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实务心得体会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0:25:28

会计实务心得体会篇1

实训地点:本班教室

实训目的:通过本次模拟实验培养我们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缩短课本知识与实际工作的距离。

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学习,我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两个星期的会计手工实习。我们按手工记账的程序和方法进行了全方位,全仿真性的了解。

实训中,我们组织三人一组。由一个组长带领两名组员组织和指挥实验小组会计模拟实验的操作。

首先,我们根据实验资料中的经济业务摘要编制会计分录。然后设置t字账,编制科目汇总表、开设总账、登记期初余额、且根据科目汇总表登记总帐并结账,最后根据总账及其他有关资料编制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

在我所在的小组中,我担任写分录、根据科目汇总表登记总账、登记记账凭证的工作。在登记记账凭证时,我自以为对单据等并不陌生,但是在实际操作时还是出错了,例如,借方科目的金额写到贷方科目去了。存根联忘写日期等等,还有在写分录的过程中,感觉都是在学习理论知识见过的,看起来比较简单,但是真正轮到自己做的时候,却是错误百出。有时看错了金额栏的位置,明明是在千位却写到了万位,导致数字错误,有时忘写会计科目的明细账,有时没注销空白的金额栏等。有时候登账时特别是三栏明细账,由于明细项目太多,金额栏紧凑一不小心就会把数字填错。但是在经过几天的熟悉过程之后,错误就慢慢的减少了,而且手工操作的速度也有提高。虽然实训这几个星期每天都生活在忙碌之中,但每天都过得很充实。

心得体会:通过本次模拟实验,培养了我们的实际动手能力,缩短了课本知识与实际工作的距离。且理解到会计人员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细心。对于每天和一大堆数字打交道,绝不能出一点点错,要知道失之毫厘,差之千里,零点零几的差别,有可能造成与实际很大的距离。会计人员还要时刻注意了解会计准则,会计法规的变动情况,对于税率,比例,国家政策的变动一定要明确的认识,在工作中要严格要求自己。

会计实务心得体会篇2

首先,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必须全面准确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发展内涵、发展要义,发展本质的进一步深化和创新。

其次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要在狠抓落实上下功夫。作为一名财务工作人员,要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更要结合自身实际,使自己的工作有新思路、新举措、新突破、新局面。

一要掌握科学发展观集中体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使学习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成为自觉指导发展实践,自觉改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

要提高自律能力,进一步增强财务工作者的形象。我们的一言一行,不仅代表着个人,而且代表着单位、代表着党的形象。我们一定要珍惜党的政治声誉,堂堂正正做人,走好人生之路,着力规范服务行为。要正确认识自我,培养高尚的人格,始终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良好作风。

要提高学习能力,进一步增强自身素质。我们不管学什么,都要与推动本职工作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善加利用,认真解决学习不够重视,功底不够扎实,工作成绩不明显的问题。一定要有危机感、紧迫感,把学习知识、提高素质作为生存和发展的紧迫任务,把学习当作一种工作和追求,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要通过学习,不断提高理论水平,提高知识层次,增强做好本职工作的能力。

二要把坚持以人为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切实体现在实际工作的具体实效中。

会计实务心得体会篇3

内容摘要:会计集中核算制作为完善我国公共财政体系的一项重要措施,在强化会计监督、提高行政单位资金使用效果、遏制腐败等方面起了非常重大的积极作用。但作为一项全新工作,从理论到实践中尚存在着许多亟待认真研究的问题,如得不到很好解决,势必会引起实际工作上的混乱,造成许多不必要的麻烦,最终导致改革目标落空。本文就会计集中核算制的特点阐明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制的重要意义,并客观地分析了会计集中核算制存在的问题以及应采取的相应措施。

关键词:会计集中核算制特点重要意义存在问题完善对策

会计集中核算是按照会计委派制的要求,由财政部和中央纪委共同提出,作为源头治理腐败的一项重要措施,由各级财政部门负责实施。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共有100多个地级市、1053个县(区、旗)及县级市、13000多个乡镇实行了会计集中核算。

会计集中核算制作为完善我国公共财政体系的一项重要措施,在强化会计监督、提高行政单位资金使用效果、遏制腐败等方面起了非常重大的积极作用。但作为一项全新工作,从理论到实践中尚存在着许多亟待认真研究的问题,如得不到很好解决,势必会引起实际工作上的混乱,造成许多不必要的麻烦,最终导致改革目标落空。本文就会计集中核算制特点、重要意义、存在的问题及采取对策等方面,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会计集中核算制及其特点

会计集中核算制是指省、市、县(区)财政部门成立会计核算中心,在单位资金所有权、使用权和财务自不变的前提下,取消单位银行账户、会计和出纳,各单位只设报账员,通过会计委托记账,对行政事业单位集中办理会计核算业务,融会计核算、监督、服务于一体的会计委派形式。从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的基本运作模式看,其显著特点就是在机制创新上的“三分离一公开”。

(一)、会计业务的决策者与执行者的分离

以往会计做假行为的发生,多数是会计业务的决策者即单位的领导让干,会计人员出于行政上的领导关系或自身利益需要而具体操作。若实行会计人员“统管统派”的委派形式,虽然在人事关系上会计人员不受单位领导,但长期与被监督单位共处,也容易形成“顶得住的站不住,站得住的顶不住”的困境。而会计集中核算模式则使会计业务从各单位的内部处理变为会计核算中心的集中处理,会计人员的隶属关系也与单位分离,单位领导也不可能去指使会计集中核算机构的会计人员去做假,这种机制使想做假而没人做。

(二)、财务审批与会计监督的分离

过去多数部门的财务机构设置是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融为一体,财务部门负责人既是财务主管也是会计主管,在会计事项处理上经过部门负责人审签同意的原始凭证,既表示符合财务制度的财务审批又表示符合会计处理规范的会计监督审批。这种集中双重职能为一身的管理方式,缺乏财务与会计的相互制约,使单位内部的会计舞弊行为成为可能。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财务审批职能由单位行使,会计监督职能由会计核算中心行使,在审批责任人的实际操作人上形成分离,通过双重制约职能的建立,使得想做假也不敢做。

(三)、会计凭证的存放管理与形成单位分离

过去会计业务处理完毕后,全部会计档案均由本单位保存,多数单位是长期在财务部门保存,当会计做假行为的发生后,外人很难得知。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会计凭证由会计核算中心处理并保存,按照会计稽核制度的要求,稽核人员对可疑的会计凭证可以与出据凭证的单位进行核查,这种监督方式的建立,使得做了假也白做。同时会计核算中心的运行过程既受各预算单位的监督、财政内部的监督,也受来自审计纪检等有关部门的监督。审计部门对预算单位的财务状况、会计凭证等进行审计的同时,也是对核算中心的审计。

(四)、会计业务处理的过程公开

在过去的分散核算形式下,会计业务的处理过程是封闭的,对会计业务的知情范围非常有限,往往一、两个人。在会计集中核算形式下,一项会计业务处理,至少要经过单位的经手人、财务审批人和报账员、会计核算中心的审核会计、记账会计和会计主管等六个环节,对数额较大的还要经过单位的主管领导、会计核算中心的分管领导等审批。整个业务处理过程又是在“一厅式办公,柜组式作业”的运作方式下进行。知情范围的扩大,运作过程的公开,变“暗箱操作”为“阳光作业”,从运作机制上就形成了对舞弊行为的有效遏制。

二、推行会计集中核算的意义

实践证明,实施会计集中核算,是一项切合行政事业单位实际的改革,也是会计领域的一次重大制度创新。

(一)、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强化了会计监督职能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会计核算中心的财务人员与原单位脱离人事、组织、工资关系,消除与被管单位的依附思想,解除会计人员的后顾之忧。摆脱因经济利益关系对会计监督职能的制约,为会计人员创造相对宽松的执行环境,保障会计人员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增强会计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合法、完整,更好地行使会计监督职能,使财政预算资金从拨出到使用的全过程置于财政监督之中。

(二)、精减了会计机构、会计人员,提高了工作效率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各部门设报账会计、负责单位的资产管理、财务管理和报账工作,单位的会计核算和管理由会计核算中心负责,即精减了人员,又解决了机构臃肿,核算效率也因网络化电算化的实施而大大提高,工作水平大大改进。目前,石河子市进入会计核算中心的共有130多个单位,集中核算前共有会计人员300多名,集中核算后,共委派会计20名,连同单位报帐会计人员共150多名,人数减少50%。

