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财务管理概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0:33:25

农村财务管理概念篇1

关键词:村民自治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律关系

一、法律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性质及职能定位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这一概念以法律形式出现,最早是在1982年《宪法》第8条中,1991年党的十三届八中全会又将其称之为乡村集体经济组织,现行《宪法》等法律法规中则规范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为解决在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去”和“留”矛盾,又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进行股份合作制改革。然而,时至今日,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内涵、性质及职能定位,无论是法律或是学术界,尚未有统一、明确和具体的界定,由于缺乏专门法律规定,目前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了解,主要是从宪法或相关法律法规、文件中获得。分析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宪法和法律已涉及到该组织的概念。如《宪法》第8条第l款规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农村中的生产、供销、信用、消费等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从本款中规定与现实中农村土地承包的作法相比较,似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主要是指以土地为依托、以土地的集体所有为纽带、以农民为成员的“村组织”,该村组织既区别于村民委员会,也区别于农村中的生产、供销、信用、消费等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组织。二是公有制性质的经济组织,它以公有制为基础,以土地为主要生产资料,围绕土地产权推进,是公有经济在农村的重要体现形式之一。三是具有民事法律主体资格的其他社会组织,对本组织内农民集体所有的资产享有管理权和经营权的职能及权限。

二、对村民自治组织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律定位分析

(一)两者概念模糊,定性不准

实践中,村委会作为村民自治组织最重要的表现形式,承担的角色等同于村民自治组织,村民自治是在村委会组织法的规范下进行的,认为村民自治组织就是村民委员会。其实,村民自治组织不仅包括村委会,还包括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等。之所以将自治组织和村委会混为一谈,是特定法律环境、社会背景、理论背景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也是农村基层民主实践相对不足的表现。重新定位村民自治组织的概念,已成为进一步理清其职责,处理好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关系问题的前提。据统计,我国涉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法律文件近3000部,尽管多部法律法规多处涉及这一法律概念,但均未对其有明确定性,缺乏专门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以至于在一个村是否存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无论理论上还是法律上,并不清楚。

(二)由于自治权力影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运行机制不健全

村民自治组织因基层政权的委托,享有一定行政管理权,但行政权本身具有侵益性,村民自治组织常常僭越其公共事务管理的职权而代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职能,致使绝大部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没有独立发挥作用,缺乏良好的运行机制,缺乏正常运行所必需的自主决策、经营管理及监督维护机制,无法正确行使财产管理权和经营权,许多地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处于名存实亡的境地。2010年10月新修订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虽然一方面明确了村委会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职能,应当尊重集体经济组织经济活动自,但另一方面却规定村委会管理本村属于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和其他财产。

三、明确村民自治组织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关系的思考

(一)明确各自内涵

为解决目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定义五花八门的的现象,在立法中,应考虑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的历史继承性、现在股份合作制改革的实践以及部分地方的立法经验,在此基础上综合概括出来。可以这样定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它是在农村集体所有制基础上建立的,以行政村为单位,以土地为核心的集体生产资料所有权的代表者,是农村集体经济的组织载体,是与村民委员会并列的经济组织实体。村民自治组织不是政权组织,尽管接受委托办理某些事务,但是以乡镇府的名义办理,是一种行政委托关系,不是直接行使行政权。所管理的村事务,法律已明确为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因此我们可以考虑将村民自治组织的定义界定为,是指依法办理与村民利益相关的村内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协助基层政权办理部分委托事务,实现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发展的组织。

(二)明确各自职责和权限

村民自治组织和集体经济组织的职能是完全不同的。前者是农村公共事务管理者,而后者则是农村集体经济的经营者,两者的性质、宗旨都是不同的。作为公共事务者,村民自治组织受村民授权,它的宗旨是从事公益事务,不具有营利性,不承担市场风险。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它拥有农村集体资产,其目的是用集体资产实现农民的生产和福利,会开展经营活动并承担一定的市场风险,它与村民自治组织不应当存在管理与服从的隶属关系。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经济组织,其法人财产完全按市场法则运作,有其独立的运营模式;村民自治组织是准行政组织,其运行遵循政治规则,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村民自治组织以服务村民、贯彻执行党和政府的政策法规为目标,二者是各自独立的组织。因此应修改《村委会组织法》第五条中规定,删除村民自治组织有经济职能的规定。

农村财务管理概念篇2

关键词:农村财务监管信息技术应用思路发展分析

财务监管主要包括财务的管理和监督,它是农村建设以及管理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同时也是农村建设与管理中的重点和难点,对于农村地区的建设发展以及农民生活水平的提升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影响。近年来,随着农村建设的不断发展和提升以及国家对于农村问题重视程度逐渐加深,另一方面,在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推动下,农村财务管理也逐渐实现了信息化,因此,进行农村财务监管及其发展变化的分析研究,其作用意义更为突出。下文通过对于农村财务监管内容概念的分析总结,结合农村财务监管的实际情况,对信息技术在农村财务监管中的具体应用进行分析研究,以促进农村财务监管的发展提升,推动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

一、农村财务监管及其现状问题分析

农村财务监管是农村建设与管理的重要一部分,它主要是通过对于农村资金以及资金运作过程中形成的各方面联系的监督管理,实现农村建设与管理的提升发展,由于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比较落后,而农村财务监管又关系着农村资金的建设与管理,因此在农村建设与管理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意义。另一方面,农村建设作为国家经济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构成部分,其建设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国家经济建设与发展的水平,因此农村财务监管对于国家经济建设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它也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在社会建设与国家经济发展、农村建设中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结合当前农村地区财务监管开展的实际情况,还存在着相对较多的问题和不足是农村财务监管发展提升的重要制约因素。首先,农村财务监管问题主要体现在监管力度不严上,结合农村的财务监管现状来看,很多农村地区的财务监管制度如同虚设,财务监管过程中存在着较多的违法乱纪现象,像村干部包揽会计职务等现象仍然存在,对于农村财务监管的提升发展都有着很大的制约。其次,农村财务监管中资管的管理比较混乱,进行财务监管的工作人员业务素质相对较低等,都是影响和制约农村财务监管发展提升的重要因素和问题。此外,农村财务监管中,财务账目的真实性较差,财务公开缺乏,财务监管中弄虚作假、避轻就重现象比较严重等,都导致农村财务监管的真实性缺乏,影响财务监管的提升发展,缺乏相应的制度措施进行改善,是农村财务监管迫切需要解决和改善的内容现状。

二、信息技术在农村财务监管中的应用分析

结合上述对于农村财务监管意义及其现状问题的分析,随着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不断推进,为解决农村财务监管问题,促进农村财务监管的发展提升,在农村建设管理中引进相应的信息技术,设计构建农村财务监管信息化系统,实现农村财务监管的信息化与制度化,是避免问题、改善现状、促进农村财务监管发展提升的有效措施。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农村财务监管的信息化建设与应用中,首先应注意对于农村的财务会计核算制度进行规范完善,通过构建农村财务监管的网络信息系统,实现财务监管中传统手工记账向信息记账上过度,并在财务内容核算上从人工核算朝着电算化方向应用实现,向农村地区派出专业的财务会计人员,实现农村资金流转与财务核算管理的专业化,并通过村级设置财务监管服务中心,实现财务核算管理的监督,从而保证农村财务监管的规范化、统一化和制度化、真实化,提升农村财务监管的发展水平。其次,在进行农村财务监管的信息化建设与应用中,还应注意通过建立农村财务监管的网络信息系统,实现农村财务变化的公开管理,以保证农村财务监管中的民主化。通过建立统一有效的农村财务监管网络信息系统,通过统一有效的农村财务监管公开模式,实现农村财务流动的客观性、详细性以及公开性、真实性、全面性的管理与监督实施,避免农村财务监管中的弄虚作假以及避轻就重问题发生,保证农村财务监管的民主化与真实性。最后,在农村财务监管中通过建立网络信息系统,实现农村财务监管的信息化,还能够促进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强化提升,对于节约不必要的农村财务支出有着积极作用和意义。此外,通过农村财务监管信息化的建设与应用,还能够通过网络信息系统实现农村财务监督与管理中的资源信息共享,加强各部门之间的监督与协调,对于促进农村财务监管的发展提升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和意义,对于农村建设与发展也能够提供相应的数据和信息支撑,有利于促进农村建设的快速发展。

