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考勤管理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1:13:45

互联网考勤管理制度篇1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后勤管理;跨界融合;创新发展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以互联网为主要工具,优化整合行业中的生产要素,挖掘行业潜在价值,增强行业生产力,提升行业创新力,创造新的行业发展生态。面对“互联网+”的盛行,很多高校后勤管理部门也开始探索“互联网+高校后勤管理”的跨界融合创新发展路径,并且在工作实践中加以检验、修正。

1“互联网+”对高校后勤管理的意义

把“互联网+”融入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中,具有以下重要意义:①有利于树立科学的现代管理理念。目前大部分高校师生的生活习惯、学习状态以及工作方式,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互联网+”的影响,导致传统的后勤管理模式与高校师生的物质文化需求不相匹配,把“互联网+”融入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中,让高校后勤管理部门使用“互联网+”思维指导、开展工作,强调与高校师生的沟通交流,同时也强调工作技术的升级更新,这对高校后勤管理部门树立科学的现代管理理念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②有利于提高后勤管理工作的质量。“互联网+”技术更新迅速,将其应用于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中,可以实现后勤资源的优化整合和同建共享,减少资源浪费和提高工作效率,还可以加强高校后勤管理部门与高校师生的沟通交流,收集整理师生的反馈意见并加以改进,这为高校后勤管理工作质量的提高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1]③有利于提升高校后勤管理队伍整体素质。“互联网+”与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结合,对高校后勤管理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他们只有通过各种途径或方式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才能够应对“互联网+”时代的挑战,胜任岗位工作。

2“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后勤管理的现状分析

目前,部分高校后勤管理部门借鉴其他行业与“互联网+”结合的成功经验,在后勤管理工作中尝试把“互联网+”概念加入其中,如开通微信公众号、建设官方微博,等等,加强与高校师生的沟通交流,优化工作流程,提高服务质量,试点工作成效较好,有大范围推广的趋势。当然,高校后勤管理部门在工作实践中也发现了不足之处:(1)观念滞后问题。大部分高校后勤工作人员不重视提升后勤管理,认为后勤工作保持稳定就行,无须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去开展后勤建设,仅仅把互联网视为一个普通的信息平台,用于分发通知和刊登新闻。鉴于此,高校后勤管理人员必须摈弃落后的后勤管理理念,树立科学的现代管理理念,充分认识“互联网+高校后勤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为后勤改革奠定思想基础。(2)人才紧缺问题。由于历史原因,多数高校后勤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不高,业务水平不强,年龄方面偏大,根本无法适应“互联网+高校后勤管理”的改革,导致后勤改革进展缓慢。鉴于此,高校应该采取“外引内培”的方式优化人才队伍,一方面要引进具备一定业务水平和信息素养的年轻化管理人才,另一方面要对原有的后勤人员实施针对性培训,不断提升他们的信息意识和业务水平,只有“双管齐下”,才能够有效解决人才紧缺问题。[2](3)基础设施落后问题。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与高校的各个方面都有着紧密联系,其工作表现出明显的复杂性、综合性特征,但因其服务范围广、业务种类多,再加上原有的设备陈旧,导致“互联网+高校后勤管理”改革进程缓慢。鉴于此,高校必须加大对后勤改革的投入,整合原有的基础设施,适当引进先进设备,各部门通力合作,实现后勤资源的共享共建,最好能够建设一个系统化、规范化的后勤管理系统。

3“互联网+”与高校后勤管理跨界融合创新发展的具体措施

“互联网+”与高校后勤管理跨界融合创新发展,要以用户需求为基础,围绕“居、食、住、行、建”五大服务功能,构建由资源共享、综合服务、科学决策以及智慧环境这四部分组成的“互联网+高校后勤管理”体系(详见图1),从服务形式、规章制度、推广方式以及合作共建这四方面来具体展开。(1)创新服务形式。基于“互联网+”背景,高校后勤管理部门创新服务形式的主要表现是构建后勤管理微平台,就是在逐渐完善后勤服务功能的基础上实现后勤服务的多元化。该平台以QQ、微信、微博为主要载体,设置了发文通知、新闻、建议投诉、后勤报修、BBS等基本功能板块,同时还与网络上的一些社会功能板块相链接,高校师生可以经由该平台购买车票、电影票,预定的士,查询公交路线等,并且还可以通过微社区开展双向互动沟通,倾听师生心声,为师生答疑解惑。[3](2)健全规章制度。高校后勤管理部门要建立健全“互联网+高校后勤管理”相关制度,为后勤改革提高制度保障,由于“互联网+高校后勤管理”还处于尝试阶段,因此所制定的制度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改革进程和实际状况进行适当调整,以确保政策与后勤改革相匹配。规章制度制定出来后,不能仅仅是让制度“上墙”,更重要的是要将其落实到后勤服务工作中,并在服务工作中不断实践、修正和完善。(3)加强推广力度。由于是新生形态,很多高校师生对“互联网+高校后勤管理”的认知尚属陌生,更谈不上操作使用。因此高校后勤管理部门必须加强推广力度,通过学校网站、广播、校园宣传栏、BBS、QQ、微信、微博等各种媒介,对后勤服务工作进行立体化宣传,让师生了解到其服务内容、服务优势所在,尤其要宣传后勤管理微平台的各项服务模块,提升“互联网+高校后勤管理”的影响力。(4)多方合作交流。“互联网+高校后勤管理”不仅仅是高校后勤管理部门的事情,还需要学校各部门的大力支持配合,以构建一个良好的后勤改革环境;需要网络服务部门的参与,以保障网络的通畅无阻;同时还与一些软件开发商合作,提高后勤服务系统客户端与系统的兼容性,开发更为先进的后勤服务系统软件。

4结束语

目前,部分高校的“互联网+高校后勤管理”改革已获得一定成效,但服务内容尚少,业务功能较为单一,还需要高校后勤管理部门进一步拓展思路,挖掘更多满足高校师生需求的后勤服务项目,进一步加快高校后勤信息化进程。

作者:周伟亚单位:吉林大学资产管理与后勤处

参考文献

[1]田利华.互联网+时代高校后勤管理“123”转型战略研究[J].管理观察,2016(10):101~103.

互联网考勤管理制度篇2

关键词:网络;高校;党建;新时空

中图分类号:D2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3-0115-02

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后勤党的建设,推动后勤党建科学化水平,在后勤改革和发展进程中继续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和思想引领作用,为学校后勤保障与服务等各项工作提供思想与组织保障,保证各项工作有力有序推进,提高后勤服务能力与水平,不断和逐步满足学校广大师生对后勤工作的新要求,已经成为高校后勤党建科学化的新目标和新任务。

一、高校后勤党建的现状分析及主要困难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已近10年,随着改革的深入和推进,其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显著提高,为高校的稳定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在高校后勤成长的同时,后勤党建工作也出现了新的情况和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深入推进给党建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其目的是要建立和完善“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政府宏观调控、行业自律管理、职能部门监管”的新型后勤保障与服务体系。不同利益群体对此持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对于政府而言,希望突破高校后勤的“瓶颈”制约,满足高等教育发展对后勤的需求;对于学校而言,希望利用市场机制,减少对后勤资产的投入;对于后勤实体而言,希望转换管理体制与经营机制,卸下“包袱”,轻装上阵;对于师生而言,希望享受优质低价的服务。对于广大后勤职工而言,面临去行政化和分配机制的变革。因此,随着“后勤社会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和更加科学有序发展,积极主动引导教育后勤广大职工处理好思想与工作、福利与市场、个人与集体、精神与物质等各方面的关系,帮助广大后勤职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发展观,已经成为高校后勤党建工作的当务之急和重中之重。

(二)具有鲜明后勤特点的党建工作弱点和困惑

后勤工作是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和载体,后勤保障在高校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与作用。但是,由于后勤保障工作的具体事务较多、岗位管理难度大、工作责任高、社会化程度高、服务对象要求高等特点,给后勤职工造成较大的工作压力。与此同时,后勤员工既要履行管理职能,又要从事具体的工作,他们的劳动强度很大,一些党建基础工作或党员活动很难有效实施。同时由于服务对象对服务需求不断提高等,后勤战线的党员和干部整天忙于日常事务,因而对于组织与开展理论学习和组织活动,思想认识上不够统一。而相对于整体文化层次较低的后勤员工来说,政治理论学习是形式多于内容,缺乏深入思考和研究,在“真学、真懂、真会”要求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此外,高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和科研工作,而教学和科研工作一般都有明确的可以计量的成果衡量,而后勤党组织的工作更多地被看作“软任务”,工作任务难以量化,工作效果也不易精准地衡量,这些具有后勤特色的问题和困难是困扰后勤党建的重要因素。

(三)高校后勤队伍人员的现状给党建工作带来新问题

后勤员工是高校人力资源和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群特殊的人才群体。从工作内容角度理解,后勤员工是从事后勤保障工作的,为教学、科研和学生管理工作提供基础保障的;从高校人才队伍角度看,其整体素质偏低,特别是文化基础素质偏低,是高校人才队伍中注重实用技能的人才;从高校收入状况看,由于受职称、职务、科研水平等方面的影响和限制,收入相对偏低,是高校低收入群体之一。但其肩负推进后勤工作和感召后勤职工的双重职责。在高校后勤改革的转型期,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稳步推进的过程中,聘用工和临时工在后勤职工中的比例逐渐增大,职工中党员比例相对缩小,市场竞争和社会化改革的冲击易导致后勤党组织建设相对滞后。非在编人员由于与后勤关系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在后勤工作或许只是他们人生中一个短暂的停留,使得对这其中党员的教育培训、日常管理存在很大困难,后勤党组织也缺乏对他们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以上情况是高校后勤党建工作所独有的,传统的党建经验很难很好地处理好这些难点,这就迫使高校后勤必须开展党建工作创新。