(三)、强化了财务资金的统一管理和调度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取消了各部门、各单位在银行开设的账户,使分散在单位的财务资金全部集中到会计核算中心的统一账户上,达到科学安排、统一调控、监督使用的目的,预算内外“两张皮”难题将得到有效解决,有利于财政部门对财政资金的统一调度和管理,增强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

(四)、从源头加强控制,推动党风廉政建设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对财务收支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部分单位及其领导使用国家资金的随意性,会计的核算行为得到了有效控制,一些超标准不合理、超预算的支出明显减少,不合理的财务支出行为在萌芽状态就得到了治理。

(五)、实行会计集中核算,为“收支两条线”、“政府采购制度”提供了条件

纳入核算中心的单位,核算中心在银行开立统一账户,财政全程监督,有效制止乱收费行为,实行分缴分离,各项资金合理分流,杜绝收入不入库。实行会计集中核算,为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扩大采购范围,从资金结算上有效杜绝未经批准自行采购行为,制止不合理的开支和违法违纪的行为。

三、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存在的问题

根据笔者实际调查,会计集中核算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规范会计核算工作,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但由于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制度是一项制度创新,在实践中尚存在许多亟使解决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与核算工作相分离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使财务管理保留在原单位进行,而具体核算工作由核算中心的会计人员去执行,这使得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严重脱节,不利于财务工作的有效进行。众所周知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密不可分,两者在很大程度上相互渗透,而现在将两者分离,对两者都不利。核算监督工作被核算中心“夺去”后,行政事业单位对此认识不够,不予配合,有的甚至产生了抵触情绪。而原单位财务管理积极性受到巨大挫伤,财务管理效率必然下降,有悖于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管理的要求。

(二)、财务支出标准与实际支出情况有较大出入

在会计集中核算实践中,比较突出的矛盾之一是现行行政事业单位开支标准与具体繁杂的实际支出有较大差距,如何把握好既坚持规章制度,以达到节约经费,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目的,又实事求是地处理好实际开支的报销问题,以保证行政事业单位正常业务活动的开展,这是对中心工作人员业务素质和职业判断能力的严峻考验。一方面,作为实践产物的制度和标准总是滞后于实践本身的发展,如对超标开支一律不予报销,则有可能影响各部门、各单位行政任务的完成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统一财务制度开支标准是行政事业财务工作中正确处理事、人、钱、物四者之间关系的重要依据和标准。如果对超出规定的开支,只要单位审核后就一律报销,这不仅违背了财务制度、放弃了会计监督,而且还可能助长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

(三)、会计核算中心缺乏必要的再监督,激励机制

在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的过程,往往过分强调核算中心对其财务单位的监督职能,而忽视了其本身也应受监督的问题。目前,会计核算中心还没有健全的激励机制,无法真正调动核算中心会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这说明会计核算中心只单方面强调其独立性,忽视了服务性。另外,对会计核算中心会计人员考核和考评采取什么措施和方法,对会计人员如何奖惩,均很难确定出科学的方法和定量指标。

(四)、监督面难以拓宽,难于真正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由于核算中心人员有限,而财务单位又非常多,根本没有能力和条件对单位实施严格的会计监督。对行政事业单位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从形式上起到了监督作用,但由于各单位的财政自,资金使用权没有改变,核算中心会计人员只能从形式上认定凭证的合法性,这就给单位造成了可乘之机,因为社会上各种票证的取得很容易,单位很容易就把白条就成发票,把非法的东西变成合法的东西,难怪有人认为“会计集中核算只治了标”;再加上核算中“账实”核对难以实现等原因,会计信息质量怎么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呢?因此,会计集中核算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无法从根本上杜绝小金库现象。

四、完善会计集中核算制的对策

(一)、正确处理单位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的关系,建立行政事业单位报账会计向责任会计的转化。

鉴于实行会计集中核算产生的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分离的尴尬局面,有必要尝试建立责任会计的研究。目前,行政事业单位的报账会计其实充当着“出纳”的角色,并没有对单位的资金运动和经济活动起到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的作用,但其地位都是联系会计核算中心与具体发生经济活动单位的枢纽,只有责任会计才能把责任单位或责任人的经济责任具体而系统地反映出来,给会计核算中心的监督提供必要的基础。

(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收支的统一化、规范化,建立部门预算法制化。

对于政府采购、人员工资等专项资金,实行统一直接支付制,而对于公用性的经费支出,需根据预算目标管理,写出详细的使用报告,并建立相关的责任人业绩考评机制,把责任人的工作实绩和费用消耗与责、权、利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提高会计核算中心的监督控制作用,从而达到提高经济效益和资金使用效果的目的。

(三)、建立健全会计集中核算中心的激励约束机制。

建立对会计集中核算中心人员的激励约束机制,提高会计核算中心会计人员监督的积极性。首先,鼓励会计核算中心的会计人员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寓监督于服务之中,在服务上狠下功夫,作到监督与服务的统一,同时,核算中心会计人员应摆正自己的位置,抛弃名利观,树立为行政事业单位服务的思想,严格执行各种规章制度,履行会计工作职责。其次,核算中心应尽快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对会计人员进行考核,并对核算中心会计人员违反制度的行为提出明确的,可操作性的制裁措施。对在工作中与其服务的单位串通一气,搞违法乱纪行为的会计人员,要严励处罚,一经查出,不准再从事会计工作;年末应对会计人员进行严格的考核;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反映不好的工作人员,应扣发奖金或工资,以促使其提高服务质量;最后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广泛认真吸取各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及工作人员对中心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提高工作水平和质量,为促使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得到提高。

(四)、建立有效的监督系统,加大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监督力度。

会计实务心得体会篇4

【范文一:税务会计学习心得体会】今年选修了税务会计这门课,除了课堂上老师的讲解外,我在网上还粗略的看过其他的关于税务会计的一些知识。以下是我对税务会计的一些心得体会,基本认识和感想。

税务的种类五花八门,计税方式也是多种多样。而我学习了税务会计的一个最大感受就是我们每天的各项生活都与税务相联系。每个人都在不停的缴纳各种税,尤其要指出的是这是在不知不觉中的。因为我国的消费品的价格中已经包含了税费,没有单独列出来。我认为大多数税务都可以转嫁到最后一环节由消费者承受。最后最大的得益人绝对不是普通老百姓。以前曾听说过这么一个理论,说一件衣服的价格到最后卖到消费者手里时,其中一半都是税费,随着生产加工中税务层层累计,只是累坏了消费者。物价这么高,也没见到有什么减税的政策,不知道税务方面有什么想法啊,估计是避免谈论吧。

税务会计是进行税务筹划、税金核算和纳税申报。主要包括经营收入的确认、成本费用的计算、经营成果的确定、税额的计算、税款解缴、罚金缴纳和税收减免等业务的会计处理,主要是帮助企业核定应缴税款的。会计工作要求从业人员具有丰富的税务知识和很强的实践能力,税务会计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关于缴纳税务的会计工作。

“唯有死亡和纳税是不可避免的”,这是美国人用来强调税收重要性的一句常用语。美国经济发达,各方面的经济制度都比较完善,仍然强调税收的重要性就表民了税收的不可避免。学习研究税收不仅仅是经济学家关心的问题,也和普通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税务会计的基本职能是对纳税人应纳税款的形成、申报、缴纳进行反映和监督。税务会计要对纳税人的纳税义务及其缴纳情况进行记录、计算、汇总,并编制出纳税申报表;税务会计要对纳税人纳税义务及其缴纳情况,进行控制、检查,并对违法委为加以纠正和制裁。这种反映和监督,只能在作为纳税人的企业单位里进行,并由纳税人的会计人员去实施。

我国经过几十年的税收实践,逐步建立起一套税收法律体系。计划经济时代税收被严重削弱,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国家逐渐认识到依法治税的重要性,增强了税收的强制性,以权代法、权大于法的现象在税收领域逐渐消失。只有在严格依法治税的前提下,国民研究税收才有意义,高校会计类专业的学生开设税收方面的课程也才有必要。

与财务会计相对,以税法法律制度为准绳,以货币为计量单位,运用会计学的原理和方法,对纳税人应纳税款的形成、申报、缴纳进行反映和监督的一种管理活动。税务与会计结合而形成的一门交叉学科。

