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设计课程教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3:56:49

平面设计课程教案篇1

关键词:学情分析;设计思想;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tp3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2012)21-0000-02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教学设计内容选自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图形图像处理》教材中项目四:“思丞科技”画册制作中的任务1:封面制作,该任务需要2课时。本节教学内容在《数字平面制作技术》课程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节内容是以前面已学的图形绘制和动感模糊滤镜效果为基础,结合外挂滤镜、风格化滤镜组及涂抹工具等,通过教师引导、分组讨论、学生操作等步骤来完成任务。本节内容的学习对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起到重要作用,特别是在今后的数码图像特效制作当中作用重大。

2学情分析

本课程面对的学生是高职三年大专,他们的优点是思维活跃、好奇心强、精力旺盛;缺点是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如何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我们在教学设计当中最为重要的。

3设计思想

本次教学设计是将企业对学生技能的实际需求和现有的教学模式结合起来,按照理论、实践、工作岗位规范一体化的教学指导思想,采用项目和任务驱动教学方法,适当运用多媒体网络、教学课件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观察分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本节课的相关理论知识,养成积极主动、勇于探索、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平面设计制作能力。

4教学目标

4.1知识目标。(1)让学生熟练掌握外挂滤镜的安装和使用。(2)让学生了解风格化滤镜组的功能和特点。(3)让学生将前面学习的图形绘制、动感模糊滤镜等知识综合起来,融会贯通。

4.2能力目标。(1)让学生学会查找边缘滤镜和涂抹工具的使用技巧。(2)学生能够独立完成“思丞科技”画册的封面制作。

4.3素质目标。(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2)通过分组教学,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及沟通能力。(3)通过本节任务的完成,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5教学重点和难点

5.1重点。(1)外挂滤镜的安装和使用。(2)动感模糊和查找边缘滤镜的使用技巧。

5.2难点:立体文字特效的制作

6教学过程设计

6.1新课引入(时间:5分钟)。课堂导入就是要着力于起到“凝神、起兴、点题”的作用。因此,针对所教授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本节课设置如下两个问题让学生完成:问题一:前面学习过的哪种滤镜能使一个平面的图形产生如图所示的立体效果?(多媒体课件演示平面图形和立体效果图)。问题二:如何利用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将一幅高山图片制作成山水相接的效果图?(多媒体课件演示原图和效果图)。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一对前面所学的动感模糊滤镜知识进行了复习,同时也为本节任务的完成做了知识准备;再通过问题二,引导学生复习学过的相关知识,学生很费力地制作山水相接的效果,但最终并不完美。就在学生即将失去信心的这个时机,教师大声宣布简单快捷的秘密武器-----外挂滤镜的使用,从而引入本节新课内容]

6.2知识讲解(时间:15分钟)。这个环节中,教师根据本节任务中涉及到的新知识点,单独设计了两个教学案例,并利用多媒体进行演示、讲解。案例一就是对新课导入中问题一的继续延伸;案例二就是对新课导入中问题二利用新方法制作完成。本节课的知识点包括:(1)查找边缘滤镜的使用技巧。(2)外挂滤镜的安装和使用。

[设计意图:教师在准备本节课时,巧妙地将课前提问做为新课案例,目的有两个:一是这样能节省一些时间,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二是采用对比的方法,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记忆]

6.3任务分析(时间:10分钟)。这个环节中,首先,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本节课学生要完成的任务效果图。并引导学生讨论分析该任务在制作过程中共分成几个部分,每部分都包括几个知识点。在这个环节中教师是起主导作用的。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4学生实践(时间:30分钟)。这个环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巡回指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实践,每组2~3人。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小组成员互相讨论,小组内部解决不了的问题,由教师指导完成。

[设计意图:通过分组学习,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并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6.5任务评价和任务修改(时间:15分钟)。这个环节以小组的形式在多媒体教学网络上展示设计制作的作品,首先进行各小组间互评,然后教师点评,最后进行作品修改。

[设计意图:通过任务评价和修改,不但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

6.6任务拓展(时间:10分钟)。在任务拓展环节,教师将备课时就准备好的另一幅“思丞科技”画册封面效果图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进行分析比较,并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独立设计制作一幅新颖的“思丞科技”画册封面。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6.7课堂总结(时间:4分钟)。先由学生口头总结,再由教师总结,重点强调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并结合多媒体网络演示)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总结能力]

6.8课后作业布置(时间:1分钟)。课下对本节课使用的外挂滤镜组中的其它滤镜进行自主学习,并选用你喜欢的滤镜创作一幅作品。

[设计意图:通过作业布置,让学生对外挂滤镜有更深入的了解,为今后的创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7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学习,笔者认为高职学生的学习必须以能力为本位抓起,这就要求高职教师要认真设计好每一节课,从引导学生兴趣出发,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努力使课堂活跃起来,使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真正提高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综合素养,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杨彦如.高职教学设计[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1.

[2]曾良骥.高职课程“六位一体”教学设计范例[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9,6.

平面设计课程教案篇2

平面设计课程改革思路,改革平面设计的专业课程设置,是为了适应专业发展和社会的需求。首先,平面设计专业的公共课不能照搬美术学等相关基础课程的设置,应该把重点放在适合平面设计专业的形式基础、设计色彩、设计素描等课程上。其次,理顺平面设计专业的骨干课程与其他相关理论课程的协调和衔接关系,如学习营销学、设计心理学,了解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等,提升学生的综合设计素质。再者,增加实践环节的时间和比例,增设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拓展思维能力等的实践课程,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强化实践环节,贴近社会需求。增设实践性强的课程,是当今平面设计教学的需要,更是促进平面设计教育改革与进步的重要一步。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的学生比较受大公司的欢迎,主要因为这些学生具有较强的设计能力,读书期间就与苹果、诺基亚等世界顶级的公司合作过。因此,国内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可以通过与平面设计公司合作,参与实际设计项目,实现学校和公司的双赢;或者通过建立校办企业,参与社会的平面设计项目,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二、案例教学法

1.什么是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就是在授课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平面设计案例进行分析、思考和交流讨论等,教会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通过对平面设计作品的讲解扩展学生设计思路,丰富设计手段。案例教学法贴近实际设计,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当代社会平面设计最前沿的设计理念。该教学形式遵循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指导思想,以优秀的平面设计作品为基本教材,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思考和分析,重点培养其对设计的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汲取前人的经验,形成自身的设计风格。

2.如何利用案例教学法

若要将案例教学应用于教学中,教师需要做一些准备工作,按各种设计作品思路的复杂程度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建立综合的设计能力。

(1)案例的准备和选取

进行案例教学前充分而周密的准备十分必要,这直接决定了案例教学的效果。如果设置的设计案例与学生所学的设计理论不一致,或者超出了学生当前的知识范围,则会加大信息的传递,有可能导致学生无法理解甚至学过就忘。因此,教师在准备案例时要考虑学生已经掌握的设计理论,加深学生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在分析和理解案例作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设计出自己的作品。这样使学生既能掌握所学的平面设计理论知识,又能提高设计实践能力。所以在进行授课之前,教师首先要清楚学生的现有理论知识水平和设计能力,然后根据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选取有针对性的案例,以加深学生对已有理论知识的理解。案例的选取和安排也应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使学生逐渐积累设计的理念和思路,从而提高其综合设计能力。

(2)课堂引导与讲解

平面设计工作需要借助软件,而软件的教学环节是一个十分注重动手能力的过程,如果过分注重软件技巧的教学而忽视对学生平面设计能力的培养,就会本末倒置,使学生局限在软件技巧和操作方面,无法真正提高设计能力。随着电脑的普及和设计软件的推广,平面设计工作正逐渐标准化、流程化,如何在流程化的框架内创作出具有个性的平面设计作品,就要求设计师具备自身的设计风格和特点,以及独特的思维方式。设计本身就是创造,而这种创造来源于设计师长期积累形成的创造性思维。平面设计的课堂教学应该以隐含在设计作品背后的设计理论、人文知识为内容,进而引导学生在设计创作时灵活表现文化内涵和融入自己的创作理念,达到设计作品的鲜明性、独到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将案例作品分解成可以独立操作的设计技巧和思维方式,让学生熟悉和掌握各种作品中的技巧和设计软件的功能。

三、结语

平面设计课程教案篇3

关键词:建筑学专业;建筑经济;教学改革;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0;tU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7)02005004

目前,在建筑项目前期策划日益受到重视,急需高层次复合型建筑设计人才的大背景下,建筑教育面临复杂而多元的形势。为了应对建筑与环境、建筑与经济、建筑与文化、建筑与技术以及建筑与城市诸多方面的问题,帮助学生树立建筑是受社会、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影响的基本观念,建筑院校普遍以设计专题为核心,同时也注重学科之间的交叉,不断整合完善建筑教学体系。建筑经济类课程作为研究建筑经济价值的选修课,部分建筑院校对其理论教学进行改革,如实行建筑经济专题模块化教学和典型案例教学等[1-3]。教学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最终效果并不十分理想。笔者认为,本科建筑教育中建筑设计专业学生建筑经济分析的训练必须与建筑课程设计有机结合起来,应帮助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牢固树立建筑经济分析的理念,养成经济分析与建筑设计同步的思维习惯。这也是提高建筑经济课程教学效果的关键。