三、结束语

总之,农村财务监管作为农村建设的重要一部分,对于农村地区的建设发展以及国家经济水平的提升、社会经济建设发展和谐化程度等,都有着较为突出的作用和影响,是现代化建设与发展中研究和关注的重要内容,值得给予研究和关注。

参考文献:

[1]张筑平,吴宗建,袁忠勇,孙雯.贵州农村村级经济与财务结构调整分析:基于贵州农村固定观察点的调查[J].贵州农业科学,2011

农村财务管理概念篇3

关键词:农村集体资产;概念;措施

中图分类号:F321.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1-0-01

一、农村集体资产的概念、范围与归属

1.农村集体资产的概念。资产的概念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含义。狭义的资产与会计学中的财产含义大体相同。它是指作为生产要素投入到生产经营活动中的财产,包括由于过去的活动形成的,现时拥有的能够以货币计量的,并且在未来能够产生效益的经济资源。这类资产一般称为经营性资产,其特点是具有增值的要求。广义的资产既包括经营性资产,还包括非经营性资产和其他经济资源。

2.农村集体资产的范围。农村集体资产包括经营性资产、非经营性资产和资源性资产。所谓经营性资产,是指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事业单位占有、使用的集体资产。所谓非经营性资产,是指非生产经营单位如行政、事业单位占有、使用的农村集体资产。所谓资源性资产,是指法律规定为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山岭、荒地、水面、林木等自然资源。

3.农村集体资产的归属。根据我国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拥有的集体资产,归农村范围内全体农民集体所有,由镇(乡)、村民大会[镇(乡)、村民代表会议]或者代表镇(乡)、村民的集体经济组织行使集体资产的所有权。法律还规定,农村集体资产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平调、侵占、哄抢和私分。根据上述规定,农村集体资产归村范围内全体农民集体所有,由镇(乡)、村民代表大会或者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行使集体资产的所有权。

二、农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管理的内容和要求

1.产权管理。加强农村集体资产产权管理,首先要依法确认和维护集体经济组织的财产所有权,这样才能保障集体经济组织对集体资产的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分权。为此,农村集体资产的产权管理必须逐步形成制度化、规范化。

1.1产权登记。产权登记的对象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二是占有、使用农村集体资产的企业和单位。这些组织和单位进行产权登记的前提条件是必须经过清产核资和产权界定,彻底把集体资产家底和所有权归属搞清楚。产权登记分为初始产权登记、变动产权登记和注销产权登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对占有、使用集体资产的企业、单位均要按照规定办理产权登记手续。

1.2产权登记年度检查。这是检查掌握产权登记情况和集体资产增减变动情况,加强农村集体资产产权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年检的对象与产权登记的对象相同。检查的内容为:一是产权登记办理情况;二是资产所有者权益变化情况;三是集体资金收缴、使用情况等。

1.3产权流转管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体资产产权以各种形式流转是经常发生的。产权流转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盘活资产存量,促进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流转形式大体有拍卖、出售、转让和兼并等。

2.集体资产经营责任管理。认真抓好和切实改善农村集体资产经营,努力提高集体资产的营运效率和效益,争取集体资产增值的最大化,是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重要内容和根本目的。从当前实际情况看,抓好和改善农村集体资产经营,重点要落实以下三项资产经营责任管理:

2.1投资责任管理。投资项目一经确定,要明确专人负责,对工程设计、土建、选购设备、工程进度、质量等都要建立责任制,工程完工后及时组织审计。

2.2资产占用责任管理。要根据农村集体资产的不同经营方式,分别建立相应的资产占用和经营责任制,强化对责任人的考核,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

2.3待处理资产盘活、利用的责任管理。通过清产核资和企业改革,目前还有一定数额的闲置和待处理资产,必须落实责任抓紧处理,避免和减少损失。为此,一要全面清理,登记造册,掌握实数;二要明确分工,责任到人,把盘活这部分资产的任务、时间、措施落到实处。

三、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措施

1.健全管理机构。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尚不十分健全之前,农村应建立、健全集体资产管理机构。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责是:制定和实施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各项制度;审查批准财务年度预、决算;掌握集体资产经营、管理状况并作出对策;研究决定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特别是集体资金收缴、使用管理中的重大问题等。

2.规范会计核算。这是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基础性工作。为此,要严格按照《会计法》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规范核算,并定期开展财务汇审活动,杜绝记账不及时、呆死账长期不报损、会计科目设置不规范、审批手续不全等问题的发生。同时,根据改革形势的变化,认真改进完善,确保核算规范。

3.落实工作重点。根据目前集体资产管理的现状,要重点抓好以下三项工作:一要在资产流转过程中,必须严格把好资产评估关,防止集体资产的流失。二要认真处理待处理资产。这部分资产如不抓紧处理,将会受到损失,一定要认真排队,全面清理,落实专人,组织处理。

4.建立审计制度。镇(乡)级集体资产管理机构要依照有关政策、法规,建立审计制度,认真抓好农村干部离任审计,热点问题专项审计,专案审计等工作,切实维护农村集体利益,防止农村集体资产流失。

5.强化民主监督。组织农民参与管理和监督,既是基层民主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管好农村集体资产的有力措施。对财务公开的内容,要突出集体资产增减变动情况及其原因的分析,并要增强集体资金收缴、使用情况的真实性和透明度,以更好地接受群众监督,依靠群众把农村集体资产管好。

6.实行增值考核。农村集体组织将集体所有的资产发包给承包人经营时,要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在农村干部的报酬考核中,应把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指标量化,纳入考核意见,明确职责。不断强化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手段和措施。这样才能有效地防止农村集体资产流失,确保农村集体资产实现保值增值,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钟甫宁.世纪之交的中国农村经济[m].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

[2]李延龄.农业综合开发[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3]张佑才.实现农业综合开发的历史性转变[J].中国农村经济,2000(2).

农村财务管理概念篇4

论文关键词村民自治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律关系

一、法律对村民自治组织的性质及职能定位

关于村民自治组织的法律,既有《宪法》,又有《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民法通则》、《农业法》、《土地管理法》、《物权法》等。《宪法》第111条规定:“城市和农村按居民居住地区设立的居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2条规定:“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村民委员会办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向人民政府反映村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这两部作为目前涉及村民自治组织的最重要法律,都将村民委员会性质定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明确村民群众可以通过这一组织直接参与公共事务管理。《宪法》限定村民自治组织的区域范围是村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村民自治组织不能逾越“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对象范围,是对宪法规定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具体化,并且明确了村民自治组织采用的是四种行使自治权的方式。《民法通则》、《农业法》、《土地管理法》都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依法属于村民集体所有的,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委员会经营、管理”;《物权法》第60条规定:“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的,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委员会代表集体行使所有权”等都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民委员会职能并列为两个相互独立的村级组织。因此,相关法律均明确了村委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这一特性,并赋予了村民自治组织相应的职权:即要求村民自治组织只能是依法办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向人民政府反映村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充当的是公益人、仲裁人、守夜人和中介人的角色,既不能超越国家公权力的界限,也不能越过村民私权利的屏障。

二、法律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性质及职能定位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这一概念以法律形式出现,最早是在1982年《宪法》第8条中,1991年党的十三届八中全会又将其称之为乡村集体经济组织,现行《宪法》等法律法规中则规范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为解决在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去”和“留”矛盾,又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进行股份合作制改革。然而,时至今日,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内涵、性质及职能定位,无论是法律或是学术界,尚未有统一、明确和具体的界定,由于缺乏专门法律规定,目前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了解,主要是从宪法或相关法律法规、文件中获得。分析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宪法和法律已涉及到该组织的概念。如《宪法》第8条第l款规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农村中的生产、供销、信用、消费等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从本款中规定与现实中农村土地承包的作法相比较,似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主要是指以土地为依托、以土地的集体所有为纽带、以农民为成员的“村组织”,该村组织既区别于村民委员会,也区别于农村中的生产、供销、信用、消费等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组织。二是公有制性质的经济组织,它以公有制为基础,以土地为主要生产资料,围绕土地产权推进,是公有经济在农村的重要体现形式之一。三是具有民事法律主体资格的其他社会组织,对本组织内农民集体所有的资产享有管理权和经营权的职能及权限。如《宪法》第17条“……集体经济组织实行民主管理,决定经营管理的重大问题。”《农业法》第10条规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依法管理集体资产……”又如《民法通则》第74条规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集体资产包括:法律规定为集体所有的土地……”规定了权限范围。四是重合于村民自治组织,它超越了单纯经济组织属性,还承担着社会管理和服务的职能,带有综合性组织的特点。如按照《宪法》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村民自治组织是同一机构,即两块牌子,一套人马,职能重叠,具有“政社合一性”。

