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依法执业相关管理制度十篇依法执业相关管理制度十篇

依法执业相关管理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0:16:53

依法执业相关管理制度篇1

1.1完善农业执法系统,整顿资源构成合力随着法制政府的不断建设,依法治农和农业技术的广泛应用俨然成为了农业行业的主要工作。根据农业结构的差异以及市场发展情况的差异,农业部分创建了有针对性的执法机构,如种子管理站、农药管理站、植物检疫站等。这种“一对一”的执法形式存在的缺点是资源相对分散、执法成本高、执法能力不强等,现已经不能满足农业发展需求。因此,必须要创建农业行政执法制度,进行综合、全面执法。实施农业行政处罚职能、执法人员、执法力量、执法文书的一体化管理,确保农业行政执法工作顺利高效进行。

1.2健全行政审批规制,全面综合服务三农强化并落实行政服务中心的创建,制定完善的服务模式:窗口受理―统筹协调―高效运作―限时办结。充分借助现代化的网络技术,创建网上审批系统及电子监察系统,第一时间洞悉并整改不规范的审批操作。统筹开展信息及政务的公开工作,强化行政审批程序及相关事项的透明度。具体的相关内容也应该在网上进行公布,便于查询和利用,切实保证公众对行政审批相关内容的知情权、表达权、监督权。

1.3强化检测制度创建,确保科学执法技术农业执法属于行业执法,它是一种以农业技术为保障的执法。因此我们并必须要建立相应的检测中心完善质量安全检测工作机制。不断落实检验检测中心的创建及认证工作,全面推进乡镇检测中心的科学化创建和发展。全面构建“市县有检验检测中心、乡镇有检验检测站、农村有检验检测员、农户之间有联保”的质量检测系统。采取多种检测方式相结合的检测模式,如日常抽样检测、依例进行检测、监管部门检测、企业自身检测等,确保农业执法技术的科学性。

1.4健全执法工作制度,遵循制度进行执法创建运转协调制度:农业部门应该积极主动跟有关部门交流,实现信息的共享。以便第一时间将行政许可相关信息公布出来,给相关执法机构提供信息进行查询。创建案卷评查制度:以一年为周期进行一次行政执法案卷评查,严格依照规定和标准评价和查阅案卷,一旦纠察出问题就要及时责令整改。创建监督检查制度:一是,法律给予了每个农业部门应有的执法权力,各个农业部门应该将这些执法权力移交给综合执法机构,让他们进行统一的农业执法;二是,明确相关人员的执法责任和权限,完善执法公示、责任追查等相关制度,强化对农业执法全过程的监督工作。

2强化执法队伍创建,确保农业执法效率

2.1落实执法人员管理,提升团队服务意识第一,严格把关执法人员“入口”。第二,强化并落实农业执法人员的培训。第三,鼓励交流学习。借助研讨会、座谈会、案例分析总结会等方式,给执法人员提供足够的交流和学习平台,完善执法人员的专业知识。

2.2完善执法管理制度,约束执法人员行为严格遵循执法管理制度,提升执法水准。不断完善农业行政执法管理的相关制度,执法人员管理的相关制度,重大案件审核、查询、立案以及备案相关制度、执法公开制度、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等。

3完善执法保障系统,塑造农业执法形象

3.1不断加强组织领导,创建良好执法环境全面落实农业综合执法监督管理相关制度的创建,这样才能贯彻实施政府管理职能,促进农行发展经济管理模式的改革和转变,真正做到依法治农。

3.2增加农业执法投入,确保执法工作高效依法治农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对农业投入品的监督和管理工作以及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工作,因此,国家应该增加农业执法的资金投入力度,确保执法工作高效开展。由农业部门对资金实行“垂直管理模式”,将资金合理分配给各个层次的农业综合执法部门,真正做到专款专用。在支配项目资金的时候,也应该同等对待执法工作跟推广工作。各个农业部门也要努力争取把农业执法的相关资金纳入当地的财政预算范畴,确保有良好的执法条件,提升执法水平。

依法执业相关管理制度篇2

一、主要工作情况

(一)强化措施,深入推进依法治理工作进程

1.强化组织,明确分工。全局上下高度重视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建立了局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置了专职法制工作人员,负责日常事务的管理,为扎实、有效地开展依法行政工作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

2.制定计划,提高执行力。年初制定普法依法治理年度工作要点,并将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列入全局工作计划,全面推行依法行政工作责任制,将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纳入对机关科室、局属各单位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内容,把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贯穿交通运输依法行政工作全过程。

3.强化保障,落实责任。为推进执法体制改革,推动法治建设,我局党政主要负责人作为第一责任人,对法治建设重要工作亲自部署、重大问题亲自过问、重点环节亲自协调、重要任务亲自督办,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交通改革、推动事业发展,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切实履行职责,发挥在法治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

(二)狠抓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全面推进法治教育

1.持续推行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学法用法制度。坚持每季度至少组织执法人员学习一次法律知识,不断提升全体公职人员的法律素养、法治意识,增强业务素质,提升依法行政能力。

2.强化执法人员法治教育。一是坚持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抓好局机关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干部职工的法制观念和业务能力。二是组织交通运输系统的干部职工进行集中培训,推进依法行政。三是加强法律法规培训。认真组织干部职工参加法治教育活动,努力提高执法人员法治意识。

3.创新学法方式,确保学法积极性。一是加强机关法治文化建设,通过建立法治宣传栏、法治宣传园地,建设法治机关,营造领导干部学法用法考法的良好氛围;二是聘请法律顾问,各级领导干部在进行重大决策和规范性文件制定的过程中,向法律顾问进行决策咨询,从而使领导干部在用法的过程中学法;三是积极开展警示教育,组织党员领导干部集中收看警示教育片,使法治教育入眼、入脑、入心,提高党员干部自省、自警、自律和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的意识。

(三)加强行政执法监督,规范行政行为

1.严格管理,加强行政执法监管队伍建设。全面落实行政执法人员资格准入、岗前培训制度,确保执法人员持证上岗、亮证执法。实施执法人员动态管理,狠抓执法纪律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法律知识教育和廉洁从政教育,全面提高执法监管队伍的综合素质和拒腐防变能力,坚持依法办事、秉公执法,坚持严格执法,不断提高执法工作水平。

2.落实“双随机一公开”制度,加强事中事后的监管。加强政务信息公开工作力度。围绕道路运输、工程建设、运输企业安全生产等事项事中事后监管,落实“双随机、一公开”抽查制度,依法公开随机抽查事项清单,明确抽查依据、主体、内容、方式等,强化随机抽查的结果公示,实行“阳光执法”,保障市场主体的知情权,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3.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严格规范行政执法程序。加强行政执法程序建设,规范行政执法监管行为,是依法行政的基础性工作和关键性环节。全面贯彻行政执法公示制度、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行政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按照《决定》提出完善执法程序、建立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的要求,健全完善行政执法工作机制、行政执法监督监控机制,建立健全举报投诉制度,对群众检举、新闻媒体反映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查、核实,依法作出处理,需要进行行政强制、行政处罚的,按规定及时移交到县综合执法部门。

4.加强日常监督管理,树立良好交通形象。坚持日常监督与专项监督、主动监督与受理投诉举报相结合,实现对执法工作的实时、动态监督,增强“以查促改、以改促进”的监督效果,内部监督不留空白,建立交通执法责任制、公示制、错案责任追究制、执法质量考评制和执法人员资格年审制。

(五)强化法治宣传,营造良好法治氛围

1.积极创新普法形式,建设特色阵地。一是设置交通普法阵地,精心挑选相应的内容,适时进行更新,充实内容,充分展示法制交通形象。二是创新形式开展法制宣传。充分利用横幅、宣传栏、LeD显示屏、公交、出租车显示屏,宣传交通运输法律法规。

2.开展“法律七进”活动,增强宣传效果。全面推进交通普法宣传进机关、进企业、进校园、进社区、进单位、进村镇等“七进”活动。一是坚持利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宣传月”、“法制宣传月”、“路政宣传月”、12.4宪法宣传日等重要时间节点,组织法制宣传人员、普法志愿者深入帮扶村、街头、社区、企业、车站、开展法制宣传活动,发放法律宣传资料2000余份,图书100余册。二是坚持在车站、重点企业、悬挂张贴法制宣传标语、设立法制宣传专栏,大力宣传交通法律法规,努力提高交通从业人员的法律意识,提升广大人民群众对交通法律法规的知晓度。

(六)坚持普法与法治实践相结合,大力开展依法治理

一是落实专项整改,着力整治道路运输市场。着力整治道路运输市场。积极打非治违,大力扫黑除恶。将联合执法与日常检查相结合,二是开展联合执法,和综合执法局联合执法,对辖区非法驾校、非法营运出租车严密布控,及时予以取缔。

三是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我局在县政府门户网站公开交通政策法规、交通信息公开、双公示等栏目,严格按照有关要求,按时报送相关交通信息,对我局依职权应予公开的交通信息全部依法予以公开,提高我局行政执法监督工作的透明度,自觉接受监督。

二、问题和建议

主要涉及我县成立跨部门跨领域综合执法机构后,如何做好交通运输行政执法工作。

冠县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将交通运输等领域的行政处罚、行政强制权和执法人员、装备都统一划转到县综合行政执法局,交通运输行政部门承担事中事后监管,交通行政执法委托存在法无依据,由于综合执法改革原县交通运输监察大队建制撤销,相关职能、人员(交通监察36人,其他执法人员15人,共计51人)、执法装备整体划转到综合执法局,按照《山东省道路运输条例》的规定也没有了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承担行政执法职能。这样就造成了原持有山东省行政执法证件的事业身份的执法人员不能办理执法证件,相应的也不能履行行政执法检查等行政职能。

行政检查、行政处罚、行政强制是交通运输领域行政执法三个环节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由于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将行政检查和行政处罚、行政强制分属不同的行政执法机构,行政主管部门在日常监管中存在手段缺失、无从下手的现象,而在案件移交、执法投诉等活动中综合执法局要求主管部门必须提供违法的基本事实、现场勘验笔录等才能受理。由于交通运输行政执法的特殊性、时效性及权限(无行政强制权)给交通运输行政执法领域的监管带来不便,效率不高。

比如农村公路管理中,私搭乱建、损害公路路产路权、超限运输车辆绕行农村公路致使农村公路损坏严重等现象都需要对农村公路进行定期巡查,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制止和处理,由于没有执法装备、没有行政强制手段给农村公路管理带来了不方便,处理不及时给广大人民群众的安全出行和生命财产安全带来隐患。按照交通运输部办公厅关于《公路养护巡查有关职责内涵的复函》(交办公路函【2019】397)解释,公路养护巡查的职责范围不包括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的违法行为进行巡查。(给山东省交通运输厅的复函)(养护巡查不能作为行政执法依据)

交通运输领域的行政执法既有动态监管(车辆)有有静态监管(企业),在道路运输行业管理中同样也存在这样的问题,比如对出租汽车的管理,按照相关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出租汽车市场分为巡游出租车和网约车,针对普遍存在的出租车不打表、“黑出租”未经许可,私拉乱停等违法扰乱市场行为,监管部门需要有监管手段,实行动态监管,才能及时发现违章行为,及时采取强制措施,调查取证。在道路货物运输管理、客运管理公路路政管理中同样也存在监管手段缺失的问题。比如最近反应比较多的客运管理市场混乱“黑客运”现象,某乡镇个人有10辆未经许可客运车辆到各乡镇接人后集中跑冠县到济南、聊城;客运车辆不按线路行驶,超范围经营情况等。