一、建筑学专业建筑经济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2011年版《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本科(五年制)教育评估标准》中有关建筑经济教育质量评估标准,将2007年版的“了解与建筑有关的经济知识,包括概预算、经济评价、投资与房地产等概念”,以及“了解有关建筑工程设计的前期工作”中的“了解”均改为“熟悉”,并增加了有关投资估算的内容[4]。这说明建筑行业主管部门对建筑经济教育作用的认同和重视。但现阶段建筑经济教育仍然普遍存在学院不重视、学生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明显等问题,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筑经济课程知识跨度较大,专业针对性不强

建筑经济学属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综合性较强,所以不少学校以相关院系的工程管理课程来替代建筑经济课程内容的教学。即便开设了建筑经济课程,也是偏重于工程管理方面的内容,有关建筑学专业的方案设计及前期建筑策划等内容的教学针对性也不强,有的甚至还没有涉及。

(二)对建筑经济分析在建筑前期策划与方案设计中的作用认识不足

建筑经济分析是与建筑策划[5]和方案设计同步进行的,是建筑策划和设计方案优化的组成部分,而非建筑方案完成后的经济分析结论。之所以把建筑经济分析看作是建筑策划和方案设计完成后的经济分析结论,是因为在基本建设流程中,可行性研究报告(或项目建议书)、初步设计文本的形成过程,是先完成设计然后再进行投资估算、概算的,因此产生了建筑策划和方案设计与经济分析分离的状况。

(三)建筑经济课程与建筑课程设计缺乏有效的联系

目前建筑经济课程教学主要沿用工程管理n程教学的常规模式,教学计划与主干设计课程的关联度相对较低,而建筑学专业本科教学的重心基本上是围绕设计课来进行的[3]。虽然部分高校在建筑经济课程教学改革中将课程内容专题模块化,以及引入专题案例分析,看似加强了建筑经济课程与建筑课程设计的联系,但由于没有直接将建筑课程设计题目作为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因此造成建筑经济分析与设计课程的实际脱离,从而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建筑经济课程教学效果。

(四)重视经济基础理论知识,轻实践应用

传统的建筑经济课程教学以基础理论课的模式为主,即使有案例分析,也是对已定的工程案例的结果进行分析,与设计项目方案的产生和方案设计的发展过程无直接联系。建筑经济分析在设计过程中的作用难以体现,因此也难以使学生形成建筑经济的理念。

(五)课堂教学模式陈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度不高

由于年级人数和教学资源方面的原因,建筑经济课程主要采用课堂讲课式的大班教学模式,这种仅仅依靠引入典型案例教学和专题模块化教学的被动式教学方式[1-3],由于课时有限且缺乏实战训练,不利于启发学生思维,也不利于学生积极参与设计项目的综合分析,从而影响学生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表达能力也难以得到提高。

二、建筑学专业建筑经济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

(一)调整优化专业课程知识结构体系

首先应从课程体系上进行调整和优化,应针对建筑学专业的人才市场需求来量身定做建筑经济课程教学内容。教学重心应放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对建筑经济分析的同步训练上,完善建筑设计学科理论的知识框架,提升建筑经济学在建筑专业教育中的地位。在教学上应注重联系以前所学的设计、构造及结构等主干课程的内容,对建筑经济原理进行全面和深入的讲解。与此同时,还可以深化和补充相关专业中涉及技术经济的内容,并结合以前和正在进行的建筑学课程设计实行同步训练(如图1),以提高建筑经济知识对建筑设计教学的支撑作用。

(二)基于建筑策划与方案设计全过程的建筑经济分析应用

根据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文件(2011年版)的要求,增加了与建筑经济有关的投资估算的内容,包括建筑项目可行性分析、概念设计、前期策划等基本内容,这是建筑师拓展业务,与投资方进行沟通和交流的重要手段。因此有必要将建筑项目从策划到概念设计、方案设计、初步设计等前期对设计方案有较大调整的阶段,与建筑学课程设计各阶段对应起来进行经济分析训练(如图1),由此判定在项目各阶段建筑经济分析对设计方案的影响程度,从而达到项目全过程优化设计方案的目的。

(三)建立建筑学专业课程设计与建筑经济分析全过程互动模式

建筑设计的经济合理性是建筑设计中应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是建筑设计要达到的目标之一。因此,有必要将建筑学专业课程设计进行深化,制定经济分析评价标准并进行经济分析,以评价各阶段课程设计方案适应市场的能力,研究建筑经济评价对建筑设计的作用效应。通过对以前和正在进行的课程设计的经济分析,对课程设计进行二次评价(如图1)。

(四)建立建筑经济课程教学新模式

建筑经济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不仅知识覆盖面广,而且重视社会实践。目前,笔者所在学校湖南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专业建筑经济课程为32学时,课程安排在四年级下期。由于课时有限,要想帮助学生建立建筑经济理念,并培养其应用能力,教学中应主要采用案例式+讨论式+研究式的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式+讨论式的课堂教学,将建筑经济知识和理念引入建筑课程设计中。同时,将建筑经济分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结果反馈到课堂,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或在课程中心网站的建筑经济课程互动栏目中进行交流,形成以建筑课程设计项目为对象的课堂讨论研究+课外自主研究的教学模式。将建筑经济课程教学实践向建筑课程设计延伸,使建筑经济课程教学有效地融入建筑课程设计之中,成为建筑课程设计的组成部分。这不仅解决了建筑经济课程课时不足的问题,而且有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改革考核方式

建筑经济课程的成绩评定,以往是采用综合平时考核成绩+期末考试卷面成绩的方式,课堂考勤和提问讨论占20%、案例作业和平时测试占20%、期末卷面成绩占60%,这也是目前大多数院校采用的方法。这种考核方式虽然结合案例分析讨论,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期末考试成绩比重依然偏大,平时考核内容单一,对提升教学效果所起的作用不突出。

近年来,针对建筑学专业以课程设计为主干的特点,学校建筑学专业建筑经济课程考核采用244模式,即“平时考核(20%)+课程实践作业成绩(40%)+期末考试卷面成绩(40%)”。这种考核方式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平时考核重内容轻形式。包括平时到课情况(40%)+平时测试、提问和参与讨论(30%)+课程设计作业检查情况考核(30%)。平时到课情况结合平时测试和课程作业检查进行考核,既考查了课堂理论教学情况,同时也考查了课程设计作业的进度情况。

第二,课程实践作业过程与结果两手抓。成绩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建筑经济课程实践作业过程考核成绩(40%);二是课程实践作业最终成绩(60%)。这样的考核不仅真实客观地反映了课程实践作业的质量,同时也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讨论和课外的实践训练。

第三,期末考试注重知识的应用,减少死记硬背的内容。试卷试题

由选择题和计算分析题两部分构成,其中开放性非标准答案题占70%左右。这样不仅可以真实反映考试成绩,减少或杜绝舞弊现象的发生,而且能有效反映课题案例教学与课外实践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效果,也能检验学生应用建筑经济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结语

多年斫ㄖ经济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表明,在采用了上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后,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明显提高,甚至还吸引了不少建筑学专业研究生以及相关专业的学生前来旁听,使原本不被重视的建筑经济课程,在到课率和学生评教方面均位于学院课程评教前列,教学效果也得以大幅提升

参考文献:

[1]郭汉丁,郭伟,马辉.完整案例轮环式教学法在实践中的应用[J].高等建筑教育,2012,21(5):118-121.

[2]阮连法,匡亚萍.建筑学专业建筑经济与管理课程改革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5,14(1):72-74.

[3]苏平.面向建筑学专业的建筑经济教育初探[J].华中建筑,2011,29(11):169-172.

[4]住房城乡建设部.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本科教育评估文件(2011年版)[S].2011.

[5]杨昌明,庄惟敏.建筑设计与经济[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3.

