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列组合练习题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1:18:20

排列组合练习题篇1

2016年小升初数学排列组合练习题10道(含答案)

1.有五对夫妇围成一圈,使每一对夫妇的夫妻二人动相邻的排法有()a768种B32种C24种D2的10次方中

解:

根据乘法原理,分两步:

第一步是把5对夫妻看作5个整体,进行排列有5×4×3×2×1=120种不同的排法,但是因为是围成一个首尾相接的圈,就会产生5个5个重复,因此实际排法只有120÷5=24种。

第二步每一对夫妻之间又可以相互换位置,也就是说每一对夫妻均有2种排法,总共又2×2×2×2×2=32种

综合两步,就有24×32=768种。

2若把英语单词hello的字母写错了,则可能出现的错误共有()a119种B36种C59种D48种

解:

5全排列5*4*3*2*1=120

有两个l所以120/2=60

原来有一种正确的所以60-1=59

3.慢车车长125米,车速每秒行17米,快车车长140米,车速每秒行22米,慢车在前面行驶,快车从后面追上来,那么,快车从追上慢车的车尾到完全超过慢车需要多少时间?

答案为53秒

算式是(140+125)÷(22-17)=53秒

可以这样理解:“快车从追上慢车的车尾到完全超过慢车”就是快车车尾上的点追及慢车车头的点,因此追及的路程应该为两个车长的和。

4.在300米长的环形跑道上,甲乙两个人同时同向并排起跑,甲平均速度是每秒5米,乙平均速度是每秒4.4米,两人起跑后的第一次相遇在起跑线前几米?

答案为100米

300÷(5-4.4)=500秒,表示追及时间

5×500=2500米,表示甲追到乙时所行的路程

2500÷300=8圈……100米,表示甲追及总路程为8圈还多100米,就是在原来起跑线的前方100米处相遇。

5.一个人在铁道边,听见远处传来的火车汽笛声后,在经过57秒火车经过她前面,已知火车鸣笛时离他1360米,(轨道是直的),声音每秒传340米,求火车的速度(得出保留整数)

答案为22米/秒

算式:1360÷(1360÷340+57)≈22米/秒

关键理解:人在听到声音后57秒才车到,说明人听到声音时车已经从发声音的地方行出1360÷340=4秒的路程。也就是1360米一共用了4+57=61秒。

6.猎犬发现在离它10米远的前方有一只奔跑着的野兔,马上紧追上去,猎犬的步子大,它跑5步的路程,兔子要跑9步,但是兔子的动作快,猎犬跑2步的时间,兔子却能跑3步,问猎犬至少跑多少米才能追上兔子。

正确的答案是猎犬至少跑60米才能追上。

解:

由“猎犬跑5步的路程,兔子要跑9步”可知当猎犬每步a米,则兔子每步5/9米。由“猎犬跑2步的时间,兔子却能跑3步”可知同一时间,猎犬跑2a米,兔子可跑5/9a*3=5/3a米。从而可知猎犬与兔子的速度比是2a:5/3a=6:5,也就是说当猎犬跑60米时候,兔子跑50米,本来相差的10米刚好追完

7.aB两地,甲乙两人骑自行车行完全程所用时间的比是4:5,如果甲乙二人分别同时从aB两地相对行使,40分钟后两人相遇,相遇后各自继续前行,这样,乙到达a地比甲到达B地要晚多少分钟?

答案:18分钟

解:设全程为1,甲的速度为x乙的速度为y

列式40x+40y=1

x:y=5:4

得x=1/72y=1/90

走完全程甲需72分钟,乙需90分钟

故得解

8.甲乙两车同时从aB两地相对开出。第一次相遇后两车继续行驶,各自到达对方出发点后立即返回。第二次相遇时离B地的距离是aB全程的1/5。已知甲车在第一次相遇时行了120千米。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答案是300千米。

解:通过画线段图可知,两个人第一次相遇时一共行了1个aB的路程,从开始到第二次相遇,一共又行了3个aB的路程,可以推算出甲、乙各自共所行的路程分别是第一次相遇前各自所走的路程的3倍。即甲共走的路程是120*3=360千米,从线段图可以看出,甲一共走了全程的(1+1/5)。

因此360÷(1+1/5)=300千米

从a地到B地,甲、乙两人骑自行车分别需要4小时、6小时,现在甲乙分别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相遇时距aB两地中点2千米。如果二人分别至B地,a地后都立即折回。第二次相遇点第一次相遇点之间有()千米

9.一船以同样速度往返于两地之间,它顺流需要6小时;逆流8小时。如果水流速度是每小时2千米,求两地间的距离?

解:(1/6-1/8)÷2=1/48表示水速的分率

2÷1/48=96千米表示总路程

10.快车和慢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快车每小时行33千米,相遇是已行了全程的七分之四,已知慢车行完全程需要8小时,求甲乙两地的路程。

解:

相遇是已行了全程的七分之四表示甲乙的速度比是4:3

时间比为3:4

所以快车行全程的时间为8/4*3=6小时

6*33=198千米

11.小华从甲地到乙地,3分之1骑车,3分之2乘车;从乙地返回甲地,5分之3骑车,5分之2乘车,结果慢了半小时.已知,骑车每小时12千米,乘车每小时30千米,问: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解:

把路程看成1,得到时间系数

去时时间系数:1/3÷12+2/3÷30

返回时间系数:3/5÷12+2/5÷30

两者之差:(3/5÷12+2/5÷30)-(1/3÷12+2/3÷30)=1/75相当于1/2小时

排列组合练习题篇2

1插空原则

对于要求某些元素不相邻的问题,可以将其它元素“安置”好,然后将被要求不相邻的元素进行“插空”.

例1(2013年全国大纲版)6个人排成一行,其中甲、乙两人不相邻的不同排法共有种.(用数字作答).

解析除甲、乙外,其余四个人的排列有a44种.四个人排好后,他们之间有5个空位,只要把甲、乙插入其中两个空位即可,也就是从这5个位置中选两个给甲乙占有,考虑到顺序共有a25种排法.那么符合条件的排法有a44a25=480种.

评注从四个元素之间选择位置,保证了甲、乙两个元素不相邻要求的满足.

练习1(2010年北京)8名学生和2位老师站成一排合影,2位老师不相邻的排法种数为()

a.a88a29B.a88C29C.a88a27D.a88C27

答案a.

练习2(2008年浙江改编)用1,2,3,4,5,6组成六位数(没有重复数字),要求任何相邻两个数字的奇偶性不同,这样的六位数的个数是(用数字作答).

答案144.

2优“限”原则

排列问题的要素有两个:一是元素,二是位置.对于有限制条件的元素或者位置,解答时应优先予以考虑.

例2(2016年四川)用数字1,2,3,4,5构成没有重复数字的五位数,其中奇数的个数为()

a.24B.48C.60D.72

解析1从有限制条件的元素看:题目要求排列的没有重复的五位数字是奇数,从元素的角度考虑,需要1,3,5这三个数字需要有一个数字排在个位上,除此之外对其他元素没有特殊要求,因此,我们可以先从1,3,5中选一个排在个位,其余的元素全排列即可,即有奇数a13a44=72,选D.

评注给每个有限制条件的元素找到合适的位置,问题也就解决了.

解析2从有限制条件的位置看:题目要求排列的没有重复的五位数字是奇数,从位置的角度考虑,需要个位上排一个奇数,其它位置没有特殊要求,因此,我们可以先从1,3,5中选一个排在个位上,其余的位置全排列即可,即有奇数a13a44=72,选D.

评注把所有有限制的位置安排完毕,问题也就得以解决了.值得说明的是,根据相对性,优先考虑限制位置和优先考虑限制元素在计算上可能相同,但从思考问题的角度却截然不同.

练习1(2009年北京)用0到9这10个数字,可以组成没有重复数字的三位偶数的个数为()

a.324B.328C.360D.648

答案B.

练习2(2010年山东)某台小型晚会由6个节目组成,演出顺序有如下要求:节目甲必须排在前两位,节目乙不能排在第一位,节目丙必须排在最后一位,该台晚会节目演出顺序的编排方案共有()

a.36种B.42种

C.48种D.54种

答案B.

