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的研究背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0:22:54

课外阅读的研究背景篇1

一、中职生阅读调查现状及分析

阅读具有很强的时代性,阅读媒介的变化必然带来阅读方式的改变,阅读的内容、工具和时地也因此会发生相应的改变。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2014年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2013年受数字媒介迅猛发展的影响,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阅读、pDa/mp4/mp5阅读等)的接触率为50.1%,较2012年的40.3%上升了9.8个百分点,其中41.9%的国民进行手机阅读。74.2%的网民将“阅读新闻”作为主要网上活动之一。

《2014年移动阅读报告》基于海量用户行为和调查数据,勾勒了移动阅读用户群像特征以及整体使用情况。报告显示,中国人2014年电子书总阅读量已经超过14亿册。此外,报告还揭示了移动阅读的一些趣味性规律:比如阅读高峰期永远在床上(占34.5%),在公交或地铁上占28.6%,有12.7%的人会在马桶上读书;阅读的时间除了22点睡觉前后,12点、18点分别出现两个阅读的活跃期。

我校也进行了《基于教育信息化的中职生课外阅读实践及指导调查报告》,有效问卷数为1465份,涉及的专业有软件网络部、商贸部、旅游部和会计部,问卷涉及阅读方式、阅读工具、阅读时间和阅读场所等问题,从而了解学生的阅读习惯,进而为中职生课外阅读开出药方,以下是问卷呈现出的几大特点:

第一,学生的阅读方式和工具发生了改变。学生虽然更偏爱纸质书籍,偏爱纸质书籍的人数为783人,占比53.4%,略胜于电子书籍,但在实际阅读中却呈现出相反的态势。每天阅读纸质书籍30分钟以内的有803人,占60%,30分钟以上的有549人,占比40%;而每天阅读电子书籍30分钟以内的有704人,占55%,30分钟以上的648人,占45%。可以说,纸质书籍作为传统的阅读媒介仍然占据着学生的主流习惯,但在实际的阅读过程中,学生却更不由自主地选择电子书籍。而在电子阅读工具的选择上,手机占89.9%,形成压倒性的优势,电脑和电子阅读器分别只占6.3%和3.9%,校园随处可见“低头一族”。

第二,阅读呈现出碎片化的特点。所谓“碎片化”就是完整的东西破成诸多零块,阅读中的碎片化除了阅读时间被分割成长短不等的碎片,在内容上,也意味着阅读的注意力难以持久,很难按照一个思维逻辑过程完整地看完一本书。根据对学生阅读时间和地点的调查显示,学生的阅读时间都被分割成长短不等的碎片,如:29%的在睡前,20%的在午休,15%会在上厕所,15%在课间,13%在等车时,还有8%在饭前。阅读的层次上也随之降低,阅读更容易被标题党的文章所吸引。

第三,阅读内容上缺乏经典,呈现出“轻阅读”的趋势,他们的阅读内容以实用和娱乐为主,缺乏经典的引导和沉淀。据调查结果显示:26%的学生选择的是生活实用类图书,选择励志类图书和娱乐休闲资讯的均为19%,新闻时政类的占15%,文学作品占14%,专业教辅占7%。其中文学类图书中,青春校园小说最受欢迎,占22%;其次是网络文学和武侠小说,均占19%;依次是言情小说(16%)、科幻小说(11%)、名著(7%)和散文诗歌(5%)。

第四,阅读习惯还有待改善。阅读中是否有做笔记的习惯,35%的学生有做笔记的习惯,37%的偶尔会做,28%的从来不做。而做读书笔记的方式,29%的学生会佳句点评,29%的会提出自己的看法,26%的摘抄好词佳句,8%的会写下心得体会,8%的会圈点批注。提起阅读计划,只有56%的学生有过制定计划进行有规律的阅读,44%的学生没有计划,看到感兴趣的才读。

在问到为何阅读量会少这个问题时,21%的学生认为是阅读氛围不浓厚,19%的学生说学习压力大,17%的资源不足,13%的信息获取途径不足,11%是没有阅读兴趣,9%缺乏选书指导。

二、基于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中职生课外阅读的对策研究

根据《基于教育信息化的中职生课外阅读实践及指导调查报告》,结合《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2014年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和《2014年移动阅读报告》,电子阅读已经成了不可逆的趋势,阅读工具也更集中于手机终端。如何利用教育信息化的手段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因势利导,既能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量,又能着眼于课外阅读的质,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有步骤地推进:

首先,打造书香校园,培养阅读氛围,让学生在阅读中成长。

在校园硬环境上,让学生利用信息化的手段营造校园良好的书香静态环境,打造班级的阅读气氛。我校向来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中体现为生本教育,在活动中学生自主管理。同样在书香校园的建设上也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开展“我的校园我做主”的主题活动,以专业部为单位,将校园的走廊和板墙划分为几个大的区域,让学生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搜集名人关于读书的名言或者壁画制作出来并挂在校园的各个角落,让学校呈现出一番读书的文化景观。装点书香校园也可以辐射到班级,在班级的软装饰上着力,让“读书”上墙,可以粘贴名人名言,也可以在每个班级设立“微图书馆”,同学们可以把自己买的好书带到班级来,跟同学一起分享好书。

在校园软环境上,学校倡导阅读,可以在每周的晨会上,按班级顺序进行好书推荐,并将稿件推送至图书馆公众微信号,并在每学期末进行投票评奖;在广播站开辟“一职之声――我的微书评”专栏,把学生的优秀微书评在校园广播中播放。图书馆可以多开展一些有关读书的活动,比如在全校开展“阅读月”的系列活动,开展征文活动,开展“微书评”征集活动,图书馆还可以进行年度借阅量统计,对排名前十和前二十的学生全校表彰。

其次,做好阅读的指导和推荐,增加学生阅读的量,提高学生阅读的质。一是走进图书馆,让学生与书的接触率增加,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学期,图书馆为新生开展读者培训,让新生熟悉图书馆的馆藏,了解图书馆的检索方式,并关注微信公众号“一职图书馆”,以及时了解图书馆的动态和参与图书馆的活动。二是以班级语文老师为辐射点,可以在每个班级开展“阅读课”,教师每学期可以重点推荐几本书,也可以在班级定期开展“图书分享会――好书一起品”的活动,从学生相互影响的角度提到学生阅读的质量。三是根据《基于教育信息化的中职生课外阅读实践及指导调查报告》,语文科组和图书馆给全校学生开出推荐书目,书籍涉及专业类和非专业类。阅读的指导和推荐,对于整体阅读兴趣不浓和阅读主动性不高的中职生来说,是一种指引和促进,希望学生才能在漫无目的的阅读中找到方向。

再次,提高手机阅读的质效。鉴于阅读工具的改变,手机阅读已经成为主流阅读,是通过手机进行视觉观看的一种阅读方式,包括手机新闻、手机短信(微信、微博)、手机网页、手机图书。它虽然呈现出碎片化、轻阅读的弊端,但手机阅读也有它独特的优势,比如微传播的功能和互动性,如何扬长避短提高手机阅读的质效也是我们研究的一个方面。

手机阅读的传播类似于病毒传播,速度很快。我们可以通过手机阅读的传播功能,利用校园网络、微博和微信等平台定期介绍好书新书,进一步做好阅读的推荐;也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优质的网络平台或者公众微信号,比如古文故事、中华好诗词等,以此来拓展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

手机阅读具有较强的互动性,人人都是作者,人人都是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产生零星的阅读心得,教师鼓励学生跟帖评论,互动的评论也会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微书评”比赛活动,同时推送到“一职校图书馆”公众微信号,可以通过学生的推荐带动校园的阅读氛围。

课外阅读的研究背景篇2

关键词:英语阅读,文化背景,教学对策

一、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以及因文化背景知识的缺乏对英语阅读教学造成的影响。

1.英语阅读教学现状。

纵观中职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不难看出传统的见树不见林的教学模式仍然占据着英语课堂。其具体表现为,教师过于关注文章的词语解释,热衷于讲授文章中的各类语法结构,完全不理会篇章中的文化内涵。实际上,英语阅读文章体裁各种各样,内容涉及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所以没有一定的文化和社会背景知识,很难对所读材料有真正全面的理解。正如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指出:“语言在文化中对词义、习语含义的影响如此带有普遍性,以至在不仔细考虑语言文化背景的情况下,任何文本都无法恰当地加以理解。”[1]另外,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学习者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单靠词汇、语法、句子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学习了解语言形式之外的更丰富的文化内容,跨文化交际知识、文化敏感性,是英语阅读教学由“死”到“活”的桥梁。

对于大多数高中生来说,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学习,因而可能导致缺乏必要的生活经验,再加上缺乏对西方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必然会导致理解上的差异。因此,在打牢语言基础的同时,教师要引领学生多了解西方的文化背景和社会风貌,增强自身文化修养。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强阅读理解能力,还可以深化其对整个西方文化的理解,为学生实现跨文化交际打下基础。

