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疏导的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2:06:38

心理疏导的方法篇1

一、疏导学生心理障碍应遵循的原则

科学性原则:心理障碍的疏导必须坚持方法和手段的科学性。疏导心理障碍,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健康地发展,因此在疏导心理障碍时,必须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遵循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要有令人信服的科学理论依据、灵活多样的形式和行之有效的方法,同时能耐心正确地研究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摒弃主观武断的做法。

主动性原则:体育教师要能敏锐地发现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要尽可能把工作做在学生心理冲突、心理障碍产生之前,做在问题行为形成之前。

信任性原则:成功地疏导心理障碍,在于信任。信任是一种感召力量,信任是双方的。体育教师在心理障碍的疏导过程中,要真诚地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为他们着想,理解和爱护他们,促其敞开心灵大门,自觉地接受心理障碍疏导,改变自己的心理状态,从而提高疏导心理障碍的实效性。

二、疏导心理障碍的方法

形象转变法:具有心理障碍的学生,通常具有服饰保守、说话迟钝、走路畏缩等特点。从改变服饰、说话的音量、走路的姿势入手,便是改变其心态和克服其心理障碍的一条途径。平时在教学中发现,跑步的时候如果大声喊叫,跑的就相对很快。因此,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应特别注意改变自己的形象:穿整洁大方的服饰,养成讲话大声的习惯,走路昂首阔步,比平时加快速度等等。

语言激励法:语言是思想的暗示,语言是思维的有效刺激物,积极的语言能使人产生积极的情绪,改变消极的心态。我们可以有意地让学生用“我能行”“我相信自己”之类的积极语言为自己打气,或是在此基础上,让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拟定一句鼓舞斗志的话,在上课之前或练习之前念上几遍,在语言激励后,再满怀信心地学练。

预演胜利法: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每当遇到困难,不敢接受挑战时,就要求他们先在头脑中想象完成任务时的胜利情景。这种方法,对于帮助学生战胜面对困难时的恐惧心理,愉快地接受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具有显著的效果。

扬长避短法:“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同时也有自己的短处。如果一个人用己之短,而舍己之长,就连天才也会丧失信心,自暴自弃;相反,一个人若能扬长避短,强化自己的长处,就是有残疾的人也能充满信心,享受成功的欢乐。因此,疏导学生心理障碍时,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和优势,并为他们提供发挥长处的机会和条件,这也是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的有效办法。

心理疏导的方法篇2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增强做好心理教育和疏导工作的紧迫感和使命感。青年官兵的身心发育正处在这一阶段,认知、鉴别、自控和调适能力相对较弱,极易产生各种心理冲突和心理失衡,属于典型的心理障碍多发群体。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生活节奏明显加快,对官兵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日益繁重的消防安全保卫任务使广大官兵面临着更多的考验和挑战。特别是基层消防官兵在执行灭火战斗、抢险救灾等急、难、险、重的任务以后,脑海久久出现亲身处置过的惊险、恐怖场面,长期心有余悸、惶恐不安等。随着官兵来源的成份越来越复杂,思想状况也越来越活跃,青年官兵的民主意识不断增强,社会文化生活负面影响对官兵干扰不断增多,迫切需要加强对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特点规律及应对措施的研究,尤其需要重视官兵心理问题。通过剖析部队近年来发生的案件和事故,大多与青年官兵心理障碍逐步郁积和得不到及时化解有直接关系。这也说明,产生心理障碍后,如果错过最佳时调节期和治疗期,就会由一般的心理障碍,发展为严重的精神疾病,会对官兵身心健康造成消极影响。重视心理教育和疏导工作,是加强消防部队建设、圆满完成各项消防安全保卫任务的客观要求,是落实从优待警、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举措,是做好经常性管理和经常性思想工作的有益补充。各级要充分认识加强心理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积极探索符合部队实际、适应官兵特点的心理工作方法和途径,确保广大官兵始终保持过硬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精神状态,为圆满完成各项消防安全保卫任务提供坚强有力的保证。

二、加强教育,注重引导,帮助官兵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新理念。在新时期,一方面,部队官兵尤其是青年官兵在利益调整、竞争加剧、环境封闭、训练艰苦等现实条件下,容易产生一些心理问题;但另一方面,他们又很不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不少官兵对于心理健康问题还存在着“四不”现象,即有了心理问题不知道,知道了又不在乎,即使产生了痛苦感也不敢说,别人发现了还不承认。这些官兵之所以存在此类心理问题,一个最基本的原因就是观念滞后。因此,要使心理教育和疏导工作卓有成效地开展,必须首先在帮助官兵树立心理健康新观念上下功夫。一是纠正官兵对心理健康不重要的观念。科学研究早就发现,人的生理与心理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协调发展的。我国古代中医学的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的观点,己非常形象地说明了生理与心理的关系。只有将生理与心理视为一个完整的统一体,才能正确认知在我们自身发生的一切生理现象与心理现象之间的必然联系。更进一步地说,官兵个体生理的疾病,常常有心理因素的作用;而心理的疾病又很容易催生生理的病态。二是树立官兵心理健康与思想健康紧密联系的理念。心理健康是思想健康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当主体具有健康的心理反映活动,才能保证其所形成的观点、立场及态度等符合客观实际,代表社会发展的方向;而思想健康又将有力地促进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三、加强合作,多管齐下,建立健全心理教育与疏导工作机制。心理教育和疏导工作要真正有效地开展起来,深入下去,就必须建立健全有效的运行机制,使这项工作走上经常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轨道。从消防部队实际出发,我们认为当前应主要建立健全如下机制:一是建立支、大、中队官兵心理问题三级预警体系,预警体系的主要功能就是及时而准确地发现官兵中己出现或潜在的心理问题。预警体系主要由依法组成的三级工作小组构成,即中队有骨干信息小组,大队有心理咨询小组,支队有心理医生参加的心理教育和疏导领导小组。预警体系的工作程序是,中队骨干信息小组发现问题,应迅速将其整理上报大队心理咨询工作小组,大队工作小组将调研后形成的基本结论上报支队工作小组。支队工作小组一方面进一步对下面反映的信息进行研判,制定工作对策,指导实施教育与疏导方案;另一方面,及时将研判的信息呈报上级政治机关,以使上级机关掌握情况,必要时给予各种支持。预警体系作用发挥的效能如何,直接关系到部队心理教育和疏导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所以,必须做做到组织落实、职责分明、反应快速、情报准确。二是要建立官兵心理档案。通过日常观察、个别谈心、情况分析等方法,摸清官兵的气质、性格等方面的特征,由卫生部门或在专家指导下做一些必要的心理测试,建立心理档案。要紧密联系官兵日常工作和生活实际有针对性地搞好心理疏导。善于发现和认真分析个别官兵行为上的异常表现,找准心理症结及其原因,采取积极措施加以缓解和调控,避免心理矛盾加剧;对有心理疾患的,应积极治疗,不适合服役

心理疏导的方法篇3

高校学生的英语学习矛盾心理表现在很多方面。比如,英语学习的紧迫性和英语学习的被动性的矛盾;英语语言的认知渴望心理和难以摆脱母语影响的矛盾;英语语言使用过程中语言表达和思维转换的矛盾;等等。

针对这些高校学生在英语学习和使用过程的矛盾,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有计划地自然而然的英语学习心理疏导和干预,可以做好以下的工作。

一、高校学生的英语学习心理问题分析。大学新生在中学阶段的英语学习基本是都是英语基础知识教育,重点是在学生的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训练,比如,语法,词汇,考试训练,阅读和写作,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但是,对英语语言的文化认知心理和英语使用的情感认知心理还相对缺乏,对英语学习使用和阅读欣赏都存在一定的畏惧心理。很多学生为了学英语而学英语,学英语的目的就是过四六级给自己的毕业考核和就业增加更大的筹码,英语学习的动机仅仅局限于考个好分数,学生往往把自己变成被动学习的工具而不是能动的积极的学习主体,英语学习变成了一种机械的记忆和训练导致缺乏长期有效的学习兴趣和心理动力,英语学习的心理认知培养几乎被忽略,缺乏心理认知或者认同的英语学习必然导致知识的大量机械输入,而在英语语言知识的自觉使用过程中没有强有力的英语运用的心理干预而导致英语交际的困难。同时,受母语文化背景的深刻干预和影响下,学生对英语学习和运用难以形成有效的自然的心理和情感的认知。学生在英语学习和使用过程中缺少英语文化背景的熏陶,比如英语文化中深层次的文化心理,情感认知,宗教认同,价值观,风土人情等,这些东西的天然缺失,必然导致英语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会缺乏有效的文化心理认知从而导致英语交际运用的心理认知困难,母语也往往成为难以逾越的心理障碍。对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和行为心理进行分析、疏导和干预是有必要的。

