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命科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3:37:58

关于生命科学篇1

关键词:生命、美丽、学会欣赏、懂得生命责任

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而生命教育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我们要重视生命教育,珍爱生命价值,要让有限的生命闪烁出无限的火花,是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一、学科生命教育的渗透

语文教学中生命教育的渗透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所决定的。因为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中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教育内容,其本身就是一本无声而有色的“生命的教科书”。语文,因它的文字鲜活、生动而感人,因它的形象、生活化而育人。例如:《珍贵的教科书》这篇课文,记叙了战争年代延安小学的师生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坚持学习的故事。为了保护教科书,张指导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体现了革命先辈为了下一代的成长,他们可以可以抛头颅、洒热血,甚至可以以生命为代价,来换取祖国下一代的未来。全文以“珍贵”为核心,突出表现张指导员英勇献身的精神。写缺书,暗示“珍贵”,写取书,点出“珍贵”,写护书,突出“珍贵”,写嘱咐,强调“珍贵”。教科书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东西,它原本与生命没有任何关系。因此,学生理解教科书的珍贵是教学重点,更是教学难点。教学中,让学生从联系重点词句来理解教科书的珍贵入手,找出最能突出教科书珍贵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联系课文内容讨论、交流,说说自己的理解,再通过对“渴望”、“盼望”、“希望”的对比理解,来感悟教科书的珍贵。教师重点讲解张指导员取书、护书经过当中的重点句子,帮助学生理解张指导员在生命垂微时的嘱托,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张指导员想的是什么?学生对教科书如此珍贵便应印而解。教师就是要结合教学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在教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认识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欣赏生命教育,让学生在接受教育中体会生命的可贵与价值,在现实生活中感受生命的宝贵与美丽。

二、阅读教学中的解疑

语文教材里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我们要引领学生细细品味,真情触摸这些人物的心灵,使学生的生命不断得到滋润。例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中描写的是一位父亲冒着生命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历经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他的小伙伴们。漫长的38小时集中体现了父亲的坚忍不拔、决不放弃,再现了7岁孩子对生命的热爱,对求生的渴望,也让我们看到生命的风景线。课堂上,我主要是通过大量的读和带有针对性的问题,“7岁的孩子当生命遇到危险时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和“父亲38小时的挖掘说明什么?”等,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在回答问题中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再如《平分生命》这篇课文,生动地讲述了发生在一对相依为命的兄妹之间的感人故事。由于妹妹身患重病,需要输血。哥哥在认为输血后会失去生命的情况下,毅然决然地为妹妹献血。而当得知输血并不会产生他所想象的可怕后果时,他又决定献一半血给妹妹,并与妹妹平分生命。课文高度赞扬了哥哥的无私、真诚,他甚至可以用自己鲜活的生命去换取人间最可贵的爱。教学中,为了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我注重从描写哥哥动作、神态、语言等语句的理解,帮助学生感受哥哥的无私、果敢、真诚。同时,结合提出的问题“哥哥最后的决定为什么会让所有的人震惊?”、你怎样理解“平分生命”的含义?“课文的主题意在告诉我们什么?”等问题,让学生从字里行间去感受生命的跳动,生命价值的升华,在于生命需要呵护,生命需要奉献。

三、精读教材体会文章内涵

关于生命科学篇2

——落实“育人为本”的宗旨

周口师范学院生命科学系对新学期学生的出勤率提出了明确要求,并重申加强考场管理,对作弊同学将及时严肃处理。截止到10月18日,学院依据有关规定已对多名有作弊行为的学生进行了严肃处理。

我们要通过加强学生日常管理来规范学习秩序,学院的学籍管理实施细则对学生的平时学习成绩、学习纪律和课程补考资格都做了明确的规定。我系加强管理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学生要有学习的自主性。

教师对教学工作及学风建设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应改进教学方法,努力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以优良的师德和教风促进学风建设。以建立优良的“教风学风”为核心,构建生科系“严谨笃实,不断进取”的学术氛围。在教师的“教风”建设上,加强对教师的师德养成教育,教学纪律养成教育,使全体教师确实起到“以身示范”的作用。在教学能力上,一方面重视评课活动,实行“以老带新,相互观摩,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方法,另一方面建立了生科系学生网上评教和教学建议系统,以学促教,不断提高全体教师的教学能力。在教学内容上,对低年级的专业课,重视对学生的基础理论教学和学习能力培养,对高年级的专业课程,提倡教学的学术性,教学要反应相关学科的最新成果和专业发展趋势,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

我系学生管理工作者将加强服务工作,把“育人为本”的宗旨落到实处。今后,我系全体教师将不定时深入课堂听课,及时了解教学情况,更多地关注学生和教师反映的实际问题。将学生管理工作“进宿舍”,落实周末晚点名制度等,要求辅导员必须及时掌握学生状况。

在我系加强学风建设期间,除继续贯彻以前的制度,如狠抓学风建设、严肃考风考纪、加强学风宣传等措施分别对四年考试不及格4门、7门的学生给予不同程度的处理方式,并及时向学生家长反馈。对成绩不理想、难以跟上学习进度的同学,给予留级政策,使其更好地完成学业。

此外,我系严肃处理部分学生违反校纪校规的不当行为,对更多学生产生警醒作用。并要求从班风开始抓学风。对于我们学校目前的状况来讲,最重要的是要抓考风,考风怎么抓,还是要从班风开始。

我们系的目标是让我们的很多专业成为全院中乃至全国最出色的。这要靠提高就业率和考研率来打响品牌,那么就要加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教风建设上,我们要求教师上好一门主干课,备好另外两门课;我们将重点培养年轻教师,组织老教师和年轻教师交流,更多了解他们的想法。

我们要求辅导员严抓到课率,深入课堂、寝室,并利用周日晚点名时间宣传考风考纪。并要求各班班委引导和帮助挂科的学生。在教育引导挂科的学生上。各负责人要把重点放在:一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为他们制作个性化课表,让他们重修不及格的科目;二是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写一个相关的申请和规划,确保通过重修能考过。

辅导员也紧抓学生的学风建设,在教师中专门召开会议,讨论教风及学风问题。辅导员还要增强和学生家长的联系,让他们知道学生的真实情况,督导学生学习,调动家长一起参与到学风建设中来。

本系还要继续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教导学生不能舞弊。我们教学生知识,首先要教学生做人,教育他们不能采取不当手段获取成绩。

在尊重个性,努力营造良好学习氛围这一方面,我们感觉到对学生管得太死,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但完全放手,可能也会让一些学生走上弯路,所以我们必须让学生形成一个比较好的习惯,在管理方面也要做到松弛有度。

我们系主要就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工作:一是抓考风考纪,抓学籍管理,抓上课纪律;二是继续做好常规的管理,以班级建设为中心,抓好学生的管理工作;三是抓好学生干部队伍和学生党员队伍的工作,通过学生干部和党员来带动学部的其他同学;四是做好辅导员队伍建设,按以前的工作模式,加强辅导员的培训、教育和管理。

同时,我们计划抓党组织建设,加强党员教育,加强制度建设,进行规范管理,以促进学风建设。

关于生命科学篇3

从价值论维度看,生命个体不仅是被动性概念,也是个自主性概念。受达尔文主义的环境选择和生存竞争概念的启发,康吉莱姆在把个体性理解为一种存在论关系范畴的同时,又赋予其价值论的意义。他指出:个体性概念和生命价值概念之间有着密切关系。“一个生命体不能被归结为各种影响作用的交会地”,就是说,不能把生命体理解为一个纯然被动的概念。恰恰相反,“有机体所依赖的那个环境是被有机体自身所建构和组织起来的”。一个与其环境深度融合的生命体具有这样一种存在特性,即:它根据自己的需要而赋予周围的事物以意义,而“从生物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意义是对与某个需求相关的价值的评估”。这种评估意味着,有需求的存在者是在建构一个不可还原的价值论参照系。根据对生命个体性概念的这种价值论解释,康吉莱姆指出了现代生物学的一个基本缺陷:它试图将对意义的思考驱除出它自己的领域,使自己完全服从于物理化学的科学精神,将它自己的自主性拱手相让。实际上,生命价值在生物学中具有优先性,因此,对于以生命个体为研究对象的生物学来说,它首先应把生命体理解为一种意义的存在者,把它看作是价值秩序中的一种性状。换言之,生命个体以其自身为中心来组织它的周围环境。从认识论维度看,生命与概念不是对立的,而是同一的。康吉莱姆对生命个体性概念的第三种反思是从认识论上进行的:生命与概念之间具有什么样的关系?或者说,生命研究如何可能?为了解答这一问题,康吉莱姆把目光转向了西方哲学史———尽管他非常赞赏黑格尔的生命与概念具有同一性的思想,但他还是远溯到了希腊时代的亚里士多德。在亚里士多德看来,生命体的本性是“灵魂”,而灵魂“同时是生命的现实、实体和它的规定、逻各斯”。康吉莱姆认为,亚里士多德用作生命原则的灵魂概念和现代分子生物学的生命概念具有类同性。

按照现代分子生物学的看法,生命具有“信息性”,生命本身就是信息,生命个体性可以被理解为“信息交换”。因此,现代分子生物学和亚里士多德的生命观都认识到了,所有的个体生命中都存在着一个逻各斯或概念。当然,康吉莱姆在这里只是以类比的方式表明了生命与概念之间具有同一性关系,而他对这种关系的证明,是通过吸收柏格森的有关思想来完成的。按照柏格森的观点,概念是在生物进化过程中诞生的,它本质上是一种用以扩展人类机体适应其环境的能力。在这个意义上,概念就是工具,换言之,概念认识是有用的。但与此同时,概念认识又是虚构的,它不能揭示生命的真实本质,只有直觉认识才能够使我们真正地理解生命的本质。就此而言,概念是与生命相对立的。另一方面,就有机体都可以同化它们体外的事物以用于摄入营养和维持生存来说,它们也完全可以被看作具有“概括”这种官能。在此基础上,康吉莱姆进一步指出,“并不是只有完善的有机体、肉眼可见的有机体才能够概括。所有的生命体,细胞、机体组织都可以概括。在任何层级上,生存都意味着选择和忽略。”由此来看,概念和生命就不是对立的,而是同一的。因此,如果说从环境中来吸取生存必需物是所有生命体的典型趋向,那么人类的抽象认识是对这种典型趋向的一种独特而重大的扩充。根据生物信息和认知信息之间所存在着这种同一性,康吉莱姆得出结论说,“生命即概念”,生命是意义和概念,概念在生命之中。

