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年会活动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2:14:49

公司年会活动方案篇1

1.晚会主题

2.晚会目的

3、时间

4、地点

5、主办单位

6、形式:文艺汇演

7、参与对象

二、演出五项注意和项目组职责

1、注意:

(1)是要注重艺术性

(2)是要充分展示我院学生的才艺;

(3)是要力求节目立意高、质量好、效果佳;

(4)是要注重细节,要充分考虑必须与可能性;

(5)是要落实责任,实行项目负责制。

2、项目组:

(1)第一项目组:节目组

组长:

组员:公司员工

任务:a、完成节目收集、筛选及后期的排练、彩排工作;

b、负责节目的编排及晚会全流程的衔接;

c、主持人的选择、形象设计及台词审核,

(2)第二项目组:宣传组

组长:

组员:宣传部成员

任务:a、利用海报、横幅、宣传单等方式开展宣传;

b、节目单及宣传单的制作;

c、现场摄影及通讯

(3)第三项目组:外联组

组长:

组员:外联部成员

任务:负责联系晚会的赞助商。

(4)第四项目组:办公室

组长:

组员:综合办公室成员

任务:a、确定晚会邀请的嘉宾并且及时送出请柬;

b、工作证的制作;

(5)第五项目组:舞台组

组长:

组员:舞台组成员

b、晚会期间舞台灯光、音箱的调试(根据每个节目的要求)。

(7)第七项目组:后勤组

组长:

组员:文艺部成员,体育部成员。

任务:a、晚会期间,现场秩序的维持。

b、晚会期间的突发事件的处理。

c、负责晚会前及晚会后会场的清理;

d、负责化妆间、演员等候区的卫生清理。

e、晚会当日引导观众入场,并接待好领导及老师。

f、晚会当天安排人员负责节目的演员到位情况及晚会时的催台。

g、舞台道具的摆放,根据演员所需。

三、筹备日程

本着团结、和谐的基本思路在全院范围内进行征集节目,“创新、经典、和谐、健康、精彩”是晚会节目总要求,进程安排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1.节目征集截止

2.节目预审

3.节目复审

公司年会活动方案篇2

---“辞旧迎新、马到成功”

(讨论稿)

一、策划前言

“年会”,这个概念历来被企业和组织视为一年一度不可缺少的“家庭盛会”。每到年末岁初,很多企业和组织均通过年会这种形式来组织各种活动,借以激扬士气、部署战略、制定目标,奏响新一年度工作的序曲。

为了总结回顾2013年度各项工作,对2014年工作做出安排和部署,并表彰年度各项先进,迎接2014年新春佳节的到来,增进公司内部员工的交流和沟通,促进公司的企业文化建设,表达公司对员工的关怀与问候,经公司领导研究,决定于节前举办年会。

基于“年会”活动所应考虑和彰显的严肃程度与正统模式,此方案突破了以往的设计惯例,将正统严肃的年终大会与现代流行的聚餐休闲两类活动进行了统筹策划,现本着“易行从简”的原则,将本次年会活动方案策划如下:

一、年会目的:

为了加强公司员工的凝聚力,丰富公司文化生活,增进各公司员工之间的友谊,表达公司对员工节日的关怀与问候,同时给员工们一个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使大家开开心心,快快乐乐过好新的一年。

二、年会时间

2013年1月30日下午16点00分至24点00分会议时间:21:00——21:30晚宴时间:22:00——23:00文艺时间:21:30——24:00

三、年会地点***大酒店

四、年会参会人员

公司全体员工(980人)、供应商(15人)、特邀嘉宾(10人)

五、奖项设置幸运抽奖

现场抽奖,设特等奖1名(奖品:价值3千元笔记本电脑、ipaD、电热水器、液晶电视)、一等奖5名(奖品:价值1千元:酷派7290手机、行李箱、折叠单车、旅游)、二等奖10名(奖品:价值500元:精美手表、床上四件套、微波炉、厨具)、三等奖20名(奖品:价值一百元:多功能台灯、音箱)、四等奖40名(奖品:价值60元:花生油一桶)、五等奖50名(奖品:礼品一份)备注:在公司满三月有参与抽奖的机会,满两年的有两次抽奖机会。中奖率12.86%。

优秀合作供应商纪念品各一份

六、年会议程安排

13:50全体参会员工提前到达指定会堂,按指定排座就位,等待员工大会开始;14:00—15:30大会进行第一项,各部门及各项目负责人上台分别做年终述职报告。

15:30—15:45大会进行第二项,由行政人事部负责人上台宣读公司各部门及项目主要负责人人事任命决定书。

15:45—16:00大会进行第三项,副总经理宣读2014年度优秀员工获得者名单;优秀员工上台领奖,总经理为优秀员工颁发荣誉证书及奖金;优秀员工与总经理合影留念;优秀员工代表发表获奖感言。

16:00—17:30大会进行第四项,总经理做总结性发言。17:30大会结束,员工散会休息,酒店布置晚宴会场晚宴安排

18:00晚宴正式开始,晚宴主持人引导大家共同举杯,祝福大家新年快乐,祝愿公司的明天更加美好。(背景音乐)

18:00—19:00用餐时段:公司领导及员工到各桌敬酒,同事间交流沟通,拉近彼此距离。

19:00—21:00娱乐时段:文艺节目(2—3个节目)

游戏1:坐气球比赛,用具:3把椅子、各装20支气球的3个箱子;

游戏规则:2人一组,共3组,一个人递球,一个人坐球,限定时间为3分钟,3分钟后,箱子内省的球最少的胜出;文艺节目(2—3个节目);

游戏2:抢凳子;用具:5把椅子,围成一圈;

游戏规则:将椅子围成一圈,响音乐,6个人转圈围着椅子走,音乐停,6个人抢坐,没有抢着的输;文艺节目(2—3个节目)

游戏3:筷子运钥匙链;用具:12支筷子、2个钥匙链;

游戏规则:6个人一组,分为两组,每个人嘴里叼一只筷子,将

钥匙链挂在第一个人的筷子上,第一个人将钥匙链传给第二个人,必须用筷子传,不能用手,哪个组最先将筷子传到最后一个人的筷子上,为赢。游戏4:呼啦圈传区别针;用具:呼啦圈3个、曲别针18个;游戏规则:3个人,每人一个呼啦圈,手里6个曲别针,每个人

在转呼啦圈的同时,要将手里的6个曲别针连在一起,谁先将6个曲别针连在一起,谁就胜出;

游戏5:踩气球;用具:100个气球

游戏规则:分为两组,一组5个人,每个人球上绑10个气球,主持人限

定时间3分钟,互相踩对方队员腿上的气球,3分钟后,看哪个组队员总署气球省的多,就胜出。

公司年会活动方案篇3

为认真总结回顾2019年度各项工作,表彰年度各项先进,增进公司内部人员的交流和沟通,并对即将来临的2020年各项工作作出合理的安排和部署,同时也为预祝公司即将成功转型上市鼓舞员工士气,特决定举办此次主题年会活动。

二、活动主题:

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三、活动时间:

2020年1月18日下午

四、活动地点:

宴会厅一楼

五、参会人员:

公司全体员工及嘉宾

六、年会流程与安排:

1、年会策划及准备期(2020.1.3-1.8):本阶段主要完成通知、节目收集、主持人确定。

2、年会协调及进展期(2020.1.8-1.16):本阶段主要完成节目安排表、礼仪人员、主持设备、物品购置、年度回顾视频制作等准备事项。

3、年会最终安排确认(2020.1.17):本阶段主要完成年会全过程的事项确认。

4、年会正式演出:2020年1月18日下午

七、年会当天进行流程:

序号

时间

流程

1

16:10

参会人员入场签到

2

16:30

全体人员就餐

3

17:30

晚会开始,主持人入场

17:35

视频播放(企业年度回顾)

主持人串词

4

17:45

年终总结

5

18:45

年度表彰

6

19:00

节目汇演

主持人串词+抽奖环节

7

19:40

游戏互动(3个)

主持人串词+抽奖环节

20:20

主持人宣布闭幕

8

20:30

全体合影

八、年会节目报名:

1、请公司各部门至少准备一个节目,并于2020年1月8日前由责任人将演出节目和人员名单报送至行政办公室处。主持人人选采取自愿报名或选举方式产生。

2、报名方式:支持电话、短信、微信及现场报名。

3、联系人及联系方式:xxxxxxx

九、嘉宾邀请:

请有携带家属或特邀嘉宾的员工以部门为单位,统计邀请总人数,责任人于2020年1月8日前将“嘉宾邀请名单”报送至行政办公室处。

十、年会筹备及注意事项:

1、节目要求:形式各异,力求新颖,以活跃气氛为佳。

2、任务分配表:见附件1

3、嘉宾邀请名单:见附件2

4、2019年会节目单:见附件3

附件1:

任务分配表

序号

具体任务环节

责任人

备注

1

主持人

xxx

2

年会策划人员

    xxx

3

会场布置人员

    xxx

4

物资购买人员

xxx

5

后勤人员

xxx

入场签到并发放号码,配合主持人安排节目候场

6

xxx

奖箱、证书、礼品等发放

7

       xxx

拍照、现场秩序维护

8

各部门节目统计

渔业公司

xxx

请对应责任人于2020年1月8日下班前将“节目单”和“嘉宾人数”报送至办公室。

旅游公司

xxxx

9

嘉宾人数

统计

渔业公司

xxx

旅游公司

xxx

附件2:

嘉宾邀请名单

序号

部门

嘉宾邀请人数

是否到场

备注

1

餐厅

8

2

旅游

6

3

行政

3

4

财务

3

合计人数

20

附件3:

2019年会节目单

序号

节目种类

节目名称

表演部门

备注

1歌曲小宇后勤部

2舞蹈抓钱舞销售部

3小品吃面研发部

公司年会活动方案篇4

xx有限公司20xx年会晚宴

二、年会时间

20xx年x月x日下午18:00至21:00

晚宴时间:19:00-21:00

组织离开:21:00-21:30

三、年会地点

xx二楼宴会厅

四、年会目的及意义

1、对20xx年公司发展成绩总结,以及制定20xx年公司总体规划,包括新年度计划、方向、目标等;

2、加强员工之间的交流,增强团队协助的意识,提升公司的综合竞争能力;

3、丰富员工生活,答谢全体员工一年以来付出的辛勤努力;

4、加强领导与员工之间的互动,让我们在同一舞台共同交流、联欢;

五、年会参会人员

公司领导及全体员工

六、年会流程与安排

本次年会的流程与安排包括以下两部分:

18:00全体参会员工到达宴会指定地点,按指定排座就位,各部门清点本部门到场人数,等待年会开始;

18:00-18:10大会进行第一项,主持人致欢迎词,宣布大会开始。

18:10-18:15大会进行第二项,总经理xx年度总结,致祝酒辞、宣布开席。

18:15-21:00宴席时间

宴席期间穿插员工互动节目【游戏-颁奖-代表发言】

19:00-19:15

游戏1:吃喝大作战

游戏规则:每一组两位成员,选出两组对抗比赛,最先将主持人设置瓜子嗑完、啤酒吸尽的小组获胜。共四组参与竞赛,胜出的两小组再决赛、争夺冠军。

游戏物料:3包袋装瓜子;8瓶啤酒;一包吸管

游戏奖品:冠军小组,2高露洁套装;亚军小组,2沐浴手套

19:15-19:30

抽奖环节:抽取《四季平安-壹佰圆》奖项32人次;

抽奖人员:xx

19:30-19:45

游戏2:心有灵犀猜成语

游戏规则:以两人为一组。一个用肢体动作或语言(但不能说出成语中的任

何一个字)向同伴提示!游戏可举行5个回合。

游戏物料:纸片a4、成语

游戏奖品:1)黑人牙膏2)佳洁士牙膏2

3)佳洁士牙膏4)祥龙公仔5)祥龙公仔2

19:45-19:55

抽奖环节:抽取《五福临门-壹仟元》奖项3人次;

抽奖人员:吴xx

19:55-20:10

游戏3:拧毛巾

游戏规则:以三人为一组比赛拧毛巾,最后一个将毛巾拧出水的参赛者获胜(以水滴在纸巾上面为准)。游戏可举行男士两回合,女士一个回合。

游戏物料:带水毛巾2条、面巾纸2盒

游戏奖品:男优胜,烟灰缸女优胜,米奇饭盒1

20:10-20:30

尾声:

招财进宝包饺子

游戏规则:三男组队、三女组队进行男女包饺子比赛,规定时间(十分钟)内包的最快最好的一组获胜。

游戏物料:饺子皮/馅、盆子

游戏奖品:立白沐浴液4(参赛者自由分配)

20:30-20:40

抽奖环节:抽取《二龙腾飞-贰仟圆》奖项2人次;

抽奖人员:吴xx

抽奖环节:抽取《龙腾虎跃-叁仟圆》奖项1人次;

抽奖人员:吴xx

20:40-20:55

恭喜发财吃饺子

吃饺子博惊喜,谁人吃到有钱币的饺子即获得吴总经理特别颁发的惊喜一份!

20:55-21:00总经理颁奖

七、年会结束

组织离开:21:00-21:30

附录

主持人开场白: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大家晚上好!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和公司全体同仁一起分享收获的喜悦,畅想未来的辉煌。在过去的每一天里,公司的每一天都在变化,都在前进。xx的发展离不开公司领导层的英明决策与领导,这也是大家齐心协力换来的丰硕成果!新的一年开始,我们更要携手共进、再创辉煌!

xx20xx年年会晚宴晚现在开始!让我们掌声有请吴总为我们发言

公司年会活动方案篇5

【关键词】司法活动媒体监督规制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总的来说,媒体一方面通过公开司法信息、曝光司法腐败来实现监督司法、保障司法公平的功能;但是另一方面,媒体对某个案件的炒作、煽情和呼吁式的报道,导致司法审判受到影响。媒体对司法活动监督过程中产生的这种紧张关系,在李某某案中再次得到了验证。

2013年11月27日,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对李某某案做出终审宣判:驳回上诉人的上诉,维持一审十年有期徒刑的判决。简单地回顾一下该案:2013年3月7日,央视媒体报道李某某被检察机关批捕,至今历时近9个月,报纸、电视和网络等各大媒体都在头版头条予以追踪关注。

该案原本是一起普通的刑事案件,但是却异乎寻常地出现在媒体报道的娱乐版头条中。为了增添娱乐效果,有的媒体使用“李某某他妈的要求高,律师不干了”等具有争议性的标题;有的媒体将该案“包装”成未完待续的连续剧,每天更新不同的爆料:从李某某抱怨在看守所吃不到米饭,到其惊人书法作品;从对李某某的母亲名牌衣饰的关注,到展示其泪流满面的场景;从李某某辩护律师在微博上挑衅网友“我修习散打多年不怕你们”,到另一被告的辩护律师揭秘李某某“功夫天下第一”和“喜欢动粗”等。

媒体纷纷将关键词聚焦在:红歌将军之子、恶少、、酒吧女、、敲诈勒索等词汇上。虽然这些窥私性的报道在某种意义上确实提高了公众的关注度,但是不少理性公众纷纷质疑媒体机构的此类行为有违职业操作规范。透过李某某案,我们可以发现:媒体监督司法活动的方式出现了偏差,淹没了对案件的理性思考。为何媒体监督司法活动会出现错位?媒体监督司法的法律依据是什么?如何规制媒体对司法活动的监督?都值得进一步探讨。

二、媒体监督司法活动的法律依据

媒体发挥监督功能本质上说,就是通过行使新闻自由的权利保障公民发现真理、参与政治、实现个人价值,并最终追求社会公平和正义。而司法活动是通过坚持司法独立的价值来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媒体通过采访报道与时事评论等方式实现对司法活动的监督,这种监督权源于新闻自由这一基本原则与价值,而新闻自由的基础就是国际公认的表达自由。说到底,媒体对司法活动行使的监督权就是利用以表达自由为基础的新闻自由,公开司法活动信息,避免司法腐败和司法不公,进而实现社会公正和保障人权的目的。

表达自由的价值已经获得国际上的普遍认可,并为大多数国家宪法或宪法性文件予以确立。《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十九条规定:“人人都有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此项权利包括寻求、接受和传递各种消息和思想的自由。”我国宪法第35条规定:“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第41条规定,“公民对任何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批评和建议权。”从上述宪法条文可以得出推论,我国宪法赋予公民以言论和出版自由、批评和建议权。进一步说,宪法是媒体监督司法审判的法律基础。

更深层地分析,媒体监督权是公民知情权、表达权和参与权的延伸。公民有权获知与社会公共事务有关的各类信息,并对政府部门的管理活动进行监督。而现代社会,媒体无疑是公众获知信息的最佳途径,也就是说媒体是实现公民知情权的重要渠道。由于司法审判关涉社会公平和正义价值的实现,公众具有对司法信息的知情权,所以媒体具有报道和监督司法事务的义务。

三、媒体监督司法活动越界的原因分析

“我们的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各种矛盾都非常尖锐,并经常引发一些群体性的事件,这就使得民众对司法,对社会的公平给予更多的关注。”①但是一直以来,我国司法活动的公开和公正状况颇受质疑,司法机构对媒体存在排斥心理,常常以“需要宣传部门的同意才可以接受采访”、“没有旁听证”、“该案属于不公开审理案件”等理由拒绝媒体监督,这种不透明的办案方式必然导致媒体和公众的猜测。

在李某某案中,虽然当事人是未成年人,依据法律规定应该不公开审理。但是不公开审理,并不意味着对案件的所有信息都保密。法院并不能借此理由回避媒体和公众的监督,而拒绝公开立案条件和流程等基本信息。事实上,最高人民法院早在2010年就发出通知,“对人民群众高度关注、社会影响较大的案件,及时依法公布相关情况,切实回应群众关切。”正是由于法院的三缄其口,使得关于该案相关信息不对称,公众更加质疑法院能否公正审判。

众所周知,我国媒体缺乏客观独立的土壤,再加之市场经济的影响,使得有些媒体机构及其从业人员价值混乱,为获得眼球经济而不遗余力地对某个案件进行炒作的现象屡禁不绝。有些媒体为了迎合公众的心理,以站在弱势群体的立场而自居,“采用‘煽情式’的语言对案件进行片面的、夸张的甚至失实的报道,力图激起公众对当事人的憎恨以及对案件的关注,从而侵犯了犯罪嫌疑人获得公正审判的权利。”②媒体预设立场对当事人进行道德审判,除了公众利益的考虑,还有追逐自身商业利益的因素。