平面设计课程教案篇4

(浙江工业大学信息学院,浙江杭州,310023)

摘要:针对传统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存在的问题,提出基于Ch交互式平台的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建设方案,阐述如何搭建线上线下结合的学生综合评价体系,介绍该建设方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取得的良好效果。

关键词:C++语言;Ch交互式平台;项目式;案例;线上线下综合评价

0引言

程序设计课程是大多数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也是培养学生基本素质的一门重要课程[1]。C++语言不同于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等基础必修课,重在培养学生基于计算思维求解问题的思想和能力[2],问题分析、建模和算法设计、实战编程的能力。C++语言功能强大、表达形式丰富、使用方便灵活、应用领域广泛,目前大多数高校都将C++语言作为大学新生的程序设计入门语言,也将其作为数据结构、算法设计等课程的工具语言。

C++语言程序设计是一门实战型课程,程序设计开发环境的选择、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的有机结合[3]、学生计算思维能力和编程能力的评价体系[4],是课程教学中需要解决的3个难题。选择合理有效的开发工具能使程序设计的学习事半功倍,科学合理的设计教学案例和教学模式,能激发学生自主求解问题、学习新知识的动力,而客观的教学评价体系则让教与学相辅相成,设计一套教学研究方案从以上3个方面着手,积极做好学生逻辑思维、计算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国内很多学者对于如何针对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议,如吴文虎教授提出的“理念先行”,就有效地解决了解题思路的问题;斯金纳提出了如何有效提高课堂效果的教学方法。针对如何将“以教师为主”的教学转化成“以学生为主”的教学,后续提出了教学改革方法,有研究型教学[5]、任务驱动式教学[6]、混合式教学[7]、抛锚式教学[8]、项目式教学[9]等,这些方法的共同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化被动传授知识为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并培养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计算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但是这些方法往往擅长从单个方面探究,缺乏一套完整的从开发平台、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评价为一体的课程教学研究,教学方案的效果有所局限。选择合适高效的程序设计开发平台,设计相应的项目驱动式教学方案,并利用线上线下混合管理学生、评价教学成果,完成这三个方面的工作是本课程教学研究的重点。

1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现状分析

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分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前者主要以教师课堂教学ppt为中心展开基本概念、语法和规范的教学;后者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围绕知识点展开程序设计、编写和测试等上机实验训练。

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开发环境缺乏交互性。

传统的C++语言教学编译环境包括常用的C++语言程序的运行平台,有turboC++、VisualC++、BorlandC++等,它们都是集成化的开发环境,要在这些平台上演示一个最简单的程序,如输出一行字符或求一个表达式的值,都必须写出完整的程序,这对初学者来说无疑使C++语言的上机复杂化,而初学者需要的是能够简单明了地直观看到运行结果,以便于理解。其次,这些平台都是编译性平台,虽然可在程序运行中设置断点或设置要查看程序运行过程中某些变量的变化情况,但对于初学者,无法提供直观的查看方式。

2)求知积极性没有被完全调动。

C++课程的授课对象通常是大一的新生,他们需要从高中阶段的被动式、高压式知识获取方式转变成大学开放式、自主式的知识发现,一方面需要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从被动到主动的求知习惯,另外一方面,现有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点为导向的学习,即便有人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依然没有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3)分析问题和程序设计能力差。

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知识学习与实际应用脱节,他们能够从有限的教材上获得典型的例题求解方法,但是没有办法从编者的角度,从实际应用的角度抽象出应用问题的一般分析、分解、设计和求解方法。掌握了语法细节和规则,难以从实际问题出发,通过逻辑思维、计算思维,乃至创新思维的方式解决问题,而这些恰恰是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核心和灵魂。

4)理论教学为主,学生实战能力弱。

一般高校安排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课时以理论课为主,上机实践课为辅。以浙江工业大学信息学院电信专业为例,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总学时64课时,其中理论48课时,上机16课时。学生由于大部分时间都是以课堂听课的形式获取知识,通过上机实践辅助程序设计和调试的过程,在大一阶段几乎没有接触到应用的机会,迫切需要从一开始接触程序语言就让学生培养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理论和实践教学并重。

5)考核机制单一,无法全面评价学生能力。一般高校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考核主要基于两个方面:期末考试和上机实践的表现,其中期末考试题型多以客观题为主,上机实践题则是程序设计题为主,通常都是体现了所谓的关键知识,更多是典型例题的拓展题目,从知识点分布出发。个别院校有采用限定时间的上机程序设计评定,但这些方法都没有跟踪式的评价学生整个学习效果,无法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

2基于Ch交互式平台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研究方案

总结教学现状,针对传统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存在3个方面的问题:程序开发平台单一、课堂教学和实践上机环境脱节、课程评估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和计算思维能力,我们提出基于Ch交互式平台的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建设方案,充分利用Ch解释平台的交互功能和内存透明管理,设计项目式教学方案,并设计线上线下结合的学生综合评价体系。

2.1基于Ch交互式平台的程序设计课程

Ch交互式平台已被多所高校采用,作为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开发平台[9-10],我们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从基础认知阶段、中级理解阶段和高级设计阶段,基于Ch平台设计3个阶段的课程学习。图1是基于Ch平台的分阶段程序设计课程方案,分3个阶段,循序渐进推进课程教学:基于Ch交互式窗口开发平台的形象化教学、基于Chprofessional平台的理解强化教学和基于ChiDe集成化编程环境的高级创新程序设计。

1)基于Ch交互式开展形象化基础教学。

学生一开始接触C++语言,避免被其繁杂的内存管理和指针操作难倒。我们基于Ch的强大交互能力,将一些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如数组和指针的概率,单个语句键入后马上就可以得到结果进行验证。数组和指针的存储格式、访问方法和调用方式等都能够直观地显示给学生,体现了很好的交互式形象化教学。

2)基于交互性程序运行平台的综合程序设计。

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法、基本结构和简单的算法设计编程实现,基于Chprofessional平台设计典型应用的问题分解、程序设计和编写、测试。由于平台具有良好的调试界面和功能提示,学生在通过基础教学后,展开一定自主能力的上机实践成为很好的锻炼,professional平台的结果演示界面可以规范初学者的编程习惯,在基础教学的基础上进入巩固和综合应用程序设计阶段。

3)基于高级功能的综合案例开发。

充分发挥Ch平台的iDe集成开发环境和强大的图形图像处理功能,面向学生的课外科技竞赛和就业方向,结合课程的进度,在讲授课程前先设计、选择一套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联、与教学内容相一致、功能相对完整的案例程序;然后根据每次的讲授内容,将案例分割设计成多个具体且相对简单的实例程序分析讲解。对应案例利用Ch平台实现和演示,进度符合课程安排,便于学生边学习边应用。

2.2项目驱动式教学建设

项目驱动式教学采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同步,C++语言程序教学遵循简单到复杂的原则,从简单项目入手到综合应用型项目,学生自始至终全程参与。步骤如下:项目目标确认、分组展开、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写程序、调试测试、现场报告和组间评价、最终成绩。图2是项目驱动式教学建设的组成步骤。

每个章节的内容和知识点给定2~3个项目案例供学生自己选择,学生在选定项目之后首先明确项目目标。

学生自主选择队友组队并完成角色分配,制定详细的分工和职责,便于最后的考核和成绩评定。

每个学生对自己任务模块展开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其中对于第一阶段(如图1所示)作为项目驱动式教学的开始,要求学生做简单的计算思路整理流程图或n-S图代替概要设计;对于第二、三阶段(如图1所示)中高级项目案例引入,则需要学生对项目进行模块划分、队友之间协作分工,然后做概要分析和详细的流程分析、接口设计和模块独立性设计等。

程序编写环节需要学生结合课堂教师分解、团队讨论、课外查阅资料、上机编写和修改等工作,需要合理布局,并设计好程序接口,便于与其他的队友协作,共同完成整个项目。

调试测试工作是项目驱动式教学步骤中很重要的一项,尤其对于第二、三阶段的综合应用案例,需要集合队友的共同程序模块,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调试习惯和方法,而且锻炼了他们之间的协作开发能力。

现场报告和组间评价环节贯彻学生的自主思考、分析和表达能力培养,只有通过查阅文献、项目分析和设计,最后经历Debug各个环节之后,才会有充实的过程汇报给大家,这在一定程度上督促学生保证每个环节的完成质量。另外一方面,关于组间评价,由于项目驱动式教学需要学生充分利用课内外的时间完成学习任务,为了传达评定的民主客观性,不是由老师一个人说了算,学生之间的客观评价也非常重要,作为学生最终成绩的一部分。

2.3基于项目驱动教学方案的线上线下综合考核体系

有别于目前大多数项目式教学建设的一刀切——根据最终上交程序和期末考试的方法来考核,我们提出了一种基于项目驱动教学的线上线下综合考核体系。鉴于项目式教学的特点,充分发挥项目驱动式教学的优势:从整体上注重学生以项目为驱动的学习、开发和总结过程,关注学生的全程参与和表现,整个考评体系如图3所示。

(1)线上考核系统。搭建学生项目案例教学管理系统,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合适的时间完成网上课题的选择、程序设计和提交操作。

项目题目选择模块:教师定期发放案例,学生在对应案例中选择一个,作为阶段性的项目。

模块任务划分让学生定位项目角色,明确项目任务。

编程日志是让学生严格按照项目开发流程,定期记录编程日志。

调试日志是学生在程序调试阶段记录程序的测试案例,及其测试结果。

结果演示报告环境是学生在每次项目提交阶段,制作ppt做公开汇报,并接受全体学生的提问和评价。

(2)线下考核系统。项目式教学的考核不能将最终上交的程序和项目报告作为唯一成绩给定标准,因此我们设计了线下考评3个模块。

学生自评。学生对整个项目的学习和开发过程做自我评价,最终提交项目进度记录表、问题和解决方案记录表、自我总结报告。

组间互评。学生之间相互督促和评价,不同组的学生对其他组的项目报告做评分,对其程序进行评分,有必要的时候可以做监督评分。

教师考评。教师根据学生的现场报告ppt和汇报情况、提交的项目报告给出评分,对项目程序定评分并对学生的课堂出勤做评分。

以上三块评分总计入每位同学的最终课程成绩,构成我们设计的线下考核成绩。

3结语

基于Ch平台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对非计算机专业C语言程序设计一年多的教学实践来看,Ch交互式平台对初学者提供交互性好、可视化强的开发平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入浅出;实施项目案例驱动式教学方案充分发挥了项目式教学优势,启发学生自主学习;线上线下综合考核管理系统客观综合评价学生,学生灵活运用课堂和课余时间,能够很好地解决学生的畏难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弥补传统教学在方法和考核上的不足。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实施,学生的编程能力、计算思维和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高,毕业设计环境和实习环节开发能力显著增强。此外,学生参加智能车竞赛、aCm竞赛、机器人大赛Robocup等,也凭借扎实的编程基础和开发能力屡获佳绩。

基金项目:浙江工业大学教学建设项目“基于Ch交互式平台的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研究与实践”(JG1216)。

第一作者简介:陈晋音,女,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程序语言教学与实验教学管理,chenjinyin@zjut.edu.cn

参考文献:

[1]俞庆英.非计算机专业C程序设计教学方法创新[J].计算机教育,2010(20):118-121.