2.文化背景知识的缺乏,给英语阅读教学造成了障碍。

(1)学生缺乏对不同文化因素差异的了解。英语中有不少词汇有其自身的附加义。如sick和ill都有“病了”的意思,但用作定语时意义完全不同。Sheisasickwoman指她是个多病的女人;Sheisaillwoman指她是个坏女人。

(2)把中国人的思维方法移植到英语表达中。学生往往用本民族文化模式来理解和解释所观察到的现象,把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等同起来。由于文化上的不同,即使语言准确无误,也会产生误会。对于不同的人们,同一个词或同一种表达方式可以具有不同的意义。

(3)缺乏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职生很少在课堂之外使用英语,英语只限于课堂上,缺乏真实的语言环境。再加上目前英语阅读教学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只是盲目地做笔记,做课后阅读题,被动地接受语言信息。所以很难打开文化这个窗口,让他们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也了解别国的文化。

二、文化背景知识与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学家萨丕尔把语言定义为一种纯粹的人力和非本能的方法,沟通思想,情感和愿望的方式自愿产生的符号(Sapir,1921:195),着重语言的文化属性,强调思想、感情、愿望的传递。作为语言内涵的文化,是构成语言内容的核心属性。英国文化人类学家tylor早在1871年就文化的定义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人作为一个社会成员通过学习而获得的任何其它能力和习惯(ewardtylor,1871)。从研究结果看,这个定义出现时间最早,内涵比较全面,从该定义可以看出,文化与语言的关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2]。一方面,语言对文化有影响、有制约;另一方面,文化对语言也有影响、有制约,彼此之间不能相互脱离而独立存在,因此,语言习得自然离不开文化。文化知识是语言习得内容中除语音、语法、词汇和结构等之外的又一重要知识,在语言知识、技能及运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然而,纵观我国外语教学研究结果,我们不难发现,在对如何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实施文化背景知识教学的有效途径的研究和结果不多,可以说,这一研究领域几乎仍然是空白。高中英语教学是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要求不同、侧重点不同,在教学要求和实施方法上与其它阶段的学习有着本质的区别。如何提高高中阶段的英语教学质量,值得分析和探讨,而且一直是我国专家学者较为关心的一个研究领域。

目前,高中英语教学在形式和内容上比传统更细化和详实,在语言基本技能的训练上也注重内容的选择和方法的应用,高中英语阅读课就是这一指导思想的产物。高中阶段的英语学习是一个重要的阶段,因为这一阶段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特别是对学生的英语基础培养起到重要的奠基和提高作用。在高中阶段的英语阅读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除了接触大量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同时还大量接触英语国家的文化现象。从跨文化意识培养任务看,高一阶段的英语教学帮助学生粗略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及中英文化的异同;高二、高三阶段的英语教学,就应通过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上升为初步具备对中外文化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他们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为此,2003年教育部修订的5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6(实验稿第一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应根据高中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教育部,2003)。

综上所述,文化背景知识对英语阅读教学至关重要,既关系到学生对语言的理解,也关系到学生今后跨文化的交流质量。因此,如何在教学中实施文化背景知识介绍备受广大教师的关注,也引起了一些学者的青睐。

三、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加强文化背景知识渗透的教学对策

课前阅读准备,培养学生探究文化的意识和能力。

课前引导学生借助文章的标题、插图去查阅相关的背景知识和社会生活经验,预测课文的梗概,从而为后面的阅读活动打下基础。如在学习“twoindianCelebration”时,从中国文化着手,启发学生收集中国传统节日、重要的法定节日的单词,并查阅与中国节日相关的简单易懂的英语短文,以便在教学时,与阅读材料中的有关印度节假日的文化进行对比,从而加深学生对本国文化的理解,并接受异国文化,又能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探究文化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课堂阅读教学,促进学生对文化内涵的感悟。

课堂阅读教学是培养文化意识的主阵地,教师除了严格组织教学,精心传授阅读技巧之外,还要适时、适量地给学生补充与教材文化内容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把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渗透到阅读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了解隐含在语言学习内容中的一个民族的心理状况、价值取向、风俗习惯等,更重要的是教师应帮助学生提高其对西方文化的鉴别能力,探真穷理,汲取精华,去其糟粕;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情感受到真善美的陶冶,心灵受到激荡,人格得到升华,认识能力得到提高,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对文章有更深入的理解,也巧妙地融入了文化知识。

3.课外阅读延伸,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1)课余时间举办文化背景知识讲座和活动,鼓励学生广泛阅读,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英语国家的信仰、看法,并与自身文化进行对比。如我们可以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一些话题,为学生定期开设文化背景知识讲座。

(2)文化素养是需要慢慢积累的,

而积累或积淀首先是一个量的问题。指导学生围绕一定主题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可培养学生对语篇进行分析、综合,并从中获得信息的能力,也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其学会欣赏英语文学作品,通过自然渗透,陶冶学生良好的情操。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辅阅读。课外阅读物的选择对阅读的效果起重要作用,如果读物选择不当,就会影响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应在课外英语阅读中发挥应有的主导和示范作用。面对大部分学生有阅读指导需求的事实,在选择读物时,应尽量找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内容广泛、新颖、体裁和题材多样的与文化知识密切相关的文章,如英文的报刊,英语简易读物等,这样更易被学生认同,更容易使学生产生兴趣。日积月累,学生就能逐渐了解和积累相关的文化知识,体会和感悟所读材料中的文化内涵。

结语

纵上所述,文化背景知识对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至关重要。英语教师,特别是以阅读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有关课程教师,应利用各种途径不断扩大学生知识面,尽可能多地使学生了解中英文化差异及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努力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激活背景知识的习惯与技能,使学生充分发挥其已有的背景知识在英语阅读理解中的作用,有效地提高学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

参考文献:

[1]苟红岚.文化知识与阅读教学[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

[2]王银泉.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兼谈文化背景知识在阅读中的作用[J].外语界,1995.

[3]马双月.浅析影响大学生英语阅读效率的两大因素[J].开封教育学院院报,2001.

[4]马淑静.阅读障碍分析及对策[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1.

附注

课外阅读的研究背景篇3

关键词:英语阅读;教学策略;调查分析

英语阅读课是英语专业学生必修的学科基础课,但很多学生谈及,都露出一脸勉强、不喜欢的表情,与这一反应相对应的是这门课的授课教师,也纷纷表示阅读课难上,备课量大,课堂气氛不理想。如何改善高校英语阅读课堂,已经成为一个亟待探讨的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在08-0年度第一学期对所接英语阅读课的两个班级,采取了新的教学策略,并根据学生期初、期末的反馈意见,对高校英语阅读课堂的教学策略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以汕头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06级初等教育英语方向(五年制)2、3班(大学一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方法为:

(1)问卷调查法:对学生采用了开放式问卷调查,学生问卷调查中主要涉及教师情感因素投入对学生影响、课型引导、背景知识、阅读方法、如何防止学生走神、课堂活动六个方面;(2)访谈法:与同事进行交流探讨,并跟进研究对象次年接任该课的老师对这两个班的看法。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以下是笔者在08-0年度第一学期对06级初等教育英语方向(五年制)2、3班期初和期末的问卷调查对比一览表:

从此表直观看出,在期初学生对阅读课总体印象大部分较消极。但采取了以下的教学策略后,过半数学生或接近半数学生对各项调查都给出了积极的回馈:包括喜欢阅读课,对该课型有了比较正确的认识,对背景知识和阅读方法也有了积极的态度,上课精神较集中,感受到了阅读课活动的丰富多彩。

笔者还在09-10学年度与接任这两个班的阅读课老师进行交流,她们都觉得学生较以前教的学生领会能力强,更加乐意配合。

1.感情因素――如何让学生喜欢你

学生比较印象主义,易于情绪化,在评价一个老师的上课效果的时候,往往不是非常客观地根据老师的备课情况、投入程度、课型等因素来打分或者提出意见建议,而是比较主观地凭自己是否喜欢这个老师而下结论。

其实,教师与学生之间是最纯朴的关系,没有任何利害冲突,要让学生喜欢自己,最重要的就是教学态度,要把自己的教学热情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感受到课堂是活的。而高校英语阅读课堂,许多老师缺乏的就是这种热情。学生非常看重老师的教学态度。一个教师要做到驾驭课堂,首先要在学生面前要展现你的面貌,一个精神十足,热情洋溢的老师,更容易赢取学生的心。其次,教师上课的时候,头脑是高速运转的,不仅要把预想的信息进行传达,还要随时留意学生的吸收情况和他们的好恶,并立即进行处理,用各种方法与之沟通。

