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洪安全管理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2:05:11

防洪安全管理制度篇1

**市地处**河下游,自然灾害频繁,防洪防汛任务十分繁重。为扎实做好各项防洪防汛准备工作,真正做到有备无患,最大限度地降低可能发生的洪涝灾害损失,特制定**市20**年防洪防汛工作方案。

一、防洪防汛工作总体要求及防范重点

总体要求:坚决贯彻执行“安全第

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全力抢险”的方针,坚持防洪防汛抗旱两手抓,立足于防大汛、抗大洪、抢大险、救大灾,早做准备,主动防范。总的目标是:把保证人民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在规定的防洪标准内,中小型水库不垮坝,主要防洪河道堤防不决口,**地区排水畅通,城镇安全度汛,交通干线正常运行。对超标准洪水要有对策,对跨汛期建设的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和河道治理工程要有预案,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

我市汛期的防范重点有以下六个方面:

(一)水库防洪防汛。全市现有水库13座,其中中型水库2座、小型一类水库6座、小型二类水库5座。对中型水库,要严格执行**市防洪防汛指挥部制定的《市中型水库20**年汛期调度运用计划》,在现有防洪标准内,确保防洪安全。遇到超标准洪水,要全力抢护,保证主坝安全。对小型水库要认真执行我市制订的汛期调度运用计划。所有水库要严控汛限水位,不得违令调度。凡要求空库运行的,必须开启所有放水设施;对有险情的小水库,除空库运行外,还要有应急措施,确保安全度汛;对近年来已采取加固措施的小型水库,要加强重点部位的观测;对正在采取加固措施的小型水库,必须保证空库运行,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度汛措施,确保工程安全和泄洪畅通;对已批准报废但未采取报废措施的小型水库,仍按运行水库对待。所有小水库都要进一步落实防洪防汛责任制,认真做好各项度汛准备工作,特别是对位置重要的病险小水库,汛前要低水位或空库运行,汛期必须确定专人看管。要落实通信、预警措施,制定发生险情时及时抢防和安全转移群众的预案,随时做好应对突况的准备。要在确保防洪防汛安全的前提下,实行科学调度、蓄泄兼顾,充分发挥水库工程的综合效益。

(二)河道防洪防汛。**、**河是我市防洪防汛的重点,其防洪标准是:**水文站洪水流量4600立方米/秒,警戒水位150.00米,保证水位153.50米;**河**水文站洪水流量4600立方米/秒,警戒水位120.50米,保证水位123.50米;**河**水文站洪水流量2050立方米/秒,警戒水位111.50米,保证水位113.50米。

1.**:当**水文站出现2000立方米/秒洪水时,沿河乡(镇)、村领导要带领抢险队伍密切注视险工地段,保证堤防安全。当**水文站洪水流量达3000立方米/秒时,市防洪防汛抗旱指挥部主要领导要上堤坐阵指挥,全力组织防洪防汛抢险队伍和群众上堤日夜监护,防洪防汛物资要运到险工地段,**县段要保证不能让洪水漫堤或决口,**河滩区及两岸防洪防汛任务较重的村要做好群众及其贵重物品的撤离准备,岳滩村群众要开始转移。当**水文站洪水流量达到4000立方米/秒时,要全力以赴保障**两岸大堤安全,力争洪水安全下泄;同时,要组织好**河及沿岸村庄群众安全转移。

2.**河:当**水文站出现1500立方米/秒洪水时,沿河乡(镇)、村领导要组织力量抢护险工地段。当宜阳水文站洪水流量达2500立方米/秒时,要组织抢险队伍日夜监护大堤,将防洪防汛抢险物资运到险工地段,做好抢险准备工作。当**水文站洪水流量达到4000立方米/秒时,市防洪防汛抗旱指挥部主要领导要上堤坐阵指挥,全力防守**河左堤,力争洪水安全下泄;同时,**河及沿岸村庄要组织群众利用一切交通工具,向安全地带转移人员、抢运贵重物品。

有关乡(镇、区)和单位要按照各自分工,认真落实河道防洪防汛措施,确保标准以内洪水度汛安全。如遇超标准洪水,要按照《**市防御超标准洪水预案》,全力抢护,特别是要认真落实人员的迁安救护措施,保证能够撤得出、安置得下。此外,沿河乡(镇、区)要认真落实河道堤防涵闸防洪防汛责任制,汛期安排专人管护,发现问题认真处理,及时消除隐患,确保工程安全度汛。

(三)灌区渠道防洪防汛。渠道防洪防汛主要涉及**干渠、**渠和**渠。对渠道上的填方坝、节退水闸、涵洞等工程,各有关工程管理单位要做好检查维修工作,汛期派专人管理,及时分段退泄洪水,防止山洪暴雨损坏工程;要做好各排水、退水渠道的清淤疏通工作,确保排、退水畅通。对**渠,要重点保护好渠首枢纽工程及渠道险工地段,确保汛期不出问题。**镇、**镇、**乡、工业区管委会要特别重视**渠的防洪防汛工作,**、**庄两处退水闸汛期要打开,防止洪水漫渠、造成灾害。同时,严禁向渠道内堆放秸秆、倾倒垃圾,各乡(镇、区)要加大宣传和查处力度,避免形成人为阻水障碍。

(四)丘陵山区和低洼涝区防洪防汛。丘陵山区暴雨形成快,易发生山地灾害和局部突发性灾害,防范难度较大。有关乡(镇、区)、村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干部群众的防灾和主动避灾意识,并及早动手,对所辖范围内的坑塘、**坝、过路沟涵、易滑坡坍塌的山丘区段和易暴发洪水的沟河进行认真检查,发现隐患及时处理。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山洪灾害多发区的管理和山区城乡建设的指导,坚决制止人为诱发山洪灾害的活动和行为。一旦发生强降雨,要按照我市制定的《防御暴雨山洪灾害预案》,落实各项防灾救灾措施,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所有乡(镇、区)都要对辖区内的危窑、危房、校舍、乡村企业厂房、仓库等仔细检查,并及时加固维修;对无力加固维修的,采取果断措施,做好迁移安置工作。

对**河滩区、**、**县、**村等低洼易涝区,有关乡(镇)、村要组织群众清除排涝渠内杂物、淤泥,严防麦收、秋收期间向渠道内堆放秸秆、倾倒垃圾,保证汛期排涝畅通。对排涝站要做好检查、维修,对排涝机械设备要及时维修试车,保证汛期能够投入正常运行。要发扬顾全大局、团结治水的精神,做到节节排水,上游段不扩大排水,下游段不拦堵来水,确保小雨及时排、大雨无大灾,最大限度地降低洪涝灾害。

(五)城镇防洪防汛。市区及各乡(镇、区)要保证标准内降水不成灾,遇超标准洪水有应急措施。汛前,要及早组织力量,全面检查排水系统,疏通排水沟道,检修下水管道及涵闸、站等,保证设备完好和汛期排水畅通。如遇超标准降水,要扩大排水出路或组织抽水排涝,确保能源、交通、通信等重点生活设施正常运行和居民正常生活。市区及各乡(镇、区)内的单位、企业、厂矿、学校,都要对本单位的办公楼房、厂房、仓库、住房、校舍等进行认真检查,发现危房及时处理,确保安全度汛。市建设部门要按照市区防洪防汛工作方案和防洪预案督促相关部门落实责任,加强对市区排洪排污工程的管护,特别要加强对偃登路排污渠、**渠及过堤涵闸的管护,落实抢险措施,保证市区排洪安全。

(六)行业防洪防汛。市工矿企业、公路交通等行业主管部门要认真抓好本行业的防洪防汛工作,要指定专人,建立机构,确保防洪标准内安全生产,并根据本行业防洪特点制定防洪预案。各工矿企业要对其防洪防汛设施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避免恶性事故发生,保证职工人身安全和生产安全;市国土资源部门要重点做好地质灾害的排查防范工作;市交通公路部门要对桥涵、路基、站场及沿路山坡地段进行检查,排查隐患,保证标准内洪水安全运行。对超标准洪水要制定迂回通行方案和抢修措施,一旦遭遇洪水威胁和破坏,全力抢护,保证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抢修任务,恢复正常运行。

二、确保今年汛期安全的主要措施

(一)抓紧做好防洪防汛检查,落实安全度汛措施。各乡(镇、区)、各有关部门要认真组织防洪防汛检查。市水利部门和工程管理单位组织检查水库、河道、自流灌区等工程设施;市建设部门组织检查市区排水渠、下水道、泵站、涵闸等工程设施;市交通公路部门组织检查桥涵、路基、站场、沿路山坡地段等工程设施;市工矿企业主管部门组织检查工厂、矿山、矿井等工程设施;有关乡(镇、区)负责检查山地灾害易发区和低洼易涝区安全情况;中小学校舍、危房等由市教育主管部门和各乡(镇、区)共同负责;市国土资源部门要认真做好可能诱发地质灾害地区的排查工作。其他有防洪防汛任务的部门和单位,也要按照职责分工,积极主动搞好汛前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和薄弱环节,有关乡(镇、区)和部门要明确责任单位,提出切实可行的处理措施,限期逐项落实,保证安全度汛。

(二)抓紧度汛工程建设,加大清障力度。今年市政府根据汛前检查情况,按照轻重缓急安排了一批度汛工程。市水利部门要尽快拿出工程实施方案,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加快工程进度,保证在主汛期前完工。对没有资金加固处理的,要逐项落实应急度汛措施,做到重点防守。此外,对往年已完成的河道险工加固和小水库除险工程,要加强观测防守,及时维修完善,保证汛期安全。

要继续加大清障力度,对超出**、**河规划线和一些水库溢洪道内的阻水障碍物,按照“谁设障、谁清除”的原则,限期组织清除;禁止在行洪河道内乱挖河沙、倾倒垃圾、种植树木等阻水障碍;主汛期内河道采砂一律停止,人物撤离,确保安全。任何单位和个人在河道管理范围内进行开发和修建各种工程设施,都必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河道管理条例》和《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有关规定》的要求,报市水利部门审查批准后方可实施。对河道管理范围内的非防洪工程建设项目,市水利部门要加大检查力度,督促各项安全度汛措施的落实。

(三)进一步落实防御超标准洪水措施。各乡(镇、区)、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市防洪防汛抗旱指挥部下达的防御超标准洪水预案,结合各自实际和具体任务,制订详细的实施意见,包括分洪组织领导、技术措施、车辆物资准备、安全转移等内容,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市建设部门要修订完善城市防洪防汛预案,落实防御超标准洪水措施,保证市区度汛安全。

(四)做好物资储备、车辆落实和抢险队伍组织工作。各乡(镇、区)、各有关单位要按照《**市市级防洪防汛物资储备管理办法(试行)》,加强防洪防汛物资储备和管理工作。市防洪防汛主管部门要对防洪防汛物资仓库进行一次清查,及时补充更新防洪防汛物资。市商务、供销等部门要按照市防洪防汛抗旱指挥部下达的计划,代储防洪防汛物资。各乡(镇、区)要动员乡村群众储备必要的防洪防汛物资、抢险工具和器材,沿河及水库周围群众可就地取材,备足所需的土牛、块石、木桩等抢险料物,确保防洪防汛抢险时拿得出、用得上。

市公安局要负责落实20辆防洪防汛指挥抢险专用车,并做好“四况”检验和驾驶员的组织培训工作。市交通局、公路局要各自做好25辆载重卡车和100名装卸工的落实工作,并将车牌号、驾驶员、装卸工名单、联系电话报市防洪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备案。

