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重点归纳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3:44:36

管理学重点归纳篇1

关键词:中职;电子专业;有效复习

在短短不到一年的高考复习时间内,学生要完成从高中二年级的水平到准大学生的水平跃进,没有很有效的学习、复习方法是不行的。通过复习,把零散的、片断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并适当地拓宽和加深;通过复习,归纳出有关知识内容的规律特征,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步骤,以及掌握知识的方法技巧,以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归纳概括的能力。《电工基础》和《电子线路》是中等职业学校电子专业的2门专业基础课,是学好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其地位举足轻重。如何进行有效的复习,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电子专业基础知识呢?我的做法是:“在复习中归纳,在归纳中复习”,下面就从七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归纳内容体系,提高能力

复习教学应注重对每一部分知识进行概括归纳,带领学生通过分析、总结或绘制“知识结构图表”,把有关内容分门别类地理顺,搞清楚所学知识的体系和网络,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在正弦交流电路中,仅公式就近达百个。掌握这么多的公式来分析计算交流电路,关键是掌握正确运用旋转矢量图分析各种交流电路的方法。只要画出相应的旋转矢量图,找出有关的三角形,从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可简单地写出有关电学量的大小、相位关系,继而找出规律,方便地解决交流电路。

二、归纳内在规律,促进认知

复习中应注意通过分析归纳,发现所学知识的内在规律,以减轻记忆负担,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从而减少掌握知识的难度。对某些在内容上有一定联系的,相近的或相对的或相反的知识,通过比较,发现它们的共性和个性,寻找区别和联系,促进认识的深化。

如“电路基础知识”一章内容,由欧姆定律i=U/R或U=iR,很容易得出:全电路欧姆定律i=e/(R+r),可以写成:e=i(R+r)……①,e=U外+U内=iR+ir=iR+U内=U外+ir……②等多种形式。实际电路分析计算中要灵活选用其中一种形式。

三、归纳解题思路,迎刃而解

分析解答问题,从何入手寻找突破口,寻找解题的思路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需要认真思考分析。在复习教学中,要善于不断地归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步骤,了解其中的思维方式和思考过程,充分体现“思路一通,迎刃而解”。

如《电子线路》中“晶体三极管”一章内容,有关判断三极管的类型、脚别及材料的习题,可对npn型、pnp型,硅管、锗管处于放大状态各脚的电位大小规律进行分析概括,然后归纳出此类题型的分析思路:①先找电位居中为b极,②再找与VB相差0.6~0.7V(硅管)或0.2~0.3V(锗管)为e极,③余下为c极,若VC最大(Ve最小)为npn型,若VC最小(Ve最大)为pnp型。

四、归纳电路结构,提纲挈领

电子专业基础知识的重要内容是对各种电路进行分析。由于电路的多样性、复杂性,分析的重点是抓关键、抓特征,注意电路间的区别和联系,进行比较分析,归纳电路性能特点。

如《电子线路》中列举了无稳态电路(多谐振荡器)、单稳态电路、双稳态电路三种分立元件组成的电路,它们均有二个相同的三级管,但电路中影响稳态定时的电容器数不相同,分别为二个、一个、无,可见电容器属“不稳定(充放电)”元件。无稳态说明状态不断转换,故能产生信号。单稳态、双稳态有稳态,故状态转换需要触发信号。

五、归纳重要结论,融会贯通

从实际问题,例题、习题的分析中,注意挖掘结论之特点,归纳成简要的,关键的,具有实用意义的结论,有助于融会贯通。

如《电子线路》中的结论:①触发器中输出Q、Q的上升沿、下降沿出现时刻关系为:Q上升沿时刻等同于Q下降沿时刻,Q下降沿时刻等同于Q上升沿时刻。②能实现对每输入一个时钟脉冲进行翻转计数功能(起二分频作用,可作为计数单元电路)的触发器有:a、JK触发器(只要J、K端均接“1”或空脚);b、D触发器(只要D与连接);c、t触发器(t端空脚或接“1”)。

六、归纳解题程序,举一反三

例题分析,习题解答,能巩固所学知识,是复习的重要方法。但问题的关键不在做题的数量,而在于做题的效果。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实际中来,到实际中去”,即对每一习题的解答进行反思归纳,力求从中归纳出解题规律、程序、步骤、方法、技巧及格式、思路、题型等,再运用到其它习题中,以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之功效。

如《电子线路》中“集成运放”习题的解题方法为:充分利用理想集成运放的两个重要结论(①V+=V-,②i+=i-=0),将含有运放的电路简化为一般直流电路进行分析计算。解题步骤最好先在电路图上标出有用到的点、电流方向、电压极性、回路方向等,解答时先写“解:如图所示”。这样可把许多需要交代的话,要准备的工作在图上表示出来,使解答简要清晰。

七、归纳记忆方法,提高效率

学习知识,记忆是关键。良好的记忆方法有助于学习质量的提高。因此,在复习中,要针对知识内容,结合记忆特点,归纳出一些便于理解记忆的方法、技巧,提高学习效率。我们提倡多一点理解,少一点记忆;注重分析归纳,减少死记硬背。

如《电工基础》中的纯电感、纯电容交流电路,它们的共同点是电压和电流的相位差都是π/2,不同点是:前者电压超前,后者电流超前。对此,只要记住“感压”两个字(即电感中电压超前),就能把上述相位关系掌握了。

教师在复习教学过程中如能根据教材特点和知识规律,有意地注重分析、善于归纳、寻找规律、探索技巧,定能做到有效复习,让学生轻松地复习好专业基础知识。

参考文献:

[1]周绍敏.电工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管理学重点归纳篇2

关键词:财务;稽查;成果;体系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24-000-01

现在企业财务工作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不只是满足于财务核算,对下属子分公司的财务稽查工作重要性突显,很多企业财务稽查工作已经成为企业加强管理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一、财务稽查成果管理与应用体系构建背景

财务稽查发现的风险点多,面广,类型多样,同时随着稽核发现风险点历史数据的不断增多,问题类型不断变化,如何对稽查发现的影响企业经济健康运行的风险进行管理、归纳,从而提高结果的利用、分析,促进企业经济良好发展,是我们财务工作面临的一个问题。

笔者认真研究总结了公司近年来财务稽核发现的各类问题的形成原因,问题种类,表现特征等,认为把历年所发现的内外部问题进行分门别类整理、归纳,汇总,形成财务稽查成果管理与应用体系。利用该体系便于统计、查询历史所发现问题,掌握企业经济运行状况,形成共享的机制,加强整改,有利于企业发展。

二、体系构建的内涵及特征

企业财务稽查成果管理与应用体系的主要特征有以下四个方面:

1.风险点标准化。存在的风险点进行归纳整理,形成一套标准的风险点体系,便于财务发现问题时对号入座,问题定性有据可依,避免不同财务人员同类问题定性不同。

2.档案管理系统化。企业财务稽查成果管理与应用体系在历史财务发现问题的基础上,对各单位的历史发现问题进行归纳管理,对其进行系统管理,建立一个历史档案。

3.辅助决策科学化。通过数据分析揭示出问题属性及规律,同时进行趋势分析,预测风险发展情况,及时预警。

4.管理手段信息化。借助信息化手段,开发完成了一套企业财务稽查成果管理与应用系统,利用信息化系统更加方便快捷进行各种辅助功能,支撑企业财务稽查成果管理与应用体系的运行构建。

三、企业财务稽查成果管理与应用体系的内容及主要做法

1.标准的风险分类。风险分为内部风险点管理、外部风险点管理,通过对近5年的财务发现风险,解释问题进行了归纳整理,归纳了大类问题及问题小类,对各类问题的特征及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了描述。大类问题有:资金管理问题、营销管理问题、工程管理问题、成本费用问题、物资管理问题、收入管理问题、固定资产问题、税务问题、其他。每一大类细分为若干小项,对各小项存在的问题进行明细分类,对问题表现特征进行描述。