2.技巧因素――如何组织阅读课堂

(1)对课型的正确引导。学生对英语阅读课存在一定误解,原因来自于两方面。一方面是教师没有准确地把握课型;另一方面来自于学生本身对这门课有着这样那样的要求,甚至希望老师能够改变模式来迎合自己的口味。所以,教师在开学第一次课要把课型跟学生讲清楚,并在平时教学中紧扣课型授课,这尤为重要。教师应该跟学生说明,阅读课的特征体现在“泛”与“读”两个方面。就“泛”而言,教材选用语言材料的内容呈百科知识性,就“读”而言,阅读课的重要任务是指导学生掌握各种阅读方法,从而提高理解的准确性,加快阅读速度,提高阅读效率。这样,学生在开学第一次课就能对这门课程形成了解,对课型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对进度也有一个总体的概念,并带着兴趣和探索的欲望来配合老师上课。

(2)背景知识的介绍。介绍背景知识对阅读课尤为重要。首先它能够让学生对即将阅读的文章有一定的心理准备。激活背景知识的理论依据是图式理论(Schematatheory)。可以从作品的文化背景,难懂词汇的意思,文章的教育意义等方面引入背景知识,待学生真正阅读的时候就可以形成一个通篇的理解。介绍背景知识的时间应控制在10-15分钟。可以由简单的提问回答式开始,设置与课文相关的问题,并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调查学生对该主题的态度、看法及了解程度,以引起学生对课文主题的关注和兴趣。使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活跃。接着可以由老师或者学生介绍背景知识。老师演示并讲解相关知识点,展示相关的图片,播放音频视频等,满足学生好奇心,拓展学生知识面,让学生在心理上有一个知识输入的概念。若采用学生介绍背景知识的形式,可以课前先把一定的任务分配给各组学生,让他们查找资料并自由组织形式来演示。这样一来,一个富有知识性教育性的和谐的课堂引入就产生了。

(3)阅读方法的渗透。根据学生反馈意见,希望老师多介绍阅读技巧。其实,无论是课本,或者是课外阅读书籍,都会介绍很多阅读技巧。但是学生总会觉得不足够,或者觉得无法使用。

上述现象,应归因于没有把课文与技巧有机地结合。因为课本在编排的时候,某个技巧的提出会用独立的篇章,并用一定的例句或片段演示其运用。而学生在头脑里形成了对某技巧的认识后,要应用自如,就需要老师的引导,使之渗透于课文的操练中。可以采取“任务驱动”型教学,更加关键的是,明确点明刚才的练习是用了哪种或是哪些技巧。

实际操作中,可以结合课文特点,设计问题和操练。比如,有些文章生词多且上下文提示较明显,就可以设计猜词练习,点名猜的要点,巧用线索。有些文章结构清晰且每段的中心句较明显,则可安排学生进行分段并找出段落大意,指出这应善于利用中心句。有些文章属于叙事性的,但是作者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结局,设计任务时就可以让学生做推论的练习,充分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陈述讨论结果和推理的理由。如此丰富了课堂形式也加深了技巧的实战训练,学生自然也形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4)防止学生走神。阅读课在不少学生印象中都是比较枯燥的课程,走神现象会更明显。阅读课老师除了要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阅读课的重要性,还得采取一些小技巧。比如利用声音语气的变化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课堂安排让学生抓不到规律,讲解课文与课后题或者其它活动可以按顺序,也可以互相穿插,可以今天先讲课文,明天先讲练习,可以先介绍技巧后操练,也可以先做题后总结方法,总之让学生觉得每次课都是崭新的;讲到某处知识点,突然让学生来发表观点,或者讲讲自己的经历,或者引入一个故事。

(5)课堂活动安排。有的人以为阅读课就是读和讲解,提问和回答。其实阅读课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适当地安排一些活动。可以根据阅读教材的主题设计。比如讲《新编英语泛读教程》第一册Unit7Shyness,课文关于如何克服害羞,教师可以适当补充如何在演讲里克服怯场的窍门,让学生课后阅读一些著名的演讲,并让部分学生上台作演讲,不仅和课文内容有机地结合,还锻炼了他们的英语技巧,活跃了课堂气氛。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问卷调查和实践效果表明,这种通过感情因素感染学生,引导正确的阅读课型,适当介绍背景知识和安排课堂活动,点明阅读技巧进行实战操练的教学策略是行之有效的。在愉悦的氛围中,教师上课自然得心应手,学生也可以获得进步。

2.建议

(1)学术有专攻,熟能生巧。系里在排课的时候应该考虑每位教师的特长和喜好,安排相对固定的课程,这样可以发挥教师长处,减少教师备课量,给其更多时间充电,上课时也可以更加精力充沛胸有成竹。

(2)教室安排。学校应该给阅读课配备多媒体教室。阅读课属于信息量较大的科目,背景知识补充,相关练习呈现,还有课堂活动的开展等,都需要多媒体教学设施。

(3)开设英语阅览室。外语系可以发动教师和学生捐书,收集英语报刊杂志,阅读光盘,配备电脑网络,在外语系开设英语阅览室,方便学生课外的阅读知识补充和资料搜索。

(4)同行交流。教授同一门课程的老师应该多进行交流,参与教研活动,包括公开课及召开教研会,集思广益,甚至是资源共享,共同探讨,只有通过大家的努力,才能改善高校英语阅读课堂。

参考文献:

[1]王守仁,赵文书.新编英语泛读教程(第一册)[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63-78.

[2]张玲.英语阅读10技能[m].北京:宇航出版社,1999:1-2.

课外阅读的研究背景篇4

关键词: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阅读困难成因对策

一、通过问卷调查得到的困难、成因及对策

(一)生词方面

生词成为阅读障碍这一事实并不因学生有猜测词的习惯而变化。从教师教学方法角度来看,教师教授阅读文章前对其中的生词进行介绍不能有效地减少生词的困难。而平常有主动阅读英语习惯的人,在单词上面的困难就比较小。此外,通过对生词成为困难和学生的年级进行相关性检验,发现07级的学生在单词上存在的困难小于08级的学生。

从调查中的数据可以观察出,想要解决生词在阅读中带来的困难很难用阅读技巧来实现。若要解决生词问题,就要从生词本身下手,或是在课下多进行阅读英语,或是通过学习本身来增加词汇量。只有词汇量增大,生词的困难才能迎刃而解。

(二)速度方面

单词成为困难后会接着带来阅读速度的减慢,因此,想要提高阅读速度增加词汇量是一种途径。此外,若一个人有阅读时在文章上做标记的习惯,那么他的阅读速度也会较慢。因为在文章上做标记不仅会耗费做标记本身的时间,而且会分散精力和打断思维。

速度慢可由生词量少和习惯在文章上做标记造成,那么对应的解决办法也就是通过学习来增加词汇量,以及减少在文章上做标记的习惯。

(三)背景知识方面

阅读英语文章必定要涉及英语国家的一些社会和文化背景,因而背景知识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阅读困难。调查将其和很多项的学生阅读习惯或是老师的教学方法进行了相关性检验,发现都不具相关性。

但通过检验,发现随着年级的增长,背景对阅读理解的困难度会相应减少。由此可以看出,要解决背景知识的困难,必须加强在学习过程中的知识积累。

(四)阅读材料兴趣方面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供的材料难免会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到学生的阅读效果。关于这个问题会在后面对教材和学生阅读材料的部分进行详细的讨论。

(五)语法方面与专业阅读方面

这两组困难的数据和其他数据都不存在相关性,但调查将语法成为困难和无法适应专业阅读这两组数据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发现是存在相关性的。由此可以推测出,想要适应专业阅读,就要提高语法水平,而语法水平无法靠阅读技巧来提高,只能真正投入时间去学习。

(六)掌握整体意思方面

有时在阅读中会出现无法掌握整体意思的状况,也就是虽然能够认识生词,也明白语法,甚至每句话的意思都懂,但是整篇文章连在一起就不能很好地理解的状况。

调查发现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学生对阅读材料本身不感兴趣。但在平常的阅读中不可能所有材料都令人感兴趣,而把握整体的意思是阅读能力中很重要的一点,调查试图找到相应的解决办法。另外,若主动了解文章的背景知识,就能更好地把握文章的整体意思。所以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整体意思的学生应更主动地了解阅读文章的背景知识。

二、通过相关阅读课程教材得到的困难、成因及对策

(一)大一英语相关阅读课程

1.英语泛读

偏重提高阅读速度,抓住文章大意,对词语的猜测的训练,以及在各种文章中有效地查找到相关信息。除此之外,组织学生阅读英文材料,理解其深层次的含义,简单分析、解释其总的事件、人物及场景等。

2.综合英语课

主要通过语言基础训练与篇章讲解使学生逐步提高语篇阅读理解能力,了解英语各种问题的表达方式和特点,并通过课上各种语言交际活动及训练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3.大一相关阅读课总结

一方面,加强对阅读各方面技巧的训练。另一方面,两门课程都组织学生阅读英文材料:包括说明文、记叙文、议论文、应用文、文学类等。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其深层次的含义、简单分析、解释其总的事件、人物及场景等。