二、“网络党建”成为高校后勤党建工作的新领域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高校党建工作带来诸多的问题和挑战,同时也赋予了新的内容和载体。应该说,是希望和困难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互联网以其独特的功能和强大的使用空间,挑战着传统的高校党建工作。当然,后勤党建工作也不例外,必须直面互联网时代给党建带来的新问题和新希望。如何利用互联网改进后勤党建工作的方式方法,以期取得新的更大成效,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如何借助网络信息传播技术和数据库技术,通过电子办公、电子交互,将极大地简化烦琐的日常党务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和时效性,传统党建工作在注入网络活力之后,构建的高校后勤党建工作新方式,必将以一个全新的方式提高高校后勤党建工作的层次与水平。

(一)“网络党建”是高校后勤党建科学化的新阵地

互联网已然成为当今时代最重要的思想舆论阵地和舆情集散地。那么,如何把握、利用互联网的巨大优势和强大功能,主动占领和控制意识形态的网络阵地,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人们所熟悉的方式方法开辟虚拟空间的网络党建领域,积极主动宣传主流意识形态的声音和思想,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和吸引力,努力为高校党建科学化服务,是摆在高校后勤党建工作者面前的新任务和“攻坚战”。互联网具有信息海量、交互式、信息快速传播、网络资源共享等方面的特点和优势,这些特点和优势如果都能在高校后勤党建中得到有效的运用,让网络成为高校后勤党建的新阵地,那就可以大大提高党建水平,丰富党建形式,拓展服务领域,提高党建效果,让后勤党组织更好地服务于高校后勤保障工作和后勤社会化工作的需要。

(二)“网络党建”是提高高校后勤党建水平的新动力

所谓动力就是指力量的来源。那么互联网或者“网络党建”如何能成为高校后勤党建的力量来源,助推后勤党建科学化呢?如何处理好互联网技术的运用与传统党建载体之间的关系呢?如何有效避免互联网的开放性、信息良莠不齐、网络自律不够等负面影响给高校后勤党建工作带来的不利影响?这些问题都是值得“网络党建”课题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特别是随着后勤改革的不断深入,后勤员工的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部分懂技术、会管理、掌握互联网使用技术的年轻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进入了后勤的管理队伍,这部分员工对网络的依赖性很强,也熟悉运用网络来解决各种问题、开展学习、办理公务。所以,“网络党建”更是高校后勤党建的重点领域和重要环节,是当务之急,重中之重。

其重要意义主要从三个方面来理解和把握:一是开辟学习新渠道。所有的党员都可以通过网络的形式开展政治理论学习和网络互动,并以远程学习、网络课堂等形式提高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以及学习效率。与此同时,和过去开会集中学习、印发学习资料学习等形式相比较,网络学习具有即时、交互、没有时间和地点限制、轻松等诸多优势,深受广大党员喜爱,是一条党员学习的新渠道,也是党建的新载体。二是推进党务公开。党务公开是基层党组织的一项重大任务,也是广大党员干部非常关注的一个焦点领域。多年来,各级各类党组织都在探索党务公开的途径和方法,也创新了诸多理论和载体,效果明显。但是,如果把互联网技术有效运用到党务公开工作中来,那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无论是党员发展计划、党建工作重点和创新、党员评优、党费收缴等各方面的工作都可以通过网络向广大党员公布,让大家知晓,扩大党员的知情权的同时,不断增加党员的参与度。三是增强党组织与党组织、党员与党员、党员与群众之间的互动交流,降低相关工作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三、高校后勤“网络党建”的应用与实践

“网络党建”以其深受广大青年喜爱、互动性强、信息量大、反应迅速等特点获得各级党组织的认可,并积极利用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笔者认为,“网络党建”的运用和发展,必须要遵循“实事求是、联系实际、推动工作”的基本原则,不能搞形式,更不能走过场,要真正把互联网的优势运用到党建工作中来,让高校后勤党建工作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一)探索建立网络交流平台和“网上党支部”建设

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后勤管理体制新模式的出现以及新的用人机制的产生,不少党员脱离了原先的组织成了难以联系的“游离党员”,为了让这部分党员过上正常的组织生活,可在网上设计支部留言板和开启支部电子邮箱,不管他们走到哪里,从事什么行业,党组织都可以通过发电子邮件和在留言板上留言与他们联系,让他们不断接受党组织的教育与监督,继续增强党性观念。同时,利用网络,他们也可以与同一支部的其他成员进行党内活动,包括交流、沟通、汇报、民主评议、组织选举等。

(二)建立网络党员和党建档案管理系统

该系统应由基本信息管理、基层组织建设、统计与分析、数据交换传输、党内法规查询等多个相互联系的系统模块组成,应是集党务工作的日常管理、统(下转121页)(上接116页)计分析、信息传输等为一体的多功能、高效率的党务管理信息系统。可实现基层组织建设、党员及流动党员管理、发展党员、组织生活、党费管理、党内统计、党员学习培训等党组织工作的实时动态管理,为后勤党组织随时把握党的建设“脉搏”和党员队伍动态、及时制定有关政策提供快速、准确、科学的信息。

(三)建立健全网上党建信息系统

多年来,我们习惯并成功地运用广播、影视、报纸杂志乃至黑板报、街头宣传栏等宣传党的最新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中央和各级党组织的重要精神。互联网的出现,使党的这种宣传和渠道受到了巨大挑战。越来越多的“网民”对传统的宣传和方式接受程度不高,通过建立网上新闻渠道,发挥互联网在信息传播中的时效优势,在第一时间即时新闻,使党的各级组织、党员和广大后勤职工网民以最快速度了解国内外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信息。

(四)开辟党员网络学习新天地

建设和充实网上意识形态阵地――将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经典著作、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党和国家领导人重要讲话、国家高等教育政策和理论以及高校后勤工作的先进理念和实践等文献资料上网,形成网上主流意识形态和高教理论知识的资源库,为广大后勤干部职工提供理论“粮仓”;运用多媒体等技术实施网上远程教育,建设网上党校,提高党员教育质量,使权威的声音能直接迅速地传递给每个上网者,使每个党员都能在“网上党校”深造,不断提高和改造自己。

(五)努力把党员思想政治工作“搬”到网上

互联网考勤管理制度篇3

[关键词]信息化驱动;高校;后勤党建;工作创新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6.06.039

[中图分类号]G64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6)06-00-02

1后勤党建工作创新面临的困境

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一些学生公寓管理软件和食堂财务管理软件被应用在后勤工作中,但后勤党建工作开展的方式方法相对单一、基本上停留在简单的网络信息公布(通知、公告、部门简介等)、以及文件和表格“下载专区”上,没有专业的党建网站,创新意识相对滞后,更谈不上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

以笔者单位中国药科大学(以下简称药大)为例:借助于学校局域网的建设,目前后勤服务集团的网站已经有了“党务工作”界面,但“党务工作”的在线、实时、动态、和数字化尚未实现,会议精神、党建动态都只有依靠现场会议的形式或“下载专区”获得,两个校区距离较远,开一次会要花去支部书记半天的时间,工作效率受到影响,党务管理工作的手段和形式还比较单一。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党的基层组织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创新活动内容方式,找准开展活动、发挥作用的着力点。因此,适时推进党建工作信息化的网站建设,既是网络时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党务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

2实现后勤党建信息化工作创新的途径

2.1加强后勤党建网站建设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要推进基层党组织工作信息化;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再次提出,推进“信息化先行”是发展之要。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可见,加强后勤党建网站建设是后勤党建信息化重要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党建工作开展过程中,可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及特点(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直观、可视、隐私保密等),开辟建设后勤“网上的马克思主义阵地”,利用通信、网络、显示技术等现代化手段,通过文字、图片、声像等形式,把宣传和服务工作电子化、网络化,让党员和师生员工能直接从后勤党建网站获取所需的知识和信息,实现党务公开,建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全方位地展示后勤党建工作的新形象、新气象。因此,及时党建工作新动态,提升后勤党组织在学校师生、教职工心目中的形象,发挥其战斗堡垒作用,就显得特别重要。笔者单位已建立“药大后勤党建在线”平台,如图1所示。

图1药大后勤党建在线

党建工作的网络信息化通俗地讲党建人员在网络上创建博客、论坛、通讯工具、网站等,其中党建网站的建设需要通过申请域名、申请空间以及分析网站功能和需求(网站策划)、搭建网络平台、开发软件系统、实施资源管理(人、数据、信息等)、网站推广维护等多项技术结合。通过图1药大后勤党建在线界面内容操作,点击“登录”,就可进入后勤党建资源管理(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eRp)信息系统的操作主界面,后勤集团党建组织架构和所有党建管理信息资源便一目了然,如党总支所辖6个党支部,各支部及党员所开展的各项工作,提供的各类服务便跃然眼前,实现实时掌握。

2.2发挥网站覆盖面大、便捷快速直观的作用

后勤党建信息化平台的建设,为后勤党建打开了一扇门、为基层党支部推开了一扇窗,为党员、群众表达心声开辟了一条道路。党支部书记可以在合适的时间开展网上组织生活,召集党员就特定主题展开交流讨论,评价理论学习成果、了解工作进展。广大党员可以完成党费自助缴纳、个人事项报告等常规工作,还可查看实时活动信息,完成图片上传,实现语音对话。普通群众可以在“意见邮箱”和“党务公开”子栏目表达意见、行使监督权,这对推进高校后勤党的基层组织工作在信息化环境下的党务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民主化具有深远意义。