二、生命现象的深层特性:疾病、健康与差错

在阐明生命的本质是个体性这一核心旨趣之后,康吉莱姆接下来试图揭示生命现象的深层特性。而他对生命现象的探索,是在对现代医学中的“健康”、“疾病”、“差错”等基本概念的哲学反思中完成的。1.疾病疾病并非对“常态”的偏离,而是病人作为一个“整体”所遭遇的痛苦。法国医学传统的一个根深蒂固的基本观念是,“健康即常态”。这里,所谓“常态”是指“理想常态”,也就是一种用以定义健康状态的“统计学的常态”。基于这一常态概念,法国医学对疾病和健康进行了界定。疾病被定义为一种对理想常态的偏离,它表现为“正常状态的量的变异”。就是说,病理现象被描述为一般生理现象在强度上的增大或减弱。在康吉莱姆看来,这是一种疾病的实证主义观念;然而,实际上,疾病不能被还原为一种生理参数的量的变异。他认为,这种量的变异无疑可以成为疾病的一种指标,但只有当它反映作为整体的有机体的偏离,反映一种量的变异时,它才能被认为是病理的。例如,根据与血糖含量相互作用的其他参数,血液里同样的葡萄糖含量对一个个体来说是病理的,但对另一个就不是。确定一种症状是否为病理的关键,在于“它在一个个体行为的不可分割的整体中所具有的内在关系”,脱离这种内在关系、孤立地谈论症状和疾病是没有意义的。因此说器官、组织、细胞有疾病,这种说法在医学上是不正确的,“对所有的生命体来说……疾病只是作为整体的机体组织的疾病”。而从机体组织这个整体来看,疾病其实是生命的消极价值的存在,而消极价值是整个生命价值的一部分。在这个意义上,疾病是人类存在的一种独特性质。正因为如此,用以确定疾病状态的,就不是对规范和标准的偏离,而是病人所遭受的痛苦。病人的痛苦具有个体性,正如中国传统医学所表明的,医生所治疗的每一位病人都代表着一个不同的病例,他们都展现出了自己的特殊性。2.健康健康并不是“常态”的恢复或持续,而是生命个体对环境的适应与创造。与上述关于疾病的哲学定义相适应,在康吉莱姆看来,健康也不是指恢复到由理想常态所定义的正常状态,相反,健康是指生命体经由容许自身变异的空间而对变化无常的环境的适应。这种适应不应该被理解为“自我保存”,“自我保存不是生命的普遍特征,而是一个衰弱与退缩生命的特征。一个健康的个体能够面对风险。健康是创造性的,能够在剧变中存活并且创造。”

与此相应,痊愈,作为一个从疾病到健康的概念,也不应被理解为是恢复到先前理想健康的状态,而应理解为一种新的“个体常态”。痊愈不只是一种对先前正常状态的回归,它在本质上意味着一种新秩序的出现。3.差错差错,是生命的正常表现形式,是生命多样性的表征,是生命适应环境的创新能力,是科学思想史的“连续”。“差错”本来是一个病理学概念,但它一经诞生就立即引起了法国哲学家的注意。法国哲学界对于差错的把握主要有两条研究轴线,一条是科学认识论轴线,另一条是生命科学史轴线。但不管是哪一条研究轴线,都深受康吉莱姆差错观的影响,以至于福柯称康吉莱姆为“一位关于差错的哲学家”。那么,康吉莱姆的差错观究竟是什么呢?康吉莱姆首先提问道,假如某些生态学家或分子生物学家的观点是正确的,即:生命体早已被编程,生命是严格地按照既定程序来展开的,那么,我们又该如何来解释生命现象中的“差错”?生命科学家把“差错”归因于遗传错误,又将遗传错误归结为信息错误。与此不同,康吉莱姆认为,大量的错误是在对环境的错误认知过程中产生的。人类出了错误,是人类将自己置于错误的地点,与环境产生了错误的关系,以及在错误的地方接受了使自己生存、行动、繁荣的信息。然而,这是正常的。康吉莱姆坚信,为了生存,我们在出错后适应,这应当是生命的基本形式。生命的本质中已包含着出错的可能性,比如先天基因遗传缺陷。不过,疾病所表现出来的生命的可错性,正是生命的多样性的表现,它体现了生命打破旧规范的能力。基于这种理解,康吉莱姆指出,科学认识无非是对正确信息的“迫切探寻”。这种正确信息只能部分地在基因中发现。遗传密码为什么以及如何被激发而起作用?结果是什么?康吉莱姆认为,这些问题只能在生命的前后具体情形中被恰当地提出并给予解答。以差错之于生命的内在性为基础,康吉莱姆进一步提出,包括人类在内的生命是永远不完全在其位的生命体,是注定会“出差错”、必定有“差错”的生命体。概念,就是对这种偶然性的回应。而“一旦承认概念就是生命自身对于这种偶然事情的应答,那么我们就应当承认,差错乃是造成人类思想和思想史的根源所在。”

具体地说,真与假的对立,人们对此二者的赋值,以及不同的社会和同一社会中各种机构所产生的与这种对立相联系的权力效果,所有这一切,都不过是对生命所固有的差错所做的延迟了的答复而已。如果说科学史是不连续的,也就是说,只能把科学史当作一系列的“修改”,那么“修改”实质上就是真与假的再分配。不幸的是,这种再分配永远不会把终极真理透显出来,因为在康吉莱姆这里,“差错”并不是某种真理的遗忘或延误,而是人类生命和物种之间所特有的维度。在康吉莱姆看来,生命在自身中包含着差错的可能性,因此在生命的日程表上真理即是错误,而真与假的剖分,以及人们赋予真理以价值,是生命所能发明的最奇特的生活方式。差错是生命史和人类历史所固有的持久的偶然之事,由这种差错观出发,康吉莱姆紧密地将生物学知识同他自己的独特的生物学史写法结合起来了。他拒绝像进化论者那样去“推导”生物学史,他所关注的是显示生命与生命认识之间的关系,并在这种关系中来追寻价值和规范的踪迹。

三、对生命科学的哲学反思

根据以上对生命本质和生命现象的哲学思考,康吉莱姆对包括生物学、医学在内的生命科学进行了哲学反思,试图为现代生命科学奠定新的哲学基础。对于生物学,康吉莱姆特别关注研究对象的建立和概念的形成。顾名思义,生命科学是“关于生命的知识”,但问题是:生命如何能够成为科学认识的对象?康吉莱姆对这个问题的思索包含如下几个要点:第一,生命科学的研究对象并不是自在地就成为生物科学的研究对象,相反,它是被“假设”出来人为地成为生物科学的恰当对象的。通过对反应、畸形、畸形环境、细胞、内分泌和调节等概念的考察,康吉莱姆得出结论:生命概念实质上是从全部生命现象中抽离出生命体所特有的过程的产物。因此,生命与认识之间不存在根本的冲突。第二,生命固然意味着调节和自动保存,生物学当然要去探索保证这些程序得以顺利运行的物理和化学机制,但是,另一方面,生命科学家不应忽视的是,这些机制同样显示出了生命的特殊性,例如疾病、畸形、怪胎、差错等。因此,生物学如果忽略了生命特殊性的具体表现,那么它就不可能真正地成为关于生命体的科学。实际上,人的理解力只有承认生命的独特性才能适用于生命,或者说,人的理解力只有在承认生命具有独特性的前提下才可能真正地认识生命。第三,生命科学作为“科学”,它要获取认知信息,就此而言它与其他自然科学不存在本质上的不同;然而生命科学是关于“生命”的科学,正是这一点使得生命科学不同于其他自然科学,也决定了生命科学不可能更不应成为物理学、化学等其他自然科学的殖民地。针对生物学完全被物理学和化学的精神所笼罩的现实状况,康吉莱姆直截了当地表明了自己的看法,“我们对一种沉溺于物理化学科学的生物学没有什么好期待的,这种生物学被还原为或沦落为了那些科学的附庸”。言外之意,生命科学有着不同于物理和化学的独特的研究范式。第四,从总体上说,一种认识如何能够成为生物学的认识?康吉莱姆给出的答案是,由于生物学研究的是生存着的和倾向于生存的个体,即那些倾向于在一个给予的环境中尽最大可能实现自己的能力的个体,生物学在根本上所要研究的,就不仅是那些可以纳入分析视野的作为部分的对象,更为重要的是,还有那些价值化环境的个体性全体。针对在生物学研究中大行其道的分析方法,康吉莱姆强调对于生命现象应该持一种整体论观点,其目的是要生物学研究恢复生命与认识之间的亲缘性。正因如此,生命科学需要以一种适当的方式来编写自身的历史并自觉地提出专属于自己的认识论和价值论问题。具体地说,生物学应当把自己理解为直接或间接地解决人与环境之间紧张关系的一般方法。众所周知,现代医学常常称自己是一门“科学”,一门关于正常和病理的科学。针对现代医学的这种自我意识,康吉莱姆在其1943年撰写的博士论文《论正常与病理的若干问题》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是否存在关于正常和病理的科学?”在他看来,医学不是一种关于正常和病理的科学,现代医学中的“正常”和“病理”概念是有问题的。在现代医学中,这两个概念都是基于理想常态概念而建立起来的,所谓“正常”是指符合理想常态的状态,而所谓“病理”是指对理想状态的偏离。这两个概念的问题根源于理想常态,因为后者本身就是成问题的。理想常态是指一种统计学平均值、一种抽象物,它在现代医学中被认为是普遍适用于所有的具体个体,这就表明,它的最大问题恰恰在于它完全忽视了个体性。因此,如何基于个体性来重建正常和病理概念,是现代医学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从他的生命个体性概念出发,康吉莱姆提出,如果现代医学是一种科学的话,那么它也应该是一种相当不同的科学。在他看来,什么是正常的,什么是病理的,这个医学问题其实只是生命价值之本质这个一般问题的一种特殊情况。对所有的生命存在者来说,“常态只是自然选择所维持的一般偏离形式”。他强调了生命价值与个体变异性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不能把不规则和反常设想为影响个体的意外,而应看作是个体的实存自身,“生命体的各种形态不被看作是参照某种先定的真实类型的存在者,而更多地被视为一些机体组织,这些组织的有效性,即它们的价值,需要参照它们可能的生命的成功。”

