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教育教学案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0:59:52

典型教育教学案例篇1

2019年5月24日,由区卫健委统一部署安排组织党员干部开展“以案促廉典型案例学习”警示教育活动。殷都区卫健委田文霞书记传达了以案促改工作文件,宣读了《张聪智的违纪违法问题》,通过学习负面典型案例,我深刻感受到了只有认真执行廉洁自律的有关规定,时刻牢筑反腐倡廉的思想防线,克己奉公,廉洁自律,才能葆住纯洁本色;只有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清清白白做人,身体力行,才能保证我们的工作从胜利不断走向胜利。具体心得体会及开展自我剖析如下: 

1、领导班子方面。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方面,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对党绝对忠诚;我在思想上高度重视,用心参加集中学习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方面。通过学习典型案例,我明白不义之财来自手中的权力,用权力演绎了一场场淋漓尽致的权钱交易。无视党纪国法,目无组织纪律,不顾群众利益,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独断专行,横行霸道,腐化堕落,不仅仅严重败坏了党风政风,而且使人民群众利益遭受了严重损失。透过警示教育活动,使我清醒地认识到身上担负的历史使命,深刻领会党中央在党的廉政建设中的深谋远虑,全面增强对拒腐防变的认识,提高自身法律法规的学习潜力,提高自身的防御潜力、提高自身的保护潜力,做到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别人、不被别人伤害。加强思想改造,树立牢固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做到自重、自律、自警。 

2、自身工作方面。在本职工作岗位上,必须要始终持续清醒的头脑。加强自身党性修养,杜绝忽视政治、淡化政治、不讲政治、失去初心。不参加封建迷信活动,对党忠诚,如实报告事关本地区本部门的重大事项和个人有关事项等问题。坚持为人民服务,拒绝收受各方的贿赂。不搞小山头、小圈子、小团伙,不参加私人会所、五类“酒局圈”等问题。加强自身业务学习,做有理想、有信念、有修为、有涵养的人,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

2019年05月26日

典型教育教学案例篇2

一、坚守党性,公而忘私。

中国共产党始终与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最终的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实现共产主义是由一个个阶段性目标逐步达成的历史过程,因此要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统一起来,党员干部应坚持学习,坚守党性,对党的理论、目标、核心价值观高度认可井努力实践,在生活中谦逊有礼、讲求公德、举止文明、乐于助人、公而忘私,对物质选恶具有超强的免疫力。否则,便会如同案例里的同志丢了党性、失去理想、动摇信念,导致政治上的变质、经济上的贪楚、道德上的阻落、生活上的腐化,最终走向了自我毁灭。

二、服从组织,遵守法纪。

党员个人服从党的组织,每个党员都是党的一分子,只有个人服从组织,党才能形成统一的整体。如果党员可以随心所欲地对待党组织的决议、决定,不遵守党的纪律,那么,党也就丧失了战斗力。圆规之所以能画圆,是因为脚在走,心不动。在现实生活中,少数党员干部忘记了自己的党员身份,放松了自己的党性修养,导致了党员意识淡薄,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淡化。党员干部要时刻把党的事业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心中有担当,行动做楷模,严守党纪国法,自觉廉洁奉公,努力争做遵纪守法的模范,牢记入党词和党员义务。

三、廉而不刿,洁已从公。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关德,是中国共产党的光荣传统,是党员干部同人民群众更密切联系的传家宝,是党员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党员千部带头做到“居安思危,戒著以位”,在工作中、生活中保持勤俭节约原则,那么良好的社会风尚就会形成。

典型教育教学案例篇3

关键词:大学思政教育;先进典型教育;现状;运用

在一定程度上,先进典型教育的方式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但时代是不断发展的,社会也在永不停歇的进步,先进典型案例的教育方式也慢慢显现出一些不足和弊端。对此,教师需要对先进典型教育和大学思政教育进行结合研究,探讨应对策略。

一、运用先进典型教育的积极意义

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先进典型教育方式的采用是指将典型的先进人物的案例通过授课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到先进人物的价值观,并且让学生了解社会对于人才种类的需求,以及社会更加受欢迎的人群分布。便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的向这些先进人物靠拢,能够帮助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2.帮助学生发掘并发展个人的优点。

大学生中有一大部分是属于还未踏入社会的成年人,有一小部分属于未成年人,在成长过程中,大学生由于自身判断力弱,容易受到周围人群或环境的影响,也不能判断自己的思维和行动是否是正确的。因此,必须要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引导学生树立自己的价值观和是非观。而先进典型教育除了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是非观之外,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和先进典型人物进行对比思考,发掘自己的优点之后再发展。

3.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进步。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通过先进典型的教育为学生展现人物榜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的思考,反省自己,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努力学习的重要性,并且将努力学习作为终身的学习目标,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进步。而且,在先进典型教育发挥其影响力时,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就会为学校带来良好的学习环境。

二、运用先进典型教育存在的问题

1.无法满足大学生的个性要求。

以往的先进典型教育选取的先进人物作为人物榜样,其人物榜样所具备的优秀品质和先进思想都是非常值得学生学习,并以此为榜样的。但是,时代的发展,对于个人要求也不同于以往。目前,大学生思想观念伴随社会变化,更希望往独特性和个性方向发展,很多大学生更注重自我的发展,关注个人自由和个性发展,对于先进典型教育的方式,有很多大学生认同先进人物的优秀品质并且值得学习,但是也有一部分大学生对此抱有不同的想法。因此,比较单一的先进典型教育,在目前,并不能引起全部大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有可能会遭到大学生的厌恶和反感。

2.先进典型教育案例不能和实际生活很好的融合。

先进典型教育必须要选择适合且符合现实生活的人物榜样作为案例,对于发生年代较为久远的人物或者名人作为榜样,对于大学生来讲,并不能很好的引起的共鸣,比如说,刘胡兰同志的先进典型案例。另外,现在的先进典型案例讲解的过于夸张化、扩大化,和实际情况不符合,对一些了解的大学生来讲,对此可能会引起他们的反感。

3.教育方式和手段没有跟上。

现在的先进典型教育,很多还采用以往的教学手段。比如将先进典型人物的案例贴在校园橱窗中、黑板上,这些方式不适合现今的大学生教育。社交媒体的出现,大学生流动性大,传统的宣传手段和教育方式是非常不适用的,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求,自然也就引不起大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因此不能发挥先进典型教育的效果和作用。

三、先进典型教育运用改进的对策

1.先进典型教育人物案例的多元化。

目前,大学生思想观念的转变造成很多大学生更加注重个人的发展,对于个性的要求非常多。以往的先进典型教育过于单一,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求。因此,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在进行先进典型案例教育时,可以多元化的选择先进典型人物,在集体利益被保证的前提下,满足学生的个人利益,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自然也就能得到学生的认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全面发展。

2.选取的先进典型教育人物需要符合实情。

在先进典型教育人物的选择中,需要根据学生的发展情况进行选择,不能只选择优秀的名人来作为榜样,而是多选择可以引导学生实事求是发展的榜样,并且先进典型事例讲解时,教师需要按照实际情况来说明,千万不要夸张。针对学生面临的环境和发展情况,学校也需要采用不同的先进典型人物进行引导和启发,提升先进典型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3.教育方式和手段的改进。

目前很多大学的先进典型教育趋于形式化和表面化,并没有发挥先进典型教育应该发挥的效果。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先进典型教育时,应该在教学方式和手段上有些调整和改变。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研究什么样的方式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满足学生的需求,并且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比如说,将社交媒体和先进典型教育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社交媒体的作用。

大学的先进典型教育需要根据学生的需求,在满足集体利益的前提下,多元化的选择先进典型案例,采用适合学生的教育手段和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先进典型教育中,从人物榜样身上学习到有用的知识,并加以利用,让自己在思想观念上得到升华,并且积极向上的自我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典型教育教学案例篇4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刑法教学;案例选择;运用

中图分类号:D91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9-0223-03

刑法学案例教学,是指在刑法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典型的刑事案例为载体,引导学生探寻其中蕴含的法律关系,在互动讨论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其掌握相关刑法学理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改变了传统教学以本为本,从概念到概念的单向注入式教学方式,是一种促进学生成为教学主体的双向互动开放式教学模式。在刑法教学中,选取恰当的案例,合理运用于刑法学的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刑法教学中案例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实现法学教育目标的重要保障

法学教育的目标决定了法学教育的培养模式,那么法学教育的目标是什么呢?对于这个问题,历史上曾有过两种争论,即法学教育应当成为培养未来的律师、法官、检察官等法律职业者的职业教育学院,还是应成为培养国民素质的通识性教育或培养法学家和学者而教授法学理论和系统知识的研究学院。实际上,法律作为人类社会的调整规则,其与社会紧密相连,法律教育不但要将法律当作规范体系进行传授,更要研究法律背后的社会结构与社会发展,并通过社会科学学习来完善法律的变革职能,实现社会正义[1]。因此,法学教育既是法律通识的教育,又是法律职业的教育。