2.形成历史档案记录。按照标准的风险点分类,通过收集汇总各年财务发现风险点,按照问题类型,问题明细项目进行分类汇总,按照制定的规则进行归纳。建立数据库,形成了一整套的企业风险点记录,从而形成企业财务稽查成果管理与应用系统。通过对历史档案记录的维护,不断增加新的风险点,形成规模分析效应,从中找出规律。将各风险点录入企业财务稽查成果管理与应用系统中进行管理。

3.进行分析比较。通过统一问题记录标准,建立一套历史档案资料,增加了各单位间问题的可比性。可以通过同一类问题在不同单位或者不同时间的比较,或者同类问题在不同年份之间的比较,揭示出问题属性及规律。

如:针对某个单位,统计某一时间段内各年度不同问题的汇总情况,统计出来的结果(次数等)能链接到具体问题。

4.进行科学的预测。通过统计查询对类型问题进行横向、竖向等分析,提炼,了解有关问题发展方向,变化趋势,综合分析,提前预控。

对问题发生的频率、不同类型问题情况、不同单位问题情况进行图形分析,系统提供默认的分析图形,可以自己选择用不同的需要进行分析。

5.提供支持决策。通过对历史数据的收集,查询,汇总,归纳,总结规律,利用信息系统进行预测分析,最终形成所需的报告。为财务工作提供指导,为公司领导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四、体系的实施成效

通过使用,综合各单位情况汇总使用效果如下:

1.节约财务资源、节约成本。在财务管理中,通过查询该体系了解该企业历史风险点,可以了解该企业薄弱环节,财务管理过程中重点关注。

2.量化风险、降低风险。通过对历史风险点的管理,可以分析总结规律,对财务工作提出有针对性的重点关注风险,通过揭示风险,通过提供合理化建议可以不断完善内部控制,达到降低风险乃至消除风险。

管理学重点归纳篇3

关键词:归纳猜想证明探索规律

一位病人右下腹疼痛、发热、呕吐,到医院就诊。医生对他进行了检查,推断为阑尾炎,于是转入手术室治疗。医生打开病人的腹腔一看,果然发现阑尾已经化脓。切去了阑尾,再经过精心治疗,病人的症状消失,不久就出院了。

在这里,医生的思维活动经历了三个过程。首先,他从病人的几种症状中找出了共同之处:都是阑尾病变所可能发生的症状;接着,提出了猜想:这个病人是患了阑尾炎(请注意,严格说来,诊断也只能是一种猜想);最后,医生的这个猜想,获得了实践的证明,因而肯定了它的正确性。

像这样,从对一些特殊现像的研究中,找出这些现像的共同特征的思维过程,叫做归纳。通过归纳,对某一类现像得出某种一般性的认识,再证明这种认识的正确性,即归纳―猜想―证明,这是科学研究的重要途径。正是沿着这条途径,人类才从蒙昧之中不断地获得知识,逐步地变得聪明起来。

牛顿从一个苹果掉到地上这样一类特殊现像中,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法拉第从电磁感应的实验中发现了电磁感应定律,门捷列夫从对某些化学元素性质的考察中发明了元素周期表,并且按照这个周期表预测未知元素的存在……一切物理的、化学的实验,无非都是通过各个实验的具体结果,去归纳和揭示自然界的一般规律。在数学上,也经常采用这种方法去发现规律。

例如,我们知道,凡是只能为自身及1整除而不能被别的整数整除的正整数,叫做质数。用“爱氏筛法”,人们容易写出排在自然数列开头的那些质数;到后来,由于涉及的数字很大,筛选质数就不那么容易了,但人们还是不断地发现了新的质数,甚至像22281-1((共687位)那样大的质数也找出来了。人们猜想:质数有无穷多个。这就是著名的“质数无穷猜想”。后来数学家欧几里德巧妙地证明了这个猜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提到,人类的实践活动总是由具体、特殊、个别的事物着手的,一种新认识的产生,也总是由具体到抽像,由特殊到一般的过程。归纳猜想正好体现了这一认识过程。通过证明,得到一个新的科学规律,再将这个规律应用到实践活动中去,体现了由抽像到具体,由一般到特殊的过程。演绎推理正好体现了之一认识过程。由此可见,归纳――猜想――证明在人类实践活动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我们在中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也应注重学生解题的思维活动过程,让学生掌握归纳――猜想――证明这一科学思维过程,而不能教条式教学,光让学生死记硬背解题步骤和格式,忽略了学生的探索能力。让学生不论在学习数学中,还是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都会利用归纳――猜想――证明的探索精神,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向实现素质教育迈进一步。

在整个中学数学教学中,在解决规律型探索题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利用归纳――猜想――证明的解题方法,同时也应注意几个要点:

1.归纳并不是唯一的解题思维方式。对于规律型、探索类的问题,我们可以尝试归纳法,但对于一些已知的现像的一般规律,我们可以尝试演绎法。当然解决问题还有其他推理方法。

2.归纳推理需要多找一些已知的特殊现像,从而增加推理正确的可能性。

3.归纳推理具有猜测的性质,结论是否真实,还需经过逻辑证明和实践检验。

下面,介绍我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出现的一些教学案例。

题1:(2004春季上海)根据图中5个图形及相应点的个数的变化规律,试猜测第n个图形中有个点.

[解析]通过归纳,找到共同规律,不难发现,第n个图形中有n条分支,每天分支有n-1个点,再加上中间一点,就组成图形。所以第n个图形中点的个数为an=n(n-1)+1=n2-n+1。

题2:已知边长是5个单位的正方形几何板,其中有钉子均匀分布在各单位格点上。用线段连接几何板上的钉子,能够画出多少条不同长度的线段?

学生记录所探究的不同长度的线段数

学生通过归纳,多数学生猜想,在5×5几何板上,共有20条不同长度的线段。还有同学发现,根据勾股定理,在图中,aB=CD=5,就是说,共有19条不同长度的线段。通过争论,学生终于认识这个发现正确,尽管这个发现了原来的猜想,使一些人感到失望,但仍然使全班感到兴奋和吃惊!

以上两个案例,教师不仅让学生体验到归纳猜想的有用之处,也使学生对用归纳推理寻找模式、概括规律的可靠性产生了怀疑,而这种怀疑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归纳能力,而且使学生体会不完全归纳法有其局限性,在应用时要注意多考察一些特殊现像,同时能发展学生的推理和证明能力。

参考文献:

[1]郭思乐.归纳・猜想・证明―漫画数学归纳法.广东科技出版社,1982.