三、对村民自治组织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律定位分析

(一)两者概念模糊,定性不准

实践中,村委会作为村民自治组织最重要的表现形式,承担的角色等同于村民自治组织,村民自治是在村委会组织法的规范下进行的,认为村民自治组织就是村民委员会。其实,村民自治组织不仅包括村委会,还包括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等。之所以将自治组织和村委会混为一谈,是特定法律环境、社会背景、理论背景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也是农村基层民主实践相对不足的表现。重新定位村民自治组织的概念,已成为进一步理清其职责,处理好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关系问题的前提。据统计,我国涉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法律文件近3000部,尽管多部法律法规多处涉及这一法律概念,但均未对其有明确定性,缺乏专门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以至于在一个村是否存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无论理论上还是法律上,并不清楚。

(二)由于自治权力影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运行机制不健全

村民自治组织因基层政权的委托,享有一定行政管理权,但行政权本身具有侵益性,村民自治组织常常僭越其公共事务管理的职权而代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职能,致使绝大部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没有独立发挥作用,缺乏良好的运行机制,缺乏正常运行所必需的自主决策、经营管理及监督维护机制,无法正确行使财产管理权和经营权,许多地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处于名存实亡的境地。2010年10月新修订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虽然一方面明确了村委会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职能,应当尊重集体经济组织经济活动自主权,但另一方面却规定村委会管理本村属于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和其他财产。

(三)两者法人地位不明确

宪法中多次出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这一名称,显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一类法律主体,但是主体身份如何?究竟是法人还是其他组织?法律并未明确规定,只是在湖北省和浙江省的地方性法规中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确定为法人。尽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作为一类法律主体的地位是毫无疑问的,但是,由于法律对其设立、变更、终止、机构设置及功能等方面规定的缺失,导致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法人地位受到其他市场主体的质疑。其结果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无法与其他经济主体签订合同,只好以村民自治组织的名义参与经济活动,无法办理资产产权证明,限制了对其资产的经营管理能力。近些年,广东、浙江等农村集体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在谋求自身合法地位方面进行了广泛探索,但均未摆脱“政社合一”的经营模式,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法人地位模糊混乱,直接影响到村民自治功能的实现。

四、明确村民自治组织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关系的思考

(一)明确各自内涵

为解决目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定义五花八门的的现象,在立法中,应考虑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的历史继承性、现在股份合作制改革的实践以及部分地方的立法经验,在此基础上综合概括出来。可以这样定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它是在农村集体所有制基础上建立的,以行政村为单位,以土地为核心的集体生产资料所有权的代表者,是农村集体经济的组织载体,是与村民委员会并列的经济组织实体。村民自治组织不是政权组织,尽管接受委托办理某些事务,但是以乡镇府的名义办理,是一种行政委托关系,不是直接行使行政权。所管理的村事务,法律已明确为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因此我们可以考虑将村民自治组织的定义界定为,是指依法办理与村民利益相关的村内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协助基层政权办理部分委托事务,实现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发展的组织。

(二)明确各自职责和权限

村民自治组织和集体经济组织的职能是完全不同的。前者是农村公共事务管理者,而后者则是农村集体经济的经营者,两者的性质、宗旨都是不同的。作为公共事务者,村民自治组织受村民授权,它的宗旨是从事公益事务,不具有营利性,不承担市场风险。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它拥有农村集体资产,其目的是用集体资产实现农民的生产和福利,会开展经营活动并承担一定的市场风险,它与村民自治组织不应当存在管理与服从的隶属关系。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经济组织,其法人财产完全按市场法则运作,有其独立的运营模式;村民自治组织是准行政组织,其运行遵循政治规则,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村民自治组织以服务村民、贯彻执行党和政府的政策法规为目标,二者是各自独立的组织。因此应修改《村委会组织法》第五条中规定,删除村民自治组织有经济职能的规定。

农村财务管理概念篇5

[关键词]村级财务农村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4)03-0033-01

村级财务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农村集体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农村社会的政治稳定。在深化农村改革中,如何进一步规范村级财务管理,使其更好地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俨然是当前农村工作面临的一个突出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现就南京市江宁区禄口街道实际,谈几点思考。

一、村级财务管理的现状

禄口街道为了管理好村级财务,30个村民委员会均配备了相应的财务人员,建立了一系列制度,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近期通过对8个村(社区)村委会换届的审计以及2013年对30个村(社区)财产清查,发现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会计人员不稳定,素质相对较低,年龄老化。由于禄口街道经济发展缓慢,使得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留守农村的优秀人才本来就不多,具有一定相关财务知识素养的人才就更少,现有财务工作人员长期得不到系统的培训。目前,街道30个村(社区)会计年龄层次在45岁以上的有12名,30-45岁的有18名,有的甚至是退休留用的,村级财务人员在数量上严重不足,素质偏低,并且老龄化问题严重。普遍存在着专业素质偏低、知识结构单一、内容老化、更新较慢、原则性和责任心不强等情况。许多会计只会进行简单记账,重记账、轻管理。

2.对现行财务制度和财经纪律执行不够严肃。部分村(社区)不遵循街道2006年制定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村级财务管理的办法的要求》,未能按财务管理要求按月及时结算,村会计处现金存量过大,导致不能及时、准确反映一定会计期间内真实财务状况,致使会计信息失真,且严重影响资金安全有效运行,少数基建工程项目也未能按上级要求履行工程招投标手续。

3.公开化程度不高,忽视了村级财务管理的监督与管控。一些村(社区)的村务公开流于形式化,对财务、村务的具体落实情况避而不谈。有些村(社区)的村务虽然公开,但是内容过于广泛,往往都是一些枯燥的数据,那些真正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问题却不予公开。此外,部分村(社区)非生产性支出过高,主要体现在招待费和争取资金支出两项费用上,占可支配收入三分之一的比重。

二、村级财务管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会计界对村级财务管理关注较少

在我国,很多会计专家、学者对于二、三产业会计理论和实务研究的重视程度要远远高于村级,目前在村级财务管理方面,还没有具有真正指导意义和权威性的专著出现,只有政府部门对有关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提出一些对策,贯彻情况并不乐观。虽然在村级财务管理过程中探索出来民主理财、村账代管等管理方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还有很多方面亟待完善。在企业中运用多年的会计职业化管理、注册会计师审计监督制度,还没有涉足于村级财务管理。

2.村干部的理财意识不强

部分村(社区)的干部队伍存在综合素质偏低、年龄偏大、文化不高和带领村民致富的能力较弱等问题。有些干部领导能力差,缺乏必要的基础知识,认为村级财务管理只不过是财务会计的事,自己没必要操心财务管理;有些干部根本意识不到农村中存在的问题,认为目前村级财务没有什么可管,管与不管都无所谓,只有群众反映强烈了才会象征性的组织工作人员去清查;还有些干部思想道德素质不高,法律观念淡薄,弃全体村民的利益于不顾,,随意侵占和挪用集体资金。

3.村民民主意识落后,参与意识淡薄

调查发现,在审计过程中,大部分村民都缺乏现代民主意识,对公共事务关心较少,甚至有些人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仍全然不知,许多村虽然设立了相应的民主理财小组,但因为理财小组的人员缺乏民主监督意识,担心影响干群关系、激化矛盾而不愿参与,敷衍了事,起不到实质性的监督作用。许多村民存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观念,往往都是将自身利益放在首位,与自己无关的事一概不管、一概不问,这给村级财务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隐患。

三、对策与措施

财务管理实质是掌握资金的运动规律,协调和处理好各种财务关系。建立健全财务管理,不仅对事前计划管理、事后检查监督和经济活动过程中资金运动的组织使用等有综合平衡作用,而且能促使农村财务管理走上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要抓好农村财务的管理工作,结合湖熟街道实际,应重点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思想认识要提高。一是要认真学习,从理论上认清规范村级财务管理的重要性。二是要总结经验,从实践中看到规范村级财务管理的必要性。三是要查找问题,从矛盾转化的高度看到规范村级财务管理的迫切性。四是要走出误区,提高村级财务管理规范化的自觉性。

2.规章制度要健全。首先要建立严格的村级财务管理制度。农村财会人员必须严格履行工作职责,对村级财务的收入、开支项目、资金用途都要如实做账记录,张榜公布,维护财经纪律。其次要健全财务工作标准化体系。尽量压缩现金库存量,杜绝白条抵库,做到日清月结,确保资金使用安全;要进一步加大非生产性支出的控制力度,建立明确的使用制度,压缩招待费及争取资金费用支出,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使各项财务会计活动都在各项财经法规的规定内执行。