教学目标的重新定位必然要求对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存在“重知识传授、轻技能培养;重理论讲解、轻实践培训;重法条注释、轻法律精神培育;重教师讲授、轻学生能动性;重考试、轻能力;重考试分数、轻素质提高”[2]的缺陷,不利于双重教学目标的实现,对其进行完善要求在进行通识理论知识教育的基础上应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案例教学法以典型案例为载体,为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提供了平台,使其在分析案例、探寻答案的过程中增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可以说,“案例教学法由此满足了现代法律教育对理论与实践的双重要求。它既从实际判例中来,具有实践性,同时,又因为建立在统一的客观原则之上并可以提供一致的结论而具有科学性。”[3]因此,在当前强调法律职业教育的情况下,加强案例教学的运用,对提高学生职业实践能力,培养学生法律职业思维能力,实现法学教育的双重目标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二)巩固刑法理论知识的重要手段

根据刑法学教学中案例运用方式不同,可以将刑法案例教学分为两种类型,即“由例推理”型和“由理析例”型。但无论是“由例推理”,或是“由理析例”型的案例教学法,都是将法学理论与实际问题相结合,体现了刑法学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结合。在刑法案例教学的过程中,以典型案例为载体,学生通过对案例相关材料的查找与整理、阅读与分析、讨论与辩驳,不仅了解和掌握了相关的刑法基础知识,而且在结合实践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对刑法理论知识的理解更加生动、深刻,并能由此出发,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实现对刑法理论知识及相关法学知识的体系化把握。

(三)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措施

素质教育是法学教育的培养目标,也是现代教育的培养目标。在传统刑法学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中心,教材是教学的内容,教学就是教师以教材为框定单向注入式讲授刑法理论知识,忽视了学生学习潜能的开发和职业素质的培养,从而造成学生理论与实践的分离、知识水平与素质能力的脱节。刑法学案例教学法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其重要特征即在于以典型案例为载体,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性,通过学生与教师的平等互动,实现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双重提高。可以看出,刑法案例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视、学生平等地位的尊重及学生参与地位的提高既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而且其本身即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四)培养法律职业技能的重要途径

基于历史和传统教育模式的缺陷,在我国长期存在着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分离的情况。这不仅影响了我国司法职业队伍素质的提高,也直接制约了法学教育目标的真正实现。因此,自2002年国家实行统一司法考试,这既是严格司法职业入门资格的重要举措,也为法学教育的改革提供了方向,即法律职业技能的培养应成为法律教育的重要内容。刑法学案例教学正是通过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参与,使学生真实进入律师、法官、检察官等司法职业人员的角色实践,从而使其法律思维技能、法律分析技能及法律操作技能等得到全面的锻炼和提高。

二、刑法教学中的案例选择

案例是刑法案例教学的中介和载体,因此,刑事案例的选择是案例教学法作用发挥的基础和前提。基于信息媒体的现代化和司法判决的公开化,刑事案例的来源也愈加丰富和多样,选取案例既可以通过权威司法机关通过公报等的典型判例,也可以是新闻媒体通过报纸、网络等给予关注的时事案例。但笔者认为,对于刑事案例的选择应按照以下标准进行选择:

(一)针对性

针对性要求教学选取的刑事案例应符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与教学的重点及难点问题直接相关,做到有的放矢。即通过刑法案例的呈现,能使学生在讨论学习之后加深对课程重点或难点的理解,并能运用所学的刑法理论知识分析解决案例中所涉及的具体法律问题,从而收到锻炼和提高学生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的双重效果。基于此,在选取刑事案例时应避免选取的刑事案例所涉知识点过于分散,这样容易导致学生注意力的分散,不利于其清晰明了地掌握课堂的重点及难点。

(二)典型性

典型性要求选取的刑事案例应具有代表性,能突出反映相关法律关系的内容和形式。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有助于学生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及法律原理等。如对于贪污贿赂罪的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刘青山、张子善案,及以后的、受贿案即是贪污罪、的典型。典型案例一般会产生较大的社会反响和新闻效应,但应当注意的是,案例的典型性在于案情与法律规则内涵的相关性,而不在于案件所产生的新闻效应。因此,不能仅仅凭新闻效应来选取刑事案例。如对于故意杀人罪,现实中报道的各类杀人案件即需经过严格筛选才能作为教学案例,特别是新闻媒体为了追求新闻效应而对犯罪手段过分渲染的杀人案件更应慎选,否则会适得其反。

(三)新颖性

新颖性要求选取的刑事案例应具有时代性,要能反映刑事法前沿的研究内容,反映社会变迁中的刑事法的发展与完善。这样才能紧贴社会实际,通过对刑法案例的分析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如对于刑法分则侵犯财产罪的教学,2008年发生的许霆案即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在许霆一案中,所涉及的问题包含了“恶意取款”行为的定性、盗窃罪“秘密”窃取手段的理解、信用卡诈骗罪中“机器”能否被骗及自动取款机的性质等极具时代性的问题,并且从中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司法实现等问题。同时,通过采取辩论等多样的教学模式,借助许霆一案的学习可以使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得到全面的锻炼和提高。当然案例选取的新颖性并非是说较早时期的刑法案例都不能再作为刑法教学案例使用,一些较为典型的传统案例对于学生理解相应的刑法知识具有积极的作用,仍可以作为刑法案例教学的典型例解。如对于劫持航空器罪的讲解,发生于1989年的张振海即是较为典型的案例,对学生理解劫持航空器罪的特征及其刑事责任的实现具有积极的价值。

(四)适宜性

适宜性要求选取的刑事案例在内容和形式上应适宜教学,能有效编入刑法教学的内容。具体而言,一方面,在内容上,刑事案例应案情简洁、难度适中。案情过于复杂、难度过高的刑事案例超出了学生的知识水平,会使学生无法入手分析,打击其学习的积极性;而案情过于简单、难度过低的刑事案例,学生很容易得出答案,同样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在形式上,刑事案例应避免过于冗长,即对一些法律文书采取“拿来主义”,将当事人身份情况等与案件处理无关的细节也原样抄录,使得刑事案例介绍繁杂,文字冗长,既浪费了课堂时间,也不利于学生抓住案件核心,重点理解相关的法律知识。因此,对于选取的刑事案例,教师应事先对案情进行过滤,提取其中的核心案情,并对其文字表达进行梳理归纳,以便有效开展课堂案例教学。

(五)启发性

启发性要求选取的刑事案例应具有一定的拓展性,能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进一步的思考,从而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深入拓展和全面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这便要求刑事案例应带有适度的疑难性,蕴含一定的问题,为学生留下思维的空间。如在故意杀人罪的学习中,对于获得被害人承诺的帮助自杀(即安乐死)的问题,我国1986年的蒲连升案是发生在我国的首例安乐死案件,以此为例,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帮助自杀的定性问题,而且可以促使学生深入思考安乐死合法化问题,并可通过举行论辩赛使学生广泛查找安乐死相关立法和实践资料,对该问题进行多角度的思索和论证,通过辩驳加深对安乐死问题的认识。在最后可通过写作小论文的形式,促使学生对辩论中迸发的思想火花进一步深化认识、深入论证,提高学生的论证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刑法教学中的案例运用

好的教学案例仅是案例教学的载体,案例要发挥好的效果更需要对案例的良好设计和科学运用。对于案例的运用,一般包括呈现案例、分析和讨论案例、总结和评述三个阶段。但是,作为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发展,刑法案例教学在理论和实践中仍处于摸索阶段,对于刑事案例科学合理的运用,笔者认为,在刑法案例教学的组织过程中还应注意:

其一,在主体上,应把教学主体与学习主体相结合,以学习主体为中心。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学的唯一主体,学生被单纯视为教学的客体;教师是知识的“播送器”,而学生则仅是知识的“接收台”。在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体性被忽视了。而在刑事案例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体性被发现,成为与教师相对应的学习主体。因此,在案例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应发挥教师作为教学主体的引导作用,另一方面应调动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导作用,且在两个主体的互动中,应以学习主体为中心。教师在组织安排案例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使其参与到知识传授的过程中来,并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典型教育教学案例篇5

笔者所在的学校就立足幼师专业的职业需要,倡导案例实践教学理念,实现活动设计课程的“全实践”教学,将抽象、复杂的教育理论具体化、趣味化,以真实情境的情境教学提高学生设计、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增强学生岗位群的适应能力。

一、立足幼师职业岗位(群)需求,精选案例,注重案例的典型性、实践性和启发性

案例教学法的特点之一就是,教师根据教育目的选择典型案例,引发学生对具体事实和原材料进行分析、讨论,学以致用。因此,案例创设的典型性、实践性、问题性和趣味性举足轻重。笔者认为案例的选择创设应满足以下几点:

