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健康疏导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1:59:12

青少年心理健康疏导篇1

【关键词】青少年;人文关怀;心理疏导

青少年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出现不喜欢甚至抵触的现象,究其原因,各种各样的因素都有,但笔者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们对青少年缺乏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因此,及时加强对青少年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我们迫在眉睫的任务。

一、目前对青少年进行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思想教育手段相对单一

首先学校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多以“我讲你听”,“你令我行”的行为模式,用“注入式”、“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培养教育学生,其后果是“鸭子”不但没肥,反而失去应有的灵性。其次,学校思想教育更多的是从约束性出发,更多的诉诸规章制度及行政管理手段强调说教管理及无条件的服从,而不是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去关心学生的发展,满足学生的需要,严重忽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二)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忽视

主体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最基本的因素。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较多的实施“单边政策”,往往不重视师生的双边活动,不认为思想教育是互动的过程,思想的交流,而是过分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及权威,很少照顾到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特点,一味从教师的主观愿望出发,忽视了学生在接受过程中的感受,使高校思想教育过程中的“双边关系”成为教育者的“独打”。这必然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命令主义注入,导致学生积极性严重挫伤,造成学生强烈的逆反心理,从而达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三)心理障碍、心理疾病频繁出现,心理素质弱化

在福建高等专科学校的问卷调查中表明,36%的学生认为大学生心理素质一般,22%的学生认为大学生心理素质较差。在访谈中,27%的学生心理素质自我评价较差或很差。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包括缺乏自信、与人交往能力弱化、性格孤僻、情绪的不稳定、感情心理承受力弱、缺乏克制力、择业心理压力大等等。学生的心理素质将成为“木桶效应”中的“最短的那块板”,成为制约人才发展的瓶颈。

(四)西方文化侵蚀高校校园

高校是西方文化产品侵蚀的主要目标。高校随着教育开放力度加大,将有更多的西方文化进入我国,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主张、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在校园的影响是首当其冲,也成为受其影响最深的地方之一。1999年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曾说“由于全球化不仅限于经济领域,我们的相互依存要求我们想方设法迎接增强我们的价值观的挑战”。所有的这一切,自然引起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理论的困惑,以致信仰动摇和信念失落。调查表明,33%的同学观看外国影片比观看中国的影片更多,西方的文化产品往往以其宣扬自由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或者是反文化的内容,有的甚至宣传色情、暴力、颓废等,满足青年学生猎奇的心理,青年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侵蚀,进而感到迷惘,造成思想道德观念、人生观、价值观等的冲突与失范。

从生理上讲青少年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时期,人体在形态、结构和机能方面都发生明显的变化和发展。从思想上讲,其世界观、人生观尚未定型,正处于形成时期,对法律、道德等社会规范的认识和适应还不巩固,极易受家庭的学校的和社会的影响和冲击,能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这个时期至关重要。从心理素质上讲,他们的心理发育不成熟、心理素质还不稳定,自我控制能力差,认识能力和意志能力较低,容易接受外界的暗示和诱惑,感情易冲动,行动易过激,往往会做一些出乎意料的举动。另外,伴随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水平、教育水平和文明程度的提高,个性张扬的要求愈加强烈。如何缓解人性与理性的矛盾,给青少年以心理慰籍,也提到了议事日程。

二、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措施

(一)切实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青少年心理健康出现许多不和谐的“音符”,这就需要学校及时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注重做好青少年的心理疏导工作更是至关重要。

对青少年进行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首先要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的建设。以“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月活动”为载体,通过个别心理辅导和整体心理教育相结合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其次要结合学生实际,广泛深入开展心理谈心活动,有针对性地帮助青少年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提高青少年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再次加强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学培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整体水平,构建学校、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体系。最后要制定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确定相应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把握好青少年群体的特殊心理状态,重视青少年的心理波动、心理感受和心理需求,特别是心理问题,不能把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当作思想问题来对待。要注重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方法,把思想教育与心理疏导和心理教育有机结合起来。针对青少年易发生的心理问题,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使他们树立自信、自尊、自强的心态,培养其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品质,并能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新形势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利于高校普及健康知识,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促进青少年心理潜能的发展,而且有利于解决青少年心理问题,消除青少年心理疾病。

(二)要建立和完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有效机制

人的心理和谐,是指人的认知、情感、意志等内心活动处于平衡自然、协调统一的状态,并对外界事物抱有平静适度、热情友善的态度。心理和谐是行为和谐的前提,个人行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所以,社会和谐必须从心开始,心平才能气和,内和才能外顺。

首先在全社会建立起一种汇集和反映机制,以加强青少年对社会心态的了解,及时地发现和解决问题。同时对于青少年社会心态的疏导、调适与平衡工作也要及时跟上,让社会情感的交流能够畅通无阻,以避免消极心态和不良情绪的累积而产生恶化。其次要加强青少年与社会之间的交流沟通,及时帮助他们解决思想情绪和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此外还要充分运用现代传播媒体,健全心理咨询网络,以引导他们社会心态的良性发展,帮助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心理和谐。最后就个人而言,就是要引导个人加强自身修养,提高精神境界,完善自我人格,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志向和目标,从劳动付出、从自己的创造和对社会与别人的关爱中获得幸福。前不久,乌鲁木齐市教育局规定从今年开始普通高中将心理健康课程纳入课改年级的必修课。这意味着继2006年这门课成为乌市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后,心理健康教育课正式成为乌市普通高中的必修课。乌市高级中学专职心理教师严林峰认为,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是为治疗和矫正,而是强调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实现人格上的成长和心理潜能的开发,使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常态化。只有从娃娃抓起才会“芝麻开花节节高的”。

(三)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文化具有很强的社会教化功能,社会主义文化具有导向、评价、规范人们行为的功能作用。新时期学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学校的师生员工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根据校园文化的新情况、新特点,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努力推动校园文化的发展繁荣,充分发挥作为文化建设基地的重要作用,为加快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为强化高校文化创新、文化传播的功能和推动社会文化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要充分发挥校园之声、黑板报等宣传工具的作用,加强舆论宣传和正面引导,形成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坚持办好校报、校刊,弘扬主旋律;办好学生业余党校、业余团校、青年志愿者等活动,吸引和凝聚大批青年学生,使之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力军。文学社、书画社、艺术团等学生社团要开展多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娱体育活动,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构建文明校园的主阵地,为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做出应有的贡献。

(四)充分发挥了班主任在学生管理中的主体作用,以诚相待,奉献爱心,树立榜样

首先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一个班的“当家人”。可以这样说,有什么样的班主任,就会有什么样的班集体,班主任的性格、言行、举止都会直接影响一个班级的学生。以自身的良好道德行为引导和带动学生,用师表的形象感化他们,做到既言传又身教,处处起示范和表率作用。另外还可以从“查”、“观”、“谈”、“访”几个方面来了解学生:“查”,就是查阅学生的档案,初步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情况。“观”,就是留心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进一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谈”,就是多与学生谈话,掌握学生的思想变化状况。“访”,就是加强随访,多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认真落实《班主任工作条例》。班主任要做到“腿勤、嘴勤、脑勤”,经常深入班级、宿舍,关心学生生活,解决学生困难,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使学生在温暖中受到熏染,得到教育。

(五)占领对青少年来说的重要阵地:网络

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在2007年9月曾《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指出目前中国约有4000万未成年网民,其中“网瘾少年”有400万,约占10%,大学生网络成瘾率达到9%以上。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对信息的依赖程度与日俱增。调查显示,79.8%的青年经常浏览网页查询新闻或相关信息;58.1%的人上网一定要打开QQ或mSn等即时聊天工具,不希望与人失去联系。

青年为什么容易成瘾?调查中,76.1%的人认为原因是现代青年精神世界空虚,需要填补;60.5%的人认为是因为现代青年交际能力的缺失,容易沉湎在一些事物里;40.7%的人认为原因是社会压力太大让青年需要这些方式放松;32.1%的人认为是生活条件的改善使得青年有条件去实现自己的想法。成瘾很大程度上也是现代青年逃避现实的表现。当青年心情苦闷无法发泄、不知道如何解决的时候,或者在生活中找不到精神寄托和幸福感的时候,就很容易找一个东西让自己沉迷进去。网络成瘾和购物成瘾等新的成瘾形式更多的属于心理依赖,更好的办法首先是帮助他们找到生活的乐趣,找到应对挫折的方法,帮助他们重构自己的一套“挫折应对系统”,比如孩子经常上网,作为家长不能一味地禁止,而是要让孩子找到学习的乐趣、与人交往的乐趣、生活的乐趣,让他发现这些乐趣比网络更生动、更有价值。其次,要做好网络阵地这块巨大的“蛋糕”,对这个阵地要进行更多的人文关怀。在青少年不愿意和别人面对面敞开心菲畅所欲言时,网络就成为他们最好的朋友,而我们就要充分利用好这个阵地,让网络成为青少年的另一个心理医生。

由于明年经济减速,全国将还有600多万大学生毕业,就业形势如此严峻,学校就更应该加强对青少年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从而使青少年们能健康地成长,成为建设我们祖国的钢铁桥梁。

参考文献

[1]王刚.走向人文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5-8.

