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经济形势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3:36:29

林业经济形势分析篇1

关键词:吉林;玉米加工;产业现状;科技创新

0.引言

玉米是世界三大粮食作物之一,它是人类主要使用的农产品,动物饲料的主要来源,也同时是人类重要的工业原料来源。其特征是可加工空间大,产业链条较长。据相关统计显示,世界上已经开发出来的玉米加工产品多达几十类,数千个品种。每一品种都可形成产业链,每一条产业链都牵引着一个大产业。玉米经过深加工后,其产品的附加值比卖玉米原粮增加效益3—100倍以上。[1]吉林省具有十分优越的光、热、水、土条件。除东部高寒山区和西部部分少雨干旱地区之外,大部分地区都适合于玉米生长,具有不可多得的地域优势。吉林省玉米生产的优势,为玉米加工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一、吉林省玉米加工业现状

吉林省位于我国东北的中部,全省幅员面积18.7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土地面积的2%。现有耕地面积522.48万公顷,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28%。农耕土壤条件优越,土质肥沃、结构好,有机质含量高,适合农作物生长。吉林省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为5.1℃左右,全省年平均降水量在400—950毫米之间。[1]

(一)产业规模大,种类齐全

第二次经济普查数据显示,到2010年底,全省共有农副产品加企业2586家,占制造业单位总数的30.6%,从业人员89413人,占制造业从业人员总数的26.4%;其中规模在500—2000万元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企业253个、从业人员15674人;2000万元以上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183家,从业人员29636人。吉林省玉米加工业主要涉及玉米加工业玉米制造业和饮料制造业3大类;包括糕点及糖果制造、调味品制造、酒精及饮料酒制造等9个中类,初步形成了比较齐全的玉米加工业体系。

(二)龙头企业显现

与过去相比,企业结构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格局有所改变,涌现出一批经营规模较大、市场竞争能力较强的大企业和企业集团。其中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11家,超亿元的企业9家,在吉林省所占的比重较大。

(三)主导产业明显

吉林省的玉米加工业的发展速度迅猛,逐步发展成为吉林省加工业的主导产业。吉林省玉米加工业在2005年占全省加工业的25%,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在玉米加工业中的应用,使玉米加工业在2010年占全省加工业的45%左右,比2005年增长了1.8倍左右。

二、吉林省玉米加工业存在的问题

(一)玉米加工业产业结构层次低

吉林省玉米加工业主要是以农副玉米原料的初级加工为主。玉米制成品水平低,企业整体规模小、装备水平低,自我发展不足,企业衔接不紧密,严重制约了吉林玉米加工业行业集中度的提高。在行业加工方面,食物资源总体上粗加工行业多,精深加工少,特殊人群食用的玉米发展不够,不能满足不同人群对现代玉米加工的发展需求。深究产品结构,我们发现产品花样少、档次较低、包装较差;大众产品居多,高档产品少;产品类型趋同,更新换代慢,不能适应市场日新月异的变化需要。

(二)生产集中度低

吉林省玉米工业企业绝大多数是小型或微型企业,龙头企业较少,最终导致生产组织化程度不高,生产能力低下,产品科技含量较低,设备较为落后,产品更新换代较慢,竞争后续能力匮乏。并且玉米加工行业对企业的规模效益要求较高,可是因为吉林省大多玉米加工企业的生产规模和经济效益达不到合理要求,形成了企业生产效率低、生产成本高、经济效益差、竞争能力弱、抵抗风险能力不强的客观现状,这些问题已成为制约吉林玉米产业的发展壮大的“瓶颈”。

(三)技术装备水平落后

玉米加工历史上是农业和商业资本向工业资本转移时的首选行业,入行门槛较低。[2]虽然,近年来一些行业的部分企业通过积极引进国外先进设备,进行更新换代,客观上技术装备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但即使今天

仍有大部分企业仍沿用简陋的厂房、简单的设备和传统的生产技艺,就整个行业而言,由于企业规模小,科研开发、技术改造的投入仍显不足。

(四)多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不高。

由于吉林省玉米企业大多为个体私营企业小企业或微型企业,因而在企业管理水平上相对较低多数企业至今没有摆脱家族式管理小作坊式经营的模式;企业管理人才严重不足,企业管理水平的低下,必然导致企业对市场的发展变化缺乏预见性,缺乏长远的战略性设想。

三、吉林省玉米加工业发展对策

(一)扬长避短,发挥优势。

发展状大四个优势玉米产业:即畜禽肉制品业、面制品业、果汁加工业及调味品业。大力开发四个现代玉米产业:即乳制品业、保健玉米业、休闲玉米业和玉米添加剂业。乳制品业应推广普及质优价低的学生奶,满足广大中低层消费人群;保健玉米应大力开发大豆粉产品。[3]休闲玉米的重点是开发新型膨化玉米、焙烤玉米和新型炒制玉米;玉米添加剂业继续坚持“安全、天然、营养、高效、复合型、多功能”的发展方针。

(二)重点打造,生态玉米种植从企业层面讲,要对产品质量好科技含量高经营效益好辐射带动作用强的龙头企业予以政策倾斜,大力支持,使其尽快壮大,同时,要按照集群经济的发展模式,进一步整合玉米加工业资源,发展园区经济,加速其集聚化进程,发挥其集聚效应,促其成为吉林省新一轮玉米加工业发展的亮点和增长点。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整体福利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优质、健康、保健玉米需求大幅度增长,绿色玉米和有机玉米的兴起,更加快了人们对玉米质量的需求。这为吉林扩大玉米发展规模,发展绿色优质玉米工业提供了很大空间。值得重视的是,农村玉米消费观念、消费结构也开始有数量型向质量型转移。从目前情况来看绿色玉米市场前景广阔,大力发展绿色玉米,将为吉林玉米工业竞争力的提升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创新科技,推动深加工。

一是积极引进和推广应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高薪技术和成果,使之应用于玉米加工业企业的产品开发生产销售服务和管理的全过程,推动吉林省玉米加工业的上档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二是加快技术中心建设步伐,提高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不断增强企业的自我创新能力,加速形成技术创新机制。

三是大力推进产学研联合,鼓励玉米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加强合作,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有机联合体,促进玉米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技术的推广。

(四)创新营销管理模式。

吉林省玉米企业大多为小企业,在产品销售存在着诸多问题,可积极的吸收借鉴产销分离以销定产的营销模式,建立起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有效营销方式,形成以销售打品牌以品牌促营销的良性循环。

四、吉林省玉米加工业的发展趋势

(一)丰富多样化

近10年间,我省玉米加工品种已从单一的谷物淀粉类主食发展到畜产品、水产品、水果、蔬菜、禽蛋等多品种的主食,并显现出美好的发展前景。

(二)快捷方便化

快餐业发展战略目标是,逐步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式快餐品种,供应的对象先以流动人口为主,逐渐扩大到城市工薪阶层和学生阶层等;发展要求高速度,年平均增长不低于20%,其工农业收入要从现在占饮食业的30%增长到50%。

(三)无害卫生化

我国目前的大多玉米为达到“色”美之目的,滥用多用玉米添加剂,包装因工艺、技术等落伍而大量采用塑料包装、复合材料容器等,毒性较大。因此,我国尚待开发和生产、填补的玉米包装空白还很多。

(四)精细高级化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玉米质量的精细要求和档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我国的玉米加工虽以发展大众化玉米为重点,但发展中高档玉米粗杂粮制品已提到议事日程。如专用系列面粉中的面条粉、油炸粉、自发馒头粉;大米中的黑米、红米、紫米;油脂加工向精炼油脂发展等等。

(五)多功能保健化

未来的玉米不仅要求营养丰富、美味可口,还要具有治疗慢性病和防病保健的医疗作用,成为多功能的保健玉米,副玉米的药用价值也将愈来愈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和青睐。

注释:

[1]顾莉丽.《吉林省发展玉米加工业的研究》[d].学位论文2004。

[2]罗锦宏.《廊坊市食品加工业的现状及发

展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年。

[3]敬艳丽等.《河南食品加工业发展的成就、问题与对策》[j].《商品与质量·前沿观察》,2010年。

参考文献:

[1]王红.《吉林省玉米深加工产业循环经济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2]王军.《玉米期货市场对新疆玉米产业保障作用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06年

[3]姜会明.《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05年

林业经济形势分析篇2

利用延边林业集团所属企业的相关数据,分别求出林业产业总产值、林业第一产业产值、林业第二产业产值、林业第三产业产值的集中度。本文用CR3来分析延边林业产业的市场结构。

(一)林业产值市场集中度根据《延边林业统计资料》,选择延边地区规模最大的前3个企业的2005-2009年的林业产业,计算延边林业总产值集中度,见表1。从延边林业产业总产值集中度分析中,CR3从2005年的35.48%上升到2009年的38.47%,林业总产值市场集中度处于增长趋势。其中,白河和黄泥河的林业产业产值一直较高。

