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资产管理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3:31:30

扶贫资产管理制度篇1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bb6398”为你整理了这篇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工作总结和自查报告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一、扶贫资金投入情况

截至目前,列入2016-2021年脱贫攻坚项目库中项目77个,涉及项目总投资6342.04万元。其中,2016年各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708.68万元,2017年整合资金和各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511.49万元,2018年整合资金和各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318万元,2019年整合资金和财政专项扶贫资金3776.97万元,2020年各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026.9万元。

二、扶贫项目实施情况

2016-2020年,共实施扶贫项目77个。现已完工项目77个,形成资金资产6342.04万元,其中公益性资产5799.04万元、经营性资金543万元。截至目前,全镇扶贫项目全部完工,支出资金6342.04万元,支出率100%。

三、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工作开展情况

(一)总体情况

新村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工作,根据《安徽省扶贫办安徽省财政厅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做好扶贫资产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皖扶办〔2020〕17号)精神,明确后续管理责任,充分发挥扶贫资产效益。进一步加强扶贫资产管理,紧紧围绕“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对2016年以来各类扶贫资金投入形成的资产进行登记管理,形成产权分明、权责明确、规范经营的管理机制。

一是摸清底数、理顺程序。由分管领导牵头,分管行业扶贫领导配合,组织扶贫办、财政所、项目办对已实施的扶贫项目进行逐一核查,以村为单位建档造册;查看项目立项、预算、招投标、监管、验收、资金拨付及村级“四议两公开”相关程序;全面梳理核算2016年以来的扶贫项目收益增值资产管理使用合理情况和社会效益作用发挥情况。

二是开展培训,全程指导。积极开展扶贫资产管理专题培训和到村指导,建立完善了《扶贫项目资产登记台账》、《扶贫资产后续管护台账》、《扶贫资产处置台账》、《扶贫资产管理台账》,确保扶贫项目资产应登尽登、应管尽管、权责清晰。

三是加强监督、强化管护。对村集体经济发展资金的使用、公益岗对象选定和受益分红,严格审核和开展监督,防止扶贫领域腐败问题发生,确保扶贫资产安全和效益发挥。

(二)自查开展情况

按照阜南县扶贫局的自查要求,镇扶贫办积极开展自查,对全镇扶贫项目进行了全面梳理,召开项目资产管理培训会1次,到村指导11次,对于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一是明确各村从实际出发,结合扶贫项目资产的形成过程和投入资金的构成,逐笔清查资金最终形成扶贫项目资产情况,摸清资产数量,逐一登记有关信息,对扶贫项目资产进行确权和管理。对扶贫资金投入形成资产以取得成本作为资产价值确认依据登记入账,并设置资产管理台账,实行扶贫项目资产责任制管理,明确管理主体、监管责任和管护义务,落实公示制度。

二是明确各村要切实履行好属地管理职责,落实扶贫项目资产后续管理、效益发挥、收益分配、登记入账、防止资产流失等方面的管理工作。各村村“两委”应落实管护责任人,对资产开展日常维护,并加强对到户类扶贫项目资产管理的指导与监督。

1.摸清底数和确权登记方面

按照县扶贫局的培训指导,我镇主动作为,第一时间组织扶贫办、财政所、驻村工作队等人员对扶贫资产进行全面清查、核对,厘清纳入扶贫资金管理的分年度资金量、资金来源、实施项目、资产状况、所有者等关键信息。明确扶贫资产主要分为公益性资产和经营性资产两大类。经过摸排登记,建立确权登记台账,全面厘清权属关系,把77个扶贫项目纳入管理范围,保证了扶贫资金安全。

2.责任落实和监管方面

在责任落实上,各级组织实施的单独到村项目形成的资产,产权归属村集体;跨村组织实施的项目形成的资产,原则上将权属量化到村集体,或确权到乡镇人民政府,纳入国有资产管理;对于产权无法清晰界定的,不明晰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按照相关规定和项目实际情况,确定产权归属。并建议各村“两委”干部作为资产管理的主要负责人,强化责任落实,全面贯彻落实上级关于扶贫项目资产管理的要求,定期开展检查工作,确保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工作有序进行。在资产监管上,镇党委明确镇纪委、扶贫办、财政所、农经站、主管部门要对扶贫项目资产进行动态监测,定期对扶贫项目资产的收益、处置情况进行跟踪管理,确保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常态化、制度化。同时指导各村每年定期对上一年度的扶贫资产运行情况逐项清查,对上年度资产收益逐笔清算,将资产变动情况及时进行补充登记,做到账实相符,账账相符。

3.资产移交和管护运营方面

一是资产移交规范化。新村镇扶贫资产移交主要是对公益性资产和经营性资产进行了产权移交,移交方式为乡镇行文给村的产权移交书,以正式协议确定产权归属。二是管护运营制度化。充分发挥乡镇包村干部、扶贫工作队就地就近的优势,明确乡镇包村干部、扶贫工作队员对所在村扶贫资金项目从项目库建设、项目申报、项目实施、竣工验收、管护运营等各个环节的全过程监管责任。对扶贫资产移交后的管护运营责任进行了明确。对于公益性资产管护运营由各确权单位主要负责人负责,结合村护路员、护林员、保洁员公益性岗位,明确专人负责,建立《扶贫资产后续管护台账》,对于发现的问题做到行立改。对于经营性资产明确由运营方进行管护,村级进行监管。确权村与运营方签署管护协议书,运营方负责每月具体巡查管护,确权村对运营方的管护情况每月进行检查,平时抽查,发现管护工作未正常开展或不到位的提出整改意见,要求运营方及时整改到位。经自查暂未发现有管护不到位现象。

4.收益分配和资产处置方面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脱贫攻坚工作部署和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市、县扶贫开发工作的要求,进一步加快贫困群众脱贫步伐,合理、有效地发挥扶贫资金效益,夯实精准脱贫攻坚工作,指导各村制定了《村级扶贫资产收益分配方案》,明确了村级扶贫资产收益的使用原则、分配范围和分配条件。经自查,我镇未有资产处置方面问题。

四、存在主要问题和困难

我镇结合日常工作开展和自查,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工作困难主要在资产管护上。因贫困村与非贫困村在集体经济方面存在差距,在项目运维管护和管护人员资金上仍有欠缺,无法满足运维管护需求。

扶贫资产管理制度篇2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精准扶贫;机制;脱贫;小康社会

一、精准扶贫的内涵

精准扶贫是针对不同类型的贫困环境、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等情况,制定一项具有合理性、针对性、指向性的扶贫政策来对扶贫对象加以精准识别、帮扶及管理制度的扶贫途径。精准扶贫主要有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扶贫管理、精准考评等几个方面,精准识别贫困户是精准扶贫的必要基础,精准帮扶政策是精准扶贫的必要手段,精准扶贫管理和精准考评是精准扶贫的有效保障,也是帮助其不断完善管理的助推器。简而言之,要通过制定精准有针对性的扶贫政策,找原因找困难,做到“对症下药”,切切实实解决群众的贫困问题,用各种渠道扶贫治贫帮助其脱贫。

二、新常态下我国精准扶贫的必要性

1.精准扶贫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经之路

到2020年中国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距离实现宏伟目标大约还有4年时间,当前正处于决胜期间。我们清楚认识到要全面完成小康社会,必须解决几千万人口的贫困问题,要做到合理安排社会公共资源,动员全社会力量齐心合力打赢扶贫脱贫这场仗。在贵州等贫困地区考察,指出要建设小康社会,短板在贫困农村,要把重点放在精准扶贫上。精准扶贫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经之路,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达到小康水平就是精准扶贫工作的必要性。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要加强精准扶贫工作,推进深层次扶贫工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2.精准扶贫是奠定执政兴国的重要举措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实施精准扶贫的意义是实现贫困人口脱贫,也是体现党宗旨的重要举措。精准扶贫是保障人民占有、支配、使用生产资料的公平权利,保障人民获得财富的平等权利,实现共同富裕奠定基础,夯实党的执政根基。一方面,创新扶贫工作势在必行。要精准识别贫困户,建档立卡,精准帮扶,通过跟进项目,动态管理现状,要达到真帮扶的效果;另一方面,涉及民生视为当务之急。全面改善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必须解决义务教育、住房困难、基本医疗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都能让老百姓实实在在的受益,同时也能体现出党和政府在为广大群众的生活谋福祉。

三、新常态下我国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

1.扶贫识别机制模糊,缺乏针对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直在搞扶贫工作,投入大量人、财、物等资源。由于扶贫识别机制模糊,缺乏针对性,未能做到“扶真贫”,深入研究会发现很多资源都也许并没有落到实处,搞不清谁贫困、为什么贫困、如何帮助其真正脱贫。经济新常态要求我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政治新常态要求政府反腐倡廉,简政放权;社会新常态要求全面实行法制社会,等等。在粗放式扶贫工作中,存在很多资源浪费、官员寻租、弄虚作假、低质低效等缺陷,这一系列问题都是我国现代化发展的绊脚石,目前这种粗放式扶贫已经越来越不适合经济新常态的发展要求,精准扶贫已提上日程更待迫切落实。

2.帮扶微弱,干部帮扶机制不完善

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经济增长从高速转向中速增长,现阶段增速放缓已引起经济指标的变化,特别是财政增收方面,加上税收上的减免政策,势必要影响扶贫政策的支持力度,这使精准帮扶面对巨大压力。

在帮扶过程中经常出现诸多问题,譬如扶贫资金来源单一化,仅依靠政府现有财政扶贫资金,以“输血”方式扶贫,贫困人民得到扶贫资金犹如杯水车薪,并不能实现脱贫。所以,一刀切的帮扶政策缺乏科学性、针对性,不能做到因地制宜,甚至有些官员难作为、不作为,都会导致帮扶效果微弱,未能达到“扶真贫”,致使扶贫工作进展缓慢。

3.管理落后,产业扶贫动力不充分

长期以来,部分重点贫困地区舍不得“摘帽”,企图长期依赖国家政府,利用数字弄虚作假,以扶贫开发名义向上申请资金、要项目,浪费并占有国家资源。精准管理要求产业扶贫管理科学化、透明化,建立多维度创新监管,转变政府职能,加大监督扶贫资金管理力度,杜绝资金挪用、挤占现象。

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模式,精准扶贫工作必须适应新变化,要与宏观经济的整体形势步调一致。从宏观层面看,经济新常态导致我国宏观上的改革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广泛影响扶贫工作机制。精准扶贫必须符合中国政府职能明确化,推进经济持久发展的要求。就精准扶贫工作而言,这是宏观环境与趋势的重要转折点,也是对扶贫精准度提出的新要求。

