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的标志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0:02:08

非遗文化的标志篇1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地理标志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地理标志保护模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各民族文明的瑰宝,是世界人民文化的摇篮。而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非物质文化璀璨夺目。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中,很多优秀的文化遭到了破坏,文化出现断层甚至消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是维护世界文化遗产多样性的重要举措,更体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者创造性劳动的尊重,”乃至于人权的尊重。

国际社会现有的保护模式有:以法国、南欧诸国为代表的地理标志保护模式;以美国、澳大利亚为代表的商标法保护模式。而在我国,这两种模式并存,分别有不同的主管部门予以实施。商标法保护模式和地理标志保护模式在我国一并使用。由于商标法和地理标志本身存在冲突,所以两种模式也必然时常会发生冲突。

地理标志保护模式主要是地理标志的商标法保护和专门法保护。商标法保护主要是集体商标和证明商标,而专门法主要是指《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地理标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都具有地域性。由于地理标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诸多的契合之处,因此地理标志保护模式更适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二、地理标志保护模式中的经济学

(一)比较优势

中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地理标志资源十分丰富,这为地理标志保护模式提供了天然的优势,天赋异禀。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地理标志具有比较优势。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有多种选择的情况下,机会成本是必须要考虑的,而具有比较优势的地理标志保护的机会成本显然较低。由于中国的地理标志资源丰富,地理标志保护模式的优势是天然的。

(二)经济人与利益最大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的目的除了保护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人类的创造力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一些经济人受利益之驱动,而萌生的保护之念。近些年国际国内的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争充分说明了这一点。随着人们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去各地旅游已经非常普遍,而那些文化故居、民俗民风成了现代人向往之地。由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的旅游收益颇丰,为了这些经济利益,各经济人不乏保护之策。一些选择了商标权的保护方式,一些选择了地理标志的保护模式。不管是哪一种模式,经济人都希望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四)激励机制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例如近期埃及动乱中,一些文物受到破坏,也会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到破坏。所以激励机制在保护中也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政府机构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采用一些激励机制来引导大众,这样可以更好地保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尊重历史,要防止一些人或者机构为了一己私利,歪曲历史甚至篡改历史。必要的激励机制对于做好这一点是起一定的作用的。

(五)社会福利学

知识产权的保护都是有益于产权所有者的,甚至只利于产权所有者。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仅是有益于它的所有者,更加有益于社会大众。在经济学中,社会福利学是一门专门的学科。经济人在实现自己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也会给整个社会带来一定的福利,使得社会更好地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文化财富,是人类文明的象征之一,地理标志保护模式能够更好地保护它,也当然可以给社会带来更多的福利。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与帕累托最优原则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各国依据自己的基本国情,选择了不同的保护模式。在我国目前有两种保护模式并存:商标权与地理标志。除了这两种模式,还有许多其他的模式可以选择。但是怎样选择,依据什么,其实它涉及到到了经济学中的帕累托最优原则。“帕累托最优”指的是资源配置的一种状态。在不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情况下,而不可能再使某些人的处境变好,这就是帕累托最优。而与之对应的“帕累托改进”是指一种变化,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使得至少一个人变得更好。

法律是人们行使权利和义务的分配原则和规范,在立法的过程中遵循帕累托最优原则,可以有效地分配权利义务,处理好国家和人民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知识产权法中一项重要的保护客体,在保护它的模式选择上也应该遵循帕累托最优原则。保护它的模式有很多,可以选择公权保护立法,也可以选择私法保护,而私法中又有诸多模式可以选择,比如专利权、著作权、商标权、地理标志等等。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公权保护立法,而私法又是两种模式并存的局面,有时还会发生冲突。所以,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模式的选择上还存在着帕累托改进。

在没有公法可依的私法保护模式下,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并没有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先不考虑没有公权立法的情况,但看先存的保护模式,就会发现需要改进的地方。地理标志和商标权二者本身在规定上就有冲突的地方,当二者冲突时如何解决,中国的法律还不完善。比如在tRipS协议中规定,地理标志的优先权对善意取得的商标权采取避让方式,其中关于二者冲突的解决值得探讨。但是里斯本协定中的规定有所不同,或者说更为合理。它规定某地理标志受保护后,与之相抵触的商标权应在两年内予以撤销,这其中的两年偏食二者可以共存的状态。在两年后则将全力优先配置给了地理标志,这样就优化了资源配置。我国的《商标法》应该吸收这一优点,作一些修改,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除去二者的冲突,单看商标保护模式,也会发现有很多不足之处。首先,普通商标保护不能很好地排除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域外的注册和区域内的个人注册;其次,如果区域内的个人注册商标以后,区域内的其他人无法擅自使用,这是不公平不合理的做法。最后,不是所的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都能申请注册商标,商标法规定的商品分类表不能涵盖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对于商标法中的地理标志的保护――集体商标和证明商标注册,属于地理标志保护模式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申请集体商标或证明商标比较合适,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要是服务类,商标法中的地理标志保护主要是保护农产品等物质上,还没有扩展到服务类,相关部门还没有引起重视。

当然,地理标志保护模式虽然是最适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是有待完善的。例如,作为地理标志专门法保护制度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其中的异议制度相对于欧洲国家的制度来说,过于简单,可操作性较弱。而且该规定中并没有设定撤销制度,这不利于审核批准工作的纠正等等。

因此,按照我国现有的保护模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还存在帕累托改进,唯有通过改进才能达到帕累托最优。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000)

参考文献:

[1]《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10-04/2010-08

[2]肖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理标志保护模式》,《百家言》2006-06

[3]何小平,《论我国地理标志专门法保护制度》,《法学杂志》2007-06

[4]吴汉东,《知识产权基本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非遗文化的标志篇2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商业标记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传统商业标记介绍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在千百万年发展进程中积累形成的珍贵资源,它无形但却胜似有形,是人类的无价财富。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相关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而商业标记是指在工商业领域中的具有表示商品来源、质量功能的标记,诸如商标、商号、地理标志、国原产地名称、质量标记等。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的第二条第八款中规定:商品商标、服务商标、商号、及其他商业标记有关的权利应纳入知识产权范畴。公约中规定“不得作任何保留”。中国作为此公约的成员国已经接受了上述的规定。也就是说,如果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一定的商业价值,并且在其传承的过程中产生了相应了传统的商业标记,则其这种传统商业标记应该享有知识产权并受到国家法律法规的保护。那么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对于此种情形的保护又是怎样的?

二、我国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业标记的保护现状

我国的传统商业标记主要是一些名称、符号、标志。这些传统商业标记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和显著性,并且有比较强的可识别特性,基本上符合商标权法律制度的保护条件。因此,我国通常是通过商标权法律制度。尽管我国现行商标法及相关法律规范中并没有明确规定对传统商业标记的保护问题,但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对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文学、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传承、传播等措施予以保护。”①并且在实践中,我国早己存在将传统商业标记纳入商标法保护的做法。例如:景德镇陶瓷协会为具有景德镇特色的日用瓷、陈设艺术瓷等新产品注册了“景德镇”陶瓷证明商标。北京“同仁堂”也被列入了2006年国务院公布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上事例说明,我国在实践中已经通过商标权法律制度对传统的商业标记给予政策性的保护。

三、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商业标记保护中存在不足的分析

虽然商标权制度和一些法律法规对于保护传统商业标记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是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它的特殊性,在具体保护中仍然存在较多缺陷,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受保护的利益主体不明确。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进步中逐步形成,在后辈不断改进传承至今的,所以其受益的主体在很多情况下是不明确的,具有显著的不唯一性和群体性,在法律和制度的层次上很难判定究竟该保护谁的利益。因此,造成了传统商业标记在受法律法规保护时有很多的不确定性,不利于对其的保护。

(二)相应的权利使用不明确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商标则与普通商标存在很大的差异。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群体性和地域性特征,由于主体不够明确,其使用权、许可权、转让权等权力的行使会相对困难,传统商标在转让或授权许可的过程中不能够保证品质,反而不利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商业标记而言,其可使用的权利是亟待国家法律法规明确的。

四、如何解决现在保护措施中的不足

针对现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传统商业标记的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加以改善:

(一)区分受益主体的不同情况,确定传统商业标记的注册人。

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确定收益主非常重要,传统商业标记也是如此。若其主体明确,则可直接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局提出商标注册申请,一旦得到确认,在国家法律层面上这种传统的商标就有了国家强制力的保护;若其主体不明确,这种情况比较复杂,但是可以用地理标志制度为准来解决受益主体问题,从而确定商标的注册人,原因是地理标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地理标志是指“标示某种商品来源于某地区,该商品的特定质量、信誉或者其他特征,主要由该地区的自然因素或人文因素决定的标志。”②以地理标志制度为准解决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商业标志问题主要利用集体商标和证明商标。集体商标是指“以团体、协会或其他组织名义注册,供该组织成员在商事活动,中使用,以表明使用者在组织中成员资格的标志。”③证明商标是指“对某种商品或者服务具有监督能力的组织所控制,而由该组织以外的单位或者个人使用于其商品或者服务,用以证明该商品或者服务的原产地、原料、制造方法、质量或者其他特定品质的标志。”④从定义和相关规定来看,用证明商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商业标记,不仅能够表明此传统商业标记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来源和其特定的品质功能,也可以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被商业化的使用的同时时其实质内涵不会被扭曲,其形象不会被破坏。“用集体商标和证明商标来保护传统商业标记同样可以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并可以起到鼓励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投入商业用途使用相应传统商业标记的企业积极参与、发展社会经济的作用。”⑤

(二)用国家法律法规为后盾,明确细化传统商业标记使用中的权利

对于一个商标来说其权利不外乎使用权、标识权、许可权和转让权。因此明确传统商业标记的权利主要应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

1.确定相应传统商业标记的使用权和标识权。

由于传统商业标记通常是利用集体商标和证明商标来实现对其的保护的。对于证明商标,有权使用该商标的是经商标注册人也就是所有权者的同意或认证后,并且符合一定条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权利人。注册人可能其并不享有使用权,只享有商标所有权和管理权。而对于集体商标来说,有权使用商标的是该注册集体的内部成员,并且还必须遵守一定的商标使用的要求。

对于标识权来说,注册传统商标的区域内符合申请注册时所明确要求的任何单位、企业和个人都有权力在其生产的商品上,或在其提供的相应服务时标识集体商标或证明商标。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体商标和证明商标的作用只是标识了与特定内容的联系,起不到区分不同单位、企业和个人生产的商品或提供服务之间的差别,因此不同的个体在标注相应的集体商标或者证明商标的同时必须要标注上自己单独的注册商标,以示区别。

2.明确传统商业标记的许可权和转让权。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群体性和地域性,并且种类之间的差异甚大。对于一些地域性、群体性非常明显传统商业标记而言,其许可权和转让权是需要谨慎行使的,像江苏无锡宜兴市的宜兴紫砂陶制品,其制作原材料是宜兴独有的一种澄泥,若授权许可或者转让给其他地区生产,则会大大降低紫砂陶器的品质,彻底毁坏了紫砂陶艺的口碑。

而那些没有很强地域性和群体性特征的传统商业标记则可以跟普通的商业标记一样进行转让或者许可使用。但是如果获得使用权的单位、企业和个人在使用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商业标记时,不论出于何种原因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象、品质、口碑等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应在法律的框架内,通过适当的法律程序,剥夺其使用该传统商业标记的使用权。达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商业标记的目的。

注释: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一章第三条。

②《商标法》,第十六条第三款。

非遗文化的标志篇3

关键词:地理标志;特产;保护;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中图分类号:F327.8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0439-8114(2014)08-1980-05

GeographicalindicationprotectionoftheenshiSpecialtyinthewulingmountainareas

LiUZhi-yang,SUnZhi-guo

(CentreforCulturalStudiesonSouthernHubeiprovince,Hubei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Xianning437100,Hubei,China)

abstract:thereare20kindsofnationalproductofgeographicalindications,14nationalgeographicalindicationtrademarks,6kindsofagriculturalproductswithnationalgeographicalindicationsintheenshitujiaandmiaoautonomousprefecture.themainproblemswereanalyzed.Someadvicesandmeasuresforprotectinggeographicalindicationsandintellectualpropertiesinenshiprefecturewereputforward.

