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课程开发和设计的出发点十篇课程开发和设计的出发点十篇

课程开发和设计的出发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3:22:50

课程开发和设计的出发点篇1

【关键词】微课程;开放教育

一、背景研究

教育部在2012年成立国家开放大学时,明确表示国家开放大学是建立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和地方广播电视大学的基础上,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办学网络立体覆盖全国城乡、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并重,面向全体社会成员,没有围墙的新型大学。成立全国开放大学,标志着广播电视大学系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踏上新征程。那么如何实现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办学网络立体覆盖全国城乡,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的开放大学?课程资源建设是面临的最实际的问题。课程资源建设是目前遇到的最现实的问题。以何种方式为出发点,快速发展新的资源建设,显然是各级广播电视大学在向开放大学转型时期面临的直接问题。目前开放教育各平台的课程资源表现形式为网络课程,指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课程的时间安排上一般是50分钟的学习过程。过去几年间,建设了几千门精品课程,在优质教学内容数字化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带动了高校网络教学的普遍开展。然而,近几年,随着移动互联网以及移动终端等技术的迅猛发展,让我们步入了“微时代”的学门,并且促进了学生使用新的学习方法,如移动学习等新型的学习方式。人们也逐渐不再满足于在电脑前学习,希望能利用零散的空档时间进行随时随地的学习,需要的内容短小,精悍,适合在移动终端上展现,适合快节奏的学习资源。传统网络课程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学习需求。

二、微课程助力实现远程教育的“开放”

1.微课程的概念。目前国内外很多的专家学者都对微课进行了定义,有黎加厚、焦建利、胡铁生、郑小军、张一春等。黎加厚教授在文章《微课的含义与发展》里给出了“微课程”的简明的定义:“微课程”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本篇论文中,将微课程界定为:微课程是以微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的,围绕某一个主题或某一情境展开的,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短小的小课程。

2.微课程的特点。微课程的应用非常广泛,微型课程的形式也十分多样,主要是以“微视频”为主要形式。本文研究微课程应用于开放大学成人教育领域,根据与当前中小学的微课程相比较总结归纳了成人微课程的主要特点,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1)内容短小精悍。根据国外可汗课程的统计以及对脑科学的研究表明,人们在注意力集中方面的普遍的有效时间在10分钟左右。因此,微课程的时间一般控制在10分钟以内,集中阐述一个主题,如果时间过长、主题太多,学习者就会觉得冗长。因此,微课程首先应该在时间上做到短,这也就意味着微课程展现的知识量要少,并且不能忽视微课程的深度。例如,可汗微课程的讲述往往超过了教科书的知识,注重微课程深度解析。(2)更加注重教学特色。针对中小学的特点,为了吸引学生的兴趣,对中小学的微课程要求具有兴趣性。而开放大学成人学员,本身对知识的理解能力都较强,自学能力强,不用刻意增强趣味性,因此提出要体现教学特色。(3)呈系列性。有人曾就可汗的微课程进行过对比,拿出可汗相关的一个微课程来看,可能展现出来的内容和画面并不是那么出彩,并且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优势。但是,可汗的微课程是呈系列的,支持可持续性的学习,这是它最大的优势。对于开放成人学员来说,以学员自主学习为主,教师的作用要弱化很多,微课程作为一种重要的自主学习资源,应注重微课程的系列性呈现,形成系列的学习资源。(4)应用灵活。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使用移动设备或pC,随时随地学习,在线学习、移动学习变得越来越普及,学习变得越来越自由。微课程以其短而精、以视频为主要载体等以上特点,在应用上更加灵活,使学习变得越来越方便和及时。此外,中小学生的应用方式可以概括为“集中看看”、“回家看看”、“经常看看”,而开放大学的学生则是利用学校网络平台和自己的移动设备进行在线自主学习。