2.3建立后勤党建信息化基础内容

通过管理信息系统miS(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建立的党建模块,涵盖基层组织结构、党支部基本情况、党员基本信息查询、入党积极分子基本情况、递交入党申请书人员情况、网上党校及党员培训情况(支部书记、党员)等7个界面,同时可以查询、调阅到后勤党总支教职工党员队伍及发展情况(党员数、预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人数比例、学历、男女占比等)。各支部党员发展全过程记录统一标准、规范管理,规范组织生活(、两学一做)、记录、民主评议党员、支部日常工作考评等各项内容和表单。同时可以利用电子日历,提醒相关的党务工作者进行工作计划与安排,使党务工作有序开展。例如:用鼠标点开“党支部组织生活开展情况记录”,电脑屏幕上就会弹出“xx党支部组织生活”的过程记录表单,上面有时间、地点、主要议题、参加人员、缺席人员、缺席原因、主持人、记录人、主要讨论内容、开展周期(一个月)、延期原因说明(电脑程序自动生成日期,并有延期提示功能)及其他信息,使记录表单统一,便于查询,保证组织生活正常化和工作过程记录的完整性,使上级组织随时可上网浏览和抽查。

3党务管理信息化工作在实践中的应用

3.1党务公开“制度化”的网络平台

党的十报告强调,要“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完善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司法公开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不但把党务公开作为“四大公开”之首,而且明确提出党务公开“制度化”问题。后勤党务信息平台应用应包括党建管理基础信息、党务管理重点工作、党务管理回顾数据三大模块,其基本涵盖党务工作的各个方面。集团党总支既可以利用党务信息平台,将学校党委和上级各种文件、通知等实现网上接受、浏览,对各党支部实现工作任务网上实时下达、检查,各党支部也能将工作情况及时上报后勤党总支。

3.2建立考核评价机制

借助信息管理平台导入党务工作方针和目标管理后,可以根据上级党组织要求,对党总支和基层党支部设定各项工作目标,实施数据化管理,并定期进行回顾、总结(评价)和考核,建立考核信息评价体系(每季度定期公布各支部党务工作情况和特色、亮点),把支部年终考评与全年党务目标完成情况挂钩,作为基层党和党员个人创先争优的重要参考依据。

3.3坚持党务工作“新常态、抓动态、重考核”

党务工作要做到新常态,就需要抓落实、抓动态监管,只有紧密结合支部实际,通过对党员开展教育管理及评价、对党支部加强全面建设、对党务工作者提高执行力这3个方面进行考核,把定期工作常态化、制度化,日常工作程序化、标准化,重视按期进行检查、指导和考核,才能有效推动后勤党建工作的扎实推进。

4“互联网+”及新媒体与党务工作的有机融合

4.1搭建党务工作沟通多元平台

(1)搭建微信公众平台进行消息推送,比如:“药大后勤党建”微信平台,快捷通用。

(2)建立党务工作者QQ群,将相关党员同志全部纳入群中,利用网络空间、共享等技术手段,及时向党务干部发送工作信息,组织党务干部开展工作交流,快捷方便地完成即时答疑、政策咨询、谈心交心等思想工作,提高党建工作效率和党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

(3)建立手机版网站,开发基于ioS、android等主流操作系统的app客户端,利用互联网及时性、个性化、互动性及便捷性等特点和智能终端良好的人机交互界面、人性化的触控体验以及互联网络的全覆盖,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的方式,提供免费下载安装客户端,实现为后勤党员干部甚至师生主动、及时、便捷的推送后勤党建动态和信息的互动作用。

4.2以党建博客为宣传载体,定时更新和丰富党建博客内容

通过党建博客,以专题文章的形式,及时基层组织工作的先进思想、典型做法、亮点工作、党员干部先进事迹以及其他的国内外时事热点讨论等信息,构建理论宣传的基地,根据博客留言了解基层的声音、群众的思想动态,对群众的困惑疑问及时反馈,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这种形式,既可以达到舆情监督的目的,又更大限度地维护了群众的知情权、监督权,促使党建工作沿着走群众路线的方向持续健康的发展。

5党建信息化是“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抓手

5.1为扩大党内民主和群众监督提供了新手段

互联网的党建信息化平台为扩大党内民主和群众监督提供了新手段,可以发挥其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互动交流、隐私保密的独特性,化解“会上不敢说、会后不能说、真实意愿不能表达”的困局,有效维护普通党员在党内的知情权、监督权和参与权,对于监督和规范党员领导干部行为、加强自我约束具有显著作用。

5.2推动全面从严治党的抓手

党建信息化在实践中已经证明,其是巩固、拓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果的抓手,是进一步解决党员队伍在思想、组织、作风、纪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保持发展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的重要阵地,对加强党员干部作风建设,强化监督考核,密切联系群众都具有突出作用。

6结语

要实现信息化驱动下的高校后勤党建工作创新,就要占领网络阵地,掌握主动权,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现代网络以及各种信息平台,构建高校后勤融教育、管理、交流、宣传、服务、监督于一体的党建信息化网络平台,不断进行后勤党建工作的思路拓展、管理变革、组织创新和技术创新,切实推动后勤党的自身建设,使之成为服务广大师生的有力抓手,实现信息化驱动下高校后勤党建工作创新的新突破、新跨越。

主要参考文献

[1]刘红凛.信息化时代的党务公开与党的建设“改革开放”[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5(1).

互联网考勤管理制度篇4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电力公司;信息化;平台

电力公司对于我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给人们提供日常生活必需的电能,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能源之一。电力公司后勤管理开始全面实现信息化转变,通过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可以及时进行更新与发展,合理的使用互联网技术,促进电力公司后勤管理信息化创新,这已经是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因此,移动互联网应用之下,积极开展后勤管理信息化创新和发展,必须要全面使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建设完善的信息化体系,转变传统管理方式,促进后勤管理工作水平和质量的提升。

1互联网时代电力公司后勤信息化平台建设的必要性

1.1后勤信息化平台建设使得后勤管理更加科学

以往电力公司运行中,后勤管理部门一般都是“服务”性质的,电力企业发展中,其战略目标和发展规划不会首先告知后勤管理部门,这就使得后勤管理部门在企业的经营发展中存在感较弱,后勤管理人员参与度不高,工作积极性下降,工作效率也会比较低,人力资源浪费严重。对于该问题来说,后勤信息化平台的建设之后,首先可以让原本复杂、工作量较大的后勤管理工作更加的简化,也能够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其次,后勤信息化平台建设更加利用计算机、人工智能等方面的技术,可以使得后勤信息化平台建设更加的规范化,提高管理效果。

1.2后勤信息化平台建设提高工作效率

当前我国很多电力公司的后期管理部门都是人力进行办公,这种方式效率较低,且人力资源的浪费比较严重。如果人力资源成本较高且不能获取相应的收益,所以目前的电力行业竞争加剧的基础之下,会导致巨大的损失,甚至会阻碍企业的发展。而在后勤信息化平台建设之后,使得企业后勤工作的开展实现自动化、智能化的转变,很多先进技术融入到其中,可以大幅提升电力公司后勤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进而可以降低企业人力资源的成本,使得公司经营管理顺利的进行,为电力企业实现长远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3后勤信息化平台建设为企业发展的方向

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之下,移动互联网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电力公司后勤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之后,形成了以移动pC终端与移动端的综合性后勤运营管理平台,其融合了办公管理、安全督查、物资管理、后勤应急管理、系统管理等方面的内容,使得后勤管理达到实时性、灵活性的要求,可以更好的促进电力公司工作效率和运行质量的提升,促进电力公司的科学化改革和发展。当前社会发展之下,人们的竞争压力增大,生活节奏也会加快,这种情况之下,传统的人力办公方式比较落后,效率较低而逐步被淘汰,而具备先进技术的信息化建设平台逐步建设和应用,并且进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因此,后勤信息化平台的建设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所以电力公司需要重视该方面的建设,以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2综合性后勤运营管理平台简介

本文从实际情况出发,分析电力公司综合性后勤运营管理平台的建设,是通过移动互联网技术、云端信息共享技术等组合而成。结合本次设计要求,下面逐步进行系统各个模块的功能分析:

2.1办公管理

办公管理模块为后勤部门管理者进入到的办公系统,其利用办公模块的相关操作,可以有效的了解后勤运营管理平台的工作状态,并且对于各项运行数据有综合性的了解,然后按照所产生的相应数据信息作出全面的分析和研究,为制定出下一步电力企业的发展目标提供基础。利用办公模块可以快速的给后勤管理部门的领导者提供企业的后勤管理全部运行数据、信息,及时发现异常的信息,并且发出警报,提高工作效率,也能够采取调整措施。

2.2安全巡视管理

电力公司后勤管理部门的工作内容就是给企业内部提供水、电、气等资源,还要提供办公耗材、设备维护等基础性工作,对于企业运行各项工作实施安全监督管理。通过综合后勤运营管理系统,可以在第一时间内对于其他部门的保修请求及时作出回应,然后确定具体的维修工作时间,让后勤部门工作人员积极投入到工作中,有更高的积极性。此外,综合后勤运营管理平台建设中,企业可以建立性能完善的监控系统、自动报警系统,可以更好的进行整个企业内部安全巡视管理,然后及时对于异常状态做出调整和控制。

2.3物资管理

电力公司的发展离不开先进设备的支持,而后勤管理部门则需要做好设备、耗材的存储与管理工作。应用智能化的互联网技术进行管理,可以随时监测设备的运行状态,并且定期组织保养工作,还能够了解耗材的库存量、使用率、损耗率等信息,及时补充耗材并且做好管理。

2.4后勤应急管理

电力企业的安全隐患也是不容忽视的,后勤管理部门应该立即对于突发的情况做出响应和处理。利用综合性后勤运营管理平台,可以及时发现运营异常情况,快速做出反应,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内。

2.5系统管理

从电力公司的综合性后勤管理平台应用情况出发,可以全面的提高后勤部门的工作效率,而系统管理模块能够使得企业领导者对于整个后勤运营情况全面的监督和管理,使得平台稳定的运行。

3综合性后勤运营管理平台的优势

与传统人力方式进行后勤工作对比分析,综合性后勤运营管理平台有下述优势:

(1)综合性后勤运营管理平台以互联网技术作为基础,可以实现后勤管理工作的自动化、机械化与智能化的转变,让后勤服务更加精准;

(2)与传统人工方式对比,综合后勤运营管理平台覆盖范围更大,数据量更多,给后勤管理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3)综合性后勤管理运营平台更具灵活性,各项工作开展更加顺利。

4结语

综上所述,互联网领域发展之下,电力公司以互联网技术作为支持创建综合性后勤运营管理平台,使得后勤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得到提升,还能让后勤管理工作更加的规范化,给企业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未来发展中,需要创建更加完善的后勤管理信息化平台,为电力领域全面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董艳军.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高校后勤服务信息化建设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7,000(006):11-12.