主要问题:教师在选材上偏向选择记叙文、文学类的作品及议论文,但是没有给予说明文和应用文足够的重视。另外,虽然教师重视了阅读技巧的训练,同时选择的阅读材料也比较广泛,但是选用的教材比较陈旧。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首先,教师在选材方面应该更加均衡一些,除了记叙文、文学类的作品及议论文外,也应该多引导学生阅读说明文和应用文。其次,内容陈旧的教材由于离学生的生活比较遥远,往往无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在大一教材选择方面要与时俱进,多选择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教材。

(二)大二英语相关阅读课程

1.英语泛读

教材涉及的主题有学校与家庭、天性与培养、环境等,多为当今的热门话题,具有普遍性。而且,课文均选自英美等国原版期刊或报纸,原汁原味(出自大学英语泛读教程的前言)。

2.综英课本

综合英语课程通过听、说、读、写等方面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选取的文章主要关注社科类的文章。

3.文学导读

教师自选文章,着重内容分析,旨在引导学生掌握小说、诗歌、戏剧的基本术语及应用,提高学生理解、欣赏、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

4.英语短篇小说

教材为教师自选,主要选用二十世纪的作品,旨在让学生通过阅读题材丰富的短篇小说,了解短篇小说的创作艺术,提高文学阅读的能力,同时又了解西方国家的社会文化生活和价值观念的变化。

5.大二相关阅读课的总结

虽然纵观所有阅读相关课程,选材的类型比较均衡,但是教师指导学生课后阅读推荐的材料偏向文学,导向性太强,使得学生课后只注重文学作品的阅读,而往往忽略了社科类的文章。

建议:首先,综合英语课程的教材应该适当作些调整,教材的选择应该与时俱进,多选择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教材。其次,教师除了鼓励学生多读文学作品,也应该指导学生多读一些社科类的文章,使学生的阅读能力能够均衡发展。

(三)大一、大二相关阅读课程教材分析

根据分析,我们总结出以下几个问题:首先,一些课程选择的教材相对来说较为陈旧。其次,在大一阅读课程中,教师在选材上偏向选择记叙文、文学类的作品及议论文,但是没有给予说明文和应用文足够的重视,导向性太强。最后,教师在指导学生课后阅读推荐的材料偏向文学。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首先,内容陈旧的教材由于离学生的生活比较遥远,往往无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在大一教材选择方面要与时俱进,多选择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教材。其次,大一教材选择方面应注重全面性。最后,教师除了鼓励学生多读文学作品外,也应该指导学生多读一些社科类的文章,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均衡发展。

三、通过学生阅读档案得到的困难、成因及对策

由以上数据可知,首先,大部分学生对阅读有排斥心理,体现在大部分学生选取的材料多为其他相关课程教师所用的材料,而不是按照老师的要求选取自己感兴趣的材料,这大大减少了学生的阅读量。

其次,学生阅读文章的类型较为局限,多为文学类文章,占到了总数据的49%。虽然从数据上看,社科类所占百分比为各类中最高,但其分布范围较为集中,只出现在个别学生的作业中。也就是说,大部分学生对于议论文、应用文、说明文等实用性较强的文章较少涉及,导致在实际生活中英语阅读能力不强。

学生的读后感和总结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培养自己的阅读能力并不十分重视,忽视对自身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不重视对文章内容的总结。大部分学生将阅读作为一种娱乐性的活动,并没有将其上升到能力的层次来进行有意识的训练。

结合问卷调查,学生认为最难阅读的文章类型为文学类,但从学生自主选取的文章类型来看,文学类占了40%。而且教师选用教材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体裁的多样性,但在课下给学生布置阅读任务时却倾向于选择文学类的文章,这在无形中给学生一种导向,使学生无意识地选择了文学类的文章阅读。由学生反映文学类文章阅读困难较大这一现实来看,学生并未掌握阅读文学类文章的要领,说明教师在授课时没有注重对文学类文章阅读技巧的指导。调查显示,有47.6%的学生认为自己总是或时常主动阅读英语,但从学生的泛读课作业可知,在有充分的自选择阅读文章时,有33%的学生选择在其他课程中已经阅读过的文章,而不是选取新的文章进行阅读训练。由此可见,学生对自己阅读习惯认识不清,这也是导致学生产生阅读困难的重要因素。

综上所述,学生在阅读方面存在的问题有:阅读文章类型少,实用性弱;忽视对自身阅读能力的培养,没有自己独立的想法;即使对较常阅读的文学类文章也不得要领,仅停留在读的阶段,没有深究阅读方法问题;阅读主动性不够,对自己的阅读习惯认识不清。针对以上问题,学生应在意识层面提高认识,在阅读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方法的探究并主动进行阅读;在选材方面要注重多样性,贴近生活,多读有时效性的文章;对于自己认为有阅读困难的文章要及时进行反思,找出形成困难的原因,对症下药,而不是盲目地进行大量阅读,在量的基础上要注重质的飞跃。

四、结语

通过问卷,我们归纳出如下问题:1.生词问题;2.背景知识问题;3.语法问题。建议是:平时课下多阅读英语材料,或是通过学习本身来增加词汇量。读文章速度本身较慢的学生应该改正在文章上做标记的习惯,通过在学习过程中的知识积累加深对英语环境知识的了解。

通过教材,如下问题:教材较为陈旧;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后阅读时,选材偏向文学。建议是:首先,在大一的教材选择方面能够与时俱进。其次,教师也应该指导学生多读一些社科类的文章,使学生的阅读能力能够均衡发展。

通过学生阅读档案,如下问题:阅读文章类型少,实用性弱。没有自己独立的想法,没有深究阅读方法问题,阅读主动性不够。建议是:学生首先必须在阅读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方法的探究并主动进行阅读;其次在选材方面要注重多样性;另外,对于自己认为有阅读困难的文章要及时进行反思。

综上所述,本次调查研究基本达到了调查目的,得出了阅读困难和困难成因,并提出了相关建议。但是,研究中还存在一些缺陷,如在问卷设计上可以更为完整严谨,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调查对象无法进一步扩大等。总之,希望此次调查研究能为英语专业学生提高自己的英语阅读水平提供一些参考,并对今后的英语专业的英语阅读产生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Barnett,m.a.morethanmeetstheeye――ForeignLanguageReading:theoryandpractice.washington:CenterforappliedLinguistics,1989.

[2]程晓堂.英语学习策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3]刘明东.图式理论与大学英语阅读教学.国外外语教学,1998,(4).

[4]张伊娜.对当前外语阅读课教学的几点思考.外语研究,2001,(1).

[5]Day,R.R.&Bamford,J.extensiveReadingintheSecondLanguageClassroom.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8.

[6]Hedge,t.teachingandLearningintheLanguageClassroom.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2000.

课外阅读的研究背景篇5

    论文摘要:英语阅读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的英语阅读教学多采用整体阅读教学法,即阅读教学的开展包括“读前活动”(before-reading)、“阅读活动”(while-reading)和“读后活动”(after-reading)。“读前活动”为阅读的导入阶段。作者认为阅读课导入内容应包括语言知识、背景知识和语篇篇章结构三个方面。有效地设计阅读课导入内容,可以提高英语阅读课效率。 

英语阅读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英语阅读教学是学生积累语言知识、锻炼语言技能和培养跨文化意识的重要途径。我国历来各阶段英语教学都非常重视英语阅读教学,注重培养学生英语阅读能力。上海二期课改英语学科课程标准也要求高中阶段应当侧重阅读能力的培养,兼顾听、说和写的能力的提高。但是,如何提高英语阅读课效率却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课题。笔者认为有效地设计英语阅读课导入内容可以作为提高英语阅读课效率的一种尝试。 

一 英语阅读课导入的重要性 

英语教学中的导入犹如歌剧的序曲。歌剧序曲必须起着暗示剧情和引导听众进入戏剧的作用,精彩的序曲决定了歌剧的成功。导入要求教师能迅速地让学生了解教师的教学意图,进入新的教学情境,激发并加深学生听课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一堂课要获得成功,必须从导入开始。目前,我国的英语阅读教学多采用整体阅读教学法,即阅读教学的开展包括“读前活动”(before-reading)、“阅读活动”(while-reading)和“读后活动”(after-reading)。“读前活动”为阅读的导入阶段。英语阅读课的导入阶段也是同样道理,学生在阅读文章之前,教师要通过导入,运用各种活动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从而在阅读时获得最大的信息量。大量的研究表明,阅读者的背景知识会影响他的阅读理解能力,激活阅读者的背景知识会大大提高阅读理解与阅读技巧。 

二 对阅读课导入内容的思考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越来越多的教师能够娴熟地使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制作课件,尤其是在教学的导入阶段,激发学生的愉快情感、兴趣和求知欲。不仅导入的形式绚烂多彩,导入的方法也多得不计奇数,如趣味性表现法、提问法、介绍背景法、卡通导入法等。上导入课的课堂也往往是场面最热闹的,被视为是最能展现师生语言技能的场合,也常常被教师用来做教学公开课或展示课。 