[2]牟琴,谭良,计算思维的研究及其进展[J].计算机科学,2011,38(3):10-17.

[3]卢瑾.C语言程序设计阶段式分层实验教学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4(14):74-76.

[4]夏一行.加强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中编程理念的培养[J].高教研究,2012,13(6):43-44.

[5]张安富,改革教学方法探索研究型教学[J].中国大学教学,2012(1):65-67.

[6]李高杰.任务驱动式教学在计算机软件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无线互联科技,2013(8):230.

[7]余胜泉,路秋丽,陈声健.网络环境下的混合式教学:一种新的教学模式[J].中国大学教学,2005(10):50-57.

[8]刘琦,刘智琦,徐奕奕.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抛锚式教学模式[J].计算机教育,2012(12):77-81.

平面设计课程教案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微课程;设计模式

随着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多媒体等技术的发展,以mooC、翻转课堂、微课等为代表的新型教学模式不断涌现,推动了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自2007年起,翻转课堂在全球教育中得到不断的发展和推广,2012年mooC在全球兴起,从而掀起了全球教育的“微”热潮,教育进入了“微时代”。在我国,翻转课堂和mooC教学模式首先在中小学进行了研究和实践,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近年来,各高校也逐渐重视并开展了翻转课堂和mooC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在翻转课堂和mooC教学模式中引入微课的概念,将知识点以微课(微视频)的方式提供给学习者。但目前,这些微课资源是以离散的形式进行设计,缺乏系统化,不能按课程标准形成有结构的微课程。

1核心概念

在“微时代”进行高职院校的微课程设计研究主要涉及的相关概念有微课、微课程等。微课:结合课程特点,选取课程标准中某个知识点,以视频的形式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对知识点进行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是微时代的一种教学课件。微课程:按照课程标准要求,结合在线学习和移动学习特点,将课程教学内容按主题划分成由知识点组成的相对独立的小规模课程,并对小规模课程按设计、开发、实施、评价等教学环节进行教学设计,形成微课、微课件、微教案、微学案等教学资源[1]。微课与微课程的区别:微课以某一知识点为核心,以视频电子资源为媒介,记录教师授课过程,是微课程的配套资源。微课程是按照课堂标准组织的,将一系列的知识点结合在线学习和移动学习的特点进行系统设计,以微课为核心教学资源开展教学,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

2微课程设计模式

微课程设计通过对学习者特点和课程特点进行分析,确定微课程的目标和内容,从微教学活动设计、微学习活动设计、微评价活动设计等方面构建“微时代”微课程设计模式。微课程设计模式如图1[2]。

2.1微课程分析

微课程分析主要对学习者特点和课程特点进行分析,微课程分析的流程如图2所示。学习者分析主要从学习者的信息技术水平、学习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为微课程设计提供依据。高职院校学生学习了计算机应用基础或信息技术等相关课程,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具备网络学习的基本能力[3]。因此,在进行微课程设计时,要综合运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教学平台,系统化设计微课程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分析主要从课程性质、课程内容等方面分析课程特点。高职院校课程以专业技术课程为主体,集理论与技术操作为一体,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重点强调专业动手能力的培养。在微课程设计时,首先需要根据课程标准,对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按照理论知识体系,将课程内容按章节划分成若干个主题,再按理论原理、概念定义、方法公式等划分成若干知识点,在划分知识点时要考虑前导、后续、平行等关系,并将知识点归纳到相应的主题中;对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先将课程内容按照实践项目划分若干个操作主题,再按照操作任务划分成若干个技能点,在划分技能点时要特别考虑前导、后续等关系,并将技能点归纳到相应的主题中;对于理论和实践并重的课程,先将课程内容按照实践项目划分成若干技能操作主题,再按照操作任务和所涉及的理论原理、概念定义、方法公式等划分成若干个技能点和知识点,在划分技能点和知识点时也要特别考虑前导、后续、平行等关系,并将技能点和知识点归纳到相应的主题中。微课程设计时按主题进行系统化设计,开发微课程教学资源,实施微课程教学[4]。

2.2微教学活动设计

微教学活动设计以教师教学活动为核心,主要包括微教案设计和微教学资源设计。微教学活动设计的主线是微教案设计,在微教案设计时要理清知识点的重点和难点。微教学资源设计需根据微教案设计,以教学重点和难点为核心。1)微教案设计。微教案是基于微教学环境进行教学活动的方案。微教案要短小精练,突出重点,基于主题知识点按步骤划分成细小粒度进行设计。微教案主要包含主题信息、知识点名称、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手段、教学对象、教学过程、教学资源等,微教案设计模版如表1[5]。2所示。微教学资源设计模版以学习主题和知识点为核心进行设计,详细描述教学环节、资源名称、资源类型、媒体素材、教学时间等信息。

2.3微学习活动设计

微学习活动设计是教师以学习活动为核心基于微学习情境进行设计,主要包括微学案设计和微学习资源设计。微学习活动设计的主线是微学习设计,在微学习设计时要对应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微学习资源设计需根据微学习活动设计,以学习重点和难点为核心进行设计。1)微学案设计。微学习活动设计中,微学案是教师基于微学习环境,根据学习主题、学生学习水平,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活动而设计的方案。微学案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媒介,具有导学、导做、导思的作用,是学生进行翻转课堂学前学习的指导。微学案主要包含主题信息、知识点名称、学习手段、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学习资源、学习过程等信息。微学案设计模版如表3所示。2)微学习资源设计。微学习资源设计是对学习活动中的微练习、微测试、微视频等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微学习资源设计根据微学案设计的学习过程,设计对应的媒体脚本。微学习资源设计模版以学习主题和知识点为核心进行设计,详细描述学习环节、资源名称、资源类型、媒体素材、学习时间等信息。微学习资源设计模版如表4所示。

2.4微评价活动设计

微评价活动设计主要对教学效果进行微反思设计,对学习效果进行微反馈设计。微反思设计是对微教学活动设计中的微教案和微教学资源在教学实践中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设计,主要包括对主题知识点划分的科学性,微教案设计的教学重点、教学手段、教学过程,微教学资源设计的资源类型、资源有效性等方面进行反思,通过微反思优化微教学活动设计。微反馈设计是对微学习活动设计中的微学案和微学习资源在学习活动中的学习效果进行反馈设计,主要包含对主题知识点划分的科学性,微学案设计的学习重点、学习手段、学习过程,微学习资源设计的资源类型、资源有效性等方面进行反馈,通过微反馈优化微学习活动设计。

3结束语

高职院校的微课程设计要立足学习者和课程特点,以主题为主线,基于知识点从微教学活动和微学习活动方面进行设计,通过微评价设计进行反馈,优化微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设计,从而构建微课程设计模式。高职院校微课程设计模式能提高微课程开发效率和质量,使微课程建设有章可循,为推广微课程开发提供理论参考,推动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参考文献:

[1]刘名卓,祝智庭.微课程的设计分析与模型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13(12):127-132.

[2]马海峰,秦桂英,朱葛俊.基于“翻转课堂”的高职教学模式设计[J].机械职业教育,2015(2):14-16.

[3]贺媛婧,杨世鉴,刘颖.云计算平台下微课程的应用模式探索[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5(2):45-48.

[4]余胜泉,陈敏.基于学习元平台的微课设计[J].开放教育研究,2014(1):100-109.

[5]房广梅,张惠芳.高职微课程的研究与开发[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11-14.