4.精准扶贫资源分配不合理,且效率低

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政府精准扶贫追求扶强扶优,而忽略贫困群体在基层贫困地区,难以享有精准扶贫收益,贫困群众未能自我发展、自我管理,严重造成精准扶贫行为的短暂性和资源浪费现象。精准扶贫资源分配不合理且效率低,易导致信息失效现象发生。精准扶贫资源效益递减,使得多元化扶贫资源不能合理集合,也使得扶贫资源的使用率大为降低。

四、经济新常态下解决我国精准扶贫的有效措施

1.设立精准扶贫的识别机制

全面设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就是要做到精准识别扶贫目标,而分类识别贫困是精准识别的前提条件,根据不同贫困地区、不同贫困因素进行分类专业指导,做到因地制宜精准扶贫。例如,贵州省依据大数据和云计算创新精准扶贫,探索互联网+精准扶贫模式。

贵州省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实行精准扶贫,专门建立“扶贫云”,准确识别扶贫对象、理清贫困原因,做到规范管理,因户因人施扶贫政策。数据显示,贵州截至2016年8月份已录入1554196贫困户、贫困人口4888885也已纳入帮扶计划中,实行精准滴灌、对症下药治疗方法。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原因,以精准扶贫脱贫为目标,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生计问题,增加贫困地区的内生动力。

我国贫困地区的人口分布范围广且较为分散,在精准识别基础上,精准帮扶成为扶贫的关键之处,也成为扶贫的有效途径。当识别到谁贫困,就进一步了解贫困原因,并针对性的解决贫困问题。

2.强化精准扶贫的帮扶机制

目前,经济新常态的理念已逐步深入人心,在此背景下,精准扶贫的帮扶工作与决策也产生了一定的变化。一是建立并加强干部帮扶制度。干部帮扶要有精准扶贫工作意识,必须坚持“分类指导、实事求是”的帮扶理念,要严格选派精准帮扶干部人员,切实落好帮扶责任制度,并完善干部帮扶考核制度。二是强化产业扶贫机制。要实行精准帮扶工作机制,产业扶贫是帮扶工作关键点。依据贫困人口和资源配置,建设产业帮扶、贫困人口、资源的连结机制,创新产业扶贫模式,统筹实施贫困地区产业帮扶机制。三是大力支持金融扶贫机制。要监管扶贫资金使用用途,明确扶贫资金精准到户,严格管控金融扶贫机制。

3.完善精准扶贫的管理制度

加强精准扶贫管理环节,明确管理层次,实行精准扶贫的管理制度,这是建立精准扶贫机制的落脚点。首先,要精准管理扶贫环节。完善贫困人口的网络信息系统,将贫困人口的基本信息记入系统中,且随时更新。制定精准扶贫资金管理制度,公开评选扶贫对象,接受民众和第三方监管介入,确定各个级别管理责任,确保精准扶贫工作环节通畅。其次,要扶贫管理常态化。精准扶贫管理是一项长期工作,既要接地气又要发挥基层作用,所以,需要贫困村委起到积极作用,不但要重视群众基础,储备后续力量,而且要赋予民主参与权和监督权,有利于精准扶贫工作效率,保障贫困人口的集体利益。

4.建立健全精准扶贫的工作考评体系

精准扶贫不仅仅是一种机制、一种政策,更应该是包括理论、行为、战略、政策和机制的整体系统。而对于经济新常态下,更应该包括理论创新、网络信息技术创新在内的全方位变革,合理制定精准扶贫的工作考评制度、评估机制和反馈机制。根据扶贫项目合理实行考核制度方法,设置相关部门负责监管,制定考核标准、精准扶贫评估及意见反馈等信息,形成精准扶贫考评分析报告,提出精准扶贫工作整改建议。通过精准扶贫信息平台,对扶贫对象和帮扶人员实行奖惩制度,利用网络数据的安全性,充分发挥绩效反馈机制,推进精准扶贫的有效性。同时,在扶贫的考评中,强化精准扶贫项目的扶贫对象和负责部门间的互相反馈沟通。

五、结束语

经济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必经之路,也是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重要战略时期,经济新常态改变我国原有的扶贫方式,在这样的前提下,我国精准扶贫工作将迎来新挑战和发展机遇。同时,要推进四个全面战略部署,了解经济新常态、适应经济新常态,都成为目前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议程,在此过程中,政府适时提出精准扶贫,加大力度帮助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这一为贫困地区脱贫的新举措,是深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效途径,也是奠定国家执政兴国根基的必然之路,更是关系到千百万贫困群众的切身利益。

参考文献:

[1]谋划好“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n].人民日报,2015-06-20.

[2]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4-01-26.

[3]蓝捷.凝聚全社会力量,构建大扶贫格局-新常态下全面推进精准扶贫的几点思考[J].老区建设,2015,(09).

扶贫资产管理制度篇3

按照“一体两翼”的扶贫开发战略,团结协作,真抓实干,在扶贫整村推进、易地扶贫、产业扶贫项目工程建设以及小额信贷、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转移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做到时间过半,计划任务完成过半。

一、重点工作完成情况

(一)上半年工作开展的情况

1、突出重点,强化措施,狠抓扶贫项目建设工作。一是全面完成了69个整村推进项目工程建设任务。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35万元,项目工程已于2015年3月底全面完工。通过项目的实施,项目村农田水利、人畜饮水、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夯实,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得到增强,3182户12124人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较大改善,为百年未遇的抗旱救灾工作夯实基础;同时,全面完成了2015年度第一批9个省级扶贫整村推进项目。

第一批争取实施的省级扶贫整村推进项目涉及4个乡镇8个村民委员会9个自然村,受益农户497户1297人。项目总投资428.91万元,其中省级补助资金135万元,群众投劳折资77.8万元,整合部门资金216.83万元。二是加强与上级对接沟通,积极协调争取项目资金。通过对接协调,省州初步确定2015年度下达我县实施产业扶贫项目1个,国家补助资金8万元;易地扶贫搬迁项目1个,财政扶贫资金15万元,搬迁安置特困农户3人;第二批省级整村推进项目26个;农村安居房改造1万元;贫困村互助资金1万元。

2、扶贫到户贷款工作成效明显。一是按期全额收回发放的17万元小额贴息到户贷款;二是争取并及时发放2015年度第一批小额贴息到户贷款资金15万元;三是争取2015年度第二批小额贴息到户贷款资金万元,使2015年度的小额贴息到户贷款资金达到35万元以上,创历年新高。四是创新小额信贷工作机制,使我县的小额信贷工作在全州成为亮点,工作经验被其他县市借鉴推广。

3、加强劳动力转移培训,提高劳动技能,为劳务输出奠定基础。2015年计划完成劳动力转移培训4人次。上半年争取到2015年第一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资金3万元。目前已组织完成引导性培训12期15人次。

4、社会挂钩扶贫不断深入,“大扶贫”工作格局正在形成。一是各级挂钩扶贫单位高度重视扶贫工作。今年,我县共有1家中央单位、2家省级单位、15家州级单位、79家县级单位参加挂钩扶贫和4名厅级领导联系我县贫困地区挂钩扶贫工作。半年来,各级挂钩扶贫单位和领导积极为贫困村出谋划策,向贫困地区捐款31.5万元,捐物折资46万元,协调争取项目资金182万元,有力地支援了贫困地区发展。在挂钩扶贫工作中,很多单位都比较重视,挂钩扶贫工作开展比较扎实。例如,挂钩扶贫县的中智公司为支援我县抗旱捐款4万元。

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静到赵家店打苴基指导扶贫工作。副州长左荣贵亲临扶贫点三台乡黄家湾调研指导扶贫开发工作。州民委领导到扶贫联系点赵家店乡打苴基村委会走访慰问贫困农户,捐赠4元。州机关事务管理局领导到扶贫点湾碧乡高坪子村委会,损赠现金15元,捐赠电教设备1套价值元,共计17元。州统计局为扶贫点三台乡黄家湾村委会捐款1元。州民族艺术剧院为扶贫点金碧镇涧水村委会捐款元,捐赠被子2床,并到金碧、三岔河等乡镇开展送剧下乡活动。二是积极争取社会各界帮扶项目。通过协调,争取到中国扶贫基金会“爱心包裹”项目一件,为我县27所小学和5329名小学生争取到价值66.79万元的“爱心包裹”。

5、“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编制工作按期完成。通过广泛调研,实地查看,按照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的要求,充分尊重贫困地区群众的真实意愿,围绕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统筹安排,精心组织,顺利完成了“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编制工作。“十二五”期间,我办将针对不同贫困类型,采取不同的扶贫方式。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实行开发式扶贫,对缺乏生存条件地区的贫困人口实行搬迁扶贫和劳动力转移培训扶贫。在今后的5年中,将重点推进以下四大工程促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一是计划在7个乡镇完成6个整村推进项目,在5个乡镇实施整乡推进项目,帮助群众改善基础设施;二是在产业方面,大力培育和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计划发展优质核桃5万亩,葡萄3万亩。每年发放小额信贷到户贷款25万元,五年共计125万元。争取扶持农业龙头企业15家,每家贴息贷款8万元;三是争取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5个,就地就近安置贫困群众4人。实施危房改造15户,茅草房拆除重本文章共2页,当前在第2页上一页[1][2]建3675户;五是完成贫困地区劳动力引导性培训15人,技能性培训45人。

6、加强项目资金监管,发挥资金最大效益。我办严格按照财政扶贫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切实加强扶贫项目资金的管理。财政扶贫资金坚持专户运行、专帐核算,专人管理,封闭运行,严格执行县级财政报帐制。严格按省、州批复的项目组织实施,做到资金到项目、管理到项目、核算到项目、检查到项目,按项目实施进度核拔资金,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到位,确保项目按时按质按量完工。

7、各项中心工作落实到位。一是按县委政府的安排和要求,切实抓好烤烟、核桃、党建、扶贫挂点联系工作,挂点联系的各项工作进展顺利。二是认真落实好抗旱救灾工作。面对百年未遇的特大旱灾,我办度高度重视,全力以赴,千方百计帮助受灾农户解决实际困难,安排多名工作人员驻村帮扶,组织干部职工捐款,落实包保责任制,投入抗旱经费21元,确保所包挂的龙街乡鼠街村委会抗旱与春耕生取得阶段性胜利。三是普法与依法治理、平安单位创建、维稳、档案管理等各项工作稳步推进。

(二)采取的主要措施

1、统一思想,完善措施,切实加强扶贫开发工作的领导。

一是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扶贫工作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创业致富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好落实。

二是调整充实了县乡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由主要领导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建立和完善了党政主要领导扶贫工作责任制,切实加强对扶贫开发工作的领导。

三是建立工作责任和绩效考评制度,把扶贫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考核的主要内容,将扶贫开发工作落实到单位,明确到项目,考核到个人,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部门配合抓、全县上下共同抓的工作格局。