青少年心理健康疏导篇2

文/王玲玲

摘?要:本文列举了寄宿制技校学生不良心理的具体表现和危害,通过分析其不良心理的成因,提出了技校学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的疏导方法。

关键词:寄宿制技校?学生心理?教育疏导

同其他技校一样,笔者所在学校也开设了寄宿制班级,实行了全封闭式管理。在寄宿制班级的管理过程中,笔者发现,一些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突出,如果不及时加以正确疏导,不仅不利于学生的个人成长,而且将给学校管理留下种种隐患。所以,加强对寄宿制技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

一、寄宿制技校学生不良心理的表现

一是对新的学习环境不适应。例如,面对新的学校、新的班级、新的老师和同学产生的茫然、畏惧、抑郁、紧张、烦闷等心理。

二是对教学内容不适应。由于课程内容的改变,难度、深度的加大,学生产生了厌倦、畏难、焦虑、自卑等心理。

三是因处理不好与同学、老师、家长的关系而产生孤僻、嫉妒、多疑、怯懦心理。

四是因对青春期的不解而产生的困惑、敏感等心理。

五是与家长沟通困难。因为在学校住读,学生一个星期见不到家人,周末回家时,家长还有其他事情要忙,所以沟通时间很少,导致学生和家长之间共同语言越来越少,亲子关系趋于紧张。

二、寄宿制技校学生不良心理的成因分析

1.自身原因

青春期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从少年走向成人的过渡期,是一个人思想品质、人生观、自我意识、情绪情感、个性、人格等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青少年,精力充沛、思维敏捷、情感丰富,但心理发展和生理发育不同步,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既像一朵即将盛开的花朵,充满无限的生命力,又像茫茫大海里的一叶小舟,随时可能找不到方向。这种难以控制的情绪和生理迅速发展带来的烦闷心情,会使青少年产生很多心理问题。

2.家庭原因

多数家长缺乏心理素质教育的常识,更谈不上对子女进行正确的心理教育。有些家长或者对子女骄纵、溺爱、袒护,或者放任自流,任其自由发展;或者简单粗暴,实行棍棒教育。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得不到帮助,遇到挫折时得不到鼓励,就逐渐产生了孤僻、不合群、抑郁、自卑等不良心理问题。

3.学校原因

现在的技校学生,多数都是学习成绩不太好,觉得考不上大学,甚至厌学、逃学的孩子。而且现在有一部分家长和学生的思想观念还没有转变,觉得上技校比起上大学低人一等,自愧不如。很多技校学生因此产生自卑心理,在学校就是混日子,整天浑浑噩噩,过一天算一天,不积极进取。而技工院校一方面担心生源流失而不敢对学生进行严格管理,放任学生自流;另一方面,多数技工院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还缺少足够的师资及教育方法,导致面对技工院校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束手无策。

4.社会原因

当前,大众传媒无处不在,学校实行封闭管理后,学生用手机上网成为一大特色。互联网使许多学生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脱离现实。与现实的社会生活不同,青少年在网上面对的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不仅满足了青少年尽早、尽快占有各种信息的需要,也给人际交往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而且不必承担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和责任。虚拟世界的这些特点,使不少学生宁可整日沉溺于虚幻的环境中,也不愿面对现实生活,对日常学习、生活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严重的甚至导致学生荒废学业。互联网中的不良信息和网络犯罪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构成了危害。

三、寄宿制技校学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的教育与疏导

1.充分关心、爱护和安慰学生,勤做心理疏导

由于学生大多在家中娇生惯养,一旦长时间离开父母,就无法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老师要常找他们谈心,了解其想法、要求和遇到的困难,给予理解、帮助和安慰,做学生的“家长”。

2.多组织集体活动

每到闲暇的时候,住宿生想家的心情非常强烈,教师可组织体育比赛、文娱联欢、旅游、参观等活动,使学生内心充满欢乐。

3.运用宣泄的方法调控负面情绪

一部分学生由于第一次离开家过集体生活,很不适应,老师可让其家长来探望或让学生时常与家长互通电话、相互写信,也可以引导学生记日记或向老师、同学倾诉,这样能大大减轻因想家而带来的心理负荷。

青少年心理健康疏导篇3

[关键词]心理健康德育工作心理需要心理特点心理变化德育实效

专家预言,21世纪心理健康问题将是人类的一大祸害。据中国心理学会的研究表明,我国有3000万青少年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约23%的中小学生具有心理异常表现,约12%的青少年患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因心理问题而引起的自杀已成为青少年的头号死因;心理问题引发的违法犯罪现象也呈日趋上升的态势。不良心理就像阳光下的阴影,不但影响着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且成为德育工作的障碍,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困扰,直接影响学校教育任务的完成与教育目标的实现。

青少年个性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长期性,必然受到家庭、社会、学校多方面的影响,其中学校的影响最为突出。生理疾病损伤健康,而心理疾病危害灵魂,甚至毁灭整个人。思想品德新课标将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作为教学目标,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强调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的品行。可见,在思想品德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十分重要。这就需要思想品德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研究、洞悉青少年学生的内心世界,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展德育工作。

一、研究学生心理需要,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青少年时期是人的一生中最容易偏离心理正常状态从而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时期,近年来中学生自杀、出走的事件屡见不鲜,说明了学生的心理压力已不堪重负。造成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自身、家庭以及学校因素,如家境贫寒,造成自卑怯懦;人际关系紧张,造成情绪不稳;对学习失去信心,造成自暴自弃,等等。

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否直接受制于学生心理需要的满足程度,心理需要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是学生心理活动的原动力。事实上,当今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被父母宠爱,他们缺少的不是物质,而是表现、自尊、自主、成功等方面的心理需要。但在学校教育中学生的这些心理需要却很少得到满足,致使学生产生情绪冲动、学习积极性低落等心理障碍;如果教师动辄批评、训斥,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甚至导致学生道德滑坡,难以教育。良好的心理品质可以指引人一生的发展,思想品德教师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承担者,要学会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导师――只有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及其心理问题的成因,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才能在理解的基础上采用恰当的方式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疏导,通过心灵沟通激活学生的内心需求,引导学生不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例如,对于学生中存在的纪律问题也不一味斥责,而是给学生解释的机会,在倾听中了解学生的需求,引导他们认识自身问题的危害性,使学生的心灵受到触动,促使学生自我反思,增添改错的信心和勇气,从而从根本上实现德育目标,使每一个学生得以健康成长、和谐发展。

二、把握学生心理特点,塑造学生优良个性

生活背景的差异使得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成功的教育应该是保护和发展学生个性的教育。新课程提倡“以人为本”,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师生的良好沟通从心开始,思想品德教师只有充分了解和研究学生的个性及其差异,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实施因材施教,才能促进学生优良个性的形成。

通过观察,我发现虚荣、自卑心理是中学生最为突出的两种不良心理。具有这两种心理的学生,他们的自尊心具有极端性,如果一旦产生偏激心理,很容易导致偏激行为。对此,我从尊重学生出发,对这两种错误心态以疏导教育为主,从不横加指责甚至伤害他们;在学习、生活上关心他们,通过与他们交流谈心,使学生感受到我的关心、理解,愿意把心中的苦恼向我倾诉,乐于接受我的建议纠正错误心态,从而避免了不良行为的产生。我正是通过把握不同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做到以爱育人,因势利导,从而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个性,防止他们偏离人生轨迹,有效实现德育目标。