3.微课程的应用。国家开放大学是一种新型大学,它以开放教育和远程教育为基本特征,其主要功能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每一个有愿望、有能力学习的社会成员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和服务,其核心办学理念是教育的“开放”。目前,诸多省级电大(如浙江、福建、湖南、江苏等)不仅进行了微课程的开发,而且在远程教育教学方面已经开展了多方面的实践,电大系统内部的微课程应用也已起步。浙江广播电视大学连续几年开展了以微课为主的多媒体学习资源建设评比,优质学习资源建设项目评比,进一步深化了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更好地引导学生通过“微课程”进行自主学习,提升了课程品质,推进了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国家开放大学也不例外,从2012年年底开始,启动“微课开发及学习评价体系建设项目”,该项目已基本完成建设任务,五分钟课程网正式上线运行,实现了微课程的在线学习和移动学习,支持微课资源的整合和分享,微课开发及学习评价系统建设项目利用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打通了手机、平板电脑、台式机等多终端设备,为个性化、碎片化、移动化的学习提供了重要的学习平台。各省级电大在微课程方面的实践和探索不仅有利于推动微课程在本省电大系统内部的传播和推广,更为全国电大设计、开发、建设微课程,开展微课程教学提供了实践参考和经验借鉴。

三、微课程的开放设计原则

1.设计要有目标性原则。对于微课程的设计,必须要根据学科的特点和学科的目标进行设计。在微课程设计过程当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及需要达到的目标,在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后再进行微课程的科学性开发,反之开发出来的微课程对学习者来说是没有效果的。在参考各类文献的基础上笔者将微课程目标性原则归纳为“以学科内涵为依托,以学科培养目标为主线,以学科实际教学内容为依据,秉着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和理念,设计并开发符合学科发展趋势和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的具有学科教育价值的优质微课程。”

2.知识点的选取具有合理性原则。微课程是教师根据学科教学的实际需求,结合学科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主要解决的知识点,而开发的一系列教学资源。因此,微课程的设计需要结合学科目标来对知识点进行分割和建构,从中选择分割、建构后的知识点制作有效的微课程。从这一方面,我们可以发现,微课程关于知识点的选择需要具有合理性。知识点的分割选取,决定了学习者在通过微课程学习后所建构出来的知识结构,因此并不是任何教学内容或知识点都可以毫无规划的随意选取和划分形成微课程。如果没有选择,就会导致课程内容以及知识点支离破碎,与学科课程索要体现的系统性、整体性特征相违背。同样,只有通过精心的分割、适当的选择,选取微课程的核心内容,发挥微课程的最大效能。不然,煞费苦心开发出微课程,却无实际应用价值。

3.设计要有创新性原则。当今社会,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中,人们对创造性事物的兴趣总是比较浓厚的。因此,在微课程设计的时应充分考虑这一因素。通过运用新颖、丰富的内容,可以从多方面分析学习的创新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同时,通过运用创新教材,提高学生对创新观念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微课程的制作不仅需要知识点的选择,更要注重创新内容的整合。

4.内容的设计要有系统性原则。微课程内容的设计是以学习者为基础的。因此,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写作学习。由于微课程的特点,不管学生在课堂或者是在课下,在学校或者在家里都可以通过多媒体移动终端来学习。同时,由于个人理解的差异,在某些情况下学习者掌握知识的重点会出现偏差,因此在帮助学生使用微课程的过程中,建立一个系统的知识结构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基于这方面的原因,教师在进行微课程设计时应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研究相关知识点,建立一个系统的学习框架,使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中能有更多的目标和效率。

四、微课程的设计模式

微课程的设计是一个从大到小、从整体到部分的过程。在设计微课程时,首先需要对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从整体上进行分析,确定课程的整体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进而搭建微课程的内容设计框架;在完成内容设计框架后,再对设计框架的每一个任务分知识点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完成后,接着对每一个教学设计进行详尽的脚本设计;最后再依据脚本设计进行微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制作;完成后将微课程资源应用于实际教学中,并根据实际教学反馈情况调整资源。微课程资源设计如图所示。规范、完整的微课程资源设计流程对于微课程资源的开发具有指导性意见。中和微课程开发过程的各种问题,通过确定主题、教学任务分析、内容设计、教学设计、脚本设计和微视频开发共六个步骤完成微课程资源的设计与建设,对微课程的设计开放具有指导性作用。微课程对教师教学实践或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具有很广阔的教育应用前景。微课程内容的研究还是一个相对较新的领域,对许多教育工作者和学习者来说,具有极高兴趣和期望。但由于我国在微课程的应用领域中,许多理念和开发运用尚不成熟,还处于起步阶段,整个微课领域还没有一套成熟的微课程设计和建设方案可供参考。随着国家开放大学启动“5分钟课程建设工程”项目,越来越多的成人教育在开放教育环境下也开始了微课程的探索,但具体的应用形式和应用效果的研究也很少,希望更多的学者和教师参与进来,我将继续进行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顾小清.终身学习视野下的微型移动学习资源建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李巧芳.我国微课程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10).

