堂导入取得积极效果,我们就要结合课堂教学内容,积极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数学教学枯燥的局面。

2.2操作演示初步感知。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课堂导入过程中老师的操作演示能够起到积极的培训效果,对提高学生的接受程度和学习兴趣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2.3以旧引新。在课堂教学中,利用旧定理和旧知识引入新概念和新知识是比较常见的办法,其效果也比较理想。因此,以旧引新是提高课堂导入效果的重要方法。

2.4设疑提问。适当的设置提问环节,是提高课堂导入效果的重要手段,在课堂导入环节中也能够进行积极应用,以此来满足课堂导入教学需要。

3.充分挖掘教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应该以学生现有的思维发展水平为依据选择学习材料,为学生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对新知识进行充分的思维加工,通过新知识与原有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使新知识同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除了要根据教学大纲合理选择教材之外,在教材的侧重点上也要有所创新,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小学数学教材应包含思维培养方面的内容。在教学创新中,教材的选择也是教学创新的重要内容。基于这一认识,在小学数学教材选择中,需要保证教材中包含思维培养的内容,以此满足培养学生思维方式教学的目的。

3.2小学数学教材应具有提高计算能力的内容。计算能力对小学生而言至关重要,计算能力的培养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为此,在小学数学教学创新中,应保证教材内容中含有计算能力培养等相关内容。

3.3小学数学教材应含有新旧知识接续的内容。小学数学教学创新,新知识和旧知识要做好相互衔接。为此,在教材选择中,应含有新旧知识接续的内容,保证小学数学教学创新能够在形式和内容上得到统一。

4.注重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

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创新的实际开展,以及小学数学教学现状,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创新效果的重要手段。为此,我们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4.1立足教学实际,研究现有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弊端。从小学数学教学现状来看,现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其对教学活动的促进作用已经非常有限,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十分必要。

4.2以实效性为目的,实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创新中,应重视教学创新的效果,主要应衡量其对教学实效性提高的贡献,确保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创新达到预期要求。

4.3积极开展教学实践,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创新的效果进行验证。教学创新之后,要想将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创新经验进行推广,就要对其创新成果进行全面验证,确保其创新成果满足实际需求。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学创新是十分必要的,要想做好教学创新工作,就要从教学目标创新、数学课堂导入创新、教材挖掘创新和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创新等方面入手,提高教学创新的整体效果。

参考文献:

[1]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马云鹏.小学数学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小学数学新课标内容篇3

【关键词】新课程课堂教学计算课实效性

作为新教师的我刚好处于新课程实施的的连接时段,上了1年的老教材,钻研了2年的新教材。与其他的数学教师一样,也有很多的感触和看法。首先是新课程内容的变化,从前的教材内容简单明了,单从教材上就可以明白的看出整堂课的教学目标和过程,所以甚至有教师称,就算没有备过课,我也能很轻松的上课。而新教材中教学内容多数以一些图片或问题等形式出现,内容看似简单却让教师无法从容下手;其次,正是由于教材的改变,教学目标变的不容易把握,同一条线上的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分到了各册的各小块当中去,显的十分凌乱,因此教师要花很多的时间去通读教材;再次,也是每位教师在每次课堂设计中最花心思的:新颖、丰富、精彩、有效的课堂组织和表现形式,或者说是课堂表演手段,不论是哪一堂公开课,当中的精彩桥段除了教师的精心设计外,没有经过三、四次的排练是根本出不来。当然总总诸如这些的准备,最终我们要得到什么,我想每位教师都应该是心知肚明,那就是要让学生学到我们想要让他知道的。那么,最终效果是否如此,怎样才能有真正的实效性呢?

小学数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是整个数学学习过程的基础,而小学阶段的计算课又恰是小学数学包括其他学科的基础,可谓是基础中的基础,因此小学计算课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显的尤为重要。我们就小学数学计算课为例对课堂实效性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一、通读教材,充分理解教材:授人以渔,而非鱼

虽然说新教材和老教材相比内容有了很大的变化,必然导致教材整个教学方向的变化。老教材在教学上更侧重于一种教学后所收到的结果,从计算层面上看,也就是学生能够正确解答出就可以了,最终看的是答案。当然新教材亦是注重结果,而此结果中包含的内容却有两块:思考过程与答案。也就是说在新课程中多了一块思考过程这样的结果,而且新课标要求我们要更侧重于思考过程这一块的结果。也就是标题所提到的“渔”。

如上图是人教新课标第一册第六单元6—10的认识和加减法单元中51页的一块内容,很显然这是一个要求学生能用减法来求出荷叶上有多少只青蛙?很多教过的老师都有体会,这道题目几乎每个学生都能很快的说出正确的答案,因为就算学生不会做减法才4只青蛙一下就数出来了,也就是答案肯定有了。但很显然内容所要求不能仅仅是这样,而是得要求学生能用减法的思想来解决这样的一道题目,这才是本块内容所要达到的目的,一种如何得“鱼”的“渔”。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就得对教材充分理解,授人以“渔”而非“鱼”。

二、正确把握教学目标,细化目标:连点为线,化线为点

从内容上看,新教材的教学要求除了客观性强的知识目标以外,还更注重了主观性比较强的思考过程和方法上。而学习思考方法的养成非一日之功所能达到的,它是一个过程量,是一个有阶段性的大目标,应该是分阶段进行的。例如带有浓厚数学思想的解决问题这块内容,在老教材当中我们有应用题这样一块专题性内容,通过分类,运用数学公式、表达式这样的机械性较强的思路来解决。新课程中没有了这样的专题性分类,更是淡化了公式、表达式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更强调的是一整套或者是好多套解决问题的数学思考方法,而这样的思想方法是不可能在某一块专题研究背后就能够完成的,它应该是一条线,一点点拼上去的一条线,就像前面讲到的10以内用减法来求出荷叶上有多少只青蛙?这就是这条线上的一部分,就是解决问题思想目标落实的开始了,然后由一个个这样的点连接成一条完整的方法链。其实,知识目标也是如此:缺少了专题性内容,教学内容分散到了每一册当中去,教学内容变的散乱了,对我们教师来说怎样去做好衔接是需要深入研究的。我们必须对各段内容进行适当的连接,才能让我们的教学变的完整,但同时我们又得分开根据内容分割教学目标。