三、体察学生心理变化,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心理障碍的易发期、初发期或多发期的年龄段是13~18岁。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变得成熟,情感愈发丰富,意识趋向独立:但容易受周围环境变化的影响,情感不稳定,情绪变化快,容易产生冷漠、拒绝、对立的逆反心理。学生存在的不良心理问题,如自私、孤僻、偏执自负等,都需要教师帮助消除。“最复杂的心是人心”,思想品德教师只有做教育工作的有心人,经常深入班级通过谈心来体察学生的心理动态,善于从细微处观察学生的不良情绪及反常行为,密切关注学生个性发展过程中的错误倾向,才能发现学生存在的不良心理问题,找到师生沟通的焦点。当然,要抓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品德教师还必须熟悉心理学,学会综合运用心理学和心理咨询的方法,才能架起沟通的桥梁,帮助学生分析、解决面临的各种问题及心理障碍,通过及时疏导,使学生的心理疾病得到治疗,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青少年心理健康疏导篇4

>>中职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浅谈班主任工作中如何开展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浅谈班主任工作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例谈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高校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班主任在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中的作用心理健康教育在班主任工作中的渗透浅谈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在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在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浅谈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在班主任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探索高中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探究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中职班主任工作中的重要性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班主任工作中的应用分析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渗透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中国>政治>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健康疏导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健康疏导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摘要:学生的成长,需要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即需要良好的道德思想、丰富的文化知识和健康的身体全面发展。一个青少年学生,如果心理不健康,没有自信心,缺乏意志力和情感调节能力或有心理行为障碍,有了再好的文化知识,也无法使用和施展才能。作为与学生关系密切的班主任,不仅是文化的传承者,更应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守护者。了解学生的心理,促进其健康发展,将对教育工作成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关键词:心理健康疏导、班主任、学生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全面提高人的心理素质,是社会发展的要求。心理素质教育是整个素质教育的基石。

据有关部门调查证实,小学生中1/4左右存在心理障碍,儿童、青少年尤其是正在成长发育过程中的中小学生,是心理疾病的高危人群。而班主任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在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过程中起到主要的作用。所以班主任要充分认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根据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运用科学的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加强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分析和指导。班主任需要时刻关注的心理问题有以下几种:

・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它会导致青少年出现对人对事多疑、偏执、冷漠的病态性格,使之信念动摇、理想泯灭、意志衰退、工作消极、学习被动等。逆反心理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犯罪心理或病态心理转化。所以班主任必须采取有效的对策来克服和防治其发生。

第一,尊重、理解、信任学生。班主任要真心实意地、心平气和地跟学生沟通,聆听他们的心声,尽可能地多鼓励、表扬,不轻视嘲笑他们的观点和看法,帮助青少年建立正确的思维模式和稳定的心理系统。第二,注意挖掘逆反学生的闪光点。班主任要注意挖掘逆反学生的优点和长处,使之产生上进心,进而获得成功的情感力量,止步于逆反的深潭边。第三,引导逆反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当学生站在家长、老师的角度时才会意识到教师家长行为的合理性和自己的偏颇,增强他们对家长、老师的理解尊重,削弱和减少逆反心理。第四,讲究教育的艺术。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人性最深刻的禀赋是被赏识的渴望。”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在人们的心灵深处,最渴望他人的赞美。赞美是一种鼓励,它在人们心灵深处植入的是信心和力量,播种的是奋进向上的种子,让人更加充满活力和精神,能使人们坚定发展的方向。班主任要善于化忠言为赞美,时刻鼓励学生勇往直前。

・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的产生,主要来源于心理上的消极的自我暗示。有些学生由于学业上成绩平平,无出色表现而过低估计自己的才智水平,或者因为在面貌、身材家庭各方面有缺陷或不足,认为自己“处处不如别人”,于是在交往中过于拘谨,放不开手脚,担心自己成为笑料或被人算计。

班主任面对存在自卑感的学生可以通过积极的补偿方法加以调试。首先,正确对待失败。让学生树立这样的信念:在学习上有几次考试失败成绩不佳不足以说明自己智力不如别人,因为影响考试成绩主客观因素是很多的,可以振奋精神,总结经验,再接再厉,重新做起。其次,增强自信。凡事都要有一个必成的信念,要对自己有充分的的信心,对事态发展的前途抱乐观态度。平时要注意及时抓住自信心的种子,消除自卑的瓦砾。因为自信心是通过一次次微小的成功来增强和得到升华的。最后,“避己之短,扬己之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要学会对自己做出公正的全面的评价,既不沾沾自喜,又不顾影自怜。不要死盯着自己的短处,背上一个沉重的包袱,要善于挖掘和发展自己的优势,以补偿自己的不足。

・依赖心理

现代社会,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孩子自幼在重重关怀下成长,自己生活的一切均由父母包揽,生活中处处依赖他人,不够自立、自信、自主,这样就养成了依赖心理。要想克服依赖心理,并非朝夕之事,而是应该多角度、长时间的攻克它。具体来说,班主任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引导:第一,正确认识自我,充分认识依赖心理的危害。第二,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逐渐增强自信心。纠正平时养成的不良习惯,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比如平时在学校中,班主任多鼓励学生担任一些班级工作,面对问题时,独立地去拿主意,想办法,以增强主人翁意识。在学习上,遇到问题要做出属于自己的选择和判断,加强自主性和创造性。

・虚荣心理

青少年的虚荣心是一种追求虚表的性格缺陷,是一种被扭曲了的自尊。有的学生爱面子,盲目的和其他同学攀比,经常产生自卑、失落、嫉妒等负面情绪。因此,引导学生克服虚荣心是非常必要的。首先,要认识虚荣心的危害。虚荣心较强的人,在心理上往往是自私、虚伪的,从来不思进取,对于自身的缺点总是想方设法去掩饰,而不是改正。其次,要树立正确的荣辱观。青少年必须把对自身价值的认识建立在责任感上,对于那些荣誉、得失要用理智的心态来面对。最后,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完善自己的人格、在困难和挫折中总结经验,努力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障碍,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这样才有可能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和报复。

综上所述,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班主任必须重视心理素质的教育培养。通过对心理素质各要素及各方面的全面、系统的培养与疏导,实现学生性格品质的优化、心理能力的强化和心理动力的激发,达到维护心理健康、防治心理问题、提高心理素质的目的,从而促进学生德智体等综合素质的发展与提高。

参考文献:

青少年心理健康疏导篇5

摘要:高中生日常生活习惯中的不健康因素将会对自身的身体及心理产生诸多不良影响,因此,应引导高中生养成良好的行为及思想,消除这些不健康因素,从而促进高中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高中生;日常生活;生活习惯;不健康因素

1.引言

现阶段,高中生的一些不健康行为,大多数都是来自于心理上的障碍,而这些行为都是心理异常的外在表现。正所谓对症下药,所以,应从心理调节这一角度来引导他们、教育他们,如此,才能从根本上将高中生们的不健康行为消除,达到治根治本的理想效果。

2.高中生日常生活习惯中的不健康行为

所有违背社会公德、团体纪律、家庭伦理以及自身健康的行为及言论,均被称为不健康行为,其表现方式有很多种,主要分为两大类[1]。

2.1逃避

逃学、撒谎、自行了断生命、抽烟喝酒等等,都是高中生们经常出现的一些逃避的表现。这些不健康行为主要源自他们自身的自卑心理。很多高中生逃学或自杀的主要原因是,认为自己没有前途,没有希望;说谎等行为是为了脱离社会压力;抽烟喝酒这种行为的出现源自于学生想获得一时的或成人感。从这些不健康行为的成因来看,可归结为,他们主要是为了逃避个人的社会责任,采用消极的方式来将心灵上的或者肉体上的痛苦减轻。

根据以上分析结果来看,他们的非健康行为主要源自于心理压力过大,潜在的能量得不到有效释放而形成的。因而需要从心理问题上入手,对他们进行正确地教导,便可获得一定的效果[2]。如果只是采用学校里制定的一些规章制度来处罚他们,那么不但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还会给他们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最终逼着他们走向犯罪的道路。