3.监督检查要及时。要强化事前监督,加强村(社区)内控制度,领导干部要敢抓善管,平时对财务工作要多关心、勤过问,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要搞好互相监督。对重大工程、基础设施投入要做好招投标、预决算等相关手续,跟踪管理和监督,完工付款要备有合同,工程签证、验收单等资料要齐全。同时,积极发挥民监会和阳光村居网的作用,及时公布村(社区)财务状况,保证村(社区)资金的绝对公开和透明。

农村财务管理概念篇6

关键词:村级财务委托问题发展方向

一、村级财务委托的涵义

村级财务委托概念最初起源于本世纪初,是在浙江某市的实践后总结出来的一套较为完善的村级财务集中管理制度。简单来讲,村级财务委托主要指的是“一项委托,四权不变”,其中一项委托是指在保证农民群众自觉自愿的前提下,经过合法的程序,村民在村干部等的领导下集体与更高一层的财务管理中心签署财务管理协议,而“四权”则是指集体资产所有权、使用权、审批权和收益权,在政策实施的过程中应保证这四项权利不变。具体的做法是:在征求农民同意的前提下,乡镇政府联合组织成立专门的财务管理机构,按照正规的流程,将村级的财务管理委托给管理机构,各村不再设立单独的财务管理部门,从而使村级的财务管理更加正规,避免出现财务混乱的现象,同时能够加强对财务管理的监督,确保财务状况公正、公开,更好的推动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有利于农村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

二、村级财务委托存在的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向前推进,农村经济取得了较为长远的发展,整个村级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此新形式下,原先的财务委托模式出现了较多的问题,具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会计工作基础不扎实,业务处理不规范

相较于城市,市场经济的特征在农村地区表现的并不十分明显,从而导致在农村出现的财务经济状况不能完全按照规范的会计方法进行处理,而且受知识水平的制约,大部分农民和村干部对财务管理和会计内容的了解较少,对于相关业务的处理方式不当。另外,由于农村地区发展相对落后,福利待遇较差,所以很难吸引专业的财务管理和会计管理人员,从而出现农村会计委托机构的工作人员专业素质普遍不高,组织结构不合理的现象,而且相关人员也很少有机会能够参加专业培训,对财务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了解的较少,执行程序不够规范,从而给农民的合法权益带来了较大的威胁,腐败现象很难得到有效遏制。

(二)财务管理程序不规范,民主理财透明度不高

村委会一般在村级财务委托中发挥桥梁的作用,是基层民主的主要体现,同时是委托机制的领导核心。村委会一方面需要管理村里的基本事务,另一方面需要与上级接触并反映农民的基本诉求,行使基本的行政职能,这就导致村委会在委托中存在双重身份,出现权利责任不明确的现象。另外,村级干部具有一定的政治色彩,村民很难对其进行监督,同时它又是特殊的政治团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随意性,上级政府难以开展有效的管理工作,导致在实施委托相关政策时程序较为简单,执行力度和透明度不够。村委会在对财务状况管理的过程中避重就轻,敷衍了事,村民很难对实际的财务状况进行详细的了解,财务委托也无法达到实际的效果。

(三)委托观念淡薄,模式执行不力

虽然政府相关部门对财务委托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各级单位和部门也制定了相应的政策,但是由于区域条件的差异性特征,导致财务委托在各农村地区的执行情况存在不同步的现象。[4]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财务收入来源单一,村民收入金额较少,基层干部认为没有实施委托的必要,导致财务委托实施的力度不足,而在经济发展迅速的农村地区,经济来源较为广泛,业务较为复杂,而村干部和村民对委托的认识较少,观念较为淡薄,而且经过前期的发展,各地区已基本形成自身的财务管理模式,很难对其进行改变,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委托的实施难度,在推广上也存在较大的阻力。

(四)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审计监督存在盲区

农村地区由于观念较为落后,与政治权利中心距离较远,从而导致地区政治制度不健全,执行力度不够,目前在农村并没有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营造的环境也不能满足实际的要求。村级干部的选举较为简单,流程不够规范,建立的体系也不够完善,各部门职能之间的划分不明确,对于各项业务的操作存在一定的瑕疵,内部控制力度不够。另外,受政治素养的制约,农民并没有建立民主的意识,对村委会行为的监管不足,导致村委会权利过度集中,现象时有发生。目前财务委托机构主要核算与政府性资金相关的收入,而对于捐款等特殊性质的财务状况很难核实,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审计监督的盲区。

三、村级财务委托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财务委托制度更加完善

完善的制度建设是加强财务委托政策顺利实施的根本保障,所以乡镇政府要想发挥村级财务委托的真正作用,就必须为委托制的实施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未来各级政府将会增强对财务委托的重视度,加强对相关理念的宣传,增强责任感与使命感,不断提升委托机构的政治地位。各级主管部门应进一步统一思想,积极推进财务委托长效机制的建设,加强对制度实施的监督和管理,不断增强村级财务管理的透明度,严格规范备用金使用的标准,定期开展财务管理相关工作的检查,将政策落到实处,加强对合同执行的管理,从而更好的发挥财务委托制度对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二)人才队伍建设更加合理,人员素质会越来越高

随着政府对村级财务委托重视度的不断提升,对相关方面的投资力度会越来越大,从而为委托政策的实施提供了积极的环境。充分的资金和物资支持为吸引和培养专业的会计和财务管理人员提供了条件,有利于进一步优化委托队伍建设,不断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另外,在以后的发展中,政府会为财务工作人员提供更多深造的机会,这对于加强他们的工作能力,提升他们的业务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财务委托的地位将会不断提升

财务委托作为乡镇政府的下属机构,目前在独立性方面较为缺乏,严重阻碍了其作用的发挥,但是随着政府和农民对财务委托意识的不断增强,其社会地位也进一步提升,在农村财务管理中的作用会更加突出。另外,财务委托的业务水平会越来越高,相关程序和流程会更加科学、合理,从而不断提高其在农村的影响力,获取广大农民干部和群众的支持,有效避免财务纠纷,更好的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农村财务管理概念篇7

论文摘要:服务型政府的任务是着重于为社会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其目标是发展社会事业和保障并改善民生,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农村社会保障是民生问题的重要内容,只有完善农村社会保璋体系,才能提高整个社会保障水平。

1服务型政府的概念及其理论基础

1.1服务型政府的概念

在国外是没有服务型政府的说法,而是国内学者在研究新公共服务理论时,逐渐演化出来的有中国特色的新型执政理念。所以,关于服务型政府的概念,学术界并无统一的定义。

张康之教授在其所发表的((限制政府规模的理念》一文中首次提出“服务型政府”的概念,即“服务型的政府也就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用政治的语言表述就是社会服务,用专业的行政学语言表述就是为公众服务,服务是一种基本理念和价值追求,政府定位于服务者的角色上,把为社会、为公众服务作为政府存在、运行和发展的基本宗旨”。刘熙瑞教授认为,服务型政府就是在“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理念指导下,在整个社会民主秩序的框架下,通过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的以为公民服务宗旨并承担着服务责任的政府”。

文章经过综合理解,概括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服务型政府涵义:从经济层面来说,政府要纠正市场失灵,为社会提供市场不能有效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制订公平的规则和加强市场监督,确保市场竞争的有效性。从政治层面来说,政府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政府要确保为市场各阶层提供一个安全、平等和民主的制度环境,实现有效的治理而不是统治。从社会层面来说,政府要从社会长远发展出发,提供稳定的就业、义务教育和社会保障,调节贫富差距,打击违法犯罪,确保社会健康发展。