[3]黄建军.论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J].现代教育技术,2013(5).

[4]张志宏.微课:一种新型的学习资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20).

[5]梁乐明,梁锦明.从资源建设到应用——微课程的现状与趋势[J].中国电化教育,2013(319).

[6]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1).

课程开发和设计的出发点篇2

高等学校it人才培养中创新和实践能力与社会岗位需求之间存在一定差距,很重要的原因是高校在实验课程的设计中与企业需求联系不够紧密;实验课课程设置中整体思想贯穿不够。为此,在新一轮课程体系改革中,围绕“能力分解、阶梯推进”的课程实验改革思路和基于阶段项目训练的课程体系的建设规划,结合我院it相关专业的特点,在基本不改变现有课程体系的前提下,对专业课程的实验环节进行重组、整合和系统性规划,将it行业的职业化场景真正引入课程体系和教学的全过程。实验课程改革目标如下:

(一)基础实验课程强调知识点以及知识点之间的融合与贯通;(二)应用设计类实验课程通过课程设计融合基础实验中的知识点;(三)应用设计类课程实验的设计内容围绕综合实验课技术要求进行规划。

二、项目驱动式的实验教学模式

为了达到上述实验课程改革目标,并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项目驱动式”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入学时就明确整个四年it专业课应完成的大作业,即综合设计实验项目”;围绕“综合设计实验项目”,学生应该掌握哪些技能;掌握这些技能学生应该修哪些课程;完成每门课程的学习学生要做哪些课程设计;完成课程设计,学生要做哪些实验。这样学生明确整个大学的总的任务,明确每个课程的课程设计和一系列的课程实验,使得学生踏入大学校门,就明确自己的任务和任务明细,在宏观上认识到课堂学习的目的是要解决未来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而不单单是学习理论,灌输学以致用的求学理念,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热情,老师无形中也施以学习压力,让学生知道大学的学习不仅是书本的学习,更要提高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举一反三的能力,自主学习乃至创新设计的能力,进而提高在完成项目开发后提炼技术框架开发思想和行业知识业务流程以及基于某种商业模式的创业能力。下图是项目驱动式教学流程示意图。

三、实验课程重组与整合的若干思考

(一)实验课程重组与整合的框架针对it相关专业侧重系统分析设计能力、信息资源管理能力的特点,实验课程以管理信息系统实验课为基础和前站,基于此门课程的演示性、体验性实验之上,在学生对管理信息系统有了认识和感觉的基础上,以系统开发为主线展开系统开发专业技能的学习。系统开发专业技能以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为核心,以数据库为后台,以JaVa、web程序设计等开发工具为前台,可支撑起一个简单系统框架原型。本实验课程重组框架也可以理解为在认识相关系统(七个基本类型系统等)基础上,着手一个系统分析设计过程,在过程中嵌入数据库设计和流程、界面设计理论,进而动手开发形成一个真实完整的系统。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认识是什么;第二阶段:学习怎么做;第三阶段:融合,做出你想做的。具体集成框架见下图。

(二)实验课程重组与整合思路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所教授的面向对象的设计和实现,为系统设计和开发提供了一种通用的方法,同时,java语言的学习为学生开发软件,尤其是网络版的软件提供了一个重要工具。“数据库系统”是开发数据驱动型软件的重要基础课程。在知识点上,“面向对象程序设计(java)”和“数据库系统”分别讲授了软件系统开发的前台和后台所需的各知识点,通过“对象和类”、“图形用户界面的程序设计”、“applet程序设计”、“数据库方案设计”、“数据设计方案的oracle实现”等一系列相关的重点实验,将一个较完整的软件开发过程有机地通过实验串联起来。通过这两门课的实验衔接,可以使学生更系统地掌握系统分析和设计的核心技能。同时,这也为后续“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实验提供了坚实基础。“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实验侧重于系统的功能、使用和展示,在前两门课程实验的基础上,这些实验的练习可以进一步扩大学生对信息系统的认识,加深理解。

(三)实验课程重组与整合内容

本实验课程重组以学生能力培养为目标,通过综合实验课程重组,使学生体验信息管理系统设计、开发、实施全流程,并把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根据实验集成框架,将实验课程集成内容划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基础类实验集成,目标是针对课程中的某个知识点进行巩固和强化,即认识是什么的阶段;第二层:综合类实验设计,目标是将课程中的多个知识点进行融合,即学习怎么做的阶段;第三阶段:创新类实验设计,围绕新的设计目标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并进行创新,即做出你想做的。

