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经济形势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3:33:45

国内经济形势分析篇1

一、2015年3月份国内工业运行情况

(一)工业经济增速再创新低

(二)采矿业等多数行业明显下行,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铁路、船舶、航天航空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等少数行业略有好转

(三)各个地区普遍减速,中西部下行压力更为突出,东北地区持续负增长

(四)工业企业盈利能力继续恶化

二、国外工业经济形势

全球工业生产普遍放缓。发达经济体中,美国、日本制造业pmi持续回落,工业生产低迷;欧元区表现相对积极,制造业pmi与工业生产等多项指标继续改善。相比之下,受制于结构性问题发酵,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集体放缓。经济偏弱对国内经济形成一定拖累。近期,随着美联储加息预期不断升温,新兴市场资本流出步伐有所加快,未来经济稳定增长的风险进一步加大。

(一)美国制造业pmi继续回落

(三)日本工业生产回落

(四)巴西工业生产继续回落

(五)南非工业生产持续回落

(六)印度工业生产持续回落,制造业pmi回升

(七)俄罗斯工业生产回落

三、当前我国工业经济景气判断和趋势分析

课题组采用iie工业经济运行监测信号图和iie景气指数判断工业经济的景气程度。iie工业经济运行监测信号图主要用于对工业经济运行进行监测预警;iie景气指数主要用于预测分析工业经济月度同比增速变化和工业经济形势的变化。

(一)2015年3月份工业经济景气度依然较低

从iie工业经济运行监测信号图来看,2015年3月份工业经济景气度依然处于过冷区间。虽然工业增加值增速显著下滑,但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升至荣枯线之上。一般贸易进出口额依旧偏冷;发电量、m1-m0和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依旧疲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稳中趋弱;而代表生产活跃度的工业品出产价格指标均依旧处在偏冷区间,但降幅较上月略有收窄。

(二)2015年4月份工业经济增速可能趋稳

当前工业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但一些积极因素也正在积累。随着政府稳增长力度不断增强,工业增加值增速持续下滑的趋势有望得到缓解,短期内可能缓慢企稳。

国内经济形势分析篇2

文章来源

一、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问题严重

一直以来,我国经济金融的发展都深受城乡金融发展失衡的影响,近年来,虽说有些缓解,但是仍未根本改善。这一现象主要表现在中、东部地区。在这些地区,小企业融资需求旺盛,其特点是“短、小、频、急”,但是,目前,国有银行的县级区域网点和人员都在精简,很多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业务也大多是集中在城市,因此,受限于体制因素,小企业的根本很难得到满足;而对它们来说,仅凭自身力量寻求公开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也是不现实的。为了缓解这一矛盾,我国正在积极实行新型农村金融,金融机构也在逐渐兴起中,但是同问题严重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相比,其作用微乎其微。

二、我国金融经济发展的若干策略

1.促进转变生产力。为根本改善现有居民,促进金融经济的发展,笔者认为,金融业有必要积极调动要最优秀生产力的因素,并持续优化金融结构和资源配置。不妨在现有基础上更加重视综合素质高的金融人才的引进;继续放开信贷政策,加大对创新企业以及创新人才的扶持和鼓励;持续促进金融及其相关产业升级再造,积极拓展能源、环境战略,促进国内经济的有序发展。在此基础上,加强金融产业政策支持、引导,使各地区的特有优势发挥得更加充分,将知识技术充分融入其中,从而实现投资结构改善的根本目的。2.建立并完善金融宏观审慎体系。首先,在金融领域中,央行的职责有很多,其中最核心的部分一是维护宏观经济的协调发展,二是保持金融稳定。为促进经济金融形势的有序发展,应对央行的这一职能加以重申和强化,并特别强调其宏观审慎作用。在加强宏观审慎方面,欧盟就比较创新地成立了宏观审慎管理委员会,其成员一是金融监管机构;二是财政部。我们也不妨对此进行效仿。可由央行扮演核心角色,下辖政、保、银等监管机构,共同推进宏观审慎体系的进程。其次,在充分选用审慎工具进行逆周期调控的同时,一是加强会计标准集中清算,二是加强会计衍生品交易集中清算。最好,该体系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强化监管核心金融机构,从而达到以点带面,逐步加强金融监管的目的。3.逐步转变宏观金融管理模式。首先,平衡需求和供给二者之间的管理关系。未来,我国金融投入的核心将是生产力以及生活水平的持续提升。而解决我国经济金融的瓶颈问题,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而转变宏观金融管理模式。因此,有必要持续加强供给管理,以供给管理带动信贷结构的优化,以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实现经济发展的宏愿。其次,提升金融资源利用率。实际上,我国货币信贷正逐渐实现宏观调控,然而,经济金融环境相对复杂,世界经济尚未完全复苏。在此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的问题也颇多。2013年1月,商业银行信贷额为1.04万亿元;次月即下降5100万亿元,可见信贷明显紧缩。但随之而来的通货膨胀问题仍不容忽视。未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调整步伐势在必行,其核心应是稳定价格总水平,信贷资金应更多地投向“三农”、中小企业等实体经济中。4.缓解城乡二元金融,弱化城乡差距。首先,针对城乡二元金融结构进行优化,使其制度环境更适合经济金融的和谐发展。我国城乡金融结构发展的最终目标应是一元化,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通过转变战略先缓解二元金融结构,力求缩短城乡偏斜转为城乡统筹发展的进程,争取早日抹去城乡界限。为此,应给予科学发展观,着眼于长期战略并立足于客观实际,增强认识,制定不违背我国基本国情的可行性策略,脚踏实地地像城乡金融一元化迈进。切忌盲目照搬照抄,切忌盲目追求速度而忽视当前的发展实际。正确的做法应是按部就班地规划和计划,认真细致地推进。其次,缓解城乡金融二元结构,首要及核心的任务是夯实经济基础。任何时候,金融的生成及其发展都离不开经济基石,作为城市经济的有效补充,农村经济的积极作用不可谓不重要。而农村金融的发展必须依靠坚实的农村经济的发展,根本丰富农村金融资源必须首先完善农村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农村金融机构的合理化发展必须首先壮大农村经济。只有农村经济和农村金融获得了发展的有利条件,才能根本缓解并最终解决城乡金融发展差距,以达成经济金融发展的终极目标。

三、结语

国内经济形势分析篇3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形势观立场方法

马克思主义形势观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经典作家及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提出的关于形势的基本观点和看法。深入探究马克思主义的形势观,既是提高党员干部政治素质的客观要求,又是“教育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①,坚定正确理性信念的必然要求。

一、正确把握形势的重大意义

形菔强凸凼挛锓⒄沟幕本状况和一般态势,指客观事物在其周围的环境中所处的基本情形或在一定时间内各种情形相对稳定的、综合的态势。

认清客观形势是做好任何事情的先决条件。在革命战争年代就明确指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依据”②,强调“当革命的形势已经改变的时候,革命的策略,革命的领导方式,也必须跟着改变”③。邓小平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提出:“我们现在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在总结了成功时期的经验,失败时期的经验和遭受挫折时期的经验后制定的。”④没有对客观形势的全面、准确的分析,没有对历史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就不可能制定出正确适时的政策。同时应看到,政策和策略作为理论指导实践的中介,对革命和建设实践及形势的发展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合理、科学的政策和策略会促进客观形势向好的方向发展,错误的政策和策略会加速客观形势向不利的方向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分析形势的基本立场

(一)工人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所持阶级立场不同,会直接导致对形势分析的不同,进而会导致政策策略、措施行动的差异。从阶级视域看,马克思主义就是关于无产阶级如何求得自身解放的学说,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主要力量。因此,马克思主义形势观始终站在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立场上分析和判断形势,制定政策策略。

(二)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立场。生产力作为推动人类社会历史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根本动力,马恩列斯及中国共产党人,都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基本价值取向,作为分析形势和制定政策时一个不可忽略的立场和出发点。

在中共七大上指出,政策作用的好坏主要看它对中国人民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邓小平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进一步强调:“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⑤1992年,邓小平在视察南方时,提出衡量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判断标准的“三个有利于”,首要的一条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中共十六大规定,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三、马克思主义对重大形势的基本判断

(一)社会发展规律。社会历史规律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趋向,是“天下大势”。马克思主义形势观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主要包含两个层面。首先,人是社会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但社会的发展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其次,马克思是一个辩证的社会进步论者,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人类社会的发展必将经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整体呈现上升的趋势。

(二)时展主题。时代主题是指人类社会某一发展阶段中带有全球性、战略性和关乎全局的核心问题,是国际社会在一定时期,特别是较长时段里所面临的主要任务和重大课题。二十世纪后期至今,世界形势发生重大变化,面对国际形势的新变化,邓小平提出和平与发展两大时代主题,在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进一步强调并指出该主题所包含的四个基本点:第一,世界大战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可以避免,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是可能的。第二,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全球性战略问题。第三,和平与发展相辅相成。和平是发展的条件,发展是促进和平的重要基础。第四,国与国之间的利益是发展的关键,没有利益就没有合作。

(三)世界发展格局。所谓格局,是指事物内在的结构、规模或样式。经济格局即全球范围内各个国家和地区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以及由此形成的既相对稳定又充满矛盾的统一的经济体系。当今世界各国经济上相互联系、依赖和斗争进一步加强,随着经济体制障碍的不断清除,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跨国公司的不断推进,当今社会已呈现出经济全球化的格局。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对世界经济形势进行分析时指出,“经济全球化趋势既给各国带来发展机遇,有带来严峻挑战”,生产国际化、贸易自由化、金融全球化等的不断发展,使世界各国成为经济增长的共同体,彼此联系,利益相关。政治格局即由各种政治力量对比而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态势和状况。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随着国际力量的分化与改组,世界政治格局由原来的两极格局变为现在的政治多极化格局。多种政治力量在国际事务中保持独立、平等的地位,不存在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四)中国经济态势。当下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精细、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变化,共同塑造了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新常态”,顾名思义,即与以往不同,但是相对稳定并会持续较长一段时间的状态。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由原来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经济增长动力更加依赖科技,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转向集约,经济结构深度调整为存量与做优增量并存。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⑥新形势下,中国面临新挑战和新风险的几率大大提升,在此形势下,认识、适应并引领新常态,将会成为我国坚持并将长期坚持的发展战略,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形势。