3整体性原则

对于要求某些元素必须相邻,或者有顺序及间隔位置有要求的问题,可以进行整体考虑.

例3(2012年辽宁理科)一排9个座位坐了3个三口之家,若每家人坐在一起,则不同的坐法种数为()

a.3×3!B.3×(3!)3

C.(3!)4D.9!

解析由于是每家人坐在一起,我们不妨把每家人看成一个整体,那三家人就是三个“大元素”,排列方法共有a33种,考虑到每家人之间的排列顺序都有a33种,则所有的坐法有a334=3!4,选C.

评注除了将每家人看成一个整体外,每家人内部的排列不能遗漏.

练习(2007年北京理科)记者要为5名志愿者和他们帮助的2位老人拍照,要求排成一排,2位老人相邻但不排在两端,不同的排法共有()

a.1440种B.960种

C.720种D.480种

答案B.

4正难则反的原则

对于某些问题正面考虑比较复杂时,可以考虑排除不符合条件的“反面”的情况.

例4(2013年山东理科)用0,1,…,9十个数字,可以组成有重复数字的三位数的个数为()

a.243B.252C.261D.279

解析根据优“限”原则,十个数字取三个组成三位数有9×10×10=900个,而组成无重复数字的三位数共有a19a29个,所以十个数字可以组成有重复数字的三位数的个数为900-a19a29=252,选B.

评注如果此题从正面处理非常复杂,考虑其反面则变得简洁自然.正面信息或者限制条件越是复杂的问题,其反面问题往往越简单明了.这个原则在解答“至多、至少”这类问题时效果更明显.

练习1(2009年湖北)将甲、乙、丙、丁四名学生分到三个不同的班,每个班至少分到一名学生,且甲、乙两名学生不能分到同一个班,则不同分法的种数为()

a.18B.24C.30D.36

答案C.

练习2(2010年湖南理科)在某种信息传输过程中,用4个数字的一个排列(数字允许重复)表示一个信息,不同排列表示不同信息,若所用数字只有0和1,则与信息0110至多有两个对应位置上的数字相同的信息个数为()

排列组合练习题篇3

关键词:新课改写作思路转型

一、课程内容整合:追求序列建构

1.单元主题线。我以教材为依托,结合各个单元的阅读课文主题,对学生进行主题序列写作训练。比如《范进中举》这篇文章中: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地,把拳头舒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我原本是贺你的,怎好又拿回去?”“屠户连忙把拳头缩回去,往腰里揣……”“攥”“舒”“缩”“揣”等一系列写实动作,将那个屠户见财眼开却又假意推辞的性格描写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本单元的同步写作训练主题就为“人物的动作细节描写”。

2.课文写作特点线。我以教材为依托,结合具体阅读课文的写作特点与课后练习的提示、要求,对学生进行微格写作技法的序列写作训练。如对应语文版七年级第六单元中的《伤仲永》设计题目:“在《伤仲永》中,王安石只安排了一句语言描写:‘泯然众人矣!’这一句话,把王安石的惋惜之情清晰地表达出来了。同学们,你们能不能也描摹出一个场景,用一句语言进行概括?”

3.时鲜主题线。我以班团活动、社会热点、传统节假日为依托,对学生进行时鲜主题的序列写作训练,紧扣时代的主题,通过写作把握和感受时代的脉搏。

二、写作时间调整:追求主体落实

1.把两节作文课分成大课(60分钟)和小课(30分钟)。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在学生的精力、体力允许的前提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经历一次(可以是一次日常训练也可以是一次综合性训练)完整的写作过程,打破原先在45分钟内学生的写作思维容易中断、写作行为反复的僵局。

2.把作文课设置在周一上午的第三节课(大课)、第四节课(小课)。把作文课调整到周一,一是为了对本周的日常训练目标进一步明确、拆解,对学生的写作进行集中辅导;二是为了把综合训练目标的部分子目标合理地分解到本周的每一天来进行拆解性训练;三是为了便于学生自主训练,学生的写作学习在周一时有了明确的方向、任务,学生可以随时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进行自主写作练习。

3.以每三周(约一个单元的训练任务)为一个分析时段。由教师根据实际需要,自主选择一节课来全面地总结本单元日常训练的情况,或者是进行一次综合性训练。每三周,拿出一节课来总结本单元的日常训练情况,不会多占课时。此外,平时上课时,教师也会在阅读课堂上总结学生的日常训练情况,但毕竟时间有限,内容单薄。且学生们反复地修改自己的写作序列训练文章,写作水平提高是稳定的,需要阶段性地总结一下。尤其是一些比较繁杂的综合训练任务,多个子目标的训练效果的合成,需要在一个时间段里积淀完成。比如,在“描写”的写作训练中,我意图进行想象、景物描写、人物描写的综合训练。我便在第一周出示了一张繁花盛开的小巷的照片,让学生给这条小巷命名,并结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景物描写,发挥想象,采用多种修辞、多种感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方法,描写出小巷的美景,不少于150字。第二周时,我又出示了一张阴暗的小巷的照片,假设这里曾是个陈旧、阴暗、肮脏、冷清的小巷,让学生发挥想象,运用景物描写描述它的样子,不少于150字。第三周时,我让学生写半命题作文“××小巷的‘传奇’”,让学生发挥想象,假设造成小巷陈旧、阴暗、肮脏的原因是什么?又是什么人的到来让小巷变得非常美丽?在这条小巷中发生了怎样的“传奇”故事?让学生写不少于500字的作文。同时,我们让学生把前两周的景物描写的最终结果自然地融合到这一次的作文写作中。这样的写作跨周进行,让学生真正经历一次完整的写作过程。

三、写作课型运用:追求环节驱动

1.日常训练的课堂结构设计。第一,大课的课堂结构。周写作辅导:教师解读本周的日常训练目标,尤其是要明确本周的训练目标和综合训练目标的关系,让学生明确本周的写作目标和任务,对学生的日常训练进行集中辅导,此环节大约安排15分钟;本课写作辅导:投放综合训练目标的子目标,进行写作指导,明确本次训练的目标、要求,师生共同讨论写作思路,此环节大约安排5分钟;自主写作:学生完成写作任务,此环节大约安排30分钟;自主修改: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此环节大约安排10分钟。第二,小课的课堂结构。互改作文:学习小组内互相批阅、交流大课上写的作文,并推荐出优秀作品,以备班内交流,教师同时也要快速地阅读一些学生的作文,提出修改建议,此环节大约安排10分钟;完善定稿:学生按照学习小组内的交流情况与教师的建议,完善文章,此环节大约安排5分钟;佳作赏析:各小组展示佳作,并说明推荐理由,班内加以欣赏、点评,教师加以总结,此环节大约安排10分钟;升格拓展:根据课堂交流情况,学生总结本次写作的成功及不足之处,明确本周的努力方向,此环节大约安排5分钟。

排列组合练习题篇4

【关键词】体育课队列队形教学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214-02

队列队形练习是课程标准学习领域目标中发展体能的活动与内容,是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它可以使学生体会时空感觉,使其在集体行动中,逐渐养成动作正确、反应迅速、整齐一致、服从集体、听从指挥、遵守纪律的良好作风。队列队形练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和动作思维能力,有利于培养自制力和坚忍性,有利于发展学生自我表现和群体合作意识。抓好队列队形练习,能更好地为调动队伍服务,从而节省很多不必要浪费的时间,留给学生更多的学习和锻炼时间。以下是笔者在教学中总结出的点滴经验,提出来与同行们互相探讨互相学习。

一、强化学生课堂组织队形的意识。

1.组织队形的重要性。一堂体育课好比是建一栋房子,组织队形就是房子的基础框架,教学目标是房子的设计,教学内容是房子的布局,教学方法措施是建房子的步骤,场地器材是房子的主体材料,老师和学生就是施工者,每个部分缺一不可。框架是房子的主要部分,没有框架房子就得倒塌,同样道理,没有安排好组织队形的课就如同一盘散沙,凌乱不堪。

