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传媒公司企业文化理念十篇传媒公司企业文化理念十篇

传媒公司企业文化理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0:28:36

传媒公司企业文化理念篇1

2013年,山推股份公司成为国内工程机械行业第一个荣获“全国企业文化示范基地”的企业,先后获得“全国企业文化建设典范”“中国装备制造业企业社会责任履行者典范”“山东省首届优秀企业文化品牌”等荣誉称号。

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山推和众多企业所面临的任务、环境、条件以及改革发展中面临的问题都发生了深刻变化。面对新常态,我们如何创新思维,适应新常态,探索新途径,打造企业文化建设的新优势,成为企业党务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正确理解新常态,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主动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这个常态就是中国经济进入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过渡、由量变到质变转换的新周期,并且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都将保持这种态势。中国30多年的改革开放,GDp以年平均近10%的高速增长换来了我国经济实力的跃升。虽然物质上强了,但精神上有所减弱;虽然经济竞争力上升了,但文化竞争力却未同步提升。以为总书记的新一代领导人高瞻远瞩,深谋远虑,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深化改革,尊古倡文,纪念孔子诞辰、新文艺座谈会、设立烈士纪念日等彰显以“德”治国的信心和决心,也说明我国未来发展将依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传递正能量,来凝聚中华民族的力量。与中国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同步的中国企业一样也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企业应该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积极应对新挑战,寻求新的发展机遇。

新常态下,我们在实践中认识到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脉相承、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我国社会主流价值观,对于企业的价值取向必将起到引领和导向作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为企业文化建设指明方向,提供深厚的价值土壤和文化根基。在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中应该坚持用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企业思想,在企业内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统一的价值理念和基本的道德规范,努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为经济发展降速提质、转型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山推股份公司地处儒家文化的发源地,深谙孔孟文化精髓,秉承德为先的理念,主动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企业实际确立山推价值观为“人为本,德为先,新为用”,本着“价值引领,共赢未来”这一山推经营理念,诚敬做产品,诚信做企业,全心全意为客户创造价值,不断丰富山推“厚德坚韧,创新奋进”这一企业文化内涵,在工程机械行业中,在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率先迈出了一步。新常态下,山推将进一步发挥地处孔孟故乡,这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文化优势,在引导员工融入企业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积极引用孔孟文化故事来诠释企业文化内涵,让员工在思想上认同,在行动中落实。

主动适应新常态,在实践中推进企业文化落地生根

新时期,企业存在的共同弊病就是每个企业都有企业文化,大多数企业也成功构建了企业文化理念体系、视觉体系、制度体系,但真正应用于实践,根植于员工脑中、心中的凤毛麟角。所以,新常态下的企业文化建设重在传承、重在创新、重在渗透、重在践行。

根植于企业优秀的传统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企业文化是一种内生性的文化,它既是历史的传承,又是现实的存在。只有植根于优秀文化传统基础上的企业文化,才能根深叶茂,具有企业的特点和个性。多年来,山推股份公司在传承优秀文化基因的基础上,以文化创新为先导,在总结三十多年精神文化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提炼出“厚德坚韧、创新奋进”的文化核心理念、“学习、改善、创新、超越”的企业精神等文化理念体系。公司连续3年组织全体中层干部从企业视角、实践的角度,就企业文化核心理念、使命、内涵、价值观及子文化理念进行研讨交流,在每年干部培训班上,把企业文化培训作为一门固定培训课,中层干部逐一分享对山推文化的理解和感悟,并把企业文化分享考核纳入年度绩效。2013年,公司组织中层干部通过头脑风暴、集思广益,初步形成了子文化理念45条、新增加理念12条,进一步丰富完善山推文化理念体系,不但传承了山推的光荣使命,又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与公司的战略目标相契合,通过宣贯得到广大员工的认同,在实践中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精神动力。

根植于生产经营的具体实践,注重在实践中诚信做企业。企业文化的本质就是实践。只有将企业文化建设融入生产经营的实践中,才能使企业文化建设具有生命力。山推在工程机械行业率先开展“诚敬做产品,诚信做企业,厚道做鲁商”活动,创建诚信山推、责任山推、和谐山推和文化山推,以“合规履约守信”为主题,创建“诚信山推”,推动企业健康科学发展;以“诚敬做产品”为主题,创建“责任山推”,争做履行社会责任表率;以“员工满意”为主题,创建“和谐山推”,实现企业与员工共同成长;以“文化引领发展”为主题,创新“企业文化”,增强企业文化软实力。公司在生产经营各条战线,分别设立“诚信榜、责任榜、文化榜、和谐榜”榜单,引领全体员工在守法诚信经营、人本和谐管理、履行社会责任和创新企业文化等方面创造新经验、取得新进展,汇聚改革发展的正能量,促进公司实现发展环境持续优化、运营质量与效益持续提升。

同时,公司打造“诚敬做产品”的质量高地,积极倡导“诚实劳动、诚信经营”的经营理念,以优质产品回报客户,赢得市场,赢得利润。围绕“规则第一、改善到底、共赢互信”的SQS质量理念,全面开展“诚敬做产品”班组对标活动。创新开展“寻找质量之星”活动,打造董事长质量奖高地,不断挖掘、表彰基层员工在质量方面做出成绩的典范,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改善意识、服务意识,借助《山推报》oa内网平台进行广泛宣传,对评选出的董事长质量奖获得者进行隆重表彰,让“用诚敬之心”生产优质产品的文化理念逐步深入人心。

根植于员工的创造性活动,注重从员工的首创精神中吸取营养。员工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他们既是企业文化的创造者,也是企业文化的实践者。在新常态下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应该充分尊重员工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注意吸取员工创造的成功经验,并进一步升华,使企业文化建设更具群众根基。山推将“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融入到职工技能竞赛之中,实现自我突破。每年3000余名员工参与竞赛,公司授予获奖者“金蓝领”“银蓝领”“铜蓝领”荣誉称号,同时为获奖者晋升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让“金蓝领”镶金边,唱响山推“金蓝领”品牌,让员工在企业、岗位上出彩,在社会、家庭中享有地位。

同时,让青年员工在实现企业改革发展大目标的过程中,充分实现个人的价值与追求。创新开展“共青团在行动”系列工作及特色活动,积极推进具有山推特色的青春建功“三平台”、教育引导“四部曲”、管理创新“三维度”,创新开展青年科技论坛、雏鹰创新设计大赛、新概念工业设计大赛、工艺创新设计大赛、电子商务创业设计大赛等创新创效活动,组织公司团员青年完成各类成果1400余项,直接创造经济效益3000多万元,为公司全面完成各项生产经营任务、促进公司健康发展作出积极贡献,逐步形成了以“青春、创新、建功、成才”为核心内容的山推青年文化,并在广大团员青年中初步形成共识,转化为推动企业发展的正能量。

文化引领新常态,打造全媒体平台助推企业文化建设

自办媒体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平台和窗口,一方面承担着塑造、传播、弘扬企业文化的责任;另一方面承载着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新常态下,我们应创新思维,整合自办的传统媒体、新媒体等优势资源,打造全媒体传播平台,切实助推企业文化发展。

巩固传统自媒体的优势与特色。新常态下,无论传播形式如何变化,传播的内容依然是最具核心竞争力的资源,无论新媒体如何开启新的信息生成方式,传统媒体因其权威和专业依然是新兴媒体最重要的信息来源。新常态下,应注意打好传统自媒体的权威牌,用足信息源和审核权等方面的优势,以权威性提升公信力、掌握话语权。山推股份公司2015年将全面实施传统自媒体升级项目,提升官方网站、oa门户、《友道》《山推报》四大平台的传播公信力和权威性。

高度重视新媒体的应用与管理。随着“网络时代”“读图时代”“信息爆炸时代”的来临,催生了层出不穷的新媒体,论坛、博客、微博、微信、微网站、手机客户端等,不断丰富和延伸着传统媒体的功能,使企业文化建设的手段和形式更多样、更丰富、更受欢迎,对企业文化的建设产生了更多、更大、更直接的影响。

山推股份公司目前拥有“一报、一刊、一家园,两网、两微博、纪年体视频等9个综合传播平台”和《激情山推》《工会家园》等15本电子内刊。新常态下,山推将继续加强自媒体创建工作,努力在“微”平台建设方面取得新突破,积极运用新颖、快捷的“微推送”“微新闻”“微活动”等互联网传播手段,以声、色、光、影等多种现代化技术,积极运用视频、音频、flash等多媒体,采取图片、漫画等表现形式,用员工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弘扬企业文化,展现山推特色立体化传播模式的独特魅力,进一步提升员工关注度,增强企业文化的传播力、凝聚力、感染力和影响力。但是,新媒体的开放性、互动性、不可控性,又使得传播的内容过于多元化,容易出现不同的声音,甚至杂声、噪声、对企业文化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新常态下,我们在广泛应用新媒体的同时,需要加强对新媒体的管理,确保新媒体为企业所用,为员工服务,始终传播正能量。山推在自媒体管理方面建立舆情旬报制度,每月收集、整理自媒体平台上的各种信息,分正向舆情分享、舆情关注焦点、舆情处置建议三部分编辑舆情旬报,及时报送公司领导,并向舆情涉及的相关部门反馈,协调解决舆情旬报中的重要问题。

传媒公司企业文化理念篇2

【关键词】艺术设计;经济;品牌

一、现代艺术设计有利于品牌和企业形象的提升

现代市场以商品经济为主,现代艺术设计能够有效的提升与塑造企业形象与商品品牌形象。现代艺术设计大体从三个方面来划分、分别是环境艺术设计、工业设计以及视觉传达设计。现代艺术设计所说的视觉传达设计基本上就是对各种感知符号、信息传播手段以及现代传媒通过统一的设计来提升或塑造品牌形象与企业形象,从而提升品牌与企业的关注度,增加公司的无形资产。当代科技不断创新,日新月异,也推动着媒体媒介的不断更迭创新,从传统媒介的路牌、电视台、电台、杂志以及报纸等媒体形式,发展到如今的多媒体传播、网络媒体传播以及公共交通媒体传播等。媒体形式的发展使企业形象与品牌形象的塑造更加的方便、多样。同时,对企业形象与品牌形象的塑造不能总是利用某种单一的媒体媒介来进行传播。而是要根据本身的资源及能力来综合所有的媒体媒介来进行传播;只有这样才会使其的宣传范围不断扩大,提升公司及品牌的影响力,强化其形象力。公司与品牌在进行品牌信息传播时,聘用设计师利用多样化的媒体媒介来开展设计和组合,以获得最好的传播方案,以达到传播度的最大化;使企业和品牌的信息能够快速且及时的传播,从而增加信息的传播率。比如在产品的包装设计上,由于产品是消费者和生产商之间产生互动的唯一媒介;包装设计是产品的外衣,其可以展现出生产企业的品牌形象、企业形象、商品品质、管理手段以及经营理念;其不但能够表达产品的详细信息,而且还能够展现生产企业的文化与信息,体现商品企业的商品品质、品牌形象以及经营理念。招贴、杂志与报纸等二维平面信息的媒体媒介,是公司塑造商品形象惯用的传播方式,特别是报纸,由于报纸的覆盖面广、可读性强,被当做是商品宣传与营销最为优秀的媒体传播方式。在二维平面传播媒介以外,还存在着车体、路牌、Dm直邮广告以及宣传手册等也同属于二维平面信息传播媒介。所提到的这些二维媒介都是邮色彩、文字、图形等视觉符号组成,设计师通过将这些符号用艺术手法进行不同的组合与选择,设计出唯美的视觉艺术信息,形象且准确的宣传企业信息与商品信息,从而给消费者留下深刻印象,以促进受众对商品、品牌以及企业信息的了解与熟悉。当代科技不断发展,企业形象与品牌的宣传方式变得多种多样且更加快捷。网络与电视媒体,这些打破了时空界限的的媒体技术给品牌形象与企业形象的宣传与塑造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公司能够利用这些媒介自由的宣传自身品牌的信息。网页设计与电视广告艺术设计就是利用网络与电视把企业信息设计为视觉符号的方式;其利用动画制作、编辑、摄像、配音等过程设计出精美的画面与生动的形象,利用电视、网络与卫星来将其传播给广大受众,不但给受众带来了详细的产品信息以及美感,同时也宣传了商品品牌形象和企业形象。

二、现代艺术设计有利于促进品牌销售

在现代市场的商品经济下,产品利用包装设计改变内外品质,塑造商品品牌形象;利用多种媒体形式对产品信息进行宣传以提高产品的知名度。产品的内外品质能够通过不同的文化活动、不同的媒介、甚至是不同的场合中表现出来。而且是通过不同的媒介载体—信息宣传的不同的构成元素、符号以及工具来创造的。媒介形式不同,表达的意义就不同,作用自然也有差异。产品的设计包装主要是把产品的详细信息利用外表的包装设计来体现产品的品质、属性和形象。通过将产品的包装的生产厂家、品牌、色彩等元素和公司的营销手段及策略、企业精神、经营理念等融合到一起进行艺术设计,从而强化品牌形象力与产品的附加值,以达到刺激市场、产品促销的目的。广告设计最基本的作用就是促销,主要表现在找寻潜在市场上。由于利用多种媒介使企业的信息得到了充分的宣传,能够使广大受众深刻了解产品以及培养对产品的忠诚与信任度,促进潜在消费者的了解与认识。同时,现有消费者在某种程度是能够影响潜在消费者,使其在这种影响下发生购买行为。工业设计就是利用生产过程、生产设备、生产方式以及生产工艺的改进,改善生产环境,减少生产成本。利用对商品包装的设计,完善商品的质量与功能,使产品更加的贴近生活,提高其亲和力,进而使产品更受人欢迎。与此同时,就会吸引消费者的眼光,刺激他们的消费。如同我们去到超市购物一样,也许原本只是打算买一两个物品,但是在走出超市后经常会拿着很多的东西。这就是由于超市里的购物环境,不断的刺激人们的消费欲望。

三、现代设计是企业生产与管理的重要部分

在现代市场的商品经济背景下,产品利用艺术设计来改变包装进而改善产品的内外品质,塑造企业品牌形象;利用多种媒体媒介来宣传产品的相关信息从而提高产品的销售力。产品的内外品质能够在不同的文化活动、不同的媒体媒介、不同的场合中表现出来。最为重要的表现就在于公司形象设计上的视觉识别系统,用来塑造与宣传公司文化及信息。视觉识别系统是将公司标识作为核心并以此扩展的视觉形象设计。这种设计的特征大多表现在对外交流过程中公司所要表现的文化与精神面貌。对公司职员进行培训与教育,使他们充分的了解与信任公司,加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与团队协作精神,以提升公司的向心力。现代企业的经营区域与反正在持续的扩大,因此在交流与管理中就会出现一些问题,现代设计就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而存在的。国际上有许多的大型企业就是通过现代设计来塑造企业的形象,使其能够在所涉及到的区域范围内有统一的形象,从而强化企业的交流与管理。比如麦当劳公司就是通过塑造麦当劳叔叔的形象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

参考文献:

[1]马晓翔.浅谈现代艺术设计的多元化发展[J].大众文艺,2016(13).

