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者素质的综合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1:49:27

领导者素质的综合性篇1

[论文关键词]普通高等学校国防生培养

国防生综合素质的强弱,直接影响或制约着我国国防力量的生成与提高,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工作。当前,我们要进一步规范国防生素质能力的培养内容和程序,积极探索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方法,使国防生的培养工作逐步走上正规化、系统化道路。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高度重视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

1.充分认识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首先,加强国防生领导力培养,是提高国防生培养质量的客观需要。综合素质能力尤其是领导力、管理力是带兵者在领导活动中率领并引导被领导者朝目标前进的能力和影响力。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吸引和影响部属的能力,这是一名合格军事指挥员最核心的能力。当前国防生培养只在政治素质、军事素质以及身心素质等方面提出了目标要求,虽然这些也是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的组成部分,但并不表示具备这些素质就具备领导力。因此,把综合素质能力尤其是领导力作为国防生培养目标明确下来,是提高国防生培养质量最现实最紧迫的任务。其次,加强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是改善我军干部队伍素质结构的实际举措。当前,毕业国防生大多文化基础扎实、科技素质高、思想观念新、进取精神强,但也存在军事技能基础薄弱、管理带兵能力不够强、基层实际工作能力欠缺等方面的问题。提高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就是在培养过程中着力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为部队输送合格军事人才,不断优化我军干部队伍素质结构。再次,加强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是增强我国国防实力的助推器。建设战斗力强大的国防,既要有先进的军事理论、体制编制和武器装备,更要有一支综合素质能力强的指挥队伍。

2.加强对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工作的组织领导。组织机构是保障各项工作有序开展的前提和基础。推动这项工作的健康发展,应成立顶层设计和全面协调的组织领导机构,负责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标准化教学制定、培养评估、服务保障等项工作的总体设计和组织协调。与此同时,还应成立培养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最直接的组织管理机构,负责招收选拔、军政训练、教育管理等各项工作的具体实施,为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奠定坚实的组织基础。另外,需要从驻地部队和院校中选调一些军政素质兼优、领导工作经验和教学经验丰富的干部充实到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队伍中来,充分发挥其示范和模范带头作用,通过言传身教,在潜移默化中把国防生的综合素质潜能发掘出来。

3.突出发掘国防生领导潜能和实践锻炼能力的培养。首先,要充分发掘国防生的领导潜能。将国防生的领导潜能作为内容列入国防生的课程设置、教学活动及配合实践活动中来。针对国防生特点,制订详细的综合素质能力培养计划,培养计划应包括基本的领导能力、科技信息、人文素质、动手能力等。在第一、第二学年,主要确保所有招收选拔的国防生在每一学期都能接受到驻校选培办给予的综合素质能力发展指导建议。第三学年,主要记录国防生的表现和潜在性的数据,并对这些表现进行总结。第四学年,主要是指导国防生以及以他们的表现为基础,为每一位国防生填写一份详细的综合素质能力评估报告,作为组织考察和培养的重要依据。其次,要把实践锻炼作为提高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的重要方法和手段。由于提高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不只是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因此,要把每一个可能影响国防生成长的因素都充分利用起来。总之,将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工作深入到生活、学习、训练的方方面面,使国防生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提高综合素质。

二、规范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程序

1.制定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目标。当前国防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培养目标是:“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在《普通高等学校国防生军政训练计划》中也只提出要培养国防生的政治素质、军事素质及身心素质的要求,但现有的国防生培养目标体系中并不包含领导能力的内容。因此,要有效地培养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尤其是领导管理能力,就必须将未来战争和部队建设对军官综合素质能力的需求以及国防生自身发展的需要结合起来,将培养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以及我军未来的综合素质能力人才作为国防生培养目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努力方向。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目标,应该是通过系统和规范培养,使国防生逐渐成长为未来战争和部队建设需要的综合素质能力人才,简而言之,就是学校要为军队的未来培养合格的综合素质能力人才。

2.明确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内容。依据综合素质能力培养要求和国防生实际情况来看,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内容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管理素养。这是成为领导者的前提条件,也是综合素质能力培养最基本的内容。国防生是未来的军官,需要在政治素养、品格与价值观、身心素质、形象气质等方面打下坚实基础。在政治素养上,要求国防生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熟悉人民军队宗旨和光荣传统、热爱人民军队、有献身国防的思想等。在品格方面,应以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以及军人思想道德规范为主。在价值观方面,应积极引导树立忠诚、诚信、奉献等价值取向。身心素质上要有强健的体魄、健康的人格,具备坚强的毅力、自信等意志品质。形象气质上具有军人的仪容仪表、礼节礼貌、作风纪律、日常养成等。

二是信息技能。这是领导者获取被领导者或追随者信任和忠诚以及带领他们实现组织目标的技能。对于国防生来说,不仅要培养其一般技能,也要培养其作为军事领导人才的特殊技能。一般技能,是指完成大多数活动所共同需要的能力。一般技能应该包括:敏锐的洞察力、高超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丰富的想象力、超强的记忆力、创造性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现代办公能力等。特殊技能应该包括:人际交往技能、决策能力、组织指挥能力、协调能力、监督执行能力、战略战术技能等。

三是领导方式。领导者在具备管理素养和信息技能的同时,还必须去实际行动,要能够动用他们具备的一切素养,运用所了解和掌握的一切知识信息,综合所知道的一切方法为下属提供目标、方向和激励。培养国防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也需要引导其将所具备的素养和掌握的技能运用到领导行动中去,并掌握相应的领导行为方式。这些行为方式包括:为下属提供明确的目标和方向、营造良好的组织氛围、身先士卒、合理奖惩、培养和指导下属、善于用人、妥善处理突发事件等。

3.规范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程序。为保证国防生在不同的成长阶段受到相应的综合素质能力培养训练,确保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有序而渐进地提高,应该遵循四阶段培养程序。第一阶段:初始测试。按照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目标和内容设立一整套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在开展综合素质能力培养训练之前对国防生进行一次摸底测试,并以此建立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发展档案。经过测试,可以对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水平和潜能进行了解,分析每个国防生能力方面的优势和不足,清楚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实际状况。

第二阶段:制订计划。根据初始测试的结果,分析国防生现有综合素质能力水平与培养目标和标准之间的差距,有针对性地制订相应的培训计划。培养计划可分为培养阶段、制定阶段性目标、设置培训内容、安排保障四个方面。一般来讲,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可划分为基础性学习、针对性提高、综合发展三个阶段。制定阶段性目标,可以将总体目标划分成若干个小目标,最后将这些目标串起来,以保证实现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的总目标。设置培训内容要注意两个原则,一是针对性原则。即在一定时期的培训内容要针对该阶段的培训目标;二是适应性原则。即培训内容的设置要考虑到院校的实际情况。制订计划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要安排保障,具体又可分为组织保障和后勤保障,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要将任务落实到具体的机构和人员身上,确保各项培训计划内容顺利有效进行。

第三阶段:实施培训。这是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计划的执行环节也是中心环节,培训工作的质量将决定整个培养的成效。借助目前的军政训练计划,将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训的内容融入军政理论课、日常训练和假期集中训练中;开展专门的综合素质能力知识、信息技能和领导行为方式的授课培训和专家讲座,对国防生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咨询;借助日常管理活动的实施,对国防生在日常管理生活中的领导实践进行指导。

第四阶段:评估总结。评估总结是对一个培养周期(即国防生培养的全过程)或一个培养周期内的某个阶段对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计划实施效果的测评和总结。包括评估和总结两部分内容,评估主要依据综合素质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水平进行测量,从而对整个培养过程进行全程、全面的评估。

