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生平的总结精选3篇

发布时间:2024-05-01 01:18:13

孔子的生平的总结第1篇

孔子的理想是让整个社会恢复到周朝刚建立时的状态,复兴周公姬旦创建的礼乐制度,从此天下太平,不再有战争,人民可以安居乐业。但是在孔子的时代,周王的实力已经很微弱了,无法恢复权力和威信,几十个大大小小的诸侯国为了抢土地年年征战,这是当时的人都知道的,孔子也知道自己的理想恐怕是实现不了了,可他却仍要“知其不可而为之”,也就是明知做不到却还要去做。孔子认为,天下的人只知道追逐利益,不再信奉道德,如果像他这样的知识分子也随波逐流,不去承担应尽的社会责任,那么天下将不会有光明的未来,虽然自己的能力很微小,可能改变不了整个社会,但是如果不去做,那就连最微小的希望也没有了,因此孔子终其一生都怀着强烈的使命感。

孔子离开鲁国后先去了卫国,子路妻子的哥哥颜浊邹(zōu)就在卫国,孔子一行人就寄居在颜浊邹家里。卫国的国君卫灵公听说孔子来了,便接见了他,并按照孔子在鲁国的俸禄赠送给他同样多的粮食。过了不久,有人向卫灵公说孔子的坏话,卫灵公就派了大夫公孙余假监视孔子。孔子害怕得罪卫灵公,只住了十个月,便离开了卫国国都。

孔子打算前往陈国,经过卫国一个叫匡邑的地方,也就是现在的河南省长垣(yuán)县。因为孔子的样子长得像鲁国发动叛乱的大臣阳虎,而阳虎曾经残害过匡邑的人,匡邑人就把孔子一行人拘留了起来。弟子们对此感到十分恐惧,孔子说:“周文王死后,周朝的文化不就在我这里吗?上天打算毁灭周朝文化,我这个后来人便不应该掌握周朝的文化。上天不想毁灭周朝的文化,匡人能把我怎么样!”随后孔子派随从的弟子到卫国国都,给一位很有权力的大夫做家臣,然后这位大夫便派人来解救了孔子他们。

孔子离开匡邑后经过卫国的另一个地方蒲邑(在现在的河南省长垣县),一个多月后,返回了卫国国都,寄居在大夫蘧(qú)伯玉家。蘧伯玉是一位很有学问且品德高尚的长者,孔子对他非常推崇,称赞他是真正的君子。蘧伯玉和孔子一生为挚友,在孔子周游列国的十四年中,有十年在卫国,其中两次住在蘧伯玉家,前后达九年。二人无事不谈,充分交流思想,蘧伯玉的政治主张、言行、情操对儒家学说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卫灵公有位夫人名叫南子,长得美丽动人,很受卫灵公宠爱,但是名声非常不好。南子常听人说起孔子,便想找个机会见他,于是南子让卫灵公去跟孔子说:“四方来的君子想与寡人结为兄弟的,必定会见我的夫人,我的夫人希望见到你。”这个要求在当时是不合于礼的,因此孔子推辞谢绝,然而卫灵公不断的要求,孔子不得已只得去拜见了南子。

孔子的学生子路是个性情耿直的人,他对孔子去见南子这事很不满,孔子说:“我原来不想见她,既然见了便以礼相答。”孔子又起誓说:“我如果不是所说的那样,就让上天厌弃我!就让上天厌弃我!”子路这才不生气了。

孔子在卫国国都住了一个月后,有一天,卫灵公和南子同乘一辆车出宫游览,让孔子乘第二辆车,车队浩浩荡荡的招摇过市。孔子见卫灵公只贪图享乐不讲究道德,于是厌恶卫灵公,离开了卫国。

孔子经过曹国前往宋国,宋国的司马名叫桓魋(huántuí),司马是掌管全_队的官员,相当于现在的_长。桓魋为人贪婪残暴,仗着国君宋景公对他的宠信,把持宋国的朝政,把宋国弄得民不聊生,他害怕孔子得到宋景公的重用,威胁自己的地位,便想要杀死孔子。

有一天,孔子和弟子们在路边的大树下演习礼仪。桓魋得到消息后马上派兵过来,因为孔子名声很大,他怕杀了孔子受到天下人的谴责,就命令士兵拔起了那颗大树,逼迫孔子他们离开宋国。弟子们催促孔子快走,孔子发牢骚说:“上天把德行降在我身上,桓魋能把我怎么样呢?”话虽然这么说,但是孔子他们终究还是被赶出了宋国。

孔子他们从宋国逃到了郑国,在路上孔子和弟子们走失了,孔子独自站在郑国国都外城的东门等候。孔子的学生子贡沿途寻找走失的老师,有个郑国人告诉他,东门有个长得像圣人,瘦弱疲惫却似丧家之狗的人。子贡到东门找到了孔子,把这番话告诉了他,孔子笑着说:“他说的长相那倒未必,但说我像丧家之狗,说的是啊!说的是啊!”