四、马克思主义分析形势的基本方法

(一)阶级分析法。阶级分析法是矛盾分析法在社会领域的具体化。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阶级不仅是一个历史范畴,还是一个经济范畴。因此,阶级分析法也是经济分析法在形势分析上的应用。无论是全面、客观地认识和判断形势,还是检验政策的合理性和科学性,都必须站在一定的阶级立场上,因为任何政策在本质上都是统治阶级利益的体现。因此,应将阶级分析法与其他各种方法结合起来,并始终贯穿于分析形势和制定政策的过程中,从根本上保证形势分析立场的坚定性和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和政治性的统一。我国是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主义国家,历届领导人制定政策和策略时,均坚持从无产阶级人民大众的利益出发,制定有利于人民,有利于工人阶级的政策。

(二)历史分析法。历史分析法是分析形势及制定政策的重要方法,主要包括两个层面。首先,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任何科学政策均是根据当时当地的情况而制定的,因此,研究一个历史时期的政策应站在当时的立场,立足当时的形势,反对刻舟求剑的做法。其次,历史是不断发展的,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从中发现一般规律并应用于现代形势制定策略,达到历史与逻辑的统一,这是历史分析法的最主要应用。恩格斯指出:“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这种反映是经过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现实的历史过程本身的规律修正的,这时,每一个要素可以在它完全成熟而具有典型性的发展点上加以考察。”⑦因此,在分析和研究国家某种现象时,可从基本的历史联系出发,考察每个问题在历史上是如何产生、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发展的结果是怎样的等,并根据该历史现象,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分析各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以期找出规律性的观点运用于形势的分析和政策的制定。

(三)调查研究法。调查研究是分析形势所应用的最基本的方法。早年就提出“要了解情况,唯一的方法是向社会作调查”和“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科学论断。调查研究是正确分析和了解形势的前提,只有经过长期全面的调查,获得丰富的、系统的、完备的真实材料,才能完整准确地掌握形势的全貌,才能正确分析社会现象,揭示形势发展的本质和规律,才能制定适时的、科学的政策和策略,才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正如所说:“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它的先头。”⑧“离开实际调查就要产生维新的阶级和维新的工作,那么,他的结果,不是机会主义,就是盲动主义。”还尖锐地说:“你不相信这个结论吗?事实要强迫你信。你试试离开实际调查去估量政治形势,去指导斗争工作,是不是空洞的唯心呢?这种空洞的维新的政治估量和工作指导,是不是要产生机会主义错误,或者盲动主义错误呢?一定会弄出错误。”⑨在1993年与全国各级党委政策研究室主任座谈时强调解决问题要依靠正确的决策,而正确的决策源于对客观形势的调查研究。

(四)比较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是将客观事物之间的异同进行比较,以达到认识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评价的逻辑方法,没有比较就难以对形势做出全面的分析和判断。比较分析法主要包括纵向比较(选择不同时间的同一社会现象进行对比)和横向比较(将同一时间段的不同地域、不同国度等要素进行比较)。将中国社会主义革命与俄国十月革命进行比较分析,确立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邓小平通过对中西方经济运行方式进行了深刻的比较研究,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模式。

(五)系统分析法。系统分析方法是指要把解决的问题作为一个系统,对系统要素进行综合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案的咨询方法。系统分析法是科学分析形势最基本的方法,因为形势往往是涉及多元因素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通过系统目标分析、系统要素分析、系统环境分析、系统资源分析和系统管理分析,准确了解系统中存在的问题,深刻揭示问题的起因,有效提出解决方案满足形势发展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形势观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实践相结合所形成的科学理论,是人们正确分析形势,进行科学决策活动所应坚持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总和。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形势观,并将研究成果通过“形势与政策”课程进行广泛传播,有利于当代青年明确形势与政策的关系,清晰分析形势的基本立场,运用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形势,树立正确的形势观,对我国意识形态教育的推进、国际关系的优化和发展、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具有极大的理论指导意义。

注释:

①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6-12-12.

②.新民主主义时期对国情的科学分析[J].求实,2014(5).

③⑧⑨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2,110,112.

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34.

⑤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14.

⑥学习河南考察讲话[n].河南日报,2014-05-28.

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

参考文献:

[1]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6-12-12.

[2]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国内经济形势分析篇4

对部级交通运输经济运行分析工作开展情况的认识从工作沿革看,分析工作不断适应新形势、新变化交通运输部经济运行分析工作正式始于1998年。当年,部印发了《关于建立交通经济运行分析报告制度的通知》(交计发[1998]365号),重点是对公路建设投资完成、资金到位、贷款落实等方面开展季度分析,及时反映应对亚洲金融风暴、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确保经济增长各项政策的实施效果。随着我国经济和交通事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各级政府及部门越来越关注经济分析工作,对分析报告的广度、深度和时效性的要求越来越高。部先后于2004和2007年两次对这项工作制度进行了调整,扩充了分析内容,由以往侧重投资建设分析转向运输生产、投资、重大政策实施效果等综合分析,并提出更为明确的实施要求。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自2008年第四季度起,国务院每季度定期召开常务会议对经济形势进行全面分析。国家发展改革委目前每月召集有关部委、行业协会和大型重点企业集团,召开经济运行态势分析座谈会,同时还建立了经济监测预警部际联系会议制度,成员单位根据任务分工提供相关监测、预警指标的运行数据。交通运输部新“三定”规定实施后,部内业务司局的职责发生了调整,民航、邮政局划归我部管理。基于以上背景,部对原有经济运行分析工作制度进行了重新梳理,2010年初印发了《关于印发交通运输经济运行分析工作制度的通知》(交规划发[2010]100号),确定了新形势下开展部级经济运行分析工作的制度安排、框架内容和任务分工,这项制度成为目前开展经济运行分析工作最为重要的依据。从组织实施层面看,分析工作不断走向制度化、规范化一是确立了“统一归口、分工协作”的工作管理制度。部综合规划司牵头,负责分析工作的组织、协调、资料汇总分析和报告编制工作。部政法司等九个司局作为成员单位,根据任务分工按季度提供分析材料,共同做好分析工作。部交科院、规划院、水运院等研究机构作为咨询单位,指派专人成立分析工作组,按月开展各项技术支持工作,包括跟踪分析运行情况与趋势预测,搜集整理有关材料,筹备组织各类会商会议,起草修改分析报告,分析成果的提交与等。二是分析工作以季度为重点。根据国务院要求,重点对每个季度行业运行情况进行全面分析研判,季度分析报告提交部务会讨论,审定后上报国务院,同时按照当前国务院宏观经济监测预警机制以及国家发展改革委的要求,开展月度分析工作。三是建立了会商机制。部综合规划司组织有关单位对行业运行情况进行集中会商。会商会议一般为每季度最后一个月的下旬,会议分两个层面,分别为部成员单位和咨询单位会商会、典型省份和运输企业代表会商会,与会单位、人员根据任务分工或研讨提纲准备相关书面材料参加会商会议。四是按时做好分析报告的提交与。季度分析成果包括提交部务会议分析报告、报国务院报告、提供部新闻办外网稿;月度分析成果有提交国家发展改革委的分析报告、提供部领导及部内司局的分析报告、参加发改委月度分析座谈会汇报材料、提供部新闻办外网稿。五是有稳定的经费保障。部将经济运行分析以滚动项目形式列入前期工作费项目,按照承担工作量分别拨付技术咨询单位。从技术环节看,分析工作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一是形成了基本的分析框架。分析报告一般由四部分组成,包括交通运输经济运行态势与特点、经济运行中的主要问题、发展趋势预测和下阶段工作及措施建议。二是分析内容覆盖行业管理与决策的主要方面。分析领域包括公路、水路、民航、邮政四个子行业。态势特点部分,主要内容涉及运输服务(公路、水运、民航、邮政客货运输,主要通道及干线航道运输,港口生产及煤油矿箱等大宗货物运输,干线路网运行,航运、道路运输市场等)、交通建设与投资(行业投资额、资金到位、重点项目建设进展、税费征收及预算执行)、安全生产(水上、建设工程领域、道路运输安全)、行业重大改革推进及重大政策实施情况(如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加快内河水运发展、行业节能减排、收费路专项清理、推进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等)。在存在问题部分,针对行业运行中已显现的问题或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进行研判,分析其产生原因及趋势。趋势预测是根据当期经济发展形势,使用短期预测模型预测主要指标,对未来报告期的行业发展态势进行定量和定性判断。工作措施建议分为针对行业内部需要研究并落实的有关工作,主要涉及基础设施建设的保障措施,运输市场的规范、引导政策,行业安全发展相关政策,重大问题的协调及宣传政策等;向国务院或国家宏观管理决策部门请示或反映需要支持的政策措施建议。三是综合分析与专题分析并举。按照国家经济监测预警工作及部党组要求,在开展好季度、月度综合性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抢险保通、恢复重建、国家重大活动中的交通运输保障等工作开展了专题分析研究,为增强交通运输管理与决策工作的主动性、预见性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下一步深化部级交通运输经济运行分析工作的思考在肯定近年来部级经济运行分析工作取得新成果的同时,也要看到分析工作还存在需要改进的方面,比如道路运输分析薄弱、短期政策建议的针对性和实施性有欠缺、在反映行业运行与宏观经济关联程度上做得不够等。对于下一步深化行业经济运行分析工作,有以下几点思考。进一步加强对宏观经济和相关行业的深度理解密切跟踪各类经济数据,包括主要权威机构对国内外经济走势的判断、内外贸易、投资、消费、工业生产、价格、信贷等宏观经济信息,与交通运输相关的上下游行业(如煤、电、油、气、运、汽车等)产、销、价格、库存等动态情况,提高获取各类信息的时效性和丰富程度。在季度经济运行会商时,邀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信息中心等权威机构专家作为特邀专家,介绍宏观经济形势,对经济数据进行深入解读,以“跳出交通看交通”的视角把脉行业经济运行。#p#分页标题#e#加强对行业运行的深度把握用好经济运行会商机制,多邀请掌握生产调度、财务运营的运输企业(特别是道路运输企业)高管人员参会当好参谋,同时对部内各成员司局有重点、有针对性地提出当期分析重点关注的内容,进一步增强对行业运行新情况、活情况的反映。围绕当年交通运输重点工作任务和行业运行中苗头性、趋势性问题开展专题调研,提出操作性、针对性强的短期政策建议。加强对统计数据的进一步挖掘分析,在月、季度分析中逐步增加并完善交通运输能耗统计监测数据、扩充后的重点联系企业数据、高速公路重要通道数据等分析内容,以结构性、效率指标分析为主,总量指标变化特征分析为辅。加强对行业与宏观经济关系的深入分析开展行业景气指数编制研究,监测评价行业经济情况,为各级政府部门进行宏观调控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为行业健康稳定发展提供有效的信息引导。开展运输服务指数研究编制研究,综合反映运输发展趋势以及与宏观经济的联系,并可作为预测经济发展情况的先行指标。完善短期预测模型,进一步筛选用于短期预测的主要指标并给出可靠性评价,综合运用时差相关分析等方法评价各类指标与行业指标的先行、同步和滞后关系,在此基础上完善现有预测模型,优化先行指标、调整季节系数、增加分行业投资、港口分货类吞吐量等预测内容。加强部省间分析工作的交流互动逐步完善各省季度经济运行分析报告上报制度,明确分析内容、报送时间等有关要求并纳入统计评比。加强行业管理部门、协会、科研单位之间的业务交流,定期举办分析工作交流会,包括邀请权威机构专家解读当前宏观经济形势、讲授经济运行分析方法,分析工作基础好的省份进行工作经验介绍,分专题研判当前行业经济运行情况等会议内容。结合部年度统计业务培训,开展面向基层分析人员的经济运行分析培训。