Keywords:geographicalindications;specialty;protection;enshiautonomousprefecture

地理标志是世界贸易组织(wto)《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协议)规定的7种独立的知识产权之一,为多哈回合知识产权谈判的三大议题之一[1-3],是当今世界知识产权保护普遍关注的一大热点。地理标志保护制度源于法国,有100多年的历史[4],但其在中国是一种新型知识产权制度,实施时间不久,始于1995年。这种新型知识产权主要是针对名优特产(农产品、酒类、食品、工艺品、纺织品等广义的特产),是农业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5],能构建“地理标志”区域公用品牌,从而带动特产产业集群发展[6,7],尤其适用于民族工艺品、民族传统医药等地理标志权的保护[8,9],从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因此,地理标志具有经济、社会、文化等综合价值[10-14]。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将武陵山片区等连片特困地区定为中国未来十年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并确定了新阶段扶贫方面特色优势产业的主要任务,专项扶贫中产业扶贫的思路,行业扶贫中发展特色产业的方法。2011年2月16日,湖北省率先启动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强调以大别山区、武陵山区、秦巴山区和幕阜山区为扶贫攻坚主战场。

如何利用tRipS协议中规定的地理标志知识产权等培养特产品牌[15],提升特产竞争力,是武陵山片区特产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问题,也是产业扶贫的重要问题。将武陵山片区特产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是农业扶贫的关键。因此,分析了武陵山片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简称恩施州)特产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保护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1恩施州特产地理标志保护现状

我国地理标志保护目前存在3个主要系统: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国家工商总局的地理标志商标注册和农业部的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

1.1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国家质检系统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始于1999年,1999-2005年称为原产地域产品。恩施州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0种,具体如表1所示。

1.2地理标志商标注册

国家工商总局的地理标志商标注册工作始于1995年,恩施州有国家地理标志商标14件,具体如表2所示。

1.3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

农业部的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工作开始不久,始于2008年。恩施州有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6种,具体如表3所示。

2恩施州地理标志保护存在的问题

2.1地理标志保护不全面

恩施州目前已实施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保护的特产还不到该州名优特产的10%,许多区域性特色名优农副产品与农副产品基地尚未实施地理标志保护。食用油、纺织品、饮料、调味品、花卉等特产尚未实现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水产品、调味品、花卉、纺织品、食用油、酒类、饮料、烟草等特产尚未注册国家工商总局的国家地理标志商标;饮料、水产品、烟草、棉麻、调味品、花卉等特产,尚未登记农业部的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恩施州的红茶、贝母、续断、窑归、百合、鱼腥草、天麻、首乌、竹节参、金银花、板栗、核桃、白果、薇菜、香菇、魔芋、茶油、烤烟、白肋烟、马头羊等名优特产,均未实施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保护。

2.2地理标志保护系统分工不明

由于行政体制分管问题,地理标志保护存在的3个主要系统。结果是同一特产不得不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同时又注册地理标志商标,还得登记农产品地理标志。在不同地理标志保护系统中,同一特产存在同物异名、同物地理标志保护范围有异等现象。如同一种桐油,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系统中称“金丝桐油”,而在地理标志商标注册中系统称“来凤金丝桐油”;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伍家台贡茶”保护范围为,宣恩县万寨乡伍家台村、板场村、马鞍山村,椒园镇香树林村、红岩卡村,晓关侗族乡小溪村、覃家村现辖行政区域,而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伍家台贡茶”保护范围则为,宣恩县万寨乡、晓关乡、椒园镇、珠山镇、长潭河乡、沙道沟镇。

2.3部分地理标志保护范围狭窄

我国藏毯地理标志保护范围为青海省现辖行政区域及自治区现辖行政区域;普洱茶的是云南省昆明市、楚雄州、玉溪市、红河州、文山州、普洱市、西双版纳州、大理州、保山市、德宏州、临沧市11个市州部分现辖行政区域,地理标志保护范围都较大。然而,恩施州地理标志的保护范围则一般不超过一个县域,有的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太小,只有一个乡镇。如板桥党参地理标志保护范围,仅为恩施市板桥镇现辖行政区域;超过一个县域的仅有恩施黄牛肉和恩施黑猪肉2种。

2.4相应的国家质量标准缺失

保护与利用地理标志这种无形知识产权,必须对其载体地理标志特产有严格的质量技术要求,制定相应的国家质量标准。恩施州国家地理标志(地理标志产品、地理标志商标、农产品地理标志)特产,只有地方质量标准,目前尚无相应的国家质量标准。

2.5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使用情况较差

为了维护地理标志的合法权益,可合法使用地理标志专用标志。我国3种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中国家质检总局的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使用最早、最好。截至2013年8月,国家质检总局共核准了4760家企业使用526种产品的“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专用标志使用企业数最多的10种地理标志产品依次为:武夷岩茶、盘锦大米、阳澄湖大闸蟹、龙井茶、安溪铁观音、浏阳花炮、洞庭(山)碧螺春茶、郫县豆瓣、龙口粉丝和五常大米,其使用企业数分别为255、212、180、172、129、124、112、104、101和92家。然而,恩施州“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使用情况较差(表4),20种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中,12种尚无企业使用,另8种的使用企业数均在1~13家,远不及武夷岩茶等的使用情况。

2.6缺少少数民族工艺美术品的地理标志保护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和国家工商总局的地理标志商标注册均适用于工艺品,但农业部的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则仅面向农业的初级产品。恩施州有土家族、苗族、侗族、白族等世居少数民族,具有丰富的少数民族工艺美术品资源,包括土家织锦、挑花、刺绣、制陶、印染、雕刻、编织等多种门类,但其地理标志保护尚处于空白状态。

2.7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的地理标志保护未受重视

《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传统医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的一大类。少数民族传统医药保存着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其相关产品具有地理标志人文因素特征。恩施州有土家医药、苗医药、侗医药等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相关药品(非农业初级产品)可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或地理标志商标注册,相关药材(农业初级产品)还可另外登记农产品地理标志。但目前该州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的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保护尚未受到重视。

2.8特产富硒地理标志自然因素特征不突出

恩施州硒资源极为丰富,分布广、含量高,居世界之首,2011年恩施市被国际人与动物微量元素大会(tema14)组委会授予“世界硒都”称号,恩施天然富硒农产品为世界70%以上缺硒地区带来了福音。产自富硒环境中的特产(尤其是农产品)常具富硒这种地理标志自然因素特征,而恩施州地理标志名称中含硒极少,仅1个国家地理标志商标(恩施富硒茶),完全没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与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显然,该州特产富硒地理标志自然因素特征在国家地理标志名称上未能得到很好的体现。

3恩施州地理标志保护对策

3.1推行“一县八品”的地理标志特产政策

大力推进恩施州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工作,实行一县(区、市)八种国家地理标志(地理标志产品、地理标志商标、农产品地理标志)政策。突破“一村一品”的老观念,尽量扩大地理标志保护范围,最好以一个或几个县(区、市)为范围,利用wto十分认同的地理标志制度,实现地理标志特产区域化、专业化,从而发展县域特色优势产业。

3.2深入研究名优特产的地理标志人文因素与自然因素特征

地理标志特产的特定质量、信誉或其他特征主要由该地区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决定,其中自然因素是指原产地的气候、土壤、水质、天然物种、特产立地农业地质背景等;人文因素是指原产地特有的产品生产工艺、流程、配方、生产历史、文化遗产等。恩施州可以借助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相关专家之力,深入研究名优特产的地理标志人文因素(尤其是文化遗产)与自然因素(尤其是特产立地农业地质背景)特征,做好地理标志特产保护工作。

3.3构建地理标志区域公共品牌

构建地理标志区域公共品牌,需要加强跨县域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协作,打破行政区域限制,实现跨省域地理标志保护合作。还应该联合统一恩施州区域性名优特产地理标志名称,如恩施魔芋、恩施薇菜、恩施魔芋粉、恩施油茶、恩施竹笋、恩施银杏、恩施桐油、恩施乌桕油、恩施生漆、恩施西兰卡普等。

3.4建设地理标志特产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

大力推进恩施州地理标志特产标准化,制定各种地理标志特产的相应国家质量标准,通过实施各个环节的技术要求和操作规范,规范生产过程,开展全程质量控制,构建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大力推行地理标志管理、产品条形码制度,做到质量有标准、过程有规范、销售有标志、市场有监测,打好地理标志特产品牌发展的基础。大力开展恩施州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中药材Gap等认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加快发展绿色食品与有机农产品。

3.5坚持地理标志战略品牌

地理标志知识产权具有地域性、集团性和商品独特性,应该从地理标志申报、质量控制、专用标志使用、地理标志保护范围等方面,完善恩施州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保护系统。应充分利用地理标志品牌效应,鼓励与支持地理标志特产保护范围内的更多企业使用其相应的地理标志专用标志,并结合中华老字号认定、中国特产之乡命名、中国驰名商标认定等,在统一质量标准的前提下对现有品牌进行整合,切实解决地理标志“多、乱、杂、弱、小、散”的现状,培养地理标志特产的区域公共品牌,推出一批影响大、效益好、辐射带动力强的名牌地理标志特产。

3.6依靠地理标志权保护发展特色农业及农林产品加工业

深入研究恩施州各种名优农产品,尤其是茶叶、中药材、果品、蔬菜、油茶、烤烟、家禽、牲畜、蚕茧等的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特征,揭示其地理标志特征。并结合《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加快推进油茶基地、茶叶基地、蚕茧基地、烤烟基地、高山蔬菜基地、魔芋基地、柑橘基地、中药材基地(尤其是Gap生产基地)、干果基地、肉类基地等区域性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大力实施粮食产能工程、油茶示范工程、优质茶叶工程、优质烤烟工程等。申报区域性特色农产品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保护,从而发展恩施州特色农业(茶产业、中药材种植业、果业、蔬菜业、粮油业、烟草业、畜牧业、蚕茧业等)以及农林产品(茶油、茶叶、蚕茧、蔬菜、猕猴桃、魔芋、柑橘、核桃、竹木和畜禽产品等)加工业。