但是,在热闹的背后,导入的内容是否真正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动机,是否激活并提供了学生必要的阅读背景知识,是否为进一步阅读解决了理解上的语言障碍?要有效地设计导入内容,提高英语阅读课的效率,就必须认真思考研究这些问题。 

neil j. anderson把导入阶段的“背景知识”定义为“读者为理解文本内容而调动起来的所有相关经历:生活经历、教育经历以及相关知识:文章的组织结构、母语应用知识、第二语言的应用知识及文化背景和文化知识。”为了实现通过导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文章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这一目标,我认为阅读课导入内容应该包括语言知识、背景知识和语篇篇章结构三个方面。 

1.语言知识的导入 

在外语阅读中,语言能力和阅读理解之间的重要关系不言而喻。如williams(1986)认为,语言能力是阅读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alderson(1984)认为,成功运用阅读技巧和方法必须具有最低限度的语言能力。所以,语言知识是阅读课导入阶段的必备内容。在设计导入内容时,教师需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预测学生在阅读文章时可能会对其理解造成障碍的词汇或表达,进而在导入时帮助学生扫清障碍。当然,导入阶段的语言知识并不是解释所有的生词,而仅仅是针对可能会影响阅读理解的词汇。以上海新世纪版英语教材为例,高一年级第二学期unit 6“stunts in movies”这篇文章在导入时至少要向学生解释stunt(“特技”)和martial arts(“武术”)这两个单词的意思,否则学生可能无法了解这篇文章的大意。同时也要注意,导入阶段的语言知识不需要过分拓展词汇。比如高一年级第一学期unit 1“people from all walks of life”这篇文章讲述了教师、外科医生、秘书和模特四种职业,设计导入时如要拓展有关职业的词汇,只需常见的职业词汇即可。 

2.背景知识的导入 

文章的意义不仅存在于文字表面上,读者的背景知识也会影响对文章的理解。这里的“背景知识”包括读者的生活经历、文化背景知识和文章背景内容。在设计导入内容时,教师要根据文章内容,恰当地运用各种教学活动来激活学生为了读懂文章所需要的背景知识。比如上海新世纪版教材高一年级第一学期unit 4“holidays and festivals in the united kingdom”这篇课文介绍了复活节和圣诞节。学生们对圣诞节相对更熟悉一些,但是对复活节可能就知之甚少。在阅读这篇文章之前,教师就有必要先介绍有关复活节的信息,如复活节起源、复活节习俗等,也可以设计一些参与活动,让学生有一定的亲身体验,如画复活节彩蛋。这样的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培养跨文化意识。高一年级第二学期unit 1“traveling around china”这篇课文介绍了五种在中国旅行的交通方式,即坐火车、乘船、坐飞机、坐汽车和骑自行车,并比较了它们的优缺点。对于这五种常见的交通方式,学生们可能都能谈出一些自己的体会,所以在设计这篇文章的导入时,可以请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点评各交通方式的优缺点,从而更容易理解这篇文章的内容。高二年级第二学期unit 7“oliver wants more”这篇文章是节选并改编自英国19世纪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查尔斯•狄更斯的著名长篇小说《雾都孤儿》。这篇文学作品的内容距离现代社会比较遥远,如果缺乏相关的文章背景知识,恐怕很难理解作品的深层含义及所反映的社会问题。教师如果在设计这篇文章的导入内容时,介绍一些关于作者查尔斯•狄更斯的个人经历和故事发生的时代的信息,可以加深学生对于作品本身的理解。和设计语言知识一样,在激活背景知识时,也要注意不要过分拓展,应该以与课文内容相关为原则。过多的无关信息也会降低阅读课效率。 

3.语篇篇章结构的导入 

研究表明,读者对语篇篇章结构相关知识的了解也会影响阅读理解。carrel和connor在1991年进行了一项针对以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阅读说明文、议论文和记叙文能力的研究。结果表明,文章结构的相关背景知识会影响读者对文本的理解。在阅读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对单句的理解能力较强,对文章整体理解能力较弱,可见让学生了解英语语篇基本结构,包括语篇组织模式和语篇思维模式,对于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有很大的帮助。语言学家们认为英语中常见的语篇组织模式是“问题-解决模式”(problem-solution pattern)、“一般-特殊模式”(general-particular pattern)、“主张-反应模式”(claim-response pattern)、“机会-获取模式”(opportunity-taking pattern)和“提问-回答模式”(question-answer pattern)。英语语篇思维模式是英语族人思想表达或语篇生成方面约定俗成的抽象结构模型。根据英语语篇思维模式理论,读者一旦借助于语篇标志词,认出篇章的语篇思维模式,就可以理清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结构。sotiriou把英语语篇思维模式归纳为七种:原因结果型(pattern of cause-effect),该语篇思维模式的常见语篇标志词有as a result、thus、because、therefore、hence等;定义型(pattern of definition);事件顺序型(pattern of sequence of events),其常见的语篇标志词有first、second、and so on、last、now、later、before、next等;空间地理型(spatial geographic pattern),常见的语篇标志词有south、north、across、up、above、below、inward等;主题例证型(pattern of thesis-example),也称为一般特殊型(general-particular pattern),常见的语篇标志词有for example、especially、namely、for one thing、for another、such as、in fact等;比较对照型(pattern of comparison-contrast),用于说明相同点的语篇标志词有as、like、exactly like、simila等,用于说明不同点的语篇标志词有but、in contrast、while、different from等;描写型(pattern of description)。教师在设计导入环节时,要加强语篇分析的内容,培养语篇意识,引导学生从文章的总体结构来理解课文,突出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关系,重视语篇承接语、句子交际功能的标识词以及代词的指代和照应等。 

三 在设计导入内容时,需注意的问题 

第一,阅读课的导入部分不宜占用过长的上课时间。毕竟导入环节只是阅读前的热身活动,是为阅读文章做准备,占用时间过长,会导致学生难以把握教学重点,降低阅读课效率。 

第二,语言知识和背景知识二者是可以有机结合的。比如可以让学生根据文章标题,想一些可能会出现在文章中的词汇,这个活动既可以解决词汇问题,也能激发学生已有的、关于文章内容的背景知识。 

第三,在设计导入部分的背景知识时,要认识到其原则是使学生们意识到他们并非对文章内容一无所知。每个人对他所读的文章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了解,如果他们不具备相关的背景知识,需要帮助他们建立相关的背景知识,以确保学生有足够的信息来理解文章的内容。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可能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这种情况下,背景知识也可能妨碍阅读理解。所以为了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文章,必须纠正他们错误的背景信息。 

四 结束语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得当的课堂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使课堂活动能够顺利开展,提高课堂效率。英语阅读课中的导入环节,除了要形式多样外,更要重视导入的内容,从语言知识、背景知识和语篇篇章结构三个方面来有效设计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理解阅读文章,提高阅读课效率。 

参考文献:

[1]佟敏强.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理论与实践[m].吉林: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74~122 

课外阅读的研究背景篇6

关键词:阅读模式对外汉语阅读启示

一、阅读理论的发展

(一)“自下而上”阅读模式(BottomupReadingmodel)。

Gough的“自下而上”阅读模式也被称作信息加工模式。它把阅读过程看成一个直线形的过程,即阅读过程由音素开始,再到音节、词语、句子及语篇各个由低到高的语言层次,较低层次的语言识别不受较高层次的影响。读者通过实施阅读,从书面语言平台接触与接收信息。

(二)“自上而下”阅读模式(topdownReadingmodel)。

心理语言学理论的代表人物Goodman(1967),Smith(1971)等人提出了阅读的“自上而下”模式。“自上而下”阅读模式强调读者对文本材料的综合理解。读者利用本人已有的知识去构建篇章意义的过程,即读者根据自己已有的语音、句法和语义知识以及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有选择地捕捉最有意义的语言提示,进行一系列的推断、预测、验证和修改,以获得意义的过程。

(三)“交互”阅读模式。

上世纪70年代末,Rumelhart等人提出了交互模式阅读理论。“交互”模式认为每一阶段的知识分析既有来自低级阶段,也有来自高级阶段的分析。只有当低级阶段和高级阶段的信息吻合时,才能产生令人满意的正确理解,否则假设就要重新修改和建立,直至两种信息完全吻合。也就是说,阅读是一个多种语言知识,包括文字、词汇、句法和语义等知识的复杂相互作用过程。

二、模式在教学方法上的体现

(一)“自下而上”模式。

该模式认为,阅读教学的重点应在于语音、词汇的教学,体现为以词汇、语法为主线,教师为中心。过分强调语言知识的传授,则往往忽略阅读文章所传递的信息,其阅读教学的目的只是帮助学习者读懂课文中的字、词、句等,虽然为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但不利于学习者阅读能力的提高。