1.2服务型政府的理论基础

美国学者罗伯特·b.登哈特和珍妮特·v·登哈特在所发表的《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一文中提出公共行政是以服务为宗旨的,以公民为服务对象,满足社会公共需求,从而达到整个社会协调运作和有序发展。这一理论为我国现阶段“服务型政府”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基础。新公共服务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观点:一是政府的职能是服务公民,而不是服务于顾客。政府逐渐转变职能,即帮助公民表达和满足他们的共同利益需求,同时集中精力与公民之间建立信任与合作的关系。二是政府的目标是追求公共利益。公共行政人必须促进建立集体的、共享的公共利益观念,也即要创立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责任。三是重视公民权和公共服务。富有社会责任心的公务员和公民能卑奸地促进公共利益和公共服务,并为社会做出有益的贡献。四是在思想上要具有战略性,在行动上要具有民主性。满足公共需要的政策和项目可以通过集体的努力与合作过程得到最有效并且最负责任的实施。五是承认责任。公务员不仅应该关注市场,还应关注宪法、法律、政治规范、职业标准、社区价值观和公民利益。由于这些都是政府行政过程中所涉及的内容,所以政府就得为其行政后果承担相应的责任。六是服务而不是掌舵。对于公务员而言,利用基于价值的共同领导来帮助公民明确表达和满足他们的共同利益显得越来越重要,而不是试图控制或掌控社会新的发展方向。七是重视人而不只是重视效率。如果公共组织及其所参与的网络基于对所有人的尊重通过合作和分享领导权的过程来运作的话,那么它们就更有可能获得成功。

2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现状及其问题

2.1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现状

农村社会保障是以法律为依据,以国家、集体、农民投人为主体,对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或因意外事故而在生活上发生困难的农户给予物质帮助的制度,其目的是稳定和提高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农村经济和社会结构有了很大变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农村工业化的发展,人口老龄化与家庭小型化,现行的农村保障体系难以为继,必须建立和完善适合现代农村状况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根据我国目前农村需要的社会保障,其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主要包括农村社会救济、社会优抚、社会福利、社会互助和社会保险五个方面的内容。关于“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问题,至少有两方面的含义:第一,目前政府已经重视农村社会保障问题,并已建立了一些初级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第二,政府虽然已经开始重视农村社会保障问题,但与城市社会保障体系相比较,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缺乏整体的制度设计,甚至有些地方已经终止农村社会保障的实行。

2.2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

①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健全,城乡社会保障差距大。就目前看,农村的医疗、养老、低保这三项最基本的保障形式,仅处在试点或探讨阶段。此外,农村社会保障相关的研究硬件设施也很差,而且在医保、社保信息化建设的硬件设施也巫待更新完善。②农村社会保障体制的法律缺失或有待完善。诸如农民工保障问题、农村非农业人口保障问题、失地农民保障问题以及农村残疾人保障问题等特殊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更需要政府关注。由于这些社会群体的社会保障具有很强的特殊性,目前都没有系统的社会保障措施,尤其相关的法律保障措施,多数问题尚在探索阶段。③社保资金的筹集困难和筹资方式单一。农村社会保障的资金短缺问题在历史上就一直特别严重。国家虽然加大投人力度,但远不及农民对社保资金的需要。“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的筹资方式,致使大多数集体无力或不愿承担,国家政策很难落实到位,导致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缺乏稳定性与持久性。④农民参保意识薄弱。受传统观念的深刻影响,农民养老一直是以土地为基础,以家庭为核心,靠子女赡养作为自身保障;部分农民收入较低,也交不起参保费用;而且农民的社会保障意识也比较淡薄,并不了解社会保障政策。⑤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给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压力。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的迁移流动,改善了城市的人口结构,但同时也迅速地加快了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农村出现了大量的“留守老人”。农村老年人,特别是老年妇女在丧失了劳动能力以后,极易陷于贫困,而针对他们的社会保障制度基本缺失。

3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制的措施

①加强农村社会保障相关政策制度建设。优先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建立灵活弹性式的养老保险制度:包括基本养老保险、补充养老保险、商业养老保险等。一般地区普遍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经济发达地区,在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之外,鼓励农民个人按照自愿原则,缴纳补充养老保险费和购买商业养老保险;加快推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大力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并在条件成熟和经济允许的情况下,逐步向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过渡。

②加强农村社会保障法制建设,以法律的形式来保障农民的基本权利,使农村社会保障有法可依。目前,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在整个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中还处在试点探索阶段;失地农民及其他农民的社会保障也在摸索中。所以,抓紧制定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措施,逐步建立被征地农民生活保障的长效机制。抓紧制定农民尤其是农民工社会保险关系转移续接有关法律,解决他们在流动就业中的关系转移问题。通过系列立法来监管农村社会保障的实施,保障农民的基本权利。

③建立政府、集体和农户共同负担的多元筹资机制,创建稳定的农村社会保障筹资机制。财政投人能否足额并及时到位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关键所在。一方面,中央财政、地方财政都要要明确各自责任和投资分配比例,适当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提高社保资金支出比例,加大对农村社保资金的投人。同时出于社会公平起见,农民作为农村社会保障的受益主体也理应负担其中的一部分费用。另一方面,鉴于中西部地区财力较弱,中央财政应对中西部省份的农村社会保障工作予以重点支持;对东部省份的贫困县、经济发展较慢的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等也应加大支持力度。

④加强社会保障政策的宣传,提高农民参保的意识。农民参保的意识普遍不高,对国家及地方政府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政策落实形成一个很大的障碍。所以,中央及地方政府应当加大这方面的宣传力度,通过各种媒体报道、宣传工作小组实地宣传、乡级政府宣传等形式来扩大政策的影响,以转变农民的“以儿养老”等传统思想,提高农民对农村社会保障政策的认知度。

⑤积极探索和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统筹衔接。城乡差别客观存在,尤其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显著特点,决定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农村和城镇要分别实行适合各自特点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经济条件较好的地方,尝试城乡统筹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养老服务补贴制度,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困难老人、高龄老人津贴制度,推动老年福利由救助型向普惠型发展。

⑥建立有效的农村社会保障的绩效评估机制。“无论采取何种标准,在传统的行政模式中,绩效管理都是欠缺的”。而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必然要求建立一套长久有效的政府绩效评估机制。所以农村社会保障政策的实施,也必须用有效的绩效评估机制来检验其落实的效果。这就包括对农村社会保障的基金管理、社保基金分级运营的核算管理机制和农村社会保障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评估。

农村财务管理概念篇8

【关键字】农村土地整治,新社区,建设,投融资

一、新型社区建设与农村土地整治的概念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新型社区建设是指以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区为目标,在村庄整治、资源整合过程中,探索出的一种介乎城镇与传统农村之间,以自然村或行政村为主的,包括乡镇管辖区域和村民小组范围的,集居住、生产、生活、休闲、购物、物业管理服务、医疗卫生服务、社会保障于一体,具有现代化功能的新的社会生活共同体。而农村土地整治,就是以土地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为平台,田、水、路、林、村、房的综合整治。

农村土地整治和新社区建设之间的关联主要表现为三方面:第一、农村土地整治是新社区建设发展的基础。国土资源部提出的农村土地整治,是政府公共财政阳光普照在农业上,是城市扶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又一体现,更是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工作。农用土地整理按现代农业的要求,将分成小片的农田进行整理,使之适应。三化,即水利化、机械化和产业化的要求,拉长产业链。必将有力地促进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为新型社区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第二、农村土地整治是新型社区中农民生活宽裕的基础;第三、农村土地整治是新社区村容整洁的基础。土地整理的同时要做好村庄整理土地规划,使村庄整理能够达到村容整洁、合理节约用地、新增有效的耕地等目的。

二、农村土地整治和新社区建设中的资金需求估算

为保证新农村建设的资金供给,扎实推进这项事业的顺利进行,需要对新农村建设的资金需求做出合理的估算。马晓河通过对典型地区的调查,按照2004年农村统计户数测算,在扣除了已建成的工程后,全国完成新农村建设“六通、五改、两建”等13项工程共需要投资总额约为2.05万亿元;国家发改委有关专家的调查及测算,当前开展新农村建设,按照一定标准开展农村道路、安全饮水、沼气、用电、通讯、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全国大概需要4万亿元;亚洲银行2006年对基本公共服务部分进行了测算,认为约需1.5万亿元。

综合上述研究与估算,笔者认为,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方面大约需要5万亿元左右;在基本公共服务方面大约需要1.5万亿元。至于其他私人物品性质较强的项目建设方面,尚难以确定,惟一可以肯定的是不同区域、不同阶段的建设标准必然不同,投资规模也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不论哪种估计,现有财政投资量都难以承载这一重大历史使命。

三、农村土地整治和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有三个主要来源:一是国家财政支持,二是金融体系的资金支持,三是农户自身投入。巨大的资金投入不是短时间内任何一种资金来源能单独承担的。

(一)财政方面。国家财政对于农村的投入逐年增加,2007年财政预算支持“三农”资金达到3917亿元,尽管在绝对数量上较大,但是相对增长率却不足,占总财政支出的比例没有较为明显的增长,且财政支农资金存在结构不够合理、投资效益不高等问题。财政资金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不容乐观。