管理学重点归纳篇4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结论归纳的意义

《数学课程标准》认为:“推理一般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合情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出发,凭借经验和直觉,通过归纳和类比等推测出某些结果。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合情推理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得出结论;演绎推理用于证明结论的可靠性。推理能力的发展应该贯穿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重视学生推理能力的培养,演绎推理与合情推理同样重要,归纳法不能代替演绎法,同样演绎法也不能代替归纳法。

1.结论归纳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在教学时,我们经常会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比较到位地理解所学知识,但在具体运用时会出现一定的困难,究其深层次原因,还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到位。因此,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学生表面上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还应该重视组织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提升,通过结论的归纳来帮助学生更加到位地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从而真正地掌握所学知识,并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另外,结论的归纳还可以帮助学有困难的学生更加有效地进行学习,降低了他们的学习难度。

2.归纳推理有助于学生的数学能力发展

归纳法是从特殊到一般,优点是能体现众多事物的根本规律,且能体现事物的共性;缺点是容易犯不完全归纳的毛病。而演绎法是从一般到特殊,优点是由定义根本规律等出发一步步递推,逻辑严密结论可靠,且能体现事物的特性;缺点是缩小了范围,使根本规律的作用得不到充分的展现,演绎法教学能为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但不利于创新。与演绎法教学相比,尽管归纳法教学不重视系统地传授知识,学生得到的知识相对不系统,基础也相对不扎实,但它能抓住一些重要问题引导展开探究,并注重在得出结论后进行验证,这种探究式教学,非常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活动,在注重演绎教学的同时也要关注通过归纳教学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合理处理信息、归纳推理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归纳法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重要思想方法,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总是从个别事物开始,先认识一个个具体事物的属性,然后才逐步认识一类事物的一般属性。而现在是一个知识爆炸的社会,信息来源的途径广泛,人们获得的信息量呈几何级地增长,如何从繁多的信息中合理进行筛选,进而进行归纳推理,为我所用,这是当代人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而数学作为思维性的学科,承担了从小培养学生归纳推理能力的任务。因此,我们必须充分重视在小学数学教学的活动中组织学生经历归纳、推理的过程,进而使学生逐步提高归纳、推理的能力,以使学生今后更加顺利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结论归纳的现存问题分析

从目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来看,大多数的课堂都有结论归纳的环节,但通过课堂观察不难发现,无论在结论归纳的内容、过程、形式还是主体等方面,都存在许多不当行为。

1.形式缺少必要的物化

教师们在对结论归纳的处理时,普遍将结论的归纳停留在语言的表达上,必要的板书没有到位。从课堂中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观察来看,在有板书呈现的课中,学生普遍掌握得比较到位;而仅仅将结论的归纳停留在口头的课中,虽然绝大多数的学生掌握得比较扎实,但少数学习困难的学生学习情况令人担忧,特别是在一些概念的理解中,他们不能很好地把握本质。另外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公开课的教学中,教师往往都有结论归纳的环节,而且也能重视以恰当的形式呈现归纳的成果,但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对结论归纳的重视程度不够,这也说明了教师虽然有归纳的意识,但还没有真正地转变为教师的教学行为。

2.过程缺少有序的渐进

归纳的最终结果是形成结论,而在调查中,可以发现绝大多数的结论归纳仅仅体现在最终的结论小结上,而缺少了在学习过程中的逐步引领、逐步体会、逐步归纳,使结论的归纳只有结果而没有过程。《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教学的目标是多元的,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此只落实知识性目标而没有落实过程性目标的教学是不完整的。真正有效的结论归纳必然伴随着学生学习过程中逐步深入的体验。

3.内容缺少适当的开放

从目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来看,教师在结论归纳的过程中普遍比较重视对知识的归纳,但很少把学习方法的归纳、数学思想的归纳纳入到结论归纳的范畴中。很多教师的课堂归纳只是就事论事,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进行认知提升与思维升华。这种只重知识归纳忽视学法归纳的现象,表明教师的观念还是停留在知识本位的误区上,实现学生数学综合素质的提高依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

4.教材缺少正确的解读

课改以来,教材的编排较以往有了很大的改变,如问题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法指导等,其中减少了结论性的语言描述也是教材的一大特点,其目的是为了防止学生的机械模仿与死记硬背。但教师在具体实施教学活动时,片面地理解了教材的编写意图,害怕被扣上教学越位的“帽子”,往往不敢进行必要的小结与指导,从而淡化了结论归纳的行为。这样教学的后果就是教师教得不到位,学生学得不到位,对知识的掌握不够扎实与深入,相应的数学能力发展缺失。教材中淡化结论性的描述,而增加以主题图为主要形式的思维过程的呈现,并不意味着教学中不需要进行必要的结论归纳,而是希望通过思维过程的展示,使学生获得学习方法的指导,从而加深学习过程的体验,以更加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从这一点上来说,教材的处理是对过去教学中重结论轻过程弊端的纠正,而实际教学中教师则显得矫枉过正了。

三、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结论归纳的基本策略

1.需要关注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学生的素质提高不仅体现在对知识的掌握上,更应该在数学能力与数学思维上得到发展。《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课程内容不仅包括数学的结论,也应包括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和数学思想方法。”结论的归纳不应该局限于知识型的目标,也要包括过程性的学习目标,还包括学习的方法、数学思想等。而且与知识的归纳相比,学习方法的归纳、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如果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比知识和能力更加上位的思想方法的认识,并在结论归纳的过程中作为归纳的重要内容引导学生加以体验,那么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的提高就更易于实现了。

2.需要师生的共同参与

结论归纳的主体不应只是教师,更应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结论归纳的过程中,学生无疑是归纳的主体,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自主发表意见的机会,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同伴合作等基础上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归纳。但是在强调学生主体的同时并不意味着放弃教师的指导作用,相反地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度的参与和指导,要求教师做到指导时既不越位,又要到位。教师的指导具体到结论归纳中可以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学习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引领学生在重点处多“停步驻足”,加深体验,这样可以帮助学生丰富表象经验,从而有利于最终归纳出结论。二是在学生归纳有困难时,教师的适时指导能使学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收获。三是学生归纳不规范、不科学时,教师的适时介入,能够帮助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如:“商不变的规律”在概括时,很多学生都会说成“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商不变”,而忽略了“0除外”这一限制。

3.需要遵循学生的差异性

教学强调要因材施教,在小学数学结论归纳过程中同样应该遵循这一原则,使不同的学生在归纳过程中得到不同的发展,得到良好的发展。在结论归纳的过程中,部分学生可能在自我体验的基础上能够自主提炼出结论,而在课堂教学中总还有一部分学生由于自身的基础、学习水平不够而无法及时、准确地归纳得出相应的结论。这时教师就应该关注学生的差异性:一是对不同的学生,在结论归纳时要有不同的标准。学有困难的学生如果能够大致描述出结论已经是很可贵的了,而对于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则应该要求他们能够用比较规范的语言进行结论的描述,并注意表达的逻辑性与语言的科学性。二是要发挥学生之间的互助作用,可以是小组内的交流,必要时教师还要对学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单独指导。

4.需要过程与结论的有效结合

管理学重点归纳篇5

关键词:小学阶段数学归纳推理课程实施研究

思维从科学层面来讲可以分为两大类,分别是演绎思维及能力和归纳思维及能力,演绎推理主要用于验证结论而不是发现结论,归纳推理是必不可少的推理形式和思维形式。数学作为我们从小学开始就接触的科目,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并不少见数学的应用,数学又是通过概念和符号进行逻辑推理的科学,数学家拉普拉斯也说过:“在数学里,发现真理的工具是归纳和类比。”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新标准要求,对小学数学归纳推理课程更为重视,而在实际的小数阶段数学课堂上归纳推理课程的实施又会是怎样的呢?这也是一下我们所要讲的。

一、小学阶段数学归纳推理的理论依据

1、自然界规律依据

归纳推理不是人类的自主发明,它是人类依据自然界中的事物变化规律总结而来的,更是自然界的逻辑表现形式。归纳推理是学生在学习数学课程的过程中经常使用到的一种思维形式,一般可以把归纳推理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完全归纳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完全归纳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还存在一定的差别,在小数数学阶段归纳推理中是对某类数据或知识完全的或不完全的考察总结,小学阶段数学归纳推理也是自然界的一种逻辑表现形式,因此,我们要遵循自然界的规律。[1]