2.强化学生课堂组织队形意识的方法。老师要把组织队形在一堂课中的重要性跟学生传达,可以通过语言反复讲解说明组织队形的重要性;也可以通过有组织的游戏和无组织的游戏相对比来让学生亲自体验;还可以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自主组织练习,组织得好的小组练习顺畅、效率高,组织不好的小组任务完成得不理想,从这些方面来强化学生课堂组织队形的意识。课堂组织队形的基础就是队列队形练习,学生如果能把队列队形运用自如,整堂课的组织队形就水到渠成,调动学生队伍就能如鱼得水。

3.重视队列队形练习。队列队形练习对于强化课堂常规、提高学生的组织纪律性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课改以来的一些实践证明缺少必要的队列队形练习,课堂的常规,学生的纪律性变差,课堂教学效果下降。我们可以通过队列队形练习,来集中每一位学生的注意力,为下面的课堂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然而目前的体育教学中,由于队列队形练习内容枯燥,教师的教学方法单调等原因,学生不愿意练。因此,体育教师必须认清队列队形练习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让队列队形练习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不同年龄阶段的队列队形练习要求和方法

根据各年级的年龄特点,要选择不同的教材,合适的教材,并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积极参与练习。老师应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来进行队列的排列与调动,可以让学生感觉到有变化、有动感、有美感,能调动学生的学练积极性。

1.针对低年级小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水平和课堂教学以及组织活动的需要,仅安排一些动作简单的原地练习与行进间的动作变换的练习,这些教材内容不要求按中国人民《队列条例》的要求去操作。教学要生动活泼,不可强求一律,过于严格。我利用低年级小学生的好胜心,设计一些竞赛性的游戏:例如,在“集合――解散”的训练中,教师可以把班级学生分成几个小队,围成几个简单的图形,在解散状态下,听到集合哨声时,比一比那个小队集合的速度快,队列整齐;看一看哪一队的队员精神饱满,站姿准确;听一听哪一队队员报数的声音响亮有力,评选出“优秀小分队”,予以表扬。练习齐步走可以让孩子们手搭在肩膀上,一起喊“一二、一二……”提醒“一”迈左脚,“二”迈右脚,像一条“千足虫”一样,训练学生的合作能力。还可以运用自编儿歌的方法来进行练习:如“1-2脚跟靠,脚尖开;3-4腰挺直,腿夹紧;5-6手臂直,指尖平;7-8抬起头,眼平视;9-10比比谁能站最直”。

2.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忍耐性和自制能力,需要让他们达到一定的规格、难度和标准要求。但是由于动作变换不大,内容简单,多练了会引起厌烦情绪。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要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安排教学与练习内容,每次都能提出一点新要求,这样才能使每个内容都得到巩固,从而提高教学的实效。在教学原地踏步走、齐步走、变换队形走等练习中,教材中对于摆臂的角度和幅度有很高的要求,对于部分学生来说是较难达到的。在教学中,面对这些难点,我采用示范、竞赛、游戏、观摩等方法,通过个人、小群体和集体的尝试与体验、演练与展现,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提高动作的准确性,学生在训练中有了兴趣和信心,才能使教学得以顺利的进行。

3.高年级的队列队形练习特点是动作自然、流畅、活泼,不要求按《队列条令》的转法和节奏操练。行进中裂、并、分、合队走的练习,是一组纵队行进间由多变少或由少变多的队形变换的练习。预令较长,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注意力以及集体动作协调一致的能力。再说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自练和探究学习的能力。因此,除了教师必要的讲解、示范外,应通过观察法、探究法、研讨法、比赛法以及个人体验、尝试练、自由结组练、小组分散练和全班整体练的多种形式进行。通过练习可以让学生体验与感受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树立个人与他人友好合作、适应集体活动的社会意识和观念;促进身体协调、匀称发展,增进健康水平。如:模拟“军事演习或阅兵式”,可以先让学生观看录像再进行模仿,学生兴趣高涨,会演得很投入。

学生的练习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老师的正确示范和有效的教学方法。体育教师的肢体语言的运用是各学科教师中最频繁的,要使学生掌握一项技术,教师动作示范是必不可少的,教师的动作不但要做到正确、熟练,而且还要优美、大方,使得学生一开始学习就会受到老师的感染,在欣赏示范时也是一种力量的鼓舞。在队列队形的教学中也是如此,教师必须以身作则、精神饱满、严肃认真,动作熟练、准确,口令清晰、洪亮。有时教师一个夸张的表情,一段学生错误动作的滑稽再现,都会让原本单调的学习迅速变得活跃。同时,示范的角度和位置也是很重要的。因此,我们体育老师一定要有扎实的基本功,才能培育一批好的学生。

三、合理的队列队形提高教学组织的有效性

队列队形练习是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他能把体育教学内容合理的串联起来,使体育课更有条理性,连贯性,队列队形变换运用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能否合理的运用时间,严密课堂组织性和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

1.合理利用学生等待练习的时间。体育课中,每个活动都存在学生按顺序进行练习,如果受到场地或项目的限制,无法安排学生分成多个小组练习时,就会产生很多学生等待练习的时间,这时候学生就会因为无所事事而讲悄悄话、做小动作甚至打闹嬉戏。学生注意力分散后就不好控制,那么老师就要花一些不必要的时间去整理队伍,吸引学生。比如在上30米加速跑时,如果让学生四路纵队站在跑道上,老师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练习,后面的同学等待的时间太长,不但无法观察到前面同学的动作,也不会自觉的在那里站队等候,这时就容易出现混乱的现象。我一般是这样操作的:把学生分成四人一排,每两排为一组,第一排的同学做起跑姿势,第二排的同学负责检查动作并指导,跑完一轮后两排角色互换,这样学生既有事情做又不会捣乱。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后一排的同学当前一排同学的发令员,依此类推,每个同学既是跑着也是发令者,效果很好,学生很感兴趣而且练习积极性高。

2.课堂上学生的合理站位。要上好一堂体育课,应该在课前先把上课的内容、器材、场地、队形路线备好,我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总结出几种很好的队形,效果不错。比如:我在上课中,经常采用‘同字框’的站位,迎面接力就是面对面的‘同字框’,学生不但能仔细观察到每个同伴的动作和表现,也有利于老师的观察,一举两得。我在上《追逐跑》一课时采用了不同的队形,效果也很好。以往的直线跑和追逐跑练部分都是在跑道的直线上练习,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设计了以圆形扩散的路线来练习,这不但有利于老师观察学生的奔跑情况,而且队形特别学生感到很新鲜,练习的面较广人数较多又不会相撞,又能让所有的学生都动起来,不会让有的同学站着看、站着等,而且练习时采用多种不同的起跑方法,学生练习的样式多、次数多、效率高。在投掷课上,经常采用的是“伞形”,老师讲解示范或学生练习都有利于观察和学习。可以是两组同学投掷,两组观察和捡球,先捡到的同学排第一个,以此类推,同学们捡球的速度快,排队的速度也快,这种队形老师很容易观察和判断动作,效果不错。

总之,在体育教学中,我认为体育课的队列队形训练仍然是学校体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对于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所以我们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新教法,巧妙构思,让队列队形训练变成学生喜爱的教学内容,真正达到既锻炼身体,又培养学生道德情操的目的。

排列组合练习题篇5

(一)使学生能熟练地数、读、写100以内的数.

(二)理解数位的意义,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

(三)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正确熟练地数、读、写100以内的数.

难点:理解数位的意义,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

教学过程设计

师:今天我们复习100以内数的数、读、写以及它们的组成、顺序和比较大小.看谁能够勤于思考,积极发言.

(一)复习100以内数的数数、读数和写数

1.指名按要求数数.

(1)从27起,一个一个地数到43;

(2)从60起,十个十个地数到100;

(3)从48起,两个两个地数到68;

(4)从35起,五个五个地数到65;

(5)从92起,往前一个一个地数到78.

师:刚才我们能用各种方法数数,有1个1个地数,2个2个地数,3个3个地数,5个5个地数,10个10个地数,还能够逆着1个1个地往前数.说明同学们对100以内数的数法掌握得很好,同学们真聪明.

2.看图读数、写数.(投影片)

师:看图读出并写出计数器图上所表示的各数.

(1)指名4个学生读数后,在黑板上写数.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写数,集体订正.

(2)指名回答:这4个数里面两位数的是几?三位数的是几?