四是县委政府督查室把扶贫开发工作开展情况列入了督查内容之一,定期进行督查。

五是完善了挂钩扶贫工作机制,把挂钩扶贫工作情况作为领导干部为民办实事和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促进扶贫开发工作的顺利开展。

2、全面推行贫困村首扶制度,增强扶贫开发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根据农村扶贫工作不断变化的新情况,在国家扶贫开发方针政策的指导下,按照“收缩战线、集中力量、突破难点,切实加快贫困人口的脱贫步伐”的工作要求,瞄准贫困地区和贫困自然村,以贫困农户为扶持对象,把扶贫整村推进、易地扶贫等项目安排在最贫困的村,增强扶贫开发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严格管理制度,加强项目资金管理。以优化财政扶贫资金效益为着力点,按照《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的有关要求,规范扶贫项目资金管理。

一是规范项目申报和审批程序。

二是严格实行资金项目公示制。在项目村设立扶贫项目永久性公示牌,对项目建设内容、资金性质、资金额度等进行公示,实行阳光操作,有效遏制了截留、挪用扶贫资金现象,确保了扶贫资金真正用到扶贫项目上。

三是严格实行财政扶贫资金专户储存、专人管理、封闭运行和县级回补报帐制,严防出现资金滞留、挪用、虚列支出现象,确保了资金运行安全。

四是实行项目建设承包合同和廉政合同“双合同”管理制度。

五是实行项目定期检查和竣工验收制度。在项目建设中组织人员定期检查项目建设进度和工程质量,按照项目建设进度拨付资金。项目建设结束后,实行县乡两级竣工验收制度。

六是完善扶贫资金分配方式。在以贫困规模、贫困程度等因素对扶贫资金进行分配为主的同时,引入以奖代补机制,对扶贫工作成效明显的乡镇,在资金投入等方面优先予以支持;对扶贫工作成绩不明显的乡镇减少投入,将扶贫资金的分配与扶贫的绩效挂起钩来,逐步建立以绩效为导向的扶贫资金分配激励机制。七是切实加强项目后续管理,健全完善项目建后管理制度,保证了项目效益。

4、实行挂点联系制度,调动干部职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县扶贫办干部职工分片联系乡镇,建立了一整套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扶贫开发责任制,将所联系乡镇的各项扶贫工作纳入年终考核内容进行量化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兑现奖惩。

(三)取得的主要成效

通过整村推进、易地扶贫、科技产业扶贫、小额信贷、富余劳动力培训转移、社会挂钩等扶贫工作的开展,扶贫开发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二是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促进农民增收。三是整治村容村貌,村风民风明显提升。四是切实解决民生问题,促进了农村和谐稳定。半年来,通过扶贫项目的实施,解决了.7万人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完成全年计划数1.5万人的47%。五是扶贫项目和扶贫资金的及时投入在今年的大旱中发挥了明显的作用和效益。

今年3月底完工的69个整村推进项目复修坝塘2件,畜水6万立方米,新建三面光沟56千米,水池126个,畜水24898立方米,架管59千米,设u型槽537米,复修水井1口。今年4月中旬发放的15万元小额信贷资金为1886户贫困农户春耕生产提供资金支持。这些扶贫项目和资金的投放使项目村的用水得到有效缓解,有力地促进了抗旱救灾和春耕生产。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一是我县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极为薄弱,投入的资金相对不足,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遇到自然灾害时返贫率高,扶贫难度越来越大,扶贫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据调查测算,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1196元的贫困人口还有153793人,占全县农业总人口的57%,特别是今年又遭遇特大旱灾,使我县的扶贫攻坚任务更加艰巨。

二是个别乡镇和单位对扶贫工作认识不到位,工作责任心不强,存在重项目争取、轻项目建设和项目管理的现象,单位挂钩扶贫工作开展不扎实,落实不到位。

三是群众广泛参与的力度还需要不断加大。要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发动群众参与选择项目、参与实施项目、参与监督管理项目。

四是扶贫资金投入相对不足。由于扶贫资金投入有限,每个贫困村仅投入15万元,许多贫困村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贫困村缺乏持续发展的后劲,特别是在一些产业发展上,没有形成规模。到目前为止,全县共实施整村推进项目252个,占1919个村组的13%,扶贫投入与需求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

五是资源整合有差距,典型示范作用不明显。由于各部门的项目资金有不同的投向,整合项目资金,集中力量帮扶贫困村的难度较大,整合的力度还不够,扶贫项目的亮点不突出,示范作用不明显。

六是扶贫工作人员相对不足。随着国家对贫困地区投入力度的加大,近年来,我县每年争取的各扶贫资金在5万元以上,资金项目覆盖面广点多,工作量大,扶贫任务艰巨,现有工作人员编制难以满足工作需要。我办现有在编人员12人,其中一名副主任至今抽调到招商局任副局长,剃除驾驶员1人、新农村工作队员1人,实际从事扶贫业务工作的仅9人。

三、下步主要工作计划

(一)认真落实好效能政府四项制度建设工作。按照县委、政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在提高法制政府四项制度落实水平、强化责任政府四项制度贯彻落实、巩固阳光政府四项制度实施成效的基础上,认真开展在县扶贫办推行行政绩效管理、行政成本控制、行政行为监督、行政能力提升为主要内容的效能政府四项制度建设工作,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努力把我县扶贫开发工作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认真做好相关项目规划编制和组织实施工作。

1、做好整村推进项目的规划编制和组织实施工作。一是做好省级第二批26个扶贫整村推进规划评审,争取在7月初批复实施;二是做好第三批州级扶贫整村推进规划,争取实施2个左右,使2015年度的整村推进项目达到5个以上,比年初计划的4个净增1个以上;三是对争取的整村推进项目按要求组织实施好,确保按质按量按时完工。

2、做好2015年度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的规划编制和组织实施工作,争取扶贫资金15万元,搬迁安置农户3人。

3、做好2015年度产业扶贫项目规划编制工作,争取投入财政扶贫资金8万元以上。

4、争取并组织实施好1万元的贫困村互助发展资金项目。

5、争取并组织实施好1户农村安居房改造工程。

(三)创新机制,认真落实好2015年度小额信贷资金的发放、跟踪、管理等各项工作。严格按照小额信贷管理的有关规定,结合我县实际,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制定切实可行的小额信贷资金放贷方案,抓紧落实放贷工作。今年,计划争取并及时发放小额信贷资金35万元以上,对发放的资金加强跟踪问效和管理,确保资金安全运行的同时真正发挥应有的效益。

(四)总结经验,稳步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输出工作。坚持不懈地把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输出作为扶贫开发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加大引导性的技能培训力度,力争在2015年1月前完成36人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输出和4人技培训转移工作。

(五)强化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健全考核奖励机制,抓实党风廉政建设。

一是要加强对干部职工特别是党员干部的培训教育,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培养后备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加强党组织建设,全面提高干部职工的政治理论素质和业务技能水平,增强干事创业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

扶贫资产管理制度篇4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对农村的扶贫事业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各级政府积极开展扶贫工作为农村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在财政扶贫资金运行管理工作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像资金到位不及时、制度不完善以及资金管理不合格等等,这都影响着农村财政资金运行的管理工作的发展。为此,本文首先对制约着农村财政扶贫资金运行效率的问题以及提升我国农村财政扶贫资金运行效率的建议。希望能够促进农村财政扶贫政策的发展,为农民带来更大的利益。

二、制约农村财政扶贫资金运行效率的问题

(一)制约农村财政扶贫资金运行效率的扶贫理念障碍

首先,制约着我国农村财政扶贫资金运行效率的提升的理念之一就是纯支农性扶贫理念。目前,我国在实行农村财政扶贫政策时,主要采用的是财政扶贫资金运行理念,其主要强调的是我国的三农问题,并且在农村地区扶贫工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财政资金政策实施的过程中,将本来就不多的资金都运用到了解决三农问题当中去。目前,之所以农村贫困问题不能够彻底解决,主要的原因就是农民没有能力获得持续性高收入,并且农村都是小农生产,在农业作业生产时,缺少有效的、合理的作业模式,导致生产效率不高。

其次,纯经济指标考核理念降低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的运用效率。目前,我国的各级政府在进行农村财政扶贫事业时,首先对农村农民的纯收入作为考核的重点,同时也将其作为了经济指标,但是根本没有考虑到导致农民贫困的原因,只是简单地进行分析,这样一来,各级政府对多种贫困诱因分析的能力大大降低,同时政府扶贫资金的运行效能也会有所降低。另外,农村的生态环境也是导致农民贫困的原因,如果农村的环境受到破坏,长时间下去,也会导致农民的生活变得贫困。

(二)制约农村财政扶贫资金运用效率的管理流程问题

首先,投资管理的权责具有很大的不对称性,这大大降低了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的运行效率。近些年,我国对农村的扶贫工作变得越来越重视,并且也将其落到了实处,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我国的各级政府对扶贫资金的管理责任以及权利具有很多大的不对称性,这样一来,就导致了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的管理工作出现了问题,同时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的运用效率也有所降低,那么农村财政扶贫工作也就很难落实,如果资金使用不当,就影响了农村贫困户的利益。我国的扶贫事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政出多门的问题,主要的原因就是在进行扶贫项目资金申请的时候,项目资金的审批以及扶贫资金管理机构属于不同的管理部门,这为部分地方政府提供了获取扶贫资金支持的非常规途径,那么在地方政府申报财政扶贫资金的时候,就会出现同一个申报扶贫资金的项目会出现多方申报的现象。

另外,我国的各级地方政府对财政扶贫资金的管理力度较轻,甚至忽视对其进行管理。地方政府在对财政扶贫项目进行申报的时候,是比较重视的,但是对申报的过程的管理却不重视。那么就导致了财政扶贫资金申请出现了重申请、轻过程的现象。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地方政府在制定财政扶贫资金的运用效能的过程中,忽视了对扶贫项目的全生命周期所需的资金的必要关注。在对扶贫项目的全生命周期的资金进行规划时,工作不到位,在财政扶贫资金进行投入的时候,其规模的大小也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就会导致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出现失控的局面。另外,在的扶贫资金项目的过程进行管理的时候,根本不会按照原有的预算进行控制,这很容易出现贪污腐败、虚假报账等不良行为的发生。

三、提升我国农村财政扶贫资金运行效率的建议

(一)建设强化农村财政扶贫资金运行效率的制度

首先,立法机构应该不断地完善政策体系,同时还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管理制度,以此来不断强化农村财政扶贫项目的立法工作。另外,我国的各级立法机关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推动农村扶贫立法工作,并使其升级。要出台相关立法,主要的内容应该是既能够给农民带来福利,使其切实得到扶贫资金,同时还能够有效的激励我国的各级政府对扶贫工作的积极性,给农村的建设带来更大的发展。建立健全农村财政扶贫项目管理制度,有利于扶贫资金的管理,提高其运行的效率。