2、认知心理依据

小学阶段数学归纳推理课程的实施,主要是针对小学阶段的学生,他们在年龄上还都处于儿童时期,发展特征和心理因素都与他们自身的发展有关,在小学阶段数学的归纳推理课程中应与小学生的思维和心理因素相互联系起来,遵循认知心理发展依据。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在小学阶段是初步形成培养的阶段,他们的思维一般都同时具有具体的成分和抽象成分,每个年级的小学生都会从具体到抽象过渡的阶段,这也是他们思维逐渐成熟的阶段。归纳推理贯穿整个小学数学的阶段,对于小学数学也分为几个年级的学习阶段,每个年级的的学习任务也是不同的,随着年纪的增长所学的数学知识难度也会不断增加,不同年级数学课程的归纳推理的侧重点也是不同的,这需要教师针对性的做好备课,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氛围和空间,要注意根据小学生的自身情况和心理活动规律情况,针对性的对数学进行推理归纳教学。

二、小学阶段数学归纳推理课程的实施

小学数学和归纳推理课程应该是一体的,只有把归纳推理课程和小学阶段数学教学相互融入到一起,才能更大价值的体现归纳推理的最大作用,而归纳推理课程和小数阶段数学还有着层次性的区别,所以它又是分阶段性的教学过程。教师在小学阶段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把每一步的教学要求和目标都提前明确,以免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各层次没有连接性,影响教学效果。

1.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

归纳推理能力不仅仅是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要用到的,也是学生在学习中会用到或者总结的,在小学阶段数学教学过程中,也要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学生在学习了一定的数学知识基础之后,对数学会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会让学生自己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推理,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积极影响,还能提高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不管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如何,教师都应鼓励学生,对于学生不懂得地方要要耐心指导,积极鼓励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推理,不过课堂时间有限,课下时间教师也不可能一直都在教室帮助学生解决难题,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可以把归纳推理和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让生活融入到归纳推理的学习中去,这样在课下学生也能锻炼自己的归纳推理能力,更有助于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

2.科学归纳推理

小学数学不只是一个年级,还分为低年级和高年级,不同的年级之间的学习内容也不同,在小学阶段不同年级之间进行科学归纳推理是很有必要的。小学数学的学习重在理解,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学习数学这一科目,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工作生活都会多多少少的和数学有一定关系,学好数学也是小学教育阶段的重要目标之一,小学数学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之间的数学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大多数数学命题都是可以使用科学归纳推理得出结论的,而由于年级的不同,学生的接受和认知能力也存在一定的差别,对于科学推理能力也有一定的限度,根据我国教育实践表明,科学归纳推理是可以被小学不同年级不同阶段的学生所能接受和应用的。

3.小学数学归纳推理课程实施的阶段划分

小学数学归纳推理不是一个既定过程,而是学生每一个新的阶段学习都是对前一阶段学习的总结,前阶段学习既是对后阶段学习提前做好基础准备,又是对新阶段学习归纳推理的过程,阶段的学习是有划分的,从低级到高级、由具体到抽象,这是学生对推理过程学习的阶段,也是学生在数学阶段学习中由浅到深的学习过程。小学数学归纳推理课程的实施需划分阶段、循序渐进的进行,这也是小学阶段数学学习的基本目标之一。[2]

三、结语

目前小学阶段数学归纳推理课程的实施已成为小学教学目标之一,而说到具体如何实施,这是要各小学根据自身情况量身设计出适合自己学校的方式方法,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更加有动力,随着年级的增高不断提高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把生活和归纳推理有机结合在一起,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小学阶段教学中归纳推理课程实施的作用和效果。

参考文献:

管理学重点归纳篇6

【关键词】语文教学;归纳;演绎

【作者简介】卓立子,江苏省常州市武进三河口高级中学,中学语文教师,常州市优秀教师,市级教坛新秀。

《语文学习》2012年12期刊发浙江程永超老师的《也谈语文教学中的“归纳”和“演绎”》(简称程文),该文以《中学语文教学》(2011年6期)《论语选读・中庸之道》的教学案例为例,分析了“归纳”与“演绎”在教学中的实际运用,从而得出观点:“归纳型”和“演绎型”语文教学体现了当下“聚合型课堂”(收)与“发散型课堂”(放)的矛盾,语文课堂应“归纳”和“演绎”两种思维方法相互融合,交叉进行,各自发挥着应有的作用。该文对《语文学习》2012年1期赵克明老师的《语文教学重“归纳”还是重“演绎”?》和笔者网上的《语文教学重“归纳”还是“重演绎”――这确实是个问题》的文章,进行了指正。程老师“语文课堂应‘归纳’和‘演绎’两种思维方法相互融合,交叉进行,各自发挥着应有的作用”的说法确如其理,然笔者与赵老师讨论的是二者“孰轻重”的问题;程老师把现象上升到本质的能力让人佩服,但把教学使用的“方法”指认为某种“定式”的“课型”,笔者不敢苟同。程老师所举《论语选读・中庸之道》案例相当典型,但笔者认为从“课堂的出发逻辑起点、行进过程、目的意义,以及上述过程师生‘演绎’和‘归纳’活动呈现循环的样态”出发,程老师对案例的观察尚有不当之处,因其不当,所以对笔者与赵老师各打五十大板,不辨“归纳”和“演绎”“孰轻重”之牛马,可知矣!遵循“真理越辩越明”的原则,姑妄再论及之。

一、争论的核心问题和争论的实质分析

程老师给出了典型的归纳和演绎推理公式,这使问题的讨论更直观。

典型归纳推理公式:

S1是p

S1是S类的代表性个体

所以,所有S具有属性p

典型演绎推理公式:

大前提:有p理论在某一范围是正确的

小前提:假定事物S行为受p理论支配

结论:则S行为的规律为p

笔者与赵老师争辩的核心问题是教学中“归纳”和“演绎”运用“孰轻重”的问题,程老师说辨别的标准“看其总体侧重”,很正确。拙文观点“语文教学注重运用演绎法教学,归纳法也时常参与运用”,并没有否认“归纳”法的重要作用。程文把对这个问题的讨论总结为定一尊的“归纳型”和“演绎型”课型。这着实误解了笔者和赵老师,“法”和“型”不是一个层次的概念,“型”基本固定,“法”无常法,换言之,语文教学没有模式可套,操作十分灵活,也多变,然有其较为偏重之法。斥为推崇“归纳”或“演绎”型课堂似有抓辫子之嫌吧。

笔者和赵老师争论的本质是师生“演绎”和“归纳”活动的呈现循环样态问题。笔者以为这讨论的是师生活动中的孰为“主体”的问题(如果承认学生主体,学生的活动更多地是归纳还是演绎?);还讨论的是教学的“预设”和“生成”问题(预设是什么和生成是什么的问题,何者是课堂主体的问题?);更讨论的是语文“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方法问题(是演绎式的具体语境运用式学习还是归纳寻求的结果式学习)。

根据典型的归纳和演绎公式,归纳注重结果,尽管伴随着过程,但更指向结果。演绎是对抽象、规律的具体对话,更注重体验过程。

建构课堂类型是需要勇气的。程文可以把课堂现象上升到本质诉求,但不可以把教学方法等同于课堂类型,逻辑上有些遗憾。笔者以为程老师不必要把有关“归纳”和“演绎”两教学法“孰轻重”的问题,非要说成我们赞同其一课型。程老师出于和事目的“归纳和演绎”交叉融合理如其然,但就语文教学论,笔者观点“语文教学注重多元、丰富地运用演绎法教学,归纳法也时常参与运用”或许更接近于日常课堂教学本身。

二、语文课堂的出发方式、行进过程、目的意义与课堂活动中“归纳和演绎”呈现循环的样态分析

师生课堂活动中“归纳和演绎”呈现和循环的样态中“何者占优”(“优”不仅是数量的,更是体现学习过程的,促进学习质量的)该是判定语文教学中重归纳还是重演绎的恰当标准。而这须从对语文课堂的出发方式、行进过程和目的意义分析入手。对事实本身的分析比上升到课型更可靠,笔者对程老师所举《〈论语〉选读》“点―线―面―心”教学“课型”(其实称课例更妥)再观察。

①“点的剖析”:一个人用什么的方式才能让善恶皆有的一乡人都喜欢自己?