(3)说一说每个数的特点:

①师:45的个位上的数字是几?还有哪些两位数个位上也是5,谁能报出来?(指定1名学生报数,教师板书,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写数:152535455565758595)

师:这些两位数是按怎样的规律变化的?(按一个比一个大10的规律变化的)

师:谁还能报出个位上的数字都相同的一组数?(如:122232425262728292)

②师:33这个两位数有什么特点?(十位上的数字和个位上的数字一样,都是3)

师:十位上的3表示什么?个位上的3表示什么?(十位上的3表示3个十,个位上的3表示3个一)

师:像这样十位上的数字和个位上的数字一样的两位数还有哪些?谁能报出来?(同上写出:112233445566778899)

师:这些两位数又是按怎样的规律变化的?(按一个比一个大11的规律变化的)

③师:60这个两位数有什么特点?(个位上的数字是0)

师:谁能报出个位上的数字是0的两位数?(102030405060708090)

④师:还有一个数,它的个位上的数字也是0,这个数是多少?它是几位数?(这个数是100,它是三位数)

3.写数练习.(全体同学在练习本上写,指名4个学生在黑板上写)

(1)写出38后面的六个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73前面的六个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六个十位上是7的两位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六个个位上是9的两位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复习100以内数的顺序和比较大小

1.按顺序在空格里填数.(投影片)

先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各自填在作业纸上.填好后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填?

第①小题是按从小到大排列,一个比一个数大1.

第②小题是按从大到小排列,一个比一个数小1.

第③小题都是双数.一个比一个数大2.

第④小题都是单数.一个比一个数大2.

第⑤小题是按从小到大排列,一个比一个数大5.

第⑥小题是发散性练习,鼓励学生想出各种不同的填写方法.

小结按一定的顺序在空格里填数,先要看清楚这列数是从大到小变化的,还是从小到大变化的,再看每一次是增加几,或是减少几,最后在空格里填上合适的数.

2.按顺序排列

(1)把复习(一)第2题中的4个数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2)在课本中找到第33,45,60,100页.

(3)先写出下面各数,再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起来.(投影片)

(3)小结:同列数,可以按不同的顺序排列,排列前一定要看清楚题目要求,排列以后要仔细检查有没有多写或漏掉的,有没有抄错数,养成一丝不苟的好习惯.

(三)复习数的组成

1.填空.(投影片,教师问,学生回答后教师将答案填在投影片上)

(1)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位,第二位是()位,第三位是()位.

(2)读数和写数都从()位起.

(3)说出复习(一)第2题中的4个数的组成.(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4)5个十和6个一是(),再加上2个十是().再加上2个一是().

(5)七十八写作(),它十位上的数字是(),表示()个十;个位上的数字是(),表示()个一.这个数是()位数.

八十七写作(),它十位上的数字是(),表示()个十;个位上的数字是(),表示()个一.这个数是()位数.

(6)一百写作(),它是()位数,“一”在()位.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这节复习课能够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从具体题目得出结论的归纳型复习方法.紧紧围绕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有条理,有重点地组织复习.

复习分三个部分进行.先复习数数、读数和写数,再复习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最后复习数的组成.以看图读数、写数(453360100)为中心把所学知识串成线,连成片,形成知识网络,设计巧妙、流畅.

第一部分先让学生按要求数数,又出示投影,让学生看图读数、写数,着重让学生掌握数数的规律,报出与这些数的特点相同的另一些两位数,并结合进行读写练习.

第二部分,又是抓住数数的规律让学生发现规律并在空格里填数,同时进行了发散性练习,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品质.在这里教师再次让学生把上面的4个数按一定顺序排列起来,同时在课本中找到第×页.渗透了一个数既表示大小(基数)又表示顺序(序数).

第三部分,能够把数的组成与数位、位数的含义结合起来复习,以加深学生对数的认识.

排列组合练习题篇6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2.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发现规律的学习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以及方法优化的过程。

3.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探索和发现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体会计算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难点: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师:(用课本出示例1情境图)为了庆祝国庆节,工人把广场布置得非常美丽,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情景图,看看工人是按怎样的规律布置的?

(引导由近到远观察情境图,说出:盆花、彩灯、彩旗)(板书:1、盆花,2、彩灯,3、彩旗)

1、盆花每2盆一组(根据学生的回答板出)

2、彩管每3盏一组

3、彩旗每4面一组

师:从左到右按颜色分,它们蕴含着什么数学规律?

(给学生自己找,并和同桌说一说。)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寻找它们蕴含着什么数学规律。(板书:找规律)

【设计意图】应用“引领式”导学,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目的是提高学生观察的顺序性(由近及远),初步感知周期现象中排列的有序性,指导学生通过“摆一摆”、“画一画”或“圈一圈”等方式描述周期性、进一步感知周期性,目的为了让学生初步感知一个周期即一个组,为理解组的意义做铺垫。

二、自主探究(先学)

师:找一找蕴含的规律,试一试解决下面的问题。

“照这样摆下去,左起第15盆是什么颜色的花?”(出示)

师:(齐读问题后)请同学们通过自学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自己学习(可以利用课本资源)再与小组同学交流,老师巡视、适时指导并了解学生的方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索和发现周期现象的排列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主动探索精神。教师在这一环节中了解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效果以及存在的问题,为“后教”做准备。

三、学生展示、交流(后教)

预设知识点:

(1)、画图法:画出15盆花,用数字1至15从左起标上去等

(2)、列举法:分别列出从左起蓝花和红花的盆序数

(3)、计算法:把2盆看做一组,15÷2=7(组)……1(盆)

提问:谁知道算式中的“7”和“1”各表示什么意思?(引导认识:把15盆花每2盆为1组;分成了7组,还多1盆。剩下的1盆是下一组即第8组的第1盆,由于每组的第1盆是蓝花,第2盆是红花,所以第15盆是蓝花。)

四、当堂训练

1、独立尝试,优化方法

师:现在如果让你告诉大家“从左边起第17盏彩灯的颜色,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来解答?第18盏呢?”小组里互相说说。(课本出示“试一试”第1题)

师:你们为什么选择了计算的方法?怎样计算?(用画图法、列举法比较麻烦)

(指名汇报各自的方法,并让学生结合17÷3=5(组)……2(盏)说清楚每个数据表示的意思,特别是余数是指每组里的第几个。进一步引出当18÷3=6(组)余数是“0”时,余数表示每组里的第几个?)

师:你们用什么方法进行计算?(学生展示计算方法。)

师:能用这种方法算一算“从左起第21面、第23面彩旗是什么颜色吗?”

(指名学生板演,学生评价。)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在“先学”的基础上,把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学生的展示表现出来,让能者“教”,使学生对新学习的知识了解得更充分、更全面。在做“试一试”的练习中,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组”、“余数”各表示的意义,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第1题、第2题;

(2)、做“练一练”第3题

(3)、做“练习十”第1题(选做题)

【设计意图】通过应用所学知识的运用,进一步巩固加深。

五、总结:世界上很多事物都是有规律的,你能举出生活中的规律吗?

如:红绿灯;七彩的霓虹灯闪动;一年四季;时间等

【设计意图】拓展知识,了解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反思:发现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体会计算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这节课的主攻目标。我应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进行尝试教学。收获不小,问题不少。

1、应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要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课堂一样有精彩不断。在这节课中的“先学”部分,我完全放开学生去自学,让学生自己用自己认为可行的方法去学习,有几个学生的学法很新颖:学生1,用112去排列15盆花,1代表蓝色,2代表红色,一下子就解决了问题;学生2,用oΟ去排列15盆花,o代表蓝色,代表红色。这些意外的惊喜正是学生学习智慧的火花。

2、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把学习的任务交给学生。为了突破难点,当我提出问题“照这样摆下去,左起第15盆是什么颜色的花?”后,就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当学生发现计算也可以很容易发现规律时又提出“谁知道算式中的‘7’和‘1’各表示什么意思?”的问题,使学生在一次次的学习任务中自己探索学习的方法,一步步深入学习,最后突破难点。

排列组合练习题篇7

2.简单事物的组合数。

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使学生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感受数学的价值。

4.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5.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并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数学广角——搭配(二)”主要是向学生介绍简单的排列、组合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排列与组合不仅是组合数学的最初步知识和学习概率统计的基础,而且也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因而在教学中要多注意抓住并把握好适合学生发展的有利素材。

1.选用学生身边的事例和一些生动有趣的活动,来调动学生参与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儿童节到了,穿什么衣服,有几种搭配方法,如何选择游览的路线等等。

2.注重学习方式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本单元的内容活动性和操作性较强,要尽可能的采取学生动手实践,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如排出不同的三位数,比赛场次问题等,让学生根据实际问题采用一一列举、连线等方法感受简单事物的排列数与组合数。

3.注意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培养学生的能力。每种活动结束后,要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初步培养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例如在活动前质疑:怎样才能保证不重不漏?