针对理想常态,康吉莱姆提出了他自己的常态概念,即“个体常态”,以个体常态来替性常态。个体常态不是一种统计学平均值,不能以统计学的方式被定义,它是一种新的常态,即个体组织与其环境之间的关系的一种新结构。康吉莱姆并不满足于仅仅提出关于现代医学的规范性观念,他还力图将这种观念建立在客观性的基础之上。他所采取的策略是将现代医学和现代生物学沟通起来。这里,我们以现代生物学中关于特例和变种的看法与现代医学中关于病态和常态的看法的类同性来说明这一点。现代生物学中关于特例和变种的流行看法是自相矛盾的,一方面它认为特例或变种因为偏离了理想常态因而是病态的,另一方面它又认为,如果变种或特例成功地存活下去的话,那么它就是正常的。这种矛盾迫使康吉莱姆去提问:一个偏离理想常态因而是异常的个体,例如一只无翅的果蝇或一位酷儿,究竟是有病的个体,还是生物学或生活方式的创新?康吉莱姆指出,如果我们放弃理想常态概念,而将生物学中的常态概念理解为生物构造、行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那么生命形式的变异恰恰就是对剧变的环境的一种有弹性的、有成效的适应。相反,缺乏变异的即常态的生命形式有可能因生存条件的改变而走向灭绝。事实上,在生物界,随着生存条件的改变,新的生命形式取代旧的生命行为而成为常态是屡见不鲜的客观现象。同样,现代医学中所谓的“病态”,在一定条件下其实就是常态。在既定情境下,任何存活的生物都是常态的。既没有常态的环境,也没有哪种生物构造就其自身而言是常态的,而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界定了什么是常态。现代医学中所谓的“病态”其实只是指不符合已经得到确认的常规,其实这种“病态”也应该被理解为常态,即理解为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四、结语

康吉莱姆的生命科学哲学以对包括生物学和医学在内的现代生命科学的反思为其出发点。现代生命科学家认为,动植物生存于其中的生物环境不过是由物理的、化学的和机械的种种自然法则所构成的体系而已,因此它在理论上具有不变性。不仅如此,就连有机体的生物构造本身也是不变的。在康吉莱姆看来,现代生命科学的这一不变性假设,以及以它为基础所构建起来的“理想常态”,其实都是抽象的产物,它的根本缺陷在于抹煞了生命的个体性。于是,康吉莱姆生命科学哲学的致思路径就是,对现代生命科学的基本理念、基本概念进行批判性反思,进而立足于生命的本真状态来切近地沉思生命本身。质言之,在康吉莱姆那里,所谓生命本质上是一种个体性。正是站在个体性的立场上,康吉莱姆达到了对生命的更为深刻的认识。各门自然科学的发展使得我们可以在细胞、分子等水平上来更为精准地科学地认知生命,但是我们决不能由此得出结论说,生命只是一个科学问题。恰恰相反,在康吉莱姆看来,死亡、疾病、畸形、异常、差错等生命现象,有着价值论与政治的问题。正是由于无见于此,现代生命科学将“差错”错误地描述为某种“偏离形式”。实际上,被理解为“偏离形式”的“差错”本质上是生命个体相对于普遍整体而言的特殊性,从个体性立场来看,它恰恰是一种常态。在康吉莱姆看来,生命既是一种维持现状的防御性活动,更是一种创造新的斗争活动。这就表明:其一,生物的“常态”不可能是一个静态的、均衡的和凝固的概念,而只能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其二,生命活动有其价值属性,因此“常态”是一个价值论概念,而决不是像现代生命科学所认为的那样,是一个纯粹的统计学意义上的概念。基于这种认识,康吉莱姆构建了其生命科学哲学的历史认识论,强调“生命即概念”,从价值维度重构了“正常”、“病理”等范畴,要求生命科学研究从“理想常态”转向“个体常态”,并且恢复生命与认识之间的亲缘性。可以说,康吉莱姆的生命科学哲学,对于我们重新思考医学、生物学等生命科学的理论基础,并对它们的实际应用展开社会学和伦理学的考量,无疑有着极为重要的启示作用。例如,如果我们把基因的变异看作是缺陷并进而梦想着去消除这种缺陷,那么很可能“在这个梦想的结尾,我们却发现了基因警察,他们披着基因科学的外衣……梦想找到绝对的药方,往往就意味着梦想找到比疾病本身更为恶劣的药方。”

关于生命科学篇4

[关键词]生命科w导论调查问卷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0-0211-02

20世纪生命科学飞速发展,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就,并且与很多学科产生了交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当今社会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如粮食危机、人口膨胀、疾病危害、环境污染、能源危机、资源匮乏、生态失衡和大量物种灭绝等都要依赖生命科学的手段解决。生命科学的发展决定了人类的未来。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大学、剑桥大学等知名高校就开始设立《生命科学导论》课程。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吉林大学等国内院校也纷纷开设了《生命科学导论》全校公选课。

《生命科学导论》集中介绍了生命科学领域的基础知识及近年的研究热点,是一门以拓展知识层面,提高学生生命科学素养为目标的课程。所以,不管是生物专业,还是非生物专业,理科生还是文科生,都应该了解现代生命科学的基础知识,这既是完善知识结构、认识自然科学核心内容的需要,也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基本需求。吉林农业大学是省属重点大学,于2009年起在生命科学学院开设《生命科学导论》课程,然后于2014年在农学院农业生物技术专业开设,课程开设的时间较其他国内高校晚,并且开设专业较少。开课以来发现课程开设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教学内容与高中有所重复,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差等。因此,如何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如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提升授课效果是目前非生物专业开设《生命科学导论》课程的重要课题。

一、调查对象和研究方法

笔者针对《生命科学导论》课程改革共设置了17个调查题目,涉及的内容包括学生基本信息、课程设置、授课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情况及学生建议等。调查对象为本校各专业、各年级学生,调查问卷通过网络发放。本次问卷调查共收回问卷321份,有效问卷321份。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课程设置

调查结果表明,42.68%的学生认为很有必要开设《生命科学导论》课程,44.24%的学生认为一般,而13.08%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关于学时设置上,52.65%的学生认为16学时较为合适,而其余47.35%的学生则认为本课程至少要24学时。通过这两道题目结果的统计分析可以发现,大多数学生认为在非生物专业开设《生命科学导论》是有必要的,但是关于学时的设置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改革中加以考虑,目前设置的24学时是否有必要进行适当的缩减,从保证授课效果的角度来讲,16学时如何覆盖生命科学领域的基础知识和相关前沿,仍需要进一步的考量。

(二)课堂氛围

围绕课堂氛围设置了两道题目,分别是“你理想中的大学课堂气氛是什么样的?”以及“你认为以下哪些措施有利于改善课堂氛围?”。82.87%的学生认为大学课堂氛围应当是自由活跃的,17.13%的认为是严谨务实。对于改善大学课堂氛围的有效办法,47.66%的学生认为可以实行小组合作学习,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44.24%的学生认为授课教师应结合当前进展,将所学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比较有效的方法,8.1%认为学生以教师的身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可改善课堂氛围。由此可见,学生仍倾向于教师作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但是可以在授课过程中加强小组合作学习以及由学生进行讲解的比例,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教学方法

师生关系、教学方式和方法是当今高校教改的主要内容。在师生关系方面,68.22%的学生认为应是师生平等,互相学习,共同进步,11.21%认为应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收为辅,20.56%认为应以学生为中心,老师以指导为主。关于教学方式和方法,在给予的四种教学方法里面,学生更倾向于互动式教学和探究式教学,而参与式教学和案例式教学次之,其中41.12%的学生认为老师应对知识点进行全面的讲解,38.94%认为老师应点到为止,再根据同学的提问进行针对性的讲解,19.94%认为应让学生自己做预习讲解,老师做补充讲解。由此可见,学生对大学课堂有着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尽管仍倾向于教师作为授课环节的主导,但是想在课堂上发挥更多的主动性。

(四)教学内容

针对目前设置的教学内容及学生希望开设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查。关于学生认为最具吸引力的课程章节调查结果见图1,从图中可以看出,遗传和变异、生物技术与农业、生物多样性、生态和环境等章节比较受学生喜欢,而其他四个章节次之。希望开设课程的调查结果见图2,由图可以看出,学生对预增设的课程内容都比较感兴趣,尤其是生物制药、细胞周期调控与癌症、生物工程等章节。同时该课程主要面对大一新生设置,将高中生物课程重复情况进行了调查,根据问卷结果可以看出,重复的内容主要集中在细胞、基因、物质基础等部分,该结果也与比较吸引学生课程章节的调查结果较为一致。而对教材的选择,59.5%的学生认为应由任课老师推荐,而40.5%认为应由学校或学院统一规定。大学与高中在生物学教育上的重复性是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内容上体现出差异性才能够吸引学生,才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生命科学素养。

图1你觉得课程中哪些章节最吸引你?