(二)林业主要亚产业产值的市场集中度近几年来,延边林区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森林资源及林地资源,通过产业政策及布局的调整,建成一批基地和自成体系的产业化食品加工基地,以木材生产为主的传统林业,逐步向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林产工业、多种经营、综合开发林地为主的现代林业转变。计算2005—2009年以来的木材采运产值、林地经济产值、旅游产值、林产工业产值在本地区内份额的比重来分析延边林业主要亚产业的集聚情况,具体地见表2、表3、表4、表5。

二、结果分析

从表2中可以看出,延边林业产业总产值CR3覆盖的地区由2005年的白河、黄泥河、汪清转移到2009年的白河、黄泥河、敦化,其中变化最大的地区是汪清和敦化。主要原因是近几年敦化市加大力度,重视林业产业结构调整。第一,林业第一产业中重视多种经营,增加林地经济产值的比重。第二,林产工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基本形成了以家具为主的木材加工业集群。说明延边林业产业的发展虽然对森林资源的依赖程度较高,但林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布局调整对林业产业发展影响也不能忽视。从表2的木材采运业市场集中度来看,延边木材采运产值集中度基本上是平稳下降趋势,一直保持43%左右,集中在敦化、白河、和龙等地,这些地区森林资源较丰富。

从表3的林地经济产值市场集中度来看,延边林地经济市场集中度基本保持35%左右,集中在大石头、黄泥河、敦化等地。近几年,延边地区一直重视林地经济的多种经营,但发展较缓慢。表4的林产工业市场集中度中可以看出,延边林产工业市场集中度比其它亚产业的集中度高,保持60%左右,主要集中在新元木业有限公司、珲春森林山、白河等公司。2005-2009年间上升趋势明显,2006-2009年有一定的下降。延边森林旅游业产值的93.62%分布在离长白山最近的白河林业局。

通过延边林业产业的市场集中度分析中,可以看出延边林业木材采运业、林地经济是属于寡占iV型,该产业的企业总数很多。森林旅游业集中度过高,这主要是延边地区的森林旅游业主要靠长白山的生态旅游为主,其它地区的生态森林资源没有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的原因而引起的,这会影响有效资源的合理利用。延边林业经济增长方式具有明显的粗放型特征,从林产工业的集中度来看,延边地区林产工业基本上属于寡占iii型,比其它亚产业处于较合理状态,但还需要进一步提高集中度。

林业经济形势分析篇3

关键词:吉林市;产业结构;传统偏离-份额分析法;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法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的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调整任务比以往显得更加迫切、更加困难。总理在2010年主持召开的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中强调,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扎实推进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总理在2015年东北三省经济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把稳增长保就业提效益作为紧要之务,在改革开放中实现东北新一轮振兴。

吉林市地处松花江上游,自然资源丰富,是典型的工业城市。吉林市的第一大支柱产业是石化产业,拥有吉化集团公司、中油吉林石化分公司、吉林化纤集团三家大型企业集团。吉林市汽车产业也具有一定规模,能够生产轻、微型客车、经济型轿车、专用车、农用车等多种整合产品。吉林市拥有亚洲最大的铁合金、碳素生产厂家,以及全国第二大镍业生产地。吉林市作为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发展的重要城市,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的背景下,其产业结构需要进一步的调整及优化,来带动吉林市以及东北地区经济的发展。

本文运用传统偏离-份额分析法以及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法对吉林市的产业结构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对吉林市产业结构进行合理的调整和优化升级。

一、研究方法

偏离-份额分析法(缩写为SSm)是由美国学者Daniel和Creamer于20世纪60年代相继提出,80年代初Dunn集各家之长总结成现在普遍采用的形式。偏离-份额分析法具有较强的动态性和综合性,有效的揭示区域与城市产业结构变化的原因、分析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确定未来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一)传统偏离-份额分析法

传统的偏离份额分析法通常将研究区域的上级区域的经济发展看当作参照系,将研究区域的经济总量在特定时间段的变动分解成份额分量、结构偏离分量、竞争力偏离分量。假定时间范围在[0,t]内,用h0、ht分别表示研究区域基期和末期的总产值,h0i、hti分别表示研究区域基期和末期第i产业产值,Ho、Ht上级区域基期和末期的总产值,H0i、Hti表示上级区域基期和末期第i产业产值,r和ri分别表示研究区域在[0,t]内总产值的变化率和第i产业的变化率,R和Ri分别表示上级区域在[0,t]内总产值的变化率和第i产业的变化率。以G表示研究区域经济增长总量,RS表示份额分量,pS表示结构偏离分量,DS表示竞争力偏离分量。

式中份额分量RS是指吉林市各产业按吉林省GDp增长率增长所实现的增长份额。当这种假定的增长水平高于实际增长水平时,吉林市的总偏离值为负,相反则为正;式中结构偏离分量pS是指吉林市各产业按吉林省相应产业增长率所实现的增长额与按吉林省GDp增长率计算的增长额之差,当RS为正,说明吉林市的产业结构优于吉林省,相反则落后于吉林省;式中竞争力偏离分量DS是指吉林市各产业按吉林市相应产业增长率所实现的增长额与按吉林省在[0,t]内相应产业增长率计算的增长额之差,当DS为正时,说明吉林市比吉林省更具有产业竞争优势,相反则不如吉林省。

(二)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法

与传统-偏离份额分析法相比,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法是将考察的时间段[0,t]进一步细分,分析每个时间分段内各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随时间变化的趋势。

根据传统-偏离份额分析法:G=RS+pS+DS=[i=1nRSi]+[i=1npSi]+[i=1nDSi],其中G=[i=1nGi],则Gi=RSi+pSi+DSi(i=1,2,…..n)

在时间范围[0,t]内,增长总量可以分解为t-1个分量,用上标m表示第m年相对于前一年的增量,则Gi=[m=1tRSmi]+[m=1tpSmi]+[m=1tDSmi]

动态-偏离份额模型推到过程如下:

RSi=h0iR=h0i[Ht-H0H0]=h0i[Ht-Ht-1+Ht-1-Ht-2+…+H1-H0H0]

=[m=1th0iHm-Hm-1H0]=[m=1tRSmi]

所以RSmi=h0i[Hm-Hm-1H0]

同理,得pSmi=h0i[Hmi-Hm-1iH0i-Hm-Hm-1H0]

DSmi=h0i[hmi-hm-1ih0i-Hmi-Hm-1iH0i]

RSmi是指吉林市第m年i产业的份额分量,是按吉林省生产总值比例分配,吉林市i产业规模发生的变化;pSmi是指吉林市第m年i产业的结构偏离分量,是吉林市i产业比重相对于吉林省增长率产生的偏差;DSmi是指吉林市第m年i产业的竞争力偏离分量,是吉林市i产业增长速度与吉林省相应产业增长速度不同引起的偏差。

二、吉林市产业结构实证分析

本文的研究区域为吉林市,上级区域为吉林省,以2002年为基期,分别选取2002-2012年吉林市和吉林省第一产业产值、第二产业产值、第三产业产值、生产总值,所有数据来自2003-2013年《吉林市社会经济统计年鉴》、《吉林统计年鉴》。

(一)吉林市产业结构传统偏离-份额分析

根据表1可知,吉林市的实际增长量(2003.50亿元)大于份额分量(1742.03亿元),总偏离是261.47亿元,说明吉林市实际经济增长高于吉林省平均水平。由结构偏离分量带来的增长为9.34亿元,说明吉林市的产业结构比较合理。由竞争力偏离分量带来的增长为252.13亿元,说明吉林市拥有较强的区位竞争力,而且其对吉林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大。

表1中第一产业的总偏离为-120.41亿元,其中结构偏离分量为负,竞争力偏离分量为正,说明吉林市第一产业在吉林省处于劣势,主要是由第一产业的产业结构不合理造成的;表1中第二产业的总偏离为340.19亿元,比吉林省生产总值的增长率高199.40个百分点,其中结构偏离分量、竞争力偏离分量均为正,且前者大于后者,说明吉林市第二产业的增长主要来源于产业结构优势;表一中第三产业的总偏离为41.69亿元,其中结构偏离分量为负,竞争力偏离分量为正,说明吉林市第三产业在吉林省处于优势,若能优化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优势将进一步扩大。

(二)吉林市产业结构动态偏离-份额分析

根据2003-2012年吉林市三次产业结构动态偏离份额分析表(表2)绘制出图1、图2、图3、图4。由图1可知,2003-2012年吉林市总偏离曲线中个别年份为负,大多数为正,说明吉林市的经济增长量高于吉林省的平均水平,与传统偏离-份额分析的结果一致。结构份额曲线在0上下波动,除了2011年为负,其它都为正值。竞争力偏离曲线与总偏离曲线几乎重合,说明吉林市的总偏离主要取决于吉林市的区位竞争力。