②“线的延伸”:你还能从其他语录中感受到孔子的这一原则立场吗?

③“面的总结”:你觉得中庸之道有哪些特征?

④“心的回应”:结合自己的生活,说说你在现实中是如何践行中庸之道的?

……

就此“课例”,程老师对“师生课堂活动中‘归纳和演绎’的呈现循环”作了分析和总结:

分析:“学生脑中进行了一个归纳推理过程:由环节①‘点’加上环节②‘线’归纳推理出环节③‘中庸之道的特征’;环节④与环节③则进行了一个演绎推理过程。”

总结:“如上述《中庸之道》的教学,前三个教学环节构成了归纳推理,而推理而出的环节③又与环节④构成了演绎推理,整个教学流程,正所谓‘归纳’与‘演绎’并存,有机有效地完成了教学。”

依程老师的分析和总结,本课例“师生课堂活动中‘归纳和演绎’的呈现循环”简示为:演绎归纳演绎。这恰当地表达出了环节②到环节③,以及环节③到环节④之间的过程和关系;这样程老师的结论必为:“归纳”与“演绎”并存,有机有效地完成了教学。

但其忽略了环节①的作用,环节①和环节②形成什么关系呢?答案的找寻必须分析环节①自身,按程老师的述说,环节①“是教师从学生的预习中寻找的学生阅读的兴奋点,是教师切入设置的问题”,我们就可以说环节①是教师对学生学情归纳的结果,这种归纳置于课堂的出发点(属于教师的预设),是课堂的出发方式,不妨称之为“前归纳或隐归纳(因有时比较隐蔽)”,由此可以把程老师忽略的部分补充完整,整个课堂“师生活动‘归纳和演绎’的呈现和循环”作出另外的简示:归纳1演绎1;归纳2演绎2。这表现的是语文课堂的另外一种行进过程。由以上的分析也可以得出一些结论了。

1.语文教学课堂呈现的基本样态是什么,是归纳和演绎传递时的“相互融合、交叉进行”的样态(程文观点),还是由二者的主辅关系,以辅助主的样态(笔者观点)。

程老师“师生课堂活动中‘演绎归纳演绎’的呈现和循环”是种线式循环,这必然是“‘归纳’与‘演绎’并存,交叉融合”,二者不存在主从先后关系。

笔者“师生活动中‘归纳和演绎’的呈现和循环”:归纳1演绎1;归纳2演绎2……。是种复式循环,每个循环中的归纳教师发挥着“导”的作用,而演绎是学生学的过程。显然,此时演绎呈现着课堂的主要面貌。

2.这种说法的依据在哪里呢?

依据之一:“预设”和“生成”理论。

“积极预设、科学生成”的观点在课程实施中得到了肯定,相对而言,预设凭借的是归纳的结果,生成指向演绎的过程或学生学的过程,预设总在生成之前,有时以“前归纳”存在于演绎之前,因此“归纳1演绎1;归纳2演绎2……”的课堂形态,以演绎为主,归纳起着引导教示作用。

前归纳“预设”有时是教师的归纳成果,恰是教师的匠心独运,体现教师对学情的把握,程老师的判断失误是因为没有注意到环节①“前归纳”。笔者“归纳为导,演绎为主”的浅薄论断于此亦可得到印证。

依据之二: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意义。

语文阅读教学的最高目的是培养学生会阅读的能力。叶老论述语文教材的功能一是“凭借”,二是“例子”,三是“锁钥”。教材学习,学生要掌握这个例子,能够凭借这把钥匙。“归纳1演绎1;归纳2演绎2……”的酵母作用可以为学生的后继学习和语文生活提供“凭借、例子、和锁钥”,这是更高层次的“归纳演绎”学习样态,有深远的意义。美国结构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布鲁纳说得好“一门学科不仅是“学会什么”,更重要的是“知道怎样处理”,即“学会如何学习”。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力量”对人类文化知识的“再发现”,包括寻找正确的结构和意义。”“归纳1演绎1;归纳2演绎2……”课堂形态或许和正确的结构和意义沾边。

三、“归纳1演绎1;归纳2演绎2……”课堂形态,以“演绎”为偏重的语文课堂是“语言文字运用”为核心语文学习观的体现

2011年新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本体特征与学科功能

――“语言文字运用”。基于“归纳1演绎1;归纳2演绎2……”的复式循环课堂形态,是“语言文字运用”式学习的体现。当前语文教学低效的原因在于越来越脱离其学科性,“课型、模式”的建构研究越来越凌驾于“语言文字运用”为核心学习语文的研究。金岳霖先生曾说“甲是否成立的标准应由其本身的系统提供,如果甲是否成立的标准由乙提供,果然如此,则甲否定了它自身,而承认乙,显然不行。”

1.紧扣“字、词、句”的演绎式阅读教学

紧扣“字、词、句”,进行咬文嚼字、阅读文本,是集朗读、推敲、体悟、探究、对话于一体的演绎式阅读方式。教师的阅读引导基于对文本字、词、句特点的归纳认识。

如李煜词《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体悟“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读法。

一个说“用伤感低沉的声音来读”,因为“这里描写了春之迟暮,雨下天犹寒的情境,此寒既是天寒,也是心寒”;又一个说,应该慢读,那潺潺春雨缠绕作者心头如那亡国亡家之愁深重啊;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个说,还应该低沉些,那春雨声声潺潺,敲打作者的心房,点点行叮咚响,身处囚室人独彷徨;那个说“应该读得较为忧伤,春雨浸入我心间,点点泪凄凉”,再一个说“潺潺雨之形,绘我心愁苦状,潺潺雨之声,衬我心孤独情,潺潺雨之感,通我心凄凉景”。

2.巧抓语言艺术形式的演绎式阅读

文本谋篇时部分或整体有其突出的艺术形式。如比喻、拟人、夸张、通感等修辞手法;铺排、映衬、对比、虚实、动静、张弛、详略、抑扬等表现手段,此可以作为课堂的前归纳(预设),学生根据预设对文本生成,学生在演绎的过程中既掌握了一般,更分析了特殊。

《劝学》的经典因其“学不可以已”中心意指之不朽而经典,荀子把此不朽道理进行了具体形象化的述说。教学以“理解文本是如何以形象的手段述说不朽道理的”为预设。学习过程就是一次演绎式体验之旅,对文本形象的比喻和鲜明的对比写法的体验分析,使道理变得透彻明了。

再如《秋声赋》作为“赋”文,“铺排”是其主要写法,体悟“铺排的秋声”作为课堂预设。

师:作者是怎样描写秋声的呢?注意把怎样说清楚?

生:运用了一系列比喻,即博喻的写法,写出秋声的变化过程。

生:写出了秋声由远及近,有小到大的变化过程。

生:写出了秋声变化的急剧和来势的猛烈等。

把文本突出的艺术形式作为课堂教学的预设(前归纳),培养了学生以“艺术形式”为体验点的审美能力,使得杂乱的文本得以迅速地廓清,节省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所谓随文学习语言表达能力。

3.体悟文本体类特征式的演绎式阅读

诗歌、散文、戏剧、小说等不同艺术形式表达内容和内涵时“类”的特征鲜明,文本的体类特征作用于阅读教学,指的是以“类”预设,从而“旁通”相类作品的个性化演绎式阅读。此方式将特定的事实(现象、过程)归入某个范畴进行演绎,并根据“类”的支配性规律,阅读时更注重演绎文本的个性化,而不是由类而同,用类的所谓普遍结论消融掉文本自身的个性化特征。

以诗歌教学为例,高适《燕歌行》是唐代边塞诗的杰作,归入“边塞诗”类范畴教学。

(1)朗读和分析:读而边塞战争过程分明(出征、战败、久围、再战);读而边塞战争情形毕现(战士、将领、思妇、塞上环境等)。

(2)结合文本内容探究这是一场怎样的战争?