在道德上,我国公众习惯性地将人分为“好人”与“坏人”,这种二元论使得对“好人”与“坏人”的同类遭遇有不同的判断标准。总的来说,公众更注重“坏人”最终能否受到严惩,而对惩治犯罪的手段和过程漠不关心。当看到媒体对李某某案的报道中充斥着“红歌将军之子”、“”“恶少”等词汇时,公众朴素的正义观念被唤起——弱者(以普通百姓为代表)天然有理,强者(以特权阶层为代表)天生有罪,甚至这种立场会凌驾于法律之上。

如上述分析,媒体对司法活动进行监督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些负面作用,这其中有媒体方面的原因,也有司法层面的因素,也有公众心理的缘由。

四、媒体监督司法活动的规制

媒体监督司法功能的异化其实就是新闻自由与公正审判权产生冲突。美国解决两者矛盾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首先,法院可以向媒体发出禁言令。20世纪60、70年代,为了防止司法审判活动受到干扰,初审法官可以向媒体工作人员发出限制性命令,不允许其对案件庭审进行报道。但是由于涉嫌侵犯新闻自由,禁言令一直受到宪法审查。对媒体的限制性命令发生转向——对法官或律师发出禁言令。另外,法官享有判处藐视法庭罪的权力,具备干扰司法独立或是不遵守法庭命令的情形,皆有可能入罪。最后,法官还可以选择其他方法来平衡司法与媒体的冲突,例如陪审员的预先筛选、陪审员的隔离、改变审理时间或地点。如果上述方法均无法避免媒体监督对司法活动的影响,法官还可以提出重新审理。

英国与美国倡导的新闻自由不同,英国对媒体监督的管制较为严苛。但是由于《欧洲人权公约》在英国生效,迫于保护言论自由的舆论压力,英国开始放松对媒体监督的诸多限制。在英国,涉及媒体监督与司法活动的法律主要有专门的藐视法庭法和诽谤法等。英国最具特色的制度就是将“媒体监督对司法审判的干扰”列为上诉理由。这不仅可以充分尊重和保护当事人的权利,同时还可以降低司法机关防范媒体监督越界的管制成本。

相较于英国对新闻自由较为严格的管制,德国给予媒体充分的信任,法院和法官希望通过与媒体保持良好的合作,在法庭上专门设置记者席。媒体可以获得整个庭审信息,并对其进行报道,也可以报道对法院的批评内容。虽然德国法院给以媒体监督极大的“宽容”,但是对媒体机构及其从业人员违反规定也制定了相应的惩罚办法。法院可以向媒体自律机构(如新闻理事会和记者协会等)提出质询,设置了“记者黑名单”,延迟告知记者相关的司法信息、不允许信誉不好的记者进入法庭采访。

各国基于各自的国情建立的防范媒体监督与司法活动发生冲突的制度不尽相同,但是总体来说无论是大陆法系国家还是英美法系国家,都呈现出两个发展趋势:一个是注重二者的平衡发展;另一个是强调“以自治自律与法律强制相结合的模式”来解决二者的冲突。这也说明媒体监督所蕴涵的新闻自由价值与司法活动追求的司法独立价值之间并不存在价值高低之分。有学者提出,探寻解决二者冲突的途径,不仅要学习借鉴国外的制度和实践,同时更应该从我国的现实情况出发,要充分考虑三种关系的平衡:“一是维系司法权威的成本与收益和保障新闻自由的成本与收益的平衡;二是新闻自由权利与获得公平审判的权利之间的平衡;三是国情与公理的平衡。”③

尽管一段时间内专门的新闻法或是传播法出台并不现实,但是通过法制化途径来规范媒体与司法的关系是必然趋势。制定新闻舆论监督条例,将分散于现行法律法规中的有关规定整合到一起,明确媒体监督司法活动的权界,此手段更加可行。另外,通过不断完善法院新闻发言人制度和司法信息公开制度,促进司法审判活动的运行更加透明化,“从立案、审理及执行等程序方面进行公开,以公开促公正。”④

由于成文法先天的抽象性和原则性,使得法院拥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权,现实中“同案不同判”的现象层出不穷,这将使媒体和公众对司法的公正产生怀疑,降低了司法公信力。所以,应该充分利用典型案例的指导,媒体机构与司法机关能够在案例中总结经验教训,避免在日后媒体监督司法活动出现类似问题,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

“媒体与司法之间的良性互动,并非来自双方机构的简单宣称,而源于对共同的社会价值的体认。”⑤无论是司法限制媒体监督或是媒体越界监督司法活动,都不能最终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所以,实践中应该遵循现有法律规范,将两者冲突的调解划到法制框架内,两者相互尊重各自的运行模式和规律,在能实现媒体监督司法在合法合理的界限内。

参考文献

①陈卫东,《媒体介入司法是柄双刃剑》[J].《中国审判》,2010(2)

②陈力丹、刘宁洁,《规范传媒的庭审报道》[J].《当代传播》,2007(2)

③张英霞,《“媒体审判”的防治》[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8(5)

④杨治,《网络舆论与司法公正的冲突与协调》[J].《法律适用》,2009(1)

⑤陈绚,《大众传播与司法公开公正的关系》[J].《国际新闻界》,2008(2)

公司年会活动方案篇6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不仅是广大法官以及全体政法工作者的政治方向和思想方法,而且是社会各界、各行各业树立法治观念、建设法治社会的行动指南和原则要求。社会主义司法理念,无疑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社会主义司法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又是人民法院践行“公正司法、一心为民”指导方针的理论概括,还是人民司法工作沿着正确方向不断前进的思想基础。因此,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社会主义司法理念,必须根植于全体公民特别是广大司法工作人员的头脑中,使之入脑入心,并逐渐成为公正司法的自觉行动。

作为基层人民法院及其广大法官,在这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中,必须坚持实打实而反对空对空,立足审判工作实际,务必做到求真务实,加快转变司法理念,不断满足社会进步对司法的需求。在司法实践中,应当主动学会用中立的立场、辩证的观点、市场经济的方法和现代司法的理念去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各种诉讼纷争,坚持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政治效果相统一,做到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形象公正一齐抓,在党委的领导、人大的监督和政府的支持下,自觉地以“依法治国,司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为基本内涵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指导司法实践,树牢“中立、平等、透明、公正、高效、独立、文明”的现代司法理念。

为此,我们按照质量立院、效率兴院、管理强院、从严治院的既定方针,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行政推促,从而使这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与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规范司法行为促进司法公正专项整改活动、巩固党员先进性教育成果活动紧密结合,相得益彰,既营造声势,又追求效果,既有具体措施,又有丰富内容,扎扎实实,顺利推进。

一、实施“4项工程”,促进社会公平

从加强司法管理的各个环节入手,为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提供强有力的司法保障。

(一)以加强质量管理为中心,实施“铁案工程”。

一是强化质量意识。教育广大法官确立质量就是生命的思想,做到审理案件一丝不苟,裁判是非公正无私,以主观公正保障客观公正,以程序公正保障实体公正。二是狠抓质量管理。靠实审判组织责任,严把事实、证据、程序、法律适用“4关”,力争案案办成铁案。三是严格质量考评。坚持审判质量与效率量化考评通报制度,从严划等次,一月一通报,年终排座次,发现瑕疵不放过。四是实行责任追究。对发生司法过错的责任人,严格按照最高法院“3个处分办法”、“引咎辞职规定”、“法官惩戒规定”以及本院相关规章从严处理,决不姑息。

(二)以提高审判效率为中心,实施“提速工程”。

一是树立效率也是公正的理念。急当事人之所急,依法能快则快,反对久拖不决,以使当事人处于争议状态的权利义务关系尽快恢复为正常的社会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二是不断扩大简易程序适用范围。走普通程序简化审、简易程序快捷审的路子,降低诉讼成本,提高诉讼效率。三是严格审限管理制度。取消主管副院长可以批准延长审限的规定,从严掌握排期开庭时限,对临界审限案件出示黄牌警告,超审限者坚决“一票否决”。四是开展提速竞赛活动。在庭与庭之间、法官与法官之间,进行办案效率评比,督促久调不判、久审不结、久执无果的案件限期结案。版权所有

(三)以解决“执行难”为重点,实施“攻坚工程”。

一是创新执行方法。对那些赖债不还的被执行人,采取“媒体曝光制”、“限制消费制”、“悬赏线索制”、“联建黑名单”等方法,降低其社会信誉,督促其履行义务,以维护司法权威。二是加大执行力度。用足用活法律赋予的冻结、查封、扣押、罚款、拘留等强制执行手段,确保生效裁判得到执行。三是实行分权操作。坚持将执行权分解为执行决定权、执行实施权和执行异议裁决权,由执行庭内不同的执行组交叉行使,以便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四是严明执行纪律。加强执行队伍管理,更新执行工作理念,始终严明执行纪律,确保依法文明执行。

(四)以推进量化考核为中心,实施“素质工程”。

在院、庭两级领导层中突出“4个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其一,自律和他律“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手抓自律,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凡要求下面做的事,领导带头去做,凡禁止下面做的事,领导坚决不做,只有自身硬气,才能让人服气;一手抓他律,对部属在平时严格要求、严格管理,该诫勉的及时诫勉,该批评的严肃批评。其二,办案和廉政“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手抓办案,促进质量再提升,效率再提速;一手抓廉政,确保法官公正清廉、不出问题。其三,务实和务虚“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手抓务实,多办案、快办案、办铁案;一手抓务虚,重视搞好理论学习、专题教育、专项整改,“磨刀不误砍柴工”。其四,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手抓办案的法律效果,确保实体公正、程序合法、经得起历史检验;一手抓办案的社会效果,力求案结事了、胜败皆服、息诉罢访,使公正裁判与维护稳定辩证地统一起来。