(二)金融体系方面。金融体系在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也面对很多困难和挑战。农村金融化程度低、正规金融供给不足、金融市场基础薄弱、金融制度安排不完善、金融体系效率不高是制约新农村建设的金融难题。

(三)农户自身方面。农户对农业的投入除了具有明显的趋利性外,由于地域分布的分散性和农户间存在的财力不平衡性等原因,一般难以承担大型农业基本建设。而且目前农户自身投入有限,统计数据显示,农户人均农业投入量到2003年才有857.1元,且2000年后投资增长率在逐年下降。

四、农村土地整治和新社区建设投融资机制创新的政策建议

(一)财政方面。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建立支撑新农村建设的投入机制。公共财政是建设新社区的重要物质基础,是促进农业生产、农民增收及农村社会发展的体制保障。支持建设新社区是公共财政职责所在,落实“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深入贯彻2008年1号文件,进一步加大财政支农力度,逐步建立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努力做到“五个三”。

(二)金融体系方面。创新融资体制和政策方面,需要建立一个由政策金融、商业金融和合作金融共同组成,各具特色且功能互补的农村金融体系。积极探索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农村金融工具创新方面,试行农民工银行卡。保险业以参与新农合为契机,推进农村健康、医疗保险:第一,对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信用社进行功能定位和调整;第二,明确和强化政策性金融功能;第三,加快发展农业保险业务,建立农业政策性保险机制;第四,吸引外资参与新农村建设,弥补资金缺口。

(三)激活民间资金利用方面。激活民间资金利用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第一,合理疏导农村民间金融,引导其规范有序发展;第二,探索建立农村土地金融制度,实现农地由资源属性向资本属性转变;第三,尽快建立促进农村资金回流的税收机制。

参考文献:

[1]蔡华相.开发性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思考[J].经济与金融.2006(6).

农村财务管理概念篇9

【关键词】村级组织村级财务产生界定

一、村级组织的演变与村级财务管理的产生

村级财务管理体制渊源于。体制是三级所有(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因而设立三级财务,而村级财务由原大队财务脱胎而来[1]。这种脱胎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集体性质的财务体制已不可能适合于现行的市场经济体制,也就不可能再通过原有的村级财务管理活动来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不可能为农民的增收减负提供制度保障。现行的村级财务仍在沿用财政部、农业部颁发的村合作经济组织的会计制度和财务制度。上世纪80年代初,在广西出现了第一个村民自治组织的雏形以后,村民自治管理体制日益成为农村基层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直到1998年11月4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正式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使村民委员会制度得到完善、发展。特别是从2000年农村税费改革在全国的普遍推行以来,更使得农村村级财务管理显得重要和关键,村级财务管理也随着农村外部环境的变化有了巨大的变化[2]。真正意义上的村级财务管理并不是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财务管理活动,而是以村民委员会为组织形式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财务管理活动,简称村民委员会的财务管理,这就是本文所研究的村级财务管理。

村民委员会是一种独立于其他政治或经济组织的自治组织,是一个市场独立的产权主体,它独立参与市场经济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活动。村民委员会的经济管理职能不仅体现在对本村现存财产和资金的管理,而且还体现为对本村各种财产资金的运营及获得收益的管理。在各种市场经济活动中,村民委员会代表村民追求自身的经济利益最大化,这种利益最大化主要是全体村民的收益最大化和村民社区的整体利益最大化。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村级组织(农村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成为一个完全意义上的产权主体,从而也就产生了独立的村级财权和村级财务管理。

所以,村级财务管理的出现和发展是村民委员会管理体制出现和发展的必然要求,反过来,村民委员会管理体制又是村级财务管理的制度性基础。村级财务管理是财务管理的一种形式,村级财务管理既是对全村所有经济事务、资金往来的管理,又是村民委员会机构对其本身进行财务管理活动所具有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管理职能。村级财务管理是对村民委员会这一基层自治组织内部的资金运用的管理,包括资金筹集、资金投放、资金营运、资金分配等环节,是保证村级组织的高效运行,为村级组织和全体村民创造更高收益的一种财务行为。因此,从村级财务管理的这一概念和村民委员会的管理职能来看,现行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财务制度(试行)》(1996)并不适合于村级财务管理的现实需要,必须从村级财务管理的实践需要出发,重新制定相应的财务管理制度,以满足村级财务管理的现实需要。

二、村级组织管理与村级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

根据村级财务管理的性质,村级财务管理范围可分两大类[3]:1.公共财务。公共财务是村级财务的基本内容。要建立村级公共财务预决算制度。其收入范围有政府财政预算安排的村机构人员经费补贴、用农业税附加方式代替村提留的收入、“一事一议”集资收入、政府财政支农专款、村企事业上交收入等。其支出范围有村机构人员、办公、业务开支、村级公共公益事业经费、“一事一议”的公共事业或公共工程投入、政府财政支农专项投入(包括村配套资金)等。2.集体资产财务。主要是对集体资本投资、集体资产租赁、集体土地征用或批租、集体土地租赁、集体经营土地等收益和分配的财务管理。其中公共财务可按照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管理方式进行,从财务预算的角度来加强村民委员会的收支管理,而集体资产财务可以从村民委员会为资金所有者的角度出发,进行资金的筹集、使用和分配管理,真正体现财务管理的各种职能。无论是公共财务还是集体资产财务都要涉及到村民委员会这一村级组织作为市场利益主体的资金运动,包括资金的筹集、资金的使用和资金产生利益的分配。所以,本文对村级财务管理的内容仍然是以把村民委员会作为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利益微观主体和以盈利性组织的财务管理为基础,通过村级财务管理行为最终追求这一村级组织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标。

三、村级财政管理与村级财务管理的异同

尽管村级组织既有行政管理的职能,同时也有经济管理的职能,但它并不具备财政管理的职能和特征。第一,村级组织或村级自治组织并不是一级国家政府,它是农村基层的群众性自治组织,所以,它不具有财政主体的特征,从而也就不具有利用国家所赋予的权力来强制实施资金的收入和支出。第二,从村级组织的资金来源来看,村级财务管理也与地方财政具有很大的不同,在税费改革之前,村级组织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村提留和财政转移支付,以及村级的筹资筹劳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在税费改革之后,村级组织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农业税附加、财政转移支付和一事一议等。这些资金的来源并不是通过法律或行政法规的强制规定,以财政收入的形式而产生的,而是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财政分配的结果,有些也是村民委员会通过资金的使用而获得收益分配的结果。再次,村级资金的收入和支出等许多重大事项都要通过村民会议或村民委员会来共同协商决定,也就是说涉及村内的所有重要事宜都需以村民或村民代表的共同商议,以村务公开的形式昭示全村村民。另外,村级组织的日常性的规则和制度也通过村级组织的村民章程来确定,显然与财政活动的管理具有较大的差异。最后,村级组织或村民委员的管理职能尽管涉及到村级的公共管理和资金管理,也就是说既有行政性的职能,也有经济性的职能,但不管哪一种管理都要通过村民章程的约定或村民会议的商议。第五,涉及公共预算财务管理和集体资金的财务管理,这也完全与财政活动的分配活动和分配关系不同,村级财务管理不仅仅包括分配活动和分配关系,还有生产活动和关系、交换活动和关系、消费活动和关系等市场经济所包容的所有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4]。为此,对村级组织的资金管理不能笼统地称之为村级财政,否则,既搞混了财政的概念和本质,也弄错了村级财务管理的概念和本质,澄清村级财政与村级财务管理的称谓是非常重要的。p>

四、村级财务管理不同于非盈利组织财务管理

村级组织或村民委员会尽管是一个农村基层的群众性自治组织,但它又有许多与非盈利组织不同的地方。非营利组织是在公众支持下为实现公共目标而存在的组织。其经营目的在于社会利益而不是单个人或组织的经济利益,其最大特征是不以盈利为目标。非营利组织收入可来源于接受民间捐赠和公共部门支持,但其主要来源是自创收入。自创收入的基本形式是业务收入,即非营利组织为实现其社会使命而开展业务活动取得的服务收费。除慈善组织外的非营利组织都可以向其服务对象收取一定的费用形成业务收入,以扩大收入来源从而更好地提供服务。自创收入也包括投资收入。非营利组织所获取的资金,在运用于实现其社会使命的具体项目之前,可以通过资本运作方式投资,获取投资收益,实现资金的保值与增值[5]。