3.7建立完善的农业知识产权体系

农业知识产权特指农业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包括涉农专利、商标、版权以及植物新品种、地理标志、农业生物遗传资源与传统知识、农业商业秘密等。其中,农业生物遗传资源包括畜禽遗传资源、水产种质资源。应该将地理标志与农林植物新品种景阳鸡(九斤黄鸡)、中蜂(华中中蜂)等畜禽遗传资源,清江白甲鱼等水产种质资源以及涉农的中国驰名商标等相结合,建立完善的农业知识产权体系,为恩施州农业科技创新护航,促进农业现代化。

3.8加强民族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

收集与整理恩施州土家医药、苗医药、侗医药等少数民族传统医药,对相关药品(非农业初级产品)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地理标志商标注册,对相关药材(农业初级产品)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注册地理标志商标、登记农产品地理标志,实施少数民族传统药材与药品的地理标志权保护,加强少数民族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

3.9重视地理标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双重保护

其实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与特产无关的,和地理标志也没有明显联系,但传统技艺类、传统美术类、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则常与地理标志的人文因素密切相关。有些传统特产具有地理标志特性,并包含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国家地理标志特产“湖北第一历史名茶”恩施玉露,其传统制作技艺是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且地理标志名称“恩施玉露”为农业品牌类非物质遗产。因此,应该对恩施州传统特产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地理标志的双重保护工作,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传承地理标志特产的传统加工工艺。

3.10挖掘地理标志资源的旅游扶贫意义

开发恩施州地理标志(地理标志产品、地理标志商标、农产品地理标志)特产、中国名牌农产品、中国特产之乡等的旅游资源,结合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等,加快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促进旅游扶贫工作的开展。

3.11促进农业知识产权融入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支持恩施州龙头企业,尤其是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国家扶贫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尤其是中国50佳农民专业合作社、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使用地理标志,创建新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地理标志+特产之乡+驰名商标+龙头企业+专业协会+农户”,加强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农业知识产权融入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参考文献:

[1]田芙蓉.地理标志法律保护制度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

[2]王笑冰,万怡挺.我国参加wto地理标志谈判的立场和对策[J].知识产权,2010,20(1):47-51.

[3]冯寿波.论地理标志的国际法律保护――以tRipS协议为视角[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4]王笑冰.法国对地理标志的法律保护[J].电子知识产权,2006(4):16-21.

[5]宋敏.农业知识产权[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6]韦光,左停.农业产业集群发展与“地理标志”区域品牌建设――基于Swot分析框架的战略选择研究[J].经济界,2006(2):90-96.

[7]崔俊敏.基于农业产业集群的地理标志产品产业化发展[J].商业时代,2009(18):98-100.

[8]孙志国,钟儒刚,刘之杨,等.武陵山片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J].重庆与世界(学术版),2012(9):10-15.

[9]孙志国,钟儒刚,刘之杨,等.武陵山片区特产与遗产优势资源的保护及扶贫开发对策[J].重庆与世界(学术版),2012(10):12-15,26.

[10]孙志国,钟儒刚,刘之杨,等.武陵山片区特产资源的地理标志保护与特色产业扶贫对策[J].山东农业科学,2012,44(12):119-124.

[11]曹新明.我国地理标志保护制度之完善――以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为视角[J].知识产权,2007,17(1):26-31.

[12]游泓.地方特产的地理标志与地方性文化知识保护――对湖北省西部利川市农业经济发展的思考[J].湖北社会科学,2009(2):69-72.

[13]王笑冰.地理标志的经济分析[J].知识产权,2005,15(5):20-26.

非遗文化的标志篇4

关键词:恩施州;天然富硒茶;地理标志;农业知识产权

中图分类号:D92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5)03-0757-07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5.03.064

GeographicalindicationCharacteristicsandagriculturalintellectualproperty

oftheteainenshiprefecture

DaiGuang-zhong

(SecondGeologicalBrigadeofHubeiprovince,enshi445000,Hubei,China)

abstract:enshiprefectureisoneofChina'simportantteaproducingareas.itsteaindustryhasbecomeapillarindustryoftheadvantage.theprefectureenjoysareputationoftheworldseleniumcapital,andisthebestplacetonaturalselenium-enrichedtea.thegeographicalindicationcharacteristicsandagriculturalintellectualpropertyoftheteawereintroducedandthemeasuresofprotectingtheagriculturalintellectualpropertywereanalyzed.Someconstructivesuggestionswereputforwardintheand.

Keywords:enshiprefecture;naturalselenium-enrichedtea;geographicalindications;agriculturalintellectualproperty

为贯彻落实《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2010年6月10日,中国农业部了《农业知识产权战略纲要》(2010-2020年),此将有助于提升农业知识产权-技术支撑。2012年中央1号文件突出强调农业科技,并对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作出了全面部署[1]。因此,需要运用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农业科技创新[2-4]。

农业知识产权,特指农业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包括涉农专利、商标、版权以及植物新品种、地理标志、农业生物遗传资源与传统知识、农业商业秘密等[5-7]。其中,地理标志,是指标示某商品来源于某地区,该商品的特定质量、信誉或者其他特征,主要由该地区的自然因素或者人文因素所决定的标志[8-10]。

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新阶段扶贫攻坚主战场武陵山片区,辖恩施、利川两个县级市和巴东、来凤、咸丰、建始、鹤峰、宣恩6个县,为我国茶叶重要产区。其中,鹤峰县、恩施市、宣恩县、利川市、咸丰县,均入选2013年度全国重点产茶县(100名),并分别排名17、23、34、37、59,并且鹤峰县、宣恩县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分别授予“2012年度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2013年度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恩施玉露、恩施富硒茶、伍家台贡茶、鹤峰茶、马坡茶等实施了国家地理标志保护。湖北十大茶叶名乡名镇中,该州有3个,即恩施市芭蕉侗族乡、宣恩县万寨乡、利川市毛坝乡。

恩施州具有发展茶产业(尤其是天然富硒茶产业)的资源优势,茶产业已成为其优势支柱产业。2013年,该自治州启动茶叶等六大产业链建设,推进了特色产业发展。因此,本文对世界硒都恩施州茶叶地理标志特征与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对策进行了研究。

1恩施州茶叶的地理标志因素与知识产权

1.1地理标志自然因素

恩施州茶叶的地理标志自然因素主要有:①喜湿类植物茶叶适合生长地带;②绿色生态环境;③天然富硒农业地质环境;④优质茶树品种;⑤富硒等茶叶品质特点。

1.1.1喜湿类植物茶叶适合生长地带恩施州地理坐标东经109°4′48″-109°58′42″,北纬29°50′24″-30°40′00″,属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总的气候特点是:冬少严寒,夏无酷暑,雾多寡照,终年湿润,降水充沛,雨热同期。

该州由北部大巴山脉的南缘分支--巫山山脉,东南部和中部属苗岭分支--武陵山脉,西部大娄山山脉的北延部分--齐跃山脉等三大主要山脉组成的山地。全州地势是三山鼎立,呈现北部,西北部和东南部高,逐渐向中、南倾斜而相对低下的状态。境内除东北部有海拔3000m以上小面积山地外,普遍展示着海拔2000~1700m,1500~1300m,1200~1000m,900~800m,700~500m等五级面积不等的夷平面,并存在一至二级河谷阶地。

因地形错综复杂,地势高低悬殊,又呈现出极其明显的气候垂直地域差异。热量、温度随地势升高而下降,年平均气温,低山16.3℃,中山13.4℃,高山7.8℃;年降水量,东南部1100~1300mm,西北部1000~1900mm,中部1400~1600mm;年平均日照,低山1300h,中山1200~1350h,高山1000~1350h;无霜期,低山238~348d,中山237~264d,高山170~233d;相对湿度,低山82%,中山85%,高山82%。

恩施州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峰高雾缭,甘泉潺潺山地较多,土地肥沃,土壤呈酸性至弱酸性,适宜喜湿类植物茶叶生长。

1.1.2绿色生态环境恩施是个人口较少且以农业为主的自治州,基本上没有工业污染与农业过度开垦问题,山清水秀,森林覆盖率近70%,享有“鄂西林海”、“华中药库”等美誉,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核心区、国家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区、高浓度负氧离子区域。

州域森林资源尤为丰富,共有树种171科,645属,1264种。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树种有水彬、珙桐、秃彬、巴东木莲、钟萼木,光叶珙桐、连香树、香果树、杜仲银杏等40余种,约占全省列入国家重点保护树种的90%。生态恩施,万物殊佳:古银杏、古杜鹃、古珙桐,嘉木异株,旷世珍稀;江边一碗水,头顶一颗珠,七叶一枝花,天下奇绝;北纬三十度,物种起源地;青山生灵草,沃土育家珍。

1.1.3天然富硒农业地质环境该州硒资源极为丰富,其含量之高居世界之首,被公认为“世界硒都”[11],是天然富硒茶的最佳产地。其中,恩施市双河渔塘坝硒矿床,是世界惟一的沉积型独立硒矿床,该市于2011年9月19日,被国际人与动物微量元素大会(tema14)组委会授予“世界硒都”称号。

恩施州天然富硒土壤分布较广,其成因类型有两种:(1)石煤型;(2)燃煤型。其中,石煤型富硒土壤是由二叠系下统孤峰组(p1g)、奥陶系上统-志留系下统龙马溪组(o3S1l)、寒武系下统牛蹄塘组(∈1n)等黑色岩系中的石煤风化作用与成壤作用而形成的;燃煤型富硒土壤是由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2l)、二叠系下统梁山组(p1l)、三叠系上统九里岗组(t3j)、侏罗系下统桐竹园组(J1t)等煤系地层风化作用与成壤作用而形成的。该州龙潭煤系煤含硒2.4-20.0mg/kg[12]。

恩施州黑色岩系与煤系地层出露较广,富硒岩石、富硒土壤、富硒矿泉水、富硒动植物资源聚集形成了天然富硒地质环境与富硒生物圈。

1.1.4优质茶树品种恩施州种植的茶树品种,主要有引进的部级优质茶树良种福鼎大白茶、龙井43、鄂茶1号,以及优良的地方茶树品种恩施玉露1号、鄂茶10号、恩苔1号、恩苔2号、恩苔早、宣恩27、恩茶红、毛坝早等。其中,恩苔早群体种等地方茶树品种,是当地农业物种类遗产品种。

1.1.5富硒等茶叶品质特点硒(Se)是世界卫生组织(wHo)确定的第三种人体必需微量元素[13],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40多种疾病都与人体缺硒有关。世界卫生组织提醒,中国公民缺硒逼近健康警戒线。富硒茶中的硒呈有机态,是补硒养生福音。恩施州茶叶富硒,有的高达7.53mg/kg[14]。除了富硒外,绿林翠峰、伍家台绿针、恩施花枝茶、恩施玉露、雾洞绿峰等著名绿茶品质特点还以味鲜、香高、色绿、形美等著称于世,著名红茶利川红具有“冷后浑”现象。

1.2地理标志人文因素

恩施州茶叶的地理标志人文因素主要有:(1)茶树栽培历史悠久;(2)制茶工艺古老;(3)贡茶文化;(4)名茶品牌;(5)茶文化遗产丰富;(6)标准化生产与绿色生态化发展。