国内经济形势分析篇5

[关键词]产业结构;经济增长;三次产业

[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

江苏沿海地区,包括连云港、南通和盐城三市,区位优势独特,资源丰富,战略地位重要。目前,就产业基础来说,该区劳动力资源丰富,基础设施体系已初步形成;工业初具规模,机械、纺织、汽车、化工等已成为主导产业;农业比较发达,是江苏省的重要水产品和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筑业较为发达;旅游业特色鲜明;同时,海洋产业在部分领域具备明显的比较优势。但仍存在发展定位不够明确,布局缺乏统一规划,港口和城镇的产业发展缺乏互动,而且产业规模偏小,层次偏低,关联度不大等问题。本文就江苏沿海地区产业结构进行详细研究。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

(一)国外有关产业研究状况

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江苏沿海地区产业结构研究

陈燕

(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安徽蚌埠233030)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的综合实力不断提高,产业结构也日趋合理,但江苏沿海地区的经济仍较为落后。产业结构依然存在着层次偏低,产业同构现象严重,主导产业带动作用不明显等问题。优化产业结构是江苏沿海地区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根据国内外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理论,阐述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指出江苏沿海地区依然是省域经济的“洼地”和全国沿海经济带的“短板”,就江苏沿海地区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和制约因素进行分析,提出高起点制定产业规划,创新江苏沿海产业带发展模式,减少同质竞争,错位发展优势产业,优化工业结构与布局,培植与发展主导产业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产业结构;经济增长;三次产业

[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

江苏沿海地区,包括连云港、南通和盐城三市,区位优势独特,资源丰富,战略地位重要。目前,就产业基础来说,该区劳动力资源丰富,基础设施体系已初步形成;工业初具规模,机械、纺织、汽车、化工等已成为主导产业;农业比较发达,是江苏省的重要水产品和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筑业较为发达;旅游业特色鲜明;同时,海洋产业在部分领域具备明显的比较优势。但仍存在发展定位不够明确,布局缺乏统一规划,港口和城镇的产业发展缺乏互动,而且产业规模偏小,层次偏低,关联度不大等问题。本文就江苏沿海地区产业结构进行详细研究。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

(一)国外有关产业研究状况

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利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研究了美国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均衡问题,他的著作《美国经济结构》《投入产出经济学》是该领域的经典。而投入产出法是当前世界各国进行产业结构分析使用最为普遍的分析方法。

西蒙・库兹涅兹深入地研究了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他在现代经济增长的分析框架内,对经济变化的一般趋势进行研究,得出“世界性进程”的现代经济增长六大特征。

新产业区理论通过企业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企业集群的形成动因。该理论认为,决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状况的最主要因素,不是物质资本的数量与质量,而是与人力资本潜力相联系的经济组织结构、文化传统等社会环境因素。

(二)国内相关研究

郭克莎和王延中对产业结构演变规律及特点进行探讨,结合产业投入与产出结构,分析了三次产业结构及各次产业内部结构的变动状况,并通过资源配置效应分析法,指出三次产业间的资源流动以及结构变动对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的影响。

蔡亚轩通过Swot分析方法,从目前江苏沿海产业的多层面入手,指出该区优势主要在于资源和区位,而薄弱的产业基础制约着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此情况下,应实施大项目带动策略,承接国内外资本和产业转移,集中产业布局,推动建设生态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颜银根运用SpSS软件分析,找出了江苏沿海经济发展缓慢的根源,认为江苏地区沿海应当增强区域合作,并利用优势资源来发展特色产业,通过发展海洋产业、滩涂海水养殖业、特色农业、港口物流业、新能源和生态旅游业等,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融入全球产业链,最终实现多角度、多层次和全方位的发展。

国外学者的研究为江苏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而国内学者的研究对完善江苏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惕夫利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研究了美国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均衡问题,他的著作《美国经济结构》《投入产出经济学》是该领域的经典。而投入产出法是当前世界各国进行产业结构分析使用最为普遍的分析方法。

西蒙・库兹涅兹深入地研究了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他在现代经济增长的分析框架内,对经济变化的一般趋势进行研究,得出“世界性进程”的现代经济增长六大特征。

新产业区理论通过企业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企业集群的形成动因。该理论认为,决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状况的最主要因素,不是物质资本的数量与质量,而是与人力资本潜力相联系的经济组织结构、文化传统等社会环境因素。

(二)国内相关研究

郭克莎和王延中对产业结构演变规律及特点进行探讨,结合产业投入与产出结构,分析了三次产业结构及各次产业内部结构的变动状况,并通过资源配置效应分析法,指出三次产业间的资源流动以及结构变动对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的影响。

蔡亚轩通过Swot分析方法,从目前江苏沿海产业的多层面入手,指出该区优势主要在于资源和区位,而薄弱的产业基础制约着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此情况下,应实施大项目带动策略,承接国内外资本和产业转移,集中产业布局,推动建设生态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国内经济形势分析篇6

【论文摘要】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经济新闻报道在新闻报道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本文通过结合大同市经济新闻分析的实践,分析经济性新闻在现代作为一种全面深刻地把握事物本质,对事物发展的多样性、复杂性进行充分阐述的一种报道形式,是新形势下加强经济报道的一种有效方式。

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历程,大同市的各项事业发展也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换。在这一过程中,社会的每一点变迁,每一个经济事件的发生都在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心理、心态与价值观念,因而,作为新闻报道,一定要正确地引导舆论,应当根据形势发展的要求,不断探索和研究新的新闻报道方式。在这种新形势下,笔者认为,对经济领域内的新闻采取分析性报道这种形式十分有益。

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是一场关系到国家和城市命运的极其深刻全面的社会变革。这对新闻工作者来说,是难得的历史机遇,同时也是严峻的挑战。平面动态式的报道,已远远反映不出当今改革开放大潮的波澜壮阔和多姿多彩。多出一些有深度、有力度的分析性新闻,这是新时代的需要。

所谓分析性新闻,就是全面深刻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对事物发展的多样性、复杂性进行充分阐述的一种报道形式,其在活跃人们思维、拓宽人们思路方面有着其他新闻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相较于其他新闻表现方式,分析性新闻更侧重于通过运用综合分析、解释、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发展趋势等多方面,对事物给以立体性报道,既剖析新闻事实的内部,又展示新闻事实的宏观背景和发展趋向,使人从总体联系上把握事物。它既有新闻述评的透彻犀利,又兼新闻综述的全景式勾勒,也具思辨性新闻的深度,而又不失其客观性。

一、解读:表达媒体思考

正确解读经济事件是做好分析性新闻报道的基础。

通常每一项经济政策出台,每一个经济事件发生,每一种经济现象流行,媒体就此作些背景或者条文解读,分析一下事情的成因或来龙去脉,以让公众获得更详细、更清晰的信息。但笔者认为,让公众“知道”仅是解读的第一层面,仅仅是一般信息提供层面。真正成功的解读,必须有第二个层面,即在解读中,更多地体现媒体的思考,并表达这种思考,进而让受众自己进行“思考”。通过这种自我思考,提升受众对经济事件、现象、政策的判断和认知能力,以更好地理解各种经济政策、经济现象,形成共鸣和合力,同时也达到了分析性新闻的初衷。

2006年三四月份,配合税收宣传月活动,大同县国税局联合大同日报共同开展了“农民税负调查新视角”主题策划活动,聚焦大同县农业、农村、农民的减负状况,倾听农民及基层干部对税费改革后有关问题的反映和思索。那段时间,笔者一直在大同县农村进行农民税负调查,了解到了惠农政策给农民带来的益处,但同时也得以较长时段地观察税费改革给农村建设带来的挑战及当前农村基层管理所面临的困境。之后,笔者以《农民税负调查新视角——大同县国税局税收宣传月主题策划报道》为题,对大同县自2004年进行农村税费改革以来的农村变化作了一个初步总结和思考。文章以税费改革对“三农”的影响为切入点,通过层层剖析后指出惠农政策确实让农民受到了实惠,但同时也理性地分析了减税对农民增收影响不大,特别是在农资价格大幅上涨、农业生产成本大增的背景下,税费改革政策可以说政治效果大于经济效果。此外,文章详尽分析了当前农村基层管理所面临的诸如农村基层政权濒于瘫痪、教育欠账、乡村公用建设缺乏资源等困境,并在结尾处指出,“无论是为农民减负,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终目的只有一个,即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加,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发展生产。”