二、深化“3项改革”,推进制度创新

坚持向改革要审判质量、办案效率和司法公信力,不断推进司法制度创新,激发审判工作的内部活力。

(一)深化审判方式改革。

大胆推行简便、快捷、高效、规范的庭审程序和方法。坚持搞好诉讼风险提示,继续强化庭审功能,直接开庭,当庭举证、质证、认证,当庭宣判,让胜诉者赢得堂堂正正,败诉者输得明明白白,旁观者听得清清楚楚。规范对宅基地、道路等土地权属纠纷案件的立案审查,凡权属不清的,一律以行政确权作为前置程序,防止司法权所管辖的侵权与行政权所管辖的确权相错位。

(二)推进裁判文书改革。

在保持裁判文书基本要素完整的前提下,打破传统模式,突出证据分析,强化认证说理,阐明裁判理由,提高文字质量,力求简洁明了,务必以理服人,使裁判文书真正成为向当事人及公众展示司法公正形象的载体。

(三)扩大人事制度改革。

严格实行年度量化考核,健全指标考核评价体系,营造一种优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竞争机制,以用人公正促进司法公正。逐步规范审判长、独任审判员、书记员、司法警察序列化管理,根据不同岗位特点,规定不同绩效标准,采取不同管理模式,促进人尽其才,尽职尽责。

三、开展“5项活动”,提升司法能力

以“5项活动”作为推动本院司法能力大比武活动的有效载体,不断提升广大法官践行社会主义司法理念的司法能力。

一是开展一年一度的庭审观摩讲评活动。各人民法庭和审判业务庭每年各开一个普通程序简化审和简易程序快捷审的观摩庭,组织审委会委员和其他法官观摩讲评,相互切磋,取长补短,以提高驾驭庭审能力和当庭裁判水平。

二是开展一年一度的文书竞赛展评活动。在每季进行一次全院性裁判文书展评的基础上,年末从每名审判人员所制作的判决书、调解书、裁定书中各随机抽取1份,加封后由审委会组织专人分项评分,并排出座次,以督促其多出精品文书,展示司法文明。

三是开展一年一度的送法下乡办案活动。各庭分别选择典型案例,在各自辖区乡(镇)搞一次大型公开审判,用以案讲法、别开生面的创意和丰富多样、喜闻乐见的形式,推进全民普法,深化依法治区。

四是开展一年一度的效率提速竞赛活动。对诉讼案件以平均审限35天、执行案件及再审案件以平均审限50天作为衡量标准,对各庭及其办案法官进行考评,一月一通报,年终排座次,以督促其加快办案节奏,提高办案效率。

五是实行一月一期的达标评比通报制度。对每个庭、每名法官完成“6项评比”(一比结案数量,二比审判质量,三比办案效率,四社会效果,五比驾驭庭审能力,六比裁判文书水平)、“6项达标”(要求一审调解结案率、每月动态结案率、一审息诉率、二审维持率、简易程序适用率分别达到75%以上,质检优质率达到95%以上)的情况,每月作统计,每月发通报,年终排座次,奖优并罚劣,以督促其规范司法行为,促进司法公正,提升司法效率。

六是实行一季一次的执行难案攻坚活动。在坚持搞好经常性执行工作的基础上,对各个时期的积案、难案、钉子案,则集中时间、人力、车辆,每季开展一次有规模、有声势、有力度的攻坚活动,减轻执行压力。

四、构建长效机制,确保司法清廉

坚持以社会主义司法理念为指导,积极打造有利于实现司法公正的法院工作平台,全力构建能够保证司法清廉的长效工作机制。

首先,做到学习教育经常化。一方面,坚持抓好政治学习,当前尤其抓好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以确保认识明确、方向正确、行动自觉;另一方面,重视抓好业务学习,力求精通审判、公正裁判、高效办案。与此同时,不断强化“不愿为”的自律机制、“不敢为”的惩戒机制、“不能为”的防范机制和“不必为”的激励机制。

其次,做到廉政建设制度化。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法官谈话诫勉制、职务问责制,并适时推行结案当事人回访制,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司法腐败,弘扬司法正气。本着对法律尊严负责、对法院形象负责、对法官本人负责的态度,凡有举报必调查,而且一查到底,直到“水落石出”,查虚的还清白于法官,查实的严格追究责任。

公司年会活动方案篇7

系列活动的实施方案

公司所属各基层工会小组: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长供工字[2007]7号文件精神,顺利实现公司安全年的工作目标,进一步落实工会组织“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工作宗旨,为促进公司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公司工会决定组织开展“保安全、促生产、助力公司发展”系列活动。具体方案如下:

一、组织领导

公司成立“保安全、促生产,助力公司发展”系列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陈岩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综合部

二、活动时间

自2007年4月1日起至2007年12月31日结束

三、活动范围

公司所属各部门、各单位

四、活动内容

根据市公司工会[2007]7号文件精神,结合公司生产经营实际情况,主要开展以下活动:

1、组织一个竞赛

组织一次岗位安全知识及技能竞赛,增强职工的安全意识、责任意识和岗位操作技能。

2、建立健全两个网络

健全完善劳动保护监督检查、职工安全监督检查小组,发挥职能作用,使各单位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和生产现场安全监督幅射面广,不留死角。

利用公司短信平台,建立信息培训网络,实现公司系统职工业务技能的动态培训体系,使职工抽考、调考、培训和合格率达到100%。

3、抓好三个载体

办好公司信息网站,制作安全生产网页;搞好安全用电知识展版和事故案例图片展示,发放宣传单,出动宣传车,开展街头咨询活动;充分利用手机网络信息平台,进行安全知识、安全警示教育。

4、做好四项工作

结合公司安全生产、经营管理实际,组织职工建言献策,提合理化建议;组织QC小组开展课题攻关,并确保年内拿出二至三个有价值的成果;开展个人无违纪、班组无违章、单位无轻伤达标竞赛,做好“十佳班组”评选工作,经过申报、考核和评比,公司工会予以表彰。

5、开展五个活动

开展安全文化送戏下乡活动;以提高可靠性为重点开展安全生产“百人会战”活动;总结拓展,继续深化“安全贤内助”活动;继续开展好百日安全活动;深入开展好安全示范岗的培树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形成公司具有鲜明特色的企业安全文化。

五、总结表彰

活动开展期间,公司将组成检查组对基层活动开展情况进行检查。活动结束后,公司工会将根据活动方案和评比条件,对活动开展好的单位、事迹突出的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六、几点要求

1、要高度重视此项活动。要结合本单位生产、经营实际情况,形成具有本单位特色的活动方案,制定措施,把此项工作落到实处。

2、要加大宣传力度。“保安全、促生产,助力公司发展”系列活动能否取得实效,重在宣传、旨在落实。各单位要首先把员工的思想教育放在首位,要引导和教育员工实现“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的思想转变,进一步筑牢职工的安全意识长堤。

公司年会活动方案篇8

在上级法院提出创建学习型法院号召以来,××区人民法院在思想上积极响应、行动上立竿见影,按照“先人一步、严人一格”的标准,围绕“创建学习型法院、造就学者型法官”的思路,紧扣“公正与效率”的世纪主题,采取一系列行政推促措施,使创建学习型法院活动与司法能力大比武活动紧密结合,相得益彰,既轰轰烈烈、富有声势,又扎扎实实、见到成效。一、实行全员动员,增强创建意识

通过层层动员、深入发动,使广大法官特别是中层以上干部普遍认识到,创建学习型法院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开展创建学习型法院活动,既是提升广大法官司法能力的战略选择,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对人民法院的客观要求,还是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迫切需要,对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法官队伍建设,提高审判工作水平,促进司法公正与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另一方面,开展创建学习型法院活动,既是人民法院自身发展的历史选择,也是营造公正司法环境的现实需要,更是践行“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途径。所以,从活动一开始,全院上下就充分认识到开展创建学习型法院活动的重要性,做到领会精神有深度,深化认识有高度,统一思想有广度,层层发动有力度。

一是班子成员成为学习的表率。党组成员以身作则,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崇高的历史使命感带头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上级法院相关文件精神,带头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带头规范司法行为。不仅如此,班子成员还采取有效措施,组织、推动和促进全体法官和其他工作人员认真学习。从而,使领导班子真正成为创建学习型法院活动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倡导者,使广大法官真正成为争当学习型法官的直接参与者、积极实践者和普遍响应者,使“创建学习型法院、造就学者型法官”与“规范司法行为、促进司法公正”两项活动紧密结合,形成有机整体,进而成为全院上下一呼百应的自觉行动,同时也成为充分发挥审判职能、改善司法环境的强大动力。

二是中层干部成为学习的重点。作为法院中层干部的庭、科、室、队负责同志,高度重视并正确处理创建学习型法院与司法公正高效相互促进的关系,规范司法行为与优化发展环境彼此依存的关系,进一步增强“创建学习型法院、造就学者型法官”与“规范司法行为、促进司法公正”的紧迫感、责任感,不但在深入学习、深刻领会上下功夫,而且在学习宋鱼水、创新学习方法上下功夫,尤其注意找准结合点,寻求切入点,务求实打实,力戒空对空,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带动其他工作人员认真学习、提高认识。