税务会计的特点包括法律性、广泛性、统一性、独立性。法律性表现为税务会计要严格按照税收法规和会计法规的规定核算和监督税款的形成、缴纳等行为;广泛性表现为税务会计适用于国民经济各个行业;统一性表现为不同的纳税人所执行的税务会计是相同的;独立性表现为其会计处理方法与财务会计有着不同,例如应纳税所得额的调整、视同销售收入的认定等等。

税务会计的目标,即纳税人通过税务会计所要达到的目的。不同的使用者有不同的要求:企业经营者,要求得到准确、及时的纳税信息以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转,并为经营决策提供依据;企业资产所有者和债权人要求得到税务资金运转的信息,以最大限度利用货币的时间价值;税务管理部门要求了解纳税人的税收计缴情况,以进行监督调控,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实现。

税务会计的任务。税务会计的任务是双方面的,既要以税法为标准,促使纳税人认真履行纳税义务,又要在税法允许的范围内,保护纳税人的合法利益。具体包括:按照国家税法规定核算纳税人各税种的税款;正确编制、报送会计报表和纳税申报表;进行纳税人税务活动的分析,保证正确执行税法,维护企业的利益。

税务会计的作用。有利于纳税人贯彻税法,保证财政收入,发挥税法作用;督促纳税人认真履行义务;促进企业正确处理分配关系;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等等。税务会计的核算对象包括营业收入、经营成本费用、营业利润、应税所得、税款申报与缴纳等等。税务会计的原则。依法原则,即依照税法进行会计处理;确保税收收入原则,即以保证国家税款收入为第一要务;税法中的程序规定优于实体问题的原则,纳税人的纳税义务是实体问题,履行纳税义务的手段为程序规定,税务会计中应遵循程序规定优于实体问题原则,例如缴纳税款时有疑问,应先完税,再进行申诉;接受税务机关的审计监督原则,税务机关有权监督检查纳税人的税务会计核算,纳税人有义务接受监督。税务会计操作程序。通过财务会计现有的会计科目,对企业所涉及到的各个税种进行反映和监督,正确计算企业应交的各种税金,其核算的数额通过财务会计的科目,最终反映到财务报表和各税种的申报表中;设置“税务调整”账目调整应税所得,将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不同的核算内容计入该账目,该账目只是作为备查账目,不必登录在财务会计账簿中,在纳税时统一调整。

目的。税务会计以税收法律制度为准绳,为国家征税服务。财务会计在于满足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满足有关方面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本的需要。依据。税务会计以税收法规为依据,对财务会计的数据需作必要的调整,而财务会计以会计准则为处理依据。范围。税务会计按税法规定的要求,有选择地对相关经济业务进行核算,反映的是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的概况。财务会计则要对每一笔经济业务进行记录,反映整个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资金流转情况。

构成一个税种的主要因素有征税对象、纳税人、税目、税率、纳税环节、纳税期限、缴纳方法、减税、免税及违章处理等。不同的征税对象和纳税人是一个税种区别于另一个税种的主要标志,也往往是税种名称的由来。同时,每个税种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作用,其存在依赖于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目前我国税收分为流转税、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税、行为税五大类,共二十多种。

在我国,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为了支付庞大的国家机器运转所需要的费用,就由他所统治的人民来缴纳。有点类似片里缴纳保护费,不过很显然这类保护费是最昂贵也是最保险的。交了费用,承认你是我的人,你的生命,财产等等都受我保护。国家保证你的权利同时还赋予你义务。好比在我的地盘就要听我的游戏规则,别闹事,这样才便于我领导其他缴纳税金的人,维护各项经济生活的有序进行。

从另一方面来说,税收也可以起到宏观调控,引导经济发展方向的作用。比如有的地方为了招商引资发展经济,对海外投资就有诸多的税收优惠。税收优惠政策是指税法对某些纳税人和征税对象给予鼓励和照顾的一种特殊规定。比如,免除其应缴的全部或部分税款,或者按照其缴纳税款的一定比例给予返还等,从而减轻其税收负担。税收优惠政策是国家利用税收调节经济的具体手段,国家通过税收优惠政策、可以扶持某些特殊地区、产业、企业和产品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对个人来说那点税收可能还不在意,但是对企业等来说,一个百分比下来就决定他们是多交几个零还是少交几个零的事。事关重要不得不谨慎对之。

近几年来,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迅速增加,同时对会计人才的税务知识的要求也逐渐提高,许多单位在招聘会计时首先提的问题就是是否懂税收,很显然企业需求的是精通税收实践的会计人才。

作为一个金融学院的学生,我认为会计是一门专业化高,对实践要求高的一个专业。而对于金融来说,会计知识的学习必不可少。尤其是税务这么一个很敏感的领域,就算是作为普通人也应该学习。首先要做到缴纳税款,不能和国家对着干。其次,当熟练的时候,或许可以利用税务会计所学的内容进行合理避税。

将来的将来或许我也会从事会计这个行业,工作中的一个内容恐怕就是去当地的税务局去缴纳税款然后做账。或许我会从事金融类的事务,税永远是个不能忽视的话题,而今天的一切就是为了明日而准备的。

希望祖国的未来会制定更加合理的税收制度,降低税率,让我有个不焦急的年代。

【范文二:会计学习心得体会】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经过三年半的专业学习后,在掌握了一定的会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为了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本人于XX年3月5日至4月15日在天津丝印器材供销公司财务部进行了为期六周的专业实习,以下是此次实习中的一些心得和体会。通过实习,熟悉并掌握会计流程的各个步骤及其具体操作——包括了解账户的内容和基本结构,了解借贷账户法的记账规则,掌握开设和登记账户以及编制会计分录的操作、原始凭证填制和审核的操作以及根据原始凭证判填制记账凭证的方法。使我对会计有更深的理性认识并掌握会计基本操作技能。

我将来步入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是本次实习的目的!以前,我总以为自己的会计理论知识扎实较强,正如所有工作一样,掌握了规律,照葫芦画瓢准没错,经过这次实习,才发现,会计其实更讲究的是它的实际操作性和实践性。书本上似乎只是纸上谈兵。倘若将这些理论性极强的东西搬上实际上应用,那真的是无从下手。这次实习,我是做会计,刚开始还真不习惯,才做了两天,就感觉人都快散架了,心情自然就变得烦躁了,而会计最大的忌讳就是心烦气燥,所以刚开始做的几天,那真是错误百出啊!幸好有老会计杨姐的指导和教诲才是我逐步进入状态。

会计实务心得体会篇5

【关键词】会计事务所,核心竞争力,以人为本

会计师事务所核心竞争力的高低取决于为客户提供审计和咨询等服务的质量。因此,提高会计师事务所的核心竞争力,就要努力为客户提供优质、满意的审计和咨询等服务。如何进一步提升会计师事务所的核心竞争力,使会计师事务所不断做大做强,保持会计师事务所高水平的核心竞争力,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通过整合促进规模化经营

(1)战略目标整合。

对会计师事务所而言,合并前的事务所都是相互独立、性质不同的个体,合并后将成为一个新的实体,合并后的会计师事务所在战略上应做出正确定位,明确发展方向,在充分考虑现实情况的前提下明确各个事务所在新组织中的作用。

(2)人力资源整合。人力资源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的好坏和会计师事务所公众形象和风险。因此,人力资源的整合在事务所合并后就显得相当重要。

(3)文化整合。合并后会计师事务所应尽快适应新的环境,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企业文化,在经历了前面调整的基础上,新文化得到广泛认可,各项变革在会计师事务所得到顺利有效的贯彻,并在文化融合的基础上,开拓、创新出新的优秀的企业文化。

二、拓宽业务领域实现服务多元化

目前,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范围主要是审计业务和验资业务。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事务所如果不注意因势利导、推陈出新,就会处于竞争劣势,甚至有被淘汰的危险。根据产品差异化理论,会计师事务所必须积极创造条件,扩展外延产品,使其服务实现多元化,满足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的需要。

首先,增加服务产品的附加价值,使得会计师事务所的产品区别于其他事务所的产品,从而使该事务所带给客户的价值超过其期望满意程度。

其次,充分利用相关资源,扩大业务范围。在本事务所未取得对外承接证券业务资格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取得证券资格的注册会计师的作用,开展投资理财咨询业务;充分发挥注册税务师的作用,积极开展税务、记账、税务咨询等业务;充分发挥注册评估师和工程技术人员的作用,积极开展资产评估、管理咨询等业务;利用人才叠加优势,开展对外专业培训业务等。