二、理性: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

在新的形势下,“理性”正在成为新闻工作者和新闻报道的思想方法。坦率地讲,做经济新闻报道时常会面对很多诱惑,坚守理性意味着经常要舍弃浮夸的噱头,远离无聊的炒作,能从纷繁芜杂的新闻事件表象中找到内在脉络,更看重的是长远的社会的利益而不是只顾眼前,逞一时之勇,图一时之快。而对新闻的原则态度和客观公正的立场就是坚持理性的基点。

在工作实践中,笔者以为要想使新闻报道充满理性而非凭感性认知,大量占有原始材料和第一手资料至关重要。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动荡被媒体形容为2008年度经济金融界的一次“海啸”。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这种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势必会对地方经济产生影响,那么其对大同的经济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一时间关心经济金融的人士众说纷纭,不少企业界尤其是中小企业主看到南方不少厂家破产,心内也充满狐疑。面对这种情况,记者及时采写了《全球金融动荡对我市经济影响有限》一文,文章始终坚持以数字说话、以事实说话的新闻准则,站在理性、客观的角度上层层分析,通过对2008年前3季度大同市主要经济指标、主要行业价格运行指数、外贸进出口总额、金融形势等考核经济的主要数据的举证和剖析,最后指明,当前的全球金融危机虽然对大同市煤炭、钢材、冶金等行业都受到一定影响,但总的来说影响不大。不过随着金融风暴向实体经济蔓延趋势的进一步加剧,必然会对已全面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国内经济带来比较大的影响,同时也必然会对大同市经济金融产生一定影响。面对当前经济波动、投资下滑、外需下降等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中央及时提出了以拉动内需带动经济发展的战略,宏观调控目标逐步转向,下调存贷款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以及通过减免税费等适当宽松的财政政策为企业减负等刺激经济增长的措施将陆续推出,大同市要在不折不扣执行好中央各项政策的同时,未雨绸缪,及早防范,避免金融动荡对我市经济健康有序发展造成负面影响。这篇报道在《大同日报》头版显著位置刊发后,引起很大的反响,也显示了分析性报道在经济新闻报道中的重要性。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在各领域的日渐深入,经济报道的外延愈来愈广,超越经济做经济报道正是现时经济报道的内涵所在。现在的经济活动已不再狭隘地局限于工业、商贸或者是农业活动,而已成为一种包含各种经济因素的综合性社会活动,像文化可称为经济,教育也可称为产业,分析性经济报道已不能只采用纯粹经济的视角,而是要综合运用人文的、法律的、社会学等多种视角加以阐述,需具一种大经济观,如此才能更好地体现分析性经济报道为区域乃至整个社会发展服务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艾丰.新闻写作方法论.人民日报出版社.

国内经济形势分析篇7

利率是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的经济杠杆之一,而宏观经济情况的变化必然要求相应地调整利率水平。从国内经济运行和国际形势看,基本排除了近阶段利率上调的可能性,接下来焦点就在于二种选择:要保持利率的相对稳定还是要适当下调利率。

一、影响利率变化的主要因素1.国内宏观经济形势,主要指经济增长速度、货币供应量情况、物价波动情况等。

2.国际利率变化的影响,主要是美国的利率水平对我国的利率产生影响。

3.政策性因素的影响。一些非经济因素对国家货币政策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二、现阶段影响我国利率变化的相关因素分析1.从国内经济形势看据7月24日“上半年中国宏观经济分析报告”数据表明,国家上半年主要经济指标如下:

(1)货币供应量增速较低。从近年经济增长与货币供应量之间的关系看,目前的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也是偏低的,难以满足经济增长所增加的货币需求;6月份,我国的贷款投放力度明显增大,金融机构各项贷款增加2929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1097亿元,这是近几年从未有过的积极变化。

【分析】货币供应量增速在低位徘徊与经济回升之间形成了明显的背离走势,这是我国经济回升走势难以持续的根本原因所在。由于贷款是增加我国货币供应的有效途径,因此如果这种变化能够持续,将是带动我国经济进一步回升的巨大动能。

(2)工业增长速度出现回落。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7%,增幅比上年四季度提高3.2个百分点,但6月份的增速已出现回落,比5月份低0.5个百分点。

【分析】尽管工业增长速度的回落有可能是上升过程中的波动,但考虑到国有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已先行回落,出口增速的上升动力也已明显减弱,因此基本上可看作是工业增长速度见顶或即将见顶的标志。

(3)物价水平下降。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下降0.8%,降幅比上年四季度增大0.7个百分点,其中一季度下降0.6%,二季度下降1.1%。社会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走势与此相似,上半年比上年同期下降1.6%。

【分析】物价水平的持续下降仍是困扰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的一个问题。应用治理通缩的手段,如降低利率、增加货币发行量、加快社会保障改革步伐等来综合治理。

(4)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稳定。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8.6%,增幅比上年四季度下降1.4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10.1%。从其今年以来走势看,基本上维持在略高于8%的水平,波动幅度很小。

【分析】说明社会消费是平稳的,没有受其他因素影响。

(5)居民储蓄存款大幅增长。上半年,金融机构中的居民储蓄存款增加8034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2710亿元,增长50.9%。在新增居民储蓄存款中,储蓄存款的活期化倾向仍很明显。造成居民储蓄存款大幅增长的原因有:居民收入增长较快,上半年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6.6%;股票市场的走势偏弱,对储蓄的分流作用明显下降。

【分析】我国正处于社会保障体系转轨与保障制度重建的特殊时期,养老、医疗、就业、教育、住房等多项制度改革,使得人们要通过储蓄应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百姓选择储蓄,其实是将银行当成了“保险柜”而不是作为一项投资。要从根本上解决体制性的紧缩、物价的持续下滑,最重要的是获得新的改革动力,使人们对未来有乐观的心态,不用畏惧养老、医疗等。

从以上数据、分析上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分析:

在年初第八次降息后,我国1年期存款名义利率为1.98%,加上通缩率1.3%,实际存款利率应该是3.28%。贷款名义利率5.31%,考虑通缩因素实际利率达6%以上,这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来说都是较高的,较高的实际利率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投资的启动和经济的活跃。因此,人民币利率仍有下降空间。

另一组统计数据表明,从2001年9月份以来至5月底,我国物价水平一直下滑。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自2001年11月份以来出现负增长,1-5月累计平均同比下降0.8%,至6月份仍在下跌。同时,全国财政收入增速减缓,一季度收入增幅比去年同期减少24.5%,为近年来的最低点;金融机构的贷款余额从去年以来一直保持10%—12%的较低增幅,而居民储蓄率却居高不下,5月末居民储蓄突破8万亿元大关。所有这些指标都在说明:我国就业和消费需求情况没有改善,国内市场供大于求的格局依然存在,通货紧缩的压力正日趋加大。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徐宏源日前表示,要改变目前通货紧缩的趋势,必须措施有力,应该再降一次息。该中心的朱明也认为,稳健的货币政策在目前的宏观形势下仍然有“保守”嫌疑,央行选择再次降息也许是明智的选择。

金融政策已经成为调控经济的重要工具。从一段时期来看,利率是调控经济的杠杆而不是市场参数,前者是央行调控市场的工具,后者是市场形成的结果。利率市场化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有充分有效的监管、稳定的宏观经济、完善的微观基础和金融市场作为保证。有一点是肯定的,即面对国际资本市场投资与投机的激烈竞争,利率变化的趋势与利率水平的差异将会对投资效益、资金效率产生较大的影响。

2.从美国经济形势看从利率和汇率的关系来看,利率和汇率都是国家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和政策手段。利率是货币资金的对内价格,利率的调整直接影响该国的投资、消费、储蓄、社会总需求及国民生产总值;汇率是两个国家货币之间的关系,其中任何一个国家货币政策发生变动,或两个国家的货币政策的变动方向不一致,或者方向一致但程度不同,它们之间的汇率都会受到影响。

从短期来看,按照利率平价理论,利率对汇率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对套利资本流动的影响来实现的,一个国家货币供给的增加或减少,会通过利率直接影响它的汇率。在温和的通货膨胀下,一个国家利率的下跌会引起它的货币贬值;利率上升,会引起它的货币升值。

从目前我国的经济结构看,外贸出口的地位和作用是内需所无法替代的。根据目前的国际市场形势,在周边国家汇率贬值条件下,客观上要求人民币贬值以保持国际竞争能力,若坐视人民币升值必将给外贸企业带来更大的经营压力。但是另一方面,如果将目前的人民币汇率下调,则又会引起另外一系列不利的连锁反应。因此,政府关于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的政策在中短期内不会轻易改变。

照此思路,若名义汇率不动,就需要实际汇率进行补偿性贬值。在当前物价水平持续走低的情况下,下调人民币利率进行预防性降息将是促使实际汇率贬值的一种途径。因此,尽管我国利率水平已经很低,但在中短期内提高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反而在客观上仍将有可能进一步降低。这就迫使人民币利率只能进一步下调到国际正水平(2.5-4%)以后,才能更好地刺激出口,带动经济增长。

我国实行是联系美元汇率制,美元利率的升跌对人民币利率的影响较大。美国早于去年就发生了经济衰退。虽然去年美国GDp只下降了0.25%,然而去年美国出口下降,事实上增大了GDp.看清这一点,我们就能够解释为什么去年美国有那么多公司出现创纪录亏损和180万人失去工作了。由于近阶段美国造假丑闻,必然对美国经济产生三大不利:其一是极大地打击了投资人的信心,投资者必然在是否投资(撤资)、在哪里投资、投资多少等许多重大问题上作出选择,部分美国股市投资者抱着“拿回多少是多少”的想法抛售股票就是投资者失去信心的一个例证。其二是一些造假的大公司相继破产,安然已经进入破产程序,世界通信已经向法院提出了破产保护,接下来花旗集团与Jp摩根的日子也不会好过。美国政府规定,8月14日是宽限的截止日,限令各公司自查上报结果,相信还将有不少“马脚”要露出来。这对于9??11以来的美国经济又是伤口上的一把盐。其三是自此以后的财务报告会真实很多,但肯定缩水很多,仅此一项,可使美国全年经济增长更为降低。