图2你希望在课程中添加哪些内容?

(五)教学效果

经过课程的学习,42.68%的学生认为自身的生命科学素养有显著提高,49.53%认为略有提高,7.79%认为没有提高。对于课后,67.29%学生希望能够建立课程专用的QQ群跟学生进行互动,26.48%希望教师能在课程以外的时间与学生定期见面交流,6.23%认为开设课程专用邮箱则更为便捷适用。教学效果低于预期,这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由此可见,本门课程的教学改革尤为重要。

三、关于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通过本次问卷调查可以看出,在非生物专业开设《生命科学导论》课程很有必要,但是在课程的实际教学环节中仍存在很多问题,需要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课后互动等方面进行改革。

(一)修订和完善教学大纲

根据调查问卷的结果和教研室多年来在该门课程的教学经验,应进一步修订教学大纲,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进行完善。《生命科学导论》是面向生物类和非生物类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通过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了解近期生命科学的主要进展,培养学生的生命科学素养。因此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应进一步删减与高中生物重复的部分和过于专业化的内容,偏重讲授前沿进展和发展趋势。在教学环节中应考虑设计一定的实践课程,带领学生近距离接触生命科学的研究内容,辅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此外,应根据不同专业学生设置不同的章节,充分体现生命科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的主动性。

(二)改进教学方式、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仍是目前高校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方法,但是多媒体在教学中应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比如在讲到Dna、蛋白质、基因表达与调控的过程中,应充分结合动画和视频将知识点形象化,做到图文并茂,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于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然而,过度依赖多媒体也容易因为信息量大而失去重点,因此要把握好尺度,及时的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提高教学效率。同时,教师应充分发挥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但是这种主导作用并不意味着教师在课堂上完全占据主动,而是要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抱着共同学习的心态完成教学活动,也可以交出部分课堂学时让学生掌握主动性,例如成立学习小组或是指定专题开展辩论或讨论。通过调查问卷也可以看出,学生对互动式、探究式的教学方式更为期待。此外,如今信息化高度发达,还应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互联网的优势,加强在线开放课程、微课的建设,多角度提升课程的教学质量。

(三)加强生命科学发展史和生命伦理学教育

生命科w导论课程开设的目的是提升学生的生命科学素养,这其中也包括对生命科学发展史和生命伦理学的教育。生命科学史是反映生命科学起源及其发展的历史。生命科学是一门处于发展中的学科,我们对每一个知识点的探究过程都是由多个科学家共同参与完成的,并且伴随着科学家之间思想和理念的碰撞,体现着科学家的态度和世界观。通过在课堂上延伸生命科学史的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伴随着生命科学领域技术的飞速发展,有关生物医学和行为研究、环境与人口、动物实验和植物保护、人类生殖、生育控制、遗传、优生、死亡、安乐死、器官移植等方面的道德问题引起了人们的争议和关注,生命伦理学也应运而生。可以说,生命伦理学是生命科学技术使用的道德约束。在教学中应灌输生命伦理学的教育,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及学会对生命的尊重,了解技术的使用也应该受到道德伦理的约束。

四、结论

在生命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在高等院校普遍开设《生命科学导论》课程是高校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基本需求。通过调查问卷为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很多可靠意见,在接下来的教学环节中,会结合学校、授课专业的具体情况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进行改进,优化教学大纲,并在教学中加强生命科学发展史和生命伦理学的灌输和引导,促进教师能力的提升,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切实提高学生生命科学素养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宋怡玲,杨军.“生命科学导论”课程体系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J].高等理科教育,2006(06):37-39.

[2]李菡,杨国栋,冯.生命科学导论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03(05):40-41.

[3]杜虹,吴丹奇.大理科模式中生命科学导论课程的设计与实践[J].高教论坛,2006(04):37-38.

[4]王斌,周亚平.《生命科学导论》课程考核存在的问题和改革建议[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0(01):

85-88.

[5]王玉芳.开设《现代生命科学导论》公选课的探讨[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8(03).

[6]胡鑫,张大玲,高梅等.生命科学导论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初探[J].高等农业教育,2010(08):75-76.

关于生命科学篇5

一、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的宗旨在于:捍卫生命的尊严,激发生命的潜能,提升生命的品质,实现生命的价值。“关注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成全生命,敬畏生命”则构成生命教育的目标。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一个人类灵魂工程师,应结合各学科教学特点,将生命教育渗透在自己所任教的学科教学当中,让课堂充满关注生命的气息,让生命的活力充分涌流,让“贴近生命的需要,揭示生命的真相,引领成长的方向,探寻生命的意义,成全生命的价值”成为全部教育的自觉追求。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也不例外。

二、历史教学在生命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生命教育既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健康成长的迫切要求。而历史教学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1)学科特点决定了历史教学在生命教育中的独特作用。历史新课程标准里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将对个体的生命关注写进历史教育的目标。历史学科最根本的目标,还是要使学生认识到人类社会发展的多样性,加强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这既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也是历史教育的突破口。通过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学习,学生可以逐渐体验其中蕴涵的做人的道理。要给学生自信力,要使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还明白怎样做人。历史教学将记忆的训练与灵魂的洗礼有机融合,从而培养人的自信力。为此,要让我们的学生从历史中学会思考和行动。

(2)历史教学在生命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首先,历史教学可以提高学生思想境界。历史教学可以激励学生形成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及振兴民族、创造更高文明的使命感。学习中国历史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与民族意识,为国家的繁荣、民族的发达作出贡献。其次,历史教学可以拓宽学生认识空间。历史知识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借鉴历史,可以用现实反思历史,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第三,历史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观、人生观、价值观,启发学生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这种人生观通过历史的讲述更能打动学生的心,使历史教学成为学生形成对生命的正确认识的重要媒介。

三、提高生命教育融入学科教学的有效性

(1)挖掘历史学科中的生命教育内容,重在细化历史学科中的生命教育内容。历史学科基本是关于人与社会的,生命教育内容非常丰富。首先,对照生命教育纲要的要求,细化历史学科生命教育的内容与要求。其次,结合历史学科特点,整合历史学科中的生命教育内容。历史学科是生命教育的显性课程,高一历史中的《新航路的开辟和西欧资本主义的兴起》是起始课,属于学生阅读课文。但本章头绪多、内容庞杂,许多老师就让学生自学而不作讲解。然而,本章的不少内容十分适合引导学生探索、思考生命的价值和尊严,因此,应把本章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目标定为“正确认识生命的价值”,引导学生在掌握新航路的开辟、英国资本主义的兴起、意大利文艺复兴等史实的基础上,探讨那个时代的思想家、行动家是如何理解、处理捍卫真理与维持生命的关系。

(2)选用灵活多样的生命教育方式融入历史学科教学。生命教育融入不同学科的切入点是不一样的,同时,也只有采用符合各学科特点的融入方式才会更加有效。历史学科教学要突出重点,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历史学科的生命教育内容凸显,生命教育内容往往也是学科知识教学的重点、难点内容。教学时,要结合学科教学本身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四、生命教育视角下的中学历史教学策略

(1)加深教师的生命理解和感悟。对学生影响最为深远的莫过于教师的典范。一位成功的学科教师,不但要具备所任教学科的知识,而且应具备对待该科知识的热情和专业精神。因此,教师本身面对生命的信念与态度,以及个人的生命观与人生观非常重要。历史教师个人素质的高低、对生命感悟的深浅、对生活的执著程度、对历史理解的深广程度等关系到对学生生命教育的厚度。

(2)从大历史中敬畏生命历程。在历史教学中探讨生命起源与人类社会发展等宏观问题,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生命的历程,激发对生命的热爱、珍惜、呵护,珍爱自己每一刻的生命价值。国家新课程标准中所选择的历史课程内容就是很好的生命教育资源。如,“追寻生命的起源”专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追寻人类起源的原因与历程的学习,思索与探讨人类的未来,让学生在神秘的生命世界中寻找生命的终极关怀,学会敬畏生命。

(3)从前人经验中探寻生命之旅。历史是有生命的学科,所以在历史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历史中的人物,不管是伟大的还是平凡的,都会让学生发现与感悟生命的价值。在历史教学中,还可以通过师生讲述身边平凡人物的生命历程来理解生命的价值,这些都可以激发学生对人生价值新的认识与理解。

(4)在自身感悟中建构生命价值。生命教育的终极目标主要是人生观的养成,注入式的教育方法可能扼杀个人更有意义的人生观的发展。当代西方教育学家在教学方法上曾经给教师诚恳的忠告:好的学习方法是让学生产生自己的想法,由此也得到拥有知识的途径。在历史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参酌前人智慧与个人经验,去探讨、发现、选择与发展个人的生命意义观,最后形成个人的人生观,建构自身的生命价值。

关于生命科学篇6

讨论研究生命科学的意义主要从两个角度入手。从微观角度来讲,研究生命科学尤其是研究分子生物学,可以启发相关科研人员从更深层次,例如病毒、分子和量子等角度,对人类的疾病进行研究,这样就为解决人类一些重大疾病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和途径,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人类的寿命,提高了人类的免疫力,另一方面,研究微观生命学,从基因的角度也可以增加粮食产量,解决世界粮食问题,就如杂交水稻和转基因农作物的广泛应用;从宏观角度,也就是从生态学层面,我们可以通过对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研究,对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研究,更好地处理人类所面临的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2]总之,生命科学的研究不仅可以极大的带动众多学科领域的融合发展,也将极大的促进中世界上众多国家的合作往来,从而更加有益于人类与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