另外,我国的各级政府应该从强化农村扶贫组织机构的协调力的角度来不断地对农村财政扶贫制度进行强化。目前,我国农村财政扶贫工作出现政出多门的现象,因此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应该采用合理的制度对政府各部门的力量进行制约,逐渐形成一个较为科学的协作关系。长时期一来,面对着财政扶贫工作的展开,各级政府的职能没有很好地进行分配,职能交叉问题比较严重,因此要不断地推动行政体制进行改革,逐渐改变政府行政工作的方式和作风。另外,各级政府的行政工作流程对财政扶贫工作来说也至关重要,具有合理的工作流程会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同时还会大大提高财政扶贫资金运行的效率。

(二)规范农村财政扶贫资金运用效能的流程控制

首先,财政扶贫资金主管部门应该不断地加强对财政扶贫资金流程的控制,对财政资金进行申请时,要对申请流程进行简化。在过去的申请工作中,由于流程比较烦琐,要经过多个部门的同意才可以,这样不仅浪费时间,还会滋生贪污腐败的现象,因此,应该将财政扶贫资金申请流程简单化,同时还能够避免因流程烦琐而导致资金耗费大的现象发生。另外,还要将财政扶贫资金的申请进行公开处理,这能有效地抵制贪污受贿的现象出现,公开化处理方式能够将财政扶贫资金透明化,并且还能够加强社会对财政扶贫事业的支持,同时大大增强了财政扶贫资金的运用效率。

另外,财政扶贫资金的运用方向需要明确,并且还需要对财政扶贫的政策进行优化。各级地方政府应该对政府工作的宗旨进行深刻了解,同时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扶贫资金进行合理的安排。扶贫资金的主管机构应该对农村的发展给予支持,比如公共设施的建设、饮水工程的建立、农村道路的修建等等,都应该予以大力度的支持。另外,还要对农村的农业发展进行扶持,给予其技术支持,增加农业生产,给农民带来更大的利益。

四、结语

扶贫资产管理制度篇5

关键词:基层财政;基层扶贫;资金管理;扶贫资金

一、基层财政扶贫资金管理现状

扶贫资金的管理工作是实现地区政府换届、构建共同富裕的和谐社会的重要工作。当前,基层扶贫资金管理工作的重点在于要抓住目前经济发展新形式带来的地区经济发展机遇,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加速实现基层扶贫工作的任务和目标。因此,作为基层财政资金和扶贫资金的管理部门,要切实履行自身职责,做好对基层扶贫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工作,根据国家基层地区扶贫开发的总体战略目标,不断提高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和经济收益,引领社会资金的投入,从而实现国家小康社会建设和和谐社会最终发展目标。

二、基层财政扶贫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基层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制度不完善

基层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制度的问题集中在资金筹集制度的缺失和资金使用管理制度不够完整。扶贫资金的来源十分单一,主要依靠的是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专项资金拨入,因此,基层财政部门在扶贫事业中对上级政府资金拨付的依赖性过强,导致了基层扶贫中资金常年缺乏的状况,十分不利于扶贫工作的深入开展。另一方面,在资金的使用上,财政扶贫资金在管理上明确规定采用县级报账制,贫困村所在乡镇根本管理不到这块资金,就对贫困村实施的项目疏于管理和监督。同时贫困村缺乏对市场经济机制和经济形势的正确认识,在项目设计和编制文本时,因专业知识的缺乏,有时会发生项目设计与实际不符,而财政资金根据管理的规定,就会形成资金无法拨付,造成资金的滞留。

招投标限额过低,有基层地区规定建设工程项目达到10万元必须招投标,建设工程招投标采购要求必须是有资质的单位,而贫困村的一些基础设施建设更倾向于照顾当地贫困户,让他们参与进来通过自身劳动增加收入。

(二)财政扶贫资金在各基层的分配机制不合理

基层扶贫资金管理部门往往只是将上级拨付的扶贫资金平均分配给贫困村或分散给当地贫困对象,而缺乏扶贫资金对于自身经济自救能力的帮扶作用的明确制度规定,导致了多年的扶贫工作难见成效,贫困地区的经济得不到发展,返贫率居高不下。一旦,财政扶贫资金过少,反而有可能加大基层地区的贫困趋势。同时,在财政资金的分配过程中,由于没有建立并实行相应的按需分配的机制,基层扶贫倾向于平均主义,制约了扶贫资金在实际解决贫困问题的效力。

(三)扶贫资金的使用方式过于单一

当前基层贫困地区普遍面临的现状在于基层地区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和留守老人等问题突出、因病致贫、积贫难返等问题严重。但由于基层扶贫的资金投入和使用的方式相对单一,大都只针对于对贫困地区实行重点产业投资和特困户的直接资金援助等。但由于实际情况中存在的贫困群体差异性过大、贫困地区产业项目发展困难,使得当前基层地区的扶贫工作中推行中面临着种种困难。

(四)基层扶贫资金监管中存在问题

在基层扶贫基金的管理中,由于过分地开始强调社会、产业和行业三位一体的扶贫格局、强调扶贫工作中的全社会力量的参与,这种管理思路导致了当前基层政府中扶贫资金项目的多重管理、分开管理。在基层政府、地方政府和不同社会团体中,分别有对扶贫资金管理制度和使用管理的相关规定。因此,基层扶贫工作在实际进行过程中资金管理过于分散,缺乏对资金管理的统一、有机的整合。因此,扶贫资金在管理中就缺乏必要的监督、评价和管理机制,导致了扶贫资金对贫困人口的收益程度和脱贫的有效性得不到相应的考核和评价,扶贫资金的使用效度便无从谈起。

另一方面,各级扶贫资金管理办法都要求对资金按项目管理,即要求所有资金必须安排到具体项目,而基层特别是贫困村在项目设计和编制项目文本时,由于专业知识的缺乏,项目设计与实际需要不符,就可能造成按项目文本内容,无法实施从而资金无法拨付,形成浪费。

三、针对基层财政扶贫资金管理问题的解决办法

(一)通过资金管理制度的完善加大对扶贫资金的监管力度

基层财政扶贫在管理中应重点认识到资金管理制度对资金管理有效性的重要作用。将县级报账制改为乡镇报账制,利用乡镇就近方便监督管理,同时便于乡镇统筹整合管理,建立财政扶贫资金直接支付方式,重大项目严格实施招投标制,小项目尽量交由村委会组织实施。因此,根据基层贫困资金的使用情况,地区政府应加大对基层贫困资金筹措和使用制度建设。通过对基层财政扶贫项目申请、项目配套资金拨付、配套资金管理、项目验收、资金结算等方面的进行细致明确的资金筹集和使用制度的建设,防止基层项目扶贫资金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挤占、盗用、挪用等违法违纪事件的产生,确保每一分扶贫资金都花在基层贫困地区最需要的地方。同时要在实际的扶贫工作中及时发现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制度中的漏洞,及时对不明确的地方进行增补和完善,保证制度在实际应用中的有效性。

(二)改进和完善当前基层扶贫资金的分配方式

基层地区为了加强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改进和完善当前的扶贫资金分配方式是基层财政管理中面临的又一大问题。在实际的扶贫资金管理过程中,要将当前扶贫资金的按规模分配模式、按需求分配模式和按绩效分配的模式结合起来;同时通过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让扶贫工作和资金突破地域的限制,投入到最需要的地区,真正做到对基层贫困地区最快速、最有效的帮扶方式。在资金分配和基层地区扶贫项目建设过程中,要坚持积极主动扶助贫困村落、对特困地区重点扶持、加大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从而落实基层扶贫基金对地区经济持续有效地提升作用。

(三)创新财政扶贫资金的使用模式

目前,为了实现2020年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我国扶贫工作,尤其是基层扶贫工作的任务依旧十分艰巨。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给地区经济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道路。因此,通过传统产业项目难以实现脱贫的基层地区,更加需要在当前新经济环境中走上一条创新资金投入项目和资金使用办法的道路。有“大扶贫”的观念,与金融、农业等部门的配合,在项目选择、资金安排上统筹考虑,通过当前小额信贷、电子商务、金融扶贫和光伏扶贫等新模式,对不同的基层地区环境,制定多元化的帮贫、扶贫资金使用计划。同时,通过对基层贫困地区基础社会和公共事业的建设,加快地区经济发展环境的建设,从而不断加快基层地区经济崛起和腾飞的步伐。

(四)加强管理部门的监督管理职责

为了保证基层扶贫工作中资金使用的有效性,不断加强扶贫资金管理工作中的监督和管理工作是最基础的保障。因此,在基层扶贫基金管理的工作中,首先要通过联合交通、电力、农业、水利、科技等多个行业部门,明确各个部门资金使用情况和资金管理职责,在基层地区交通水利建设、公路建设、电网建设中加强对扶贫专项基金的监督和管理工作。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有效的绩效考核和管理,以基层贫困地区的满意度和济发展情况为具体衡量标准,对扶贫资金的使用进行评价、总结和打分,并由基层资金管理部门上交地方政府,进行逐级的回报和汇总,从而对扶贫资金的取向、使用方式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潘帅.新常态下我国精准扶贫工作机制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6.