基于此种情形,降息刺激经济将是美国货币政策委员会的一个筹码。美国降息,必定对人民币利率产生压力。

3.从近期决策层态度分析近几年来我国利用财政金融政策调控经济的手法已经日臻成熟,但政治决定、影响经济的例子还是常见的,股市“政策市”就是例证。揣摩近几年货币政策的基调是以稳定为主,而不像财政冲锋在前。不到万不得已,官方也不愿意轻易改变汇率和利率。从此分析可以得出,虽然经济上有压力,政府不会马上作出调整。最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目前的经济增长指标是符合政府预期的。国家统计局副局长日前发表了对我国经济增长的看法,他说,全年7%的目标还是完全有可能实现的,总体上将大致维持去年7.3或是略高于7.3的发展态势。加之他对未来形势的判断是“有利因素大于不利因素”,这很可能就是在暗示:目前根本没有降息的必要。中国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国务院经济顾问樊纲也认为目前中国经济发展处于理想的状态。

然而,今年经济出现回升,是相对于去年三、四季度的经济增长而言的,去年第四季度仅增长6.6%。即使今年经济增长率能达到7.5%,其与一般认为的我国经济潜在增长率为9%-10%相比,仍然偏低近2个百分点;而与宏观经济出现重要转机的2000年相比,也有一定距离。因此,我们只能判断当前经济增长出现良好的回升态势,还不能由此断定经济增长已经扭转了长期性调整趋势,更不能认为已经实现了高增长。对今年上半年的经济增长回升,不能估计过高,内需自主增长机制还没有形成,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还没有根本解决。必须继续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把增加就业和刺激消费作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今年上半年财政已经将全年的固定资产投资提前完成(1500亿元),下半年财政投资拉动的效应将大大降低。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下半年的经济形势将弱于上半年。

三、结论由于国内、国际金融形势变化迅速,影响利率变化因素的自身变化也较快,加之对政策层的政策估计准确率不高,所以任何一项对金融、对利率未来走势的预测都不可能绝对准确。但我们还是应从宏观经济总体背景的角度,对未来金融政策有比较切实的估计。至此,对近阶段利率变化趋势判断如下:

国内经济形势分析篇8

关键词:国内产业集群;企业集群;研究述评

中图分类号:F12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3890(2008)01-0089-05

一、关于集群的定义和分类研究

中国学者从各自的研究视角出发对产业集群给出了大同小异的定义。曾忠禄(1997)认为,产业集群指同一产业的企业以及相关产业的企业在地理位置上的集中;徐康宁(2001)认为,产业集群是指相同的产业高度集中于某个特定地区的一种产业成长现象;王冰、顾远飞(2000)认为,簇群是一种适应知识经济要求的、面向未来的组织形态,它所具有的两种机制―――知识共享机制和信任机制超越了市场和科层组织;刘友金、黄鲁成(2001)认为,产业集群中的产业概念不是指广义上的产业,而是指狭义上的产业,如个人计算机产业、传真机产业、医疗器械产业等;沈玉芳、张超(2002)认为,产业集群是一种区域产业群落,它强调了相关产业中相互依赖、相互合作、相互竞争的企业在地理上的集中,这种集中是在竞争环境中产生的,它不仅仅是一种生产组织形式,更是一种经营组织形式,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浙江学者对集群的界定比较全面:其中仇保兴(1999)的观点最具有代表性,他认为集群是由一群彼此独立但相互之间又有特定关系的中小企业所组成,集群中企业间以合作为特征的互动行为(interaction)可以产生集群内的“外部经济”,这类互动行为包括中小企业间形成交易关系和相互的行为调适。交易行为帮助企业有效地获取外部资源、销售产品和劳务、促进知识和技术的积累,相互的行为调适有助于企业间建立长期交易,以解决成员企业所面临的环境不确定性问题。集群共同的文化环境和制度背景促进了高度发展的地方信任,这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正式契约,保障了交易的顺利进行,降低了交易成本,具有独特的竞争优势。

如果简单地按照特色产业类型来划分,现实中的集群包括传统产业企业集群和高技术产业企业集群(王缉慈,2001),魏守华、石碧华(2002)更进一步将集群区分为传统产业群、高科技产业群、资本与技术结合型产业群。但这种简单的分类对理解产业集聚的特征帮助不大。为了深入分析产业集聚的原因和机制,不同学者根据不同的维度对业已存在的集群进行了类型分析。首先,以集群的内部组织结构为分析维度,仇保兴(1999)根据集群的内部结构认为存在着三种类型的企业集群:(1)企业群落内部企业之间的关系是以平等的市场交易为主,各生产厂以水平联系来完成产品生产的“市场型”中小企业集群;以大企业为中心、众多中小企业为而形成的“椎型”(也称中心卫星工厂型)①中小企业集群;以信息联系为主而不是以物质联系为主,以计算机辅助设计和柔性生产方式来进行生产的“混合网络型”中小企业群落。王(2001)按照企业间分工形式的不同,将广东地区专业镇(产业集群)划分为横向一体化网络与纵向一体化网络。在他的基础上,盖文启(2002)也作了相似的分类,将集群分为水平一体化(网络化)型、垂直分离与水平一体化共存型和垂直分离型。其次,以集群形成的原因为依据进行类型划分。陈雪梅、赵珂(2001)认为中小企业群形成的方式包括:(1)区域地理环境、资源禀赋和历史文化因素的影响;(2)由于区内大企业改造、分拆而形成;(3)跨国公司对外投资形成等,不同的形成范式导致了不同类型的集群。李新春(2000)基于对广东地区企业集群不同发展形态的观察,认为企业集群包括三种类型,即受历史影响而形成的企业集群、沿全球商品链形成的企业集群以及创新网络企业集群。谯薇,宗文哲(2001)认为企业集群的类型包括:(1)由大企业改造、分拆而成的中小企业集群;(2)以中小企业协会等中介服务机构为主体而构建的中小企业集群;(3)以大制造企业为核心,通过分级下包制度而形成的中小企业集群;(4)大学、科研机构与企业间协同作用形成的高新技术中小企业集群;(5)以家族关系和共同的文化背景为基础而形成的中小企业集群;(6)跨国公司对外投资形成的中小企业集群。胡昱,刘文俭(2003)将企业集群的形成方式区分为市场创造模式、外商直接投资模式和内源型品牌企业带动模式。车(2000)认为存在两种企业集群,一类是指向型集聚――是为充分利用地域的某种优势而形成的企业集群;一类是经济联系型集聚――是指因生产过程的社会化分工所形成的企业集群,这又分为纵向联系集聚和横向联系集聚。也有一些学者更概括地将集群划分为两种,一种是外生型集群,它们的形成与跨国公司等外部资源的进入有关;另一种是内生型集群,即以本地的资源禀赋和本地市场为启动,少数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进入某一行业,由盈利示范效应带动许多同类企业涌现而逐渐形成的中小企业集群(王(2002);张炳申等(2002);白景坤,张双喜(2003))。王缉慈(2001)通过对新产业区的研究将企业集群分为5种类型:(1)沿海外向型出口加工基地;(2)以智力密集地区的集群;(3)由条件比较优越的开发区形成了企业集聚;(4)由乡镇企业集聚而形成的企业网络;(5)由国有大中型企业为核心而形成的企业网络。

二、企业集群的形成机理

国内大量研究实证地分析了中国沿海地区企业集群的生发机制。由于中国沿海地区的企业集群主要集中在广东和浙江地区,因此引起了两地学者极大的关注,其中尤以浙江学者的研究较多。刘吉瑞(1996)指出“小企业、大市场”是浙江共同组成了浙江特定的生产方式和经济增长方式,小企业群落和专业市场互相依赖,构成了浙江经济的微观基础。张仁寿、李红(1990)在研究浙江“块状经济”的发展时,对当地文化制度层面的因素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将温州地区的经商文化传统看成是温州块状经济兴起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他们之后,很多学者也尝试从文化伦理对经济发展影响的角度②来探讨温州地域的文化传统与其发达的私营经济之间的关系(朱康对(1997);廖意如(1997);洪振宁(1998);蔡克骄(1999);李庆朋(1999);陈中权(1999);李永刚(2000);祝青(2002,2003))的研究揭示了文化传统等非正式制度对中小企业集群竞争力的巨大意义,他们认为历史上的民间商业传统,以血缘、亲缘和地缘为纽带的人文网络促使了浙江中小企业集群的形成。朱康(1999,2002,2004)对结合中国渐进式改革的实际,从制度变迁的视角探讨了浙江小企业群落的形成机制。史晋川等(2001)则在制度变迁分析的基础上对块状经济发达的温州模式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徐维祥(2001,2003)将浙江企业集群的地理分布与各地的资源禀赋条件联系起来,对企业集群的发展绩效进行了实证分析,描绘了一幅浙江省企业集群发展的整体图景。陆立军、白小虎(2000)的研究表明,由于历史或者地理因素,小企业集群选择了某个特色产业。金祥荣、朱希伟(2002)认为,任何产业的发展都存在产业特定性要素和重叠性要素的竞争,而企业集群的生成和演化可以用特定性要素在特定地理空间的大规模聚集来解释。符正平(2002)分析了企业集群形成的供给因素、需求因素和社会历史因素,强调了网络效应在企业集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认为地方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是集群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徐康宁指出(2001),中国典型的产业集群的形成和经济开放度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一个典型的产业集群的形成至少要具备三个必要条件:(1)资本在某一区域内实现较快的集中,劳动力和产业技术充分自由地流动并实现与资本的自由组合;(2)市场的充分供给,即有市场能充分接纳在产业集群区生产的大量产品;(3)当地的制度(包括政府的政策、商业习惯和竞争文化)允许并鼓励这种集群现象。在分析上述条件的基础上,他提出中国产业集群现象的一个假说,即凡是经济开放程度较高的地区,产业集群特征就比较突出;凡是经济相对封闭的地区,产业集群现象就较弱,即使有也几乎完全是资源性的产业。在中国的经济转型期间,经济的开放性成为产业集群的必要条件。许庆瑞、毛凯军(2002)分析了企业集群形成的核心条件和辅助条件,核心条件包括产品和服务具有较长的价值链、全球化的市场和知识导向的区域,而完善的辅机构和良好的社会资本则是集群形成的辅助条件。孙洛平、徐勇(2004)指出低价竞争是企业集群的主要特征,这个特征主要决定于人们的短期边际定价行为,但定价优势并不能必然导致企业集群产生,还要考虑企业集群的状态锁定特征。冯邦彦、王鹤(2004)发展了一个集群生成的选址模型,指出企业集群的形成最初源于同类型企业的选址决定。在相同选址函数作用下,同类型企业选择同一区域进行生产,形成了产业圈层布局,进而在一些特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产业集群。杨静文等(2004)分析了企业集群的创业机制,从微观层面阐明创业机制在集群发育、成长中的作用,提出了改善集群创业机制的政策建议。