[2]王婷婷.从微电影传播看微时代城市文化的构建[J].青年记者,2015(08).

传媒公司企业文化理念篇3

编者按:传媒业的脚步已进入了信息时代的快车道,而纸质传媒的发展也出现了瓶颈期,但是随着邮政业的蓬勃发展,为纸质传媒交流传播搭建桥梁、建立平台,纸质传媒并没有就此萧条,邮政系统发挥着传媒交流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对刊物发行更是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陕西省邮政公司对函件、集邮、报刊发行、包件、农资分销等业务的不断扩展服务,不但方便了人民群众,也是传媒业信息往来必不可少的渠道,从省内到全国,陕西邮政始终保持着高效的运行机制,保障了传媒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在全国邮政系统中表现突出。前不久,本刊记者专访了陕西省邮政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马凤炯。

本刊记者(以下简称“记者”):马总,你好!很高兴能采访到您,您在邮政行业工作已有30多个年头,担任陕西省邮政公司总经理也已近十年,请您谈谈你是如何开始您的邮政事业的?

马凤炯:我1977年从北京邮电大学毕业后进入邮政系统工作,一毕业便被分配到企业里担任工程技术人员,1985年4月正式步入邮政领导岗位,1998年陕西邮政独立运营后,我进入了陕西邮政的领导班子,2003年10月起担任陕西省邮政局局长,后来陕西省邮政公司成立后,任党组书记、总经理。从事邮政工作以来,无论在平凡的一线岗位,还是在领导岗位,我始终对工作充满激情,对事业充满感情,对员工充满亲情,始终为陕西邮政的改革和发展做着我应有的努力。

我在邮政行业工作已经有34年了,和邮政战线上的同志共同经历了邮政创业的艰辛,分享了企业发展的硕果,亲历了陕西邮政由弱到强的不凡过程。目前,我省邮政整体发展水平和服务质量逐年攀升,运营能力和技术实力显著增强,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提高,和谐发展氛围日益浓厚。在以后的工作当中,我会继续严于律己、勤政廉政、脚踏实地的工作,带领全省邮政广大干部职工,加快陕西邮政迅速向效益质量型、精细管理型、健康和谐型的发展方式转变,不断夯实陕西邮政的发展基础,稳步提高企业发展质量和职工幸福指数。

记者:如今的省邮政公司发展迅速,服务范围逐步扩大,服务意识不断加强,服务质量不断优化,也获得了很多荣誉,请您谈谈贵公司的服务理念及方式。

马凤炯:邮政业是国家重要的社会公用事业,邮政网络是国家重要的通信基础设施。自1998年邮政独立运营特别是2007年公司化运营以来,陕西邮政在陕西省委、省政府和中国邮政集团公司的正确领导下,加快发展步伐,积极改革创新,精细内部管理,强化网络建设,提升业务品质,完善服务功能,目前陕西邮政己形成了邮政基础类、金融类、速递物流类三大业务板块,邮政公司、邮储银行、速递物流公司、中邮人寿保险公司四大运营主体的发展格局。

陕西省邮政公司下辖9个专业局及直属单位、10个市级邮政局、89个县(区)级邮政局和1900处邮政网点。西安邮区中心局是全国七个一级中心之一,承担着西北干线邮运枢纽和西南邮运的中转任务。目前已形成飞机、火车与汽车运能有效结合,省内干线、区内邮路和县内邮路紧密衔接的立体实物传递网络。邮政投递配送末梢触及全省所有自然村,深入千家万户,通邮率达到100%。

邮储银行省分行下辖10个市分行、91个县支行,共有1236处储蓄联网网点、1200余套atm金融自助设备和150余处邮储自助银行,全省近70%的邮政金融网点分布在县及县以下农村地区,是连接我省城乡的最大金融网,目前邮政金融基础服务已深入人心,被广大群众称为身边的“绿色银行”。邮储银行被2011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指定为唯一园区服务金融机构。

省邮政速递物流有限公司下辖7个市级分公司和27个县级营业部。位于西安咸阳国际机场的航空邮件处理中心,是全国邮政航空邮件a类分中心之一;西北物流集散中心是邮政陆路网全国集散中心之一;在西安咸宁东路规划建设中的11183客服中心是全国邮政速递物流四大区域呼叫中心之一。

中邮人寿保险陕西分公司积极依托邮政公司和邮储银行的网点资源,实施“低成本、广覆盖、高产出”的发展战略,实现了邮政自有保险产品的规模销售。

在加快改革步伐的同时,陕西邮政主动融入地方经济发展,在承担沉重的普遍服务义务和重要的特殊服务任务的情况下,通过加强自身服务能力建设,为全省党、政、军提供了重要的机要通信服务和党报党刊发行服务,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金融、保险、商品流通和信息传递服务,为断加大服务中小企业、服务社区和服务“三农”的工作力度,为陕西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邮政服务赢得了政府及社会各界的认可和赞誉,陕西邮政企业用户综合满意度多年排名全国前列,先后9次被省委、省政府评为“最佳厅局”,荣获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状”、连续4次荣获了“全国用户满意企业”和全省“政风行风建设先进单位”称号、荣获了“陕西经济发展强省单位”、“陕西经济发展功勋单位”、“陕西省最受尊重企业”等称号,陕西邮政还被评选为“陕西现代服务行业十大重点推广品牌”。

记者:我们知道,贵公司很注重企业文化建设,请您谈谈公司的企业文化及发展理念。

马凤炯:陕西邮政在不断发展的进程中,始终将“实现发展理念和发展质量不断超越、实现服务水平和品牌价值同步提升、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同步发展”作为企业文化的主脉,并通过实践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一是坚持科学发展,实现了企业发展理念和发展质量的不断超越。在发展过程中,陕西邮政始终坚持“关爱用户、关爱职工、关爱企业”的发展理念,确定了“高效、和谐、诚信、创新”的发展方针,实施了形象建设年、精细化管理年、邮政服务年、扁平化管理、营业窗口大专化等重要发展举措。在这一系列不断丰富完善的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全省邮政经营水平显著提高,到2011年底全省邮政系统收入规模是独立运营初期的七倍,年均增长16%。二是坚持用户至上,邮政服务形象和水平大幅改善。近几年陕西邮政全面完成了普遍服务网点、营投网点改造及营业旗舰店、精品店、标准店建设等工程。全省1900个邮政网点遍布城乡,拥有3400多条投递段道,每天有1300余辆邮运、揽投等邮政专用车辆在全省运行,邮政投递配送末梢触及全省所有自然村。通过加快自身发展,多方筹集资金,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多亿元,建筑面积达到65万平方米,完成了历史上最大范围的服务网点标准化建设改造,各级邮政企业生产条件和对外形象得到了根本改善。顺利实施了综合计算机网等80余个应用系统建设,实现了邮政业务经营的全过程信息化管理。三是坚持人本管理,企业与员工实现了同步发展。通过推行竞争上岗、末位淘汰和窗口大专化,实行梯次排班、服务外包、扁平化管理等措施,使陕西邮政的体制和机制更加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通过深化财务体制改革,推行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有效提升了企业的经济运行质量。在加快发展、确保职工收入稳步提高的基础上,完善了一线职工的生产生活保障。广泛开展了各类、各层次、形式多样的学历教育、岗位技能培训,开展了“选树评先”活动,全省邮政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模范人物、优秀员工团队,全省邮政有69名职工荣获了全省“技术状元”及“技术能手”称号。

记者:面对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您是如何应对的呢?您对陕西邮政未来的发展是如何规划的呢?

马凤炯:多年以来,邮政公司依靠自身拼搏努力、改革创新、科学发展,较好地履行了党和国家赋予的普遍服务义务和特殊服务职责,为陕西地方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大量的邮件、金融、信息、快递等特色服务,初步构建完成了邮政企业、邮储银行、速递物流公司、中邮人寿保险公司三大板块四业并举的发展模式,实现了企业发展实力、服务理念、品牌价值、和谐文化的同步提升。

近几年,市场竞争的确越来越激烈,针对目前的市场状况,陕西邮政适时提出了转型升级、加速发展,努力实现“十二五”末全省邮政系统收入突破一百亿元规模的更高发展目标。为此,我们将坚持以下经营理念:一是坚持加快发展不动摇。我们深刻认识到企业转型升级需要更超前的思想理念、更有力的发展举措和更快的发展速度:一是需要抢抓商机、占领市场的更大发展雄心,研究市场、寻找市场、搏击市场、驾驭市场;二是需要敢想敢干、充满活力的更多发展激情,移位争先,勇争上游。三是需要自强自信、坚持不懈的更盛发展士气。加强与政府的沟通联系,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二是加快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在加快发展速度、扩大发展规模的同时,更加注重发展的真实性、高效性和可持续性。把积极改进营销方式作为转变发展方式、推动收入增长的着力点,全面加强和提升窗口营销、数据库营销、专职营销、管理层营销作用。积极调整优化业务结构,突出发展高效、新型、潜力大的业务和具有战略意义的业务。三是提升行业形象与服务水平。

无论何时,陕西邮政都将牢固树立“品牌就是效益,服务就是生命”的工作理念,长记于心,贯彻于行。以“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以“用户是亲人”为主题,将“用户是否满意”作为衡量邮政服务工作的唯一标准,不断提高邮政服务质量。四是树立和坚持文化强邮理念。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文化强国的发展战略,市场竞争最终也必然会升级到“文化”层面的竞争。陕西邮政将不断增强和丰富企业文化内涵,加快推动文化强邮步伐,巩固和深化“三个关爱”价值理念,促进企业和员工相互理解相互关爱,齐心协力关爱用户,不断改善员工的生产生活条件,丰富员工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员工对企业发展的信心指数和对生活的幸福指数。

面对未来,我们将继续在邮政行业发展口号“情系万家、信达天下”的指引下,努力为社会公众营造了更加安全、快速、便捷的用邮环境,继续奉行“用户满意、行业领先、社会羡慕、职工自豪”的企业愿景,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

记者:一个企业的发展和传媒是分不开的,据您个人看来,今后我国传媒业刊物应该走什么样的发展模式和途径?

马凤炯:对于传媒业,我没有做过专门的研究,只能谈一点个人的理解和认识。十七届五中全会把文化产业定位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十二五”规划对此也有提及。十七届六中全会又对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了新部署、提出了新要求。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传媒业今后将有着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个人觉得传媒业今后的发展模式:首先是要找准定位,积极发挥好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引领社会思潮,要符合中国国情,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这个是根本,无论传播技术怎么变化,做好内容生产是传媒业的根本。其次,就是要保持传媒业的社会公益性质,按照市场规律运营,提高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确保自身发展的生命力。然后就是与时俱进的问题,通过深入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增强传统媒体报道的亲和力、感染力和生命力;通过加强新媒体建设,构建统筹协调、功能互补、覆盖广泛的舆论引导新格局,为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

记者:请您谈谈对今传媒杂志的一些期望,意见和建议,您认为什么样的杂志更能为企业做好宣传?