平面设计课程教案篇6

关键词:混合教学;教学设计;网络课程;flash制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7)14-0186-03

混合教学在教育技术领域不是一个新的名词,但其理念和方法教育教学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深入应用和开放在线教育的发展,将传统教学与在线教学的优势融合,积极开展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混合教学研究和实践以提高教学质量意义非凡,尤其2013年mooCs风靡全球之后,院校对于混合教学改革的呼声越来越大。

混合教学博取众家之长,融合多种教学理论和教学方式,一方面能够促使学习者的学习更加符合信息化社会的特征,另一方面有利于提升学习者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总体而言,现有混合教学研宄和实践较多采用多媒体计算机工具辅助课堂教学形式,教学方式相对传统;而基于tHeoL网络教学平台的混合教学,把网络课程作为基于网络教学平台开展混合教学的重要因素,在网络课程设计和建设的基础上开展混合教学,可以实现对学习者在线学习活动和学习过程更加系统的支持,促进他们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能力的提升。

以《Flash制作》课程作为案例,进行网络课程的设计、建设以及混合教学方案设计。研究结果表明,该教学设计在提升学习者学习效果和学习体验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1课程设计

1.1学习者分析

本课程学习者为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生,学生的特点是不善于抽象思维,不善于逻辑推理,不善于数值计算、理解表达;但同时学生有一些长处,如喜欢做事,喜欢动手,喜欢成果展示、竞赛,喜欢集体活动、游戏。修本课程的学习者之前已先修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图形图像制作(photoshop)》,所以具备较强的信息素养,在课程的教学设计中,要结合学生的特长和个人爱好,以学习者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但在学习技能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穿插知识学习,尽可能使两种技能的学习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1.2教学目标分析

本课程作为专业必修基础课,学生学会如何使用Flash软件制作简单动画作品,学习动画的相关基础原理知识,为后续学习原画制作、动画技法及动作规律、网页设计、三维动画制作等课程打好坚实基础。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动画制作的基本思想,利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做出一般的简单动画短片、FLaSH类型的广告、mtV、网站及导航、小游戏等。

技能要求:能进行普通动画短片、Flash广告、mtV、网站及导航、小游戏等的制作。

知识要求:学生了解动画设计的基本概念,具有初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编写一般程序脚本的能力,为相关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职业素质训练要求:运用Flash软件独立制作、编辑图文声并茂的动画,并为影片形式。

整体来看,本课程属于技能性强的课程,但也包括相关原理性知识,知识内容和技能的学习可以相互促进。

1.3教学内容设计

从教学内容来看,除了第一单元属于课程的引入,做一个整体介绍;第七单元和第八单元,在之前单元技能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能力的提升之外,第二单元到第六单元属于单项技能的提升。结合学习者特征和教学目标,网络化的教学内容设计充分发挥计算机在多媒体信息呈现方面的优势,利用案例呈现和操作解说的方法对操作技能方面的内容进行呈现,通过文字形式对原理性的、知识l生强的内容通过文字形式呈现。

1.4教学评价设计

本课程的评价方式目前主要通过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两种方式,具体表现为课程结束后有一个上机考核。而最终的成绩评定由期末成绩和平时成绩两部分组成,其具体构成:1)期末成绩,占全期成绩60%(采用百分制,满分100分),机考;2)平时成绩,占全期成绩40%(采用百分制,满分100分)。在具体的网络课程的评价中,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网络教学平台的数据统计功能,学生在讨论区和小组协作学习过程中发言的次数和质量进行对学生进行诊断性评价;另一方面,运用学生平时提交作业的质量和网络课程学习中的整体表现对学生平时成绩做评定也提高了平时成绩的客观性,使教学评价更加客观、规范。

2《Flash制作》网络课程建设

根据上述《nash制作》的网络课程设计,该部分将对上述网络课程的设计进行具体实现。首先,课程栏目导航简洁明了,通过上方导航栏显示,包括课程信息、课程导学、课程学习、FLaSH作品赏析、学习分析、学习资源、学习小词典栏目,点击进入二级导航,完成网络课程的整体架构。其次,通过网络课程首页教师致同学们的一封信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同时鼓励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互,建立协作、互信、包容的学习氛围;同时,在首页显示最新通知、讨论话题等使得课程吸引学生的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相应的学习。

在众多模块中,课程学习是一个重点模块,学生主要学习活动都通过这个模块完成。在此模块,充分发挥网络教学平台的交互功能,并融合到具体的课程学习单元中,使学生自然地按照教师的教学设计进行课程的学习。本课程课程学习模块按照课程内容的特点表现为三种不同形式,第一单元为导入课程,分五个大的栏目,首先通过课前小调查了解学生对该课程的已有了解和个人学习预期,使教师对学生需求有一个整体的把握;第二步进行动画常识性知识测试,主要目的是引出课程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第三步开始切入正题,对Flas课程进行介绍,包括课程整体内容和框架;第四步主要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持软件的介绍和下载;第五步通过优秀案例的展示告诉学生本课程学习之后可以达到的效果,Flas形象生动,可以激发学生整个课程的学习兴趣。第二到六单元为单项技能训练,单项技能的训练部分包含基础概念和原理性的知识,然而更主要的是通过案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包括绘画基础、简单动画制作、遮罩动画、声音处理等技能,使学生能自主完成案例的制作。本部分的设计按照案例教学的流程进行,首先进行案例的呈现,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然后通过案例讨论、播课学习和配套的测试完成理论知识和相关操作的学习;之后学生通过学习完成作业并上传至相应模块;最后进行反思和单元学习测试。

第七和第八单元属于综合能力训练,通过调用主题模块中的小组协作学习组件来完成。综合技能的学习需要对单项技能学习的有机整合,完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大型的作品,为充分发挥学生的协作能力和更深人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采用小组探究方式流程进行,主要包括确定探究主}一制定探究计划一小组探究一成果展示评价环节。

课程导学模块包括对课程框架、学习方法和评价方法的介绍,以及为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的一些建议;FLaSH作品赏析模块一方面用于展示优秀的作品,突出该课程的特点,另一方面促进学生拓展性的学习和模仿;学习评价模块主要是通过平台对学习的分析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包含学习进度、讨论区、学习反思、作业和测试相关成绩、优秀学生作品的展示;学习资源相关模块包括课程讲稿、推荐学习网站、案例源文件、视频教程等,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支持资源和拓展资源;学习小词典模块主要提供学生学习过程的帮助,包括名词术语、常见问题以及其他相关的趣味性知识。

此外,网络课程的一方面可以与诸多社会交互性软件建立联系,从而使课程更符合年轻一代的心理,同时增加课程的交互性:另一方面,通过随时可以调出的学习笔记模块使学生在网络课程学习过程中增加了自主性。上述网络课程的建设可以为师生提供强大的在线教学与学习环境,下面将针对该网络课程,设计相应的混合教学方案。

3混合教学设计

从《二维动画制作》课程整体结构来看,课程内容包含三种类型,第一种是课程导学性质,包括第一单元(即Flas简介部分),主要对本课程整体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所需软件的特点、及软件环境进行整体介绍:同时通过赏析教师准备的多种Flash作品,一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使学生了解到经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达到的目标,为课程的整体学习奠定基础。

第二单元到第六单元同属单项技能的训练和培养,包括Flash绘画基础、简单画制作、引导路径动画、遮罩动画、声音处理五项基本技能,这部分内容在网络课程的建设过程通过统一的方法、统一的内容呈现形式和统一的学习活动、评价方式来实现。混合教学设计也采用相似的方法,都采用案例教学法,遵循案例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法:案例呈现一案例分析一一案例学习和再造一学习迁移。鉴于每种技能的学习都有一些相对核心的概念,对这些概念的学习和理解能促进技能的提升,故添加教师对重点概念和技能的讲解,此模块通过面对面活动进行。案例的呈现和案例分析主要通过网络课程,即面对面方式进行,案例分析通过讨论区讨论方式进行,教师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可适当搭建问题脚手架帮助学生学习;案例学习(操作演示)和案例再造(即学生重新做出案例中呈现的效果)在混合环境中进行,方便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化的指导;重点概念和技能的讲解

平面设计课程教案篇7

1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与国际商务类专业的关系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国际商务类专业课程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从工具论的角度来看,开设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其教学内容通常涵盖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的使用、microsoftoffice系列软件、网络应用与常用工具的使用。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课程的实施对培养学生计算思维、信息素养、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终身学习意识和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国际商务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密切相关的课程包括外贸单证、国际市场营销、商务演示技巧、人力资源管理、报关实务等,这些课程均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前序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后续相关课程的学习效果。国际商务类专业的发展给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开设提出了新的需求。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基于移动设备的网络购物和支付已经成为现代人的一种日常生活方式。目前,国内和海外网络营销和采购市场发展极为迅猛,对于国际商务类专业而言,基于大型外贸类网络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如eBay、al-ibaba、amazon的工作岗位大量出现,相关企业对员工的图形图像处理能力、网络交易和支付平台的应用能力、即时通讯工具的使用等方面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新的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反作用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对其教学内容体系、教学方法等提出了新的改革要求。

2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与国际商务类专业结合的目的

2.1服务于专业教学需求,培养学生计算思维

目前,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已经成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切入点,学者马秀麟等人认为应将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具体过程密切结合,在知识培养和技能获得的基础上,渗透计算思维的方法和习惯[2]。对于国际商务类专业而言,其专业课程体系中的网络营销、商务演示技巧、报关管理信息系统、网上商城的管理与使用等方面的教学环节均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如果学生在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后能做到“基础扎实,学以致用”,那么课程对专业能力的培育就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服务。对于国际商务类专业的学生而言,课程按专业需要加入了电子商务背景下的云计算、网络营销、大数据等内容,采用了“问题情境问题分析解决方案操作步骤拓展知识学习评价”的教学模式,将问题解决能力融入教学过程,从而培养学生信息检索、信息整理、信息处理和分析的能力,让学生能运用计算思维的方法解决专业领域问题,适应将来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