2中学生物教育中有关生命科学的内容

在我们中学所学的生物教材中,其实很多内容都是涉及到生命科学的。像课本中所提到生命的起源于发展,是有关动物学、植物学等方面的;像课本中有关细胞形态与组织构成的相关内容,是有关细胞学与组织学的;像课本中有关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中讲到的生物种群、群落与生态系统,是有关种群生物学、生物环境学的;又如课本中提到的生物分子之间的相关反应,是有关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的[3]……可以说,我们中学阶段的所学的生物知识,点点滴滴中都渗透着了生命科学的有关内容。生命科学是现代社会人类的一次跨学科领域的一项伟大成就,那么如何将这项伟大的成就通过简明易懂的方式展示给普通大众呢?我想联系生活,联系实际无疑是一种最佳途径。我们常说转基因工程、转基因食品,那么什么是转基因呢?其实也就是通过人工手段进行的基因的重组。自从转基因工程面向大众,应用生产生活中后,对其的利弊讨论就一直不断,近日来,人们对转基因大豆食用油就产生了深深的质疑。有人说转基因增加了致癌风险,还以山东地区患癌率较少为证,指出当地人食用更多的是花生油,而转基因花生较少,故而发病率少。但以饶毅博士为代表的另一些人则指出,转基因作物在原则上是安全的。通过对社会时事的了解,我们就可以以转基因食品为突破口,进一步进行转基因的相关学习,进一步认识基因工程,认识生命科学。同时我们也可以结合课本中有关基因的知识进行纵深拓展,就像课本中所提的克隆技术,试管技术,其实也是与基因有关的,但二者之间的区别也是不容忽视的。由点到面,从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进行探讨也将更有利于学生对生命科学的认识与学习。但通过上例,我们也应该有一个认识,那就是生命科学在为人类提供了方便,带来众多益处的同时,也为我们带来了新的困扰,这就要求我们从正反两个角度辩证的去看待生命科学。[4]

3研究生命科学对中学生物教育研究的重要意义

关于生命科学篇7

生命教育是舶来品,最早源于20世纪初在西方兴起的死亡学和之后发展起来的死亡教育、生死教育。1968年美国学者华特士首次提出的生命教育思想,多与此有关,关注的是反吸毒、预防艾滋病、自杀、暴力等问题。但近些年来,国内一些学者对此问题的讨论,渐渐脱离了这一主题,而在另一些意义上使用生命教育的内涵。有研究者将“生命”定位为“教育的基础”或教育的“原点”,认为生命教育就是要依据生命的特征,遵循生命发展的原则,以学生自身潜在的生命基质为基础,通过选择优良的教育方式,唤醒生命意识,启迪精神世界,开发生命潜能,提升生命质量,关注生命的整体发展,使学生成为充满生命活力、具有健全人格和鲜明个性、掌握创造智慧的人。另有研究者认为,生命教育就是尊重生命主体,为其创设生动活泼、充实丰富的环境和条件,以促进生命主体全面、和谐、主动、健康发展的教育。

在价值取向上,它强调人的精神生命的主动发展;在教育过程中,它关注人际交往中精神能量的转换;在保障机制上,它注重生命主体自主能动的投人与合作。以上这些理解,是立足于生命对教育的一种重新解释,实际上界定的是教育的内涵,就像叶澜教授所指出的,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和为了人的生命的实践活动,是最体现人文关怀的事业。相对于以往社会本位视野中教育对个体生命的漠视,这种教育更关注生命,有学者就把它称为“生命教育”。如果这样的话,一是不符合生命教育的原初内涵,二是生命教育也无特定内涵和特定意义,它指的就是所有的教育。我个人以为,这不是我们所谈的生命教育,为了表示区别,我个人习惯于把它称为“生命化教育”,或者称为“生命视野中的教育”。从实施生命教育的国家和地区的情况看,生命教育的内涵主要是教人认识生命、保护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探索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价值的活动,或者说在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中,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生命意识熏陶、生存能力培养和生命价值升华,最终使其生命价值充分展现的活动过程,其核心是珍惜生命、注重生命质量、凸现生命价值。但就在这较为一致的内涵中,还有不同的取向,反映了生命教育的不同侧重点。

1.身体健康取向的生命教育。这是目前西方生命教育的主流,重视了解人体生理结构,给人以生命的孕育、发展的知识,教人以增进健康、疾病预防、面对危机的技能以及保护环境的相关知识。比如美国的生命教育系列教材就叫做《Health&welhiess)),包括五大单元,分别是:心理、情感、家庭和社会的健康;成长与营养;个人的健康和安全;药物和疾病预防;社区和环境的健康。

2.生死取向的生命教育。生命教育最早源于西方兴起的死亡学(thanatology)和之后发展起来的死亡教育(deathedueation)。死亡教育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体认死亡的意义、本质,以及学习如何充实地生活与有尊严地死亡。在美国、英国,死亡教育和“i店终关怀与谙商”(dyingcareandeounseling)、“哀伤格商”(griefeounseling)已愈见繁荣。美国从幼稚园到大学都逐步开设了这门课程,医院和社会服务机构也有相关座谈会、研习会。英国小学课堂上,殡葬业人员或护士会教授人死时发生的事,并让学生轮流通过角色替换的方式模拟一旦遇到如父母因车祸身亡等情形时的应对方式,体验一下突然成为孤儿的感觉。

3.伦理取向的生命教育。伦理取向的生命教育在台湾地区表现得比较明显。台湾的生命教育是通过伦理教育转化而来的。这种取向充分反映在台湾的生命教育课程之中。2004年台湾颁布了普通高中生命教育的课程纲要,除了“生命教育概论”外,其中的“哲学与人生”、“宗教与人生”、“生死关怀”、“道德思考与抉择”、“与婚姻伦理”、“生命与科技伦理”、“人格统整与灵性发展”都属于伦理教育。

4.宗教取向的生命教育。宗教取向的生命教育重视让人相信神的存在,感受神的恩泽,并能根据教义了解人的生、老、病、死,遵循神的旨意去做,从而使人获得神的接纳,并能最终回归神的国度,以求灵魂的安顿,起到净化人心、引人为善的作用。

5.社会取向的生命教育。台湾学者也称为生活取向的生命教育。在生活中,学会人与人的相处,是生活最起码的要求。社会取向的生命教育,把人作为一个社会人,关注人的社会性发展,重视人我关系、人际相处、社会能力培养、自我生活的料理、生活习惯的培养、生活的调适以及品格的培养,使个体能成为一位德行与学问兼备的人。为什么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会出现不同取向的生命教育?这与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传统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与当时社会的缺失和需求有关。1979年,在澳大利亚的悉尼成立了第一个“生命教育中心”,该中心的生命教育重点为“药物滥用、暴力与艾滋病”的防治。美国生命教育的实施也以辅导儿童向说“不”为主,对象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到八年级甚至更高的年级。英国的生命教育中心创始于1986年,主旨也在于防治药物滥用,经由受过专业训练的教育工作者通过流动教室来倡导,主要是以小区为基础的自愿团体或法定组织来分配及管理。总的看来,西方国家强调的生理健康的生命教育,与西方社会的吸毒、艾滋病泛滥有关。台湾生命教育的背景则不同,它针对的是科技发达、物质富裕时代“人生观的虚浅与道德的沉沦”,人们“对于生命的价值、人生的意义、人我关系、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以及生死问题,常无法真正了解,而衍生出许多不尊重他人生命与自我伤害的事件”。

台湾的生命教育虽然源于学生自杀事件,但是生命教育的推广却未因此而偏重于“自杀防治”的主题,而是以匡正社会风气、提升全民生活品质与社会价值重建为目标,偏重于伦理道德教育。当然,一个国家或地区面临的问题可能不是单一的,生命教育的取向也不再单一化,而走向多种取向的综合。例如台湾学者就指出,生命教育就是要将伦理教育、生死教育、宗教教育三种取向融会贯通。中国大陆的生命教育持什么取向,这与我们当前为什么提出生命教育有关。我们提出生命教育主要是针对当代青少年学生的道德观念发展的消极层面,比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此外,还针对青少年生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困惑、意志脆弱、情绪失控等心理问题以及校园伤害、意外事故等威胁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的因素。因此,迫切需要生命教育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生命现象和生命的意义,培养青少年形成科学的生命观,进而为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所以,它是伦理教育、社会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综合体,涉及生命与健康、生命与安全、生命与成长、生命与价值、生命与关怀等教育主题。

二、生命教育的内容与组织

台湾学者认为,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这是有道理的。因为生命教育是围绕着人的生命所开展的综合性教育,而人的生命处在自然生命、他人生命、社会生命和宇宙生命的呵护和包围之中。由此,生命教育的内容应该从五个维度展开:第一,人与自我关系的教育。认识自我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珍爱自己的生命,能够进行自我心理和情绪的调控,规划人生的发展,开发生命的潜能,不断地超越自我,实现自我。第二,人与他人关系的教育•理解“人是一个共在体”以及他人的存在对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学会尊重他人、关怀他人,具有宽容的意识,尊重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创造一个和谐的人际环境。第三,人与社会关系的教育。作为一个社会性的存在,个体生命首先要社会化,适应社会的要求,学会处理个人与社群、集体的关系,既要维护个人的正当权益、权利、自由,又要维护公共的道德和集体的利益,树立社会关怀和正义感。第四,人与自然关系的教育。大自然是人赖以生存的环境,自然界的其他物种都是与人类息息相关的“朋友”。因此要具有一种民胞物与的情怀,尊重生物的多样性,珍惜周遭的自然环境,保持自然生态平衡,追求可持续发展,创造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第五,人与宇宙的关系教育。从终极意义上说,生命以死亡为终点。但人正因为有死亡,短暂的人生才要活出意义,所以生命教育教人思考死亡的意义,探索人类存在的价值,确立自己的人生信仰,努力创造自己灿烂的人生。同时,要认识国家、世界的伦理,关心人类的危机,树立地球村的观念。生命教育的以上五方面内容如何组织?从已有的实践看,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比如台湾的高中从2006年开始在“生命教育概论”、“哲学与人生”、“宗教与人生”、“生死关怀”、“道德思考与抉择”、“与婚姻伦理”、“生命与科技伦理”及“人格统整与灵性发展”8门课程中选开一至二门,藉由正式课程的方式建立学生对生命的正确认识。