二、对英语教学的动机心理进行疏导和干预。

动机心理学是强调了内部动机一需要的作用,亨利·默里需要理论以及亚博拉罕·马斯洛的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一致认为需要是推动学习的真正动力,这一理论较好地揭示了高校学生英语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阐明了学习的发生、发展、意义建构、概念形成及理想的学习环境。从动机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英语学习的最主要的心理因素是动机。需要是“动机的内部来源,它能激活并指引行为朝向环境中的对象,以缓解剥夺状态。”英语教学过程是一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的过程,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最主要的学习动力,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是个中介的作用,或者是催化剂或者助燃剂的作用,学生的学习动机如果发生偏差,教师必须加以疏导和干预。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启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主动性。高校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很多是急功近利型的,其目的就是拿个英语四六级证书,很多学生根本不关注自己的英语交际水平是否得到重视和提高,这完全背离了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交际,而不是考试。动机不同就会导致学习方法和策略的侧重点不同。以通过考试为目的而对英语缺乏兴趣的学习,在学习心理上是被动的消极的,学习的侧重点是基础知识的机械积累和对试题的强化训练,其后果是英语学习失去了交际意义,变得无果而终;以交际为目的和动机的英语学习,侧重的是英语学习的全面学习,对英语文化的基础知识、文化背景、社会心理、人文宗教、英语的交际运用等进行全方位的融汇贯通,从而对英语语言的运用和交际能够达到水到渠成的理想效果。所以,必须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心理加以疏导和干预,明确高校英语的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英语的交际运用,而不是机械的学习和考试过程,必须唤醒学生的正确的学习动机,调节学生的学习心理,平衡学生的学习方法和策略,从而是学生的英语学习形成一种以交际运用为目的的健康有效、积极向上、生机勃勃的学习心理机制。

三、对高校英语教学进行行为心理的疏导和干预。

外语学习是自觉的外语思维形成的过程。外语思维的行为心理是人的内部语言心理自觉使用外语语言的情感认同。培养学生的外语思维的有效途径是全方位地让学生进行外语的听、说、读、写等英语语言交际活动。这些听、说、读、写的活动具有共同性,也就是应该不经于母语的转化和翻译使英语表达与思维建立直接的心理联系。这种不自觉的运用英语表达人的心理和行为离不开环境的影响和干预。行为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的基本构成要素是环境刺激、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和行为反应,人的行为包含,而并不排斥人的内部心理过程,人的内部心理过程最终决定人的行为,因而,人的行为不是,也不应是那种简单的、仅做机械的生理因素的分析、仅用刺激与反应的字眼就能“客观地”加以描述的、与动物等同的行为。只有受行为环境调节的行为,我们才将之称作为行为。

人的行为,总是发生在某一特定的行为环境中的行为。正是处在某一特定的行为环境之中,人的行为,才最终得以发生。人的一切的行为,就其发生的方式而言,毫无例外地,都是反射。所谓反射,是指人的机体借助于人的心理的活动,来实现的对于环境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行为反应。在这里,环境刺激又叫“刺激作用”,是指作用于人的机体并引起有机体感应的环境因素,也就是“刺激物”,施加于有机体之上的影响。所有的反射,都是由于环境刺激所引起。

从行为心理学的角度分析,高校学生对英语交际运用的这种行为是一种“反射”,这种反射和环境相关。高校学生的内部英语学习心理和行为,是受英语教学的环境影响的。有效的英语学习行为,既受人的内部心理的影响,也受外部环境的制约和影响。

对于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心理疏导,上面已经做了分析和说明。对高校英语教学进行行为心理的疏导,离不开对教学环境的建设和设计。以交际为目的的高校英语教学,显然离不开对教学环境的全方位地营造和建设。高校应创造条件,积极为英语学习和教学提供感知语言材料(包括模仿),培养观察能力,以及理解语言材料(包括识别),培养思维能力,还有巩固语言材料(包括重视),培养记忆能力,还有应用语言材料,培养运用能力,让学生活用语言材料,培养创造能力。因此,在学习环境方面,高校在硬件设施和配套服务上要全方位的为学生的听说读写用提供科学的合理的有效的学习环境,现代图书馆、多媒体、网络、网站、校园英语广播等的建设为英语学习创造了无限的高校的学习资源,形成了立体化的英语学习和交际运用环境,同时举办各种形式的英文竞赛、丰富多彩的英语互动活动,都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反射”,有效地干预和影响学生的英语学习的心理和“行为”,使学生形成一种自觉的英语思维和运用心理及行为。同时在课堂教学设计上,要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变成一个可以影响学生学习和使用英语的文化认知心理的小“环境”,让学生在课堂上受到全方位的英语环境的“刺激作用”和“反射”,从而形成英语学习和交际的“心理”和“行为”机制。这种教学行为心理的疏导和干预,以学习环境设计的精确性,来解释学生学习的学习心理和行为;以学习环境建设的合理性,来预测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行为;以学习环境监督的有效性,来控制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行为;以学习环境考核的科学性来检验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行为。

综上所述,以英语交际为最终教学目的的高校英语教学,要培养出合格的能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的高端人才,必须注重学生的英语学习的心理疏导和干预,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和目的,形成自然和自觉的学习心理和行为,同时要加强学习环境的科学设计和建设,以科学的主动学生参与的良好的学习英语学习环境,来影响学生的自主自觉地学习心理行为,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运用中所需要的文化认同心理,

最终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和运用的意识和水平,从而最终实现高校英语教学的任务和使命。

参考文献:

[1]《动机心理学:理论与实践》,郭德俊,2005-10-01,人民教育出版社.

心理疏导的方法篇4

   论文内容提要:通过对高职院校女学生常见心理障碍的症状及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探索运用体育疏导学生心理障碍的原理和方法,维护和促进高职女学生的身心健康,具有较深的现实意义和较高的实用价值。

     1.前言如何

   卫生部2002年公布的统计数字更具体地显示出,我国有焦虑不安、恐怖和抑郁情绪等问题的大学生占学生总数的16%以上。w近年来,有研究表明,在校女学生中出现心理障碍倾向的人数约占总体的20%^-30%,有较严重心理障碍的约占10%,有严重心理异常者约占1%,而且心理不健康的人数比例有逐年上升的趋势,高职院校学生尤为突出。高职女学生作为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特殊青年群体,由于年轻阅历浅,心理承受能力差,因学习、生活和就业的压力,情感方面的困惑,使她们比一般大学生承受着更大的来自社会、家庭、学校和自身的心理压力,极易造成心理上的困惑和障碍。这不但影响高职女学生在校时的行为表现,也影响到她们能否以正常的心态面对社会的选择以及今后人生道路上面临的困难和挫折。因此,研究高职女学生的心理障碍和进行疏导的方法,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较高的实用价值。本文旨在对高职院校高职女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及产生原因进行分析,探索运用体育锻炼的手段疏导高职女学生心理障碍的途径和方法。

   2.常见的心理障碍分析

   2.1神经衰弱

   根据调查,神经衰弱是高职女学生最常见的一种心理疾病。主要是高职女学生缺乏面对现实的勇气和良好的适应能力造成的,如学习负担过重、专业思想不稳定、个体自我调节失灵,对社会、对人生思虑过多,在家庭问题上、恋爱问题上犹豫徘徊等。所有这些,在患者头脑中产生强烈的思想冲突,使得神经活动过程强烈而持久地处于紧张状态,超过了神经系统本身的张力所能忍受的限度,从而引起崩溃和失调。症状主要表现是情绪不稳定,易激动,好发怒,小刺激可以引起较强的情绪反应,发作后常感后悔,自责而又不能自拔,精神易兴奋,浮想联翩,失眠,且多梦易醒,易疲乏,月经失调,通过适当休息也难以解除,造成患者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听课效果差,学习成绩下降。

   2.2焦虑症

   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症。高职女学生进入高职院校,新的环境各方面都要重新开始适应和调整。如果对自己期望过高,压力过大,凡事患得患失,时间长了,就会产生持续性的焦虑、不安、担心、恐慌,并且还伴有明显的运动性不安以及各种躯体上的不舒适感。患有焦虑症的高职女学生,在其性格上也有一定的特点,大多胆小,做事瞻前顾后,犹豫不决,对新事物、新环境适应能力差,遇上一定精神刺激,就很容易患焦虑症;常见的焦虑主要表现在学习和人际交往上,学习焦虑在学生情绪表现中最为强烈,其中又以考试焦虑最为突出,高职女学生中很多人在应付各种考试时,会出现预感焦虑和期待不安等心理状态,有的甚至恐惧考试,以至不能自制;人际交往的焦虑与大学生的自我形象焦虑关系非常密切,这些学生缺乏自信,常担心自己不够漂亮、没有吸引力,这类焦虑主要与自我认知有关。

   2.3抑郁症如何

   抑郁症又称忧郁症。抑郁症是高职女学生中常见的一种心理障碍。在高职女生中多见于性格较内向的女生,也会发生在从外表上看比较顺从与柔弱但内心个性很要强的女生中。有的高职女生对枯燥的专业学习不感兴趣,对刻板的生活方式感到厌烦,为自己学习或社交的不成功而灰心丧气,陷入抑郁悲观状态。她们的主要表现是:情绪低落,闷闷不乐,体验不到生活的快乐,兴趣丧失,干什么都提不起精神,思维迟缓,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不愿参加社交,故意回避熟人,对生活缺乏信心,甚至产生自杀的念头和行为,并伴有食欲减退、头痛失眠、月经失调等。持续严重的抑郁对大学生的身心有严重的损害,使她们无法正常有效地学习和生活。