1.吉林市第一产业动态偏离-份额分析

由图2可知,2003-2012年吉林市第一产业总偏离曲线只有2007年为正且不断下降,说明吉林市第一产业产值的增量低于吉林省的平均水平且相差越来越远。结构偏离曲线为负值且总体呈下降趋势,与图1中的结构偏离曲线相比,除了2011年图2中的结构偏离曲线的值均小于图1中的结构偏离曲线的对应值,说明相比于第二、第三产业,吉林市的第一产业的产业结构优势较小,产业结构不合理。竞争力偏离曲线大多数年份为正值,与图1中的竞争力偏离曲线相比,除了2004-2006年及2007年,图2中的竞争力偏离曲线的值均小于图1中的竞争力偏离曲线的对应值且相差较大,说明吉林市第一产业有区位竞争力,但与第二、第三产业相比,区位竞争力较低。

2.吉林市第二产业动态偏离-份额分析

由图3可知,2003-2012年吉林市第二产业总偏离曲线与图1中总偏离曲线形状相似,比第一产业总偏离曲线波动幅度大,大多数年份总偏离值为正,说明吉林市第二产业产值的增量高于吉林省的平均水平。结构偏离曲线均为正且总体呈上升趋势,说明吉林市第二产业的产业结构较为合理。竞争力偏离曲线波动较大,与结构偏离曲线相比,对第二产业产值增量的贡献较小。

3.吉林市第三产业动态偏离-份额分析

由图4可知,2003-2012年吉林市第三产业总偏离值部分年份为正,其余年份为负,但曲线总体呈上升趋势,说明吉林市第三产业的产值增量高于吉林省的平均水平。结构偏离分量几乎都为负且总体呈下降趋势,说明吉林市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竞争力偏离曲线波动较大大致呈上升趋势,说明吉林市第三产业的区位竞争力较大,与结构偏离曲线相比,对第三产业产值增量的贡献较大。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吉林市拥有较强的区位竞争力,总体的产业结构合理,但产业结构对吉林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小。吉林市总体的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具有明显的产业结构优势,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内部产业结构不合理。吉林市的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第三产业。

在第一产业方面,吉林市农业结构较单一,应该发展有机农业、绿色农业等新型农业,促进吉林市农业结构的多元化。要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为核心来优化农业内部结构,转变农业的增长方式。将科技加入农业发展中,大力发展高效、高产、优质、生态、安全的农业。

在第二产业方面,吉林市的轻重工业比重不合理,重化工业比例偏高,工业经济的增长主要依靠重工业来拉动,同时吉林市的石化产业在工业内部结构中所占比重过大,使得整个产业抗波动能力较差。吉林市应大力发展能耗较低的轻纺工业,精细化工业以及农产品加工业来不断提高轻工业比重,近而改变吉林市偏重型的工业结构。

在第三产业方面,吉林市服务业仍以低层次的服务业为主,应该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首先,吉林市应该推进服务业的对外开放,鼓励外商投资现代物流等生产业,大力发展服务贸易,用服务业层次的提升来带动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其次,吉林市应该加速发展金融、保险、技术、信息、咨询等生产服务,实现制造业与生产服务业的良性互动。最后,吉林市可以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以松花湖旅游区建设为核心,促进龙潭山、朱雀山等重点旅游景区联动发展。加快打造松花江旅游产业带。

参考文献

[1]吴大鹏.基于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法的成渝经济区南部城市群产业结构分析[J].经济体制改革.2012(6).

[2]李钟林,李天国.基于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法的延边地区产业结构实证研究[J].延边大学学报.2013(10).

[3]吴殿廷.区域分析与规划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林业经济形势分析篇4

1、精心谋划,认真编制年度计划。在深入调研、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科学提出《关于县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并由县人大会议审议通过。经与有关乡镇(街道)、部门衔接后,编制出了《县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以县政府文件执行。

2、规划联动,争取省级政策支持。我县有大量可开发的低丘缓坡,根据省发改委《关于共同做好省低丘缓坡重点区块综合开发利用规划工作的通知》(发改农经[]6号)文件要求,在征求建设、国土、环保、林特等相关部门以及乡镇街道意见,填报了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重点区块并向上报送。省发改委已基本确定了的西部产业基地(现定名为始平区块)和石梁镇4个地块为省低丘缓坡开发重点区块。争取省级土地指标支持力度、加大资金投入以及低限收取森林植补补造费用等优惠政策。主体功能区规划方面与省级联动,尽力符事各乡镇实际,以乡镇为单位报送主体功能定位。

3、首次启动规划评估机制。县“”规划纲要已经执行到中期,我们首次起动评估机制,对三年来“”规划进行总体评估,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认真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评估结果形成报告向人大常委会汇报后作为修订规划的重要依据。目前,县“”规划中期评估报告初稿已形成。

4、及时跟踪经济形势发展,做好经济形势分析。去年下半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和我县经济结构影响,我县经济增速大幅回落。针对这种复杂多变经济形势,我们高度关注我县经济运行情况,分析经济运行中的趋势性、苗头性问题,确保经济的稳定健康运行。在全省创建经济运行监测网络基础了,扩充我县7家重点企业纳入全省经济运行监测网络。及时召开经济形势运行分析会,在深入调研基础上,形成年一季度全县经济运行分析报告在全县经济形势分析会上交流。在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报告基础上结合社会事业发展情况形成计划执行报告向政协常协会汇报。

5、课题方面。为贯彻县委关于要求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部署,营造机关浓厚的学习研究氛围,提高广大干部职工的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切实当好县委、县政府的参谋助手,年初在各科室基础上安排年课题研究十七项。《县年社会发展形式分析报告》及1-4月份经济运行简析已在研究与建议刊发。“研究与建议”今年以来已出刊九期。

6、争取新增中央投资方面。中央财政新增1.18万亿投资计划,到目前为止,已经分三批共下达了3000亿。综合计划科一共向上申报项目30个,涉及农林水利、社会事业、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资源节约等。其中:省发改委转报国家发改委项目16个,已到位资金补助1572万元。

二、下半年工作思路

1、继续做好年度计划管理和经济运行情况监测,及时形成分析材料,完成半年度、年度计划执行情况向人大常委会、政协的报告。及时提出对策建议,确保年度各项计划指标完成。

2、继续积极向上级争取社会事业、农林水、循环经济等各类补助资金;督促抓好新增中央投资项目落实工作;配合省、市做好新增中央投资项目的督查工作。

3、继续做好“”规划中期评估工作,完善决策,更好的服务““后半期的发展。中期评估报告报县政府审定,再由县政府提请县人大常委会审议。

4、充分调研基础上完成《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草案》提交人代会讨论。

林业经济形势分析篇5

可持续生计是近几年为了保障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提出的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与低碳经济和节能发展等理念属于同一发展范畴,主要目的是满足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可持续生计的内涵并没有做出统一的定义,有学者认为,可持续生计就是在日常生活受到威胁、压迫和冲击等情况时,人们采取多种措施,如保持资产增值、提高生存能力以及为他人的生计带来动力等,从而满足下一代生活需要的基本手段。图1是可持续生计框架结构示意图。从图1中可以明显看出,可持续生计由资本、脆弱性背景以及外部干预因素3部分组成。其中资本包含的范围非常广,主要包括金融财产、自然资源、金融资本以及物资资本等;脆弱性背景是导致人们生活贫穷的主要因素,如天灾人祸、就业机会以及健康状况等;外部干预因素是指人们的生存方法、战略干预以及农户的基本生存能力等。

2可持续生计分析方法

可持续生计方法在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方法的准确使用是提高农户可持续生计水平的重要手段。从农户可持续生计的角度出发,研究人员结合农户生计实际状况对可持续生计的重要组成指标以及指标对农户生计造成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才能具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解决措施,为提高农户的生活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20世纪90年代,由于全球范围内各种联合经济组织形式越来越多,可持续生计分析方法受到世界各国学者的广泛关注。经过漫长的研究和探索,部分学者将可持续生计方法定义为发展实践过程中必须使用的一种方法或者手段,该方法或者手段高度重视“人”的作用,以人为发展的中心对确定的发展目标进行分析和探索。简言之,可持续生计方法是解决各种影响人们健康生活的影响因素的重要手段,是缓解贫困的发展性工具。