如人教三下p88-89小数的初步认识和人教四下p50-54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这两块教学内容,它们同属于小数这条线上的教学内容,而且上过的老师都会有一种感觉,两块要上的内容很像,而且后一块反而更加细化。我们学校数学组对这两块内容进行了一个连接性教学的实践,充分体验了一回初步认识和认识的区别。通过实践我们知道,小数虽然平时在生活中也都有接触,但是要将它提升到一个理性抽象认识层面的时候,学生却不能够如老师所想能够从生活中小数轻易走进数学中的小数,甚至在初步认识的时候很多的学生还只能停留在几元几角几分,因此我们需要给学生一个从思想上转化适应的过程,那就是初步认识,笼统的将他们所认识的小数带到数学课上,然后才是真正意义数学上的认识。也就是说虽然教学内容很相近,但它们就是这条线上不同的两个点,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做好目标上的把握。

三、科学预设教学过程,层层有效:两点一线,不走弯路

数学学科有其内在的逻辑性,但也正是由于逻辑性强,常有人说数学课堂无趣、无味。用学生的话说,数学课没意思,用老师的话说,上课没生气。新课程在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上算是做出了很大的改革,自新课程实施后,关于如何丰富课堂教学的研究是越来越多:课堂游戏设置、课堂情境设置、数学生活化、高新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的应用等,的确是给我们的课堂带来了一些滋润的雨水,但是问题也是出现了:课堂无效率,课堂教学时间不够,学生在课堂上乱了等等。就我们所研究的计算课,我们的教师都感觉到了压力,学生的计算能力普遍不足。

有过这样的经历:上午一堂两位数乘以两位数的口算课,整个过程在自己的预设下完整的上下来了,在我的情境和环节中学生的表现也很好,该说的说了,该做的做了,似乎在我的指引下他们都掌握的非常的棒。在我为自己和学生的成功喜悦的时候,中午的课堂作业本让我从高处一下跌落谷底,明明学生课上都能做,为什么到了作业本上却又不会了呢?我百思不得其解。我重新回头看了我的教案,教案看上去还是很完整,该讲的再题目中我都讲了,又看看作业本,题目差不多的呀!面对这一问题,下午又给学生们出了几道类似的题目,问题还是出现了。我们几个老师进行了商讨,我反思问题还是出在了课堂上:一是方法的讨论过程中,学生虽表现的很好,争先恐后的说了很多,过程看似很饱满,但是缺少了老师的评价总结,学生只是知道有很多方法,但到底有几种了?是哪种好?我并未记录和评价,导致学生思想上的混乱,也就是说,虽然前面走的很好,但由于没走到底,学生反而绕弯;二是课堂练习很多很新颖,但都具有相似性,学生完全无需计算,只靠课堂上投机取巧的规律就能说出答案,而没引出真正问题所在,练习就没有了其效果。三是加大课堂学生的自主放手练习的力度,增加学生遭遇问题的机会,计算课本身就需要教会学生自己去计算,老师应该还更多的时间给学生。

课堂上学生学习的时间是相当有限的,题目形式的新颖化及方法的多样化,已经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应接不暇的感觉。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再多于形式,会更加重学生负担,甚至会误导学生的认识,脱离教学主线。因此我们应尽可能留更多的时间给学生去思考去理解,目标与环节间尽量的简单化高效化,做的层层有效。两点一线,不走弯路。

四、注重课后反馈,科学练习:温故而知新

小学数学新课标内容篇4

关键词:小学,数学,新课程

一、小学数学课程的新变化

1、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的新变化

数学新课程倡导的是“大众数学”的理念。它把“数学教育”的重心转移到“教育”上,不仅仅关注学生的数学成绩,更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弃以往的“精英教育”模式,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有价值的、必需的又是最基础的数学,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必需的重要的数学知识、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应用数学的意识。同时提供能够满足学生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能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能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的数学,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数学。

2、数学课程目标方面的新变化

在数学课程总体目标方面,课程目标内涵更丰富,结构更合理。不只是使学生获得必要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还包括数学思维、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发展。从而最终目标是促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可持续的发展。同时学段目标与以往的各年级的教学要求相比更加粗泛,有更强的灵活性和选择性,有利于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也有利于小学数学教师根据学生特点和实际情况自主地、创造性地进行教学。不仅是让学生会解各种的数学题,更重要的是在需要的时候,能够进行“数学地思考”。

3、数学课程内容方面的新变化

过去教学内容知识面狭窄、陈旧,难以适应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需求,同时刻意追求计算速度、变形技巧、题型套路等,又增加了数学的难度,同时数学教学内容过分追求形式化,脱离学生生活实际。而新课程重视对数和代数意义的理解及对学生数感和符号感的培养,淡化了对记忆的要求;重视计算器和计算机的使用,对运算的复杂性、技巧性和熟练程度的要求降低了;同时重视数学的应用和数学建模,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数学课程实施方面的新变化