各乡(镇、区)要组织落实以青壮劳力为骨干的群众性防洪防汛抢险队伍,组织精干的抢险突击队,做到定领导、定人员、定地段、定工具,分工明确,责任到人。要针对可能发生的险情种类和出险地段,进行针对性的抗洪抢险技术培训及抢险演习,不断提高抢险水平。

(五)加强防洪防汛通信和汛情测报工作。市通信部门要全面检修通信设备,确保市防洪防汛抗旱指挥部与上级防洪防汛部门、中型水库、各乡(镇、区)之间通信畅通。同时,要保证市防洪防汛抗旱指挥部领导在汛期移动通信工具畅通。市水利局要检修、调试无线通讯网络设施,保证汛情、雨情、工情和防洪防汛指令的及时传递。遇到紧急情况时,防洪防汛通信可以与通信、电力、公安等部门的通信联网,必要时利用电视、广播电台汛情通报,下达防洪调度命令。市气象部门要及时提供气象预报信息,尤其要做好较大范围内降雨短时预报,尽可能提高预报精度,做到通报准确及时。

(六)坚持防洪防汛抗旱并举,积极推进“两个转变”要积极转变防洪防汛抗旱工作思路,稳步推进“两个转变”:即坚持防洪防汛抗旱并举,实现由控制洪水向管理洪水转变,由单一抗旱向全面抗旱转变,为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各乡(镇、区)、各有关部门要认真总结近年来防洪调度方面的经验和教训,进一步完善洪水调度方案。对水库、河道等工程,要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加强科学调度,坚持除害兴利结合,防洪抗旱并举,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综合效益。

(七)做好灾害统计和减灾效益分析工作。各乡(镇、区)、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洪涝灾害统计和减灾效益分析工作,严格执行国家防总下发的水旱灾害统计报表制度,做到实事求是、及时准确。市防洪防汛与民政部门要相互协调,密切配合,统一标准,严防乱报、错报。若发生灾情造成人员伤亡或重大财产损失,所在地防办人员必须到现场核实,逐级上报,不得越级上报或由其他部门代报,不得隐瞒或夸大灾情。

(八)加强防洪防汛办公室自身建设,提高工作效率。要按照国家防总及省、市防洪防汛指挥部关于防洪防汛要逐步实现正规化、规范化和现代化的要求,切实加强防洪防汛办公室自身建设。高度重视人才培训工作,加强计算机应用技术、防洪防汛抢险技术、洪水调度技术培训和防洪有关规定及理论知识学习,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理论水平。加强规章制度建设,健全防洪防汛交接班、值班、请示汇报、汛情会商、汛情等项制度,并严格遵照执行。市防洪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在整个汛期要安排双人全天候24小时值班,并由一名副科级以上领导带班。汛期工作人员应及时、准确了解天气预报、雨情、水情、工情、灾情,对来往文电,要按照职权范围及时呈报带班领导,做到急事急办、特事特办,迅速准确上传下达防洪防汛信息,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三、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一)强化全社会防洪意识。《防洪法》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防洪工作的统一领导,组织有关部门、单位,动员社会力量,依靠科技进步,有计划地进行河道治理,采取措施,加强防洪工程设施建设,巩固、提高防洪能力。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防洪工程设施和依法参加防洪抗洪的义务。”各乡(镇、区)、各有关部门要通过各种途径,宣传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教育广大干部群众牢固树立居安思危、常备不懈的思想,积极主动地做好防洪防汛工作。

(二)进一步落实防洪防汛责任制。《防洪法》规定:“防洪抗洪工作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统一指挥,分级分部门负责”。乡(镇、区)和各有关部门要按照《防洪法》有关规定,进一步落实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各种防洪防汛责任制,实行依法办事。各乡(镇、区)主要负责人要对本辖区的防洪防汛工作全面负责,做到思想到位、指挥到位、投入到位。市里已调整充实了防洪防汛指挥部成员,明确了责任分工。各乡(镇、区)也要抓紧建立健全防洪防汛抗旱指挥部成员分工责任制,并落实有关部门防洪防汛责任制和防洪防汛职能部门岗位责任制,对防洪工程建设的责任人实行终身责任制。汛前,各乡(镇、区)和各部门负责人要深入分包防区检查防洪防汛工作,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解决存在的实际问题。洪水到来时,要现场指挥,确保安全度汛。新晨

(三)严明纪律,依法防洪防汛。各乡(镇、区)、各部门要树立全局观念,严格执行防洪防汛纪律,服从调度指挥。水库、河道管理部门要严格执行市里下达的调度运用计划,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越权调度。有报汛任务的单位要按规定及时准确地向省、市防洪防汛部门上报雨情、汛情。各乡(镇、区)和各有关部门要及时主动向市防洪防汛抗旱指挥部汇报本单位防洪防汛情况。市防洪防汛主管部门要按照国家防洪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的统一要求,及时如实上报雨情、汛情、灾情。

要进一步宣传《水法》、《防洪法》、《河道管理条例》、《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实行依法防洪防汛。对违抗、拖延执行洪水调度命令,不按时分洪、泄洪,借故聚众闹事,干扰工程管理和防洪防汛秩序;拒不清障或设置新障;擅自在险工河段挖砂,不听劝阻;破坏或盗窃防洪防汛工程设施、防洪防汛物资和通信、水文测报设施;贪污、挪用防洪防汛救灾经费;、违章操作造成损失的单位和个人,都要依法追究直接领导和当事人的责任。情节严重者,移交司法机关依法惩处。

对在防洪防汛抗洪、抢险救灾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市政府将给予表彰和奖励。

防洪安全管理制度篇2

【关键词】水库;防洪;管理

1.管理体制

水库管理,以行业划分主要有水利、电力两个部门,分别管理所辖水库。以发电为主要任务的水库,由水库(电站)所在电网的电业管理单位实施管理;以防洪为主要任务或具综合利用效益的水库,按行政区划,由各级水利部门管理。一般而言,中小型水库由县及县以下水利行政部门管理,大型水库由省级水利行政部门管理,多以专设的水库管理局具体实施管理。

为协调水利、电力部门的管理关系,原水利电力部下达了防洪调度职责分工的通知,规定:“兼有防洪任务的水库,汛期水库水位在汛限水位以上的防洪库容由流域或省防汛指挥部负责调度,电力部门配合协作。在汛限水位以下部分的兴利库容,由有关电管局、省电力局调度,”即任何水库汛期服从防汛调度。

2.管理内容

水库防洪管理包括基础工作、经常性工作、洪水预报及洪水调度几方面。主要是水库防洪工程设施管理和防洪调度管理两个方面,分述如下:

2.1防洪工程设施管理

水库各部分建筑物在长期运行过程中,受外部荷载和各种因素作用,工况处于变化状态,严重时将影响安全运行和设计效益的发挥。因此,要做好常规的观测、保养、维护,发现重大险情,必须及时处理。

水库建筑物的工况变化是缓慢的,且不易直觉发现,需借助一定的观测设备和手段,进行全面系统地观测。观测的项目,因水库规模和特性不同而有所侧重,一般包括有:变形观测、位移观测、固结观测、裂缝观测、结构缝观测、渗流观测、荷载及应力观测、水流观测等。通过对观测资料的整理分析,据以指导水库控制运用、维修以及必要时采取除险加固措施。

水库工程设施维修是一项经常性的管理工作。按建筑物功能分述如下:

2.1.1挡水建筑物维修

常见的挡水建筑物有土工建筑物、混凝土建筑物、浆砌石建筑物三类。土工建筑物的维修主要包括土体裂缝处理、土堤与基础防渗处理及土体滑坡防治;混凝土建筑物的维修主要包括表层处理、裂缝处理及防渗处理;浆砌石建筑物的维修主要包括裂缝处理、渗漏处理和滑塌处理。

2.1.2泄洪建筑物维修

水库泄洪建筑物本身有溢流坝段、专设的溢洪道以及泄洪洞等,其维修管理范围还延伸到下游部分行洪河道。这些建筑物关系到能否安全泄洪,其管理至关重要。因此,要特别重视维修、保养管理。长江流域有些水库在其泄洪设施运用中,已出现了一些问题,并实施和探讨了解决办法。

①溢洪道过水能力不足:这主要是由于设计时所依据的洪水资料系列不足,设计洪水偏小所致,需通过修订设计洪水、加大溢洪能力或增辟溢洪道解决。

②消能设施及下游泄洪道破坏:出现这种情况,要修复并加固消能设施和溢洪道。溢洪道水流受阻紊流的,要调整洪道走向,使泄水通畅。

③溢洪道阻水:由于管理不善及自然破坏,在溢洪道进口设置拦鱼设备及溢洪道边墙附近山体滑塌导致阻水,须及时清除。

④陡坡底板损坏:陡坡过陡或底板设施排水不畅,易造成陡坡底板损坏,须及时研究方案并进行处理。

2.1.3引水建筑物维修

常见的引水建筑物有坝内或岸边涵管及隧洞,裂缝漏水是其主要险情。造成的原因除有设计、施工方面的因素外,也存在管理方面的因素,在工程上往往视具体情况分别采用地基加固、回填堵塞、衬砌补强、喷锚支护、灌浆等措施进行处理:

2.2防洪调度管理水库防洪调度管理

按其实施阶段划分,包括有编制洪水调度规程、编报年度度汛计划、实时洪水调度及汛后调度总结几个方面。

2.2.1编制水库防洪调度规程

防洪调度规程是水库管理单位依据设计文件按现状工情、水情编制的水库现状防洪标准、运用方式、操作程序、调度权限的基本调度文件。规程经防汛主管部门批准后,成为指导水库防洪调度的法规性文件。编制水库防洪调度规程,须明确水库的水利任务,尤其要明确其防洪任务,如对下游不承担防洪任务的则以保证水库安全为前提编制。

水库防洪调度是水库调度的最重要部分,但水库调度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其规程也是统筹制定的。因此,常常是统一编制水库调度规程,包含除害兴利各方面,而把防洪调度作为重点的部分编制。

2.2.2编报年度度汛计划

水库防洪调度规程是指导水库较长时间的防洪调度文件,但还不是当年年度的运行计划。年度度汛计划则是指导当年水库度汛的预案,更具现实性。水库年度度汛方案是以水库防洪调度规程为依据(如无调度规程,当以规划设计文件为依据),确定或确认当年水库的防洪标准,当年水库所必须控制的汛限水位、防洪高水位及收水时机,并对不同量级的洪水制订相应的蓄泄方式。年度计划中应十分明确各级洪水调度的权限,强苎责任制c对可能发生的特大洪水要有应急措施方案,包括临时加大泄洪量的爆破措施,全面做好防大汛的尽想、组织、物资准备。水库年度度汛方案,每年都需修订、完善并上报主管防汛部门,经批准后于当年实施。

2.2.3水库实时洪水调度

实时调度是调度规程及年度计划的实施过程。由于实际出现的洪水过程不可能与历史上已发生的完全相同,故在水库防洪调度管理中,应针对一次面临(或预报)的洪水,参考当时的天气发展趋势,依据水库工程状况和蓄水情况及下游水情和河道承泄能力等,做好实时洪水调度。这是对一场洪水调度成败的关键所在。

进行洪水实时调度必须符合水库既定的防洪调度原则,正确处理防洪、兴利关系,兼顾上下游关系,防止不顾防洪安全盲目蓄水和片面强调水库安全有损兴利蓄水的倾向。

3.结语

为了便于评价水库的防洪调度效果,不断提高水库防洪调度水平,应建立汛后或年末水库防洪调度总结制度。对水库防洪调度进行总评价,阐明水库防洪调度中正确的调度过程及失误之处,今后应吸取的教训等。 [科]

【参考文献】

[1]刁艳芳.双标准的水库防洪预报调度方式研究及其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10.