再次,利用自身竞争优势,不断开拓新的业务领域。我国会计师事务所也有着自身的本土优势,如注册会计师拥有长期、良好的客户业务合作关系,对客户的财务信息和内部管理系统有深入了解,对外部环境比较熟悉,易于建立业务关系等。因此,各省会计师事务所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积极拓展非审计服务领域,如税务、一记账、投资咨询、管理咨询等,提升其核心竞争力。

三、提高服务质量

客户管理是会计师事务所的关键管理环节,而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是会计师事务所生存和发展的灵魂。

首先,要重视与客户的业务沟通,努力提高对客户的业务服务水平。在会计师事务所发展的过程中,高质量的服务质量和水平、有效的沟通,有助于提醒客户注意和防范风险,帮助客户解决实际问题,以实现其经营目标。

其次,会计师事务所要以更多的精力去关注市场,采用更丰富的市场手段去争取客户。在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前,要与客户进行充分了解,与客户沟通,了解其具体的情况、实际需要,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不断提高其服务水平。

再次,充分借鉴“四大”的先进经验,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四大”以其较高的服务水平形成了资本市场对其的公信力,其较高的服务水平源自其较强的审计独立性、先进的审计方法和审计理念、较高的职业素质、多元化的人才体系和知识储备,“四大”形成的资本市场对其的公信力是其品牌形成和维护的基础。

四、铸造品牌会计师事务所

加强品牌建设,不仅会使会计师事务所有较好的工作质量,还能促进会计师事务所建立完善的内部治理机制,增强其核心竞争力。应下大力气,通过各种途径,如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加强事务所文化建设、提高注册会计师的综合素质等,铸造品牌会计师事务所。

通过品牌建设,可以使会计师事务所代表的独立、客观、公正的诚信文化深人人心,进而提高会计师事务所的社会形象;通过品牌建设,使自己在竞争中占有优势,获取高额的利润。而会计师事务所在竞争中占有优势,在争取到更大市场份额的同时,又能够促进品牌推广并提高其社会的认可度。

五、贯穿“以人为本”的理念

会计师事务所是人合组织,“以人为本”的理念始终贯穿着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始终,因此,会计师事务所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文化。会计师事务所和谐文化建设必须以能提高会计师事务所的凝聚力、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为目的。

首先,充分利用现代先进的网络平台,构建寓文化建设于日常团队工作和节日活动的企业文化,注意合伙人与普通员工之间利益分配的合理性和适当性,将以“合伙文化”为核心的日常建设融入文化建设中。

会计实务心得体会篇6

第一条为加强农村财务管理,保障农村集体资产不受损失,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健康发展,根据农业部、财政部颁发的《村合作经济组织财务制度》、《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区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指归村、组全体成员集体所有的社区经济组织和由村民委员会改为居民委员会后仍然保留农村集体经济性质的社区居委会或居民小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不健全的由村委会代行其职能。

第三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有独立进行经济活动的自,其财务工作要接受区农业主管部门和区财政部门的指导、管理和监督。

第四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的原则是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实行财务公开、民主管理,坚持为发展集体经济服务。

第五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依法、合理筹集资金,加强经济核算,搞好经营管理,努力增加收入,提高经济效益。

第六条在农村财务管理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区农业行政管理部门或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站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章管理体系

第七条镇人民政府、办事处成立农村财务服务中心,代管本辖区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所有帐务。

第八条农村财务服务中心设主任一名,记帐会计若干名,出纳一名,主任负责中心全盘工作。各村不再设立会计和出纳岗位,只设一名报帐员,负责报账和本村现金代收代付工作。

第九条村集体经济组织向农村财务服务中心提出委托代管申请,并与农村财务服务中心签订书面委托协议,将本组织所有帐务委托中心统一管理,明确双方权力和义务。实行委托代管之后,各村、组不得另设帐目。

第十条在不改变村组集体资金所有权,使用权和核算单位的前提下,农村财务服务中心为村集体经济组织各单位分别建立帐簿,开设银行帐户,业务独立核算。银行存款实行农村财务服务中心和村集体经济组织“双印鉴”管理,各留印鉴为:村财务专用章(中心会计保管)经联社主任(或村长)私章、组长私章和中心主任私章。

第十一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向村民收取各种费用,必须使用市农业局统一监制的收款收据。各农村财务服务中心刻制票据专用章,监管本辖区统一收款收据的使用。

第三章人员职责

第十二条村集体经济组织报帐员的任用,应该经过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主要负责人及其亲属不得担任本村报帐员。

第十三条村集体经济组织主任或村委会主任是本村会计行为的责任主体,职责:

(一)、对本集体经济组织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

(二)、对单位的财务会计报告、报表签名并盖章;

(三)、应当保证农村财务服务中心、报帐员依法履行职责。不得授意、指使、强令农村财务服务中心机构违法办理会计事项;

(四)、对会计工作中的违法行为,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第十四条农村财务服务中心主任职责:

(一)、认真执行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和制度;

(二)、做好中心内部人员的组织分配协调工作;

(三)、加强内部人员管理制度,提高业务人员素质,定期组织学习和培训工作;

(四)、对各村报帐票据的合法性、合理性、真实性进行全面审核;

(五)、坚持勤俭办事原则,严格控制费用支出;

(六)、及时分析处理存在问题,提出合理化、科学化的改进方案。

第十五条记帐会计职责:

(一)、按规定设置帐薄,准确运用科目,搞好会计核算,保证会计帐务处理及时,会计信息真实、完整;

(二)、定期进行帐务核对,做到日清月结。帐证、帐帐、帐实、帐表、达到四相符;

(三)、严格管理各种票据、帐表和印鉴;

(四)、定期编报各种财务会计报表;

(五)、按规定保管会计档案;

(六)、完成其它工作。

第十六条报帐员在村委会主任和农财中心领导下工作,职责:

(一)、及时办理各种结算业务;

(二)、严格控制现金库存,保证资金安全;

(三)、遵守国家现金管理制度,在结算范围内交付现金;

(四)、村报帐员对发生的经济业务要持经办人签署事由的原始凭证,经村委会主任、村民小组、村民议事会,审批后及时报帐;

(五)、及时登记现金和银行存款日记帐;

(六)、完成其它工作。

第十七条会计实行持证上岗制度。

会计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同时接受区农业行政管理部门的业务培训,经考试考核合格取得上岗证书后方可上岗。

第十八条财务人员离任时,必须与接管人员办清交接手续。办理交接手续时,由村委员会主任、民主理财小组组长和农村财务服务中心主任三方进行监交。

第十九条区财政局(会计局)与区农林局(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站)定期对农村财务服务中心人员和村级财务管理人员进行政策法规和业务培训,提高政策水平和业务技能。

第四章财务管理

第二十条农村财务服务中心根据《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的规定,设置会计科目,使用借贷计帐方法,作好会计核算,编制各种报表。

具体事项发生时,经手人必须取得合法有效的原始凭证,注明经手人和事由,手续不完备或不符合财务制度的凭证,经办人有权拒付并向民主理财小组或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反映。

第二十一条村集体经济组织必须实行帐款分管制度,非出纳人员不得经管现金。支票和财务印鉴不得由同一人保管,定期对帐,定期盘点,帐务作到日清月结,帐帐、帐实相符。

第二十二条村集体经济组织严格实行“一支笔”和民主理财相结合的审批程序,任何原始凭证必须经办人签署事由,严禁白条报帐。开支300元以下由经联社主任(村主任)审批;开支300到5000元由村民理财小组研究同意后,经联社主任签字审批,并附村民理财小组会议记录;开支5000元以上由村民理财小组、村民议事会研究同意,经联社主任签字审批,并附村民理财小组、村民议事会会议记录,方可报帐。对于可分配的土地补偿款,必须由村民代表大会研究,提交村民大会讨论,经75%以上村民同意后形成决议,在决议上由组长、村主任签字并附会议记录,方可提款分配。购建大型固定资产或基础设施,必须签定合同,进行预算。工程完工后,必须进行验收和决算。对经济发展较快的村,可依据实际情况适当放宽审批权限,具体标准由镇(办)确定。

第二十三条村集体经济组织必须加强收入管理,所有收入应及时入帐,不得帐外设帐,不得坐支现金。

第二十四条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加强应收款项的管理,对拖欠的应收款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积极催收。因有关责任人造成的损失,应酌情赔偿。

第二十五条村集体经济组织发生采购业务,必须明确审批人和经办人的权限、程序、责任,对超越权限的采购支付业务,财务人员有权拒绝,并及时向民主理财小组和上级业务部门反映。

