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云识天气导学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1:16:43

看云识天气导学案篇1

关键词:目标明确激发兴趣拓展提高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众生发展的基础。”可见上好一堂语文课是多么的重要。那么,怎样才算是一堂好语文课呢?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以《看云识天气》这篇课文对如何上好一堂语文课浅谈自己的一点意见。

首先,一堂语文课目标要明确,重点、难点要突出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句古话已经明确说明传授知识的重要。虽说现在《新课标》中强调“以教师为导,以学生为主”教学模式,但这不与“传授知识”相矛盾。既然要传授知识,就要制定教学目标、确立重点和难点,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如果一堂语文课目标要不明确,重点、难点不突出,那么这堂课肯定不能算是一堂好课。要想目标明确,重点、难点突出,就必须结合《语文教学大纲》和《语文课程新标准》,认真钻研教材,正确地把握所授课的目标、重点和难点,并能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达成这一目标、解决重点和难点。

其次,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根据这一点我认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最基本的要求。兴趣是学习的最好的老师。

调动兴趣从导入开始,因为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在导语的设计上可以根据不同题材的用谜语、故事、歌曲等激情导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二:《看云识天气》

导入新课:

师:我们先来做个谜语游戏――运动会上都有它,请猜一个字。

生:[举手]动。

师:同学们认为呢?

生:不好。

师:再请一个同学说说。

生:云

师:能不能说说你的根据,好吗?

生:因为,“运”“动”“会”三个字中都有“云”字。

师:很好。不知同学们有没有学习过“云”的英语单词?

生:有,cloud!

师:不知同学知不知道“云”字的繁体?请一个同学来写好吗?

生:把“云”字的繁体“”。

师:很好!我们能不能从这个字看出点什么呢?

生:有“雨”字。

生:和天气有关。

生:我觉得天上有云时,可能快要下雨了吧?

师:同学们说得都不错,我们从这个字也可以看出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对云和天气的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并掌握了一些规律,今天我们来学习的《看云识天气》,我们来看看云与天气有什么样关系……

尽有了开头还不够,在教学过程中还要让学生继续保持这种积极主动的情绪。在学习课文主体部分时要充分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了解并掌握本堂课的主要内容。案例三:《看云识天气》

课堂游戏:

在找出各种云和云上的光彩这后,教师让学生以一种云或光彩的身分作自我介绍。介绍要求:①充分利用文中描写云彩的句子;②让别人明白你将会带来怎样的天气。③对照课文,学生各人自说自讲,或在书上作记号,或写在本子上。④先各自预演,后课堂交流。

再次,要有适当的拓展和提高,培养学生探究与创造能力: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什么是语文素养呢?语文素养就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学习方向、学习习惯的有机整合。因此,一堂好的语文课肯定要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适当的拓展和提高。案例四:《看云识天气》

品味语言

学生齐读第1段后。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这段文字吗?

生:喜欢。

师:为什么?

生:因为它很好。

师:好在哪?

生1: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

师:还有吗?

生1:没有了。

师:还有补充吗?

生2:还有一些词语用得很好。

师:你能不能说说哪个词语用得好?

生2:“招牌”这个词用得好。因为形象的写出了云与天气的关系。

师:说得真好。这段文字有的是使用了某种修辞,有的是使用某种句式,有的是运用了优美的词语,有的是使用了某种表达方式。小到一个词语、大到一个句子,可以说这样的句子很多。请同学们用这样的形式来说:“我喜欢这……个句子,因为……”来表示你对本段语言的评价。如:我喜欢“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因为它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突出地显示了天气的天化无常。

学生动手写句子,教师巡视。学生举手发言。

生1:我选择“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我喜欢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招牌”生动地写出了云和天气的关系。

师:说得不错,谁再来说说。

生2:我选择“它们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我喜欢它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了天上的云恣万千,优美可爱。

当然,教无定法,只要每堂课争取做到从每位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的宗旨出发,课堂上真学、真思、真练、真会,学生的主体地位切实落实,教师的主导作用恰如其分,师生互动,交往自然、和谐、融洽,我认为就是一堂好课。

看云识天气导学案篇2

相关统计表明,流通类商品销售额的65%取决于天气,因为天气直接影响人的生理、心理,支配他们的消费行为。在德国,气温超过22摄氏度,啤酒开始劲销,气温再每上升1摄氏度,大瓶装的啤酒每天会多销230万瓶,德国气象公司由此开发了相关的啤酒指数。此外,还有乘车指数、冰激凌指数、泳装指数、食品霉变指数等,商家可据此提前制订生产营销计划。

弗里德黑姆・施瓦茨在其著作《气候经济学》中指出,天气在全世界五分之四的经济活动中扮演着决定性的角色。

显而易见,气象服务是一个巨大产业。天气经济咨询公司在美国有500家,日本有80家。但很遗憾,这样的产业盛况在中国并没有发生。

长期以来,中国气象部门一直免费提供气象信息服务,气象预蟮姆⒉既ū黄象部门垄断,未经官方许可媒体也不得擅自转播、转载。这种免费的公益服务导致中国的气象服务发展了30年,却仍处于幼稚的起步阶段,没有形成规模,更没有形成产业。

这一现状得以改变是2015年。当年6月,气象局颁布27号令:开放中国气象信息,并于2020年完全放开,鼓励民营资本和气象局合作。官方数据垄断的局面正在改变。

2015年的9月29日,中国气象数据网正式上线对外服务,该站将成为中国气象局对社会开放基本气象数据和产品的共享门户。

当深度学习遇到气象创业

彩云天气是第一个受益于此的民间组织。2014年4月,当气象爱好者、工程师袁行远将自己开发的天气app彩云天气提交在appStore后,很快拿到了苹果商店新品推荐的第一名。2014年的6月份北京一共下了十场雨,彩云天气将每一场雨都精确预测到了。气象从业者大喊“狼来了”,然后意识到,商业气象这件事是可行的。

2014年9月,中国气象局主动找到彩云天气开始合作,后者成为第一个受惠于官方气象数据的民营组织。

传统的天气预报方式,通常是分析雷达卫星收集的图片,然后人工总结规律与经验,从而进行天气预测。小时候我们等着看的《新闻联播》之后的天气预报环节的数据就是这样得出的。“局部天气有阵雨”―没有人说的清楚哪里是局部,阵雨是多大雨。

如何把预报做的更精确―从城市精确到地点,从天精确到分钟,从区域精确到经纬度?传统的解决方案是写规则。假设风往西边吹,那么人为推测出雨也可能往西边移动。很明显,这个规则不仅不符合潮流,而且精确程度十分有限。

袁行远的解决方案是利用计算机和图像识别技术的完成更精确的算法。把雷达探测到的图像交给计算机,让计算机判断判断云的移动和走势,它会计算出云层一定的位置和速度,根据这个结果人就能判断什么时候雨会到达。

这也是深度学习发挥作用之处。计算机能看比人更多的图,这个“多”是成千上万倍。对于降雨而言,把所有天气信息和天气的雷达图分成两类,一类是会导致下雨的图,另一类是不会导致下雨的图。

处理了足够的图片与数据之后,计算机就能计算出,一类天气情况下雨的概率是多少,另一类概率是多少。所谓深度学习,就是计算机不再需要人告诉它第一步、第二步该怎么做,告诉它问题与答案,它就能够自己写程序,实现中间的过程。

技术变革给天气预测带来显著效果,结合图像识别与机器学习之后,预测天气的精确概率相比人工操作提高了20%。

这样做的前提是有足够数据来源。彩云天气目前的主要数据来自中国气象局官方以及日本、美国气象卫星的部分开放数据:天上的卫星,空间的探空气球,高山上的气象雷达,地面上的探测站都是气象数据的来源。除此以外,彩云天气的用户也可以实时在app里反馈数据,更新到其数据系统当中。

从用户角度来看,彩云天气用独有的图像识别算法实现了精确到分钟的天气预测。“彩云天气的打开率在雨天尤为显著,不夸张地说,每一次雨天就是我们的双11。”袁行远说。

更精准的气象数据及其商业价值

天气数据的意义不止在于指导人们出门是否带伞,其更重要的使命是为企业提供决策依据。简单的几个例子可以让我们更加清晰的理解彩云天气所做事情的价值:滴滴出行在降雨期间的动态路线规划、饿了么配送员的配送任务安排,都会参考彩云提供的天气数据。

依靠ioS和andriod两个平台的300多万用户(免费版+付费版),以及为上千家企业提供数据,彩云天气已经实现了收支平衡。他们将免费的api接口开放给大众,只有每日调用数据次数超过一千次才收取一部分费用,而付费者一般是企业用户。目前,彩云天气每天提供给用户和开发者数据调用次数超过了5000万次。

中国气象局官方app和很多省级气象局都在使用彩云的分钟级数据。彩云还每年都为观测司提供气象雷达数据质量分析报告和建议。你能想到的天气类应用几乎都在调用彩云的数据,包括百度旗下的91、奇虎360,手机厂商小米、金立、酷派,o2o企业比如饿了么、滴滴以及传统的物流、交通运输行业企业以及飞常准这类航班预报软件。