1.2.1茶树栽培历史悠久恩施州茶树栽培的历史悠久。据西晋人所著的《荆州土地记》中记载:“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东晋人千宝所著《述异记》中云:“巴东真香茗,其花白色如蔷薇,煎服令人不眠,能诵无忘。”说明早在距今1700多年之前,恩施州的茶叶已进入宫庭。

1.2.2制茶工艺古老蒸青绿茶,是指利用蒸汽来杀青的制茶工艺而获得的成品绿茶,为我国古代最早发明的一种茶类,比炒青的历史更悠久,恩施玉露、当阳的仙人掌茶、宜兴的阳羡茶等是仅存不多的蒸青绿茶品种。

蒸青绿茶的工艺,保留了较多的叶绿素,蛋白质,氨基酸,芳香物质等内含物,形成了“三绿一爽”的品质特征,即色泽翠绿,汤色嫩绿,叶底青绿;茶汤滋味鲜爽甘醇,带有海藻味的绿豆香或板栗香。

恩施玉露,是我国保留下来的为数不多的一种蒸青绿茶,其制作工艺及所用工具相当古老,与陆羽《茶经》所载十分相似[15]。其香鲜爽口,外形条索紧圆光滑,色泽苍翠绿润,毫白如玉。

1.2.3贡茶文化伍家台贡茶的创始人伍昌臣,在宣恩县伍家台忠堡屋脊苦心栽培茶叶,生产出来的“白茶”,独具许多优点:味甘、汤色清绿明亮、似熟板栗香。头年的春茶密封在坛子里,第二年饮用,其色、香、味、形不变,保持新茶的一切特点。由于有这些优点,逐渐远近驰名,官吏豪绅争相索购,并且作为贡品献给乾隆皇帝,皇帝品后大悦,下旨御赐《皇恩宠赐》匾,以资嘉奖[16]。

1.2.4名茶品牌早在清朝,乾隆御笔《皇恩宠锡》的伍家台贡茶就久负盛名,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恩施玉露1965年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茶”,2009年3月28日被授予“湖北省第一历史名茶”牌匾。

宜红茶,历史上因由宜昌集散、加工、出口而得名,是我国十大工夫红茶品种之一。宜红茶区位于武陵山系和大巴山系的湖北、湖南三市州(湖北的宜昌市、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南的常德市)二十余县,是我国历史悠久的著名茶区。

1.2.5茶文化遗产丰富恩施州有丰富的茶文化遗产。其中,恩施玉露、伍家台贡茶、宜红茶等的传统制茶工艺,是重要的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17];而“恩施玉露侗乡茶文化系统”,是重要的农业系统及其相关的农业生物多样性、文化和知识体系,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属物质文化遗产[18]。

1.2.6标准化生产与绿色生态化发展2005年,恩施州农业局出台了《无公害茶叶标准化生产技术》。鹤峰县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项目,2010年9月28日通过专家组验收。恩施市茶叶栽培部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2013年10月15日已进行考核验收。恩施玉露、恩施富硒茶、伍家台贡茶、鹤峰茶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均有相应的质量标准。

为落实“重品质、重安全、重环保、重民生”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推动中国茶叶行业绿色生态化发展,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开展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评选。其中,鹤峰县、宣恩县分别被授予“2012年度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2013年度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

1.3知识产权保护

涉及茶叶的知识产权主要有:地理标志、商标、专利、农业生物遗传资源、传统知识、植物新品种等。

1.3.1地理标志地理标志,是世界贸易组织(wto)《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协议)规定的七种独立的知识产权之一,为多哈回合知识产权谈判的三大议题之一[5]。我国地理标志保护目前存在三个主要系统,其中,恩施州茶叶实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有:恩施玉露、伍家台贡茶、鹤峰茶;注册国家工商总局的地理标志商标的有:恩施富硒茶、恩施玉露、鹤峰绿茶、伍家台贡茶;农业部登记的农产品地理标志的有:鹤峰茶、伍家台贡茶、马坡茶。

1.3.2商标商标是商品的生产者、经营者在其生产、制造、加工、拣选或者经销的商品上或者服务的提供者在其提供的服务上采用的,用于区别商品或服务来源的,由文字、图形、字母、数字、三维标志、声音、颜色组合,或上述要素的组合,具有显著特征的标志,是现代经济的产物。恩施州茶叶共注册了好几十件商标,其中,核准使用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伍家台贡茶专用标志的企业,就共有14件商标(表1)。

地理标志商标是一种特殊的商标,申请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是目前国际上保护特色产品的一种通行做法。地理标志商标,是标示某商品来源于某地区,并且该商品的特定质量、信誉或其他特征主要由该地区的自然因素或人文因素所决定的标志。恩施州茶叶有国家地理标志商标4件:恩施富硒茶、恩施玉露、鹤峰绿茶、伍家台贡茶。

著名商标,是指具有较高市场声誉和商业价值,为相关公众所熟知,并依法被认定的注册商标。恩施州茶叶商标中,有湖北省著名商标18件(表2)。

2013年3月,经国家工商总局批准,湖北三峡酒业“三峡牌及图”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湖北恩施州实现了驰名商标零的突破,但是,目前该州茶叶还没有中国驰名商标。

1.3.3专利专利制度,旨在保护技术能够享受到独占性、排他性的权利,权利人之外的任何主体使用专利,都必须通过专利权人的授权许可才能获得使用权。恩施州茶叶生产、制茶、深加工等方面,共有国家专利30项(表3)。

1.3.4农业生物遗传资源遗传资源是国家的重要战略物资,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基础性资源。遗传资源的产生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往往不仅仅是现在持有者的培养和保护,而是经过数代人,数十代人,数百代人甚至更长时间的过程。恩施苔子茶群体种,是地方群体品种,为重要的农业生物遗传资源。恩苔1号、恩苔2号分别是从巴东县溪丘湾乡苔子茶群体中、鹤峰苔子茶群体中采用单株育种法育成,鄂茶10号是从恩施苔子茶群体种中经系统选育而成。优质茶树品种(尤其是外来品种)大规模推广,直接威胁到恩施苔子茶群体种。

1.3.5传统知识传统知识,可解释为知识系统、创造、创新和文化表达一般地从一代传向下一代,通常被认为与特别的民族和地域有关,并随着环境变化而保持着原有内涵和形式。恩施玉露、伍家台贡茶、恩施宜红茶等的传统制作技艺,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包含许多传统知识。然而,恩施州茶叶传统制作技艺尚未登录《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湖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相关的也仅有两项:恩施玉露制作技艺、宣恩伍家台贡茶制作技艺。

1.3.6植物新品种植物新品种,是指经过人工培育的或者对发现的野生植物加以开发,具备新颖性、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并有适当命名的植物品种。1999年我国加入了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UpoV),2008年4月21日公布的《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名录》(第七批)中,包含有茶组[melliaL.Sectionthea(L.)Dyer]。虽然恩施州茶叶科究人员近几年育成一些具备新颖性、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并有适当命名的茶叶品种,但尚未申请植物新品种保护。

2恩施州茶叶的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对策

2.1开展主要茶区大比例尺生态农业地质调查,揭示富硒等地理标志自然因素

因种种原因,恩施州的农业地质工作起步很晚。2012年该队完成了湖北省国土资源科技计划项目“宣恩县优质贡茶产地土壤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编号etZ2010a08),发现伍家台贡茶富硒富锌,2013年才负责恩施州财政公益性项目“恩施州硒资源与生态农业地质调查”(编号2150199)。

依目前的资料粗略统计,恩施州富硒土壤(>0.4mg/kg)共有60.9%。与江汉流域等平原不同,恩施农业地质环境复杂,受基岩类型、地形地貌等控制明显,环境横向变化大,土壤种类多。

因此,需要开展主要茶区,尤其是恩施市芭蕉侗族乡、宣恩县万寨乡、利川市毛坝乡等湖北十大茶叶名乡名镇,以及恩施玉露、恩施富硒茶、伍家台贡茶、鹤峰茶、马坡茶等的地理标志保护范围的大比例尺(1∶5万或1∶1万)生态农业地质调查,评价区域农业生态地质条件,揭示各种名优茶叶的最佳生态地质环境,尤其是富硒等地理标志自然因素。

2.2研究传统名茶的地理标志人文因素,保护茶文化遗产

传统名茶的地理标志人文因素中包含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传统农业系统)等。

因此,需要研究恩施玉露、鹤峰绿茶、伍家台贡茶、恩施宜红茶等传统名茶原产地特有的产品生产工艺、流程等,揭示其地域性与独特性的人文因素,并申请恩施玉露、鹤峰绿茶、伍家台贡茶、恩施宜红茶等制作技艺的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中作为我国第一蒸青绿茶,恩施玉露理应领街申报绿茶制作技艺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申请“恩施玉露侗乡茶文化系统”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从而保护恩施州悠久的茶文化遗产,并且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传承茶叶制作的传统知识。

2.3对恩施宜红茶实施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保护,传承百余年历史的品牌类文化遗产

《湖北茶业贸易志》记:鸦片战争前夕,由于广东茶商到鹤峰、五峰一带改制红茶,也促进了鄂西茶叶生产的发展,五峰、鹤峰、长阳生产的宜红茶,很受英商欢迎,成为国内著名出口红茶产品。由此可见,宜红茶是具百余年历史的品牌红茶,为品牌类文化遗产;和宜昌市一样,恩施州是宜红茶的主要产区。

宜昌市的宜都市宜红茶协会注册了国家地理标志商标“宜红工夫茶”,宜昌市的五峰土家族自治县茶叶专业经济协会、宜都市宜红茶协会分别登记了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五峰宜红茶”、“宜都宜红茶”。然而,恩施州尚无红茶的国家地理标志,也没叫得响的红茶品牌,稍有点名的红茶是“利川红”、“利川宜红茶”等,尽管该州目前仍然是我国红茶的重要产区。

因此,需要对恩施宜红茶实施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保护:①向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实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恩施宜红茶”保护;②向国家工商总局注册国家地理标志商标“恩施宜红茶”;③向农业部登记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恩施宜红茶”。并且,以“恩施宜红茶”统一全州红茶品牌,传承百余年历史的品牌类文化遗产――宜红茶(即宜红、宜红工夫茶)。

2.4认定四个中华老字号,传承茶叶制作的传统知识

中华老字号,是指历史悠久,拥有世代传承的产品、技艺或服务,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取得社会广泛认同,形成良好信誉的品牌。恩施市润邦国际富硒茶业有限公司、恩施州伍家台富硒贡茶有限责任公司、利川市飞强茶业有限责任公司、湖北省鹤峰县翠泉茶业有限公司,分别拥有世代传承的茶叶恩施玉露、伍家台贡茶、鹤峰绿茶、恩施宜红茶,是老字号。

因此,上述四个企业的认定中华老字号应传承恩施玉露、伍家台贡茶、鹤峰绿茶、恩施宜红茶制作的传统知识。

2.5鼓励国家专利、植物新品种的申报,保护茶叶科技创新

恩施州茶叶生产、制茶、深加工等方面有30项国家专利(表3),但其中创新性与实用性均强的少见。该州尚未申请茶组的植物新品种保护。因此,应该激励茶叶生产、制茶、深加工等方面研发,支持茶叶育种,鼓励国家专利、植物新品种的申报,保护茶叶科技创新。