4.注意教学语言的表述,把握好教学目标。教学时要尽量避免出现排列、组合这些术语,以免影响学生的思维。用学生能接受的语言表达、交流即可,使学生感受简单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数学广角——搭配(二)

3课时

初步感受简单事物的排列数

教材第101页的内容。

1.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体会数学思想和方法。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使学生找到简单事物的排列数,体会数学思想和方法。

实物投影,数字卡片。

1.十位上是“2”的两位数共有多少个?

2.个位上是“0”的两位数共有多少个?

3.拿出准备好的数字卡片7、3、9。

1.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同时思考下面的问题:

(1)怎样摆能保证不重不漏?

(2)你们一共摆出了几个两位数?是怎样摆的?

(3)用什么方法记录既清楚明了又不重不漏?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

(1)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摆就能保证不重不漏。

(2)

十位如果是1,可以摆出10、13、15;

十位如果是3,可以摆出30、31、35;

十位如果是5,可以摆出50、51、53。

(3)按照一定的顺序记录,就能保证不重不漏、清楚明了。

如:

1.教材练习二十二第1题。

(1)小组活动:找四个人扮演四位师徒,一个人记录。

(2)怎样交换位置更清楚明了?

(3)可以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

2.教材练习二十二的第2题。

独立排一排,并记录。注意排的顺序,体会方法。

3.教材练习二十二的第3题。

从写有1、2、3、4的四张卡片中任意选出2张,做一位数的乘法计算。共能组成多少个不同的乘法算式?共有多少个不同的积?写出这些算式。

课堂作业新设计

1.6种。

2.9个。

3.18种。

思维训练

共能组成12个不同的乘法算式,共有6个不同的积,这些算式是:

1×2

1×3

1×4

2×1

2×3

2×4

3×1

3×2

3×4

4×1

4×2

4×3

事物的排列数

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应用排列知识来解决问题。如邮政编码、电话号码、身份证号码等各种编号。

排列与组合的区别:排列与事物的顺序有关,而组合与事物的顺序无关。可以通过摆一摆或列表的方法,先确定第一个位置,再确定第二、第三的位置,看有几种可能的情况。

1.本节课通过“编数字”“换位置照相”等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各教学环节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体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数学,并在数学学习中享受到了快乐。

2.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以“活动”为主线,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操作、探索、交流等形式,经历知识的发生、形成与应用的全过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3.本节课通过组织学生参与“摆一摆,记一记,说一说”的教学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协调合作,感悟了新知,发展了数感,体验了成功,获取了数学活动的经验,真正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学习教材第101页例1时,教师提出问题后,可以让学生先动手摆一摆,看看用四个数字卡片一共能摆出多少个没有重复数字的两位数,并把它们记录下来。摆的时候要求学生思考:怎样摆能保证不重复不遗漏?然后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讨论。在二年级上册教材中,学生已经接触了一点儿排列与组合的知识,学生通过观察、猜测以及试验的方法可以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新课程理念主张让学生动手“做”数学,而不是用耳朵“听”数学。教师在课堂中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使学生在操作中思考,在思考中操作,注重通过学生亲自实践探索去发现规律、总结方法。由于排列组合知识的抽象性,让学生动手摆一摆,连一连,在活动中感受排列组合的思考方法,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小组内分工合作,既使学生在互相交流中提高,又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

初步感受简单事物的组合数

教材第102页的内容。

1.使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组合数。

2.培养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培养学生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投影片,上衣和裤子等图片。

六一儿童节到了,哆哆从衣柜中找出了自己喜欢的两件上衣、一条裤子和两条裙子,你们看:

(出示教材第102页例2的情景图)

哆哆可能穿哪两件呢?请你猜一猜。

哆哆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

小组合作:动手摆一摆,可以怎样穿?

思考:怎样记录不同的穿法比较清楚?

汇报:

想一想: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

学生到投影台演示:

教师强调:只要有顺序地搭配连线,就能保证不重不漏。

1.教材第102页做一做的第2题。

2.妈妈在一张纸上给小明出了3道较易题,2道较难题,让小明各做一道,小明有几种选择方法?

1.教材练习二十二的第6题。

2.教材练习二十二的第4题。

课堂作业新设计

1.共有8种不同的搭配。 2.小明有6种选择方法。

思维训练

1.从鸟岛经过猴山和大象馆到狮虎山共有8条路线。

2.一共要照8张。

聪聪和4个人分别照一张,共4张;

明明和4个人分别照一张,共4张,合计8张。

简单事物的组合数

生活中,我们常常应用组合知识来解决问题。如进行上衣或裤子的搭配、出行时选择不同路线、体育比赛场次的设定等。我们要学习的是找出简单事物的组合数,是把几个事物,每两个组合在一起,找出有几种组合方法。可以用连线的方法进行,按一定的顺序把要组合的事物两两相连,再数一数连了几条线,就得到了组合数。

1.在教学排列组合时,教师没有以知识结构为主线,而是围绕学生的学习情感与体验来组织教学。创设穿衣服—吃早点—游数字乐园(数字搭配)—游活动乐园(线路选择)—照相问题—房间搭配等一系列的情境。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了数学的应用价值。学生乐意学,主动学,不仅获得了知识,更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2.在本节课一开始,教师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穿衣服的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通过“猜想—讨论—实践—汇报—比较—归纳”等环节,充分展开探究过程,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本节课教师运用了分组合作,共同探究的学习模式,让学生互相交流,互相沟通。通过给学生一个比较宽泛的问题,给学生自己动脑思考的空间,再通过小组交流,让所有的学生都获得了表现自我的机会,实现了信息在群体间的多向交流。

通过探讨上装和下装的不同搭配,找出不同穿法的组合数。上、下装搭配的每种穿法都需要两步来确定,一步是上装的选择,一步是下装的选择,一件上装搭配一件下装就是一种穿法。例2给出了两件上装和三件下装,提出问题: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学生可以动手摆一摆,并通过连线来记录不同的穿法,然后在小组中交流连线的体会:怎样连线比较清楚,而且可以保证不重复不遗漏。教材在这里给出了两种连线方法:一种是每件上装跟不同的下装搭配起来,另一种是将第一种连线中的两个图合并起来的综合连线。在二年级上册教材中,学生已经接触了一点儿排列与组合的知识,学生通过观察、猜测以及试验的方法可以找出一些简单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本节课的学习是在学生已初步接触了简单的排列与组合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为学生已有了寻找排列数与组合数的基本方法,再学习排列与组合的知识,并不困难。因此,将例1和例2合在一起教学,旨在加强学生观察、对比以及推理等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同时考虑到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男生与女生穿着的不同),因此,将例2中的插图进行了一定的调整,把裙子改换为裤子,避免在课堂上男生提出疑问,而使教学难以进行。整节课通过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激发学习的兴趣,学会用连线、记录的方法寻找排列数与组合数的方法,并通过设计一些问题如“比一比,刚才解决的这两个问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你是怎样想的?怎样想能保证既不重复又不遗漏?”让学生在讨论、交流等活动中逐步抽象对排列与组合的认识,从而培养了有序思维的意识,提高了思维能力。

学习简单的组合

教材第103页的内容。

1.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感受到组合数与顺序无关,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学生概括、总结以及正确表达、交流的能力。

3.使学生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调动学生学好数学的积极性。

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例3中的各国国旗,不同面值的硬币。

1.同学们,你们喜欢足球运动吗?2011年的亚洲杯足球赛a组球队分别是:卡塔尔、科威特、乌兹别克斯坦和中国。小组赛时,每2个球队都要踢一场比赛,你知道一共要踢多少场吗?

