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学末总结实用3篇

发布时间:2024-05-01 01:13:45

经济法学末总结第1篇

1、产生原因:经济法的确是从公法与私法中“中立”出来的,是对公法与私法局限性的克服和不足的补充,目的就是实现社会正义。(目的之一就是矫正市场第一次分配中出现的问题)

2、概念:经济法是调整在现代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和市场规制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3、宗旨:经济法应当依法运用国家调制手段解决市场失灵问题,保障经济与社会中普遍公正价值的实现,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促进经济与社会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

4、调整对象:一类是宏观调控关系,一类是市场规制关系。宏观调控关系可以分为财税调控关系、金融调控关系和规划调控关系,同各国在宏观调控方面通常采行的财税、金融和计划三大手段是一致的;由于市场规制主要涉及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消费者保护等领域,体现的是对市场主体的市场行为的专门规制,因而市场规制关系也可以分为反垄断关系、反不正当竞争关系和消费者保护关系等。

5、渊源:主要渊源(宪法、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辅助渊源(地方政府规章、与港澳台地区相关的辅助渊源、国际条约、法律解释)。

6、基本原则:有效调制原则(市场决定性原则,以及调制法定、调制适度、调制绩效原则)、社会利益本位原则(综合效益原则和实质公正原则)、经济安全原则(宏观经济安全原则和经济发展原则)

7、体系:财金规划调控法+两反一保规制法

经济法学末总结第2篇

(一)基本理论

1、产生:垄断组织的产生(自由竞争经济时期)——美国国会于1890年通过了《谢尔曼法》(是市场规制法,特别是反垄断法产生的标志,也是经济法产生的标志之一)——1850年法国将侵权损害赔偿的条款适用于不正当竞争领域,判决不正当竞争行为人承担损害赔偿责任——1896年德国诞生世界上第一部《反不正当竞争法》

2、市场规制法,是调整在国家规制市场行为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3、宗旨:初级宗旨(通过规制垄断行为和不正当竞争行为,调整市场规制关系,恢复和维护公平竞争机制,提高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权利和利益);终级宗旨(通过初级宗旨的达成,不断解决个体营利性和社会公益性的矛盾,克服市场失灵,保障社会公益和基本人权,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实现经济和社会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

(二)反垄断法律制度

1、反垄断法是调整在国家规制垄断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垄断,是指经营者或其利益的代表者,滥用已经具备的市场支配地位,或者通过协议、合并或其他方式谋求或谋求并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借以排除或限制竞争,牟取超额利益,依法应予规制的行为。

3、实体制度:规制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制度、规制垄断协议的制度、规制经营者集中的制度、规制行政性垄断的制度。

(三)反不正当竞争法律制度

1、反不正当竞争法,是指为了鼓励和保护公平竞争,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而由国家制定的调整竞争关系和竞争监管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不正当竞争行为,是指经营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违反本法规定,扰乱市场竞争秩序,损害其他经营者或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的行为。

3、实体制度:规制混淆行为的制度、规制商业贿赂行为的制度、规制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行为的制度、规制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的制度、规制不当有奖销售行为的制度、规制诋毁他人商誉行为的制度、规制网络领域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制度。

(四)消费者保护法律制度

1、消费者保护法,是指以保护消费者利益为宗旨,调整在保护消费者权益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类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原则: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和依法交易原则;对消费者予以特别保护原则;国家保护和社会监管相结合的原则。

3、消费者的权利:安全保障权、知悉真情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依法求偿权、网购反悔权、依法结社权、受教育权、获得尊重权、监督批评权。

4、经营者的义务:依法定或约定履行义务、听取意见和接受监督、保障消费者人身和财产安全、不作虚假或引人误解的宣传、出具相应的凭证和单据、品质担保义务、承担退货、更换或修理等义务、不得从事不公平、不合理的交易、尊重消费者人格尊严的义务、信息提供与个人信息保护的义务。

5、特殊的法律救济制度:销售者的先行赔付义务、生产者和销售者的连带责任、消费者接受服务受损害时的赔偿责任、变更后的企业仍应承担赔偿责任、营业执照持有人与租借人的赔偿责任、展销会举办者、柜台出租者的特殊责任、网络平台提供者的特殊责任、从事虚假广告行为的经营者及相关主体的责任。