2.6选地理标志为战略品牌,整合茶叶的区域公用品牌

地理标志产品的某些特定品质、声誉或其他特点在本质上可归因于该地理来源。显然,地理标志本身就是品牌。地理标志可由商品来源地所有的企业、个人共同使用,只要其生产的商品达到了地理标志所代表的产品的品质,这样在同一地区使用同一地理标志的人就不止一个,使得地理标志的所有者具有集团性。

因此,除了完善恩施州绿茶的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保护外,还应该加强红茶(恩施宜红茶)、乌龙茶(咸丰乌龙茶)、黑茶(恩施黑茶)等的地理标志保护,并选茶叶地理标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国家地理标志商标、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为战略品牌,并在品牌、包装、质量、标准、宣传五统一的前提下,有效整合茶叶的区域公用品牌。

2.7重点培育品牌,创建中国驰名商标

恩施州茶叶没有中国驰名商标,只有18件湖北省著名商标(表2),目前有4件国家地理标志商标:恩施富硒茶、恩施玉露、鹤峰绿茶、伍家台贡茶。显然,现有的18件湖北省著名商标,其使用者相当分散,商品生产规模不大,难以升格为中国驰名商标。

因此,应加快注册国家地理标志商标“恩施宜红茶”,重点培育恩施富硒茶、恩施玉露、鹤峰绿茶、伍家台贡茶、恩施宜红茶的品牌,申请国家地理标志商标的湖北省著名商标,并以国家地理标志商标争取认证5件中国驰名商标。

2.8建立茶叶种质园,保护当地茶叶遗传资源

恩施苔子茶群体种等为恩施州重要的农业生物遗传资源,是经过许多代人长期种植茶叶所遗留下的,是茶叶新品种育种的种质。

因此,为了防止引进的福鼎大白茶、龙井43、鄂茶1号等对当地种质资源的威胁,应建立恩施州茶叶种质园,保护当地茶叶遗传资源,同时还应开发茶叶种质园的旅游资源,发挥茶叶种质园多功能。

2.9宣传农业知识产权,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随着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以专业大户、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日益显示出发展生机与潜力。

因此,需要向恩施州社会大众,重点向茶叶专业大户、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茶叶家庭农场、茶叶龙头企业(湖北真香茗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恩施市润邦国际富硒茶业有限公司、湖北省鹤峰县翠泉茶业有限公司、利川市飞强茶业有限责任公司、咸丰县人头山茶业有限责任公司、恩施州伍家台富硒贡茶有限责任公司等)宣传农业知识产权,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3小结与建议

恩施州具有发展茶产业(尤其是天然富硒茶产业)的资源优势,茶产业已成为其优势支柱产业,为我国茶叶重要产区。该州茶叶的地理标志自然因素主要有:①喜湿类植物茶叶适合生长地带;②绿色生态环境;③天然富硒农业地质环境;④优质茶树品种;⑤富硒等茶叶品质特点。其人文因素主要有:①茶树栽培历史悠久;②制茶工艺古老;③贡茶文化;④名茶品牌;⑤茶文化遗产丰富;⑥标准化生产与绿色生态化发展。

恩施州茶叶有3种国家地理标志产品、4件国家地理标志商标、3种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全州茶叶共注册了好几十件商标,其中,核准使用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伍家台贡茶专用标志的企业就共有14件商标。除4件国家地理标志商标外,恩施州茶叶商标中,有18件湖北省著名商标,但没有中国驰名商标。该州茶叶生产、制茶、深加工等方面共有30项国家专利。恩施苔子茶群体种,为重要的农业生物遗传资源。恩施玉露、伍家台贡茶、恩施宜红茶等的传统制作技艺,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包含许多传统知识。其中有湖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两项:恩施玉露制作技艺、宣恩伍家台贡茶制作技艺。尚未申请茶组的植物新品种保护。

我们分析了恩施州茶叶的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对策,并建议:①开展主要茶区大比例尺生态农业地质调查,揭示富硒等地理标志自然因素;②研究传统名茶的地理标志人文因素,保护茶文化遗产;③对恩施宜红茶实施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保护,传承百余年历史的品牌类文化遗产;④认定中华老字号,传承茶叶制作的传统知识;⑤鼓励国家专利、植物新品种的申报,保护茶叶科技创新;⑥选地理标志为战略品牌,整合茶叶的区域公用品牌;⑦重点培育恩施富硒茶、恩施玉露、鹤峰绿茶、伍家台贡茶、恩施宜红茶等品牌,争取认证5件中国驰名商标;⑧建立茶叶种质园,保护当地茶叶遗传资源;⑨宣传农业知识产权,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参考文献:

[1]董忠.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J].中国发展观察,2012(2):6-8.

[2]孙太升,李钢,毕文胜,等.运用知识产权保护农业科技创新[J].河北农业科学,2009,13(3):154-155.

[3]刘红峰,乌东峰.两型农业科技创新测度与评价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5):3381-3386.

[4]郭英,丁自立,王艳明,等.关于推进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的思考[J].湖北农业科学,2011,50(9):1935-1938.

[5]宋敏.农业知识产权[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6]皮竟,彭文学,周建超,等.重庆市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现状、问题及对策[J].湖北农业科学,2011,50(17):3660-3662.

[7]陈诗波,李崇光,王少华,等.湖北省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与对策[J].湖北农业科学,2003,(6):7-9,31.

[8]孙志国,杨春艳,定光平,等.板桥党参的地理标志特征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12,44(11):81-83,102.

[9]孙志国,钟儒刚,刘之杨,等.武陵山片区特产资源的地理标志保护与特色产业扶贫对策[J].山东农业科学,2012,44(12):119-124.

[10]孙志国,何岳球,定光平,等.咸宁特产资源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保护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3,52(4):986-990.

[11]彭祚全,黄剑锋.世界硒都恩施硒资源研究概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12]陈萍,唐修义.中国煤中的硒[J].中国煤田地质,2002,14(z1):29-32.

[13]黄开勋,徐辉碧.硒的化学、生物化学及其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第二版)[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14]谢明勇,曹春阳,温辉梁,等.恩施地区硒茶的元素及元素结合态分析[J].营养学报,2000,22(3):278-281.

[15]孙志国,王树婷,钟学斌,等.历史名茶恩施玉露的文化遗产保护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161-163,174.

[16]孙志国,王树婷,钟学斌,等.伍家台贡茶地理标志知识产权的保护与对策[J].山东农业科学,2011,(6):117-121.

非遗文化的标志篇5

*市第二期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培训班今天在这里正式开班了,我代表局党委向为本期培训班顺利举办付出辛勤劳动的同志们表示衷心感谢,向参加培训学习的各县(市)、区的分管局长、文化馆长和我们长期从事基层文化工作的文化站的同志们表示亲切的慰问!借今天开班的机会,我讲两个方面的问题,供大家参考。

一、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基本情况

我市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富有灿烂多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年来,市委、市政府,各级文化部门,以及社会各界,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许多成就。

一是有一个比较好的工作基础。从建国以后,到新世纪之初,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广大文艺工作者,以及社会各界的有识之士,对保护我市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倾注了大量心血,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果。例如,民间文艺集成,竹根雕、布龙、朱金漆木雕,还有许多传统民间文艺节目的挖掘、整理、保存、研究,乃至开发利用,都取得了成效。使我市许多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延绵至今,并且发扬光大。所有这些,都使我们现在开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一个好的基础,有许多现成的珍贵的资料,有可以总结吸取的经验,有行之有效的办法,也有了许多人才,这些基础,都是我们在当前和今后的工作中不能忽视,而应该最大限度的利用好的。

二是面临着严峻的形势。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条件发生了变化,原有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变化,受到了越来越大的冲击。诸如,自然消失、人为破坏、过度开发等等,再加上保护意识淡薄、缺乏法规、政策、投入方面的保障,保护工作的体制、机制、措施手段等不完善,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加强保护工作十分紧迫,刻不容缓。

三是有了一个新的良好的开端。近两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党和国家的空前重视,新一轮的保护工作已经展开,一些政策、措施陆续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了一个新的良好的机遇。先是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开展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接着国办专门发了文件,召开了全国性的会议,标志着政府重视和推动。后来,国务院又发了文化遗产保护的文件,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列为重要内容,提出了明确要求。从我省看,从*年到*年,省政府每年安排5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非物质文化资源的发掘、保护和人才的培养。从我市来看,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下,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健全机制、制订规划、深入普查、组织培训、公布名录、舆论宣传、申报“国遗省遗”、展示成果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发掘抢救和传承发展了我市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营造了全社会关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目前我市入围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4项,省级23项,建立市级名录27项,县级名录173项;荣获“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称号4处,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21个,命名“一乡(村)一品”93个。“张德和根艺馆”、“何晓道十里红妆博物馆”等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的场馆纷纷建立,依托“梁祝传说”“开渔习俗”开办的“中国梁祝婚俗节”“中国开渔节”已成为影响广泛的文化活动品牌,甬剧《典妻》入围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初选剧目,奉化布龙等屡获全国大奖,宁海耍牙、象山竹根雕等多次赴境外展览,促进了*的对外文化交流,提升了*的文化魅力和影响力。许多县(市)、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挖掘、整理、研究、保护和开发利用上,也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可以说,经过这两年的工作,全社会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许多工作也已经开始破题,为进一步落实国家和省、市的要求,进一步做好这项工作,创造了一个好的环境和条件。

二、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

全面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的、基础性的工作。普查的目的,是要全面、系统地摸清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濒危程度、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等基本情况,为规划做好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依据。搞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有利于制定我市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面规划,有利于认定和抢救、保护一批具有重要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并已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运用文字、音像、数字化多媒体等手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有利于逐步建立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级保护的工作机制和制度,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文化大市’’战略,推动全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长远战略意义。

今年5月,我市被省文化厅列为全省唯一的地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试点。两个月来,我市先后出台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方案》,搭建了市、县、乡三级普查机构,召开了由各县(市)、区文化科和文化馆干部参加的动员会,依托各个县(市)、区,组织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的专家深入各地陆续召开首批培训班20余个,培训人数达4000余人。面向全市发放的20万张普查简表正在陆续回收、分类、整理和数据化输入当中。下一步,要在全面普查摸底的基础上,对上一阶段获取的线索,选择重点项目进行详细调查和登记。今天,是普查工作开展以来,第一次将我们各县(市)、区文广新闻出版局的分管局长和馆长、站长同时聚到一起,因此,这次会议,既是一次培训会议,也是一次专题的、集中的进行研究、部署普查工作的会议。

国家和省市的文件,都对普查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接下来我们还要请市里的专家,尤其今天下午安排了国家非物质文化研究中心的田青教授做专题讲座,相信大家可以对第二阶段的普查工作基本做到心中有数了。因此,我就不再全面地讲了,重点再强调几点:

(一)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普查工作,是整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基础,只有把当地的资源底子弄清楚,把生存状况搞清楚,并进行相应的梳理归类,提出问题,明确保护工作的重点、难点,才能有效地开展保护工作。从现实情况看,底子不清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就许多项目来说,即使知道一些情况,也存在不全面的问题,其真实性需要确认。同时,用现代科技手段对项目进行系统的记录、保存、整理的工作,普遍做的不够,有的一点没做。这个状况,很难适应开展长期的、系统的、高质量的保护工作的需要,必须通过认真全面的普查,为保护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普查工作面广量大,是一项专业性强,艰苦细致的工作,必须下大力气、在人力、物力上有大的投入才能抓好。各级文化部门的领导同志,以及所有参与这项工作的同志,必须增强历史责任感,以强烈的事业心和求真务实的精神,努力完成普查任务。

(二)统一部署,科学安排。这次普查工作,要在省厅的统一部署下,有序进行。市里统一制订规划,负责牵头抓总、组织协调、指导促进,汇总整理普查成果。县(市)、区作为普查工作的基本单位,要集中人力、物力,认真负责,全面系统地搞好本辖区的普查工作。有条件的县(市)、区,也可以把各门类的专家组织起来,分成若干个组,集中统一地对本地资源进行普查。总之,在组织普查的方式方法上,既要强调各级都有责任,都要尽心尽力;又不搞一个模式,当地适合采取哪种方法,哪种方法有利于又快又好地完成任务,就采用哪种方法。要在专家指导下,结合当地情况,制订好本地区的普查工作计划和方案。从时间上讲,全省普查要求于2008年底完成,我市作为试点,按照省里的要求,最迟也应于2007年12月结束,下半年,由市里先行检查验收,年底接受省里的验收。

(三)用心把握普查工作的指导原则。理解好、把握好、贯彻好普查工作的指导原则,才能在普查工作中抓住要领,取得成效。我们把指导原则概括成“三性”:即全面性、真实性、代表性。所谓全面性,就是在所有地域上,都要涵盖,不漏乡(镇)不漏村;同时,在各个门类上,不能有任何遗漏。全面性还有一层含义,就是在各个具体项目的普查上,既要注重历史,充分吸纳、利用以往调查的成果,又要注重了解现状,看到发展变化,把现在的生存状况和发展趋势弄清楚。所谓真实性,就是尊重其历史和原貌,保证普查成果真实可靠,杜绝出现作假材料。所谓代表性,就是普查中要善于发现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具有代表性的东西,要组织专家们深入研究,本地区哪些形式、哪些作品、哪些类型、哪些民俗现象是有代表性的,然后深入挖掘,重点整理。抓住了这些,就是抓住了主流,或者说是重点,作为一个地区,也就有了特点,将来要重点保护什么项目,也就清楚了。要避免主次不分,平均用力。

(四)精心组织,抓好关键环节。在普工作中,要抓好这样一些关键环节:一是制订好本地方案,每个月进展到什么程度,都要心中有数;二是搞好现场调查,尤其是当地的重点项目要组织好详查;三是明确普查所要取得的结果。通过普查,要取得的成果,主要的应该有这样几项:撰写出普查工作的总结报告,包括组织形式,方式方法,经验体会,取得的成就;提交本地保护项目清单,建立分级保护名录,建立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档案和数据库;绘制出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状况地图集;收集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资料,加强保管,有条件的可建立博物馆和展示中心;开展学术探讨,产生一批研究成果。对这些工作目标,从一开始就要明确,从人才、资料、设施、设备等方面创造条件。

(五)注重发挥专业人才的作用,加强队伍建设。各级文化单位本身、乃至社会各界,如行业协会、大学、科研机构和民间,有一大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研究的专业人士,我们在开展普查和今后的保护工作中,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以成立专家组、咨询组,参加普查班子、委托做专门课题等方式,吸纳他们参加普查工作。对我们组织的普查队伍,各级都要加强培训,加强在实际工作中的传、帮、带,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在这里,还要给各级文化部门、群艺馆、文化馆和文化站分管这项工作的负责同志提个要求,就是要带头钻研业务知识,尽快提高自己指导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和保护工作的本领。

非遗文化的标志篇6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科学价值

中图分类号:G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9-0268-01

“科学”一词的反面是“伪科学”,是“迷信”。所以在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科学价值的同时,当然的把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视为伪科学和迷信。在此二者对立的语境下,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历史上的文化形态,主观地将其中的一些捧上“宝座”,而将另一些打进“囚笼”,这种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态度是否科学呢?这种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法又是否科学呢?

科学不仅是我们认识到的知识,更是我们认识的态度和方法。“科学”一词是近代西学东渐的产物,在中国古代虽然也用“科学”一词,但多指“科举之学”。中国古代与今天所称“科学”意思相近的是“格致”,《大学》云“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今天一般认为科学是指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显示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或者说是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科学的内涵告诉我们如何认识科学,发现科学。科学的发展带给我们很多经验,这些经验是科学的哲学批判,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我们崇拜科学,追求科学而信奉科学的真理。无论古今、中西,又或是某个地域的人对自然和社会都有自己独特的认知方式和思维向度,这些认识融入到生活中而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说的非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古人遗留下来的对自然和社会认识的文化表现形态。这些文化形态如实的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和思想,也如实的反映了当时当地的格致水平即科学水平,是他们追求科学精神的产物。

价值是客体对于主体表现出来的积极意义和有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价值即在于这些思想和认知以及由此而表现的文化形态对他的发现者和认知者的价值。而我们今天讨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价值只是我们今人对其认识后于自己,于当今时代的积极意义和有用性。我们无法还原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出来时的时代环境,也无法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的心态和感悟。我们对待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应当是尊重,而且是无条件的尊重,无条件的尊重不是服从,尊重是不歪曲不自以为是!发现,探讨,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价值要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其“当事人”的联系。并且,探讨任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都应当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人的关系入手,尤其是与“当事人”的关系,而不是我们这些“不了解的人”。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得到不断传承到今天就在于人的力量,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强大生命力的源泉,这是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发现、认识和联系人自身、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的巨大作用。

因为科学认知水平的有限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价值纠结不定的事例有很多,今天我们对待中医的观点就是最显著的一例。中医药具有科学性,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中医药与现代自然科学之间,有着相当的差别,这也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中医药所蕴涵的科学精神很容易被其人文化的表现形式所掩盖,因此对中医药的科学性认识存在着一定的争议,甚至有人据此认为中医药是“技术”、“前科学”、“伪科学”,而不是科学。按照科学哲学家波普尔的观点,中医理论因不能被证伪而被认为不科学;按照库恩的观点,中医范式只是前科学范式或传统科学范式等。针对中医药的科学性问题,学者们从科学哲学、科学技术史等角度对中医药的学科特性、学术地位、科学价值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马晓彤认为,科学即规律之学,任何探讨事物存在与发展规律的活动均属于科学,判定是否科学的标准在于活动本身的内容与性质,而与具体的探讨对象和方法无关。从这一角度出发,完全可以做出中医是科学的肯定回答。董廷汉认为,中医不符合现代医学科学定义下的科学,但它必然符合未来医学科学定义下的科学。中医理论及其临床实践不能通过实验室和数字化处理,所以不能通过现代医学科学所接受,因而它不符合现代医学科学定义下的科学概念。但是科学在发展,实验手段在进步,科学的概念也不断变化,只要不懈努力,多发现和创造两者之间的结合点,相互理解和沟通,它必然被未来医学科学所接受。西方现代科学不是惟一的科学体系,也不是检验中医是不是科学的惟一评判标准。只有树立起中医学也是科学的认识,才能对中医学的发展方向有一个正确的把握。①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价值我们只有在尊重和不断深入地认识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才能获得,也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武断地判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价值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否是伪科学和迷信。

非遗文化的标志篇7

随着对白血病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及其治疗方案的改进,白血病的完全缓解率也有明显的提高,但仍有一部分患者最终会复发。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白血病的复发与微小残留病密切相关。微小残留病(minimalresidualdisease,mRD)是指经过诱导治疗达临床缓解时,白血病患者体内残留的少量白血病细胞。对患者进行微小残留病监测对白血病的治疗和预后判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检测mRD的关键是寻找分子基因标志。细胞免疫表型及遗传学的异常改变在急性白血病mRD检测中占有重要地位。令人遗憾的是,这些方法只适用于少数患者,大多数患者并不具备遗传学的预后指标。随着对急性白血病分子生物学发病机制研究的进步,人们把急性白血病的发生归结为抑癌基因和原癌基因通过遗传学和表观遗传学机制的发生异常改变[1]。Dna甲基化作为一种重要的表观遗传调控机制,其与肿瘤发生、发展以及检测相关机制的研究逐步成为研究的热点。表观遗传学生物标记(epigeneticbiomarkers),特别是Dna甲基化相关标记检测拥有遗传学标记、抗体等标志不具备的优势。本文就mRD细胞分子遗传学的检测方法及Dna甲基化检测mRD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1常用白血病mRD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1.1分子生物学方法:遗传学的改变,包括染色体易位/缺失、基因突变等是白血病发生的基础,其所导致的正常基因表达调控紊乱和功能异常是白血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异常的遗传学改变,已成为急性白血病临床检验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Q-pCR)方法结合了pCR和荧光探针两种技术,通过定量检测白血病细胞中标志性基因实时观测mRD,是目前检测mRD最为敏感的方法,灵敏度可达10-4-10-5,已成为临床实验室建立mRD检测方法的首选。其检测的基因标志包括:(1)染色体异位形成的融合基因。如t(9:22),t(15;17),inv(16),andt(8;21),t细胞受体(t-cellreceptor,tCR)重排等,常见的融合基因包括:teL/amL1、BCR/aBL、e2a/pBX1、mLL/aF4等。(2)在白血病中表达增高的肿瘤基因(如pRame、wti、pRame、npm1、StC-1等基因。(3)发生突变的基因(如FLt3/itD)。融合基因直接反映了白血病的病理特征,他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比较稳定,以其作为pCR检测mRD的分子标志具有特异性强、敏感度高的优点[2]。但是这些检查不仅价格昂贵,其检测的标本为Rna,存在不易保存,结果不稳定的缺点。更令人遗憾的是,由于白血病是一组异质性很大的恶性血液病,各亚型之间遗传背景不同,这些遗传学基因标志只能覆盖1/3的白血病类型,还有2/3类型的白血病不具备遗传学基因标志,无法在临床上进行mRD的检测。即使联合应用多种基因仍有40%~50%的患者无法找到适当的基因标志检测mRD,使其疾病状态缺乏准确的判断依据。

1.2流式细胞术(FCm):FCm是通过检测在正常细胞上不表达或低表达而在白血病细胞上表达或高表达的白血病相关免疫表型来定量检测mRD,能够准确定量残留白血病细胞数,并且还能了解残留白血病细胞的凋亡情况[3]。其优势是每秒可检测5000~10000个细胞,并能用计算机记录处理,快速地对各个细胞进行多参数定量分析,灵敏度达到10-4。但应用此法必须要对患者初发时的免疫表型特征有详尽了解,以便选择适当的标志检测mRD。因为白血病细胞与正常细胞相比,通常低达10-5~10-6,可能低于FCm检测范围而使这种方法缺乏特异性;而且随着病程发展,细胞表面的抗原发生改变,会导致假阴性结果。