三、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

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也是国内研究的一个主要内容,一些文献综合讨论了集群竞争优势的来源。孟庆民、杨开忠(2001)认为产业集聚是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外部经济共同作用的结果,集群内部良好的合作机制和外部制度环境是集群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原因(江征,2002)。魏守华、石碧华(2002)从直接经济要素和非直接经济要素两个方面分析了集群的竞争优势,指出直接经济要素包括生产成本优势、基于质量基础的产品差异化优势、区域营销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而非直接经济要素主要是指区域的创新能力。李小建、李二玲(2002)认为各层次的规模收益递增、可流动的生产要素和较低的贸易成本是产业集聚发生的三大要素,是集群竞争力的来源。石忆邵(2001)将企业集群的崛起概括为五种机制作用的结果:(1)人文环境的传导和更新机制;(2)企业群落和市场群落的协同互动机制;(3)可选择并联耦合机制;(4)价值链与技术传递链的整合机制;(5)地方政府的扶持推动机制。王缉慈、童昕(2001)认为产业集聚的机理和竞争力可以从经济学、社会学和创新学的角度进行综合分析。从经济学角度看,产业集聚可以带来外部经济,包括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不同企业分享公共基础设施和专业技术劳动力资源,大大节约了生产成本,促进了企业之间的分工和生产灵活性。从经济社会学的角度看,企业集群内部一般具有良好的信任关系和保障这种信任关系的社会制度安排,从而积累社会资本,降低交易费用。从创新学的角度看,相关企业集聚可以促进专业知识,尤其是隐含经验类知识的传播和创新扩散。

有些学者着重从创新的角度论证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贾根良、张峰(2001)通过对丹麦和芬兰家俱业发展经验的分析,强调了学习与持续创新能力同样是传统产业通过地理集聚获取全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并对中国传统产业如何创建地方专业化生产体系提供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李新春(2000)指出专业镇是一种建立在地区竞争优势基础之上的产品制造和服务企业创新网络,其经济积聚效应吸引大量中小企业围绕特定产业而创业,企业之间密切的相互合作、竞争与学习使得专业镇的发展保持动态的创新活力。盖文启(1999,2002)探讨了产业集聚、创新网络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正是基于集群内形成的创新网络整体的作用,产业集群才能保持不断的创新优势和竞争优势。魏江(2003)分析了产业集群创新系统和技术学习问题,揭示了集群内部的技术学习范式和技术能力增长机理。

还有一些文献从企业网络理论的角度来探讨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内容涵盖了经济学和社会学分析。朱海就、陆立军等(2004)认为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差异与企业网络的组织化程度有关,由于网络组织化程度的高低会影响企业间集体学习的效率,因此产业集群能力高的地区,网络的组织化程度往往也较高,网络的组织化程度与信任、合作、能力的异质性与互补性等因素有关。王(1999)分析了以外来资本为中心、以全球商品链为连接方式的中小企业专业网络化的发展,指出中小企业专业化合作网络的形成提高了企业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集群企业拥有网络资本,它对那些个人社会关系资本薄弱的中小企业来说意义重大,随着集群的发展这种网络资本在逐步强化,成为影响中小企业成长的重要力量(2003)。王缉慈(2001)从整体上将集群看成一个创新网络并总结了影响集群创新网络形成的因素:(1)区位与空间因素,大量专业化企业在大城市郊区或中小城市集聚成群,可以较容易地获得柔性劳动力。(2)社会文化因素,区内企业主或工人之间具有相同的或近似的社会文化背景,企业在专业化分工和市场竞争过程中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同时,区域内共享的社会行为有利于促进隐含经验类知识的传播,而隐含经验类知识往往在创新发生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3)产业组织因素,区内经济主体之间进行着商品、服务、信息、劳动力等市场或非市场的交换,企业之间形成了柔性的动态合作与竞争关系,不仅能增强企业独立生存的能力,而且使企业具有较强的市场适应性和创新性。(4)公共机构与组织支撑因素,专业化的企业与当地教育、培训、研究机构,中介服务组织以及公共机构形成一种网络,共同促进区域的发展。李新春(2002)在考察珠江三角洲企业集群的基础上,认为企业集群是一种企业组织协调方式,其关系治理主要是通过企业家实现的,他强调以社会关系为基础的企业家协调网络和创新在集群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四、关于集群演进过程的研究

集群并不是一个静态的结构,现实中每个集群都有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集群的成长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不同阶段中集群的内在特征和机制是有所差异的,有时集群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理解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关键。

朱康对(1999)指出,企业集群处于不断演进之中,随着企业集群规模的扩大,各集群的边缘已经出现了交叉和融合的迹象。在产业群落的演进过程中,由于产业群落内部结构或外部环境的变化,常常会发生从一种群落类型向另一种群落类型的更替。产业群落的更替有两种模式,即反向更替和正向更替,所谓反向更替,是指由于产业群落的发展与环境不相容,导致了环境条件恶化,从而使产业群落趋向退化、衰落的过程。陆立军,白小虎(2000)对浙江企业集群发展的分析表明,集群内专业化分工动态演进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从产品生产专业化到生产工艺专业化,最后是生产服务专业化阶段,有时这三个阶段在集群中同时并存。在他们的基础上,汪少华和王慧敏(2003)提出,浙江企业集群发展的第四个阶段是从“原生地”成长转向“异地孵化或克隆”③式成长。汪少华、佳蕾(2003)分析了集群成长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乡村集市,以降低企业的交易费用;第二阶段,形成特色块状经济,用范围经济来弥补规模经济的不足;第三阶段,形成以专业市场为中心的空间集聚型企业集群;第四阶段,以产业组织网络为主要形式的集群。王辑慈(2002)认为,浙江的企业集群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即地理接近、专业化区域、新产业区、学习型区域和创新环境。胡定寰(2002)的研究表明,中国农村工业经历了由低到高的四个发展阶段,即单一的企业、生产同一种产品的企业群、配套的企业群和拥有巨大企业集团的企业群。

符正平(2002)提出了一个集群成长的两阶段模型,即集群成长的斯密阶段与钱德勒阶段。集群的斯密阶段是指集群的自发形成的初期阶段,竞争在原子化企业之间展开,市场价格协调占统治地位。集群成长要迈向高阶必须引入现代管理“这只看得见的手”,由此集群进入钱德勒成长阶段,专业镇内部的传统企业开始向现代企业转变,现代管理这只有形之手开始发挥作用,政府也开始介入,中介组织形成并在一些领域起作用。王根据集群内部的分工联系和发展进程,结合广东省的实际情况多次研究了广东省专业镇的演进过程。2000年,他在概括当时专业镇经济基本上只具有横向联系特征、而缺少纵向专业化分工联系的基础上,提出了集群经济由横向分工网络向纵向分工网络演进的理论假设。2002年,他对原理论进行了补充,将广东的专业镇经济划分为三个阶段:专业市场型、纵向配套型和合作扩张型。2004年他进一步提出了一个关于集群分类和演进的框架,以社会资本和生产方式为两个维度讨论了四种网络环境、集群类型及其相互间的转化。

魏江(2003)对集群学习模式进行剖析,并从内部静态知识积累和成员间动态知识互动两个维度揭示集群学习模式的类型及其对应的集群空间状态,提出了集群学习模式的演进路径。蔡宁、杨闩柱(2004)从集群生命周期理论出发,揭示了企业集群从基于聚集经济形成的静态优势向创新网络获得的动态优势演进的内在机理,探讨了创新网络的动态竞争优势以及创新网络的培育。李勇、史占中、屠梅曾(2004)分析了企业集群的创新能力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变化:(1)在萌芽期,群内企业与外部的单个企业相比有更强的创新动力和更好的创新表现;(2)在成长期,集群比萌芽期更具创新性,创新成本更低;(3)由于内在僵化和由道德风险、机会主义等引起的网络成本,在成熟阶段企业集群的创新能力开始减退、创新成本增大,在衰落阶段,集群将丧失其创新优势。朱方伟、高畅、王国红(2004)从产业集群的核心要素角度,提出了从传统产业集群到高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是围绕生产要素而演进的规律并分析了演进的动因。

五、简短的结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深化,中小企业集群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对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越来越重要的贡献,有力地推动了区域经济融入世界生产体系、参与全球竞争的进程。在中国浙江、江苏和广东等沿海省份,企业集群的工业产值所占比重也节节上升,据不完全统计,在广东目前特色产业集群工业产值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1/3强。与蓬勃发展的实践相比,关于集群的理论研究似乎有点脱节。根据我们对文献的简单回顾,目前国内的企业集群研究还没有形成清晰的理论主线,基本上没有形成系统的分析框架。目前的研究成果多是研究论文的形式,有份量的专著不多,尤其是深入的案例研究不多,今后有必要进一步推动企业集群的理论研究和实际运用。

注释:

①类似与markusen(1996)所指的轮轴式产业区。

②韦伯(maxweber)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分析了基督教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兴起的关系,堪称这种研究的经典。

③指在一个不同的地理空间孵化出与“原生地”产业群同质的产业集群,实际上是集群的地域发生了转移,例如,绍兴的轻纺产业群也在宁波、江苏等地建立新的轻纺市场。

参考文献:

[1]储小平,李桦.中小企业集群研究述评[J].学术研究,2002,(5).