2.出示各国的国旗。

3.“每2个球队都要踢一场比赛”是什么意思?

如“甲与乙踢”也表示“乙与甲踢”,与二者的顺序无关。

4.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表示2个球队已踢了一场?

学生:连线,把2个队用一条线段连接起来,就可以表示这2个队已踢了一场。

提出问题:(1)动手连一连,2个球队之间要连几条?

(2)你是怎样连的?

(3)一共要踢几场比赛?

学生独立操作完成后再小组交流。

汇报:

方法一:每2个球队之间连一条线,这样就可以表示他们踢过一场比赛了。

方法二:把4个球队摆成正方形,按照顺序一个球队一个球队地连。(如左下图)

方法三:连法与方法二不同。(如右上图)

方法四:画曲线连,把4个球队依次排开。

教师强调:不管你用哪种方法,只要注意按一定的顺序,就能做到不重不漏。

1.教材第103页的“做一做”第1题。

2.教材第103页的“做一做”第2题。

3.有红、黄、白三种颜色的花,每两种颜色为一组,最多可搭配成不重复的几组?

1.教材练习二十二的第9题。

2.三(1)班要从4个同学中选2个参加学校的演讲比赛,共有几种选拔方法?

3.老师买来5种颜色的铅笔作奖品,本周玲玲被评为“全优”生,老师请玲玲选2支不同颜色的铅笔。玲玲有几种选择方法?

4.用天平称物体时要用砝码,现在有1克、2克、5克的砝码各一个,用这三个砝码最多可称出多少种不同质量的物体?

课堂作业新设计

1.

10次

2.取出的钱共有6种情况,它们是:

1角和5分 5角和5分 1元和5分 1角和5角 1元和1角 1元和5角

3.最多可搭配3组。

思维训练

1.(1)0.765、0.756、0.675、0.657、0.576、0.567 (2)7.650、7.605、7.560、7.506、7.065、7.056

2.共有6种选拔方法。 3.玲玲有10种选择方法。

4.用这三个砝码最多可称出7种不同质量的物体,即

用一个砝码可称出:1克、2克、5克

3种

用两个砝码可称出:3克、6克、7克

3种

用三个砝码可称出:8克

1种

共3+3+1=7种

1.通过摆一摆、玩一玩、画一画等实践活动,了解了有关两两组合的知识。

2.通过学习组合的相关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教材第103页例3通过探索4个队一共要踢多少场球,学习简单的组合。组合与排列的区别是排列与事物的顺序有关,而组合与事物的顺序无关。例3是以中国队参加的2011年亚洲杯足球赛为背景,中国队所在的a组共有四个国家的足球队,小组赛时每两个队踢一场比赛,看看一共要踢多少场。这里每场比赛只与哪两个队有关,与两个队的顺序无关。在二年级上册教材中,学生已经接触了一点儿排列与组合的知识,学生通过观察、猜测以及实验的方法可以找出一些简单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如用两个数字卡片组成两位数的排列数,三个小朋友两两握手的组合数等。

通过这节课,继续培养学生观察、认识周围事物间的数量关系和形体特征的兴趣及意识;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找出事物简单的组合数,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

设计草坪和比赛过程

教材第106、第107页的内容。

1.进一步巩固学生已经学习的有关知识。

2.让学生学会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培养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以及热爱校园的良好情感。

让学生通过收集信息、分析信息、设计方案三个方面,体验“设计校园活动”的实践活动。

学生收集的草皮价格和本校的信息,盒尺。

收集信息:

1.收集草坪面积的信息。

2.了解草皮的种类和价格。

3.收集校园的信息和建筑物的位置。

(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调查,对于调查充分的学生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请同学们汇报课前收集的信息,教师提问:谁能向大家展示一下你收集到的信息。

活动一

1.探讨草皮的不同铺法并计算费用。

2.收集草坪面积的信息。

教师:咱们学校共有东西两块草坪需要更换草皮,这两块草坪的面积相同,长都是28米,宽都是16米。(也可根据本校实际长度)

3.了解草皮的种类和价格。

名称

价格(元/m2)

白三叶

2

高羊茅

3

天堂草

4

4.探讨草坪的铺设方案。

如果只有3000元的费用,可以怎么样铺草坪?

建议一:全部铺每平方米2元的白三叶。

28×16×2×2=1792(元)

建议二:东西两块草坪铺不同的草。

……

5.展示各小组的方案。

请每个小组将本组的方案写在黑板上进行展示,并提问:

你最喜欢哪一组的设计?哪组的设计最经济呢?

活动二

1.设计拔河比赛的赛程。

2.比赛时间。

教师:计划在本周五下午15:00~16:30,每场比赛用时20分钟,准备10分钟。

3.比赛地点。

学校的东、西草坪。(学生可以自由决定)

4.对阵班级。

三年级的4个班,先分组比赛,胜者再进行决赛。(可结合本年级实际)

各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本组的设计方案。

如:

对阵

时间

地点

a组:三(1)~三(2)

15:10~15:30

东草坪

B组:三(3)~三(4)

15:10~15:30

西草坪

a组胜者~B组胜者

15~40~16:00

东草坪

颁奖

16:10~16:20

西草坪

5.请同学们说一说你最喜欢哪一组的设计,对最受欢迎的小组提出表扬。

请你设计一个全校范围内的校园歌手大赛。

课堂作业新设计

参考设计:略

1.这个实践活动适宜采取小组合作完成的形式,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分析问题、收集信息、解决问题。但在活动中,教师应适时进行指导。在室外活动中,教师要注意检查每个小组是否分工明确,同时监督学生是否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本组的计划,充分体现出教师的指导作用。

2.设计活动完成之后,请每个小组将本组的设计在黑板上进行展示与交流,请学生自己进行评价。最后教师进行总结性的评价,要注意评价的鼓励性,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材呈现了两个不同的活动。

1.调查本学校的相关信息。通过收集本学校的草坪、操场等信息,为设计校园活动打下基础。

2.设计校园活动。这里涉及一些需要用所学数学知识和技能解决的问题——场地面积的大小,草坪的形状和大小等,这些都需要学生去进行实际测量。通过教师提供或自己查询得到的草皮的不同价位,设计出经济、合理、美观的草坪。学生要根据综合调查和分析的结果,以及本校园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

3.展示各小组的设计。组织数学实践活动,除了要使学生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学习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使学生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通过展示和交流,让学生找到本组和其他组设计的优缺点,使每个学生都能够体验到成功。

教材习题

练习二十三

1.1500 30 370 230 13 960 760

260 32 19 90 68 35 93 700

21

2.176 63 46 38 5248 4140 5846

2775

3.

665÷7=95(只)

4.

58×11=638(人) 638>620 能

5*.

31 81

6.略

7.15×15=225(平方米)

15×4=60(米)

8.(1)36 2 (2)31 3

(3)6 20

9.30+10=40(分)

17时-40分-5分=16时15分

10.

0.4 1.1 2.6 3.9 4.7

11.

0.6 8.3 1.9 6.6 3.6 7.3

12.(1)1.6-0.8=0.8(千米)

(2)3.2-1.6=1.6(千米)

(3)(答案不唯一)如:小马家和小鹿家相距多远?

7.8-3.2=4.6(千米)

13.略

14.

10×50×4=2000(千克)

15.

48÷(4×2)=6(天)

16.

288÷4÷6=12(名)

17.