数学新课程的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的新变化必须体现并落实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实践中并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加以检验和改进.数学新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的变化必然要带来数学课程实施的变化。传统的数学教学强调的是师生的“授一受”,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难以形成师生之间互动。数学新课程认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师生是人格平等的主体,教学过程是师生围绕着数学教材进行平等“对话”的过程。师生间、学生间可以进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对话。师生就是通过这种对话来实现课堂中师生间的互动。。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分享彼此的经验和数学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最终达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考虑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投入各种数学活动中去,其次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学习过程,积极了解学生的思想,以启发学生思考,最后教师要不断地学习和反思,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和创造,与学生共同成长。

二、小学数学教师面临的新挑战

1、小学数学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

要使教师的教学能适应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师首先要转变旧观念,学习、接受新观念。小学数学教师要树立新的教育观念。建立学生观,由以往重教书轻育人的学科本位的观念改变为以人的发展为本位;建立课程观和教学观,设置“体验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强调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

2、小学数学教师要转变角色

小学数学教师要由数学知识的传授者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转变。既要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又要促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开发、身心得到和谐发展。教师应努力做好学生的指导者、激励者、培养者和营造者。为此教师精心设计每一堂课,指导学生积极探究,主动参与,让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将学生引向数学学习的乐园,体验学习的乐趣,并在亲身体验和探索中认识数学,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

3、小学数学教师需要提高素养

要实现小学数学教师角色的转变,需要他们不断提升自己的素养,以适应并胜任新课程的教学工作。。要求小学数学教师要有交往与合作能力,很好地与学生、与其他教师、与家长、与社区合作。要具备开发数学课程资源的能力,要有使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融合的能力。同时必须具备教育研究能力,重在解决实际问题。要有终身学习、自我发展的能力,不断地学习,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促进自己素质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刘兼、孙晓天.《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0

2、钱家荣.《地得如何应对新课程》.《中小学教师培训》.2002.100

小学数学新课标内容篇5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3-0090-01

1.小学数学教学创新应从教学目标的入手

小学数学教学是促进学生整体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培养学生进行初步的观察与操作、猜测分析、综合抽象概念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因此确定目标时,不仅要明确具体的操作知识技能,而且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考虑到小学数学教学实际,教学目标的制定关系到教学活动的开展,对整体教学效果有着直接的决定作用。基于这一认识,在教学创新中,应从教学目标的制定入手,具体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改变传统的教学目标制定规则。为了保证教学目的制定能够得到全面创新,我们应改变传统的教学目标制定规则,采用先深入调研,后制定教学目标的方法,保证教学目标的准确性。教学目标的制定应贴近教学实际。考虑到教学目标是指导教学实践的重要手段,基于这一认识,教学目标的制定应贴近教学实际,在制定过程中应把握教学目标制定原则,提高教学目标的指导性。教学目标的制定应以满足教学需要为主。教学目标制定过程中,其创新应以满足教学需要为主,只有对实际教学形成有力的促进,才能保证教学目标的制定能够具有实效性。

2.创新传统的教育思想,开拓以学生为主的课堂

在新形势下如何建立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的意识,对于小学教师来说,应该改变原来的教学意识,由课堂的主宰者变为指导者,由知识的灌输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而学生应该由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学习,成为思维的主动构建者。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才能以一种自主学习的,思维活跃的,富有创造性的积极心态投入到学习中。另外改变传统的课堂组织形式,新形势下的小学数学课堂,学生应该有自身学习的主动性,带着自己的思考和知识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样性和复杂性。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课堂组织形式的转变,势在必行。

3.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完善教师队伍建设

新的课程改革,将课程意识提到了重要位置,强调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依据。《普通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中新理念的提出,为小学数学的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同时也要求小学数学教师要不断学习,深刻地理解、领悟现代科学教育教学观,更新教学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数学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加强理论学习,努力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当前加强对教学行为的研究已成为全体教师的共识,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和教师观等。其次,教师在转变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方面应该大胆创新,敢于实践,彻底改变过去那种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实现新课标所提倡的“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等教学原则,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学习,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和进步,运用多种手段,创造融洽的课堂学习气氛,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小组讨论中来,积极地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从而逐渐地培养每一位学生的合作精神。

4.小学数学教学创新应做好课堂导入工作

导入工作对小学数学教学而言意义重大,在教学创新过程中,课堂导入是重要的创新环节,为了保证小学数学教学创新取得积极效果,在课堂导入中我们应注重贴切而精炼的导入,这样做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发散思维,而且可以先声夺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为整节课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课堂导入对上一节课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主要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4.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在课堂导入环节中,要想保证课堂导入取得积极效果,我们就要结合课堂教学内容,积极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数学教学枯燥的局面。

4.2操作演示初步感知。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课堂导入过程中老师的操作演示能够起到积极的培训效果,对提高学生的接受程度和学习兴趣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4.3以旧引新。在课堂教学中,利用旧定理和旧知识引入新概念和新知识是比较常见的办法,其效果也比较理想。因此,以旧引新是提高课堂导入效果的重要方法。

4.4设疑提问。适当的设置提问环节,是提高课堂导入效果的重要手段,在课堂导入环节中也能够进行积极应用,以此来满足课堂导入教学需要。

5.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变革

5.1网络的出现使学生更乐于主动参与学习,从以前的被动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地发现学习。

网络资源平台的架设,使学生间协作、互助的学习方式得以延伸,从而增强学生探索性学习的兴趣。利用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营造出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环境,学生可以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式学习[3]。突显网络优质教育资源的实用价值,优质资源要尽可能以探究、协作的实际生活问题再现课程的难点和重点,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在小学数学课程资源的共享中,应该更多地将生活数学知识展示给学生,可以是故事,可以是小游戏,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将丰富的数学资源与教学知识点相结合,从而有效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家庭、学校是孩子们成长的主要环境和场所,怎样才能及时、快捷、有效地进行家校互动呢?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许多学校具备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环境,拥有互联网、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语音教室、投影仪等现代教育硬件设施。学校可以创建家校互动教育网络平台,实现老师、家长、学生三方交流的信息化管理,将家庭教育与校园教育完美融合。