   2.4强迫症

   强迫症是高职女学生中常见的一种心理障碍。患有强迫症的人,明知某种行为或观念不合理,但却无法摆脱,在主观上感到某种不可抗拒和被迫无奈的观念、情绪、意向或行为存在,因而非常痛苦。强迫症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你越注意它、在乎它、想纠正它,它越是如影随形地跟在你左右。患强迫症的高职女学生多与其性格缺陷有关,如缺乏自信,遇事过分谨慎,生活习惯呆板,墨守成规,常怕出现不幸,活动能力差,主动性不足等。

   3.体育疏导学生心理障碍的基本原理

   3.1体育锻炼能改善神经系统的工作能力

   体育锻炼对人的中枢神经具有良性的刺激作用。体育运动或快或馒的节奏,或强或弱的起伏,或惊险或平凡场面,或复杂或简明的技术,或成功或失败的体验,或艰难或顺利的过程,或胜或负的结果,都对人的心理产生深刻的影响,并在大脑皮层建立暂时性的神经联系。这种神经系统的巩固和发展,能使人产生积极的情感,然后不断得到强化,会使人颓废、沮丧的情感得到消退性抑制。

   3.2体育锻炼能调节和改善情绪

   情绪在人的活动中具有激发作用、组织作用、维持作用和导向作用,通过参加体育锻炼,体育美的陶冶会引起人肯定的情绪(如满意、愉快、喜悦),会形成一个良好的心境,这有助于人积极性的发挥,能帮助人建立稳固、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干扰、破坏心理障碍者的心理导向,消耗心理障碍者积聚的心理能量,最终达到打乱已形成的暂时障碍性的心理秩序,使参加体育锻炼者发泄抑郁,展现自我,体验到快乐与满足,从而改善和调节情绪状态。

   3.3体育锻炼能培养团队精神和提高社会适应力

   体育对人的团队精神具有培养作用,体育很多项目是集体项目,需要大家协作,一个默契的手势,一次友好的击掌,一组漂亮的配合,一声加油的呐喊,使人无不感到“一根筷子易折断,众人划桨开大船”的道理。体育锻炼是增进人与人接触的最好形式,尤其是学生在受到挫折时,能通过体育活动把消极的情绪向积极的方向转化,使积极的情绪总居于优势地位,并经常保持乐观和满足的情绪体验,保持愉快的心境。这样有助于消除学生孤独、自我封闭的心理,培养人的沟通、交际能力,提高社会适应力。3.4体育锻炼能培养意志品质

   体育很多项目富有竟争性,要竞争就意味着有胜负之分,胜利的体验能使人建立自信心,失败的经历也使人增强经受挫折考验的承受能力,使学生学会在各种挫折面前选择正确的方式去适应。通过克服体育运动中的障碍和战胜挫折,能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帮助学生战胜消极、悲观的思想。

   4.体育疏导高职女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方法如何

   体育锻炼作为高职女学生心理障碍的调适手段,要有计划、有一定的强度和时间要求,要与观察、测试、效果评价结合起来。对不同的心理障碍,应采用不同的手段和不同的体育项目,对症下药,因材施教,还要考虑到参与者的兴趣,才能收到显著的效果。

   4.1狂躁、易怒型学生的体育疏导法

   选择一些缓慢、持久的体育项目,如打太极拳、慢跑、下棋、野外远足、游泳、射击等项目。这些项目的特点,能消耗这类学生心理积累的大量怒气,能转移注意力,调节神经活动,增加自我控制能力。

   4.2孤独、抑郁型学生的体育疏导法

   选择一些趣味性较强的体育集体项目,如足球、篮球、排球、接力跑、拔河、集体操等项目。这些体育项目能焕发学生的热情,提高兴奋性,增进人际交往,使她们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帮助消除孤独、抑郁、封闭的心理。

   4.3遇事紧张、胆怯型学生的体育疏导法

   选择一些要克服困难或公开而激烈的体育项目,如溜冰、滑雪、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平衡木、跳马等项目,这些运动要求克服各种胆怯心理,特别是球类项目的各种竞赛,比赛形势多变,紧张激烈,只有冷静、沉着地去应战,才能取得胜利。若经常在这种激烈的场合接受考验,久经沙场,遇事就不会过分紧张和胆怯,更不会惊慌失措,从而给学习和生活带来益处。

   4.4自负、逆反型学生的体育疏导法

   选择一些难度较大,动作较复杂,对抗较激烈的体育项目,如技巧、体操、足球、篮球等项目,让练习者体会到自己的不足,尤其是通过各类竞赛,让他们看到山外有山,学会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培养求是、求真的精神,克服偏执和逆反的心理。

   4.5自卑型学生的的体育疏导法

   选择一些简单、易做、见效快的体育健身项目,如跳绳、俯卧撑、形体训练、大众健美操、慢跑等项目,这些项目明显的锻炼效果,能使这些学生产生成就感,树立自信心,消除自卑心理。

心理疏导的方法篇5

关键词:未成年人刑事检察;犯罪心理;心理疏导

心理学认为,青春发育期进入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心理发展还处于成长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形成,具有较强的可塑性。而在未成年人刑事检察工作中,对涉罪未成年人或被害人引入心理疏导,将有助于未成年人理性的对待自身行为、克服心理问题、调整行为方式,有效的促进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

一、未检工作中心理疏导运用依据及概念

2013年12月27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印发的《人民检察院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规定》第十二条第三款规定:“人民检察院根据需要,可以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未成年被害人进行心理疏导。必要时,经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及其法定人同意,可以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进行心理测评。”该条规定为涉罪未成年人或被害人的心理疏导提供了法律依据。在未成年人刑事检察阶段中引入心理疏导,就是采用心理疏导、心理测评、行为矫正、心理评估等相关心理学方法,帮助查清心理症结,把握其负面的心理状态,了解其犯罪原因,找准教育的感化点和心理阴影的疏导点,有针对性地调整其特殊心理,扭转其偏曲性格,增强帮扶、教育和预防的实际效果。①针对身心处于成长阶段的未成年人进行有针对性心理疏导,不但有助于未成年人摆脱涉罪(伤害)带来的负面影响,便有利于未成年人重塑健康心理。

二、犯罪心理疏导在未检工作中的必要性

(一)从犯罪心理原因上分析

在一起纠集多人的校园故意伤害案中,多名涉罪未成年人在不知原由的情况下便参与故意伤害。在案后讯问中,问到涉罪未成年人小新(化名,以下未成年人名字均为化名)时,他说我不知道为什么打架,但是小宏是我哥们,他叫我打,我便打了,肯定那个人(被害人小申)欺负了我哥们。同案人小宇说,在宿舍时,大家都一起打小申,我如果不打,大家会觉得我不够意气,以后就不和我玩。同案人小鹏说,我是最后到宿舍的,看到大家在打小申,以为我们宿舍谁被欺负了,就上去也打几拳。

从这个案件我们看到未成年人的社会经验不足,遇事后不搞清楚原因,盲目讲义气,一味的跟风,为朋友两肋插刀,这其实是群体性心理取暖。在实践中,很多涉罪未成年人为所谓的朋友义气,让朋友“看得起”,而后参与抢劫,盗窃,甚至无事生非,寻衅滋事。在莆田市H区检察院办理的92件149人未成年犯罪案件中,存在这种心理的未成年人占61%。

刚年满17周岁的小清,因犯诈骗罪,被某法院判决有期徒刑一年,小清是有很多不良习惯的未成年人,吸毒、盗窃、诈骗、打架。在小清的父母眼里,小清是他们已经无法管教的小孩,该案的发生,是小清父母主动报警。小清的父母从小对小清十分溺爱,慢慢长大后,父母发现小清有越来越多的坏习惯,在学校也成了问题学生,学校找其父母要求让小清主动退学。退学后的小清,在社会上认识不良青年,开始学会吸毒,偷家里的钱,父母因管教不动,将其送往精神病院“管教”。

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当,容易造成未成年人性格缺陷。父母从小过度溺爱,使小清形成自我中心,缺乏责任心。当遭遇挫折时,心理承受能力差,易受外界影响,容易误入歧途。在未满14周岁时,小清便成问题学生,学校的教育“失败”的情况下,选择对小清进行“放弃”,父母的无力管教,也选择“放弃”。在缺少情感引导的小清,更容易受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最终走上犯罪。

行为通常是由心理支配,处于青春过渡期的未成年人在逆反、个体自我、冲动等心理支配下,易受外界不良环境的熏染,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心理疏导是通过运用心理学方法深入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找准支配行为的心理原因,使涉罪未成年人在认罪、悔过后,重建健康心理,回归社会。

(二)从未检工作性质上分析

我国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经历30年发展,2015年12月7日,最高人民检察院专门成立未成年人检察工作办公室,目前全国有900多个独立的未成年人检察专门机构。②现行全国检察机关都在贯彻落实“教育、感化、挽救”方针和“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并实行“捕、诉、监、防”一体化工作模式,通过“少捕慎诉”、“附条件不”、“不”、“帮教帮扶”等措施来感化未成年人,助其重返社会创造条件。莆田某H区检察院2013年至今,对未成年人的不捕率为11%,不诉率为25%(包括附条件不),同时通过各种帮教活动的开展,已帮助47名未成年人重返校园或走上工作岗位。犯罪心理疏导工作是协助未检开展教育、感化、挽救涉罪未成人工作重要措施,有利于更好的疏导未成年人的情绪,使其接受自己的问题,愿意自我改变,“由内而外”帮助未成年人解决心理问题。