互联网考勤管理制度篇5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网络环境工作科学化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3.061

十报告中提到“要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可见,新时期新形势下高校教师工作的科学化水平面临新的挑战。

互联网趋势不会改变,其主角已经不再是网页和信息,而是一个个真实的人。在网络中生活、社交、学习,进而展示自己和影响他人已经是当今网络生存方式的共识。高校辅导员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其角色集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于一身,在做好教育、管理、服务工作中的作用不可替代。要避免辅导员在工作开展过程中的主观性、随意性,只有提高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和精细化管理,才能提高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网络环境下高校辅导员工作需要从理念、理论(方法)、措施等几个方面加以探究:

1网络环境下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理念与方法

“在其位,谋其职”,高校辅导员工作需坚持“以人为本”、“以生为本”,提倡在教育、管理、服务中的协商、对话,要及时“查漏补缺”掌握学生动态。同时,身处互联网盛行的时代,高校辅导员要与时俱进,与学生进行方便、时尚、快捷而又有效的沟通,务必融入实际工作背景下的实地与网络环境中,将二者具体结合。

2网络环境下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思路

高校辅导员担负着思政教育和管理的双重责任,其工作定位的特殊性也决定了其工作内容和方法的特殊性。辅导员工作就是某种程度上的社会工作,是一种助人活动,给别人提供帮助和服务,因此可以借鉴社会工作方法审视和处理学生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高校辅导员可以学习“个案社会工作”开展“个人辅导”,通过对学生个体的摸底调查,制定不同的帮扶计划,帮助经济困难学生、学业困难学生、心理困难学生全面认识、了解自己,调整心态,激发其潜能;可以学习“小组社会工作”开展“群体辅导”,通过对特定情境的创设,有针对性的建立学生群体网络联盟,让学生在网络情境互动中扮演好彼此的角色,在信任的氛围中“吐槽”,逐渐开展情感支持、道德转化等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学习“社区社会工作”开展“区格管理”,通过建立专业技术网络平台、整合各种学生数据存档分别实现规章制度和基础材料的“区格化”模式管理,使得制度执行更加快捷和精准,基本数据资料更加清晰和完整。

3网络环境下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措施

即网络环境下的精细化管理。本文所指的网络环境,侧重于信息的捕获、加工、整合,目的在于运用这些信息表现出的思维活动对在网络环境下的学生“异常动态”进行有效跟踪和及时教育。精细化管理的目的是将小事做细、细事做精。根据工作实际,本文中精细化管理的核心在于“帮困”,指的是对“困难”学生的具体管理,主要是指经济困难、学业困难、心理困难的学生群体。高校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要关爱、关心、关注“困难”学生群体,及时引导和帮助。具体措施有三个层面的落实。

3.1利用专业技术搭建网络平台开展纪律教育工作

根据学院和学生实际情况,2012年笔者所在学院制定了《“学生学习预警机制”实施细则》、《学生课堂考勤条例》、《学生课堂缺勤预警制度》等系列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学习预警机制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预警,作为高校辅导员要加强学院、家长、教师、学生之间的沟通与协作,督促学生努力学习,顺利完成学业;建立了课堂考勤网站,加强课堂考勤制度和课堂缺勤预警制度,通过信息化管理,由全院各班负责考勤的同学将每天的考勤记录录入学院考勤系统(http://10.10.72.200),当天上报。学院辅导员登录系统后台,及时掌握考勤动态并核实记录结果,实时公布。班导师、任课老师、全体同学共同监督。辅导员对达到缺勤预警条件的学生进行书面通知和谈话教育,提醒、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利用计算机专业技术搭建考勤“跟踪”网络平台,形成了考勤、反馈、公布、预警、谈话等环节“一条龙”管理与服务,加强了学院纪律教育,严肃了考风考纪教育。通过技术将制度在网络环境下实现,更好的规范了全院课堂考勤的管理,让学生进一步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2满足身心需求构建微博环境开展心理教育工作

互联网等现代通信手段日益发展和覆盖,给当代大学生带来广阔视野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思想冲击。高校辅导员要做到“思辨”,即自身能够“辩”且要引导学生去“辩”。根据工作实际,这里侧重于探讨和分析高校辅导员如何基于学生身心需求通过微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3.2.1客观理解“三个认识”

3.2.1.1对大学生的认识

大学生首先是学习者,其能够对普遍认可的命题、规则等根据个体的经验背景建构出不同的理解;能够将外部信息通过“同化”、“顺应”的过程进行加工和主动体验。

其次是受教育对象。当代大学生理性思考能力欠佳,不能很好地透过现象看到问题的本质,其在把握自身内在与外在、思想与行为、认识与实践等多种认知、表现等方面需要高校辅导员通过有效渠道引导、影响、带动、渗透正确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从而给他(她)们提供一种共性培养与个性需求所必需的多层次范围的知识和能量。

3.2.1.2对网络的认识

互联网伴随网络新媒体和社交网络平台快速发展,特别是微博应用的大爆发,一方面提供给大学生大量的信息资源和处理工具,将现实的人际关系和价值理念等“复制”到了虚拟空间,是个体化和多元化、交叉性、边缘性和开放性的结合。另一方面,微博具有的高度社会化传播平台、较低的内容门槛增加了内容的真实性、传播信息的新模式、个性化的信息阅读等特点,使得人人都强烈呈现自己的存在,强烈成为新媒体和者。同时,网络的监督和管理漏洞在一定程度上让网络本身的匿名和虚拟性质转变。

3.2.1.3对辅导员在网络环境中的作用的认识

高校辅导员“嫁接”学生与网络。如前所述,网络环境是“大杂烩”,而当代大学生在上大学之前已受过多年的学校教育、社会熏陶,现今他们的文化观念和认知行为方式又发生着巨大变迁,若想将道理生硬的灌输给学生并使其接纳,难度较大。如果高校辅导员不能灵活运用知识和经验及时、敏锐的捕获各种有效信息并在同一时间开展多方向、多角度及多种形式的思考,则很难与学生产生共鸣,达成共识,自己在学生中的导向力、核心力、影响力都会明显降低。

面对90后大学生,高校辅导员既要能够分析和把握学生的内在情感、情商,又要能够正确评估和判断外部的环境条件和情境氛围。针对他(她)们的诸多特点(如个性鲜明等),高校辅导员要协助学生主动发现和解决问题,在网络环境下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润育他们的知、情、意与个和谐发展,让其对客体对象始终存在从感性认识到理性阐释的渐进过程,获得形象的感知、意境的领悟、直觉的意会和情感的体验等。

3.2.2构建良好微博环境开展心理(思想)工作

微博的井喷式发展给大学生的生活、学习等都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也给高校辅导员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构建良好微博环境开展心理(思想)工作非常必要:

3.2.2.1将教育内容与一定情境相结合,启发学生思考和理解

高校辅导员可以充分调动大学校园文化开展微博网络文化教育。如针对当代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不强的问题,笔者学校各院系响应十号召和校团委要求,积极开展“学习雷锋精神之吾爱吾校清洁校园活动”,学生在辅导员老师的指导下定期活动的相关图片和报道,一方面增加了活动的宣传力度,另一方面扩大了志愿服务活动的影响力,让更多的学生真切感受到新时代的雷锋精神和现代社会的互帮互助。

3.2.2.2将教育目的与互动交流相结合,引导学生体会和领悟

微博也是双刃剑,其虽然满足了大学生的一些基础需求,同时也带来了基于信任的“病毒传播”,导致学生“信息消化不良”。高校辅导员要获得学生的信任和喜爱,除了要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引导和帮助学生,更要以自身的言行、信念、价值观等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主动利用微博和学生对话与交流,加强联系。如分享工作以外的点点滴滴,可以将某些信息群体发送,也可以利用微博的推送功能(@某某、私信等)与个别学生进行个别沟通,对特殊事件进行长期跟踪,对新鲜事件进行及时报道等。

3.2.2.3将网络平台与身心需求结合,激发学生创造和创新

当代大学生的主体意识较强,易于将自己定位成网络内容的供应者和集结者,高校辅导员要综合考虑大学生在特定条件、特定环境下的身心需求,可以利用微博等网络平台组织学生(社团)加入网络联盟,整合学生(社团)优势,针对实际工作和身心发展需求开展“微博迎新生”、“教师节微博送祝福”、“自律自强之星微博投票”、“挑战杯科技作品微博敬献”等活动,以学生(社团)活动、心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为依托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积极创新网络文化。

网络环境自由,辅导员要有效利用互联网媒介帮助学生进行意义建构,通过情境创设、互动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用有艺术的教辅方式引导学生成长成才,扮演好“人生发展的引航者”、“学生工作的管理者”、“学生成才的指导者”。

3.3把握工作要素汇总基本资料,提高工作针对性和有效性

3.3.1生活方面,建立经济困难学生资料库

根据工作实际,学院以学生处下发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办法(试行)》为依据,围绕低保、低收入、残疾、疾病、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等几个方面组织全院学生参与填写了个人经济困难认定表信息,确定帮扶级别,从而实施不同程度的帮助措施。