5.2利用信息技术,创新小学数学教育模式。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促使小学数学实F了教学模式创新,翻转课堂、电子书包、交互式电子白板等模式的使用既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又拓展了学生学习的视野,有助于开展学生个性化教学。以翻转教学来说,学生能够利用现代多媒体工具对下一节课堂要讲解的内容进行预习,教师利用视频将教学资源融入其中,学生便可以通过观看视频对教学内容进行预习,这样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除此之外,这种方式还能够减少教师教学工作量,让教师可以节省出更多时间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既能够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同时还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实践中,利用信息技术创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为教师的教学活动提供了多元化的素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增添了生动有趣的媒体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6.小学数学教学创新应做好教材挖掘

教师应该以学生现有的思维发展水平为依据选择学习材料,为学生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对新知识进行充分的思维加工,通过新知识与原有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使新知识同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除了要根据教学大纲合理选择教材之外,在教材的侧重点上也要有所创新,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6.1小学数学教材应包含思维培养方面的内容。在教学创新中,教材的选择也是教学创新的重要内容。基于这一认识,在小学数学教材选择中,需要保证教材中包含思维培养的内容,以此满足培养学生思维方式教学的目的。

6.2小学数学教材应具有提高计算能力的内容。计算能力对小学生而言至关重要,计算能力的培养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为此,在小学数学教学创新中,应保证教材内容中含有计算能力培养等相关内容。

6.3小学数学教材应含有新旧知识接续的内容。小学数学教学创新,新知识和旧知识要做好相互衔接。为此,在教材选择中,应含有新旧知识接续的内容,保证小学数学教学创新能够在形式和内容上得到统一。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都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使学生在民主、平等、愉悦的气氛中,引导质疑,激活思维,探求创新,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因此我们要紧跟新课改的步伐,不断地创新教学模式,思考真正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真正地领悟数学知识的内涵。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学创新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小学数学新课标内容篇6

主题词:小学数学魅力课堂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的魅力是指教师在从事数学教学活动中,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率为目标,以恰当的教学方式,科学、艺术地落实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呈现出活学、善学、乐学的学习氛围,教师通过课堂教学能够产生愉悦心情的一种教学境界。构建小学数学魅力课堂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它主要包括:教师对工作态度的升华、教学目标的把握、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式的运用等方面。

一、工作态度的提升

教师的工作态度是指教师对教育事业、对学生等较持久地肯定、或否定、拒绝的内在反应倾向。这种倾向在言、行、情感中要以得到显露。显露的是积极、主动的状态,教师的能力得以在工作中充分的发挥;反之,则处于能力抑制状态,不利于工作的顺利进行。构建魅力课堂需要教师能够要求自己在做一个合格教师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自己对工作的认识。

1、热情与理性。“假如没有热情,世界上一切伟大的事业都不会成功”(黑格尔曾语)。小学数学教师乐于敬业、甘为人梯、热心数学教学工作是构建数学魅力课堂的基本要求。老师具备了这种热情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事业中。有人说:热情+冷静=不可估量的事业。教师具备了热情、执著和对教育事业认识的冷静、理性的基本素养,才会运用小学数学工作经验和数学新课程理念精心设计教案,信心十足地从事数学教学工作。

2、和谐与民主。一个学生就有一个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他们都希望老师的尊重、爱护、信任。当教师以积极地情感付诸于学生时,学生会以相应的情感反馈影响教师。魅力课堂,教师能以教为乐,学生会以学为荣。在这种状态下,师生双方的心情是愉悦的,关系是融洽的,气氛是民主、和谐的。

3、改革与创新。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数学教育对教师发出了严峻的挑战。面对数学课堂教学改革麻木的心态已经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不接受先进的教育理念,学生就会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工具。相反,教师顺应教改潮流,勇于创新,乐于实践,在教学工作中能够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提供一个发展的平台,学生会成为数学课堂上思维活跃的主体。

二、教学目标的把握

课堂教学目标犹如汽车的方向,在教学中起着导向的作用。一位有经验的小学数学教师,首先是一位能够内化新课程理念,深刻了解小学数学性质的优秀教师。因此,在思考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时,往往要站到一定的高度。为仅仅要了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也要把握本单元、本学期甚至本年级段以及新课标的教学目标。教师制定好自己的教学目标同时能感悟目标,做到真正的把握、内化。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在调控课堂、驾驭课堂,才能培养具有创新和创造能力的发展型人才。

三、教学内容的处理

新课标允许教师可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当教师拿到自己所教的教材时,整合教材的权力便掌握在手中。巧妙合理地处理教材,会将复杂的内容变得简单,枯燥、乏味的内容安排得生动有趣。因此有设计每一切的学习内容时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安排新知识内容的多少要适宜。一节课安排的新过多,学生容易出现消化不良,甚至丧失学习信心。安排内容过少,又容易落入低效的境界。二是安排知识的内容深浅要适度。知识点过深会对学生难点的处理要灵活。处理重、难点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去突破;直观操作的方式去理解;猜测、验证的途径去解决,还可以根据相应的内容做比较、分析等。作为一节课的重、难点,教师必定要进行讲解,讲得适时、规范、严谨、简约、深入浅出,在一节课中就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四、教学方式的运用