提供天气预报是商业气象服务中最基础的。企业们通常希望这些气象服务公司能给他们提供更多服务。以一个船舶运输公司为例,他们往往不仅想知道恶劣天气什么时候结束,而是希望气象公司能够给出具体的应对方案,一趟船开出去的风险是多大?如果有台风如何绕着走?绕着走的路线应该怎样设计?概言之,根据天气预报然后给出相应天气的服务方案有更具潜力的商业前景。

在这方面,美国成熟的气象市场为中国创业者们提供了可供模仿的范例。在美国,活跃着350家左右的商业气象服务公司,整个市场超过60亿美元,并且保持着每年近25%的增长率。气象数据不仅能够被应用于种植业、畜牧业、交通运输业、金融保险以及服装厂家等等都对精确的气象预测有需求。

在中国,目前没有一家气象服务公司的数据处理能力能够超越彩云天气,其主要原因在于彩云天气的团队在图像识别与自然语言处理上的技术能力。创始人袁行远写了超过二十年代码,曾在淘宝做过三年的广告推]算法工程师,在机器学习领域有丰富经验。在美国,为用户提供天气预报的appDarkSky已经有800多万用户。两家公司的内核相似,也有人将前者视为中国版的DarkSky。

气象创业者的机遇与挑战

对于中国的创业者来说,在基础数据来源不会有格外优势的前提下,考验的是公司们对于数据处理的能力以及将数据与行业需求融合的能力。

蓝驰创投的合伙人朱天宇持有这样的观点:中国气象服务市场的主要挑战不在于数据,更关键的是如何把数据应用到场景当中去。

之前气象数据都是国家气象局以及各地的气象站应用在很有限的场景中,要么是天气预报要么是封闭体系内使用。在此前的中国,可应用的场景比较少,这方面的人才也比较少。在国外,航空航运、农业、能源等领域都有几十年的发展。像美国就是二战之后,很多气象兵转做气象服务。气象是先天大数据,是最早应用大型设备的领域。数据处理能力强一定有优势,但是对于中国气象服务创业者来说,更关键的是怎么将数据结合到商业需要的场景中,怎么找到真正为数据付费的价值点,怎么把数据呈现出的商业价值包装成为有人愿意买单的产品或服务―这才是更核心的挑战。

在提供数据服务这件事情上,另一家公司心知天气比彩云更加商业化。心知天气诞生于2006年,它基于海量基础天气数据的汇集以及基础数据分析和可视化平台,为零售、交通、能源提供实时的天气信息和商业Bi服务。心知天气正在为中国很多500强企业服务,类似的公司在美国有非常巨大体量的存在。但在中国,它的商业化刚刚兴起。

看云识天气导学案篇3

通过符号学的方法分析秦汉时期卷云纹的装饰语言,并结合民族文化与民族审美习惯分析其蓬勃美、内蕴美和气韵美,对秦汉时期卷云纹的装饰意义进行总结,指出其在装饰纹样史上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卷云纹符号学内蕴气韵

1.秦汉时期卷云纹的符号所指

“符号是意识与对象世界之间的结构关系,它是二者融合为统一的意义世界。传统观念把符号当作某种实体的指代物,是意识的被动工具,符号本质上不是指称某个实在物,它是意识与对象之间的一个中介,是表示一个意义。从符号学来说,符号之所以为符号,是有着一个人为的约定俗成的过程,有了这种约定俗成,不同的文化和风俗习惯才能统一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的观念,成为一个群体的共同意识。因此,我们必须从人文的角度,民俗的角度去分析构成秦汉时期卷云纹符号的视觉元素所蕴含的人为意识和共同观念。秦汉时期的卷云纹是由云头、云躯和云尾构成的。

1.1视觉元素的所指

①云头

从结构形态上看,秦汉时期卷云纹的云头和商周时期云雷纹的云头有着很大的内在联系。其结构模式的相似使卷云纹的云头结构呈定型状态,确立成c形、s形两种基本结构模式。在春秋至秦汉时期,卷云纹的云头简化结构后显得更加轻盈灵活。从符号学角度来看,云头的形式表达和情感表达就形成了其符号的能指和所指。

②云躯

云躯是因为春秋战国时期铜器上的金银错工艺的使用而出现的。因为金银错工艺的特殊性,需要有大量的线条来突出金银材料的材质特色,所以在线条上加长正好可以很好地体现金银错的装饰效果。从装饰符号上看,相对与云头之点,云躯自然就成为了扩展空间的线。从符号的意义来说,云躯的作用就是将云头所定下的气韵风格延续下去,成为这一风格的延伸。如秦汉漆器,漆器中的线条是写意性的、抽象性的。漆赋予线以个性,线赋予漆以艺术的生命,线成为漆器装饰的基本语言和主要艺术形态,曲折盘卷或流动飞舞,粗细相容刚柔并济,创造了一个生生不息、流动翻飞的线的艺术世界。这些都不能否认卷云纹中线的魅力。

③云尾

云尾自然是要跟动植物与卷云的嫁接联系起来,正是这种嫁接,才使得卷云纹的骨骼结构进一步突破完善。这种由弧状三角和细线尖角构成的云尾给云气纹增添了力量感、运动感和速度感。云尾具有一种特殊的气势,它将云气纹的气质和形态上升到了另一个高度,使云气纹的结构模式衍变到7--种更加散漫自由的格局。因此,云尾这一符号在云气纹中,不但具有了形象上的定型作用,还具有了气势内涵上的象征作用。

1.2组合体的所指

当然,我们看到的多数是整体的卷云纹,而不是零碎的符号。从整体形态来看,春秋至秦汉时期卷云纹有C形、S形、形三种形态模式,这三种形态模式在它的符号意义上各有不同。C形,是卷云纹最初的结构模式,C形如意头式,相对双旋的组合使云头更加丰润饱满,这也贴合了如意之意,也符合人们的审美心理和审美习惯。s形,是卷云纹的衍变结构模式,具有很强的流动感和节律感。形,是卷云纹组合的衍变结构模式。形印证了道家“三生万物”之说,使得装饰纹样的组合及构成更加稳健与丰富。

2.秦汉时期卷云纹的美学意义

云气纹的流行和结构样式的出新,使之成为秦汉时期标志性的装饰纹样。中国自古以来所重视的“周全”、“联系”、“生动”等特点也找到了新的饰纹样式。春秋战国时期的《考工记》提出“天有时,地有所,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的工艺创造美学原则,体现了工艺实践和工艺美学的结合,为后世的工艺创作提供了极重要的参考标准。而秦汉时期的卷云纹正是在这个感性美学准则的规范下成型。当我们在关注“美”的时候,有一点似乎很清楚,就是美的对象和审美的感受是离不开感性的;中华民族所关注的美多数是感性与理性、自然与社会的相互交融。汉代儒家和道家学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形成了“儒道互补”的情感美学。儒家强调“自然的人化”美,艺术需要人工雕琢和具有社会功利性;道家强调“人的自然化”美,浪漫不羁的想象和热烈奔放的情感,两者共同之处在于都是怀着对待人生、珍惜生命的情感,都是通过一定的手段来达到自然和人的统一。

2.1适形饱满的蓬勃之美

汉代云气纹的产生和发展与当时尊崇黄老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汉初诸帝以无为治国,奉行黄老之术。汉代时期的政治稳定局面和繁荣的经济势头给民间艺术的飞速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民间艺术与生活的器皿的多样也给装饰纹样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适形是一种整合力,将纹样的形象与载体的形制不停组合,使其纹样造型由繁至简,由具象至抽象。但是,任何纹样的造型变化都离不开人们对审美的理解和感知。正是因为有了创造主体的审美感知,装饰纹样才能在保留自身风格的基础上与装饰载体融会贯通,形成新的艺术风格。卷云纹的造型变化也是如此。早在彩陶图案中的旋纹就以饱满流畅和循环回旋为特征;春秋战国时期的勾云纹也以饱满圆润的勾卷云头表示了旋纹的痕迹;秦汉时期,饱满隆起的简化云头依旧向人们展示着自先民传达下来的对事物动态美的理解和体验,在艺术表现上的创造也显得有迹可循。特别是在某些艺术载体上的特殊造型表现出卷云纹应用在装饰艺术中的灵活。如适形图案、连续图案等装饰格式的形成,虽说有彩陶图案的影响,但我们不能否认卷云纹运用在这些形式中的贴切性和可塑性。适形卷云纹圆润的线条充满张力,均匀的格局在视觉上极富弹性,此种饱满适形的图案给我们的视觉感受带来强大的冲击力,我们能够感受图案中卷曲线条中透露出来的饱满美和蓬勃美,这种意味着扩张、流转、运动的线条搭配使得平面的适形边框更加富有内容。图中的卷云纹的规律排列中出现了虚实空间感和立体感,这种装饰手法运用在漆器或者铜器的装饰中使工艺品显得更加富有层次。