2异常Dna甲基化检测白血病mRD的临床研究进展

Dna甲基化是指在Dna序列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影响基因转录活性以调控基因的表达。Dna甲基化作为一种表观遗传学改变与白血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在不改变遗传信息的前提下导致细胞遗传特性改变,作为肿瘤性疾病"二次打击"经典假说的重要补充,已成为白血病研究的新热点。Dna异常高甲基化导致抑癌基因的失活在白血病发生发展、诊断、监测微小残留病、预测病情以及指导治疗方面都有重要作用,这些表观遗传学标志作为mRD监测标志物的临床研究逐渐引起大家的关注。

p15基因甲基化与白血病的关系目前研究最为深入。73%~93%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和57%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发生p15基因高甲基化,且持续p15基因高甲基化预示疾病复发。与p15基因甲基化患者相比,p15基因非甲基化患者5年DFS明显延长(15%v62.5%;p=0.02)[4]。

au等[5]检测了l7例t-mDS/ami患者,l5例存在pl5甲基化。其中5例在发展为治疗相关的t-mDS/amL前即已存在pl5甲基化,最早为两年前。提示pl5甲基化发生在t-mDS/ami早期,检测p15甲基化有助于判断预后、指导治疗。在一组65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研究中,31例存在p15甲基化的患者5年无病生存率仅为29.64%,显著低于34例无甲基化的患者79%。p15基因甲基化与预后不良相关。

id4和zo-1是我室新发现的两个血液系统相关候选基因,并对其在白血病发生、复发中的作用及应用于mRD检测进行了系列基础与临床研究。

采用mS-pCR的方法对完全缓解期白血病患者骨髓标本检测id4基因甲基化状态,结果发现:(1)58例完全缓解的急性白血病人mRD的检出率为41%,mRD阳性的患者12个月内复发率为62.5%,而非甲基化的患者12个月内复发率仅为10%。(2)16例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的白血病患者中,5例检测到mRD的患者中有4例在1年的随访期出现复发,而11例移植后mRD持续阴性的患者无一例复发。

研究对26例完全缓解的急性白血病患者进行zo-1基因甲基化检测,mRD检出率为34.6%,mRD阳性的患者12个月内复发率为57.1%,而非甲基化的患者12个月内复发率仅为15.4%,mRD阳性病人复发率明显高于阴性者。id4和zo-1基因甲基化检测可能成为急性白血病新的生物标记用于预测疾病的预后以及复发。

随着pCR技术的进步,将实时定量pCR(real-timepCR)与mSp结合提高了甲基化分析检测的特异性和敏感性。高敏感性的甲基化定量pCR为mRD检测开辟了另一种解决方法。甲基化定量水平的变化对于细胞修复、肿瘤预后、肿瘤化疗后的耐药等提供了新的研究指标,可以从另一个层面上揭示其发生机制。因此,甲基化定量pCR技术被应用与临床各领域的研究。

Shuchi等[6]以启动子区高甲基化状态的雌激素受体α(estrogenreceptorα;eR-α)和p15int4B基因做为mRD标志,采用定量甲基化特异性pCR对18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标本进行检测,结果发现:(1)临床缓解期的amL患者中,eR-α和p15int4B基因启动子区呈现高甲基化状态的患者较低甲基化状态的患者有更高的复发风险,而且eR-α和p15int4B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的增高与患者无病生存期(diseasefreesurvival,DFS)缩短有明显相关性。(2)对5名儿童aLL患者eR-α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程度进行了自诱导缓解后的追踪检测,结果提示疾病复发状态较缓解状态eR-α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水平增加。其结果与目前常用的mRD监测标志tCR/免疫球蛋白重排水平结果基本一致。

另一研究以启动子区高甲基化状态的p73、p15、p57Kip2基因为mRD标志,通过对199例ph染色体和mLL阴性的处于完全缓解状态(completeremission,CR)的成人aLL标本进行定量甲基化特异性pCR检测,研究结果提示p73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与第一次CR持续时间及无病生存期(DFS)及总生存期(overallsurvival,oS)缩短间有显著相关性[7]。因此,特定基因的定量甲基化pCR检测有可能成为一种评估急性白血病复发风险及mRD检测的有效手段。

结语

白血病作为一种恶性肿瘤,复发是影响其患者生存的主要问题。患者体内白血病微量残留病是复发的主要根源,对患者进行微量残留病监测在白血病的治疗和预后判断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遗憾的是,由于绝大多数患者缺乏明确的遗传标记作为早期检测和准确评估mRD的标志,在临床上常因治疗不足导致疾病复发或治疗过度引起严重并发症,绝大多数患者在发病后1~3年内死亡。因此,要在白血病mRD早期检测和指导治疗上有所突破,就必须寻找能够早期诊断白血病mRD的特异性强、通用性好的分子标志物。Dna甲基化作为肿瘤相关标记,与遗传学标记、细胞表面抗体等标志具有更多的优势。首先,临床常规的肿瘤标记检测以蛋白或者Rna为对象,必须采集新鲜样本以确定检测结果的准确性。而甲基化检测则以Dna为样本,很容易从各种体液中,甚至石蜡包埋组织中得到,极大地扩展了研究资源。其次,甲基化以Dna作为研究对象,较Rna和蛋白更稳定,更容易保存。进而保证了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因此,Dna甲基化定量水平的变化对于肿瘤预后、肿瘤化疗后的耐药等提供了新的研究指标,可以从另一个层面上揭示其发生机制。

参考文献

[1]KrugU,Gansera,KoefflerHp.tumorsuppressorgenesnnormalandmalignanthematopoiesis.oncogene2002;21:3475-95.

[2]mitelmanF,JohanssonB,mertensF.theimpactoftranslocationsandgenefusionsoncancercausation.natRevCancer,2007,7:233-245.

[3]Szczepaskit,vanderVeldenVH,vanDongenJJ.Flow-cytometricimmunophenotypingofnormalandmalignantlymphocytes.ClinChemLabmed,2006,44:775-796.

[4]teofiliL,martinim,Luongom,etal.HypermethylationofCpGislandsinthepromoterregionofp15(inK4b)inacutepromyelocyticleukemiarepressesp15(inK4b)expressionandcorrelateswithpoorprognosis.Leukemia2003;17:919-24.

[5]ChristiansenDH,andersenmK,pedersen-BjergaardJ.methylationofp15inK4Biscommon,isassociatedwithdeletionofgenesonchromosomearm7qandpredictsapoorprognosisintherapy-relatedmyelodysplasiaandacutemyeloidleukemia.Leukemia2003;17:1813-9.

[6]Shuchia,matthiasU,SteffenK,etal.DnamethylationoftumorSuppressorGenesinClinicalRemissionpredictstheRelapseRiskinacutemyeloidLeukemia.CancerRes2007,Feb,671:1370-1377.

非遗文化的标志篇8

一、海上丝绸之路与广州对外贸易机构的历史背景

先秦时期岭南地区的海上交往活动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汉朝时大秦已第一次由海路到达广州进行贸易;中国带有官方性质的商人也到达了罗马,这标志着横贯亚非欧三大洲的真正意义的海上丝绸之路形成。

宋朝时广州成为海外贸易第一大港。宋代制定的管理进出口贸易的市舶司条例,是世界上最早的进出口贸易法规,且内容详尽,堪称封建社会经济立法的典范,对后世影响深远。明初实行的海禁政策中单独对广东有特殊规定,而此时海上丝绸之路航线已扩展至全球并达到高峰。明后期私人海商贸易日益发展,市舶司难以身兼海关和外贸的双重职能,形同虚设。

康熙年间,清政府在粤、闽、浙、苏4省设立海关,这是中国近代海关制度的开始。从海禁到广东一口通商,是清代对外贸易史的重要转折点。清代广州的外贸制度具有代表性,它是在从十三行到公行,从总商制度到保商制度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套管理体系。

二、广州古代对外贸易机构的现状

当年从宋朝开始设在广州的对外贸易机构市舶司的遗址至今已消失殆尽,我国现存的唯一的一处古海关遗址是位于泉州市区水门巷竹街的泉州市舶司,目前已被当地政府作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泉州古城示范区”保护起来。而建于明清时期的对外贸易机构广州十三行,则由于两百年间多次发生大火,火势迅猛,使得大部分商家和原遗址被烧毁,之后随着20世纪80、90年代的旧城改造,一些街巷也已拆为平地,从地图上消失。现今除了仅剩的锦纶会馆、十三行行商故居和黄埔长洲岛竹岗上的外国人公墓等遗址,其他的都是在原街区上利用“十三行”之名建立起来的现代商馆区,如广州十三行服装批发市场等物流商业圈。

三、广州对外贸易的现状

广州的对外贸易在近现代经历了三个阶段,1950-1956年,外部国际环境严峻,广州对私营进出口商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并采取一系列的限制措施,广州的对外贸易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第二个阶段是在三年自然灾害和期间,此时国家经济发展缓慢,广州外贸却有所发展。此时广州成立了专业的外贸公司,外销市场不断扩大,由原来的港澳、东南亚发展到世界各大洲,广州在外贸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且成立了具有深远影响的广交会。第三阶段是外贸体制改革的转折点,1984年中共中央批准了包括广州市在内的14个沿海城市实行特殊政策,并把广州市列为开放、改革的综合试验区,并在1985年批准广州市回复国民经济计划单列户头,从而使广州外贸焕发出新的活力。

四、关于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的海洋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

中国的海洋文化遗产资源极为丰富,占据着中国文化遗产整体的半壁江山。“海洋文化遗产”内涵十分丰富。历史上的人类海洋活动、涉海活动及由此而形成的思想意识、社会制度、科技创造、物质生活及民俗风情等的文化遗存,都是海洋文化遗产。但中国目前面临的海洋文化遗产问题之于广州有三点较为严重:一是快速度的城市化工业化和经济全球化乃至不同程度的“文化全球化”所导致的“建设”性破坏;二是国民海洋文化意识和遗产保护意识的淡漠和缺失;三是政府对海洋文化遗产的管理监控不到位。

目前,广州的海上丝绸之路史迹正在申办为世界文化遗产,在中国海上丝绸之路九城市的联合签署《泉州共识》后,广州市政府将进一步根据《广州海上丝绸之路史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方案》对海上丝绸之路的遗址进行进一步整治。但遗憾的是,广州申遗的6大史迹中,竟然没有市舶司和十三行这样标志性的见证了广州的海上丝绸之路历程的对外贸易机构。当然,这其中自然有它们遗址匮乏不符合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的规定的原因,但在申遗的6个项目中大多数都偏向建筑形式,而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竟一项都没有。

第一,以广州的市舶司和十三行为例,当标志性的历史建筑由于战火或其他原因已大部分不复存在时,政府应做的不是积极利用残址进行商业性开发,而是先保护起来,并加紧对余下仅存的遗址进行全方位的保护,争取不让最后的遗迹也消失人间。

第二,市舶司和广州十三行这两个对外贸易机构标志着广州是永不关闭的对外窗口,其深刻意义并不仅仅局限于具体的建筑形式上,建筑只是能更直观地让人们回味过去文化的一种方式,因此应该从其他方面全面搜集这两个对外贸易机构的历史,如从老人们的诉说、习俗规范、历史文献和报刊杂志等方面着手,将这一部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下来,也是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的一笔很客观的海洋文化遗产。