按照原交通运输监察大队的职责,负责对公路、道路运输市场的综合监督检查职能,并对发现的违法行为依法进行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随着交通运输监察大队编制撤销和新“三定方案”出台,不具备了对违法行为的行政检查职能,相应的与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相关的行政检查也应划转到综合执法局。(对已经许可交通运输企业的事中事后监管除外)。按照交通运输部行政执法规范的相关规定,行政执法要有执法权限、行政执法人员、行政执法装备等,这些条件随着交通运输监察大队的撤销而不复存在。

依法执业相关管理制度篇3

关键词:县级农业行政执法;存在问题;对策与措施

县级农业行政执法是农业行政执法体系中最直接最关键的环节。目前,农业和农村工作已进入一个重要时期,农业行政执法工作面临新的考验和挑战。

1县级农业行政执法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农业行政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还不高,适应新形势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绝大多数专职执法人员原来从事的是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对农业法律、法规系统学习时间较少,缺乏行政执法所必备的法律知识及相关的执法技能,在具体执法过程中仍然存在执法人员不善执法和不敢执法的现象。

1.2管理相对人和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淡薄,依法行政的舆论氛围不浓

在市场检查过程中,管理相对人受到处罚时,往往以不懂法、不知法为由,推卸责任,逃避处罚,干扰执法工作的正常开展;农民群众的法制观念不强,自我保护意识差,往往在自己的合法利益受到侵害时不知或不能有效地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1.3农业行政执法机构的性质不利于工作的开展

目前,县级农业行政执法主体属于行政机关的比例不高,均是按“不增编制、理顺体系”的办法组建起来的,属事业性质,农业行政执法分散于各个基层单位。有的没有解决农业执法办案经费,农业行政执法没有专项经费保障,导致执法手段落后,执法检查、调查取证和实施处罚困难。缺乏相应的配套和保障,以致于影响了执法水平和质量的提高。

1.4行政执法面临的难点

农业行政执法由于起步晚,经验不足,相对人、执法人和行政管理者的法律意识和素质不同,导致执法难,难执法。有些由于认识不到位,行政执法难以放到应有位置,执法中取证难,处罚决定难以实施,执法机构履职无法独立完成,干扰因素多,法律法规未能有效落实;在少数地区,农资产品质量问题日趋严重,管理机构重标识、轻质检,重处罚、轻管理,重外地、轻本地产品现象普遍存在。

2农业行政执法工作的对策与措施

2.1推进农业综合执法,完善农业行政执法体系

将分散在各事业单位的执法职能统一起来,单立机构,专司执法工作,单独行使职能;把农业行政执法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保证人头经费、日常办公经费和执法办案经费,建立健全农业行政执法保障体系;努力提高农业行政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建立一支业务能力强、清政廉洁、秉公执法、高素质的执法队伍。

2.2加强法制宣传教育

提高全社会的法律意识,特别是管理相对人和广大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只有努力学法,真正懂法,才能守法。法制宣传教育要建立一些长期有效的制度。使普及法制宣传教育的工作法律化、制度化。通过报纸、广播、电视、标语、印发资料等多种宣传形式加强农业法律法规宣传,推动全社会依法治农氛围的形成。

2.3建立健全制度,规范执法行为

通过制度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水平。建立健全农业行政执法管理制度、行政执法人员管理制度、行政执法公开制度、重大案件审批、查处、备案制度、执法过错和错案追究制度。做到制度到位,责任到人。依靠制度,强化管理,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严格做到主体合法、依据合法、行为合法、程序合法。

2.4加强执法监督,确保依法行政

依法执业相关管理制度篇4

【关键词】:检验检疫  行政执法  综合行政管理体系

行政执法责任制是规范和监督行政机关行政执法活动的一项重要制度。[1]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是行政机关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贯彻落实《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具体体现,也是行政机关建设服务型政府,“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2]的必然要求。

一、检验检疫工作是一种重要的涉外行政执法活动

行政执法是指享有行政权能的组织运用行政权对行政相对人所作的法律行为。[3]检验检疫机构是国家设立在国境口岸,依法对进出口货物和入出境人员、交通运输工具实施检验检疫的部门。检验检疫机构运用职权,监督检查行政相对人遵守检验检疫法律法规的情况,监管行政相对人涉及检验检疫范畴的活动和行为,制止、查处行政相对人的违法行为。因此检验检疫工作属于典型的涉外行政执法。

检验检疫行政执法的主要目标,一是防止传染病疫情、动植物疫病疫情和有毒有害物质经由口岸传入传出;二是监管进出口产品的安全质量,保障人体健康与生命安全。近年来,检验检疫机构忠于职守、严把国门,有效处置了“非典”、禽流感、口蹄疫、疯牛病、苏丹红、孔雀石绿等重大突发疫情和食品安全事件;成功应对了日本、欧盟等国家或组织的技术贸易壁垒;出色完成了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任务。可以说,检验检疫行政执法不仅直接关系到国家外贸发展和经济安全,更是与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公共利益乃至健康安全息息相关。

近年来,我国货物进出口、人员出入境始终保持高速增长态势。2007年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为21 738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23.5%.其中,出口12 180亿美元,增长25.7%;进口9 558亿美元,增长20.8% .[4] 2007年全国口岸出入境人员3.45亿人次,比2006年增长8.38%;出入境交通运输工具2215.54万辆(架、列、艘)次,比2006年增长5.3%,其中,机动车辆2 114.31万辆次、飞机42.74万架次、火车6.09万列次、船舶52.39万艘次,分别比2006年增长5.12%、16.16%、7.74%和3.96% .[5]随着国际贸易和人员交流的不断扩大,检验检疫行政执法也承受着工作量持续增长的压力。

除了工作量不断增长外,近年来,检验检疫行政执法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一是国际上的疫病疫情,如禽流感、艾滋病、疯牛病、马尔堡病毒等呈现高发态势;同时,过去未关注的有毒有害物质,如二恶英、“苏丹红”等逐渐演变成新的安全危害。随着国际间人员与物资往来的日益扩大,这些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生命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疫病疫情和有毒有害物质正以惊人的速度通过人员、货物和运输工具传播、蔓延。以艾滋病为例,1981年在美国洛杉矶发现第一例艾滋病后,病毒迅速在全球传播。截至2007年底,全球大约有3 300万(3000—3600万)人感染艾滋病病毒,其中2007年一年就有270万(160—390万)人感染,有200万(180—230万)人因罹患艾滋病死亡。[6]中国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据卫生部、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测算:至2007年底,我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约70万(55~85万人),其中艾滋病病人8.5万(8~9万人);当年新发艾滋病病毒感染者5万(4~6万人),当年因艾滋病死亡2万(1.5~2.5万人)。[7]二是随着中国在世界贸易中的份量日益加重,对华国际贸易争端明显增多。据世界贸易组织统计,2007年上半年全球反倾销仅立案49起,较2006年同期减少43起,下降约47%.然而,国外对华反倾销新立案数量却未下降,我国已连续13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从1995至2006年,中国累计遭受国外反倾销调查 536起,占全球反倾销案例总数的17.6%.[8]此外,在国际经济全球化的同时,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把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问题作为技术性贸易壁垒,正成为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一个新特点。中国出口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问题更是由于一些政治因素的影响,出现了国际化、政治化的新趋势。例如,2007年,一些国家和境外媒体就曾针对中国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进行炒作,“中国制造”一度遭遇信誉危机。据测算,最近11年来,中国因反倾销调查、反补贴调查、技术性壁垒等贸易摩擦,减少出口400亿至500亿美元。[9]这些情况说明,中国已进入贸易摩擦多发期。

检验检疫行政执法所承担的责任,所面临的压力与挑战,说明了检验检疫执法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也说明检验检疫机构必须规范行政执法工作,加强对行政执法活动的监督。唯有如此,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从根本上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有效履行好为国家和人民把关的职责。

二、完善检验检疫行政执法责任制势在必行

法治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然而,法治不是法律法规、部门规章的简单堆砌,而是要求国家权力的行使和社会成员的活动都要严格依法办事。对行政执法机关而言,法治建设不仅仅是赋予行政执法机关必要的权力,以监督行政相对人的行为是否符合法律规定;更重要的是给行政执法机关提出了明确的责任要求,行政执法机关必须依法行政,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10]

现阶段,不少地方、部门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都取得了一些成效:一是理顺了行政机关的执法职责、明晰了行政责任,在不同程度上解决了“依法打架”的现象;二是建立健全了规范行政执法的若干制度,改善了行政执法,提高了行政执法水平;三是探索了行政机关之间的监督机制。[11]但是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在行政执法机关自身建设的环节,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第一,行政执法机关内设部门的职责需要进一步明晰。当前我国行政执法机关的职责已经基本理顺,但是行政执法机关内设部门的职责还不够明确。由于行政执法是全方位、多层次的活动,内容庞杂,范围广泛,职责不明,在行政执法机关内部就会出现“见利益就上,遇责任就退,发生问题害怕承担责任、互相推诿扯皮”的现象。第二,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在行政执法机关制定的规章或者制度中,对行政执法机关和行政执法人员的违法责任都有规定,但是对日常行政执法活动中执法过错或者执法差错的责任规定往往不够具体,只是提到要承担责任,至于由谁来承担责任,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则不够明确,使责任制度的内容不够完整。第三,行政执法监督检查需要进一步加强。近年来,行政执法机关开展了大量的、多样的执法监督检查活动,但是从形式上看,往往重视突击性的监督检查,忽视经常性的监督检查;从内容上看,往往重视事后监督,忽视事前预防和事中监督。

作为重要的涉外行政执法机关,检验检疫机构承担着严把国门、严防疫情疫病传入传出,促进国家对外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使命,需要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行政执法责任管理体系。但是,检验检疫机构在自身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因此,要注重加强自身建设,通过完善检验检疫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强自我规范和监督,促使内设部门及执法人员严格履行法定职责,保证检验检疫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正确实施,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三、完善检验检疫行政执法责任制的思路

检验检疫机构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必须广泛借鉴国内外经验,明确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的思路。

从理论来讲,检验检疫机构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必须以现代管理学的科学系统理论为指导。也就是用科学化、标准化的管理方法代替经验管理,建立规范一致的办事程序和工作方法,使各项执法工作也能够像工业生产一样,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同时,还要将行政执法目标分解成若干层级的子目标,并为每个目标确定合理的目标值与测评制度。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信息论、控制论、运筹学等方法,实现对行政执法行为系统、科学的管理。

从理念来讲,检验检疫机构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必须体现“以人为本”的行政执法理念。对外,要以行政相对人作为检验检疫行政执法工作的关注焦点,围绕提高执法有效性和行政相对人的满意度,履行好检验检疫机构的执法职责。对内,要全面关注行政执法人员的全面发展,建立规范与指导工作的制度机制、有效监督的责任机制和促进素质提高的能力机制,实现检验检疫机构的规范管理。

从方式来讲,检验检疫机构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必须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就是要建立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的闭环管理模式。通过制定制度、贯彻实施、监督检查、整改提高,不断总结成功的经验、改进存在的问题,并将好的经验、好的做法、好的措施固化为制度。这种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环环相扣的方式,可以促使检验检疫机构不断提升依法行政的水平。

基于这样的思路,北京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以下简称“北京检验检疫局”)在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内知名管理学专家的指导参与下,采用质量管理、绩效管理、能级管理等方法,构建起“三位一体”综合行政管理体系,并依托该体系完善了检验检疫行政执法责任制。

概括起来说,“三位一体”综合行政管理体系就是分别建立起一套符合is09000国际质量标准的质量管理体系、一套可以客观公正评定工作人员实际业绩的绩效管理体系、一套能够激励工作人员不断提高自身能力的能级管理体系,并建设一个能运用各方面信息资源,快速存储汇总、统计分析、查询报告等功能的计算机信息化管理平台,以实现整个体系准确、高效、可靠地运行。所谓“三位一体”,就是把质量管理、绩效管理和能级管理相整合,使三者取长补短,发挥出管理合力,形成整体优势。