三是广大法官成为学习的主流。广大法官和其他工作人员上行下效,牢固树立“人人都是司法环境,个个都是法院形象”的新理念、新思维,积极投身到创建活动之中,做到了“3坚决1切实1努力”:即坚决克服学与不学与己无关的思想,坚决克服浮于表面不求甚解的态度,坚决克服理论脱离实际的学风;切实解决“为谁司法、怎样司法”的问题;努力做勤于理论学习、善于独立思考、乐于无私奉献、甘于清贫寂寞、擅于总结经验、勇于开拓进取的人民法官。

四是全院上下兴起学习的热潮。在学习中大家普遍认识到,高尚的人格、良好的操守不是天生的,而是一种积累、一种养成。尤其现在,纳米时代已经到来,社会生活千变万化,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不学习就难以适应新的形势,不学习就难以胜任新的工作,不学习就只能被时代所淘汰。所以,加强学习,提高理论素养,是搞好一切工作的“基本功”。不但向书本学、丰富理论知识,而且向实践学、加强经验积累。同时,号召各级领导带头学、学出表率,理论联系实际学、学以致用,带着相关问题学、学出水平,相互之间交流学、学出动力,坚持锲而不舍学、学出成效,进而用理论武装头脑,用理论指导实践,使学习理论的过程同时成为指导工作和推动工作的过程。

二、狠抓行政推促,营造创建氛围

为了推动创建活动深入健康发展,先后多次召开院党组会议、院务会议、全体法官及其他工作人员会议,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出台实施方案,加强督促检查,靠实领导责任,务求见到实效。

(一)狠抓行政推促。及时成立创建活动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定期召开会议,分析形势,总结经验,寻找差距,提出对策。坚持每周一、三、五上班后半小时的全院集体学习、每周二、四上班后1小时的以庭(室、科、队)学习讨论雷打不动,既学习政治,又钻研法律,既切磋审判艺术,又交流办案心得。与此同时,紧紧抓住开展“三个代表”、“两个务必”、“司法公正树形象”、“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规范司法行为、促进司法公正”等专项学习教育活动的契机,紧密联系全体法官和其他工作人员思想、纪律、作风实际,有的放矢,深入揭摆查纠,达到学以致用,实现了“2树牢3提升”——现代司法理念、维护大局意识进一步树牢;审判质量、办案效率、社会效果进一步提升。

(二)突出以人为本。一是强化政治意识,力求认识上有新高度,行动上有新举措,实践中有新成果;二是强化服务意识,确保理论认识不偏颇,工作实践不偏离,主人与公仆位置不颠倒;三是强化职责意识,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高尚的职业情操;四是强化创新意识,大胆进行管理制度创新,审判方式创新,司法理念创新,打造公正司法平台,彰显“公正与效率”主题。

(三)坚持以法为是。始终教育广大法官,务必崇尚法律,认真钻研法律,正确适用法律,以法律为准绳,裁判是非曲直,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体现司法人文关怀,常怀爱民心,善待当事人,在思想上亲民、热心接待,在感情上爱民、耐心听诉,在行动上利民、细心审查,在工作中为民、真心解忧,以便在公众心目中真正把司法权威树起来,把人民法院形象塑造好。

(四)做到以公为上。公正,是法律的价值和依归,是公众的企盼和要求,更是法官的生命和灵魂。鉴此,坚持要求全体法官,务必出于公心而司法,为了公正而审判。院领导逢会必讲公正,每案必抓公正,进而通过主观公正保障客观公正,通过程序公正实现实体公正,通过形象公正减少合理怀疑,努力追求审判中法律效果、社会效果、政治效果的紧密结合,尽力达到办案中裁判是非、解决争端、案结事了的有机统一。

(五)追求以廉为荣。恪守法官职业道德,遵循司法工作礼仪,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不为金钱所惑,不为权势所屈,不为人情所扰;不办“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不、以案谋私,保持正气一身,做到清风两袖。教育并约束全体法官,自觉抵制各种利益的诱惑和干扰,始终保持清正廉明的职业本色。

三、开展技能比武,打造创建平台

为了适应新形势下法官队伍建设的需要,不断提升司法公正与效率的水平,从20__年9月开始,计划用3年时间,动员全院上下,开展一年一度的司法能力大比武活动,以便把创建学习型法院活动进一步引向深入。

一是开展“6项评比”。在法庭与法庭之间、法官与法官之间进行横向比,同一个庭的现在与过去、与历史上最好水平年份进行纵向比,一比结案数量,看哪个庭、哪名法官年度结案数量最多;二比案件质量,看哪个庭、哪名法官结案优质率最高;三比办案效率,看哪个庭、哪名法官结案平均审限最短;四比社会效果,看哪个庭、哪名法官能够做到胜败皆服、案结事了、无缠诉上访;五比驾驭庭审能力,看哪个庭、哪名法官庭审功能发挥得好、庭审效率高、当庭宣判率高;六比文书制作水平,看哪个庭、哪名法官的裁判文书达到了格式标准规范、认证理由充分、适用法条准确、裁判论理透彻、文字表达简炼、能够以理服人。

二是追求“6项达标”。通过大比武活动的开展,实现“6项达标”,也就是5个75和1个95的指标。即年度调解结案率、每月动态结案率、一审息诉率、二审维持率、简易程序适用率(此率刑事、行政、再审案件除外)分别达到75以上(其中院直业务庭要求达到80以上),质检优质率达到95以上。

三是做到“5个善于”。即善于钻研审判理论,善于总结审判经验,善于研究审判规律,善于创新审判方式,善于运用最新司法理念引领审判实践。

四是实现“3高1创”。各个工作岗位都立足于高起点,围绕着高标准,力争有高质量,务必要创一流。

四、坚持求真务实,丰富创建载体

为使创建活动搞得有声有色,坚持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适时推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活动载体。

一是开展一年一度的庭审观摩讲评活动。每个人民法庭和审判业务庭每年各开一个普通程序简化审和简易程序快捷审的观摩庭,由主管副院长负责,审委会委员和有关庭长参加,先观摩庭审,后讲评打分,年终排座次,公开发通报,以督促其提高驾驭庭审的能力和当庭裁判的水平。

二是开展一年一度的文书竞赛展评活动。年末从每名审判人员所制作的判决书、调解书、裁定书以及机关公文中各随机抽取1份,加封后由审委会组织专人分项评分,年终排座次,公开发通报,以督促其多出精品文书,展示司法文明。

三是开展一年一度的送法下乡办案活动。各庭分别选择典型案例,在各自辖区乡(镇)搞一次大型公开审判,用以案讲法、别开生面的创意和丰富多样、喜闻乐见的形式,推进全民普法,深化依法治区。

四是开展一年一度的效率提速竞赛活动。首先,坚决杜绝超审限案件,做到在法定审限内能快则快;其次,取消审限延长报批制度,原则上不再批准延长审限;再次,诉讼案件以平均审限35天、执行及再审案件以平均审限50天作为衡量标准和奋斗目标,对各庭及其办案法官进行考评,一月一通报,年终排座次,以督促其加快办案节奏,提高办案效率。

五是实行一月一期的达标评比通报制度。由审监庭结合案卷质检评查,对每个庭、每名法官完成“6项评比”、“6项达标”的情况,每月作统计,每月发通报,年终排座次,奖优并罚劣,以督促其规范司法行为,提升司法效率,促进司法公正。

公司年会活动方案篇9

经过多年的司法实践探索,未成年犯罪的社会调查制度从地方性实践走向了刑事规制前沿,成为一项法定的未成年权益维护制度,有力地促进了未成年权益保护最大化。社会调查制度的建构不仅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少年司法制度的进一步完善,还为刑罚的个别化和教育矫正刑的具体实现提供了实践平台。但这一制度在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多理论和实践的问题,带来了诸多困惑。特别是对调查活动的调查主体、调查程序、调查结论的具体效力等问题,理论界和实务界分歧颇大,实有必要对此问题进行一番梳理和研究。本文基于研究侧重和篇幅限制的考虑,仅探讨“调查主体”这一争议热点,也即调查活动应该“何时开展”,“由谁开展”。随着未成年犯罪案件社会调查活动的法律化进程的推进,针对未成年犯罪的社会调查活动日趋增多,而混乱的社会调查实践严重影响着调查结论的可靠性和调查目的的实现。实有必要对未成年犯罪的社会调查主体之争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和分析,厘清既有的理论争议和实践分歧,梳理理论争议和实践分歧形成的深层缘由,在此基础上,提出破解调查主体之争的设想,进而规范模式不一的社会调查实践。

一、理论争议和实践分歧的现状梳理

虽然未成年犯罪的社会调查制度被再一次修订的刑事诉讼法所采纳,社会调查制度迈入了法制化进程,但如何更好地实施和完善社会调查制度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仍有许多具体的法律适用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特别是对调查主体为谁的问题,理论界和实务界争议颇大,要破解调查主体之争,需对这一问题的争议现状和司法实践的探索回应进行基本的梳理。