管理学重点归纳篇7

归纳推理是将对个别或特殊的事物所作的判断扩大为同类一般事物判断的推理过程,它提示事物的共性,体现众多事物的根本规律。类比就是类似比较,是由一类事物所具有的某种属性,推测与其类似的事物也应具有这种属性的推理方法。其结论必须由实验来检验,类比对象间共有的属性越多,则类比结论的可靠性越大。

典型案例

颈椎间盘突出何以诊断困难

两位年逾花甲的老人晚饭后散步归来,老夫无意将老妻推坐在沙发上之后,老妻突感两上肢剧烈疼痛难忍。老夫在医院工作,对医学知识略知一二,对突然发生的疼痛不甚理解,以为是开玩笑,没有太重视。4小时后,病情越来越重,老妻双手出现轻度肿胀,自觉发热,用手轻轻触摸疼痛且无法忍受。于是去医院约请神经科、外科、周围血管科、中医科等前来会诊。初步检查后,医师们从各自的学科领域提出看法和初步诊断,于是各种各样的疾病名称相继而来。可是,都难以对发病的过程做出满意的解释。此时,针灸科医生提出,不论是什么疾病都不妨先施行针,以缓解疼痛。虽然针灸医师手法熟练、灵活,但是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大家建议住院进一步诊断。可是住在哪一科呢?

尴尬之时,又请资深的内科医生会诊。年近70岁的王教授询问了发病过程,并为病人进行了详细的体检后,认为当即诊断虽难,但病情特点显著:发病急,双侧对称;上肢症状为主,其他部位尚未发现异常。由此推测其发病原因在颈部的神经、血管或骨关节的可能性大。

经过miR检查,诊断为4~5颈椎椎间盘突出。骨科提出可以施以手术,但鉴于年老体弱,暂时采用牵引治疗。在家以床为基础,制作了1个卧式牵引架,24小时连续牵引。3天后病情好转,1个月后miR复查,病变转归不大,但症状明显好转,功能基本恢复正常。

诊治过程提示

临床思维是以逻辑推理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一种具有明显职业特色的思维程序。在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中,归纳推理与类比推理是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概括地说,归纳推理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推理过程;而类比推理是从个别到个别或从一般到一般的推理过程。我们深入认识一个事物,常用的逻辑思维方式是采用归纳与类比这两种程序,从事物表现出的个性入手,推导出一般规律,再从一般规律入手,深化了解一般的内在特性或活动规律。

发病部位是归纳类比的切入点,症状是疾病的信号,症状与发生的部位常呈某种相关性,或为局部炎症刺激,或是肌肉、血管受到压迫,亦或其他病变引起的神经系统反射导致局部症状,这种逻辑上的相关性为医师的归纳类比提供了重要线索。

众医师的思维拘泥于自己熟悉的领域,急于提出确切的疾病诊断,而忽视了分析一般事物性质所常用的归纳、类比的逻辑思维和临床医生应有的思维程序,即:先考虑疾病的性质、定位,进而推导出疾病的诊断。

惯常的思维程序是以归纳、类比为基本方法,先由个别的表现(如双上肢剧痛),推测其一般规律(对称性的双上肢疼痛可能由神经性病变造成);之后,再进一步用类比推理思维,由一般规律中考虑可能的内在特性(最大可能是脊髓部位的神经受影响)。如此思维程序,形成了临床诊断的一般规律。

临床诊断的一般规律正确的思维为归纳、类比,逐层排除,使思路缩小,进而贴近或导出正确的诊断。由个别表现推测一般规律,再用类比推理考虑可能的内在特性。如此思维程序,形成了如下临床诊断的一般规律。

是什么性质的疾病?(急性与慢性,恶性与良性)

是什么部位的疾病?(解剖部位与系统定位)

是什么学科领域的疾病?(学科定位)

是什么疾病?(疾病名称)

疾病的程度如何?(疾病所处阶段与病理类型)

当然,对某些简单的、外观明确的疾病,完全可以省略上述的整体思维程序,直接跨入疾病,一目了然地作出疾病诊断,如疖、皮疹、扭伤、刺伤等无需逐步推理发病部位。但是,绝大多数的疾病,尤其是内科领域的疾病,还是要先确定发病的解剖部位,只有如此,才能规范自己的整体思路,使临床思维步步深入,避免导致思维上的混乱。

知识链接

颈椎间盘突出症颈椎间盘突出症,一般来说,应该是在椎间盘纤维环退变的基础上发生。一旦引起神经根或脊髓压迫症状,其临床表现、治疗原则均与颈椎病相近。然而,与颈椎病相比较,本病具有某些特点:X线片所见骨质增生不明显,多数有轻重不一的外伤史。手术治疗方法简单,疗效较好。

管理学重点归纳篇8

1巧设疑问,创设探究情景

新编教材设置“讨论”,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穿插设置讨论。也可以过渡引入课文中已有的“讨论”。问题的关键在于,要创造讨论、探究的气氛,讨论要符合所处的知识梯度要求。如在《铁生锈》中的“讨论”:通过这个实验,你认为铁在什么条件下最容易生锈?怎样才能防止生锈?在教学中,我们首先要求学生观察三个试管中发生的现象有哪些不同?然后查找产生差异的原因。再归纳得出结论:怎样才易产生这一现象?最后迁移运用:如何防止这一现象产生?按照观察现象——探究分析——归纳总结——迁移创新的认知规律去认识铁是铁生锈的变化依据(内因),氧气和水是铁生锈的变化条件(外因),氧气和水通过铁起作用,引起铁生锈(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归纳得出铁生锈是铁、氧气和水等物质相互作用所发生的化学反应(结论)。得出了结论后再讨论总结出防锈的方法,思考出“雨淋后,不宜用带油的布擦自行车”的道理(迁移创新)。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巧妙地提出与讨论相关的问题,贴近实际生活,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达到创设探究情景的目的,使思维呈现积极的态势。

2狠抓思路,构筑探究桥梁

学习方法、思维方法的训练对于素质的培养尤为重要,在落实“讨论”的教学中,狠抓讨论的思路显得更为突出。我们的做法是“三步走”。第一步,讨论前。引导分析讨论题的目的,正面剖析解题思路,充分运用发散思维,主抓“剖析”;第二步,讨论时,要求学生求因索果,声情并茂地发表看法。并达到说服他人的目的,重在“求索”;第三步,讨论后,及时总结,马上进入迁移巩固,意在“迁移”。如《常见的盐》中的“讨论”:为什么在晒盐时有食盐晶体析出。而氯化钙却大部分留在水中?为什么在晒盐时日晒、风吹有利于食盐晶体的析出,为什么在制食盐时,不宜采用降温的方法?学生们通过讨论明确了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大,蒸发使溶剂减少等因素是解题的方向。学生在第三步迁移时,能很快解释“冬晒碱,夏晒盐”的道理。由此可见狠抓思路,既训练了思维,学到了知识,又构筑了探究的桥梁。

管理学重点归纳篇9

一、数学知识的结构美与教学

数学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数学概念、命题、法则以及内容所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知识的和谐美和简练美是数学知识结构美的两个主要方面。