扶贫资产管理制度篇6

(2)严格资金管理。一是项目资金实行专户存储,专账核算,专款专用,封闭运行。二是严格拨款程序。根据项目实施进度按4:4:2进行拨付。资金拨付实行四级联签制(提出用款申请分管领导主要领导纪委书记)。三是实行乡财县管乡用,所有扶贫资金全部在财政直接支付,到户资金一律实行一折通支付。乡村不设扶贫项目资金户。四是结合县情,制定出台了《**县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暂行)》,确保资金到村到户,规范安全。五是严格实行县级报账制。完善了资金县级报账回补制,每批次资金报账由用款乡提出申请,经县扶贫办审批后,由县报账中心按批复项目资金补助标准审核,报账再回补剩余资金。六是大宗物资进行招投标统一采购,严格管理。七是严格审计制度,项目完成后,要对项目资金进行审计,并形成审计意见书。八是每年组织纪委、监察、财政等部门对扶贫项目资金进行一至二次的检查监督。

5、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始终把农民群众作为扶贫开发投入主体,广泛动员群众参与扶贫工作,积极动员投工投劳。“十一五”以来共累计投劳折资3564.2万元,占总投资的14%。

6、部门协作,整合资金。以整村推进为平台,按照“统一规划、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有效整合各类资金。一是整合扶贫内部各项扶贫资金;二是整合外部门投入。

7、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在发挥群众积极参与扶贫工作的同时,进一步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工作,实行社会帮扶和挂钩扶贫相结合的办法,形成合力推进扶贫工作。

8、强化内部管理。进一步完善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县是一个集山、少、边、贫为一体的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解放前,**尚处于奴隶制、封建领主制、原始共耕制等多种社会形态。1956年自治县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开展扶贫工作以来,在党的民族政策和扶贫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在中央、省、市的深切关怀下,通过全县各族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扶贫工作不断推进,全县面貌发生了巨大深刻的变化。但由于基础差、底子薄、起步晚、发展慢,至今仍是一个全省特别贫困的县份,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扶贫任务重的县情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扶贫工作面临许多困难问题。

三是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开展扶贫开发工作特别是“十一五”以来,由于上级关心支持,投入力度逐年加大,贫困群众参与扶贫热情高涨,投工投劳积极性高,扶贫效益十分显著,每年减少贫困人口4500人左右。但由于返贫现象突出,贫困人口基数居高不下。到2008年底,按农民人均纯收入1067元标准,全县仍有18.14万人贫困人口,占全县农业人口的78%。这些贫困人口大多数居住在高寒山区和干热河谷地区。这些地区生存环境恶劣,生产生活条件差,收入水平低下,生活质量极差,过着吃粮靠老天、穿衣靠救济的贫寒生活,许多贫困家庭家产不足千元。

五是产业发展基础弱,贫困群众增收难度大。受自然地理条件的制约,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单一,结构不合理,效益不明显。近几年来,加大产业扶贫力度,扶持发展了一批特色种养业,但因投入不足、不成规模、销售难度大、商品率低等原因,增收的效果不够明显。自去年以来,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许多农产品出现滞销、价跌,使好的收成变不成好的收入。另外,随着农民工进城务工人数的急剧增加,许多贫困村已无青壮年劳动力,这对于培植贫困地区的产业和提高生产技能也带来了不利影响。

扶贫资产管理制度篇7

同志们:

县委研究决定召开这次调度会议,主要是全面了解各乡镇和有关县直部门单位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情况,推进脱贫攻坚加紧加快进度。参加会议的有各乡镇党委书记、脱贫攻坚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主要负责人、县脱贫攻坚指挥部全体人员。刚才,X个乡镇和X部门汇报了前段脱贫攻坚工作情况。从汇报和了解到的情况看,各乡镇各有关部门努力克服疫情影响和困难风险挑战,脱贫攻坚工作全面开展,进展顺利。但仍存在进度不平衡、不严不实、质量不高等问题。为确保高质量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再强调以下五点。

一、务必再强化“清零”意识,确保贫困人口全部如期脱贫

一是全面完成减贫任务。要紧盯“两不愁三保障”目标标准,对剩余未脱贫的X户X人贫困人口,组织干部逐村逐户逐人进行研判,因户因人精准施策,完善工作台账,实行挂图作战,全面解决“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问题,逐一“清零”销号,确保现行标准下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如期脱贫。

二是扎实开展“补缺行动”。要坚持现行标准,持续排查所有农村居民“两不愁三保障”存在问题,及时全面查缺补漏,一项一项整改“清零”,一户一户对账销号,全面补齐“两不愁三保障”短板,扶持所有已脱贫人口持续提升生活质量和水平,确保经得起普查抽查。

三是强化动态监测管理。要建立健全返贫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机制,对低保户、危房户、重病户、残疾人户、独居老人户、无劳动能力户等X户X人的边缘户和X户X人的脱贫监测户进行特别关注、建立台账、专册管理、重点监测,防止脱贫人口返贫,防止边缘人口致贫,实现返贫和致贫“清零”,确保同步实现全面小康。

四是实施脱贫攻坚普查。要成立县脱贫攻坚普查领导小组,形成以统计调查和扶贫部门为核心,相关部门协作配合的组织架构,深入研究、精心编制操作性强的实施方案,重点调查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实现情况、获得帮扶情况、参与脱贫攻坚项目情况等,核实脱贫攻坚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确保“无数字脱贫”“无虚假脱贫”。

二、务必再强化“巩固”意识,全面提升脱贫攻坚成果

一是加强搬迁后续扶持。要认真落实省市委关于做好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发展工作的指导意见,扎实做好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发展工作,对全县X户X人易地扶贫搬迁户进行“回头看”,逐户落实产业就业等后续扶持措施,杜绝搬迁户“两不管、两头跑”问题。大力扶持新社区工厂转型升级,对X以上的易地搬迁安置社区至少创办X家新社区工厂,其中X户以上的至少稳定就业X人,X户至X户的至少稳定就业X人,充分保障搬迁群众安居乐业。

二是拓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增收渠道。要扎实落实《支持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十条措施》,有效利用农村各类资源资产资金,因地制宜拓展增收选路子,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坚决消除“空壳村”。指导各村规范管理和运营集体“三资”,加快清产核资、成员界定、股份配置,明晰产权关系,防止账目不清、管理混乱,力争到2020年底,每个村的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

三是积极推进消费扶贫。要大力扶持各类扶贫实体和网络平台,广泛动员社会力量通过“以购代捐”“以买代帮”等方式带动贫困人口增收。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第一书记扶贫超市”消费扶贫载体和机制,扎实推进扶贫产品进商场、进高校、进社区、进企业、进机关、进酒店“六进”活动,适时组织开展农特产品集中展销,多渠道推动更多的农村特色产品转化为商品。要加强县、乡镇、村三级电商销售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推广“电商+合作社+贫困户”“一店带多户”“一店带一村”模式,确保所有已建成村的项目规范运行,带动更多的贫困户增收。

四是加大社会扶贫力度。要持续推进与XXX市全方位、深层次、多领域经济合作与扶贫协作,持续加大扶贫协作项目争取力度,力争2020年支持资金增长30%以上。要主动对接国有企业、高教系统和医疗卫生三大帮扶体系,争取更多资金和项目支持。要抓好XXX等X个省市单位对口帮扶衔接,动员县慈善协会、女子创业协会和市场主体等社会力量主动参与扶贫,深入推进“百企帮百村”精准扶贫行动,凝聚社会合力巩固脱贫成果。

五是持续激发内生动力。要大力开展“诚孝俭勤和”新民风建设,大力推广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做法,通过多种渠道,教育和引导贫困群众改变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新风。要鼓励和支持贫困群众发展产业增收脱贫,采取劳务补助、劳动增收奖励等方式,提倡多劳多得、多劳多奖,减少简单发钱发物式帮扶,杜绝“保姆式”扶贫,杜绝政策“养懒汉”。要加大对自力更生脱贫典型的表彰宣传,树立勤劳致富、脱贫光荣的价值取向和政策导向。

三、务必再强化“稳定”意识,确保扶贫政策接续稳定性

一是加大产业扶贫力度。要继续落实不少于X万元的产业奖扶资金,大力扶持“X个X万”脱贫产业,确保贫困群众经营性收入占比只增不减。要全力打造“旅游+贫困户”新业态,扶持发展一批旅游扶贫示范村(点),带动一批贫困户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实现增收脱贫。要持续巩固市场主体带动贫困户脱贫成果,根据省市产业脱贫资金切块规模,加大对扶贫经营主体奖补力度,完善带贫益贫机制,提高贫困户的参与度、受益度,带动贫困群众稳定持续增收。

二是加大就业扶贫力度。要坚持就地就近就业,进一步完善以转移就业和公益专岗为重点的多元就业扶贫体系,确保有劳动力的贫困家庭至少1人稳定就业。要加大公益性特岗和公益性专岗开发力度,新增或补充的各类社会服务、公益性和扶贫就业专岗,重点安置深度贫困村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三无”贫困劳动力。要加强家庭手工业培育,积极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返乡投资,带动贫困人口就地就业脱贫。要开展贫困劳动力培训,确保全县有培训需求的贫困劳动力都能掌握一技之长。

三是全面落实保障政策。在攻坚期内所有脱贫户要继续按规定享受各项扶持政策,稳定脱贫基础。教育扶贫要扎实落实保学控辍X条措施和“XXX”责任制,建立从学前教育到大学全方位的资助体系,确保适龄人口一个不少地接受义务教育,所有符合资助条件的贫困学生一个不少地享受教育资助。健康扶贫要落实好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实现贫困人口看病有地方、有医生、有制度保障。兜底保障要为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和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依靠产业就业帮扶脱贫的贫困人口提供保障,确保“应扶尽扶,应保尽保,应兜尽兜”,坚决防止“脱贫即脱保”问题。

四、务必再强化“均衡”意识,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

一是加强项目资金整合。要建立扶贫资金稳增长机制,县财政按照不低于地方一般预算收入X%的比例、增长不低于X%的幅度安排专项扶贫资金。要加大对上项目资金争取力度,确保中省涉农整合资金规模不减,做好涉农整合资金调度,各类涉农项目资金做到“应整尽整”。要规范项目管理,完善脱贫攻坚项目库,落实扶贫领域资金全口径监管和项目公告公示制度,强化扶贫资金绩效评价。要按照“不漏一镇、不漏一村、不漏一项目”的要求,对脱贫攻坚以来所有扶贫项目进行审计全覆盖,不断提升扶贫资金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

二是补齐基础设施短板。要倾斜涉农整合项目资金,统筹谋划推进X个行政村路水电讯等建设项目,全面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要安排扶贫专项资金,用于支持贫困发生率较高、贫困人口规模较大的非贫困村小型公益基础设施及产业配套设施项目。要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对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实现通客车目标。要以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现象为重点,大力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和卫生厕所改造,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

三是加强扶贫资产管理。要制定扶贫资产管理运行方案,对扶贫存量资产开展全面摸底、确权登记,规范收益使用分配,确保扶贫资产有人管、有钱管、有机制管,持续发挥效益。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安全饮水、村组道路、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理站、敬老院等工程建设和运行管护长效机制,落实管护责任,解决农村设施“有人建、无人管”问题,促进工程长久发挥效益。

五、务必再强化“保障”意识,完善健全脱贫攻坚保障机制

一是做实领导保障,持续强化脱贫攻坚责任。要严格落实“三级书记”抓脱贫责任,扎实开展贫困对象“遍访行动”。要进一步强化县委对脱贫攻坚统揽,县委每月至少专题研究1次脱贫攻坚工作,党政主要领导每月至少要有5个工作日用于扶贫。要认真落实县级领导“三个一”责任制,县级领导每人联系一个乡镇、主抓一个贫困村、负责一项脱贫攻坚工作。要继续推行村总队长制,进一步强化总队长对所负责村脱贫攻坚工作的统筹。要坚持乡镇党政一把手负总责,乡镇、村干部主要精力用于脱贫攻坚。要对建档立卡人口规模较大、剩余贫困人口较多的村实行挂牌督战。