2.2完形心理的内蕴之力

中华民族向来认为天地万物由创造到生成从来不是单一的结构,如自然中对称的树叶、羊角或者是生命的雄雌、阴阳,这一切都是在宇宙间无限循环的结果。基于人们的审美习惯和审美哲学的影响,在装饰纹样的造型和结构模式的定型上,人们自然就追求着阴与阳的共存与转化。在我们观察客观世界时,凡是被封闭的曲面都容易被看成“图”,而封闭这个面的另一个面总是被看成“底”。而且面积较小的总是被看作“图”,面积较大的面总是被看成“底”。格式塔心理学把这种关系称作“图形/背景”关系,即图底关系。从艺术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是一种“格式塔完形心理”。人们在接触到一种封闭的表达模式后,自然会联想到与之对应的非封闭的表达模式,这在心理上就形成了一种“审美空缺”,因此在创作主体创作艺术品或者装饰纹样的时候,这种完形心理所起的作用就十分大。我们现在看不到残缺的艺术模式,凡是定型的、经久流传的结构模式都是对应的、循环运动的形式。可以说,秦汉时代的艺人一定是意识到了这种图底关系的特殊性,才有意识地创造和设计了诸多能够互相转换的纹样。卷云纹中纤细的线条和粗犷的装饰块所形成的就是图底关系,这种纵深空间让装饰纹样更加富有层次。视觉在实与虚中不停转换,产生了视觉与思维的结合,想象与现实的交替,这也就是图形突破了原形的局限,显得更加生动。卷云纹应用在秦汉的漆器装饰艺术上就具有这种特殊的视觉效果。往往纹样的交替和漆色的关系会造成视觉上的“图底”关系,卷云纹线条之间的空隙形成另一组互动的纹样,此时的卷云纹已经是作为主要纹样来装饰工艺品了。

2.3意蕴气韵的融汇之风

《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中,“寓意纹样”的定义是指含有某种意义的装饰花纹。寓意,即是借一个或一组可以“假托”、“转喻”、“谐音”的形象来传情表意。中国汉字表意特别形象生动,导致中国文化对事物的了解侧重于整体上的把握以及感性的认识。中国汉字的同音通假使得中国的审美情趣除了纯粹意义上的美感之外,更加注重寓意谐音的审美情怀。例如:石榴――多子多福,鸳鸯――成双,喜鹊――喜庆,鹿――禄,蝙蝠――福,莲花和鱼――连年有余,瓶――平安,等等。事实上,此种审美方式和中国文化传统是分不开的。中国文化是沉郁而凝滞的,所以一旦某一事物和另一种事物联系起来之后,时间久了就逐渐固定了下来。这些本来毫无意义的图形一旦与这些寓意结合起来,文化则自然地融入到这些图形当中,以此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审美方式就具有了强烈的民族色彩与身后的文化底蕴。

世界上几乎所有的民族都有将某些自然事物和人为事物视作吉祥的观念信仰。它们流传于民间,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部落图腾形象。从商周至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玉器和漆器中,常见的龙纹、凤纹、卷云纹与其他鸟兽造型已明确地表示了其吉祥寓意。秦汉以后,更加被广泛使用。如此看来,卷云纹也是观念艺术中的一种,尽管它的外在形象存在感性的成分,但它能指引人们去探究其内在的精神性的方面。这种观念艺术的形成却不是一朝一夕的。在商周时期,云雷纹就作为统治者权威的象征向天下展示着威严,随后的春秋战国至秦代时期的勾云纹展示了人们追求活泼、浪漫的情怀,汉代的云气纹则掀起了社会信仰儒家理念和宣扬散漫、自由的风气。如此之多的社会背景、文化承载、观念信仰都聚集在卷云纹的身上,我们叉如何能将卷云纹的意蕴轻易地用形态流畅来形容?如此一笔带过似乎只肯定了卷云纹的装饰价值,而抹灭了卷云纹的象征价值。

“意象”是艺术符号的信息载体,艺术符号不仅是指示某个事理,而且代表着具有某种特殊意义的生活意象,因而可以触发欣赏者的情感,引起丰富的联想,而不至于只是得到某种概念。可以说,秦汉卷云纹体现了“阴阳之道,有无之境,言(象)意之表,抑扬之法”的艺术的辨证思想。其中“言(象)意之表”中的“象”即某些具象的形、形象、造型等含义。卷云纹的“象”早在原始社会的彩陶上就初露端倪,此后历代的衍变转化,都保持着卷云纹固定的结构模式。而“意”则是表达出来的某些意蕴。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气学”史,“气学”贯穿于整个文化体系。在中国画中有“气韵生动”,它是南齐谢赫提出的“六法”中的第一个,所谓“气韵生动”就是要求绘画生动地表现出人的内在精神气质、格调风度,而不在外在环境、事件、形状、姿态的如何铺张描述,它成为至今对国画艺术作品品评的最高尺度,成为艺术审美中的最高标准。在中国功夫中有气功,典型的是太极,甚至最具中国色彩、最具文化理念和结构模式的“太极图”,都是运动的气。“气学”中“气”与“云”又是紧密相关的,“气”与“云”是互为一体的,贯通一气的。《黄帝内经.素问》在“阴阳应象大论篇”中有:“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可见,古人认为云气是相生相长的,云气纹图案深刻反映了当时汉人追求宇宙阴阳二气的和谐,以气韵生动作为审美目标。中国的空间意识以中国的生命哲学为基础。《易经》说“一阴一阳谓之道”,阴阳而其生成万物,万物皆由气而生,这是生生不已的阴阳二气组成一种有节奏的生动。作为气论哲学的体现,生动的卷云纹在表现人们的审美思想时,突出了中华民族始终追求完美的审美心理。从小C形到大C形、S形、形的出现,无一不体现了人们对气韵、运动的审美追求。特别是卷云纹由单旋发展到双旋,由正旋C形演变到反转S形,这都体现了中华民族追求“好事成双”、“阴阳生万物”的生命追求。

对于卷云纹,其文化形态、社会背景、观念信仰我们都能从每个朝代的装饰风格上看得十分明了。如此的意象结合之风,才能给卷云纹带来完美的艺术造型和饱满的人文意蕴。从美学看,这种“天-人”统一系统的意义就在于它强调了自然感官的享受愉快与社会文化功能作用的交融统一。

看云识天气导学案篇4

1趣味教学法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1]。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泼、最积极的因素,也是学习的源动力之一。马斯洛的层次理论也指出:满足个体的基本需要,有助于更高层次的需要的激发。兴趣是学生的内在动机,只有在具有内在动机的情况下学习,学生才能在学习活动过程中或学习活动结束时获得快乐和报偿,从而使其他方面的需要也获得满足。趣味教学法的运用可以适时地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将社会外部需求转化为个体内部需要,形成持久的、积极的学习动力系统。因此精心选择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又有趣的内容,如引入古诗、谚语、歌谣及历史典故、事例等,不仅可活跃课堂气氛,使课堂教学充满情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所学知识,并且还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以致用,开阔思维,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1古诗

成功的课堂教学离不开生动形象的课堂语言。因此在教学中根据所讲内容选择较为贴切的古诗融入其中,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享受课堂语言美、诗境美,提高文学修养,陶冶情操。如在讲到“气温的垂直分布”时引入白居易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正好可印证对流层气温随高度而递减的基本特征,因为桃花的开放与气温的高低有关。再如,用王之焕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可帮助学生了解我国西北地区是无法受到季风影响的:玉门关地处贺兰山以西,而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主要是由来自太平洋的夏季风带来的,夏季风跨越两道大的山脉屏障,经过长途跋涉后至此已成强弩之末(“春风不度玉门关”),因此西羌一带降水稀少,多是戈壁沙漠,使杨柳无法安家[2]。还有“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则是江淮静止锋所致梅雨天气的生动写照。

1.2谚语歌谣

为帮助学生识别云及了解其对天气的指示意义,在教学中如果配以云图再加上一些谚语,就可使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如“瓦块云(高积云),晒煞人”;“鱼鳞天(卷积云),不雨也风颠”;“天上灰布悬(雨层云),雨丝定连绵”;“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等。在讲物候与节气时适时引入廿四节气歌谣和谚语(如“谷雨前,好种棉”),既可让学生容易记住各节气名称,了解一年四季中月、露、风、云、花、鸟推移变迁的过程,也懂得了“不违农时”、科学生产的道理。抽象深奥的物候学知识,用生动的形式展现,学生容易对其产生兴趣,也符合人们由表及里认识事物的过程。