数学知识的和谐美是数学的普遍形式。教学时,教师不但要对这种美有较深刻的领悟,且要能艺术地表现出来。例如,在推导椭圆的标准方程时,由定义“到两定点F[,1](c,0)和F[,2](-c,0)距离之和为定长2a的点的轨迹”可直接写出方程:。这个方程能正确地表达椭圆的代数形式,但比较复杂,更不便于计算,故化简整理成。方程中的b开始似乎纯粹是为了追求方程的和谐美而引进的,但在研究椭圆性质时,可进一步发现a、b恰好为椭圆的长、短半轴长,b竟有鲜明的几何解释。人们内心世界所追求的美恰好在外部世界得到如此完美的表现,这实际上也体现了美与美之间和谐的统一。教师在推导过程中的示范,唤醒了学生的审美意识,学生也进入到美的境界,得到美的享受。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根据定义画出椭圆,且要求他们用生动形象的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思维活动。这样,再让学生感受和体验美的同时,激励他们创造美,使数学美在教学中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数学知识的简练美是数学的主要艺术特色。“数的整除”一章是《初等数论》中的一部分,为了照顾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教材进行了简化处理,结构如下图:

附图

由图看出,本章以倍数、约数为核心构建了知识的结构美。事实上,对简练美的追求是数学研究的一部分,它促进了数学理论的发展,也有益于知识的系统化。而数学知识的系统性,成为知识发展的主要特点:数学内容的发生和发展都是与它的知识点的形成分不开的,若干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既具有纵向的顺序性,又具有横向的层次性。

二、数学思维的协同美与教学

数学思维是人脑和数学对象交互作用并按一般的思维规律认识数学规律的过程。数学思维的协同美大体上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表现出来。

归纳和演绎的相互作用。数学中大量地需要归纳,同时也需要演绎,在许多情况下两者互为作用的。在数学教学中,总是既用归纳又用演绎。尽管两者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但演绎推理的大前提——表示一般原理的全称判断要靠归纳推理来提供。为了增强归纳推理的可靠性,不管是以一般原理作指导还是对归纳推理的前提进行分析,都要用演绎推理。归纳和演绎在思维运行过程中这种辩证统一正体现了两者之间是交互为用的。

在小学数学中,限于儿童的认知水平,数学知识的出现,较多地依赖于直观、实验和归纳,适当地进行演绎,以不断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例如加法交换律,最早出现在一年级,显然不可能进行演绎论证,只能通过计算实践,由8+5=13,5+8=13等归纳出加法交换律,但在对加法交换律的反复应用中又让学生领会演绎思想,因此,在教学中要贯彻“归纳与演绎交互为用”的原则。

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的并重和统一。一方面,数学中大量存在相对稳定的状态,我们能用形式逻辑思维的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数学对象。另一方面,也存在显著的运动状态,如有限与无限的相互转化,代数、几何、三角各学科之间的转化以及数学各种相关运算方法的发展与对立统一等,故能用辩证思维的方法认识数学概念的形成和关系的不断发展变化。因此,在教学时要贯彻形式逻辑思维与辩证逻辑思维并重和统一的原则,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以数学概念教学为例,按形式逻辑思维规律,对于每一个数学概念的认识要前后一致,而且不容许存在不相容。如果存在着两个互相排斥的认识,那么其中必有一真一假,概念数学必须遵循上述逻辑规则进行。但同时也应指出,用运动和发展的观点来思考,数学概念也是随着学生学习的数学知识的结构的发展而发展的。许多对立的概念可以统一起来(如实数和虚数同处于复数中),一个概念在不同的场合或不同的条件下可能有不同的认识(如三角函数的概念,最初学习的是锐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和余切,被理解为直角三角形中一个锐角的对边比斜边、邻边比斜边、对边比邻边和邻边比对边,以后发展到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余切、正割和余割),即使在小学数学的发展中也是这样。我们知道,数学的发展归根到底是数学概念的不断发展,这种发展又有自身的规律。人们常说的概念是在发展中形成,而且又是在形成后不断发展的,所以一个数学概念具有确定性和灵活性两个特点。就像“乘法”这个概念在整数和分数中具有不同的数学含义一样。正如列宁所说“所有的定义都只有有条件的、相对的意义,永远也不能包括充分发展的现象的各方面联系”。这正是辩证逻辑思维在数学中的体现,与形成逻辑思维相比更高一级。

三、数学方法的奇异美与教学

恩格斯认为,数学是一门研究思想事物的抽象的科学。确实,数学具有两重属性,这两重性可简单地概括为:一是数学知识,二是数学思想方法。而数学方法是数学中最本质的东西,数学方法的奇异美常常成为产生新思想、新方法和新理论的起点,使规律化、程式化的世界出现意外的、带有独创性的成果,令人兴奋和激动。

如:“凸n(n>4)边形的对角线最多有几个交点?”这个问题,按照习惯,也许会从四边形开始,逐步通过五边形、六边形……来构造对角线的交点,从中归纳出一般规律。当一次次构造的尝试都未获得理想的结果时,我们要敢于放弃传统方法,另辟蹊径:一个交点是由两条对角线相交而成,两条对角线由四个顶点确定,而凸n边形任意四个顶点都能且只能确定一个交点,于是问题就转化为“在n个顶点中任意取四个,共有几种取法?”新颖的方法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便是化归法的奇异美所在。我们在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更应注重数学方法的渗透,要求学生掌握方法的同时,能构造出解题模式,使数学美得到升华。

数和形是数学中最基本的两大概念,是数学研究的两个重要侧面,所以数形结合法是数学研究的重要思想方法。教学时,可利用数形结合来启发学生的直觉思维。如对于具有极限意义的问题学生很难理解其结果,可以这样做:让学生观察下图,先将单位正方形分成100个小正方形,将99个涂上阴影;再将剩下的一个分成100个小正方形,将99个涂上阴影;如此无限下去,所有涂上阴影的小正方形的面积的和便为1,即,结果直接可从图中得出。从这可以看出数形结合是直觉思维的桥梁,我们应利用这一桥梁,使学生从美学角度审视或整理自己掌握的知识,这样能使他们的知识结构更完整、更充实。同时,为了使学生画图准确、迅速、美观,教学时我们可以开展构图比赛,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管理学重点归纳篇10

本8月14、15日,院办组织了对下属单位的档案管理培训。两天的学习虽然时间短暂,但学习强度很大,巨大的收获是不容置疑的。通过学习,我系统地了解了档案与档案工作概述的基本知识,以及如何对各类档案进行收集、分类、立卷、归档、利用等管理程序,全方位地了解了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档案管理人员应该具备的职业素养,看到日后管理档案工作的发展方向。虽然,目前工作中还有很多问题,但这些正是我以后努力的方向,它促使我不断地思索,不断地进步。下面我谈谈自己的认识、收获和体会。本文原创网站为中国范例网-

一、规范化、科学化的档案管理,是企业必须做好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成为一流企业的一项重要保障。

当今世界已进入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信息已成为比资产(本)更为

重要的战略资源。档案管理工作作为信息业的组成部分,档案作为一种信息资源,作为企业生产、技术、科研和经营等活动的真实记录和一项基础性工作,同时作为与企业同步发展的无形资产,在企业管理等各方面正积极地发挥应有的重要作用。

我公司是首家在香港上市的国内咨询公司,从默默无闻的只有二、三十人的小公司发展到近一百六、七十人的上市公司,在形成和发展具有顾问特色的企业文化、经营管理、业务拓展等各方面积累了丰富的资源。为了使公司向国际化、标准化、质量化的轨道前进,公司内部结构在不断地改革变迁,公司制度和管理水平也在改革中不断完善提高,这就对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企业发展的同时档案工作不被削弱,建立一套适应本公司业务特点、体现公司规范化、科学管理水平的档案体系,使得档案工作的发展不置后于企业发展速度,全面地记录和反映公司建立、建设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是办公室行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必须做好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它将为公司各项综合业务、研究工作的开展创造必要条件,对规避和抵御各种风险,提高公司的市场竞争力、推动公司持续发展起重要作用,也成为衡量公司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