传媒公司企业文化理念篇4

创刊于1991年的中共遂宁市委机关报《遂宁日报》,与四川省内其他市州党报相比,因创办时间晚、基础差、底子薄,投入不足,发展相对滞后。到2005年底,报社总资产不到800万元,净资产几乎为零,当年亏损70万元,发展举步维艰。

2006年,川委发(2006)13号文件将遂宁日报社列为全省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以来,遂宁日报社按照试点改革的总体部署和市委提出的“政治家办报、专业化制作,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职业化队伍、集团化发展”的总体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创新,让《遂宁日报》从一张地方小报发展成为一个报、刊、网互动,传媒与创意文化互融、多元产业并进的报业集团,初步走出了一条西部欠发达地区市州党报改革创新跨越发展之路。

(一)创新媒体建设,报、刊、网、户外传媒互融互动的全媒体立体传播体系初步形成,舆论引导能力和传播能力明显增强

面对建报晚、刊号资源配置不充分,仅有一张对开四版的党报,传播力、影响力十分有限的现实,自加压力、自筹资金,用市场化理念,企业化管理思路,探索创办各类专刊、子媒体,抢占新媒体高地。《遂宁日报》进行了全新改版增版,房产、教育、卫生、财经、通信等行业专刊和5个区县子报专刊相继创办;依托《遂宁日报》,先后创办了遂宁日报都市版《遂宁晚刊》和《遂宁在线》、《遂宁宣传》内刊杂志;在四川地市报业中率先创办遂宁新闻门户网站——遂宁新闻网,创办遂宁手机报、数字报;在中心商业区建立了大型户外(LeD)电子屏,在市、县城区建设近百个数字爱心亭和电子阅报栏;探索实施了网络数字全媒体平台项目建设,积极推进报刊网台互融互动,立体传播格局初步形成,全媒体立体宣传声势初步形成。

(二)创新经营方式,报业产业体系初步形成,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提升

坚持实施“办好媒体、做强主业、发挥优势、多元扩张”的发展战略,转变单纯的办报思路,改变“重采编、轻经营、无管理”的固有传统,加快实现从办报向经营报纸转变,加快推进事业型经营向产业化经营转型;创新经营模式和广告营销方式,实施“四轮”驱动战略,推进采编、发行、广告、印刷的整体联动;实施差异化定位竞争策略,推动报、刊、网竞合发展,立足报业、超越报业,媒体产业实现持续快速增长,文化创意产业拓展迈出步伐。报业经营总收入从2005年末不到1000万元,增加到2011年末的5425万元,从2005年末亏损73万元到2011年末实现利税540万元;总资产、净资产分别从2005年末的686万元和49万元,增加到2011年末的3000万元和1540万元,资产负债率从2005年末的97%下降到2011年末的45%以下;职工工资总额增长120%。以报刊广告、发行、印刷,网络文化,物流快递,文化创意等业态为支撑的报业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依托报业主业拓展相关配套产业的能力和抗市场风险能力明显增强。

(三)创新体制机制,现代传媒企业架构初步形成,企业主体的创造活力全面激发

2008年1月19日,四川省首个市州级党报报业集团——遂宁日报报业集团、四川博宇传媒有限责任公司成立。报业集团(公司)下辖博宇广告、发行快递、网络传播、文化传播、爱心亭商贸连锁、新新闻印务、子昂传媒等全资分(子)公司相继组建运行。在实践中大胆变革传统事业单位的领导模式、机关化的管理运行模式和粗放型经营模式,探索建立企业化、市场化、集团化管理运行模式。以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行企业会计制度,实行刚性的预决算管理、全员绩效管理和企业化目标考核管理,整体推进市场化用人和绩效考核分配制度,全面激发了全方位对接市场的内在活力,企业化管理运行机制基本形成。企业文化建设全面加强,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文化共同体的价值理念和竞争价值取向形成共识。信念、担当、创新、奉献凝结成企业文化的精髓,聚集和培育了一群永不自满、永不僵化、永不懈怠,把传媒文化作为守望一生事业的追梦人。

站在新起点谋划新跨越,奋力推进传媒文化产业跨越发展

(一)提升发展思路,坚定跨越发展目标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文化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办好媒体、做强主业、发挥优势、多元扩张”的发展战略不动摇,按照大文化、大传媒、大产业发展思路,加快推进传统媒体融合发展、新兴媒体跨越发展,加快推进传媒资本运作,加快推进产业扩张发展,加快实现从单一的媒体集团向全媒体综合信息服务商、文化产业战略投资者的转型,奋力建设现代传媒文化企业集团。要通过3—5年努力,把报业集团打造成合格的文化市场主体,成为遂宁文化产业发展的先锋旗舰,成为主业突出,跨媒体、跨行业、跨地区多元扩张发展的全国知名、西部市州一流的现代传媒文化企业集团,形成以报业为主业、传媒业为依托,文化创意产业为重要支撑的传媒文化产业格局。

(二)加大资本运作和项目建设力度,大力推进传媒文化产业园区化、楼宇化、项目化、集群化发展

围绕“做大传统媒体产业、做精新媒体产业、做强创意文化产业、做优现代文化服务业”的产业发展重点,切实抓好载体和平台建设。加快总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的传媒中心项目开发建设步伐,快速形成经营资产,最大限度地用好楼宇资源,增强集团投融资能力。大胆设想、小心求证、务实操作,积极规划建设融数字出版及印刷复制,数字出版研发及影视特效动漫制作,纸品、印辅材料、电脑、办公耗材交易,平面音视频创意设计、工业设计、it类软件动漫、影视等新兴创意设计,家居生活创意消费品设计,文化产品物流配送于一体的数字出版印刷物流创意文化产业园。依托一中心一园区重点项目,加大资本运作、招大引强和技术创新力度,大力推进文化产业项目化、实体化发展。

传媒公司企业文化理念篇5

哈铁资产公司成立于2015年12月,主要从事铁路局可开发利用房屋、土地、机车、设备租赁经营业务。针对公司成立时间短、经营压力大实际,面对网络新媒体新形势新挑战,我们紧紧把握企业化市场化经营特点,探索打造具有经营企业特点的宣传思想工作,为经营发展提供有效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一、坚持传统与现代融合,构建宣传思想工作运行体系

创新是政治工作的灵魂。在向网络新媒体进军新常态下,积极探索“传统宣传思想工作的内容+网络新媒体的形式”,构建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运行体系。

打造“六个创新平台”。顺应网络新媒体发展,创新工作载体,提升吸引力和互动性。“资产大讲堂”――热点解析平台,通过常态化形势教育,强化思想引领,树立正确导向;“小故事大理念”――转变观念平台,运用富有哲理小故事,启迪思想,转变观念;“指尖微党课”D党员教育平台,适应网络新媒体时代“快餐式”阅读习惯,实现党课内容“码”上学;“我的营销故事”――典型示范平台,选树公司经营创效典型,发挥示范效应,激励增收创效;“经营之道”――经营实战平台,总结推广公司成功经营案例,提升经营实战能力;“廉政一席谈”――警示教育平台,开展日常提示警示,筑牢党风廉政建设思想防线。在运作方式上,将“六个平台”纳入公司QQ群、微信群,即时传送,互动交流。

开发政治工作信息系统。把握网络新媒体开放、包容、平等、互动等特点,购置触摸查询一体机,研发“哈铁资产公司政治工作信息系统”,增强宣传思想工作“温度”和“黏性”,与职工“零距离”“面对面”。设置“政治工作创新平台”“和谐幸福一家人”“形势任务教育”“资产经营先锋”“文化活动掠影”等栏目,将政治工作划分为16大类56小项,涵盖政治工作主要任务。“系统”面向全体干部职工开放,根据工作时间自动开关机,随时接受查询监督,改变政治工作封闭运行状况,实现政治工作系统化、网络化、规范化。

建立民主公开制度体系。针对网络新媒体时代干部职工权利意识、平等意R、民主意识更加强烈,积极主动回应解决职工关切。开发“民主管理厂务公开系统”,将职工关注的提职晋级、奖金分配、福利待遇等9个方面热点焦点,全部进行公开。由于各部门工作性质不同,职工出差补助有的一个月相差一两千元,个别职工对此有异议,于是将差旅费补助按月公开,就迅速消除了质疑。针对房屋租赁价格这个“敏感”话题,在哈铁资产网建立“三公一拍”平台,即:“房源公开、底价公布、结果公示,网上竞拍”,打开前门,堵死后门,既维护了企业利益,又防范了廉政风险。通过民主公开,示权限权,消除猜疑,营造风清气正发展环境。

二、坚持线上与线下互动,发挥宣传思想工作引领功能

宣传思想工作是心灵的沟通,尤其在网络新媒体时代,绝不能板起面孔以教育者的姿态出现,必须放下身段、平等交流。

思想引领为先。针对公司经营指标高、奖金基数低,部分干部职工完成任务信心和动力不足,采取党委书记重点讲、班子成员分工讲、部门经理单独讲等形式,加强常态化形势任务教育,提振士气和信心。重点围绕“跳出两根钢轨谋发展”“全资产经营、全方位创效”,讲清成立资产公司完全符合总公司发展战略和铁路发展趋势,坚定对公司发展信心;围绕贯彻落实路局七次现场会精神,讲清路局面临的挑战机遇,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围绕完成全年经营任务,讲清路局支持与自身努力、公司效益与个人收入关系,咬定目标,背水一战。在全公司开展“大干180天,全员大攻坚,誓夺7000万”活动,凝聚攻坚克难的勇气和信心。

转变观念为基。针对干部职工市场意识、经营意识、效益意识比较弱实际,借助总公司党组“转、闯、增”活动,盯住干部职工思维短板定向发力,案例教学,启发引领。利用“小故事大理念”平台,编发“松毛虫的故事”“卖托鞋的故事”“裁缝的故事”等小故事,配发评论,启迪思路。利用“经营之道”平台,编发公司打造升级原哈东二宿舍品质,年租金由27.4万元提高到122万元等成功经营案例,引导干部职工干中学、学中干,拓宽思维。利用“我的营销故事”平台,总结“捡回来的铁塔”“争当龙江之星火车头”等典型事例,弘扬先进,培育干部职工市场意识。通过QQ群、微信群将这些故事和案例发送给职工,鲜活生动接地气,职工爱听爱看并从中受到教育启迪。

提升素质为本。围绕专业化管理、集约化经营目标,以路局素质提升计划为契机,努力建设适应企业化市场化经营的干部职工队伍。将原职名为司机、厨师、门卫、清扫员等15名同志,改职为营销员,打通他们职业上升通道,激发提升素质进取热情。每人制定素质提升计划,组织岗位学习。聘请吉林大学专家举办商务礼仪和经营实战讲座,提升沟通能力和营销技能。采取“走出去”形式,选送职工到相关单位跟班学习,提升专业能力。总结宣传由司机改职为营销员的徐恩义“玩得转方向盘,当得好营销员”事迹,形成示范效应。通过系统培养和实战拉练,职工队伍整体素质有较大提高,基本满足了公司日常经营需要。

三、坚持有形与无形结合,打造宣传思想工作金字招牌

政治工作是国有企业独有优势。发挥这个优势,打造政治工作“金字招牌”,促进经营发展,是市场化企业必须研究的课题。

打造职工认可的政治工作品牌。按照局党委统一部署,建设“党味”较浓的“党员活动室”,设置党旗、入党誓词、党员权利义务、“党员政治生日”、“红船书屋”、创先争优揭示板等内容,建设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提升党性修养的主阵地。精心设计活动载体,开展“夺红旗、争红星、创先优”竞赛、“我为公司献一计、一个项目一面旗”和“争做营销状元、创效先锋、管理能手”活动,让党组织活动更加有形化。加大典型选树力度,弘扬正能量,组织各类先进典型照光荣照、上光荣榜,通过微信群全方位展示干部职工敬业、务实、奉献精神,让精彩瞬间“定格”,在全公司形成互相看、比着干的浓厚氛围。

传媒公司企业文化理念篇6

红牛每年的营销费用高达20亿美元,其中大部分都投入到了内容营销中,但它的Youtube频道只有490万订阅用户(排名184)。

2011年,可口可乐公司大张旗鼓地推出了新的营销策略――从“卓越创意”转向“卓越内容”(社交媒体上的内容营销)。然而,它的Youtube频道只有67.6万订阅者(排名2749)。

事实证明,消费者对品牌内容并无太多兴趣,只有极少数人订阅……社交媒体问世10年以来,绝大多数企业依然没有找到有效的品牌建设方式。

这是什么原因呢?方向永远比努力重要,而“社会化媒体营销”的方向就是“众创文化”(CrowdCulture)……

作为数字品牌战略的核心,企业在内容营销上投入了大量的资源。这背后的逻辑是,社交媒体的出现可以让企业绕过传统媒体,与客户直接进行互动。如果你能给客户讲一个精彩的故事,并与他们实时沟通,那么你的品牌就能成为与客户群体进行交流的载体。因此,企业投入了数十亿美元,希望将这种愿景变为现实。然而,只有极少数的品牌在网络上创造出了引起客户兴趣的内容。

事实上,社交媒体的出现似乎让品牌变得无足轻重了。问题出在哪儿?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了解,品牌只有在文化中取得突破才会获得成功。品牌建设实际上是一套产生文化影响力的技巧。而数字技术不仅带来了强大的社交网络,也极大地改变了文化的运行方式。网民已经成为非常高效且传播效果极强的文化创新者――我将这种现象称为“众创文化”(CrowdCulture)。众创文化改变了品牌建设的规则。

众创文化的崛起

从历史的角度看,文化创新大多来自社会的边缘,通过挑战主流意识和标准,社会运动、边缘团体和艺术家的小圈子孕育了文化创新萌芽。企业和大众传媒则充当中介的角色,将这些创新引入大众市场。然而社交媒体的出现改变了游戏规则。

过去各种团体在地理上是相互隔绝的,社交媒体将这些团体连接到了一起,从而大大提升了合作的节奏和频率。如今,曾经边缘化的团体紧密地连接到一起,它们的文化影响力变得更直接、更强大。

这类新型的众创文化通过两种方式实现:

亚文化

亚文化的成员集体推动了新创想、新产品、新活动和新审美的诞生,完全绕过了大众文化的守门人。随着众创文化的崛起,文化创新者既是新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新文化的消费者,两者间的界限已经非常模糊。

艺术圈

创造新的大众娱乐方式则需要一种独特的组织合作模式,社会学家将之称为“艺术圈”。众创文化让艺术圈获得了加速发展,大大提升了参与者的数量以及他们之间互动的效率和质量。艺术圈的“众创文化”是各大品牌内容营销失败的主要原因。

打造文化品牌

企业面临的问题是结构上的,而非创意上的。大型公司的营销活动与艺术圈的工作方式形成鲜明对比。企业擅长在全球不同市场之间执行复杂的营销策略,但在文化创新中,这种组织模式却只会导致平庸。