三、科学培养、实践提高,创新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的方法

1.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一是正确引导。国防生通过参加各种各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直接受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和灌输,培养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誉观、业绩观;校园里的各种人文活动,如知识竞赛、科技咨询、学术讲座、文化培训以及社团活动可以增长国防生的知识面,开阔视野,全面提高国防生的人文素养,同时也有助于加强国防生与他人和社会的联系,锻炼国防生的心理素质,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二是有效激励。校园文化的核心是要创造出共同的价值观念。良好的人文文化氛围是使每个成员的进步都能得到赞赏,每个成员作出的贡献都能得到褒奖,由此激励广大学生为使自己成为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而刻苦学习,不断进取。对于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来说,要积极发挥先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激励作用,创建积极向上的综合素质能力发展教育氛围,促进国防生健康成长。

三是行为规范。高校校园文化具有全体师生认同的集体意识特点,对每一所大学在评定师生的道德品质、行为方式和人格特征等方面提供了内在的尺度,从而规范每名师生的言行举止,促使国防生形成良好的素养和行为习惯。校园文化中这些规范的内容,也是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形成要素,因此,利用校园文化的规范约束功能,对国防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培养也是大有裨益的。

2.进行科学的教学训练培养。首先,强化理论课程学习。主要包括学习一般的科学文化知识,包括各种军事理论、政治理论知识及综合素质能力理论的相关知识。理论课程学习一般有三种教学途径:一是通过非专业性的科学文化课和公共政治课,以及与军队思想政治工作联系较紧密的选修课程,提高国防生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为综合素质能力提升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二是《普通高等学校国防生军政训练计划》中规定的军政训练课程的理论课程部分,这些课程包括了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的重要理论内容,为国防生熟悉军事领导科学、军事工作的特点以及将来从事军事指挥、管理工作奠定基础。三是邀请综合素质能力培训机构或相关领域的专家对国防生进行综合素质能力理论和综合素质能力培训专题讲座,帮助国防生了解综合素质能力的基本原理和综合素质能力提升的基本方法。

其次,突出实践技能训练。主要包括军事技能训练和管理技能训练。军事技能训练主要是指通过日常训练或假期集中训练的方式进行规定的军事基本技能的训练。日常训练以军事基础知识学习和体能训练为主,一般安排在早操、课余时间或者体育课进行。假期集中训练一般安排在第一、二、三学年末实施,以军事训练和部队见习为主。管理技能训练主要是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外文体活动,如文艺活动、体育竞赛、演讲比赛、辩论赛等,培养国防生的洞察力、认知能力、学习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等,丰富国防生的课余生活,促进其健康的成长。

3.通过丰富的实践锻炼提高。要使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就要积极为国防生提供多种实践锻炼的条件和机会。一是日常管理实践。通过实行模拟营连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国防生主体作用。连、排、班的骨干(领导者)由国防生轮流担任,负责本单位的日常管理工作。定期对国防生骨干进行培训,通过培训和指导,促使国防生在担负值班任务、组织训练和集体活动中,不断提高组织协调和指挥能力。

领导者素质的综合性篇2

2017年党的胜利召开,2019年3月份全国两会也圆满结束,今年10月份全国上下喜迎祖国70华诞和国庆阅兵,这些盛达的活动对我国的领导干部提出了新的要求,人们对于领导干部也有新的期待。近些年,国家成立了监察委员会,要求干部在勤政、廉政上进一步提高个人的能力、水平和作风。总之,领导干部的素质是时展的迫切需求,必须尽快提升。本文分析了现代行政领导的素质要求,以及培养途径和对策。

关键词:现代;行政领导;素质;培养

1行政领导者素质概述

1.1行政领导素质含义

行政领导素质,是指充当行政领导角色的个体为完成其特定职能职责,发挥其特定影响和作用所必须具备的自身条件,是行政领导在先天禀赋基础上通过后天的学习、工作和实践而获得的德、才、学、识、体等总和。具体说,它有双重含义。首先是指构成行政领导的各种内在要素,包括领导者的生理、心理、文化、思想、政治、道德等因素,以及由这些因素综合而成的本质性能力等。其次是指这些要素和能力的现实状态,即发展程度或实际水平。也就是说,领导者素质同时又是一个动态概念,用以描述和揭示现实领导者的实际状态、水平和差距。行政领导素质与先天遗传生理、心理特点有关,并受它们的制约,但主要还是后天社会实践活动影响的结果。

1.2提高行政领导者素质的必要性

当前中国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节点,领导干部的素质无论是在当前还是将来都对于社会的发展至为关键。

1.2.1行政领导者素质是决策正确与否的关键

领导干部作为我国权利的掌握者往往在很多关键的问题上有决策权,所以也决定着我国各行各业、各地方的发展的关键问题。领导决策的正确与否决定着发展的成败。因此,这就要求领导干部除了具有过硬的政治素质外,还需要具有一定的综合素养来为决策做理论支撑。

1.2.2行政领导者素质是科学发展的重要支撑

当前我国的报告提出要追求高质量的发展。也就是说,作为领导干部,在追求地方和行业发展的时候,不能一味的去看眼前的利益,而应该从战略和长远考虑,为子孙后代考虑,科学发展,高质量的发展。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在发展这个问题上有足够的科学文化做支撑。

1.2.3行政领导者素质是廉洁从政的前提

当前我国的反腐力度前所未有,达到了空前的水平,我国持续开展反腐行动。要解决好保持好党员领导者的廉洁从政问题,必须加强党员领导干部的教育培训,要进行思想上的洗礼,也要加强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在使用手中的权利做决定的时候应该用科学的思维、发展的眼光来做支撑,这样就不会陷入主观意愿的泥潭,就不会走入歧途。

1.2.4加强领导干部素质的培训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总的来看,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在今天面临的形势更加千变万化,很多以往花费了巨大精力铸造的国家关系可能在瞬间发生巨大转变,因此提高国家的科技水平和国防水平成为我国的当务之急,而党的领导干部提高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中坚力量,所以他们首先应该具备高科学的理念和一定的科学素养。因此,加强领导干部教育培训,通过不断强化学习,全面提升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的必然要求。

1.2.5加强教育培训是推进党的事业的必然要求

当前,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世情、党情、国情正发生深刻变化,“四大考验”“四种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只有充分发挥教育培训的作用,针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开展教育培训,不断提高领导干部队伍的履职能力,才能进一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

2现代行政领导应具备的素质

现代行政领导者的素质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2.1厚德博才

在很多人看来,一个人的品德决定了一个人的志向和终生目标,没有良好的品德很难成就大事。所以很多企业和单位将一个人的品德作为用人选人的第一要素。一个人只有博学多才才能发挥特长,干出一番事业,没有知识和技能很难有好的成绩,所以品德和才能是领导素质的关键要素。

2.2睿智敬业

有能力不端正态度,扎扎实实、脚踏实地的干,再多的才能也没有用处。所以睿智敬业对于一个领导来说只为重要。

2.3清廉奉献

有了能力,也有了端正的态度,撸起袖子加油干,但是在日常的干部权力使用上如果不廉洁自律,只能成为国家的蛀虫,人们的吸血鬼,将国家财富贪婪的收入自己手中,成为时代的罪人。

2.4健全的性格和体魄

    除了以上必备要素之外,一个领导还有有健康的身心,保持个人健康的心态,平和的心态,同时要身体素质过硬,不能常年疾病缠身,很难承担起祖国和人民的重托。

3中国行政领导者素质现状分析

中国行政领导者人数多,素质参差不齐,尤其是很多年龄较大的行政领导者,他们学历普遍不高,但是实践经验丰富。年轻领导者普遍都是本科以上学历,且具有专业背景。虽然我国的领导干部每年都接受各类形式的培训,培训的内容也包罗万象,但是培训效果往往有待检验。很多领导干部在培训科学文化水平方面思想不够重视,仅仅是灌灌耳音,看看书籍,根本没有深入到自己的脑海,也没有触动他们的神经,当然也无法在实践中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