1.案例创设的典型性、代表性

案例的选取既要满足教学目的的要求,自觉突显理论学习的重难点,又要具备典型性,能让学生通过对案例的讨论加深对主要知识点的理解和拓展应用,从而提升学生对同类案例群的运用迁移能力。如笔者在讲授“幼儿同伴交往和社会行为(中班)”的章节,就选择了两个幼儿园实地拍摄的视频:幼儿园里三个小朋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分享玩具、建立友谊的过程;三个小朋友因为溜滑梯顺序发生矛盾,并在教师的帮助下尝试解决矛盾的过程。这个案例的实用性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大家紧紧围绕着“儿童的友谊建立”“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展开了积极的讨论。学习的最后,学生不仅能自己总结出儿童同伴交往的影响因素,甚至还有不少学生关注到了视频中两位幼儿园教师对问题的处理过程,提出了教师的态度行为会对“儿童早期智力的发展、儿童心理‘敏感期’产生深远影响”等许多发散性问题,而这些不同视角和思维的碰撞又成为激发学生学习更多新知识的重要契机。

2.案例创设的实践性、问题性

活生生的案例最具有说服力。在幼儿园里真实出现、经常使用的案例会因为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学生的职业需求而能引发学生更多的共鸣。此外,案例多角度呈现的问题也更易于引发学生积极的讨论和探索。在“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的教学中,笔者坚持以幼儿园教师职业岗位(群)能力分析为基础,结合幼儿园教学的典型任务,把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学习问题、感情问题、人际交往问题、自我认知问题等作为案例设置的主要内容。

3.案例创设的浓缩性、启发性

案例是一个学习的背景,最重要的是案例所设计的问题。好的问题创设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启发性的问题创设更能推动课堂学习的步步深人。反之,如果问题的创设缺乏理论一致性,课堂教学就容易出现理论与实践脱节,甚至滑人“学生玩耍一堂课,嬉戏小结就完事”的误区。在教学中,笔者总是在案例投放之前就提出核心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开始案例学习,通过问题的创设训练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设计游戏技能、指导游戏技能和游戏教学技能,要求学生在实例教学中既消化掌握教学活动的理论,又能独力担当起组织教学活动,并能设计、创编、组织幼儿教育教学游戏的任务。

实践证明,幼师专业的女学生占大多数,表演能力强,亲和力大,趣味性的案例教学吸引着原来呆坐在座位上死读理论的学生走出来,体验以形象为主体的具体场景实践学习,这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教育问题的能力。

二、结合幼儿园典型教学任务,实施案例教学,建立开放性、综合性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般而言,“典型案例导学——案例实践教学——评价反思”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关键环节。

1.整合课程,接轨“工作过程和学习过程”,确定典型案例教学任务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敎材共有四章内容,笔者在备课的最初就按案例教学的需要打碑章节界限,把教材整合为若干板块,确定课程里适于案例教学的学习内容。诸如:(1)依据“幼师职业岗位(群)的教学目标”确定案例分类,如将幼儿园各独立部分结构整合相关的案例任务为:幼儿游戏活动案例、幼儿活动区活动设计案例、幼儿语言教育活动设计案例、幼儿科学教育活动设计案例等。(2)依据“不同性质的游戏设计与指导”分类,整合为:第一类创造性游戏;第二类规则游戏;第三类体育游戏或视频欣赏等各自归类,并细化到教学进度中,对个别实在不能进行案例情境教学的内容要合理分配。(3)依据“不同场所的硬件设施条件”分类,整合为:第一类以学校实验室、实训室现有的物质条件、硬件设施为主要实训依托的案倒教学;第二类以(实习)幼儿园现场教学为依托的案例模块;第三类以社区(社会)等开放性场所设施为主要依托的案例实践教学。各个阶段的学习情况不同,案例的选择也各有不同。(4)依据“一般教学规律的遵循”分类,整合为诸如以“幼儿教育活动顺序的层次性”来整合创设案例任务。(5)依据“学习过程中某一主要学习方法”为分类点,诸如第一类以“观察法为主”的实践案例,笔者就经常倡导自然条件下幼儿心理及行为现象的观察教学;第二类以“调查法为主”的实践案例,笔者就曾创设过让学生针对幼儿的个性、情感、意志发展水平等方面,进行五周的个案追踪调查。

2.创设案例情境,将学生引入需要通过某知识点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

案例情境的创设是案例教学法的“导向阶段”,精彩的情境专题既能实现当前学习内容与现实情况的接轨,巧妙引出任务的主题,又能引导学生确定游戏计划、明确设计任务,激发学生完成任务的兴趣。笔者在准备“看图讲述”活动设计中,就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一组出示情节图片,一组放映小动漫视频。学生讨论:哪组更易于刺激幼儿说话的欲望?为什么?在熟悉的感性情境认知里,学生很快理解掌握了幼儿园看图讲述活动的目标、要求以及幼儿园看图讲述活动设计的基本要求等理论知识,甚至还有学生就如何更好地引导幼儿进行看图讲述,提出了自己的活动设计主题。

3.案例教学“教学做合一”,帮助学生实践、体验、反思、内化

这个实践环节以学生的操作为主,让学生充分调动各种感官,综合运用获得的知识信息,教师则重点把握好游戏过程中的观察、指导和评价,创设推进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实际教学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要将实训内容与课程教学、幼师职业技能紧密结合,在理论的指导下开展实训,在实训过程中深化理论,真正做到“教学做合一”。同时,情境模拟、观摩见习、方案设计、小组讨论等的学习方式更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幼教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使幼儿教育职业技能训练不流于形式、不走过场。

4.成果评价、实时反馈,坚持多元化、发展性评价,优化实践教学反思'

“实践反思型幼儿教师”是我们培养的终极目标,因此,教师及时指导反馈学生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学生共同释疑评析游戏学习情况,提出可操作性的建议等一系列反馈反思工作就成为课堂评价的重头戏。笔者所在的班级在这一环节里,最常用的是使用“活动设计评价表”,其内容包括:设计的意图、活动目标及设计的依据、活动准备的内容、活动流程、各关键环节的安排、活动延伸的设想等。同时,在f时的过程考核中,笔者还坚持以小组为单位,为每个学生建立“小小成长档案袋”,将学生的作业、练习、说课视频、实习资料、模拟教学活动视频、评价反思、见习随感等资料系统地保存下来,重点培养学生设计活动方案、实施活动方案和评价反思的能力。

实践告诉我们,学生自评、师生互评、小组间互评、组内成员互评、档案袋等多形式、多角度的评价方式,更容易搭建一种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也能更好地激励学生的均衡发展。此外,通过完成表演游戏、结构游戏与体育游戏等一系列的案例任务,不仅让学生学会了玩多种游戏,提高了学生的游戏理论水平和游戏实际操作技能,又提升了学生组织和指导教育游戏活动’设计和创编游戏方案的专业能力,还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施案例教学的过程既是将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有机结合的过程,又是师生共同取得进步和发展、教学相长的过程。

三、活化课程的动力与实施的压力并存一案例实践教学效果与困境的反思

笔者的案例教学模式在活动设计应用了近两年的时间,实践证明,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主要体现:(1)让沉闷的理论教学变得鲜活,学生能够快乐学习。案例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自由探究、大胆质疑,学生是一个主动的、快乐的知识探究者,快乐而持续的学习态度既提高了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2)在案例教学中,不同的案例情境,不同的探究、成长,使学生能真切观摩到幼儿园工作活动的不同体验,这些互动教学都让越来越多的学生掌握到“学之即用”的幼儿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的方法规律,增强了学生对知识应用的自觉感和对幼师职业的自豪感。(3)案例教学易于激发学生一系列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更易于培养开放型、应用型的人才。

典型教育教学案例篇6

为了真正提高中小学班主任校本培训的效益,笔者以案例为载体,通过对班主任各类教育案例进行剖析和改进,提高班主任队伍的教育反思能力,进而为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提供有效保证。

1案例树立班主任教育反思意识

1.1解读经典案例。

针对我校班主任校本培训的实效性研究中存在的困惑,我们将经典案例进行研究作为树立与提高班主任教育反思意识的重要途径。

选择案例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借鉴经典案例。我们从《班主任工作案例教程》等书籍及网上搜索一些符合我校班主任实际的案例。二是撰写与整理我校班主任教育管理中的成功案例与问题案例。切合实际、符合特点的案例既有助于吸引教师进行阅读分析,更有利于教师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教师通过对案例进行学习与研究,促进教师改变不利因素,改进教育行为,逐步形成教育智慧。

