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阅读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5-01 00:47:41

阅读的阅读方法篇1

【关键词】阅读能力知识体系自主学习阅读方法

一、中学生阅读的现状

通过对阅读目的的调查看出:约有38%的同学认为阅读能够帮助他明白做人的道理。48%的同学认为阅读能够帮助自己获得所需要的知识。这些数据说明大多数学生认为课外阅读还是有必要的,能够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达到一个修身养性的目的。有些同学这是为了看书打发时间,全凭个人兴趣,这样的阅读价值观还有待改进。

通过对阅读习惯的调查看出:大多数学生都会选择在业余时间或多或少的读点书,约61%的同学的阅读时间控制在半小时以下。这些同学的阅读时间太短,没有长时间的阅读是很难培养出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引导学生正确阅读的方法

1.明确课外阅读的意义

首先第一步,需要让学生把语文这门科目重视起来。叶圣陶就曾经说过:“语文是人不可缺少的工具。”苏步青先生在曾经担任复旦大学校长的时候说过:“假如让复旦自己招生考试,那么,第一门考的就是语文,考完就评卷,及格了的才能考其他科目。语文都不能学好,其他的怎么能学好呢?”“孩子是一个毛虫,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才能成为美丽的蝴蝶。”等等这些名言都很好的阐明了阅读对人文素养和人格魅力的重要影响。只有用人类积淀出来的精神食粮来哺乳青少年,才能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还有审美价值,以及高尚的情操。这样有助于青少年的形成良好的个性、人格。

2.培养阅读兴趣

(1)建立语文阅读实践课程机制

为了使得学生的阅读实践得到保证,校方领导应该给予大力的支持,并为学生添加相应的语文阅读实践课,不必太多,每周一节即可。并将这堂课编入课表中。不能和其他事情相冲突,这样的课堂尽量安排在阅览室里,因为阅览室的书籍都是经过一轮筛选的,学生可以放心阅读,不会读到没有营养的书籍。让学生自有阅读,可以使其在读书中体验到阅读的乐趣。能够从根本上激发学生对阅读的热情。

(2)教师在阅读方法上多指导

对于老师来说,每一节课都必须认真对待,需要详细的写教案包括阅读的目标、内容、程序、方法。同时,老师还要教会学生适当的略读和精度,并且做好相应的读书笔记。教给学生科学的读书方法,这些方法包括:生态式阅读,也就是把名著和其他书籍结合起来,还可以与时事新闻的阅读、时尚方面的阅读结合起来,将纸质阅读和网络阅读也可以结合起来,这样使得学生在比较中,吸取他们所需要的价值。

(3)教会学生择书,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学生如果不会选择书籍,是导致学生的视野变得狭窄。老师应该定期给学生推荐一些营养书籍报刊,比如《语文报》、《作文点评报》、《少年文艺》、《意林》、《读者》等等一些适合青少年看的书籍刊物。并且可以同学之间交换阅读。老师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受老师的正确引导,又可以给学生正确选择的余地,避免学生受到没有营养的书籍的影响。老师也应该帮助学生制定好他们的读书计划,同时让他们在阅读的同时做好相应的读书笔记。

(4)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老师和学生共同读一部作品,读完之后,与学生共同交流,分享心得。老师可以专门拿出一门课来,让学生们自由交流。如:让学生在暑假读完名著《三国演义》或者易中天的《品三国》,在开学之后,让学生来互相探讨三国故事,论三国英雄,使得学生的阅读兴趣又有一个质的提高。并且让学生写读书心得,然后进行评比。将获奖的文章,拿出来展示,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们的阅读兴趣。

三、总结

结合上述所探讨的内容,我们可以得知语文老师在教学时,必须运用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来教学,课外阅读其实就是语文学习的翅膀,只有展开阅读这双翅膀,才能使学生飞得更远。如果仅仅只是抓住课内教学,没有课外大量的阅读,学生的水平并不能得到提高,提高的仅仅是应试教育下的考试技巧。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学生的水平等综合素质都是基于阅读的基础之上的。只有正确的阅读方法才能使学生在阅读中提高思想水平、审美情趣等高尚的品质,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全方位的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和思想道德水平。帮助学生追求一个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曾祥芹.阅读学新论[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9.

阅读的阅读方法篇2

一、看属于哪种类型的杂文及所具有的特点,同时要注意内容的针对性。

前面已经讲了杂文的特点与种类,同学们在阅读时要注意杂文的类型和特点,注意杂文所讲的道理,注意分析其语言特点,看是否运用了反语、夸张、类比、比喻等手法。同时,要注意赞颂或批评的人或事物,即弄清赞颂或批评的对象,做到有的放矢。

二、要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同时要分析作者的语言风格。

了解作者及写作的背景,有助于帮助我们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帮助我们体会作者的写作风格和语言风格。如鲁迅先生在不同时期所写的杂文,其思想方面和语言风格方面都有所不同。如,在20年代和30年代,鲁迅先生针对当时的反动文学观和反动舆论写的杂文,采用了揭微显隐的写法,语言的风格是冷嘲热讽、幽默隽永。

不同的作者,其语言风格也不尽相同。有的隐晦曲折,言近旨远;有的明白晓畅,酣畅淋漓;有的亦庄亦谐,尖锐泼辣;有的感情奔放,感染力强;有的凝练含蓄,耐人寻味;有的恬淡明丽,清新隽永;有的娓娓而谈,亲切感人。为此,我们在阅读时,一定要认真体味、分析,并从整体上理解杂文的内容。