4培养现代行政领导素质的方法和途径

为了更好的让我国的广大领导干部服务在行政岗位上,为人民群众尽职尽责,应该加强对我国干部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应该坚持理论培训和实践相结合。感动中国人物杨善洲的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他的事迹为全国人们做敬佩,他身上体现的“善洲精神”就是我国科学发展观、高质量发展理念的最好贯彻落实,他讲中国的发展理念贯彻到了自己的一言一行中去,生活上勤俭节约,在行政岗位上切实为民办事,不用自己手中的权利为自己的亲戚朋友谋私利,退休后自己身居深山中,每日早起晚睡珍惜时间和精力去植树造林,为国家种植了价值好几亿的林场,为中国的大自然环境创造了可谓巨大的价值。

二是在培训中融入我国的当代英雄楷模的事迹,将理论具体化和生动化。在对党员领导干部进行各类培训的过程中,很多培训形式还不够新颖,理论讲述过多,总体还是显得枯燥单调,如果多融入一些现代典型的事迹和生活案例,会让领导干部为之振奋,可以很好的起到提提醒、振振气的作用。比如,在讲述领导干部不能以权谋私这一品质时,可以结合杨善洲的案例来进行深入剖析。可以播放我国的宣传教育片,杨善洲在退休前,他善于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利为老百姓谋福利,但是从来不用来关照自己的亲戚朋友,有一次,自己的妻子想让杨善洲帮助一下自己的亲戚,遭到了杨善洲的严厉拒绝,类似这种场景在杨善洲身上发生的次数很多很多,这些例子和事情在当代领导干部身上会经常碰到,而且情况类似,非常具有典型性和说服力。

三是要建立培训和考核相结合的机制。对于学习这项活动而言,只有建立了竞争机制和淘汰机制才会更好的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和自身活力,否则在人作为一种高级动物的情况下,人往往具有很大的惰性,不愿进行更为繁琐的学习活动。对于党员领导干部进行较为严格的考核,对学习活动做些约束,就会很好的规范学习活动的整个过程,有利于创造你拼我赶的学习氛围。即便是那些综合素质和水平较低的领导干部,也会受到考试的约束而通过自身的努力和他人的帮助最终实现达标的目的。

四是要不断完善点面培训相互结合的工作模式。对于相关培训部门而言,要不断努力拓宽干部教育培训渠道,加强综合能力教育培训的广度和深度。要达到好的学习效果,就要从根本问题上抓起,尤其是要加强“干部教育培训现场教学基地”建设,建设成为精品培训基地,还要抓好培训的教案和教学内容的提炼,也就是“好教材、好课程、好案例”的开发等基础性工作。近年来,我国的很多省市甚至县一级都建立了集党校培训、高校培训、网络培训、基地培训、自主选学“五位一体”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模式。教学内容能够结合我国生产一线、我国的民生工程、结合改革发展的前沿、锤炼领导干部的生活作风等内容,把在艰苦地区服务、在复杂环境中砥砺前行、在重要岗位上任劳任怨等品质的典型列入教学计划,让教育培训与工作实践紧密结合并服务于工作实践,有力地推动了我国领导干部队伍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政治素养。

5结语

本文总结阐述了行政领导者素质能力的相关概念及其重要性,指出了当前中国行政领导者的综合素质现状,最后给出了提升行政领导者综合素质的途径。在中国走向世界的进程中,愿中国的行政领导者都能从自身做起,加强学习实践,让自身综合素质和岗位职责相匹配。

参考文献

[1]王辉,谭和平,论行政领导者基本素质及培养途径,湖南经济干部学院学报,2015年第16卷第3期。

[2]刘晓明,获中华文化之精华,练移山倒海之心力——论领导者的人格修养,2002年1月第1版。

领导者素质的综合性篇3

关键词:领导干部;信息素质;党校教育

人类已步入一个以英特网为标志的信息化、网络化时代,信息网络化使整个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许多有价值的信息在信息高速公路上快速发生、传递,信息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的资源。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政府管理已基本实现了领导和管理工作的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并把信息素养的教育和培训问题看成是国家经济振兴的根本动力所在。信息素质是进入信息社会的前提条件,是衡量一个领导干部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充满竞争与挑战的世界,传统的思维方式和领导模式已无法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作为21世纪的领导干部必须做好迎接信息化时代的挑战,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那么党校作为培训和轮训各级党政干部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在全面加强干部政治理论教育的同时,还应该重视加强干部的信息素质教育,提高干部的信息意识和获取信息的能力,这是信息时代对领导干部提出的挑战,也是党校教育与时俱进发展的需要.

一、充分认识加强领导干部信息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1.加强领导干部信息素质教育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党的执政能力是党在领导各级政权的过程中完成自己的政治目标和任务,赢得最广大人民群众信赖和拥护,适应外部环境挑战的能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最根本的是要提高党的各级组织和领导干部的素质和能力,领导干部的个体素质和能力的高低,决定了党的执政能力的水平。个体能力表现为领导者的判断能力、决策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控制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危机处理能力,所有这些能力都是建立在对大量信息的分析、综合、判断基础上的综合能力,基于一种良好的信息素养之上。信息是科学决策的组成部分,是决策的依据,在领导干部科学决策中起重要作用。在我们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双重”历史任务的今天,领导干部能否驾驭复杂多变的形势,能否实施高效领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者在领导行为中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而信息素养则是领导者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处于基础地位,发挥着关键性的“纽带”作用,它与领导效能、领导实绩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提高干部的信息素养和能力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

2.加强领导干部信息素质教育,是培养新型党政领导干部的需要

十六大报告指出,必须建立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形成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领导层。领导干部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对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乃至整个社会有着很大的影响,信息素养是现代领导干部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因素,直接对领导干部的决策、施政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和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关键时期,面对着教育信息化、资源信息化、决策信息化、生活理念信息化的时代,领导干部除了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严密的纪律作风,广博的科学知识和娴熟的业务技能外,还必须具有较强的信息素质、敏锐的信息意识和很强的信息能力,具有驾驭信息和获取信息的能力,成为能够顺应时展潮流,推动中国现代文明发展的的高智能复合型领导人才。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的实施,推动者政府管理向着电子化、自动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领导干部只有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才能承担起网上领导的重任,迎接网络时代的挑战。信息素养是一种社会角色需要,是使自己不至于被边缘化的重要素养,是使自己不至于游离于现代管理之外的重要素质。因此,加强领导干部的信息素养已成为顺应社会发展潮流的迫切需要。

3.提高领导干部信息素质,是改善目前领导干部信息素质较低状况的需要

领导者素质的综合性篇4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涵义

   经济责任指的是针对由于失职、渎职或者另外的违法行为导致严重事故或者重大损失的直接责任者而实施的一种经济制裁[1]。而经济责任审计的涵义被定义为经济责任审计的主体在接受委托或授权的情况下,以企业、行政机关以及事业单位等领导者所在单位的财务收支的合理性、合法性、真实性以及其他相关的经济事项等为对象,来主要实施审核工作。经济责任审计的宗旨是为了监督以及评价领导者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同时也可以约束其经济行为,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通过加大领导者的监督工作,可以促进经济管理,最终实现对权力的监督与制约。

   (二)经济责任审计实践中面临的问题

   通过几年的实践,中国的经济责任审计目前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在实践中面临的问题归纳如下。