“教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教育家叶圣陶语)。这充分说明了教学方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而不再是教师满堂精彩的讲解和学生满意的回答。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内容,要让学生达到魅力学习境界,教师必须采到相应的教学策略。比如:前后知识内容联系紧密、难度不大,学生又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可以采用尝试教学法;学生具备一定的经验积累、知识储备、能力准备时,可以采用发现法学习;另外还可以根据不同的内容采用自主探究学习法或再创造学习法等。合理的教学方法不仅能让学生学到知识,更主要的是有效在调动学生学习知识的主动性、学习过程的体验性、处理问题的独特性、学习态度的愉悦性。在学习中达到快乐不枯燥、自然而不松垮、艺术而不做作、轻松而不肤浅的效果。

小学数学新课标内容篇7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评价

要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整体水平的提高,在这个过程中,小学教师的作用不言而喻。学生学习是否有兴趣,学习效果如何,都需要老师的正确引导。教师只有积极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才能使学生学起来更加容易,掌握知识更加熟练。有效的小学教学评价标准的建立,对于规范教学老师的整体素质,提升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各种问题

1.现存标准的不规范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有效的化学反应,共同努力的结果。一方面教师需要利用高品质的教学方法运用到小学课堂教学中,另一方面,小学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制订与之对应的学习方法,因材施教,才能达到整体教学水平提高的目的。继续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照本宣科,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大大降低了学校的整体教育水平。

2.教学内容评价缺乏关注力度

教学内容的评价在小学课堂教学评价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仅包含教师对教学教材的领悟,还包括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选用何种教学方法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等多种因素。所以,相关机构和管理部门必须出台规范性的评价标准,出台合理性的评价内容。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教师在教学方法与教学思想上的进步,而且还可以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对于加大学生的学习竞争力,提高整体教学水平,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方法

二次量化评价方法是当前我国对小学数学课堂标准评价的主要途径。它是指在一级评价指标的基础之上建立二级评价指标。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效果和成果是一级评价的主要指标,而二级指标是在一级指标的基础之上建立的更加细致化分析的评价标准。虽然从客观分析上来看,此方法已经具有一定的公平公正性,但还是无法满足目前我国的小学数学课堂的评价标准。尤其是在进行小学教学改革之后,采用了全新的教材,实施新课标,再利用上述方法,对于实现新的教学目标,达到全面的教学效果,还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师必须制订新的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方法。

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策略

1.制订评价标准

当下,我国对于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评价体系和标准存在的各种各样亟待解决的问题,对其建立全面的评价体系的任务迫在眉睫。在实施新课标教育改革之后,学校要认真地领悟新课标教育改革的精髓,然后结合学校目前的发展状况,有计划、有思想地开展教学评价体系的建设。同时,也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制订符合学生的学习方法,实施高效率的小学策略,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也要同步进行教学内容发面的改革,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建立多方面的评价标准,对教学内容进行全面的创新,才能有效提高教学水平。

2.教师与学生评价的相互融合

老师和学生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主要参与者,其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辅助教学。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学生与教师的教学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小学数学课堂评价标准需要结合老师与学生的综合评价。加强教师的评价,可以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提高资源互换与资源共享的利用力度,从根本上提升小学教学水平。学生是教学课堂主体的参与者,从学生的评价中才能提出具有真实性和针对性的问题,并对其出现的问题作出实际性的解决方案。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开放性和民主性的教学体系建设,还能提升整个社会小学课堂的教学质量。

3.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希望得到教师的表扬以及肯定,这在心理学上来讲,是非常合理的,尤其是小学生表现尤为突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忽视小学生的这一心理状态,对于他们积极学习的情况,要给予适当的表扬,但是也不能过度赞赏,避免其产生骄傲心理。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应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批评,以免产生消极心理。

小学课堂教育中,规范性的评价体系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教师和学生的评价都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对教师采取多方面因素的评价,有利于实现教学的科学性;对于学生给予适度的肯定评价,以保证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经过深思熟虑的评价标准体系的建立之后,才能有效地提高小学课堂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新课标内容篇8

[关键词]高考;数学试题;数学课程标准;一致性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6)05011304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1]。学业考试在学业评价中占有重要地位,是高校选拔人才的重要关注点,也是进行招生的重要参考。高考考试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程度是贯彻新课程标准的依据,因此,在新课标背景下,研究数学高考试卷与数学课程标准之间的一致性,对数学课程教学有着指导性意义。1韦伯分析模式简介

韦伯一致性分析模式是由美国学者诺曼・韦伯(normanL.webb)提出的,他主张判断学业评价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首先要对课程标准的各级目标加以描述,这样就形成了“金字塔”形的课程内容目标层级体系[2]。“学习领域”作为金字塔的顶端,是对课程目标最概括的描述。如高中课程标准中的“数列”“函数”“立体几何”等。“主题目标”是金字塔的中间部分,也就是学习领域的下一级目标,如“数列”的下级目标即“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等。“具体目标”处于金字塔的最下端,它是最具操作性的目标,如“等差数列”中的“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等。层次目标体系为一致性的评价提供了基础。

在对具体内容与方法的考查上,韦伯将一致性分析分为4个维度:知识的种类、知识的深度、知识的广度以及知识分布的平衡性[3]。

1)知识的种类一致性是指被评价的测试所涉及的学习内容与课程标准所要考查的学习内容是否一致。在新课标中大致分为6大模块:函数与导数、三角与数列、向量与不等式、解析几何、立体几何、统计与概率。那么,在高考数学试题中是否大致考查了这些主干模块的内容,就是判断本试题在知识的种类上与新课标的一致性情况。在评判一致性的方法上,韦伯认为,对于课程标准中每一个学习领域,试卷中至少有6道题目涉及到其中的内容,这是可接受的。对于每个模块的具体目标中,若测试题目所击中的目标题目数不少于6个,就被认为在知识的种类上,测试题目与新课标有一定的一致性。