三、注意杂文的写法和取材特点,同时要注意其说理的形象性。

杂文常常是通过对比、联想、比喻、类比、夸张、托物言志等方法来揭示中心论点,将所阐释的道理浅显化。

杂文取材大都是具体的人或事,但常常是“大中取小,以小见大”,即从整体中取出能够反映事物基本特征的“小”,也就是从有意义的事件中选取一个侧面或一点来做文章,以达到“借一斑略知全豹,以一目尽传精神”的效果。

四、注意从整体入手,弄清杂文的段落层次,同时要勾画出含有议论、抒情的句子和中心句。

做杂文类阅读题,要注意从整体入手,看文章有几个自然段,每段所讲的内容是什么,议论的中心是什么。然后,用笔勾画出作者发表议论、抒发感情的句子和文章的中心句。要重视文中列举的事例和运用的论证方法,因为这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五、注意分析杂文中对典型形象生动描绘的语段,同时要把握作者将抽象道理形象化的方法。

杂文往往通过对典型形象的生动描绘,深刻地揭示一个道理,以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化。杂文作者有时从现实生活中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素材,用白描的手法加以形象化,作为评论的对象,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有时从著名的文艺作品中借用人们所熟知的形象进行类比评论;有时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叙述和议论。为此,在做杂文类阅读题时,要注意以上内容,以正确理解作者的观点及作者将抽象道理形象化的方法。

阅读的阅读方法篇3

框架阅读法

这是一种着眼于文章整体的阅读方法。根据某一类文体的内容特点和规律性,经过分析和归纳,形成一个个结构“框架”。在学习有关方面的内容时,便可按已有的“框架”去归纳和对比,迅速找到相应的内容,更好地把握记忆。如对于议论文《谈骨气》《反对自由主义》《开动机器》等即可采用此法。论文具有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那么这三个要素就可以构成议论文的阅读框架。按这一框架,在读以上几篇文章时,就要看它们提出了什么样的论点,怎样提出来的,用了哪些内容作论据,是怎样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也就是使用什么样的论证方法。边读边考虑框架中所涉及到的内容,读完以后就会对这一类文体的内容和特点掌握得更清楚全面。当然,框架阅读法的关键在于制定出适合的“框架”,而且该“框架”要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广泛的适用性。一般教科书的知识体系,如记叙文的六要素,小说的三要素,就是现成的框架。具体的阅读依靠框架的引导,而框架又不断受具体阅读内容的补充、丰富和完善,这样便能使阅读既多快好省,又不失其灵活性。从而掌握的知识也会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条理化,越来越巩固。

问题阅读法

不会思考,不会提问,就不会有发展。所谓“问题阅读法”,就是反复阅读课文,就所读的课文提出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关于课文内容的,也可以是关于课文形式的;可以是自己经过思考有了答案的,也可以是经过思考仍没有答案的。总之,读了课文必须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自己试着去解决这些问题。

如对于雨果《“诺曼底”号遇难记》一文,有学生对哈尔威船长与大船一同沉入深渊的做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大船的遇难责任不在于哈尔威船长。哈尔威船长完全可以保全生命,重新开始自己热爱的事业,他的做法是不珍爱生命的表现。对于《明天不封阳台》一文,有学生提出了一个非常有见解的问题:杜家一开始封阳台的决心非常坚决。一只受伤的鸽子飞进了阳台,让父子俩人对封阳台产生了动摇。作者通过生动的叙述和精辟的议论,表达了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重大主题。可结尾段“我”做出的“明天先不封阳台”的决定与题目和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情感不能很好统一。杜家以后还会不会封阳台?不少学生认为“先”字不要的好。带着问题阅读使学生思维变得广阔,并敢于向课本发出质疑,提出挑战。

比较阅读法

刘勰的《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一部文学理论名著,作者正是从许多作家作品的比较中,总结出一系列创作理论的。例如在《体性》一章中,刘勰就列举了十二位作家的不同风格:贾谊清新、司马相如夸张、杨雄含蓄、刘向明晰、班固绵密、张衡周详、王粲明快、刘桢激昂、阮籍高雅、嵇康壮烈、潘岳泼辣、陆机庄重。这种评价,就是通过对不同作家的作品的分析、对比得出来的。

阅读的阅读方法篇4

关键词:预习阅读训练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教师不能用自己的认知结果取代学生的认知过程,要引导他们独立思考,主动求知,敢想敢说。要切实达到这些要求,必须教给学生一些科学有效的方法。

学习方法是人们学习时所采用的手段方式、途径、程序和应遵循的规则。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

一、指导学生抓住环节,积累细节

1.课前预习时,指导学生注意积累重点的字词句,识记作家作品及相关文学常识,这是阅读理解的基础环节。这一环节,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再利用“预习检测”来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

预习时指导学生首先积累古今中外的著名作家作品,及其写作背景。之后通读课文,同时关注生僻字、多音字、形近字、成语,注重掌握字词的音形义,最后整体把握文意。

文言文,重在理解字词句及疏通文意。积累词句时,教师应教给学生一些更易于理解记忆的方法,如:积累词语分为四类: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虽、走)、活用字。积累句子,分为一般句式和四个特殊句式。特殊句式有: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疏通文意时,要求学生不要依赖于某些译文资料,要学会结合课下注释和这些语法知识,自行解释,培养语感,遇到不会解释的互相交流,弄懂后再强化记忆。

2.课堂讲读,应指导学生掌握分析课文的步骤和方法。

课上应该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环节,教师要紧扣目标,以学生为本,以教给学生方法为目的,精讲精练,提高效率,让学生确实能学到有用的知识。