1.2培养问题意识。

作为一名班主任,没有敏锐的洞察力,不会捕捉教育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就很难去质疑思考,探索问题的症结,便无法激发自我反思了。因此,在班主任培训过程中,我们利用发生在班主任身边的典型案例进行讨论,激发和培养班主任对教育问题应保持的高度敏感性。研究源于发现教育教学中的问题,通过每月定期交流,帮助教师树立问题意识,养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的思维习惯,这样有助于建立科学的批判精神,养成教育反思习惯。

2案例丰富班主任反思活动形式

2.1“理论学习反思”模式

在这种模式的培训中,班主任根据固定的学习专题,主要采用三种学习方式。

(1)个人收集,自主学习。首先,班主任根据所给专题收集相关素材,做好学习笔记,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以备交流分享。其次,要求班主任根据所给专题,结合工作实际,选择自己个人工作中的问题与困惑撰写案例。

(2)团队合作,探究学习。首先,要求每个班主任将收集的典型案例进行交流分享,进一步梳理与提炼。其次,将每人工作中的问题与困惑进行分析、整理、归类。

(3)专家引领,反思提高。首先,学校邀请教育专家就所给专题进行讲座,进一步理清思路。其次,教育专家就教育问题与困惑与班主任进行零距离交流互动,与专家直面对话,心灵碰撞,分享智慧,探讨有效方法。

2.2“实践操作反思”模式

(1)观看案例撰写体会。这是一种原生态的教师教育理念的体现。要求教师在观看案例后现场撰写感想与体会。

(2)根据案例寻找理论依据。完成体会的撰写后,要求教师依据观看的案例,收集相关的理论依据,并在此基础上再一次进行体会撰写,描述自己对案例前后不同感想的思维过程。

(3)呈现案例分析讨论。这是一种团队合作提高的过程,由教师与教育专家开展深度对话完成。要求教师敞开心扉,观点阐述,思维碰撞,从而达到理念提升的要求。

(4)结合实际经验重构。引导教师以典型案例为样本,回顾与总结自己的教育实践,撰写教育案例。

教师在反思教育实践中不断改变观念,不断成长、成熟,反思成为了教师专业成长的不竭动力。

3案例提高班主任教育反思实效

3.1基于案例,要求教师选择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案例

一是同一案例,从不同侧面进行培训学习活动。例:在培训中,我们先呈现案例,要求教师从不同的维度审视、分析研讨这个案例,结合所教学生年段阐述教育策略。

二是案例不同但主题相同,组织培训学习活动。例:就目前独生子女普遍存在娇生惯养、自私自利的现象,我们根据不同年级选择不同案例,对班主任进行培训活动。小学低年级侧重“认识并关爱家庭成员”、中年级侧重“同伴互助,快乐成长”、高年级侧重“关心学校,参与社区”等案例学习研讨。

3.2基于不同类型教师,主要采用分类分层的培训方式

首先是不同教龄的教师。针对职初教师理论知识扎实,但对教育的认识处于理想化状态,缺乏教育管理经验和教育机智,在案例的选择中,我们从改善其教育基本技能方面培养他们的反思能力。例如:学校将以往收集的职初教师的系列案例以主题形式呈现,让新教师们进行讨论、分析、交流,并将实践中的体会或心理的转变记录下来,通过专家或有经验教师的分析,进一步提高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针对经验型教师,我们在培训中主要通过让他们带教徒弟进行案例研究反思的方法,激励他们互相学习、不断反思、不断超越自我,逐步向专家型教师发展。我们要求每一位经验型教师带教一名青年教师,并根据要求对青年教师建立成长档案袋,对青年教师的成长及指导以案例形式进行反思,促进自身成长。

针对已形成自己独特教学风格的专家型教师,一方面我们充分利用他们在实践中积累的丰富教育经验,使他们成为学校专家组成员,在使用中提高其教育反思能力,另一方面,提供其不断成长的学习途径。其次是不同年段的教师。针对不同年段的教师,我们选择侧重点不同的案例。

总之,教育案例研究反思具有针对性,能根据教师切身的体验进行研究反思,我们在校本培训后期的问卷调查中,欣喜地看到我们教师在实践中的教育反思意识、能力、策略等方面有了提升,教师教育活动的积极性也在原有基础上有了提高。可见,这种培训活动模式得到了老师们的认可,并正化作教师教育活动的积极行为。因此,运用案例导引提高班主任教育反思能力的培训,为班主任专业化素质的提升提供了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傅建明.教师专业发展-途径与方法[m].上海华东师范出版社,2007.

[2]吕洪波.教师反思的方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3孙海法朱莹.案例研究方法的理论与应用[J].科学管理研究,2004.2.

[4]吴义昌.教师案例研究刍议[J].教师教育研究.2004.16-3.

典型教育教学案例篇7

关键词:法治教育;案例教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法治教育是培养大学生法治观念和法律素质的重要内容。这就需要我们“基础”课教育者正确把握法治教育的教学目标,积极探索教学方法,使“基础”课中的法治理念内修于心,外显于行,切实实现培养大学生法治意识的教学效果。

一、“基础”课法治教育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的意义

案例教学法又称个案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采用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锻炼的方法。案例教学法最早在20世纪初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管理课程的教学中采用,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引入并运用于经济、管理等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教学。在法学教育中,案例教学法历来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所谓案例,就是现实生活中某个真实发生的典型事件的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只有当案例所蕴含的理论问题与教学目标相关联或相一致时,才能称之为教学案例[1]。

“基础”课注重理论知识和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有较强的实践性。在“基础”课法治教育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

第一,“基础”课法治教育中运用案例教学法,能激发学生对法治知识点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法治精神。

案例把“基础”课程中法治知识点的抽象内容具体化,把真实、典型问题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因此,通过案例教学,能增进学生对法治知识点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去思考和分析案例背后的法律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运用法治理念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法治精神。

第二,“基础”课法治教育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容易使学生将法治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社会的法治生活密切联系起来,从而实现培养法治理念的教学效果。

“基础”课法治教育的教学目标,一方面强调学生在法治方面理论知识的提升和知识结构的完善,另一方面更强调学生运用法治思维的能力培养,让法治思维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习惯。而案例教学法,正是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与现实实际紧密结合的有效教学方法。案例教学的过程就是学生主动运用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中的现实问题密切联系的过程。在“基础”课案例教学中,学生能设身处地地感受一种教学实践情景。这种实践情景能使学生清楚地认识法治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解决了现实实际问题,也培养了自身的法治理念。

二、“基础”课法治教育案例的递进式教学组织

以典型的案例为导入,展开“基础”课法治教育案例的递进式教学组织,能实现案例教学法在“基础”课法治教育的有效运用。具体来说,就是用典型的案例中基本案情反映的法律事件,为学生提供一种虚拟的教学情境,将案例情境带入课堂,让学生通过自己对案件的欣赏、解读和分析,在小组讨论中充分展开论证和思辨,在模拟法庭中扮演特定的法律角色,通过训练学生的法治思维,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递进式教学组织中,展开“基础”课法治教育的案例教学,应合理设计案例教学的具体环节。

第一,学生查询资料环节。

学生查询资料环节是案例教学是否成功展开的前提。教师通过以多媒体或网络平台等形式给出案例的基本案情后,应注重引导学生关注案情的积极性,并结合法治的基本知识点,给出几个大方向的问题启发引导,如案例背后的法治思维问题,要求每位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询案例中的法律知识点,探知案例中的法律问题,找出相关法律知识点,如人权保障和正当程序等,记录疑惑之处,为下一个环节的讨论和庭审做好应对的准备。这种做法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

第二,课堂案例讨论环节。

课堂案例讨论环节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并提高学生法律表达能力、论证能力和法律推理能力。在这个环节,教师要先根据学生自主学习中总结的法律问题的相似性,将学生进行分组,一般以8-10人为一个小组,采用小组研讨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们畅所欲言,在充分讨论交流中发现和解决法律问题。如针对案例中的法律至上、权力制约、公平正义、人权保障和正当程序等知识点进行思考的同学,分别组合成小组。学生要利用自己查询搜集到的有关案情和法律知识材料来进行论证问题,说服其他同学,并提出自己的法律观点。这个环节教师主要起到组织者的作用,在分组后教师要巡视各个小组,鼓励学生结合案情进行推理与提问,引导学生在合理的课堂时间内给出一定的交流讨论结果,并最终听取各个分组代表的案例讨论汇报。

第三,模拟法庭审理环节。

在小组案例讨论的基础上,由各组选出代表,扮演模拟法庭中的各个法律角色,如法官、公诉人、被告、证人等,展开模拟法庭的调查、辩论和裁决等审理实践环节。这个环节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学生自主学习法庭审理中的程序规则,准备法庭审理中的诉讼文书、辩护词等法律文书,并展开课余的模拟法庭审理演练,在课堂模拟法庭中充分展示其法律表达能力、临场应变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法律论证能力。尤其在法庭辩论阶段,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灵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结合案例的播放过程,教师可以情景假设某一庭审过程,引导学生代表围绕案例中的法律问题展开模拟法庭审理的设计和演练,运用“公平正义”“正当程序”等法治理念进行法律推理,最终实现在课堂上展现一场精彩的模拟法庭。