(二)“自上而下”模式。

该理论认为教学的重点在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课文进行积极的预期、核实、修正、扩展,然后再预期。在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主角,教师只是对一些学生普遍认为的难点问题加以指导。把阅读材料作为传递信息的载体,重视通过语言形式所表达出来的信息,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三)交互模式。

交互模式强调语言知识与背景知识的重要性。阅读课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建立丰富的图式,以便学生更好地利用图式完成预测、假设、验证等阅读过程,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对课文进行积极的认知加工,这强调了背景知识在阅读过程中的地位。

三、对汉语阅读课教学的启示

综合以上理论研究,我们认识到,阅读不仅是获取信息、培养思维的过程,还是学习语言知识、培养语言能力的过程。因此,在对外汉语阅读教学的过程中究竟采取何种模式,就成为摆在汉语阅读课教师面前的问题。

(一)纵向。

第二语言的习得是一个不断向目的语发展、靠近的过程,因此,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学习者的阅读模式也是在发展变化的,我们采用的教学模式就应该是变化的、分阶段侧重的。

对初学者来说,因为受词汇、语法等语言学知识水平的限制,他们往往采用自下而上的阅读模式,阅读是为了学习语言知识而进行的。因此这一阶段的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扎实的语言能力为目的,加强词汇、语法的教学。

在中级阶段,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语言知识,阅读目的不仅是为了提高语言能力、语言技巧,而且包括获取交际信息、丰富自身文化背景知识等。阅读的模式既可能是自下而上的,也可能是交叉进行的。教学的重点应该以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和策略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联想、猜测能力,甚至包括语篇思维能力等。

(二)横向。

1.提高语言知识水平

学习者首先必须具备相当的语言能力。如果词汇量、语法知识和语言知识欠缺,就会造成“自下而上”的阅读方式受阻,也就谈不上“相互作用”和“双向交流”的阅读活动。只有达到了一定的语言水平,学习者才能与文本发生意义上的联系。

2.扩大文化背景知识

阅读不是一个单纯吸收信息的消极过程,而是读者运用已有的语言知识和非语言知识,结合文字信息进行理解的积极过程。因此,影响读者阅读能力的重要因素除语言知识外,还有非语言知识。因此文章读不懂或理解错误不应完全归咎于词汇量不足、语法知识不够、句子结构不懂等,而有可能是学习者背景知识的欠缺,从而导致文本理解错误或困难。

因此,教师应该向学习者介绍与文本内容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在学习者的头脑中建立丰富的非语言知识,帮助他们减少阅读障碍,促使“自上而下”阅读渠道的畅通。

四、小结

综上所述,阅读理论从上世纪开始就有了很大的发展,对阅读模式的认识也不断深入。而对阅读过程的不同认识反映在教学上就是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此,教师应该对不同的阅读理论有所了解,并根据学生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仅学到语言知识,更在阅读能力上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卞鲁霞,王明初.背景知识与语言难度在英语阅读理解中的作用[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8,(14).

[2]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3]杜学增.英语阅读的方法和技能[m].北京:外语教学和研究出版社,1996.

[4]周健.汉语课堂教学技巧与游戏[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8.

[5]宋华,张厚桨.在中文阅读中字音、字形的作用及其发展转换[J].心理学报,1995,(2).

[6]季秀清.外国留学生汉语阅读中字形与字音的作用初探[a].语言与文化研究论集[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课外阅读的研究背景篇7

关键词:高中英语;新课程改革;英语阅读;教学策略

一、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现状

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目标来看,当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与改革的要求差距颇大,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的问题:

1.教师方面的问题

(1)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

根据相关调查发现,目前多数高中英语教学中,相关的老师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没有利用成熟的阅读教学理论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学习,而在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也只是把阅读分析当作课文逐句分析,而不是对阅读进行综合理解。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只关注自己最后的结果是否正确。再加上大部分老师对于英语阅读教学没有真正深入的研究,因此目前为止还未有完善的英语阅读体系能对学生学习进行有效指导。

(2)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缺乏相关背景的介绍

在教学中,部分英语教师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般不会对文化背景知识进行介绍。而英语阅读实际上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学生要想全面真正理解英语阅读材料的内容,不仅需要掌握足够扎实的语言、词汇、语法、技巧等基础知识,还需要了解一些英语语言国家的政治社会、风俗习惯、文化信仰等情况,只有如此,才能够充分进行理解分析。按照传统的授课模式,教师不给学生讲解一些必要的背景知识,学生就很难理解阅读材料中可能涉及到一些富有内涵的英语词汇和知识,更不要说去完成英语阅读理解了。

2.学生方面的问题

(1)高中学生英语阅读习惯不好。

高中学生在做英语阅读理解时,习惯性的借助一些工具逐字逐句的指着一行一行,对其进行翻译,希望能够完全读懂文章。这样做下来虽然逐字逐句的分析了,但是在做题的过程中,难以放在全文的背景中去理解,也容易造成对前文知识的遗漏。同时,由于英语阅读的综合复杂程度,影响了学生的做题积极性,一旦遇到自己不会的单词就易产生烦躁放弃的心理,而不会根据文章上下文来推测、分析理解某段话或某个词的含义,而过分的依赖老师的讲解和标准答案。这些习惯都会影响学生对于英语阅读的学习。

(2)高中学生英语阅读有效阅读量不足

英语阅读不仅是一种能力的体现,更是一种知识的积累。高中学生单纯的依赖老师讲解来学习英语阅读是不够的,更需要学生在课后进行大量的英语阅读练习和体验。但是据调查,目前高中学生的英语阅读有效阅读量明显达不到要求,一方面英语阅读扩展没有引起学生的重视,另一方面,学生因为繁重的课业压力,没有多余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这些都造成了高中学生有效阅读量的匮乏。

二、加强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策略

1.建立完善的英语阅读教学理论指导体系,改进教学模式。

加强高中英语阅读教学,首先要制定一套完善的英语教学理论指导体系,并且能够通过这个体系的管理与改进,增强学生对于英语阅读的学习兴趣的培养。传统的满堂灌式教学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教育的发展。这是由于现在的年轻人生活在一个信息、网络时代,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已经和传统社会有了很大的区别,因此,必须要对高中英语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良好的沟通,以便于老师确定合适的英语阅读教学方案,并且在教学中可以适当的加入一些活跃英语教学的活动,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促使学生提升其英语阅读综合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进步与发展。

2.在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适当的应用多媒体技术

新课程改革要求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引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提高其英语阅读能力。高中英语老师在讲课时可以根据课文内容以及相关资料进行一些ppt制作,介绍文章的文化背景;或者直接在网上查询一些相关的视频、电影等,来吸引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这些方法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升其英语阅读综合理解能力。

英语阅读需要学生能够静下心来理解文章,使学生融入到文章的环境中,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意思,而适当的在英语阅读教学中融入多媒体技术,能够引领学生更加容易的进入文章的意境,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并且根据文章含义分析理解个别词汇、句子含义的能力,使英语阅读不再如天书一样那么难理解,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改善学生英语阅读习惯,加强学生课外阅读扩展

英语阅读的重要性在各种考试以及应用中逐渐体现出来,而要提升英语阅能力,必须要改变自己的学习习惯朝科学化、有效化的发展。在英语阅读的学习过程中,应制定合理的目标,有针对性的去进行训练学习。而且平时就要注重词汇的积累,避免在英语阅读中因个别词汇不理解而导致心绪烦乱,影响英语阅读水平的发挥。除此之外,就是要尽量自己独立完成英语阅读理解,不要过分的依赖老师或者手中的标准答案,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完英语阅读材料,测试自己的能力,发现不足以便于及时改进。

其次,基于英语阅读能力是通过一定数量的阅读积累而得到提升与加强的,因此,教师除了要求学生对课本内的阅读材料进行分析理解,还应适当的增加课外的阅读量,这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能学到更多的文化,加强其英语阅读能力。通过增加课外阅读,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培养学生英语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习惯,从而提升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而能力越强,学生便更加喜欢英语阅读,长此以往形成良性循环,丰富学生的英语语感和知识内涵,提高其理解表达能力,从而使英语阅读综合能力得到更好的改善与发展。

三、结束语

英语阅读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不仅是因为英语阅读是学好英语的重要途径,还因为英语阅读在高考中占有很大的比重,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英语成绩。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英语阅读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虽然在其教学方法与模式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但是相关人员对其进行研究与探讨,最终确定的方案会使英语阅读教学有一定的改善,加强英语阅读技巧的教学,使学生更加灵活的进行理解学习,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为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俞海波.新课标下高中生英语课外阅读状况的调查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9(06)

[2]李理,陈刚.以单元为依托,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J].中国教师.2009(12)