首先,要求学生整体把握,能概括文章的内容或者复述原文;其次,要求学生理清结构层次;再次,使其更深入地探究文本,结合重要语段,理解主旨;最后,要求学生品味语言,归纳写作手法。

此外,教师还要教学生积累文体知识,学会结合文体知识来总结阅读理解的方法。如小说,要围绕“三要素”展开讨论分析。议论文要抓住“论点”、“论据”、“论证方法”来分析。散文重在品读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

3.课下巩固,充分练习,夯实基础。

落实一课一练,认真完成每课的课后习题和其他练习资料,教师要严格监督,禁止学生抄袭答案,要让其以自我检测的形式完成,教师做到定期检查,最后,要求学生再利用单元检测进一步巩固,以达到查漏补缺加强记忆的目的。

4.课外生活要留心,注意搜集一切有益的知识。

生活处处是语文,“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知识越丰富,视野心胸越开阔,阅读理解能力也会越来越强。

二、指导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的语文术语,让学生在阅读训练中能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文章的立意和写法,规范答题

表达方式、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论证方法、人物描写的方法及作用、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心情、衬托人物品质)、抒情方式、常见修辞方法及作用、常见写作手法(夸张、象征、拟人、欲扬先抑等)。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中不断归纳总结,有意识地教学生掌握这些方法,在阅读中理解和应用。

如阅读《孔乙己》中描写孔乙己的语段时,学生要仔细品味作者人物描写的方法,如孔乙己的外貌描写:“个子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通过这些文字,可以看出孔乙己的穷困潦倒;他的语言是“满口的之乎者也”,表现了他的迂腐麻木。人物的描写为的是突出人物的个性特征。

再如《我的叔叔于勒》中有两段景物描写,写的都是哲尔赛岛,开始说那海面如同翠绿的大理石桌面,很美(因为心情好),后来见到了穷困潦倒的叔叔一家人,“我”很沮丧,所以精神也黯淡了“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这里的景物描写主要起到烘托人物心情的作用。一切景语皆情语,不同的景物衬托不同的心情。

三、教给学生一些记忆的方法

一些重要知识点,虽然学生记到本子上了,但是一到阅读文章时又忘了,学生只有把这些知识点记到脑子里,记牢了,才能在文章阅读时信手拈来。科学的记忆方法,能帮助学生记牢知识,并能灵活运用,更有利于提高阅读理解的效率。常见的特效记忆方法有:

1.机械记忆法。这是学会语文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要多读、勤读、反复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近年来,有部分人反映鲁迅先生的文章不好懂,那是因为读得少,不会读。鲁迅先生堪称文学泰斗,他幽默犀利的语言,深邃的思想,必须反复地读,细细地品,才能品出其中滋味。

2.理解记忆法,指利用知识的内在联系记忆。如:古诗文鉴赏,必须要结合写作背景,来理解思想感情,通过品读关键句子来归纳艺术手法。

3.目标记忆法。制定精确的具体的目标,不可盲目地读。如一册书要抓住主读课文,主读课文要抓重点语段,文言文重在解释词句,古诗词重在鉴赏。

4.分散记忆法。不要到考试前临时突击,要放在平时一点点记。宋代的欧阳修善于运用“马上”、“枕上”、“厕上”的时间读书,我们也应学习古人的学习经验,只有坚持每天学习,不必三更起五更眠。

5.多感官协同记忆法。做到“五到”:眼到、耳到、手到、脑到、口到。

6.清仓记忆法。学会忘记不该记的东西,给大脑留出一定的空间。

阅读的阅读方法篇5

一、逆向阅读法

“逆向”是与“一般”“习惯”相悖的。即阅读时不按常规先阅读文章内容,而是看到文章标题或文章论点时,先考虑这样的标题,这样的论点让我自己来写该如何写。

如在阅读《驳“实惠”论》一文之前。同学们先对“学雷锋,不实惠”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同学们有的说“学雷锋,做好事,不收钱不留可谓‘名利双失’对自己来说不是太吃亏了吗?”有的说“邵逸夫做好事捐给咱们大陆那么多钱造图书馆建医院,对大陆来说不是挺‘实惠’的吗?”有的说“倘若当‘张亚奇’在路边苦苦挣扎时,有一位雷锋式的好人,热心把他送进医院,对亚奇来说,难道仅仅用‘实惠’二字能概括吗?不,因为雷锋为她挽回的是用金钱所无法换回的性命……”在大量的个人观点发表后,再去阅读课文,审查作者巍巍的论证思路,发现巍巍正是从逻辑上,从人生观上,从揭示“实惠”论的本质是“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三个方面来层层驳斥“学雷锋不实惠”的观点。

二、立体交叉式综合阅读法

完形心理学认为,人类的学习不是对个别刺激作出个别反映,而是对学习对象作出反应,即一种整体性的把握。因此“肢解课文,着眼局部的分析”是一种极端。然而本人认为“仅从整体入手,忽视了局部乃至细节的研究同样也是一种极端,正确地阅读理解方法应是‘整体、局部、细节、大整体’诸要素的主体交叉和综合。”

三、同中求异比较法

在看似相同的内容中,仔细寻找细微差别,往往会有不到的收获。如在学习《孔乙己》一文时,大家注意到:写孔乙己到酒店喝酒受人嘲笑、奚落后,同样表现孔乙己死爱面子,自欺欺人的情景,在文中前后两处的描写却极不相同。

a、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

B、“取笑?要是不偷,怎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

阅读的阅读方法篇6

   1、划分句子成分——全面地把握概念。

   许多政治名词概念,表面看好象很复杂,但只要我们运用划分句子成分的办法,就能迅速地、准确地、全面地加以理解。

   例如,对于高二政治第二课第一节第一框中的重点名词“联系”(“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运用句子成分划分的办法,就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加以理解:

   (1)主干成分:“联系是关系”。简单地说,联系就是关系。这种“化繁为简”的办法,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地掌握“联系”这个哲学名词概念的要义。

   (2)第一修饰词:“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因此,并不是所有的关系都是联系。也就是说,联系是有条件的,并不是任何“关系”都是“联系”,只有那些“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才是“联系”。这样,我们就能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联系”这个哲学名词概念的内涵。

   (3)第二修饰词:“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这表明两层意思:联系是事物自身具有的,不是人们强加的,因而,“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不仅存在于事物内部,也存在于事物外部,因而联系具有“普遍性”。这样,我们也就能帮助学生全面地理解了“联系”这个哲学名词概念的外延。

   2、区分易混词——准确地理解知识点。

   俗话说:“一字值千金”,所以“读书须仔细”。这些年高考的选择题和辨析题,有些题目就是在某些易混词上做文章,用来检查学生是否对知识准确地掌握。

   例如,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a﹒团结—批评—团结 B﹒大小民族一律平等 C﹒各民族共同繁荣  D﹒在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90年全国高考题】

   这是一道十分简单的单项选择题,正确答案是D。但是,据当年的统计,仍然有28.2%的学生做错。其做错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没有区分清楚“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和“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决定”与“影响”、“根据”与“条件”、“主要”与“全部”、“原则”与“政策”等,就属于易混词。课本在知识叙述上,常使用这些词把知识点准确地加以界定。在学习中,我们应该时常注意课本上的这些易混词,区分易混词、准确地把握知识点。

   3、抓住近义词——培养信息转换能力。

   信息转换能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能力。在近几年的高考题中,都有一些材料题,要求阅读后完成一定的题目。这种题就属于检测信息转换能力的题目。在这种题目中,往往有一些通俗的词语,其实就对应着我们高中三个年级的政治课本中的政治名词概念。重点、中心、关键、首要,这四个名词与“主要矛盾”就是“近义词”;主流、大局、方向,这三个名词与“矛盾的主要方面”就是“近义词”……在教学中,对于这些近义词,我们可以在课本上做好旁批,准确地理解知识点。

   例如:“2001年12月10,中国正式成为了wto的成员。回顾过去,15年艰难谈判中最大的困难是中美谈判。中国需要wto,wto也需要中国。中国政府在谈判中始终坚持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只能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加入wto,从而维护了我国的国家利益,获得了令人满意的双赢结局。加入wto,有机遇,也有挑战,有利也有弊,但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利大于弊。”“请问,上述材料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2002年某市高二上期期末统考题】

   对于上述题目,运用“咬文嚼字”的办法,把材料中的词句转换成“政治术语”,就能比较好地作答。材料中,①“成为了”“发展”发展的观点;②“艰难”“曲折”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观点;③“最”“主要”抓主要矛盾的观点;④“也”“联系”联系的观点;“只能”“特殊”矛盾的特殊性原理;⑤“双赢”“共存”对立统一的观点。⑥“利、弊”“一分为二”全面看问题的观点;⑦“利大于弊”两点之中有重点的观点。

   4、注意对应词——学得灵活。

   “主要”对应“次要”、“现象”对应“本质”、“物质”对应“意识”、“主观”对应“客观”、“正确”对应“错误”……我们首先就应该充分注意教材在表述中的对应词,在课本上做好批注。这样,就能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灵活运用的目的。

   例如,高一政治课本第二课写到:“在现代商品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主要是依*市场调节实现的”。因为“主要”对应“次要”,所以,课本上那句话的言下之意是,市场调剂不是资源配置的唯一实现方式。那么,我们可以进行这样的思考:另外还有什么其它的实现方式呢?——国家的宏观调控。这样,就初步地、灵活地把握了市场调剂和宏观调控的辩证关系。

   5、重读关键词——抓住知识重点。

   所谓“关键词”,就是指课文中寓意深刻,能突出地揭示概念、原理的本质属性或特征的一些词语。最、首要、前提、基础、基本、关键、核心、主要、主导、实质、本质、根本、根源、标志、目标、目的、原则、源泉、决定、第一,等等,就属于“关键词”。

   教材中的关键词是很多的,它们在课文中起到画龙点睛的重要作用。在学习中,我们可以采用在课本上对关键词划上点、线、圈、勾等着重号,或用彩色把关键词加以突出。

   6、寻找反义词——正确理解知识点。

   任何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学会从对立面去观察事物,能使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更加准确。专家在编写教材时,为了对概念、观点、原理等进行准确的表达,一般都是使用一些精确的词语。我们在阅读

   时,应该使用反义词的方法,准确地理解课本中的知识点、观点和原理,进而培养辩证思维。

   例如,“市场经济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有效形式”。这是一句黑体字,是重点知识,是一个重要观点。在这句话中,是“一种”,不是“唯一”。优化配置资源的有效形式,除了“市场调节”外,那还有“宏观调控”。是“有效”,不是“无效”,是“优化”,不是“劣化”。通过这样的分析,对“资源配置”就有了一个全面的映象、对“市场调节”就有了一个准确的理解。