1.3历史典故事例

三国演义中的“火烧赤壁”、“草船借箭”等家喻户晓的故事都与气象有关,在讲季风时就可适时引入“火烧赤壁”的故事:我国冬季一般盛行偏北风,但在一些特殊天气形势下也可能出现偏南风。学识渊博的诸葛亮就是成功预测出了这种特殊天气形势,帮助周瑜大败曹操的[3]。再如历史上有名的“奥林普”案件[4]———1912年英国奥林普轮船以飞快的速度赶超另一只船时,两船像磁石一样地并列相撞的悲剧,罪魁祸首就是“气压差”。通过这些实例,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气象学知识的兴趣,同时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其创新思维的能力。还有1998年发生在长江流域的特大洪水,可谓百年不遇,大家记忆犹新。在讲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时引入该事件———是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活动异常所致。这样就更加深了学生对副热带高压的印象,从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就是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入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教学情境之中,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活其思维,使其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从而提高教学实效的。具体创设情境的方式有多种,笔者结合气象学课程的特点,主要做了以下几种尝试。

2.1创设现场观察情境

气象学是一门季节性、随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大气(或天气)现象的发生,并不一定与教学计划同步,特别是一些灾害性和不常见的天气,如冰雹、扬沙、雾淞和雨淞等的出现更是如此。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就特别注意抓住时机,引导学生进行现场观察,并进行针对性地讲解,让学生弄明白它是什么、怎样形成的及其对农林业生产的影响等问题。这种教学方法直观,印象深刻,既让学生更容易掌握知识,也有助于培养其良好的观察习惯。

2.2创设问题情境

在教学中,尤其在导入新课时教师设置一些精当的问题,对于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其学习兴趣,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在讲“季风”内容前,先提出问题:为什么本地冬季多刮偏北风,而夏季则以偏南风为主?自然会引发学生进行思考,并以一种想要知道答案的迫切心情,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听讲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学到的知识就很牢固。

2.3创设媒体情境

充分利用多媒体,把图、文、声、像有机结合起来,在教学中展示给学生,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气象学中有很多可以借助多媒体的内容,如对林学类专业的学生,在“绪论”的教学中,通过播放“沙尘暴”课件:狂风呼啸、乌云翻滚、飞沙走石,一时间,树木被刮倒、折断,有的甚至连根拔起———这些画面,让人不寒而栗,学生的心被紧紧揪住了;接着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在我国西北地区经常出现这种“沙尘暴”天气?这种天气现象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可以采取什么措施减轻其危害?这样的方式,不仅使学生更形象更直观地感受沙尘暴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同时认识到作为一个未来的林业工作者所肩负的重任,及“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的生态意义,不仅激发了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更加明确了其立志林业的远大理想。

3探究型教学法

现代教育理念不排斥课堂教学,但更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开发和挖掘人自身的潜能,重视人自身的价值及其实现。教学中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个性生长空间,鼓励他们在课外时间根据教师设置的问题查阅资料、独立思考、深入钻研和积极探索[5],对掌握的信息进行选择和判断,快速更新知识,从而使教育的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自主自觉的活动和自我建构过程。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可采用设疑、讨论或辨论等方式进行。例如,在讲到“大气温室效应”时,联系当今全球的热点问题给学生布置如下探究型学习任务:①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②气候变暖会带来什么后果?③联合国有什么应对措施?④我们每个人该怎样做?学生就会带着这些问题通过各种媒体查阅和收集相关资料,并进行分析和探索。通过这种探究型教学活动的开展,使学生获得了一种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激起了他们探索、创新的欲望;培养了学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了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增加了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学会关注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4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就是一种运用典型的事实材料进行教学的方法。具体地说,就是通过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将教学内容、原理典型化、具体化,使学生由个案的特殊性推出具有普遍性规律的结论。因此,案例教学改变了过去的结论式教学为过程教学,展示了知识从发现到形成的过程和思路,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也能使教学效果得以改善。

如对“霜冻及其防御措施”的内容,运用案例教学的过程如下:

首先,展示案例———1999年5月,在云南昆明世博园准备开园前夕,突遇昆明市多年未遇的低温及降雪,气温降至0℃以下,园内准备展示的珍稀植物面临低温伤害,这对正常开园带来了极大威胁。此时有关负责人立即召集多方专家紧急研究对策,于低温来临的夜晚,在园内的很多地方,用锯沫、硫磺等物质进行熏烟燃烧,配合覆盖、灌水等措施,使园内的植物免遭低温的伤害,保证了顺利开园。

看云识天气导学案篇5

一、经验诠释,获取新知的不竭之泉

生活是一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鲜活教材。在生活中,学生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对小学生提前识字大有益处。“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知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在教学中,要能够注意挖掘和评价学生的经验展开教学,通过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提高小学生识字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第=册《识字5》时,我布置学生预习:“想一想,在什么地方见到过这些字,然后把它们找出来,明天我们在课上交流。”第:天上课,当我鼓励学生说说自己在哪些地方见过这些字时,小朋友们举着准备好的材料纷纷发言。一个学生拿出一个包装盒:“逮是‘水蜜桃饮料’,我认识上面的‘桃’字。”;一个学生拿出一个包装袋:“这是我奶奶吃的核桃粉,上面也有一个‘桃’字。”;还有一个学生拿出一个“话梅”的袋子,指着“梅”字,告诉我们:“这是话梅的‘梅’。”……学生在学习生字的时候热情高涨,因为在这些包装上找到了今天所学的字。我告诉他们,在生活中,我们就要留心学过的和未学过的字,不仅要在课堂上学习,还要在生活中学习。

学习一旦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就内化为自己的一种体验,这种体验就成为学生获取新知的动力,从而转化为新课标所提出的“主动识字的愿望”。

二、自主学习。构建学习的自由天地

新课程标准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一个基本理念,认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现在的课堂教学要摆脱以往“一言堂”的束缚,让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自由天地”,教师从“重知识传授”转变为“重学生活动的课堂生活”,通过满足内在需要,达到获取新知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庐山的云雾》的第三自然段时,我先引导学生读,然后鼓励学生:“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你觉得它还会像什么呢?把它试着画下来吧(学生动手画画)。你画的云雾像什幺呢?你能用上这样的句式说一说吗(出示:眼前的云雾,刚刚还是_____,转眼间就变成_____;明明是_____,还没等你看清楚,它又变成了_____。)?”有的说:“眼前的云雾,刚刚还是一片无边无际的大海,转眼闻就变成了一条缠绕腰间的玉带。”;有的说:“明明是一件随风飘逸的披风,还没等你看清楚,它又变成了一件薄如蝉翼的轻纱。”;还有的说:“眼前的云雾,刚刚还是一群温顺的小绵羊,转眼间就变成了戴在山顶的一顶白毡帽。”……

实践证明,空洞的讲解只能扼杀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只有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才能进发智慧的火花。这样的设计,缘于文本但又超越文本,使学生想说、乐说,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鼓励质疑,激发求知的强烈欲望

敢于提出问题、敢于质疑、敢于标新立异、敢于挑战权威是创造者的重要人格特征。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教学中,我注重营造民主和谐的环境,创设有利于学生质疑提问的学习情境,真正体现“教案跟着学生走”的要求,养成学生善于质疑的好习惯。

例如,在教学《菩萨兵》一课时,我先鼓励学生针对题目进行质疑,学生受到我的鼓励,纷纷举手提问:“为什么叫菩萨兵?”“把谁叫做菩萨兵?”然后再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读课文,这样激发了学生求知的强烈欲望,就会很快地进入文本的学习。教师只要围绕这几个问题组织教学,逐步推进,学生就能很快地掌握本课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的意图。

四、主动探索,提供思维的创新空间

布鲁诺曾经说过:“探索是学习的生命线,没有探索,学习也就不会向前发展。”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他们则更多地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和探索者。新课标也特别强调了要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创新性思维,在教学中,我常常抓住课文中没有解决的问题,启发学生去探索,寻求最终的答案。

看云识天气导学案篇6

2013年4月30日下午2点17分,广东博罗县罗浮山景区派出所接到电话报案,因天气骤变,罗浮山朱明洞景区鹰嘴岩(海拔800米)发生雷击意外事故,造成16人轻伤,1人重伤。

其中一名被轻微击伤的人员罗波事后回忆说:“我们来到鹰嘴岩后,天空乌云密布,一下子暗了下来;接着,就狂风大作下起了暴雨。我们7人和其他游客20多人一起拥挤在一块大岩石下避雨。随后,天空先后打了两三次闪电,雷声滚滚,刹那间,我的身体就腾空了,浑身发麻,失控的身子朝后翻倒在地。”罗波说,“身体腾空的那一刻,他眼角余光看到,身边的人形态各异,他已经意识到,大家遭雷击了。”另一位叶女士介绍,当时,她和丈夫、儿子聚集在那块大岩石(鹰嘴岩)下避雨,雷电来袭,她感觉雷电击中了她的左臂,出口在右侧屁股上,疑是文胸金属扣导电,内衣都被烧焦了;身上两件衣服上的洞都是被雷击中烧成黑焦状的。

事故原因是由于雷击发生时,因当时地面比较湿,雷电传递,导致人员受伤。每年的6-9月,是雷击频发季节,特别是夏季的正午到傍晚,上面的雷击事故发生时间段在下午2点左右,更是雷击发生最频繁的时段。那么,如何在夏季的户外运动中,正确地防御雷击的危险呢?!