2.2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是开展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可以通过学生学业水平、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评价、企业对毕业生计算机技能满意度这三个核心指标来得到体现。其中学生学业水平具体可通过学生的平时作业完成率、学期考试成绩、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或水平考试通过率等方式来考查。而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评价则在学期末的学生评教结果中得到反馈。学习心理学领域相关研究表明学习者对所学课程的主动性和努力程度、最终学业成就与其学习的内在驱力及学习兴趣有直接关系。要提高国际商务类专业的学生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内在驱动力,就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学好课程、如何学好课程。即一则要让学生明确学好计算机应用技能对满足就业的能力要求和计算机知识对其职场发展的重要性,二则是要结合真实的国际贸易企业和行业的工作内容来开发相应的教学案例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三则是要提供丰富有效的学习资源和便利的学习环境来支撑学生自主学习。

3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与国际商务类专业结合存在的困难

3.1教师能否了解专业和行业相关需求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由于课程任课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和专业背景基本主要集中在计算机相关专业领域,与国际商务类专业及相关企业的交集比较有限,对其专业的背景知识知之甚少。任课教师对所教学生将要从事的工作发和发方向,存在认识上的差异[3]。要让课程能充分结合专业和行业的需求,就要广泛地开展企业对学生的计算机应用的能力要求的社会调查,听取企业负责人、各个部门主管、员工的意见,并收集大量企业文档和资源。

3.2任课教师的专业局限性和学习能力

任课教师大部分出身于计算机相关专业,随着年龄的增长,同样也面临着知识结构老化和更新的问题,对于他们而言持续地学习新的知识,去了解学生所学的国际商务类专业背景和行业知识、企业也有一定的困难。这就需要学校在管理制度和激励手段方面对改革观念强和乐于探索的任课教师给予一些支持,例如安排他们持续两年以上都上国际商务类专业的课程,给足时间积累教学案例,并在校级科研课题上给予立项,就可以提高他们开展教学改革的积极性。

3.3项目化教学案例设计是否足够专业

从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项目化教学的情况来看,教学案例的设计是其关键所在。教师通过开展企业调研,设计和开发了一些面向专业的教学案例。但让这些教学案例能体现专业的工作情况和典型工作要求,并能在体现专业特性的基础上保证其科学性,就需要国际商务类专业的专业课程教师和企业的参与来共同认证和鉴定。例如,在国际商务类专业案例的英文校对、行业背景知识、专业术语的翻译都需要由国际商务类专业的教师对其把关。

4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与国际商务类专业结合的具体做法

4.1开展企业需求调研,调整课程教学内容

到国际商务类企业开展调查,才能深入了解企业对从业人员计算机应用知识和技能的需求,进而找到课程与专业的结合点以及课程内容改革的依据。笔者通过国际商务系专业教师介绍和个人关系,现场走访和网络调研了13家从事国际贸易的企业。另外,借助国际商务类专业学生在广交会实习期间开展计算机应用技能需求方面的访谈和调查。调研结果发现,近年来随着国际网络营销的快速发展,相关企业对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更复杂的要求,从原来的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操作系统使用、打字录入、microsoftoffice系列word、excel、power-point、outlook、邮件管理、mSn工具等基础能力发展到了更高的水平的要求,具体包括常用商务通讯软件,如:Skype,Line,wecha(t微信)等、网络销营平台(eBay、alibaba速卖通、amazon)、在线支付(paypal、moneybookers、GSpaY、西联汇款、Googlewallet、支付宝、微信支付等)、企业网站管理、商务文件与图片处理(pDF、photoshop)等软件的使用。根据这些变化,课程组对课程内容体系进行了调整,如表1所示。

4.2设计专业教学案例,组织行业人员认定

面向国际商务类专业设计的项目化、全英文教学案例是实现课程与专业融合的核心内容,也是开展教学的基石。要面向专业设计好的教学案例有两个基本的问题要解决,一是处理好案例自身的两个逻辑关系,二是要体现专业特性和企业文化。第一个问题是因为案例的设计本身存在着两个内在逻辑关系,即任务案例在工作流程方面的内在逻辑和表现计算机学科知识体系的内在逻辑,两者要做到密切结合。第二个问题是要通过在教学案例的任务情境、企业工作内容、工作任务要求、工作方法等方面来渗透企业文化,最终体现出专业的特点。企业文化的融入,有助于让学生提早了解到就业后的种种细节[4]。针对国际商务类专业的行业,笔者所在的团队在案例的设计过程中总结出了一个基本的流程和方法,即(1)开展一线企事业单位调研,明确能力要求;(2)分析典型工作任务情景;(3)收集案例文件;(4)分析核心技能的需求,初步设计教学案例;(5)组织专业教师和行业人员共同认定和提出意见;(6)修教学案例的设计与应用;(7)评价、改进教学案例,形成完整体系。以word的应用为例,针对国际商务类专业设计的全英文教学案例就由五个典型的工作任务构成,分别为task1Conferenceagenda、task2introduc-tiontoproduction、task3invitationLetters、task4postfornewSale、task5Longpapertypesetting。对应的操作知识结构如图1所示。实践表明,课程教师、国际商务类专业教师、毕业生、外贸企业人员的共同参与提高了教学案例设计的科学性、专业性和实用性。

4.3联合校企多方力量,建立课程配套体系

为了提高课程的教质量,尤其是国际商务类专业的需要,笔者所在的研究团队联合校企多方力量,通过教材、课程、平台建设和考试改革,竭力为课程打造一个完整的配套体系。具体包括:一是根据高职教育项目化教学理念,编写了与课程设计理念相配套的教材,设计了面向企业一线需求的教学案例和教学资源。二是在校内的网络教学平台上开发了基于项目化教学方式组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网络课程,提供丰富的课程内容和课程资源。三是引入了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考试管理中心的网络自主学习平台,课程教学采用“课堂学习+网络学习”相结合的混合学习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并能让教师对学生的平时练习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有效监控,保证教学质量。四是在国际商务类专业中率先开展“以证代考”[5],即引入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水平考试代替期末考试,配合原有的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学生凭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水平考试证书或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证书(一级mSoffice)可向学院申请创新学分,并免修课程,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等级证书持证率和就业竞争力。

5课程与专业结合的效果

经过近三年的研究与实践,笔者就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与专业结合的工作开展的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课程与专业结合的基本结论是:(1)在采用专业案例教学与不采用专业案例教学相比,国际商务类专业的学生平时作业上交比率有显著提高。以笔者所教的国际商务类专业班级为例,2012-2013-2学期生均完成平时作业数为10.2个,比2011-2012-2学期生均完成平时作业数为8.7个,提高了17.2%。(2)采用专业案例教学后,国际商务类专业学生学习课程的积极性、主动性、学业成就与其它专业的学生水平相关差异明显,水平更高,教师对上课学生的满意度明显提高、学生对教师的评教分数和综合满意度也有明显提高。(3)由于项目化案例教学提供了更多的典型工作任务情境、工作流程、问题解决方法的信息和操作训练,学生的应用技能在操作上比原有的学科知识系统型教学学生的水平表现得更为熟练,在对给出的工作任务的计算机操作问题的识别、应用水平和能力迁移方面上有明显提高,国际商务类专业学生的期末成绩考试成绩也比其它专业学生的成绩要高。2012-2013、2013-2014学年各学期期末考试成绩变化如图2所示。开展面向专业的课程教学改革也得到了国际商务类专业所在的国际商务系师生的高度认可,认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更有用,更有开设的必要,从而保证了课程的学时数量和持续发展。

6结语

平面设计课程教案篇8

【关键词】程序设计;以赛促教;启发式教学;趣味教学

一、课程定位

程序设计基础这门课程是在学院第一个学期开设,共有56个学时,这门课是学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学院对此专业的培养方案的初次岗位定位中有软件开发技术员岗位。根据计算机程序员岗位的职业要求,具体工作流程总共分为五部分: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程序设计、程序调试、交付与维护。不难看出程序设计在其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程序设计基础课正是来源于此,该门课程是培养程序设计员基本程序设计能力的一门基础课程,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中属于专业技术课程中的基础课。

《程序设计基础》是直接面向程序员职业岗位的一门课程,课程的学习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结构化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培养程序设计的思维能力,为后续课程《C#程序设计》、《数据结构》、《weB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等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课程设计

为了符合学院提出的“走进校门的是大学生,培养出来的是职业人”的育人理念,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要培养具有优势职业品质与技能,面向现代服务业培养管理、服务第一线岗位的高素质技能性职业人的专业目标,《程序设计基础》的课程设计思路是以培养程序设计能力为目标,以实战项目为载体,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在教学过程中以案例为先导,学生完成演练为手段。这门课程要达到的品质目标是以能力与知识相结合、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优势品质与技能的高素质应用性职业人为培养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细致、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技能目标是掌握结构化、模块化程序设计方法与技能、培养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能力。知识目标是学会C语言的基本语法,掌握基本的算法、能够编写基本的C语言程序。