3.3.2学业方面,建立学习困难学生资料库,主要包括先天学习困难和后天学习困难两类学生

通过调查,极个别学生在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课程存在先天性学习障碍,高校辅导员可以通过和任课教师沟通,选取适用于不同于其他学生的教课形式尽力帮助学生完成必修课的考核。而后天学习困难学生,主要指那些自我控制力和自我约束力不强、不会自我管理而沉迷于网络游戏、小说影视等虚拟世界,最终导致学业退步甚至挂科严重的学生。针对这类学生,高校辅导员要根据掌握的资料库信息,把握影响学生学习困难的真实原因,有针对性、有计划的逐渐取得学生的信任,继而采取适用于学生个体改变的方式方法帮助学生认识到自身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克服主动改变。

3.3.3心理方面,建立学院师生“心理零距离”沟通专用网络邮箱,向全院学生公布

考虑到学生可能在面对面沟通或者电话联系等沟通过程中存在不可避免的紧张情绪和语言表达障碍,笔者充分利用网络“无声似有声”的优势,将学生的心理诉求通过文字表达反馈给对方,既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和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困境,又在某种程度上保护和维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基本上可以实现“零距离沟通”,达到了师生“心理零距离”目标。

当然,网络只是高校辅导员开展工作的途径之一,实际开展学生工作过程中的有效措施也必不可少。例如,笔者会适当的给个别学生捐助衣物,让其感受到关心与温暖;适当的电话联系挂科率较高的学生,让其明白责任的重要;适当的要求学院各班心理委员定期(每两周)递交心理工作日志或学习日志,针对日志中提出的问题、困惑、体会等及时给予解答和建议之后再反馈给学生,更有效的提高了学院学生的心理指导工作的能力和水平,辅助促进全院更好的开展“心理帮困”工作。

总之,网络环境变化不定,高校辅导员更要将互联网当作是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主动学习相关信息技术、了解微博和网络的信息形成和舆论传播机制、运用图片视频等形式开展学生工作,利用网络平台和信息化系统进一步完善综合测评、评先评优、奖学助学、学习预警、课堂考勤等各项规章制度,让学生工作有规可依,有章可循,提高学生工作的科学化、专业化水平。

参考文献:

[1]李环宇.大学生网络舆情环境下的高校辅导员工作创新研究[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5).

[2]周升铭,张嘉薇.高校辅导员工作标准化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10).

[3]徐启东.高校辅导员工作科学化的逻辑前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2).

[4]李元旭.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为”与“不为”[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2,(4).

[5]邓凤英,侯滕菲.关于如何做好辅导员工作的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3,(1).

[6]张丽昙.社会工作方法对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借鉴意义[J].教育实践研究.

[7]张立荣,王健.数字化时代高校辅导员工作能力的提升[J].江苏高教,2012,(5).

[8]李丹丹.提升高校辅导员工作质量的对策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1).

[9]古文涛,贾海.网络时代下的高校辅导员工作新方法[J].华章,2013,(5).

[10]宋伶俐.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辅导员思想教育工作实效性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2).

互联网考勤管理制度篇6

一、后勤训练机构组织联教联训的基本模式

联教联训包括联合教学、观摩见学、联合演练等多种形式。后勤训练机构由于学科门类和培训专业多样,在联教联训模式上与其他院校略有差异。

训练机构与部队联教联训。通过院校和部队之间的良性互动和交流,实现参训人员能力素质的综合培养和教学活动的联合保障。一是岗位互换。通过组织训练机构教员赴部队代职,选调教官来训练机构任教,实现教员和部队干部任职岗位的互换。通过先期考察、岗前培训、备课试讲等环节,提高部队教官组织专业教学、开展理论研究的能力,缩短了部队实践经验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周期。二是角色互变。通过邀请机关领导和部队一线领导授课,以及组织教员参与和指导部队训练,实现指挥员和教员两种角色的短暂转换。这种做法,一方面可以把部队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实践带人课堂,另一方面可以将训练机构的理论运用并检验于部队实践。三是资源互享。通过在部队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在院校组织专项集训,实现联教联训双方教学资源的共享互通。

训练机构与院校联教联训。通过教学单位间的联合办学、联合攻关、联合训练,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交流与合作,实现训练机构与院校之间的优质资源共享、优势学科互补、优秀教员共用,提升院校办学效益和整体竞争力。一是联合培养。学员层面,实施“5+5”分段培训,将单一学校培训拓展为两个单位共同施训,通过机关牵头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统筹设计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了教学内容的合理切割和无缝衔接。教员层面,通过互派教员到对方院校学习深造,拓展视野,增强对相关专业知识的理解把握。二是联合研练。是指单位间先期组织专项课题理论研究,而后组织联合训练进行检验验证的方式,这是组织联教联训的难点。三是网上联训。这是通过运用信息化指挥手段,依托现有军事训练网络组织联合训练的一种方式。可依托设立在关键点的战略后勤训练中心,组织各单位在不同地点,通过全军军事训练信息网、电视电话会议系统和有线通信系统,开展的异地同步联合演习就是这种联教联训方式的代表。

训练机构与地方联教联训。通过发挥军地之间优势,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与互补。一是借力施教。通过借助地方的智力资源,建立了专家资源库,通过聘任客座教授、邀请专家讲学、听课等方式构建以“小核心、大”为特征的教学队伍。二是借势施训。就是借助后勤各训练机构现有的专业优势,对地方的相关专业发展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三是借网施研。主要是通过后勤训练机构和地方院校间网上研究平台的建立应用,促进军地双方对军地后勤建设相关问题的研究讨论。

二、后勤训练机构组织联教联训的实践意义

联教联训作为后勤训练机构实践性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深化军事训练转变、推进教育转型、提高后勤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课程体系建设质量有效提升。按照联教联训要求,后勤训练机构结合培训学员特点,对教学专题进行有效重组,不断优化课程体系。以后勤学院为例,构建了专题、课程、问题三个层次相匹配,核心、主干、专业、拓展四类课程相配套的新型课程体系。

教学内容创新力度不断加大。通过组织联教联训活动,后勤训练机构能够进一步明确培训要求,准确把握院校、部队、地方建设的新发展、新实践,为不断创新教学内容奠定了基础。一是内容模块不断优化。通过与院校、部队的对接交流,不断改革完善教学内容模块,使之与学员岗位任职需求相适应。二是教学课案实时更新。就是根据军队建设、改革与发展的新情况、新任务、新要求,同步进行教学课案的修改调整。三是教学攻关深人开展。通过着眼合训学员的岗位任职需要,把教学攻关的重点聚焦到军队建设和军事斗争后勤准备的重大现实间题上。如结合学员任职特点,开展部队后勤管理的讨论论证;结合联训部队使命任务,组织开展“三防医学救援”、“非战争军事行动后勤保障”内容研究等。

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全面推进。根据联教联训活动对实践教学的要求,把组织指挥和业务技能训练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提高学员的后勤保障能力。如在技能训练阶段,重点加强

“六会”“三能”(能规划信息资源、能管理信息装备、能使用信息系统)训练;在分业训练阶段,以主要作战样式为重点组织小班化、案例式、研讨式教学;在综合演练阶段,借助网上联合演习系统,组织后勤各专业学员全时段、全要素参加联合战役后勤保障和非战争军事行动两类样式的作战指挥,实现战役战术两级联训、军师旅团多级联演。

学员岗位任职能力全面增强。学员通过把参加联教联训的经验教训应用于部队后勤实践,可以实现“三个增强”。一是组织部队训练的能力得.到增强。广大学员通过将联教联训中学到的方法路子运用于部队实践,不断创新组训内容,改革组训模式,提升训练效果。二是组织部队建设的能力得到增强。后勤院校毕业的学员注重以院校理论为指导,以兄弟部队、地方单位建设经验为参考,以“四化”建设为目标,筹划开展部队建设并取得了优良成绩。三是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的能力得到增强。在抗震救灾、维护社会稳定等重大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后勤训练机构深化拓展联教联训的方式方法

战争形态决定训练形态,作战方式决定训练模式。联教联训作为适应信息系统体系作战能力生成的重要训练模式,只有不断优化完善,才能保障作战要素集成训练、作战单元合成训练、作战体系融合训练,并最终形成网聚能力。

准确把握联教联训思路方向。联教联训作为军事训练的一种特殊形式,培养的是适应未来战争需要的后勤人才,因此,必须坚持“练为战”的原则,在指导思想把握上,要坚持严于实战,高于实战;在课程体系构建上,要按照一体化设计、专题分块、专业融合的原则,不断优化完善;在教学内容设置上,要突出作战后勤保障这个核心;在组训模式改革上,要努力加速教学手段的信息化和教育模式的一体化。

全面嵌教联训教学观念。联教联训这种教学模式是优化整合资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院校、部队、地方交流的有效方式,是后勤指挥军官培养的一个发展方向。院校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清联教联训的重要作用和实践意义,推进联教联训与教学过程的融合发展。一是联合制定培养目标模型。在建立各类人才培养目标模型时,主动邀请总部业务机关领导、部队教育训练专家和院校同行名师共同参与,真正把握发展方向,摸清部队需求,实现“部队需要什么人才,院校就培养什么人才”。二是联合设置课程内容。在进行各专业班次课程设置的过程中,充分征求联教联训协作单位意见,尤其在现地教学场地、外请授课内容等问题上,要加强沟通。三是联合组织授课辅导。在合成培训班次专业课教学中,在现有课程a,B角教员的基础上,对应设置部队现职领导兼任的C角教员,通过聘请其为学院兼职教授,落实每年为相关班次授课一次的任务。四是完善联合考评机制。就是通过和部队共同制定考核标准,吸收部队领导参与院校学期考核的方式,用部队任职的标准对参考学员能力素质进行评定考察。