特邀户外专家李伟先生

国家职业资格《山地户外运动》培训教师(2009年全国首批优秀培训教师);中登协首批中级户外指导员;首批山地户外裁判员、深圳市登山协会理事、山艺教练。

《骑行风尚》=BF李伟=李

BF:夏季的到来,使得一般的户外运动又增加了一重危险—那就是雷击。据统计,全国每年由雷电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达1000多人。每到夏季,我们都能听到一些户外爱好者在爬山或者徒步穿越时被雷电击中的新闻。如何在野外防御雷击已经是每个户外人都必须要掌握的知识。您在这方面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李:雷雨多发季节,参与户外活动,必须随时留意观测天象和判断天气变化情况,在雷雨来临之前,迅速找到避雨场所。野外有山洞的话,可以到山洞里躲避,但务必要远离洞口。如果要躲在大树、大岩石底下或者旁边时,要避免躲在岩石的正下方和不要贴近岩壁,而要在稍微离开这些隐蔽物且半径与这些隐蔽物同高的圆圈内,降低高度,半蹲下来避险。根据研究,身高在这些树木和岩石高度的1/5或以下时,避雷效果最为显著。

上面提到的案例中因突然而来的雷雨,20多人蜂拥扎堆聚集在海拔800多米的空旷高处独立的鹰嘴岩大石下躲避,群体成员身上的金属物品没有妥善处理,加上地面雨水流动或者潮湿的导电性载体,就发生了集体受灾的悲惨雷击事故。

BF:如果在户外遭遇了雷雨天气,户外爱好者如何通过自身的安全检查来防御雷击的发生呢?

李:雷雨天气,为了安全的需要,本来就不宜开展和参与户外运动。当不幸身处这样的风险高发环境中,第一要务是赶快脱离危险,迅速向低洼安全场所下撤,切勿站立于山顶上,或接近导电性高的物体,如树木、桅杆、电线杆、孤立高耸的物体顶部或边缘等。这些高耸和导电性强的物体处所,最容易被闪电击中,应设法远离。第二就是一定要检查自己身上有没有能够招致雷击的物品,如上面案例中,很多人身上带有的手机、眼镜、假牙、耳环、潮湿雨伞等金属和导电性强的物品,都没有摘下并妥善放置。第三一定要避免站在地面被雨水冲刷淋湿的地方,因为雨水湿润的土地导电性增加。如果人数众多互相聚集挤拥一起,一个人发生导电雷击很容易导致集体受灾。第四如果人数众多则必须分散躲避,千万不要多人拥挤在一起,避免因一人被雷击中而导致多人连带受伤的事故。

BF:你有亲身经历过雷击的经历吗?其中那些重要的危机处理方法和经验可以与户外爱好者分享?

李:2007年6月夏季,我曾在广东罗浮山进行户外探索教育教学实践,从罗浮山后山蓬莱阁起点上罗浮山海拔1296米飞云顶途中,遭遇变化猛烈的强对流雷暴雨天气。炸雷在上山小路的树林顶上一个接一个猛响,人心惶惶。当时有位丁姓香港山艺教练在一起进行野外教学,我第一次现场观摩丁教练对野外雷击的紧急安全处理程序。雷击发生时,丁教练马上让队伍停止前进,提醒队员们迅速穿上雨衣,把登山手杖抛离开,放置在合适距离,关闭对讲机和手机;要求全部队员不能扎堆在一起聊天,必须拉开距离保持在一个互相可见的安全监控范围内,远离上山小径路边高大树木底下正下方位置,降低高度蹲下或者垫在背包上。就这样在猛烈的雷暴雨中耐心等候一阵阵的雷雨过去,待炸雷没有先前猛烈、天气好转,然后再集合队伍重新出发。原来计划上到飞云顶山脊线露营的,结合天气不稳定客观情况,也因地制宜调整到靠近一所寺庙的位置进行露营,并且在全队形成共识,晚上露营时,全队务必提前做好准备,如果继续发生中午上山一样的雷暴雨天气,必须紧急撤退到寺庙的客厅里面休息过夜。果然到下半夜,雷暴雨再次一次次炸雷下豪雨,帐篷被大水冲刷飘起来,全队人员在丁教练指挥下,迅速撤退到拨云寺的厅堂躲避,安然度过危机。

防雷击安全预防

留心天气预报,避免在天气不稳定时出行,如果气象预测有雷暴雨。雷暴警告生效时更不宜出门。

不要在狭窄的山谷或者溪谷中活动。

切勿游泳或从事其他水上运动,离开水面及寻找地方躲避;在可能情况下,躲入建筑物内,但不要靠墙。

不要到高而空旷的地区活动。

注意观测积云雨是否增大增强。

在户外,应穿着胶底鞋,远离金属等导电性强的物体。关闭手机,身上的金属物品,如首饰、金属眼镜等应暂时摘除。

不要多人聚集在一起,尽量分散开来,避免集体受灾情况出现;但要保持一个相互能看见并适当交流的距离。

雷击环境下,切勿接触水质或潮湿的物体。

闪电击中物体之后,电流会经地面传开,因此不要躺在地上,潮湿地面尤其危险。应该蹲着并尽量减少与地面接触的面积,切勿接触天线、水管、铁丝网或其他类似金属装置。

雷雨天户外应对措施

观测天象,判断天气变化情况,必须在下雨之前,迅速找到避雨场所。野外有山洞的话,可以到山洞里躲避,但不要站在洞口和紧贴潮湿的岩壁位置。

严禁躲在铁皮屋,高压电站、高压电线杆附近。打雷闪电的时候,切勿在任何避雷设备下躲避。雷电通常会击中最高的物体尖端,然后沿着电阻最小的路线传到地上。

如果要躲在大树或大岩石旁边时,要避免躲在它的正下方,而要在稍微离开这些隐蔽物且半径与这些隐蔽物同高的圆圈内蹲下来避险。根据研究,身高在这些树木和岩石高度的1/5及以下时,避雷效果最为显著。

要避免走进被淋湿或已经有水的地方,最好踏在塑胶布上或背包及其他绝缘物上,同时要穿上雨衣以避免淋湿(如上图较安全的处置办法)。

如果是在空旷的山谷或者草原上,要寻找低洼地蹲下来,不要躺下。人员不要集中挤拥在一起,避免集体受灾情况出现。保持一个互相可以看见和适度交谈的距离位置内。

如果是在海岸线,没有大块岩石,实在没有地方可以躲避了,找低洼地蹲下来,关闭手机,双脚并拢,手放膝盖上,身向前屈(不能坐地下或者小石头上,避免水作为媒介物质导电导致雷击)。

身上不要有任何金属物品。把带在身上的一切金属物拿下放在背包中,尤其是带有金属的眼镜框、皮带扣头、假牙、耳环、女性的文胸金属扣等一定要妥善处理好;带金属的登山手杖要放置远离身置合适距离,避免成为遭致雷击的导电媒介。

快速跑到低处,切勿站立于山顶上或接近导电性高的物体。树木、桅杆、独立的高处大石等物体容易被闪电击中,应尽量远离。

在高山被子雷云笼罩时,雷电也会从侧面来袭(也称煽雷)。因而,要特别注意,高处山脊很危险,应尽快设法躲在山脊下方成片树林或者较山脊线低的安全区域,并要尽量采取低姿势,穿上雨衣,穿绝缘胶鞋站在垫板或踏蹲在背包上都相对安全。

如果有大石头,可躲在与大石同高的距离内,但记住不要贴着大石头了。如果是在森林,躲在与树林高度同距离内的地方也可以,但是,大树正下方不可以,切记!

雷击征兆

天空上塔状积云,雨来临容易形成雷电。

头发竖起或者皮肤发生颤动,容易遭到雷击。

如果在户外行程中开始降雨,首先看到的是乱积云变大,不久后即变成雷云。若发现乱积云,务必想办法到安全地方躲避。

降雨过程中,忽然下大的雨滴,也是打雷的预兆。

BF:夏季的到来,使得一般的户外运动又增加了一重危险—那就是雷击。据统计,全国每年由雷电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达1000多人。每到夏季,我们都能听到一些户外爱好者在爬山或者徒步穿越时被雷电击中的新闻。如何在野外防御雷击已经是每个户外人都必须要掌握的知识。您在这方面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李:雷雨多发季节,参与户外活动,必须随时留意观测天象和判断天气变化情况,在雷雨来临之前,迅速找到避雨场所。野外有山洞的话,可以到山洞里躲避,但务必要远离洞口。如果要躲在大树、大岩石底下或者旁边时,要避免躲在岩石的正下方和不要贴近岩壁,而要在稍微离开这些隐蔽物且半径与这些隐蔽物同高的圆圈内,降低高度,半蹲下来避险。根据研究,身高在这些树木和岩石高度的1/5或以下时,避雷效果最为显著。

上面提到的案例中因突然而来的雷雨,20多人蜂拥扎堆聚集在海拔800多米的空旷高处独立的鹰嘴岩大石下躲避,群体成员身上的金属物品没有妥善处理,加上地面雨水流动或者潮湿的导电性载体,就发生了集体受灾的悲惨雷击事故。

BF:如果在户外遭遇了雷雨天气,户外爱好者如何通过自身的安全检查来防御雷击的发生呢?