   7、重视“引言”——注意前后两课之间的联系。

   现行政治课教材,每一课都有一个引言。这个引言,既概括了该课的主要内容和要求,也言简意赅地点拨了该课与前一个课之间的有机联系。重视引言,能帮助我们在宏观上把握知识板块之间的联系,对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

   例如,高一政治课本上册第四课的引言。这个引言的第一和第二句话是:“企业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也是国民经济的细胞。各个行业分属于不同的产业,不同的产业构成国民经济的整体。”引言的这两句话,言简意赅地讲了三层意思:一,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细胞;二,国民经济的产业构成——三大产业;三,第三课(企业)和第四课(产业和劳动者)之间的联系——各个行业分属于不同的产业。因此,我们不要忽视每一课的引言。

   8、板书标题——使学习“纲举目张”。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抓住标题,就统领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课(单元)有课(单元)的标题,节有节的标题,框有框的标题。抓住各种标题,就把握了课本内容最主要的东西。把各种标题“串”起来,就能起到“纲举目张”的效果。

   因此,在学习中,不能忽视各种标题,最好用彩色把各种标题加以突出。在学习、复习时,把各种标题“串”起来,既能对知识起统领作用,又能把知识梳理清楚,还能训练思维和叙述的条理性。

   9、区别字体——吃透知识点。

   现行政治课教材,在编写体例上,有三种字体:黑体字、宋体字和小字。黑体字是重点。宋体字是黑体字的延伸,它与黑体字一起构成了课本的正文。小字是对重点和正文的补充说明,它与旁边的名言警句、语录、谚语等一起对重点知识起辅助作用。阅读时,我们既要区别不同字体的字的作用,又要把它们联系起来进行思考。这样,既能熟悉教材,又能激活思维,从而把知识点吃透。

   10、层层追问——发散思维。

   一般地,政治课本上的每句话,都有它的前因后果。我们阅读政治课本时,必须把每句话同前后句、前后段、前后节、前后课的内容联系起来。具体方法是:围绕确立的中心(段意、框标题、节标题、课标题或其他),不断地对自己提出相应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类问题。这样,一句话就就诞生几句话,一段就扩展成几段。这样,前后知识的联系也就越紧密清楚了,思维也就得到了发散。            

   11、逻辑推理——理清知识点之间的关系。

   在新课的学习时,应尽可能地从旧知识推出新知识。在旧课的复习时,应探寻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系。这不仅符合人对事物的认识规律,而且能建立起知识网络,便于对知识的记忆。

阅读的阅读方法篇7

[关键词]散文阅读诵读学生

诵读,作为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它的最终目的在于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归纳要点,理解作者所寄寓的思想感情,便于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然后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与其它阅读方式不同的是,诵读必须通过声音、神情和体态共同作用于文本,才能声情并茂地表达文本。精彩地诵读,会使平面上的看似简单的文字,在眨眼间变得美妙而神奇,给人以立体感、画面感,能激起听者灵魂深处的情感,比起默读,更能传达文本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更能引起听者共鸣。

鉴于此,加强诵读训练,规范诵读,在反复诵读中感知文本,领悟文本,进而达到体悟文本的目的,散文阅读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相反,脱离诵读,用范读代替诵读,只注重对文本的鉴赏和领悟,那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老师强加的认识很快会因学生没吃透文本而忘得一干二净。学生缺乏切身体验,没有个性化的理解,能力就会一直停留在识记的较低层面上,像教学要求的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等就成了一句空话。

一、依据文本要点确定诵读内容,避免漫无边际地、毫无选择地诵读

散文篇幅一般较长,而课堂时间有限,学生不可能对全文反复诵读,如果对整个文本反复诵读,不但耗时,而且教师也不能对学生进行细致的具体的指导,更谈不上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和领悟。在学生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适当的取舍文本,合理的确定诵读的范围,以此作为诵读和鉴赏文本的突破口,诵读教学才能落到实处,散文阅读就会达到预期的效果。

苏教版语文教材老舍的《想北平》,文本主旨是表达了作者对北平的爱,作者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抒情等方式,来抒写自己身在异国对故乡的思念。文本鉴赏的要点是抒情和描写性的语句,作者对北平的爱主要通过细小的生活情景表现的。因此,第四段中的北平既复杂而又有个性特点的描写,第六段对大都市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和画面的描绘片段,便是诵读教学的关键部分。经过反复诵读,才能领悟出草木虫鱼、瓜果蔬菜给予作者的感受,从而理解作者在前文所说的“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

另外,第三段和最后一段正面描写作者对北平的爱及思念的内容是最能激起学生阅读兴趣的精彩段落。用朴实、真挚的感情去多次诵读文本,能挖掘出作者爱北平的深沉而浓烈,思念北平的凄婉和伤感。从诵读中走进文本,又从诵读中走出文本,对文本领悟透彻,能够体现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阅读。

二、学生诵读要深刻体验文本的丰富内涵和艺术表现力

内容选好后,教师指导学生精心诵读,边读边悟,悟后再读,深刻体验文本的丰富内涵和艺术表现力,特别是意蕴丰厚的、运用修辞的句子,要细读细品,读出文本的精气神,品出文本的底蕴。这实际上是以读带思,以思促读,读思结合的循环学习过程,也是搞好诵读,深入鉴赏文本的必不可少的环节。