   1.经济责任审计的认知比较模糊

   在经济责任审计实施的过程中,不少审计机构或工作人员对其的认知比较模糊,有些审计机构的审计人员认为经济责任审计就只是以财务收支为基础,仅根据财务收支去评价领导者在其领导职能范围内财务收支方面的合法性以及真实性。如果仅根据财务收支这种角度去判断领导者是否很好地履行应负的经济责任,就可能出现在经济责任审计时间中仅在乎审计结果,而忽略大部分审计的内容,这种情况可能会增大经济责任审计的准确度,引起风险的出现[2]。

   2.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体系不够规范

   经济责任审计的最终结果要想被有效地应用,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体系是否规范、真实以及可靠。但是目前,中国的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体系尚不够规范和健全,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方法界定及其评价体系都不够标准,无法通过定量指标来制定综合性的规范体系。因此,导致经济责任审计目前的评价体系可行性不足,致使经济责任最终界定的方式和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很模糊,无法形成准确的审计评价体系。在审计的实践过程中,有一些在任的领导者会将那些不利己的情况推诿并有所说辞,而针对上任领导者的账款等一些遗留情况也不闻不问等,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对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客观、公正。

   3.经济责任审计人员的素质不够综合

   由于经济责任需要审计的对象是领导者或主要负责人,对其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结果可能关乎其个人职业前途和个人生活,因此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会增加审计结论的敏感性。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审计人员有更高的综合素质,包括责任判断、专业素质以及心理素质等。但目前中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尚不高。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对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越来越广,不仅包括其引起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包括其引起的一些社会效益以及周围环境效益。一些审计人员会受传统审计的影响,对传统审计方式太熟悉而无法综合运用到新的环境背景中,还不够达到经济责任审计的专业标准,仅是针对被审计单位某个局部内容或局部结果来审计,不够全面,也不够综合,还不够达到经济责任审计的综合素质标准。

   二、经济责任审计的问题应对措施

   (一)增强正确的经济责任审计意识

   与传统的仅针对财务收支情况进行审计有很大的不同,经济责任的审计是很重视对领导者个体方面的审计。对其进行的经济责任审计包括财务方面的经济效益,同时也需要涵盖其相关的社会效益以及环境效益。也就是说进行经济责任评价的时候,需要增强审计人员正确的经济责任审计意识,应该对将要审计的经济对象在其需要审计的时期内的所有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的考察,充分考虑所收集的审计证据来审查、评价,直到得到最终的评价结果。只有这样才可以非常全面、真实地得到领导者履行经济责任的现实状况[3]。

   (二)完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标准体系

   在不同的单位中,所承担的经济责任不尽相同,这使得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内容也各不相同,构建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也各种各样。但是在这些变化的基础上,需要准确地了解各不同责任和单位性质的差异,最后构建一个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标准体系。通过这个标准体系来对不同单位的不同领导者进行统一标准的整体的审计评价,在细节上再针对不同单位的领导者进行细化,以保证审计人员在经济责任审计实践中可以更准确地进行审计评价。

领导者素质的综合性篇5

一、领导者的素质和能力的内涵以及相互关系

素质是指人的思想、道德、性格、气质和能力等诸多方面,成为一个全新而又丰富的概念。今天所谓领导者的素质,就是指在先天禀赋的生理和心理基础上经过后天的学习和实践锻炼而形成的在领导工作中经常起作用的那些基础条件和内在要素的总和。人们一般把领导者的素质分为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以及领导和管理能力等。领导者的能力是一种把内在综合素质外化为有效行动的能力。领导者的素质是内在的,只有把这种内在性转化为一种外在的力量,形成有效的领导力,才能成功地实施领导。

一个领导者综合素质好,并不见得就能够成为有效的领导者。一般而言,管理者都具有很好的智力、很好的想象力和很好的知识水准。一个人的才能,惟有通过有条理,有系统的工作,才能成为有效。领导者的能力是一种适应外部环境并与环境互动的能力。一个领导者必须具有良好的适应环境以及与环境互动的能力。“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适应、利用和改造环境是领导者的首要能力。这是因为:一是领导者的综合素质再优秀,当他不能适应环境并与环境发生互动时,照样不能成为有效的领导者。在领导工作中,经常会看到,“有才能的人往往最为无效”(德鲁克)。就是说,个体素质非常优秀的领导者,并不一定就能成为有效的领导者。近代国学大师钱穆说:太多英雄表现,往往不易成事业。何以如此?以自我为中心,表现欲太强,往往不能适应环境,不能带入集体,不能与其所处的组织文化,以及上级、平级和下属相协调。所以,成功的领导者不论在个体素质方面是多么出类拔萃,惟有努力适应环境,首先融入到环境和组织当中,获得人们的广泛认同和支持,才能成为一个成功的领导者。

二、领导者的素质与领导环境的变化发展关系

领导环境总是变化的,特别是在当今时代,环境处于急剧变化当中,这就要求领导者必须敏锐地感觉并努力适应和回应这种变化。进入21世纪,科技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作为领导干部一定要有变革、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学会以变应变,先变应变,在变化中求生存,在变化中求发展。领导活动的结果是对环境的积极利用和改造,领导者能力集中体现在对环境的改造和创新上。人们一般都能敏锐地感觉外界急剧变化的环境并作出积极回应,但对一些缓慢不显著的变化,却往往敏感性不强,不能见微知著,防患于未然。等到问题凸显出来,已经无力回天。所以,一个好的领导者,一定要能够见微知著、开拓创新的,当事物还处于萌芽状态的时候,就能够预见未来,把握趋势,超前决策,创新制胜,这才是最成功的领导人。

三、领导者素质与领导者能力的辩证关系

当今时代真正的领导能力是适应环境和开拓创新的能力。作为领导者,不管身处何种位置,只有适应于特定的环境条件,并在这种环境条件下施展出自己利用和改造环境、开拓创新的本领,从而获得事业的成功,才能成为成功的领导者。否则,无论综合素质有多高,如果他不能把这种素质转化为一种能力,外化为一种领导力,那么,在领导活动中,他的“高素质”实际上就等于零。

领导者的能力是获得被领导者认同并与被领导者互动的能力。领导活动在本质上是一种领导者与追随者们之间的相互关系。领导活动在本质上是一种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互动过程。而领导能力就是一种能够使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形成互动的能力。身为领导者必须要能够获得下属的认同、响应、支持和追随,不然的话,就会成为光杆司令、孤家寡人,那样的话,他就不再是领导者,而可能成为独裁者、暴君,或者什么都不是。

领导者能够得到被领导者的认同、支持和追随,与其所具有的品格、能力和拥有资源的状况是分不开的,这是因为人们这所以愿意自觉自愿地服从和追随某个领导者,是由于这个领导者代表了他们的愿望和要求,并且能够带领他们通过切实的行动实现自己的利益要求和信仰追求。与此同时,领导者也决不能一意孤行,而必须学会与被领导者的互动。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相互激发、相互鼓舞、共启愿景,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志同道合,共创未来,这样,一种新兴的真正意义上的领导就产生了。

四、领导者的能力是领导与管理能力的结合

领导者素质的综合性篇6

【关键词】领导者行为素质;相对进步效度;测评;人力资本;会计处理

一、引言

作为企业人力资源中优秀人才代表的领导者,其领导素质的高低与效率的优劣已经成为市场经济中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从会计的角度,如何将领导者行为素质进步效度纳入人力资本核算体系,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领导者行为素质的相对进步效度