2.2侵犯

高中生侵犯的外在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点:1、违背老师或者父母的意见,与他们顶撞。2、易浮躁,经常打架骂人。3、喜欢捉弄他人、破坏公共财物。4、小偷小摸等[3]。而出现以上的这些行为常常与以下的心理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

2.2.1疯狂的破坏欲

处在高中时期的青少年,其情绪通常都是非常极端的,变化大,起伏大,当他们遇到刺激时便易做出一些意象不到的的事情,如将环境或教室故意弄脏,破坏公共物品等。

2.2.2畸形的自尊需要

一些身体素质稍差或者学习成绩不理想,且经常被大家忽略、轻视的高中生更加希望自己能够获得大家的“重视”,便做出了一些不良的行为,如恶作剧,来向大家证明自己的存在,引起同学以及老师的关注。

2.2.3童年的心理创伤

因为父母亲比较专制,造成孩子心中积压了大量的的怨恨,因此出现报复心理以及宣泄的要求。

2.2.4贪婪的占有欲

一些高中生偷钱、衣服、电子产品等东西,是为了满足个人的物质,还有些学生纯粹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占有欲。偷盗行为被发现后,这类学生最多的回答是,虽然知道那些东西实际用处不大,但是看到他人有就非常羡慕,特别想占为已有。

3.高中生日常生活习惯中的不健康影响因素

根据调查,近年来高中生自杀比率居高不下。在自杀行为中,高中女生的数量明显多于男生,也就是说高中生在这方面存在着性别差异;而在尝试自杀方面则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这些数据与国内外在这方面的报道也是较为吻合的。有国外学者这样认为,尝试自杀属于一种潜在的意识行为,很有可能促成最后的自杀行为,对青少年的健康无疑是一种危害,目前已把这种行为列入青少年危险行为的监测指标中。

吸烟、饮酒、等不良行为在中学生中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差异,而且开始呈现出低龄化的发展趋势。根据数据调查显示,青少年存在这些不良行为的年龄越早,发展为成瘾者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因此,要及时而有效地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不断提高他们对健康行为的认识。

中学生的不健康行为还与自身的家庭、所处的学校环境以及父母的文化程度有关。通常来说,父母的文化程度将会影响其对子女的养育方式,进而影响子女的性格及行为。再者,如果青少年长期处在不良的家庭和学校环境之下,就很容易生成一系列的负面情绪,如果没有被及时缓解或者疏导,很容易出现各种不健康行为。因此,如想促进中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应该为其提供一个融洽和谐的家庭和学校氛围。

4.实施高中生健康干预的原则

4.1交友性原则

作为一个心理辅导员,一定要以朋友的身份来倾听干预对象,在倾听的过程中,要适时对干预对象的叙述给予相应的肯定来缩小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并且要对干预对象表现极大的耐心,不可以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对其给予不恰当的否定、批评和训斥。

4.2保守性原则

经过心理辅导员的循循善诱,干预对象很可能说出内心的小秘密,包括家世、个人经历、身体状况、人际关系等,对于这些非常私密的东西,心理辅导员必须要予以绝对保密,这样才能获得干预对象的信赖。

4.3助人为乐原则

心理辅导员通过心理干预来和干预对象交流,并不是强迫其改变什么,而是通过这种方法来让干预对象领悟到自我行为之中的一些错误,从而改变不健康行为。

除上述三项原则外,还有整体性原则、预防性原则和循序性原则。

4.2.实施心理健康干预的方法

心理干预的方法有很多,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应结合实际情况予以恰当地选择。

4.2.1疏导法

所谓疏导法指的是,通过疏导,让有问题的学生不断倾诉出心中的不愉快,最终达到减轻或消除学生心理压力、适应集体、适应社会的目的。

4.2.2行为修正法

所谓行为修正法就是针对一些有随地吐痰、乱扔脏物、骂人或说脏话等不健康行为习惯的学生,采取一定的方法去治疗,主要是不断强化学生的良好行为和不断弱化学生的不健康行为。根据实际情况得知,通过对学生行为的正负强化,能够让他们对自身的行为有一个明确且正确的认知。如果能够把行为修正方法运用到对班级的管理之中,那么,在修正学生的不健康习惯中将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4.2.3视角法

所谓视角法就是通过转换视角来不断改变对象的态度,从而达到改变其行为的目的。主要是师生之间心与心、情与情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老师以“过来人”或“精神导师”的身份不断向学生提出建设性意见,不断疏导,改变其态度。

除了以上几种方法以外,还有很多心理干预的方法,比如说厌恶法、转移法、音乐法、角色扮演法等等,这些方法对矫治高学生的不健康行为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不过,在实施每一种方法的过程中,也不能一概而论,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根据具体的人采取相应的方法,这样才能在矫治高中学生不健康行为的过程中取得非常理想的效果。

5.结语

教师,尤其是负责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应对高中生日常生活习惯中的不健康因素进行透彻分析,找出解决办法,从而不断提高中学生的心理素质,让他们更加健康的成长和发展。(作者单位:浙江杭州第十四中学)

参考文献:

[1]吕鹏俊,行为危险因索及其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2010,14(4).

青少年心理健康疏导篇6

[关键词]少数民族高职学生心理教育心理疏导

一、少数民族高职学生心理问题的凸现

随着当今社会变革的加剧和少数民族高职学生学习的特殊性(学习本民族语言的基础上,必须学习汉语甚至是英语),致使少数民族高职学生自身所承受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因此,少数民族高职学生心理教育和疏导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不断改进具体方法,方能解决所存在的问题。就目前来看,少数民族高职学生心理教育和疏导工作主要面临以下的一些新情况和新特点:

1.改革引发少数民族高职学生心理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政治制度改革的加快,不同民族之间的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强烈地冲击着广大少数民族高职学生的思想,从而引起少数民族高职学生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的深刻变化。目前,我校2009级预科的少数民族高职学生都出生于上世纪90年代的初期,其思想处于一种着重追求实现自我价值,崇尚享受和时尚的状态,缺乏独立应对外部艰苦环境的耐劳品质和自我调控及关心他人的意识,父辈和祖辈人所崇尚的艰苦奋斗的传统,在新一代少数民族高职学生的眼中被视为过时,吃苦耐劳精神被享乐主义所取代,因而会滋生一些出人意料的心理问题。

2.群体的特殊性诱发心理障碍

少数民族高职学生由于地域的差别和语言的障碍,会导致本来成绩优异的少数民族学生在学校产生焦虑感,致使自己在职业技能、实际操作和操作熟练程度等方面产生自卑心理。正是这些特殊性,致使少数民族高职学生无法适应职业的院校这种工学交替的生活,出现自由散漫和自我封闭的现象,从而产生不良的心理反应,严重影响学校的管理。

3.心理失衡导致自我调适能力下降

广大少数民族高职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心理素质也处于一种易动和不稳定的发展阶段,如果缺乏正面的引导和激励,将会导致心理失衡和冲突,产生意想不到的后果。因此,应加强少数民族高职学生的心理素质调适,使其适应新型职业人才的需要,尤其是适应少数民族地区职业人才的需求。

4.心理教育疏导受传统思维的影响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两种倾向:一方面是把心理问题等同于思想问题,用思想教育代替心理疏导。明知是心理问题,还小题大做,上纲上线,加重了被教育者的思想负担;另一方面,忽视思想问题与心理问题在特定条件下的转化,不注意全面结合情况和综合治理,从而导致思想问题的严重性。在创建和谐校园的社会氛围中,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竞争的激烈,自身利益也成为影响少数民族高职学生思想的因素之一。就目前来说,广大少数民族高职学生现实的思想问题主要集中在理想前途、家庭状况、人际交往等方面,很多少数民族高职学生在价值认同和利益得失上还存在一定的思想局限性,我们必须正确把握思想问题与心理问题的关系,针对目前少数民族高职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现状,不断加强心理教育和疏导,才能真正做到有备无患。

二、少数民族高职学生心理教育和疏导的方法

面对少数民族高职学生的心理问题和障碍,作为高职院校的思想教育工作者,我们应以何种方式进行正确的疏导呢?