二是做实工作队保障,保持集中攻坚力度不减。县脱贫攻坚指挥部、乡镇作战部和行业部门扶贫干部要保持相对稳定,所有驻村工作队和包户干部人员不变、力量不减、标准不降。要加强“四支队伍”管理,将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扶贫绩效与包联贫困村评估考核直接捆绑,把村干部80%薪酬与脱贫攻坚绩效挂钩。要注重发挥考核的正向激励作用,对如期完成任务且表现突出的乡镇和部门党政正职予以重用,对在脱贫攻坚中工作出色、表现优秀的扶贫干部提拔使用。

三是做实防险保障,加强脱贫攻坚风险防范。要统筹兼顾贫困村与非贫困村、贫困户与其他农户之间的政策均衡问题,防止因享受政策利益不均衡而引发矛盾。要预防金融风险,严控扶贫小额信贷逾期和不良贷款,互助资金流失或使用效益不高等问题。要完善考核方式方法,坚持实事求是,坚决杜绝资料档案脱贫、拍照作秀扶贫的错误道路。要认真落实贫困县各项约束机制,扎实开展扶贫领域作风专项治理,坚决防止和纠正扶贫领域各类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

四是做实宣传保障,抓好脱贫攻坚总结宣传。要继续深入宣传全县脱贫攻坚工作的生动实践和典型做法,2020年重点围绕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发展等方面,抓好示范培育、树立样板。要大力宣传长期奋战在扶贫一线上扶贫干部和扶贫系统干部先进事迹。要全面系统总结脱贫攻坚工作成果,成立工作专班,系统整理脱贫攻坚工作档案。要创新宣传方式,鼓励创作具有时代特色的脱贫攻坚文艺作品,优化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的环境,形成勇于斗争、奋斗幸福的浓厚氛围。

扶贫资产管理制度篇8

abstract:theSpecialFiscalpovertyalleviationFundisacrucialsupportertoaidthepoor.economicdevelopmentinpoverty-strickenareasarousesnewrequirementsandmoreimprovementsfortheallocationandutilizationofthefund.thepaperproposespolicysuggestionsonhowtomanagetheSpecialFiscalpovertyallevationFund,basedonfundmanagementexperiencesinthe12thFive-YearplanofChinaandadvancedinternationalprinciplesonpovertyalleviationfundperformancemanagement.

关键词:扶贫资金;指标体系;资金管理

Keywords:povertyalleviationfund;targetsystem;fundmangement

中图分类号:F81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5)04-0159-02

1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分配使用及运行管理体系

我国1980年开始设立财政扶贫专项资金,经过多年的运行,一个涵盖财政扶贫资金来源、分配、使用、拨付和财务管理、监督检查、信息监测、绩效考评等全过程管理的制度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在财政扶贫资金的来源方面,为了保证筹措到足额的财政扶贫资金,对专项财政扶贫资金的来源有明确的规定。

例如,2000年颁发的《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规定,财政扶贫资金来源包括中央财政安排的资金和地方方配套资金。配套资金不能虚列预算,不能多头配套。在财政扶贫资金的分配方面,二十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财政扶贫资金分配主要采取按项目分配和按“基数+增量”分配两种方式。

1997年出台的《国家扶贫资金管理办法》明确规定综合考虑某一地区贫困人口数量和贫困程度、扶贫资金使用效益、地方配套资金落实比例等影响因素。

2008年5月修订后的《财政扶贫资金绩效考评试行办法》规定,财政扶贫资金绩效考评包括:扶贫成效、管理使用和工作评价三大类。

2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存在问题及面临挑战

2.1扶贫资金绩效管理理论与方法需进一步发展与完善

2007年,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在上任后不久,特别强调在提供资金、技术和其他形式的援助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关注结果并评估援助有效性,提出了对华援助的五大支柱。世行在与中国的扶贫贷款项目合作中,十分注重扶贫理念、扶贫方式和管理模式的创新。

具体做法可以归纳为:

①一次规划、分年实施;

②以社区为单位的多部门综合性扶贫开发;

③特别关注性别和弱势群体的需求;

④以村级规划为平台建立农户广泛参与的机制;

⑤完善贫困监测系统建设,客观全面评价扶贫项目;

⑥将能力建设贯穿于项目的全过程。发达国家以结果为导向的绩效管理理念对我国提高财政扶贫资金管理绩效有很多有益启示。

2.2扶贫主体责权划分不清,权责设计不对等

政府主导是我国扶贫开发事业的一大特色,其优势可以制定直接针对贫困人口的扶贫政策,创造良好环境,动员社会资源,引导全社会广泛参与。

《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明确提出扶贫开发实施分级负责、以省为主的扶贫工作责任制,并逐步过渡到“四到省”原则。尽管扶贫资金管理体制经过多次调整与完善,但从运行结果来看,责任划分仍不清晰,权责设计还不对等。

中央强调责任,地方强调权力;扶贫工作仍具有委托性质,“四到省”的责任缺乏有效机制来落实,其结果是:中央与地方的扶贫目标有时候会产生偏离;地方政府扶贫开发投入明显不足;扶贫开发工作的效率与效果受到较大影响;出现了责任、任务到县,而权力和资金却停留在省一级的不对称局面。

2.3资金分配与使用,难于做到科学、公正,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主要表现在:

①目前,财政资金分配有三种方式,即按项目分配资金、按基数分配资金和按影响因素分配资金。按项目分配资金容易出现寻租行为,造成地区之间较大差异。按基数法分配资金不能充分体现资金分配与贫困程度的对应关系,容易导致平均主义倾向。按照因素法,九大因素中的有些因素如“国家扶贫方针政策”和“其他”因素难以准确界定等。

②立项、评估统计数据不客观、准确,影响立项资金分配的公平性和合理性。

2.4多渠道的资金分配缺乏有效整合,协同效应不明显

目前,我国有多个部门共同参与财政扶贫资金分配和项目管理,例如,2010年,我国各类扶贫资金515.1亿元,但财政扶贫资金仅为185.7亿元,包括中央扶贫贴息贷款、中央专项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补助、利用外资和其他等各类资金329.4亿元,财政扶贫资金占各类扶贫资金总和的36.05%。

此外,对于龙头企业、民间组织、国际机构、新闻媒体和研究机构等通过间接方式对扶贫资金绩效产生重要影响的利益方重视不够。

2.5扶贫资金投入的目标瞄准存在偏离

贫困人口在地域分布上分散,呈现点状分布特点,以重点县为基本单元的扶贫资金瞄准机制在覆盖贫困人口方面可能存在偏离。

2.6政府主导模式未能激发使用主体积极性,造成资金使用的低效率

贫困群体是扶贫工作的主体和主要利益相关者。但在我国,扶贫干预活动往往是自上而下的,贫困人口的参与只是被动的投工投劳和自筹资金。上不上项目,上什么样的项目,贫困人口基本没有发言权。最终项目能否完成和是否有效,政府部门从不承担责任。

2.7监测评价体系和问责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2008年根据绩效考评增加了“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贫困人口收入增长幅度”两大指标,体现了更加注重扶贫成效的理念。同时,为了加强过程管理,财政部会同国务院扶贫办等部门开发建设了“财政扶贫资金管理监测信息系统”。但从前瞻性的角度看,距离构建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体系还有一定差距。

主要表现在:

①缺乏对项目相关性、可持续性以及贫困人口满意度的考评指标。

②缺乏项目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及将资金使用效果指标与资金投入有机联系起来的投入、产出类指标。

3财政扶贫资金分配使用管理体制、机制创新

3.1完善扶贫责任制,提高资金瞄准度

准确识别和瞄准贫困人口是提高财政扶贫资金绩效、将扶贫战略规划落到实处的重要前提。

考虑到我国贫困人口分布更加分散,而低层级政府具有了解、熟悉实际情况的优势,应在理顺各级政府职责的前提下,进一步强化县级政府的责任,并根据绩效管理理念的要求,相应赋予其更大的管理权限。

3.2建立以绩效为基础的资金分配使用管理机制

改变单一依据贫困人口等基础数据分配资金的方法,将财政扶贫资金管理使用的结果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

建立以绩效为基础的财政扶贫资金分配机制,应遵循的原则是:

①公开、公平、公正原则。

②客观、科学、规范原则。通过制度手段,最大程度地避免人为的、主观的因素。

③权责统一的原则。

3.3进行体制创新,整合财政扶贫资源

要以“四到县”机制改革为契机,充分发挥县一级在扶贫资源整合中统筹全局、协调运作的优势和能力。提高财政扶贫资源的整合,发挥协同效力。

3.4完善扶贫项目库建设,逐步推行扶贫资金多年度滚动预算

目前,由于我国受预算制度、行政管理能力等方面的局限,尚不具备全面推行多年度滚动预算的条件。但可以在各级政府扶贫规划、重点村扶贫规划、扶贫资金项目库的基础上,开展扶贫资金多年度滚动预算试点,在部分省份试点的基础上,适时在全国范围内推开。

3.5完善扶贫财政资金绩效评价体系

在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加大反映结果和影响的指标的权重,逐渐减少主观评价指标的数量和权重,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完善:

①应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分析评价不同项目对不同地区发展的相关性,增加对扶贫项目的相关性考评指标。

②在重视扶贫项目经济效益指标的同时,还要关注其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及增加对扶贫项目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考评指标。

③根据不同类型资金的投向和用途,从项目产出的数量、类型、质量、时效、成本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增加对扶贫项目投入与产出类指标。

④增加贫困人口满意度评价。

⑤增加对项目可持续性评价。

3.6建立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监督机制

全面推行扶贫项目资金乡村公示公告及监察机关“民生特派组”制度,各级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要发挥职能作用,人大、政协发挥监督作用,共同加大对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监督管理。逐步引入社会力量,充分发挥中介机构、新闻媒体和群众的监督作用。对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使用管理中出现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严格按照国家法律和相关规定进行问责和惩处。

参考文献:

[1]吴国起.财政扶贫资金绩效管理改革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博士学位论文,2011.

[2]邓毅.财政支出绩效考评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制度研究[J].财政研究,2008(4).财政部预算司.加强财政支出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J].中国财政,2009(21).

[3]广东省财政厅.以绩效为核心,建立竞争择优的财政专项资金分配机制[J].中国财政,2009(21).

[4]付英.兰州市扶贫开发绩效评价及实证分析[D].甘肃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5]孙前路,等.扶贫资金管理与挪用倾向的内因分析:解释框架与稳定[J].江苏农业科学,2014(1).

[6]陈卫宏,谢晓英.扶贫资金投入对农户家庭收入的影响分析――基于贵州省RSSt#UtRt年扶贫数据的实证检验[J].农业技术经济,2013(4).