3退耕还林对农户可持续生计的影响

3.1退耕还林对收入的影响众所周知,农户的主要收入来源于农作物,退耕还林政策实施后,农户的大部分坡耕地被国家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用来种植林木作物,农户的基本收入形势受到较大影响。据相关统计结果显示:实施退耕还林政策后,农户的基本收入在短时间内以上升的趋势为主,该阶段农户收入增加的原因主要有:第一,政府补贴。第二,非农收入。在退耕还林政策实施较长时间后,部分农户仍然无法使用其他方法替代农作物收入,长时间依赖政府政策后,农户的基本收入呈现下降趋势,该阶段农户基本收入下降的主要原因有:第一,能够获得林业收入的农户数量越来越少。第二,退耕还林后种植的林木以生态林为主,经济林数量较少,农户基本收入随之降低。第三,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林木植物的生长率偏低,导致农户基本收入难以提升。表1是我国某地区退耕还林后农户收入前后对比状况。

3.2退耕还林对资本的影响众所周知,土地是农户获得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退耕还林政策实施后,农作物种植面积逐渐减少,农户的经济收入也受到严重影响。我国南北地区地貌差异较大,退耕还林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种植大量生态林,以缓解现代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严重的环境污染,减少土地荒漠化,保持水土等,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退耕还林政策实施后,农户的经济收入向林草转移,导致实际发展过程中,林草的经济收入十分低,很难满足现代社会农户基本的生活需求。据相关统计结果显示:目前,我国仅少部分生态林存在收益现象,绝大部分生态林几乎不能满足农户的经济收入需求。退耕还林政策能够有效地转变农村产业结构,但是,从农户今后长期生存发展的角度来看,由于退耕还林政策对产业结构调整引导的不稳定,进行退耕还林政策后农户的收入形势发生了较大转变,农户短时间内很难形成另一种有效的收入形势,导致农户经济收入受到严重的威胁。例如,我国某些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在实施退耕还林政策后,本可以给当地农户提供大量就业机会,但是,在政策实施转型的过程中,绝大部分劳动力选择进城务工,由于大部分农户劳动力综合素质较低,在选择非农工作的过程中比较盲目,缺乏非农工作经验,导致农户就业问题严峻,与此同时,对退耕还林后农户可持续生计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4结语

林业经济形势分析篇6

关键词:中央银行;清算资金;汇差分析;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0.3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0017-2017(3)-0092-03

一、研究动因和意义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金融改革发展更加深入,现代科技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社会资金流动电子化系统化批量化平台化水平不断提升且趋势有所加快,市场主体瞬时瞬间就能实现对资金的筹集、调度和划转。从资金清算角度看,无论商业性金融机构或类似机构还是中央银行,都能对各类资金划转行为进行连续全面记录,从而实现对社会经济活动轨迹的真实记载和客观反映。而人民银行开发管理的现代化支付系统,不仅向金融机构提供所有跨行资金汇划服务,承担本系统内部会计财务、经理国库等部门所需服务,还在财税库银横向联网、集中代收付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加快全社会资金运动和完成资金清(结)算业务的大动脉大通道。因此,深入分析研究人民y行清算往来汇差资金的结构规模特征、形成变化原因、运行规律及趋势等,不仅是分支机构履行金融管理与服务职责之所在之所需,还有利于精准把握区域经济金融运行规律,从而促进当地经济金融良性互动和发展。

二、近十年榆林市清算往来汇差形成与变化特征

(一)清算往来汇差方向除个别年份外大多呈现为借方余额。据人民银行榆林市中心支行2006-2015年资产负债表(下同),2006和2008年该市清算往来汇差各构成科目的资金轧差后表现为贷方余额,属于负债项目;而剩余八个年份均呈现为借方余额,属于资产项目。从资金流动层面分析,最近十年榆林市经济运行良好,各类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当地也成为投资追捧的高地和资金流入的洼地,客观上吸引了各路域外资金积极参与到区域经济建设中来。在人民银行会计报表上表现为典型的多数年份清算往来汇差为借方余额,而两个年度的贷方余额主要由于榆林市作为能源资源输出地,对全球金融危机等外部影响更敏锐更超前更直接,致使对应年份的跨行资金流出大于流入而形成贷方余额。

(二)清算往来汇差规模变化与区域经济金融运行基本同步。剔除日常零星消费使用现金等因素,绝大部分社会性资金的交易、流动和结算,无非通过商业银行内部渠道或人民银行跨行支付系统来完成。虽然本文基于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开展分析,并以资金的跨行流动和清算为侧重点,但支付系统清算比重大的现实并不影响分析过程的客观性。2006至2015年,榆林市GDp从439.47亿元大幅攀升至2621.29亿元,年均增速高达14.08%,期间当地人民银行清算往来汇差也由2006年的贷方余额20.6亿元扩大至2015年的借方余额271.67亿元,年均增长55.06%,两个指标绝对值和相对值变化趋势及幅度接近,其中外部环境变化是2006和2008年该项目贷方余额形成的重要因素。

(三)清算往来汇差余额在榆林市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中主体地位突出。榆林市2006和2008年清算往来贷方汇差余额各为20.6亿元和48.6亿元,分别占对应年份人民银行榆林市中心支行资产负债表中负债项目的25.79%和33.72%,仅次于金融机构准备金存款项目占比。在最近十年间的其他八个年份,榆林市清算往来借方汇差余额先后从2007年的15.28亿元大幅攀升至2015年的271.67亿元,年均增长55.06%,在资产总额中的占比也相应由21.06%上升至91.41%,平均占比66.86%。无论从资产方还是负债方看,榆林市清算往来汇差余额在资产负债表中的地位都十分突出,并且对其规模和结果的影响也是可想而知的。

(四)国库和营业部门业务变迁与发展对清算往来汇差有很大影响。2010年11月之前,人民银行榆林市中心支行国库部门通过tBS和aBS办理业务,其中行库往来科目变化是影响全辖清算往来汇差方向、规模、结构的主要因素之一,其借方余额从2006年的9.77亿元上升至2009年的16.98亿元,年均增长13.25%,该指标在对应年份清算往来汇差中的平均占比为65%左右。2010年11月人民银行上线运行tCBS后,分支机构经理国库业务转由该系统办理且不再通过本级大小额支付系统,榆林市中心支行国库部门当时在支付清算资金往来科目上的借方余额68.13亿元一直保持至今未变,其构成科目分别为大、小额支付清算资金往来贷方余额40.09亿元和借方余额108.22亿元。剔除该因素,此后国库内部往来科目变化成为国库业务影响榆林市清算往来汇差的主渠道,并且该科目六年间平均余额为35.33亿元,平均占清算往来汇差总量23.9%。另外,榆林市金融机构门类和数量位居陕西省各地市前茅,加之最近十多年市域经济活跃,通过当地人民银行支付系统完成清算的业务量呈现出螺旋上升的态势,并成为全辖清算往来借方汇差形成的主要贡献项。

三、榆林市清算往来汇差形成与变化的逻辑关系及成因

(一)战略定位和发展优势是清算往来汇差形成与变化的根本原因。结合以上分析和有关研究,榆林市最近十年清算往来汇差方向、规模及结构的变化,既是对该市经济金融运行过程的真实记录,也是对区域发展结果的客观反映。榆林作为部级能源化工基地和陕西省经济发展的重要一极,“西煤东运、西电东送、西气东输”是其真实写照,当地经济持续多年高增长和总量不断攀升,极大吸引了国内外诸多市场主体前往该地投资办企业和经商,并且辐射范围广、虹吸效应强。另外,榆林地区能源资源初级品及相关工业品、畜牧产品、特色农产品等以外销为主,与之相伴的资金运动呈现为净流入,而米面油、烟酒副食、其他轻工业品、汽车等日常用品和高端消费品以外调为主,相应的资金流整体上以流出为主。在资源、战略、区位、发展等综合优势作用下,榆林市货物流和资金流泾渭分明,与之相伴的域内外各类资金大进大出和净流入成为一种常态。这反映在人民银行榆林市中心支行清算往来汇差上,表现为典型的借方余额持续时间长,汇划资金规模大,汇差结构也因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及结构优化而不断适应和调整变化。

(二)社会和财政相关资金的独特运动是清算往来汇差形成与变化的驱动因素。从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各构成项及其关联科目间的勾稽关系看,引起清算往来汇差项目形成与变化的主要业务包括经理国库,以及交存财政存款和一般存款准备金等与商业银行的往来业务,内部财务由于受预算管理相关规定约束对其影响可忽略。最近十年间,榆林市预算和财政收支规模状况在经济持续发展带动下,增速持续高位、总量不断壮大、库存高居不下,行库往来或国库内部往来、金融机构缴财政存款余款年均增速各为45.56%和22.54%,两项业务对全辖清算往来汇差量的影响分别为35.31%和11.58%左右,其中财政性缴存款在2012年前后分别呈上升和下降走势,与区域经济运行态势基本吻合。另外,近十年榆林市第二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平均占比为70.38%,年均增速分别高出第一、第三产业及GDp相应指标各8.68、3.56和1.33个百分点,工业主导地位突出;固定资产投资在经济总量中平均59.13%的占比和22.55%的年均增速,表明该市经济发展仍以投资拉动为主。上述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所对应的社会性或商业性资金流,对榆林市总体清算往来汇差形成与变化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和作用力。