375÷5×24=1800(千克)

思考题

排列组合练习题篇8

一、利

1.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迅速进入上课状态

身为小学体育教师,我深刻地体会到,要让学生从课下的气氛中突然调整到课堂状态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好,直接影响到这节课的教学效果,甚至整个课的教学内容无法向前推进。老师在前边讲解,学生脑中可能还浮现着课下的情景,在这种情景下老师不可能每名同学都给予提醒,但是又必须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回来。就这个问题,我选择了队列队形的“反口令”练习(如:老师喊稍息,学生立正;老师喊向左转,学生向右转)。如果学生的注意不够集中,他就会做错,那么他就会自动、认真地去听老师的口令,这个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2.增强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

针对小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差的特点,如果进行队列队形的练习,课堂中就不会出现乱动、说话等问题。在这里队列队形又起到了规范课堂的作用。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体育课中如果老师不经常强调课堂纪律,很可能就会出现“乱锅”的现象。但一节好的体育课是不需要老师维持纪律的,应该利用一些手段让学生自觉遵守。通过队列队形的练习就可以做到。例如:在学生出现态度松散、注意力不集中时做一下稍息、立正、起步走,可以使学生们体会到体育课的严肃性,课堂纪律自然而然就会好起来,在后面的活动中也会起到一定的效果。

3.调整变换队形,为准备活动服务

队形的变换一直是体育课中的重点,与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同等重要。好的队形变换可以节省课上时间,提高教学效果。准备活动前做些队列队形练习,可以将学生带到指定的场地,使学生能够静、齐、快的按照老师的要求变换队形,即吸引了学生注意力,又为准备活动变换了队形。

二、弊

1.影响了课堂的活跃气氛

在一节体育课中,如果队列队形练习安排的不够合理得当就会严重的影响到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厌烦的心理,整个课堂都会显得沉闷和压抑,无法起到愉快教学的目的,在后面的主教材内容中会使学生产生自我束缚的情况。例如:在一节垫上技巧体育课中,如果先让学生做10-15分钟“死板”的队列队形练习,在后面的技巧练习中,就会出现本来简单会做的动作,但由于学生产生了厌烦情绪或过于拘谨而无法完成。

2.拉远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

老师与学生在体育课中的关系应该象朋友一样,即要让学生觉得老师和蔼可亲又要让他们对老师产生敬佩和崇拜感。但是过于“死板”的队列队形练习会使学生有老师高高在上的感觉,就失去了老师和蔼可亲的感觉;过多的队列队形练习,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对体育课失去兴趣,对老师的敬佩和崇拜感下降。这样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三、合理运用

队列队形练习是体育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如果克服了它的弊端,发扬它的长处,通过队列队形的练习,即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和集体注意精神,又可以迅速集中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提高学生体育课学习的兴奋性。根据我的体会,要把队列队形这一辅助练习安排的适当、合理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选择好队列队形练习的时机,一般在做准备活动之前和当学生出现态度散漫、注意力不集中时。

2.改变队列队形练习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要有趣味性和创新性,比如:以分组比赛的形式进行练习、以“反口令法”进行练习,以“角色互换法”进行练习。

排列组合练习题篇9

关键词:队形队列;常态化;练习;必要

我是一名专职的体育教师,从教多年来我认为队形队列练习要常态化练。因为在队列和体操队形的教学中,要使学生了解学习这些动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如使学生懂得几十人,甚至几百人的集体要有组织地、迅速地从事某种紧急的活动,或从这一地点调动到另一地点,或把这些人分做几部分各自去执行某些任务,以及在体育教学的分组等活动中都需要掌握队列的基本动作,以便有条不紊地统一行动。也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身体姿态,养成既严肃认真又活泼愉快的精神面貌。

小学队列教材的安排,分为一至三年级和四至六年级两个阶段。一至三年级教学多为原地练习和方向练习,行进间练习较简单,四至六年级参照军训内容的适当层次要求进行教学。在小学特别是低年级教学内容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队列练习。因学生年龄较小,在队列教学中,应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多采用游戏法、比赛法、比较法、鼓励法、创新法、启发式等多种生动活泼、持之以恒的手段,通过集体练、小组练、单人练、创新练、常态化练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练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学会和掌握各项内容。特别是要使学生头脑里要储存这些内容信号,需要时能马上拿出来用。如:我集合时采用倒计时数的方法,我吹一声集合的哨声之后,开始喊:十、九、八……先站好的学生会和教师一起大声喊:七、六、五……有的学生也会同时招呼本列未进来的学生。这样,迟来未站好的学生会很快做好入队要求。这样我以后要集合队伍时,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集合时如果要快一些,我就喊快一些,如果要慢一些,我就喊慢一些。这样常规化很有效。又如:“立正”“稍息”与“四面转法”动作虽比较简单,但由于动作简单变化不大,练习起来比较枯燥,想要让学生真正达到标准要求,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办到的,教师就要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持之以恒,每次提出不同的要求,且有针对性地组织练习才能使学生的动作得以巩固、提高,达到我们的教学意图。

小学生因年龄小,心理的注意指向时间不长,而队列动作虽然姿势变化不大,但对学生的注意力、心理要求较高,负担较重,所以,队列练习的时间不宜过长。练习的次数不宜过多,一节40分钟的体育课中,教学时间以5~8分钟为宜。尤其不要长时间做原地练习,长时间站立对学生的整个身体形态、脊柱、腿、脚会产生不良影响。要注意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观察学生,严格要求学生保持正确的姿势,出现错误及时纠正,甚至不惜拖延一些原先计划好的上课时间,注重学生正确动作的习惯养成。根据我对不同学校、年级的调查发现,在162个班级里面有42%有专职体育教师常态化训练队形队列的比较好,另有6%由班干部、班主任常带领练习的也不错。剩下的52%没有做到常态化练习的就完全达不到要求。实践表明,每节体育课都需要进行队形队列练习,并要求通过经常复习不断提高动作质量,才能使我们在上体育课时能得心应手,调动队伍自如,使全班整体有序,给人以美感。比如,从体育课的上课常规来看,每节体育课课前3分钟除了检查着装之外,不是也要整队吗?如:立正、稍息、向右看齐、向前看、报数等。我觉得这一常规除了了解学生出勤情况,做好安全防范之外,更重要的是队形队列练习为了让学生集中注意力,使他们认识到已经上课了,要严肃认真。

我通过前段时间的调查,收集到不少关于没有进行常态化练习队形队列的问题,如:一至三年级不会排横队的班级,因为他们平时就教排纵队,这违背了教学参考书上的要求;有的班级不会报数,报数时转肩、弯腰,声音不够洪亮,拖音长等;向右看齐时不会调整自己的位置;原地踏步走时,有抬左脚的,有抬右脚的,整个人弯腰,摆臂乱,立正时没有统一,这一定要强调开始时抬左脚,左脚落地,立正时左脚落地喊1、2两步停,成立正姿势;四面转法左右不分,转时不是转而是多数用小跳转的方式转,整个人离地;齐步走时如果没有经常练习那就更达不到要求了。按“目标引领内容”和我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教学时教师稍作练习讲解,然后分大组、小组进行不同层次的练习由组长、小组长、出色的学生带领进行练习,练习时先由“小老师”带领喊口令练,再分别由小组人员轮流出来喊口令,最后每个人不但要做得对还要会喊口令。就是全班每个人都要会出来当好“小老师”这个角色。而且要形成常态化。

参考文献:

排列组合练习题篇10

一体化教学核心技能学生综合能力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世界制造业不断向中国东移,促进了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其岗位性的需求量日益膨胀,同时国际性的高新技术特别是制造业的信息化过程对高级技能应用型人才在质的需求方面越发凸显。动态的市场经济要求技工教育动态地适应、积极地调整、主动地服务,那就需要运用市场机制来调整教学模式,以人才培养对接用人需求、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职业工作任务、学习内容对接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切入点,深化专业教学内容改革。根据产业发展规划和企业用人需要,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院整体办学实力,为各行各业输送高质量的技能人才。

为适应新形势下人才培养要求,我校是这样探索机械类专业一体化教学的,将原先各教学环节,通过合理配置、循序渐进地安排在一体化教学中,实行基本技能训练模块化,专门技能提高产品化,核心技能培养系列化。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完整的、系统的技能和技术。

一、基本技能训练模块化

我们依据本专业若干典型工作任务,将一体化课程划分为:入门知识教育系列、基本技能训练系列、量具使用和保养系列、刀具刃磨系列、技巧形成和生产性实习系列。在每个系列中进行细化,划分为若干小的模块课题,课题之间既有严密的逻辑联系,又有一定的独立性,可结合产品加工穿插交叉组合。

1.课题积木型

一体化教学中必须做到每个学生有事可做,但由于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统一课题实习工位不可能每人一个。为此,我们充分利用课题积木型的特点,循序渐进,穿插交叉。例如,机加工一年级学生开始学习时,根据工位数量安排一部分学生上机操作以熟悉机床结构,其余学生安排刀具刃磨、量具测量练习等,不仅使单调、枯燥的入门知识教学变得丰富多彩,同时又解决了实习工位不足的矛盾。