1.在少数民族高职学生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我们知道,不论是城市少数民族学生还是农村少数民族学生,其文化层次的差异受地区的影响较大,科学的心理知识不一定尽人皆知。因此,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已成为我们搞好心理教育和疏导工作,培养少数民族高职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头等大事。教育者应根据不同高职学校、不同环境下少数民族高职学生的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学生心理学》、《学生心理指南》等不同语种的教育读本(汉语水平较高的可直接选汉语读本,汉语水平较低的可先选本民族语言读本),有侧重点地学习一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的基本知识,培养广大少数民族高职学生遵纪守法的自控能力,培养广大少数民族高职学生不畏困苦,不怕挫折的坚强意志;更要针对个别心理问题进行疏导,采取正确的方法,使少数民族高职学生了解和掌握科学健康的心理调适方法。

2.掌握时机和方法是心理教育和疏导的关键

学校工作错综复杂,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千差万别。心理教育和疏导要把握时机,才能选准切入点,增强实效性。各高职院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在不同学期进行不同的心理教育活动,如遇国内外重大突发事件时、面临少数民族高职学生的切身利益时,可抓住这些时机有效地开展心理教育。将心理知识教育纳入教育训练体系,切实做到少数民族高职学生心坎里,形成制度,确保实效。亦可采用双语开展心理咨询、健康一周谈、心理知识问答等活动,坚持多形式、多手段普及心理科学知识。利用学校教育网络进行直观化、形象化教学,直接播放或转播心理科学知识讲座、心理教育疏导光盘、录像片。有条件的也可借助社会力量,凭借资源优势,聘请双语心理学专家和心理医生进行指导。

3.建立健全心理教育和疏导工作机制

结合学校实际情况,逐层逐级建立系统的心理教育疏导和卫生服务工作机制。将搞好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与培养新一代少数民族高职人才相结合,以教育者的行动和组织行为来保证心理教育和疏导工作进议程、进规划、进课堂、进头脑。

在各高职院校,创造条件培养相关的心理专业人才,对少数民族学生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进行正确的心理教育和疏导工作,做到不歧视、不嫌弃、不揭短,确保心理教育和疏导工作健康发展,各部门分工明确,医疗后勤部门要为心理教育和疏导工作提供技术保障,不能想当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并乱下结论。作为心理教育工作者不能将思想教育和心理教育混为一谈,要区别对待。对于确有心理障碍,特别是精神病早期症的学生要及早发现及时治疗。医疗卫生部门要配合学生工作部经常深入院系,举办讲座、发送宣传手册、巡回展览等形式,普及心理健康卫生知识。有条件的学院,还可开办咨询站或电话咨询,随时解答和疏导少数民族高职学生的心理问题。同时,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开设心理网站,定期利用网络为少数民族高职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这样既保证了少数民族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少数民族高职学生的整体素质。

4.努力营造确保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健康向上、和谐融洽的内外环境,对提高少数民族高职学生控制不良心理情绪,巩固心理教育成果,做好心理教育和疏导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应努力净化学校内外部环境,以确保少数民族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

(1)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生活氛围是营造良好心理环境的重要因素

在校园中要发扬各民族师生团结友爱的优良传统,使各民族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努力形成和谐的校园氛围。各种活动要充分发扬民主,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在处理各民族学生入党升学、评奖评优等切身利益问题上,广开渠道、广征意见,最大限度做到各民族学生的认同,使他们心服口服,心情舒畅。况且,舒适、优美的生活环境本身就具有心理疏导功能,能开阔心胸,陶冶人的情操,调节人的情绪,并搞好校园文化建设,使校园充满生机和活力。

(2)把握心理教育工作的梯度,合理安排学生学习和活动时间

高职院校的职业性决定了少数民族高职学生要在真实的环境中践习技能,还要处理相对的人际关系,这样会导致少数民族高职学生精神紧张又疲惫。何况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是有限度的,超负荷工作很容易出现问题。因此,要根据实际情况尊重学生,防止因实习工作安排不当或过满造成少数民族高职学生心理压力过大而引发问题;要根据少数民族高职学生心理特点,解决少数民族高职学生实际困难。如部分少数民族高职学生家境贫困问题等若得不到适当的解决,必然会导致思想包袱过重而诱发心理问题,各级部门应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尽最大努力为少数民族高职学生排忧解难。

加强少数民族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意识教育,帮助少数民族高职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试能力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使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心理调节能力,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引导引导少数民族高职学生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感悟生命的意义,使少数民族高职学生建立科学的生命观,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体验生命的宝贵和力量,并在人生实践中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

三、结语

由此可见,因现实社会和生活中各种竞争的激烈,引发少数民族高职学生思想动荡的因素增多,精神疾患、心理障碍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职业院校工学交替等各种教学模式的改革及招收生源的政策倾斜性,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居多,少数民族高职学生数量大幅度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入校后,心理适应能力较差,各种反差进一步拉大,少数民族高职学生承受着语言障碍和心理压力,引发心理问题的因素明显增多,这都需要我们全方位去分析和思考,不断探寻和总结改进少数民族高职学生心理教育和疏导工作的有效方法和良策。

参考文献:

[1]张承芬,孙维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警官教育出版社,1997.

[2]李百珍.青少年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3]李力红.青少年心理学[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青少年心理健康疏导篇7

关键词:心理素质;学科渗透;健全人格;心理辅导;全面育人;心理健康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目标明确,势在必行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大约有15%的儿童和青少年学生在成年以前会出现或多或少的情绪或行为问题,并且这些问题正逐步呈低龄化趋势。初中阶段的学生身心发育还不够成熟,容易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干扰,因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有其科学性,同时也刻不容缓,势在必行。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更应发挥其学科优势,以其明确的培养目标,采取有效方式对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从而使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健康的心理品质。

二、关于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几点创新与实践

1.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用教师的健康人格影响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发展

要求思想品德课教师要为人师表,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是一个有良好个性品质和道德情操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用教师的健康人格影响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发展。教师性格开朗、乐观自信,敢于面对困难和挫折,情绪稳定,善于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才能言传身教,耳濡目染,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个性品质,以达到更好的育人目标。教师只有以高尚的、廉洁的、不惑的职业人格从事自己的职业,才能真正以德育德,塑造学生高尚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

2.将现代教育目标与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相整合,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

我们在备课和课堂教学活动中,要注重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在青春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青春期是青少年自我意识迅速发展的时期,他们总喜欢拿自己的外貌与他人比较:比容貌、比长相……有了比较就会产生一些困惑和烦恼。一位女生本来长相不错,一次偶然的机会,她的母亲对她说:“你没有小时候漂亮了!”就这句不经意的话,让这位女生烦恼不已。她开始不断照镜子,而越照越发现自己“越丑”,而“越丑”就禁不住“越照”,这是怎么回事呢?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精神的交互作用”。要让这位学生走出不良心理困扰,需要我们注意学习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如,转移注意力、积极地进行自我暗示训练,例如,“我很棒”“我一定能行!”“我一定做得到”等,悦纳自我,肯定自我,超越自我,痛苦就会消失。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的心理素质和人格向健康、协调的方向发展。

再如,初中学生生理发育变化快,产生了性意识,会萌生早恋等心理困惑问题,而早恋又常常会引绪与行为失控,离家出走、自杀自虐等行为,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教师要深入学生,尊重和关心早恋学生。我在上初二思想品德课青春期早恋教学问题时,针对学生的青春期性心理发展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心理需求出发,设计一些心理疏导活动,如“有了烦恼给谁说”“我收到一封异性同学的来信”“如果你遇到这类事,你该怎么做?”等,通过匿名或符合青少年特点的方式如书信交流、手机短信、发email、QQ聊天等,进行心理疏导和沟通,使学生克服了心理困惑,走出了心理误区,轻松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3.开展课堂实践活动与课外心理咨询与辅导,优化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发展

我校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对学习、考试方面的焦虑;对同伴交往方面的烦恼或闭锁心理;对自身生理方面的苦恼、性意识的发展及对异性的困惑;代沟问题等,我校积极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帮助学生克服孤僻、焦虑、逆反心理、社交困难等心理障碍。我校的心理咨询室每周周三、周五定期开放,采取封闭与开放相结合等方式,我们的“网恋社会调查”“为了明天——青春自护远离网瘾行动”对帮助他们排忧解难起到了一定的调节、疏导作用。思想品德课教师利用网络,通过校园网的师生聊天室,以普通网民的身份上网与学生聊天,深入了解他们的心理困惑以及平时不愿说、不敢说的心里话,进行个别心理辅导,取得了显著效果。“师生对话”“意志测量”“心理测验”“热点辩论”等团体咨询与辅导活动也都很有成效。这些活动不同程度地促进了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发展,使其心理逐渐走向成熟。