众创文化的崛起,大大削弱了内容营销和赞助的效用,但却引入了一种新的品牌建设方法――打造文化品牌(CulturalBranding)。

Chipotle是一家大型连锁快餐店,公司包含很多工业化的流程。承诺提供去工业化的食品,意味着公司要制作易变质的新鲜食品,这给公司的运营带来了艰巨的挑战。公司自身的信誉就因为近期大肠杆菌和诺如病毒污染事件而受到了严重打击。单凭广告或公关的努力,Chipotle无法重新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公司必须通过众创文化让公众相信,公司会加大对去工业化食品的投入,提供安全健康的食品,这样才能获得大众的再次支持。

1.寻找文化正统

要打造文化品牌,企业要奉行一种创新的理念,打破行业的传统观念。要做到这一点,企业必须寻找:那些需要被打破的传统观念。

20世纪初,一些美国食品营销公司炮制了“食品工业化”的理念。美国消费者开始相信,一系列伟大的科学发明和标准化的生产流程,再加上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的监管,大公司就能创造出丰富、健康和美味的食物,人造黄油、速溶咖啡和果珍都是这一时期的产物。这一理念支持了快餐业如麦当劳在20世纪60年代的起飞。

2.寻找文化机遇

随着时间的累积和社会科学的进步,文化正统的吸引力也逐渐衰弱。消费者开始寻找新的可替代的文化理念,这给那些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带来机遇,在行业中推行新的理念。

对于食品工业化的理念,转折点在2001年到来。这一年埃里克・施洛瑟的畅销书《快餐帝国》问世,强有力地质疑了美国食品的工业化。

随后,2004年摩根・斯浦洛克执导的电影《超码的我》和2006年迈克尔・波兰的畅销书《杂食者的困境》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社交媒体出现之前,这些作品的影响力仅限于社会的一小部分。而众创文化则将这些批判作品放大,将人们对食品工业化的焦虑引入社会主流。众创文化将一小部分人关心的问题变成了一个广泛的公共挑战。

3.找准众创文化

反对食品工业化的理念已经存在了40多年,过去却被认为是无稽之谈。提倡有机种植和牧场饲养的亚文化只限制在社区农场和农夫市场的狭小范围。然而随着社交媒体的崛起,出现了一系列不同亚文化,推动了食品创新的发展。

总而言之,一股庞大的支持食品去工业化的文化运动出现了。Chipotle之所以能取得成功,是因为它找准并利用了这种众创文化。

4.引入新的理念

Chipotle利用两部短片推广食品去工业化理念。这两部影片推出时几乎没有媒体关注,却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大受欢迎。在两部影片的观看数量达到千万后,引起了媒体的关注,并为公司创造了可观的销售额和利润。两部影片还都获得了戛纳广告节的大奖。

Chipotle的影片被很多人错误地认为是内容营销的成功案例,实际上,它们之所以能取得成功,是因为它们超越了娱乐的范畴。尽管两部影片艺术水准颇高,但有成千上万的高水准短片并未获得影响力。它们的故事也并非前所未闻,过去10年有大量类似情节的作品出现。它们之所以能在社交媒体上大热,是因为它们抓住了“食品去工业化”这一众创文化的精髓。

5.利用文化热点

要保持品牌的文化影响力,企业可以挑战那些与理念相关,且引人关注或充满争议的社会问题,从而获得媒体的关注。

要获得持续的发展,Chipotle需要利用文化热点事件来开发新的产品和理念。在这方面,Chipotle做得不够好。Chipotle开始寻找新的社会问题,开始提倡非转基因食品。然而,Chipotle自身的可信度受到了质疑。毕竟公司出售的肉类也来自转基因饲料喂养的家畜,软饮料里也含有转基因甜味剂。

除此之外,转基因食物并不是一个文化上的热点,只有最敏感的消费者才会关注这个问题,而且很多公司和产品都已经使用过非转基因食品的概念。因此,公司的这些努力并没有引发新的众创文化。一些其他热点问题,例如含糖饮料和工业炼制植物油的争议性要大得多,但却没有引起餐饮企业的关注。

要有效使用社交媒体建立品牌,企业需要借助众创文化。今天在寻求影响力时,大多数品牌的做法是紧跟潮流。这是一种人云亦云的营销方法,几百家企业追寻着同样的潮流趋势,做出完全一样的行动,无法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也不足为奇了。然而借助众创文化,推行创新的理念能使企业的观点态度在过度嘈杂的媒体环境中脱颖而出。

传媒公司企业文化理念篇7

关键词:本土广告公司;广告产业;业务转型;管理创新;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2766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3-03-13

作者简介:廖秉宜(1978-),男,湖北潜江人,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告学系副教授,广告学博士,珞珈青年学者,研究方向:广告学、媒介产业与媒介经济。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项目编号:10FXw005;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3g011;武汉大学“351人才计划”的研究成果。提升我国广告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国家文化产业战略的重要构成。当前,国际广告集团加速在中国市场并购扩张,严重削弱了本土广告公司的市场竞争力,进而影响国家经济战略目标的实现。提升本土广告公司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中国广告产业发展的核心议题。

一、本土广告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消解及成因

(一)经营业务转型的战略选择

1993年,舒尔茨教授等在其《整合营销传播》一书中首次提出整合营销传播(imC)的概念,并系统阐述了整合营销传播的运作规律。这一理论的提出引发市场营销和广告传播观念的深刻变革,受到广告与营销理论界和实务界的追捧。由此也影响了市场环境的改变,并促进了中国本土广告公司由广告专业向整合营销传播的转型。

1.市场的分化、媒体和受众的碎片化亟需广告公司转型。中国经济自1997年以来由短缺进入富裕,形成买方市场。迫于环境的改变,企业必须转变经营理念,从传统的卖方市场条件下以生产者、产品或销售为中心,逐步走向以消费者、营销为中心,实现结构调整与制度创新,包括广告在内的营销手段日益受到企业的重视。此外,随着市场的分化,媒体和受众的日益碎片化,任何单一的营销传播手段都无法成功执行营销,因而要求企业营销传播手段的整合运用。“客户开始与不同的媒体公司、市场调查公司、直销公司以及互动广告公司等不同形态的公司接触。传统的广告公司也开始按照这些细分的职能重组其架构,或者开设独立的公司运营相关业务。职能细分的结果就是资源分化,再没有一家广告公司掌握全局,包括广告的整体预算。客户唯有自己也参与一部分广告计划的制定,以便控制局面”[1]。在新的营销传播环境下,市场上出现的大量专业公司正日益瓜分和蚕食广告业的利润,专业广告公司的核心业务策划创意和媒介购买的利润受到极大挤压。

2.整合与被整合——本土广告公司面临的生存选择。媒体和广告主的强势地位以及广告公司之间的残酷竞争,使得广告公司策划创意费和媒介费严重缩水,有些公司甚至打出“零”的口号招揽客户。“媒体在广告经营中加强与广告主的直接联系和沟通,积极了解广告主的需求动向,为他们提供行业资讯等服务支持,甚至介入广告的经营行为,提供营销解决方案建议。媒体与广告主沟通渠道扁平化趋势大幅度侵占了广告公司业务的疆界。媒体带给广告主更低的折扣、更有针对性的服务、更快捷的沟通效率的同时,也给广告公司的经营带来巨大的压力”[2]。在专业营销传播公司、强势媒体和企业的多重挤压下,本土广告公司正面临极大的生存挑战。是被营销传播公司整合,还是主动整合营销传播公司或将主营业务向营销传播专门领域拓展,成为当前本土广告公司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

2013/09广告公司整合营销传播公司,并积极向营销传播领域拓展业务,是广告公司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这一战略转型不仅适应了广告主对整合营销传播需求的新变化,可以增强广告公司对广告主的市场影响力,寻求新的市场盈利点,还可以避免广告公司对媒体的过度依赖。可见,广告公司的战略转型已经成为必然趋势。但实现战略转型还面临两方面困难:“第一,广告公司推行整合营销传播服务,由于需要兼顾多方面范畴,亦未必能做到样样皆通,样样皆精。第二,对广告公司而言,要提供整合营销传播,做到全面及专业化兼备,不但要招揽更多的各方面专业人才,更要重新做出公司架构上的配合,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和资金”[3]。与欧美广告公司发展不同的是,中国本土广告公司是在第一次产业升级还不是很充分的情况下,面临第二、三次产业升级的迫切需要,因而面临的挑战更大。传统本土广告公司把“创意”作为其核心竞争力,但在业务多元化的背景下,广告公司几乎所有业务都是可替代的[4]。由于本土广告公司在从传统广告领域向整合营销传播领域拓展的过程中没有实现相应的组织变革和相关人才的储备与培养,导致建立在非专业化基础上的经营业务转型正在严重消解本土广告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二)核心竞争力消解的成因

相比较国际广告公司,本土广告公司具有以下优势:(1)对中国文化及消费心理有准确的把握;(2)与当地媒体保持密切的关系;(3)扁平化的组织架构,服务比较灵活;(4)人力成本相对较低。上述四个方面成为早期国际广告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的重大障碍。为了提升在中国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国际广告公司通过一系列手段克服这些劣势,不断发展壮大。一是加强对中国文化及消费心理的研究。国际广告公司自进入中国市场就开始研究中国市场及消费文化和消费心理,新成立或并购国内优秀的市场研究公司,并且每年中国及各城市消费报告,同时基本实现广告公司人才的本地化,从而迅速解决国际广告公司国际化发展的一个短板。二是组建大型的媒介购买公司,通过集中采买媒介,以量定价,增强与中国媒介博弈的实力;成立媒介研究公司,强化对中国媒介市场的实证研究,提高对媒介和广告客户的影响力。例如,1996年法国索福瑞集团(tnS)与央视调查咨询中心合资成立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有限公司(CSm);2001年tnS与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合资成立央视市场研究股份有限公司(CtR)。这些媒介研究机构一方面为科学化的媒介投放提供了重要数据参考,另一方面也对媒介构成极大压力。很多广告客户和广告公司都是购买这些媒介调研公司的数据,以此制定媒介投放策略。媒介调研数据将直接决定节目的生死,因而成为国际广告公司和媒介购买公司与媒介议价的重要砝码。三是在保证规范化运作的前提下,采用更加灵活的管理模式和作业模式,以提高服务效率。以日本电通东派广告有限公司为例,“公司采用扁平化管理,避免官僚及形式主义,提升效率及灵活性。打破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壁垒,实行扁平化的组织架构,拥有许多战斗力强、反应迅速的‘小分队’。小分队之间根据项目需求交叉组合,从而避免出现团队之间互不来往的情况”[5]。四是通过人力资源的本地化,来节省公司成本,提高服务效率。国际广告公司人才的本地化有两个方面的好处,其一,招聘本地优秀广告专业人才可以迅速了解本地市场,服务本地客户,尤其是现在很多国际广告公司在服务国际客户的同时,将重心转移到开发本地优质客户资源上,这一点尤为重要;其二,相对于从国外聘请员工,招聘本地人才可以大大节省公司经营成本。

国际广告公司核心竞争优势的不断提升无疑给本土广告公司带来极大的竞争压力。综观本土广告公司的发展现状,内部还存在一些制约其发展的瓶颈:(1)缺乏企业文化建设。本土广告公司过分重视短期的经济利益,忽视公司制度文化建设,导致广告公司员工缺乏归属感和荣誉感,直接后果就是广告公司人员跳槽频繁,影响客户服务质量。(2)客户关系管理意识及能力有待提高,突出表现为重开发轻维护,导致广告客户对本土广告公司服务不满意,广告公司和广告客户之间的摩擦增加,合作不稳定的因素增加。(3)过度依赖某个人或某几个人,缺乏团队作战能力。本土广告公司缺少员工培训与员工提拔的规范化制度,很多优秀的人才都是通过流动来实现人才补充,这种急功近利的经营模式,使很多优秀的广告人才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加剧了人才结构的不稳定。这种情况极易导致因为某个人或某几个人的离职带走广告客户,或无法短期内在广告公司内部找到合适的职员顶替,不利于广告公司可持续发展与核心竞争力提升。(4)小富即安的心理与缺乏企业战略规划,影响广告公司发展壮大。很长一段时间,本土广告公司大都采用自有资本积累的方式发展,成长速度比较慢,在市场竞争不是很激烈的情况,基本上可以维持生存。然而,随着中国广告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资本运作已经成为中国广告公司成长的重要手段,缺乏资本运作经验与战略规划将成为本土广告公司发展的重大障碍。

综上所述,国际广告公司的发展,从外部不断消解本土广告公司的核心竞争优势,而本土广告公司自身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则从内部制约其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因而,要提升本土广告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一方面要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长,另一方面要规避在广告公司组织管理和制度建设方面的短板,以高效率和高质量的服务,赢得国际国内广告客户的认可。

二、本土广告公司的业务重构与组织再造

(一)建立在专业化基础上的整合营销传播转型

传统广告公司主要集中在广告领域,较少涉及营销传播的其它方面,如促销、公关、网络行销等。随着企业营销传播环境的改变,企业对整合营销传播需求的增加促使广告公司转型。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广告公司都需要转型或有能力转型,这就需要广告公司对自身能力和组织结构进行评估。对于中小型广告公司而言,可以在专门的领域发展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成为大型综合型广告公司的下线公司。而对于国内大型广告公司而言,则可以发展成为整合营销传播公司。

国际广告公司发展的轨迹为中国本土广告公司的成长提供了有益借鉴。广告公司的战略转型主要有以下三种途径:(1)在自身机体上增设营销传播职能部门,如FCBworldwide公司。如果客户需要使用多种营销工具,就无需从外部寻找专业营销服务机构合作,可以交由一家商统一完成。(2)新组建或并购专业的营销传播公司。许多大型广告公司近年来都积极地收购其它类型的传播服务公司。例如,wpp集团在2002年大约进行了40次收购交易,涉及公关、咨询和医疗保健传播等领域,在进军新市场的同时以收购的方式来增强服务市场的业务能力[6]。(3)与其他专业营销传播公司建立战略联盟。广告公司执行媒体广告的工作,帮助客户制定总体战略,并决定采用哪些营销手段,而公共关系、直销和促销等活动则外包给联盟公司。整合工作由广告公司的客户团队承担,负责协调各个专业机构以确认信息、形象和时间安排等是否得到有效的整合。广告公司到底采取上述何种方式,应视广告公司自身实力和公司总体战略目标而定。