课外阅读的研究背景篇8

课外阅读学习能力受益匪浅课外阅读有一种魔力,不显山不露水地赋予孩子不同的能量。课外阅读不仅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还可以进一步巩固课内知识,提高认读水平和写作能力,乃至对其他学科的学习都有极大地帮助。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总目标”第7条提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青少年阅读有很多研究,他对阅读与学习能力的关系阐述得很清晰。他说:“30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他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缺乏阅读能力,将会阻碍和抑制脑的极其细微的连接性纤维的可塑性,使它们不能顺利地保证神经元之间的联系。谁不善于阅读,他就不善于思考。”他指出缺乏阅读的坏处,“为什么有些学生在童年时期聪明伶俐、理解力强、勤学好问,而到了少年时期,却变得智力下降,对知识的态度冷淡,头脑不灵活了呢?就是因为他们不会阅读!”相比之下,“有些学生在家庭作业上下的功夫并不大,但他的学业成绩却不差。这种现象的原因,并不完全在于这些学生有过人的才能。这常常是因为他们有较好的阅读能力。而好的阅读能力又反过来促进智力才能的发展。”“凡是那些除了教科书什么也不阅读的学生,他们在课堂上掌握的知识就非常肤浅,并且把全部负担都转移到家庭作业上去。由于家庭作业负担过重他们就没有时间阅读科学书刊,这样就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现代心理学对此已有很多研究和证实。梳理心理学代表人物皮亚杰、布鲁纳、奥苏贝尔等人的学习理论,可以看到关键的两点:一是思维发展与语言系统的发育有密切关系,二是学习新知识依赖已有的智力背景。“阅读”是一种以语言符号为媒介,包含有丰富的、超越现实生活内容的活动,会让阅读者的“语言系统”发育得更好,同时可以让他的“智力背景”更为丰富,从而使得他们的思维能力及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更强。做个形象的比喻:学习能力的构建好比盖房子,“语言系统”就相当于工具,“智力背景”相当于工程背景(地质勘探水平、工程设计水平、工人技术水平、施工管理水平等无形但重要的内容)。有好的工具和完善的工程背景,整个盖房子过程就比较轻松,也能保证质量;如果工具和工程背景都很差,施工质量就可想而知了。

孩子在小学仅仅依靠聪明是可以取得好成绩的,这是因为小学语文试卷一般都是紧紧围绕教材来出题的。一旦进入中学,尤其是高中,语文考卷和课本的联系越来越弱,成绩与阅读量的相关性就显现出来了。这正如简单的建筑工程对工具和工程背景条件要求不高,越是宏大精美的工程,对工具和工程背景条件要求越高一样。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一定要重视孩子的课外阅读,多花些心思,引导孩子发现阅读的乐趣,让他视阅读为一件和看电视、玩游戏一样有意思的事。如果不关注课外阅读,死抱着教材学语文,那么孩子进入中学后就会越来越力不从心,到头来,在最关键的高考考场上恐怕也难以获得好成绩。

对于写作技能还比较幼稚的人,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学习写作一定要首先回到阅读中。好的作品中本身就包含着高超的写作技巧,阅读过程就是学习写作技巧的过程。书读得多了,写作技能自然会形成――古人早就总结出来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通过阅读提高写作能力表面上看是个漫长的过程,实际上它是最经济、最有效、最省心的办法,是真正的“捷径”。阅读的意义不仅在于让孩子具有良好的语言文字能力,还在于它能丰富孩子的心灵世界,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

每一部书都可以让孩子从中经历一些东西,学到一些东西。杜威、陶行知等伟大的教育家都特别强调从生活中去学习。而每个人的生活都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亲自参与,阅读实质上就构成了孩子对生活的参与性,构成他们经历上的丰富性。一个从阅读中经历了古今中外各种社会生活,经历了漫长历史发展,倾听了众多智慧语言,分享了无数思考的孩子,他不仅在思想上更成熟,在价值观上也更完善――这是做人的根本,也是为文的条件。大量阅读赋予孩子的,不仅是正确的表述能力,还有创作才华。总有一天你会惊喜地发现,孩子手中的笔已不知在什么时候发芽,开出了芬芳的花朵。

为了让孩子聪明又学习好,父母们都在竭尽全力,从怀孕开始就忙着吃这个补那个。营养对儿童大脑肯定有用,但无论吃多少好东西,都只是一种加法手段。而阅读是一种乘法手段,可以让孩子的聪慧以几何级数递增。一些教师和家长不重视孩子的课外阅读,是因为他们心里总担心孩子完成学校课程已经很忙,读课外书既浪费时间又影响学习不合算。这种说法就等同于在说我急于从广州到北京开会,哪里有时间等两个小时后的飞机,火车马上就要开了,我得赶快挤火车去――好像是那么回事,而实际上是全错了。

一把相同的种子洒在地理,有的得到合适的水分和充足的阳光,有的既干旱又晒不着太阳,最后差异当然会很大。阅读就是智慧的水分和阳光。我不敢说爱读书的孩子学习一定好,但我可以肯定地说,从不读课外书或很少读课外书的孩子学习一定不会很出色。谁见过一个几乎不读课外书的人在文史考试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哪怕孩子是个特殊的数学天才,你也应该关注他的阅读,比如让他去读几本数学家传记,这可能比让他多解几本习题集更能成全他的数学天才。

总而言之,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阅读都是重要的。由此看来,想让一个孩子变得更聪明,让他去大量阅读吧!书籍就像一根魔杖,会给孩子带来学习上的一种魔力,能让孩子的智慧晋级。

参考文献:

课外阅读的研究背景篇9

【关键词】阅读教学阅读量阅读效果课外阅读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倡广大中小学生“培养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要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在听、说、读、写四种语文基本能力中,阅读能力无疑是其他三个方面的基础。没有较大的阅读量和较好的阅读效果,听、说、写能力的提高就会受到很大的限制。阅读教学的新探索也是语文教改的重要方面。在指导学生扩大阅读量、提高阅读效果方面,我们做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

一、把读书的时间留给学生

钱梦龙老师提出的“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是语文教改中的一个重要的具有指导性的思想,“把课堂还给学生”就是这种思想下的一个提法,我们语文课堂,首先要把读书的时间留给学生。课堂上的阅读,可安排快速阅读,领略文章大意,把握文章主旨,也可以安排齐读,也可以一个读,大家听。甚至留出时间,去背诵经彩篇目、精彩段落,每个人都出声的读,在反复的阅读中,学生反复体会作者的思想、主张,多次体验作者丰富、细腻的感情。

二、精读文章,也只精研一两点,不求面面俱到

精读中,学生反复读文后,教师才能较好地发挥指导作用,可以快速阅读,几分钟找到主旨。思路、语言选取精彩之处为重点,其他不多占时间。

之所以说精研而不是精讲,是想办法让学生去研究,而不是教师把自己的研究结果告诉学生。教师可设一个核心问题,难度大的再由一组由浅入深的问题引导学生。

三、精读训练中要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读文章,培养学生探索性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我们都知道,学生学习中没有问题是最大的问题。没有疑惑,也就没有对新知识的探求,也就没有进步。让学生去发现问题,一方面使他读书更加认真,更积极地动脑;另一方面,自己找到的问题,研究解决的兴趣高,收获大。学生发现问题,是随文随时的,小到一个字的读音、一句话的理解、一种修辞,大到一种表现手法、一类文章的特点、作者复杂的世界观、文章的时代意义,甚至对人物形象、作者思想态度的质疑,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着语文学习发现一些高质量的的问题。

四、选修篇目进课堂,加大课堂的信息量

新课标语文课本,有5本必修,三本选修,在保留经典篇目的基础上加大了诗歌散文、小说、人物传记三个专题的系统教材,为扩大学生阅读量,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课本进课堂,不一定篇篇精读,我们的做法是:当学生对诗歌兴趣浓厚时,就带入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让学生在古典诗词的殿堂中尽情徜徉;当学生被《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悲情大义所感染后,就带他们到中国小说的艺林中品味人生百态……

五、引导课外阅读为学生打开更多的知识窗口

教育家吕叔湘先生有一段名言:“十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习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少数语文较好的学生,你要问它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看课外书。”多读课外书可以提高语文能力,这是所有人——特别是语文能力较好的人的共同体会。确实是如此,学生能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他们的语文理解、运用能力就非常强,语文功在课外,我们身为一线语文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正确引导学生选择、阅读课外书。

六、开展语文活动,创造语文学习氛围

开展语文学习活动,可提高兴趣,浓厚语文学习氛围,如课本上学习不同体裁的文章时,可以设计不同活动、诗歌单元,我们曾搞过以班为单位的现代诗朗诵比赛、古典师背诵比赛,如苏轼发烧友比赛。比赛中,大家一起背诵课本上的苏轼诗词,然后哪个同学能背就站起来背,背不熟别人接着,以背的多且熟者为“苏轼发烧友”。还可以排演小型情景剧、诗词名句大串烧、“我是小小演讲家”等形式各异、易于引起学生兴趣的活动。