第二十六条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建立固定资产和存货明细帐,定期盘点,作到帐物相符,年度终了前必须进行一次全面的盘点清查。

村集体经济组织必须实行固定资产折旧制度,按年、按季或按月提取固定资产折旧,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一经选定,不得随意变动。

大、中型固定资产的变卖和报废处理,应分别经村民代表会议、村民小组会议讨论决定。

固定资产实行承包经营或租赁经营的,应当根据入帐价值或评估价值合理确定承包金或租金,并把固定资产的保值、增值纳入承包或租赁合同。

主要生产经营项目和固定资产的承包方案及承包指标,应分别经村民代表会议、村民小组会议讨论通过。

第二十七条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对外投资业务实行民主决策,严禁任何个人擅自决定对外投资或改变民主决策意见。

村集体经济组织对外投资业务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对在对外投资中出现重大决策失误,未履行民主审批程序和不按规定执行对外投资业务的人员,必须追究相应的责任。

第二十八条村集体经济组织要加强有价证券管理,必须由专人管理,除在会计分类帐上设立帐户外,还应设立有价证券登记簿,详细记载有价证券的名称、券别、购买日期、号码、数量和金额。有价证券兑付后,本息及时入帐。

第二十九条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村财务服务中心每年年终应全面核算本年度的收入和支出,清理财产和债权、债务,搞好承包合同的结算和兑现,准确地计算出可分配收益总额,按国家有关规定编制收益分配方案。收益分配方案应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

第三十条农村财务服务中心应当在每个会计年度终结,将财会资料分类整理、及时归档。不得散失、损坏、涂改或擅自销毁财务档案。财务档案的销毁,应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第五章财务监督

第三十一条村集体经济组织要设立村民代表议事会和民主理财小组,加强民主监督。

第三十二条村民代表议事会在财务管理上的主要职责:

(一)、讨论决定村民委员会年度工作计划和村级财务预算,以及村民委员会提出的涉及村务方面的重要问题;

(二)、向群众宣传村民代表议事会决定,并带头执行村民代表议事会决定;

(三)、广泛搜集村民意见,及时向村民委员会提出工作建议,否决村民委员会违犯法律、不符合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和本村实际的提议。

第三十三条民主理财小组的产生

村集体经济组织要建立以村民代表为主组成的不含村干部的民主理财小组,对财务活动进行公开监督。民主理财小组由村民代表议事会选举产生,一般由5—7人组成。

第三十四条民主理财小组的职责:

(一)、有权对财务公开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

(二)、有权代表群众查阅审核有关财务账目,反映有关财务问题;

(三)、有权对财务公开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处理建议;

(四)、有权向上一级部门反映有关财务管理中的问题。

第三十五条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公开实行定期公开和随时公开相结合的方式。镇办农财中心每季度末了5日内必须按照原始收支项目,依照时间顺序将本季度各村、组收支情况列出公开清单,加盖农财中心公章,提供给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过村民主理财小组审核后进行公开。对重大收支项目和农民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要随时公开。各村、组财务公开后要设置意见箱等不同方式来征求群众意见,及时

解决反映问题。

第三十六条区民政局具体负责农村集体财务公开工作,在有关部门的配合下,对农村集体财务公开工作进行检查,督促和指导。

区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站负责对各镇办农村财务服务中心和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制度的建立、执行情况进行检查指导。

第三十七条区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站具体负责我区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干部的任期、离任的审计监督管理工作。

第三十八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审计范围:

(一)、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扶贫资金、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等专项资金的使用及决算情况:

(二)、村、组企业上交资金和承包金、租金等收入及使用情况;

(三)、村、组负责人和财会人员的离任经济责任;

(四)、集体资产的验证和使用管理情况;

(五)、按规定需要审计的其他事项。

第三十九条区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站根据区人民政府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要求,结合我区实际情况,确定审计工作重点,编制本年度审计工作计划。

第四十条、镇人民政府、办事处应当根据全区年度审计工作计划确定的被审计单位和审计事项,编制本镇办具体的审计方案,组建审计机构,书面通知被审计单位,开展审计工作。被审计单位应当积极配合并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审计工作结束后,应当将审计工作总结和审计结论一并送区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站备案。

重大审计事项或重点村组的审计由区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站负责。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四十一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镇人民政府、办事处或区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站责令限期纠正,对有关责任人员给予通报批评:

(一)、未按规定配备或者随意撤换财会人员的;

(二)、未按规定建立健全会计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的;

(三)、对应经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理财小组会议决定的事项而未提请讨论擅自决定的;

(四)、未建立村民代表议事会和民主理财小组的;

(五)、未按规定定期公布帐目和报告财务决算情况的;

(六)、未将财会资料整理归档的;

(七)、挪用生产性资金用于非生产性支出或将专用基金挪作他用的;

(八)、挪用、平调村组集体财产的。

第四十二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镇人民政府、办事处或区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站责令限期纠正,追还被侵占或挪用的资金,造成损失的,责令其赔偿损失,对有关责任人员给予通报批评,并给予一定的经济处罚;对多次违反拒不纠正的,可建议免去或撤销其职务,可能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

(一)、擅自决定借出款项或擅自核销欠款的;

(二)、擅自决定变卖或报废处理固定资产的;

(三)、违反财务开支审批制度擅自批准财务支出的;

(四)、不如实提供财务帐目及有关资料的;

(五)、非法占有集体资产的;

(六)、涂改、伪造、毁灭帐簿、凭证的;

(七)、擅自销毁财务档案的;

(八)、打击报复财会人员的;

(九)、挪用、克扣救灾防灾、抚恤救济等专项资金和物资的;

(十)、拒绝、阻挠依法进行财务监督、检查或拒不纠正违纪行为的。

第四十三条违反本办法的行为,同时又违反其他法律、法规的,有关主管部门还应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罚。但同一违法行为不得重复罚款。

第四十四条从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工作的国家工作人员,,,,贪污受贿,泄露秘密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五条当事人对镇人民政府、办事处或区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站的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接到处罚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依照《行政复议条例》或《行政诉讼法》的规定申请复议、提起行政诉讼。

第七章附则

会计实务心得体会篇7

关键词:国家体育总局;会计集中核算;问题;思考与建议

中图分类号:F235.1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2-000-02

绪论

国家体育总局于2002年实行会计集中核算至今,已历时十三年之久。在十三年的实践中,会计集中核算制的实行既取得了显著成效,其缺陷和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发现缺陷和问题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探索解决问题的措施和方法,是进一步完善和改进会计集中核算制度、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能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国家体育总局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度概况介绍

(一)会计集中核算制度推行的背景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另一方面,从制度设计角度遏制腐败滋生的需求也更加迫切。在此背景下,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开始建立,同时,在行政事业单位也开始推动以会计集中核算为代表的财政收支体制改革。国家体育总局顺应形势,做出了在总局系统内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的决定。经过前期充分讨论与论证,总局制定了较为周密的实施方案;2002年9月,总局组织成立了财务管理和审计中心(以下简称“财审中心”),这标志着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在国家体育总局正式实施。

(二)会计集中核算实施介绍

1.运行模式

会计集中核算要求成立专门的机构作为核算平台,纳入集中核算平台体系内的各单位的资金所有权、使用权和财务自保持不变;在此前提下,取消各单位的银行账户和会计机构,各单位只设专职报账员,负责与会计核算中心办理具体业务。整个总局的会计核算事项统一由会计核算中心的专业会计人员遵照相关会计准则、运用科学规范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现代化的会计处理手段,集中办理各单位的会计核算业务并发挥监督职能。

为了实现会计核算由分散管理向集中管理的平稳过渡,保证在会计管理体制变革时各单位工作能够顺利进行,根据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的特点和要求,国家体育总局财审中心在成立之初确定了“先进笼子后规范”、“服务为主监督为辅”的指导思想和行事原则,并制定了《会计集中核算业务操作规范》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和实施细则。由于总局在制度推行之初充分论证、精心设计,推行过程中认真组织实施、同时各参与单位积极配合,总局37个独立核算的直属事业单位顺利纳入总局财审中心这一会计集中核算平台,集中核算制度在总局成功落地。

2.主要运行机构

财审中心结算处是会计集中核算的主要运行机构,设置初审、复审、稽核三个岗位:初审岗主要负责日常单据审核、凭证录入、年终决算等具体工作,复审和稽核岗位分别执行三级复核的多重保障职能,同时从更高层次、更广角度对单位业务进行内部控制监督检查、查漏补缺,以进一步提高会计核算质量、防范内控缺失产生的舞弊风险。