(一)理论争议

理论界就哪一主体更为合适开展社会调查,争议纷纷,未有定论或强势学说形成,主要形成了以下四种观点:(1)应该以公安机关为社会调查活动的启动和开展主体或由从事未成年保护工作的地方部门来开展调查工作,这两个部门相对于其他部门具有开展社会工作的时间和人力资源优势;(2)应该由司法行政机关的基层司法行政机构来开展具体的社会调查工作,因为这一主体相对稳定,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相对独立性,以及能够长期坚持下去等优势,所以相比于其他社会主体更具可行性;(3)应该建立起由专业社会工作者组成的司法社会调查员队伍对未成年刑事案件开展社会调查,具有社会工作专业知识背景的社工群体,无论在专业修养,还是调查方法,调查认知方面均有其优势,均比其他群体更适合担任未成年犯罪的社会调查人员;(4)应该借鉴国外对未成年犯罪所施行的“外聘”模式与“内聘”模式,建立起以人民法院的非合议庭法官与社会专职人员相结合的社会调查主体模式,在法院内部成立独立建制的社会调查员办公室,而后选聘专职的社会调查员来担当社会调查的主要主体。还有一些论者提出由人民检察院或成立其他专业机构统一来行使未成年犯罪的社会调查权。可以说理论界对哪一社会主体开展社会调查工作更为合适,立足于不同的价值认知基础,形成了不同的理论主张,均能在一定程度上自圆其说,有其立论的合理性。

(二)司法实务分歧

司法实践中,就如何协调三机关之间的调查,如何评估案件调查的必要性等问题,尚无相关的后续配套规制出台,各地司法机关在司法实践中,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做法。比如,有的地方施行人民检察院主导下的特定社会主体开展社会调查的模式,这一模式以地方共青团的干部为调查主体,主导调查活动,以特定社会人士为特邀社会调查员对调查材料进行分析整理,最终拟定调查报告。又如,有的地方则由地方的青少年保护办公室、人民陪审员、教育工作者、甚至法官自己担任社会调查活动的具体开展主体。而另一些地方则由人民检察院或人民法院进行社会调查或委托司法行政部门下辖的社区矫正机构或社会工作事务所开展。另外一些地方则试行人民检察院、案件承办律师以及司法行政部门所辖的社区矫正机构并行的调查模式。可见司法实践中,各地结合自身的资源优势和实践需要对社会调查活动的开展进行了有益探索,参与调查活动的社会主体主要有未成年保护部门、社会中介机构、社区矫正机构、司法机关等主体。从以上的实践探索可知,启动调查活动的主体主要是公检法三机关,而具体开展调查活动的则是其他社会主体。

二、主体之争的成因探析

(一)现实成因:指导司法实践的配套规范缺失

在中国目前的法治文化和司法实践运作模式下,司法实践部门习惯了司法解释指导办案的工作模式,形成了对司法解释和部门规范的过度依赖,这就导致在司法实践中,若某一新的法律规制缺乏具体的操作规范,执法办案人员就会陷入不敢执法和胡乱执法的实践困境。而就未成年犯罪的社会调查问题,或多或少也存在这一实践困境。

一方面,既有法律规制的原则性和灵活性,导致实践对未成年犯罪开展社会调查充满了不确定性,社会调查活动面临着法律规制原则化引发的司法实践考验。总体而言,这种考验局面的形成源于以下三个方面的不确定性和不明确性:1.由于公检法三机关参与刑事诉讼活动存在阶段性,在哪一诉讼阶段启动未成年犯罪的社会调查直接影响着主导这一调查活动的主体的选取。2.到底应该在哪一阶段启动,应该由哪一有权主体首先启动,均未有明确的刑事立法规范或司法解释予以明确规定,存在着明显的法律规范规制不明确。3.如何在保障程序公正的前提下,有效地开展社会调查工作,社会调查的成效能够为其他司法机关审理办理案件所认可。因为从既有的法律规制来看,2012年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第268条规定:“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根据情况可以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成长经历、犯罪原因、监护教育等情况进行调查。”根据这一规定,公检法三机关均有权对未成年犯罪个案开展社会调查,法律在赋权的同时,也给予了三机关相应的自由裁量权。该规定也可以明确解读为:办案机关根据情况“可以”开展,也“可以”不开展。这就意味着三机关对开展社会调查有自由裁量权和组合配合选择权,可以由两个机关联合开展,也可以由某一机关单独开展,或者三机关联合开展,也可以均不开展或者均开展。然而这种“可以式”的立法易导致两种“极端”局面的产生:(1)一旦三机关均不愿意开展社会调查,而整个案件又有开展社会调查的必要性,对于有权机关“不愿意行动”,又尚无明确的法律规制,那么立法所期望实现的制度预设功效便难以实现;(2)若三机关都认为有开展社会调查的必要性,那么应该在哪一诉讼阶段开展,各自是否根据办案的需要开展自己所期望的调查,也是一个需要协调解决的问题。这种试图实现公检法三机关灵活开展社会调查的立法初衷是良好的,但是一旦进人司法实践领域,如果缺乏具体的司法解释或部门规定就调查活动的开展进行协调,就极易出现协调不畅的问题,必然遭遇中国式的实践难产。

另一方面,现有法律规制的后续配套协调规制未能及时出台,各地的司法实践部门基于不同的实践需要、自身的司法资源和价值权衡,采取了不同的调查模式,这不仅加剧了理论研究的对垒,还助长了实践探索的分歧。虽然两高曾经就进一步加强未成年犯罪的审查办理工作,下发了相关的指导性文件,并且2010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颁行的《关于规范量刑程序若干问题的意见》中第11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侦查机关或者辩护人委托有关方面制作涉及未成年人的社会调查报告的,调查报告应当在法庭上宣读,并接受质证”,对未成年犯罪的社会调查有所规制。但是现有的规范性文件均未对开展个案社会调查的必要性和具体实施主体予以明确规制,这些规范都相对比较笼统,未对有权启动主体如何协调社会调查问题进行规制,而只是一些省市或州市一级的人民检察院或法院,为了开展未成年犯罪的社会调查工作,结合本区域的未成年犯罪现状和具体的司法实践需要,制定了一些相对具体的引导性的区域性细化文件,以这些细化文件指导具体的司法实践。但各省市乃至各区县之间的细化文件缺乏统一性,各有各的优先考虑基点,各有各的行事风格,这就导致各地的做法不一,可谓一个地方一个模式,一套思路,一些直辖市甚至一个区县一个模式,这就形成了司法实践探索的多样化,多样化的实践探索反过来又给理论研究立论提供了各具特色的支撑素材,进而在不同实践探索基础上提出的理论主张也就不断呈现,加剧了各地对自己所探索的模式具有的理论和实践优势的纷争。

从既有的理论研究和具体的司法践探索来看,理论主张和实践探索的预期追求有所重合。都考虑到如何平衡社会调查的现实性与有效性,也即既要保证针对未成年犯罪开展的个案社会调查能够顺利开展,同时也要保证调查活动的公平与公正性,确保最终的调查结果能够对司法实践有参考适用的价值。各种主张都有支持其立论的价值基础,无论是出于确保调查活动的公正性,还是有效提高司法效率,都有其理论预设与实践主张的合理性。

(二)理论成因:理论研究前提的含混

在调查主体之争这一问题上,之所以既有的理论争议和实践分歧越发明显,并且各种主张均颇显其合理性,症结在于就社会调查主体之争这一问题上,现有的理论研究存在几个方面的混乱和研究不足。第一,既有的理论争议混淆了开展社会调查的具体主体和有权启动调查程序的主体之间的区别,将二者混为一体讨论,这就导致争议的问题复杂化,越发难以梳理清晰;第二,理论研究脱离既有的立法规制和司法实践操作的可行性,过多地考虑调查活动及调查结论的公正性维护,赋予了社会调查制度过高的实践价值。而司法实践中,各地基于自身的资源优势和实践需要,施行区域化的社会调查模式,这些模式或多或少地回应了理论争议侧重,这就导致司法实践中出现的适用分歧或潜在不公又给理论研究提供了论证依据和争议价值。第三,既有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主张,对实践问题的争议仅仅立足于具体的操作层面,未对形成调查主体之争的根源进行剖析。事实上,调查主体之争的背后是司法权的配置之争,仅从难以证实的公正维护和具体的实践操作层面去分析和设想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必须回到对如何配置司法权进行思考,方可有助于理论止争和实践突围。

从理论和实践的视角而言,在现有的司法环境和法律规制现状下,要解决调查主体之争,必须从形成研究混乱的症结着手,只有弄清楚症结所在,才能真正地实现理论研究的突围和实践操作的规范化。其一,须着力厘清社会调查活动的启动主体和开展主体的区别,只有厘清这一区别,才能为进一步进行社会调查活动的主体探究提供研究前提;其二,必须抓住引起实践和理论争议的核心问题――如何配置社会调查这一司法职权,以司法职权的合理分配和制约为基础,来解决因权力的共享和制约机制不明引起的权力行使纷争;其三,必须紧紧围绕调查活动的目的探讨问题,一切的理论假设与实践规划,必须考虑司法实践的可行性和制度的预期价值,必须以中国的具体司法环境为基础,合理地平衡司法公正与司法效率之间的关系。否则一切听起来为保障调查活动能够公平和公正的完美理论,一切描绘起来合理可行的实践调查构想,都只能是纸上谈兵,徒增混乱而已,于问题的解决无益。