李:雷雨天气,为了安全的需要,本来就不宜开展和参与户外运动。当不幸身处这样的风险高发环境中,第一要务是赶快脱离危险,迅速向低洼安全场所下撤,切勿站立于山顶上,或接近导电性高的物体,如树木、桅杆、电线杆、孤立高耸的物体顶部或边缘等。这些高耸和导电性强的物体处所,最容易被闪电击中,应设法远离。第二就是一定要检查自己身上有没有能够招致雷击的物品,如上面案例中,很多人身上带有的手机、眼镜、假牙、耳环、潮湿雨伞等金属和导电性强的物品,都没有摘下并妥善放置。第三一定要避免站在地面被雨水冲刷淋湿的地方,因为雨水湿润的土地导电性增加。如果人数众多互相聚集挤拥一起,一个人发生导电雷击很容易导致集体受灾。第四如果人数众多则必须分散躲避,千万不要多人拥挤在一起,避免因一人被雷击中而导致多人连带受伤的事故。

BF:你有亲身经历过雷击的经历吗?其中那些重要的危机处理方法和经验可以与户外爱好者分享?

李:2007年6月夏季,我曾在广东罗浮山进行户外探索教育教学实践,从罗浮山后山蓬莱阁起点上罗浮山海拔1296米飞云顶途中,遭遇变化猛烈的强对流雷暴雨天气。炸雷在上山小路的树林顶上一个接一个猛响,人心惶惶。当时有位丁姓香港山艺教练在一起进行野外教学,我第一次现场观摩丁教练对野外雷击的紧急安全处理程序。雷击发生时,丁教练马上让队伍停止前进,提醒队员们迅速穿上雨衣,把登山手杖抛离开,放置在合适距离,关闭对讲机和手机;要求全部队员不能扎堆在一起聊天,必须拉开距离保持在一个互相可见的安全监控范围内,远离上山小径路边高大树木底下正下方位置,降低高度蹲下或者垫在背包上。就这样在猛烈的雷暴雨中耐心等候一阵阵的雷雨过去,待炸雷没有先前猛烈、天气好转,然后再集合队伍重新出发。原来计划上到飞云顶山脊线露营的,结合天气不稳定客观情况,也因地制宜调整到靠近一所寺庙的位置进行露营,并且在全队形成共识,晚上露营时,全队务必提前做好准备,如果继续发生中午上山一样的雷暴雨天气,必须紧急撤退到寺庙的客厅里面休息过夜。果然到下半夜,雷暴雨再次一次次炸雷下豪雨,帐篷被大水冲刷飘起来,全队人员在丁教练指挥下,迅速撤退到拨云寺的厅堂躲避,安然度过危机。

防雷击安全预防

留心天气预报,避免在天气不稳定时出行,如果气象预测有雷暴雨。雷暴警告生效时更不宜出门。

不要在狭窄的山谷或者溪谷中活动。

切勿游泳或从事其他水上运动,离开水面及寻找地方躲避;在可能情况下,躲入建筑物内,但不要靠墙。

不要到高而空旷的地区活动。

注意观测积云雨是否增大增强。

在户外,应穿着胶底鞋,远离金属等导电性强的物体。关闭手机,身上的金属物品,如首饰、金属眼镜等应暂时摘除。

不要多人聚集在一起,尽量分散开来,避免集体受灾情况出现;但要保持一个相互能看见并适当交流的距离。

雷击环境下,切勿接触水质或潮湿的物体。

闪电击中物体之后,电流会经地面传开,因此不要躺在地上,潮湿地面尤其危险。应该蹲着并尽量减少与地面接触的面积,切勿接触天线、水管、铁丝网或其他类似金属装置。

雷雨天户外应对措施

观测天象,判断天气变化情况,必须在下雨之前,迅速找到避雨场所。野外有山洞的话,可以到山洞里躲避,但不要站在洞口和紧贴潮湿的岩壁位置。

严禁躲在铁皮屋,高压电站、高压电线杆附近。打雷闪电的时候,切勿在任何避雷设备下躲避。雷电通常会击中最高的物体尖端,然后沿着电阻最小的路线传到地上。

如果要躲在大树或大岩石旁边时,要避免躲在它的正下方,而要在稍微离开这些隐蔽物且半径与这些隐蔽物同高的圆圈内蹲下来避险。根据研究,身高在这些树木和岩石高度的1/5及以下时,避雷效果最为显著。

要避免走进被淋湿或已经有水的地方,最好踏在塑胶布上或背包及其他绝缘物上,同时要穿上雨衣以避免淋湿(如上图较安全的处置办法)。

如果是在空旷的山谷或者草原上,要寻找低洼地蹲下来,不要躺下。人员不要集中挤拥在一起,避免集体受灾情况出现。保持一个互相可以看见和适度交谈的距离位置内。

如果是在海岸线,没有大块岩石,实在没有地方可以躲避了,找低洼地蹲下来,关闭手机,双脚并拢,手放膝盖上,身向前屈(不能坐地下或者小石头上,避免水作为媒介物质导电导致雷击)。

身上不要有任何金属物品。把带在身上的一切金属物拿下放在背包中,尤其是带有金属的眼镜框、皮带扣头、假牙、耳环、女性的文胸金属扣等一定要妥善处理好;带金属的登山手杖要放置远离身置合适距离,避免成为遭致雷击的导电媒介。

快速跑到低处,切勿站立于山顶上或接近导电性高的物体。树木、桅杆、独立的高处大石等物体容易被闪电击中,应尽量远离。

看云识天气导学案篇7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堂导语

语文是一门集知识与艺术融入一体的学科。教师如果想达到一种出奇制胜的教学效果就要在课堂导语上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课堂导语要突出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和艺术性。课堂导语在教学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利于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语文兴趣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更加强调语文情境的创设。创设语文情境的方法有很多,其中利用课堂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学习氛围是最直接有效的一种。如果我们把第一节语文课当作是一场演出的话,那么教师就是导演,学生就是演员,导演只能把精彩的“台词”提供给学生,学生才能带有激情的投入“演出”,才能获得全新体验和,同时才能更好的把握好“演员”的角色定位。

例如,在讲解宋代大文豪苏轼的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时,语文教师如何创设情境导入这首气势恢宏、高唱入云笔力遒劲的豪放词之力作不妨尝试通过以下课堂导语实现“许多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而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元丰五年,漫步长江岸边的坡,望着奔腾不息的长江水,看着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情难自已,于是把酒临风,挥毫醉书,《念奴娇・赤壁怀古》诞生了,震烁千古。在这里,他还先后写下了《前、后赤壁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词,观赏古人笔下的赤壁,聆听古人心灵的独白……”再看《再别康桥》的导入:古人云“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诗文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更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那么,现代人又是如何去体悟和理解离别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徐志摩先生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诗人笔下的离别之情……这样的导入,自然而然,毫无雕饰,这样的创设,让你乘上想象的翅膀,穿越时空的隧道。

二、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古人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思”是学习的重要方法,“疑”是启迪思维的钥匙。学必有疑,有疑必有所思。)同样,如果在课堂教学伊始,通过设计精彩的导语就能够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探究,这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也容易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在讲解鲁迅先生的《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时,我先是向学生提供以下两则材料:美国学者采访过许多奥斯维辛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三分之一的人都表示“我想把这一切都忘掉”;巴金虽然多次建议建造“”博物馆,但是他也多次表示不愿意回忆“”经历。正是对于这些人的回忆和人类对于牺牲者长期所怀的负罪感,使一种无压抑的文明的前景暗淡下来了。然而鲁迅为什么要忍受两次悲愤,经受了一次又再来一次?这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一种心情呢?文章对于作者的这种心情是如何叙述和表达的?

通过教师这样的引导,学生们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有所把握,同时也激发了学生阅读文章,探究问题答案的兴趣,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和指向性。

三、有得于知识前后衔接,便于学生总体把握知识脉落

前后联系,即前后所学知识的相互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已学过的知识出发,并结合所上课文的内容及其特点来导入新课。在上的词《沁园春・长沙》(高中语文第三册)时,这样的方法导入也许会更好:在初中的时候,我们学过的词《沁园春・雪》,我们为主席所绘“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辽阔壮美,瑰丽奇特的自然之景所陶醉,更为伟人涵盖天地、吞吐宇宙的英雄气概所折服。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词《沁园春・长沙》,看看作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心境之下的所绘之景,所抒之情。学生们驾轻就熟,便会顿时激起高昂的学习兴趣。

如何妙用导语,它让我们老师首先想到的是应该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创设情境,巧提问题,前后联系,而后最终成功的完成教学,而不是机械的照抄教案中的“专家答案”,拾人牙慧。上课时导语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分钟,在课后却需要我们的老师去巧妙的安排和设计。总之,妙用导语是一门学问,在导入新课中妙用导语它能使我们的老师超越课堂的藩篱,拓展自身的创造力,更重要的是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活跃课堂气氛,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汤秀花.导语设计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当代教育发展学刊》2010年第9期.