从非盈利组织和村民委员会的组织形式上就可以看出,二者的财务管理是有差异的:首先,从财务管理主体的组织形式来看,非盈利组织是通过法律认可并注册的法人机构,而村民委员会尽管也是自治性组织,但从法律上来讲,还没有一个准确的界定和划分。其次,从财务管理的各个环节来看,非盈利组织仅仅是对资金的预算管理,谈不上资金运营,因为不存在资金的大量筹集,并不全面参与市场经济的生产、交换、消费和分配等活动,而村民委员会却从市场经济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充分地参与,其财务管理活动要充分地发挥筹资、运用和投资的各种职能,充分追求资金的收益最大化。最后,从资金使用的目的来看,非盈利组织主要通过资金的使用来增加社会总体的福利,是为社会利益而进行各种资金的投资和使用活动。而村民委员会则是从本村全体村民利益的角度出发,通过恰当的资金筹集和使用来达到资金收益的最大化,最终为本村村民谋福利。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将村级财务管理与非盈利组织的财务管理混同起来,必须要准确界定村级财务管理活动的性质和范围。

五、村级财务管理不同于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财务管理

村民委员会是村集体资产(包括集体所有的土地)的管理者,是村集体资产的所有者代表。村的集体资产属全村居民所有,是全村的公共资产。村民委员会作为村级群众性自治组织的代表机构,能够代表全村村民,运用村级资产,根据村级组织发展的需要,及时筹集资金,恰当组织村级公共资产使用收益的分配,是本村公共(集体)资产完全意义上的所有者代表。而村集体经济是社区性集体经济,村集体经济组织是一种经济实体,是公司或企业,是完全意义上的法人机构。村集体经济组织是由村民委员会以村公共资产投资形成,所以,村民委员会是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投资人,二者之间是投资和被投资的关系,也是所有和被所有的关系[3]。《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同时又规定:“村民委员会应当尊重集体经济组织依法独立进行经济活动的自”,《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财务制度(试行)》也规定:本制度适用于按行政村、自然村或原生产大队、生产队设置的社区性合作经济组织(以下称村合作经济组织)。村办企业执行行业企业财务制度。这里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就是我们现在谈的村民委员会的前身,所以,从二者的组织形式上来看村集体经济组织与村民委员会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组织,同样其财务管理也是具有很大的区别,财务管理沿用的制度规定也是完全不同的。村级财务管理仍然沿用1996年财政部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财务制度(试行)》,尽管这已经不能适应村级组织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而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则适用1993年财政部颁布的《企业财务通则》。

村级财务管理的产生似乎是比较久远的,但真正意义上的村级财务管理仍然是从我国村民委员会管理体制的普遍实施为开端,所以,完全意义上的村级财务管理是村民委员会的财务管理。而对村级财务管理的界定是建立在把村民委员会看作一个处于行政性政治组织和盈利性组织之间的特殊组织的基础上。特别是随着农村基层管理体制的巨大变革,村民委员会是一个介于市场经济和农民家庭经济之间的中介组织,所以,它必须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微观利益主体,从而通过村级财务管理行为来实现村民自治组织的自身利益最大化,这正是本文意旨的村级财务管理。[论*文*网]

参考文献:

[1]李泽峰.农村财务公开与民主理财理论和实践[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9.

[2]游祥斌,彭磊.中国农村村民自治的起源、发展与问题探析[Z].2009.

[3]王观楚.完善村民自治下村级财务管理机制[Z].2009.

农村财务管理概念篇10

关键词:农业旅游;研究综述;海南岛;启示

1引言

农业旅游作为一项新的旅游项目,已成为世界潮流。早在19世纪30年代,欧洲就开始了农业旅游,农业旅游因现代人逃避工业城市污染和快节奏生活方式而发展起来。由于交通设施的完善,乡村的易达性,使欧洲阿尔卑斯山和美国、加拿大落基山区成为世界上早期的农业旅游地区。目前,在德国、奥地利、英国、法国、西班牙等欧洲国家,农业旅游已具有相当规模,走上了规范发展的轨道。20世纪70年代后,农业旅游在美国和加拿大也得到了蓬勃发展,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和越来越大的发展潜力。我国地域广阔,自然景观差异大,农业资源十分丰富,乡村民风民俗丰富多彩,特色鲜明,有着发展乡村旅游的优越条件。

海南发展休闲农业的条件得天独厚。海南岛是我国最大的热带海岛,气候条件优越,素有“天然温室、热带果园”的美称,有着丰富而独特的热带农业旅游资源。2008年3月,国务院批复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发展战略。国际旅游岛建设,这是海南发展农业旅游千载难逢的机遇,应充分发挥出海南热带农业资源的特殊优势,在国家的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下,在全国先行一步,实施热带农业旅游精品建设战略。海南的农业旅游定名为“海南热带农业旅游”,在农业前面冠之“热带”,以彰显海南农业资源特色、旅游特色,区别于中国内地一般性农业旅游,增强旅游市场竞争力。

2农业旅游概念的研究

2.1西方学者对农业旅游的概念和特点的阐述

西方学者对乡村旅游概念的界定和认识也不尽相同。欧洲联盟(eU)和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1994)将乡村旅游(Ruraltourism)定义为发生在乡村的旅游活动。并进一步认为“乡村性(Rurality)是乡村旅游中心和独特卖点”,开阔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的旅游类型[1]。HilcheyD(1993)则认为农业旅游是发生在乡村地域的旅游[2]。而edwardinskeep(1991)对乡村旅游的分类有另外一些看法。他在《旅游规划——一种可持续的综合方法》一书中,将农业旅游(agro-tourism)、农庄旅游(Farm-tourism)、乡村旅游(Rural-tourism)等提法不加区分,相互替代[3]。据nilsson介绍,Deegan和Dineen(1997)也有类似的提法[4]。edwardinskeep则将对偏远乡村的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旅游称之为Villagetourism(乡村旅游)[4]。

BernardLane(1994)曾对乡村旅游的概念作了较为全面的阐述[5],认为乡村旅游的概念远不仅是在乡村地区进行的旅游活动那么简单。相反,由于乡村旅游是一种复杂的、多侧面的旅游活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乡村旅游的形式不同;有些城市和景区旅游并不仅限于城市地区,也扩展到乡村;有些在乡村的旅游并不是乡村的,如主题公园和休闲宾馆;乡村地区本身就难以界定,不同的国家标准差异很大;城市和乡村并不是截然分离的,而是一个连续体;乡村地区本身也处于复杂的动态变化中。因此对于乡村旅游的界定有一定的难度,虽然国外学者相当重视对乡村旅游概念的研究,认为这涉及乡村旅游理论体系的构建,但目前对概念的界定尚未取得一致意见。

笔者认为,乡村旅游应具备以下特点,包括地域上选取位于乡村地区或城乡交界处;主要特色则应与当地的生态自然环境紧密相连,一般要突出具有当地的文化特点;规模:具有乡村性,无论是建筑群还是居民点都是小规模的。鉴于农业旅游的概念还不统一,说明我国对农业旅游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本文将采用农业旅游的广义的概念,即将乡村旅游、观光旅游和农业旅游视为一种旅游类型,以期在广阔的视野中对农业旅游进行梳理与发展研究。

2.2国外农业旅游的发展模式

2.2.1传统观光型农业旅游

主要以不为都市人所熟悉的农业生产过程为卖点,在城市近郊或风景区附近开辟特色果园、菜园、茶园、花圃等,让游客人内摘果、拔菜、赏花、采茶,享尽田园乐趣。如法国农村的葡萄园和酿酒作坊,游客不仅可以参观和参与酿造葡萄酒的全过程,而且还可以在作坊里品尝,并可以将自己酿好的酒带走,向亲朋好友炫耀,其乐趣当然与在商场购买酒不一样。

2.2.2都市科技型农业旅游

以高科技为重要特征,在城内小区和郊区建立小型的农、林、牧生产基地,既可以为城市提供部分时鲜农产品,又可以取得一部分观光收入,兼顾了农业生产与科普教育功能。如新加坡的农业科技公园兴建了10个农业科技公园,在公园里不仅合理地安排了作物种植,而且还精心布局一些名优花卉,观赏鱼,珍稀动物的观赏,同时也相应建有娱乐场所。