领导者行为素质的相对进步效度是指在一个连续的时区内领导群体中个体行为素质进步效率的有效程度。美国工商业心理学之父沃尔特・斯科特(walter.D.Scott)对于提高领导效率的12种途径予以详尽的论述,主要包括竞争、忠诚、专注、敬业、放松、兴趣、习惯及判断等方面。而弗雷德・菲德勒(F.e.Fiedler)创立的LpC理论认为:领导效率依赖于领导者的人格特征与情景控制的匹配。

(二)行为素质相对进步效度的测评基础

美国管理学家埃默森指出,效率是一个系统目标,它的提高需要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改进和完善。领导者行为素质相对进步效度的测评,是根据领导素质理论和组织人事实践的需要,以及领导者个人认识和改善其自身素质的需要来进行的、着眼于作为核心人力资源领导者的开发与服务。主要包括适合于达到这种目标的测评理论和测评工具及其对领导者实施专门测评的一系列技术实物活动。

二、领导者行为素质相对进步效度的测评分析

领导者行为素质的进步效度,最终要在政绩中体现出来,政绩是领导者行为素质的综合反映,是进行领导素质测评的基本依据。相对进步效度的测评是一个动态过程,测评区间分为两个阶段:基期和现期。

(一)基期的效度指标测算

首先,它能够描述领导者行为素质客观基础条件的差异。这个过程可采用层次分析法、功效系数法等一般量化方法。通过领导政绩进行素质测评,全方位、多测度地从不同层面收集评价信息,统计行为素质指标的综合评价结果。对领导者基期以前的单项行为素质状况进行测评,所得到的结果体现了行为素质客观基础条件的优劣,该指数为参考指数。用同样的方法对基期的该项素质状况进行测评,得到的指数称为当前指数。由这两个指数组成的二元数组称为评价对象的指数状态。

其次,在上一步测算结果基础上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依据行为素质指数状态的变化来反映领导者行为素质的效度指标。将参考指数作为一种输入,当前指数作为一种输出,代入Charnes提出的数据包络分析法(Dea)中的BCC模型,构造出指数状态前沿面t,再根据素质指数负偏离指数状态前沿面的程度Y/Y'(见图1),测算出反映其领导者单项行为素质的二次相对评价值(效度指标)。

若最优值θ0*=1,则该项指标处于指数状态可能集t的前沿面上;若θ0*>1,则该项指标不在t的前沿面上。可见,Dea模型最优值的倒数1/θj*=y/yj'表示行为素质指标的当前指数占在相同条件下可能达到的最大值的百分比。亦可认为是个体领导者当前领导行为与其最佳领导行为之间的差异指数,称其为二次相对评价值,反映出领导者单项行为素质基期的效度指标。

(二)现期的效度指标测算

将基期的当前指数yj作为现期的参考指数,另对现期的素质状况进行测评,所得指数Zj作为现期的当前指数。将参考指数作为一种输入,当前指数作为一种输出,代入相应的Dea模型中,按照前述方法进行测算,可得反映领导者单项行为素质现期的二次相对评价值(效度指标)1/θj**(j=1,2,...,n),θj**表示现期Dea模型的最优值。

(三)个体相对差异指数测算

将基期参考指数xj作为一种输入,将基期当前指数yj和现期当前指数zj作为一种输出,代入Dea模型测算出最优值,得到领导者个体相对差异指数ρj*。具体测算的Dea模型为:

测算所得的最优值ρj*=zj/yj(j=1,2,...,n)即为第j个测评单元的个体相对差异指数。

(四)行为素质的相对进步效度测算

由前面所得的基期和现期的效度指标1/θj*和1/θj**,以及个体相对差异指数ρj*,可以测算第j个测评单元的相对进步效度pj:

pj=ρj*・(1/θj*)・(1/θ**)=ρ*j/θ*θ**(j=1,2,...,n)。

说明:

1.领导者行为素质相对进步效度是在行为素质客观进步的前提之下进行测评的,若出现个别领导者的素质指标相对稳定,则该测评方法将不适用,测算过程中应剔除该单元,最后采用单项行为素质指标的综合测评结果直接比较即可。

2.在领导者行为素质确有进步的前提之下,通过指标pj、θj*和θj**的测算可以进一步分析行为素质的进步情况。通过比较阶段性二次相对评价值,即1/θj*,1/θj**=1(

三、测评结果及其会计处理

(一)测评结果

应用上述测评方法,可对企业领导综合能力素质的相对进步效度进行测评分析,即以企业领导的工作实绩作为测评目标,以企业总产值的统计数据作为实际测评指数。测算结果的总体情况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绝对进步效度和相对进步效度都比较高的测评单元,说明领导者通过阶段性努力程度(效度指标)的高效率,保证了相对进步效度的持续增长;第二类是相对进步效度与绝对进步效度相比有所下降的测评单元,说明领导者由于阶段性努力程度的效率不足,从而减缓了相对进步效度的实际增长;第三类是相对进步效度与绝对进步效度相比有所上升的测评单元,说明领导者通过阶段性努力程度的高效率,提升了相对进步效度的有效增长。

(二)会计处理

基于前面的分析及测算结果,应在传统的会计体系中注入人力资本因素,形成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相结合的会计框架体系。为了反映人力资本同物力资本一样以平等的身份加入企业,拥有企业的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本文对企业特别是智力型企业领导者人力资本会计处理如下。

1.账户设置

(1)资产类账户

设置“人力资产”账户,该账户按个人或类别设置明细,明细按照各级领导对企业价值贡献的重要程度设置,属一级账户。当获得人力资产和人力资产增值时记借方。人力资产减值时记贷方,余额在借方。即期末人力资产的结余数,表示企业所拥有的人力资产价值。同时增设“人力资产摊销”账户,它是“人力资产”账户的贷向账户,用来核算人力资本增值资本化部分的逐步收回,也核算企业对人力资产进行的投资成本在该人力资产的有效使用期内进行合理地摊销。与此相对应,在成本费用类要素中,增设“管理费用――人力资本摊销”等科目。

(2)负债类账户

基于资本保全原理,各种生产资料成本和基本工资及福利津贴或工资性奖金(人力资本的成本补偿)的核算与传统会计核算方式相同,完全没有必要新设会计账户进行核算。值得强调的是,无论是非股权性人力资本,还是股权性人力资本,都存在着人力资本基本成本的补偿即人力资本保全问题。在负债类中的“应付工资“项目下,应根据领导者自身人力资本含量的高低(根据领导综合能力素质的相对进步效度判定),分设“应付非股权性人力资本所有者工资”和“应付股权性人力资本所有者工资”。

(3)权益类账户

设置“人力资本”账户,该账户属一级账户,按照“股权性人力资本”和“非股权性人力资本”分别设置明细账,以反映对企业剩余索取的优先排列和承担风险的大小。该账户属于权益类账户,用于核算领导者人力资本的总体增减变动额。获得人力资本和人力资本增值时记贷方,人力资本减值或退出时记借方,余额在贷方,表示企业所拥有的人力资本价值。

2.账务处理

(1)初始记录

当领导者进入企业时意味着一个新契约的成立,企业的人力资本增加,这时企业会计核算应借记“人力资产”,贷记“人力资本”,并记入相应的明细科目“非股权性人力资本”。根据测评结果确定领导者人力资本的内在价值,一方面增加企业的人力资产;另一方面增加企业的人力资本。会计处理为:借记“人力资产”账户,贷记“人力资本――股权性人力资本”账户。

(2)价值变化

会计期末要对领导者人力资本在企业中发挥出来的实际价值进行测评,再与期初人力资本价值进行比较。评估增值时,按评估增值额,借记“人力资产”账户,贷记“人力资本价值变动