2)知识的深度一致性是指被评价的测试内容所达到的深度与课标中所要求的知识认知深度是否契合。在新课标中,每个模块下有若干主题,每个主题会对所要考查的内容设置一个具体的目标。如新课标在函数模块的函数与方程部分,其具体目标为“了解函数的零点与方程根的联系”,若在考查中将该目标与导数、不等式等结合,就要考查学生掌握的知识之间联系,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内容解决问题,这就与新课标中所要求的深度“了解......”不一致了[4]。也就是说,正确把握新课标中具体目标所要考查的水平,注意把握每个具体化水平中所规定的核心动词。在对深度一致性判断的方法上,如要判断测试与新课标内容在知识的深度是否一致,韦伯认为,试卷中至少要有50%的内容符合课标中具体目标的知识深度水平,这才可以接受。即当所要考查的内容中有一半或一半以上与具体目标所规定的深度水平一致时,就认为是可以接受,是有一定的一致性的。

3)知识的广度一致性是指试卷考察的具体内容范围和课标所要求掌握的具体内容是否一致。也就是说试题题目涵盖新课程标准某一模块内容的数目,若在某一模块中,测试试题涵盖了新课标中所有的具体目标,也就是题目击中了全部具体目标,这时规定知识的广度比例为1,是最完美的。相反如果知识广度为0,也就是题目与新课标没有任何契合,试题也就是最无价值的。在对于知识的广度一致性判断方法上,韦伯认为,试题中题目击中目标数与新课标中的具体目标比例至少在50%以上才可接受。

4)知识的分布平衡性一致性是指试卷中所考察的具体内容在课标的具体目标之间的分布均匀程度。知识的种类、深度以及广度是从测试题目与新课标在学习内容、具体目标的对应程度来考查,而没有考查在击中目标后的分布情况[4]。知识的分布平衡性就是评判测试题目的具体内容与新课标具体目标之间的分布均匀程度的有效工具。韦伯用平衡指数来说明知识的分布平衡一致性,计算公式为:平衡性指数=∑1o-ikH2。其中,o表示被命中的课标中所包含的目标总数,ik表示击中目标的试题数,H表示命中该标准的试题总数。韦伯规定,将0.7作为评价知识分布平衡性与课标一致性的标准,若平衡性指数不小于0.7,则说明试卷考察具体内容在课标具体目标之间的分布是比较均匀的。

2新课标与高考数学试题一致性分析的编码

根据韦伯的学业评价与课标一致性分析模型,从知识种类、知识的深度、知识的广度以及平衡性4个维度对我国的新课标与考试试题进行一致性分析。依照我国新课标的内容,将韦伯分析模式做出调整,使其适应于我国课程改革。笔者对新课标的编码、试题的编码以及对试题深度的编码统计方法作如下说明。

小学数学新课标内容篇9

关键词:新课标理念;初三数学;高效复习

新课标理念下,我国数学教学不再仅仅强调教师的教授,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这意味着广大数学教师需要不断革新教学观念,完善教学模式。近年来,我国许多地区的数学中考试题在不断适应素质教育的改革要求,相比于以往传统的考试内容,知识范围更广、题型更加多样化,更加注重考查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以此着重培养学生的数学知识实际运用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改变了以往传统数学教学中,教师一味地灌输式的教学方式,逐渐转变为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而这一教学方式的改变对初中数学教师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

一、把握新课标理念,组建教学知识网络

目前许多初三教师认为初三备考就是笼统复习,即将所有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辅之以相应的练习。虽然这种讲授与练习相结合的复习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不少教师没有把握好度,导致学生在题海战术中被动地迎接中考,在大量练习题中变得疲惫不堪。这不仅使学生的复习效率大打折扣,还严重阻碍了他们自主思考与探究能力的发展。因此,在初三数学总复习过程中,教师需要深刻理解新课标的教学理念,领悟其中对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所提出的建议,并从中摸索和研究出一套属于自己的教学理念,运用于教学实践。而由于初三数学总复习的内容繁多且复杂,教师还可以借助《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典型教学案例,并从中学习知识网络的搭建与重组方法,以此有效地规划学习重点,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初三数学的高效复习。

二、合理安排与运用教学方法

1.章节复习课

章节复习课是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的重要环节,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复习内容将学生分为小组或讨论组,以此提高学习效率。而在分组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层次,避免将差距较大的学生分到同一个小组,以免学习成绩和能力较差的学生跟不上学习进度。当然也不能将同等学习层次的学生分到一个小组,因为有学习差异的小组比同等学习层次的小组更富有学习热情,这主要是由于存在差异的小组中,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会经常提出疑问,而成绩较好的学生就能为其分析和解决问题,以此在讨论中共同巩固和进步。

除了组建学习小组进行章节复习之外,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并帮助小组解决他们无法解决及存在争议的问题。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腾出一部分时间,给学生着重讲解章节复习内容中的重点内容及其经典例题,并在课后给学生布置相应的题目加以练习和巩固,从而提高数学复习课的效率。

2.综合复习课

经过了第一轮章节复习之后,学生的基础知识得以有效地巩固和提高,因而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复习可大大降低总复习的难度。教师在综合复习课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以此培养其数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及解题能力。由于综合复习是将初中三年所学的数学知识点全部融合在一起,打破原有教材的安排,组建新的知识网络。因此,教师在鼓励学生自主探究的同时,还要给学生指出明确的复习方向和目标,以此帮助他们发现知识的内部联系,并加以总结和归纳。例如,北师大版初三数学圆的总复习,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对圆的概念、有关性质定理、弧长及扇形面积的计算等知识点加以复习,还可以将圆的知识点加以适当延伸:如,图形的全等、图形证明和相似等内容。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进行初三总复习的有效途径。因而教师在复习过程中需要不断纠正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帮助他们找到适应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复习模式。