在该体系中,质量管理是基础,解决的是“做什么”和“如何做”的问题;绩效管理是核心,解决的是“做得如何”和“做好做坏怎么办”的问题;能级管理是落脚点,解决的是“如何做得更好”和“防止做不好”的问题。形象地说,“三位一体”综合行政管理体系好比一个城市的道路交通管理体系,质量管理好比是交通法规,不遵守交通法规,交通就会陷入混乱、瘫痪,甚至发生交通事故;绩效管理就是交通警察,司机开车是不是遵章守纪,出了事故该谁负责,都由他裁决;能级管理就像是驾校,司机要学交规,提高驾驶水平,就要科学培训。

四、完善检验检疫行政执法责任制的做法

北京检验检疫局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主要是通过“三位一体”综合行政管理体系,以质量管理定规范、以绩效管理促落实、以能级管理抓素质,在梳理执法依据的前提下,将执法职责层层分解,把权力和责任逐级落实到内设部门和具体执法人员身上,通过考核和培训,并进行相应的奖罚。

1.完善执法依据的梳理工作。梳理清楚行政执法机关的执法依据,是规范行政执法机关和行政执法人员权责的前提。因此,进一步完善执法依据梳理工作,便成为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梳理执法依据方面,北京检验检疫局几年前就已经系统地整理了所执行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标准规程、规范性文件,及时清理、修订、废止了一些不适宜的规定。最终,根据执法依据种类、法律效力等级、出台时间以及执法行为类别,形成了北京地区检验检疫执法依据清单。在此基础上,按照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要求,建立起实时更新的执法依据清单维护机制,使梳理执法依据不再是一次性的或者间歇性的工作,而是常态化、常规性的工作,以确保执法人员所用到的执法依据都是有效的、最新的。具体而言,在维护执法依据清单方面,采取了“自上而下为原则,自下而上为补充,主动维护更新为主,社会监督为辅”的办法。即,主要由局机关法制部门或者业务主管部门随时关注收集最新的信息,根据执法依据的增补、修改、废止情况,及时地更新调整执法依据清单;同时,基层执法部门和执法人员可以将其在执法实践中获取的相关信息和执法依据需求,及时上报给局机关法制部门或者业务主管部门,由后者确认是否需要更新执法依据清单。此外,还随时将梳理后的检验检疫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公告及有关政策等内容以互联网、办公现场电子显示屏、布告栏等多种方式,同步向社会公示,并接受行政相对人对执法依据的质询和意见。例如,对网上执法依据咨询的处理,就提出了“5个工作日,100%答复”的时限承诺,使咨询人的每一个问题都能得到及时详尽的回复。

2.完善执法权责的规范工作。规范执法工作的权责是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的关键。北京检验检疫局通过建立质量管理体系,首先明确了内设部门之间的执法业务分工,其次确定了部门中不同岗位的权责及任职条件,最后再细化各个岗位所承担工作事项的流程、规范要求和实施标准。这就使规范执法权责的工作更加科学合理,既避免了平行的内设部门和执法岗位之间的权责,相互交叉、重复,又使不同层级的内设部门和执法岗位之间的权责相互衔接,做到执法流程清楚、要求具体、期限明确。

在规范执法权责时,北京检验检疫局结合实际情况,编制了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流程图、岗位职责说明书等质量管理文件。质量手册界定了全局执法工作的类别,明确了责任部门;程序文件规定了每类执法工作的程序和实施要求;作业指导书和岗位职责说明书规范了每个岗位、每项工作环节的操作标准。这样就为不同层级的执法人员分别提出了具体明确的工作要求,使执法工作要求能逐级分解,一一落实到相关执法部门和执法人员。例如,对于每名行政执法人员而言,统筹其执法权责要求的载体,就是岗位职责说明书。岗位职责说明书主要包括岗位基本信息、岗位目的、岗位关键责任、工作权限、最低任职资格以及工作关系六大要素,分别确定了每个行政执法岗位的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能力清单、执法依据清单、岗位关联清单(包括与行政相对人的关联关系,以及与内设部门和相关执法岗位的关联关系)。岗位职责说明书明确了执法岗位的价值和目标,更重要的是明确了多大权力就要承担多大责任,行使多大权力就要具备多高的能力。每个执法岗位该干什么、怎么干、干到什么程度、要承担怎样的责任,列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就使执法人员在履行执法职责时,能够了解自己的职责范围,掌握执法要求和完成标准,并不断弥补个人能力与岗位要求的差异。

3.完善执法责任的落实工作。一切管理思路、规章、制度,都必须依靠有效实施才能产生效益。缺少监督检查机制,或者监督检查结果不与激励机制挂钩,最终会导致制度执行不力,甚至根本不执行。因此,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除了要完善执法权责的规范工作,还应该完善执法责任的落实工作。要通过系统地监督、测量各内设部门、各级执法人员的工作效果,及时发现其执法行为与制度要求的差异,并及时进行有效的处理。北京检验检疫局在实践中探索了一些方法。

一是建立了过错追究制度。把“擅自跨辖区执法”、“以收取检验费代替行政处罚”等34种行为定为行政执法过错,明确了过错责任人的界定范围和标准,明确了追究过错责任人的方式和程序,同时,也明确了执法人员在违法行政后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和后果。过错追究的重点是关注执法工作中的用“权”过错,及时处置不规范行政的个案,如失职不作为、违规乱作为等情况。

二是以绩效考核来测量执法责任的落实情况。即对权责规范后确定的执法责任,进行动态量化考核与定期阶段量化考核。具体而言,建立了以执法目标督查、质量体系审核、基础工作检查、上级评定和同级评价等五项内容为主干的绩效指标体系,将责任要求量化成具体的指标和分值,分解到各部门和各级执法人员,并采取即时考核与定期考核相结合,对各部门和各执法人员的执法绩效进行评价。

在实施绩效考核时,考虑到检验检疫执法的覆盖面广,业务量大,涉及到进出口商品检验、动植物检疫、出入境人员及交通工具的卫生检疫等各类执法行为,同时又涉及到不同的专业知识和执法要求,具备不同特点。因此,结合工作实际,以执法风险较高或者不规范执法行为出现频率较高的工作环节为切入点,作为考核的关键指标。考核的内容涉及到了执法主体资格、执法行为权限的合法性、适用执法依据的规范性、执法程序的合法性、执法决定的适当性、执法案卷质量情况等各个方面。

三是以外部评议促进执法责任的落实。为了真实全面、客观公正地了解检验检疫执法状况和效果,北京检验检疫局通过多种渠道,包括投诉举报、满意度测评、行风监督、上级及其他部门信息反馈、聘请社会监督员等方式,启动了社会评议,主动接受外部监督,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对北京检验检疫局法制环境、各内设部门以及各级执法人员执法工作的评价。对于外部执法监督情况,既将其作为过错追究的重要信息源之一,也将其纳入到绩效考核结果中,使之发挥了促进执法责任落实的作用。

在落实执法责任时,将执法过程中的不规范行为按照其严重程度划分为执法过错及执法差错两大类。执法过错是指检验检疫执法人员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因故意或重大过失,违法执法、不当执法或不履行法定职责,给国家或者行政相对人的利益造成损害的行为。执法差错是指检验检疫执法人员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因一般过失,违反操作规程,情节轻微,未造成危害后果的行为。差错行为多发生于业务繁忙、工作强度大时,工作人员因口误、眼误、手误等技术性原因而产生不规范行为。

按照不规范执法行为的类别,采取了不同的标准与程序,予以纠正和处理。对于差错行为,按绩效指标直接量化成分值,并扣除出现问题部门和人员相应的绩效分数;对于过错行为,除量化考核并实施绩效扣分外,还会根据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对过错责任人给予吊销行政执法证件、调离行政执法工作岗位、警告、记过、降级、撤职、开除、移送司法机关等形式的处理。每年年底,各级执法部门通过绩效分数比对,评选先进单位;各级执法人员通过个人年度考核成绩比对,评选先进个人。个人年度考核成绩主要源自绩效分数。对于各级执法部门负责人而言,其个人年度考核成绩有70%来自本部门的执法绩效分数,对一般执法人员,其个人年度考核成绩有50%来自本人的执法绩效分数。

4.完善执法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建立一支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检验检疫执法队伍,完备的教育培训工作必不可少。北京检验检疫局对执法人员开展了系统的、有针对性的滚动式教育培训。

一是以质量管理体系梳理的执法依据和工作文件为主要内容,开展法制宣传教育。通过梳理执法依据,既可以明晰执法权力与执法责任;又可以利用梳理后的执法依据,开展法制普及宣传和培训教育,提升基层执法人员的法制观念和责任意识。只有“有权必有责、用权必受控、滥权必追究”及“法无授权不得行”等执法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滥用权力和随意执法等现象才能从源头得到控制。 

二是以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为主要内容,开展行政执法工作针对性教育。检验检疫是技术性执法部门,要求检验检疫人员必须熟悉相关的法律法规和专业知识和技能。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是执法工作的规范和基础,以此对检验检疫执法人员进行针对性、专业性技术培训,以保证其胜任专业性执法工作。 

三是以能级管理教材为主要内容,开展继续教育。所谓能级管理就是以人的能力为核心,在专业性、系统性能力培训的基础上,通过考试和考核,综合评价人员能力的管理制度。能力培训的重点是检验检疫人员知识与技能的持续扩展、更新和补缺。通过能力培训可以系统地组织检验检疫人员不断学习新的公共知识和专业知识,巩固已有知识和技能,因此,能力培训是持续再教育。 

四是以岗位职责说明书为主要内容,开展针对性教育。岗位职责与工作规范清单、执法依据清单一一对应,执法人员很快就可熟练掌握本岗位具体要求,使制度要求由“厚”变“薄”,由“抽象”变“具体”。因此针对性培训使执法人员了解本岗位的职责、工作规范和要求,提高执法能力和素质。 

5.建立执法责任制信息化平台。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必须采用科技手段,为此北京检验检疫局整合已有软件的数据,建立起行政执法责任制信息化系统。该系统能够实现执法岗位信息、执法人员管理信息、监管对象信息、监管工作数据的互通互连,为执法管理提供便捷、准确、及时的数据支持。 

通过信息化平台,管理者不仅能够迅速掌握所辖部门、岗位的总体执法情况,还能够全面了解所辖各级人员分管工作的具体情况。比如,对出口产品监管方面的执法工作,只需简单的操作,各级管理者就能查询到某一时段其下级部门和执法人员的执法业绩、执法差错,以及某一执法人员所分管企业的产品质量控制情况,这些企业出口产品的不合格情况,这些企业对执法人员的反馈意见等。而这些信息又都会通过信息化系统,自动折算为部门执法绩效分数,及各级执法人员的个人年度考核成绩。 

五、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所获成效 

北京检验检疫局通过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完整地实现了对行政执法活动从决策到执行,从执行到监督,从监督到反馈的闭环管理。具体来说,通过完善执法依据的梳理、执法权责的规范,可以实现对检验检疫执法的决策管理;执法人员是否遵从规定用权、履职,可以通过过错追究、绩效考核、外部监督等执法责任落实途径进行监督检查,从而实现对检验检疫执法的执行管理和监督管理;对于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通过分析原因、整改纠正,并采取教育培训等措施巩固整改效果,能够持续改进执法工作,不断提高执法人员素质,也就可以实现对检验检疫执法的反馈管理。 

对检验检疫行政执法活动的闭环管理,能及时发现检验检疫执法工作中的错误和不足,及时、准确地加以纠正、弥补;同时促使检验检疫执法工作在不断提高水平的基础上进入下一个管理循环,实现检验检疫执法工作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北京检验检疫局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的工作,成效显著。 

1.提高了执法效率和执法质量。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后,检验检疫证单差错率大幅下降,执法工作时限符合对外承诺要求。出境、入境检验检疫执法工作时限符合率分别为100%、98.6%,较完善执法责任制前分别提高0.03%和7.5%.内部出境、入境检验检疫证单差错率分别为0.2%、1.5%,远低于完善执法责任制前的内部证单差错率;对外出入境检验检疫执法证单差错率均为0. 