第四,教师总结点评环节。

通过课堂案例讨论环节和模拟法庭审理环节,同学们基本上对案例中的主要法律问题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这时就需要教师及时进行总结和点评,这也是案例教学的关键环节。教师要指出学生在资料搜集、案例讨论和模拟法庭审理等环节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值得表扬的地方,做好对学生培养法治思维的讲解,引导学生积极掌握“基础”课法治教育的教学内容。同时,针对社会舆情的各种正负面的信息,教师应从正能量的效果加以正确积极的引导。

三、“基础”课法治教育案例教学组织中的注意要点

选用典型的案例,展开“基础”课法治教育的案例教学,应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第一,在教学培养目标方面,“基础”课法治教育的案例教学应实现培养学生知识、情感和行为“三位一体”的法治理念。

一切教学法包括案例教学法在内,都是实现教学目标所采取的手段和途径。方法服务于内容,案例是为了揭示理论,它是提升课堂效果的手段而不是目的,不能舍本逐末,以手段代目的,为了方法而方法[2]。因此,在“基础”课法治教育的案例教学中,不能为了案例而讲案例,而要实现培养学生法治理念的知识、情感和行为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

从知识层面上看,教师在案例教学中要进行对法治知识点的法理解析。如2015年修订版“基础”教材从法律至上、权力制约、公平正义、人权保障和正当程序五个方面来概括法治思维的基本特征,其学理基础是将法律、权力、价值、权利和程序视为治国理政的五个基本要素。因此,“基础”课教师要在案例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充分挖掘案例中有关法律、权力、价值、权利和程序等五个要素上的法治知识点问题。

从情感层面上看,教师在案例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在案例交流、辩论和分析法律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学法遵法守法用法”的法治情感,坚定学生深层次的“认同法治、尊重法治”的法治态度,最终实现以法治信仰作为培养学生法治理念的高境界要求。

从行为层面上看,教师在案例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发现法律问题能力、进行法律辩论和推理能力、表达和沟通能力以及解决案例中法律问题的能力等,并在法治实践能力的培养中,真正使“基础”课法治教育中的法治理念知识内修于心,外显于行。

第二,在教学原则方面,“基础”课法治教育的案例教学组织中应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教师在“基础”课法治教育的整个案例教学过程中,主要是组织、引导学生围绕教学目的开展案例分析、讨论活动。而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要自主学习,查阅相关法律法规,搜集并整理有关材料,针对案例所涉及的法律问题,设计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充分论证其合理合法性和操作可行性。这将加深学生对相关法治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有助于学生法治理念的培养。

第三,在教学导向方面,“基础”课法治教育的案例教学中老师应正确解读案例,实现正能量价值观的教学导向。

如果说,在案例教学法的运用中,典型案例的正确选择是前提,那么,案例的正面解读则是关键。案例中或多或少都存在着正面或负面的信息,只有正确地进行价值观的解读,才真正实现案例教学的教育效果。“基础”课法治教育中,教师应结合案例案情因素和社会舆情,给学生进行正能量的说理和引导,及时消除负面信息带给学生的负能量感受,从而引导学生以积极、正确的态度看待司法公正和培育法治理念。

总之,以典型案例导入,通过查询资料、案例讨论和模拟法庭审理等递进式教学组织活动,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在灵活生动的案例教学中实现“基础”课法治教育的教学目标,使典型案例与法治课程的基本知识点融为一体,使案例相关人员与学生的法治情感融为一体,使案例解析与学生法治理念融为一体,从知识、情感和行为三个层面实现“基础”课法治教育的知识理解、法治情感的体验和法治理念的培养。在建设“法治中国”的大背景下,“基础”课法治教育也要与时俱进,积极培育学生学会用法治思维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把法治理念融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而提升其自身的法律修养。

参考文献:

典型教育教学案例篇8

关键词:管理素质教育观案例教学案例选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b)-0093-02

当代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加强大学生管理素质教育是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为了强化未来管理者管理素质教育,各个高等院校越来越重视管理素质教育,《管理学》作为管理素质教育的基础课程,有利于强化大学生管理理论知识,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管理技能,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管理理念,有利于形成大学生正确的管理态度。因此,高校教师应该根据时代的变化进行一些列的改革,包括课程内容体系的重建、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的改革,探索符合管理素质培养规律的教学模式,更新当代大学生的管理理论知识,提升其管理综合能力和水平。

在这种教育观的影响下,管理学教学的方式也相应的发生改变,于是,案例教学成为管理学教学中的一个主要方法。它与传统教学方式完全不同的教学方法。它将原有的教学经验作为课程资源纳入课堂,学生在案例的讨论、角色的扮演中,对管理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其实践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锻炼。

1管理学案例教学中案例选择常见的问题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经常会面临一个常见现象,就是学生面对一个案例往往不知如何下手。在理论依据的选择漫无头绪的时候,学生一般会根据自身生活经验凭直觉入手,使得案例教学的实际意义大打则扣。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案例选择出现了问题。案例选择直接决定了案例教学成功与否。案例选择不科学,不仅削弱学生学习积极性,而且限制了学生思考。案例选择常见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案例选择缺乏系统性

传统的案例教学虽然也关注案例选择,但是没有从案例组合的角度来选择案例。学生不能系统认识和把握,降低了学生学习兴趣。在管理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注重单个案例的选择,但是对课程案例缺乏系统思考,不能将单个的案例有机地组合起来。在有的教材虽然考虑了案例的组合问题,但是各个案例之间、案例与理论知识之间缺乏内在的关联性。所以呈现给学生的是单个的、分散的几乎没有关联的案例。

1.2案例选择脱离实际

常见的案例教学容易脱离实际,既没有充分考虑教学对象缺乏实践经验,也没有联系我国实际国情,有的与教学知识也没有紧密联系。在管理学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引用现成的西方案例,脱离了国情、文化、法律及制度环境。有的教师引用经典大型综合案例,完全不顾学生的感受,学生不知所措,根本不可能思考讨论,导致案例教学困难重重。

1.3案例选择过于陈旧

在案例教学中还有一个常见现象就是选择的案例过于成旧,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不到教学效果。在管理学案例教学过程中,有的教材还在使用上个世纪的案例,虽然说有些知识点原理是相同的,但是由于案例不新颖难有吸引力,学生看到过时的案例会觉得索然无味,同时,案例所处的时代环境特征不同,根本就无法实现案例的教学目的和效果。

1.4案例选择数量不足

教师在案例教学中,符合标准的案例数量不够。在管理学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保证案例教学的教学效果,既要考虑教学的整体进度安排,还要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同时还得兼顾案例自身实用性。考虑到众多的影响因素,可供选择使用的案例就会受到限制,导致案例选择数量严重不足。

2管理学案例教学中案例选择的标准

案例选择的标准决定了案例的质量,关于管理学案例教学中案例选择的标准,国内外不同学者看法不尽相同。在罗伯特・t・戈伦比威斯基(Robert.t.Golembiewski)看来,案例选择有四条标准:案例的现实性、案例的可操作性、案例的典型性、案例的实践性。国内管理案例库专家张丽华从单个案例的选择提出了三个标准:符合教学目标、难易适中、适用。这些观点所讨论的案例选择原则对案例教学中单个案例的选择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但是,在管理学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该重点关注案例的组合问题。总的来说,案例选择的标准应该包括:目标性、现实性、典型性、可操作性、新颖性、关联性。

2.1案例的目标性

管理学案例教学的目标是强化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有利于管理素质的培养。因此管理学案例的选择应针对具体的教学目标,围绕相关管理知识,既不能面面俱到,也不能滥竽充数。每个章节所选择的案例,必须与相关的理论知识直接相关,以利于学生对每一章节的难点和重点的理解。

2.2案例的现实性

案例必须符合客观实际,不仅要真实可靠,而且要贴近生活。管理学案例的选择,要接近现实生活,有血有肉,真实可靠,不能胡编乱造,同时案例要尽量从本地出发,贴近受教育者的现实生活。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案例,对学生来说更有吸引力和说服力,学生觉得更可信、容易理解。

2.3案例的典型性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选择的案例必须典型,具有代表性。案例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为了让案例很好地体现相关知识,必要的加工处理也是允许的。案例内容结合教学知识,提炼加工,做成经典案例。管理学经典案例,对学生来说能够举一反三、在实践中融会贯通,有利于管理素质的提升