在整个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过程中,检察院处于重要的几个阶段,有批捕、审查(、不、附条件不)等。对取保候审、不或附条件不的涉罪未成年人,通过对未成年人进行社会调查,了解其生理特征、成长经历和家庭环境,这是分析其心理状态,为帮扶、帮教提供有力依据。同时对附条件不的涉罪未成年人,需设定六个月以上一年以下的考验期,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开展心理疏导的时期。

(三)从心理疏导现实意义上分析

未成年人在涉罪后的心理健康状况复杂多样,部分人存在焦虑、不安的心理,也有部分人产生破罐子破摔的负性情绪,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可以有效调节他们的心理压力。③同时实践中许多案例表明,一些犯罪嫌疑人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需要及时进行心理辅导,若忽视其心理问题,盲目进行羁押、或者监禁,导致其二次犯罪的概率也较高。H区检察院自2010年以来,二次犯罪涉罪未成年人占10%。另外,对被害人的心理疏导也是十分重要,特别在害案件中,未成年人被害人在遭受侵害后,会出现恐慌、焦虑、羞耻、绝望等强烈的情绪反应,这些负面情绪的过度堆积使其心理发生变异,导致形成冲动、偏执人格,在外界不良刺激的诱发下,很容易走向暴力犯罪。如女孩李某,其从小就被母亲家暴,而母亲再婚后又常受继父家暴,在她14岁时被母亲卖给了某地一农民当媳妇,之后又遭受那个男人的待,忍无可忍的她选择了用农药毒死那个男人。④

三、心理疏导在实践中运用的局限性

(一)对心理疏导工作的认识不足

对心理疏导工作重要性缺乏正确认识,在很多基层检察院是存在“过程式”的聊天、“流程式”的调查、“填空式”的办理、“灌输式”的法制宣讲,使得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办理成效并不理想,无法真正实现恢复涉案未成年人健康心理的帮扶效果。对未成年人案件办理欠缺审慎态度,因“案多人少”关系,很多未检工作人员通常对“讲不通”、“感不化”、“屡不改”的未成年人直接适用,一方面节省工作时间,也将教育、感化的任务转移给法院。

(二)心理疏导内容与方法的欠缺

我国的一些地方也开展了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疏导与干预,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缺乏统一工作内容及标准,各地方“自成一体,各自为战”,难于形成有效的心理疏导方法运用到实践中。对一涉罪未成年人,通常会经历公安侦查、检察院、法院判决等阶段(案件),甚至有些案件还到监狱执行阶段,但公、检、法、监狱都有各自的帮扶措施及方法,各机关间也缺少衔接机制,导致帮扶存在断接性。对产生心理危机的未成年人进行心理疏导是一项系统工程,对于严重心理问题的未成年人,更需要多样化多次数的心理疏导,但是现行绝大多数的检察院的工作方式仍处于简单的心理咨询及干预,持续帮助和关怀不足,无法达到良好的救助效果。

(三)未检队伍欠缺心理疏导专业性

心理疏导是一个专业性强的工作,不是简单的心理咨询过程,还包括心理诊断、心理测验、心理辅导等,这就要求从事心理疏导工作人员必须具备心理咨询师资质。但是具备心理咨询师资格的检察官也不一定就能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对于具备检察官这个身份的心理咨询师,不易于涉罪未成年人从心理上接受,通常会使其存在对立、消极的负面情绪,难于达到心理认同,从而影响心理疏导工作的开展。

四、心理疏导实践运用的发展构想

(一)提高认识,建立专业、兼职相结合心理咨询队伍

首先,从根本上改变固有观念,转变传统的办案思维,切实提高对未检工作重要性和特殊性的认识,建立“宽容疏导、感化引导”为主,惩罚为辅的观念,是做好未检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我国先哲提出的“慎始”思想,认为只有慎始,才能善终。中国文化传统还提倡“恤幼”、“慈幼”,反对“不教而诛”,未检工作强调的“教育为主,惩罚为辅”原则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效继承。

其次,建立一支“兼职”的心理咨询师队伍。鼓励与支持从事未成年人刑事检察工作的检察人员参加心理咨询师培训,使其获得心理咨询师咨格,以使更好的开展未成年人心理疏导工作。现行我国北京、上海、天津、浙江等地方的未检部门检察人员都要求通过心理咨询师考试,例如北京市检察机关未检部门共有127人,其中113人已获得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该市未检部门助检员以上具有心理咨询师资格的人员,达到未检队伍总数的80%。⑤莆田市H区检察院也强化专业心理咨询队伍的建议,通过培训经费报销、时间保障等方式,鼓励该院未检工作人员参加心理咨询师考试,现具备心理咨询师资格人数占未检队伍的70%。由于检察官的职业限制,对于具备心理咨询师咨格的检察官,通常应作为兼职心理疏导师,负责未成年人一般心理问题处理。

最后,加强与社会心理咨询机构的合作。针对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未成年人,必然需要更有经验,更具专业的心理学专家的参与,而社会心理咨询机构更具备实践经验的心理咨询师。心理疏导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根据每个未成年人的不同心理问题,行为特点等,通过专业性调查、分析、治疗,达到真正的心理恢复。同时对专业心理咨询师应用,也有利于提高未检心理咨询师队伍的专业水平,带动整个检察机关心理工作队伍的发展。

(二)构建心理疏导具体工作方法

首先,规范心理疏导对象。在涉及未成年人的犯罪案件中,不但要对存在心理问题的涉罪未成年人进行心理疏导,也需对未成年被害人进行心理疏导,同时也应针对存在问题(造成影响)的近亲属开展心理疏导。开展心理疏导,应对未成年人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应分为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可疑神经症等,对于性质恶劣、危害严重的暴力型和反复涉案的未成年人进行重点疏导,可外聘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与未检心理咨询师相结合,进行个别疏导。对于一般性心理问题,可以由未检心理咨询师直接开展心理疏导,采用团体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有效进行心理疏导。

其次,规范心理疏导程序。对涉案未成年人或被害人的心理疏导不是强制的,而是应设立一定程序,规范进行。设立心理疏导预告程序,尊重被疏导人的意志是符合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初衷。事先应告知进行心理疏导的目的、方式、方法等,让其有接受心理疏导的心理准备。在未检工作中,只有征得未成年人同意后才能启动未成年人心理疏导工作。在心理疏导的过程中,也应该严格按心理咨询的程序,尊重未成年人的意愿,不得强制进行心理疏导。

最后,选择适当的心理疏导方式。针对不同的未成年人,不同涉案情况应采取不同的心理疏导方法。心理咨询,通过运用心理学的方法,总结心理问题,让被咨询者发现自身的问题所在,并为咨询者提供心理帮助的过程。通常运用到存在一般心理问题的未成年人。心理辅导,通过专业心理咨询师帮助,让被辅导者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并克服成长中障碍,改变自己的不良认识。心理训练,是有意识、有目的对被训练人的心理施加影响,从而使其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心理测验(评估),针对不同的心理问题,运用各种心理测验方法,对被咨询人进行测验,从而发现其心理问题的程度。上述几种方式,是在心理疏导过程中常用的几种方式,在心理疏导的过程中,要分析未成年人的心理问题,综合运用心理疏导方法。

(三)各司法机关之间有效衔接

心理疏导工作作为缓解涉罪未成年人情绪、激发其道德情感和理智感,改变认识,了解其心理的有效手段。心理疏导启动早晚且是否连续性,直接影响心理疏导的效果。这就有必要将涉罪未成年人心理疏导工作向审前程序延伸,这样,公、检、法、司和监狱都应纳入到涉罪未成年人的心理疏导工作当中。建立有效衔接关键在于程序上的流转,目前像H检察院这样的基层司法机关已经逐步开展这项工作,除了制定系统内的规范性文件外,还需要会签协作性工作制度,除了确定心理疏导对象的选取标准、疏导方法、专业人员的选配及沟通渠道等外,重点要对心理疏导方案在不同诉讼程序中如何有序衔接和实施进行具体规定,这样,既能整合资源共同开展工作,又能在交流和补充中巩固心理疏导效果。⑥

另外,还有一些细节问题需要注意,比如费用,对于涉罪未成年人来讲,心理疏导应是免费的,在不同的诉讼阶段应有相应司法机关自行承担,纳入办案经费;心理疏导的保密性,要求司法机关要充分尊重疏导对象的意愿,不同机关之间的工作人员应在其必要的范围内进行探讨;此外,每一个办案单位都要建立心理帮教档案,除系统备份外,还要将有价值心理疏导工作内容随案移送。

[注释]

①赵卿,未成年人心理疏导和矫治制度研究,青少年犯罪问题,2015年第1期。

②《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检察工作专业化建设的意见》,高检发未检字〔2016〕1号,2016年3月25日。