完善后的行政执法责任制为落实执法责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外埠流向货物(即自其它口岸入境、目的地是北京的货物)的报检落实率为例,北京检验检疫局研发了口岸内地联合执法信息化系统,将落实异地检验的执法责任逐级进行分解。这一措施使北京地区的外埠流向货物报检落实率由2004年的59%提高到了2007年底的98%,几年来共为国家挽回可能逃漏的法检规费4 700余万元,同时也促进了口岸与内地检验检疫机构的协同执法工作。 

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也为北京检验检疫局优化办事环境、树立良好执法形象创造了条件。社会和公众对北京检验检疫局行政把关和服务的满意度明显提升。经调查,目前受理检验检疫业务窗口的顾客满意度为99.5%,相关企业的顾客满意度为99.7%,顾客投诉处理情况满意度为100%.2005年,在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对当年工商注册年审企业的无记名问卷调查中,北京检验检疫局的企业满意度位居北京地区局级行政机关满意度的第6名,较之2000年的第13名有了大幅度提升。 

2.提高了执法效能。完善后的行政执法责任制有效规范了北京检验检疫局的行政处罚工作。按照完善后的行政执法责任制的要求,北京检验检疫局制定了行政处罚规范性文件及作业指导书,开发了全局统一操作的信息化平台,有效规范了行政处罚的自由裁量空间。这样,一方面有助于维护相关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及时发现,并按规定惩处行政相对人的违法行为。从2005年至2007年底,北京检验检疫局平均每年办理的行政处罚案件240起左右,罚款270万元左右。 

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后,为有效约束一线执法人员行使自由裁量权时的随意性,北京检验检疫局成立了审查中心。该中心调集各类专业人员组成专职审查队伍,并开发了“检验检疫集中审查管理系统”,对所有进出境货物报检数据实行集中审核,在计算机信息比对的基础上,按照预先设定的规则,有针对性地对高风险货物实施重点检验检疫。这样就使确定检验检疫项目、规则的权力,由一线执法人员自由裁量,变成信息化系统和“专家组”集中行使。 

3.提高了执法人员的积极性。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后,由于责权清晰,又有能力引导,激发了执法人员的工作热情。截至目前,北京检验检疫局共主持和参与涉及检验检疫执法工作的部级科研课题39项、质检系统科研课题84项,主持制定修订涉及检验检疫执法工作的国家标准23项、检验检疫行业标准135项。2007年底,检测能力达到740项,其中通过cnas认可的613项,比2005年翻了一番。近年来,北京检验检疫局还自主研发了多个信息化应用软件,用于提升检验检疫执法能力,包括集中审查管理系统、出口企业erp数据监管系统、出口企业质量管理综合评价系统、报检企业与报检员管理系统、生产企业信息管理系统、行政执法责任制系统、航空器电子申报系统等。 

在严格把关的同时,北京检验检疫局内设部门和各级执法人员还热情为行政相对人提供执法服务。例如,积极向辖区企业通报国外技术贸易措施的动态,帮助企业及时掌握国外检验检疫标准的变化情况。近年来,国外技术贸易措施对我国出口贸易造成了一定影响,但是北京地区所受影响却呈下降态势,据有关部门统计,与上年相比,北京地区2006年受国外技术贸易措施影响外贸直接损失额下降5.6亿美元,降幅为15.18%,受影响的企业比例更是降低了45.84% .[12] 

六、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的意义 

通过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健全制度、明晰责任、提高能力、持续改进,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的重要途径。 

北京检验检疫局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的做法,从执法事项管理角度讲,是将以往“事后追究”的模式,转变为“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的全过程管理模式。事前防范是从执法依据的梳理、质量管理文件的建立、人员的教育培训等方面入手,发挥执法管理的预防功能;事中控制是通过实施质量管理体系、规范执法流程、发挥执法管理的控制功能;事后监督是通过对绩效管理中发现的差错行为及时纠正,和对执法过错行为的有效问责,发挥执法管理的矫治功能。从执法人员管理角度讲,是将以往“分授权责”的模式,转变为“权、责、能”统筹管理的模式。梳理执法依据、规范执法权责的着眼点在于规范事项,划定职权范围,重点在“权”;落实执法责任的着眼点在于对事项的评价和违法行政的惩处,重点在“责”;执法人员教育培训的着眼点在于提高事项的效能和人员的素质,重点在“能”。三者彼此联系,相互依托,使管权、问责、促能有机统一在一起。 

实践表明,北京检验检疫局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的做法,有效地实现了执法要求到岗,执法责任到人、执法权力受控、执法责任可追溯,促使依法行政工作落到了实处。 

注释: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的若干意见》,2005年7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chin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2页。 

[3]马怀德:《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第166页。 

[4]国家统计局:《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8年2月28日,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 : //www.stats. gov. cn/tjgb/ndtjgb/qgndtjgb/t20080228 402464933. htm. [5]公安部出入境管理局:《2007年我国对外开放口岸出入境人员突破3.4亿人次》,2008年4月17日,公安部出入境管理局网站,http://www. mps. gov. cn/n16/n84147/n84196/1043115. html. [6]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和世界卫生组织:《2008年全球艾滋病疫情报告》,2007年12月,联合国艾滋病组织网站,http://www. unaids. org/en/knowledgecentre/hivdata/globalreport/2008/2008_global_ report. asp. [7]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和联合国艾滋病中国专题组:《中国艾滋病防治联合评估报告(2007)》,2007年12月1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站,http://www. chinaids. org. cn/n435777/n443716/6399. html. [8]朱小娟:《2007年贸易救济情况及2008年展望》,载《中国经贸导刊》2008年第7期。 

[9]朱小娟:《2007年贸易救济情况及2008年展望》,载《中国经贸导刊》2008年第7期。 

[10]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3页。 

依法执业相关管理制度篇5

“一制两式”责任制的根本立足点是建立依法行政和行政执法责任制,并使两种责任制通过考核机制来体现,这样既包括了条块监督职能的不同特点,又相互联系和紧密衔接;既便于政府从依法行政的角度对各组成部门的行政活动进行宏观监督,也便于部门从行业管理的角度实行专业化行政执法监督,使两个方面的责任制成为推进依法行政的有效载体和形式。

一、“一制两式”责任制的形成

“一制两式”责任制的形成主要源于酒泉市的实践创新。酒泉市在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的工作实践中,通过分析比较,认为以往政府采用的单一的行政执法责任制已不能适应国务院对市县政府推进依法行政的宏观要求,也不能适应国家行业管理部门对基层执法的专业化管理要求。特别是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地位与层面不同,政府和部门各有不同的监督考核方向:政府注重从推进依法行政的宏观角度,对部门实行以横向为主的行政执法监督;而部门则注重从行业管理监督的角度,对系统实行以纵向为主的行业行政执法监督。这样导致政府监督的面相对较宽,而部门监督的面相对较窄。同时,由于各部门业务不同、行政管理和执法活动所占比重不同、层级执法和监督活动要求不一致及行业责任制形式不同,导致考核方式和考核结果的使用也不尽相同。即使政府对部门或部门对系统内部采取同一类型的考核模式和标准,但由于责任制的内容设计过于单一、考核标准比较笼统,不能准确反映各责任主体的特点,难于兼顾各方面的工作与考核要求。

针对上述问题,根据国务院、甘肃省政府推进依法行政和关于调整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的要求,酒泉市进行了实践创新,将市政府对部门的依法行政责任制和部门对系统内部的行政执法责任制划分为两个层面:市政府对各部门实行依法行政责任制的考核;而部门系统内仍按照部门职能和行业管理特点,实行行政执法责任制考核。简称为“一制两式”责任制。

二、“一制两式”责任制的内容及工作程序

根据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和《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等法规规定的要求,制定“一制两式”责任制的考核责任书,并结合市级政府和各部门的工作实际来确定相关的考核项目。具体来看,考核责任书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市级政府对县级政府依法行政责任制的考核责任书,这是从依法行政的宏观要求上进行考核。二是衔接依法行政责任书的部门行政执法责任书,重在落实部门职责,健全行政监督责任机制。

“一制两式”责任制的工作程序包含6个方面:一是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方案。根据“一制两式”责任制的要求,综合各层面、各阶段的情况,制定符合工作实际的考核方案。二是确定科学合理的责任书。根据考核方案所列项目,制定相应的责任书,分解量化岗位职责,合理确定项目分值,形成整体统一、分层分项、职责明确、相互关联的量化标准。三是紧密衔接保证责任到位。各部门将责任书提出的要求纳入本部门的目标管理内容,并按照责任关系自上而下紧密衔接,落实到各层次的工作岗位。四是形成规范稳定的考核程序。市、县级政府每年组织1-2次检查,年底对所属部门与下级政府开展考核;各部门建立严格的检查考评制度,与部门工作同步考核;重点部门还要实行月、季评比和半年、年终考核,使检查考核规范化。五是认真落实过错责任追究。部门行政执法责任制执行情况与部门奖罚及相关责任人经济利益挂钩。如酒泉市地税局坚持行政执法过错责任与经济责任挂钩的追究制度,保证了行政执法责任制的落实。2010年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2582人(次),涉及责任金额45213元。六是充分使用年终考核结果。与县级政府双文明评议考核相结合,将考核结果纳入县级政府双文明责任书中,统一兑现奖励,保证依法行政工作成效的落实。

三、“一制两式”责任制的特点

与单一的行政执法责任制相比较,“一制两式”责任制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分层次明确实施主体和被考核对象。依法行政责任制考核在政府与部门之间实行时,实施的主体是政府,被考核对象是本级政府部门;在上级政府与下级政府之间实行时,实施的主体是上级政府,被考核对象是下级政府。而行政执法责任制实施主体是上级业务主管部门,被考核对象只是下级业务单位。

第二,分层次确定责任书的内容。首先,依法行政责任书以国务院《实施纲要》为基本框架,涵盖了行政部门依法行政的全部活动,有利于进行综合评估和考核。其次,行政执法责任书主要反映行业管理的特性和层级执法职责的要求,充分体现兼顾行业管理的特点,有利于基层业务系统的操作。

第三,根据工作需要进行督促检查。依法行政责任制由市、县级政府组织,每年定期或不定期开展督查;行政执法责任制则由部门组织,按照行业管理规范化、精细化的考核要求,定期对下级单位进行检查考评。

第四,按照工作特点实施考核。依法行政责任制是政府对部门、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依法行政活动的综合考核;而行政执法责任制则是业务系统从加强执法监督、规范行政执法管理行为的角度来考核。

此外,考核结果的使用情况也不同。市、县级要把依法行政责任制考核结果纳入本级政府双文明考核,直接影响上级政府对部门和下级政府绩效的评估和奖罚;而行政管理部门内部行政执法责任制的考核结果,则直接与部门年终奖罚挂钩。

四、实施“一制两式”责任制的效果

“一制两式”责任制分层次兼顾了考核主体关系,既有政府对部门依法行政的考核,又有部门对系统内部行政执法的考核;明确依法行政的责任人是各级政府和部门主要领导,从根本上解决了上级政府难以考核下级政府和行政执法责任制考核内容单一的问题;逐级分层次落实工作责任,把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内容通过责任制的形式逐级落实到各部门,成为推进依法行政的有效载体;综合层级监督和程序监督的内容和效力,成为政府实行监督的有力抓手;全面反映政府和部门依法行政和行政执法的情况,使依法行政和行政执法工作更加明晰,有效落实了对政府以及组成部门的监督。