看云识天气导学案篇8

此命案发生后,当地司法部门经过1000多天的审理,今年8月决定对涉案的酒店保安免予。因为保安"非法拘禁"并非此命案的直接原因。下文展开此事件的经过及相关分析。

命案白描

1999年9月26日,上海虹桥中学校医吴葭和13岁的儿子彭牧云在家中自杀了。满屋的煤气味,桌上放着两个安眠药空瓶和一张吴葭写的遗书。吴葭一如生前的样子安祥地坐在沙发上。彭牧云趴在妈妈脚前的地上。据分析,是母亲先杀了儿子,然后自己再自杀的。

母子为何要双双自杀?这要追溯到其死前一天。

1999年9月25日中午12时30分许,13岁的小孩彭牧云在"偷窃"世博大酒店员工停放在虹梅路上的自行车时,被看车人员发现,随即将其抓获。下午1时许,彭牧云由世博大酒店保安人员带至该酒店消防中心办公室内,亲笔写下了偷车事情经过。酒店保安部经理徐汉良在听取报告后,没有及时将此案移送公安机关处理,而是私自对彭制作了一份笔录,并在1时45分左右电话通知小孩父母。

约2时30分许,彭牧云的父亲赶至世博大酒店徐的办公室,与徐商谈解决此事的办法。双方商定并经徐向酒店总经理请示同意后,由彭牧云的父母一次性向该酒店支付1000元了结此事。彭父通知其妻子吴葭赶来,凑齐1000元交给徐汉良后,下午4时30分许,彭牧云父母将儿子领回。

次日下午6时许,彭牧云及其母亲被人发现在自家客厅里因煤气中毒死亡,现场发现吴葭留下的一份遗书。这位母亲写给丈夫的遗言竟是:"为了少个社会败类,你的耳根清净,我们先走了。"在其母子死亡的当天下午4点,有人还看到彭牧云正兴高采烈地在外踢足球,后被其母叫回去。由此可见,真正想自杀的不是彭牧云而是吴葭,彭牧云则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服下了安眠药,然后死于煤气中毒。由此推断,直接导致彭牧云死亡的人不是保安人员,而是吴葭。

领儿子去死的母亲,咋想的?

自杀这天正好是吴葭结婚15周年纪念日。

此案让人不理解的是:就为一辆破自行车,怎么会一夜间赔上两条人命?吴葭究竟是怎么想的?

吴葭出身于高级知识子家庭,个性要强,追求完美。这更表现在她对儿子的期望上。

她把儿子当成自己出人头地的最大筹码。当有些孩子还不能掐着手指数清1、2、3、4的时候,她那年仅四岁的儿子已经会拨动四根琴弦的小提琴了。无论是凛冽的冬季,还是烈日当头的夏日,为了儿子能成才,吴葭携儿背琴去上课,无怨无悔坚持不懈。九年多,四五百个星期日,三万多元学费,一张张考级证书......使儿子正朝着完美的理想王国步步靠拢。

儿子六岁时,吴葭就让他从幼儿园"退学",提前进入小学。为了儿子,她放弃了在医院当医生的职务,转而跟着儿子进了同一所中学当卫生老师兼校医。她的教育行为是"拔苗"式的,而"助长"的过程中,又投入了超乎其他普通母亲的精力与财力。当儿子兴趣转移放下小提琴时,吴葭又动员他吹起了萨克斯管。出国六年的丈夫1998年归来,儿子吹了一曲《回家》,感动得吴葭泪水如流。

吴葭是个好强、刚烈的女子,特要面子,她黎明即起,搞卫生从床上到床下,从里到外,一洗洗半天。为保持苗条身材,她很少吃早饭,午饭、晚饭也是以蔬菜、水果为主食。有一次儿子没交作业,丈夫只说了儿子一句,而她却反反复复地"教育"儿子几个小时。有次到朋友家参加生日聚会,彭国华从饮食店赶去,路上堵车晚到了半个小时,吴葭竟当众责备丈夫,让他下不了台。

在吴葭的人生章节里,每一段、每一节都刻意画上认真的惊叹号。"不怕病、不怕穷,就怕人家来讲侬(你)。"她这句自编的口头禅,成了她的生活信条。

儿子已成了吴葭的全部希望,是她的精神支柱,是她的光荣。这次,儿子一下子成了"偷车贼",丈夫虽交了1000元罚款,可并没买回儿子留在酒店的那份"检讨书"。酒店与学校仅一墙之隔,吴葭母子又同在这所学校,此事必传到学校!学校必然要给儿子处分......

吴葭越想越觉得事情严重,在自杀前的当晚歇斯底里地大叫:"别说了!别说了!说不清了!"

丈夫出国数年,吴葭说她的重大使命就是要把孩子带好教好,现在可怎么向丈夫交待?怎样为人师表?她不敢设想星期一怎么去面对学校的老师和同事,她的精神崩溃了......

心理危机干预亟须重视

彭国华给妻子、儿子开追悼会那天,正是儿子萨克斯管的考级日。

笔者在学校采访中还听到另一位与彭牧云年龄相同的热情开朗、聪明伶俐的女孩──上海某中学吹黑管的吕晶倩也轻生了。她给管乐队一位男同学寄了张"生日贺卡",并附言:"祝你生日快乐,考试取得80分以上。也别把我想得什么都好。你要是有回信千万别直接交给我,班主任在我身边布置了很多‘线人‘,有信寄到学校。"这信让老师给拆了,并找吕晶倩谈话。过后她就一直哭,回家后匍匐在煤气灶上自杀了。

知名精神卫生专家翟书涛教授指出,目前我国人群中有心理障碍者达10%,轻生或自杀者多出自这10%的人群中。很多自杀者的死因常常是微不足道的,根本不值得用生命作代价,但是当事者却感到了难以承受的心理压力,常因一念之差而轻率地选择了"地狱之门"。

看云识天气导学案篇9

云纹作为我国最古老的装饰图案之一,历史上多有专家学者展开推断、猜测或论证。单就其起源而言。就有多种看法:有人认为云纹起源于人类对自然界的某些物体或现象的模仿;有人认为云纹产生于人类原始的劳动技术:也有人认为源于人类手的本能运动或是出于原始宗教、原始观念的表达……尽管各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不相同的解释,云纹究竟如何产生又具有怎样的寓意等,却依然是一个尚无定论的论题。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可以将云纹的起源归结于人类意识的不断发展。

从人类社会的发展来看,表象性纹饰的产生先于审美性纹饰。德国诗人歌德曾把概念性表象称之为“寓言的”,把艺术性形象称之为“象征的”。指出:“寓言把现象转化为一个概念,把概念转化为一个形象,但是结果是这样的:概念总是局限在形象里,完全拘守在形象里,凭形象就可以表现出来”。如果说云纹是产生于人类对自然的结构模仿,那么模仿的对象无疑应该是云。云的变化使得云纹有了丰富的变化,然而云的形状不论如何改变,仍然是以柔和的曲线为基础,不会突然变得有棱有角,所以现在我们所看到的云纹多是曲线组成。线条的变化产生多种组合纹样,成为民族美术中绵延不断的、最重要的装饰图式之一。

从人类本能上来看,人类的愿望就是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和憧憬。在一个农业耕种的社会里,科学技术的不发达使得许多想法和念头产生,人类有了对长生不老的渴望,以及对天上是否有神仙、黑暗里是否有鬼怪等等问题的提出。导致请仙迎仙成仙的思想流行,于是,把自己日常生活中的环境都设计成跟仙人一样的生活,迎合仙人的思想,也是当时的时尚。与天上云彩对应,人类生存的环境诸如瓦当、衣服、生活器皿甚至佩带的饰物上都有云纹的装饰,宛如置身在一片云海中,营造一个天堂般的生活环境,以期达到升仙的目的。

从上来看,在受到“在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观念的影响下,艺术家常以一种泛神论的眼光去面对自然,自然形象本身所带有的“神性”、“灵性”给了他们丰富的启示和体验。因此,作为一种装饰纹样,或者作为一种造型的母题,云纹在中国人的审美世界也同样被给予了一种主观宗教的意愿。如“祥云”的“祥”就有吉利、平和、理想、美好以至神圣之意。它已不再是对“天上之云”的客观写照,因为它同时也包含着主体对自然现象的观念认识和情感态度,是“心物合一”的产物,是中国人“心中之云”的表达。所以有说“云者,天地之本也”,与几千年来一直被中国传统哲学阐释的气论思想是相关统一的。“气”是万物从阴阳二气交和和产生出来的。是中国哲学中的生命本原、原动力。因此,万物皆有其气数、气机、气运、气象和气质等等,所以说万物的本体和生命就是气。“云”与“气”在古人的观念中,是义本贯通、关联统一的。