非遗文化的标志篇9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觉化设计;Vi;文化品牌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5-0245-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文化遗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人类文化发展中不可分割的财富,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尤为重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第32届会议正式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界定:“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①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非遗的界定,清楚地表明其具有独特性、活态流变性、传承性、民族性、地域性等基本特性。这些特性的诞生源于口传心授的人类生活经验、世代相传的传统文化、富含地域特色的特殊表演。可是快节奏生活使得传统民间文化渐渐脱离大众的生活,现代文化几乎完全夺去人们投向传统文化的视线,甚至现阶段普通人对于文化项目发展的关注度并不理想。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觉文化传播

视觉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固有的感觉,是人类认识理解事物的最基本方式之一。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人们当下对视觉的要求已经不再局限于事物的图像呈现了,视觉符号作为传播活动中新的语言符号早已形成“看”的文化——视觉文化。读图时代的到来,视觉化传播的载体主要是报刊、杂志、电视、电影等传统媒体,它们在非遗的传播中各尽其能,各司其职有效地挽救、保护、推广和传承,使非遗的保护工作取得了非常明显的实效。传媒在对非遗进行推广的同时,也是在构建非遗的价值意识形态,因为艺术传媒通过传播的议题设置功能,能让人们感觉到那些被大众传媒所关注的传播内容便是主流的或是值得肯定和效仿的,在社会上得到提倡。②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觉设计产品

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和城市化的步伐加快,我国许多传统民间文化正在急剧消亡,现如今的消费中,具体的购买行为,能让消费者能得到文化需求上的满足,因为在商业化的社会,追求精神层次上的满足,就要将文化作为商品。非物质文化遗产想要扩大受众范围,就一定要融入日常生活当中。在开发生产非遗产品时融合进一些视觉元素,让消费者以最直观的方式感受文化的所在。

三、非遗品牌的视觉形象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文化项目的发展也趋向于品牌化。想要打造具有地方性特色标签的文化遗产项目,只有将文化遗产内容进行研究分析,并且提炼整合,在把握地域整体文化的历史背景和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借助文化品牌的整合营销概念更好的将文化遗产项目融入到大众的生活中去,使文化不再是单单只有抽象的概念,而是形成系统的具有连贯性的宣传品。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说,图形和图像是最直观的交流符号,具有良好艺术性的视觉语言是有效传递信息并吸引尽可能多的受众的重要因素。③所以视觉化形象是品牌宣传推广的重要门面,Vi(视觉系统)创意设计作为现代企业形象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当于一个企业的外貌,在纷繁复杂的各式大数据之中,以个性和身份的识别帮助传播企业文化理念、建立企业知名度。同样在文化品牌中,Vi设计通过视觉图形的设计,既可以表现非遗品牌的文化内涵,还将品牌的视觉化推广进行有效的统一,便于大众对于品牌的记忆,提高品牌认知度,构建品牌美誉度。好的Vi系统是文化品牌在市场竞争中扎稳脚跟大力宣扬的有力声音。保护好非遗不但对于人类文明的生存发展有着独特的价值,更体现了对先人优秀文化和智慧先驱的认同感和传承。通过视觉化传播的渠道,破除对非遗推广传播的空间、时间限制,增强传播流通的同时,也开拓了新的非遗推广策略,扩大非遗文化的认知范围,提高非遗的认知度,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开拓有利的平台。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R].2003.10.17.

[2]曾耀农.艺术与传播[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06.

非遗文化的标志篇10

性,了解它们在河南汉族人群中的多态分布,与其他群体进行比较,得出遗传距离,并了解它在法医学中的应

用价值。方法采用多聚酶链式反应扩增这6个基因座,采用非变性聚丙烯酰氨凝胶电泳银染显色分析。

结果得出这6个基因座在河南汉族人群中的基因频率,并计算得出杂合度、个体识别率、非父排除率,与

其他群体比较得出进化距离。结论这6个基因座有较高的杂合度,并且具有相对遗传稳定性,在人群中

的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e平衡,有较高的法医学价值,可以应用于个体识别和亲权鉴定。

【关键词】遗传>,!

【中图分类号】q75;1391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297(20__)01—0037—04

geneticpolymorphimnoffourstrlociinthehanpopulationinhenanprovince.haobing-tao,liⅵ.siyah—

mei。ela1.medicalgeneticinstituteofhenanprovince,thepeople‘shospitalofhenanprovince,l,

450o03p.r.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lelesfrequenciesofsixstrloci:fga。tpox。d3s1358,vwa,

dss1179,d21s11inhanpopulationinhenanprovince.methodsdnawasextractedwithphenol—chloroform

frmaedta——bloodsamplesoftheunrelatedindmdu~sandfamiliesinhenanprovinceandamplifiedwithpcrtech—

nique.thepcrproductwasanalyzedwiththeundenaturedpageverticalelectrophoresisandsilver—stain.resadts

thefreqeneiesofthesixswrlociwereobtained,comparedthedatafrownsixtx~pulations.thefrequenciesare

inthegoodagreementwithhardy—weinbergequilibrium.thebeterozygosity,discriminationpowerandcumulation

chanceofexclusioninsixstrlociwerecalculated.conclusionthesixstrlociinthisstudyhavehigherbet—

erozygosityandrelativegeneticstability.itissuggestedthatthesestrlocicanbeusedinindividualidentification

andpaternitytestinforensicmedicine.

【keywordslgeneticpolymorphism,shorttandemrepeats。polymerasechainreaction

fga,tpox,d3s1358,vwa,d8sl179,法医学应用价值,并与其他群体比较研究,得出群

d21sll短串联重复基因座是美国联邦调查局公布体间进化距离。

的13个位点联合检索系统(combineddnaindex材料与方法

system,codis)中的6个基因座。河南省地处中一、样本dna

原,人口众多,它的群体遗传特征对中国人群尤其187份血样采自河南省各地市无血缘关系的

是北方群体有着代表性,这6个基因座在河南汉族汉族个体,90个亲权关系确定的家庭(包含150次

群体中的遗传多态性特征还未见报道。本文拟对减数分裂)的血样,采用chelex法提取dna。

这6个基因座的遗传多态性特征进行调查,评估其二、pcr扩增反应

·38·

扩增体系如下:反应体积为25l,含人类基因

组dna240ng,2.0mmol/lmgc12,250/~mol/l.

dntp,1utaq酶(promaga公司),0.25/~mol/l_.

引物(大连宝生物公司合成),l×pcr缓冲液。扩

增仪为eppendofmastercyclergradient。

三、pcr产物的检测和基因分型

扩增产物2l加上样缓冲液2l混合,与等位

基因标准分型物同时上样,6%的非变性聚丙烯酰

胺(5%的交联度)垂直凝胶电泳,恒电压500v,电

法律与医学杂志20__年第10卷(第1期)

泳2h,银染显色,与标准分型物比较得出分型结

果。

四、数据处理

计算6个基因座的基因频率、观察杂合度、期

望杂合度、个体识别率及非父排除率,对群体数据

作hardy—weinberg平衡吻合度检验。与成都汉

族人群、美国白人、美国黑人、西班牙人和西班牙东

南人群的基因频率比较,得出遗传距离,绘出系统

树。

表1中国河南省人群6个基因座的基因型分布和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

table1genotypedistributionsandhardy—weinbergequilibriumof6strsysteminhanpopulationinhenanprovince

结果

、6个str基因座基因型在河南汉族群体中

的分布

河南汉族群体6个str基因座的调查样本

数、基因观察值见表1。

二、河南汉族群体6个str基因座基因频率

法律与医学杂志20__年第10卷(第1期)

分别计算6个基因座的基因频率、观察杂合

度、期望杂合度、非父排除率和个体识别率,结果见

表2。

三、家系调查

90个家庭,150次减数分裂调查,未发现有突

变产生。

四、与其他群体比较

与成都汉族人群、美国白人、美国黑人、西班牙

人和西班牙东南人群的基因频率比较【j,得出遗

传距离,见表3;绘出系统树,见图l。

讨论

在这6个基因座中家系调查显示,对于150次

的减数分裂未出现变异,说明这6个基因座具有相

·39·

对的遗传稳定性。这些基因座在河南群体中的多

态性好,杂合度高,具有相对稳定性,适于法医学中

的个体识别和亲权鉴定。

对于河南群体和其他群体间的比较研究,可以

看到,河南群体与成都群体间的遗传距离最近,这

符合进化的规律。另外可以看到西班牙人中的两

个群体之间距离也是最近的。然而,作者得到系统

树与用血清遗传标记所得到的有一些差异,中国人

与白种人的距离要近于与黑种人之间的距离,而血

清遗传标记显示白种人与黑种人之间的距离要近

与中国人。这可能与str与血清遗传标记在进化

上所受选择压力不同造成的,血清遗传标记要受到

一定的进化选择压力,而str几乎不受选择压力

的影响有关。

表26个str基因座在河南省汉族群体中的群体遗传学数据

tahle2populationgeneticdataof6strlociinhartpopulationinhenanprovince

fre:frequency(频率);ho:heterozygosityobserved(观察杂合度);he:heterozygosityexpected(期望杂合度);dp:discriminationpower

(个体识别几率);ce:chanceofexclusion(非父排除概率)

图16个群体的系统树

fig1vwaevolutionsysmetictreeof6ethnicgr0ups

clan:河南汉族群体cod:成都汉族群体cau:美国白人blk:美

国黑人swh:西班牙人seh:东南西班牙人

表36个群体间的遗传距离

fable3geneticdistanceof6groupspopulation

chn

ccd0.014

cau0.0620.053

blk0.0930.0980.068

swh0.0700.0700.0570.070

seh0.0560.0500.0220.0610.018

chncmcaublkswhseh

chn:河南汉族群体cod:成都汉族群体cau:美国白人blk:美国黑

人swh:西班牙人seh:东南西班牙人

参考文献

[1]mcewenje.forensicdnadatabankingbystatecrimelabomto—

ries.amjhumgenet,1995,56(7):1487~1492.

[23kupfersehrnidtd,calicchiot,budowleb.maincaucasianpopulation

dnadatabaseusingtwelveshorttandemrepeatloci.j

·40·

forensicsci,1999,44(2):392~395

[3]budowleb,tamyrar,moretti,at.populationdataonthe

thirteencodiscoreshontandemrepeatlociinafricanaffler

k8ns.u.s.c豫ans,hipancs,bans,jamaicans,and

trinidadlan.s.jforensicsci,1999,44(6):1277~1286

[4]侯一平,吴谨,李英碧.中国汉族群体五个str基因座遗传多

态性研究.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1999,16(4):228~232

[5]侯一平,苟清,吴梅筠,等.人类短串联重复序列humth01基

·法医学理论与实践·

法律与医学杂志20__年第10卷(第1期)

因座的遗传特征.遗传学报,1996,23(3):174~182.

[6]郝冰涛,李怡,杨艳丽等.河南群体八个str基因座的遗传多

态性研究.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200l,墙(1):35~38

[71侯一平,李英碧,唐剑频,等.成都汉族群体八个str基因座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