4.积极利用和开发校园德育资源,促进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发展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除来自自身对生活的适应、信心、毅力等主观因素外,同样离不开外界赋予的“心理营养”成分。即来自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帮助、矫正、信任、支持、鼓励等。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师也要充分利用各种德育资源,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如“感动中国”等优秀人物的先进事迹,以及现实生活中丰富多彩的正面和反面的一些案例素材,都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舆论、新闻媒体等方式充实教学内容,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良好、健康的心理品质的发展。

三、课题实验后的感悟

总之,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我们全体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只要我们树立起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不断学习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并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积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就一定会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黄书光.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文化使命.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许百华.青少年心理卫生.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

[3]伍新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4]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

青少年心理健康疏导篇8

一、农村初中学生受挫的心理问题

农村家庭的孩子进入初中后,其父母认为孩子已经渐渐长大,不再像小学那样悉心指导,甚至干脆放手让孩子早当家,加之,农村体力活的繁重和家务的操心,缺少亲临困难现场对孩子的科学合理指导,孩子经过多次与酸甜苦辣困难的打斗,心理上渐渐畏惧困难,于是抗挫折心理油然而生。

农村中学的孩子都喜欢暗暗同别人比着干,如果屡次在暗暗的比拼中落后,往往心灰意冷,导致自卑,抗挫折心理免疫力大为削减。

农村中学孩子的家长出现进城打工热,临走时,常常把孩子托付给孩子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由于他们缺少监管力度,造成孩子心理的扭曲,他们自私、他们任性,一遇困难就逃避或放弃,出现严重的抗挫折心理问题。

在“应试教育”尚无改变的大环境下,在农村中学的学校学习生活中,一些教师教育教学方法简单,部分学生面对教师给予的精神奚落,面对班主任处事的武断,面对同学们的冷嘲热讽,心理包袱严重,这些都挫伤学生的心灵,悲观对待学习和生活。

初中的学习科目比小学多了,难度也加大了,过重的学业负担超过了大部分学生的承受能力,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他们出现消极悲观、不爱学习的心理。

进入初中,学生就进入青春期,青春期就像一部徐徐拉开帷幔的舞台剧,她瑰丽多彩、朝气蓬勃,青春的学生正在演绎着各自成长的故事。但进入青春期的农村中学生,成人意识和独立意识开始增强,渴望老师把自己当作大人,得到尊重与理解,因而对老师像小学以前一样事无巨细的照顾和干预感到厌烦,对他们的一些看法和结论开始怀疑,甚至“唯我独尊”的思想抬头,他们的自尊需要与师长的评价不相吻合时,形成了消极自尊心理,抗挫折力大大为削弱。

青春期来临之际的农村中学的学生渴望与同龄人、与异性、与父母和老师平等交往,渴求他人和自己一样彼此敞开心扉来坦诚相待。但由于每个人的性格和想法不一,他们的这种渴求找不到释放对象,只好诉说在日记里,这些日记写下的心里话,既想让他人了解,又害怕被他人了解,这种不愿与他人沟通的心理,就是常说的“闭锁心理”。

进入初中后的农村中学的学生开始承载众家庭、学校、社会希望,乃至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的希望。时下,育人成才漫无边际。学生除学书本知识外,还要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共同生活。此外,还要学会健康,学会审美。当他们努力奋斗的结果与老师要求的对不上号时,就慢慢地对老师的教育教学和家长的要求产生质疑,从而导致心理失衡,感受不到初中校园生活的快乐、尝不到初中学习的甜头,这就要求老师采取有效的教育方式。毋庸置疑,青春期,一个人如果只看到自己的短处与缺点,就会丧失信心、缺乏朝气;如果只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又会自以为是,孤芳自赏。这种自卑与自负都不利于自己的健康成长。

考核评价制度不完善。长期以来,我国农村中小学管理机制不健全,许多管理要求得不到有效落实,一些地方考核教师常流于形式,结果导致教师整体素质参差不齐,影响了教师的整体社会形象。一部分教师产生职业厌倦、丧失专业化能力成长的进取心,表现在课堂教学中,不能以宽容和大度的心态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不能以平等的姿态对待学生,为追求所谓的“名声”“荣誉”,违背教育教学规律,在管理层面常常以分数为主要依据评价学生,制定了过细的考核学生规则,扭曲了部分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心态,学生抗挫折的心理能力自然下降。

社会媒体常常放大教育教学中的失误与不足,缺乏正面的社会舆论导向宣传。毋庸置疑,一些农村中学的年轻教师刚走上工作岗位,工作方法简单,出现教育负面影响,这时,社会媒体就蜂拥而至,渲染不良效应,致使部分年轻教师甚至丧失教育教学理想的动力,缺乏脚踏实地、勤勤恳恳、爱岗敬业、开拓进取的精神。表现在课堂教学中,情绪低落、消沉、抑郁、沮丧等。在教育教学方法上,缺乏始终不渝把知识的教授当着培养学生成长的一个载体,缺乏把学生的做人放在教育首位,更缺乏把塑造人、培养人、塑造人的教育理念放在首位。于是农村中学的孩子心理问题影响开拓进取的抗挫折五彩缤纷的人生之路。

强势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应试教育的影响还时常冲击着人们的思维。一些学校的教育被异化,巨大的就业压力和扭曲的“政绩观”,演变成了升学压力、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时,对教师工作细节要求越来越高,使教师如履薄冰,扭曲了教师的心态,部分教师出现沮丧、焦虑、压抑、忧郁等不良情绪,这些不良情绪流露给学生就会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学生出现闭锁心理,如果处理不当,会对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使心理上产生不同程度的孤独感,任其发展下去会形成有缺陷的人格,自然影响抗挫折的心理健康。这就要求老师注重积极培养学生抗挫折的心理能力,养成热情、开朗的性格,积极与同学、朋友交往,相信父母和老师;有想不通的大胆向别人倾诉,不让某些问题长期困扰自己;积极参加集体文娱活动,在集体的温暖中放松心情;也可以通过写日记的方式进行倾吐、宣泄。

二、r村初中学生受挫心理问题的对策

农村教育部门要与时俱进做好抗挫折的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工作,教育工作者要及时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并做好抗挫折的心理健康疏导工作,就能打开他们与同学、老师及家长关闭已久的窗户,为其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促其快乐健康成长。

教育行政部门发挥制度的导向作用,促进学生抗挫折的心理健康良性发展。为打造一支朝气蓬勃的抗挫折初中生群体,教育行政部门要从源头抓起,发挥制度导向作用,弘扬教育改革的主旋律,督促学校营造团结友爱,健康、活泼向上抗挫折的校园环境,提升学生学校生活的幸福指数,激励学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塑造坚强性格,彻底消除低落、消沉、抑郁、沮丧等不良情绪,保持良好的抗挫折的心态,以宽容和大度的心态从事初中的学习和生活,做一个真正有度量、有骨气、有抱负的人。

学校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端正办学思想,营造良好的校风、教风、班风、学风,积极开展抗挫折的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当务之急,做好心理疏导工作。早在1963年,总理就在全国卫生科技规划会上指出:“开展青春期抗挫折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对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长有特别重要意义,也关系到社会的进步,民族兴旺的大事”。当今时代,学校有责任也有义务对农村中学的学生进行抗挫折教育。青春期学生容易闯红灯,他们情感丰富,喜欢与同龄建立友谊,但有时太讲“义气”,缺少是非分析,容易冲动。鲁莽行事,不善于克制自己,这些复杂的变化,使青春期的学生缺乏抗挫折的思想准备,一旦处理不当,就会造成严重恶果。