二、进一步增强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自觉性,尽快突破办公室当前档案初级保管管理,行政、人事档案保管单一的阶段,在规范档案的管理的前提下,积极拓展档案信息资源。

目前,我公司办公室的档案管理是将平时研究院下发的收文、公司内部发文和签报分别收集,于当年年底、次年年初再次筛选,将上一年度的文件分成上述三大类目立卷装订保存,内容是简单地将行政、党群、人事、经营管理、综合业务管理制度多方面的集中起来,基本处在档案管理的初级保管的阶段。随着公司的壮大和发展,业务量的增加和形成的文件的部门不断增多,现有的文件分类、档案管理方式已逐渐跟不上公司发展的要求。

培训学习期间,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所面临档案管理思路的冲击,冲击来自于资源的搜集、档案的分类方法,来自于所探究的如何针对公司特点构建档案体系、拓展档案信息资源的冲击。我深知参加档案培训的目的,就是要把理论知识服务于实践。如何把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是当前应该面对和解决的首要问题,也是日后档案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所以,重新构建适宜公司业务发展实际的综合档案管理系统性框架、拓展档案信息资源是当务之急,也是有利于综合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和日常管理的关键点。

首先,要熟悉、掌握公司的业务情况和专业知识,针对公司的业务性质以及内部组织结构重新调整档案的类目;其次,还要系统地整理历史档案,积极开发档案信息资源。目前,我公司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各业务部门档案工作开展并未形成制度,这一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业务部门没有把档案工作纳入部门职责范围,导致部分档案信息的流失。二是,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大量档案均分散保存,档案散失情况严重。公司档案信息的流失问题主要表现在:业务部门研究人员对企业的调查论证、申报立项、洽谈协议、审批登记等档案大多掌管在相应的当事人手中,不能及时归档。有的即便归档也不注意归原件,经常归复印件。这些问题直接随着人员的流动导致档案信息资源的部分流失。

上述档案信息资源流失部分,正是亟需拓展、开发的档案资源。

再比如,我公司上市过程中的文件和材料的也要进行目录收集、公司经营管理活动档案的要单独整理;建立并完备科研、声像载体、实物、设备、外事、会议及公关活动档案等文书、科技、专门档案的工作,此项内容也是整体档案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只有将档案有条理地进行分门别类,才能保证档案准确、有效地收集和利用。为档案的收集、整理、立卷、归档、鉴定与统计等管理工作提供基础,体现档案的价值所在。

三、档案管理模式上集中统一,实体分部门保管利用是赛迪顾问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方向

档案工作许多传统的做法和管理模式对做好不同时期的档案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结合顾问公司具体实际情况来看,有一些传统做法似乎不能适应当前公司发展的需要,必须进行重视和创新。其中包括档案工作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和利用六个环节和一些具体的操作手段的革新。

我公司的产品,是知识产品,顾问公司又是上市公司,遵照国家有关部门对上市公司的管理规定,财务部门和综合业务部门是极为特殊的部门,其有关的文件、报表、合同管理在是绝对机密的,所以这部分档案以分散保存的形式保管。另外,顾问组织机构众多,涉及公司业务拓展、专项研究、会议公关活动等方方面面,这些部门承担的大量繁重的业务支撑工作。针对这种特性,公司档案管理也要符合这一企业特点的模式,要在加强对知识产权档案和涉及商业秘密档案的管理的同时,确定公司档案文件材料的归档范围,并在立卷制度上更新。在结合研究院档案管理工作精神的前提下,从组卷的形式到装订的手段,尽量简化档案部门长期推行的一些繁琐的操作步骤和不必要的过程、环节,在模式上集中统一,尽快完成归档程序,尽量缩短立卷归档周期。在模式上集中统一,即要求公司各部门所保管的档案要相对集中到一人,这样不致因各部门档案的分散保管而使档案管理不便,甚至造成档案损坏或丢失等严重情况。同时各部门都要复制一套目录归办公室档案部门备份保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目录交流,这样会更清楚地整体记录公司发展和业务管理的轨迹,档案管理工作做到有条不紊,整齐规范,有规可循,有目可查。这种企业档案的价值是无形资产的,同时也能为日后档案综合利用提供便利条件。其他部门,如人力资源部、品牌推广部、各个事业部(定制产品)等研究部门等,这些部门的档案实体,都要针对各自部门的不同性质和特点,制定不同的管理方法,进行并规范、科学化保管。但怎样做到既不影响日后调档利用,又便于推行各部门在繁忙业务之余立卷,而不视其为额外负担,值得进一步探讨。因为无论是档案的业务工作,还是档案的管理工作以及档案信息的交流,其最终的目的都是帮助解决具体问题,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而不是增加管理环节。

四、努力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

档案工作既是一项业务性工作,又是一项管理服务性工作。这要求从事档案工作的档案人员,既要有扎扎实实的业务功底,又要有较强的管理能力和服务意识。知识经济的挑战和网络信息时代的冲击,以及出现的许多新型载体的档案和全新的管理手段、方式,给档案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赛迪顾问为提高工作效率,没有设立专门的档案人员,采取的是兼职的办法。为加强档案方面的系统理论和实践知识,建立有效的档案管理制度,使兼职档案人员成为一名掌握科学的、先进的工作方法,一专多能的档案工作人才,公司派出两名办公室人员加强档案管理的专业学习和培训。

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和工作技能,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要认真学习档案管理知识,提高认识档案知识的水平。不仅要熟悉档案业务工作的各个环节、步骤,而且还应掌握各门类档案、各种载体档案的管理方法,夯实理论基础。二是对档案工作自身的要求,要全面了解、掌握公司的业务,要不断提高档案管理方面的业务水平和工作技能;三是要勤总结,勤改进,不断创新。

五、要认真研究档案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完善档案管理制度加强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建设,健全各项档案制度,制定相关管理制度。

档案信息是一种无形资产,也是企业的宝贵财富。为使档案信息资源不流失,要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有了规章制度的规范和约束,才能保证档案工作合理化的实施开展,这也是档案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保证。

我认为赛迪顾问的档案工作制度管理应该包含三个方面内容:一是将档案管理制度正式纳入企业管理制度,明确管理档案的部门或人员。二是建立健全公司档案工作各项制度,依据制度对有关部门进行档案目录汇集和使用调控。旨在提高职工档案意识,确保档案完整、准确和安全。三是办公室档案管理人员对档案管理的主要环节要照章管理,并纳入企业管理运行程序,有利于从文件材料的形成、积累、管理、归档有序进行。从而切实把公司档案管理纳入制度化轨道。

比如,确定分管领导和专(兼)职档案人员,负责对档案管理的组织协调工作和档案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各部门指定专门人员可以为兼职档案员,负责本部门的档案收集、接收、整理、分类、鉴定、保管、统计、移交等工作,业务上受公司办公室的监督、指导。

办公室档案管理人员平时也要认真做好收集、整理、管理工作。做到及时、主动收集存档的资料;按时归档、定期整理并经常检查,反复过滤;整理有序,科学管理,分柜存放,方便查找。

要将档案管理工作纳入公司业务管理程序,纳入公司各业务部门、职能部门的职责范围和有关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即部门档案的管理工作做到“三纳入”、“四同步”:纳入工作计划和规划、纳入管理制度、纳入有关人员的职责范围;在布置、检查、总结、验收各项工作的同时,布置、检查、总结、验收档案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