――股权性人力资本”账户。评估减值时,按评估减值额,借记“人力资本价值变动――股权性人力资本”账户,贷记“人力资产”账户。

(3)利润分享

以会计期末净利润为基础,首先借记“利润分配――应付债权资本利润”账户,贷记“应付债权资本利润”账户;然后扣除留存企业的盈余公积及公积金后,按物质资本股东与人力资本股东年平均投入资本的比例进行分配。账务处理为:借记“利润分配――应付股权性物质资本股利”账户,贷记“应付股权性物质资本股利”账户;借记“利润分配――应付股权性人力资本股利”账户,贷记“应付股权性人力资本股利”账户;最后进行结转,借记“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账户,贷记“利润分配

――应付债权资本利润”账户,“利润分配――应付股权性物质资本股利”账户,“利润分配――应付股权性人力资本股利”账户。

(4)退出企业

当领导者退出企业时,根据退出的人力资产和相应的人力资本的价值,分别借记“人力资本”账户,贷记“人力资产”账户,并结算领导者在职期间获得的剩余收益,借记“应付股权性人力资本股利”账户,贷记“银行存款”账户。

四、结语

本文针对领导者相对进步效度测评及会计处理的探讨,仅仅是人力资本会计研究的一个方面,而对于个体指标阶段性实质的有效评价以及群体素质的权重分配和会计处理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从世界范围看,建立完善的领导者行为素质动态测评体系是当前领导测评事业发展的一个趋势,而这又给人力资本会计的研究注入了新的内容。

【参考文献】

[1]邱霈恩.现代领导测评[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3-17.

[2]冯英俊,等.绩效管理与管理有效性[J].中国软科学,2003(4):132-136.

[3]吴文江.数据包络分析及其应用[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11-32.

[4]齐明山.领导艺术与领导效率[J].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2):12-15.

领导者素质的综合性篇7

一、高校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的不足

目前,高校在干部考核的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以下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

1.考核评价体系不够完善。目前高校对领导干部的考核大多是,以“优秀”、“称职”、“基本称职”和“不称职”四个等级的标准来进行,不能客观公正地反映干部的真实面貌。

2.考核评价内容缺乏定量。以德、能、勤、绩、廉等方面作为考核的主要内容,以定性评价为主,较少有定量评价。

3.考核形式方法简单陈旧。一直沿用干部述职、民主测评、个别谈话的干部考核形式和方法,易掺入考核者的感情分和印象分。

4.考核结果未有效运用。由于领导干部“能上能下”的淘汰机制在高校尚未真正建立,使考核结果没有起到应有的激励和监控作用。

二、构建高校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体系的思考

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应参照中组部《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着眼于选准用好干部,充分发挥考核评价的导向作用和监督作用,为建设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把科学发展观作为考核、评价和使用干部的重要指导思想和检验标准,正确的政绩观为重点,增强干部综合素质为目的,坚持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原则,综合运用民主推荐、民主测评、民意调查、实绩分析、个别谈话和综合评价等具体方法进行干部综合考核评价。

1.构建干部考核评价体系。构建干部考核评价工体系可着力建设三个系统:一是考核测评系统。考核测评系统强调科学设置干部考核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考核目标要有针对性,应根据领导干部的不同类型、层次和岗位要求,设置考核目标和评价标准。考核内容要注重实绩,对“德、能、勤、绩、廉”进行指标分解,兼顾对干部全面素质的考核评价。考核方法要全面客观,可采取日常与年度考核相结合、定量与定性指标相结合、院(系)与机关测评相结合、群众与干部测评相结合等方法。二是统计分析系统。统计分析系统通过更新统计方法,科学分析评价,达到全面、客观、准确评价领导干部的目的。更新统计方法即运用统计学原理和方法,采用国际通用的社会学软件SpSS。在计算机上进行线性回归分析,进行程序化、自动化的统计学处理;科学分析评价即结合干部全面情况进行科学分析和评价。三是纪检监控系统。纪检监控系统进行监控和干预。纪检监部门应参与考核的全过程,发现问题及时干预,确保考核工作能符合实际情况,反映民意,更好地体现民主、公正、客观、全面。要严肃纪律,对考核中不按文件规定和程序操作的,要及时予以制止。

2.高校领导干部考核指标体系的具体内容。高校领导干部考核指标体系分为民主测评、民意调查、个别谈话、综合评价等。民主测评主要了解领导干部“德、能、勤、绩、廉”等方面,细化为10个二级指标,30个三级指标;

民意调查主要了解领导干部工作成效和个人形象的评价,主要包括3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个别谈话是深入了解领导干部的重要途径,可视不同情况确定谈话要点,提前发放谈话预告,提高谈话质量。既可采取个别谈话的方式,也可引入集体面谈的方式进行;实绩分析重点分析干部工作实绩,从实绩看德才、凭德才用干部,包括单位(部门)的改革与发展、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研成果与创新、学生综合素质、毕业生就业率、人均非固化部分收入及增长等方面。审计部门可提供经济责任审计结论和评价意见;综合评价是在全面掌握考核信息的基础上,对民主推荐、民主测评、民意调查、个别谈话、实绩分析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并听取纪检监部门的意见,民主生活会等方面反映的意见,通过考察组集体研究分析,对领导干部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领导者素质的综合性篇8

关键词:高校党组织;综合素质教育;作用研究;作用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4-0220-02

高校党组织是党在高校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承担着为党和国家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重任。齐鲁工业大学推行“德智双学分”人才培养模式,它是指在正常的教学之外,设立一个课外综合素质拓展学分体系,以鼓励、引导、规范大学生参与多方面的学习和实践。本文将就高校党组织在此模式下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提升中的作用进行研究。

一、高校党组织是实施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政治核心

高校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是指党组织要在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发挥保证监督作用;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上,要发挥引领作用;在重大问题决策上,要发挥决策参与作用;在组织工作、干部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和宣传教育工作上,要发挥领导作用;在推动工作上,要发挥干部的骨干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党组织在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具体分析如下。

1.高校党组织为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提供方向指引。人才培养是高校的三大社会职能之一,高校党组织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规定,高校党组织的首要职责为:“宣传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和执行党中央、上级组织和本级组织的决议,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依法治校,依靠全校师生员工推动学校科学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1]上述规定明确地指出了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方向问题。齐鲁工业大学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坚持以党的十精神为指导,以“学生为本,德育为先,注重创新,全面发展”为理念,以培养“人格健全、身体健康、思维创新、素质全面”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为在校学生的成长成才指明了方向。

2.高校党组织为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提供教育引导。高校党组织的教育引导作用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第一,高校党组织开展针对入党积极分子、党员发展对象、预备党员和党员的教育对组织个体发展产生了影响和作用。这些党建活动和党员先进分子的榜样模范作用,使大学生进一步确立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在各种不同的岗位上得到锻炼,不断发现和改进自身的不足,最终达到提高综合素质的教育目的。第二,通过高校党组织领导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来达到教育引导作用,典型的例子如齐鲁工大实施的“双学分制”人才培养模式,它以学校综合素质培养方案这种制度化的方式,将大学生在校期间成长成才所需的制止课程规范起来、贯彻下去,以鼓励、引导、规范大学生参与多方面的学习和实践,以促进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3.高校党组织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组织领导和实施主体。高校党组织在团委、学生会和各团支部、班委等其他基层行政组织中居政治核心地位,它支持和引导行政和群团的工作,并为了实现党的政治任务而存在并开展活动,使其他基层组织自觉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工程、民心工程,高校党组织责无旁贷,必须成为这一工程的组织领导和实施主体,这也是高校党组织践行服务宗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必然要求。同时,高校党组织的广泛群众基础和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也是它胜任这一职责的条件基础和优势所在。