2.4案例的操作性

管理学案例的选择必须具有可操作性。复杂的案例、西化的案例很容易让学生无所适从。管理学案例必须考虑学生没有经验的现实情况,选择一些简洁、条理分明、事件清晰的、贴近现实的、与理论知识直接相联系的小难度案例的案例。学生易于学习讨论,有利于提升学习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2.5案例的新颖性

陈旧的案例让人索然无味,新颖的案例让人兴趣盎然。所以管理学案例教学中必须选择反映社会热点焦点的全新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当然,管理领域也不乏经久不衰经典案例,但是选择经典案例时也要新的内涵,符合时代特色。一句话,管理学案例要与时俱进。

2.6案例的关联性

案例的关联性不仅是指案例与知识的关联,也指案例之间组合逻辑。在管理学案例教学中,将多个案例依据内在的逻辑关系组合成几个专题,案例之间内在的理论联系能够激发学生对案例学习的兴趣,比传统的单个分散案例教学更有说服力,教学效果更好。

3管理学案例教学中案例选择的方法

3.1总体教学规划

在管理学教学实践中,要找到现成的管理学教学案例并不是很难,但是对于教师来说,要保证管理学的教学实效性,需进行总体教学规划。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然后对教学的内容安排、重点难点的确立进行总体设计。教学案例的选择与安排,最终也是为了服务于教学目标。

案例的总体教学规划,不仅要考虑案例的位置、多少、大小、难易程度,还需从案例组合的角度进行系统思考。管理学案例教学,根据教材内容体系(总论、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可以分为六个专题,每个专题下的案例与所涉及的理论直接相关,每个专题之下的案例赋予内在的逻辑因果关系,这样学生就有可能去琢磨案例之间的内在关联,给了学生更大的思考空间。在具体案例安排上,每章每节应该有一个难易适中的开篇案例,学习之中,结合简洁的案例进行理论学习,经过理论学习之后,应该有一个相对难一些的案例强化理论的学习。虑到管理学教学对象都是没有实践经验的低年级大学生,每个专题、每个章节的案例都应该遵循由易到难、由短到长循序渐进的原则,案例教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3.2单个案例的选择

按照总体教学规划,教师需要针对具体内容单个案例的选择,教师首先要清楚通过该案例的讨论让学生学习或掌握什么等,然后再来具体筛选单个案例。单个案例的选择必须遵循现实、典型、新颖、可操作的原则,结合具体理论知识内容进行合理取舍。案例后面的问题,则应该围绕主要知识点,以便于学生分析思考。

单个案例的选择,不经要考虑具体内容结合简洁案例,而且每章每篇之后则需引入综合案例。简洁案例围绕具体的知识点,综合案例则要体现章节的主要知识,使抽象的理论寓于具体的案例之中。简洁案例应该源自生活、离大学生很近,而综合案例则应该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典型案例,通过简洁案例的讨论学习,使大学生掌握具体的理论知识。通过综合案例的分析讨论,使大学生有一个自主思考的空间,有利于挖掘学生潜能,强化知识的理解,从而提升大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强化大学生管理素质。

4结论

综上所述,管理学案例教学中,案例的选择不仅要考虑案例的位置、多少、大小、难易程度,还需从案例组合的角度进行系统思考。案例选择必须遵循目标性、现实性、典型性、可操作性、新颖性、关联性六个基本原则,能有效避免管理学教学过程中常见的问题。相对于传统的简单案例教学有更好的效果,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学生潜能,强化大学生管理素质。

参考文献

[1]顾建平.探讨和谐视角下的管理学案例教学模式[J].教育与职业,2007(9):78-79.

典型教育教学案例篇9

[关键词]案例视频教学法法学教育应用型

[中图分类号]C961;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5)01-0143-03

法学教育是一项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知识性与技能性相并重,以培养合格的具有坚定法律信仰、敏捷法律思维和较强实务技能的法律专业人才为目标的教育活动。归结起来,一是使法学专业学生掌握法律角色的参照系,懂得作为一名法律工作者(律师、检察官、法官等)在其所处的位置上对外观察问题的方法、观点以及独特的推理思维方式,二是把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优秀公民。[1]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广泛运用,利用多媒体教学在高校教育中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法学作为一种应用性较强的学科,案例教学法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为重要的法学教学法。然而,传统的案例教学法实践中存在着激发学生兴趣不足、案例介绍完整性和典型性不强、教学效果不明显等诸多弊端。如何通过案例视频化的教学模式弥补传统案例教学的缺陷,是法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和有益探索的方向。

一、案例视频教学法是实现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方法

卓越型法律人才培养计划是中央政法委和教育部于2011年联合的国家法学人才培养战略计划,将提高法律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我国高等法学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培养应用型和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是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重中之重。培养什么样法律人才和如何培养合格的法律人才,坚持厚基础、宽口径,强化学生法律职业伦理教育和实务创新能力的培养,促进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之间的深度衔接,是我国法学教育转型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因此法学课程关键在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法学专业知识的传播和解惑,更重要的是思维能力及法律实务技能的教育与培养。

(一)案例视频教学与传统案例教学

传统的案例教学法在法学教育实践中存在着诸多弊端。第一,学生的兴趣激励不足。课堂上讲授的案例一般是通过教师口述或用ppt文字等方式对案情进行介绍,上述案例的介绍和讲解只能让学生抽象的了解案情及判决结果,而不能全面的感知案件的整改过程,难以最大限度上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第二,传统案例选择的非典型性与非时代性。教师从案例教程教材中选用的案例通常是一些陈旧的案例,现实生活中公众广泛关注的热点事件和典型案例囿于教材的周期性往往难以引入分析,课堂讨论案例的非典型性和非代表性使得学生对时代性的案例缺乏了解和分析。传统案例教学法的上述缺陷和不足,使得不少案例教学过于形式化和呆板,或是为了强调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而生搬硬套某些陈旧案例,或是案例分析一知半解,没有充分考虑现实案例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使得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和案例分析方法的掌握不足,在遇到现实案件时往往无从下手。

(二)案例视频教学与其他实践型教学

近年来,“诊所法律教育”、“模拟法庭”等实践型教学方法已经成为我国法学教育改革的讨论重点与实验手段,开始不断在许多高校推行。但上述实践教学方法囿于受教育学生知识层次、场地、教师实践能力、资金等各方面的限制,无法作为一种常规性和高效性的教学方法运用于法学教学实践中,在整个法学教育改革中处于一种辅助地位。而案例视频教学法可以突破上述实践教学的条件限制,作为一种常规性的教学方法广泛运用于大部分课程教学实践中。

二、案例视频教学法在法学教育中的独特优势

视频案例教学方法是指在法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按照教学大纲和围绕教学内容,在互联网上精选案例视频短片,利用多媒体技术组织学生观看并指导学生深入分析、认真思考、积极讨论,以培养学生法律逻辑思维能力和提高学生分析、处理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种实现理论和实践有效结合的综合教学方法和手段。其相对于传统案例教学、“诊所法律教育”、“模拟法庭”等其他教学方法具有自身独特优势。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法律规范本身是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本身是抽象的,教师如果只是传授理论知识和逐条解说法律条文,教师主动讲学生被动听,学生的头脑只是“储存器”未能发挥想象的空间,这样的课堂气氛必然无法振作学生的精神,难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而案例视频教学法提供用声音、画面、案例故事等相结合的多媒体形式,把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给学生以新颖感和惊奇感,可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多种器官,使学生在课堂中保持高度的兴奋,使其注意力集中,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法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2],能使学生自始至终参与整个案例视频教学的过程。

(二)深化学生对知识理解

心理学家特雷奇勒(treicher)做过一个著名的心理实验,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个加起来就有94%,还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3]案例视频教学法通过视频的形式,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取的知识,在学生的头脑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因此,案例视频教学法不仅有利于知识的全面了解,而且更有利于知识的记忆和法律思维的培养。同时,教师所使用的视频案例都是现实生活的焦点问题和典型案例,有些还可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碰到的法律问题,学生本身对此已给予了较多的关注,更希望得到较为权威的法律分析,恰恰这些视频案例中大都穿插有法学专家学者的分析和见解。这样,通过活生生的案例,结合专家学者的分析和自己的理解,用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去解决实践中的法律问题,必然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法律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三)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

学习法律,主要是掌握如何运用法律知识去认识、分析和处理现实问题。[4]传统的教学法是“满堂灌”的传授理论知识,缺乏法律实务技能的实践,造成理论知识和实践相脱节,难以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案例视频教学法就是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真实的案例,组织学生对视频中案例进行学习、讨论,引导学生如何运用法律知识去认识、分析和处理现实问题。因此,案例视频教学法能够传授给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实现思维能力及法律实务技能的教育与培养。