无论采取上述何种方式,实现整合营销传播的目标是关键,这就需要广告公司进行组织变革。组织变革可以在广告公司内部展开,如消除传统的层级制组织观念,以团队合作方式将各种“营销专才”编成“客户价值管理团队”,或整合集团内部其他公司的人力资源,组建营销传播团队。法国第一大广告传播集团哈瓦斯下属的两个公司就曾作过这方面努力,广告公司“灵智大洋”与市场服务机构“精实整合营销”充分利用双方优势,成立了“品牌小组”,为客户提供量身定制的广告、市场调研、公关活动、品牌推广和营销渠道管理等系列服务。

(二)以数字媒体广告为契机抢占市场制高点

在中国,网络和数字新媒体迅猛发展,深刻改变着受众的媒介接触习惯和消费行为模式。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3年1月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64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509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21%,较2011年底提升38个百分点。手机网民规模为42亿,占整体网民比例为745%。网民中农村人口占比为276%,规模达到156亿。微博用户规模为309亿,占整体网民比例为547%。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242亿人,网络购物使用率提升至429%。手机团购、手机在线支付、手机网上银行三类移动应用的用户规模增速均超过了80%”。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使得消费者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参与。消费者正在影响甚至参与创作品牌的信息。互联网上的评论或者对话,可以在短时间内将一个品牌捧红,也可以迅速伤害一个品牌。品牌拥有者单向地传递品牌信息的状况逐渐改变。由于网络社区的膨胀,博客的传播,互联网和手机的高度普及,这些即时沟通工具都能第一时间让用户与其他消费者一同分享自身的体会和感受,其可信度远比品牌广告的单一传播更有力。

中国本土广告公司需要适应媒介环境的变化以及广告主的新需求,调整经营领域和经营方向,重组广告公司的内部结构,提高其在数字营销传播方面的专业能力,占领广告产业的高地。部分本土广告公司已经意识到数字媒体领域的商机,开始思考公司的战略转型。如广东平成广告有限公司通过以下方式成功实现了公司战略转型:(1)内部管理平台的数字化。平成广告有限公司与用友软件公司联合打造了平成的协同作业系统,实现了管理平台数字化。平成的员工可以随时随地登陆该内部平台进行广告作业。(2)内部结构的重组。平成公司打破了传统的客户部、创意部、媒介部、市场研究部等组织架构,构建了一个以技术和媒体为先导的创意型组织模型,重点打造四大板块,即消费者研究、广告、数字媒体、影视制作。(3)数字技术的开发利用与数字营销传播服务能力的提升。平成开发了基于web20的流量优化技术和社区共建技术,在社区这个平台上实现信息流、资金流、人流、物流四流合一。同时平成公司不断提升在数字营销传播方面的能力,如为优乐美做的“你是我的优乐美”数字营销推广活动就非常成功。由于品牌代言人周杰伦在目标消费者中已有很高知名度,平时在电视广告播出前,先把周杰伦在拍优乐美广告时的花絮放到互联网上,以互联网的低成本投入吸引年轻目标消费者关注;然后以电视广告等传统媒体进行第二轮推广,强化目标消费者对品牌的记忆度;最后建立以周杰伦为院长的优乐美学院这一品牌社区,建立品牌忠诚度。另外,在产品包装里放入随机码,消费者可凭随机码到品牌社区中兑换产品。3个月以后,每天有15万年轻人到学校参观,每天页面的浏览总量高达65万次。在三个月推广期间,优乐美学院页面的总流量达到3700万次,通过这个平台不仅促销了40万杯奶茶,同时还拥有了49万注册会员[7]。

三、管理创新与本土广告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建构(一)广告公司的企业文化建设

广告公司的企业文化从理想信念、价值观、思想观念、行为规范、知识技能等方面,决定着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为广告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奠定了观念平台和思想基础[8]。企业文化建设对于广告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至关重要。企业文化的形成往往与广告公司领导者的管理风格密切相关。广告公司的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将深深融入到广告公司经营运作的每个环节,成为广告公司增强凝聚力和提升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广告公司的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通过制度建设并将其内化在广告公司每个员工的日常行为之中。

广告公司的企业文化建设包括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广告公司的经营理念与价值观;第二个层次是广告公司的制度文化与行为规范;第三个层次是广告公司员工的知识技能与创新氛围。经营理念是广告公司内部特有的文化观念、价值准则、道德规范、远景目标等汇集而成的一种群体意识,是广告公司文化的精髓。价值观是广告公司企业文化的基础和核心,建设企业文化必须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即建立共同的远景。目标的确定要建立在自身发展战略规划的基础上,具有鲜明的特色。广告公司的制度文化与行为规范,使得广告公司执行层有了可靠的依据和保障,从而保证广告活动的正常开展,不会因为某个人的辞职或其它原因丧失持续竞争优势。广告公司员工的知识技能与创新氛围是广告公司形成并保持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广告公司需要建设学习型组织与创新型组织,员工的学习力和创造力越来越成为广告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要素。当前,我国本土广告公司的企业文化建设大都集中在第三个层次,即重视对员工技能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因为能够产生实际的经济效益,而在广告公司经营理念与价值观、广告公司制度文化与行为规范的建设上相对薄弱,这不利于广告公司企业文化的真正形成。

(二)广告公司的客户关系管理

客户关系管理是广告公司经营管理的重要构成,也是形成和确保广告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客户关系管理包括客户开发与选择、客户维系两个方面。对于客户的开发与选择,奥美公司的创始人大卫·奥格威曾列举了他挑选客户的十条标准:(1)产品必须是令我们引以为傲的;(2)确信我们会比客户的前一家广告公司干得更出色,否则不接受聘用;(3)谢绝产品销售长期下降的客户;(4)希望他的广告公司有利可图的客户;(5)无利可图,却能促使你做出出色广告的客户;(6)确实希望与他的广告公司愉快相处的客户;(7)谢绝把广告看成全部营销活动中的边际因素的客户;(8)不接受实验室测试还未完结的新产品的客户;(9)谢绝“协会”客户;(10)谨慎对待那些以雇佣他指定的人来管理其广告为条件的客户。这十条标准时至今日仍然值得借鉴。

在客户维系方面,2009年中国广告业生态调查报告显示,受访广告主与广告公司合作平均时间仅为274年。通过7年数据对比发现,受访广告主与广告公司间合作多为短期,合作一年的占33%,合作2-3年以上的占30%,合作达5年以上的仅占5%。有637%的广告主选择同多家广告公司合作,选择与同一家广告公司合作的比例跌落至137%。合作时间较短、合作关系不稳定是目前本土广告公司与广告主合作的最主要问题之一。提升广告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必然要提高广告公司客户关系管理的水平。

提高与广告主合作的稳定性,可从提升本土广告公司的专业能力入手。专业能力是评价广告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广告公司可以通过提高整合营销传播能力,为广告主提供一站式服务,以其专业的整合营销传播能力吸引广告客户;或集中于广告运作的某个环节,或集中某个行业的广告业务,或集中于营销传播的某个领域等,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提高广告的传播效果和销售效果,以实际效果获得广告主的口碑;或增强媒介能力,以优势的媒体资源吸引广告客户;或适应数字化发展的需要,提高数字营销传播能力,增强广告客户的忠诚度。此外,广告公司还需要在其组织机构内部设置广告效果测评部门,跟踪广告传播效果,及时调整广告战略,以科学化的服务和务实的工作作风,赢得广告主的认可,从而提高广告主对广告公司的黏性。

(三)广告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

广告公司是创意型组织,其竞争力的强弱取决于广告公司是否拥有在广告策划、广告创意、广告制作、广告媒介投放以及营销传播领域的专精人才。本土广告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需要重点解决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重视个人能力的同时,打造一支专业的广告服务团队。广告公司强调个人智慧,但团队的建设也不容忽视。提高团队的专业水平,营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工作环境,对于提高广告公司的内部凝聚力,充分发挥人才的专业优势具有重要价值。本土广告公司经常会因为人员流动带走客户,或因人员流动而缺乏能力,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过于依赖个人的力量,在团队建设方面存在明显不足。而国际性广告公司在重视个人能力的同时十分重视团队建设,所以不会因为某个人的辞职而影响服务质量。当前,本土广告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之一就是加强公司团队建设。

二是建立制度化的人才培养与激励机制。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就是人才的选拔、培养和激励机制。人才选拔是人力资源部门的日常工作,广告公司都十分重视,然而在人才的培养和激励机制的建立方面则往往投入不足。对于广告公司的员工来说,他们的需求表现在以下方面:获得与自己能力和工作强度对等的报酬;能够与优秀的团队合作;服务优秀的客户;积累自身的经验和资历;有学习提升知识技能的机会;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有和谐愉快的工作环境等。对于广告人才而言,报酬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本土广告公司与国际广告公司在薪酬上的巨大差距,是吸引优秀人才流向国际广告公司的一个重要因素。尽管现在很多本土广告公司都意识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但国际广告公司每年花在培训上的费用约是本土广告公司的两倍。本土广告公司的人才培养可以分为内部培养与外部培训两种形式。一些有实力的广告公司可以发展专业的培训师队伍,如广告公司的资深创意总监、策略总监和媒介总监可以担任培训师,每个星期为员工开展专题讲座,并在讲授中不断积累素材和经验,形成公司独特的品牌工具,如奥美的360度品牌管家等,进而构建特色化的服务模式与专业团队。广告公司也可以与广告学界、业界合作,邀请资深的广告专家定期到广告公司给员工进行培训,或参加行业协会、高等院校举办的广告专业实训班等。人才培养不能仅仅视为一种花费,更应视为广告公司决胜未来的战略投资。缺乏战略的眼光,本土广告公司也很难做强做大。

(四)广告公司的战略规划及投资

广告公司的战略规划及投资,是一个长期以来被忽视的领域,然而,随着广告业大资本时代的到来,战略规划及投资成为广告公司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国际广告集团不仅发展自己的专业广告公司,提升专业的能力,构建起整合营销传播的服务体系,而且十分重视资本运作。wpp集团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通过不断的并购扩张,发展成为全球顶级的广告集团。在中国,wpp集团并购了中国本土最大的公关公司之一西岸咨询策划公司,收购了国内领先的互联网广告公司北京华扬联众广告公司、北京世纪华美广告公司,收购了北京华通现代信息咨询有限公司95%的股份,大大提升wpp集团在中国的整合营销传播实力。同时wpp为了拓展区域市场,收购了福建奥华广告公司51%的股份,并组建了奥华奥美(福建)广告有限公司;收购了成都阿佩克思51%的股份,组建了成都阿佩克思达彼思整合营销传播有限公司;收购了旭日因赛30%的股份等。此外,wpp集团还收购了国内专业的房地产广告公司黑狐广告公司,组建了黑弧奥美房地产整合行销传播机构,收购了国内领先的保健品机构mDS公司60%的股份等,迅速提升了在专门行业领域的能力。通过上述战略投资及规划,wpp集团已经在中国市场建立起强大服务网络,迅速在中国拓展市场业务。

长期以来,我国广告公司大都通过自有资本积累的方式发展,缺乏资本运作的经验及能力,发展速度缓慢。随着国家加大对包括广告产业在内的文化产业扶持的力度,广告产业获得资金支持的渠道更加多元化,吸引风险投资、上市融资、金融机构贷款等途径为本土广告公司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然而,获取资金只是第一步,关键是要将资金转化为广告公司的核心竞争优势。本土广告公司制定公司发展的战略规划,一方面需要了解广告客户的需求与广告市场的新变化,另一方面需要了解自身的行业特点及定位。以分众传媒为例,从早期的高档楼宇电视媒体运营商到“生活圈媒体”概念的提出,标志分众传媒战略规划及投资方向的重大转变。无论是分众传媒合并中国楼宇视频媒体第二大运营商聚众传媒,收购占据全国电梯平面媒体市场领先地位的框架媒介,还是全面推出中国卖场终端联播网,全资收购北京凯威点告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收购影院广告公司aCL等,都是服务于公司的长远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陈一枬.3.0时代:如何看广告公司的核心竞争力[J].广告人,2008(2):64.

[2]陈徐彬,于远娜,叶蕾.外资强势掘进,本土“脑体倒挂”[J].广告大观(综合版),2007(10):39.

[3]陈欢.重新审视整合营销传播[J].中国广告,2002(1):37.

[4]廖秉宜,付丹.广告创意产业的差异化竞争策略[J].商业研究,2011(4):47.

[5]王欣.实现广告公司连锁化经营——访电通东派广告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广州分公司总经理于威[J].中国广告,2010(3):28.

[6]何佳讯,丁玎.整合营销传播范式下的西方广告公司组织变革[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26(1):47.