③荆玉梅,涉罪未成年人刑事审判中的心理疏导机制研究,法制博览,2015、06(中)。

④崔海英,花季之殇:未成年女性犯罪之心理物征和危险因素,青年探索,2016年第2期。

⑤赵晓星、范跃红,帮教感化失足少年更专业更用心,检察日报,2015年6月4日第002版。

心理疏导的方法篇6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人文关怀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1-129-01

总书记在党的十报告中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和平、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提出,进一步丰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拓宽了视野和思路,为做好新形势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

一、心理疏导与人文关怀的科学内涵

(一)人文关怀的科学内涵

人文关怀在我国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渊源。中国传统文化主体是“儒教文明”,孔子的“天地之性,人为贵”;孟子的“尽心、知性、知天”,均体现出一种发展个体人格、宏扬主体精神、实现自我价值的人本主义精神特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就是在工作中以大学生发展为本,把大学生看作是具有独立个性和特定观念的教育主体,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需求,调动并激发大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二)心理疏导的科学内涵

所谓“疏导”,顾名思义就是“疏通、引导”。“心理疏导,主要是指思想工作者通过解释、说明、同情、支持和相互之间的理解,运用语言和非语言的沟通方式,来影响对方的心理状态,改善或改变社会公众的认知、信念、情感、态度和行为等,达到预警、降低、解除不良心理状态的目的。”0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就是将心理学和社会工作的心理疏导手段和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传统疏导教育相结合,引导人疏泄不满情绪,缓解心理压力、恢复正常心理和健康身心状态的一种思想工作方法。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的特点

(一)主动性

心理疏导的主动性,是指在具体的心理疏导过程中,心理疏导主体能真诚关注心理疏导客体对象的心理与思想的变化,主动积极适时地进行心理疏导。同心理咨询的做法不同,心理疏导要求教育者主体经常主动深入教育对象之中,及时发现不利于社会安定和谐、需要及时加以疏导的不良社会情绪,敏锐发现有生活困难和心理困境问题急需救助的群体和个人,并及时走近这些群体,积极开展心理疏导,讲群体的不良情绪和个体心理危机控制在正常的范围。

(二)共情性

心理疏导的共情性是指心理疏导主体从内心的参照体系出发,设身处地地体验心理疏导客体的真实世界;运用相关方法和策略把自己对心理疏导客体内心体验的理解准确地传达给对方;引导心理疏导客体对其自身感受作进一步的思考。对心理疏导客体出现的思想问题不仅从理性思考进行分析,而且在情感上也能予以理解,以便创造一种和谐的心理疏导氛围。准确的共情是心理疏导的一个重要的特征,它在心理疏导当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共情是建立良好心理疏导关系的前提之一,共情使心理疏导客体意识到自己被理解、被接纳、从而感到满足,产生遇到知己的温暖感、亲近感、信任感,因而有助于良好疏导关系的建立。

(三)双向性

心理疏导是一个双向的沟通交流过程。在心理疏导的过程中,并不是仅有心理疏导主体对心理疏导客体的传达,在大部分时候,情况恰恰相反,是心理疏导主体在听心理疏导客体说话与表达。在整个心理疏导过程中,心理疏导主体和客体双方都可以有充分表达和发表自己看法的机会和时间,而且双方之间的交流不仅是理性的信息交流,也是情感信息的交流。因而,双方之间在这个过程中表现的是一种思想沟通、情感交流等方面的双向互动的关系。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的取向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而教育者又主要是为受教育者服务的,所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归根到底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本”,就是一切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重视大学生的需要,尊重大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大学生的主体性,实现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文关怀,至关重要的是树立人本意识,充分考虑个性,在工作中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理念,不断创新工作方法,积极营造以人为本、个性化的人文关怀氛围。

(二)努力培育大学生和谐健康、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

融入人文关怀,实质上就是要通过以人为本的教育活动,实现大学生的心理和谐。一要帮助大学生实现自我和谐。自我和谐是与他人、社会和谐的基础和前提。二要帮助大学生实现与他人的和谐。与他人和谐是与自我和谐、社会和谐的关键。三是要帮助大学生实现与社会的和谐。社会的和谐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要善于利用世博会志愿服务等关键契机,加强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教育,陶冶爱国主义情操,引导大学生积极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实现大学生与社会的和谐。

心理疏导的方法篇7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疏导;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2-0277-03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的价值思考

心理疏导作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突破口,日益得到关注。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总书记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心理疏导”的提出进一步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赋予了思想政治工作一种新的理念和视点,也为高校进一步有效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

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的心理疏导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遵循人的思想活动形成与发展规律,对人们的思想认识问题通过疏通引导,创造条件,让其充分表达,又善于引导,从而帮助人们理顺思想障碍,提高思想认识,选择正确行为方式的一种方法。其实质是思想政治教育人员代表主流社会思想排解教育对象在现实生活中由于遇到矛盾、困难所产生的思想障碍与思想问题。有别于教导和指导,心理疏导是遵循人的思想活动规律,通过解释、说明、沟通等方式,疏通人们的思想障碍。它更加关注人文关怀,帮助人们解除思想困惑、疏导情绪,有助于缓解人的心理压力、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和心理平衡。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具有重要价值。

(一)有利于践行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注重对人本身的关心。加强心理疏导,正是从关心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角度出发,针对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思想困惑等,适时地进行教育引导,相比较以往简单的说教而言,心理疏导是在充分疏通情绪基础上理顺思想认识活动,是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深度关怀。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是“以人为本”的要求,也是高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要遵循大学生成长规律,关注他们成长成才的心理需求和思想困惑,关注他们的心理感受和精神状态,根据大学生活各阶段的不同情况,做好学习成才、就业择业、心理健康、情感等方面的咨询、教育、引导,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就业、健康生活、交友等方面的具体困惑,从思想层面上加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帮助和引导,减缓他们的心理压力,促进他们身心健康,促进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实现科学发展。

(二)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

高校最重要的任务是培养人才。我们要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心中装着学生,关注大学生心理需求和思想困惑,关注他们个体独特性、深层情感和发展需求,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施之以爱”,将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落实到具体工作中;要真诚地对待学生,与他们进行心灵的交流,走进他们的心灵深处,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行导人;注重通过心理疏导,帮助大学生消除求学、恋爱、就业等方面的心理压力和思想困扰,实现学业优异、择业顺利、健康生活,形成大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成才。

(三)有利于构建和谐校园

建设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在高校的贯彻和具体落实。广大师生作为和谐校园建设的主体,对于高校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注重心理疏导,尊重学生的个好,激发他们成长成才的内在需求,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和基本保证。

积极构建和谐校园,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将“心理疏导”的理念贯穿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善于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思考,从积极正面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行为,多表扬鼓励,少批评指责,使他们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达到化解思想矛盾、提升思想认识,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从而构建和谐校园。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的类型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可分为以下类型:

(一)学业疏导

大学学习阶段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想状况,影响着他们的职业选择,与他们的身心健康密切相关。大学生在学业上存在的问题表现在:有的对专业学习缺乏应有的兴趣和自觉性、学习目标不明确,有的人生目标不清晰、学习缺乏动力,有的学习方法不佳、考试过度焦虑,有的对顺利拿到所读学位的要求不清楚、对学业结果听天由命等。

因此,可以通过聘请教授、专家学者开设系列讲座,明确人生目标,进行理想教育;学习座谈、专业讲座等进行专业思想教育,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动力,明确学位要求,加强学业规划;鼓励学生参加学术、科技竞赛等活动,发现自身潜能,获得自信;邀请专业辅导教师对学生进行团体学习辅导等来进行心理疏导。

(二)安全法纪疏导

安全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保证。对在校大学生进行人身安全、财物安全、交通安全以及校规校纪安全心理疏导对确保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具有重要意义。现在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在家长的严密监护下长大,进入大学后,失去了以前家长的监管,对周围潜在安全隐患不易觉察,尤其对于地处城乡结合部安全情况复杂的地方性大学,大学生遭受人身伤害事件时有发生;大学生随身携带的手提电脑、钱包、手机、mp4等被窃事件频发;大学生在校内校外遭遇交通事故的惨剧不断;学生因考场作弊失或多次旷课教师教诲后仍无悔改而被处分等并不鲜见。为避免这些损失,辅导员等应不失时机地利用新生入学教育、班会、专家讲座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安全法纪心理疏导,让他们知道安全知识内容以及如何避免遭受损害,确保学生人身、财产、交通安全,不违反校规校纪。

(三)交际情感疏导

当代大学生有着强烈的交际需求,然而他们中的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与同龄人缺少沟通交往;部分贫困生心理较为脆弱敏感,与富裕生存在心理隔阂,在面对交往时自卑、封闭、嫉恨等往往力不从心;大学生男女交往、恋爱等问题也成为他们成长中的困扰。

因此,辅导员要根据大学生个性品质形成和发展的关键阶段,引导大学生建立宽松友爱的人际关系,尽力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人际交往教育疏导,充分发挥疏导原则进行思想的调节、调解、协商对话,从而相互理解、相互宽容,和缓地解决学生人际关系之间的冷漠、紧张状况,促使人际氛围的和谐发展;引导学生正常对待异往,理智对待友情、爱情等。