比如,在复习数学公式和概念的时候,大多数学生一直以来都习惯于死记硬背,但这样的记忆方式容易导致学生记得慢、忘得快。这时教师就需要对学生的这一不良习惯加以纠正,并及时帮助学生理清数学公式和概念的推理过程与逻辑关系,使其能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点的记忆和学习。这样一来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起来更加轻松,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有增无减,复习效率也就得以相应的提高。

总而言之,新课标理念下,初三数学教师需要不断革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完善教学方法和模式,在初三总复习过程中做学生的引导者和陪伴者,为他们规划科学合理的复习方法和步骤,并及时发现和解决他们在复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疑难点,从而实现初三数学的高效复习。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新课标内容篇10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育;小学教育专业;数学课程设计

一、小学数学教育的理念及其变革

数学是小学教育阶段的主要学科之一,小学数学课程的设置乃至全部数学活动,都要遵循其课程目标。1992年国家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中规定,通过学习,学生应该“具有阅读、书写、表达、计算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一些生活、社会常识,初步具有基本的观察、思维、动手操作和自学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学会生活处理,会使用简单的劳动工具”。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计算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劳动工具”也在不断赋予新的内容。

伴随着基础教育的改革,教育部于2000年3月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紧接着,又于2001年7月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对比前后三个课程目标可以看到,短短几年,小学数学的教育理念、教学目标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000年教学大纲与1992年教学大纲相比,有以下两个主要变动。

一是用“培养初步的思维能力”代替了“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这种变化首先体现的是数学教育理念的进步。多年来,数学教育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包括从小学到大学的数学教育)。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以及信息时代的到来,各学科知识相互沟通、紧密联系,数学知识更是渗透到科学技术乃至人们生活的每个角落。相应地,数学教育承担的也不再仅是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其他形式的思维能力也需要在数学教育中加以培养、延伸。同样,原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也不只是通过数学教育来实现。因此,在数学教育中仅以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为目标是不合适的。另外,即使不考虑人们的生活实践和其他学科领域,我们处理数学问题时,也不仅只是依靠逻辑思维,形象分析、直觉思维等综合能力的结合运用是我们早已常用的做法。

二是以“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代替原来的“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这里更加强调了知识的传播向能力培养的过渡。过去,常常是讲完某一学科知识以后,寻找几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对照书本对比联系即可。而这里强调的是“探索”的过程: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通过思索将问题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表达出来,指导他们解决。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提高的不仅是数学能力,而且加深了对整个数学的认识和理解。

2001年,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正式颁布,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育的理念与目标又进一步发生了变化。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新课程标准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提出“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四个方面的目标,并且强调这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实现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而又健康发展的根本目标。这里,特别强调对学生数学兴趣和数学素养的培养,一切要符合学生素质教育的需要,要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这一切,可以归结为主要通过两个途径来实现,这两种途径是相互结合的:第一,要使学生获得必需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思维方法,这是多年来我国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第二,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体验数学化的过程,从而达到学习的目标。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曾指出,数学化的过程反映了数学的本质特征,数学教育的过程应当成为数学化的过程。

今天,终身学习已经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教育理念。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应该尽早接触“学会生存”这一课题,以奠定能力训练的基础。据此,数学教育则应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探索机会,让学生在具有现实背景的活动中去研究,去探索。探索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6~12岁的儿童虽然年龄小,但他们的求知欲极强,正是“启蒙”的绝佳时机。使学生“初步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并非天方夜谭。在某些时候,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比什么都重要。华罗庚曾经说过:“唯一推动我学习的力量,就是兴趣与方便,因为数学是充满了兴趣的科学。”我们都知道,“兴趣”大多先是来源于“好奇”,继而产生探索的欲望。如果在儿童产生“好奇”的阶段适时加以“激发”,那么,由一点小小的成功得到鼓励,再通过“成功的体验”,必定会使最初的“兴趣”引发为不可估量的“动力”。

二、小学数学课程内容安排及其发展

在设计课程内容时,不仅要依据课程标准,满足学生需要,同时还应尽可能地反映数学学科的发展。小学数学是为学生打基础的学科,其课程内容应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奠基作用的小学数学教育也必须与此相适应。小学数学课程中引进统计知识和现代信息技术内容不仅顺理成章,而且十分必要。

有研究指出,对于数学学科知识的安排,各国各地区各有特色,具有一定的差异,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全都包括对学生进行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探索、认识与交流,希望达到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

我国1992年实行的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设定的内容主要有:量与计量,数与计算,几何初步知识,代数初步知识,比和比例,数的整除,应用题。2001年颁布的新课程标准将原来的知识进行了整合,增加了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内容,总体上含有四个领域的内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可以看到,课程内容结构的变化反映在两方面:一是数学课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在不断地变革;二是人们对数学课程的理解和数学课程的设计理念也在不断地变化。总之,在我们设计课程时,既要考虑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又要考虑学生对这一学科的理解、情感和接受能力以及学生今后发展的需要。

三、高师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的数学课程设计

由于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是“综合培养、学有专长”,所以数学课程的设置,也不能单纯地适应将来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需要,而应将数学课程分成两类:一类是通识课程,面向所有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可根据各地区情况有所不同);另一类,面向理科方向的学生。

我们仅对第二类数学课程设计进行探讨。

(一)必修基础课程

我们知道,作为数学学科的基础课有三条主线──代数、分析、几何。在高等代数中,多项式的理论起源于求方程的根。历史上,求解一元二次、三次、四次方程都先后获得成功。数学家在研究一元五次方程的根的过程中,引入了许多新的概念和结果,从而形成了现代数学的一个分支──抽象代数。几十年来,它的基本内容与方法在数学的诸多分支,以及在通信理论、计算机理论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高等代数讲授的知识,大多是17、18世纪的成果,而抽象代数讲授的知识则是19、20世纪的成果,它不仅在代数课程这一主线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为近代数学奠定了基础。抽象代数的主要思想早已渗透到基础教育的多门学科中。所以,讲授高等代数之后,必须安排72学时左右的抽象代数。