如苏教版中的散文《我心归去》,哲理性较强。文章7至9自然段从美学角度和哲学层面对家园的文化概念做深层次思考,既抒写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也传达了作者对故乡这个文化概念的彻底领悟。比如,“我会对故乡浮粪四溢的墟场失望,会对故乡拥挤不堪的车厢失望,会对故乡阴沉连日的雨季失望,但那种失望不同于对旅泊之地的失望,那种失望能滴血。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这段文字出现了6处“失望”,其中第5处的“失望”与其它5处不同,诵读中对故乡的“失望”应是采取舒缓轻柔的语气,对旅泊之地的“失望”则该短促。通过反复诵读关键词,能够体会出作者对不尽人意的故乡感到痛心,同时含有期望更美好的意思。文本中的“失望”完全是源于对故乡的真挚的爱,这种爱浸着血,这种爱能引发物质和精神的创造。

再如,“故乡比任何旅游景区多了一些东西:你的血、泪,还有汗水。”故乡是一个人生活轨迹的见证,这其中有为家乡贫瘠脏乱而痛苦的心情(血),也有对家乡的热爱和无尽的思念(泪),更有为家乡改变面貌而付出的艰辛劳动(汗)。这血、泪和汗是曾经的过去,更是生命的一部分。品出语句的意蕴,再诵读这句话,“血、泪”就会自然读成一字一顿,深沉又充满希望。

一句话或一段话有时就是打开理解文本意蕴的钥匙。内涵丰富的文章,许多句段都是思想深远的,如果教师不注重方法指导,不强调悟读结合,那么学生对文本的把握只能流于表面。因此,准确地诵读和积极地体会对于鉴赏文本很有必要。

三、诵读要针对不同形式的散文,读出各自的特点

如写景散文,必须放慢语速,注意节奏和停顿,词语、句子、段落各个组合之间,要有相应的间隔,意象诵读要清晰,诵读时应给人留下形成文本画面的缓冲时间。如郁达夫的写景散文《江南的冬景》,文中描绘了五幅画面,体现了江南冬天优美、闲适、温润、和煦的意境,作者传达了热爱冬天、热爱生活的情怀,明白了这一点,才能在诵读时把握叙述和描写,虚与实的关系,虚写场景要读得舒缓,给人以想象的空间;实写的则要抑扬顿挫,激发学生对优美生活场景的喜爱;全文的语调则要平和,让学生在不同的意境中品味,在诵读中使自己变为作者,让景物、诵者、作者融为一体,如身临其境。这样,才能真正使读者进入文本的神韵,鉴赏文本的艺术魅力。抒情散文的诵读则要注意感情的收放有度、缓急相间,张扬而不失内敛,平和而不失激情,狂放而不失含蓄。

四、诵读应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阅读的阅读方法篇8

[关键词]阅读方法基础教学四级考试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3)24-0101-02

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为了改革和加强高等学校阿拉伯语专业基础阶段的教学,教育部于2001年核准颁发了《高等学校阿拉伯语专业教学大纲》(以下简称《教学大纲》),并于2008年正式开始全国阿拉伯语专业四级考试(以下简称“四级考试”)。《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吸收语言材料的重要途径,是掌握外语的关键。为此,必须加强阅读技巧训练,并加大语言的输入量”(2002:11)。众所周知,阅读既是学习外语的最主要目标之一,也是学好外语的重要途径。阅读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知识,使学生在语境中加深对语言结构的理解,巩固并扩大词汇,而且还能了解一些文化知识,如使用该语言的民族的生活习俗、思维习惯、价值观念、道德标准等。

一、传统阿语阅读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阿拉伯语基础阶段的教学一直保持着以精读课为主的教学方式,在精读课上“教师所教授的一切内容,诸如语法、词汇甚至发音以及听说读写译的教学,都是通过几篇文章的教学来进行的”。阅读课的教学模式通常是教师提前准备好阅读材料,学生在课堂上当场阅读,之后教师讲解材料,引导学生完成相应口头或书面练习。由于教师在阅读课上较少传授阅读方法或技巧,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不懂的问题,仍采用精读课的方法,将精力更多的用在分析材料的词汇涵义和语法结构上,这样的阅读课仅是精读课的一种延续。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势必导致学生在阅读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一)不明确阅读目的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更多的将注意力放在解释生词和每个单句的意思,而较少关注句子与段落间的叙事条理和逻辑关系,读完材料后无法领会文章的主旨大意和作者表达的中心思想。

(二)缺少必要的阅读技巧和方法

首先,学生采用同一种方式阅读不同类型的材料,采用与学习精读课一样的方法阅读泛读文章;其次,学生不知道如何寻找关键词句,也不懂得使用寻读、略读等阅读方法,更无法联系上下文推断文意,因此导致阅读效率低下,阅读文章无法获取有用信息,难以体会阅读的乐趣。

(三)缺少正确的阅读习惯,缺乏良好的阅读兴趣

学生阅读时有各种影响阅读速度的不良习惯,如点读、圈读、有声阅读,有的学生阅读时摇头晃脑、自言自语,注意力难以集中。不科学的阅读习惯必然导致精力分散,眼脑不共同工作,阅读速度慢效率低;学生只满足在阅读课上教师的授课,不主动进行课下阅读。或者教师对学生的课下阅读训练不做要求,难以维持学生的阅读兴趣。

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作为教学中心的教师必须重新审视阅读课的教学模式,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良好的阅读习惯,通过阅读培养他们理解、分析、推理和判断的能力,提高解题水平,同时扩大词汇量、信息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阿拉伯语实用阅读方法教学

(一)明确阅读目的

阅读的目的多种多样,可以为提高阅读水平而阅读,可以为获取信息而阅读,可以为通过考试而阅读,还可以为了消遣而阅读。对于阿拉伯语专业的学生而言,作为大学生顺利通过各项考试,尤其是四级考试是学习生涯的“必修课”;作为外语学习者,阅读既是学习语言的过程,又是使用语言的过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阅读训练主要是以理解为目的的阅读。