双学分制德才兼备人才培养模式是齐鲁工大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学校党委对此高度重视,为此,校党委学工部设立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中心,各学院党委成立相关工作小组,研究建立相应工作机制。为保证组织成功地实施这一模式,校党委明确规定,辅导员作为学生党组织的领头人是这项教育活动的主体实施者。

二、高校党组织在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机制

1.力量凝聚,组织渗透。所谓力量凝聚,就是高校党组织借助自身的组织性质、完善的组织机构、丰富组织活动以及党员个人的模范带头作用对青年学生的思想行为所产生的一种吸引作用,它是以集体成员的共同需求为基础所产生的一种心理现象。所谓组织渗透,是指党对高等学校教育工作的领导,是通过基层单位部门党委(党总支)的政治核心作用,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所属群团组织的动员协调作用,各级党员干部、教师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先锋模范作用来实现的。这是一个由高校党委到普通党员干部的层层递进的组织渗透过程。所以在实际工作中,齐鲁工大特别重视两个网络的运用:即学院党委(党总支)党支部全体党员学习小组入党积极分子;学院团委学生会/班团干部团员。在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党组织应从两个网络着手,自上而下,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落实学校和院系工作要求,起正面引导、教育作用;同时注重自下而上,及时掌握了解学生思想状况及动态,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2.氛围营造,宣传导向。我党一贯注重借助各种宣传媒介传递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形成社会舆论,从思想上、心理上影响个体,促使广大受众接受道德原则和规范的约束。同时,高校要坚持不懈地用教育教学的最新理念成果武装党员、教育师生,夯实校园文化建设的思想基础,使之入耳入脑入心,并逐渐转化为师生的自觉追求。在实际工作中,齐鲁工大重视开展对学分制模式下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宣传,使广大师生充分了解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实效性,进而理解、支持这项工作;注重活动中典型做法的总结和挖掘,鼓励各单位在方案框架下创造性的实践,激励学生进一步树立发展意识,不断提升自我修养、实现自我锻炼的目标。

3.规范引导,评价促进。高校党组织对于大学生在政治、思想、学业、言行等方面的原则要求和具体规定可以大大激发青年学子的成才欲望和个人潜能,并通过优秀分子的榜样示范影响广大学生。规范工作是强制性的,同时也是自律与他律的有机结合。规范功能的结果是要塑造一个思想上、行动上都符合要求的先进分子。在实际工作中,齐鲁工大的“德智双学分”综合素质教育坚持体系化建设和科学考量可操作。一是设计并实现大学生在校成长的量化评定,按照综合素质培养的基本内容,在主题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学习、创新、文化、管理、资助、心理等方面形成八个模块,并在每个模块中规范设项、合理赋分,最终以学分形式予以体现。二是实行阶梯式评价,针对学生个体不同的要求,确定不同的评价标准。最终实现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工作有目标、有措施、有考核、有成效。

4.服务育人,实践创新。高校党组织要抓住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增强服务意识,注重沟通交流,加强引导教育,提供成长平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中,在亲身参与、耳濡目染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加强服务,必须在实践中创新工作方法、工作理念。创新可以从观念创新、教育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内容创新、方法创新、组织生活方式创新等方面进行探索。目前来说,高校育人工作不论是理论创新,还是工作创新,任务都很重,也非常紧迫。例如,齐鲁工大的“德智双学分”综合素质教育就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它把综合素质教育固化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采取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机制,提供多种学习方案供学生选择。注重培养内容的综合性,有助于加强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交叉渗透,发掘学生个性品质,提升综合素质。

三、党组织发挥作用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加强学生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增强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影响党组织作用发挥的根本因素是人。《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若干意见》(教党[2013]22号,2013.7.2)提出,必须严格坚持标准,提高学生党员发展质量。坚持把综合素质作为发展学生党员的重要考察内容,防止把学习成绩作为发展党员的主要条件。之前发展的部分党员只看学习成绩、不看综合表现,入党后则不敢以党员身份示人,消极对待党组织的工作。其结果是不断侵蚀党的群众基础,影响了党组织在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发挥。所以,必须要重视党员发展质量,把真正想入党、有群众基础、能够为党积极工作的人发展入党,入党后还要加强教育管理,切实发挥党员作用。

2.重视智能终端和网络工具的作用。互联网和智能终端设备正成为大学生接触世界、认知世界、把握人生的主渠道。充分发挥qq、微信等网络工具便捷性、形象性、交互性、广泛性和低成本等优势,通过开辟新的网络教育平台,及时传播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教育理念。加强学习互动,与大学生进行平等交流,增强思想导向、理念传播和知识交流,增强党组织对大学生的感染力、吸引力,使校园网络真正成为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阵地。

3.重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离不开社会实践,学生只有在具体实践中才能理论联系实际,发现自身不足,促进创新创业。高校党组织必须积极引导、大力协调、搭建平台,扶持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同时,注意发挥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模范带头作用,影响和带动其他同学积极参与,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效果,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最后需要强调的一点,加强高校党组织的自身建设是其发挥作用的根本保障。高校党建工作作为高校育人全部工作的灵魂和高校育人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支柱,是实施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实现教书育人最根本的政治组织保证。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也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2]

参考文献:

领导者素质的综合性篇9

一、目前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先审后离”的原则难以贯彻执行。中办、国办《两个暂行规定》都明确指出“领导干部任期届满或者任期内办理调任、转任、轮岗、免职、辞职、退休等事项前,应当接受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但在实际工作中,干部职务的变动,尤其是领导干部的职务变动,是非常敏感的问题,一般人不可能先知道,由于种种原因使“先审后离”的原则得不到有效贯彻执行。多数领导干部的职务变动,是离任在先,审计在后。离任者己离岗,接任者也已经到位任职,有的离任者人走了好久才进行离任审计,时过境迁。这种先离任后审计,审计监督滞后的现象,从一定程度上讲,已经失去了考核、监督的意义。一方面,审计只能对离任者进行追溯性的审计。审计中,审计对象和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查出的问题都能接受,但涉及到审计处理处罚时往往有较大的抵触情绪,认为前任发生的问题要由现任领导承担,总觉得委屈,有替别人受罪的想法,这种“新官不理旧账”的现象普遍存在,给审计处理处罚带来了很大难度,违背了审计执法监督的客观公正和严肃性,达不到警示和震慑作用。另一方面,审计结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充分利用和重视,体现在干部管理和监督上,出现了你审计你的,我该提拔重用的提拔重用,干部监督和审计监督互相脱节,违背了经济责任审计的初衷,导致经济责任审计流于形式,其职能作用难以得到充分发挥,隐性风险易给组织部门造成被动。

2、临时性和计划性的矛盾。目前领导干部的提拔调任,大多是经组织部门考核,党政班子研究,公示通过后任命,一种情况是,呈批量进行,形成了经济责任审计任务集中的局面。另一种情况是,由于审计对象的不确定性,绝大部分是在审计对象已经离任,才通知审计部门进行审计,造成了任务安排上的临时性,影响了审计部门审计工作的计划性,而且有时离任审计限定审计时间,审计结果要的急,致使审计环节难以衔接,很多时候只好暂停手中正在进行的计划性审计工作,先去完成临时交办的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如果与计划内时间性也很强的审计项目冲突,那么在有限的时间内,审计重点难以把握,审计内容难求深,求准,评价也很难做到全面,直接影响了审计质量,也给审计人员带来了一定的审计风险。