[2]陈雪梅,赵珂.中小企业群形成的方式分析[J].暨南大学学报,2001,(2).

[3]符正平.论企业集群的产生条件和形成机制[J].中国工业经济,2002,(10);专业镇成长:从无形走向有形[J].学术研究,2002,(7).

[4]盖文启.创新网络――区域经济发展新思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5]江征.产业集聚形成机制及其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2,(12).

[6]贾根良,张峰.传统产业的竞争力与地方化生产体系[J].中国工业经济,2001,(9).

[7]金祥荣,朱希伟.专业化产业区的起源与演化―一个历史与理论视角的考察[J].经济研究,2002,(8).

[8]李新春.企业家协调与企业集群―对珠江三角洲专业镇企业集群化成长的分析[J].战略管理,2000,(11).

[9]李永刚,祝青.浙江小企业群落式发展初探[J].财经论丛,2000,(5).

[10]陆立军,白小虎.从“鸡毛换糖”到企业集群[J].财贸经济,2000,(11).

[11]林金忠.聚集经济与国有企业规模结构优化[J].财经研究,2001,(4).

[12]仇保兴.小企业集群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13]徐康宁.开放经济条件下的产业集群及其竞争力[J].中国工业经济,2001,(11).

[14]王.产业组织的网络化发展―广东专业镇经济的理论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2002,(1).

[15]王冰,顾远飞.簇群的知识共享机制和信任机制[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0,(5).

[16]王缉慈.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7]魏守华,石碧华.论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J].中国工业经济,2002,(1).

[18]魏江.产业集群――创新系统与技术学习[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国内经济形势分析篇9

(广西贺州市八步区委党校,广西贺州542899)

摘要:当今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我国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经济金融形势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我国经济基本已经从经济危机的负面影响中走了出来,并呈现出稳定、健康的发展趋势。但是在经济运行中,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这对经济金融形势将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首先对我国经济金融形势进行分析,然后针对经济金融形势提高财务政策的建议。

关键词:经济金融;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22-0226-02

在当前比较复杂的国内环境下,我国国民经济运行整体态势是良好的,国内生产总值在逐年增加,2014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比2013年增长了10.3个百分点,并且增长速度和上一年相比也增加1.1个百分点。在经济金融改革与发展方面也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但是,在当今的后危机时期,有很多不确定因素依然在经济金融运行中存在,金融业面临巨大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很多挑战,需要不断进行深化改革、提高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

一、对我国经济金融形势的分析

(一)宏观经济发展趋势

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经济市场生机不足,但是经济增长计划的色彩比较浓厚。在1977至1981之间,经济周期位势仅为8%,非常低。从1982年开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展开,从而使得生产力得到了相应解放,同时也逐渐理顺生产关系,到1990年经济周期的位势已经上升到9.8%。自1991年以来我国经济开始快速发展,市场活力不断增强,这主要源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不断完善,到1999年经济周期位势已经上升到10.7百分点。2000至2009年期间在房产业以及外需的推动下,经济发展也非常迅猛,但是在此期间发生了经济危机,因此也导致经济周期位势产生回落到10.3个百分点。在2010年我国推行了一系列经济政策,促使经济有所反弹,但在2011至2012年,由于经济刺激政策的逐步退出,经济周期位势有所下降,但当时的增长速度为8.1的百分点,这从世界范围的角度看,其增长速度已经相当快,另外,当时经济的适度回落对于总需求与总供给的矛盾也是有所缓解的。从2012年到至今,我国经济基本已经从经济危机的负面影响中走了出来,并呈现出稳定、健康的发展趋势。货币条件得到控制,工业品、农产品供应也较充分,物价总体上比较平稳。我国将继续实施稳健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制定要考虑全面,充分考虑国际、国内两方面因素。当前我国经济增长是存在着一定的压力,尤其是出口形势,另外,地产行业也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正处于控制的关键阶段。

(二)金融业发展中面临的难点问题

1.金融业发展内外部环境发生新变化

从国际的角度看,2009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的,之后发展的几年中,致使发达国家以及一些新兴市场金融发展模式发生转变,在金融政策、货币政策方面的协调难度提高。对我国近些年发展的影响,生产要素成本不断提高,人口红利开始逐渐减少,人口老龄化现象越来越严重。我国仅有7%的耕地以及6%的水资源,但是却要养活占13亿人口,从而,调结构、保增长、控通胀难度。

2.金融宏观调控面临的挑战

就目前各类涨价因素判断,在近时期内,通胀压力将会有所下降,但是对物价的波动还是要提高警惕。从当前国内情况来看,在资源性产品上以及劳动力产品上都处在一个上升的趋势。在最近一段时期内外汇资金仍然会保持净流入的格局,其主要是在预期汇兑收益、经济基本面以及利差共同作用下产生的。从国际情况来看,大部分国家经济已经基本复苏,但是美国高赤字的问题依然存在着,债务主权问题依然在欧洲发酵,财政赤字问题日本依然没有全部解决,国际上各种大商品价格依然还不是很稳定。在此种状态下,要想改变当前非常宽松的国际货币条件是非常困难的,将会有大量资金流向新兴经济体。

3.金融机制发展中面临防范风险和转型等问题

当今商业银行资金的流动性、补充以及盈利等等方面都面临着非常大的压力,发生此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金融脱媒、加大流动性控制、利率市场化的共同推动。我国的监管部门针对于非系统重要性银行以及系统重要银行的规定与要求是,其资本充足率不得小于10.5个百分点,和11.5个百分点。从目前银行所公布的再融资计划来看,已经基本达到六百亿的规模,另外将去年积压的融资算在内,融资规模已经基本达到两千亿。2014年1到3月份,国内16家上市银行其净利差基本达到1.2万亿,在营业总收入中占80%。从国际的角度看,1%是国外银行维持的贷款利差,3%是国内银行维持的利差。我们国内银行对于存贷款利差的依赖性是非常大的,因此银行放贷冲动是非常大的。

4.金融结构不合理和金融体系不健全

就目前的来讲,我国股票市场全球排名第三,债券市场位于世界第五,期货市场的排名也位于世界前列。但是我国还是以银行信贷服务为融资的主体。2014年只有百分之二十的资金是从证券市场中筹措的。55万亿是贷款的总余额,而其中只有26万亿余额贷款是从债券公司以及股票市场中得到的金融机构中,有百分之九十二的资产来自于银行,只有百分之八的资产是来自于证券基金和保险业。虽然资本市场规模在不断的扩大,但是债券市场与股票市场的发展是完全不平衡。

5.人民生活水平和金融服务发展不相适应

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区域金融、城乡金融发展是不协调的,有百分之六十贷款余额都是来自于东部地区。急、频、小、短是我国小企业融资的最主要特点,这种情况国有商业银行是很难满足的。精简业务人员、撤并县域这是当前四大银行的发展战略,在转向城市的信贷业务中,其中有一部分是来自农村金融机构,但是新型的农村金融机构才刚开始,作用非常有限。信用贷款在农户中的比例非常低,更多是担保贷款以及抵押贷款,这对提高农户贷款增长是严重制约的。

二、针对当前经济金融形势提高财务政策的建议

(一)加强维护金融稳定和宏观调控

1.金融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构建

防范系统性的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的稳定这就是宏观审慎政策的最终目标,体现逆周期性、更强大是宏观审慎政策体系的主要特征。

(1)在稳定金融方面、维护宏观经济方面中央银行必须要强化自身的职责。要明确在加强宏观审慎管理方面中央银行作用是最重要的。在这一方面欧盟的相关政策,宏观审慎管理委员会必须由财政部门,保、政、银监管机构以及中央银行共同参与,其中由中央银行担任主席。其主要负责的内容是推进宏观审慎管理、评估系统性风险等等。

(2)对于审慎工具要逐步采取使用,其中主要包括存款准备金率、贷款数量控制、资产风险权重、拨备、流动性、杠杆率、资本充足率等工具进行衍生产品交易的集中清单以及逆周期调控等等。

(3)制定金融控股公司监管规则,加强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

2.货币政策调控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1)若想充分发挥货币政策委员会在货币政策调整与制定的参谋与咨询的作用,那么货币政策调控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就显得至关重要。要想对货币政策目标体系有所优化,那么对于整体价格的稳定就要更加关注,对于资产价格、金融市场对金融稳定的影响也应该更加关注。

(2)若想增强货币信贷的汇率、利率等价格杠杆在推动经济调整中的重大作用,那么就必须针对货币信贷的方式与手段进行完善。若想充分的发挥存款准备工具以及再贴现的作用,那么就必须针对公开市场的操作方式、工具进行完善。以经济金融形式变化为依据,对政策工具组合要合理安排、各项工具之间要协调配合,提高流动性管理。针对信贷结构要进一步优化、不合理的信贷政策要及时改进。另外,提高对金融机构定价能力的评估,使其利率定价机制不断得到完善,使其风险定价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深化银行业改革和加快发展

就当今这个阶段,以及今后的一个阶段,在金融发展与改革方面,除了要考虑金融机构本身的需求之外,针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客观上的需求也要进行考虑。促进经济社会与银行业进行科学的、有效的、良性的互动。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提升发展水平和质量,促使银行业的整体竞争力得到提高。

1.对现代银行组织体系进行有效的改革。不断强化组织体系建设,建立以大银行为主,大、中、小银行并存,多元化、多层次的银行体系。推动促使地方中小性银行、股份制的商业性银行、国际性质的大银行、政策性银行等等金融性机构科学合理的布局、分层配置。促进地方性中小银行的快速进步与发展,提高中小型产业发展和结构性调整。不断建设、健全农村、社区金融服务组织体系。

2.针对银行机制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在公司治理要不断完善,强化、明确董事会、股东责任。建立激励机制,此证机制必须要与风险责任相挂钩。建设内部管控长效机制,此种机制必须以风险管理、资本约束为核心,这样可以有效提高银行抵御风险以及管理水平的能力。推动金融机构综合经营试点的开展,但是要在具有科学有效防范风险以及详细综合经营战略规划的前提下。政策性银行运营必须要在健全的、完善的法制环境下进行,界定、明确政策性银行的相关业务范围。

3.针对银行的对外开放政策要进一步扩大。为了提高我国银行的管理经营水平,要不断引进吸取管理技术、方法、理念。对于国外战略投资者要积极的引进。实施走出去的金融机构政策。针对资本输出和相关产品的金融服务要不断完善改进,推动贸易金融服务向着投资金融服务的方向转变。金融机构要建立差异化的海外发展战略,不断拓展国际业务,但是一定要在保障风险的前提下。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贮备、吸纳金融行业方面的人才。

三、结语

针对我国经济金融形势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其直接关乎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并且对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最终成果也有一定的影响。本文从针对我国经济金融形势的分析出发,再针对经济金融形势提高财务政策的建议进行研究探讨,以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汤涌江.关于目前经济金融形势的分析与政策建议[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2(5):6.