孔子一行人从郑国到了陈国,寄居在担任司城的公孙贞子家。正逢晋国、楚国争霸,两国轮番攻打陈国,逼迫陈国成为自己的附属国,而东边的吴国也不时侵略陈国,抢夺土地。孔子在陈国居住了三年,见陈国自顾不暇,没有重用自己的意思,就和弟子们离开了陈国。

孔子他们路过卫国的蒲邑时,那里正发生战乱,蒲邑人扣留了孔子。孔子有个弟子叫公良孺,他不但有贤能,而且体形高大,有勇有力,带着五辆私人马车一路跟随孔子。公良孺对孔子说:“我之前跟着老师在匡邑遭遇危难,如今又在这里遭遇危难,这是命啊。我与老师一起再次蒙难,我宁可拼斗而死。”公良孺率领自己的随从和蒲邑人展开激烈的搏斗,蒲邑人害怕了,对孔子说:“如果你不去卫国都城,我们就放了你。”孔子迫于无奈,和他们立了盟誓,蒲邑人便将孔子从东门放走了。孔子离开蒲邑后,就让大家往卫国都城走,他的学生子贡问:“盟誓可以背弃的吗?”孔子说:“这是要挟订立的盟誓,神是不会理睬的。”

孔子和弟子们来到了卫国都城后,卫灵公听说了非常高兴,亲自到郊外迎接。可是卫灵公年老了,懒于理政,还是没有任用孔子。孔子叹气说:“如果有人起用我的话,只需一年的时间就会有效果,三年的话就会大见成效。”孔子便和弟子们上路离去了。

晋国的佛肸(bìxī)发动叛乱,他派人来请孔子,孔子打算前往。子路跟孔子说:“我曾听老师说过这样的话:‘那个人在做不好的事,君子是不会去加入的。’如今佛肸反叛,您却打算前往,怎么解释呢?”孔子说:“我是说过这句话,但是真正的坚硬再磨也不会变薄,真正的洁白再染也不会变黑。我哪能是匏(páo)瓜呢,怎么可以挂在那里而不能食用?”匏瓜是葫芦的变种,古时有甜、苦两种,苦的不能吃。孔子的意思是自己的本心不会改变,可是如果他不能从政,就没有办法推行他的主张,实现他的理想,那就像匏瓜一样没什么用处只能当摆设。但是因为弟子们的反对,孔子还是没有去佛肸那里。

孔子在卫国得不到任用,打算西行去见晋国执掌大权的赵简子。当他到黄河边,听说赵简子在没有得志掌权时,等待窦鸣犊、舜华两个贤能的大夫从政,在掌权后却杀死了他们的事,孔子便做了琴曲《陬(zōu)操》来哀悼被害的二人。孔子了解到赵简子的人品后,怕自己去了凶多吉少,便又返回了卫国,还是寄居在蘧伯玉家。因为得不到卫灵公的任用,住了一段时间后,孔子他们又前往了陈国。

孔子的生平的总结第2篇

父亲叔梁纥在孔子三岁前就死了,母亲颜征在当时只有二十多岁,被叔梁纥正妻施氏赶出了家门,寡母在穷困中艰难的把孔子抚养长大,但是由于常年操劳,母亲在他十六岁时也去世了。

孔子家境贫寒,从小就去各个地方打杂,接触到了许多贫贱的劳动人民,也学到了许多的知识。不管多卑贱的工作,孔子都努力把事情做好,他曾经做过鲁国贵族季氏手下的官吏,管理统计准确无误;又曾做过牧养牲畜的小吏,使牲畜繁殖增多。

孔子十七岁时,鲁国的大夫孟僖(xī)子病重将死,临死前他告诉儿子孟懿(yì)子说:“孔丘是圣人的后代,年纪轻轻就喜好礼仪,以后将会是通达显赫的人,如果我死了,你一定要以他为师。”孟僖子去世后,孟懿子就和弟弟南宫敬叔前往孔子那里学习礼仪。又过了几年,到孔子二十多岁时,孔子就开办了私人学校,开始教授学生了。

周朝初年有几百个诸侯国,经过几百年的战争后,到孔子那时,还剩下几十个大大小小的国家。当时,楚国、晋国、齐国都是实力强大的国家,而孔子所在的鲁国是个实力弱小的中等国家,鲁国紧挨着的就是齐国。