(三)人民银行现代化支付系统技术保障水平高和“性价比”优是清算往来汇差形成与变化的重要因子。资本具有逐利和避险两大本质属性,一般的市场和社会资金也同样会在成本、收益、安全和便捷性之间做出取舍或选择。最近十多年既是我国金融行业信息化和人民银行支付系统建设加快及层次水平提升的新阶段,同时也是榆林市金融机构门类、数量不断增多和区域经济金融快速发展的时期。这段时间内,榆林市市场主体层出不穷,民营经济蓬勃发展,区域内外联系广泛而密切,各类大额及跨行资金流动和运作,对便捷、普惠、安全、高效的人民银行现代化支付系统的依赖成为现实需求和发展趋势。在榆林市经济发展和央行支付实时方便、成本低廉等因素作用下,该市清算往来汇差形成的方向固化、规模攀升、结构优化、效率提升等特征更加明显和突出。这既是人民银行现代化支付系统技术保障水平高的体现,同时也说明其“性价比”对各类资金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四)互联网+和支付渠道多元化是清算往来汇差形成与变化的新动力。最近几年,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日新月异,同时其中蕴含的风险也备受社会关注和有关方面担忧。虽然榆林市还属于发展快而落后的地区之一,但也受到了互联网金融和互联网+等其他有资金往来业务的吸引和冲击,从事网上购物、理财、投资、微交易、电商等线上业务的群体不断壮大、交易量持续攀升、辐射穿透力增强。从线上资金运行规律、管理模式和榆林实际看,线上各类交易的资金结算以银行、支付宝、第三方支付等为主,但后两者在资金交割中的比例在提高。非传统交易商的资金往来平台一般都配置在发达的一二线城市,虽然榆林市没有其资金托管行和清算行,但当地无论是具体消费还是从事电商业务等交易,仍然会带动可观的跨区域、跨行业、跨领域的流量和存量往来资金,这也意味着全辖清算往来汇差的形成与变化会有新的结构变化和发展趋势。

四、加强清算往来汇差资金监测分析及其数据应用的建议

(一)不断开拓区域清算往来资金监测的广度和深度。在监测范围和口径上,探索从支付清算资金往来的区域、范围、行业和财政性、商业性等不同分类和区分上加大监测力度,切实掌握各类各路资金流入流出的规模、结构、趋势等明细数据及配套资料。在监测方式上,大力拓展和强化aCS等业务系统的监测和应用功能,做到网络监测与手工监测相辅相成和优势互补。在存储加工上,建立清算往来资金监测数据库和对历史数据的加工存储单元,着力构建清晰通用的应用数据库。

(二)努力探究区域清算往来资金的运行规律。商品流代表了经济活动的物质运动过程,而资金流则反映了经济发展的价值运动轨迹。一是通过对区域清算往来汇差流量和存量数据的搜集、加工、处理和深入分析,努力形成各类实用的雷达图、矩阵图、走势图等分析应用工具。二是善于在庞杂的清算往来汇差数据中,挖掘出更多有利于对区域经济金融运行开展深度分析所需要的有用信息。三是在数据挖掘、提炼和分析基础上,以清算往来或资金结算为视角,努力探究全辖各类经济活动相伴随的物质和价值运动规律与趋势,进而为履职和决策提供信息支撑。

(三)进一步释放人民银行在清算往来资金管理中的履职潜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资金清算往来平台是嫁接行内行外有关业务的桥梁和通道,既是观察金融机构业务开展和区域经济金融运行情况的窗口之一,也具有了解行内业务和其他部门履职情况的天然优势。因此,分支机构应进一步挖掘履职潜力,对外加强清算往来资金流动分析和积极管理,将其打造成为了解和衡量各金融机构贯彻执行货币政策绩效程度的一个维度,对内统筹发挥经理国库、会计财务、货币发行、支付结算等“大会计”业务对整体履职的引领和提升作用。

参考文献

[1]董韵.如何构建中国支付经济学[J].中国金融,2016,(15):64-65。

[2]欧阳卫民.支付与金融[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

[3]王素珍.改善支付生态环境[J].中国金融,2016,(16):18-19。

[4]温秋鹏.基于支付业务贡献度的陕西省区域资金流动规律分析[J].西部金融,2013,(7):61-65。

[5]夏永青,侯龙.国库监督现状与困境[J].中国金融,2016,(15):88-89。

林业经济形势分析篇7

摘要:国有林区是指归国家所有的成片森林社区,国有林区又是一个经济概念。它一直是国家林业投资的重点,国有林区发展中既有机遇,又有危机。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经济环境中,在特定的制度安排下需要根本的制定变迁,才能走上良性发展轨道。因此,必须寻求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措施,实施国有林区得重新定位。

关键词:国有林区重新定位必要性意义

国有林区是指归国家所有的成片森林社区,国有林区又是一个经济概念。它一直是国家林业投资的重点,包含着森林资源培育、森林采伐、林产工业和多种经营等多种产业。其中森林采伐也发的,机械化程度高,已形成了较为科学的生产程序和管理手段。林产工业也已有了一定的基础,有一定的技术实力。国有林区发展中既有机遇,又有危机。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经济环境中,在特定的制度安排下需要根本的制定变迁,才能走上良性发展轨道。因此,必须寻求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措施,实施国有林区得重新定位。

一、确定林区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把握发展方向

国有林区作为我国重要的森林分布地带和最大的林区,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发挥着巨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影响着中国林业及区域经济的发展。建国以来,国有林区始终是国家制定和实施林业政策的重点地区,是我国林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代表着中国林业的发展方向。由于国家对林区定位和对木材的需求,林区发展选择了最大限度地生产木材这一途径,在长期的发展中国有林区形成了一整套围绕木材生产、开发、利用的战略体系与发展模式。这种模式运行了50年,在对国家经济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造成了巨大的人口生存压力、总体上严重退化的自然生态环境、相对落后的经济发屉水平等重大发展障碍,面临着既要发展经济,又要改善生存环境质量的双重挑战,林区的正常运行已经十分困难,迫切需要寻找新的发展方向和道路。对国有林区的重新定位,是明确其发展方向和在经济建设、生态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应该承担的任务的基本前提。

二、确定林区发展阶段和本质属性,科学制定发展战略

从林业发展阶段分析,经历林业发展经历着五个阶段:森林原始利用阶段、木材过度利用阶段、森林恢复发展阶段,多功能利用阶段、可持续发展阶段。与国际林业比较,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林业目前整体上处于以木材利用为主的发展阶段,开始进入多功能利用阶段,并向可持续发展阶段迈进。

从资源型区域发展阶段分析,由于国有林区长期以来实行单一木材生产发展模式.在森林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形成了一套与森林资源开采较强关联产业,而且没有注意充分利用森林资源开发给地区带来的利益并迅速形成资金积累和产业积累,尽快实现原有支柱产业――森林资源采伐业转移,因此当林区森林资源减少时,木材采伐这一对森林资源有着特别依赖关系的支柱产业也将衰退而带来林区经济出现资源开发型地区特有的投入―成长―成熟―衰退的规律。目前国有林区已经进入资源开发后期,并先后进入衰退期,森林资源优势不断减弱,地区经济竞争力不断下降,林区经济不断退化。

通过重新定位,可以正确认识国有林区林业和区域,科学分析处于这一发展阶段的本质属性,采取必要的措施延长资源开发区域发展过程中的优势成熟期,或跨越林业发展的某个阶段.实现林区发展良性循环,促进林区向可持续发展和产业转移方向转变。

三、转变林区发展模式和运行机制

国有林区传统的发展模式和运行机制的形成,是由于建国以来一直把国有林区作为国家的木材生产基地,使林区形成了单一的木材产业经济发展战略,体现着林业部门经济的特征,林区经济运行是以木材生产为中心,包括森林培育、木材采运和木材加工利用等环节的,具有典型木材生产特征的经济形式。发展的结果是:虽然国有林区由于森林资源的优势得以产生并发展,但由于长期超负荷开发和资源优势递减,原有的森林资源优势将会逐渐消失,而制约丁与资源采伐有关产业的发展,最终引起林区经济的逐渐衰退。因此,如果把林区功能定位在森林资源开发上,那么开发森林资源之时便存在着潜在的林区衰退因素。