2.在综合课程中设置生命教育的内容,使生命教育成为综合课程的一部分,并给予一定的课时比例保证。台湾《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纲要》规定,生命教育为“综合活动学习领域”的指定单元,是综合活动学习领域的最低要求,学校不得省略,也不能刻意淡化或稀释,所占时间不得少于综合活动学习领域总时数的10%。

3.学科渗透,也就是在其他学科中分别渗透相关的内容。上海的生命教育主张学科渗透。《上海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小学的自然、体育与健身、品德与社会等学科,初中的生命科学、科学、思想品德、社会、体育与健身、历史等学科,高中的生命科学、思想政治、社会、体育与健身、历史等学科都是实施生命教育的显性学科,要在这些学科的教学中增强生命教育意识,挖掘显性和隐含的生命教育内容,分层次、分阶段,适时、适量、适度地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生命教育。

4.专题教育活动。可以结合校园安全、学生自我保护进行生命教育;结合爱心、友善、关爱进行生命教育;结合生理、心理、青春期进行生命教育;可以结合异往进行两性教育;可以结合健康养生、远离进行生命教育‘可以结命环保、生态进行生命教育。也可以按节日安排主题生命哲育活动,比如4月份可以安排“祭祖”活动,5月份配合母亲节安排“生孕体验”活动,9月份配合产重阳节’,、“中秋节”开展慰问孤寡老人、给远芳的亲人写信等活动。

我个人以为,虽然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具有连贯性,能将生命教育的基本内容系统、完整地呈现出来,能引起人们对生命教育的重视,将生命教育的基本内涵落实。但鉴于学生当前学习科目已经过多,学习负担沉重的情况,我们不适合打着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的名义,把生命教育列为专门的课程。再说,生命教育的一些内容与其他学科的内容有很多重复,我们在专门的学科课程中也无法避免。学科渗透尽管是一种不增加学生负担的方法,但要避免为生命教育而“贴标签”的问题。有些课程本身就含有生命教育的内容,比如体育和健康、生理、品德与生活等,但有些课程则不大容易渗透生命教育,甚至不适宜进行生命教育,比如说数学、物理、化学等。如果为了进行生命教育,在“花絮”上做了很多东西,难免会“喧宾夺主”。但我个人还是主张通过学科渗透、学科融入的方式来自然进行。

比如,语文学科对待人生故事、生命故事的不同阐释,就体现了不同的生命观,这既是语文教育,也是生命教育。这就是一种自然的融入。我们在融入和渗透中要追求一种“踏雪无痕”的境界。生命教育不是一个固定的课程科目,因此在内容的组织和设计上应该重视各科的统整性及与生活之间的关联性,将问题与人串联在一起,并且要把握日常生活中人、事、物的每一个机缘,适当地融入日常教学活动当中,这不仅包括融入课程之中,也包括融入教育教学生活之中;不仅以内容的方式融入,也包括方法方式上体现生命关怀。鉴于我国中小学的现实情况和生命教育的特点,在如何组织生命教育的内容上,我主张教学渗透和适时的专题教育活动相结合。前者保证学生可以受到生命的关怀和熏陶,在耳濡目染中感受生命;后者针对不同的主题可以使学生从不同的专业角度,比如说生理、安全、爱、关怀、价值观等方面获得有关生命的深入理解,掌握生命发展的技能方法。

三、生命教育的实施策略

1•转变观念

受传统文化中“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影响,中国的教育只注重人的社会性(社会生命),而忽视人的(自然)生命的存在,个体生命被高度地政治化和道德化。我们的教育习惯于教人学习不畏、见义勇为、舍生取义,却少有躲灾避险、安全自救、保全生命的教导。我们习惯于教导小学生学习小英雄,小英雄的事迹固然感人,值得敬佩,但我们是否要号召没有自我保护能力的儿童学习,却从来不思考。如果我们的社会一味要求儿童用生命来面对危险,用死亡来体现崇高,这本身就违反《人身保护法令》和《儿童权利公约》,也是反生命的教育。生命教育拷问传统的社会伦理观和教育观对生命的蔑视,让教育回到身体、生命、生活的基本议题。当前中国进行生命教育,可能会有两个难点:一是死亡教育,二是性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家的一项调查表明,有63%的家长表示“难以接受幼儿园开展与死亡相关的活动”,有50%的家长认为“生死教育会让孩子觉得恐怖,对他的身心不利”,因此反对幼儿园进行死亡教育。西方可以领着小朋友参观殡仪馆、太平间,扮演各种死亡的角色,但在中国恐怕是难以行得通的。不要说在幼儿园,一位高中老师让高中生给自己写“墓志铭”,在西方这本是再普通不过的死亡教育,但在国内却引起了轩然大波。中国人忌讳死亡,但并不因为我们忌讳,人就不死亡了。了解死亡,才懂得生存的意义、生命的美好。这就是“向死而生”的道理。中国的改革开放,似乎也打开了性的,人们的性观念大为解放,但与解放的性观念相比,性教育则落后很多。面对孩子“我是从哪里来的”这样一个普通的生命教育问题,不知道有多少家长难以启齿。性观念的解放与性教育的落后,使得一些不健康的媒体钻了性教育缺乏的空子,造成近年来婚前的增多、性病和艾滋病的低龄化趋势、少女怀孕增加等严重问题。面对生命教育的合理要求,我们必须转变这些陈腐的观念。在以人为本的社会,生命是第一位的。生命教育必须确立以生命关怀为核心的理念,以生命为原点,尊重生命的特性,促进生命自由的成长。一切不尊重生命,扼杀和摧残生命的理念,都必须予以彻底的破除和转变。

2.通过有形课程实施生命教育

我虽然不赞成生命教育通过专门的生命课程来进行,但并不意味着生命教育不能专门化。生命教育的专门化可以有两种方式:一是进行学科教育内容的渗透。比如,小学的“自然”课程可以使学生了解人体主要器官及其功能、人的生命周期和身体发育的特点,学习一些健康和疾病预防的知识;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程可以使学生了解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公共生活的一些基本常识一与道德规范,初步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依存关系。在学科渗透的时候,既要反对贴标签,又要突出生命教育的意识。要从爱护生命、珍惜生命的角度提升对这些知识的认识。二是充分利用班团队活动、节日与纪念日活动、仪式教育、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载体,开展生命教育活动,比如反对吸毒、文明上网、两性平等、维护权利、生涯规划、保护生态等。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全方位感悟生命,学会生命保护、生命自救的方法。生命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生命的特点、生存的技能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唤醒学生热爱生命的情感。台湾在通过课程实施生命教育的过程中,提出并实践了阅读指导法、亲身体验法、模拟想象法、欣赏讨论法、随机教学法等。通过课程实施生命教育,不管采取什么方法,最主要的是引导学生去思考他们自身的经验,或在影片欣赏、角色扮演、阅读书籍之后,师生互相分享彼此的心得。因此生命教育主题的设计应尽量生活化,以活动为载体,以体验和分享为关键。生命教育就是要使学生从体验中感悟生命的可贵及对生命积极的关怀,借以形成对生命正确的认知与态度。生命教育的关键在情感,所以生命教育的课程教学必须从内心感动学生,使其产生强烈的心灵震撼。

3•通过无形的课程实施生命教育

生命关怀应该成为一种教育哲学或教育指导思想,通过生命化的课堂生活、学校文化、班级管理等方面,使其弥漫于学校的全部教育教学之中,弥漫在学校生活之中,使学生处处能感受到生命的关怀,浸润在生命的阳光之中。课堂是学生生命观的主要生成场所,课堂教学以促进生命自由而全面发展为目标。为此课堂教学必须凸显生命的灵动和创造,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成为生命化的课堂。生命化的课堂关注的不是知识,而是完整的生命;生命化的课堂不是机械的课堂,而是根据学生的需要灵活生成的课堂,它更加注重教学过程的非计划性和非连续的教学形式。学校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更是一个社会的场所、文化的存在。生命教育要求学校必须给学生提供一个安全、健康、富有人文关怀的文化环境,包括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制度,清理和废除旨在卡、压、罚的规章制度,提供民主、自主管理,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努力形成关爱生命、珍视健康、关注安全的良好氛围。班级作为一个基本的教育场所,应该为学生生命的发展服务,成为生命的家园。为此,班级管理不在于为知识的高效传递提供组织形式,也不在于为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提供保证,更不在于成为“治理”不安分学生的工具,教师应秉持人文关怀的理念,以学生的本体生命为依托,呵护和激扬学生的生命,在班级教育管理中绵延人性的情感,寄寓爱的关怀。

关于生命科学篇8

因为人类或人最关心的是未来

生命科学作为生物学的分支学科意在通过分子遗传学研究生命的活动规律、本质、发育规律以及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其最终目的为治疗遗传疾病、提高农作物产量、保护环境以及改善人类生活。在地球人正努力使信息走向尽量对称的互联网时代,生命科学这一学科从以往的边缘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中心。

这种关注绝非偶然,事实上,它所研究的问题击中了人类从古至今最为关心的一个问题――如何延缓人类的衰老,如何抵御毁灭性的疾病的侵袭。可以说,生命科学从未离我们远去,只不过随着互联网信息的传播,今日它再一次显得已离我们前所未有的接近。

早在2013年,中科院关于年世界科技成果的评选中,十项就有四项都与生命科学有关,并且这一比例正在逐年增长。通过互联网,如今的生命科学研究者正在努力试图建立一种框架或系统,使更多领域的热心人士参与到生命科学的领域中。