2.2.3休闲度假型农业旅游

主要是利用不同的农业资源,如森林、牧场、果园等,吸引游客前去度假,开展农业体验、自然生态领略、垂钓、野味品尝、住宿、度假、游乐等各种观光、休闲度假旅游活动。如在美国每年参加农业旅游的人数达到二千万人次。美国的庄园主在苹果、梨子、葡萄、西瓜之类的瓜果快熟的时候,就在报刊上登广告,招徕游客去农场摘水果度假,城里的人热烈响应,纷纷根据广告上的示意地图开车前往。政府还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以保证农业旅游的健康发展。“瓜果塑造”、“庄稼人艺术画”等乡间艺术也颇受游客青睐。最著名的作品是依梵高的名画《向日葵》创作的20英亩的“庄稼画”——向日葵。10多英亩盛开的向日葵组成画中的葵花,蒺麻组成花瓶,大豆为台布,游人可以在飞机或附近高山上领略它的艺术魅力[6~9]。

3农业旅游的发展与农业旅游的可持续性研究

3.1农业旅游与当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相互关系研究

农业旅游对农村地区发展的影响研究极为细致,涉及乡村社会经济和文化传统的各个方面,如农业旅游的发展有助于培养对当地居民的自豪感文化的认同性;增强对外文化交流,更有利于当地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但同时也可能导致:不同的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的介入导致对当地文化传统的冲击,导致犯罪率上升;外来游客侵害当地人的私人生活空间等。这个领域的研究特别强调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公平和公正问题,即当地社区在承受旅游带来的负面影响的同时,应分享旅游带来的利益;乡村社区各阶层和团体都应从中受益。ChrisRyan将公平和公正、社区参与管理和分享权利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称之为“新旅游”(newtourism)发展观[10]。

海南省少数民众重多,拥有特殊的文化旅游资源,但是更要注重在发展旅游过程中本地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旅游所得利益的收益均衡分配。 3.2农业旅游发展的管理和策略研究

在欧洲,政府十分关注乡村旅游的发展。政府对乡村旅游的管理主要是通过制定开发政策、提供人力和财政支持、进行专门的机构管理、组织市场开拓等。embacher在研究奥地利旅游发达地区的农业旅游时,对其严密的组织管理进行了详细阐述。Sharpley在研究塞浦路斯农业旅游发展时也指出,由于缺乏长期的财政支持、基本的交通和服务设施、必要的职业培训和有效的管理机构,致使农业旅游的发展面临诸多挑战[11]。由这正反两方面的例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农业旅游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倡导和支持,政府对从事农业旅游的社区居民不仅要在资金上给予补贴,政府还要在各项政策上予以优惠,在人力、技术上大力扶持,如在农业旅游基础设施上要给以财政支持,并协调优化各部门在支持农业旅游方面的举措,以形成合力,有效促进农业旅游的发展。

乡村旅游的发展策略,是乡村旅游研究的重要议题。学者们强调,没有一个绝对正确的策略,发展策略的成功与否,要看是否适合当地的具体情况。也就是说,不同的地区和背景条件应采取不同的发展策略[12]。例如Hummelbrunner等在研究奥地利乡村旅游的发展策略时对3种不同的乡村背景提出3种不同的发展策略。embacher在研究奥地利旅游发达目的地的农业旅游的策略时,对其市场营销策略、投资策略、组织实施策略、培训策略等分别进行了阐述。Sharpley在研究塞浦路斯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的挑战和策略时指出,发展乡村旅游不能保证较高的回报,因此,在制定乡村旅游发展计划时要进行投资——收益分析;由于发展乡村旅游需要专业培训和进行市场开拓,因此,应成立专门的负责机构进行指导;拓展客源组织的渠道,除旅行社包团外,更应着力发展散客旅游;他特别强调,由于发展乡村旅游对恢复乡村社会经济作用显著,政府制定长期的财政投入和技术支持政策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对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11]。

海南省在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大背景下,热带农业旅游的发展策略也是要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量身定制:海南省是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具有全国人大赋予的地方立法权,这为海南热带农业旅游发展策略的制订与实施提供了最有力的客观条件。

海南国际旅游岛已上升为国家战略目标,在《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到,针对海南的特殊情况,中央财政将加大对海南的转移支付力度,并在一定时期内对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发展给予专项补助(每年10亿元,共50亿元),在2010年至2014年间,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海南省分行授信海南省农业厅180亿元,力挺海南现代农业;在投融资方面,赋予海南省西部大开发政策,支持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发行企业债券,设立旅游产业投资基金;在土地方面,稳步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民利用集体建设用地自主开发旅游项目试点;在对外开放方面,积极引进国内外有实力的大型旅游企业,实行开放、便利的出入境管理措施,增加入境免签证国家,延长入境停留时间,支持海南在境外主要旅游客源地设立旅游推介分支机构等[13]。这些举措使海南

能够相对灵活、自主和大胆的制定具有海南特色的农业旅游发展策略,为了更好的发展海南热带农业旅游提供政策支持。

4[Jp4]海南热带农业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海南岛有发展热带农业休闲旅游的天然条件,是中国唯一一个具有热带资源的大省,可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建立热带农作物的采摘基地,海南岛入春早,升温快,日温差大,全年无霜冻,冬季温暖,稻可3熟,菜满4季,是我国南繁育种的理想基地。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

4.1形式比较单一

目前,海南热带农业旅游仅限于景点观光和农家乐等单一形式,主要的旅游载体是占全省自然村的45%的文明生态村。旅游形式如农家乐,提供的多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为主的初级产品,特色不明显,内容雷同,农业文化内涵未能充分发掘。据海口琼山区加乐湖村一村干部反映,90%以上的游客都是白天游玩,晚上返回,过夜的游客少之又少,多数游客抱怨,到村里只能吃吃饭,看看风景,钓钓鱼,而没有任何其他好玩的项目,这样失去很多回头客[14]。同样作为旅游胜地的夏威夷,每年来此的游客,有65%都是回头客,成为不少美国家庭游客的固定目的地。而且国际旅游业界公认,超过80%的旅游利润来自“回头客”[15]。

4.2农业旅游的基础设施落后

海南省农村基础设施的平均水平落后于内地,如许多通往农村的道路还只是单行道,极大地限制了当地旅游业市场的拓展。另外旅游业“欺客、宰客”的现象比较严重,海南省的旅游市场风气有待整顿。前不久几家知名的媒体在海外搞国际旅游岛的民意调查,说影响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有三个因素:汽车载客服务态度不好大约占了27%,人员素质亟待提高占了21%,国际旅游岛建设的硬件设施需要加强占16%[16]。

4.3热带农业旅游品牌的未成型

海南热带农业旅游大多以家庭为单位挂牌在村镇旅游服务公司下开展经营活动,小打小闹,难成规模,加上大部分属无证经营,这样容易埋下消防安全、环保、卫生等隐患,不利于树立品牌。而在台湾从事农业旅游的农户占15%左右,只有极少数从事餐饮行业的是由农民一家一户单独经营,另外85%是以公司、合作社的形式开办[17],这样更有利于整合资源,形成旅游品牌。

5国外农业旅游的发展对海南热带农业旅游的启示

5.1当地居民的共同参与

农业旅游不同于一般的旅游形式,它是一种农村人文与自然生态相结合的生活体验活动。它的发展需要具备农村人文与自然生态的地方氛围,需要周边农村居民共同意识,需要通过当地农村社区营造有利于农业旅游发展的社会环境。否则,一个具有乡土性、地方特色性的农业旅游将难以形成,乡村的生态性与体验性亦难以达到预期的层次。所以,要求海南地方政府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农业旅游的发展,鼓励发展以副业形态经营的农业旅游,积极支持农民组建农业旅游合作社和联合会,形成有利于融合当地各种潜在资源,有利于城乡文化交流的、具有地方氛围的海南热带农业旅游发展环境。

5.2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5.2.1加强立法法律先行

国外发达国家为促进农业旅游规范发展,对申请开办旅游经营的个人或组织、经营规模大小、土地房屋租用、生态环保、安全规定等,均建立相关法律程序和规定。伴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上升为国家战略,今后的一段时间,海南将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也是建设用地扩张最大的时期,以大量开发建设用地、消耗土地绿色空间的方式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的资源前景不容小视,所以,要政府深化建设用地类的管理机制,特别强调对于作为农业休闲旅游的用地管理,鼓励利用原有建设用地、宅基地进行开发建设。对于临时的、短期的试营业阶段,可按照临时管理用地管理;对于长期使用,形成一定规模的,需办理相关手续;鼓励利用设施农业从事农业旅游活动[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