由于国有林区地处边远,自然条件恶劣,立地条件差,林地生产力低,因此营造商品林生产周期长,如大兴安岭林区主要树种落叶松的自然成材期平均需要110年;吉林林区的主要树种如蒙古栎、水曲柳成材期平均需要70~80年,因此将东北、内蒙古林区定位于国家木材生产基地,不具有比较优势。但这一地区特有的生态功能却产生着巨大的生态效益。如据专家粗略统计,大兴安岭林区仅纳碳贮碳、制氧和涵水效益等每年产生的生态效益就高达160亿元,这还不是其完整的效益。在国有林区发展决策中,应换位思考。通过对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重新定位,相应地转变林区发展模式和运行机制,尽快调整经济结构,摒弃单一林业产业经济发展的束缚,化解资源、人口、环境的矛盾,实现产业转型,培育新的主导产业,实现部门经济向林区区域经济的过渡,使国有林区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林业经济形势分析篇8

关键词:“互联网+”;少林武术;文化产业;众筹发展;Swot

在2015年3月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总理提出“互联网+”概念,并将其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其本质是信息化和产业化的升级版,是传统产业的在线化、数据化,主要特征是跨界融合、创新驱动、重塑结构、尊重人性、开放生态、链接一切,“基于云计算、移动新媒介、大数据等新兴时期的交互媒介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等生产部门传播与应用的过程。”[1]7月,国务院又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众筹商业模式是:“为创意者或小微企业项目的筹资人在通过众筹平台身份审核后,建立属于自己的页面,向公众介绍项目情况并向公众筹集小额资金或寻求其他物质支持。”[2]众筹商业模式是“互联网+”背景下产业发展的新途径,因此,研究“互联网+”背景下少林武术文化产业众筹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意义深远。

1Swot分析的维度内涵

优劣势分析法又称态势分析法、Swot分析法,强调Strengths、threats、weakness、opportunity,就是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内部优势、劣势和外部的机会和威胁等,通过调查列举出来,然后用系统分析的思路,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加以分析,制定出针对研究对象的发展策略,依据是著名的竞争战略专家安德鲁斯提出的竞争理论,20世纪80年代初运用于企业管理领域,是企业从内部分析的管理方法。其中,S代表strength(优势或长处),w代表weakness(弱势或缺点),o代表opportunity(外部环境的机会),t代表threat(外部环境的威胁),而S、w是内因,是主观因素,o、t是外因,是客观因素。Swot分析法利用现代管理学的研究方法,近年来被学者广泛应用于跨学科领域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性。“互联网+”背景下少林武术文化产业众筹发展的分析是以Swot分析方法为基础的。

2“互联网+”背景下少林武术文化产业众筹发展的态势分析

2.1Strength:“互联网+”背景下少林武术文化产业众筹发展优势

2.1.1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民族特性“寺以武显,武以寺名”的少林武术依托独特的少林寺文化,以“佛家禅宗”思想为内涵,以技击为主要表现形式,形成具备内外兼修的中华传统体育项目。少林武术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是集儒、释、道三位一体的传统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具有完备的技术体系,形成阴阳平衡的技击方法以及多种多样的功法功理。隋唐时期的少林棍僧救唐王塑造了少林寺的爱国情怀,明朝时期抗倭僧兵的视死如归、伸张正义的精神,以及少林寺“十不传”的戒律门规,是少林寺禅武合一,武中有禅,禅中有武的民族文化体现。2.1.2著名的少林武僧团和优质的少林品牌少林武僧团是传播、发展少林武术文化的载体之一,成员主要是少林寺出家弟子,其主要任务是出访和巡演,目的在于彰显少林武术的观赏性、娱乐性、表演性,达到弘扬并传播少林武术文化和少林禅宗佛法的目的,以深邃、玄奥的超群功夫名扬海内外,传承《少林精神》中的:“南拳北腿少林棍,卫国保寺健自身;崇禅尚武少林人,爱国护教少林魂;不争和合少林心,止恶扬善少林根;以德服人消贪瞋,后发制人少林门。”此外,少林武术文化品牌的建立是促进少林武术推广的有效途径,“少林武术已逐步形成一个以少林武术为核心的产业链群,中国文化世界认可度最高的文化品牌之一。”[3]对于少林武术的中国形象的建构具有战略性意义。2.1.3有力的政策支持和众多的武术馆校政府制度的强力支持是少林武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为少林武术文化产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诸如24部委联合印发的《促进消费带动转型升级的行动方案》通知,明确指出十大消费行动,其中就包括体育健身,“《方案》的第八条体育健身消费突出建设和盘活体育活动资源,丰富多元化的体育活动赛事,将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本有效新引进来,满足当下大众对体育文化的多层次需求,”[4]以少林寺为依托的塔沟教育集团、鹅坡武术专修院、武僧培训基地、少林寺小龙武术学院等教育集团,以传承与弘扬少林武术为主要学习内容,为少林武术的当展拓展了新的路径。

2.2weakness:“互联网+”背景下少林武术文化产业众筹发展劣势

2.2.1匮乏的人力资源与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少林武术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是促进少林武术传承与发展的重要举措,产业结构是其主要表现形式。商业化、市场化的少林武术产业主要集中于教育、旅游领域,不合理的产业结构亟需在“互联网+”新态势下升级,以跟上当代的产业发展步伐。另一方面,“在武术核心产业与武术外延产业之间存在一个桥接,即实现二者完美对接的武术中介产业”[5],诸如武术经纪人、民间的武术家、武术拳师、武术科学研究人员等武术人力资源,由于“互联网+”对传统行业的冲击,新型武术产业结构的替代对武术人才不仅需求量大,而且需要转变思想观念、知识能力与管理模式创新,迎合产业发展需求。2.2.2不完备的法规条例与紊乱的表演市场武术表演是少林武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少林武术在官方和民间传承的重要表现形式。但武术表演存在以下问题:失去武术的本真技击性,盲目追求套路表演的审美性、观赏性,“武术的表演形式和内容太过单一和老套,武术表演由“武”向“舞”的方向发展。”[6]少林武术产业的发展、品牌的创立是少林武术扎根立足于大众的重要举措,当前,在利益的驱动下海内外企业与个人大量抢注以“少林”为内容的商标,其中包括“少林功夫”、“少林武术”、“少林拳”、“少林全套功夫”等,使少林武术文化在输出过程中陷入困境,而保护性法规条例的修订滞后于文化市场的发展,是造成表演市场紊乱无序的原因所在。2.2.3过度的商业化和脆弱的市场化2006年,少林武术入选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行列,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直未能如愿,一个重要原因是其商业化发展过度。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弱化禅武合一的理念,摒弃禅宗思想的“出世与入世”,导致少林武术文化满身的铜臭味。与商业化的过度发展对应的是脆弱的市场化,“武术进入市场经济发展的快速轨道后,免不了带有体育市场化的特性,”[7]市场化是少林武术文化生产、消费的晴雨表,但受市场受价值规律的制约,又具有不稳定性。正确发挥市场资源配置作用不仅对少林武术资源整合具有战略意义,而且能够优化升级少林武术产业结构,促使其实现长久的经济效益,为其打造新生态的生存空间。

2.3opportunity:“互联网+”背景下少林武术文化产业众筹发展的机遇

2.3.1强势的“互联网+”时代背景互联网新媒介的高歌猛进,“对文化交流方式和远程教育形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应运而生出互动式的沟通方式和网络化教育,”互联网具备信息量繁杂、传播速度飞快、覆盖范围广泛、交互功能强势等特点,是信息爆炸时代的产物,是有效传播信息的重要载体,借助互联网的发展在促进武术文化国际化传播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二者的结合,促使武术文化快速传播并取消空间的限制,形成线上和线下双渠道的传播模式,从而推动武术传播的国际化、便捷化、大众化发展。2.3.2“互联网+”新型众筹平台的出现“互联网+”时代,信息化和产业化相结合,催生网络众筹平台的出现,方便微小企业投资建设新型武术项目。众筹平台可以有效节省人力、物力,仅通过简单的p2p网络模式,就能实现投资人和募资人的双方共赢,实现少林武术市场化的快速发展。2.3.3创意产业作用日渐提高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武术产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创意产业是武术文化产业的核心内容,在营销和消费中都扮演着完美的角色,当前我国武术创意产业增长态势迅猛、产品类型多样,地域易于集中,有利于扩大少林武术产业规模,形成强有力的创意产业集群效应,从而实现少林武术文化的跨越式发展。“武术创意产业链条是由武术创意产业的各个增值环节所构成的有机整体。”[9]