每一次重大成果的出现,无不是为了让人类更好地在这个世界生活下去而出现的。上个世纪五十年代,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建立,不仅使分子生物学成功建立成为生命科学领域的一个分支学科,而或是打开了“生命之谜”的大门。六十年代,人工合成牛胰岛素成功,向人工合成生命迈出了重要一步,为后来解决骨质增生、精神畸变、动脉粥样硬化等奠定了基础。七十年代,限制性内切酶、Dna分子杂交技术以及基因重组技术相继出现,为如今的现代生物技术的兴起创造了重要条件。八十年代,pCR技术发明,这种技术为后来诊断感染性疾病、癌症、遗传病等提供了解决方案,使人们远离疾病又多了一种可能。九十年代,克隆技术飞速发展,尤其是1997年克隆羊“多莉”的诞生,成为当年科技界的最热门话题,克隆技术的突破给器官移植的普及,癌症、糖尿病、恶性纤维化、修复脊髓神经组织等带来了新希望。

尽管目前生命科学的研究成果最重要也最广泛的指向在于医学,但也同样正越来越地被用于工业、农业、化学、环境保护等各个领域,剑走偏锋。生命科学每一项重要研究成果的出现都意味着某一种或多种疾病治愈的可能性多了一分,也同样意味着其它,因为人类或人最关心的是未来。

因为人最关心的是治愈我们的地球,谷歌就是其中之一

几乎所有的科学家都曾说,“未来十年生命科学行业会大热”。

2005年跨越十五个年头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宣告结束,这项计划自1985年首次提出设想以来,作为生命科学领域可以说最为重要的一项工程之一,为该领域的突破做出了巨大贡献。从其目的上来说,“认识自身,了解生命起源”,不管从哪一个出发点来说,都切中目前及未来人类最为关心的本质问题。

在去年,著名的“小保方晴子学术造假”事件则引起人们除却基因之外对生命科学领域又一分支的关注,干细胞。如若小保方晴子的“Stap干细胞”为真,那将大大减少制备多能干细胞的成本,使大规模的开展器官再生、修复以及疾病治疗方面的临床试验成为可能。作用力等于反作用力,这也或是为何她在被证明为伪之后声名一落千丈且遭受诸多业内人士讨伐的要因。

关注这一领域的不仅仅只是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者们。作为一项全人类的事业与使命,近年来随着学术的不断开放,同商业结合的加强,有着越来越多的圈外人士相继投入到该领域的研究之中。谷歌就是其中之一。

今年1月底,谷歌旗下的GoogleX部门便放出消息,称将同美国一家制药公司结盟,共同研发对抗多样硬化症的药物。这对无数患有此病症的患者来说,无疑为他们的治愈又带来了一丝希望。此次合作,GoogleX旨在研究多样硬化症在不同病人身上的表现差异,以开发应对药物。而最近,谷歌显然在生命科学领域涉足更深,有消息称,GoogleX将开发一套早期癌症探测系统,据实验室科研人员介绍,他们希望通过获取光在经过不同皮肤是的反应数据,打造一款早期癌症检测器。虽然尚处于初级阶段,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将能够体验到不同于传统仅在饮食、生活习惯上的癌症预防。

其实早在去年年底,便有关于谷歌对疾病进行早期预防的消息流出。据有关报道称,谷歌正在开发一种新技术,将能够监测疾病的纳米颗粒与腕带是传感器结合,通过纳米颗粒进入人体血液之后探测出人体生化指标的轻微变化,作为对疾病的早期预警系统。这将为癌症的预防提供重要数据及指标。

作为一家将人类关怀作为己任的公司来说,谷歌做的显然已超出了他的职责范围。我们可以看到,自去年以来,谷歌在生命科学领域做出了许多新尝试,包括研究为糖尿病患者提供血糖监测的隐形眼镜,收购制造帕金森症防抖勺的LiftLabs以及对研发抗衰老产品的calico公司和提供个人基因监测试剂盒的23andme公司入股,这些都可以看做是谷歌对生命科学领域投入的关注与支持。

这也是如今生命科学研究的一大方向,即越来越多的相关研究与开发传统实验室走向同大公司的合作,这在一方面能够提高世人对这一领域的关注与热情,另一方面,也为研究提供了更好的环境以及更多的资金投入,同时使艳绝产生的新成果能够更有效率的转为商用,为生命科学更好的落地找到了基础。

纵观近几年的合作趋势我们可以发现,越是在其他领域有着技术优势的大公司,对生命科学领域的合作便表现得越是热情,这固然是其公司本身的实力与眼光所决定的,更反映出生命科学这一并不新鲜的领域在未来的市场无限广阔。不仅是考虑到市场,因为人最关心的是治愈我们的地球。

因为人们不仅关心未来,更关心的是如何改变世界,如何创造未来,微软就是其中之一

施一公在一次演讲中说,“生命科学将从科学与艺术、制药、干细胞三个方面改造世界”,从如今的趋势上来看或确为如此。

目前,处于生命科学领域前沿的科技有,基于基因疗法的各类病症预警,通过干细胞进行器官再生移植的研究,各类生物、免疫、抗体、蛋白疫苗的开发,总体上在医疗与健康方面的成果是突出的。但是在未来,它也将在其他方面改变我们的世界。

生命科学的逐渐崛起也引发了一个全新的经济领域诞生,即生物经济,在这种经济模式下,高效、快速而又环保、绿色的经济增长模式得到了彻底的实施,面对“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这样的乐观前景,生物经济必将在未来成为一种主导经济,从对实验室中的理念进行投资,到开展行业内并购,仅生物制药行业便累积了巨额财富,这些财富,在未来将成为撬动世界进程的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再如农业方面,早年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可谓是中国近几年来生命科学领域的一大进步,成功地解决了中国众多人口的吃饭问题。关于去年有关“转基因”即“非转基因”的争论,也将随着相关领域的研究深入,最终找到合理的解释。也许在未来,借助生命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的生活将不再担忧奶粉中是否添加过三聚氰胺,购买的肉类是否经过非正常处理,鸭蛋中是否添加过苏丹红等染色剂,不再怀疑自己的餐桌、饭店、超市,因为有了生命科学的力量,我们对食品安全的恐惧将烟消云散。

当然,从目前的现状上来看,生命科学领域研究有两大趋势:一是研究领域不断升入,体系越来越庞大,研究周期变长,这使得分工更加细致,研究者之间配合增加,这也就很好的说明了为何如今的生命科学研究有越来越的多跨界与融合出现,周期的变长,必将伴随着投入资金的增多与商业转化的迫切,同大公司合作,则必将大大缩短这其中耗费的精力;二是其研究对象及问题同经济社会之间的关联越来越紧密,更多的从原先关注的医疗健康领域延伸到农业生产、居住环境等方面。譬如在环境保护方面,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主要有三种渠道,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法,其中生物法醉着近几年生物技术的进步,正成为污水处理、大气净化、环境检测等方面的首选方法,对有可降解能力的特殊细菌的培养及利用基因技术对他们的改造,使处理污染的成本及不良影响降到了最低,在未来,生物治污法必将得到普及,通过生命科学使世界变得更为美好正逐渐成为现实。

关于生命科学篇9

关键词:医学专科生;生命意义感

生命意义感是个体主动获得的一种情感和价值体验,是指个体对自己生命意义和目的的觉知、感受程度[1]。医学教育的终极价值观“敬畏生命、珍重健康”,要求医学生应积极思考未来职业中所面对的患者的生命存在价值,所以探索和研究医学生生命意义感的意义较之其它群体更为重要,对于医学专科学生来说,由于学历不高,在社会竞争中面临着更大的就业压力,他们未来将要面对的医疗工作是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职业,工作服务的对象是具有生命危险的病人,在生活和工作中可能面对诸多生命以及生命伦理方面的问题。如果自身的生命态度不积极,极有可能影响其未来的临床决策,因此关注他们对生命的认识及生命存在的意义,就显得尤为重要。

研究者在医学高专院校从事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接待学生个体咨询中发现,大部分存在心理困惑的医学专科生生认为自己学习没有动力、生活没有目标,遇到困难不知道如何解决,以及对未来职业没有规划等,研究者由此思考是否是由于部分医学生缺乏对生命意义的认知而出现了心理困扰。基于这种思考,本研究考察了医学专科生的生命意义感现状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指导。

1研究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对河北省沧州市某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某职业技术学校专科学生进行了调查。共发出问卷700份,回收有效问卷653份,回收率93.28%。其中医学专业学生369人,非医学学生284人,所有学生的年龄在18岁至25岁之间,平均年龄21.63岁(SD=1.52)。

2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宋秋蓉(1992)对Crumbaugh(1964)编制的生命意义量表(thepurposeinLifetest,简称piL)。得分在112分以上为高分组,表示有明确的生活目标与意义;112分到92分之间为中间组,表示生命意义与目标不确定;92分以下为低分组,表示明显缺乏生命意义,此生命意义量表广为一般的相关研究者所采用,为评量生命意义的有效工具。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Cronbacha系数为0.781。

3研究结果及分析

3.1医学专科生生命意义感总体情况

计算医学专科生生命意义感总分,得出最高分为113分,最低分为60分,低分组71人,高分组31人,总体层面上医学专科生生命意义感量表得分为87.60±7.01,此结果与宋秋蓉(1992)的研究结果94±17.8相比,生命意义感的得分偏低,由此可以看出本调查中医学专科生的生命意义感相对较低。

分析原因可能是一般医学专科生在校学习两年,第三年全部去医院临床实习,在校学习时间相对别的专业较短,学生对生活的态度还不十分清晰,生活自主能力还在逐步建立,面对竞争激烈的社会现实,毕业后面临严重的就业压力,对未来的发展状况很迷茫,在遇到挫折时,他们往往会产生厌世情绪或者逃避现实,表现出空虚、无聊、孤独、无助、丧失自由意志、逃避等状态。

3.2医学专科生与非医学专科生生命意义感的比较

由表1可知,医学专科生与非医学专科生在生命意义感总分、生活目标、逃避维度上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由以上结果可知,医学专科生生命意义感显著高于非医学专科生。说明医学专业的学生相对于非医学专业学生有较高的生命意义感,这与他们所学专业、课程设置等有一定关系,在日常学习中,医学专科生更多接触人的生、老、病、死,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和感悟。而非医学类专业的学生与医学类专业学生相比,缺少讨论生死问题的氛围,对人的死亡表现出更多的恐惧与排斥。