[7]张伟宾,汪三贵.扶贫政策收入分配与中国农村减贫[J].农业经济问题,2013(2).

[8]翟彬,杨向飞.基于灰色关联的我国农村扶贫资金投向分析――以2002―2006年农村扶贫资金为例[J].贵州社会科学,2010(8).

――――――――――――

基金项目:本文受北京市学科建设项目(pXm2014014224000045);

扶贫资产管理制度篇9

【关键词】农村扶贫财政扶贫资金资金管理资金利用率

【中图分类号】F812.8【文献标识码】a

农村扶贫开发是我国制定的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保障农村贫困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举措之一。而开展财政资金扶贫,提高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的利用率,则无疑又是强化农村扶贫工作最为重要的工作之一。由此,规范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的管理、使用和运作,自然也就成为了我国当前和未来做好农村扶贫工作关键之关键。那么,在这样的情形下,我们究竟应该如何认识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加以解决呢?

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管理理念滞后。传统财政救济式的扶贫方式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贫困人口问题。在对农村扶贫资金的管理中,侧重于从农业发展角度制定各种扶贫资金管理计划。简言之,目前的农村扶贫资金管理主要是围绕农业和土地展开,没有建立更加广泛的农村扶贫计划。广大农村地区的居民已经开始改变以往传统农业生产生活的方式,树立起更加积极的职业理念。不少农村地区希望通过政府的财政扶贫帮助提高自己的致富能力。但是,我国目前农村财政扶贫资金还主要是对农村居民生产生活进行直接的财政补贴,而很少采取帮助农村地区居民提升其获得收入的能力。有人形象地把这种扶贫方式称为“输血式扶贫”,其只是暂时缓解部分农村居民的贫困状况,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贫困问题。①地方财政部门在扶贫资金的管理与使用中,把本就有限的扶贫资金用于生产效率较为低下的农业生产项目中,没有建立更加全面科学的多行业扶贫资金使用方式。这种传统的扶贫资金管理与使用方式,不但是对有限的扶贫资金的浪费,更不利于农村地区长远健康的发展。

扶贫资金绩效考核方式过于单一,没有制定出全方位、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式。我国目前在对地方扶贫资金的财政转移支付中,一般采取通盘考量各省扶贫人数、农民收入等具体因素进行财政扶贫资金的差异化拨付。

在对扶贫资金的绩效考核中,也主要依据各省上报的扶贫人数损益情况进行考核评估。这种简单的考核方式,并没有真正看到不同农村地区贫困人口的实际变化情况,这就使得目前我国地方扶贫资金的考核评价标准逐渐与农村地区扶贫工作的开展相互脱节。有些地方政府在农村扶贫工作中,侧重于农村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忽视对农村地区生态环境保护。这种片面追求经济GDp增长的扶贫理念,降低了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最终不利于我国农村地区的长远发展,也对我国目前大力推进的生态文明社会建设产生相应的负面影响。

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制度不健全。财政扶贫资金的筹措制度不健全。目前我国各项财政扶贫资金主要是来自于中央对地方的专项财政扶贫资金拨付和地方自己的财政收入。数据统计显示,2013年我国地方财政扶贫资金来源中,85%以上来自于各级财政,有的地方扶贫资金全部来自于财政专项扶贫补助资金。②虽然一些地方政府已经开始采取社会化融资方式,弥补扶贫资金的缺口。但是,采取这种资金筹措方式毕竟还缺乏国家层面的更加细致的法律政策的扶持。因此,从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看,我国农村扶贫资金还是以财政补贴为主。③如果农村扶贫完全依靠政府财政扶持,长期以往不但会增加政府财政负担,同时还对其他社会资金进入农村扶贫产生一定的资金壁垒作用。加上地方财政扶贫资金频频爆发贪污和挤占挪用的现象,这使得相当一部分财政扶贫资金并没有真正发放到农村贫困居民的手中。因此,我国目前农村扶贫资金筹措渠道太单一,筹措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将会对我国农村扶贫事业的开展产生不利影响。

财政扶贫资金使用规范制度不健全。虽然政府多次强调了农村扶贫资金应专款专用,严禁财政扶贫资金使用不规范、不合规甚至弄虚作假现象的出现。但是,从我国地方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的实际使用效果看,扶贫资金渗漏现象非常严重。尤其是随着更多农村居民离开家乡前往城市打工,在广大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现象越来越多。若对这些农村弱势群体进行专项财政扶贫,投入资金数量和扶贫效果则不成正比。除此之外,单纯侧重于经济发展,忽视环境生态保护的现象也逐渐凸显,这就使得我国农村地区贫困人口的财政扶贫工作开展举步维艰,农村地区脱贫又返贫的现象层出不穷。

财政扶贫资金监管制度不健全。我国目前采用的财政扶贫资金的监管制度,还主要是依靠政府相关监察审计部门来进行,广大财政扶贫的受众―农村居民对财政资金的筹集、使用等并没有真正的知情权。如地方在发放财政扶贫专项资金中,一般由地方财政部门委托地方扶贫办专门负责,由地方发改委监察审计等部门负责监管。虽然层层部门监管,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财政扶贫资金不被挤占挪用,让这些有限的资金真正用于农村亟需的扶贫事业之中。但是,财政资金审批程序繁多,审批时间过长等问题容易让一些不法分子钻空子,造成扶贫资金挤占挪用等现象还比较突出。

广大农村地区居民缺乏对扶贫资金的知情权和管理参与权,这使得我国农村地区财政扶贫资金的利用效率非常低下。③同时,有的地方政府采用的财政扶贫资金监管制度多是沿用上级政府制定的各种宏观政策法规,没有结合自己地方财政扶贫工作的特点,这也是我国当前地方财政扶贫资金监管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

农村财政扶贫资金在运作管理中问题丛生。目前我国政府在农村扶贫资金运作中暴露出很多问题,如资金运用效率低、资金流失严重等。造成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农村扶贫资金运作管理模式自身存在很多漏洞。

首先,农村财政扶贫资金在拨付中,会受到从上至下利益关联部门的层层盘剥,有的地方政府扶贫部门会把一部分地方财政扶贫资金截留作为自己单位的福利资金发放给下属工作人员。

其次,地方政府在农村财政资金使用项目中,由于不同的地方部门利益诉求不同,造成在财政扶贫资金的运作中,经常会出现各个利益部门冲突现象。很多时候地方扶贫部门为了均衡起见,经常采取扶贫资金平均拨付的方式,这虽然平衡了地方不同部门在这一问题上的利益。但是这造成本就有限的财政扶贫资金运作使用更加分散化,根本发挥不出集中资金进行专项扶贫攻坚的积极效果。从而造成了我国目前财政扶贫资金的运作效率一直比较低下,各种不必要的成本日益增多,最终不利于农村地区扶贫攻坚目标的实现,广大农村贫困居民对此也颇有微词。

提高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管理水平的对策

创新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的管理理念。我国地方政府扶贫办等部门应当立足农村地区扶贫工作的长远,制定更加全面科学的积极的“造血式”财政扶贫计划,转变以往传统的“输血式扶贫”理念。创新农村财政扶贫理念,是未来我国农村地区财政扶贫工作必须要重视的方面。只有扶贫理念发生积极的转变,才能带来扶贫效果的提升。通过建立“造血式”扶贫理念和方式,可以让地方扶贫部门真正在考察自己所在地方农村地区的发展状况的背景下,创新农村地区扶贫工作发展的全新思路。考察不同地区,不同贫困人口的致贫原因的差异性,依据地方资源等特点制定精准扶贫方式,是未来农村扶贫资金管理中必须要重视的重要环节。当然,要想建立上述精准扶贫、造血式扶贫方式,必须要重视解决当前农村地区扶贫资金短缺的问题。要建立多元化资金筹集方式,通过制定优惠的政策吸引更多社会资金进入农村,帮助政府开展扶贫工作,真正提高农村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建立统分结合的扶贫新模式。要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扶贫效果。同时,要在扶贫中真正立足农村贫困人员自身减贫能力的提升,减少脱贫又返贫的几率的发生。

建立真正立足农村扶贫工作发展实际效果的全面科学的扶贫资金绩效考核机制。我国地方政府扶贫办等部门应当会同其他政府部门建立更加积极全面的扶贫资金绩效考核方式,真正发挥不同部门对扶贫资金的绩效考核参与作用。在对扶贫绩效指标的制定中,要改变以往唯经济GDp为主的单一扶贫评价方式,要立足农村地区长远健康发展,制定更加全面科学的生态发展评价指标,最终实现在对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的绩效考核中,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全面的彰显。农村地区要想尽快缩小与城市在发展中的差距,必须要结合自己地方特点,制定更加全面积极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要特别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不能通过污染环境、浪费资源来实现经济的发展,应当把他们有机结合。这样在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管理与评价考核中,才能够真正推动农村扶贫工作的开展。

完善健全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制度。完善农村扶贫资金筹措制度。我国应当在继续发挥政府财政在农村扶贫工作中的中流砥柱作用的前提下,积极开拓多元资金筹措渠道,尤其是通过招商引资等方式引入社会资金进入农村扶贫事业是未来扶贫攻坚工作中必须要重视采用的融资方式。某些地方的农村扶贫事业之所以在过去起色不大,归根到底是由于扶贫资金不足所致。因此,解决扶贫资金短缺问题是农村扶贫工作中的核心工作。相关农村扶贫配套资金的融资一直是困扰我国部分地方农村扶贫工作的焦点问题。地方政府扶贫办等部门应当在充分考察当地扶贫工作特点的基础上,立足地方扶贫事业的优势,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社会化扶贫资金引入机制。通过建立地方扶贫资金专项融资平台,让国内外企业资金进行投资。建立专项社会资金引入优惠政策,如通过税收减免等方式吸引更多社会资金进入地方扶贫事业之中。我国东部沿海部分省份目前采取发展式农村地区扶贫新方式,把农村地区扶贫事业进行社会化运作,通过多渠道筹集扶贫资金。实践证明,上述地方政府的做法是非常积极有效的,这给我国其他地区农村扶贫工作的开展,尤其是在筹集扶贫资金上,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健全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的使用制度。地方政府扶贫部门应当制定更加细致严格的财政扶贫资金使用制度,中央政府部门也应当结合全国扶贫事业发展的特点,出善更多有助于提高农村扶贫资金使用效率的专项法律法规。在具体的财政扶贫资金使用过程中,要建立由专业人士组建的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委员会。这样可以极大改变目前财政扶贫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的问题,让有限的财政扶贫资金在专业人士的管理和监督下得到最大程度的使用。同时还要引入地方农村居民参与财政扶贫资金的管理与使用,让他们能够对财政扶贫资金的使用方向、用途等获得充足的了解,并积极吸收和借鉴他们对扶贫资金的使用建议。要建立地方财政扶贫资金网络公开监督制度,借助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建立地方财政扶贫资金使用情况网络披露平台,要在平台上晒出每一笔资金的使用方向,要主动积极邀请社会人员的监督。建立地方财政扶贫资金县级专业会管理和集中报账制度,这样可以防止地方部门内部的各种制度漏洞引发的资金挤占、挪用和贪污行为的发生。