3、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待加强。由于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特殊,又是一项时间跨度大,工作量大,群众期望值高的综合性审计工作,且多为临时交办的任务,这就决定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要求高,政策性强,责任大。经济责任审计不仅要求审计人员要有较高的业务素质,还要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较强的综合素质。目前审计人员中存在以下状况:其一,在掌握宏观经济知识,计算机操作技能和通晓国家各时期大政方针政策等方面的知识更新较慢。其二,在审计项目多,审计人员紧缺的情况下,就临时搭班,抽到谁是谁,很难保证人员质量,导致经济责任审计往往抓不住要害,分析不够透彻到位。问题揭示肤浅,深度不足,广度不够,评价不够准确恰当,影响审计工作质量。其三,绝大多数审计人员为财务人员,熟悉会计专业知识,或熟知一两项其他业务,而经济责任审计涉及企业很多的重要业务部门,知识结构的不合理制约了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客体评价的全面和准确。其四,个别审计人员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不高,有的在经济责任审计中畏惧权贵,明哲保身,大事化小;有的工作得过且过,应付了事;有的自以为是,不虚心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加强,势必影响审计质量,达不到审计效果。

二、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应采取的对策

针对上述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的对策。

1、坚持离任必审,先审后离的原则。如果离任不审,造成的损失就会职责不清,无法追究。如果先离后审,就会对离任领导缺乏约束力,往往使审计流于形式,势必给企业带来不应有的损失,如须先离后审,也应明确先离岗,再审计,后任命的组织程序,切实做到审计结果出来以前,不得完成实质接,不得解除应由离任者本人承担的经济责任。对轮任、免职、辞职、退休的领导干部,可以先审计后离岗,也可以先离岗后审计。对属拟升迁或拟调往重要领导岗位的,应坚持“先审后离”的原则,增加干部的责任感,也使其能够积极配合审计部门的工作,审出了问题也能及时下结论和处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一纸调令到手,拍拍屁股就走”的不良倾向,更重要的是为组织部门考察使用干部提供了一个回旋余地,使审计评价更客观、用人更得当,最大限度地避免干部使用上的重大失误,提高组织部门的威信。也有利于新老干部交接时做到离任者交得清楚,接任者接得明白。对审计来说,能得到被审计单位和离任者的积极配合,使审计结果能够得到充分利用,工作处于主动地位。

2、加强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计划性。每年年底前,按程序由组织部门提出下一年度经济责任审计的建议计划,与审计部门协商,确定下一年度经济责任审计的项目计划,报主管领导审定后,由审计部门将经济责任审计纳入计划管理,并按计划组织实施。组织部门应事先似定离任审计计划,由于特殊原因,不能列入年度审计计划的,应提前通知审计部门,以便及早组织审计力量,做好审计准备。审计部门应主动与组织部门取得联系,共同协商制定年度离任审计计划。

领导者素质的综合性篇10

一、企业审计风险概述

所谓企业的审计风险,指的是企业的审计单位在进行审计工作时,审计结果并没有准确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且对于企业的审计意见也出现相应的差错和偏颇,造成企业审计工作的不到位,使得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出现相应的问题,对于企业的正常运用和持续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企业的审计风险包括二种构成要素,即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测风险。固有风险即由于企业的财务会计核算工作出现问题而使得企业的财务报表出现差错;控制风险指的是由于企业的内部控制出现问题而导致其经济活动受损,造成企业财务报表出现差错,进而影响审计人员的正常审计工作;检测风险则是指企业的审计人员在对企业的经济业务进行审计时,没有发现财务报表当中存在的问题和漏洞,导致审计结果出现偏差,进而形成企业审计风险。

二、企业审计风险出现的原因分析

(一)企业对审计工作的认识不足

企业审计风险的出现,很大部分原因,是因为企业对于审计工作的认识不足,尤其是企业的领导者和管理层,只重视企业的生产经营和提高经济利益,而忽视了审计工作的重要性。我国私营企业的发展迅速,而许多私营企业的领导和管理者大都缺乏专业的管理经验和素质。在进行企业的经营管理时,只认识到财务工作的重要性,认为其掌管着企业的大量资金,而忽视审计工作的重要性,没有将现代管理体系运用到企业的经营管理当中。

(二)企业审计部门受到巨大干扰

由于我国企业的审计体制尚不完善,审计部门的具体职责和权限不明确且没有得到有效保证,使得企业审计部门在进行审计工作时受到巨大干扰,无法保证审计工作的彻底性和全而性。一些企业的行政部门强行干预审计部门的审计工作,或者在对其工作的配合上存在严重不足。审计部门无法全而掌握企业的审计信息,且在进行审计工作时,受到巨大的干扰和影响,造成审计工作的判断力失准,使得审计结果出现较大偏差,导致审计风险的发生。

(三)企业财务监督工作不到位

企业审计风险的发生,很大部分原因来白企业审计监督工作的不到位,造成审计工作流于形式,完全发挥不了应有的功能和效用。我国许多企业的财务管理和审计管理知识和经验严重不足,企业的财务管理和审计管理存在着诸多问题甚至完全空白,导致企业的财务存在着巨大的危险。企业的财务部门没有相应的监督部门,只靠财务部门的自觉和企业领导形式上的管理和监督,并不能实现良好的财务监督效果。许多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不高,受到金钱的巨大诱惑而监守白盗,造成企业财务上的巨大损失,对于企业的审计工作造成巨大的影响,造成企业审计风险的发生。

(四)企业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

同时,企业审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也造成企业的审计风险频发,对于企业的正常运营和发展造成重大的恶劣影响。首先,企业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在审计工作上的专业知识不足,且工作经验较少。这就使得企业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工作时,无法保证审计结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同时,审计人员缺乏相应的法律、金融和会计等专业的知识,无法保证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其次,一些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不高,在工作当中受到金钱利益的诱惑,放宽审计要求,甚至在审计结果上造假。审计人员综合素质问题,直接导致企业审计风险问题的产生。

三、企业审计风险规避方式探讨

(一)提高企业对于审计工作的认识

要想有效规避企业的审计风险,最根本的,是要提高企业对于审计工作的认识,提高企业领导和管理者对于审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企业领导者应当进行自我提高,通过不断的学习来实现白我综合素质和认识的提高,学习现代管理理论,并将其有机运用到白身企业的管理当中。企业领导者应当认识到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并充分保证审计工作落实到位,加强企业的财务监督,保证审计部门的独立性,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只有保证企业对于审计工作认识的正确性,才能保证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避免审计风险的发生。

(二)保证企业审计部门的独立性

应当保证企业审计部门的独立性,保证其审计工作能够正常有效开展,而不会受到相关部门的干扰和约束。企业应当在部门权限上进行清晰的划分,保证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并规定行政部门不得干涉审计部门的正常工作。审计部门在进行审计工作时,能够得到企业的全力配合,能够获得企业所有的财务信启、和审计信息,确保审计结果的准确性。同时,应当加强企业的管理制度的建立,明确奖惩机制,对于干扰审计工作或行使贿赂手段的行为进行严格处罚,以有效保证审计工作的严肃性和有序性。

(三)加强企业审计监督工作的落实

企业应当加强审计监督工作的落实,使得审计监督工作能够有效遏制经济违法现象的产生,保证企业财务和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企业应当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建立完善的企业内部监督部门,加强对企业各部门的监督和管理力度,对于出现的弊端和问题进行调查并严肃处理,保证企业运营的严肃性和有序性。同时,应当充分保证监督人员的素质水平和道德水平,保证其监督工作的合理性和准确性,确保企业监督工作合理、有效开展。

(四)提高企业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企业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除需要保证审计人员拥有专业的审计知识,还需要保证其掌握金融、法律和会计等相关专业的专业知识,保证其在开展审计工作时能够掌握审计内容,并保证审计工作的专业性和准确性。同时,审计人员还需要拥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能够在审计工作当中恪守企业规范,不受他人的干涉和金钱的诱惑,保证审计结果的准确性和公平性。加强对审计人员的管理、培训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