二、云纹的设计与特征

一个民族如果有了比较稳固的观念,与时代相适应的一种纹饰才可能会呈现出旷日持久的演绎历史,和广阔无限的装饰空间。但必须强调一点的是,这种观念必须与某种特定的审美相联系,必须转化为一种普遍的审美理想才能使得这种纹样形式融入民族的历史长河,成为表现民族文化精神的典型图案形象。云纹设计正是这样。“云纹”以它悠久的发展历史和鲜明的民族气息,使我们相信它渗透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理念和审美意识。它与中华民族对“云”这种自然现象的认识、与中国文化现象、审美观念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综观中国传统纹样的发展历程,云纹的设计变迁也有一个缓慢而又丰富过程的。从形态上,我们可以肯定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旋纹到商周云雷纹,再到楚汉云气纹,有着一种比较明显的承继关系。在后来云纹的发展中,涡形旋纹始终是云纹设计演绎的基础及其形态结构中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商周时期,形态作圆形连续构图的单称其为“云纹”,其回旋盘曲的S形格式是日后云纹形态演绎的基础。春秋时期,云纹构图清新活泼,线条委婉流畅,色彩绚丽多姿。摆脱了商周时期神秘和井然有序的风格,具强烈的动态感。秦汉时期,中国处于封建大统一时期,秦始皇兼并六国,汉武帝击破匈奴,表现出气势磅礴的创业精神。云纹设计侧重视觉动感和力势,极具时代感。构形元素除了依然作为主体的勾卷形外,云气纹中还出现了“云尾”这一新的成分。它在纹样构成中起着加强力量感、运动感和速度感的作用,增强了汉代云纹特有的一种气势。另外,汉代云纹与龙纹、各类兽纹等组合构图,更体现了汉代图案构图的动感和生机勃勃的雄浑气息。魏晋南北朝,汉代云纹的流动感继续演绎发展,与此同时,云纹的“简化”与“打散”在这一时期趋于极致,似乎应了“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逻辑思维,此时的“云头”和“云尾”以紧凑而自然形式结为一体,开辟了云纹程式的新格局。随着“朵云”的飘然扬起,一种新的形式品格诞生。到唐代纹饰已充分内化体现了云纹的旋绕盘曲、生动飘逸的形式意味。元代受豪放的游牧民族文化影响,云纹形态趋向饱满。明代云纹通常由若干个朵云形连合而构成,因形态多呈团块状,故而得名团云纹。清式云纹装饰更为丰富多彩,除一些卷云、朵云或团云、如意云纹、灵芝云纹等外,这一时期发展起来的叠云纹最具时代特色。叠云纹是一种以面状展开,颇为铺张、繁杂的云纹类型,一般由层叠茂密的勾卷云头,加上弯转曲折,流动通畅的排线云躯来构图,多作满铺装饰或边缘装饰,具自由多变、连绵不断的组合特色。与明代云纹相比,清代的云纹构图更加丰富,多与各种福、寿等题材组合构图,吉祥意义更加明显。(徐雯著《中国云纹装饰》p22,广西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

从云纹的发展上来看,可以总结出它具有卷曲性、层次性、动态性、整体性等特征。卷曲性一般来说是从线条的角度来讲,层次性从构图上来说,动态性从感觉上来体会,整体性从套件的云纹连系可以看出来。

三、云纹设计对现代设计的启示

在西方,“比利时线条”与中国的云纹线条类似,同样具有卷曲等特性,有着相似的美感。不同之处在于云纹的产生是与云的形状和人自身对吉祥、气韵的追求有关。而比利时线条则是人对当时精神束缚的不满和对自由、生命的追求而产生。这可以明显地感觉出云纹是出自含蓄、传统的中国人的思考方式,而比利时线条则很明显的出自奔放、大胆的西方社会。由此我们是否会有疑问:对于现代设计尤其是产品设计及企业形象设计而言,云纹的设计特征是否有着良好的借鉴和指导作用。事实上,现代设计品中不乏成功运用云纹作为主要造型和纹饰的,如奥运火炬的设计。在诸多中国传统纹饰中,奥运火炬用纸卷和云纹相结合,体现着相互理解、沟通、友谊、团结的奥林匹克精神。(焦成根,陈剑《中国传统造型艺术中线条情感语言刍议》载《艺术评论》p57.2007.7)

云纹是自然的。自然的东西总是易于被人们所接受。并且当其含有一个民族应该有的内涵时,这一设计就容易流传和传承。设计产品和整体设计也是一样,完全的想象是不可取的,因为它不舍有任何的精神寄托,不含有让人思考的设计点。完全的抄写其他人的或者其他国家的设计更是不可取的,因为这样的设计没有自己的特色和品质。现代设计也应该从民族文化出发,挖掘出深刻的特点。

看云识天气导学案篇10

我上的这节课基本上是围绕这几点来进行设计、构思的。目的是通过学生学习夕阳西下时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观察大自然,了解大自然景色的美丽,抒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在学习活动中,让学生不由自主的学习语文、学会合作。使他们的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能力有所提高。《火烧云》描写了了晚霞的美妙景色,学习这篇文章是要辅之以想象,把那些无形无声的文字,想象成一幅幅有声有色的画面,才能使文章内容更加生动、更加深刻,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会更浓。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大气的污染,环境的破坏,我们尤其是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根本没有见过火烧云,只是在网上或电视里见过,没有真切的感受根本不能体会火烧云的美丽。怎样才能让学生有置身于火烧云中的感觉呢?成了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因为只有学生体会到火烧云,感受到火烧云了,才能体会作家萧红优美的语言,体会语言文字的美妙。

案例描述

因为本课写的是傍晚的火烧云,所以我也以云引入课题。

师:"春暖花开,东风徐来,蔚蓝的天空中飘着的云美吗?"

生:"非常漂亮,像棉花一样白的云彩在天空中悠闲的飘着"

生:"天空中千姿百态,有的像树叶,有的像小动物,有的像一支枪。"师:"是呀,白白的云彩在天空中千姿百态。"随机板书颜色、形状。

师:"你见过热情似火的火烧云吗?"

师:"火烧云是日出或日落时天空中出现的赤色红霞。"出示几张火烧云的图片(目的为了激发学生的探求欲)。

师:"看到这些图片,你想说些什么?"

生:"简直太美了。"

生:"太让我吃惊了,还有这么美的云呀!"

生:"没想到云还会有这么多的颜色"

(随机引出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作家萧红写的《火烧云》。板书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看看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火烧云的颜色,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火烧云的形状。

生:"第一、二自然段写了火烧云的颜色,第三、四、五、六、七自然段写了火烧云的形状"交流读书成果。

师:"你喜欢哪一部分?"

生:"我喜欢颜色这一部分。"

师:"你给大家读读好吗?其他同学认真听,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火烧云的颜色非常多,我是从梨黄,葡萄灰,茄子紫,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知道的。"

生:"我还知道了火烧云的颜色变化非常快。我是从四个一会儿和变化极多看出来的。"

师:"火烧云的颜色非常多,而且变化多端。该怎样读呢?谁给大家读读?"

指名读,师生评议。齐读一遍

师:"我们还可以想用什么方式来读呢?"

生:"接读。"

生:"齐读。"

生:"合作读。"

师:"怎么合作读,你当老师给大家分配一下吧。"

生:"老师你读第一句,男生读四个一会儿,女生读剩下的部分。"师:"你为什么这样分呢?"

生:"以为这样更能听出火烧云的颜色变化多和变化快。"

(小结这一部分。)

师:"火烧云的形状又是什么样的呢?请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这一部分,一会儿把你们小组的学习成果展示出来。"

生:"我们小组通过读的方式知道了火烧云的形状非常多,变化也非常快。我们抓住了几个重点的字词,,一会儿,过了两三秒钟…"

生:"我们小组通过表演的形式知道了火烧云的形状变化多和变化快…"

生:"我们通过接读课文的方式知道了火烧云形状的特点…"

(教师总结)

师:"天空中出现了这么美的云彩,我们也赶快用彩纸撕一撕,让老师们看到你们心目中火烧云吧!"

生:自由发言,说所自己撕得是什么,然后自己贴到黑板上。

师:"这么多云朵,开始还是红彤彤的,像一朵娇艳的牡丹,过了一会儿,牡丹渐渐枯萎了,一眨眼不见了,你也学着我的样子用"一会儿…(什么样的),过了一会儿…"说说天空中的火烧云吧"

师:以第七自然段为过渡段结束课文的学习。

师:小结"大自然的景色多么神奇呀!幽蓝的夜空中,云朵悠闲的飘着,你观察过晚上的云吗?今晚我们一起去看看,让夜晚的云在我们的笔下绽放吧!"

案例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