总之,实施“一制两式”责任制,使考核更具客观性、操作性和统一性,有效地推动了依法行政各项任务的落实。

依法执业相关管理制度篇6

一、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按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以局系统县处以上领导干部、机关公务员、行政执法人员和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为主要对象,以宪法、规范政府行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关、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房地产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为重点内容,以法制宣传教育与法制实践相结合为主要形式,大力推进房产管理领域的依法治理,为构建和谐___,促进我局的改革发展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二)主要目标。通过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和法制实践,进一步强化局机关公务员队伍的社会主义法制理念,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确保国家法律的正确实施;进一步强化房产管理部门依法治理的自觉性,提高依法决策、依法调控房地产市场的能力和服务社会的水平,促进___房地产市场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和规范化服务型政府的建设;进一步增强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诚信守法观念和社会责任意识,提高依法经营和依法管理的能力。

二、主要任务和工作原则

主要任务:深入开展五个方面的学习宣传,全面推进依法治理:

(一)深入学习宣传宪法。深入学习宣传宪法,提高全局系统干部职工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宪法意识,使广大干部职工进一步掌握宪法的基本知识,忠于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的权威。进一步学习宣传党和国家关于民主法制建设的理论、方针和政策,使广大干部职工牢固树立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的观念。进一步学习宣传国家基本法律,保障国家行政、经济、社会事务管理和司法活动等主要法律制度的贯彻落实。进一步增强民主法制观念、爱国意识和国家安全统一意识。

(二)深入学习宣传规范政府共同行为的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加强《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国家赔偿法》、《公务员法》、《档案法》、《条例》、《保密法》等法律法规的学习,使广大干部职工牢固树立依法行政的观念,强化责任意识、服务意识、转变职能,转变管理方式,转变工作作风,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加强法制政府建设。

(三)深入学习宣传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对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契约自由、公平竞争、诚实守信等市场经济基本法律原则和制度的宣传引导,促进依法生产经营、管理,推进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发展。积极开展人口、资源、规划和环境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四)深入学习宣传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大力开展城市房屋拆迁

、物业管理、房地产权属交易、住房公积金、房屋安全、等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的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对房地产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的了解和依法维权意识,引导公民依法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提高房产管理人员依法解决各种矛盾和纠纷的能力,促进公民依法行使权力、履行义务,形成崇尚法律、遵守法律、依法办事的社会风尚,依法疏导、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努力促进社会和谐。

(五)深入学习宣传房地产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继续加强对《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建筑法》、《城市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条例》、《四川省建筑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强化市场主体遵纪守法、诚实信用的理念,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加强对商品房预(销)售过程的监督管理,坚决打击捂盘惜售、囤集房源、哄抬房价、不实价格和销售进度信息等欺诈行为,提高交易信息透明度,维护买卖双方合法权益,减少消费纠纷,引导市场健康发展。将法制宣传教育与治理商业贿赂等专项工作结合起来,通过法制宣传教育,促进商业贿赂的治理,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六)结合法制宣传教育,深入开展依法治理。认真贯彻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健全房产管理依法行政各项制度,规范行政程序,强化行政行为监督。要进一步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行政执法资格认证制、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制和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要围绕城市房屋拆迁、房地产市场等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深入开展专项治理活动。要积极探索推进行业依法治理的实践形式,鼓励公民积极参与公共管理,促进依法行政和依法管理。

为确保“五五”普法各项任务的圆满完成,并取得实效,工作中必须坚持“四个原则”:一是紧紧围绕法制政府建设,在法制宣传和实践中,进一步深化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实行政务公开,努力提高行政主管部门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能力和水平。二是紧紧围绕构建和谐社会,从群众的需要出发,特别是从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出发,开展有针对性地法制宣传教育和法治实践,积极化解矛盾,消除不和谐因素。三是紧紧围绕整顿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在法制教育和实践中,认真研究解决市场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着力营造良好的市场氛围。四是紧紧围绕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积极探索法制教育和依法治理的内在规律,探索法制宣传教育与法治实践有机结合的新途径,转变思想观念,增强工作主动性,创新工作形式。

三、重点对象和基本要求

(一)加强对领导干部法制宣传教育,着力提高依法执政、依法决策、依法管理的能力。局系统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法用法,熟悉城乡建设、房地产管理相关各项法律法规,熟悉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行业依法治理的相关制度,不断提高依法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的能力,规范决策、管理和服务行为。要坚持和完善中心组集体学法制度、学法专题讲座制度、法律顾问制度、行政应诉答辩状负责人签发制度、重大行政行为作出前听证制度、行政处罚听证制度和重大决策前的法律咨询审核等制度,推进领导干部法制教育制度化、规范化。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要在坚持日常学法的基础上,积极参加法律知识培训,全年学法时间累计不得少于80小时。

(二)加强公务员法制宣传教育,着力提高依法行政能力。要培养公务员牢固树立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的观念。按要求组织好公务员年度法制学习培训和考试工作。公务员每年学习法律和参加培训的时间累计不得少于80个小时,学法受教育面须达到100。同时将对公务员学法用法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并列入年度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公务员要依照有关规定参加通用法律法规的考试,考试成绩作为公务员年度考核、任职、定级和晋升职务的重要依据。考试不合格者,当年年度考核不得评为优秀等次。

(三)加强行政执法人员法制宣传教育,着力提高依法行使公共全力的能力。局系统行政执法人员应熟练掌握和运用与执法工作相关的公共法律法规和房地产专业法律法规,按照法定程序执法,合理使用自由裁量权,确保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认真贯彻执行建设部、国务院法制办《关于加强行政执法人员建设专业法律法规知识培训有关问题的通知》精神,局系统行政执法人员必须通过省建设厅或市法制办组织的专业法律法规知识培训考试方能申请领取行政执法证。局系统行政执法人员每年的法制教育和培训时间不得少于80小时。

(四)加强企事业经营管理人员法制宣传教育,着力提高依法经营、依法管理能力。建立企事业经营管理人员学法用法考试考核制度,将依法决策、依法经营、依法管理作为考核管理者的重要依据。企事业经营管理人员要定期参加局上组织的法律培训和考试,每年的法制教育和培训时间不得少于40小时。

四、主要形式和方法

“五五”普法的形式和方法,主要是搞好“三个结合”。

(一)组织专题培训与面上教育相结合。局上负责培训机关公务员、各单位班子成员和行政执法人员,其它人员由各单位自行组织,主要通过开展专题培训、法制讲座和统一组织学习、考试等方式进行。

(二)集中教育与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教育相结合。各单位在“五五”普法期间,除组织集中学习教育外,要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广泛进行法制宣传。比如:在法律法规和规章出台或实施周年纪念日时,适时召开新闻会;或开展法律咨询、法律知识竞赛、法律援助、图片展览等活动;或借助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进行宣传;或通过召开座谈会、研讨会、案例分析会等形式进行专业法律法规的宣传和学习,等等。要广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进机关、进社区、进单位的活动,切实抓出成效来。

(三)法制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学法的目的在于守法和用法。严格依法办事是最生动的法制教育和法治实践。要坚持把学法、用法、守法相结合,深入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依法治理。“五五”普法期间,局上至少要组织有关人员参加一次行政复议案件的讨论、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的听证或者行政诉讼案件的庭审。凡涉及单位的行政诉讼案件,单位领导应出庭应诉,改变长期以来“告官不见官”的局面;凡社会影响重大的行政诉讼案件或者对本单位行政执法活动将产生重大影响的行政诉讼案件,单位一把手应亲自出庭应诉。要结合法制宣传教育,扎实推进行政执法责任制、政务公开和政府职能转变,努力把我局系统依法治理提升到一个新水平。

五、工作步骤和安排

局系统“五五”普法规划从20__年开始实施,到20__年结束。共分三个阶段:

(一)宣传发动和准备工作阶段(20__年):

制定规划:局根据省建设厅和___市的规划制定本系统的“五五”普法规划,并于10月底前上报。同时做好宣传发动工作,要利用各种形式,广泛宣传,全面推开我局系统的“五五”普法教育工作。

(二)组织实施阶段(20__年至20__年):各单位要根据局的普法规划和年度实施方案及计划,制定出本单位法制宣传教育的年度计划,突出年度工作重点,对本单位的法制宣传教育和依法治理工作作出具体安排,认真组织实施,确保“五五”普法规划全面贯彻落实。

(三)检查验收和总结阶段(20__年):按照本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和要求,在自查的基础上,认真搞好总结、迎接上级组织的考核验收。

六、组织领导和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局成立“五五”普法依法治理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名单附后),具体负责局系统“五五”普法的组织领导和实施工作,办公室设在局机关党委。

依法执业相关管理制度篇7

一、依法行政工作主要情况

(一)加强组织领导,深入学习贯彻有关法律法规,努力提高依法行政工作能力。

为加强对依法行政工作的领导,我局制定了《关于调整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安监管字〔〕37号)成立了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市安监局安全生产监管执法工作计划》,对依法行政工作任务进行了逐项分解,责任落实到具体科室,明确责任分工,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工作,并将依法行政工作纳入目标考核中,坚持常抓不懈。

在加强组织领导工作的同时,我局还广泛开展了法律法规的学习、培训活动,形成了领导干部带头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风气;各科室工作加强对业务内相关法律法规学习培训工作,还组织局里全体人员参加由市法制办组织的《行政强制法》等专题培训,同时由局里统一购买《安全生产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标准》等书籍并发放给所有人员进行学习,此外还积极组织开展了《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36号)、《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17号)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3号)等重要法律法规的学习培训工作。

(二)加强执法监督,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坚持以依法行政统揽安全生产管理行政执法工作,把依法行政这根主线贯穿到安全督查、隐患排查治理和事故调查处理等监管工作的各个环节,做到人人守法,事事依法,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一是做好行政执法案件审理工作。本着“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切实履行好安全生产行政处罚案件的审理职责,通过对行政处罚案件是否具有管辖权、当事人基本情况是否清楚明确、违法事实是否清楚、证据是否充分、定性是否正确、适用法律法规是否准确、量罚是否恰当、程序是否合法、执法文书是否规范等内容进行把关,有效提高行政处罚案件的质量和水平。通过这项举措,确保了我局行政执法的公正、公平、公开,从源头上消除了腐败的温床。今年以来,我局已审理行政处罚案卷20起,未发生一起对法定职责不作为或滥用执法权力乱作为的错案,也没有发生一起行政复议案件。

二是做好事故案件的报告备案工作。我局制定了《市安全生产重大事故隐患治理挂牌督办与公告制度》和《市一般事故查处挂牌督办制度》,严格按照省安监局有关工作要求,依法严格事故查处,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讨论,并对事故查处实行挂牌督办,确保事故查处过程依法合规。事故查处结案后,都及时予以公告,接受社会监督,使我局执法行为主动接受外部监督,有效规范了我局的行政执法行为。

三是深化行政执法责任制建设。我局组织开展对行政执法责任制相关配套制度进行系统的梳理,对需要继续实行但有关内容又与实际需要相脱节或不具有可操作性的责任追究制度、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行政处罚案件审理制度、行政执法回避制度、行政执法公示制度、行政执法检查制度、行政处罚备案审查制度等制度进行修订完善,目前已基本构建起一套行政执法责任制相关配套制度体系。行政执法责任制配套制度的不断完善,将进一步规范我局行政执法行为,促进依法行政工作的深入开展。