(三)运行现状

会计集中核算制的首要前提是各单位资金的所有权、使用权和财务自不变,这才能保证各单位业务自主安排、顺利开展。而财审中心的工作在会计集中核算从初期落地到逐渐成熟、运行平稳的发展过程中,也需要按照设计初衷及制度要求逐步由“服务为主、监督为辅”向“监管为主、服务为辅”的模式转变。为了能够在核算中心实施监管与各单位经济自主两者间寻求相对平衡,财审中心成立的这十三个年头,一直在探索自己的适当定位。如何实现在不影响各单体业务开展的情况下实现真正的监管,是财审中心多年来一直追求的目标。

正是由于资金所有权、财务自归属各单位不变,使得目前财审中心与直属单位之间形成了约定俗成的分工,即直属单位财务侧重于预算、财务审批、税务等相关工作,财审中心的侧重点则主要在于会计核算、会计监督、决算等工作。形象地说,财审中心更像是为直属事业单位记账的机构,而监督职能作用发挥有限。

二、国家体育总局会计集中核算取得的成效

国家体育总局财审中心成立以来的十多年,也是总局会计集中核算制度运行的十多年,实践看来,效果是明显的。

(一)实现会计核算标准化和规范化,会计信息质量显著提高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前,由于各种原因,各单位在进行业务处理时,会计科目使用错误的情况时有发生;个别单位存在“以拨代支”等不规范的会计处理方式,甚至还有“领导定调子、会计添数字”的违规现象。会计集中核算为会计核算业务的标准化、规范化提供了制度条件,经过严格训练的会计人员能够严格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进行账务处理,使会计核算较之前更为标准、更为规范,同时,由此产生的会计信息质量显著提高,能够为各类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更有参考价值的信息。

(二)加强了会计监督,降低了财务风险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资金的使用权和监督权分离,财审中心的审核人员能够独立地进行监督。通过十多年的运行,违反财经纪律和会计法规的现象明显减少,资金使用的透明度明显增强,“阳光财务”逐步显现。

会计实务心得体会篇8

一、会计集中核算制的基本职能

会计集中核算制是集金融会计服务和管理监督为一体的新型会计管理模式。其基本职能是:会计核算中心对各单位的财务收支集中管理、统一开户和分户核算。在纳入集中核算的单位的资金所有权、资金使用权和财务自不变的情况下,它实行财务集中管理,统一开设账户、统一会计核算、统一收付资金并统一调配资金,行使了财政资金的监督职能。同时,对总部来说,它还行使了一部分支付功能。纳入集中核算的单位的各项收支由核算中心严格按规定的标准和相应的科目列入预算,实行预算内外资金统管。单位所有开支在单位领导审核批准的基础上,再经会计核算中心审核后入账,从而保证了各预算单位开支符合财务会计制度的要求。

二、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的意义

企业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可以严格预算执行,强化会计监督,确保企业资金的合法、有效使用。在具体实务工作中,其作用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资金由原来的分散存储改为集中存储,资金在未被使用前始终保留在核算中心的单一账户上。通过集中存储,使资金高度集中于核算中心,便于统一支配、调剂使用。这样做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也防止了资金被中途克扣、截留,保证了在专款专用中发挥资金最大效益,维护了受款单位的利益。财务集中核算后,企业都执行收支两条线的资金管理制度,加快了资金回笼,减少了融资成本。

2、有利于规范会计基础工作,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实行财务集中核算制,通过竞争上岗、择优录取,选拔一批业务强、水平高且技术过硬的精兵强将成立核算中心,实行统一的管理办法和会计制度。这会使得由人员素质低下等导致的不规范的会计行为得到彻底根治,会计标准化工作将迈向一个崭新的阶段。会计核算中心进行集中核算后,现在会计科目归类更合理和规范,正确性也越来越高。

3、有利于内部控制制度的严格执行

财务集中后实现了资金全过程监督,做到了事前预防、事中控制和事后问效。在处理报销和结算业务时,报账员须持有效票据及内控表单到核算中心报销结算,原始凭证须经过层层严格的审核才得以支付。在审核过程中,不会受到原单位领导等的人为干预,而且大多数款项是直接到达单位的,避免了恶意财务处理现象的发生。通过计算机网络和会计一级核算系统,将有效的实现对原始凭证的真伪、资金的支付去向和资金的使用效果等的全过程监督,真正防患于未然。

4、有利于财务报表及时上报

集中核算后各单位不再出具财务报表,统一由核算中心上报。这样提高了财务报表上报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同时会计报表的质量也得到了提高。

5、有利于资产管理

集中核算后生产资料统一调配,管理效率提高,管理成本降低,企业效益也得到提高。资产统一管理,使得内部资产的调拨更加有效,大大提高了无效低效资产的综合利用率,为企业节约了资金。

6、有利于成本费用的控制

这也是最直接的有利方面。集中核算后,各单位无法再像过去那样把成本超预算的矛盾在年末甩到财务处,财务核算中心可以在发现单位成本超支的情况下拒绝办理结算和核销业务。同时,财务核算中心能更好的管理和控制整体成本费用发生。

三、实行会计集中核算时存在的问题

会计集中核算的实行虽然在很大程度上规范了财务管理,但在实际工作中还是存在很多严重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会计主体及责任的定位不明确

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后,不少单位负责人认为本单位没有了财务及会计人员,也不再履行会计工作,因此对财务管理工作不再重视。而财务核算中心方面实质上只是在为单位记账,只对原始票据的真实性负责,至于相应交易的合规合法性则无法保证。单位作为资产的所有者,其会计主体地位没变,以至于会计责任和法律责任的界定不清晰。

2、会计监督工作存在盲点

会计集中核算形式下,财务中心核算人员脱离了各具体单位的实际业务工作,不了解情况。而且,财务中心一个核算人员同时要负责多个单位账务,无力掌握每个单位业务细节,行使会计监督职能的难度过大。

3、对外投资管理薄弱

过去由单位财务科负责的投资项目管理都由专人负责,而集中后只能由报账员一个人承担,力量薄弱。但是报账员只能办理投资结算工作和转资工作。导致项目前期管理、项目建设管理和项目后期管理都无人问津,投资项目成了工程预算员、报账员的工作。集中核算后,资本化不及时成了普遍问题。报账员负责转资业务,人员少、工作量大,往往造成转资不及时,更无法按照投资项目进度或者完工百分比法进行预转资。

4、人员配置上存在误区

有些地方进行会计集中核算改革后,原先单位上业务较强的会计人员调到会计中心或调岗,领导再安排一些非财务人员担任报账员。报账员实质上是各单位唯一的财务人员,要充当出纳、会计、资产管理员和预算管理员,要兼负财务管理、投资项目评价、编制预算、成本费用预测和资产管理等诸多职能。这些工作都需要专业财务知识,以他们的业务素质往往不能胜任。但领导认为现在单位没账了,谁都可以干。这种矛盾长期存在,一直得不到重视和纠正,必将给单位的财务管理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各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做不好,整个财务中心,乃至整个企业、集团都不能真正实现财务管理职能。

5、不利于内部成本费用节约

由于各单位只对自己的预算指标负责,即便实际支出达不到预算指标,也会想办法支出,以使成本费用不节余。倒挤法已经成为集中核算模式下各二级单位的共识。这种管理模式,无法做到成本费用的合理支出。

6、物资材料结算滞后

由于集中核算后业务流程、管理流程更加庞杂,物料消耗结算严重滞后。有些单位的物资采购程序就不适应集中核算的要求,即便这个问题得到解决,庞杂的业务量也不可避免地拖慢业务处理速度。这就人为地造成在途材料上的金额很大,并由此导致库存物资账实不符,也使得各单位对常年积压材料的清理不积极。而这些都是内部管理、审计和内涉及的度控制事项。

7、财务中心岗位流动难度加大

由于集中核算后财务中心每个岗位负责的业务面积大,岗位流动会造成业务处理短暂的混乱。这在财务工作中是绝对不允许发生的。因此,岗位流动几乎不可能。但这又在客观上造成财务中心财务人员业务单一、能力下降。

四、会计集中核算中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具体表现在如下几点。

1、宣传和执行不到位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其宣传力度不够,执行力度不好。实际工作中,集中核算是自上而下的,各单位就是服从和执行。财务中心对集中核算后的形势、各单位今后的职能,几乎都没有进行过系统正式的培训学习,更没有进行过宣传讲解,只是被动地接受,造成执行力度不好。