无论是阅读课堂训练还是四级考试的阅读理解题,都通过要求学生回答问题和概况文章大意的方式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回答问题时可采用寻找“关键词”方法。关键词不局限于一个词汇,也许是一组近义词或者相同意群的词,阅读时将关键词和附近的句子串联起来,基本可以理解文章大意并回答有关问题。概括文章大意可采用浏览和跳读的方法,在阅读时注意力放在文章大意而非单独的词汇上,尤其注意段落的首尾主旨句,在阅读后概括大意。

(二)根据不同文体使用不同的阅读方法

常用的阅读方法有下面几种:

1.略读法。略读的目的不是为了详细准确的了解文章内容,只是为了判断文章的大致内容,因此不必逐句阅读。在阅读时需要把注意力放在与文章主旨大意有关的段落语句上,其他无关紧要的词语、句子可以快速省略不读,并对重点要点进行整理思考、排列组合,从而形成对文章大意的判断,在有限时间内获取更多信息。

2.细读与泛读结合。细读不仅要对材料进行细微、透彻的阅读,了解文章主旨大意,还要在阅读过程中对词汇准确掌握,了解其含义和用法,并且还要对文章的句子层次、语法关系句子特点都要准确理解。但细读仅限于部分重要段落或者需要深入理解的部分,其余的材料可以采用泛读的方式。因为泛读的目的在于扩充知识面,吸收更多信息,因此不需要透彻理解,强调的是信息量和速度。在阅读文章时采用细读和泛读相结合的方式,能够提高阅读的速度和效率。

3.查读法。查读也叫扫描式阅读,目的是在大量的资料中寻找某个特定的信息或资料,或针对某个问题寻找相应的答案和事实依据。使用查读法主要有三个步骤:信息来源定位、信息扫描和信息确认。信息来源定位是对所需要的资料进行处理确定其核心内容,然后再从阅读材料中寻找与之接近的内容。只要善于归纳和联想,并能灵活判断就能对信息来源做出准确定位。信息扫描通常采用“之”字型扫描法,即将视线从文章的左面斜着往右面移动,再从右面斜着向左移动,视线的移动轨迹基本呈“之”字型,和中部扫描法,即将视线集中在文章的中间部分,忽略左右两边的内容从上到下来寻找信息,这两种扫描方法的好处是不必逐字逐句阅读材料,保证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信息。最后的信息确认可以放慢阅读速度,以便做出正确判断,但也无需细读,可以采用略读的方法作出判断。

(三)克服不良阅读习惯和培养阅读兴趣

学生在阅读时伴随的不良习惯如有声阅读、指字阅读、倒读,以及摇头晃脑、自言自语等都需要克服。阅读是强调信息输入和加工的综合过程,注意力要集中在眼观和思考方面,不良的阅读习惯使手、口、耳干扰了脑部的思考,会降低信息处理的速度,不利于语言和思维的交流。在阅读时要有意识的扩大观察幅度、眼脑并用,逐渐养成科学阅读习惯。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能集中精力发挥才智做好一件事,阅读也是如此。阅读是一种艺术享受,是开阔眼界、增长知识、了解世界、陶冶情操的最佳途径。有的学生对于阅读兴趣不大,甚至望而生畏,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就有必要作出规定,将培养兴趣和规定阅读结合起来,授课时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如在文章题材方面选择新颖有趣、学生关注度高的内容,又要有制度上的保障,如对学生的课下阅读有要求,并进行阅后考察。

三、采用实用阅读方法解答阅读理解试题

在2008年开始的阿拉伯语专业四级考试中,考查学生句子与篇章理解能力的阅读理解题为20分,占总分的16.67%,阅读理解题要求学生能够“了解说明主旨和大意的事实和细节;既理解字面的意思,也能根据所读材料进行一定的判断和推论;既理解个别句子的意义,也理解上下文的逻辑关系”。这与《教学大纲》提出的“掌握细读方法,逐步形成根据构词法、关键词、关键句和篇章结构来领会句意、段意和篇章大意的能力”(2001:11)相吻合。

阿拉伯语阅读课上所教授的使用阅读方法与四级考试有着密切关系。分析四级考试阅读理解的题型可看出,阅读理解题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完形填空的形式,侧重考查阅读文章中的词汇涵义和句子的语法结构,有10小题共计5分;一种是阅读文章后为问题选择正确的答案,侧重考查对文章大意的理解、推理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等,有14小题共计14分。在解答完形填空题时需要对词汇意义理解准确及了解其用法,学生可以采用细读法,逐字逐句的阅读材料并结合题后选项,判断该词汇在句子中的语法地位和具体意思确定答案。在解答阅读理解题时,要先浏览全文,了解全文的概貌;接着要根据各类文体的特点有意识地着重注意关键内容和词汇,并尽快找出主题句、推断句子结构。在答题时针对不同类型的问题运用相应的实用阅读方法,不仅能够节省时间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也能更快更好的解答题目。解答主旨大意类题目可采用略读法,解答细节类题目可采用细读与泛读结合法,解答推理逻辑类题目时可采用查读法。

[参考文献]

[1]沈国环.浅谈大学英语策略教学[J].外语教学研究,2007,(1):122.