传媒公司企业文化理念篇8

内容摘要:改革开放20年来,中国大众传媒产业和消费有力促动着中国大众传媒体制变革,传媒政策在民营资本和国外资本的开放领域屡有突破,但是迄今为止,中国大众传媒体制的变动总体上看来仍以原有体制内变革为主。文章通过对政府传媒产业政策的解读,试图找出传媒产业发展需要的政策条件,并对政府传媒政策的调整方向作出建议和预测。关键词:传媒产业政策解读、诉求与重构一、有限开放的传媒产业政策自中国传媒产业化1978年启动以来,二十多年时间里,中国大众传媒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以集团化为显著标志,市场引导、商业取向、消费主导倾向明显,都市生活、财经、文化娱乐类传媒发展迅猛,政治意识形态严重泛化的局面大为改观。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随着中国社会日益全方位地融入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潮流并与之深刻互动,中国大众传媒产业和消费有力促动着中国大众传媒体制变革,传媒政策在民营资本和国外资本的开放领域屡有突破,但是迄今为止,和美国等国家的市场调节、商业驱动、产权多元、自由竞争、经贸自由化的传媒管控体制与政策引领的世界潮流相比较,中国大众传媒体制的变动总体上看来仍以原有体制内变革为主。1978年财政部批准《人民日报》等首都几家报纸实行企业化管理的报告,其后形成“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传媒体制构成了当代中国大众传媒体制演变的基调。围绕这一基调,当代中国大众传媒体制内变革以“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筹资方式社会化与市场化、逐项审批的中外合资合作、传媒集团化等方式为主要特点。以报业为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传媒业由事业单位向企业单位演变的趋势。1979年4月,财政部颁发《关于报社试行企业基金的实施办法》,明确报社是党的宣传事业单位,在财务上实行企业管理办法,从而使报业经营改革成为可能。1987年国家编制投入产业表,传媒也列入“信息、咨询服务业”;1988年3月新闻出版署、国际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布了《关于报社、期刊舍、出版社开展有偿服务和经营活动的暂行办法》,报社多种经营合法化。1994年,上海东方明珠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这是我国第一家上市的传媒行业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1月15日,经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同意,国家新闻出版署正式批准广州日报作为报业集团试点单位,组建我国第一家报业集团。1996年4月,《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正式挂牌试点。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在工商部门注册的全称是‘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有限公司’”,表明该报业集团已经转变为企业性质。伴随着国有传媒单位“事业”—“企业”身份的趋势,民营传媒也或明或暗萌生着发展着。七、八十年代之交,民营书刊零售业得到政策许可,九十年代中叶影视音像节目制作民营之门开启,至2001年全国较有影响的民营音像企业约五、六十家,九十年代中国广告传媒对外对内大幅度开放。2000年至2002年间,随着中国逼近wto,中国大众传媒领域经历了一定的徘徊。1999年底出台的82号文件实际上不是一个开放的文件,总体上来讲是一个往里收的文件。第一它限制有线网基本上是不能上市了,第二是广电和邮电也不能相互进入了。2000年的制播分离,因为有人提出广播电视的制作权和播出权是统一的,不能分割它,所以广电总局又提出了一个新的说法叫做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的多元化来代替制播分离的说法。跨媒体、跨行业、跨地区、跨国传媒投融资遭遇清理,有限的对外合作合资项目受到严控。在2001年广播电视清场中,有港资背景的中信泰富在跟湖南广电之争中退场出局。同年,国泰实业公司和《生活周刊》中断合资关系。贝塔斯曼中国控股有限公司首席代表刘激扬先生在中国大陆姿态低调。国家广电总局准备允许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在广东省内提供有线电视服务的传闻2001年并没落实。“中国出版第一股”——湖南出版集团借壳丹东化纤上市的行动,在经过整整一年长达13轮的谈判后却悄然搁浅。这些事件之所以成为中国传媒界一时议论的热点,决非偶然。2000年下半年,“媒介产业化”和“制播分离”遭到否定。然而,这一徘徊期是短暂的,即使在此时期内,中国大众传媒业的体制变革依然没有停止脚步。2001年年初全国宣传部长会议提出“宏观管理机制创新、微观领域结构创新、市场组织体系创新、投融资体制创新”四个创新。2001年5月,在中国证监会新版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中,已将传媒与文化产业定为上市公司13个基本产业门类之一,其下含出版、声像、广播电影电视、艺术、信息传播服务业5各大类。传媒资本经营开始引人关注,尽管国内传媒学者普遍认同当前中国传媒投资处在高风险期。就在2001年,资本掀动传媒投资潮,民营资本在其中推波助澜。山东三联计划三年斥资8000万元打造《经济观察报》,北大青鸟投资5000万元参股《京华时报》,湖南广电传媒耗资8600万元创办《财富中国》,巴士股份注资《上海商报》5000万元,占股50%,诚成文化投资《希望》杂志,赛迪传媒巨资推出电视节目《环球it报道》和《三联生活》,《成都商报》通过控股公司博瑞投资公司实现间接上市,海外传媒集团、维阿柯姆、迪斯尼、新闻集团、美国在线时代华纳、贝塔斯曼、福布斯公司、星传媒等进行频繁的商业试探。2000年底至今,在普遍推行和加强审查与许可证制度的同时,中国传媒政策呈现在徘徊中加大改革开放力度的态势,对民营和外资管制有所松动,产权多元化和投资自由化程度接近传统计划体制内变革的底线。2000年10月25日的《外商投资电影院暂行规定》,原则上同意外方投资影院,控股最高可达49%。2001年8月是中国传媒新政策有实质变动的月份,8月20日中共中央办公厅下发、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关于深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改革的若干意见》(又称17号文件),明确推进传媒集团化改革和组建跨地区、多媒体大型新闻集团的目标,以积极的姿态回应传媒业融资、中外合资、跨媒体发展等问题。由此在中国传媒界引发连锁反应。2001年12月15日《电影管理条例》鼓励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以资助与投资形式参与摄制电影,允许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以及个人投资改造电影院。2003年3月,国产电影发行权全面开放,同年8月8日进口影片发行的第二家官方公司华影电影发行公司挂牌成立,此前的6月,中国七家民营企业首获国产电影国内发行资格。2003年11月,国家电影事业管理局副局长长吴克宣布:“CeRa以后,国家已经认定,以后任何和香港合拍的影片,除了内地演员要占三分之一外,其他主创人员不再受到任何条件的限制。香港影片进口内地,不再受到任何进口配额的限制,也就是说,只要通过审查,香港影片就可以长驱直入内地市场。始于2003年中的电影分级制至同年11月初已进入起草阶段。2003年下半年,出现跨省合资影院和外资影院曲线进入中国的局面。2003年12月,政府将对电影立项和审查制度进行改革,12月1日起,国产电影在立项方面,除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特殊题材、国家资助影片、合拍片四类之外的影片不必再向广电总局申报剧本,只需提供3000字的故事概纲;作为试点单位,上影、长影等部分制片厂的影片将试行由地方自主申请、自主审查。同日,外商被允许进入制片,唯一的限制是不得控股。2002年6月,新闻集团放言有意参与中国付费电视建设。2003年8月,国家广电总局给八家民营机构发放了电视剧制作甲种证。2003年11月4日,上海第一财经传媒有限公司、浙江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和四川电视台经济频道结成合作伙伴,开创国内省级电视台跨区合作的先河。2003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正式下发《进一步治理党政部门报刊散滥和利用职权发行,减轻基层和农民负担的通知》,简称为19号文件;此外还有新闻出版总署的《治理报刊摊派细则》。有专家认为,本次改革的主要核心就是治理行政权力对报刊的介入。虽然过去政府也讲过要减少行政力量对报刊发展的介入,但远没有这次明确。“这次治理整顿给的出路很明确:报刊要走市场化道路。”2002年1月10日起施行的《中外合作音像制品分销企业管理办法》和2002年4月10日起施行的《音像制品批发、零售、出租管理办法》标志着我国开始实现中国入世承诺。2003年1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领导倡言出版改革,在五年内开放外资在图书、报刊、音像制品销售和批发方面的业务,近期内对国内出版企事业逐步实行许可证制度,以便它们跨省经营,促进印刷业民间投资进程。2003年9月23日,中国首家拥有报刊总发行权的民营企业文德广运发行集团在京成立。2003年10月16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光明日报报业集团和南方日报报业集团联合办《京报》。2003年11月4日,李嘉诚旗下的tom正式与三联书店协议组建北京三联世纪文化传播有限公司,tom和三联分别持股49%与51%,这标志着海外资本首次进入大陆出版市场。进入2004年,传媒管理体制进一步呈现开放姿态。2月11日《关于促进广播影视产业发展的意见》的文件出现在国家广电总局的网站上。该《意见》中的一部分内容引人关注:允许各类所有制机构作为经营主体进入除新闻宣传外的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业,在确保控股的前提下,可吸收国内社会资本探索进行股份制改造,条件成熟的广播电视节目(包括电视剧)生产营销企业经批准可以上市融资。广播影视产业发展的基本原则是坚持面向市场,坚持国有为主、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在电影方面,为了促进电影产业的发展,广电总局年初颁布《关于电影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件规定国有和民营机构可参与付费频道的合作。允许境外制片机构同境内国有电影制片单位合资组建由中方控股的影片制作公司。在付费频道引进节目的播放比例、外资在改造影院中的比例和华语影片的引进配额上都有了进一步的放开。2004年4月初,从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柳斌杰处透出消息,中央已决定进行出版体制改革,全国现有的527家官办出版社,除人民出版社一家保留事业单位的体制外,其他所有出版社都将转型为经营型企业单位,这标志着从去年就开始的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部分——出版体制改革,正式拉开了帷幕。作为改革试点,国务院在4月5日正式批准中国出版集团改制为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在这个被称为“改革的最后一个堡垒”的行业里,中国传媒业政策开始驶入改制的快车道。纵观最近二十多年中国大众传媒业发展状况,投资自由化和民营化涌动,并且愈趋扩大,这是中国大众传媒产业体制转型实质所在,意义重大,但是对其实际作用不可过高估计。2001年8月的17号文件虽然对传媒业的投资已被认为是投资了,而不像以前认为是借款,但17号文件的规定是这种投资只能是传媒业内部的投资,或者是国有资本的投入,对于民间资本、外资的投入,在政策、体制面的角度来说,事实上还不是合法的。尽管有很多暗箱的运作,但事实上这样的一种运作风险是很大的。迄今为止,我国所有上市的传媒公司业绩并不理想,报业和广电集团如果严格按照企业标准来衡量,其经济效益大有疑问。究其原因,产权结构极为重要。如果不跟传媒产权结构的重建结合起来,传媒跨媒体、跨地区、跨产业变革很可能流于形式,实际效果不大。所以,究其本质而言,近年中国传媒新政策开放程度前所未闻,但仍然以严格的政府管制为主要特征。在进入管制方面,传媒政策不允许私人办报(台)和传媒集团办报(台)。有资格办报的单位也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批(对于严格限制的市场少数进入许可,对于一般闲置的市场多家进入许可),才能获得办报许可和报纸刊号。从管制制度的形式上看,复杂的行政审批程序和严格的刊号控制构筑了进入传媒业的非常高的行政性门槛。在行为管制方面,传媒政策严格禁止或者限制传媒的产权交易,禁止或者严格限制外部资本进入传媒领域。最主要的管制手段就是实行主管、主办制,即只有符合一定条件的国有单位才能办传媒。此外还对传媒异地经营有严格的许可权限管制。2002年2月1日起实施的新版《出版管理条例》再次明确声明设立出版单位的审批制度是我国出版管理制度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一项制度。其包含两项重要内容——(1)有符合国务院出版行政部门认定的主办单位及其主管机关;(2)符合国家关于出版单位总量、结构、布局的规划。这项政策的出台实际上宣布:传媒业的市场壁垒依然存在。这样的传媒政策主观上是力图在传统计划模式中实现中国传媒业的飞跃;客观上,一方面有利于传媒体制创新,另一方面适应了传统传媒管制观念。结果是,传媒投资自由化和民营化没有实质性突破,传媒产权结构仍然是相当程度的一元化。按照国际经验来看,中国传媒产业能否做大作强仍是未知数。二传媒产业发展的政策诉求从“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起步,我国传媒经历了事业单位、企事业混合型单位、企业单位的形态变更;传媒从原来依靠国家财政补贴,走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之路;传媒业也从传媒事业、传媒行业向传媒产业的方向发展。但是,当传媒的产权多元化和投资自由化接近传统计划体制内变革的底线时,传媒产业制度瓶颈造成的“行政性市场垄断”的弊端更是一览无余。其最突出的特点是:垄断依靠市场和行政的双重力量形成,既具有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垄断的特点,依靠行政组织和行政手段来推动垄断的形成和运行,又融进了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垄断的成分,依托目前尚不完善的市场机制来操纵垄断,是当前体制转轨过程中行政权力加市场力量而形成的特殊垄断,亦即“行政性市场垄断”。这种垄断在纵向的行业内,表现为行业垄断;在横向的区域内,表现为地区垄断。长期以来,受政府管制的影响,我国传媒业条块分割,形成了森严的行政壁垒和区域市场壁垒,传媒资源无法通过市场实现优化配置。所谓条块,从“条”的方面来说,就是按照国家的行政系统组织来进行,强调纵向的“归口管理”;从“块”的方面来说,就是强调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的属地管理。这种条块限制,使得跨媒体的经营很难进行,也使一些实力雄厚的传媒无法向外扩张。这是我国传媒产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这样的传媒体制使得传媒满怀豪情走向市场经济的时候,却没有想到,他们所走向的仅仅是“市场”,并不是真正的市场经济。产业化和非市场化构成了现阶段传媒经济的内在矛盾。具体的讲,第一,传媒在市场经济中作为独立市场主体的和企业法人的身份不明确。说是企业法人,传媒显然缺乏在市场上独立经营、独立承担责任的能力,在编制上又属于全民所有制的事业单位,而且有行政级别,媒介集团还具有政府行政部门的管理职能,直属一级政府;说是事业法人,或机关法人,它又以赢利为目的,在媒体市场上冲锋陷阵,这种混乱的身份给媒介的产业经营带来很大的麻烦。对此,复旦大学童兵教授认为,中国传媒的性质是事业属性、产业属性和机关属性的混合体。第二,传媒产权不明晰。传媒身份的混乱和模糊直接影响着传媒产权的界定,表现为传媒资本所有者的缺位。谁来充任国资的代表是一个问题,党委只进行政治领导,它不是政府部门,不能行使所有者代表的职权;政府的广电、新闻出版部门不能既是媒介的管理者又是所有权的代表,因为这违反“政企分开”的原则,政府部门不能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虽然一些传媒集团也模拟现代法人治理结构规范了内部组织机构。但是,在国有产权制度没有进行根本性改革的情况下,这种治理结构虽不同于传统治理结构,但也与现代法人治理结构相距甚远,多数传媒集团实际上是“翻牌公司”。实际上,传媒业遇到的产权问题是国企改革中遇到的共同问题。第三,传媒在市场经济中应该享有的机会平等和公平竞争难以落实。传媒身份和产权的特殊性使得传媒具有“官商”的特点。表现在传媒虽然走向市场,参与竞争,但没有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加之严格的资本等级制度和行业壁垒构筑的巢穴使得传媒只生不死。同时媒介领导由政府指派,使得不同级别的媒介享有不同级别的政治优势,市场竞争从一开始就拉开了距离。中国传媒产业之所以“暴利”,很大程度上与传媒获得的行政和市场双重垄断的地位有关。放眼全球,中国的传媒产业在这种体制下绝没有做大作强的动力与能量。当代国际大众传媒产业主流的发展态势一目了然:在以经济全球化为核心的世界发展总格局中,市场调节、商业驱动、民营产权、自由竞争、经贸自由化、科技革命整合而成为当代世界大众传媒产业发展的基本动力。虽然从1998年起,中国传媒业的利润总额就超过了烟草业,跃居国家第四大支柱产业。但是,我国大众传媒业垄断性和封闭性明显,严重缺乏竞争力,其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内在的发展要求无法通过市场实现。湖南广电2001年在经营上遇到的困局折射出了传媒集团在市场上的盲动。《南方周末》文章《电视湘军虚火上升》披露:2001年上半年湖南卫视广告收入5700多万元,而支出却高达1.3亿元。湖南广电上市后筹集到资金4亿元都投入到了湖南广播电视中心,除了广电系统的办公需要外,建有四星级宾馆和一个世界公园以及高档的音乐喷泉。在人口只有一百多万和农业背景的长沙要收回资金难度可想而知。回顾中国传媒产业化的发展,我们可以发现:“媒介经营的个体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向独立的企业法人过渡,并以市场平等、竞争的原则建构内外关系,从而形成经济学意义上的‘同类企业的集合体’——‘媒介产业’。”也就是说,传媒产业化发展具有自身的发展逻辑,必然要对“事业单位”的实现方式产生规定性影响,传媒既然走向产业化道路,就难以阻挡其经营管理的基本体制与运行机制同企业同化的趋势。相应地,政府的管控体制与政策也应该与传媒的产业性质发生互动。传媒产业作为当代社会最重要的经济产业之一,其大部分是在现代经济活动中,通过为使用者提供消费文化和信息产品等,以此获取利润,市场经济和企业本位是其生命线。因此,除了对内容进行必要的政治监管之外,大众传媒产业中的大多数跟其它经济产业基本相同。市场经济、自由竞争、产权多元化、民营化是所有经济产业繁荣发展的基本条件。与计划经济高度集中的权力中心垄断社会资源的分配不同,市场经济的本质是通过进行资源配置和调节社会生产。它要求打破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高度控制,把政府掌握的经济权利归还给独立的市场主体。在西方学者眼里,“独立产权的利益和严肃的交易合同的结合就构成市场经济的基本概念”。由此可见,传媒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应该具备以下特征:1通过市场能够进行资源的自发调节和配置;2相互独立的产权所有者能够进行自由的市场交换;3公平竞争的市场规则;4完善的法制。具体的讲,“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传媒体制的改革要与传媒建立产权明晰与产权多元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要求相一致。所谓现代企业制度是指现代的公司制度,包括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等等,其主要特征就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实行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其产权属于各个投资者,投资者以其投入公司的资本承担有限责任,公司作为法人以其经营的资本承担有限责任,在公司中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形成相互制衡的治理结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现代企业制度最典型的代表是公开上市公司。公开上市公司的股权比较分散,所有权与经营权高度分离。对中国传媒产业的发展来说,实行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尤其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成为上市公司的企业,上市前的重组、改制使其建立起现代公司的框架;上市后,机构投资者和社会投资者既可以通过股东大会和董事会“用手投票”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又可以在二级市场上“用脚投票”买入卖出股票甚至对公司进行并购,这种强大的外部压力对于推进传媒机构的制度建设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与之相匹配,还要建立健全传媒资本市场,广泛开辟融资渠道,通过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传媒业的规模经营。此外,人力资源市场的完善也是传媒政策改革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毕竟传媒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来自于人的创造力。简而言之,我国的传媒产业对体制与政策改革的诉求是:让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传媒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在微观上,传媒能够通过规范的市场运作,实现自身所消耗的各种资源的价值补偿和价值增值。三传媒管制体制与政策的重构2003年下半年,国内众多传媒学者和专家纷纷发表文章,断言就发展传媒产业而言,中国传媒体制内的改革已经到了底线,体制“革命性”转型迫在眉睫。复旦大学童兵教授和上海大学郑涵博士不约而同的用“十字路口”形容当前传媒业发展困局。童兵教授指出:“对于中国传媒体制而言,改革正由边缘向腹地进发,目前正处于一个多重利益格局纠结与博弈的十字路口”。中国人民大学喻国明则用“拐点”和“转型”概括局势。他认为:“我们需要在20余年中国社会改革开放的基础上真正地对于传媒业来一次比较深刻的、功能性、结构性的转型与改革了”,这是“当前发展阶段上解放传播生产力、促进传媒业发展的关键”。北京广播学院的周鸿铎教授、黄升民教授、复旦大学的李良荣教授也在学术演讲中多次提及传媒体制与产业的改革问题。“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传媒体制变革的症结到底何在?“喉舌”论以及由此衍生的“特殊产业”论应该是目前最难克服的观念障碍与制度屏障。在我国,传媒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是传媒最基本的性质,或者说是体制中最核心的问题。所以,传媒首要的任务是完成党和国家的宣传任务,引导舆论。以此为出发点,传媒产业化具有其相应的特殊性。传媒在市场行为中,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要双丰收,但两者相比较社会效益还是第一位的。“喉舌”论和“特殊产业”论是我们传媒管理部门一直坚守和奉行的一种理念与实践。其表现就是严格的进入管制和行为管制。可以说,这样的体制与政策很好的解决了“喉舌”功能的发挥与舆论的引导问题。但是“媒介机构本身也意识形态化了”,其结果就是在传媒领域陈旧的权力机制与市场机制并存,前者寄生于后者,扭曲后者;传媒产业国股一枝独大,产权高度一元,传媒产业却丧失了在市场上应该具备的竞争力。很显然,在如何发展中国媒介产业的认识上,我们存在误区。其一,在传媒属性与功能上存在误区,把传媒工具误认为意识形态。其实,传媒的政治属性与功能只是传媒众多属性与功能中的一个,而且,也不是所有传媒都具有或显示出强烈的政治属性与功能。现今传媒产业属性与功能的凸起即使自然属性与功能的复归,也是与时俱进的表现。其二,在引导舆论上存在误区,把掌握舆论工具误认为掌握了舆论。舆论工具、舆论导向与舆论三者根本不是同一个范畴的概念:舆论工具是无路形态的东西;舆论导向是观念形态的东西;舆论是社会形态的东西。所以,中国对传媒领域实行严格的政府管制,不是因为西方经典管制理论中强调的起因“市场失效”,而是源自意识形态的需要和计划经济的惯性与本能。在当前,传媒管理部门应该有两点认识:发展传媒产业并不是对传媒政治属性和功能的侵蚀,营造传媒产业发展的宏观环境也应该是传媒管制体制与政策的环节之一;让民营资本和外资资本进入传媒投资领域,搞传媒产权多元化,是有利于传媒产业引进竞争力,搞活传媒产业的。简单的说,就是应该让传媒要成为市场经济中的活动主体。至于传媒的“喉舌”功能是一个重点,但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并不是传媒管制体制与政策的全部。当今中国大众传媒产业的改革之路,就是放松政府的传媒进入管制与传媒产权管制,建立与市场经济匹配的管制体制与政策。具体的讲就是“办好党办传媒,逐步放开民营传媒”。当然,放开民营传媒也是应该分阶段的,目前仍须严控电子传媒的播出系统,放开节目制作,而对于纸质传媒中娱乐性和生活类以及财经等政治意识形态相对比较弱的或没多少政治意识形态的,宜试点开放民办传媒,并逐步扩大,最终建立传媒市场的准入许可制度。国外传媒产业放松政府管制对我国传媒产业体制与政策革新有着很好的启示。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以英美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逐步放松了政府对传媒产业的管制。最典型的就是1996年美国国会通过的新电信法。这一政策性的改变,大幅度地吸引了私有资本进入媒产业,增强了本国的传媒产业实力,保证了美英等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主导地位。那么,“办好党办传媒,逐步放开民营传媒”,是否是否定了“党管传媒”的原则呢?这里必须澄清几大观念问题。首先,“党管传媒”不等于“党办传媒”,“党办传媒”只是“党管传媒”的具体实现形态之一。“党管传媒”等同于“党办传媒”,这一大众传媒管理体制是传统计划经济和一切政治挂帅(即大政府与小社会)的产物。它已严重不适应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了。第二,“党管传媒”的宗旨是繁荣社会主义传媒产业,而不是保守一个“虚胖”的和“积贫积弱”的传媒发展状态。随着我党由革命党变而为执政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深入发展,随着非或淡政治意识形态的消费文化和信息文化市场的巨大拓展,“党管传媒”应该与时俱进,区分强政治意识和弱政治意识形态的传媒,控制前者,逐步放开后者;由直接经办,改为通过国家宏观行政调控,党的机构在微观上以对传媒内容的政治监管来体现“党管传媒”原则。这样既能搞活大众传媒,又保证了传媒的政治倾向。在过渡时期,可以采取国际上行之有效的威权主义传媒管理模式,新加坡、马来西亚有民营传媒(包括平面与电子的传媒),但是由于实行威权主义的传媒体制(诸如严格的内容限制与审查等),并没有造成对政府和社会大的冲击。除此之外,对民营传媒还有许多控制方法,例如许可证制度以及数量控制,提高申办传媒的经济门槛。一般而言,大企业有避免政治风险的强烈倾向,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合资合作传媒基本上是稳妥的。第三,逐步放开以消费文化为主的传媒产业,不会对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稳定造成冲击。现当代文化理论,无论是批判的,还是肯定的,基本上都强调当代消费文化在政治上对社会制度的保护作用和对社会矛盾的调和作用。总而言之,以企业化为前提和以产权与资本市场体制变革为核心的当代中国大众传媒历史性转型,其关键是党和政府对大众传媒领导体制的变革。诺思在谈到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时指出:国家和意识形态作用重大,尤其是前者:“国家的存在是经济增长的关键,然而国家又是人为经济衰退的根源,这一悖论使国家成为经济史研究的核心。”我国大众传媒领导体制的变革,其目的是“改善党的领导,加强党的领导”,其基本制度安排是实现公共事业和商业企业的分流重组。前者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包括从政治意识形态上发挥功能);后者办成企业,产权多元化,市场调节为基础,政府宏观调控,并在微观层面上施加少量管制,企业自主经营,消费引导生产与服务,盈利为目的,繁荣人民文化生活。党与政府对传媒企业的领导,主要表现在政治意识形态的监管(诸如审查制度)和少量行政管制(诸如许可证制度和文化分级制以及较高经济门槛等),应该逐步确立传媒企业创办由普遍的审批制过渡到审核制。同时为在体制转型过渡时期确保传媒企业自主经营,应该设立合理的制衡机制(诸如透明度、行政复议、司法仲裁、经贸公平等),以防止审查审批过程中人治、寻租、不负责等现象,在审查审批跟被审查审批者的互动协调关系中既保证党与政府政治审查审批功能正常运行,又维护传媒企业的独立自立,遏止滥用审查审批权限。作为企业,传媒生产与服务单位应该实行所有制的多元化和股权结构的适度分散化。如果把我国传媒从行政事业单位运行向企业化管理转变看作是一次革命的话,那么政府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规律的传媒产业管控体制,让传媒单位建立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将是第二次革命。