(四)实现师生角色互换

教师在播放案例视频之前即讲授理论知识,如果教师有的放矢提出视频中相关的一些理论问题,在播放视频过程中或结束后与学生交流讨论,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出自己的观点,必然能形成热烈讨论的氛围,就能实现师生互动,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实现角色互换,即由传统的以教师为教学中心向学生为教学中心转变,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三、案例视频教学法在法学教育中的具体运用

案例视频教学法是将具体法律案例教学与多媒体教学有机结合的一种综合教学方法。教师在课程教学中把课前精心准备好的案例视频利用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中播放,然后引导学生对案情展开专业分析,在案例分析和讨论中不断学习法学理论知识,逐步厘清解决案例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能力,促成学生法学理论与法律实践应用能力相结合。在具体运用案例视频教学时,要注意视频案例的选择和在教学中的具体操作,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一)视频案例的选择

视频案例主要存在于中央电视台及地方电视台制作的法制栏目,如《今日说法》、《经济与法》、《法制在线》、《庭审现场》等。这些栏目里的案例具有真实性、典型性及很强的时效性,因此从这些栏目里选择视频案例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案例视频教学法以“案例”为素材,案例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意义,直接影响学生的兴趣性、积极性,关乎教学效果的优劣。

1.视频案例具有针对性。教材的内容是教师授课的基本依据,教师应当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选择案例进行课堂教学。第一层次是针对基础知识选择案例,这种案例的使用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对该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点进行深刻理解和牢固掌握,可适用于大一、大二的法学本科生进行民法学、刑法学等基础课程的学习;第二层次是针对法学课程中涉及多部门法知识综合运用的案例,这种案例的运用有助于培养综合运用多部门法学知识的能力,加强学生整体思维的训练和法学知识的综合灵活运用,可适用于大三法学本科生进行部分选修课程的学习;第三层次是涉及法学多个课程中多个知识点的案例,这种案例的使用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法律问题的能力,可适用于大四法学本科生进行应用型课程的学习。[5]

2.视频案例具有新颖性。即选择的视频案例应是近两年社会上新近发生的具有新颖性的案例。案例视频教学法是一种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只有选择那些最近发生的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的案例,才能激发学生的热情,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因为在给予这些案例高度关注讨论的人之中不乏知名的学者,学生可以参考学者的思路和建议,提高自己认识、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相比而言,那些陈旧过时的案例往往会因缺乏时代特色让学生产生“疏离感”,从而降低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选择案例时应尽量选用最新社会关注的焦点案例。

3.视频案件具有典型性和教育性。教师选择案例时既要注重选择正面的典型案例,也要选取一些反面的职业伦理案例以帮助学生职业伦理素养的养成。正面的案例能培养学生的法律信仰,反面的案例则能对学生起到警示的作用。[6]法学教育首先要把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优秀公民,不但要通过正面的案例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做”,而且要通过反面的案例让学生明确“不应该做什么”;其次,法学教育的本科生将来大多是一线的司法或法律实务工作者(律师、检察官、法官等),对他们法律信仰的培养直接关乎我国未来的司法公正及法治社会的真正建立。

(二)案例视频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具体操作

正确的组织实施是案例视频教学法成功的关键因素。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恰当的引入案例视频,通过观看案例视频了解案情后组织学生对案例中的问题进行讨论和课后交流。

1.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分为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教师不仅要根据上述原则慎重选好视频案例,同时要掌握视频播放的时间,适当的对案例视频进行剪辑,且更应当熟悉其内容和设计好在课堂上讨论的方案及要讨论的相关问题。同时学生也要进行课前预习和准备,学生应当在课前全面对所讲授的章节内容和知识点进行认真预习,了解该章节应掌握的重点和教学目标。

2.课堂操作

首先,教师讲授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在播放视频之前,教师应在规划的时间内将章节内容和基本理论全面而系统的串讲一遍,从而指出应掌握的知识点。学生在观看案例视频时,会自觉运用相关理论知识去分析案例,有的放矢而不是当作一般视频漫无目的的观看。

其次,合理控制案例视频播放时间。案例视频教学法作为一种常规的教学法,放置在课堂上进行常规教学使用,故选用的案例除了在内容上必须符合课堂教学外,在形式上还要控制其时间,视频播放时间最好设置在15分钟左右,最长的不宜超过25分钟。合理的视频时间安排能够充分保证在一节课堂教学中将理论知识讲解、视频案例播放、案例分析讨论等环节有序开展。

再次,案例分析和讨论。教师在案例分析和讨论环节应加强对学生方法和技巧的引导,将基础理论学习有效地融入案例分析中,培养学生的法律专业思维能力。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既要鼓励学生勇于参与讨论,又要按照实务技巧和规程进行训练,防止学生的讨论偏离中心和重点。一般的,视频案例中都穿插有法学专家或律师的分析与点评,在观摩与讨论过程中,学生便可以参照专家的分析并借助教师的启发,对自己的观点和认识做出评判,以此逐步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教师归纳总结。对每一节课的教学总结不仅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程序,也是案例视频教学能够达到预期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对于学生在案件分析和讨论过程中不同思路和各种观点,教师都应归纳总结,逐一客观公正的评价。对积极发言的学生给予充分肯定;对发言不够积极的学生,鼓励其增强自信,大胆的参与课堂的讨论。[7]教师通过归纳总结了解了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整体情况,学生对案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思路,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了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课后讨论和交流

部分学习热情较高、善于思考的学生虽然在课堂上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但仍然“意犹未尽”,可能对视频案例中的一些问题感到仍需更为清晰的认识。如果仅依靠其个人冥思苦想,缺乏教师的指导,很可能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最终走向极端。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在课后就视频案例中未彻底解决的问题进行更深一步的交流。交流的形式并不局限于面对面的交流,可以通过QQ群、微博等信息交流平台来开展。教师应积极关注课后交流平台中的讨论,并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启发。

[注释]

[1]张文显.法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7.

[2]危玉妹,危薇.视频案例教学:法律教学的新突破[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6(6):175-178.

[3]危玉妹,危薇.视频案例教学:法律教学的新突破[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6(6):175-179.

[4]许维安.法学教学中推行视频法律安立路教学法的探索[J].法制与社会,2010(10):240-241.

[5]宋高初.我国法律教学推行视频案例的设想[J].中国大学教学,2008(7):53-54.

典型教育教学案例篇10

[关键词]消防案例教学化学化学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4-0091-03

案例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有关基本知识和分析技术的基础上,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进行案例分析,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进一步提高其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正确的管理理念、工作作风、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的教学方式。化学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可以缩短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距离、可以丰富学生对化学原理的认识、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案例教学的特点

首先,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通过最具典型和代表的事例训练学生对信息的搜集、加工和整理能力,获得切合实际的解决方法。

其次,具有启发性。启发学生思考,达到最佳学习效果。

再次,具有针对性。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选取教学案例,加强教学针对性。

二、消防院校化学教学进行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结合消防教育为全国消防部队培养各层次人才的办学目的,在消防院校教学中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关系到教学内容是否同消防实践紧密相连,关系到培养出的学生能否满足消防部队对各层次人才的实际要求,关系到培养出的学生能否适应消防部队各层次实际任职的需要。

化学与消防科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化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为人们提供了消防的基本知识;化学基本理论的确立和应用为消防提供了理论基础;化学分析方法和化学仪器的运用为火灾事故调查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技术手段和依据;化学新型材料的出现增强了人类消防的能力;消防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对化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补充并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消防院校化学教学中结合消防案例的教学方法是一种寻找理论与实践恰当结合点的十分有效的教学方式,将化学课程内容中涉及的化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分析方法及技术和手段与在消防实践中发生的典型的火灾案例和危险化学品事故处置案例等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接触学习某些化学知识的同时,通过结合消防案例,可加深对物质性质及其火灾危险性的了解和掌握,明确不同的化学物质发生火灾时该如何选用以及选用何种灭火剂,危险化学品发生泄漏时选用什么洗消剂等等。而且通过真实的消防案例可以满足消防院校学生的发展需要,必将随着教学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向前发展。具体来讲:

(一)消防院校化学教学实行案例教学是消防教育的特点和目标的需要

高等消防教育是以公安现役部队职业为指向的高等教育,综合考虑了高等教育和军人职业与任职岗位的需要,非常符合国家与军队关于高等教育的改革思路。虽然从体制上和其他职业院校的性质不一样,但高等消防教育也会受到全国职业院校的办学特色和培养目标的影响。根据教育部提出的“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重素质的总体思路和《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等质量人才的意见》中指出的高等教育要突出办学特色的要求,以及“坚持教育为提高部队战斗力服务,适应军队现代化建设和军事战斗准备需要,适应军人职业和任职岗位需要”的要求以及公安部党委构建“大教育”、“大培训”格局的总要求,高等消防教育必须遵循高等教育基本规律,突出公安现役教育特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深化教学内容,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消防学科的综合性和消防工作的复杂性,要求学生必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专业知识,除了系统掌握外语、计算机及其它文化基础知识外,还必须掌握法律、燃烧理论、消防监督管理、灭火救援等消防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熟悉消防学科前沿知识和发展动态,在整体上有广度,在某一方面有深度。