科学设计联教联训教学内容。一要紧贴实践。部队实践是教学内容的源泉,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客观要求后勤院校必须加大联教联训的力度,增强教学的实践性。首先,要拉近课堂教学与任职实践的距离,提高学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要加大实践教学比重,搭建理论与实际、知识向能力转化的桥梁。再次,要不断调整优化教学内容,力求讲授精、教法新、效果实,学员学习的知识好用、管角、顶用。二要紧贴实际。一方面,要紧贴学员实际。后勤训练机构的生源层次不同、水平各异,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要选择学员最迫切需要掌握的知识,进行重点的讲授和专题辅导,同时要注重加强基本理论、基本应用和基本技能训练,全面打牢学员的任职基础。另一方面,要紧贴部队实际。在组织联教联训教学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单位差异和个人特点,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学员需求选择不同的联教联训协作单位和个人。三要紧贴实战。重点关注部队所担负的作战任务、现有的编制实力、编配的武器装备、实际的保障能力等。

互联网考勤管理制度篇7

作者:楚万明

军队一体化指挥平台还没有在日常工作和平时后勤训练中得到广泛运用,在应急情况下,军地信息资源共享不够是当前制约应急后勤保障力建设的主要原因,直接造成区域内保障资源底数掌握不及时,军地后勤保障优势不能得到有效互补,影响军地联合保障的整体效能。物资储备没有形成体系。物资储备工程还没有真正融人地方经济发展体系,统筹规划、统一建设基本停留在“呼吁”阶段。军民通用装备和民用物资征调,民用工厂转产军品没有具体的量化指标规定,“合同式保障”、“采购式保障”还没有进人正式程序。军队和地方物资储备零星分散、各自一体、不成梯次,专用物资与通用物资的搭配也不合理,军事物资需求没有形成生产配送的有效格局。

在城建、邮电、医疗等行业基础设施和国家铁路、公路、港口、机场、桥梁等重大交通枢纽工程建设中,充分考虑战时部队机动、物资装备调运,以及后勤动员、伤员救护、工程维护的需要;在政务信息网、宽带网、移动通信网等建设中,对网络结构、路由选择、通信容量、技术体制和接口标准等提出具体要求,为战时和紧急情况下的网络互联互通创造条件;在国家地理信息数据库、气象信息数据库、地震信息数据库、海洋信息数据库等建设中,充分考虑军事需求,实现军地数据共享。从省军区的层面上讲,要按照“军队提需求、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依法保障”的总体思路,在省军区设立与地方政府有关部门相对接的常设机构,与交通、能源、教育、科技、卫生等部门建立军地合署办公制度,共同研究制定相关政策,解决项目规划和建设中遇到的重难点问题。二是完善联储联供联保机制。坚持以军为主、以民为辅、军民兼容、军地统筹,建立以省发改委、财政厅、民政厅和省军区后勤部为主体的领导组织机构,健全联席会议、情况通报、联合演训和联络员工作等制度,统筹区内市场资源,统筹物资储备资源,统筹地方动员资源,形成军民联供、联救、联运、联医、联修的一体化保障机制。认真贯彻落实全面建设现代后勤保障方式社会化目标要求,完善“两个体系”、抓好“一个动员”本着利于履行军队职能、利于发挥社会保障优势、利于减员增效的原则,建立军地高效协作机制,搞好平战后勤保障衔接,提高社会化保障力量平战转换能力,为适应战时保障做好充分准备。首先,完善军地一体、平战衔接的物资储备体系。充分发挥地方资源优势,按照军民兼容、快速转换的储备思路,充分利用现代物流技术和手段,逐步建立融采购、仓储、运输、配送于一体的物资储备体系,实现军地衔接、平战结合的直达配送保障。根据从严掌握时效性强的物资、适量控制军队专用物资、适度加大军地通用物资的储备原则,采取合同储备的方式,依托地方储备通用物资,平时进人市场流通,战时随时动员征用,力求达到实物、技术和经费储备相结合的储备要求。调整储备布局,根据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军事斗争后勤准备和部队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后勤保障需求,将物资储备的重点放在主要作战方向、热点地区和自然灾害频发地区,形成前重后轻、互为补充的梯次配置。其次,完善寓军于民、快捷灵敏的国民经济动员体系。国民经济动员是解决平战保障需求差距大的基本途径,是战时保障社会化的重要依托。要进一步搞好国民经济动员潜力调查,区分不同方向、不同地域、不同任务,建立人才、装备、技术等保障资源数据库,突出抓好大中城市等重点地区和交通、石油、粮食、卫生、银行等重点行业后勤动员准备,着力抓好科技含量高、生产周期长、临战筹措难的特殊物资动员准备,确保随时将国民经济动员潜力迅速转化为后勤保障能力。协调完善国民经济动员法规,细化军地责任义务,明确人员征集、设施设备征用组织程序和经济补偿办法,依法组织国民经济动员。建立经济动员中心,实现动员中心布局规模科学、物资储备品种数量合理、动员保障预案衔接配套、企业平战转换快速有序、后勤保障需求有效落实的目标。要充分依托社会和市场,借助大型生产企业和产品供应商,储备军队所需物资,做到物资储备融合;将后勤科研纳人社会科技发展战略,搞好军用和民用技术互通标准化建设,充分利用国家和社会科技成果提高后勤科技含量,做到技术融合。最后,抓好交通战备动员建设。积极协调地方政府搞好营区进出道路、边防公路、主要干线的整治改造,抓好军用机场、直升机停机坪、战役机动道路建设,加强重要交通枢纽、桥梁隧道抢修保通力量预置,大力改善军民交通运输条件。要挖掘地方运输保障潜力,积极利用地方航空、铁路、公路、管线运输资源优势,平时搞好运输潜力调查,拟制战时征用方案,并在重要方向、重点地区组织军民联合运输演练,.大力提升军民联合多维立体远程投送能力。

要借助地方高科技力量,搞好后勤信息网络体系综合集成建设,采取“借船出海、借鸡生蛋”的方式,积极主动地与军地院校、科研院所、地方政府部门“联姻”、“走出去、请进来”,借助其知识、技术和资源优势为部队后勤信息化建设服务。依托地方科技力量和资源,优先发展通信、微电子、计算机、航空航天、生物工程等军民通用技术,推广成熟民用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运用引进、移植、嵌人等手段,吸收、消化、创新国内外、军内外的先进信息技术,按照对后勤信息网络体系集成改造的思路,借助民用信息资源,从基础设施的建设、技术标准规范的设置,到信息网络的互联、安全防护系统的构设、管理法规的完善等方面,实施广域兼容。二是积极构筑军民兼容式综合保障信息平台。根据“系统化、一体化”的总体发展思路,统筹规划,精心设计,研究制定省军区后勤保障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和标准,建立军民兼容式综合保障信息平台。一方面,要从优化保障体制、改进保障装备、提高指挥自动化建设水平等人手,构建覆盖经济动员、经费物资、医疗救治、交通战备等各个保障要素的后勤动员指挥系统,逐步实现后勤指挥与作战指挥及业务系统的无缝链接;另一方面,要依托互联网,建立与金融、交通、能源、医疗、采购、物流、教学、科研等多个行业相互交流的信息平台,在确保军事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努力实现资源共享,推动部队后勤保障信息化水平不断跃升。依托军地信息基础设施,建成独立营以上单位有线、无线、卫星通信和视频会议系统,逐步实现保障需求实时可知、保障资源实时可视、保障活动实时可控,为提高后勤指挥与保障效能提供有力支撑。认真贯彻落实全面建设现代后勤管理科学化目标要求,运用“一个模式”、建强“一支队伍”一是善于运用先进科学的管理模式。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后勤工作,推动后勤规范化建设,要依靠科技进步、科学管理,向科技要效益、向管理要保障力,统筹发展。要学习借鉴地方商务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技术,学习运用系统管理、网络管理、精确管理等现代科学管理方法,改进完善决策机制,加强保障能力和效益评估,充分发挥规划、计划、预算等宏观调控手段的作用,全面提高保障资源的整体效益。二是加强后勤人才队伍建设。要借助国民教育的优势和地方科技优势培养军队后勤人才,构建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军队人才培养体系,努力培养一支素质全面、业务精通的后勤人才队伍。进一步加大后勤人才队伍建设改革力度,选派合格人才到地方科研院所攻读学位,或定期到地方高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考察,以了解掌握前沿理论与技术,尽快实现由学术型人才向应用型人才的转变;加强与地方的协调联络,军民通用专业技能型人员,如驾驶员、船员、厨师、修理工、话务员、卫生员,以及一些新型专业的网络管理人员、电脑操作员等,可依托地方技术培训机构进行通用技术培训,或从对口的地方有关部门及地方职业学校直接征召,走出一条军地融合式后勤人才培养路子。

互联网考勤管理制度篇8

【关键词】KJ152人员定位管理系统;铁山矿;安全生产

山东金岭铁矿作为国内现代化的大型矿山企业,铁山矿率先在全矿范围内安装了KJ152井下人员定位管理与搜寻系统,满足了矿对井下人员综合管理的需要,较好解决了当前井下人员跟踪定位问题。

1.系统概述

KJ152矿用人员定位管理与搜寻系统可用于矿井人员和车辆考勤、跟踪定位、灾害预防、日常安全管理的数字化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采用Lonworks总线和ZigBee无线定位技术,基于工业以太网设计,可方便接入井下工业以太环网,也可自成系统,本系统的无线读卡器,采用便携式设计,可用于搜救和无线中继,软件集成GiS地图信息模块,方便井下地图轨迹查看和实时显示矿工的位置。该系统为生产指挥调度、考勤统计、紧急事件处理、安全保障等提供可靠的依据,系统具备联网功能,可同时将有关数据传至各级管理部门,为领导监督指挥决策提供重要的依据。

2.系统设计特点

2.1首先根据矿实际情况绘制井下巷道、采区图

在井下各个巷道和所有人员可能经过的通道中安装KJ152-F本安型读卡基站29台(包含全功能基站5台),矿用交换机5台,KDw660/24B基站电源5台,并且将他们通过网络布线和地面调度控制中心的计算机联网。