七、运用幻灯、多媒体等教学手段

1.使用多媒体,可用新手段调动学生进入情景。如选取与课堂内容有关的精彩时文,诗文,用大屏幕呈现,教师提出要求,全班齐读、默读、背诵等,学生可很快集中注意力。

2.使用多媒体,可加大课堂容量。海子的作品,很多同学都喜欢。课本上只有一首,其余的可以网上查找。朦胧派诗人,课本上只选用了舒婷的作品,教师可找到北岛、顾城的诗作介绍给学生。同时调出李商隐的几首《无题》让学生读一读,感受一下,李商隐是否可称为朦胧派的鼻祖。

3.使用多媒体,一些内容可以形象地、生动地展示给学生。每年“感动中国”颁奖结束后,我们都会为学生印发材料并播放视频,让学生将情感的体验与文字的洗礼融为一体,以获得深刻的感悟。

课外阅读的研究背景篇10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法泛读课堂教学实践

1.引言

阅读在英语学习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大部分研究都偏向于精读教学,鲜有研究在关注泛读教学。英语泛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没能得到足够的重视,泛读课堂上单一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逐渐丧失学习动机和兴趣,因此改变学生对于泛读课程的认识和态度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任务型教学法强调通过用目标语进行交互交际活动来学习,为学生提供接触学习材料的机会,旨在激发学习兴趣。

为了解决泛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在泛读课堂上采用了任务型教学方法。任务型教学法能让学生有机会参加结对及小组活动,调动学习动机,通过鼓励学生完成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来提高语言水平。

2.文献综述

泛读是指:“通过阅读教阅读……大量的阅读是学生学习阅读的最好途径。”(Day,1998)这一定义关注阅读的量。aebersold和Field(1997)将阅读的数量和学生的选择结合起来,给出了如下定义:“泛读教学基于这一理念:学生阅读他们自己选择的大量阅读材料并加以理解之后,他们的阅读能力会得到提高。”

泛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学习自主性,构建背景知识,丰富词汇和语法知识,提升输出能力(口语,特别是写作能力),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动机。大量的泛读练习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构建图式知识,最终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李天紫,2007;JunkoYamashita,2008)。

虽然泛读是语言学习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并且有研究证实其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方面的有效性,泛读课堂上依然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效果不明显(Davis,1995;Laufer,2003)。根据周虹(2000)的研究,在泛读课堂上,老师仍然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语言形式上,缺乏对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及阅读技巧的训练。同时,在教学方法上,泛读课堂大部分仍然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

任务型教学在国内的英语教学实践中得到了认可,如覃修桂(2004)、谭晓晨和董荣月(2007)等。文献表明,只有Green(2005)指出,应该在泛读课堂上采用任务型教学法,但是该研究并未证实任务型教学法在泛读课堂上的有效性。

国外有关泛读教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理论上对其优点的探讨及寻求在教学实践中实施泛读教学的有效途径和方式,如Brown(2009)。国内关于泛读教学的研究大部分仍然关注其理论价值,如周虹(2000)、盖淑华(2004)、李天紫(2007)、夏赛花(1997)等。因此,笔者尝试在泛读课堂上应用任务教学法,旨在激发学生的兴趣,改变学生的泛读态度,最终鼓励学生积极独立进行课外泛读,享受泛读所带来的乐趣。

3.研究方法

3.1研究问题

(1)学生针对泛读的态度如何?他们在阅读技巧方面存在哪些问题?

(2)在泛读课堂上应用任务型教学法的效果如何?

3.2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88名研究对象来自于某大学英语专业二年级学生,该校使用的泛读课本是《新视野大学英语泛读》第二册。这些学生很少在课堂内外进行阅读,没意识到泛读的重要性,但是渴望一种互动式的学习模式。

3.3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问卷形式作为收集定量数据,调查学生对泛读态度的变化。问卷由5级量表组成,即非常不赞同、不赞同、有时赞同、赞同、非常赞同。问卷包括23个问题,涵盖了学生对泛读的理解,对自身泛读能力及所使用教材的评价,对泛读教学的态度,以及课外泛读的意愿。

3.4数据搜集和分析

问卷在该课程结束的时候分发给学生,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该问卷。教师并未告知学生此问卷的真实用途,目的是获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最真实的感受,评论及收获。在讲解如何回答问卷之后,笔者给学生10分钟时间完成问卷调查,最后SpSS13.0被用于处理问卷的数据。

4.结果与讨论

4.1研究对象对泛读的理解

与精读相似,泛读也是一个隐形的过程,包括认知、心理及情感因素。但是,泛读有其自身的特点,阅读的数量。据笔者的课堂观察,在泛读课程刚开始的时候,学生基本上都是逐词阅读。在为期十周的泛读教学实践后,44%的同学开始认识到泛读的主要目的是了解阅读材料的主要思想。大部分同学也意识到背景知识的重要性,但是25%的同学比较反对这一观点。这些同学只是将泛读材料当成是学习任务,另外,学生的阅读量不够,导致相关话题的背景知识欠缺,并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此部分的调查结果显示,虽然学生逐渐了解了泛读的特征,但32.1%的学生认为泛读就是一个词汇辨认的过程。21.4%的学生认为词汇是重要的因素。由此可见,虽然学生在词汇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词汇仍然是他们泛读过程中最大的障碍。

4.2研究对象对自身阅读能力的评价

数据显示,27.4%的学生对自己的阅读能力不够自信,但是33.3%的同学在阅读方面非常自信,他们在泛读教学过程中表现积极,并且能积极地影响身边的同学。27.4%的同学认为阅读是影响他们英语考试成绩的关键,而57.1%的同学表示他们的阅读量远远不够。这表明学生对自己的阅读能力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并且逐渐认识到泛读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

4.3研究对象对泛读课程所持的态度

经过任务型教学实践,学生对泛读课程的消极态度得到了很大的转变。32.1%的学生认同泛读对于激发英语学习的兴趣很重要,42.9%的学生表示他们会在课后花更多的时间来进行泛读。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在任务型泛读课堂上,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多的阅读材料,并且可以有机会和其他同学分享自己的想法,这不仅能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阅读材料的理解,而且能提供更多的机会锻炼口语。

4.4研究对象对泛读教学的态度及评价

大部分同学赞同应该将精读和泛读课程区别开,单独开设泛读课程。根据笔者的课堂观察,经过任务型教学实践后,42.9%的同学表示能够在泛读教学过程中集中注意力处理教材上的阅读任务,表明同学们认可泛读课程的重要性。

4.5研究对象对课外泛读持有的态度

问卷数据表明,36.9%的同学能够自愿地完成泛读任务,34.5%的同学表现出对课后泛读材料的浓厚兴趣。42.9%的学生表示他们坚持课后泛读,29.8%的同学表示他们愿意尝试处理难度更大的阅读材料并且会在泛读课结束之后继续坚持阅读,但是21.4%的同学表示很难找到合适的阅读材料。

综上所述,在泛读课堂上采用任务型教学法,能帮助学生认识到泛读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锻炼英语能力,鼓励他们开展课后阅读。

5.结语

为期十周的课堂实践结束后,大部分学生都意识到泛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分析阅读材料和训练阅读技巧,而且能以不同的形式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同时,学习者在泛读方面的信心得以提高,也能积极地参与泛读教学中,并且能提供具有创造性和可行性的建议。在泛读教学过程中,学习者学会了如何分析自身的学习问题及评价自身的课堂表现,意识到泛读是积累背景知识的有效途径,课后泛读的意愿得以加强。本研究只涵盖了影响学习者泛读态度的部分原因,未涉及认知、情感等其他方面。此外,泛读课堂上的任务选择和设计仍有待继续完善,泛读材料选取的依据需要进一步论证。

参考文献:

[1]盖淑华.近十年二语习得泛读研究文献质量调查[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2).

[2]李天紫.论英语泛读教学的发展趋势[J].外语界,2007,(6).

[3]覃修桂,齐振海.任务及任务教学法的再认识[J].外语教学,2004,(3).

[4]谭晓晨,董荣月.任务类型和语言水平对英语专业大学生口语准确性和复杂性的影响[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5).

[5]夏赛花,吴古华.英语泛读课的现状和改革[J].外语界,1997,(4).

[6]周红.英语专业基础阶段泛读教学之我见[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2).

[7]aebersold,J.a.,Field,m.L..FromReadertoReadingteacher:issuesandStrategiesforSecondLanguageClassrooms[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7.

[8]Brown,D..whyandhowtextbooksshouldencourageextensivereading[J].eLtJournal,2009,63:238-245.

[9]G.reen,C..integratingextensivereadinginthetask-basedcurriculum[J].eLtJournal,2005,(4):306-311.

[10]Davis,C..extensivereading:anexpensiveextravagance?[J].eLtJournal,1995,49:329-336.

[11]Day,R.R.,Bamford,J.extensiveReadingintheSecondLanguageClassroom[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