学校领头人要祛除陈旧观念与常规做法,不让太多的条条框框约束学生,尽可能给学生更多的人性化关怀,让他们按照自己抗挫折的理想、方式调整自己健康成长的内容,优化抗挫折的品质,塑造抗挫折的坚强性格,走自身特色的抗挫折健康化成长路径,追求更高、更远的境界;彻底消除抗挫折薄弱的病态心理,保持良好的心态,做一个真正有度量、有骨气、有抱负的人。立足现实、着眼未来,树立抗挫折崇高的理想,激发内驱力,树立自信,不断增强抗挫折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感,不断挑战自我,在奋斗中追求上进,成长之路也就越走越远、越走越广。

专业心理辅导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抗挫折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农村中学的学校有着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心理辅导教师。心理辅导教师是学校的专业心理工作者,在帮助学生化解抗挫折心理问题的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利用专业知识,开展心理辅导活动课,对学生进行团体心理健康的辅导和预防,帮学生学会心理“按摩”和心理保健,清理抗挫折的心理障碍。同时,针对问题学生进行个别咨询辅导,有针对性进行心理疏导,并给予相对科学和专业的心理干预或转介,定期汇总情况,及时通报校长室,便于学校主动地调动全校力量,重点解决抗挫折的心理问题。

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要做好学生抗挫折心理健康的引路人。班主任、任课教师是距离学生最近的人,一个学生就是一本书,有些学生,性格怪癖,脾气暴躁,碰到不顺心的事容易恼火,有时还会顶撞老师。班主任、任课教师在批评教育这些学生时,要多研究他们的心理需求,一旦发现有厌烦情绪,或者出现顶牛现象,立即停止批评教育,充满希望的等待,让学生独自思考,给学生冷静处理矛盾的机会。教师还要善于经营每一个学生的心里支持系统,充分调动支持系统中积极力量,帮学生提供较好的生存发展空间。

年级部加强抗挫折的心理干预教育。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因此学校生活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巨大。学校自身应建设好维护学生抗挫折心理健康的绿色屏障。年级部是学校的中枢,早知悉,早干预,督查年级部教师的教育行为,采取多种疏导方法,使学生不良心理得到有效的控制,并转化为前进的动力,让其形成抗挫折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性格,从而促其快乐健康成长!?毋庸置疑,一些学校的校园里,一些些教师把浓浓的师爱洒向优等生,对优秀生眉开眼笑,对有抗挫折心理障碍的问题生大喊大叫,让爱的天平失去了平衡。学校要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加强教师心理教育意识和能力培养。

青少年心理健康疏导篇9

摘要骨密度(bonemineraldensity,BmD)和骨量(bonemass)是评价骨骼是否健康的非常重要的指标。骨量和骨密度的提高,对特殊人群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提高儿童青少年骨质健康,延缓围绝经期女性和老年人的骨质丢失,避免骨折风险。本文通过对提高特殊人群骨密度和骨量的运动形式、强度、频率和时间研究作一综述,希望可以对此方面的研究有所帮助。

关键词骨密度骨量特殊人群运动

一、前言

骨密度全称是骨骼矿物质密度,是骨骼强度的一个重要指标。骨量是指单位体积内,骨组织中骨矿物质和骨基质含量。骨量和骨密度的提高,对特殊人群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对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延缓围绝经期激素水平下降女性、老年人骨量丢失预防骨质疏松及其引起骨折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二、运动与儿童青少年骨质健康

青少年儿童正处在生长发育期,有机物和无机物之比可达1:1,骨的新陈代谢旺盛,尤其是青春期,是人体骨矿物沉积最多,骨密度增加最快的阶段。这时骨密度的质量如何,对骨密度的峰值,及成年之后骨质疏松的情况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1]。研究表明,在儿童青少年时期进行积极的运动,可提高峰值骨量[2];青春期前期的运动不仅是一个增加骨密度的最佳时期,而且其有利作用维持到成年以后[3]。

(一)高冲击性运动对儿童少年骨量骨密度的影响

Cassell[4]等对7~9岁体操和游泳女性儿童的研究表明,体操运动组比游泳运动组和非运动组有更高的BmD,结果提示,高冲击力的负荷运动能提高儿童的BmD。国内研究中,林敏[5]对普通女学生每天进行10次的纵跳练习,每次纵跳练习之间的时间间隔为30s,连续训练7天,显著提高了受试者的骨形成作用而对骨吸收作用无显著影响,有利于促进受试者骨质积累和骨密度的提高。

(二)力量性运动对儿童青少年骨量骨密度的影响

王小燕[6]通过对30名男青年进行分组研究(举重组、中长跑组和对照组)后发现,3组间桡、尺骨骨矿物含量和骨密度存在显著差异,即举重组>中长跑组>对照组。Show-Harter[7]等对20岁左右的女子以强度为1Rm的70%-85%进行力量训练,每周3次,8个月后腰椎BmD增加1.2%。然而,Blimkie[8]等却发现,6个月的力量练习对青少年女性BmD没有影响。

(三)耐力性运动对儿童青少年骨量骨密度的影响

emslander[9]等研究表明,跑步运动组全身骨密度和股骨颈骨密度显著高于游泳运动组和对照组,游泳运动员与对照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Steward[10]等分别比较跑步运动和骑车运动对骨密度的影响,结果发现,跑步组全身骨密度、下肢骨密度比对照组显著增加,而骑车组腰椎骨密度比对照组明显减少了。也有研究发现,长期大强度的耐力性运动对机体的BmD无显著影响,甚至引起骨密度下降,多见于非负重练习的体育运动。

三、运动与围绝经期女性骨质健康

国内外关于围绝经期女性健康的研究众多,该阶段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容易产生各种生理和心理上的紊乱。其中由于激素水平下降而导致的骨质疏松问题引人关注,运动和补充钙质成为该阶段女性防治骨质疏松的首选。

有学者[11]选取受试者为40~67岁健康妇女,共81人进行健身舞蹈影响骨密度的研究,研究根据月经史将其分为3组,即月经规律组、月经不规律组和绝经后组(自然绝经1年以上者)。此外,根据运动史将其分为运动组和对照组。运动组为坚持参加健身舞蹈1年以上者,平均每周至少锻炼3次,每次至少30min。该调查结果显示,运动组妇女BmC、BmD显著高于非运动组妇女,表明健身舞蹈能延缓围绝经期妇女骨量的丢失。其机理是健身舞蹈是一种全身性运动,能使参与者身体的各个部分、各个系统的机能及基本活动能力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一方面通过运动使肌肉发达,增加对骨骼的机械应力,而机械应力对成骨细胞的活性是一种重要刺激,有利于骨质的生成;另一方面,运动还可通过心血管的适应和内分泌调节机制影响人体的钙代谢平衡,为骨形成提供重要的矿物质,使局部或全身的骨量增加。

另一研究[12]令围绝经期妇女分别进行了太极拳运动和伸展运动,每周3次,每次持续45分钟,持续4个月。另两组绝经后受试者其中一组在健骑机上进行一种非承重性的有氧力量型运动,每周4次,每次30一40分钟,持续7个月,另一组为不动对照。结果显示,太极拳运动4个月对围绝经期妇女骨密度无显著影响,但股骨颈骨密度轻度下降;伸展运动4个月对围绝经期妇女骨密度无显著影响;健骑运动7个月使绝经后妇女腰椎骨密度轻度增加。

四、运动与中老年人骨质健康

骨质疏松是一种常见的老年性疾病,严重地威胁老年人的健康。测定骨面密度(BmD)和骨线密度(BmC)是评价骨质丢失、诊断骨质疏松的主要手段,并可了解老年人体质、健康状况,指导老年人参加适宜的体育运动,是预防老年性骨质疏松的有效方法。

有试验[13]研究不同运动形式对老年人骨质健康的影响,共分三祖,慢跑组:心率在110-140次/分,强度在8-9km/h-1;有氧健身操组:有氧健身操锻炼,心率在110-140次/min;导引养生组:练习导引养生功一遍或任选其套路练40-60min/d。结果表明,不同的运动项目均可以改善机体的生物效应,使BmD增高,减缓骨质丢失,是预防老年性骨质疏松的一项安全有效的方法,建议老年人坚持适当的运动。

在一项老年人毽球运动干预中[14],研究者将运动时受试者的心率控制在170次/min减去年龄的范围内(误差在正负5次内),每周训练4次,每次运动的时间控制在30-60min,实验持续24周。结果显示,毽球运动使受试者股骨颈和左右跟骨骨密度均明显增加,并且骨形成指标BGp水平明显升高,表明毽球运动是延缓中老年人骨量丢失的较理想的运动形式。