2.4threat:“互联网+”背景下少林武术文化产业众筹发展的挑战

2.4.1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传统思想观念对于“互联网+”时代的束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传统与前卫的矛盾,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在大数据的时代下,需要重新树立价值观、道德观;其次,如何突破当下少林武术发展的瓶颈,保持少林武术产业又好又快发展,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重大抉择,“互联网+”态势下武术产业众筹的发展,是催生少林武术产业发展的有效路径;再者,少林武术文化的创新驱动力是其发展的核心,打破原有传统型发展思维模式,走出一条创新之路,是顺应“互联网+”时展的趋势所需。2.4.2西方文化强势的冲击以竞技体育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强势侵蚀着我国文化市场,少林武术文化的发展也饱受冲击。这些外来文化以各种形式攫取中国传统武术文化资源生存的空间,挤压、占领国内武术文化市场,排挤少林等武术文化的发展等。

3推进“互联网+”背景下少林武术文化产业众筹发展的战略

3.1扩大优势和把握机遇

在“互联网+”背景下,面对机遇与挑战,少林武术文化产业发展必须适时扩大优势把握机遇:借鉴市场化的成功操作模式,立足于“互联网+”大数据时代,推动少林武术文化产业的成功升级和转型;完善少林武术文化产业链,增强核心驱动力和创新力,以少林武术品牌战略化为依托,打造少林武术文化精品产业;加强少林武术在学校、社会的传播,以学校教育为主,社会传播为辅,二者相结合,为少林武术文化产业的发展培养后备人才和高素质人才;利用全球化数字媒体的推进,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促进少林武术在海外商标的合理注册与使用;借鉴跆拳道入奥成功经验,为武术进奥运打下基础。

3.2缩小劣势和避开威胁

继续深化少林武术产业的体制改革,坚持少林武术文化的原有生态,秉持“禅武合一,禅武不分,禅中有武,武中有禅”的思想,在武术表演市场中强化武术技击思想和禅武合一思想;发展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合理挖掘少林武术文化资源,避开少林武术文化唯商业化的谬论,实现少林武术文化产业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的双丰收;摒弃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利用“互联网+”众筹的发展模式,建立“阳光”的评价和监督机制,推动少林武术文化产业的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

4结束语

繁荣发展的少林武术文化产业是我国武术产业发展好坏的晴雨表,面对全球化发展趋势与少林武术文化产业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机遇与挑战,运用Swot理论的分析方法,充分利用自身优势,规避自身劣势,消除不利威胁,抓住当前机遇,是推动少林武术文化产业在新时期转型发展的有效路径。

参考文献:

[1]宁家骏.“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实施背景、内涵及主要内容[J].电子政务,2015(06):32.

林业经济形势分析篇9

(一)上林县农业经济简介

上林县农业生产以水稻、甘蔗、桑蚕为主,上林优质米以其独特的口感驰名中外。2009年上林县农业总产值实现181312万元,其中农业(种植业)76463万元,林业5605万元,畜牧业86768万元,渔业11911万元,服务业565万元。2009年该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485元,农民人均消费性支出2453元[3]。

(二)农业总产值及各项指标分析

1、60年来农业总产值独立分析

上林县农业经济在60年的过程中呈逐年稳定上升态势,利用SpSS软件,可以时间参数作为X轴,即自变量,农业总产值作为Y轴,即因变量,数学模型设为:Y=αeβX。经指数模型分析求得α、β的参数估计值,得回归方程Y=1.98*10-60e0.0743X。

2、按分项产业模型整合分析

参照农业总产值的时间序列分析,将各产业分项产值分别代入SpSS软件,以农业各分项产值为因变量Y,年份为自变量X,可得以下回归方程:农业:Y1=1.32×10-53e0.0662X1畜牧业:Y2=2.87×10-97e0.1161X2林业:Y3=1.73×10-58e0.0704X3渔业:Y4=4.36×10-114e0.1347X4服务业:Y5=1.85×10-72e0.0854X5

3、按照更合理的推算方式,农业总产值应当等于各分项产值的总和,即Y=Sum(Y1,Y2,Y3,Y4,Y5)。在1990年之后,以上五项产业基本开始纳入全县总量计算,因此对1990年之后的农业总产值作出二次模拟回归,得Y6=2.47×10-77e0.0939X。经实际数据对比,这条方程曲线更加接近农业总产值发展趋势的实际情况,所以以此作为中长期预测曲线模型。

(三)农民收入与支出情况的变化

1、农民纯收入与农业总产值的联系

上林县自1970年以来农民纯收入随农业总产值增长而逐年提高,使用SpSS软件,以农民人均纯收入作为因变量Y,将农业总产值作为自变量X,建立回归方程Y=kX+b,通过分析得出k、b的参数估计值,代入得一元方程Y7=0.0179X—6.5955。

2、农民纯收入与消费性支出的联系

通过SpSS软件,以人均消费支出为因变量Y,农民纯收入为自变量X,同样进行一次线性回归,建立模型为Y=k’X+b’。分析得出k’、b’的参数估计值,代入得一元方程如下:Y8=0.4279X+981.96。

二、上林县农业经济发展趋势

(一)预计农业总产值与农民纯收入走向

根据回归模型(1)~(6)对上林县未来农业发展走向做出预计,可将时间自变量代入回归方程,来求得中长期对农业总产值的预测值。例如回归模型(7)中,农业总产值对应时间参数的回归方程为Y=2.47×10-77e0.0939X,将曲线向X轴正向推进若干个单位,便可以从计算或图形中得到未来若干年上林县农业总产值的预测数据。

(二)未来农业经济的结构调整

1、受到国家调高农产品价格政策以及国际农产品价格传导的影响,未来几年我国农产品价格总体水平上涨的可能性相对较大。因此上林县农业经济仍然要保持把粮食生产放在首位,确保粮食总产量增长。

2、加快发展优势特色农业,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继续巩固发展糖蔗、桑蚕等优势产业[8],大力发展生猪、肉牛等特色养殖,推动水产畜牧业健康快速发展。积极发展油茶种植,推进林下经济种植,促进林业健康发展。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推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发展。

(三)全县农村经济形势展望

按照“中央1号”等有关文件精神,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政府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推动全县“三农”工作迈上新台阶。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活动,继续掀起水利建设新高潮,抓好节水改造配套工程建设,同时扎实推进农田水利、人饮、沼气等设施建设。继续推进新农村和生态家园建设,大力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全面完成第三批整村推进扶贫开发。

2、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加大惠农支农政策力度,保护好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科技推广应用水平。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稳定主要农产品价格,避免农产品市场价格的剧烈波动。加强农村劳务培训,支持返乡农民工创业,实现农民收入的较快增长。

林业经济形势分析篇10

1研究方法

1.1指标选择目前环境形势并没有统一和权威的定义,一般常用于指环境污染排放形势、环境质量形势等,本研究的流域经济环境综合形势指经济与环境相互作用下的水环境污染排放和环境质量综合形势,其指标体系主要从社会经济—污染物排放总量—水环境质量角度构建。初始选择社会经济方面常用指标,包括GDp、工业总产值、重污染行业(造纸与纸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纺织业、农副食品加工业)总产值、人口、国土面积几个指标;根据目前我国环保工作总量控制指标,污染物排放总量方面选择CoD、氨氮排放量,及工业、生活、重污染行业CoD、氨氮排放量;环境质量方面,根据我国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办法,选取Ⅰ~Ⅲ类水质比例、劣Ⅴ类水质比例2个水环境质量指标。为确定评价指标,召开专家咨询会,专家认为本研究的流域经济环境综合形势要综合反映流域的污染排放与环境质量2个方面,又要与社会经济指标紧密结合,用无量纲的综合形势指数表示。经济粗放发展导致的污染排放增大,污染排放不均衡,水环境质量变差等都会导致综合形势指数变大,环境形势变差。因此通过建立经济社会—污染排放、经济社会—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反映流域经济环境形势。基于专家意见,结合指标间的相关系数,构建指标体系如下。流域经济环境综合指标体系从经济与污染排放形势、经济与环境质量形势2个方面构建。其中经济与污染排放形势通过2个子指标表示:污染排放空间差异形势(又称GDp与污染物排放量的地区环境基尼系数)和污染排放行业差异形势(即造纸与纸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纺织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几个水重污染行业总产值与其污染物排放量的基尼系数)。经济与环境质量形势也包含2个子指标:污染排放强度(通过单位GDp污染物排放强度和单位国土面积污染物排放强度表示)和水环境质量形势(国控断面好于Ⅲ类水质断面比例)。流域综合指数基于控制区数据计算;为便于分析流域形势变化的原因,构建流域内控制区经济环境诊断形势指标体系并计算相关指数。3大控制区的经济环境形势从经济与污染排放诊断形势、经济与环境质量形势2个方面构建。其中经济与污染排放诊断形势通过污染排放诊断系数(通过GDp和污染物排放量计算)和污染排放行业诊断系数(通过重污染行业总产值及其污染物排放计算)。经济环境质量形势的含义与流域相同见图1。