防洪安全管理制度篇3

一、提高防洪减灾认识

1.充分认识防汛工作的重要性。近年来,我市极端天气频繁出现,汛期降雨特别集中,特大暴雨年年发生,高强度暴雨分别导致我市20*年“4.12”和20*年“5.28”等特大洪灾,人民生命受到严重威胁,国家财产遭受严重损失,中小河流防洪问题十分突出,*水库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今后一段较长时期,防洪减灾工作形势依然十分严峻,防汛工作仍然是我市水务工作非常重要的任务。

2.严格落实防汛责任制。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完善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内容的各项防汛责任制,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任务,规范工作程序,提高防汛能力。各地要不断完善防汛监督机制,加强责任制落实情况的检查,建立考核考评制度,凡因责任不落实,工作不得力,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依法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二、加强县(区)、乡(镇)防汛办能力建设

1.加强防汛指挥、调度和监测、预警的硬件建设。县级防汛办应具备日常办公、防汛会商、昼夜值班等需要的场所;配备能适应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所需的信息采集、传输等设备,如计算机、传真机、复印机、数码照相机和摄像机等设备。乡镇防汛办应具备上传下达和指挥调度的硬件条件,满足24小时防汛值班要求。

2.充实专业技术人员。县级防汛办在人员数量上要能满足汛期24小时不间断值班需要,其中专业技术人员应占总人数的三分之二以上,并保证水工类专业、计算机和网络维护类专业的合理结构。乡镇必须每年在汛前将防汛抗旱指挥机构调整充实到位,指挥部由乡(镇)政府主要领导担任指挥长,乡(镇)分管领导兼任办公室主任,在汛期确定1-2名相对固定的工作人员。

3.加强经费保障。各级财政要本着应保尽保的原则做好防汛经费保障工作,特别是要确保设备更新和维护、抢险救灾装备、物资、人员和办公经费的保障。

4.修订和完善预案。县(区)、乡(镇)防汛办要在每年汛前修订和完善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山洪灾害防御预案、*水库度汛方案及防洪预案,要根据当地实际,提高各项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三、加强小型水库安全管理员队伍建设

1.严格聘用条件。各地要按照有关规定落实小型水库安全管理人员,小(一)型水库安全管理人员不少于2名,小(二)型水库安全管理人员不少于1名。水库安全管理员实行一年一聘制,水库管理员不得同时担任二座或多座水库的管理工作;乡(镇)水管站人员不得兼任水库安全管理员;无特殊情况一般也不聘请社会事务多的人员(如乡、村干部)担任。

2.加强业务培训。县(区)防汛办每年汛前要对聘用的水库安全管理人员进行针对性培训,培训内容包括:防洪和水利的法律法规,水库管理员的工作职责和工作内容,水库日常巡查的要求和方法,水库可能发生险情的种类和应急措施。培训考核合格后由各县(区)水行政主管部门颁发水库管理人员上岗证,准予上岗,同时签订水库安全管理合同,明确责任和权益。

3.加强队伍管理。各地要制定水库安全管理员考核管理办法,印制统一的《巡查日志》,加强对水库管理员巡查观测、查险、报汛、水库日常管护等情况的督查和考核。每年汛前要对水库安全管理人员进行重新聘用,对上年度考核不合格的不得续聘。县(区)防汛办不得将水库安全管理员的日常考核全权委托乡镇。各地不得截留、挪用省、市下拨的水库安全管理人员补助经费,并按上级有关要求落实县(区)补助经费。

四、加强*防汛安全管理

1.建立*档案。*安全度汛问题逐年凸显,汛前,各地要开展调查摸底和隐患排查工作,建立*安全档案。乡镇要建立全部*档案,县(区)防汛办要建立危险*档案并报市防汛办公室备案。*档案要包括每座*的基本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养殖经营者、威胁人口和防汛责任人及联系方式。

2.建立*防汛责任制。*的防汛工作实行属地法人代表负责制,每一座*都要落实一名村干部为防汛行政责任人;对库容大、下游人口密集或有重要基础设施的*,还要同时确定一名乡镇干部为防汛行政责任人,防汛行政责任人对*安全管理负总责。县(区)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监督、指导各乡镇的*安全管理工作。

3.明确管理责任主体。农村集体所有的*,由当地村民小组承担管理责任,村民小组负责人为*管理责任人;其他单位和个人所有的*,由单位负责人或*所有者为管理责任人。*管理责任人负责做好*安全的各项具体管理工作,并要按有关要求,开展汛期安全检查,落实防洪预案和抗洪抢险措施,及时消除安全隐患,确保工程安全和下游群众安全。

五、加强山洪灾害防御工作

1.山洪灾害防御重在“防”。要采取科学预防和主动避让措施,做到全面规划,防治并重,以人为本,确保安全。

2.加强普查。各级国土部门要开展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山洪地质灾害点的普查工作,划分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和安全区,编制防治规划,层层制订山洪地质灾害防御预案。

3.落实责任。国土部门要在对山洪地质灾害点普查的基础上,每年汛前指导各乡镇对山洪地质灾害隐患点再次排查,发放明白卡,落实乡村干部联户防范责任人,建立群测群防网络体系。按照测报有设施、预警有手段、转移有路线、避灾有地点、安置有方案、生活有着落、防疫有保障的要求落实责任。

4.加强监测预警。各级防汛办要密切关注山洪灾害易发区的雨情,气象部门要加强山洪灾害易发区雨情监测,国土部门要及时通报滑坡、泥石流的实时监测信息,各乡镇要及时将信息传递到村、户,提前转移危险区的群众,避免人员伤亡。

5.建立责任追究制。各地在审批建房时要杜绝切坡建房,已经切破建房的地方,要指导群众采取削坡,减载或修建平台、排水沟、挡土墙等措施,减少山洪地质灾害的发生。受山洪灾害严重威胁的地区,要采取有力措施,将群众住房有计划逐步搬迁至安全地带,确保人民生命安全。

6.建立预警系统。各地要按要求建立山洪灾害预警系统,充分发挥预警系统在防御山洪灾害中的作用。各县(区)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协同做好山洪灾害预警系统的建设、运行和维护管理工作。

7.加大宣传教育。各地要进一步加大山洪地质灾害防御知识宣传教育工作,提高群众防灾避灾意识,做到科学防灾,主动避灾。山洪灾害易发区的乡镇、村要组织群众进行防灾避灾演习,提高群众的防范意识和自救能力。

六、加强防洪指挥调度

1.高度重视防洪调度。各地要科学制定水库安全度汛方案,既要确保水库安全运行,又要发挥水库防洪蓄水能力,既要发挥单一水库拦洪、蓄洪作用,又要发挥流域水库群的作用,由单一工程防洪减灾调度向流域性防洪减灾调度转变,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在确保工程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洪水资源。

2.加强防洪能力建设。各地要进一步加强水库除险加固工作,加强防汛指挥系统建设,充分发挥水库安全管理人员的作用,加强水库和小流域水雨情监测,增强预见性,提前做好迎战洪水的各项准备。

七、提高防汛应急抢险能力

1.加强抗洪抢险专家队伍建设。县级防汛抗旱指挥部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抗洪抢险专家组,由责任心强、经验丰富的有关技术人员组成,为科学指挥抗洪抢险提供技术支撑。

防洪安全管理制度篇4

一、进一步提高防洪减灾的意识

近年来,全球气候异常,极端天气频繁,全县洪涝、干旱、台风和地质灾害每年都有发生。全县有79个行政村受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山洪地质灾害的威胁和侵害,其中列入省级地质灾害隐患点达16处。此外,病险水库数量多、工程防洪标准低、水库出险也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防洪减灾工作形势相当严峻。为此,各乡(镇、场)要进一步落实以行政首长责任制为核心的各项防汛责任制,规范工作程序,各防指成员单位要明确职责和任务,提高防汛的整体效能。要不断健全和完善防汛监督机制,建立考核评估制度,加强对乡(镇)、部门责任制落实情况的检查。各乡(镇、场)要在每年汛前修订和完善具有科学性和操作性的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山洪灾害防御预案,水库、重点山塘和堤防防洪预案及度汛方案。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突出抓好“预防、避险、救灾”三个重要环节,坚持提前转移群众制度,努力减少洪涝灾害损失。

二、加强县、乡(镇)防办能力建设

(一)加强防汛指挥硬件建设。县防办除具备正常办公用房外,应单设会商室、值班室,配备卫星云图接受系统以及微机、打印机、传真机、复印机、数码照相机和摄像机等设备。乡(镇)防办应具备上传下达和指挥调度的硬件条件(电话、传真机),满足防汛24小时值班要求。

(二)充实防办工作人员。县级防办不少于3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应占总人数的三分之二以上,并注意技术人员专业的合理结构。乡(镇)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必须在每年汛前调整充实到位,由乡(镇)政府主要领导担任指挥长,分管领导任副指挥长兼办公室主任,在汛期确定1-2名相对固定且熟悉业务的工作人员。

(三)强化经费保障。要本着应保尽保的原则做好防汛经费保障工作,县级防汛专项经费列入县级财政预算,确保防汛设备、物资、人员和办公经费的需要,同时,要切实将防汛值班补助与防汛抢险人员补助等经费落实到位。各乡(镇、场)要保证一定的防汛支出,用于水库、山塘等重点工程的调度、抢险和防汛值班等开支。

三、加强小型水库安全管理

(一)严格人员聘用。各乡(镇)要按照有关规定落实小型水库安全管理人员,每座小(一)型水库不少于2名,每座小(二)型水库不少于1名。水库安全管理员实行一年一聘制,水库安全管理员不得同时担任二座或多座水库的管理工作;乡(镇)水管站人员不得兼任水库安全管理员;不得聘请与防汛有利益冲突的人员,电站业主或承包养殖人员不得兼任水库安全管理员,无特殊情况一般也不聘请社会事务多的人员(如乡、村干部)担任。

(二)强化队伍管理。要建立健全小型水库大坝安全管理责任制,规范完善水库值班、巡查、报汛工作。要制定水库安全管理员考核管理办法,印制统一的《巡查日志》,防办要加强对水库管理员巡查观测、查险、报汛和水库日常管护等情况的督查和考核。每年汛前要对安全管理员进行调整和充实,对上年度考核不合格的不得续聘。

(三)加强资金管理。各乡(镇)要加强对小型水库安全管理补助资金的管理,做到专款专用,不得截留或挪用省、市、县下拨的水库安全管理人员补助经费。

四、加强山洪地质灾害防御

(一)加大宣传力度。加大山洪地质灾害防御知识宣传普及力度,提高群众防灾避灾的意识和自救能力。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的乡(镇)、村,要组织群众进行防灾避灾演习活动。制作明白卡,将转移路线、时机、安置地点、责任人等有关内容发放到每户。要制作标识牌,标明安全区、危险区、转移路线、安置地点等。

(二)抓好普查和防治规划。国土资源部门要部署开展全县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山洪地质灾害点普查工作,登记造册,划分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和安全区,做好防治规划,负责层层制订山洪地质灾害防御预案。

(三)加强监测,及时预警。气象、水文部门要密切关注山洪灾害易发区的雨情水情,并及时通报。国土资源部门要及时通报滑坡、泥石流的实时监测信息。各乡(镇、场)要及时把信息传递到村、户,提前转移危险区的群众,尽可能避免人员伤亡。