2、例行的财务工作会、财务推进会没有及时按时召开

集中核算后,财务工作中出现的共性问题、难点和矛盾焦点,都需要财务中心定期召开财务工作会,进行通报、规范和要求。但实际工作中,财务中心忙于应付日常业务,没有形成定期召开财务工作会的制度。很多问题悬而未决,使共性问题反复要求、反复强调,增加财务中心工作难度。同时,报账员盲目工作没有方向和重点,与近期财务中心工作重点不统一。而对于集中核算后的好经验、好做法和取得的突出成绩,应该总结后召开财务推进会,激励广大财务人员和报账员。但是实务中财务推进会根本无从谈起,导致好经验未得到及时总结与推广。

3、二级单位领导观念没有更新

集中核算后,很多单位领导对财务管理不重视。在实行会计集中核算以前,财务工作不但有财务人员、财务科长、总会计师,甚至还有主管领导督促。随着财务集中核算的推进,很多困难、矛盾都摆在了报账员面前,而报账员是无法全部完成这些财务管理工作的。这就要求单位领导能抽出时间更多地关注并学习财务管理,站在企业整体发展的角度开展财务管理工作,而不是仅仅考虑本单位成本是否超预算。要树立这样的观念:只有每个职工、每个部门、每个单位做到节约成本,整个企业的成本才能降低。

4、表彰奖励力度不够

对于在成本管理中能够节约费用成本的先进单位,财务中心年末应该进行表彰、宣传。但目前只是根据完成情况在业绩考核中有所体现,成本超支的扣分,节约的不加分、几乎没有奖励。对于成本管理做的好的财务中心核算人员、报账员,应该有所奖励,并树立“节约费用成本先进”的理念,使员工真正受到激励。

5、财务中心去二级单位调研太少

财务中心应该多组织各科室人员去基层单位调研了解情况。财务中心预算指标的下达往往不能做到准确科学,突发事件也给预算的执行带来难度。为了处理好企业效益和成本预算的关系,应该要求财务中心人员能经常去二级单位了解情况。但是,调研可以是多种形式,不应该给二级单位造成负担。

五、完善会计集中核算的措施

1、实施责任会计

鉴于实行会计集中核算时产生的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分离的局面,有必要尝试建立责任会计的研究。单位的报账会计要对单位的资金运动和经济活动起到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的作用,成为联系会计核算中心与具体发生经济活动单位的枢纽。为正确处理单位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的关系,应该促进行政事业单位报账会计向责任会计的转化。只有责任会计才能把责任单位或责任人的经济责任具体而系统地反映出来,并给会计核算中心的监督提供必要的基础。

2、把握好财务集中核算的集中度

通过健全会计集中核算的管理制度,进一步提高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使财务核算中心更完善。还要从实际出发,不断加强会计集中核算制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并且在实践中检验管理制度的可行性,不断地修正和完善。同时,要把握好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双重职能。

3、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

建立健全对会计集中核算中心人员的激励约束机制,调动这些会计人员监督的积极性。首先,鼓励会计核算中心的会计人员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寓监督于服务之中,在服务上狠下功夫,做到监督与服务的统一。其次,核算中心会计人员应摆正自己的位置,抛弃名利观,树立为二级单位服务的观念,严格执行各种规章制度,履行会计工作职责。再次,核算中心应尽快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对二级单位和报账员进行奖励。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广泛认真吸取各单位领导及报账员对财务中心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提高工作水平和质量,促进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的提高。

4、建设一流的培训基地

会计实务心得体会篇9

关键词:企业 会计管理 集中核算体制

一、会计委派制的作用及其局限性

目前,全国各地都在推行和完善会计委派制。作为一种新型的会计管理体制,它对强化会计监督,制止“三乱”、遏制腐败、保护会计人员合法权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笔者认为,会计委派制只适用于开支渠道和资金流向相对集中的行政事来单位,而对企业集团并不适用,这是因为:

1.会计委派制不利于企业参与市场竞争,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相矛盾。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就是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企业享有高度的经营自。如果实行会计委派制,就等于剥夺了企业经营者对资金的管理权和使用权,势必影响其生产和经营决策。尤其是在市场形势瞬息万变的今天,如果企业负责人与委派的会计人员意见不一致,势必错过市场机遇,影响企业竞争,这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显然是互相矛盾的。

2.会计委派制与政治体制改革相悖。政治体制改革就是要建立精干、廉政高效的政府机构,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宏观调控,将企业微观经营管理权归还企业。而会计委派制一方面要增加新的人员编制,设立新的管理机构;另一方面,导致政府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有悖于两权分离理论。

3.会计委派制不适应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发展。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实现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而会计委派制仅仅着眼于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没有考虑到其他股东的利益,显然不利于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发展。

4.会计委派制并不能使会计监督职能完全得到发挥。会计委派制仍然无法彻底打破会计人员与企业的依附关系,其办公和生活等方面要受到企业一定的制约,委派的会计人员单枪匹马长期在一个单位从事会计监督工作,也可能陷入两难境地,坚持原则的会被孤立,特别是时间一长,很容易被企业“同化”,使监督工作大打折扣。

5.实行会计委派制,使新《会计法》规定的法律责任主体不明确。新《会计法》规定企业负责人应对单位的会计工作起组织、领导和决策作用,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而会计委派制却剥夺企业负责人的这一权力,从而导致新《会计法》规定的法律责任主体不明确。

二、实行会计集中管理,集中核算体制的探索

为进一步规范会计核算和强化会计监督职能,1996年初,作为全国特大型企业的中原油田从改革会计人员管理体制入手,将1200多名会计核算人员从各生产经营单位分离出来,成立会计核算中心,实行会计人员集中管理和集中核算的管理体制。经过几年的实践,这一会计管理体制在企业理财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会计监督职能得到了加强。成立会计核算中心后,通过构建“集中核算,两权分离,强化监督”的约束机制,会计人员与原勘探局所属生产经营单位只是核算、服务和监督关系,不再受原局属下级单位的领导;会计核算中心的职能是会计核算,实行会计监督,从而将局属各生产经营单位的财务收支和经营活动置于会计核算中心的监督之下,从制度上、机制上加强了会计监督职能,堵住了各种漏洞,从源头上控制了财务收支中可能发生的违规违法行为,有效遏制了“小金库”、潜亏等长期难以解决的问题。

二是会计信息质量得到提高。会计核算中心成立后,会计人员不再受原勘探局下级生产单位领导,从根本上消除了会计人员对各单位的依附关系,而一些单位负责人过去那种指使会计人员编制假报表、假决算、虚报或隐瞒利润等现象得到了根除,确保了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和会计工作的规范化。

三是乱设“小金库”、乱投资等三乱现象得到了遏制。会计核中心成立后,会计人员能依法审核每一笔收支,并将各项收支纳入核算,再加上财务结算中心统管全局银行账户,实行全局现金流量的一个“漏斗”进出,防止了资金“体外循环”,从根本上遏制了三乱现象的发生。

但是经过几年的运作,这种集中核算、统一管理的会计核算模式也反映出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会计核算与生产经营环节相脱节。将会计人员从各生产经营单位中分离出来实行集中管理,虽然加强了核算功能,但由于所属不同单位会计核算人员往往无法参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而全面了解企业生产过程、工艺流程、经营特征等,是确保会计核算质量的基础。

二是新《会计法》赋予的各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组织领导本单位会计工作的职权无法得到充分落实,从而使会计工作中相关法律责任不明确。新《会计法》第四条明确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但是由于会计人员与生产单位只是核算、服务与监督关系,不受各生产单位的领导,从而使下级各生产单位负责人组织领导本单位会计工作的职权无法得到充分落实,使会计工作中相关法律责任无法明确。

三是突出了会计核算职能,弱化了财务管理职能。会计核算中心实行集中会计核算,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堵住了各种不合理的开支,发挥了会计监督职能。但是,有的单位也出现了会计人员只是为了核算而核算,为监督而监督,而不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起不到生产单位的“参谋”和“助手”作用。

为消除上述这种会计核算模式的局限性,笔者认为,财务总监能够比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财务总监是指董事会聘任财务副总裁,财务副总裁通过财务主任和主管会计领导企业的会计工作,一般会计人员仍由企业负责人任免。财务总监的职责应包括以下内容:审核企业重要的财务报表和报告;参与制定公司的企业财务管理规定;监督检查企业的资金收支情况并与企业负责人在规定的职权范围内联签企业的重大财务事项的收支等。该体制的主要优点是:

首先,财务总监制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相协调。财务总监进行的监督与管理,是从产权角度出发,维护投资者的利益,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同时,对重大财务活动实行企业负责人与财务总监联签制度,防止了经营者,谋取私利等问题。

其次,有利于全面公正地评价经营者的业绩,反映其受托责任,有利于信息使用者正确决策。由于财务总监的监督职能得到履行,有助于会计信息客观、公正、真实、及时地加以披露,从而能客观地反映经营者的业绩和受托责任,有利于信息使用者的正确决策。

会计实务心得体会篇10

会计要素在整个会计理论体系中,居于相当重要的地位。现代会计学家认为,会计要素的重要性并不低于会计假设和会计原则,它是会计理论研究的核心(为实现会计目标和质量特征而加工会计信启、的基础)和连接会计实践(财务会计要素及其加工生成的信息传递给使用者)的关键。会计要素是如此的重要以至于它的重心可以被认为就是会计所关注的重心,研究会计要素的重心对会计理论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会计要素重心的历史透视

会计要素的“重心”指的是哪个要素是其他要素概念的逻辑基础,其他要素概念围绕这个重心而得以建立。会计历史上的不同发展时期曾经分别出现过两个重心:资产和收益。这两个重心呈现出“财产――资产――收益――资产”这样一个相互替代和转换的历史变迁轨迹。

(一)“财产”重心的雏形期

14世纪,卢卡・帕自乔利在《簿记论》立足于财产盘存和财产目录的编制,要求商人的所有财产(个人的动产或不动产)总是应先记录那些价值高且易丢失的东西,诸如现金、珠宝和银器等。这种思想与现代观点存在一定差异,但是其基本理念本质已经触及现代会计理论的核心,是基于复式簿记的“财产”为重心会计要素的雏形阶段。

(二)“资产”重心的发展期

1907年,斯普拉格(charlese.Sprague)在美国出版的《账户的原理》不仅明确阐述了资产的内涵,认为“所有资产是以前提供服务的具体化;从另一个角度看,资产是即将获得的服务的贮存”,而且确立了资产的核心地位,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含义都是在资产的基础上逻辑推理的结果。会计要素以“资产”为重心阶段由此得到快速发展

(三)“收益”重心的转折期

1940年,美国会计学会出版的《公司会计准则导论》强调通过演绎推理而不是根据归纳推理来建立会计原则的理论影响下,佩顿(williama.paton)和利特尔顿(ananlasC.Littleton)提出了会计学第一个完整的概念一主体理论,普雷维茨、莫里诺并为确定收益建立了一个“配比模型”。会计要素的内涵在佩顿和利特尔顿精心设计的“配比模型”支配下显得别具一格、自成体系,可归结为“成本”、“收入”同时成本与收入相配比而产生的“收益”第三个关键的要素,收益是整个配比模型的核心。从这个时期开始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会计的重心从资产向收益转移。在这一时期中,收益表也一赢被认为是企业财务报表中的第一报表。

(四)“资产”重心的理性回归期

1985年12月,FaSB认为会计要素概念体系的核心是建立在经济资源所体现的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动和预期流动的基础之上,资产的本质是“未来经济利益”,因此资产是会计要素体系的重心所在,也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要素,其他要素的定义都以资产为基础而得以形成。FaSB还将将企业的会计要素分为两大类型共十个要素。第一种类型(存量要素,资产负债表要素)的要素包资产、负债和权益(净资产)三种。第二种类型(流量要素,收益表要素)的要素包括业主投资、派给业主款和全面收益、收入、费用、利得、损失七种。因此,“资产”为重心的思想再次得到认可。

二、会计要素“重心”的本质

从会计的产生到会计发展完善这个过程,人们对会计要素这客观世界在不断进行能动反映,最终达成共识。资产是会计要素体系的重心所在,也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要素,其他要素的定义都以资产为基础而得以形成。

何为资产?目前国内外影响最为广泛、最具代表性与主导性的几种资产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余额观认为根据既定的确认和计量规则而在账户借方余额得出的数量就是资产;价值观认为资产是一个价值存量;利益观则认为资产是一个价值流量;资源观认为资产包含未来经济利益的资源。余额观侧重资产变动的数量结果,价值观和利益观都是注重资产的目的,而资源观包涵资产的目的也关注资产的表现形式。笔者认为资源最体现资产的特征,而且国际会计准则和我国会计准则也将资产定义为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一项资源被判定为经济资源并不足以表明它是一项企业资产,资产是和一定的所有权或其他类似权利关系相联系的。当一项资源对应一定的权利形式的时候,资源不再仅仅是一种经济理论中的概念,而成为企业的一种资产。经济资源之所以成为资产,是因为它与主体发生了某种权利联系,只有界定了所有权或其他类似权利关系之后它才能被称之为一项资产。因此,一项资源成为企业资产是通过权利为纽带的。资源与企业间的联系在国内通常用“所有权”、“产权”、“拥有”、“控制”以及其他类似词语来表达,在国外会计文献中常用的是“right”,“access”。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企业的资源是企业的某些权利,这些权利可以表现为“所有权”、“产权”、“使用权”、“专利权”等方面。随着社会环境问题的几益突出,企业拥有不仅是经济权利,还有社会权利、道德权利、生态权利。因此,资产本质是企业拥有的一项权利。

三、会计要素“重心”本质对会计要素的重新诠释

对会计要素的历史透视得出,会计要素重心是资产,而资产的本质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一项权利。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矛盾体,权利和义务相生相伴,内在对立统一。所有企业的经营活动目的都在于对权利的获取和占有,而任何权利,特别是在现代社会,都和一定的义务相联系。不存在不承担义务的权利,也不存在没有权利的义务,二者关系必定是联系的、统一的。在会计个体的层次上也应该如此。既然资产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一项权利,负债便是企业履行的现实义务,所有者投入资金一般情况下不能撤出,因而看作是企业承担的永久性义务。随着企业交易和事项的发生,企业权利和义务也随之发生变化。因此,会计要素的实质应该是权利和义务变化。

会计要素“重心”本质表明会计要素的实质权利与义务变动关系。目前在会计要素分类上,存在着“静态要素和动态要素”、“存量要素和增量要素”、“基本要素和次要素”三种说法。前者偏重于会计实务,为大多数国家所采用;中者偏重于会计要素运动量的特征,为传统的理论方法所推崇;后者偏重于会计要素内部结构的某些方面,主要为某些现代会计研究者所主张。笔者认为,三种分类标志虽都各有所长,但皆因未能全面揭示会计核算内容的本质特性,而都有局限性。较为科学合理的分类应以反映会计核算的本质特性为标志,即以权利与义务的质的

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进行会计要素总体类型上的区别与具体组成部分上的划分。

无论什么事物的运动都采取两种状态,相对地静止的状态和显著地变动的状态。在相对静止的状态下,企业要进行生产经营必须先拥有一定数量的资产(企业拥有的一定数量的权利),资产(权利)的提供者包括债权人和投资者,而企业义务是由对债权人的现实义务和对所有者永久性义务组成的。因此,资产为企业权利要素,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称为企业义务要素。所有运动都是由事物内部包含的两个矛盾着的因素相互斗争所引起的。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运动状态中)取得一定的收入,并发生相关的费用,收入与其相关的费用配比后的结果就是利润。简单地说,企业收入发生时,其表现为资产的增加或负债的减少;企业费用发生时,其表现为资产的减少或负债的增加;企业利润发生时,其表现为资产的增加或负债的减少,所有权益增加。换言之,收入、费用和利润发生会使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要素发生变化,因而把它们称作权利义务混合要素。将会计要素分为权利要素、义务要素和权利义务复合要素,既能反映会计要素的本质,也能体现会计要素的运动状态,具体情况见图1。

四、会计要素的重新诠释协调与会计主体、会计等式之间的矛盾

正确而科学的会计理论应该使会计主体、会计要素、会计等式三者之间的理论关系相互一致。但遗憾的是,这些年来,国内外会计学者,特别是现行会计准则,在论述会计主体、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时却发生了三者之间理论不一致的现象,使会计基本理论无法自圆其说。我国现行会计准则规定: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负债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现实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从上述阐述可以看出,会计要素分为两个主体,即企业是资产和负债的主体,投资者是资本的主体。在此二元主体的会计要素理论下,会计等式关系表示见图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