2.2查询当前井下人员分布

根据绘制好的巷道图布置井下基站安装位置,随着井下人员的移动,该图显示的各区域人数也会随时更新。在该图上用鼠标点击,可以显示某个选定区域的人员名单;进一步点击还可以显示某个选定人员下井后的行踪并查找人员当前位置,输入任意人员的姓名或编号,可以立即以图形方式显示此人当前所在区域。

2.3井下人员定位跟踪

可以为一个或几个人员指定不同颜色的特殊符号,如小圆圈、三角形、星形等,在井下巷道图上实时动态地显示他们的行踪。

2.4复示井下人员行踪

所有下井人员的行踪在系统内都可以保留一段指定时间,无论此人是否已经上井。在该时段内可以图形方式或列表方式重现任意人员在井下的行踪。

2.5统计查询进入特殊区域人员

对于井下的某些特殊区域,例如规定不准一般人员进入的危险区域,在行踪保留时段内可以随时进行查询,列出进入该区域的人员和出、入时间。

2.6下井人员考勤管理

软件可以从系统记录的人员行踪信息中自动提取出每个下井人员的入、出井时间,从而形成考勤记录,进而形成各种考勤报表和查询、统计等功能。

3.系统组成

KJ152矿用人员定位管理系统由地面设备和井下设备组成。

3.1地面设备

系统的地面设备由监控主机、数据传输接口、UpS电源、打印机、交换机、避雷器等组成。

3.2井下设备

系统的井下设备主要由KJ152-F矿用本安型读卡分站、KJ152-Z矿用本安型中继器、KJ152-D矿用本安型读卡器(便携式移动读卡分站)、KJ152-K型矿用本安型识别卡、KDw660/24B矿用隔爆兼本安直流稳压电源和通讯电缆组成。

4.工作原理

首先在井下各个巷道和所有人员可能经过的通道中安装本安型读卡基站,并且将他们通过网络布线和地面调度控制中心的计算机联网。同时在每个下井人员的安全帽上佩戴一个本安型识别卡,当人员进入井下以后,只要通过或接近安装读卡基站的位置时,信号收发器会马上感应到信号同时上传到调度控制中心的计算机上;计算机马上就可以判断出具体信息,同时显示在控制中心的大屏幕或电脑显示屏上并做好备份;管理者也可以根据大屏幕或电脑上的分布示意图观察到井下工作人员的即时位置,实现井下人员定位,并且能区分井下人员等级,管理者如要找井下某个人,可以向目标发出呼叫信息(如寻人呼叫、撤离呼叫、紧急撤离等信息),可以呼叫某一个目标,也可以群呼。信息可以在第一时刻立即传达到每一个人,每个人有紧急情况也可呼救井上管理中心,实现实时信息双向传递。控制中心的计算机会根据一段时间的人员出入井信息整理出这一时期的每个下井人员的各种出勤报表。如出勤率、总出勤时间、未出勤时间等。另外一旦井下发生事故,可根据电脑中的人员分布马上查出事故地点的人员情况,在事故处确定人员位置,以便帮助营救人员准确快速的方式营救出被困人员。

5.系统功能

5.1定位和考勤功能

实时监测井下工作人员(掘进和采煤工作面)总数;实时监测、查询井下指定工作人员的位置;对井下人员的分布情况分重点、禁止、普通区域实时监测;按人员统计某段时间的下井次数、下井总时间等;能够准确统计矿工上下时间,可按班次、部门、人员生成日考勤、月考勤统计报表。

5.2安全管理功能

区域超员报警;特殊区域的非法人员进入报警;工作超时报警。

5.3显示和GiS地图功能

系统具有模拟动画显示功能;显示下井人员(重点区域、超时报警人员、超员报警、限制区域报警人员等)总数及人员,显示轨迹符合GiS模式;地图分巷道、设备、重点区域、识别区域、人员位置等图层层次显示,各图层可选择不同叠加显示;地图具有鹰眼组件,指示当前可见区域在总图中的位置,可通过鹰眼组件拖动可见区域,具有漫游、总图加局部放大、分页显示等方式。

5.4互联互通和联网功能

系统通过与以太网和Kt105a矿用无线通讯系统联通,KJ152系统软件可通过pBX向手机发送报警短信息,实现定位和手机的统一报警;Kt105a和KJ152系统互通后,Kt105a的基站和手机可在KJ152中的GiS地图上画出轨迹路线和显示位置。系统可将多个煤矿的人员管理系统的数据统一传送到上级局端数据服务器,煤炭局(煤监局、集团总公司)可以通过网页的形式察看各矿人员管理系统的数据。

6.应用效果

KJ152井下人员定位管理与搜寻系统的成功应用有效实现了矿山井下人员的科学管理,为矿山的高产高效提供了有力支撑,为铁山矿的安全生产筑起有力保障,同时为铁山矿的安全生产和经营管理上台阶、上水平带来了新的契机。[科]

【参考文献】

[1]谢秋,黄涛.GiS在矿业中的应用探讨[J].地理空间信息,2005,3(4):33-35.

互联网考勤管理制度篇9

关键词互联网+教学管理手机教务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7)16-0048-03

一、设计“手机教务”的意义

随着我国各类高校招生规模的日益扩充,教学管理任务也随之繁重起来。面对巨大的教学信息的管理工作,普通的网络化教学管理模式几乎已无法满足高校日常的教学管理需求。更方便、更快捷地使用教学管理系统功能是解决当前问题的重要渠道。随着智能手机的全面普及,借助手机app软件进行教学管理功能的延伸,让广大师生使用随身携带的手机就能解决日常大多教学管理的需求。“手机教务”这种管理模式的应用将大大减轻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并真正实现的各种教学资源和信息的实时共享。

二、“手机教务”的可行性分析

1.外部环境可行性分析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31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6.95亿,占总网民数的95.1%。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的使用率均出现下降,手机不断挤占其他个人上网设备的使用。数据表明,移动端上网已经成为广大网民的首选。

2.用户群体可行性分析

从高校学生角度看,目前智能手机在高校学生群体中的使用率非常高,几乎每人都有一部智能手机,使用手机获取和分享各种信息已经成为他们的普遍习惯。因此,借助互联网+,利用手机app软件进行教学管理等相关工作具有广泛的学生用户基础。

从高校教职工角度看,高校教师和各类教辅人员学历高,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强。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各种灵活的方式,将教学管理以师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融入日常工作中,缩短与师生之间的距离,从而优化教学管理流程,提高教学管理效率,提升教学管理水平。

3.工作内容可行性分析

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非常繁杂而又细致,主要内容涉及教学计划制定、排课、组织学生选课、教学检查、评学评教、考试安排等方面。教学秘书作为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执行者和协调者,需要将上级教学管理部门的各项通知转达给所在学院的全体师生,同时再将通知的执行情况或者师生对通知的疑问、意见等信息加以收集,按程序上报给上级领导。其教学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水平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好坏,对高校教学秩序的维护和改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在对多方沟通上存在一定的弊端,无论是对教学情况的掌控,还是对师生意见的收集等诸多方面都难以完全克服信息掌握不全面、反馈滞后等缺点。从这个意义上讲,这类的教学管理工作都可以借助“互联网+”时代下的新技术来进行优化,从而真正提升教学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综上所述,从外部环境、学生、教师、教学管理工作内容多方面看,以“手机教务”为平台进行教学管理工作具备理论和现实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三、“手机教务”的主要功能模块介绍

“手机教务”用户使用自己的账号登陆系统后,根据账号被授予的权限级别进入与自己相关的各个模块:

1.个人信息模块

该模块主要提供用户个人信息维护,其中教职工的职工号和学生的学号作为系统登陆的账号,师生登陆系统后可以对个人的信息进行维护(例如变更绑定的手机号、邮箱等个人基本信息)。该模块中也有部分信息是直接读取学校各部门的权威数据,不允许用户修改,只提供查询使用(例如,学生的专业、身份证号、学号等信息,教师的职称、职务、教职工号等信息)。该模块的信息准确性也直接影响了“手机教务”系统的使用权限,因此该模块的数据要求用户信息变动时应及时更新。

2.课程体系模块

该模块针对学生主要包括教学计划查询、选课、所选课程进度查询、课表查询、成绩查询等功能。而针对教师主要包括教学计划查询、所授课程进度安排、所授课程学生信息查询、课表查询、成绩录入、调课等功能。

3.教学资源模块

该模块提供学校的一些教学资源的查询与使用,例如空教室查询、图书资料查询与借用、教室借用、课件查阅与下载、优质课程资源等。将学校的一些教学资源加以整合,以最便捷的方式提供给全校师生使用。同时,应该对这些教学资源进行明确地分类和整理,实现真正的数字化教学管理,更好地为教学管理服务。

4.信息通知推送模块

教学管理的日常工作中常常会涉及各种重要通知,如临时调课、教室变动、停课、等级考试报名等。传统的工作方式往往需要经过多人转达才能将通知送达各个接收者。特别是遇到突发事件,教学管理人员通常因时间和空间的制约无法全面、准确、有效、实r地传达给接收者。

而在“手机教务”系统中,教学管理人员可随时随地登陆“手机教务”后台,向用户绑定在系统里的手机号码及时、准确地推送与教学相关的各类信息和通知。为了确保用户能及时、准确的收到系统推送的信息,师生在更换日常使用的手机号码的同时会主动更新系统里的个人联系方式。通过这种绑定方式也能提高系统中师生联系方式的准确性,避免了教学管理人员在平时工作中遇到紧急事件却因信息陈旧而联系不到当事人的情况。此外,学校组织的各类与教学相关的讲座、活动等信息也可以通过这个模块来推送。