三、化解主体之争的设想

事实上,未成年犯罪的社会调查主体之争就是“为何开展”以及“何时开展”、“由谁开展”更为合适的问题之争,解决“主体之争”必须从解决“问题之争”人手。然而一切问题之争的背后均是价值分歧之争,因为“价值总是依赖主体的不同而表现出每一主体的特殊性、个体性”。可以说,价值的主体性决定了不同的主体对同一客观社会事实的价值预期与评价必定不同,评价主体立足于不同的价值预期与评价标准,必定难以得出一致的认知结论。因而,要实现“主体之争”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突围,必须先从对社会调查制度的价值预期与司法实践价值梳理着手,只有明晰这一点才能绕开既有的争议所预设的各种价值堡垒,为个案的社会调查必要性评估提供标准,真正地为争议解决找到突围路径。

(一)基本的价值认知:社会调查制度的价值预期解读

第一,针对未成年犯罪开展社会调查,是世界法治文明发达国家少年司法制度中特有的制度之一,其蕴含着国家亲权理论和失足未成年利益保护最大化的司法实践价值,具有重大的刑事政策意义。之所以对未成年犯罪采取更为宽缓的刑事政策,有着深层的社会缘由。一方面,未成年群体自身的特殊性导致其易走向犯罪,需要法律实施过程中给予这一群体必要的矜悯。未成年群体相比于成年人存在着社会阅历、心智发展、辨别是非等诸多的不足,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更容易走向违法犯罪道路;另一方面,未成年群体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需要国家给予特殊关怀和照顾。虽然未成年走向犯罪道路主要源于未成年的自我控制不足和父母的监管教育不善,但是与国家的某些社会管理不足有着密切的关系,因而,需要国家从宏观的刑事政策领域对未成年犯罪群体给予必要的人道关怀,在维护社会秩序与尊重和保障人权的价值权衡之间有所偏重,着力保护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人权。正是基于如上方面的考虑,世界大多数国家对未成年犯罪都采取了“非犯罪化、非监禁化、非刑罚化”的“轻刑化政策”倾向。虽然以英美为代表的一些国家,在未成年刑事司法政策的走向上,从“过度的福利型”走向了以恢复性司法为主导的“司法控制型”,但依然对未成年犯罪的防控坚持了“教育矫正为主,刑事处罚为辅”的政策走向。我国结合当前未成年犯罪的整体趋势,对未成年犯罪也采取了这一政策走向。因而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开展个案社会调查是贯彻教育矫正政策的需要,只有开展好特定的社会调查,我们才能根据社会调查反映的情况,准确地分析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人身危害性和可矫正性,实施有针对性的轻刑政策。

第一,赋予公安机关依照既有的调查必要性评估机制,提出是否开展调查活动的建议权和个别情形下的自行启动调查权。具体而言,公安预审承办人员按照会签的社会调查必要性审查标准,对未成年犯罪案件是否开展社会调查进行初步审查,若认为需要开展,则提出开展社会调查的建议,单独或附同提请逮捕文件送达人民检察院的未成年检察部门。另外赋予公安最终的调查建议权,在人民检察院不开展社会调查的情况下,还可以在案件的审查起诉阶段向人民法院提出联合开展社会调查的建议。

第二,赋予人民检察院是否采纳公安机关的社会调查建议的权力,或视案件审查起诉需要,自行决定启动社会调查。一是对公安预审部门审查移送提请社会调查建议进行审查,综合开展社会调查的必要性,以决定是否开展社会调查;二是对公安预审部门未提出开展社会调查建议的案件,也可自行审查,而后决定是否开展社会调查。

第三,赋予人民法院调查建议权和自行调查权。人民法院未成年法庭或合议庭,对案件审理过程中的社会调查必要性开展最终的评估,视案件审理需要,决定是否需要开展社会调查。对人民检察院未检部门未决定开展社会调查的案件或社会调查结论不可靠的案件,先建议人民检察院未检部门开展或重新开展社会调查,若未检部门回应不予开展社会调查,可以自行决定启动审判阶段的调查活动。

(四)实践革新:构建全国性的社会调查指导机制的设想

除了要处理好有权调查主体之间的启动权之争,还需要处理好调查启动主体与具体调查主体之间的关系。司法实践中,各地在开展未成年犯罪的个案社会调查过程中,结合自身的司法实践需要和既有的资源,形成了不同的探索风格,有效地推动了少年司法制度的发展和完善,难说哪一种探索模式是最好的,只能说哪一种更适合各地司法实践的需要。但从具体的实践探索效果来看,仍旧存在诸多问题,比如,调查主体的对象有限,调查活动的主体资源短缺,调查活动缺乏办案经费支持,调查时间仓促,调查报告的制作不规范等问题。调查活动开展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规范未成年犯罪的社会调查活动,保障未成年犯罪的社会调查制度真正落实,及时总结各地的探索经验,在充分考虑各地的既有司法资源和实践需要的基础上,出台全国性的规范性指导意见,规范各地的具体实践。但由于各地司法资源和能够有效辅助办案机关开展调查活动的社会主体存在巨大的差异,建构指导性规范,只能从宏观着眼,而不宜过于具体化,构建宏观指导规范的过程中,应该把握以下原则:

第一,坚持统一性与区域性需要兼顾的原则。构建全国性的指导规范必须考虑各地目前的具体司法资源,结合各地既有的社会资源进行规制,不能一刀切,既要保障调查活动开展的实效性,也要充分利用各地的资源优势,推动调查主体的专业化和多元化。比如,有的地方从事社会调查活动的社会工作事务所较多,也比较专业和规范,能够承担对未成年犯罪的社会调查工作,那么就可以考虑委托社会工作事务所进行具体的社会调查。如果某些地区暂时不具备这种条件,而当地司法行政部门下辖的社区矫正机构或地方未成年保护部门相对专业,就比其他主体更适合于开展社会调查工作。总之,在统一规划下,不能采取不顾实情一刀切的做法,可以授权各地以省或直辖市为单位制定省级司法行政区内的细化性规范。

第二,坚持有效平衡司法公正与司法效率的原则。司法实践之中,办案部门往往通过委托其他社会主体开展调查活动,存在着诸多问题。在构建指导性规范的过程中,委托其他主体开展社会调查工作时,必须保障具体调查主体的中立性和具体调查人员的专业性,确保具体的社会调查充满针对性和实效性,这就必须为具体调查活动的开展和具体调查资料的收集制定严格的规范,防止调查活动的随意性和调查资料的无用性。同时还需为调查活动的开展确定一个特定的期限,以保障调查活动能够得到及时的开展,不被无故拖延,也不因开展调查活动在期限方面受到影响。加强区域的协调,逐步推动跨行政区域的社会调查协作机制构建,以推动异地调查活动的有效开展,促进调查活动开展的公平性。

第三,坚持保障调查活动的主动性与有效性的原则。委托调查主体要充分发挥其对调查活动的指导性,保障调查活动的有效性。一方面,委托调查主体对具体调查主体的调查活动要提供明确的调查需要,并结合具体的案情提供指导性意见,逐步探索建立社会调查活动的义务活动机制或特定经费支付体制,以保障特定情况下,调查活动不因经费的不足而无法开展;另一方面,实行调查活动与调查报告分析与撰写分开的做法。具体的调查主体只提供具体的调查材料和意向性调查分析报告,委托调查主体根据调查所获取的材料和意向性分析报告撰写正式的调查报告。

公司年会活动方案篇10

【关键词】司法报道公众知情权独立审判权平衡

【中图分类号】D926【文献标识码】a

公众知情权是社会民众天赋民事权利的自然延伸,而法院的独立审判权是国家公权力,通过宪法和法律赋予来体现。当前我国的司法报道中,民众知情权与独立审判权不协调的现象时有出现,尤其在社会高度关注和媒体充分报道的案件审理和新闻报道过程中表现尤为明显。如何能在保证国家司法独立审判权不受干扰的前提下,依法充分保障公众知情权,做好两者之间的动态平衡?

一、司法审判中公众知情权的内容和界线

公众知情权指公民对于国家的法律、重要决策、政府的重要事务以及社会上发生的与普通公民权利和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件有知悉和了解的权利,其已经成为法治社会的标志之一。2008年5月开始实施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从法律角度首次明确我国的公众知情权。应当看到,公众知情权不是对于社会任何事物无边无际的知情权利。首先它是一种相对权,必须有一定的边界和底线。笔者认为,具体到司法审判的新闻报道活动中,它的内容和底线可以描述为:首先是审判程序要公开;其次是不能影响到案件审判活动的正常顺利进行;底线则是在保证不泄露国家秘密、商业机密和个人隐私等法律禁止前提下,对具体案件情节和审判过程最大程度和限度的公开。

1.审判活动的公开

我国《宪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均规定了审判公开的法律原则,但是到底怎样公开、遵照什么原则和程序、公开到什么程度却没有明确具体规定。为了解决法律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最高人民法院(以下简称最高院)1999年3月和2007年6月先后了《关于严格执行公开审判制度的若干规定》和《关于加强人民法院审判公开工作的若干意见》两部司法解释。①其中对于“审判公开的各项工作”描述了一些具体标准。例如规范庭审的直播和转播等,对涉及新闻媒体参加的活动首次作了具体规定;法院要面向社会加大公开庭审力度;一般公民持有效证件即可参加旁听,特殊情况下在作出必要的解释和说明后才需发放旁听证限制旁听活动;加大了裁判文书公开的力度等。②