1.基础类实验整合

该阶段主要在现有实验室已有环境的基础上,做适当的整合升级。首先通过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程序开发、数据库、数据结构、JaVa编程、weB设计等专业基础知识,并在对应的课程实验中,用任务导向的方法,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利用上一个阶段完成的成果来开发下一门课程的内容。

2.综合类实验设计

利用专业基础课程实验课中做的阶段性成果(例如数据库、weB网站等),设计综合性的实验案例,该案例中融合了本专业各门课程的主要知识点,而且给出每门课程每个阶段的实验要求,由学生通过各门课程的学习,把整个知识点贯穿起来。例如,可以采用大综合的网上商店系统作为综合实验设计方案,学生在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中可以了解如何针对该项目进行信息系统项目的组织,进行系统需求的分析,在数据库课程中可以围绕该项目进行数据库的逻辑设计和物理设计,在JaVa课程中可以完成该系统所需的程序代码设计,在网页设计课程中可以进行该系统的网站开发,通过web程序设计这门课程可以最终实现整个系统的编程、测试和维护。这样,通过一个大的案例实验将所学的专业系统分析、信息管理、Java程序设计、web编程课程等全部打通融合,从而将多门孤立的课程实验整合起来。

3.创新类实验设计

通过前两个阶段的实验训练后,学生基本掌握了信息系统开发所需的基本知识和必备技能。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结合企业中的社会实践深入挖掘企业实际需求,结合大学生实验创新项目,把真实企业需求和案例数据引入到实验实训课程中来,让学生自己开发满足实际需求的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实训课程体系学习,经历从需求分析、系统设计,到编码开发、软件测试,再到系统实施、维护等全方位立体化的仿真实验,一方面让学生了解企业运营流程,学会分析企业信息管理需求,起到“不出校门就能实习”的作用,另一方面训练了学生对于信息系统的开发能力,将实际的软件工厂引入课堂,增强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

课程开发和设计的出发点篇3

关键词:软件企业;开发岗位;java课程群;课程建设;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12(2013)02-0121-02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进行课程建设与改革对于高等院校提高教学质量、推进教学改革创新有着积极的作用。面向软件企业开发岗位的java课程群建设是针对软件企业开发岗位技术型人才发展需求,而实施的计算机专业java课程群建设与改革实践。面向软件企业开发岗位的java课程群建设不仅对于教学实践中教学质量提升以及教学改革的推进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意义,还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软件企业开发岗位技术型人才的需求,有利于推进软件企业的发展进步、提升企业竞争力。本文主要结合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java课程建设情况,对于面向软件企业开发岗位的java课程群的具体建设进行分析与论述。

一、面向软件企业开发岗位的java课程群建设意义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进行教学课程的建设与改革对于教学改革的推进以及教学质量的提升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意义。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进行课程群的建设与改革也是现阶段高等院校进行教学实践改革的重要发展趋势,对于高等院校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学课程的优化设置以及教学课程改革深化等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进行课程群建设对于避免教学活动中课程设置之间的独立性,有利加强教学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对于高等院校相同专业之间的教学任务以及教学目标的完成有着积极的作用。总之,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进行课程群建设有利于相同专业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加强,对于教学课程的独立性特点有很大程度上的弱化,注重以课程群内的教学目标或者教学任务的教学内容的选择性开展,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活动的效率,提升教学活动质量,有利于专业目标的培养以及实现。

Java相关课程是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对于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以及就业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在实际的就业市场中,计算机专业的Java相关技术人才也是软件企业人才发展中的重要需求点。因此,在高等院校教学实践活动中开展面向软件企业开发岗位的java课程群的建设对于高等院校教学质量提升、教学实践改革推进以及对于软件企业的发展进步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意义。一般情况下,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的java课程群主要包含有与java课程相关所有课程科目,而随着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体系的不断完善,计算机专业中的java课程数量以及内容也不断的增加,因此,高等院校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进行java课程群的建设时,将所有的计算机专业java课程进行有效的组织,从而实现高等院校对于学生计算机java软件开发等能力的培养,完成教学目标与任务是高等院校进行计算机专业java课程群建设的关键。在高等院校的计算机专业中,java课程群一般包含有java语言程序设计以及计算机网页开发技术、计算机java技能实习、计算机java项目实训等六门课程科目,在实际的教学计划中设置有600多节课时。因此,在进行面向软件企业开发岗位的java课程群的建设教学实践中,应注意充分利用教学计划中的java课程群教授课时情况,注重对于学生计算机java软件开发能力的培养,并随着课时计划完成的情况,最终实现面向软件企业开发岗位java课程群建设的目标与任务,培养出符合软件企业计算机java软件开发需求的人才,适应软件企业人才市场发展需求。