孔子三十岁时,齐国的国君齐景公在上大夫晏婴的陪同下来到了鲁国。孔子因为学问很好,已经有所成就,齐景公便向孔子请教国政,孔子的回答令他十分满意。

孔子三十五岁那年,鲁国发生了内乱,孔子逃到了齐国,当了齐国大夫高昭子的家臣,打算以此来与齐景公交往。齐景公经常向孔子请教如何为政,他非常欣赏孔子的才识,打算将尼溪的封地赐给孔子。晏婴向齐景公进谏说,孔子的礼仪之学太过繁琐,不适合用来引导国民。齐景公便打消了这个念头,此后齐景公虽然还是恭敬地接见孔子,但不再问他有关礼仪的事了。

第二年,有些齐国大夫企图谋害孔子,孔子听说此事后向齐景公求救,齐景公却说:“我老了,不能用你了。”孔子知道无法再在齐国待下去,便返回了鲁国。

孔子返回鲁国的几年后,鲁国的大臣们内斗地更厉害了,国家一团混乱。孔子便待在家里不去做官,专心整理古代的《诗》、《书》、《礼》、《乐》等典籍,这些典籍一直流传到现在,《诗》就是《诗经》,《书》就是《尚书》,《礼》就是《仪礼》,可惜被后人称为《乐经》的《乐》却在后来的战乱中失传了。

在整理古代典籍的同时,孔子也扩大了自己的私人学校,因为他声名远播,许多年轻人纷纷从远方来求学,接受孔子传授的学业,很多被孔子欣赏的学生就是这个时期来求学的。

孔子的生平的总结第3篇

从孔子受排挤离开鲁国,到季康子迎他返回,经历了十四年的岁月,这个时候孔子已经是六十八岁的老人了。然而孔子回来后,最终还是没有受到任用,此时的孔子年岁已高,也不再谋求官职了。

孔子回到鲁国后,除了继续教授弟子外,其他的时间都在专心整理文献。孔子晚年喜好研究《周易》,反复阅读,还编撰了解说《周易》的《易传》。

孔子感到自己时日无多,同身边的人说:“君子痛恨活了一辈子而名声不被人们称道,我的主张不能实行了,我用什么将自己显现给后人呢?”于是他利用鲁国史官的记载编撰了《春秋》,以鲁国为中心,记载了二百四十二年间东周各个国家发生的历史事件。弟子们听孔子讲授《春秋》时,孔子说:“后代了解我的凭这部《春秋》,后代怪罪我的也凭这部《春秋》。”

孔子将古代的文献编撰成了《诗经》、《尚书》、《礼记》、《乐经》、《易经》、《春秋》六经,并用六经教授弟子。传说孔子的弟子大约有三千人,其中兼通六经的有七十二人,被后人誉为“孔门七十二贤”。

公元前480年,追随孔子最长时间的子路在卫国的内乱中遇害,被剁成了肉泥。孔子听到这个噩耗后悲痛欲绝,本来就风烛残年的身体因此患上了重病。子贡听说孔子病重,急忙跑来看望,孔子拄着拐杖在门口对子贡说:“赐(子贡的名),你来得为什么这样迟啊?”孔子知道自己的生命将要走到尽头了,叹息着唱道:“泰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泰山在崩塌啊!栋梁在折断啊!哲人在死亡啊!)”接着眼泪止不住的落下。

孔子对子贡说:“天下没有王道很久了,没有人能尊崇我。夏人死后在东边的台阶上停灵,周人死后在西边的台阶上停灵,殷人死后则在厅堂前的两根柱子间停灵。昨天晚上我梦见自己坐在堂前的两根柱子之间,我的始祖是殷人啊。”

七天后,孔子去世了,一颗伟大的心脏永远的停止了跳动……

孔子被安葬在鲁国都城北面的泗水边,弟子们都在孔子的墓旁搭起了房子,为敬爱的老师服心丧三年。心丧就是不穿丧服,在心中哀悼,这是古代弟子对老师去世的服丧形式。过了三年,心丧期满,弟子们痛哭了一场再次尽情致哀,之后才依依不舍的分别,但有的弟子仍不愿走,又留下来待了一段时间才陆续离开。子贡独自又服了三年心丧,前后总共六年,最后一个离开。

孔子死后,他的思想通过弟子们传播到中国的各个地方。西汉之后,上到皇帝王侯,下到平民百姓,都对孔子的学说推崇备至,历朝历代的皇帝还不断给孔子加封追谥(shì),世人更是尊奉孔子为“万世师表”。直到今天,孔子的思想依然深深的影响着我们每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