2.课题带产品

我们依据典型工作任务,设法按课题要求寻找产品加工,例如,铣工课题用圆柱刀铣平面及平行面,磨工课题磨平面及平行面,我们先在铸铁块上示范、练习,待学生掌握了基本操作要领后,立即转入产品加工,选择16D气泵壳体零件作为课题实习产品,该零件需要铣磨平面及平行面。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双手制成了产品,学习积极性更高了,也解决了课题重复练习的难题。

3.产品带课题

机械产品门类众多,并非每一个产品都能适合一体化教学,怎样选择合适的产品呢?我们认为,应以大纲为原则,以模块课题为依托,选择数量、质量适中,而且能代替多模块课题的产品作为教学产品。对精度高、难度大的产品,我们根据不同年级采用不同的工艺方法,采用工序分散的原则,化难为简安排加工。例如,我们选用液压马达转子零件为机加工学习的主要产品,加工工序有:车、磨外圆、铣台阶、铣等分槽、铣键槽等,该零件加工分为粗加工、半精加工,质量约为3千克,可带动车工模块课题五个、铣工模块课题六个、磨工模块课题四个。总之,一体化教学为主的产品不能脱离教学的主线,必须围绕大纲主轴运转,防止生产与教学脱节的倾向。

二、专门技巧提高产品化

技巧的掌握仅是起步,技巧是技能的高级阶段。技巧分为个别操作的技巧,工序技巧,综合作业技巧。这些技巧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

1.营造生产气氛,掌握个别操作技巧

个别操作技巧是指学生单动作操作的能力。根据教学的要求,操作练习应使学生形成科学概念,达到动作自如,接近自动化的程度。在此阶段进行模拟生产性实习,即给学生下达生产任务,发正式生产图样,编制工艺流程,以形成生产气氛,人为地制造压力,使他们注意力高度集中,从而刺激中枢神经正确地实现意识的要求,达到信息反馈。教师只需根据具体情况及时指导纠正误差,使学生由“自觉”阶段进入“自动化”阶段,从而掌握个别操作技巧。

2.通过典型零件加工,掌握工序技巧

工序技巧是指学生单件操作的能力,也就是说不同的加工工序有相应的工序技巧。那么技校学生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工序技巧呢?抓住典型零件的加工工序技巧是关键。例如,车削液压马达转子阶台外圆时,我们指导学生采用分段法切削加工。又如,在零件上切宽槽及切割大直径零件采用赶刀法,保证切割不振、不断刀,保证尺寸精度要求。经过典型零件加工,使学生触类旁通,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选好产品,掌握综合作业技巧

综合作业技巧是指学生操作应变的能力。前两个技巧的训练和提高属初级阶段,是后一技巧训练提高的基础。综合作业技巧是高级阶段,是我们的培养目标。而综合作业技巧的提高需要大量的、不同类型的、不同精度的产品练习。我们和某动力机厂联合开发蜗轮蜗杆减速箱,其中一零件有多种表面的加工技巧:车削螺纹、锥度及偏心组合件等相关技巧。只有掌握了这些技巧,才能保证产品加工质量,符合加工效率的要求,以适应工厂生产的需要。通过产品的加工,提高了学生掌握综合作业技巧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劳动观念,学生体会到了成就感,增强了自信心。

三、核心技能培养系列化

1.更新技能课程内容,开设核心技能课程

长期以来,传统的技能训练主要采用“工匠式”教育模式,往往是技能单一,知识面陈旧。自1994年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体系建立以来,要求学生毕业之际都要参加劳动部门组织的专业技能鉴定,以确认专业技术水平,因而导致技能训练围绕技能鉴定标准转,一切为了考证而教学,把专业技能鉴定推人了应试教育的流程。而企业需要的是具有较宽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具有较强实践操作能力,能在生产现场解决技术难题,进行技术指导和组织管理的,并在今后具有较强发展后劲的高素质人才。显然,目前职业技能教学课程不能担当如此重任,必须突破职业技能训练以某一岗位技能为目标的培养标准,更需考虑到某类职业群的共同基础能力和后续发展能力。就更大范围而言,必须培养从事任何职业或行业都需要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技能,即以核心技能为培养日标。

核心技能就是人们在职业生涯甚至日常生活中必需的,并能体现在具体职业活动当中的最基本的技能,它具有广泛的可迁移性。核心技能包含认知、动手、效果、社交四个方面,它们成为行业通用技能和职业特定技能的基础。

2.开发核心技能模块,提高行业通用技能

强化核心技能的培养,关键是开发核心技能训练课题。编制核心技能训练课题,应以核心技能内涵为依据,渗透行业通用技能标准。为了便于教和学,便于教学检查,可以把核心技能教学内容分解成思维、能力、方法、技巧、意识、品质六大系列。在每个系列中进行细化,划分若干个单元训练课题模块,可以拆装组合,模块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又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把核心技能课题模块融入整个教学环节之中。

实施核心技能课题训练,很重要的一步就是编写一体化课程的教案。教案是核心技能教学活动的蓝图和方案,它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心理品质、学习方法和实践操作能力的一门综合新型课。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要明确教案编写的依据,也就是分析该教案的学习对应的一体化课程描述、学习任务设计方案、教学活动策划、学习工作站的设施设备及师生学习基础等。其次要明确教案的组成要素,如学习目标、学生情况分析、学材分析、学习重点及其化解方法、学习难点及其化解方法、资源准备、学习任务教学组织流程方法与考评材料、教室布置图筹。在此基础上,撰写一份优质的一体化课程教案,要写好“学习目标”“内容与过程”和”学习评价”三个内容。充分实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给学生活动留下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也就是说,教案为一体化创新的空间导航,为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助力。

核心技能融于行业通用技能,同样,行业通用技能课题训练又可促进核心技能的提高。如凹凸配合课题,配合件的尺寸精度较高,配合间隙较小时,要完成此课题需独特加工的工艺方案。教师要善于结合课题要求,多设置些开放性的教学疑点,利用这些方法创造环境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同传统加工方法、测量方法挑战;鼓励学生求异、求变、求新,以训练学生发散思维。在学生对加工工艺方案论证交流,相互讨论、比较评价后选择的基础上,指导教师及时讲评,再经实践检验,聚集最佳方案,达到训练学生聚合思维的目的。把创新思维能力训练贯彻到行业通用技能模块课题中,对职业特定技能的掌握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一体化教师培训,优化知识结构

众所周知,培养出适应企业需求、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最关键的是必须造就一支具备较高的教育教学能力、专业发展能力和企业工作时间能力的一体化教师队伍。由于技工院校大部分教师来源于各大学或专科院校,直接从“学校”到“学校”,缺乏企业实践工作经历,没有参与过企业实际工作任务,不清楚企业三产工作流程、劳动组织方式、工作协作方式、设施设备使用、技能需求及知识运用情况等,所以在设计开发学习任务时脱离行业企业工作现场。同时,受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影向,教师备课、上课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如何向学生传授知识这个问题上,甚少考虑如何实施工作任务,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问题。

通过聘请国内外职业教育专家、课程改革专家、学者开设培训讲座;教师校内培训;开展集体教研活动,反思与探讨;安排教师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邀请行业专家、企业能手来校组织培训;选派教师参加各类专业技术培训班;选派教师到国内外考察学习;开展教学设计与说课比赛;与兄弟院校学习交流等,加强教师一体化理念、理论、思想的学习,并贯穿一体化课程构建与实施工作的始终,以达到初步领会、实践体验、反思提升、不断持续改进、层层深刻领会的效果。同时使全体教师掌握一体化课程的开发技术路径,而熟悉企业典型工作任务的提取技术,掌握一体化课程标准的编制路径,学会学习任务的设计开发方法等,为构建出高质量的一体化课程,实施出高水平的一体化教学服务。

通过核心技能的培养,不但保持和改进了培养学生基础素质的内容和方式,也改进了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特别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我更新知识、更新技能的能力。

一体化教学模式改进的效果是明显的,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上升,综合能力不断提高,但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企业、学校、教师、学生等各方面的协调和配合,改革创新之路任重道远,今后,我们还要不断完善,尽可能将一体化教学模式拓展到各个专业,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