[2]张必隐.阅读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阅读的阅读方法篇9

关键词:英语阅读;有效方法;学生为本

一、英语阅读课教学的要求

阅读能力是英语四项基本技能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能力之一。阅读理解教学是英语课程教学的重点。《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阅读教学新的指导思想:英语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要有利于学生改变传统的被动记忆、机械训练的学习方式,采用积极主动、参与式和合作式的英语学习方式,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因此,教师在英语阅读教学课上,既要提高学生的阅读技巧,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又要鼓励学生通过积极尝试、自我探究、自我发现和主动实践等学习方式,增强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二、英语阅读课教学的有效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阅读教学的核心是学生,不是教材,更不是教法。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体现以学生“学”为中心,不能只停留在培养阅读能力的层面上,阅读环节以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那么,作为英语教师,怎样才能在日常英语阅读教学课上,在保证学生掌握阅读知识的前提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并注重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意识,发展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做到在语言实践中提高运用英语的能力呢?

下面笔者以执教一节人教必修4Unit4《UsingLanguage》阅读公开课为例,谈谈英语阅读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英语阅读教学应该充分利用阅读教学过程中读前、读时和读后活动三个阶段,使阅读教学交际化,并需要创设任务情景,让学生当家做主,增强学生阅读能力与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在本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做到了解身势语的重要性,欣赏阅读材料“Showingourfeelings”,丰富身势语使用场合的知识,培养和发展阅读技能并在课堂获取乐趣。

1.读前

(1)引导学生参加全班热身活动,一起演唱课前所学歌曲“ifyouarehappy”,给学生明确的具体任务要求,一边唱歌一边做身势语,以打开思维,了解这堂课的主题――“useourbodylanguagetoshowourfeelings.”

(2)导入及读前活动,激活学生已有的相关背景知识,使其产生阅读兴趣,同时创设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树立学生信心。首先提问学生:“inwhatkindofwayscanweshowourfeelingssuchasexcitement?”然后做一个游戏,请一个学生主动上讲台表演身势语,其他学生一起猜是表达什么意思。通过这两个活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

2.读中

整个阅读过程分三遍阅读。

(1)第一遍快速阅读(Skimmingandscanning),以填空形式使学生获取文章大意。

(2)第二遍为文章细节捕捉(intensivereading),通过精读,以选择回答正确答案形式使学生获取文章的重要细节。

(3)第三遍进行听力与朗读训练(Listeningandspeaking),在聆听课本录音的同时跟读文章,让学生参与到课本,训练学生的听力与模仿朗读能力。同时让学生获取更多的课文信息,然后进行讨论,找出每一段的相同的肢体语言。

3.读后

让学生加深理解阅读材料的文本特征。组织学生结合阅读材料,给学生创设任务情景启发学生,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进行自由创作,发展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能力,让学生加深所学语言的示范印象和模仿活用,开拓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内驱力。

4.课后作业

作业的布置是为了增加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水平。通过自己找资料和写的方式,让学生更加巩固了解用身势语来表达我们的情感。这种安排使语言输出和输入有机结合起来,读写能力协调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三、教学反思

整个教学过程设计合理,使教学逐步深入,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与策略,通过采用pre-reading,skimmingandscanning,intensivereading,listeningandspeaking等形式激活课堂,启发学生,让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容量适中,符合学生的认知情况。师生互动良好,加强了师生情感交流。

四、结语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深深体会到,英语阅读教学需要我们教师做更多的努力,善于学习和创新。阅读能力无论对学生将来应试还是未来的生存发展,都是一种非常必要的学习方式,也是学生获取信息的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始终明确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翁的思想。教师是课堂的指挥家,需要创设任务情景,始终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让学生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鲁子问,康淑敏.英语教学方法与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朱晓燕.英语课堂教学策略――如何有效选择和运用[J].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4.徐忠显.重视对高中学生英语阅读方法的培养[J].中小学外语教学,2003.

5.李萍.英语课堂教学提问艺术[J].学英语:高中教师版,2003(8).

阅读的阅读方法篇10

《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要重视阅读方式方法的实践”。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如何根据阅读要求,有效地进行阅读训练,不断提高学生阅读水平,成为阅读教学环节中的根本性问题。从学生认识规律出发,阅读教学应该包含三个层次,即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提高学生的读写水平。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从学生的认知心理上来说,每个学生都有一种迫切的认识社会、人生和自然的需要,他们的求知欲特别旺盛而且在正确的引导下永远得不到满足。所以教师在进行具体教学的时候,就要把这种需要与阅读教学相结合,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激励法,即运用欣赏鼓励的语言、行动等,利用一切有利的机会激发学生的潜能,树立其自信心和能动性,主动地阅读思考。用激励法有助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调动其阅读和思维的能动性,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有效的运用激励法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是一个系统复杂的过程,应贯穿于阅读课程的始末。

二、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能力

培根说:“世界上最贵重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现代语文素质重在快速地听、说、读、写。阅读教学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阅读对象为载体,通过各种有效的阅读方法,以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达到学以致用和学文育人,如比较阅读,这是阅读教学中经常运用的方法,是将文章不同的题材,内容,结构,表现形式等方面加以比较归类,探求其异同的阅读方法。比较阅读法的正确运用,扩大了阅读视野,以课本为基点,选取可比性较强的文本来对照、比较,能够促使学生在比较过程中更深入地思考理解,在分析归纳中掌握一些阅读规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深层把握,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比如,阅读《胡同文化》,可以联想书法文化、山水文化、园林文化、饮食文化等等,启发学生从日常的生活中寻到文化的影子。透过这些文化形式,可以看到我们民族的心理,了解我们民族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