四是积极做好行政执法案卷和许可案卷的规范工作。我局根据市政府有关文件精神,督促相关科室和执法支队按照《市行政处罚案卷评查标准》和《市行政许可案卷评查标准》的要求,对执法、许可案卷进行整理和规范,同时安排人员到市工商局、市国土资源局进行相关方面的学习和经验借鉴,还邀请市政府法制办的人员到我局检查指导案卷的规范性,进一步提高我局行政执法和许可水平。此外,还专门制订了行政许可、执法案卷的封面,统一我局案卷的封面制作。三月份,根据市政府法制办文件要求,我们向市里报送了一个行政许可案卷和一个行政处罚案卷参加全市、全省优秀行政执法案卷评选工作。

五是加强行政执法监督工作。,我局组织开展了行政执法自查工作,对今年以来我局在行政处罚中依法行政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通过科室自查自纠、纪检监察、专题分析讨论,总结经验,寻找差距,改进工作,促进了行政执法权力的规范、透明、高效、廉洁运行。同时,对我局至的稽查案卷进行了认真梳理,重点对其中的事故案件进行了详细分析,对我局事故案件的事实认定是否清楚、法律适用是否准确、办案程序是否合法以及是否需要进行案件移送等方面进行全面检查。

(三)加强宣传教育,规范文件管理。

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法规宣传教育,切实提高法律意识,是加快改变执法环境,推动依法行政工作的重要途经。我局在法制宣传工作上采取多层次、多形式、广覆盖的方式,对安全生产领域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了广泛的宣传教育活动。

一是精心组织安全生产月活动。6月13日,市委宣传部、市安监局、市公安局、市广电局、市总工会、共青团市委六家单位牵头在抱石公园广场联合举行了以“安全责任、重在落实”为主题的“安全生产月”宣传咨询日活动。活动现场,市公安局、市交通运输局、市住建委、市安监局等十六家单位设立了咨询台,还在现场摆放各单位的安全生产宣传展板供市民观看,并邀请社区腰鼓队进行表演,整个活动气氛热烈,受到群众的好评。本次活动向市民展出安全生产宣传展板30块,发放安全手册、宣传单等近2800册,接受群众咨询千人次等。此外,按照省安委会统一部署,我市在安全生产月前期积极组织了十佳“服务发展做贡献、守护平安当卫士”主题演讲比赛和“十佳安全歌词”及“十佳安全理念”征集评选活动。各地、各单位广大职工群众积极参与。在全省“服务发展做贡献、守护平安当卫士”主题演讲比赛中,我们选拔了赣西供电公司优秀选手取得省局比赛第五名的好成绩。

二是开展与参与其他法律法规宣传活动。根据市法制办、市司法局有关“12·4”法制宣传日活动的有关要求,我们制作好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宣传材料制定成册,和执法支队有关人员设立现场咨询点,并发放宣传资料300份,获得市领导的表扬,较好地完成我局“12·4”法制宣传日活动。

三是开展各类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培训。重点对基层安全管理人员安全法律法规意识的培训,先后对公司、公路局、市教育局等各行业企业进行了8次针对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培训班,聘请安全专家对法律法规、安全管理知识等进行讲解宣传,共计培训320多人次,获得学员的一致好评。今年四月,我们及时制定并联合下发了《关于举办全市客运企业安全管理员培训班的通知》(安监管字〔〕29号),组织全市各道路客运企业的安全负责人和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道路运输安全生产现状分析及法律法规知识、道路客运企业安全工作规范等,强化企业管理人员安全意识和法规意识,规范企业安全管理。同时,对客运企业驾驶员的驾驶资格和从业资格进行严格审查并督促加强培训。此外,我们还组织各县区有关道路交通安全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相关人员的安全意识,加大各县(区)道路交通安全监管力度。

同时,我局还积极开展规章清理和规范性文件的清理,确保文件报送及时、准确,坚决杜绝迟报、漏报情况的发生,并且确保规范性文件备案率达到100%。此外,还对规范性文件由事后审查改为事前审查,严格了备案审查的原则、内容、程序等,有效遏制了滥发规范性文件的现象。

二、存在问题

1、执法培训制度化、系统化、科学化还有待加强。

2、部分科室和个人对法律法规及业务学习培训流于形式,学用不能有效结合,导致执法水平和办案质量不高。

3、不同程度地存在重处罚轻管理、重罚款轻教育、重实体轻程序现象,审后的案件监督不够,对没收物品处理监督还不到位。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完善行政决策机制,实施依法、科学和民主决策

要进一步完善内部决策规则,使各部门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职责行使行政决策权。要建立健全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合法性评估、重大决策集体讨论和决策公开等制度,对决策过程进行控制。要健全决策监督和责任追究制度,按照“谁决策、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并落实决策责任制度,对超越权限、违反程序决策造成重大损失的,要严肃追究决策者的责任。

(二)加强和改善行政执法,确保法律法规正确实施

加强对行政执法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律业务培训,强化执法为民观念,增强依法行政能力,建立一支政治合格、纪律严明、业务精通、作风过硬的行政执法队伍。要加快完善行政程序制度,规范行使行政裁量权的行为,切实解决好行政执法中、滥施处罚的问题;要深入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继续加强行政许可法的宣传和培训工作,创新和完善实施行政许可运行机制,对投资、建设项目、企业登记、外商服务等相关联的许可事项要统一制定程序规定,确定一个受理部门,减少许可环节,提高办事效率;要加快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要完善行政执法经费保障机制,行政机关收费和罚没收入都要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的规定,坚决制止各种形式的乱罚款和乱收费行为。

(三)抓住关键,强化措施,切实做好行政执法监督工作

依法执业相关管理制度篇8

一、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工作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按照“立足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全面小康、继续走在前列”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法治交通和运管、稽征工作发展的中心工作,深入、系统、扎实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传播法治思想,培育法治理念,加强执法监督,大力推进依法行政,把法制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廉政教育相结合,为保障和促进运管、稽征工作和谐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二)总体目标

通过在全行业深入扎实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和法治实践,进一步增强干部职工和行业从业人员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进一步增强干部职工的法治理念,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增强各级运管稽征部门、企业和社会组织依法治理的自觉性,在全行业形成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提高运管、稽征行业依法管理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优化运管、稽征工作的法治环境。

(三)工作原则

1、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围绕运管、稽征工作“十一五”发展规划总体目标和中心工作,安排和落实各项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服务于行业管理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群众。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着力解决系统干部职工和从业人员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在服务群众中教育群众。

3、坚持求实创新,与时俱进。坚持从运管、稽征事业发展实际出发,研究运管、稽征工作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把握行业和社会对运管、稽征法制宣传教育的根本要求,探索内在规律,转变工作观念,创新工作形式,建立长效机制。

4、坚持普治结合,促进发展。坚持法制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注重学以致用,结合行业实际,大力推进依法行政,深入开展各项治理活动,提高运管、稽征工作的法治化管理水平。

二、主要任务

(一)加强宪法和国家基本法律制度的宣传教育。

把深入学习宣传宪法作为全系统法制宣传教育的基础性、根本性任务,努力提高干部职工和行业从业人员的宪法意识,牢固树立宪法的权威。进一步学习宣传党和国家关于民主法制建设的理论、方针和政策,培养民主法制观念、爱国意识和国家安全统一意识。进一步在执法人员中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牢固树立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的理念。

(二)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运管稽征行业改革与发展的中心工作,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

深入学习宣传运管、稽征行业法律法规和规章以及与行业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积极扩大运管、稽征方面法律法规规章的社会影响力,增强群众遵守运管、稽征法律法规规章的自觉性;在行业从业人员中倡导诚实守信的经营信念,引导其正确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利,自觉履行法定义务,鼓励支持其依法经营、依法管理、自主创新。

深入学习宣传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以促进社会全面发展作为普法教育的目标之一,切实加强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让群众知晓交通法律所赋予的权利,提升法律的权威和感召力。

深入学习宣传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反腐倡廉的宣传教育,增强干部职工“执政为民、执法为民”的意识;在行业内开展以“学法律、讲权利、讲义务、讲责任”为主要内容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深入宣传《条例》,引导全系统干部职工和从业人员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依法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依法解决矛盾和纠纷,依法维权,自觉用法律规范行为,形成崇尚法律、遵守法律、依法办事的社会风尚。

(三)坚持普法与法治实践相结合,大力开展依法治理工作。

认真贯彻落实《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建设“法治浙江”的决定》和《中共*市委关于加强法治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促进依法行政、依法管理。要完善行业依法行政体制和机制,健全依法行政制度,严格依法行政程序,强化行政行为监督。完善权力阳光运行机制,深化政务公开,推动机关作风建设。要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行政执法公示制和行政执法过错追究制,建立和完善行政执法质量考核评议制度。要围绕群众特别关注的社会重点难点问题,深入开展专项治理活动,对行业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政策法规方面的研究,提出新思路、新对策。

(四)大力推进法制宣传教育进机关、进单位、进基层,掀起学法用法的热潮。

开展“运管、稽征法律进机关”活动,提高运管、稽征行业依法管理和服务社会的水平。处属各单位(部门)要把相关的法律法规作为学习的重要内容,做到有计划、有安排、有落实、有检查。充分利用图书室、网络、学习日、全员培训等载体,为干部职工学法提供条件。要面向社会积极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把法制宣传教育融入管理和服务全过程。

开展“运管、稽征法律进单位”活动,促进法治化管理。处属各单位(部门)要切实履行法制宣传责任,结合工作实际,利用各种阵地和资源,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制宣传教育和法律咨询和服务活动。

开展“运管、稽征法律进基层”活动,使运管、稽征法律法规深入人心。做好面向社会、面向公众、面向基层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使运管、稽征法律法规和规章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增强人民群众对交通法律法规知识的了解,增进全社会对运管、稽征依法治理工作的认同感。

三、普法对象和要求

本处“*”普法教育的对象是全市运管、稽征系统的全体干部职工和所有行业从业人员。重点是要加强对股站级以上领导干部、执法人员和工作人员的法制宣传教育。

(一)全体干部职工和行业从业人员要积极参加专业法制宣传教育活动,认真学习宪法和国家基本法律知识,如《宪法》、《民法通则》、《合同法》、《劳动法》等,学习并掌握专业法律法规及与本职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切实做到学法、知法、守法、用法、护法。

(二)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法。要深入学习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理论,牢固树立在宪法和法律规范内活动的观念,树立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观念,树立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观念,增强自身法制观念和法律素养,提高自身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自觉性和能力,实现领导方式和管理方式的转变。要大力推进领导干部法制教育制度化、规范化,继续完善和落实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法、领导干部法制讲座、法律知识年度考试考核、重大事项决策前的法律咨询论证等制度,并把学习和掌握法律知识的情况作为领导干部年度考核和任用考察时的重要内容。

(三)行政执法人员和工作人员要认真学习治理商业贿赂、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有关的法律法规,熟练掌握与本职工作相关的行政执法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浙江省道路运输管理条例》等,树立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的观念,提高依法行使公共权力的能力,做到严格执法、公正执法、规范执法、文明执法、人性执法、温情执法,确保国家法律的正确实施。杜绝执法不严、执法不公、粗暴执法、以罚代管等现象,树立运管、稽征队伍良好形象。

(四)从业人员要重点学习和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与生产经营密切相关的质量、劳动和社会保障、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及节能等方面的法律法规知识,培养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诚信守法、依法经营、依法办事的观念,强化依法治企理念,提高规范劳动用工制度、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意识,增强依法经营管理水平,自觉维护良好的道路运输市场秩序。