[2]马静懿.关于目前经济金融形势的分析与政策建议[J].财经界(学术版),2012(5):12.

[3]刘向耘.当前宏观经济金融形势与政策分析[J].金融与经济,2010(10):8-11.

[4]张俊峰.当前经济金融形势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2013(2):107.

[5]李振华.关于目前经济金融形势的分析与政策建议[J].商,2013(8):115.

[6]绍瑞.经济金融形势和问题与政策建议[J].财金贸易,1996(1):27-28.

国内经济形势分析篇10

[关键词]宏观经济形势体育产业发展思路

随着我国申办2008奥运会的成功,以及北京奥运会的成功运作,各行各业尤其是体育产业开始刻意地把奥运会与行业互动紧密关联,认为承办奥运必将是未来体育产业政策和经济的分水岭,会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体育产业的发展,成为体育产业市场新的经济增长点。诚如所言,政府和管理层也的确希望借助此次奥运会的举办,能够对我国的体育事业包括体育产业实现“智能升级”,进一步优化体育产业的结构,凭籍奥运“催化剂”的作用,催生一个带有奥运因素的相对发达的体育产业链。但与此同时,应该清醒看到的是奥运对体育产业的影响并不总是呈正面效应,亦有负面潜在制约因素的存在,例如奥运前的过度投资会引发奥运后投资和增长下滑,甚至衰退的问题,日本就是这方面问题的最好史鉴。因此,总揽全局不应“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不能过多地强化奥运预期的影响,不妨弱化奥运要素,理性看待目前体育产业之现状,回到我国宏观经济层面上来,因为最终对体育产业发展起决定因素不是奥运盛会,而是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基于这个理论视角,本文从以上题目切入,以期拓宽体育产业管理层视野并尝试提出宏观经济形势下体育产业的发展的思路。

一、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特点

1.宏观经济形势的内涵。2008年我国的宏观经济形势整体上呈良好态势发展。但真正涉及一个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时,却又不得不更多地细研当前各种影响行业发展的关键要素,这其中就包括着对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的审时度势,特别是要认真研究国内的宏观经济现状,依此有效突破在做行业管理决策时因缺乏正确的形势评估而只是一味地依赖于管理者的主观评判。为此,从基础理论入手,首先需要确定的是如何分析和判断宏观经济形势,什么是宏观经济形势以及其结构,即宏观经济形势的内涵是什么,在这里,用简单的一句话来说,宏观经济形势就是国民经济整体所处的态势,以及它下一步的发展趋势。衡量宏观经济形势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指标:一是GDp增长率,二是通货膨胀率,三是失业率,四是国际收支,也就是平常所说的贸易顺差和贸易逆差。

2.当前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要点。进入2008年,为适应时点、情境、社会、经济等环境要素的变化,我国的宏观经济形势正在潜移默化地随之进行改变以寻求同步平衡,其特征之一就是防止国民经济增长中的剧烈动荡,优化经济环境,遏制任何可能出现的种种不利经济稳定发展的“内忧外患”,中共中央在对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做了正确判断分析的基础上对宏观经济调控实行“一紧双防”政策,一紧指要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两防则是指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这是2008年国家宏观经济调控与宏观经济政策的要点。显然,与以往相比,此次调控政策对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将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对体育产业市场而言,有有利的因素,也有不利的因素,在权衡利弊得失,既要顺应宏观经济调控事实,又要克服从紧的货币政策带来的不利因素,努力把握好一个“度”,无疑也是当前体育产业领域所面临的一个最现实的问题。

3.通货膨胀压力导致资源高成本凸显。随着中国市场与国际市场同步性的逐步提高,国内外市场的关联互动性不断得以强化,近来,由于受美国次贷危机,以及人民币升值美元贬值的影响,我国的宏观经济形势并不是很乐观,存在着一系列风险和挑战,比如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矛盾更加突出,虽然我国是一个顺差国家,拥有比较多的外汇贮备,但贸易顺差主要依赖于低价格的大量出口,长期来看这种贸易顺差会迫使央行投放基础货币,增加货币供应,推动物价和资产价格的上涨,结果一方面会加大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另一方面会易导致通货膨胀的压力,而过度通货膨胀进而会显著提升各种资源的成本,使得资源高成本凸显,在这种情况下,体育产业领域的各相关产业必须要清醒地应对这种宏观经济形势,积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坚决摒弃过时的经营模式和可能出现的思维惯性,又准、又快、又好地扎实推进体育产业市场的良性循环。

二、宏观经济形势下体育产业的发展思路

1.随时关注外部、内部经济环境,快速调整行业企业的经营决策思路。2008年4月16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分析当前经济形势指出:“目前的国际经济环境复杂严峻,世界经济增长减缓、金融市场动荡,国际粮食、石油等初级产品价格持续上涨;国内经济运行中最突出的矛盾是价格总水平仍处于高位;制约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的因素比较多;固定资产投资反弹压力仍然存在;节能减排形势依然严峻。对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绝不能掉以轻心。”考察此会议精神可以发现,在这种国内外经济形势错综复杂的背景下,体育产业企业将不可避免的受经济大环境变化的“辐射”。有鉴于此,体育产业企业应随时监控外部和内部经济环境变化,首先,要特别重视国内经济增长是否有放缓的迹象,并且应密切关注假如存在经济放缓的现象,要及时总结归纳出这种现象是短期行为还是长期趋势。其次,要严肃对待美国“次贷危机”的冲击,如果次贷危机在全世界蔓延,显而易见将会导致全球经济的趋冷,中国的经济环境必难独善其身。由此而论,体育产业企业在关注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同时,理应加大监控的力度,并注意这些因素的交互作用,以便对于快速调整企业的经营决策思路所涉及的多属性权重的进行真实判断,更有利于解决体育产业内部的各种异化冲突,制定相对科学、系统化经营决策方案。

2.走金融支持道路,建立体育产业资本运营体系。我国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意味着对大多数资金链相对不充裕的中小企业来说是非常艰难的,这些企业将随时随地地应对资金链断裂的风险,涉及到体育产业企业,由于我国体育产业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的现实,多数体育企业无论是经营规模还是品牌影响力都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甚至还有较多体育企业依赖于国家的行政手段在市场化环境下进行经营,采取半计划半市场的运营模式。据统计,除了极少数体育企业运行状况堪称顺畅以外,目前我国的体育产业企业从整体上分析力量较为弱小,资金缺乏是这些体育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最为“头痛”的顽疾。因此在国家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形势下,对体育产业行业发展来说,无疑更是雪上加霜,为寻求突破,开辟体育产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周期,体育企业可大胆走金融支持的道路,加紧构建体育产业金融支持体系的建设,设立体育金融机构,借鉴其他行业成熟、完善的资本市场经验,成立体育投资基金,启动体育资本市场,同时,在建立体育产业资本运营体系的进程中,为安全、有效、较为成功的取得进展,可先进行小步探索,小范围内试点建立体育产业资本运营体系,并逐一推广成功要点。从实际看,这些措施,不仅能有效规避当前体育产业企业资金链断裂的潜在风险,而且也对体育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有助于转移经营风险,提升体育产业企业的抵御风险能力。

3.构筑体育产业领军人才队伍。优秀的领军人才对任何一个行业而言都是名副其实的最“稀缺”的资源。体育产业也不例外,要想真正把体育产业打造成为国民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促使体育产业螺旋上升发展,离不开领军人才队伍在体育产业领域的运筹帏幄和在国内外市场的驰骋博弈。因此,加大对体育产业领军人才队伍的构筑将刻不容缓,在构筑模式上,第一阶段可采用引进“外脑”的形式,积极从国外引进具有丰富体育企业管理经验的Ceo和高级职业经理人,补充新鲜“血液”,优化体育产业结构与布局。第二阶段采取以“外脑”带“内脑”的形式,加强对本国体育产业人才的培养,并形成培养梯队,有效避免人才培养“青黄不接”的难题,并且在引进的领军人才带动本土人才成长的过程中,双方亦可相互融合,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体育产业的管理实力。

三、小结

1.所谓经济形势的内涵用简单的一句话来说,宏观经济形势就是国民经济整体所处的态势,以及它下一步的发展趋势。衡量宏观经济形势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指标:一是GDp增长率,二是通货膨胀率,三是失业率,四是国际收支,也就是平常所说的贸易顺差和贸易逆差。

2.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的主要特征是宏观经济调控实行“一紧双防”政策,一紧指要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两防则是指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这是2008年国家宏观经济调控与宏观经济政策的要点。

3.必须清醒的看到,体育产业作为我国“新兴”产业,力量还相对比较弱小,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经济环境,应与时俱进,随时关注外部、内部经济环境,快速调整行业企业的经营决策思路;走金融支持道路,建立体育产业资本运营体系;构筑体育产业领军人才队伍,以“外脑”带“内脑”的形式,提高我国体育产业管理水平,缩短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最终提升整个体育产业“软实力”。

参考文献:

[1]周绍朋:观察宏观经济形势.温州日报,2008年,2月,24日第004版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