(四)消费休闲疏导

消费和休闲疏导对大学生形成乐观的生活态度、健康的生活情趣和良好的心态极为重要。有的学生存在盲目从众的心理,花钱随便,没有节制;有的学生存在贪图享乐、好逸恶劳的心理,追求奢侈生活,超前消费;有的学生存在炫耀心理,追求品牌,盲目攀比……部分学生在休闲时间内懒懒散散,虚度时光,部分学生迷恋网络游戏,通宵达旦;部分学生痴迷于怪诞、神话小说昼夜颠倒;部分学生沉溺于聊天交友而整日萎靡不振……因此,心理疏导有助于大学生做到合理消费,科学安排休闲方式,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五)就业疏导

就业疏导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就业择业。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高校就业疏导集中在即将毕业、找工作时,这使得大学生无法获得整体化、个性化的全程就业疏导。在对大学生开展就业疏导的过程中,要注重开展全程化的就业疏导。首先,可以按职业认知与探索、未来职业定向与选择、就业能力准备(提升)、就业实现与职业生涯启动等四阶段分年级进行疏导。其次,构建大学生就业疏导全员指导体系。包括辅导员在内的全体教师通过就业讲座,职业生涯规划、学科竞赛、大学生科技挑战杯、班级文化活动等,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就业观、培养良好的就业能力等,提高综合素质。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的路径选择

(一)建立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队伍

1.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队伍的整体素质。目前,高校政治辅导员中,专业方向不一,学历结构参差不齐,人员流动性大,有待进一步优化、提高,建立一支专兼结合、学历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心理疏导队伍。同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是一种育人、育心的全方位综合教育活动,要建立学生工作部门整体协调、齐抓共管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队伍。因此,要在高校党委的领导下,建立专门的校园心理疏导教育组织机构,加大教育、心理专业辅导员的引进,配备各类专兼职人员,及时进行培训;开展及时有效的心理疏导服务活动,如我校对大学生进行“5・25心理健康教育”周活动、开通情感热线、大学生就业咨询服务、文明离校等;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广泛宣传学业、情感、就业择业等知识,普及心理健康常识,有效地解决大学生心理、思想等各种问题。

2.转变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队伍思路。我们通常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作德育工作来抓,对大学生心理疏导缺乏全面认识,工作方法简单,效果表面化,不能达到活血化瘀,舒缓情绪,提高认识的良好效果。因此,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包括辅导员在内的学校各职能部门要形成合力,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工作落到实处,形成深度。

3.要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作为对辅导员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好的要求,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作为辅导员日常管理考核的重要内容。要建立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目标责任制,定期督查、考核执行情况,努力避免院系因学生思想问题发生恶性事件。

(二)拥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教师除了具备渊博的专业知识外,还要具备一定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知识,拥有健康的心理世界和较高的思想境界,能够联系所讲授的课程,插入相关内容,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所以,作为教师要保持自己良好的精神面貌,用清晰生动的内容、高尚的人格魅力和适宜的方法去疏导学生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三)利用班级、院系学生会等学生社团组织例会,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机制

1.要充分发挥班级、院系学生会、学生社团组织等例会的心理疏导作用。尊重大学生的人格和各种需求,根据大学生的思想波动、心理感受和心理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妥善把握学生思想情绪,引导学生理智选择正确行为。如利用每周的学生会工作例会、每个月一次的班会,每周一次的班委会等,及时了解大学生思想情绪,并进行检测、评估和预警,及时进行心理疏导、调适,对于大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要及时予以解答,对于部分学生的疑惑要及时予以讲明,对于个别的谣言要及时予以澄清,对于学校发展中遇到的困难要及时给以说明;对于学生积极的情绪要及时给予鼓励。

2.坚持学大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常规化、制度化。通过经常性的心理疏导,及时解决大学生思想情绪和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避免不良情绪、心态积累恶变,引导大学生情绪、心态向良性发展,帮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情绪稳定、心理和谐,使他们树立自信、自尊、自强的心态,坚韧不拔、不怕失败、关爱心灵、珍视生命,并能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及时化解思想矛盾、理顺思想情绪,加强情感慰藉和心灵关怀,促使大学生健康成长。

(四)健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平台

1.利用高校校园心理疏导网络体系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大众传媒快速发展,尤其是网络的普及发展,学生可以平等地在网上获取信息,又会在网络交际中迷失自我,对现实的人际交往产生抵触心理,造成人格障碍。因此,首先,要建设一些思想政治教育主题教育网站或者网页,融思想性、知识性、服务性、趣味性于一体,形成正确的校园思想信息导向和舆论导向。其次,积极加强网上心理疏导的工作,开展网上心理咨疏导服务。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方便快捷、互动性强的优势,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空间,运用现代手段和科学方法,帮助大学生掌握有效地调节情绪的方法,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最后,要积极开展网上时政讲座、网络论坛等活动,重视网络媒体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培养大学生网络公德意识,尤其是对网络中散布的一些过激的言论、不好的思想苗头要及时引导,对不良信息、有害信息及时监控和屏蔽,引导他们远离不良信息,接触健康信息,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2.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站、校报等宣传媒介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利用校园广播和校报等媒体,针对校园发生的事件予以及时宣传,坚持正确立场和舆论导向,有利于消除思想疑虑,化解不良情绪,引导大学生思想稳定乐观向上,积极进取。

(五)构建良好的校园育人氛围

要充分利用和发挥高校的优势,构建集绿化、美化、净化、园林化为一体,融校园、公园、家园于一身的育人环境,在校园中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和而不同,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既能体现大学的崇高追求,又富于文化底蕴,赋予外在“美”于“真”和“善”的内涵,使每个置身其中的大学生都能感受到良好的环境和文化氛围所带来的思想和心理上的舒畅,从而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的功能。

参考文献:

心理疏导的方法篇8

[关键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心理疏导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出现了“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提法,这体现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引入心理疏导,势必扭转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灌输方式,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一、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引入心理疏导的必要性

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中,各种利益格局不断调整,各种思潮相互激荡,给企业职工的思想观念带来了深刻变化,也给企业职工心理带来一定失衡,这就要求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注重对职工进行心理疏导。

(一)企业职工功利化的价值观需要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出现了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的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的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近年来,我国在道德教育方面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加之社会不良思潮的渗透侵蚀,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的诱导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不健全等,使职工的道德观念受到扭曲,出现“功利化”倾向,重金钱实惠、个人利益、奢侈享受;轻道德品质等。在个人利益与国家、集体利益面前,只看到局部、渺小的个人小利,不顾他人、集体和国家的整体利益,因此,为了钱,不惜采用各种不正当的手段,甚至不惜抛弃一切良知、信义和廉耻。价值观扭曲所带来的心理失衡,使人心理上很难找到一个可靠的牢固支撑点。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深入研究人们思想变化的新特点,开展心理疏导,扭转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灌输方式,进一步增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企业“相对弱势群体”的出现。需要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

当前企业允许许多要素参与分配,收入较低的职工、下岗职工成为“相对弱势群体”,他们心里不平衡,埋怨情绪多,个别职工甚至对改革有抵触情绪。特别是社会存在收入分配不公现象,使职工无法接受这样的社会现实:一方面是少数权势者凭借特权成为暴发户,另一方面却是大量普通劳动者被迫下岗失业,陷于贫困之中,失去基本生存保障;社会财富不是全部集中到勤劳致富、守法经营者手中,而少数特权持有者、攀附权势者、贪污腐败者却成了财富的拥有者,那些靠钻国家政策和体制漏洞而暴得大利,靠垄断而获取超额利润“造就”的富人,带给公众的是极大不公平感,甚至是愤慨,对职工的情绪是一种严重的挫伤。此外,辞职、转岗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也有待加强。如果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跟不上形势或工作方法过于简单,职工中存在的各种心理疾病不能得到疏导,势必影响企业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企业“相对弱势群体”的出现,需要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开展必要的心理疏导工作。

(三)互联网等信息网络的广泛运用,使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面临新的调整

由于互联网对思想政治工作具有两面作用:一是互联网信息传递快,信息量大,对思想政治工作有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互联网同时夹杂着一些错误事项和不良文化,容易对人们思想造成混乱,削弱思想政治工作功效。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探讨如何及时充分地运用网络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拓宽渠道,提高时效性,增强影响力,进行正面教育和引导,包括心理疏导,消除错误思想和不良文化影响,成为当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课题。

心理学研究证明,文化冲突和社会冲突等都会给人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当人们由于自身或外界的变化致使心理失去平衡,而又无法依靠自我调节在较短时间内恢复常态时,便会出现心理危机。在日常生活中,职工如果心理产生失衡而不能得到别人的帮助,特别是心理疏导,似乎也很难找到平和与宁静的感觉,相反,浮躁、紧张、焦虑、不安、愤愤不平、恶意地看待别人等不理性心理存在于企业当中。这些不理性的心理行为的存在,必然加剧企业和社会的不和谐,如果不加以有效的疏导,任其蔓延,不仅影响职工积极性的发挥,而且给企业和社会安定造成极大的危害,阻碍企业和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二、心理疏导有助于做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一)心理疏导有助于企业了解职工思想动态