四、工作步骤和安排

“*”普法规划从20*年开始实施,到2010年结束,分三个阶段进行。

宣传发动阶段20*(20*年9月-12月):各单位要根据本规划,结合实际,制定普法教育第五个五年规划,及时报市处普法办备案;做好规划实施的宣传、发动工作,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

组织实施阶段20*-2010(20*年下半年至2010年):各单位要根据本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和要求,结合各自实际,制定年度工作计划,突出年度工作重点,做到部署及时、措施有效、指导有力、督促到位,确保“*”普法规划任务的贯彻落实。各单位要在每年1月底前将上年度普法工作总结和本年度普法工作计划报市处普法办备案。同时要适时开展普法检查活动,注意发现和总结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好典型,市处将组织进行经验交流。

检查验收阶段(2010年下半年):各单位(部门)要配合市处,认真做好20*年市局中期检查的各项准备工作;配合市处做好2010年上半年“*”普法规划实施情况的自查工作,配合各级普法依法治理主管机关做好考核、总结和验收工作。

五、组织领导和保障

各单位(部门)要从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高度,提高对做好“*”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切实加强领导,把普法工作作为“三个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本单位(部门)年度整体工作考核内容,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保障“*”普法规划落到实处。

(一)建立健全普法组织机构,完善普法运行机制。市处成立“*”普法教育领导小组,组织实施本规划;下设办公室(设在组宣人事科),由稽查法制科协助做好普法日常工作。各单位成立相应的“*”普法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领导、组织实施本单位的普法教育工作,并及时将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的组成情况报市处普法办备案。

(二)落实法制宣传教育经费保障。各单位要安排、落实相应的法制宣传教育专项经费,保证普法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建立法制宣传教育奖惩激励机制。逐步建立法制宣传教育评议考核机制,完善评议考核指标体系;建立健全监督与激励机制,开展规划实施的年度和阶段性考核、表彰奖励工作。

(四)加强法制宣传教育队伍建设。着力培养系统内部与工作相适应的专(兼)职人员;建立健全系统内以普法联络员、法制宣传志愿者为主体的法律咨询队伍;增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者的政治、法律素质和业务能力;注重培养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骨干,发现并及时推广在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

依法执业相关管理制度篇9

(中共铜陵市委党校,安徽铜陵244000)

[摘要]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机构的法律地位和机构性质还没有统一,造成了城管执法在各地的差异化状态。城管执法存在理论上的困惑、立法相对滞后,执法体制不顺等困境。必须明确城管法律授权以此消除理论困惑;严格依照法律程序办事并建立监督制度;提高执法队伍素质,树立综合执法形象。

关键词]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困境;路径

[Doi]10.13939/j.cnki.zgsc.2015.04.062

随着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城市管理执法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更体现了当地政府对于城市管理和城市建设的理念和态度,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是行政机关规范城市秩序的有效措施,却也是城市管理中的焦点和难点。我国自1997年启动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改革以来,其在实践中引发的问题从未间断过。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引发的大量尖锐矛盾,特别是近十多年来,发生的一些严重群体性事件,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对构建和谐社会产生了极其不利的影响。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是解决原来的多层交叉执法、执法扰民的一个主要途径,更重要的是文明科学的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所体现出来的法治理念对广大人民影响深远,对建设法治国家意义重大。因此,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中指出:要“理顺城管执法体制,提高执法和服务水平”。

1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面临的困境

1.1城管执法依据在理论上的困惑

国家在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以前,通过法律规定已经将某方面的行政处罚的职权配置给相应的行政职能部门或直属机构,依照行政法治原则,这些相应的行政职能部门,必须履行。而出现了行政综合执法部门以后,这些被法律赋予行使某些方面的行政处罚权的行政职能机关或直属机构却不准行使,而由行政综合执法主体行使,这就导致了有法可依的行政主体不能依法行政,行政综合执法主体无法可依的局面。

行政主体的职权既是不可分的,又是不可以随意转让的,但是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则是对传统行政法学原理中职权不可转让的一个挑战。城管行使其他多个行政机关的处罚权,是把其他若干行政机关的行政处罚权进行集合,交由城管进行行使。那么,城管与其他机关则存在着职权转让关系。我国法律明文规定行政主体的职权转让必须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范围及程序进行转让。但是,城管与其他机关就行政处罚权的转让却并没有如此体现。

1.2立法相对滞后

一是执法依据不充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十六条仅是开展相对综合执法的唯一的法律依据,此规定仅从法律上明确了综合执法机构执法主体资格。就全国来说,综合行政执法缺乏统一的规范性法律。对这制度的调整规则多是政策性文件,比如国务院法制办的有关复函。一些地方所立综合行政执法的规定非常分散,从实践中看,直接赋予综合执法机构执法主体资格的情况有两种,一种是省市人民政府在关于所辖市实行综合执法试点方案的批复中赋予,另一种是省市人大制定地方性法规明确赋予。现在的问题是,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领域需要集中起来进行行政处罚的领域一般都有一个法律、法规对职能机关的权利行使做出规定,这些法律、法规从效力上高于政府规范性文件和地方性法规,而一些法律、法规、规章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冲突,往往出现相同层级的规范互相抵触的情形。从内容上与《行政处罚法》发生明显法律冲突。这使得城市综合执法机构的执法依据显得不充分。

二是执法边界不清晰、随意性大。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范围不统一。依据国务院文件精神,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主要包括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城市规划管理、城市绿化管理、市政管理、环境保护管理、工商行政管理、公安、交通和城市其他方面的八个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行政执法职能。根据上述规定,除少数地方作了少于七方面的限制性规定外,大多数都作了扩张性规定。

三是法律操作困难。在以往立法过程中,多以“条条”立法为主,至今尚未有一部城市管理综合性的法规,所以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是执行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法规中的部分条文。在执法中,法律操作性的问题日益突出,有些法律法规制定的过于原则,不够具体,在执行过程中,难以掌握,难以操作。有些法律法规虽然规定了许多禁止性的行为,但未明确处罚的方式和额度;有的违法行为,却没有执法依据,在实施综合执法过程中,对一些违章行为的处罚虽然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但常常缺乏执法过程中的强制、执行、调查取证等手段。虽然法律也赋予了综合执法一定的强制措施,但这些强制措施都缺乏可操作性的程序规定。再者,实施强制措施所依据的程序大多是部门自行规定的程序,权威性不足,难以经受诉讼中的论辩。如果申请法院强制执行,程序如何运行,也没有具体的规定,即便可行,则大量的执行案件,法院也会不堪重负。“重实体,轻程序”可以说是我国行政执法部门的一个传统,在行政执法中,程序违法是执法机关最为常见的一种违法,同时,因为程序的违法性,往往在执法效率上达不到要求,浪费行政成本不说,还会使相对人的利益受到损害,这在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也同样有所体现。

1.3执法体制不顺

第一,执法体制问题。目前试点城市都设立了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机构承担综合执法职能。其机构名称、性质、体制诸多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并带来诸多问题。具体表现:一是机构名称不规范。具体称谓有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支队,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支队等。二是机构设置体系各异。

第二,关于综合执法部门与业务主管部门关系问题。综合执法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将制定政策、审查审批等职能与监督检查、实施处罚等职能相对分开,改变政府部门既管审批又管监督的体制。将监督处罚职能与技术检验职能相对分开,改变行政执法机构既管查处又管检验的体制。其主要目的是规范行政行为和权力运作方式,解决“裁判员与裁判委员会分开”问题。由于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配套制度没有及时跟进,在实践中造成综合执法部门与业务主管部门产生诸多矛盾。一是工作衔接不到位。业务主管部门没有了监督检查权,加之与综合执法部门信息共享渠道不畅,所做的一些行政许可事项往往与实际情况脱节。二是多头审批与综合执法有矛盾。城市管理本是一个有机整体,规划、建筑、市容、环保等方面的审批事项亦应有机协调。执法综合后,审批没有相应综合,管理工作效率没有从根本上提高。三是综合执法部门的业务指导关系不顺。综合执法机构直接隶属于政府,与业务主管部门是平级关系。城市管理大部分执法依据都是由业务主管部门拟定的,行业主管部门在执法上更有经验,这种经验从体制上无法对综合执法部门产生作用。四是检验、检测机构与综合执法机构配合不顺。检验、检测机构目前大多仍隶属于各业务主管部门,由于体制上原因与综合执法部门业务衔接不顺。五是综合执法缺乏有效监督。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是一种典型的集权主义体制,上级对下级负有重要的指导、管理、监督的责任。综合执法机构没有条条上的监督机构,不利于执法行为的规范。

第三,执法队伍建设问题。城管综合执法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对执法者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它要求执法者不仅具有完备的法律知识和意识,还必须具备丰富的社会经验以及系统的知识结构。只有如此,才能保证依法治理的顺利开展。国办发[2000]63号文件明确指出:“为了进一步推行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试点城市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应当作为本级政府的一个行政机关,不得作为政府一个部门内设机构或下设机构。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的执法人员必须是公务员。行政处罚权相对集中后,有关部门不得再行使已统一由一个行政机关行使的行政处罚权;仍然行使的,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一律无效。”很显然,从国办发文件可以看出,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的执法人员必须是公务员。然而,各地都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设置,有的是行政编制,有的是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编制,有的是自收自支的事业编制。即使是实行行政编制或“参公管理”的地方,由于执法人员数量的严重不足,大多聘用了大量临时工性质的“协管员”,有的地方协管员的数量甚至两倍于正式在编人员。现实中,我国很多地区的城市管理执法人员由于缺乏法律知识,法制观念不够强,在执法过程中,难以熟练应用相关程序,甚至执法方式简单粗暴。执法队伍的能力不能适应执法任务的需要,导致执法主体与执法对象之间的暴力冲突多发;执法违法现象时有发生。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人员数量不足。许多城市在执法队伍组建时期是按总人口的一定比例确定编制的,但近年来城市规划区面积和城市总人口均大幅度增加,特别在一些大城市,流动人口增加的幅度更大。但执法队伍的编制却难以增加,执法任务重与执法人员少的矛盾已经比较普遍。二是执法任务过于繁杂。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所涉及的法律法规及规章虽然在不同的城市多寡不一,但少的也有十几部,多的达到几十部,要让执法人员对如此众多的法律规定都做到熟知,客观上很难实现。

2走出城管执法困境的路径

2.1明确城管法律授权以此消除理论困惑

完善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必须先在法律上下功夫。由于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具有对行政机关的职权进行调整的性质,那么就涉及了对法律的规定进行了调整。因此,对于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法律依据问题,不能仅仅由国务院法制办以复函的方式进行操作,这样无论在内容上还是程序上都存在一些不妥之处。因此,国务院法制办应当推动全国人大进行专门立法,至少应做出相应的法律解释,以消除人们对推行相对集中处罚权的法律依据的疑问。实施行政处罚的主体必须有相关法定的授权或者合法的授权,委托赋予其行政处罚权。全国人大关于城管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专门法律或者法律解释应当重点针对城管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涉及的不同层面的法律法规,并对其效力问题作出明确规定。只有明确了城管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机关的法律依据,消除了法律依据在理论上的困惑,那么,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改革才能

得到进一步的推广。

2.2严格依照法律程序办事并建立监督制度

执法程序是限制随意执法的前提,是规制随意执法的重要手段,执法程序一旦设定并法律化后,作为城管执法主体必须遵循程序的规定,按程序规定的方式,方法和步骤去作为。另外,作为被执法对象可以依该程序确定城管执法主体执法程序的合法性,以有利于更有效地,更及时地维护自身合法利益不受侵犯。同时,也有效地监督了执法主体的主观随意性,限制了权力的任意扩张。因此,城管执法机构必须严格按照《行政处罚法》所规定的程序进行执法,依法办事,同等对待,防止在程序问题上进行“偷工减料”。只有如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利益才不会因为执法机关程序的违法而受损害,减少相对人的对立情绪。

2.3提高执法队伍素质

民以吏为师,身不正而令不从。城管执法队员是城市的管理者,体现着城市文明形象,因此必须严格队伍建设,加强执法队伍的思想政治和作风建设,教育和引导执法人员牢固树立责任意识,奉献意识,法制意识,服务意识,保证执法队伍适应不断变化的新情况,适应多方面的工作要求,真正做到依法行政,文明执法。根据国办发63文件的精神,执法人员必须严格按照公务员的标准和程序,采取考试,考核后择优录用,列入国家公务员管理。对现有执法人员加强执法业务培训,完善培训制度,对不合格人员实行无条件淘汰制,确保队伍质量不断提升。以廉政建设为中心,强化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执法人员的政治素质;加强监督,从源头上防治腐败;通过建立行政执法责任制,规范执法行为,夯实执法基础;文明执法,强化服务意识,树立综合执法形象。

参考文献:

[1]梁彩虹.行政争议法律援助——城管[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

[2]姚爱国.论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D].苏州:苏州大学,2004.