五、结论

骨密度与运动关系密切,运动及不同的运动方式对骨代谢均有显著影响,因而通过合理的运动可以改善骨代谢,提高骨密度,从而达到预防骨质疏松的目的。

人的一生在28~30岁时可以达到骨量峰值,良好的骨量和骨密度基础可以有效缓解中老年时期骨量的丢失,所以在儿童青年时期要进行适当的运动以保证雄厚的骨量基础。而在30以后,要通过体育锻炼和饮食调节来有效减缓骨量的丢失。

体育锻炼增加和减缓骨量丢失的方式众多,主要可以分为抗阻训练、有氧耐力训练、冲击性训练和新兴的震动训练。运动强度建议以中等强度的负重训练为主,心率控制在50%-75%的最大心率之间,老年人抗阻训练在6-20Rm,儿童青少年则在5-10Rm之间效果较好。运动频率抗阻和冲击性练习每周2-4次,中等强度有氧训练每周累计150分钟即可,持续时间应达到4月以上效果明显。

运动可以有效提高骨密度,预防骨质疏松,但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存在差异,所以要根据不同人群制定不同强度和方式的运动计划和试验研究。

参考文献:

[1]宋相川.身体成分对骨密度的影响[J].湖北体育科技.2005.24(2):189-191.

[2]RobinLt,LanyonLe.Regulationofbonemassbymechanicalstrainmagnitude[J].Calcif.

tissueint.,1985,37:411~417.

[3]BassS,pearceG,etal.exercisebeforepubertymayconferresidualbenefitsinbonedensityin

adulthood:studiesinactiveprepubertalandretiredfemalegymnasts[J].BoneminerRes,

1998,13(3):500~507.

[4]CassellC,BenedictmandSpeckeB.Bonemineraldensityinelite7to9-yr-oldfemale

gymnastsandswimmers[J].medSciSportsex-erc,1996,28(10):1243~1246.

[5]林敏.短期跳跃运动对普通大学女生骨代谢的影响[J].浙江体育科学,2012,34(6):86-89.

[6]王小燕.不同类型负荷对人体骨密度影响的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9(4):77~80.

[7]Show-HarterC,BousxeinmS,LewisBt,etal.effectsofresistanceandenduranceexercise

interventiontria[J].JBoneminerRes,1992(7):761~769.

[8]BlimkieCJ,RiceS,webberCe,etal.effectofresistancetrainingonBmCanddensityin

adolescentfemales[J].CanJphysiolphar-macol,1996,74:1025~1033.

[9]emslanderHC,Sinakim,muhsJm,etal.Bonemassandmusclestrengthinfemalecollege

athletes(runnersandswimmers)[J].mayoClinproc,1998,73:1151~1160.

[10]Stewartao,HannanJ.totalandregionalbonedensityinmalerun-ners,cyclists,and

controls[J].medSciSportsexerc.,2000,32:1373~1377.

青少年心理健康疏导篇10

关键词:高中;心理;教育

一、心理健康教育对高中生良好行为培养的促进作用

(1)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形成高中生良好的个性

有句格言说得好,性格即命运。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一个人的性格状况可以影响其生活及学习的质量。因此,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在促进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方面是功不可没的,特别是对当前高中生中在学习中普通存在的怕苦、怕累、经不起挫折这些性格缺陷而言更具有针对性。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抗自卑心理,提高高中生的认识能力。可以教会学生学会自我心理疏导。这样学生形成了良好的个性,便具备了发展正常行为,预防问题行为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能对自己的需要和动机、对外部的诱因、对社会行为规范、对自己的言行进行正确的评价。

(2)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调动高中生自我矫正的积极主动性

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问题行为发生的原因有高中生内在的不良因素在起作用;因此。问题行为的矫正亦要借助于高中生内在的积极因素。这就是高中生自我矫正的积极主动精神。我们应相信,高中生在发展过程中,尤其在社会化过程和社会适应过程中,无不存在如内部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存在这两种因素的相互斗争,而只是那些发生问题行为的高中生其消极的心理因素一时占了上风,削弱或掩盖了积极因素,那些经常撒谎的高中生也有诚实的时候,那些好打骂同学的高中生也有热爱集体珍重友谊的心理。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透过高中生暂时的、表面的行为现象去搜索本质,从发展的角度去看高中生的行为,深入到行为的深处去全面了解高中生的行为动机。心理健康帮助高中生,重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积极的、发展的、闪光的、可爱的那一面,从而学会与自己的不良动机作斗争,主动改变自己不良的个性和品德,主动和不良外界诱惑进行斗争。

(3)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完善学生的人格,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问题行为对青少年成长的最大危害是导致人格不良、浸蚀道德观念,而问题行为的发生也在于一些青年人格发展中的某些缺陷以及道德观念的缺乏。因此,预防问题行为的发生应重视青少年人格与品德的发展。在人格完善中,良好性格与气质的塑造、自我意识健全、价值观念的发展应是培养教育工作的重点。在品德教育中道德信念的建立最为重要,应力争做到使青少年不仅知道自己应当遵循的道德行为规则是什么,而且要坚信这些规则是正确的,并决心以这些做为自己言行的准则。

二、高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策略

(1)加强高中心理教育的整体氛围建设

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直接影响其教育态度与方式。同时,心理教育实践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在全体教师当中形成重视心理教育,进而积极参与心理教育的氛围就显得十分重要。无论是哪一学科的教师都要充分认识到学生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并力争结合自己的所教学科将心教育的内容渗透进去。

在具体的学科教学工作当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潜移默化的帮助学生增强在学校行为活动中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投入水平与效果,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并直接提高学校的管理效果和水平。心理教育的氛围建设不仅能够促进教师教育理论素养的提高,而且能够推动更多的教师乃至全体教师参与心理辅导活动,以利于在学校营造起关心和增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氛围。能够帮助学生化解学习及生活中的心理困扰,调节和优化心理状态,塑造正确良好的行为习惯。

(2)心理教育与德育结合

有效的德育与心理教育是密不可分的,二者可以相互促进的。心理教育对德育来说,是教育手段和谐;德育对心理教育来说,是人格发展升华。德育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心理教育则是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及个性特征。良好的品德的基础是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学校应注重将学生的品德教育与心理教育有机结合,品德教育具体指导学生的正确行为标准,而心理健康教育则应该培养学生内心对正确行为规范的认同,并内化为自己的心理规范。只有将品德教育与心理教育二者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有效的促进学生良好行为的形成。

(3)开设心理辅导课程

心理辅导教育工作的目标是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应开设心理辅导课。开设心理辅导课是让学生进行自我探索的过程。强调学生自身的体验与感悟。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心理辅导课作为一种集体辅导形式,其内容也有所区别。如高一年级主要是纳悦自己,适应教育,人际关系中的理解与信任问题。学会自我设计等:高二年级侧重于社会责任感教育,学会自我赏识与自我暗示能力、应考心理辅导等;总之,是让学生们讨论、体味生活,感受真实的自我。

心理辅导课就是要与学生一起分担成长的过程中的烦恼,不仅给他们带来了欢乐,更让他们学会了如何去正确处理生活、学习中所遇到的困惑与疑问。通过心理教育课的开设,学生形成了关注与重视自身心理健康的意识,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心理卫生知识,自身的心理素质就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其正确的行为规范自然而然就会树立起来。

(4)寓疏导于活动之中

在心理疏导上,应充分利用教育的自身特点及学生的心理特征,寓疏导于活动之中,使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每一门学科,每一项活动中之中;通过有意识的场景设置,来让学生置身于丰富的活动之中,获得切实感受。为此,学校可以对课时结构进行了调整,开设一系列的活动课,如写作兴趣小组、生物兴趣小组和体育活动小组等。学校还可以开展了一系列文体活动,如师生球类友谊赛、拔河比赛等等,从而为心理疏导创设情境,并可以对学生心理施加积极的影响,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总结:

良好的习惯的培养与塑造不仅是学生良好学习、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其积极影响甚至可以受用一生。学生这些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离不开学生本身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离不开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是非常有重要的,其意义不仅在于学校规范管理的需要,更在于着眼未来,对学生一生的成长有帮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