传媒公司企业文化理念篇9

【关键词】报业资本运营上市

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于2001年10月联合了《关于深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务的若干意见的通知》。首次在政策层面允许业外国资本进入报业,虽然只能进入报业的经营环节,但对于迫切寻求发展的中国报业和为传媒“暴利”所吸引的业外资本来说无疑是个大大的利好消息。自此,中国报刊业中,某些非意识形态类报刊的资本运营方式可以大大方方的施行整体转制,完全转制为现代股份制的报刊企业。

一、我国报业上市的方式

(一)子公司直接上市

指的是报业集团将优质的经营性资产剥离出来,加以整合重组,注册成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股份制的子公司,然后申请成为上市公司,公开募集资金。

如2005年12月22日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的北青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就是此种方式。报业单位与上市主体公司的关系是:报业单位是上市主体公司的绝对大股东;上市主体公司全面经营报业单位的各项经营业务(20~30年经营权),按广告(也可含发行)收入的一定比例(一般为15%~20%)支付报业单位各报社编采费用;上市主体公司享有子报子刊主办权。

由于报纸内容的编辑出版一块只能按事业性质管理,是不能进入企业的。报业企业不能整体上市,势必存在大量的关联交易。2006年6月17日,证监会签署第32号令,正式《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管理办法》取消了以前关于关联交易比例不得超过30%的规定,意味着报业企业上市的主要政策障碍已不复存在。