(四)规范建设行为。对桥梁、集镇规划选址等涉及山洪地质灾害的建设项目,应充分征询国土资源和防汛部门的意见。对不符合防洪规划的项目实行否决制。按照谁批准谁负责的原则,杜绝新的切坡建房,对违规审批人员制定处罚制度,对违规建筑予以拆除。对历史存在的切坡建房问题,可采取搬迁到安全地带或协助群众采取削坡减载及修建平台、排水沟、挡土墙等措施,减少山洪地质灾害的发生。

(五)建立责任追究制。切实落实防御山洪地质灾害的行政责任制和部门分工负责制,把责任具体落实到人。国土资源部门要在对全县山洪地质灾害点普查的基础上,每年汛前指导各乡(镇)政府对山洪地质灾害隐患点再次排查,发放明白卡,落实乡村干部联户防范责任人,建立群测群防网络体系。

(六)成立山洪地质灾害防御中心。县防汛抗旱指挥部要组建由气象、国土资源和水利等部门组成的山洪地质灾害防御技术中心,当预报未来有较大降雨过程时及时组织会商,及时山洪地质灾害预警信息。

五、加强流域防洪指挥调度

(一)加快防汛指挥系统建设。各地要尽快启动中型及重要小(一)型水库水文自动测报系统,统一标准,统一技术,统一接口,统一管理,并安排专人具体负责。要采取多种形式培养和建设一支掌握信息系统应用、管理技术的队伍,最大限度地发挥防汛指挥系统的功能和效益。

(二)建立流域水库群联调机制。既要发挥单一水库拦洪、蓄洪、削峰、错峰作用,又要发挥流域水库群的作用,由单一工程防洪减灾调度向加强流域性的防洪减灾调度转变。县防办要把流域防洪调度纳入重要工作内容,每年汛前组织协调有关水库工程管理单位建立梯级水库联调机制,制定洪水联合调度管理办法。水文、气象部门要密切监视雨情、水情,跟踪预报,及时相关信息,为县防指防洪调度及各级领导指挥抗洪抢险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三)建立情况通报和联动机制。县防办、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当地乡村要加强沟通和联系,及时通报情况,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水库在开闸泄洪和关闸蓄水时,必须经有管辖权的防指批准方可执行,并提前通知相关水库及乡、村,切实做好行洪安全工作。

(四)加强流域防洪非工程建设。县防指要创造条件加强小流域的水、雨情监测和洪水预报软、硬件建设,增长洪水预见期,为抗洪减灾提供更为科学的决策依据。

六、提高防汛应急抢险能力

(一)加强抗洪抢险救灾技术专家队伍建设。县防汛抗旱指挥部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抗洪抢险救灾技术专家组,由责任心强、经验丰富的有关技术人员组成,为科学指挥抗洪抢险救灾提供技术支撑。

防洪安全管理制度篇5

保障城市防洪安全是关系到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的大事,城市防洪工作是全国防洪的重点。建国以来,在治理江河的同时,进行了城市防洪建设,城市的防洪状况得到了改善,抗洪能力有了较大提高。但是,城市防洪工作仍然十分薄弱。有些城市的领导还存在着侥幸麻痹思想;城市防洪建设资金严重短缺;城市防洪机构和防洪责任制还不落实;城市防洪规划尚未制定和完善;现有工程设施的抗洪能力还很低,不能抗御较大的洪水。这种情况,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现代化建设很不适应。为了进一步做好城市防洪工作,保障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特对加强城市防洪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进一步完善落实城市防洪责任制

必须坚持实行以市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各种责任制。主要是抓思想动员,克服麻痹思想,提高各级干部、广大人民群众对防洪的认识;健全落实各级防洪责任制及水利、建设、交通等业务部门行政领导、技术、物资、通讯等各类人员的岗位责任制;抓防洪资金的筹集;抓城市防洪规划和城市防洪政策、法规的制定与实施;抓城市河道清障和《城市规划条例》、《河道管理条例》的贯彻执行等全局性工作;当洪水来临时,抓防洪抢险、抗洪救灾工作的组织指挥等。

二、建立统一的城市防汛指挥机构

目前城市防汛指挥机构大致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有统一的防汛指挥部,统管全市的防汛工作;另一种是分设城区和郊区两个防汛指挥部,分别由负责城建和农业的副市长分管。此外,有的城市防汛指挥部办事机构没有固定的编制,人员不稳定,与防汛工作的需要很不适应。建议城市组织统一的防汛指挥部,统一指挥调度全市的防洪、清障和救灾等项工作。

三、尽快制定和完善实施城市防洪规划

城市防洪规划,既要以江河流域规划为依据,又要密切结合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的实际情况,实行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处理好外洪、内涝的关系,对交通、渡口、桥梁、港口、环保、风景点都要合理安排。当前尚无防洪规划或规划不完善的大城市应抓紧制定或完善,应在一年内完成并上报。其他城市最迟不得超过两年。根据与大江大河有关的二十五个城市防洪骨干工程建设由水利部负责、建设部配合,其他城市维持现有体制的原则,沿江河城市在审查临江建设规划时,应当事先征求河道主管部门的意见,否则上级主管部门不予审批。二十五个城市的防洪规划应同时报有关流域机构审批。规划一经审批,就要按规划组织实施。尚未制定防洪规划,又没有设防的城市、工矿区,要制定应急措施。今后,在兴建城市,工矿区时,防洪设施的建设要同步进行。

四、加强城市防洪设施管理,狠抓清障工作

首先,要认真贯彻《水法》、《城市规划条例》、《河道管理条例》、《蓄滞洪区安全建设指导纲要》和防御特大洪水处理措施方案。第二,要建立健全城市防洪工程管理机构,负责工程的维修、管理和保护;要建立机动防汛抢险队伍;要储备一定数量的车辆、器材、照明、通讯设备,供防汛抢险使用。第三,要建立执法队伍,如成立公安派出所等,依法进行管理。

当前,要把清除河道阻水障碍,巩固清障成果作为重点抓紧抓好。各个城市要制定清障计划,限期完成任务,保证行洪能力。

五、加强城市防洪的水文测报、预报及通讯设施的建设和管理

要根据防汛工作的需要,做好水文站网规划和通讯规划,分期逐步实施。水文站网的布设,应满足洪水预报与防汛调度的需要。城市与省防汛指挥部之间的通讯以及城市内的区(县)防汛指挥部的通汛,必须保持畅通可靠。大、中型水利工程的雨情、水情、工情的测报及调度,要根据需要与可能,逐步实现自动化。防汛通讯,除了使用水利、电力、建设和邮电部门的设施外,在汛情紧急情况下,还可利用公安、广播电视、人民防空等部门的设施。防汛部门事前要主动同这些部门联系,争取这些部门的支持。

防洪安全管理制度篇6

【关键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防洪;生态;水土资源;体制机制影响

1.东荆河流域基本情况

东荆河是汉江下游南岸的分流河道,全长173公里,河口与长江相连,其分为上、下游两段,上游段由潜江龙头拐至中革岭,长118公里,河道蜿蜒曲折,宽窄悬殊;下游段从中革岭到三合垸,长55公里,河道沟网纵横,洲滩围垸众多,由于河道内大面积围垦挤占了行洪道,主河道槽窄处不足200米,汛期洪水泄流不畅。东荆河贯穿潜江、监利、仙桃、洪湖等县市86个乡镇(农场、办事处),是500多万人口赖以生存的母亲河,也是沿岸工农业生产的主要水源地,沿线120万亩农田靠之灌溉,16万余人直接取之饮用。为了缓解汉江中下游河道与上游洪水来量不相适应的矛盾,1956年在汉江下游修建了杜家台分蓄洪工程,1968年在上游兴建了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由此形成了由汉江中下游堤防为基础,丹江水库枢纽为骨干,包括杜家台分洪工程和沙洋以上14处蓄洪民垸在内的防洪工程体系。东荆河堤防每年都要承担夏防长江倒灌洪水、秋防汉江下泄洪水的双重任务。

2.2005年以来东荆河发生的三类事件简述

2.1东荆河“藻华”水质污染事件。2008年2月,监利县新沟镇紧邻的东荆河水质受到严重污染,致使该镇2个自来水厂位于东荆河的取水点因水质超标而被迫停止供水。经调查证实,主因是汉江水质污染所致。汉江枯水期流量偏低,而沿江城镇排放的工业、生活废水,大量排入汉江,其中富含氮、磷等营养物,导致汉江流域水质富养化。加之那段时间气温持续升高,水体各类水藻开始迅速蘖生、繁殖,同时藻类大量死亡,使水质混浊,出现“藻华”现象。应急对策是关闭兴隆闸阻汉江来水,启刘岭闸引长湖水流经田关后注入东荆河改善水质。事后,监利籍全国人大代表曾向全国人大会提交了自己撰写的《关于解决东荆河水污染问题的建议》的议案,完善流域环境保护统一、协调监管的体制和处理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机制。

2.2东荆河下游河段防汛条件得到改善。2010年7-9月间,下游仙桃、洪湖两市堤防迎战20年一遇的洪水。此间东荆河汛期防洪,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洪水在下游河段中段高水位滞留,原因是此段河道两岸泵站排出的大量渍水与汉江下泄的洪水汇合后,受阻于河道林木与洲滩围垸,泄洪不畅,形成上、下游水位偏低,只有此段堤防水位偏高现象;二是三峡及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分别对长江及汉江洪水的进行调节,将东荆河高洪峰化解为中低洪水位,把洪水控制在保证水位以下,不仅缓解了堤防压力,而且减少了两岸上防劳力,减少编织袋、砂石料、土工布、彩条布等主要防汛物料消耗,并且解放了沿岸生产力,为两岸各级政府在抓防汛抗洪的同时,统筹经济发展提供了水安全环境。

2.3堤防河道水土资源开发利用面临新难题。一直以来,东荆河河道水土资源的开发利用,上游河道与下游河道有明显的不同。上游河道由于经常性民垸滩地无水浸蚀,潜江、仙桃与监利两岸的民众主要以农田开发为主,按季节种植农作物;下游河道内民垸外的滩地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以自生的芦苇作为开发利用对象,之后,有速生阻洪意杨林栽植欲取代芦苇之趋势。堤防管理部门面对这样的违章水事案件,水政执法艰难。如洪湖东荆河堤防部门曾在汛期对新滩下游河道上违章阻洪林障进行8次强制清障。2011年东荆河出现春夏交替之际大旱。2012年,南水北调引江济汉工程开始在东荆河下游仙桃、洪湖河段修建2处橡胶坝节水工程,下游河道洲滩无高水位影响机率增大,河道内水土资源开发方式方法将发生新的变化,原芦苇地、阻洪林地有改造成渔池围网养殖之趋势。

3.南水北调工程对东荆河流域的影响分析

3.1流域防汛形势的影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竣工后,汉江下游的防洪标准,将从目前的10――20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汉江下游的综合治理和开发的速度将加快。从近年来的东荆河流域防洪实践也证明了,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对汉江洪水的调度,能极大地改善东荆河流域的防汛条件,更好地改善两岸各级政府防洪备汛、发展经济的水安全环境。但也要看到,汉江中游部分区间的洪水仍未完全控制,下游河道的安全泄量和堤防本身的防洪标准并未提升,东荆河中下游泄洪不畅的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防汛压力还很大。