优化农村扶贫资金管理,提升资金管理效率。我国地方政府扶贫办等部门应当采取各种积极措施优化扶贫资金的管理。首先,应当减少地方扶贫部门的人员,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这样可以节省一部分行政开支,挤出更多的资金用于地方扶贫事业之中。其次,要减少地方财政扶贫资金对农村贫困人员的转移支付层次,提高资金的转移支付效率。对待一些地方财政扶贫资金的拨付工作,应当减少行政审批的环节,缩短行政审批的时间,让扶贫资金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发放到亟需的农村贫困人员手中。再次,对待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管理中发现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应当严厉追究相关责任人。必要时可以通过提请法律诉讼等方式追究他们法律责任。未来农村扶贫工作的开展,还需要借助现代信息科技等新技术手段,实现对农村扶贫工作的网络化、时时化管理。

我国地方政府扶贫办等部门应当建立全方位系统化的扶贫攻坚战略。从财政扶贫资金的管理方面,首先要建立系统化的财政扶贫资金管理机制。对待与财政扶贫资金具有利益关系的各个政府部门,应当进行相关利益和管理权限的整合。要制定各部门协调一致的扶贫工作联动工作方式,发挥各个部门在扶贫工作中的积极性。同时还要建立便捷的信息沟通方式,尤其是借助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在对待财政扶贫资金要设立严格的专款专用方式,以县级为单位进行财政扶贫资金的备案和考核,明确每一笔扶贫资金的来龙去脉,尤其是对各种借助第三方进行的财政扶贫资金转移支付行为进行严格的统筹规划和备案。这样才能够真正保障有限的财政扶贫资金发挥最大的扶贫效率。

建立以扶贫绩效为导向的农村财政扶贫资金激励机制。农村扶贫工作要想真正取得积极效果,短期内是无法真正实现扶贫目标的。因此,地方政府在制定农村扶贫计划的过程中,应当制定更加长远的农村扶贫发展计划。对待农村扶贫资金的激励机制,要在以往农村扶贫事业的基础上,建立更加长远的农村扶贫资金激励机制。考察地方政府部门的政绩,要重点考察历届政府制定的合理的农村扶贫计划的推进与完成情况,严禁换一届政府就出台新的扶贫政策的做法,要尽量实现农村扶贫事业的连续性。可以从公平性和效率性两个角度建立行之有效的农村扶贫资金激励机制:对待农村中不同贫困人口的规模和贫困层级进行合理的扶贫等级划分,在具体的财政扶贫资金的发放中应当侧重于均衡发放,尽量顾及不同地方群众的利益;同时,要在扶贫资金中抽出一部分资金进行专项定点扶贫,对重点扶贫对象进行精准扶贫,提高他们自己的脱贫能力,并树立精准扶贫的榜样,让其他地方的农村贫困人口能够学习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

总而言之,面对我国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管理过程中已经存在和可能存在的各种问题,我们既要不断确立新的管理理念,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更要立足长远,形成更加长远的扶贫工作管理思路。不仅要更加有效地发挥农村扶贫财政资金的作用,更要通过扶贫资金的利用来带动各项扶贫工作更加高效的开展。

(作者为河北大学教授;本文为2014年度河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扶贫资金促进农村贫困地区顺利实现小康社会利用效率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4457507D)

【注释】

①王亮,陆琦林:“发达市场经济国家财政扶贫经验及借鉴”,《地方财政研究》,2013年第12期。

②潘经韬:“农村扶贫资金投入及其扶贫效果优化探讨”,《农村经济与科技》,2014年第6期。

扶贫资产管理制度篇10

为切实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帮助贫困群众早日脱贫致富,根据邱发﹝2019﹞9号文件要求,结合我乡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xx大和xx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xx系列讲话精神,自觉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动员各方面力量,确保如期脱贫。

(二)总体要求。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识别、精准管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原则,从2019年起,聚焦建档立卡贫困村和贫困户,进一步落实扶贫工作任务,绘出路线图,列出时间表,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三)目标任务。

从2019年起,贫困人口实现逐年递减。2019年底前,全乡4个贫困村全部出列。2019年底前,基本解决群众贫困问题,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国家扶贫标准,稳定实现贫困群众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贫困村道路、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教育、卫生、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高。

二、建档立卡、动态管理、分类扶持

(一)精准建档立卡。

在建档立卡“回头看”的基础上,将贫困村和贫困户的基本情况、致贫原因、帮扶措施、到村到户扶贫项目、帮扶单位和责任人等相关信息全部录入扶贫开发建档立卡信息系统。将贫困户分为五保户、低保户(无劳动力户)、低保贫困户、一般贫困户四类,前两类为救济保障对象,后两类为扶贫开发对象,每个贫困户都有一本扶贫手册、一个脱贫计划、一套帮扶措施。

(二)精准动态管理。

认真制定扶贫对象和需求清单、脱贫时限清单、扶贫措施清单、脱贫责任清单。每年年初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开展一次调查评估和数据更新,对上年度脱贫和返贫的贫困户按程序核定,严格做到“两公告、一公示”,脱贫出列、返贫入列,落实动态管理。

(三)精准分类扶持。

因地制宜,对贫困村,因村施策,重点解决生产生活条件、产业发展、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利用本地资源和市场需求,着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确保村集体经济收入稳定增长。对贫困户,因户施策,通过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智力扶贫等措施,帮助脱贫致富。对五保户、低保户,通过社保兜底政策措施,解决贫困问题。

三、实施八大工程,为实现整体脱贫提供强力支撑

(一)实施产业扶贫工程。

科学制定产业脱贫规划,充分发挥市场活力,结合不同地域农业发展实际,重点推行贫困户自主发展、龙头企业+贫困户、家庭农场+贫困户、农民专业合作社+贫困户、产业大户+贫困户等五种扶贫模式,帮扶到户到人,实现抱团发展,促进贫困人口稳定增收脱贫。

1.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充分发挥地域优势,积极发展壮大蔬菜、瓜果、花木、竹编、养殖、种植六大产业。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抓农产品“三品”(无公害产品、绿色产品、有机产品)建设,大力提升农产品质量。对贫困户通过流转土地等方式,发展规模种植、养殖的,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

2.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抢抓“淠河绿色生态经济带”和“特色小城镇”建设机遇,积极支持贫困户发展观光采摘、休闲垂钓以及农家乐等乡村旅游业,根据不同类型给予贫困户相应的资金补助。

3.大力发展光伏产业。通过个人自筹+政府补贴的方式,扶持贫困户建设光伏电站,优先帮扶无劳动力、无稳定收入的贫困户。

4.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产业。加快农村淘宝服务站建设,加强电子商务基本技能培训,增强贫困户利用电商创业、就业能力。鼓励和引导利用互联网+模式,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提高贫困户收入。

(二)实施就业扶贫工程。

统筹使用各类培训资源,组织开展定向培训、订单培训和创业培训,确保贫困户劳动力通过技能培训至少掌握一项致富技能。积极鼓励和支持贫困户自主创业,鼓励贫困村能人带领贫困户劳动力外出务工,对到贫困村返乡创业的农民工给予政策支持。

(三)实施智力扶贫工程。

积极推进教育扶贫。整合学前教育政府资助、国家助学金、雨露计划、关爱女孩行动、阳光工程等各项扶持资金,改善贫困群众的生活条件。加大文化惠民工作力度,将文化体育事业专项资金向贫困村倾斜,着力支持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

(四)实施社保兜底扶贫工程。

严格执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享受对象实行动态管理。对无法通过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实现脱贫的家庭,采取政策性保障兜底实现脱贫。

(五)实施异地扶贫搬迁和贫困户危房改造工程。

坚持“群众自愿、积极稳妥”的原则,加快实施异地扶贫搬迁和贫困户危房改造工程。结合省级特色小城镇和美丽乡村建设,合理确定搬迁方案,确保有搬迁意愿的群众应般尽搬,保障贫困群众的基本住房需求。同时,积极稳妥做好搬迁后续扶持政策,做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坚持农村危房改造政策,优先保障贫困户的基本住房安全。

(六)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工程。

着力实施农村道路畅通工程,对标准较低、路况较差的县乡公路进行升级改造或路面改善;大力实施农村安全饮用水工程,提高集中供水率、自来水普及率、水质合格率,到2019年基本实现自来水“村村通”;实施沟、渠、路、林综合治理,重点加强建档立卡贫困村“八小水利工程”建设,确保2019年底前全部完成。

(七)实施生态保护扶贫工程。

结合“三线三边三地”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开展以脏乱差治理、垃圾污水处理、改厕和村庄美化为重点的环境整治。坚持发展与保护并行、产业与生态并举,扶贫与开发并重,加快推进淠河生态经济带建设。

(八)实施社会扶贫工程。

建立健全“单位包村、干部包户”的双包制度,严格落实各项帮扶措施。加强对选派干部和驻村扶贫工作队日常监管,落实在村工作制度,配合上级有关部门严格考核,做到严格管理。

四、加强组织领导,为实现整体脱贫提供坚实保障

(一)强化脱贫攻坚领导责任。

乡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是脱贫攻坚第一责任人;各驻村点长、村支两委负责人和包村扶贫单位一把手是直接责任人,要亲自抓、负总责。各村和有关部门是责任单位,要制定具体方案,明确责任人,确保工作责任制落实到位。

(二)强化扶贫资金使用管理。

整合各类扶贫资金,统筹安排使用。完善扶贫项目资金公示制度,加强资金监管力度,做到公开透明,严肃处理违纪违法行为。

(三)强化扶贫开发队伍建设。

加强乡扶贫工作机构建设,抽调专人设立扶贫工作站,明确分管负责人实行专抓,各村明确一名村干专抓扶贫工作,保障必要的工作经费。加强扶贫开发干部教育、培训和管理,不断提高扶贫干部队伍能力和水平。

(四)强化贫困村基层组织建设。

选好配强贫困村村支两委人员,鼓励和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为扶贫攻坚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五)强化脱贫攻坚考核奖惩。

完善脱贫攻坚考核办法和实施细则,提高脱贫攻坚工作在年度考核中的比重。对未完成年度脱贫攻坚任务的村实行“一票否决”,对村支两委负责人进行调度,经考核不胜任现职的予以调整。对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弄虚作假搞“数字脱贫”的严肃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