二、面向软件企业开发岗位的java课程群建设内容

进行面向软件企业开发岗位的java课程群建设就是针对软件企业java软件开发人才市场需求,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推进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因此,对于面向软件企业开发岗位的java课程群建设其主要内容就是从计算机java软件开发技术所需人才的培养模式设计、对于计算机专业java课程群课程的优化整合以及建立符合java课程群特色的教材体系三方面入手进行面向软件企业开发岗位java课程群的建设。

(一)计算机java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

在进行面向软件企业开发岗位java课程群建设中,进行java课程群建设的重要前提就是围绕软件企业开发岗位的java软件开发技术为主,进行软件企业需要的计算机java软件开发技术人才培养。因此,面向软件企业开发岗位的java课程群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进行以软件企业开发岗位java软件开发技术所需人才为主的计算机java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

在进行以软件企业开发岗位java软件开发技术为主的人才的培养模式设计中,首先需要有一个完整的计算机java软件开发技术相关的课程体系。一般情况下,高等院校java课程群主要包括与计算机java软件开发技术相关的六门课程内容,这六门课程之间是相互联系构成一个完整的java课程群,但是在这六门课程之间又有自己的独立的课程目标以及课程任务,在这样的联系下,组成了java课程群。在实际教学实践中,java课程群之间不同的java课程技术都包含着理论与实践知识部分,通过这样一个完整的计算机java软件技术知识体系,在教学实践中通过紧密的教学实践设计模式实施,最终实现对于软件企业java软件开发技术所需型人才的培养。其次,在进行以软件企业计算机java软件开发技术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中还需要注意对于教学实践之间相互紧密联系。在进行以面向软件企业开发岗位的java课程群建设中,进行java课程群建设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出符合软件企业java软件开发技术所需要的人才,进行软件企业所需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就是进行教学实践,因此,在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中应该对于实践教学之间的相互紧密联系进行注意。高等院校的java课程群中java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与计算机网页开发技术课程,还有计算机javaee课程在实践教学开展中都是偏重于对于理论知识的教授,在进行实际教授的过程中应注意使用一些案例,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进行知识的教授;而对于java课程群中的计算机java技能实习等注重计算机java技术实践的课程内容的教授中,应注意应用项目教学法,通过设计工作项目任务来进行课程知识的教授,从而实现对于软件企业java软件开发技术所需人才的培养任务。最后在进行软件企业java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中,应注意在教学实践中设置一些与课程知识相关的丰富有趣课外活动,以此提高学生对于计算机java软件技术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计算机java技术的综合能力。

(二)进行计算机java课程群知识内容的优化整合

面向软件企业开发岗位的java课程群建设中,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java课程群所包含课程项目通常是由多门课程组合而成,java课程之间虽然有着一定知识结构联系,但是不同的java课程之间的知识点与培养目标有不同,为了实现面向软件企业开发岗位的java软件开发技术人才的培养,因此,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就应注意对于计算机java课程群中的知识点内容进行优化整合,以实现对于学生计算机java技术综合能力的培养。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面向软件企业开发岗位java技术所需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对于计算机java课程群知识点内容的优化整合应该结合软件企业对于计算机java技术人才的需求情况来进行计算机java课程群知识点内容的优化整合,以培养出软件企业发展市场所需人才。一般情况下,对于软件企业开发岗位java技术所需人才的培养主要从学生对于计算机java软件技术关键知识点以及重要知识点、必要知识点的掌握三个计算机java软件技术知识点掌握阶段完成,来实现对于软件企业java技术人才的培养。