转贴于以现代几何的观点审视几何学,在保持各分支的自身特点与相对独立性的基础上,将几何学主线的五门课即几何基础、解析几何、微分几何、射影几何与点集拓扑学有机结合。

而对于数学分析,应将其核心内容极限理论、微积分和级数理论进行认真的选择与组织,不宜照搬。基本理论的讲授要紧密结合应用;同时穿插反映微积分发展历史的数学家传记介绍,这方面丰富的内容一定会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在保证数学基本训练的基础上,要大胆删繁就简。对传统知识,也要尽量用现代数学方法表现,如“级数的展开”等。

(二)必修应用类课程

必修应用类课程适宜安排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最优化理论及应用、模糊数学应用、数学建模。

概率与统计的知识是近年来基础教育逐渐增加的内容,新课程标准做了具体的描述。虽然统计学的研究基础是数据,但是研究要借助概率论的结果,因此必须先安排讲授概率论基础知识。讲授数理统计时,要精心设计教学,努力使学生能够经历提出问题、收集和处理数据、作出预测和最后决策的过程;使学生不仅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还可以解决简单的问题。要告诉学生,无论获得数据还是分析数据,总是要渗透随机与概率的思想。

最优化理论包括了线性规化以及最优化基本理论及主要算法介绍,它是现代管理、决策、经济、金融乃至评估等工作领域的基本工具,也是数学应用的最广泛的学科之一。讲授过程最好结合实际应用模型。

模糊数学思想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研究和处理模糊现象。所谓现象的模糊性是指事物间差异的中间过渡中所呈现的“亦此亦彼”性,在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我们知道,数学联系实际的最初形式是解应用题。所谓数学建模,就是对现实中的具体问题抽象、简化,运用适当的数学工具,得到一个数学结构,进而提炼为数学模型,然后求解,并验证其合理性,从而解释最初的现实问题。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数学教育工作者(包括国外学者)将数学知识的学习及数学能力的训练与培养总结为“问题解决”(problemsloving)。在此教育与学习的理念下,逐渐将学生的数学竞赛发展成数学建模竞赛,并逐渐被广大学生所接受。实践证明,这是训练学生应用能力的极好方式。仅仅十多年工夫,现在已经形成几十万学生参加的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以及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在数学建模课程中,将综合介绍各种数学方法,包括代数的、分析的、统计的以及计算机应用软件能力,其中最优化理论必不可少。教师应该在教学中不断补充新的有效的数学工具。

(三)小学数学教育类课程

小学数学教育类课程包括小学数学教学论、小学数学问题研究、数学文化。

我们之所以主张安排“数学文化”这门课,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在小学教育阶段,单就数学知识教学来说,时间是充裕的,内容也不难。但新课程标准规定的学习目标中有两点完成起来更重要,一是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二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一个看似普通的学生,在适当的时候被他的老师的“不经意”指点,可能激发起强烈的“特殊兴趣”,再加上悉心的引导,将来可能成长为“有天赋的”人才。

数学是有着丰富内容和不断发展的知识体系,它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越来越深远,几乎遍及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为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不断更新的理论、思想、方法和技术。它拥有多个分支,是一门艺术、是一种文化,丰富和推动着世界文化的发展。这里,我们推荐课程教材研究所编写、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数学文化》。该教材展示了数学文化多姿多彩的内容,着力介绍了大自然中的数学情趣、艺术家的数学美感、科学技术中的数学威力、数学文化中的思维与方法以及数学文化的核心精神──创新。同时,以数学特有的形式美、结构美、方法美等独具的魅力,引领学生到数学王国浏览一番,相信一定能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

由于教材涉及多个数学分支的知识,所以这门课程适宜安排在第四学年讲授,教师也可以根据本地区情况,增补或删减一些内容。

学习完这门课程,我们有理由接受这样的观点:到今天,数学不再仅仅是“工具”,它更是一种“文化”,是可以影响一个人、一个国家甚至整个人类社会的“文化”。

(四)选修类课程

选修类课程包括初等数论、常用数学软件介绍、小学数学竞赛指导、离散数学、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史。

关于数学史的讲授是十分必要的,适宜安排在第四学年。由于学时所限,数学各个分支的知识学习有限,但是在学习完数学主干课程之后,我们可以通过数学史的讲授,将数学整个学科知识比较完整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学生不仅可以把几年来学习的数学各分支的知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同时,使学生有“一根线”贯穿在心中,并产生一种“历史感”,不仅增强对数学的理解,而且对于今后的学习意义深远。

此外,关于小学教育专业理科方向的数学课程设置及其内容安排,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要满足国家课程标准对小学乃至整个基础教育的要求;(2)要使我们的学生具有激发儿童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培养初步“探索、求知、创新”精神的热情与能力;(3)课程的设置可根据各个地区实际情况适当调整,而每门课程的内容更是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不断的改革、实践,加以编排。要注意将学科发展的前沿成果及时反映到教材之中。

小学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直接服务于基础教育中的小学教育,即使在高等师范院校面临综合化的改革背景下,它仍然是学校最具特色的专业之一,它所承载的历史使命与重担,越来越被更多的教育界人士所认识。我们这里探讨的小学教育专业中的数学课程设计,也只是处于刚起步不久的思考,实践时间也不长。相信随着专业的建设和更多学者的加入,将会使这种设计更加合理,人才培养方案也将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马云鹏.小学数学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黄伟娣.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比较[J].课程·教材·教法,2005,(2):7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