(五)质量、价格、广告和计量监管法律制度

1、产品质量监管法律制度,是指产品质量立法确立的对产品质量的形成、维持和提高进行监督管理的主体、方式、程序等方面的制度安排。

2、价格监管法律制度,是指为了维护正常的价格秩序,而由价格立法确立的政府、社会对经营者的价格行为实施监督管理的制度安排。

3、广告监管法律制度,是指为了保证、促使广告(广而告之)活动遵守广告准则、广告行为规范和其他相关规定,而由广告法确立的政府监管、社会监督广告活动的制度。

4、计量监管法律制度,是指为了保障计量单位制的统一和量值的准确可靠,而由计量法确立的关于政府计量行政部门监督管理计量工作的职权及其行使等方面的系统安排。

(六)特别市场规制制度

1、特别市场,是指在经济、政治或社会等要素方面有特殊性,需要国家对市场主体和交易活动设置特别规制规则的特殊市场,如关乎国家经济安全、社会稳定或国计民生的金融市场、房地产市场、能源市场等。

2、认定依据:①市场交易标的对人身安全和健康等影响的程度、②信息和风险不对称的程度、③经营者市场支配地位及其形成状况、④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力、⑤涉及民生及政府和社会舆论关注的程度。

3、信贷市场法律制度既包含市场规制法(国家金融监管机构为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和有效运行,保障金融业公平竞争,维护存款人或投资者利益所依法进行的规制活动及相关制度)的内容,也有宏观调控法(同业拆借市场、票据贴现市场等组成的货币市场,已经成为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调控宏观经济的重要市场)的成分。

4、证券市场是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及其衍生产品发行和交易的场所,是企业直接融资的重要渠道和投资者进行投资的重要场所,具有筹集资金、配置资源、分散风险等特殊功能,是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5、保险市场为特别市场的原因:①与社会利益高度关联的特殊市场②与风险相连的直接风险市场③是一个专业性极强的特殊市场④是一个交易双方实力和风险负担存在严重不对称的特殊市场

6、房地产市场,是指房地产开发企业开发经营的,带有房地产特征的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包括房地产开发市场和房地产经营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的一个相对独立并且与民生高度关联、具有明显特征的专门化市场。

7、能源市场是有关能源资源开发和能源资源产品交易市场的简称。

详见:

经济法学末总结第3篇

(一)概述

1、宏观经济,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运行的总量、结构状况,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国民收入、国家预算收支、货币的供给与需求、社会商品服务供给与需求、外贸进出口、外汇收支和资本的出入等各方面总量及其比例关系。

2、宏观调控行为:国家为了预防和克服市场失灵所导致的在经济总量、结构等宏观方面的失衡、失调和无序,依法运用计划、财政、税收、金融等手段调节、控制宏观经济运行,使之朝着所预期的平衡、协调和有序方向发展的一系列行为。

3、宏观调控就是国家对国民经济总体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行为。

4、目标:总量均衡、结构优化、充分结业、国际收支平衡。

5、基本原则:调控法定原则、调控绩效原则、调控公平原则、调控适度原则

(二)财政调控法律制度

1、基本职能: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经济稳定职能。

2、财政法是调整财政关系(以国家为主体的收入和支出活动以及在此过程中形成的各种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3、基本原则:公平与效益相结合原则、财政收支平衡原则。

4、体系:基本结构划分为财政管理体制法、财政收入法、财政支出法等。

(三)税收调控法律制度

1、18种税: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印花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车船税、车辆购置税、烟叶税、耕地占用税、契税、环境保护税、关税、船舶吨税。

2、税法是调整在税收活动中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3、税收的课税要素:实体法要素(税法主体、征税客体、税目与计税依据、税率、税收特别措施);程序法要素(纳税期限、纳税地点)。

3、体系:税收体制法、税收征纳法(商品税、所得税、财产税)

(四)金融调控法律制度

1、金融法是调整金融交易关系和金融管理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目标:第一,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第二,保持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

3、体系:①中央银行法律制度是金融调控法体系的核心②行业性金融法律制度是金融调控法体系的配套制度③外汇管理法律制度是金融调控法体系中的重要制度

(五)规划调控法律制度

1、规划调控法,是调整国家制定和实施规划调控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

2、规划分类:国家发展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纲要)、国家级专项规划、国家级区域规划、省级规划、市县级规划。

3、主要制度:规划调控实体法律制度、规划调控程序法律制度(规划、审批、实施、监督)、产业调控法律制度、投资调控法律制度、对外贸易调控法律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