3.2流域河道生态环境的影响。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政府通过农村安全饮用水项目,已使沿岸乡镇居民能够饮用到东荆河河水。东荆河橡胶坝工程建成后,不仅可保证乡镇安全饮水项目有足够的水源,而且还可在遇到2011年大旱年份时东荆河还有可灌溉农田的水源。东荆河上、中河段有常年固定水位保证后,使大面积水面养殖成为可能,相应地,下游河段常年性缺少冲击性洪水危害,民垸外洲滩开发围网养殖将更有可行便利。河道堤防管理部门如何加强生态保护,也是一个新的课题。

3.3河道堤防管理的体制机制改革。当前,东荆河流域从堤防到河道的水域,不仅有堤防管理部门专职堤防维护与河道防洪清障,还有渔政与海事履行管理水域事务,也有市县级水务局管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更有两岸行政区划下民众在民垸的洲滩上从事土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多龙治水管水的局面,有待通过改革调整来适应河道堤防的防洪、生态保护、及水土资源开发利用的等需求。

4.东荆河流域可持续发展对策

4.1实施河道工程整治项目。一是改善东荆河龙头拐进水口条件,有利于汉江洪水分流;二是对流域重点崩岸险段要加大整治力度,保障工程安全;三是对重点河道要进行整治,保证洪水畅通。

4.2实施流域统一的水土资源规划与保护制度。流域内的水土资源开发与水资源的分配、水工程管理,要建立相应的规划,出台相应的管理制度与约束机制,有效遏制各地区、各部门根据自身利益需求,各自为政、无序开发的行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河道水土资源的开发与防洪安全管理,水土资源的保护与需求的矛盾更加突出,建议省级政府制订相应的法规,对流域的水土资源开发利用及水资源的保护进行严格的管理。

4.3实施河道堤防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河道管理模式改革是重点,核心是维护河道资源功能和生态功能,重点是建立建设项目占用水利设施和水域补偿制度,方向是实行河道分级管理制度和推行河长制管理模式。改革后的堤管单位应精干高效,承担着政府委托之职责,负责水利工程的管理、运行和维护,保证工程安全和工程效益的正常发挥。科学分类进行管理,重点堤段应严格按照流域或区域内管理职能的分工,负责管理范围内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开发、利用,重点负责堤防工程的正常运行、维护,确保工程安全运用;一般堤段可按照“分级管理、分级负责、分级负担”的原则,“大而全”变为“小而精”,将堤管职能延伸到区域内河道,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开发和利用。

防洪安全管理制度篇7

关键词:防洪减灾政策控制洪水洪水管理

一、防洪法规体系的建立

二、中国洪水灾害特征

三、中国洪水管理政策展望

一、防洪法规体系的建立

19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50年代的100年间,中国主要江河都发生过历史最大或接近历史最大洪水,成为洪水灾害最严重的时期。这一时期黄河和长江因洪水而引起的演变,改变了中国的防洪形势:1855年黄河铜瓦厢改道,夺大清河入海,自此,淮河下游摆脱黄河袭扰,恢复独立水系;海河也因运道中断,减少了大运河对海河水系出路的束缚和限制;黄河本身由于铜瓦厢以下河行低谷,上游发生剧烈溯源冲刷,河道行洪水位大幅度下降,黄淮海平原防洪形势随之巨变。与此同时,长江自19世纪50年代起连续发生大洪水,先后冲开藕池口、松滋口,荆江河段,形成松滋、太平、藕池和调弦四口分流入洞庭的局面,长江中游的江湖关系以及荆江河段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江河治理中断,防洪设施破残不堪的情况下,洪水灾害造成了巨大损失,成为社会动荡和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到20世纪40年代末,中国江河洪水大多处于无控制或控制程度很低的状态,水系紊乱,河道排洪能力与流域产流量不适应,江河湖泊多不能抵御小洪水。全国共有堤防4.2万km,标准低,质量差;除第二松花江和辽河支流有个别防洪水库外,各河均无洪水调节控制水库,遇较大洪水,多造成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

鉴于这种形势,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防洪政策目标侧重于建设防洪工程,控制洪水,各大江河普遍编制了以防洪为重点的流域综合规划,基本方针是上蓄、下排,两岸分滞。到20世纪80年代末,各大流域基本上建成了堤防、水库、蓄滞洪区、分洪道(主要在海河和淮河流域)相互配合的防洪体系。

中国现代防洪法规体系的建立始于1988年7月1日颁布施行的《水法》,此后又制定了一系列与防洪有关的法规(见图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于1988年7月1日起施行。授权水利部为水行政主管部门。它的颁布标志着我国水资源和洪水管理进入法制化阶段。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人类不断地侵占洪水高风险区,防洪日趋重要。在我国水法中充分反映了这一趋势。《水法》中有关防洪的条款共有18条,就防洪规划、河道防洪管理、河湖防洪功能维持、防洪工程设施维护、防汛抗洪、制定防洪预案、洪水风险区的土地利用开发、洪水风险转移、蓄滞洪区安全建设和恢复补偿等方面作了原则规定,为洪水管理提供了法律保障。

《水法》中的有关规定比较原则,虽然为实施《水法》水利部建立了专门的水政执法机构,但因缺乏具体的实施条例、办法和制度,水法执行的难度较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于1998年1月1日起施行,是我国法制体系中灾害防治方面的第一部法律。

针对在经济建设中缺乏水患意识,洪水灾害损失不断上升;河道内建设缺乏管理,铁路、公路、油田以及许多穿河、临河建筑物严重影响行洪;缺乏规划或不按规划办事,蓄滞洪区安全运用难以实施;投入不足,江河治理严重滞后;事权划分不甚清晰,难以做到有序管理等方面的问题,需要制定一部专事调整防洪事业与防洪工作的防洪法,以推动依法治水的进程。

防洪法的章目包括总则、防洪规划、江河治理与防护、防洪区与防洪工程设施的管理、防汛抗洪与灾后救助、保障措施、法律责任和附则共八章。

防洪法就防洪工作的原则,规定“防洪工作实行全面规划,统筹兼顾,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的原则”(第二条)。“防洪工程设施建设,应当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第三条)。“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应当服从防洪的总体安排,实行兴利与除害相结合的原则”(第四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防洪工程设施和依法参加防汛抗洪的义务”(第六条)。

为实施法制管理,在防洪法中设定了规划保留区制度,规划同意书制度,占用河道审批管理制度,洪水影响评价报告制度,防洪投入由政府和受益者合理承担相结合的制度,蓄滞洪区的安全建设与补偿、救助制度,划定河道管理保护范围和防洪工程设施管理保护范围和防汛抗洪的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和部门分工负责制等8项管理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由1988年6月1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3号令施行。《条例》规定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为全国河道的主管机关。《条例》就河道的整治与建设、河道保护、河道清障、河道管理经费、违规惩罚等方面作了具体的规定。

《水土保持工作条例》于1982年6月30日由国务院实施。《条例》就水土流失的预防、水土流失的治理、水土保持的教育与科学研究、奖励与惩罚等方面作了具体的规定。

《关于蓄滞洪区安全与建设指导纲要》,由水利部制定,国务院于1988年10月27日通知执行。《纲要》要求全国蓄滞洪区制定防御特大洪水预案,运用顺序,绘制蓄滞洪区洪水风险图,建立完善的通讯与预报、警报系统,控制人口增长,采取多种形式的避洪迁安措施,试行防洪基金和防洪保险制度,实施合理的蓄滞洪区规划和管理,开展有关洪水风险、避洪迁安、政策法规教育与宣传等。

《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于1991年3月22日由国务院第77号令实施。《条例》的适用范围为坝高15m以上或库容1000000m3以上的水库大坝,或对重要城镇、交通干线、重要军事设施、工矿区安全有潜在威胁的坝高15m以下、10m以上或者库容1000000m3以下、100000m3以上的水库大坝。《条例》就大坝建设、汛时和平时管理、病险坝处理、违反条例的处罚等作了原则的规定。

《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暂行办法》由2000年5月23日国务院第28次常务会议通过,经第286号国务院令于2000年5月27日施行。为保障蓄滞洪区的正常运用,《办法》就补偿对象、范围、标准和补偿程序作了具体规定,蓄滞洪区运用后,对于区内农作物按产值的40%~70补偿,住房、家庭农业生产机械、役畜和家庭主要耐用消费品按水毁损失的50%~70%给予补偿。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灾后重建、整治江湖、兴修水利的若干意见》(中法[1988]15号文)提出了“封山植树,退田还湖;平垸行洪,退田还湖;以工代赈,移民建镇;加固干堤,疏浚河湖”的32字方针,标志着我国防洪减灾事业开始由单纯的河湖治理向全面洪水管理转折。

中国防洪减灾的行政主管部门是水利部,负责防洪规划、部级防洪工程建设和管理、河道治理等业务。在汛期,由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领导、组织、协调全国的防汛抗洪工作。

中国各大流域分别于20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制定了两次较为系统的防洪规划,目前正在制定第三次防洪规划。

转贴于二中国洪水灾害特征

(一)洪水灾害的社会影响

衡量洪水灾害社会影响的主要指标包括死亡、流离失所和失业等。

影响洪水伤亡的主要因素有(1)居住条件;(2)洪水预警报及预警报的提前量;(3)避洪转移系统;(4)紧急救援措施;(5)卫生防疫措施;(6)灾后社会救济与援助;(7)灾区居民经济实力;(8)洪水风险信息及防洪知识普及程度等。

居住条件的改善可明显减少直接的因洪水伤亡人数和流离失所人数。近年来,由于经济的发展,居住条件首先在经济发达地区得到较大的改善,土房和木结构住房迅速被砖混结构住房所取代,楼房得到普及;即使在经济不太发达的平原地区,目前楼房的普及率也已达到40%左右,预计今后十年内这一比例将上升到80-90%。遭遇洪水侵袭后,楼房可基本保证不倒塌,成为洪水风险区居民的安全避难所。

洪水预警报和避洪转移系统的建立可为洪水风险区居民提供更充分的采取避洪措施的时间和安全避洪的途径,从而有效地减少直接因洪水伤亡人数。

目前,洪水灾害发生后的快速救援手段已趋于完善,在近期历次洪水中发挥了救护濒危人员的重要作用,减少了因洪水伤亡人数。

历史上,由于洪水后疫病流行、饥谨等原因造成的死亡人数往往比直接溺毙的人数更多,动辄数以万计、十万计。近年来由于卫生防疫体系、医疗急救方法、灾后社会救济与援助体系的完善以及灾民自身经济实力的提高,因灾后疫病、饥饿等造成的罹病或死亡人数已大幅度减少。

洪水风险信息及防洪知识的普及程度与因洪水死亡人数的多少有直接相关。洪水风险区的居民若预先对洪水风险特性信息(洪水到达时间、淹没水深、淹没历时等)有所了解,则有可能在住宅建设、简易自救设备等方面作出相应的安排,以应付可能的紧急情况。普及洪水风险信息有多种方法,公开发行洪水风险图和在洪水风险区设置洪水特性标志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中国在这些方面的工作尚在起步阶段。

从国内情况看,因洪水伤亡人数呈不断减少的趋势。如长江1931年洪水死亡人数达14余万人,1954年洪水死亡人数为3万余人,1998年洪水死亡人数则减少到2000人左右,可以预见随着防洪安全保障体系的完善,今后因洪水伤亡人数还将进一步减少。

(二)洪水灾害经济损失的构成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较大,粮食生产在国民经济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洪水灾害损失的主要部分为农作物损失,因此在进行洪水灾害统计时,农田淹没面积、收成的减少成为最重要的指标。近几十年来,农业在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迅速减少,目前仅为10-20%,洪水灾害损失的主要部分已由农村转移到城市、工商企业、交通、通讯等方面。