[3]姜明安.行政执法的功能与作用[J].湖南社会科学,2004(1).

[4]张水海.行政处罚法实务指导[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

依法执业相关管理制度篇10

一、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执政为民,忠实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提高行政管理效能,降低管理成本,创新管理方式,增强管理透明度,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创建法治政府,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实现“富民兴足”的宏伟目标。

(二)工作目标。我县的行政管理体制与市场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适应;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基本理顺;政府职能“错位”、“缺位”等问题有效解决;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的行政决策机制和制度基本完善;高效、便捷的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的机制基本形成;行政行为不断规范,政府的服务意识、信用意识、责任意识不断强化;各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观念明显增强,依法行政水平整体提高,法治政府的构架初步形成。

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

(三)基本原则。依法行政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的有机统一;维护宪法权威,确保法制统一和政令畅通;坚持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与我县的实际相结合,因地制宜,积极稳妥。

(四)基本要求。按照“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一致”的要求,从“公开、规范、服务、信用、责任”五个方面入手,大力创建法治政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

三、创新管理体制,转变政府职能

(五)转变政府职能,理顺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按照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定位,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实行政府公共管理职能与政府履行出资人职能相分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对行业组织和中介机构的引导、培育和规范。凡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能够自主解决的,市场竞争机制能够调节的,行业组织或者中介机构通过自律能够解决的事项,除法律另有规定的外,行政机关不得通过行政管理去解决。进一步破除行政性垄断和行业性垄断,打破部门保护和地区封锁,基本形成统一、开放、有序的市场体系。

(六)深化政府机构改革,进一步优化行政管理体制。按照精简、统一、效能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原则,继续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完善机构设置,理顺职能分工,着力解决矛盾比较突出的职能交叉问题,严格控制机构编制。积极推进政府职责、机构和编制的法定化。合理界定乡镇职能,精简机构和减少财政供养人员。按照“逐步下放管理权限、下移管理重心”的总体要求,改革上下级机构简单对应设置的体制,进一步合理划分各级政府、各个管理层次的事权,依法规范行政机关对事业单位的授权行为。

(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进一步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制定监督检查从事行政许可事项活动的规定、行政许可补偿规定等配套制度;进一步减少许可审批项目,改革许可审批方式,规范许可审批行为;探索完善行政审批服务中心的功能;积极探索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的试点工作。

(八)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推进政务信息公开。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大力度推进政府上网工程建设,加快建立和完善政府政务公开网站,提升电子政务水平,逐步扩大网上审批、查询、咨询、投诉等服务项目的范围,逐步实现政务信息传递、交换、处理的电子化。按照“统筹规划,突出重点,稳步实施”的方针,健全政务公开的组织机构,加大政务公开力度,加快政务公开信息目录管理和备案制度、政务公开评议制度、政务公开考核制度和政务公开责任追究制度等配套制度建设。

(九)加快推进政府信用建设。按照“以政府信用为先导,企业信用为重点,个人信用为基础”的工作思路,全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从决策、执行、监督、服务和商务五个方面全面加强政府信用建设,切实提高政府公信力;制定公务员信用管理规定,加强公务员信用教育和管理。通过五年的努力,使我县政府信用建设的配套制度基本完善,企业信用体系的框架基本建成,个人信用体系的基础基本建立。

(十)完善财政保障机制。进一步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促进预算管理的规范化和公开化。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在保证法定支出的同时,进一步提高社会公共需要的保障能力。逐步完善各级政府财权与事权的协调统一。继续清理和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凡能纳入财政预算内管理的都要纳入预算内管理。对预算外资金严格按照“收支两条线”管理。预算单位不得私自开立银行账户,不得私设任何形式的“小金库”。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必须全部上缴财政,严禁以各种形式返还。到2009年,基本健全财政绩效评价体系。

(十一)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明确政府、单位和个人的社会保障责任,加快建立独立于企事业单位、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覆盖面。积极推行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妥善解决城镇化进程中社会保障政策的适用和衔接问题,探索农民土地收益权向城镇社会保障的转换机制。建立健全以灾害救助、社会救济和社会互助为核心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全面建立农村特困户生活救助保障制度,逐步推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积极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加快社会慈善事业发展,完善社会福利制度。

(十二)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按照“统一指挥、依法管理、快速反应,完善体系、提高能力,改善条件、保障运行”的原则,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进一步健全公共管理机制,健全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及社会安全等方面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机制。健全监测、预测、预报、预警和快速反应系统,加强专业救灾抢险队伍建设,健全救灾物资储备制度,搞好培训和预案演练,提高政府应急体系建设和管理水平。

(十三)健全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的机制。积极探索预防和解决社会矛盾的新方法、新机制,大力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建立健全相应的制度,落实相关工作措施。充分发挥调解化解矛盾的功能,进一步完善人民调解制度。对依法应当由行政机关调处的民事纠纷,行政机关应当按照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对各类民事纠纷进行调解。认真贯彻实施国务院《条例》、《**市听证暂行办法》、《大足县处理群众来信来访工作办法〈试行〉》,建立健全听证制度。逐步推行事项终结制。保证渠道畅通,切实解决人民群众通过举报反映的问题,切实保障人、举报人的权利和人身安全。积极引导市场主体运用仲裁方式解决纠纷,充分发挥仲裁解决经济纠纷、维护社会稳定的职能。

四、坚持科学发展观,提高制度建设质量

(十四)完善行政决策机制。进一步规范政府决策行为,提高决策透明度,强化决策责任,提高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法决策水平。制定《大足县政府重大决策程序规定》,明确政府重大事项的决策程序,合理划分决策权限;不断完善决策公示制度、决策专家咨询制度、决策听证制度、决策评估制度、决策追责制度;通过五年的努力,基本健全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行政决策机制。

(十五)加强对规范性文件的制定、监督和管理。进一步贯彻落实《大足县行政机关规范性文件审查登记办法》,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制定规范性文件,凡未经法制机构进行合法性审核的规范性文件,一律不得;未经公开的规范性文件,一律不得执行;备案受理机关对受理的规范性文件应当做到有备必审、有错必纠。县政府法制机构应当配备专职人员,从事规范性文件的审核和备案审查工作。

(**)完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清理制度。建立规章、规范性文件评估制度,由实施机关定期对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并将评估意见报告制定机关。建立实施新颁布的规范性文件执行情况报告制度,凡新颁布的规范性文件执行一年后,执行机关应当向县政府法制机构报告执行情况。五年内,对规章、规范性文件至少清理一次,适时对规章、规范性文件进行修改和废止。

五、改善行政执法,提高行政执法水平

(十七)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按照行政执法与经济利益脱钩、与责任挂钩的原则,加快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按照制定政策职能与监督处罚职能相对分开、监督处罚职能与技术检验职能相对分开和精简、统一、效能原则,积极稳妥推进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试点工作。减少行政执法层次,适当下移执法重心。完善行政执法机关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

(十八)创新行政执法机制。基本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进一步探索完善城市管理和市场监管的执法联动机制。研究制定行政执法绩效评估和奖惩办法。探索行政处罚告诫制,注重行政执法中的教育和引导功能。严格公平执法,不得因行政管理相对人和利害关系人的身份不同而有所区别。探索建立责任化、人性化、联动化的行政执法机制。

(十九)建立健全行政执法相关制度。建立健全行政执法协调制度,加强行政执法部门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完善行政执法人员资格培训和行政执法证件管理制度。健全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审查和公告制度以及行政执法案卷评审制度。

六、完善行政监督机制,强化对行政行为的监督

(二十)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各级政府要自觉接受同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主席团)的监督,向其汇报工作、接受质询,依法向有关人大常委会(主席团)备案政府规章、规范性文件;自觉接受政协的民主监督,虚心听取其对政府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二十一)自觉接受人民法院的司法监督。各级各部门要自觉接受人民法院依照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对行政机关实施的监督。对人民法院受理的行政案件,行政机关应当积极出庭应诉、答辩。对重大行政案件,行政机关主要负责人要亲自出庭应诉。对人民法院依法作出的生效的行政决定和裁定,行政机关应当自觉履行。

(二十二)创新层级监督机制。实施依法行政年度报告制度。各街镇乡人民政府(办事处)、县政府各部门每年应定期向县人民政府报告依法行政工作的推进情况。

(二十三)加强行政复议工作。按照“创新体制、探索规律、讲究策略、保证质量”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行政复议工作。切实加强行政复议机构建设,改善办公条件,保障行政复议工作的人员经费落实。完善行政复议工作制度,特别是行政复议责任追究制度。进一步提高办理行政复议案件的质量和效率,力争做到按期办结、不出错案。

(二十四)加强专门监督。监察、审计等专门监督机关要与检察机关密切配合,及时通报情况,形成监督合力。各行政机关要积极配合监察、审计等专门监督机关的工作,自觉接受并执行监察、审计等专门监督机关的监督决定,拒不履行监督决定的,要依法追究有关机关和责任人员的法律责任。

(二十五)强化社会监督。各街镇乡人民政府(办事处)、县府各部门要依法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行政行为实施监督的权利,拓宽监督渠道,完善监督机制,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实施监督创造条件。完善群众举报违法行为的制度。高度重视新闻舆论监督,对新闻媒体反映的问题要认真调查、核实,并依法及时作出处理。

七、加强学习,提高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能力

(二**)增强依法行政观念。各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要自觉转变行政理念,不断增强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养,养成依法办事的习惯。要尊重法律,遵守法律,善于运用法律管理经济社会事务。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二十七)提高依法行政能力。探索完善领导干部任职前法律知识考试制度和领导干部学法制度,定期或者不定期对领导干部进行依法行政知识培训。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和掌握宪法、行政复议法、行政许可法等法律法规,以及《纲要》和本规划,不断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

(二十八)建立依法行政情况考核制度。把依法行政情况作为考核各级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重要内容,完善考核制度。制定行政机关依法行政考核标准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考核办法,组织开展依法行政年度考评工作。

(二十九)建立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学法制度。采取自学与集中培训相结合、以自学为主的方式,组织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学习通用法律知识以及与本职工作有关的专门法律知识。

八、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保障措施

(三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街镇乡人民政府(办事处)和县府各部门要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高度,充分认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要建立健全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组织机制,加强对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领导,一级抓一级,逐级抓落实。各街镇乡人民政府(办事处)和县府各部门的行政首长是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承担领导责任。

(三十一)明确责任,狠抓落实。各街镇乡人民政府(办事处)和县府各部门要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制定具体办法和配套措施,确定不同阶段的重点,分解工作任务,明确责任单位,确保将本规划落到实处。要加强对贯彻本规划情况的监督检查,对贯彻落实不力的,要予以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