正确认识和了解职工中存在的问题,是有效解决问题的前提。在新形势下,企业职工中由心理问题而引发的思想问题逐渐增多,这客观上要求企业领导在对思想工作对象的认识上,既要从思想层面和政治层面分析,又要注重从心理、生理层面上去分析。目前,企业职工求助的内容除了家庭、社会生活外,必然涉及大量工作内容,其中有一些直接与企业、车间的管理工作有关。这些都会影响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事实证明,职工存在的诸多思想问题中,有的属于政治问题,有的属于思想问题,但更多的属于心理问题。如果单纯从思想和政治上去处理职工的心理问题,就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有时甚至事与愿违。因此,我们在处理职工存在的问题时,不能简单地把心理问题看成是思想甚至是政治上的问题,而是要从思想与心理、宏观与微观的结合上,从心理科学的新视角上,综合地、立体地看待问题,这样才能切准职工的脉搏,才能准确地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二)心理疏导是促进职工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

心理疏导是指工作人员通过与求助者之间良好的互动,运用有关心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通过个体和团体咨询、行为训练、举办讲座、集体调适等方式,帮助人们避免或消除不利于心身健康的心理因素,来维护和增进人们的心理健康,提高个体发展和潜能开发。事实上,心理反映是职工思想的第一信号,也是检验企业领导各项工作的第一道关口。职工的心理平衡与否受历史和现实等诸多因素的客观影响,又受自身心理文化素质的制约,体现着社会发展的自然规律,彰显着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和自身个性的相对性。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快,使职工的心理承受力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考验。在人际关系、婚姻恋爱等方面遇到的挫折和问题,使部分职工承受沉重的心理负担,尤其是绝大多数职工担负着工作、家庭两副重担,心理压力巨大,职称、升迁、工作环境、家庭、人际关系等各种矛盾错综交织,出现困惑、苦恼、焦虑、失意等不良情绪不可避免,极易造成心理不适,甚至心理失衡,从而使个别人产生心理问题。对这些个别人的思想转化仅靠一般的教育方法和传统的思想工作,已很难奏效,必须辅之以有效的心理疏导手段,才能使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心理疏导有利于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

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多以居高临下、强行灌输的姿态出现,不容易为人们所接受。加上许多问题是心理问题而非政治问题,用思想政治工作去解决人们的心理问题有时无济于事或适得其反。相反,心理疏导本着助人的目的,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以平等真诚的态度,坚持保持中立不做伦理评判等原则,更容易被职工接受。引入心理疏导的办法,就是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教育开辟一个新渠道。一方面在企业领导与职工之间普及心理科学知识,遇到问题时不仅有思想防线,还可以运用自我心理调适的办法,增加一道心理防线,这样就可以减少事故案件的发生。管理者掌握了心理疏导的方法和技巧,可以有效地克服工作方法的简单、生硬,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渗透性。另一方面,心理疏导要求必须平等地对待教育对象,不搞生硬的我教你通;在疏导过程中要先听后说,允许教育对象宣泄不良情绪;心理疏导强调通过各种技巧,尽量拉近与教育对象的心理距离;要注意启发职工自己认识问题,培养健康心理;要建立科学系统的心理矫正方案,通过反复甚至长期的工作达到目的等等。这些原则和方法,都可以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中,有效地提高教育的接受效果。转贴于

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引入心理疏导的几点做法

(一)正确处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疏导工作的关系

尽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疏导工作都是以培养人、教育人为根本目的的,但是思想教育与心理疏导方法和途径各不相同。企业管理者要学会研究人的思想变化规律,学习掌握分析区别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的科学方法,把人的喜怒哀乐当作观察思想问题的“晴雨表”。属于思想问题的,就要用思想工作的办法来解决问题;属于心理疾病的问题,就要用心理学和医学的办法妥善处理,千万不能把两者混淆不清,把各自的工作对象搞错了。

(二)正确运用心理疏导的方法和技术

运用心理疏导的方法和技术,就可以为解决企业中常见的思想和心理问题提供全新的心理学的手段。企业领导干部做到“四要”,即要自觉掌握心理疏导的知识,加强对这项工作的指导、检查和督促;要把心理疏导有效地结合到经常性思想工作和经常性管理工作之中,这样既节省了人力,又节约了时间;要严格遵守心理疏导工作的特点规律,慎重严谨,遵循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教育人这个客观规律,一切要从“爱”字出发,“帮”字人手,“变”字看人,做到尊重职工的人格和尊严;要讲求科学的方式方法,不能主观随意;要注重环境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通过开展愉悦身心的文化活动,巩固团结友爱的内部关系,促进干群的心理健康,确保心理疏导工作健康开展。

(三)借助科学方法做好心理疏导工作

运用科学的国内外通用的量表,分部门、人群逐步进行心理测试,根据测试结果依据标准进行aBC分类并建立资料库。企业管理者可以借助测试得到的结果有的放矢地对个别有心理障碍者及时跟踪疏导。如a类为需要进行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的人员,可以主动找其谈心;B类为没有特别的问题但需要时常联系的人员,政工人员可以特别关注;C类为暂时没有问题的人员。引入心理测试,使对职工思想问题的分析更具科学性,对职工个性特点的了解更具客观性,使企业管理者主动地发现问题,掌握职工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为开展其他工作提供依据,提高职工基本素质。

(四)大力普及心理学知识

首先是加强企业心理疏导骨干队伍培训。目前企业干部在心理疏导方面的素质还不是很高,影响和制约了这项工作的效果。因此,必须加快培养心理疏导骨干队伍,把骨干的培养纳入思想政治工作骨干培训的总体安排,把心理疏导的最新成果纳入培训的内容中。要坚持骨干队伍建设与普及心理科学知识并重,着力提高领导干部运用心理科学开展工作的能力。可以采取外请专业人员辅导、集中培训、短期轮训等方法,帮助企业基层干部、骨干掌握运用心理学知识做工作的方法与技巧,做到会发现心理问题,会分析心理问题,会进行心理疏导。其次是向本企业员工普及心理学知识,了解掌握心理科学的基本常识、基本原理,使职工掌握健康标准,提高认知能力,增强自我调适能力。

(五)注重职工心理素质训练

在心理疏导工作中,注重职工心理素质训练,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练就职工过硬的心理素质,从而达到心理教育、心理调适、心理干预和行为训练有机结合。注重职工心理素质训练就是要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开展适应能力训练、抗挫折训练、毅力增强训练、能力拓展训练等,有效地激发职工心理潜能,提高职工的心理承受能力,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实践证明,这些以增强员工心理素质为主要目的的训练不仅受到员工的欢迎,而且对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很有帮助。

(六)有的放矢做好心理疏导工作

心理疏导的方法篇9

摘要:我国的中医博大精深,在心理治疗方面也早有建树。本文从宏观上介绍了作为中医传承的中国本土化的心理治疗方法,心理疏导疗法。分析了心理疏导疗法的指导思想和治疗中的几种阻抗形式。

关键词:中医;心理疏导;疗法

早在两千多年前问世的《黄帝内经》等典籍中已经蕴藏着许多心理疏导治疗学术思想。之后,我国的历代医学家的著作中也包含了丰富的心理疏导治疗思想。作为中国本土化的心理治疗方法,心理疏导疗法从传统医学宝库中汲取大量养份,构建和完善了自己的理论体系。这些内容已成为现代心理疏导疗法的主导思想。

1关于心理疏导疗法

心理疏导疗法由南京脑科医院鲁龙光教授于1984年创立。它是从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着眼于完善自我、提高素质、发展潜能,应用性强、适应性广。不但适合各类心理障碍如各类神经症、心身疾病、性心理障碍等的治疗,也适用于普通人群提高心理素质,保障心身健康。心理疏导疗法将心理障碍的产生、发展形象地比作一棵树,这棵“树”分根、干、冠(枝叶三个部分。树冠代表各种症状,树干代表“怕字,树根则代表性格缺陷“,树”成长的土壤代表个人所处的社会和自然环境。在长期不良的培养下(包括部分遗传因素),使得个体的性格具有一定缺陷。在人生过程中,遇到不可避免的困难、挫折和应激时,难以适应,从而产生心理障碍,滋生出千奇百怪、不现实的“怕”字,进而表现出各种各样的症状。所以,提高自我认识是治疗心理障碍的重要前提,针对“怕”欺软怕硬的特征,采取“习以治惊”的方法,是治疗心理障碍的重要技术。《黄帝内经》曰“惊者平之”,按照金元医学家张子和的解释“:惟习可以治惊。经曰:惊者平之,平谓平常也。夫惊以其忽然而遇也,使习见习闻,则不惊矣。”即出现“怕”之后,应习见习闻———多看看、多听听、多接触接触,对所怕的事物熟悉了,认识透彻了,慢慢就不再恐惧和紧张了。

心理疏导治疗模式是:不知知认识实践效果再认识再实践效果巩固。该治疗是一个循环往复、逐步深入的认知改变过程。所以,其效果不仅仅是求得症状的消失,而是以远期效果的巩固为最终目标。