(二)消防院校化学教学实行案例教学是培养消防人才的需要

面向21世纪,消防高等教育必须树立复合型人才、综合素质的概念,即通过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使学员的政治素质、军事素质、专业素质和管理素质协调发展;不仅注重对学员专业技术知识的传授,更强调综合知识和综合能力的学习和培养;不仅注重学员近期第一任职的适应水平,更强调为其未来发展积蓄一定的潜能。

消防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具有较强业务能力的人才。业务能力主要包括消防监督检查、建筑工程消防监督审核、易燃易爆危险品消防监督、城市消防规划建设管理、消防产品质量监督、火灾调查处理、火灾统计管理、消防行政处罚、消防技术装备的熟练使用、灭火救援技术战术以及组织协调能力等方面。

消防是一个综合学科,消防专业人才的知识和能力是一个综合型结构的组合。在构建课程体系时,要以邓小平理论为主线,深化两课教育改革,打牢政治理论基础;以自然科学知识为基础,打造全方位向消防技术辐射的文化课程体系;以消防业务知识为基础,打牢消防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科技知识的消防专业课程体系。

如何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思路、突破教学瓶颈,探索出培养消防部队基层各层次人才的教学方法,是值得每个工作在消防教育战线的人员去认真思考和深入研究的问题。

教学方法是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着教学工作的成败、教学效率的高低。新时期军校教育已经渐渐从过去单纯的学历教育转向职前教育,这是时代的需要也是体现教育的三个面向,是军校教育发展的总趋势。地方院校毕业生流向具有不确定性,而消防院校毕业生的流向是确定的。因此,消防院校培养人才的方向必须面向消防实际需求,能否培养适应消防实际发展和建设的需要是检验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如果我们的教学是闭门造车、就课本讲课本,理论脱离消防实际,只能得到不符合质量的产品――毕业生,对整个消防部队的战斗力将产生难以估量的负面影响。总的来说,结合消防案例进行化学教学是培养合格消防人才的关键因素之一。

(三)消防院校化学教学实行案例教学是当前消防工作对学生能力的要求

从消防部队所担负的任务和救援要求看,指挥员仅仅具备化学基础知识是难以胜任的。发生灾害事故时消防部队的首要任务是尽最大努力使事故损失最小化,使生命、财产损失尽可能降低。如:化工厂有火灾事故发生时,具体处置过程包括关阀断料、堵漏、稀释、燃烧、倒罐、灭火等措施,这时消防基层指挥员仅仅知道危险化学品的基本理化性质是绝对不够的,还必须具有化学灾害事故控制、灭火救援和化工工艺等方面的知识,可是在学校当前化学教学中,这些方面的知识基本是空白的。

消防基层指挥员要能胜任本职工作,必须具备更多当前学校《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教材中没有学习和接触的知识。如:2000年3月17日,江苏化工农药集团有限公司有机化工三厂氯化苯车间发生火灾,扑救中51名消防官兵在灭火中受伤,其中大部分受伤的官兵是被流淌到地上复燃的液体苯灼伤的。指挥员指挥失误也是造成多人受伤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个非常典型的事例给了我们一个非常明确的结论:若指挥员仅仅是知道了苯的理化性质,就去处理危险化学品灾害事故远远不够的,不但要了解危险化学品的危害,还必须知道如何避免危害的发生。从科学处置规程来看处置苯类危险化学品灾害事故,当苯类物质发生火灾进行扑救时,对扑救后的污水应该用抗溶性泡沫进行覆盖,减小蒸气挥发速度,避免蒸气发生爆炸、燃烧,不知何种原因现场指战员并没有采取相应措施,从而酿成了巨大人员伤亡事故。在这起苯类物质火灾事故扑救的指挥员中就有消防院校刚毕业的学生,这就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消防院校培养的学生在危险化学品灾害事故处置方面能力的不足。可见结合消防案例进行化学教学的巨大现实意义。

三、教学案例的组织与实施

一般可将案例教学实施分为课前准备案例选编阶段、分析阶段和评价阶段。

(一)案例选编

第一,案例必须从实际中来,尽可能真实、生动。

第二,案例必须精练。选择的案例数量不能多,不能不加选择大量地罗列案例,只能选择那些高质量的少数典型案例。

第三,案例必须典型。

第四,案例必须有针对性。应该针对所讲的教育规律、当前的教育实际和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接受能力来选择和编排案例。

第五,案例必须有系统性。在公共教育学中运用的所有案例都应该相互联系,由简单到复杂,分层次地有序地编排。

(二)案例分析

分析案例的关键是学生和教师共同努力,把案例中的内容与相应的一条或几条教育理论连接起来。对于同一案例,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学生只能找到浅层的信息,而有的学生则能得出本质的结论。教师要引导学生抽丝剥茧,剥去案例非本质的细节,揭示其内部特征以及案例与教育内容之间的必然联系。

(三)案例评论

是对案例分析的总结,一般由教师来完成。教师在此指出学生分析案例的成绩和不足之处,进行补充与提高性总结。

四、消防教育的化学教学案例选编遵循的原则

第一,掌握相关理论。深入研究案例,思考所选择的案例涉及的相关教育教学基本原理,明确教学要涉及哪些基本理论观点,其中哪些又特别重要,最适合引进什么理论来进行深入讨论;如何引导学生在思考学习案例的同时,学习和掌握相关的理论、概念以及技能等等。

第二,了解学生。案例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学生的参与程度,除与学生本身有关外,教师的有效引导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案例教学准备过程中,教师必须熟悉和了解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的量和程度。消防院校的学生既有来自地方高中的毕业生,也有来自消防部队一线的战士。来自地方高中的学生基础较好,但对于化学和消防的关联知之甚少;来自边防部队一线的战士入学前在基层消防部队听说过或者经历过化学在消防工作中的某些应用,知道化学知识对于消防部队的确挺重要的,但实际达到高中毕业水平的数量较少,化学知识的储备较少,学习化学的能力比较薄弱。综上,教师若是过多地教授理论,就教学而教学,必然很难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势必导致化学知识掌握不好,化学教学效果差,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因此,化学教学中结合消防案例的教学方法不仅能提高化学教学效果,而且会使学生将来在防火、灭火、抢险救援中能有效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进行防火监督、火灾扑救和危险化学品事故处置,进而大幅提高消防院校培养人才的质量。但对上述两类学生必须区别对待和进行案例差异化准备。

第三,仔细筛选火因鉴定、火灾分析、防灭火和危险化学品事故典型事例,建好案例库。要根据化学课程实际教学情况和要求内容挑选典型消防事例,整体教学效果能否得到保证,案例选择恰当与否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如案例选编所示原则,结合消防实际,消防院校化学教学案例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

其一,针对性。首先确定相应课次教学目标后,再根据教学目标去选择适当的教学案例,使之有助于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并能运用所学化学知识去进行火灾扑救和危险化学品事故处置,以实现传授知识、增强学生任职能力的教学目标。

其次,考虑案例与教学内容的相关性,所采用的消防案例与课堂教学所涉及的理论观点或相关主题的内在联系,突出案例中火灾扑救、火灾原因调查、危险化学品事故处置等与所讲理论的关联度,使案例真正为教学服务。

再次,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和经验积累的情况,案例中涉及的化学知识最好是学生已经学过和掌握的内容,便于学生接受。

其二,典型性。一是指案例中所陈述的内容应该是火灾扑救和危险化学品事故处置中发生的事实,其基本情节不能虚构。二是指所选的案例必须反映同类火灾扑救和危险化学品事故处置的特性,能运用化学的相关内容或理论知识对其进行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最满意的方案,便于学生掌握有普遍意义的化学知识,使他们在实际运用时,能举一反三。

其三,难易适中。既要考虑教师对该案例涉及的化学知识,又要考虑学生所拥有的相关理论知识背景和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

其四,篇幅简短适中。由于受课堂时间以及相关理论的学习等因素的限制,不宜选择篇幅过长、环节过多、信息过量的案例。

第四,教师必须将案例弄精弄透。要做到对案例所涉及的信息了然于胸,信手拈来。

第五,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主要包括确定案例教学的重点、难点以及拟定具体的课堂案例教学计划等。除此之外,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还包括精心布置学生预习、合理分配课堂教学时间、制定板书计划、拟定提问者名单以及确定开始和结束的方式等。

[参考文献]

[1]耿.化学教学案例初探[J].化学教育,2001,(4):10-11.

[2]高洪泽.化学在消防中的基础地位探析[J].武警学院学报,2002,18(2):9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