课程内容的选取依据计算机程序员岗位需求、典型工作任务、行业技术动态发展趋势、高职学生特点,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课时分配是1比1,其中实践教学每一个模块都以项目案例为导向,案例大多选自杭电的aCm平台,同时也配备了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老师自己创作的案例,比如剪刀石头布游戏,猜数字游戏等。

高职学生属于高考最后批次,文化基础知识相当欠缺,体现在C语言上,英语出错提示看不懂,甚至有学生反映在C语言中的英语语句关键词都不认识,在数学上同样存在基础相当差的问题,成为学习C语言的极大障碍。学生从小接触计算机就在windows下运行,习惯了用鼠标,而C语言运行在用键盘的命令行界面上,一个字都不能输错,对初学者有一定难度。这门课程的重点是:三大基本语句程序的设计、数组的定义与引用、函数的定义与参数传递;课程的难点:选择与循环的嵌套、函数嵌套与递归调用、指针等。针对学院高职学生的特点,对于重难点的解决方法是从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方面突破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兴趣教学,尽量选取学生感兴趣的题目或项目进行教学,如猜数游戏,石头剪刀布游戏等。第二实用教学,解决学生学了有什么用的困惑,尽量选取贴近生活实际的题目,如百元钱兑换方案、谁是骗子等,让学生感受到学后能解决问题的小小成就感。

三、教学实施

教学实施流程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总结阶段。在准备阶段中,根据课程标准,主讲教师组织任课教师讨论,选择典型的工作任务,制定教学计划。实施阶段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融‘教、学、做’为一体教学。总结阶段主讲教师组织任课教师讨论,提出存在问题,找出解决方案。

针对课程特点,灵活使用“启发式教学”、“趣味教学”“任务驱动”等方法,突出“理论教学构筑学生的知识结构,实践教学构筑学生的职业技能结构”的教学原则。课程教学全面推行“学中练,练中学”教学思路。

接下来以循环结构的第一次课为例来阐述一下教学流程:学生对循环结构没有概念,对while和dowhile语句也不感兴趣,为了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首先使用五分钟的时间情境导入,选取杭电aCm平台上面的三个案例:猜数字游戏,百钱百鸡问题,谁是骗子,在学生对将要学的知识有了一定的期待后,用十五分钟的时间讲解相关的语法知识,接下来通过解决案例的方式教师给学生示范编程,并且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自己动手实现,最后十分钟进行总结反思。

这门课程的教学评价由三部分组成:其中平时成绩和课内实验成绩分别占20%,期末笔试成绩占60%。

四、教学条件

程序设计课程有一支不论是年龄结构还是职称结构都比较合理的教学团队,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优势,有的具有多年的企业编程经验,有的主持多项相关的省级课题,有的对指导学生程序竞赛有丰富的经验。此外课程聘请杭电aCm集训队教练刘老师担任学校aCm集训队特聘教练,刘老师也参与系相关的实习实训活动。

该门课程的教学资源也很丰富,主要包含以下几个部分:教学大纲、授课计划、教材、实验实训项目指导书、多媒体教学课件、网上C语言精品课程、试题库、图书资料等。教材选用谭浩强教授编著的《C语言程序设计》,系周岳松老师自主研发了客观题在线测试软件,该软件分为教师版和学生版,教师版可用于平时随堂测试,学生版可用于学生自主学习,网络资源主要有C语言网等。学院也提供了相应的硬件支持,设有软件开发实训室、大学生程序竞赛实训室等多个实训室。

五、教学效果

校内督导组和校外专家都对《程序设计基础》这门课程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专家评语是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驱动,符合高职教育教学特点,以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为宗旨,能较好符合企业对软件人才的需求。

迄今为止,该专业共有一千七百余人修了这门课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我校代表队参加了十届浙江省大学程序设计竞赛,共获32块奖牌,尤其去年今年连续两次获得专科组的特等奖,同时四次获得优秀组织奖。除了aCm竞赛,在蓝桥杯比赛中我系学生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通过这门课的学习,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基本程序设计能力,为以后的工作和创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08级计应学生林清瑞,曾经参加aCm竞赛并获得银奖,自主创业,建立了杭州安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从事手机游戏开发。2003级计应学生黄道笑,自主创立了杭州五角星科技有限公司,从事网站开发。2010年公司销售额超过了200万;2011年被评为杭州市高新技术企业;2012年被评为杭州市雏鹰计划企业。

六、课程特色

这门课程特色:以赛促教,赛教结合。把aCm竞赛平台里面的题目融入到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也会把平时表现好的学生充实到竞赛集训队伍里面;教学结合,学以致用,教师指导,学生自主研发一些小游戏,比如石头剪刀布的游戏。

参考文献:

平面设计课程教案篇9

关键词:课程标准;任务驱动法;任务案例;教学模式

0 引言

为了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在图形图像处理课程的教学中我们采用了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任务驱动法强调学生要在真实的情景任务驱动下,在探索任务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以自主学习和小组协作的方式进行学习。实践证明,利用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可以把枯燥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融化在各种真实情境中,在轻松的氛围中以师生互动的方式来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但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而且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这是一种把学生从书本中解放出来,从而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发展智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1 任务案例设计原则

利用任务驱动法教学,任务案例设计是至关重要的,任务案例质量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在课前要认真分析课程标准和教材,明确课程的培养目标,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把总体学习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并围绕着这些小目标来设计相关的任务案例。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实现课程总的教学目标。在设计任务案例时要依据教学内容、能力培养目标来进行设计,既要结合书本知识又要结合行业实际案例,让学生在任务案例中能运用知识和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

1.1任务的趣味性和合理性

在设计任务案例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感兴趣的方向进行设计,通过任务的趣味性把学生吸引到教学中来,让学生在乐中学、玩中学,在确保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也要顾全任务的合理性,要符合客观实际和教学目标。

1.2任务的系统性

在设计任务案例时,要了解学生情况,学生所具备的专业知识、认知能力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知识的系统性进行设计,要注意知识点的连贯性,循序渐进,使学生通过一个一个任务的完成,逐步提高能力,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1.3任务的真实性

在设计任务案例时,应以培养职业能力为重点选取训练内容,以符合社会岗位对人才在知识、技能、素质等方面的要求。所以,任务案例可以选择来自社会、企业的真实项目案例进行训练。

2 本课程任务案例设计

本课程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新生,在设计第一个情境任务案例时就要针对学生的现有水平去考虑任务案例的大小和难易程度,为了使课程的知识点和技术能由浅入深地进行,第一个任务案例的难度不能太大,选择的任务案例要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个阶段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对本课程产生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

经过第一个任务案例的训练,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软件的使用方法,但对一些知识和技能还不能灵活运用,还不能去创作平面设计作品。这样就要考虑后面的任务案例中要包含强化训练的内容,通过选择一些经典的作品让学生模仿练习、学习。通过模仿训练进一步消化基本知识和技能,并开始进入学习平面设计作品的制作流程。所以后面的任务案例可以通过效果图的模仿制作,让学生理解各个工具和命令所能制作的各种效果,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完成这些作品的制作所需要使用的工具和命令,这样学生经过一些任务案例的训练就能基本驾驭软件的使用,所以下一步就可以进人项目教学阶段。在设计项目时可以提出更高的要求,使学生进入到独立创作阶段。

根据以上分析,本课程所选择的任务案例将从培养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入手到能制作较大型的作品,共设计了“影楼数码照片后期处理”、“网页页面制作”、“插画作品制作”、“广告公司平面作品制作”等多个情境任务案例,任务设计在知识上是循序渐进,在能力上是逐步提高标准。其中来自生活的像片处理案例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活跃思维。“影楼数码照片后期处理”任务案例针对的是照片处理应用领域,涉及到的类型有:“婚纱照”、“风景照修饰”、“生活照修饰”、“艺术照修饰”等技术,通过在“玩中学”来训练学生掌握photoshop的基本操作和一些常用功能,以及在照片处理方面的技术。这个设计来自生活中的情境任务案例,可以使学生从一开始学习这门课时就能产生很大的兴趣,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好的基础;“网页页面制作”任务案例通过经典网页页面制作,训练学生利用软件制作网页页面方面的能力,在制作各种网页的过程中将大量重复使用photoshop软件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其中包括各种工具、菜单命令、图层、通道、路径、滤镜等的应用。通过这样的强化训练,学生将能够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学生不仅可以掌握制作网页页面的技术,也会触类旁通地学会制作其他平面设计作品;例如“插画作品制作”任务案例可以练习钢笔工具、绘图工具的运用,使学生掌握矢量图形的绘制,并重点强调图形、色彩技术的运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photoshop软件在制作插画中的应用;“广告公司平面作品制作”任务案例要求学生完成平面广告、海报等平面作品的制作。这样通过几个任务案例的训练可以使学生达到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下面将针对一个具体的任务案例给出教学方案设计分析。