3.3不同性别医学专科生生命意义感的比较

为了了解不同性别医学专科生的生命意义感情况,对不同性别的医学专科生生命意义感

差异进行t检验发现,男女医学专科生除对生命的热诚维度上不存在差异外,在生命意义感总分(t=-2.037*)与其他维度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女生比男生生命意义感强,这与医学高职院校的学生结构有关,本校学生中女生占三分之二,女生比男生更容易有明确的目标、更热爱生命,从性别特点来说,女生相对于男生来说性格较活跃、热情,善于经营人际关系,在生活中自律性强,有目标。而在逃避维度上,女生不如男生,男生能以积极的态度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这可能与女生患得患失、胆子小有一定关系。在对未来期待维度上,在医学高职院校,女生比男生好就业,她们就业压力小,更容易对目前的学习环境感到满意,而男生在校人数少,发现现实不如预期后极有可能产生心理落差,对未来职业期待缺乏自信心。

3.4不同专业医学专科生生命意义感的比较

为了了解不同专业医学专科生的生命意义感情况,对不同专业的医学专科生生命意义感

差异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不同专业医学专科生在生活目标(F=2.406*)、对未来期待(F=2.530*)两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外,在其他维度与总分上不存在显著的差异。对生活目标维度进一步做事后比较分析(LSD),临床专业与医学技术专业存在及其显著性差异,护理专业与医学技术专业存在显著性差异。从均值上,临床专业大于护理专业与医学技术专业。对未来期待维度进一步做事后比较分析(LSD),发现临床专业与护理专业、医学技术专业均存在及其显著性差异,从均值上看,护理专业大于与医学技术专业与临床专业。

对不同专业的医学专科生生命意义感差异分析可知,生命意义感得分从高到低依次是临床专业、护理专业、医学技术专业。由于专业课程不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产生对生命不同的体会,临床与护理专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是理论结合实践,并去医院见习,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接触患者,能体会生命存在的意义。结合本校实际就业情况,护理专业是本校的特色专业,就业率在90%以上,医学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前景也好于临床专业,这就造成了三者在对未来期待维度上的差异。

3.5不同年级医学专科生生命意义感的比较

为了了解不同年级医学专科生的生命意义感情况,对不同年级的医学专科生生命意义感差异进行t检验发现,不同年级医学专科生除对生命的热诚维度上无显著差异外,在生命意义感总分(t=-2.952*)、生活目标(t=-2.067*)、自主感(t=-2.128*)存在显著性差异,在逃避维度上(t=2.969**)存在及其显著性差异。原因是刚进入大学的一年级学生,面临着学习、生活环境、人际关系等诸多因素的变化,他们在适应变化、调整身心的过程中也必将不断感知着自己生命的意义。在日常个体咨询学生来看,大一学生在进入大学生活的第一学期,存在诸多的心理不适感,对生命的意义感到茫然,而大二学生,已经基本适应大学生活,对生活的态度变得积极主动,学生对未来职业的特点和要求的认识也渐渐加深,并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有了一定的思考。在逃避维度上,大一学生显著高于大二学生原因是,从教学课程上来说医学高职院校学生一年级主要学习医学基础课,二年级主要学习医学专业课,实验实训老师普遍反映:上医学实验课的过程中,大一学生的动手能力显著低于大二学生,他们对实验标本表现出恐惧、胆怯,有的学生甚至逃避上医学实验课,而大二学生已基本适应医学专业的课程,在对实验实训课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4教育对策

4.1开设人文关怀、生命教育课程对学生进行生命与死亡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进行引导和启发,避免学生对死亡产生焦虑和恐惧感。

4.2开展生命教育主题活动,树立学生对未来的信心都将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生命意义感,有助于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通过生命教育引导他们正确认识人的价值、人的生命,理解生命的真正意义,

4.3生命教育要紧紧契合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心理危机干预,通过心理健康危机干预网络普及心理保健知识,帮助学生正确面对挫折,调适良好心理情绪,构筑学生珍爱生命、尊重生命的安全屏障。

参考文献:

[1]维克多・弗兰克尔(著).何忠强,杨凤池(译).追寻生命的意义[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关于生命科学篇10

关键词:生命科学导论;贵州大学;教学实践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6-0129-02

一、引言

生命科学是研究生命活动的本质、生命特征和发展规律、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生命科学知识涉及农业、食品、健康、工程等各个方面,与人们的日常日常生活休戚相关,因此了解生命现象,了解生命科学的研究方法,普及生命科学的相关知识和发展前沿,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要求,是当今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体现,也是高校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发展趋势。早在20世纪80年代,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等世界著名高校就相继把生物类课程列为全校各专业的基础必修课。进入90年代以后,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国内著名大学也陆续把生命科学导论程列为非生物学专业的选修或必修课程。贵州大学自2006年开始开设生命科学导论通识课,受到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选修该课程的学生也逐年增长。该课程的开设和实施让学生切身体验到了生命科学知识的魅力,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现将我校开设生命科学导论课程的进行如下总结和探讨。

二、科研教学相结合,以科研指导支持教学

教学与科研是高校工作的中心。长期的教学及科研实践表明,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有助于推动科研工作更深入地进行,同时,对教学工作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实际教学科研工作中,教师科研形成的成果,可结合所授课程相关的内容和重点问题运用于课堂授课,从而使教学内容翔实、有广度、有深度、有说服力和吸引力,进而提高教学水平。而反之,通过教学中的思考、总结和归纳过程,对教师的科研工作也会有所促进。例如,在生命科学导论课程第十三章“生命科学前沿”的教学中,第一节的内容“基因工程”涉及到基因工程的研究方法和步骤,转基因的应用及转基因安全性探讨等知识点。我们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就会结合科研实践,在知识点中穿插“基因克隆及功能研究”、“植物的转基因方法”、“生物反应器表达药用蛋白”、“外源基因清除技术”、“全球转基因作物的栽培和应用情况”以及我国对转基因的规范和管理条例等内容,使学生对这节内容的理解更加全面更加具体。在生命科学导论课程第八章“生命的调控系统”,第二节“激素调控”的教学中,也将科研实践中的“ipt基因功能研究”与细胞分裂素的教学内容结合,将“iaam转基因无籽西瓜”的科研内容与“生长素的”生物功能相结合。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上述2种植物激素的作用,并能够结合实践进行思考。

三、以课程小组的形式,定期开展教学研讨

生命科学导论课程涵盖、涉及的知识点非常广泛,其包含“植物学”、“动物学”、“生态学”、“生物信息学”、“基因工程”、“细胞生物学”等学科的内容。因此我校针对“生命科学导论”课程,专门成立教学研讨小组,由各个研究方向的教师提出各自研究方向前沿,不断补充和完善教学内容,并针对课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同时,通过安排定期或不定期的相互听课,可发现其他教师上课中的亮点,从而能够对照自身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及时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进。

四、多媒体的运用

目前,多媒体教学的形式主要体现在采用ppt教学上,ppt教学具有图文并茂,便于讲解和记忆的特点,对于生物学知识接触较少的工科和文科专业的同学,可以更加形象地进行学习。同时,采用ppt进行授课,可以让学生将精力集中在听课而不是记笔记上,这对于提高教学的效果,方便后期查阅具有一定的作用。例如,在课程第八章“生命的调控系统”,第一节“信号转导与基因表达调控”的教学中,采用多媒体动画的形式,可以将其中的难点“大肠杆菌乳糖操纵子模型”的动态过程,直观地表现出来,便于学生更好地对这部分内容进行理解和掌握。此外,多媒体教学具有信息量大的特点,目前,国外媒体制作了许多生命科学方面,具有较强知识性的纪录片,比如:英国广播公司(BBC)制作的《植物私生活》、《种出一个地球》、《基因治疗》系列等,美国公共电视网(pBS)制作的《自然》系列等。在教学中,适当穿插播放纪录片的,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兴趣,拓展视野。

五、根据学生专业进行施教

贵州大学属于综合性大学,本科专业涉及理学、工学、农学、文学等,学生背景差异较大,因此针对不同专业,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内容非常必要。我们在“生命科学导论”的教学中,第一章“绪论”的“生命科学的诞生和发展”部分,各学科教学侧重点就有所不同。其中,理科主要侧重于遗传学如何从化学中分离出来;数学、物理学对Dna双螺旋发现的贡献等;工科组要侧重于显微镜、电镜等仪器的发明对生物学发展的促进,工业染色技术对细胞学的贡献等;同位素示踪技术、X-光射线衍射技术对遗传学的贡献等。农科主要侧重数学统计思想、生物遗传学在农业育种学上的应用等;植物生理生态学对农业栽培的指导作用等。而文科主要侧重孟德尔、达尔文的不同家庭出身对其生物学研究的影响,对其成就被认可的影响等。这样各专业学生就能在课程的学习中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并能很好地调动同学的积极性。

六、结论

综上所述,在《生命科学导论》的教学中,适当引入多媒体形式的教学更有助于学生学习和理解生命科学知识、熟悉生命科学技术。多媒体的应用相较于传统的板书模式,可以帮助学生去更好地理解所需接受的知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教学质量。然而,凡事有利则有弊,过多地引入多媒体动画、影像等资源则容易使学生失掉重点,在学习理解上存在偏差。而教师如果过度地依赖于多媒体,则会导致无法进行正常的教学活动,丧失其本来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多媒体的应用就反而会带来了负面的效果。因此在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时候应该注意适度,教师应当及时地帮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从而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白璐,田晓柱,冯虎元.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导论实验教学实践与探索[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5,(3):31-33.

[2]田振杰.科研与教学要紧密结合[J].教学与研究,19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