另外,由于建筑物的抗洪防水性能不断提高,建筑物内部财产增殖,原来在洪水灾害损失中占主导部分的建筑物损失的比重也在不断减少,而内部财产损失比例呈增长趋势。

(三)间接损失的比例增加

历史上,由于各类经济活动在时空上相对独立,洪水的损失和影响多集中在淹没区内。随着社会各单元相互依赖程度的增加,现代社会已成为一个网络化体系,洪水灾害无论对这一网络的任一部分构成冲击或损坏,都将不同程度地影响和波及到网络的其他部分,造成越来越多的间接损失,有时这种间接损失甚至会超过由洪水造成的直接实物损失。

(四)防洪工程的损失增加

由于洪水灾害频繁,为防御洪水,经过数十年的建设,中国已构筑起了世界上最为庞大的防洪工程体系:水库85000余座,堤防26万km,以及大量的水闸、泵站等。每当发生较大的洪水,都将毁坏大量的防洪工程,造成较大的工程损失。据近来统计,洪水造成的水利工程损失的比例有时可占总损失的10%以上。

(五)工程失事的附加损失

防洪工程如水库、堤防等在防御洪水的同时也使洪水能量得以聚集,一旦失事,洪水的破坏力更大,尤其是在人口资产密集地区,有可能造成毁灭性的灾害,使损失放大。

截止到1980年,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大中小型水库垮坝共2976起,平均垮坝率(垮坝次数/水库总数)为3.4%。其中以河北1963年8月洪水期间刘家台、东川口、佐村、乱木、马河等五座中型水库垮坝失事和河南1975年8月洪水期间板桥、石漫滩两座大型水库垮坝失事造成的损失和影响最大。

总结“75.8”洪水垮坝的教训,开始推行大坝除险加固计划,平均垮坝率降至0.3%以下。即使如此,中国目前年均垮坝数仍有100余起,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堤防溃决虽较垮坝洪水的破坏能量小,但由于堤防多沿经济相对发达、人口相对密集地区的河道修建,一旦失事可能造成远大于无此堤防时的洪水损失。

防洪工程建设的目的是为了减轻洪水风险区的生命财产损失。据对50年来防洪工程的经济效益分析,可以看出,防洪工程的确有效地减少了洪水造成的经济损失,虽然防洪工程的失事有时也造成一些附加损失;但防洪工程是否减少了人员伤亡,尚不能得出确切的结论。例如淮河流域,1954年和1991年大水造成的死亡人数分别为约2000人和572人,一般洪水年份最多数百人,但1975年因板桥、石漫滩两座大型水库垮坝造成的死亡人数为26000人,比该流域近50年其他年份死亡人数的总和还多。海河流域1963年也因跨坝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考虑到超标准洪水发生时溃坝的可能性,采取工程措施减轻人员伤亡的效果尚值得商榷。

(六)城市地区洪水灾害损失呈增长趋势

近20年,中国进入城市化高速发展时期,城市面积迅速扩大,人口和资产密度增加,城市与外界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程度提高,城区不透水面积大幅度增加,就地蓄水和消化洪水的能力减弱,径流系数显著加大;大量开采地下水导致地面沉陷;大城市的“热岛效应”甚至可能改变局域气候,造成降雨强度和分布的变化;城市化发展最快的城乡过渡带防洪减灾能力低下。这些因素,都不同程度地使城市面对洪水的脆弱性增加,洪水风险度提高,在同等降雨或外来洪水发生时,灾害损失呈增长趋势。

(七)洪灾与涝灾态势

按水灾成因划分,洪灾通常指河道洪水泛滥造成的损失(客水或外水损失),涝灾则是由于当地降雨积水不能及时排出造成的淹没损失(内水损失)。流域洪水和沥涝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叠加的关系:河道洪水水位高,则涝水难以排出;排涝能力强,则增加河道洪水流量,抬高河道水位,加大防洪压力和洪水泛滥的可能性;当出现流域性洪水灾害时,平原发生洪水泛滥的地区通常已积涝成灾,如1931年、1954年、1998年洪水期间,长江中下游洪水泛滥区多为先涝后洪,遭受洪灾的圩垸,80-85%都已先积涝成灾,洪水泛滥则使其雪上加霜。

在流域防洪体系尚未建成或防洪工程标准低下时,洪水影响范围相对较大。据统计,1954年长江中下游受洪涝灾害的面积4755万亩中,分洪、决口淹没耕地2505万亩(其中80%以上已先积涝成灾,约合2000万亩),山洪和单纯由内涝造成的灾害面积分别为705万亩和1545万亩,若计入洪涝共同影响的部分,涝灾面积则为3500万亩左右。据南京水文水资源所估算,若长江流域防洪工程达到长江流域规划(20世纪80年代)要求的标准后,如1954年洪水重演,因分洪、决口造成的洪水淹没面积约600多万亩,相当于1954年实际受灾面积的25%。但涝灾面积不会因防洪工程的建设而有所减少,甚至因平原区域积蓄涝水的自然水面或低洼荒地被围垦或开垦而有所增加。据统计,1998年涝灾面积约7000万亩,与之相比,即使计入受洪涝同时影响的部分,1954年涝灾面积也没有超过4000万亩。

流域防洪工程体系的建设、防洪标准的提高和洪水调度能力的增强将会有效地减少河道洪水泛滥的几率和淹没的面积,但工程保护面积的增加通常伴随着同等降雨条件下河道流量的增加和水位的抬高,使得排涝入河更为困难(开挖分洪道例外)。一般而言,在出现流域性强降雨天气时,即使机电排涝能力大幅度增加,由于被天然滞蓄洪水水面的锐减所抵消,涝灾面积即使不增加,也不会有明显的减少。1998年长江洪水深刻地揭示了这一态势:中下游成灾面积9787万亩,直接经济损失1345亿元,其中因洪水泛滥淹没耕地仅300多万亩,直接经济损失194亿元。若取山洪灾害面积与1954年相当,为700万亩,则涝灾与平原洪灾面积比为22∶1,损失比约为5.5∶1;以亩均水灾损失衡量,因涝亩均损失值约为1200元,因洪亩均损失约为4800元。与此对照,防洪工程体系尚不尽完善、总体防洪标准较低的嫩江、松花江流域,1998年的洪灾损失与水灾总损失之比略大于1∶2(分别为272亿元和517亿元)。

位于温带半干旱、半湿润季风气候区的海河流域情况略有不同。1950-1987年间,虽然海河流域原有的许多蓄水洼淀被大范围垦殖,但从总体上看,涝灾面积仍呈减少的趋势,年均涝灾面积由2370万亩减少到1579万亩,这与此期间疏浚、开挖了多条兼具泄洪排涝功能的河道、超采地下水使地下水位降低,排涝能力和雨水下渗能力得以大幅度提高有直接关系。

伴随着防洪工程的建设、经济的发展和人口压力的增大,洪水泛滥淹没面积大幅度减少和洪灾损失占水灾总损失的比重降低以及涝灾面积有增无减和涝灾损失占水灾总损失的比重增加,是目前我国各大流域,尤其是南方流域中下游平原地区的共同特点,在未来的防洪减灾决策和实践中对此特点应给予充分的关注。

(八)洪水灾害风险基本评价

随机的洪水现象作用于人类社会及其生存环境所产生不利影响和危害,称为洪水灾害风险。为定量描述洪水灾害风险特征,需分析洪水与人类社会及其生存环境相互作用的机理,估算风险程度。由于洪水风险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特征,灾害风险程度通常以统计指标表征,例如期望值、标准差等。

当洪水风险程度高到危及社会经济正常发展或生命安全时,为降低洪水风险程度,或是受洪水威胁区域的居民自发地、或是政府有计划地采取防洪减灾措施。任何措施的采取,无论是工程的还是非工程的、民间行为还是政府行为,都将干扰现有系统,不同程度地改变原有洪水风险态势、利害关系,并伴随着投资风险、工程风险、环境风险、风险转移、公平性等一些次生问题的出现。

中国受洪涝灾害威胁的面积约为80万亩,全国洪水的年均损失在800亿元左右,其中山洪和河道洪水年均损失约为250亿元,涝灾年均损失约为550亿元。

2000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为89404亿元,洪水风险区内的GDp约占70%,为62600亿元,以此计算全国水灾损失率为1.3%,其中洪灾(河道洪水和山洪)及涝灾损失率分别为0.4%和0.9%。

经过50年来系统的建设,各流域多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防洪工程体系,常遇洪水基本得到了控制,如长江流域和海河流域,河道洪水的减灾率分别达到了74%和79%,其他流域的情况大致相近,估计河道洪水减灾率多在70%以上。

转贴于三中国洪水管理政策展望

(一)制定洪水管理政策的原则

由于共同消费和无竞争消费的特性,洪水管理事业是典型的公共产品,市场机制对此基本上是无能为力和无效率的,因此需通过制定公共政策,由政府进行资源配置,实施防洪事业的建设。与其他公共政策一样,制定洪水管理政策需遵循效率原则和公平原则。

1.效率原则

由于减轻洪水灾害风险的投入主要来源于公共资源,处于洪水风险区的居民自然希望国家防洪投入越多,自身风险程度越低,在风险区开发与发展越快越好;作为担负防洪减灾主要责任的水管理部门,则要在争取国家更多的投入基础上,平衡各风险区的利益,力求在整体上尽可能减轻洪水风险;由于社会资源是相对缺乏的竞争性资源,为维持国民经济合理稳定的发展,不得不在各使用社会资源的领域进行配置或“分派”。

对于防洪减灾措施,考虑风险因素的费用棗效益分析(风险分析)是测算其效率的有效方法。从经济上考虑,可行的防洪措施在其实施期内,收益的现值应不小于费用的现值,当每单位投入(费用)的增加与由此增加的收益相等(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效益)时,防洪措施的净收益最大,此前投入是经济的或有效率的。

投入社会资源,减轻洪水灾害风险,可能导致国民经济的发展出现三种不同的情况(见图2)。

第一种情况是防洪投入不足,洪水风险程度高,应当使用于防洪的社会资源过多地被用于其他建设领域,区域经济发展过程可能出现较大的波动:在洪水低发期,经济增长较快;在洪水频发期,尤其是遇大洪水发生时,经济发展将受到较严重的影响,还有可能出现社会动荡,这种情况在中国历史上时有发生。

第二种情况是防洪投入过度,防洪标准很高,经济发展非常平稳,但由于防洪建设过多占用其他领域建设的社会资源,总体经济发展速度受到影响。

第三种情况是防洪投入适当,用于防洪与用于其他领域的社会资源分配较为合理,防洪工程的建设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相协调,虽然伴随着大洪水的发生,经济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但从社会经济发展的总进程看,仍能持续、平稳上升。

可见,不同的防洪减灾投入或不同的洪水风险程度对应着不同的国民经济发展模式。以保障国民经济发展为衡量标准,有效率的资源配置应是第三种情况。

2.公平性原则

在国家未介入防洪建设,各区域自发保护的情况下,区域间存在不同的洪水风险程度是否公平的问题并不突出。一旦防洪成为政府行为,而国家的防洪投入取之于纳税人的时候,便出现了公平性问题。

防洪公平性是在以下几个方面权衡的结果:

(1)效益公平。效益公平指的是社会资源的单位投入获取同样的边际效益。从全局衡量,重要区域或城市需安排更多的资源,以达到较高的安全度,有时还会有意维持防洪保护标准的差异或有选择地牺牲一些相对不重要的地区(例如设置蓄滞洪区),以保证重要地区的安全,由此造成风险的转嫁。经济效益公平是现阶段中国防洪资源配置遵循的主要原则。