(二)子公司买壳与借壳上市

1、买壳与借壳。与其他企业一样,传媒企业直接上市过程繁琐漫长,于是一些报业集团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证券市场规则,采取通过子公司收购上市公司股票,控股并重组上市公司的办法,快速进入证券市场,获得稳定的融资渠道。如博瑞传播、赛迪传媒,这类公司以平面传媒为主,受政策监管力度较小。

报业是特殊行业,往往涉及意识形态,担负很多社会责任,因而国家政策限制较多,与其他产业的企业相比,其上市也更为复杂和困难。因此,目前在沪、深两个证券交易所上市的传媒产业并不多,只有几家,而且多数还是通过收购上市公司“买壳”上市,或是通过投资、收购相关资产转入来达到目的。

2、传媒买壳与借壳的作用。

第一,实现从证券市场直接融资的目的。传媒企业买壳与借壳上市最直接的目的就是获得上市资格这个“壳”的无形资本,并注入资产,通过配股、增发新股等形式从证券市场筹集资金,实现发展自身业务的目的。

第二,快速进入证券市场,获得稳定的融资渠道。每年新上市的股票很少,对上市资格的旺盛需求和有限供给使直接上市成为一种稀缺牲的资源。

第三,保守商业秘密是传媒企业间接上市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证券交易所为了保证上市公司的整体素质和对公众投资者负责,对公司上市有比较严格的要求,要求公司通过相应的审查,在上市后要求公司定期公告财务报告,对重大投资行为、人事变动、交易行为和诉讼必须及时披露。这样容易将自己的经营活动暴露在公众和竞争对手面前。而报业集团通过买壳与借壳上市就可以规避此种限制,有利于保守自己的商业秘密。

第四,买壳上市巨大的新闻效应。报业集团借壳上市的过程,往往就是一次大规模的免费广告活动,一级市场的包装宣传和二级市场的股票炒作,能为上市传媒带来巨大的广告效应,带动所隶属的传媒的知名度及竞争力的迅速提高,无形资产迅速提升。

第五,获得上市公司的政策优势或经营特权。上市公司的良性运作、政策环境、盈利状况、快速发展和壮大,通过在沪深两市的信息披露而不断为广大投资者所了解,并为其带来各种优惠政策和某些特许权,这些优惠政策和特许权也应成为新闻传媒决定购买行为和对象的一个考虑因素。

3、买壳与借壳存在的隐患。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深沪股市已经有上百起买壳上市案例,但是成功率并不高。1996年和1997年的案例中,只有15%左右的壳公司在买壳上市后两年内都能保持净利润增长;有65%的企业只是在买壳后的当年内实现了收益增长,而且这种增长多是通过剥离不良资产、注入优质资产等关联交易形成的;另外有20%的壳公司则属于完全失败,买壳上市后的收益反而更加恶化。换言之,买壳上市的成功率只有15%左右。如果买壳上市失败,企业的前期投入不但成了流水,还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此外,买壳还有两大后遗症:一是壳资源本身的资产处置和人员安排可能将耗费大量的精力,付出大量的成本;二是壳资源不干净,一般都有大量的负债。如果中国证监会对于“壳”公司业务的独立性、关联交易不认可,买了壳还可能在很长时间内都融不了资。要想甩掉包袱,还要付出额外的成本,可谓进退维艰。

二、报业寻求上市的原因

(一)传媒上市后的益处及弊端

一般说来,传媒公司股票上市的主要益处包括:(1)企业可以筹得大量自有资金,能迅速改善公司财务状况,有利于提高和扩充内容生产的质量和能力;(2)可利用股票收购其他公司;如tom集团用出让股票不是付现金的方式对其他企业进行收购;(3)利用股票激励员工;授予员工股票认购权是一个激励、挽留优秀员工的有效经济手段;(4)利用股市对企业业绩进行客观评价。

不利因素包括:(1)上市公司如何回报股东是衡量其业务表现的根本标准;董事会代表股东利益,是最高权利机构;如果公司的业绩达不到要求,董事会有权要求业务重组,甚至撤换管理人员;这有可能导致管理人员注重短期效益,而忽视再投资和长远发展;(2)公司上市必须遵守有关法规,受到严格条件限制;因而筹资准备时间长而且成本高;(3)上市公司应以股东的价值最大化为最终目标。简单说,如果股价越高,拥有公司股票的股东的价值就越大;但媒体企业以其特殊社会职责不同于一般上市企业,必须在股东利益和公众利益之间寻找平衡;国外上市传媒时常被批评为只顾商业利益而忽视社会责任。

(二)我国报业寻求上市的原因

1、竞争的不断加剧是其上市的主要推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报业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快速发展,报业市场也得到空前巨大的扩展。但与国外发达的传媒业相比,实力差距还很悬殊。

随着中加入wto,“入世”后的各种协定对新闻传播业有着各种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虽然现在外资只获准进行国内传媒业一些边缘业务,但其利用资本优势逐渐布点,从传媒业的下游影响上游并迂回进入核心业务的态势正在显现出来。我国传媒要完成占领受众市场与舆论阵地这项伟大任务,就必须在激烈的传媒竞争中站住脚跟。

我国的报业及其需要在短时间内做大做强,这就需要大量资本的投入。早在100多年以前,马克思就说过这样的话:“假如必须等待积累去使某些单个资本增长到能够修建铁路的程度,那么恐怕直到今天世界上还没有铁路,但是通过股份制公司转瞬之间就把这件事完成了。”

2、上市将推动报业的体制和机制的转变。一直以来,我国报业经营粗放,收入结构单一,大部分报业集团靠一张两张报纸支撑局面,高成本投入,追求高档,浪费严重,冗员。国内报业集团计划上市除筹资外,更重要的动机,还是借此推进报业产业化经营,引进现代化企业管理,做大做强报业集团。

一旦报业上市之后,就必须进行改制。从而实现产权多元化,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促使报业集团转变体制、机制。在这个新的体制平台上,建立适应市场发展要求的、高效的现代企业制度,并形成更加有利于传媒发展的运行机制和企业文化。

3、我国特有的媒介环境决定传媒普遍倾向于上市融资。由于目前我国资本市场还不成熟,加上市场制度并不十分健全,市场、法律对上市企业和证监会的约束力还不够强大,很多企业上市的目的就是为了圈钱,股市变成了企业的免费提款机。

三、我国报业上市需注意的问题

(一)国内报业集团上市的运作特点

1、经营规模小。如果说国外的传媒集团已经具备了年收入几百、上千亿美元的航空母舰规模的话,那么我国的传媒公司就是年收入只有十来亿人民币的小舢板。

2、对广告收入依赖度高。目前大多数报业上市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是报纸收入和广告收入,增值服务还没有得到重视,其他经济来源微乎其微。

3、“传媒概念股”远离传媒的本质核心业务。我国所谓的“传媒概念股”往往离传媒的本质核心业务差之千里。从我国的一些上市传媒企业有关情况看,与其说它们是传媒文化企业,倒不如说是包罗万象的百货公司来得更为确切。过于宽阔的经营范围必然导致文化企业大量原本可用于文化产品开发的资金流向非文化产品开发、制作领域,大量资金分散于同发展文化产业无关的经营方面。其结果必然是经营摊子铺得过大,业绩也并不理想。

(二)报业上市需注意的问题

1、国内报业集团首次售股应争取在国内股票市场上进行。一个并没有什么国际性业务和影响的国内报纸选择在海外首次公开发行上市股票,是否能够获得海外股民的青睐,值得观察。毕竟海外投资者不如国内投资者那样对本国媒体有兴趣,对其运作和未来发展了解也有限。另外,自从网络经济泡沫破裂后,海外股民在投资股市时比从前谨慎得多,更加看重企业未来的赢利能力。因此,如条件许可,国内报业集团首次售股还是应争取在国内股票市场上进行。

2、上市须制定可行的商业模式。好的商业模式,将能给企业带来在本行业的竞争优势,使其获得比同行竞争者更高的利润。成熟的投资者都会认真评估上市媒体的商业模式。那种以为现在凡媒体股必受投资者追捧的看法,多少有些一厢情愿。

3、必须改变经营组织结构、提高管理水平。上市公司的董事会代表股东利益,有权撤换管理人员。公司管理层为股东权益做出的最大贡献,就是投资、经营那些回报率大于资本的机会成本的核心业务。上市公司面对的是成千上万的股东,每日的股市是市场对本企业价值的客观估价,如果股价长期低迷,管理层又拿不出办法来,股东可以要求其下岗。由此,公司上市将对报业领导人提出更高的专业经营要求。

参考文献

①刘友芝肖珊《报业资本运作:政策与实践的动态博弈》中国媒介发展研究报告2007年卷

②徐同谦占琴《我国媒介上市公司资本运营分析》中国媒介发展研究报告2007年卷

③戴玉庆《中国报协报业经济研究工作委员会2008年年会》

④袁舟《关于报业集团上市的几点思考》《新闻界》2004.4

传媒公司企业文化理念篇10

关键词:研究成果;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考

一、随时经得起社会公众的检验

自媒体时代,企业越来越重视自己的声誉,努力打造“品牌效应”,尤其是私有企业,靠喊出声音提高企业存在感的例子数不胜数,但对于国有企业,由于其在某些行业的垄断地位,所以容易忽视声誉的打造。以河北港口集团为例,过去我们是“港老大”,声誉对于企业的经营销售并没有太大的影响,此外,过去是政府媒体占主导地位,这些媒体几乎不会主动去发表对我们批判性的言论,所以公众对企业的了解也很片面。同时也正因为报道的少,公众容易对企业的印象产生偏差,对于企i的质量、服务、工资、福利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在新常态下,随着部分产业的日渐式微,和国内国际间的竞争加剧,企业的垄断地位逐渐被打破,绝对性的优势被衰弱,所以“声誉”的地位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且现今社会“上一秒你在拍,下一秒世界在看”。一切都高度透明化,每个人都能成为“记者”“观察员”,客观上也要求企业规范化经营,爱惜声誉,随时随地经得起公众的监督和检验。企业只有规范化经营,做到廉洁从业,才能在自媒体时代,不被客户、社会所抛弃。只有防微杜渐,从源头上重视。才能预防不可逆转的重大失误出现,杜绝公共媒体危机以及有损企业根基的事件的发生。

虽然大部分企业内刊、企业网站都自称对内不对外,但是事物发展是“由内而外”的,只有在内部坚定了自身的价值观。和企业定位,通过这些自媒体向职工传播良好的价值观和声誉意识,才能经得起社会公众的检验,保证企业的良好发展。

二、利用自媒体平台促进员工交流及培训

曾经有一位企业家说过,对于员工的培训投资是企业付出最小且收益最大的投资,如今,在自媒体时代,培训和交流已经不仅仅局限于面对面的形式,对于寻找培训老师这一客观要求也在降低。以二公司为例,我们公司在政工科室中建有政工微信群,在全公司的技术青年中有技术交流微信群,我们利用互联网交流工作,交流技术,使得工作的开展变得更加便捷和轻松,真正做到“一呼百应”。同时,二公司在技能培训方面积极开展网络教学,依靠微信群、公众号等推送对企业有价值的信息。在企业中,也许有人不看电视,但是几乎没有人不上网、不看手机。所以对于手机这样一种随身携带的平台,我们更应该多加利用,将对公司业务、个人能力有帮助的知识和信息刊登在这些自媒体上,碎片式的学习也是学习方式的一种,这样不仅可以节约一些人力、金钱成本,也能够达到学习进步的目的。同时,作为一个企业,必须要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及最新经济形势、市场形势。通过自媒体能够更快、更精简、更有乐趣的将这些传达给我们的员工。尤其是让青年员工愿意去主动学习、观看。

但是这种方式也并非毫无问题,首先这要求互联网、wifi的普及,但是这一点,也给企业的网络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其次,这需要企业中拥有了解自媒体、并且具有一定经济常识、管理常识、教育常识的员工,善于选取有价值的信息。最后,对于互联网、手机的依赖会不会反而影响正常的工作,这也是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我们要善用互联网,但不能完全依赖它。

三、利用自媒体进行企业文化宣传

企业文化,是一个组织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等组成其特有的文化现象,涉及企业的方方面面,自媒体可以发挥资源丰富、传输便捷、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等优势,可以随时随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首先以廉洁从业为例,过去,我们依靠开会,公文等方式三令五申,强调不可触碰的“高压线“。但是今日,我们可以利用自媒体的这种更便捷、轻松的方式,来宣传这一理念,比如重点节假日在微信群里发送廉洁贺卡,通过公众号等平台推送廉洁漫画、微电影、真实案例等,去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的价值观,树立正确的理念,起到更为直观的警醒作用。这需要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跟上时代的节拍,接受新观念,提高素质和技能,适应自媒体时代的需要。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上,我们倡导尊老爱幼、团结友爱、敬业爱岗、文明守法等“正能量”。这些正能量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如何能够将他们宣传出去,除了政工人员要具有新闻敏感性之外,还要善于利用自媒体,在“做好”的前提下,将他们“传播”出去。

在利用自媒体宣传的过程中,虽然自媒体本身具有随意性的特点,可是,在选取内容上,却绝对不能随意,这要求我们的政工工作人员具有过硬的政治理论常识及职业素养,保证我们所传播的内容具有积极健康的价值导向。

四、结束语

在由微博等社交网络构成的自媒体时代中,既有机遇又有挑战,我们要更好的利用它,适应它,使自媒体走进我们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要重新重视企业声誉管理,寻找文化传播的新方法。作为宣传工作者本身,要不断更新个人知识储备,了解媒体发展趋势,在与官方媒体继续保持联系的同时,掌握自媒体的发展的规律和特性,促进企业文化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