3 影楼照片后期处理任务案例教学方案设计

选择数码照片处理作为本课程的第一个任务案例,主要是在入门阶段就对学生进行兴趣培养,这对于后面的教学有很大的好处;另外网页设计、平面广告设计等也需要用到经过后期处理的数码照片。这样的设计符合循序渐进的原则。

3.1任务情境描述

某影楼数码照像设计公司是专门制作影楼婚纱照,个人写真,宝宝照等各类数码相册的设计公司。顾客只需提供拍好的数码文件,该公司就可以提供从修版、美术加工到制作为成品的服务。本任务就是针对客户数码照片所进行的后期处理和艺术加工,完成修复、润饰、调色、单片设计、相册设计等制作工作。

3.2任务教学目标设计

要完成好一个任务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所以任务教学目标是任务案例教学方案设计的重要部分。本设计方案的设计目的有以下4个。

(1)学体目标

熟悉数码照片的处理流程,掌握数码照片处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综合运用各种基本工具以及图层、路径、通道等技能对数码照片进行后期加工与处理

(2)能力培养目标

能正确地采集、分析数据,掌握图像的输入、输出技术;

能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创作所需要的图文素材;

能综合运用各种基本工具对数码照片进行加工与处理;

平面设计制作能力。

(3)知识培养目标

掌握课程的基础知识、图像的输入、输出知识、颜色的基本原理、选区制作方法、图层、路径、通道的使用;

掌握绘图、修图工具的使用;

掌握调色、修片、抠图的专业技法。

(4)态度、素质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工作细致认真的态度、分析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3学习任务设计

(1)任务1:影楼数码照片需求分析

在本阶段,学生可以充当影楼数码设计师的角色对收集的数码照片素材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并了解数码照片的基本常识,由此掌握图像的尺寸、大小、格式、像素、色彩等相关知识。教师可以帮助学生从构图、色彩、色调、曝光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引导学生学会判断一幅照片的优劣。学生可以分小组对用户需求进行分析,通过讨论、分析、对比,找出照片的存在问题,了解用户的要求。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探索知识的欲望,为以后的学习开一个好头。

(2)任务2:学习照片处理技术

在这一教学阶段。主要处理上一阶段分析出来的有问题的照片,即对数码照片进行调色和修片等处理,比如处理曝光不足的数码照片,调整照片色调,抠像,人物照片修饰等,并通过学习数码照片的艺术特效制作一些简单艺术照。这些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联系,学生会表现出极大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会积极地完成学习任务,这样既可以学习软件的一些基本知识,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个一举两得的好方法。

这一阶段,学生主要学习软件的基本操作,包括选区制作、照片的基本处理方法、调色与修片、抠图、绘图等知识和技术。边学边练,为下一阶段完成更复杂的任务打下一定的基础。

(3)任务3:数码照片的后期设计与制作

通过前期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课程中的一些基本知识和技能,已经可以独立地制作一些简单作品了,所以在这一阶段要求学生把处理好的照片制作成相册。本任务的教学内容涵盖了图层、通道、路径、滤镜的应用。本阶段的学习目标是培养学生初步的平面设计能力。

3.4教学方案设计

(1)任务1:基本技能学习及影楼数码照片需求分析(6学时),教学方案如表1所示。

(2)任务2:学习照片处理技术(6学时),教学方案如表2所示。

(3)任务3:数码照片的后期设计与制作(8学时),教学方案如表3所示。

这个情境任务教学过程的组织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完成的。在任务实施过程中,小组成员互相讨论,基础好的学生辅导基础较差的学生,在合作中共同提高,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了参与的快乐,培养了合作精神。通过该任务学生可以掌握影楼数码照片后期制作的流程和基本的设计方法以及课程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4 结束语

通过实践,证明了利用任务案例教学法,可以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任务驱动法确实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模式。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经常自己提出问题,并经过思考和讨论去解决问题,使得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提高了技能,也培养了探索创新的精神。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去探究完成任务的途径是很重要的,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提前做好各种学习资料的准备和自身知识、技能的储备,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执教能力,才能真正在教学过程中起到教师的主导作用。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清华文学出版社,2009.

[2]甘肃省临泽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教导处.任务驱动教学法.省略,2007.10.

[3]周丽宏,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服装结构设计》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教育研究,2010.3:86-88.

平面设计课程教案篇10

一、教案设计要讲求实效

教案设计不能脱离本地学校学生的实际,也要符合教师的实际教学水平。这样,备课目的才有实现的可能,追求教案设计的实效是备课的出发点和归宿。

教案设计的实际效果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能够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设计的教学问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是符合本班学生的认知水平,适合学校的教学条件,是可以操作的。2.教案设计能体现现代教育思想,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能促使教学活动过程的最优化。

二、教案设计要有各自的特色

备课是为了上好课,由于每位教师各有所长,能力大小不尽相同,在某一个教学阶段各自的侧重点也不一样,因此,教案的设计应追求各自的特色或艺术风格,不搞一刀切。例如新教师通过设计详案熟悉教材,弄清教材的体系,积累教学的经验。又如,开展教科研课题实验的教师,可以精心设计满足实验要求的特色教案。再如,对某一教学环节还不够上水平的教师,可着力在这一教学环节上采用多种设计方案。[教学环节指导入,设问,变式训练,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等]这样备课要在突出各自特色的同时兼顾教学要求的轻重环节,做到点、面结合,体现一课一得,教师的教案设计和工程师编制的工程设计方案,画家的美术作品,音乐家的美妙乐谱一样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和创造性。因此教案设计是否有自己的特色是衡量备课质量的条件之一,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

三、优化教案设计的几点思考

对于小学教学的教案设计,关键的问题是树立什么样的设计观念和设计标准。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基本理念,从考查课堂教学活动入手,采用对如何评价一节课和如何看待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表现来进行衡量备课的质量。好的教学设计须具备如下几个基本特征:

1、确定符合实际的内容范围和难度要求。每一节课都应当是有针对性的,没有一个适合任何学生学习的教案设计。教师设计一节具体的课时,都应当把它当作一个创造性的活动,只有根据学生实际和充分考虑当时当地的教学条件,确定恰当的内容范围和难度要求,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不考虑学生实际,不分析和利用现有条件的课堂教案设计,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

2、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尽可能的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能多一些安排学生课堂实践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和经历学习的学科知识。

3、尊重学生的需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同班级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特征,同一个班级的学生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备课中应尊重不同学生在知识、能力、兴趣等方面的需要。应当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不同类型和不同水平的题目,供学生有选择的做,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都能在学习过程中有所收获。

4、运用灵活的教学方式,适应学生的实际和内容的要求。在教案设计时,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应根据不同年龄和异步发展水平学生的需要,灵活运用且不拘泥某一种方法,做到一法为主,多法为辅。

四、增强创新意识拓宽备课的思路

教案设计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钻研教材的结晶,教案设计的质量是课堂教学的基础。在教案设计时,教师应以《课程标准》和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坚持“依据《标准》源于教材”的原则,根据不同课型,以及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自己已有的教学经验精心设计。遵循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以教材为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主体,以学法指导为重点,结合学校、教师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充分发挥教师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设计出各具特色的多种多样的实用教案。

1、备详案。适用于刚刚从事教学工作或对所任学科的教材体系不甚了解,或担任教科研课题实验教学的教师。编写详案有利于教师弄清教材的编写体系,掌握基本的教学方法,探索并积累教学经验。详案的设计一般要完成所有的撰写程序:(1)确定教学内容。(2)制定具体、全面的教学目标。(3)制定教学活动探索的重点。(4)准备教具、学具。(5)设计详细的教学过程。(6)撰写教学后记。

2、备简案。适用于从事教学工作多年,对所任年级学科教材体系以及班级情况非常熟悉,并且有一定的教案设计经验的教师。编写简案有利于把教案编写的主要精力用于教学突出位置、关键部位和精彩教学活动的设计上。使每课的教案设计都有新的创意,争取一课一得。

3、备学案。以往的教案一般都设计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内容,很少在教案设计中编写学生如何开展学习活动的计划,要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则是课堂上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还需要在教案中设计一部分“学案”,使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活动开展得有生有色。

4.备“实验课题”的教案。在开展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的实验教学时,应根据课题实验的要求组织开展教学活动。教案设计同样需要符合该课题的实验要求,例如在开展“异步教学”课题实验时,教案中非常突出教学问题的设计,使得学生在解答自选问题的异步学习过程中求得发展,教案就必须按“六环节教学程序”来设计。

5、备教学线路或复式教案。在山区,边远的农村,有一些复式班和一些多级复式的大单班,一个班至少有二个年级的学生,在我区龙门乡就有一些四至五级的大单班,一堂课要给这么多年级教学,要求编写单式教案是根本无法办得到,更何况这些教师都是一人一校,整曰包班教学,最实用的办法就是备教学线路。这样可使一堂课内每个年级的“动”“静”搭配合理,防止某个年级失控现象的出现。另教师可采取在教科书上圈点的备课形式相配合。对于二级复式班,教师可设计对应式复式教案,课堂教学中使用较为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