2心理疏导疗法的基本指导思想

心理疏导疗法的基本指导思想,如辨证施治,因人施治;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鼓励病人树立坚强的自信心,主动、积极、顽强地同疾病作斗争;培养病人自我认识和矫正的能力,等等。临床实践证明,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帮助患者树立自信心,培养患者自我认识和矫正能力等已成为对疏导医生的基本要求,也是心理疏导治疗的重要原则。心理疏导疗法以辨证施治为原则,主张从每个案例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详细占有资料,反映个案历史变化的真实,具体地进行分析,施之以恰当的心理疏导;主张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反对治疗模式的僵化;提倡打破单一的、僵化的治疗模式,实现心理治疗模式的优化。心理疏导疗法通过临床个案的实际,不断积累、总结上升为理论,反过来再指导临床治疗,使之接受实践的检验,不断使理论得到完善。该疗法继承和发展了中医治疗的原则,将辨证施治应用于每个心理疏导治疗的实践,取得了特殊的疗效。传统医学对心理治疗的重要意义有较为深刻的认识。整体观念强调形神一体、心身统一,对于疾病不仅要看到局部病变,而且要看到病是发生在有思维的人身上的,故注重整体的调理。在诊疗疾病时,认为任何诊疗工作都应与心理治疗相结合。“心病还要心药医”。现代心理治疗的临床实践证明,单纯依靠药物,心理障碍和心身疾病是很难治愈的,只有通过心理治疗,才能解决因个性等因素而产生的心理障碍。心理疏导疗法非常强调心理治疗的重要性,对于心理障碍,一般不主张用药,而是要“治神”,通过心理疏导治疗解决疾病。

3心理疏导治疗中的几种阻抗形式

阻抗是心理治疗的伴生现象,阻抗本质上是患者对于心理治疗过程中自我暴露与自我变化的抵抗。在心理疏导治疗中,阻抗是最容易出现的、也是导致治疗失败最主要的因素之一。阻抗形式有很多,比如:为“怕”找借口,屈从于病态思维;以“我有病”、不适应、痛苦等为借口逃避正常的社会功能,如工作、学习、人际交往和生活;把所有的症状都归咎于外因,就无法深入地认识自己的根本原因———性格缺陷;。缺少面对挫折和克服困难的锻炼,缺乏独立处理事情、面对困难和做决定的能力,依赖性较强;过分依赖家长、医生、药物;逃避治疗,缺乏治疗的能动性。阻抗对于心理疏导治疗过程具有深刻的影响。只有加以积极的认识与控制,才能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反之,如果对阻抗现象不加理会,或处理不当,则治疗的进展与效果将受到阻扰。能否克服阻抗是心理疏导治疗成败的关键。阻抗是妨碍心理疏导治疗顺利进行的重要现象。心理治疗的过程就是冲破阻抗的过程,心理治疗存在着阻抗与反阻抗的较量,由于阻抗自身的复杂性,要有效地解决患者的阻抗,必须不断进行实践和总结。

参考文献

[1]潘爱胜.“疏导心理疗法”科研成果评审会报导[J].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85,(1):12.

[2]黄爱国,杜文东,陈建国.心理疏导疗法简介[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杂志,2006,15(2):182.

[3]黄帝内经[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0.105,47,422,108,55,582,51,663,3,628,103.

心理疏导的方法篇10

关键词:基层;心理疏导;方法;科学发展观

中图分类号:e13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4-0001-01

近年来,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部队兵员成分、结构出现了许多变化。城镇子女、独生子女以及单亲家庭子女比重不断增大,大学生士兵和高中生士兵的比例不断变化,士兵的身心素质、知识结构、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也明显不同。在心理问题向多元化趋势发展的情况下,如何打开战士的“心锁”,克服心理障碍,优化其心境,作为基层主管,如何将科学发展观融入基层工作实践,创新基层管理方法、提高我们基层管理者履职尽责的能力、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积极总结的重要问题。

现对基层有效开展心理疏导工作谈几点认识。

1.发挥群众性组织的思想预警和疏导功能,创新心理疏导工作方法

近年来一些部队发生的战士因心理问题引发的事故案件,发生前都有很多征兆,都会有人员发现异常。由于没有建立起畅通的群众性组织联系渠道,使问题没有引起基层干部的重视,从而导致事态的进一步发展,最终酿成事故的发生。如果基层干部在连队建立起畅通的群众性心理和思想沟通网络,依靠这些群众性组织及时、准确的将官兵的心理问题和矛盾释放出来,及时发现问题,主动而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疏导和组织处理,就能防患于未然。

现在,基层工作事务繁多,官兵出现多样的思想和心理问题也是常见的现象。我们在努力落实制度和实施管理过程中,不可能完全避免官兵出现心理问题。如何能及时发现、正确处理就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做好思想预警尤为重要。有些基层干部思想守旧,光靠干部骨干去和战士谈心来了解和掌握官兵的思想动态,认为把班长叫来就能了解全班人员的思想状况,个别出现思想波动的人员也能及时找出。事实上这种做法是不完善不科学的,现在士兵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包含性宽泛;在行为方式上直接反应心理特点也相对隐匿,班长不能完全掌握每个人员的思想动态。对于官兵出现心理问题,不能光靠连队干部骨干去排查去发现,那样既没有效率,又分散干部的工作精力,也不能全面掌握官兵的思想状况。只有注重依靠群众,发挥好群众组织的思想监督作用,才能提升思想预警覆盖面广、监测力强的功能。也只有发挥好群众的心理疏导作用,才能使心理疏导工作普及面广,常态化运作。主要方法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开展:

(1)鼓励同辈疏导。同辈疏导指年龄相当者对周围需要心理帮助的战友和朋友予以心理开导、安慰和支持。有研究表明,官兵遇到心理困惑,在自我调节的基础上,54%首先求助的对象是身边同龄的战友和朋友.只有4%的官兵去找心理疏导工作者。同辈疏导比疏导上作者的疏导更便捷,可及时缓解心理压力是官兵心理疏导的重要补充方式。

(2)网上疏导。就是利用计算机网络官兵开展心理疏导活动。官兵心理发展具有明显的闭锁性和交往需要的矛盾,当出现心理困惑时,一方面没有勇气去疏导机构寻求面对面的帮助,另一力一面又渴望与人沟通和被人理解。因此,以平等交互、虚拟隐藏性为基本特征的网上疏导就特别适合有求助必要但又不愿走进疏导机构的官兵。如在网络中通过开辟“心理咨询”、“疑难解答”等栏目,借助e-mail,QiCQ,BBS论坛等网络工具,及时化解官兵心理困惑。

2.做战士信赖的知音,将心理疏导工作常态化

总书记曾强调:“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这就是要求我们基层管理者要从理解人出发教育人,既重视以理服人,又重视以情动人。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工作,充分了解和真心关爱战士,做战士信赖的知音,才能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提高官兵的精神境界,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

多年的部队管理实践告诉我们,如果你想深入的了解战士,你必须要和战士培养深厚的感情,建立亲密的关系,也就是所谓的“打成一片”。基层干部要以人为本,尊重官兵的主体地位和作用,真心关心爱护战士。就要低下姿态,俯下身去,和战士五同,让战士亲身感受到连队干部是他们的兄弟和手足,是真心的关爱他们的人。用真挚的同志情、战友情去体贴和爱护战士。对于一个带兵人来说,始终把战士当作自己的亲骨肉一样嘘寒问暖,战士才会感觉你知冷知热。对兵坦诚,切实为他们着想,积极为他们谋利益,才能让他们感受到关怀,乐于向我们袒露心扉,将内心的困难告诉给我们,问题和矛盾才能得以浮出水面。另外,充分搞好随机心理疏导也是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部队不是生活在真空里,官兵必然会受到整个社会大环境和部队内部小环境的影响,并随时产生这样那样的思想反映。心理疏导工作也应结合日常训练和生活无缝对接、常态化开展。战士可能随时因为工作出问题、考学落榜、家乡受灾、亲人病故、恋爱受挫等情况随时出现思想问题,利用课间休息、工作闲余,劳动间隙,随时随地谈心交心,进行心理疏导。这样不但可以充分利用了零散时间,又能及时有效的解决各种思想问题,化解各种矛盾,从而保证我们部队的高度安全稳定。

3.运用心理学知识讲究技巧,增强心理疏导工作的实效性

基层干部开展心理疏导工作,内涵广泛,内容丰富,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和采取多种方法措施,只有加大培训力度,才能确保能力索质的提高。所以,基层干部必须认真学习,掌握必要的心理学知识。针对基层部队训练和生活的实际,采取专家授课、心理知识训座、心理医生事例分析、模拟演示、即兴疏导等力法有计划、有重点的去学习一些心理学应用知识和疏导案例,在掌握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基本常识的基础上,学会分析心理现象、维护心理健康、进行心理疏导和解决常见心理问题的一般方法。不断提高基层干部的能力素质。另外,通过开设心理热线、心理信箱,心理咨询,建立心理咨询室等方法和手段,扎实开展心理教育,普及心理知识,帮助官兵了解人的心理变化规律特点,掌握自我调节心理的常用方法,增强心理挫折的抵御能力。这也是降低心理疏导,提高基层工作效率的必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