5.考务管理模块

考试作为检验教学效果的一种手段,在教学管理中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考试又可以分成校内课程考试和各种等级考试。学生登录“手机教务”系统可以清楚的了解到本学期所选课程的考试时间和地点安排,本学期各种等级考试的考试时间。并可以直接在手机上进行等级考试的报名缴费操作。教师登录“手机教务”系统可以查询到本学期所授课程的考试安排和监考人员安排。该模块结合信息通知推送模块,系统在考试前指定的时间能自动推送信息提醒师生考务方面的安排。

6.其他一些实用的功能

“手机教务”系统作为传统教务系统的延伸,应该更好地发挥其移动、便捷的特点。利用互联网+的技术优势,改变一些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以下就举几个例子展示互联网+时代下“手机教务”的便捷性:

(1)师生出勤情况管理

教学管理中涉及到学生出勤情况考察,传统的做法是教师在课堂上点名。下课后再将考勤情况按照规定上交到学院,然后学院教学秘书再将考勤情况人工统计后上报教务处。这种考察方式存在占用上课时间、冒名顶替等弊端。通过“手机教务”软件,系统会自动生成一个针对本课堂的签到二维码,教师将二维码投射到屏幕上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扫描签到。系统会根据学生手机的定位系统进行判断,若是在上课教室范围内,则签到有效。利用互联网+下的“手机教务”系统进行考勤的方式不仅节省了上课点名占用的时间,而且有效地减少了学生冒名签到的情况。同时教学管理系统后台也能及时、准确地监测到每门课程学生的出勤情况,以及老师是否按时授课的情况。这项功能同时达到减轻了老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工作量的效果,是值得推行的一种管理模式。

(2)扫描课堂二维码选课

在传统教学管理中,学生选课时出现最多的问题是选错课。针对这一情况,可以让授课教师在学期初第一堂课的时候生成一个该课程班级的二维码,学生只需登录“手机教务”系统,扫描二维码就能完成选修该课程的操作。学分制的高校有条件的话还可以让学生在选择这门课程后立刻完成这门课学费的支付。这种类似网络购物的选课方式,不仅降低了选课的错误率,同时也避免了学费错算的情况。这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新选课模式也能提高学生选课的积极性。

(3)建立各种类型的资源共享和交流群

“手机教务”系统管理员根据不同层级,设立对应的层级管理员,这些管理员拥有不同的系统管理权限。各层级管理员可以建立不同的数据资源共享通道和各种群体的交流通道。例如校级的管理人员可以根据需要设立学校优质课程库、优质课程课件库、各学院教学管理人员交流群等通道。学院级的教学管理人员可以在本学院的需求下建立本学院相的资源库和各种交流群(例如系主任交流群、学术交流群、课程任课教师与学生交流群等)。把学院的师生按各种需求分类管理,便于相应通知和信息的推送。

四、当前各高校施行“手机教务”面临的问题

1.数据共享安全性问题

目前各高校为了信息和数据的安全起见,都是将重要数据存放在校内网的服务器上的,一般都会对外网的访问做各种安全方面的限制和加密。要做到各种移动端都能接入教学管理系统,无形中就会给高校的信息安全带来一定的隐患。

2.高校各部门之间数据共享的问题

“手机教务”要做到大部分日常事务都能通过手机操作来实现,就必须要有强大的数据库信息作为支持。但是高校中很多信息是各部门分别掌握的,每个部门的数据库基本都是独立的,这些数据中有很多的冗余数据,甚至有的部门间的数据还有冲突。此外,还不乏一些不能在公网上进行交流的数据。如何将各部门间的庞大数据库进行整合和梳理,这就需要高校各部门间的高度协调统一,方能为教学管理系统提供准确的数据。

3.“手机教务”用户信息的更新问题

“手机教务”对于在校生和在职教师都可以根据原有的数据按学号和教职工号生成个人唯一的账号,用户首次进入系统后必须对自己的个人信息进行维护和完善,对于个人信息不完整的用户不予以使用系统的权限。但是在之后的使用过程中,经常会有用户个人信息发生变动,例如更换手机号码,这些变动如果没有及时更新,可能就没办法实时收到系统推送的各类通知。而这些变动的信息只有用户自己知道,如果用户不更新这些信息就会直接影响到系统所推送的各类信息的接收。

总之,互联网+时代下,“手机教务”对于实现资源共享、提升教学管理效率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意义。随着学校规模日益扩大,教学管理人员工作量大大提高。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优越的网络和信息化技术条件,发挥“手机教务”的便捷性,可以很大程度上减轻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强度,提高信息化教学管理水平,让整个教学管理体系变得更加灵活、开放,促进教学信息的传递与共享,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为师生的成长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将“手机教务”作为传统教学管理模式的延伸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互联网考勤管理制度篇10

关键词:iot;实验室;开放;管理;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302(2017)04-00-02

0引言

高校实验室是高等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实验教学和科研的主要场地。现有的实验室管理系统大部分只针对实验室、实验设备、人员等方面的信息管理,而对实验教学的管理很少涉及。随着iot技术[1]的发展以及高校校园网建设的成熟,运用先进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对高校实验室进行科学化、网络化管理,已成为高校实验室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

pHp是较为流行的B/S软件开发技术,是一种服务端脚本语言,具有良好的安全性、跨平台性,占用系统资源少,代码执行速度快等优势。因此基于B/S架构,运用pHp语言和SQLServer数据库设计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

1功能介绍

1.1教学日志

管理人员可根据需求,添加、修改和删除实验(训)室教学日志,在教学日志列表窗口设定实验(训)室、班级、课程名称、任课老师等信息,查看相关教学日志。在教学日志列表中,可以查看相应课的应到人数、实到人数、出勤率等信息。

1.2考勤管理

可以通过考勤管理模块查看考勤信息,包括学期、实验室、班级、课程名称、授课教师、教师考勤、上课日期、周次、节次、学时、总人数、请假人数、应到人数、上课签到、下课签到、学生照片和全勤率等信息。该模块设置了学期时间、上课周数、实验室房间号、班级、课程名称和授课教师等,可通过输入条件查看考勤信息,也可通过关键字搜索查看考勤信息,如搜索关键字课程名称、周次和学时等。

1.3开放管理

实验室开放是新时期高校实验室教学改革的要求,教师或学生可通过平台申请使用实训室。相关负责人根据实验室的使用情况及时审核,也可查看实验室申请记录。实验室开放式管理可大大提高实验室的使用效率,对学校来说可充分利用教学资源,避免资源浪费。

实验室申请人根据部门、实验室、使用日期、时间段和学时等条件选择实验室,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

1.4门禁管理

门禁系统[2]是整个开放实验室管理的关键。传统实验室由实验室管理员通过钥匙开门,如果管理员不在学校或者管理员忘记带钥匙了,那就无法开门,而且这样的管理模式对学生十分不利。实验室是学生锻炼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场所,在传统模式下,学生只能利用实验课时间去实验室进行实际操作,休息时间或周末因没有钥匙开门,无法利用课余时间动手练习。

开放式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采用刷卡或指纹控制方式开门,并通过视频监控实时记实验室的使用情况,以方便对实验室的管理。学生只要在系统里提出进入实验室的申请,等待管理员审核之后,系统就会自动授权给申请人,让他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通过监控视频,老师、管理员可随时查看学生的实验情况。此举可最大限度利用实验室,解决了实验室空闲不能充分利用的问题。

安装门禁设备后,实验室管理无需人工手动开门并登记实验室人员进出信息。门禁管理包括门禁授权、指纹管理、历史记录查询、远程开门、电磁锁状态等几大模块。

2系统设计

系统采用三层架构技术,从上到下分别是表示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访问层,这种模型使系统结构更清楚,分工更明确,有利于后期维护和升级。表示层(USL)为客户端提供对应用程序的访问,主要负责与用户直接交流。业务逻辑层实现应用程序的业务功能,主要负责业务规则的验证和业务逻辑的处理。数据访问层为业务逻辑层或表示层提供数据服务,负责数据库的存取。开放式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组成如图1所示,开放式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的平面图如2所示。

3系统优势

系统基于“互联网+”设计理念,将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完美融合。以云计算[3]为依托,实现数据的智能分析,做出决策。本系统采用B/S架构,通过简单操作界面,用户可通过终端(pC、智能手机等)随时随地访问存储在云端[4]的数据信息。

此系统以面向数据为核心,实现从实时数据到实时应用;

人性化交互设计[5]。通过iC卡或指纹开门,方便简单,通过指纹进行考勤,避免考勤代考;

可靠的数据解决方案。通过对平时数据的收集处理,最后可以生成不同用户需求的不同数据统计报表。

高效的管理手段,通过刷卡或者指纹开门,考勤。提高了学生和老师的出勤率,提升了学校的学风建设。

较低的运行环境。只需简单的几台硬件设备和一个功能强大的管理系统,用户就可以在任何能够连接网络的浏览器上进行管理操作。

先进的技术手段。本系统结合先进的物联网技术,运用服务器云端存储处理数据。支持智能手机,ipad,电脑终端访问管理;支持手机短信,电子邮件提醒,开放接口,可以提供二次开发,可扩展性强,支持跨平台运行。

4结语

实践证明,该系统解决了实验室传统管理方式存在的问题,资源可最大化利用,节约管理成本,且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wStallings.Foundationsofmodernnetworking:SDn,nFV,Qoe,iot,andCloud[m].2015.

[2]孙萍,孙伟,张亮.基于指纹识别技术的智能小区门禁系统的设计[J].2010(1):24-26.

[3](美国)埃尔(thomaserl),(英国)Zaighammahmood,(巴西)Ricardoputtini.云计算:概念、技术与架构[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4][美]乔・韦曼(Joeweinman).Cloudonomics:theBusinessValueofCloudComputing[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

[5]董建明,傅利民,饶培伦.人机交互: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和评估(第4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6]周开利,黎娟,刘江豪.基于物联网的开放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J].物联网技术,2014,4(7):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