1.2评估方法经济环境形势综合指数表征流域水环境质量、总量控制管理在宏观社会经济背景下的变化形势,通过经济与污染排放形势指数、经济与环境质量形势指数表示,分别表示经济与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关系和经济发展与污染排放导致的环境质量变化。方法为2个指数加权求和。式(1)中,Q为流域经济环境形势综合指数,Q1为经济与污染排放形势指数/诊断指数,Q2为经济与环境质量形势指数,w1、w2分别为其权重。本研究取w1=w2=0.5。流域的经济与污染排放形势指数为经济发展导致的污染排放空间差异和行业差异的表征,通过2个指标表示:污染排放空间差异形势、污染排放行业差异形势。基尼系数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将该系数用于环境经济领域,假设一个地区内的几个评价单元基于一定比例的经济增长,对应于排放相同比例的污染物,则污染物排放分配为绝对平均,基尼系数为0;污染排放越不公平,基尼系数越大。式(3)中,Xi为某控制区i的GDp(当计算行业基尼系数时,Xi为重污染行业的工业总产值)占整个流域的GDp累计百分比;Yi为污染物排放量(当计算行业基尼系数时,Yi为重污染行业的CoD和氨氮排放量)的累计百分比;当i=1时,(Xi-1,Yi-1)视为(0,0)。如果某一年份环境基尼系数过高,则表明存在一个或多个控制区污染物排放与经济发展相对于其他控制区不均衡(当为行业基尼系数时,表明4个重污染行业中存在某个行业污染排放不均衡,发展粗放),其污染物排放量过多,但是其经济则没有相应的发展。对于这种粗放式发展,需要采取一定措施提高经济环境发展效率。流域的经济与环境质量形势为经济社会发展与污染排放导致的流域污染强度或者环境质量差异,通过污染排放强度和水环境质量形势2个指标表示。前者为单位GDp污染物排放强度与单位国土面积污染物排放强度的加权平均值,后者根据好于Ⅲ类水质断面比例计算得到。控制区的经济与污染排放诊断形势指数为污染排放空间诊断指数和行业诊断指数的平均值。前者通过水污染物排放量与GDp的地区弹性系数表示,后者通过重污染行业水污染物排放量与其工业总产值的行业弹性系数表示。式(6)中,xi表示某控制区i的GDp(当计算行业弹性系数时,为重污染行业工业总产值),yj表示其水污染物排放量(重污染行业水污染物排放量)。j表示不同控制区。通过对比该系数,可以分析该控制区污染物排放量与GDp发展的公平性。若ZQi<1,则表明污染排放比重小于GDp比重,该控制区相对其他控制区污染排放控制较好;若ZQi=1,则表明污染排放比重与GDp比重相等;若ZQi>1,则表明污染物排放的贡献率大于GDp比重,该控制区污染排放控制较差,环境形势不好。控制区其他指数与流域的计算方法相同。

2松花江流域经济环境形势

2.1流域概况松花江流域位于中国东北地区北部,东西长920km,南北宽1070km,介于北纬41°42′~51°38′、东经119°52′~132°31′之间。流域跨越内蒙古、黑龙江、吉林和辽宁(辽宁省面积非常小,本研究忽略)四省区,流域面积55.68万km2见图2。松花江有两源,西源嫩江发源于大兴安岭伊勒呼里山,南源第二松花江(简称二松)发源于长白山天池。两江在三岔河汇合后称松花江(简称松干)。松花江流域中部是松嫩平原,海拔50~200m,是流域内的主要农业区,也是工农各业最发达地区。松花江与黑龙江、乌苏里江下游的广大平原组成有名的三江平原。松花江流域地处北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气候特点非常明显,冬季寒冷漫长,夏季炎热多雨,春季干燥多风,秋季很短,年内温差较大,多年平均气温在5~-3℃之间,年内7月温度最高,1月温度最低。松花江流域共包括26个地(市、州、盟)的105个县(市、区、旗)。整个流域经济增长速度较快,2007年全流域GDp约为12109亿元,2012年为26817亿元。松花江流域重污染行业在“十一五”期间增长较为缓慢,2007年中2007年总产值为1193亿元,2012年为3383亿元。松花江流域城镇人口呈减少趋势,2011年为3594万人,2012年约为3200万人。

2.2流域水污染排放与水环境质量2007-2012年松花江流域CoD排放量总体先下降后上升,2007年为70.1万t,2010年下降到61.2万t,2012年增加到73.7万t(为保持数据的一致,2011、2012年数据没有加农业源)。3个控制区中,黑龙江控制区排放量最大,且变化规律与流域一致。松花江流域氨氮排放总量也是先减少而后增多。2007年排放6.8万t,2010年降为5.9万t,2012年为9.7万t。黑龙江控制区氨氮排放量最大且在2011、2012年增长最快。“十一五”及“十二五”前2年,松花江流域经过水污染防治,水质得到明显改善,国控断面好于Ⅲ类水质的比例明显增多。2007年为23.8%,2008年上升到33.3%,2009年、2010年、2011年都为40.5%,2012年为59.1%。

2.3经济环境形势指数计算

2.3.1流域经济环境形势通过流域污染排放差异形势和环境质量差异形势,计算松花江流域经济环境综合形势,结果如图3(a)所示。流域经济环境综合形势基本好转,指数总体越来越小,2007年为0.64,2012年下降到0.43。但是2011年例外,受污染排放行业差异指数变大影响,该年流域经济环境形势指数变大,形势变差。从表1可以看出,松花江流域经济环境综合形势好转,主要是因为经济与污染排放形势和经济与环境质量形势都好转,特别是后者下降趋势明显。经济与污染排放形势指数总体减小,但是在后2年有增大趋势,主要是行业环境基尼系数增大导致,各控制区之间行业发展的不均衡性应该引起重视。通过比较4个行业的GDp和污染物排放量发现,2007年松花江流域主要是造纸行业CoD排放量过大,其在4个行业的比例占83.8%,但是其总产值较小,只有10.9%,污染物排放与产值严重不平衡。其他年份情况有改善,但是造纸行业污染物排放比例还是较高,应该对该行业进行淘汰或者提高污染治理技术。另外,污染排放强度特别是单位国土面积排放强度的增大也是流域环境形势改善缓慢的原因之一,应该加强污染排放控制,提高环境质量。

2.3.2控制区经济环境诊断形势3个控制区的经济环境综合诊断形势都有变化。其中,吉林控制区改善最为明显,指数由2007年的0.66减小到2012年的0.38;黑龙江控制区稍有改善,2007年为0.61,2012年下降到0.57;内蒙古控制区形势改善不明显,2007年为0.63,2010年下降到0.53,但是2011、2012年上升,分别为0.66、0.64。如图3(b)所示。可见,内蒙古控制区和黑龙江控制区需要加大水污染排放控制力度,平衡其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比表2中3个控制区污染排放空间诊断指数,吉林控制区的污染排放控制形势最好,其污染物排放在流域的比例相对GDp的比例要小,而且逐步降低;最差的是内蒙古控制区,其污染排放比例超过GDp比例,但是该值一直下降;黑龙江控制区居于中间,但是其指数一直增大,应该引起重视。从行业诊断指数看,吉林控制区重污染行业污染控制较好,黑龙江和内蒙古控制区的重污染行业污染排放比例不断升高,应该引起重视。3个控制区排放强度指数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特别是内蒙古控制区下降速度最快,其次是吉林控制区,黑龙江控制区下降速度最慢。各控制区的水质都有显著改善,特别是黑龙江控制区好于Ⅲ类的比例由2007年的5%提高到2012年的58%,水质改善明显;吉林控制区水质改善也很明显,内蒙古控制区水质改善效果最不明显。

3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在构建流域及其控制区经济环境形势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研究形势计算方法,然后以松花江及其3个控制区为例进行案例计算。结果表明松花江流域经济环境综合形势指数在2007-2012年大体呈减小趋势,环境形势变好。其中经济与污染排放形势和经济与环境质量形势都不断改善。通过对比各子指标发现,流域污染排放行业差异形势有恶化趋势,且水环境质量形势较差,改善程度不大,是造成流域水环境综合形势一般而且改善速度慢的主要原因。松花江流域各控制区经济环境综合诊断形势差异较大,吉林控制区诊断指数下降较大,形势好转速度最快;黑龙江控制区综合诊断指数由有小幅下降,形势好转速度较慢;内蒙古控制区诊断指数变化不大。到2012年,3个控制区诊断形势由好到差分别为:吉林、黑龙江、内蒙古。从内蒙古控制区各子指标看,其污染排放空间诊断形势一直较差;且其行业诊断指数有较大增长,形势变差;水环境质量提高最慢。以上因素导致其综合诊断形势变化不大,甚至略有变差。吉林控制区水环境质量形势改善最为明显,使其综合诊断形势改善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