2.不能影响审判活动的正常顺利进行

其实无论法律如何规定,审判公开和舆论监督的根本目的都是保证司法公正和审判活动的正常顺利进行。保证司法审判活动正常顺利进行,最为关键的是如何充分实现法律赋予人民法院的独立审判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百二十六条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法理上当然包括由公民个人权利延伸出的公众知情权和记者采访权。

3.排除法律禁止的案情和审判过程的公开

哪些案件的审判必须排除在可以公开的范围之外,《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均有具体规定。为了方便实际开展公开工作,最高院在1999年3月的《关于严格执行公开审判制度的若干规定》规定:“人民法院对于第一审案件,除下列案件外,应当依法一律公开审理:(1)涉及国家秘密的案件;(2)涉及个人隐私的案件;(3)十四岁以上不满十六岁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经人民法院决定不公开审理的十六岁以上不满十八岁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4)经当事人申请,人民法院决定不公开审理的涉及商业秘密的案件;(5)经当事人申请,人民法院决定不公开审理的离婚案件;(6)法律另有规定的其他不公开审理的案件。对于不公开审理的案件,应当当庭宣布不公开审理的理由。”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司法解释明确了“经人民法院许可,新闻记者可以记录、录音、录相、摄影、转播庭审实况”,可以说是具体明确了新闻媒体记者采访权的操作原则。

二、法院在审判活动中如何保障公众知情权

2007年6月最高院的《关于加强人民法院审判公开工作的若干意见》首次提出了“准确把握人民法院审判公开工作基本原则”。可以说从法理上第一次明确各级法院审判公开的具体操作原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长期困扰司法实务界和新闻实务界在审判活动报道中如何保障公众知情权的问题。③

1.依法公开

法院要严格履行法律规定的公开审判职责,切实保障当事人依法参与审判活动、知悉审判工作信息的权利。要严格执行法律规定的公开范围,在审判工作中严守国家秘密和审判工作秘密,依法保护当事人隐私和商业秘密。

2.及时公开

如果法律规定了公开时限的,必须严格遵守法律规定的时限,在法定时限内快速、完整地依法公开审判工作信息。对于法律没有规定公开时限的,要在合理时间内快速、完整地依法公开审判工作信息。

3.全面公开

法院要按照法律规定,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做到公开开庭,公开举证、质证,公开宣判;根据审判工作需要,公开与保护当事人权利有关的人民法院审判工作各重要环节的有效信息。

2013年10月28日,最高院了《关于切实践行司法为民大力加强公正司法不断提高司法公信力的若干意见》。这是第六次全国刑事审判工作会议通过的一个重要的法律文件,对于指导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审判工作具有重要意义。④其中对法院在审判工作中如何保障公众知情权,如何进一步落实审判公开问题再次做了重要规定。尤其是对审判公开的范围、内容、对象、时间、程序、方式等作出了明确规定。还再次强调要求法院自觉接受人民群众和新闻媒体的监督。⑤

三、如何做好公众知情权与独立审判权之间的平衡

通过深入思考我们逐渐意识到,在依法保障法院独立审判权和案件当事人各方权益的前提下,最大程度“亮化”审判工作内容和公开具体案情,把审判工作全程置于阳光下,必须要在公众知情权和独立审判权之间找到平衡点。这是解决两者矛盾冲突的好办法,也是平衡新闻媒体和各级法院工作冲突的最好方法。笔者认为,以下一些工作方法,可以使我国公众知情权与独立审判权更好地接近或处于动态平衡。⑥

1.保证各级法院依法行使独立审判权,确保审判公正

我们必须要清醒认识,在司法报道中公众追求的是事实和真相,这是公众知情权的终极价值。司法实践的公平正义分为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要想保证最终的实体公正首先要实现程序公正,而程序公正最为重要的是保证各级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新闻媒体要积极与各级法院合作,支持其依法行使独立审判权;坚决抵制各种形式的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坚决排除权力、金钱、人情、关系等一切法外因素的干扰,坚决共同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另外还要营造舆论氛围让法院养成坚持原则、坚持真理、依法办案、敢于担当的职业品格。

2.新闻采访要以公开案情事实为基础,全面客观报道案件审判

在司法报道中,一是要满足公众知情权,满足广大民众了解案件具体事实和案件具体情节的要求;另一方面也要监督司法机关严格依法办案,杜绝“暗箱操作”,公正审理案件,维护法律的尊严和公正。可以说,全面客观报道案件事实是维护司法独立和保障公众知情权的平衡点。具体来说记者要努力做到尽可能全面了解案件的全貌,把握问题的实质。特别是在对案件的侦查和审理情况的追踪报道中,新闻机构及其从业人员必须全面客观报道,决不能掺入个人主观情绪和思想,更不能代替法官对案件预先做出结论。美国记者汤姆·希·克拉克有一段名言;“一个被告,当其因触犯了某项法律而受到法庭的审判时,他本人应享受的合法权利仍应受到尊重。”⑦另外在报道中将新闻事实的来源出处交代清楚也是十分必要的,这也是坚持客观报道的外在要求。

3.做好典型案例宣传,共同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确保法律正确实施是法治的关键,新闻媒体报道方式也要与时俱进,加大体现各级法院加强和完善审判监督指导、落实司法政策方面的报道。还要及时传播最新法律和司法解释,尤其注意对其针对性、科学性、合理性和实效性的说明报道。新闻媒体还应当引导舆论,与法院共同合作报道宣传好典型指导性判例,共同营造舆论氛围,加强各级法院在规范自由裁量权、统一司法尺度、严格裁判标准和积极推进量刑规范化等方面的新闻报道。

4.引导公众理解司法工作,加强司法审判工作与社会生活的融合

准确把握人民群众因渴望社会公平正义和公众知情权所产生的对司法审判工作的期待与要求,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在案件报道中对新闻媒体和法院工作的关切和评价,切实理解和尊重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的普遍认知和共同感受。不断加强对社会生活的调查研究,深入基层,努力引导舆论,使司法过程和处理结果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更加贴近人民群众的公平正义观念。

5.注重审判公开的制度化和技术化建设

最高院明确要求各级法院要进一步深化司法公开的各项举措。新闻媒体在“深化司法公开的各项举措”方面与法院有很大的合作空间。新闻媒体可以从有利于提高审判工作社会公信力出发,对各级法院审判公开的范围、内容、对象、时间、程序、方式等作出广泛充分且有深度的报道,尝试稳妥有序地与法院配合推进司法公开改革和完善司法公开的制度机制的报道。特别要高度重视运用网络、微博、微信等现代信息技术和方式做好庭审公开工作。对社会广泛关注的案件和普遍关心的利益冲突,要主动、及时、全面、客观地做好新闻报道工作,有针对性地积极回应社会公众的关切和疑惑。还要积极研究和把握自媒体时代舆情与司法审判报道相互影响的规律与特征。

6.尝试建立司法新闻报道协议制度和新闻咨询评议会制度

美国司法界的司法新闻报道协议制度是指鼓励新闻单位在自愿的基础上,与法庭签署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协议,用以指导涉及警署、检察和法院领域的报道活动。协议提醒记者在开庭前应当最大限度阻止发表某些含有偏见的报道。最为重要的是不要就被告是否构成犯罪或者是否清白无辜发表评论意见。签署这种协议不仅能对有碍司法独立的新闻报道加以限制,对新闻报道本身也不无好处。

新闻咨询评议会制度始于1946年的英国,其后美国于1971年引入并发展成熟。该机构成员由司法界和新闻界专家共同组成。评议会如果发现报道确有错误,将会及时把错误之处告知新闻机构,并提出一些补救意见和解决办法。⑧

7.坚决反对和防止“媒体审判”

所谓“媒体审判”是指新闻媒体在报道消息、评论是非时,凌驾于司法之上,干预和影响司法审判过程及其结果。具体表现为仅通过主观臆断,明示和暗示、主张或反对判处被告人有罪或判处何种罪行,以影响法院公正独立审判的行为。⑨“媒体审判”是一个相当刺眼的词,是对宪法和法律的公然违反,是对法院独立审判权的践踏,实质就是新闻媒体“指导”或先行代替法官审判。对此我们要坚决反对并采取相应措施防止“媒体审判”性的新闻报道刊载或播出。这其中敢于抵制和纠正新闻报道中各种虚假报道和恶意舆论炒作的违法行为尤为关键。要善于引导社会舆论,逐步形成司法审判与社会舆论良性互动的常态化。

结语

在保障公众知情权的前提下保证国家司法审判活动顺利进行是各国司法和新闻实务界面对的重要问题。只有真正通过各级法院和新闻媒体的共同努力和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才能在确保法律正确实施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做好新闻报道,以满足公众知情权的需要。要求“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我们要营造让各级法院能够精心审理好每一起案件,让新闻媒体能够充分报道好每一起案件的社会机制和氛围。

(作者单位:甘肃省河西学院信息技术与传媒学院)

注释

①司法解释具有准立法效力,根据《立法法》规定,司法解释虽没有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狭义法律位阶高,但其在司法实践中具有很强的规范指导性。

②⑨黄瑚主编《新闻传播法规与职业道德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版。

③最高人民法院,2007年6月4日,《关于加强人民法院审判公开工作的若干意见》,法发[2007]20号。

④赵凌《中国法院变革刑事审判庭审“敢于”不走过场》,载《南方周末》2013年10月24日a2版。

⑤参见该文件“完善制度机制,深化司法公开与司法民主”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