(2)税务公平。税务公平是指同等纳税额的地区有同等的防洪安全度,这是纳税人要求公平保护的权利。这一公平性与经济效益公平性在很大程度上有一致性:通常纳税额高的地区也是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受保护程度相应也较高。另一方面,防洪投入中还包括取之于无洪水灾害风险的纳税人的部分,而造成洪水风险区向非洪水风险区的税务转移,这是防洪的外部性之一,也是有些国家推行洪水保险计划的诱因之一。

(3)生命价值公平。任何一个人的生命享有与他人生命一样得到国家同等保护的权利。这一公平性有时与上述公平性相左:经济发达地区的防洪安全度往往比欠发达地区要高,从而出现安全度高,经济发展更快,经济发展快,提供更高的安全度的循环。

(4)区域公平。这一公平性指一区域对安全和发展的追求不应以牺牲其他区域的安全和发展为代价。但在具体防洪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如牺牲局部保全大局,上下游、左右岸设定不同的防洪标准,淹没库区保全下游等,又往往与这一公平性是冲突的。

在制定洪水管理政策时,公平性的体现往往是上述几个方面权衡的结果。当为重点和经济发达地区提供较高的安全保障,导致洪水风险转移时,通常辅之以补偿政策;安全度的确定也不以经济效益为唯一指标,通常兼顾流域间和区域间的平衡,以防止不同发展程度地区间过大的差异。

(二)现有工程防洪能力

据1998年统计,中国已建成江河堤防26万km,保护人口4亿多人,保护耕地3.4亿亩,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3,其中主要堤防6.6万km,重点海堤7900余km。兴修水库85000余座,其中大型水库397座,库容3267亿m3,开辟重要蓄滞洪区97处,总蓄洪容量970.7亿m3。

主要流域防洪工程的防洪能力,可以表列出来(见表1)。

威胁重要城镇、交通要道的中小河流基本上达到10~2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

(三)控制洪水策略的困境

控制洪水、消除洪水灾害,是人类千百年来的共同追求。进入20世纪后,随着经济、技术的高速发展,人类对自身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能力的信心增强,世界各国相继开展了以控制洪水、消除洪水灾害为目标的大规模防洪工程建设;随后又相继认识到,工程措施难以完全控制洪水,洪水灾害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而不可能消除。

表2中国主要流域防洪工程情况及其防洪能力

流域名称

防洪工程

防洪标准(~年一遇)

堤防(km)

水库(座)

蓄滞洪区(处)

全流域

重点地区

松花江

11600

125

20

100

辽河

11000

715

20

100

海河

20000

1900

26

50

100

黄河

5

50

1000

淮河

15000

5300

26

20~50

100

长江

33600

48000

40

20

100

珠江

20500

13000

20

100

中国控制洪水的实践始于20世纪50年代,经历了半个世纪后,与其他国家一样,该策略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逐步凸显出来。

(1)水灾损失仍呈攀升趋势。尽管经历了50多年的以控制洪水为目标的持续不断的防洪工程建设,形成了庞大的防洪工程体系,使河道洪水年均淹没面积减少了70%以上,但水灾损失绝对值仍在上升,其中除了因河道洪水导致单位面积损失值增加外,内涝成为水灾损失增长的主要因素。

(2)兴建控制性防洪枢纽的坝址告罄。黄河小浪底枢纽、珠江飞来峡水库、长江三峡枢纽、嫩江尼尔基枢纽建成后,各大江河流域可有效控制干流洪水、保护重要地区的防洪枢纽的坝址已基本用完,大型防洪枢纽的建设将告一段落。

(3)防洪水库建设所面临的经济、社会、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虽然在个别大流域的干流及其支流以及中小流域上仍有建设防洪水库的自然条件,但在现阶段,由于经济、移民、公平性及对生态环境影响等问题,使得许多水库的兴建变得不可行。

(4)堤防建设面临着经济、技术、环境因素的制约。如上所述,全国江河洪水年均损失约250亿元,若通过提高堤防标准减轻洪水灾害,可行的投入如表3所示。

表3提高堤防标准减轻洪水灾害的可行性评价

年均损失

(亿元)

减灾比例

(%)

减灾值(效益)

(亿元)

可行的工程投入

(亿元)

250

10

25

30

75

防洪安全管理制度篇8

关键词:黄河防洪预案反馈机制

防洪预案是各级防指进行防汛指挥调度的基本依据,是防汛抢险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和主动防洪的行动指南,历年来,在防汛抢险工作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为了提高防洪预案的管理水平,全面掌握防洪预案的实施和执行情况,应建立并实行防洪预案管理反馈机制,以便及时对防洪预案进行修订完善,有效指导防汛工作,减少灾害损失,保障防洪安全。

1、防洪预案的实施

1.1防汛抗洪工作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统一指挥、分级分部门负责。防洪预案由各级地方行政首长负责组织实施。防汛责任制是实施防洪预案的关键环节和有力保证,要建立权威高效、坚强有力、统一和谐的防汛指挥体系,层层落实防汛责任,全面实行防汛责任化,要切实加强对各项防洪预案的管理,采取各种形式,宣传学习防洪预案,真正使各级领导和防汛人员都要熟悉掌握,各级地方行政首长从防洪预案的编制修订到防洪预案的实施、反馈和完善,要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审查、监督和管理,并建立防洪抢险技术专家组织,完善指挥调度程序,实行科学民主决策,正确对待和协调处理各种关系,及时解决防洪预案执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保证防洪预案的顺利实施。

1.2加强洪水预警预报,争取防洪主动。及时准确的水文气象信息是防洪减灾的首要环节,要随时掌握雨情、水情、河势、工情变化,及时应对各种突发的洪水险情。在接到洪水预报后,要及时组织专家对雨情、水情等进行会商,研究落实各项具体防御措施,根据洪水预报立即启动相应的防洪预案,对迎战洪水的各项工作及时进行全面安排、周密部署,各级领导和防汛人员按责任分工立即上岗到位,黄河河务部门岗位责任人应在洪水到达前8小时驻防所包工程,县、乡(镇)人民政府防汛责任人应根据责任分工,在洪水到达前6小时驻防所包工程,组织群众防汛队伍在洪水来临前4小时到达所承担的查险堤段(工程),并将所需防汛物料设备及时调运到位,切实做好迎战洪水的一切准备。

1.3要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巡堤查险工作,落实队伍,明确

任务,夯实责任,严格制度,奖罚分明,包干到人,各负其责,团结协作,密切配合,认真查险,切实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抢护。

1.4防洪预案的实施要坚持以人为本,科学调控,统筹协调,主

动防洪,加强管理,努力实现洪水资源化,千方百计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2、防洪预案反馈系统

在本辖区内,要以各级防汛指挥机构为核心,自下而上逐级建立防洪预案的管理反馈系统,实行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分级分部门责任制,各级防汛办具体负责防洪预案的信息反馈工作。在抗洪抢险中,各级防汛包干领导深入实地检查指导防汛工作,并分别负责所包区域的信息反馈工作,及时向本级防指报告防洪预案的执行情况。各防汛成员单位按照各自的防汛职责和防汛专项预案的要求组织实施,并负责向本级防指及时反馈执行情况。各级防指委派的防汛督查组织,负责监督防洪预案的具体实施。各级防汛办要将各种反馈信息及时汇总后,逐级上报。

3、防洪预案反馈的内容及要求

3.1本辖区和上级防汛指挥部门的黄河防洪、防凌预案、防洪工程抢护预案、“揭河底”对策及反恐怖预案等各种防汛预案,在编制、报批、执行等过程中的动态信息和实际运用情况,都要及时进行反馈。

3.2各级各部门要落实专人负责实施防洪预案的信息反馈工作,在洪水来临前2小时,向各级防办上报防汛领导上岗到位、防汛队伍和防汛料物上坝情况,防汛工作部署情况,交通、照明等后勤保障情况、迁安撤退情况,迎战洪水的各项准备工作等情况。

3.3洪水来临后,要随时报告雨情、水情、河势、工情、灾情(险情、漫滩淹没情况)等实时信息和抢险救灾情况,及时跟踪监测并上报洪水演进的全过程和“揭河底”冲刷情况。险情灾情要在10分钟内电话报至县级防汛办,在30分钟内电话报至地市级防汛办,1小时内将险情灾情书面报告报至地市级防汛办,地市级及其以上黄河防汛办在接到险情灾情书面报告后,应立即报上一级黄河防汛办。同时,要及时上报抢险救灾进展情况。并严格险情灾情统计上报制度,未经上级防办核实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对外险情灾情。

3.4每次洪水过后,要在3天之内对防洪预案的实施和执行情况进行全面认真的总结,并向上级提交总结报告。同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对不足之处和存在的漏洞和问题,要及时进行补充完善,对防洪预案中预报(预估)的洪水位和洪水淹没等情况要及时加以修正,使之更加切实可行,便于操作执行,有效的指导防洪抢险工作。4、防洪预案反馈的保障措施

4.1各级防汛办要切实加强防汛正规化、规范化、现代化建设和防汛管理工作,大力提升防汛信息化水平,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及时传递处理各种防汛信息、指令,不断提高整体工作水平和快速反应能力,为各级防汛领导当好防汛参谋,并落实专人负责防洪预案的管理工作,建立实施防洪预案的信息反馈网络,强化措施,明确责任,加强通讯联络和沟通协调,及时收集整合防洪预案实施过程中的各种信息,不断提高防洪预案的管理水平。

防洪安全管理制度篇9

今年防汛工作的方针是“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全力抢险”。总体要求是:在规定的防洪标准内,水库不跨坝,主要防洪河道不决口,平原洼地、沟河排水畅通,城镇保安全,交通干线正常运行,对超标准洪水有安排,坚持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

(一)湖水库防汛

湖水库防汛工作要严格执行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即将下发的《2015年汛期大中型水库调度运用计划及洪防洪任务》,沿水库大坝的有关乡镇和村委要把防汛任务落实到坝段,责任到人,当遇到超标准洪水时要全力抢护主坝,保证大坝安全。沿大坝防浪墙的路口,也是防守重点,必须派人负责看守,需要时及时堵复。湖西移民区要做好度汛抢险的各项准备工作,在遇到超标准洪水时,要有多种抢险安置措施,保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河道防汛

要求在规定的防洪标准内,堤防不决口,遇超标准洪水要加强抢护,并坚决落实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制定的《县关于对超标准洪水处置措施的预案》,当湖水库水位上涨威胁大坝安全时,按规定采取分洪措施,在翟湾扒口分洪、右岸魏家渠扒口分洪,要按照上级防汛部门的要求落实预案,最大限度减少损失。

各有关乡镇要加强管理和维修,涵闸启闭机要加强养护,全程试车;对堤防裂缝漏洞等险工隐患,也要组织人员进行填补;对堤身单薄、标准不够的险堤段,要抓紧时间组织劳力修复治理,确保安全度汛。

(三)干渠防汛

上述两镇要妥善处理好灌溉和排水的矛盾,进入汛期所有闸门要全部开启退水,每个退水闸都必须固定专人管理,确保安全度汛。

(四)面上排涝

面上沟河要保证排水畅通,做到设计标准内不成灾,超标准降雨及时排除,所有排涝涵闸,要保证及时启闭;对岗丘地带的塘、堰、坝排水口、溢洪道,要认真检查维修,落实度汛措施。田间沟河上的路坝要及时拆除,达到排水畅通。一些较大沟河的节制闸要养护检修试车,并派专人看管,汛期要敞开泄水,保证涝水及时排出。

(五)城镇防汛

城区的防汛工作,由街道和县住建局负责,要制定出城镇防汛工作方案。汛前要针对存在问题和薄弱环节,进行疏通和搞好调配。下水道和排涝涵闸要及时检修,保证设计标准内降雨不成灾。对一些低洼居民区、仓库和重点企业,在遭遇大雨、暴雨时,要扩大排水出路或组织提排,保证能源、交通、生活等重要设施的正常运行。

二、具体工作

(一)抓紧度汛工程检查、修复,落实安全度汛措施。

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各乡镇(街道)和行业防汛主管单位要进行全面自查,县防汛抗旱指挥部要组织全面的监督检查。防汛检查主要内容是:组织、机构、度汛方案、防洪工程、物资、河道清障、通讯预警、防汛信息和水情测报等方面准备情况。汛前各有关部门要组织重点检查。水利部门要组织力量对河道、堰坝、涵闸等工程设施进行检查;街道办及住建主管部门要组织力量对城镇内沟河、下水道、泵站、涵闸等工程设施进行检查;交通主管部门要组织力量对桥涵、路基、站场等工程设施进行检查;商贸企业、学校、医院等主管部门要组织人员对企业、学校、医院自身和防洪设施认真进行检查。要针对检查出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处理措施,限期逐项落实,并把检查、处理结果报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各乡镇(街道)要组织力量对所辖范围内的河道堤防、涵闸、塘堰坝等防洪除涝设施进行全面检查,查清险工位置、数量。所有涵闸都要检修试车,保证启闭机灵活,做到万无一失。对检查出的问题,要采取措施及时处理,力争汛前全部完工。对确有实际困难一时难以处理的,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急措施,保证安全度汛。

(二)抓紧完成防汛应急工程和病险处理,确保工作质量。

各乡镇(街道)和县政府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按计划完成防汛应急建设任务。要集中力量做好堤防基础、险工险段和病险涵闸的加固处理,水利部门要加强质量监督检查。确保高标准、高质量按计划完成建设任务。对汛前完成确有困难的工程,要落实应急度汛措施。发改、财政部门要将工程除险资金及早优先安排到位,并加强监督检查,保证把资金管好、用好。

(三)抓紧清除河道阻水障碍和工程管理范围内的违章建筑,做好排涝工作。

各级防汛抗旱指挥部对本辖区的河道阻水障碍要进一步明确清障责任制,落实责任单位和责任人,按照“谁设障,谁清除”的原则限期组织清除,坚决杜绝修建新的违章建筑。任何单位和个人在河道、水库管理范围内进行开发和修建各种工程设施,都必须按照《防洪法》、《河道管理条例》、《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有关规定》、《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市河道采砂管理规定》等有关要求,报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后方可实施。对河道采砂要严格管理,按照批准的范围、作业方式等要求进行开采,严防因采砂导致或扩大堤防险情。各乡镇(街道)要加强低洼地区的排涝工作,抓紧组织群众,利用汛前有限时间疏通沟河,整修桥涵,拆除堵坝、路埂,清除沟河阻水植物。城镇要做好排水系统清淤和阻水障碍清除工作,保证城区排水畅通。

(四)认真落实防御超标准洪水措施。

各乡镇(街道)和有关部门要严格执行县防汛调度方案和超标准洪水处置措施,结合本地实际,做出具体安排。要加强对重点险工险闸的防守和行、分洪区群众的宣传教育、安全转移工作。一旦分洪,做到临危不乱,有计划、有组织、有秩序地转移撤退,尽可能减少洪涝损失。

(五)组织防汛抢险队伍,划分防区,落实责任制。

沿湖大坝及防洪河道的乡镇(街道)要在自己的防区内划分工段,具体落实到责任人。要以民兵为骨干,组成防汛抢险队伍,实行定领导、定任务、定人员、定工具,汛前搞好编队,并进行必要的技术培训和现场演练,提高实战能力。遇险时,要保证“拉得出、抢得上、守得住”。

(六)积极做好防汛物资储备和供应工作。

防汛抢险所需梢秸料、草袋、化纤袋、木桩等,以群众就地取材为主,国家重点储备为辅。群众储备的稍秸料、纺织袋采取“号料登记,备而不集”的办法,以备急用。县水利局要加强防汛物资的管理,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实行专人专帐专库管理。动用国家储备的防汛物资,必须经县防汛抗旱指挥部指挥长同意,并报请市防汛抗旱指挥部批准。严禁随意挪用,以保证重点险工险闸抗洪抢险需要。

(七)做好气象、水文测报和通讯联络工作。

气象、水文部门要及时提供雨情、水情预报,尤其要做好短期天气形势变化趋势的预测和水库河道洪水预报,遇特殊情况随时报告。电信、移动等通讯部门要对通讯设备进行检修,汛期日夜值班,确保上情下达,下情上达,汛情、雨情及时传递。必要时,防汛通信可与通信、移动、电力、气象、公安等部门通讯联网。广播电视部门,要确保电视收播,根据县防汛抗旱指挥部的指令随时向公众汛情和调度命令。

(八)做好灾害统计和减灾效益分析工作。

各级防办要高度重视洪涝灾害统计和减灾效益分析工作,严格执行统计制度,做到实事求是,及时准确。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要与民政部门相互协调,密切配合,统一口径,严防乱报、错报或弄虚作假。要加强统计、评估队伍的培训,提高人员素质和工作水平,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已成防洪工程经济效益分析计算及评价规范(SL206—98)》的要求评估、分析减灾效益。

三、主要措施

(一)认真落实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各项防汛责任制。

实行行政首长负总责,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分工负责,是搞好防汛工作的关键。《防洪法》明确规定:“防汛抗洪工作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统一指挥,分级分部门负责”。各级人民政府和防汛抗旱指挥部一定要抓早、抓实、抓好,做到有备无患,全面落实领导、队伍、方案、物资等各项责任制,特别要按照《防洪法》、《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和国家防总关于《各级地方人民政府行政首长防汛抗旱职责》的规定和要求,进一步强化防汛工作行政首长负责制,逐级分解任务,落实责任。针对有关乡镇(街道)和部门人事调整后领导班子成员变化较大的情况,要尽快调整、充实防汛指挥机构,保证防汛指挥调度正常运转。要进一步完善落实大、中型河道、堰、塘、坝等防洪工程的分管防区及工程现场指挥抗洪抢险和救灾分工,切实履行自已的职责。凡因工作不力、责任不落实出现问题,造成重大损失的,要按照《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坚决追究有关领导和当事人的责任。

(二)各级各部门要密切配合,共同参与。

防汛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各乡镇(街道)、各部门要按照《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关于印发县防汛抗旱指挥部成员单位职责的通知》(防指[2015]1号)要求,认真履行职责,抓好防汛各项工作的落实。各级防汛指挥部要在同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实施对整体防汛工作的组织领导、现场指挥和检查督促。发改、财政部门要按照县政府和防汛抗旱指挥部的要求,做好有关计划、资金的编制和落实工作。水利、防汛部门要树立全局观念,加强综合协调,统筹研究防汛工作;要加强内部队伍和工作职能建设,不断提高工作水平;汛期要加强防汛值班,严格值班制度,及时准确掌握、分析、通报雨情、水情、汛情及工情变化,为各级领导指挥防汛抢险当好参谋。气象部门要做好天气形势监测、分析,及时准确提供天气预报。电力部门要加强电力调度,保障防汛机构、防洪工程、防汛通信以及防洪抢险的电力供应。电讯部门要为防汛通信提供优先便利条件,保障防汛信息畅通。交通部门要为防汛安排好运力,保障抢险人员、物资及撤离人员的运输。民政部门要做好灾民的生活安排和因灾倒塌民房的重建工作。卫生部门要做好抢险现场抢险队员的及时救护,组织好对灾区的卫生防疫和医疗救护工作。公安部门要搞好治安管理和安全保卫,及时侦破盗窃、破坏防洪工程和通信、水文设施等方面的案件,维护防汛抗洪秩序,与共青团、武警共同做好人防工作。保险部门要做好防洪保险和灾后理赔工作。新闻宣传部门要宣传国家防汛有关法律法规,宣传各级党委、政府有关防汛工作的重大决策和措施,加强对防汛抗洪工作的报道。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把防汛作为全社会的大事,按照各自的职责,真正做到组织到位、人员到位、措施到位,主动完成任务。在紧急调度,特别是涉及部门利益时,一定要以大局为重,坚决执行抗洪抢险指令。

(三)建立健全防汛督查组织。

为把各项防汛责任制和安全度汛措施落到实处,确保防洪安全,为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必须进一步加大防汛工作督查监督力度,建立健全防汛督查监督机制。

1、督查组织。县领导按照防汛责任分工和防汛工作职责对各乡镇(街道)的防汛工作进行全面指导;县防汛抗旱指挥部成员单位在认真履行自身防汛职责的同时,按照分工对有关乡镇(街道)的防汛工作进行全面督查;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对各乡镇(街道)防汛准备工作、防汛物资储备、责任制落实情况等进行全面督促检查。

2、督查内容。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各项防汛责任制落实情况;分管范围内行政领导和有关部门履行防汛职责情况;国家防汛法规、政策及上级防汛指令贯彻执行情况;防汛宣传发动、队伍组织和实战训练情况,工程防护、物料筹集、预案制订等防汛准备工作开展情况;重点防洪工程、水毁工程建设情况;巡堤查险、工程抢险、河道清障、迁安救护等重大防汛措施的落实情况。

防洪安全管理制度篇10

一工程现状

以常州市武进礼嘉镇水利工程建设情况为例,近五年,通过持续加大资金投入,新建、扩建了一批防洪排涝工程设施,镇域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得到显著提升。目前,全镇拥有长效管护排涝站63座,灌溉站75座,圩堤35.4千米,灌区40317亩水闸7座(含单闸1座),河长制管护河道94条,共104.5千米。其中,在长效管护的138座排灌中,86座排灌站有管护资金,40座排灌站需要申请资金。鉴于先前排灌站管理难度较大,又新建44座,应有针对性地创新机制,规范管理,不断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水利工程管理水平。

二存在问题

一、防洪设施管理观念相对落后。在经济高质量发展时代,基层水利仅重视防洪设施建设,尚未建立全面高效的管理系统,减弱了防洪设施管理力度,以至于防洪设施无法发挥作用。再者管理理念相对滞后,地方工业废水、农业污染水及生活污水经常流入河道,导致地下水资源受到污染,泵站维修成本间接增加。二、防洪设施管理制度体系不健全。基层水利常常对法规认识不足,对法律条文不够了解,执法过程中时常出现取证难、罚款难、维修难等问题。又由于没有专门的技术规范来管理防洪设施,导致部分管理者只懂得简单的泵站维修,加大了防洪设施管理的难度。三、养护作业面广量大,作业区施工人员紧缺。基层水利工程建设投入项目较多,防洪设施维保专业人才亟须增加,尤其是只有工管员,没有机电工,泵闸运行、堤防管理机制需创新,管、养分离职责有待理清,有序竞争的养护作业市场需要加快培育和规范。四、防洪设施重建轻管,缺乏激励机制。乡镇投入水利建设资金较大,而财政可用资金却很有限,没有专有资金来保证每年的维修,致使长期运行的水利设备得不到有效维护。在人才培养上,由于未撬动岗位竞聘和绩效奖励“杠杆”,注册执业资格考试、职称评审、技能竞赛成绩等与岗位聘用不能相互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