(三)建立具有计算机java课程群特点的教材体系

在教学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不同教材体系的教学活动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方向也有不同。因此,对于面向软件企业计算机java技术开发人才的教学培养中,建立具有计算机java课程群特点的教材体系是整个计算机java课程群建设的重要内容。在进行具有计算机java课程群特点的教材体系建立过程中,有过对于经典计算机java技术教材引进引用的先例,但是对于计算机java课程群教学应用以及教学目标的实现中仍具有一定的不利影响。因此,在进行面向软件企业开发岗位java课程群建设中,对于建立具有计算机java课程群特点的教学教材体系应注意对于一些具有先进性的计算机java课程教材知识内容的吸取,并注意结合学校的教育以及教学特点,从软件企业开发岗位的java软件开发技术人才需求的实际出发,进行具有计算机java课程群特点的教学教材体系的建立与设计,来吸引学生对于计算机java软件技术的学习兴趣,注意对学生计算机java软件技术综合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学质量、推进教学改革,以满足软件企业开发岗位java软件技术的人才需求。

三、结束语

总之,面向软件企业开发岗位的java课程群建设是针对软件企业计算机java技术人才需求的一种教学改革,进行java课程群建设不仅对于教学质量提升以及教学改革的推进有着积极的意义,还在一定程度上对于软件企业开发岗位计算机java技术人才的需求有很大的满足,是高等院校教学活动中课程改革与课程建设的最新发展趋势。在进行面向软件企业开发岗位的java课程群建设过程,应注意结合软件企业人才需求与高等院校教学的实际情况,从java课程群建设的重要内容上做好相关建设,提升教学质量,推进教学改革,满足软件企业人才需求。

参考文献:

[1]娄钧,姜仲.面向软件企业开发岗位的Java课程群建设[J].计算机教育,2009,2.

[2]张哲,陈桂生.在Java语言教学中实施"项目驱动"教学法的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7,18.

[3]冯雅洁,李巍.基于软件项目开发过程的高职Java实践课程设计初探[J].职业技术,2012,2.

[4]周运.Javaee框架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J].高师理科学刊,2012,2.

[5]李晓明.“软件技术”专业(Java开发方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科教导刊,2010,30.

[6]张达敏,陈言君.优化J2ee代码编写提高软件性能[J].贵州科学,2009,2.

[7]陈海山,文登敏.面向服务的远程方法调用中间件设计和实现[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2006,1.

课程开发和设计的出发点篇4

[论文摘要]针对目前学校在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些现象,分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以《VB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为例,结合教学实践,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法,经实践证明,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程序设计类课程是计算机专业和其他相关专业学生必修课程之一,对学生锻炼抽象思维、增强对后续课程的理解能力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现在无论是计算机专业还是非计算机专业,大部分都开设了《VB程序设计》的课程。本课程的目的与任务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使用VB开发windows应用程序的一般方法和特点,理解windows应用程序的基本概念、主要功能和windows应用程序开发的基本思想,能够根据实际需要自行开发简单的windows应用程序,并为今后进一步使用其他面向对象的可视化开发工具开发windows应用程序打下良好的基础。但在教学中,会出现这种现象学生可以很快完成和例题相似的题目,但对一些稍微复杂些的程序设计,根本不知道怎么样进行设计。怎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提高程序设计的能力?本文讨论了在VB程序设计课程中使用一种基于软件开发、整体实现的“项目教学法”的一些实践与探索。

一、程序设计课教学面临的问题

在程序设计课教学中,多数教师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即:以编程语言的语法教学为主线,教师只是告诉学生那种语言有些什么命令,语言的各种语法,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大量的新专业名词使学生难以掌握,在具体的编程及上机操作时,往往出现无从下手、错误百出、不会调试等情况,还有些学生照着书上能做,脱离书本什么也不会。长期以往,会使学生认为程序设计课程十分深奥、那样的可望而不可及,最终会导致学生对课程产生厌倦的思想,即使学习完课程,学生的程序设计思路非常狭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以及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高。

二、“项目教学法”的实践与探索

“项目教学法”是以一个较完整的软件开发案例为中心,整个学期的教学都围绕这个案例的设计进行讲解,通过对案例的讲解,将程序设计中需要学习的各个知识点融入到案例中,这样就将理论和实践完全结合起来,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培养了学习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自行对案例进行完善和修改,使学生程序设计能力得到提高。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一)软件开发案例的选择。要准备好一个具有实际应用功能,适合学生掌握的软件开发案例,案例不能选择太大太复杂的设计,并且案例中涉及的内容要是学生比较熟悉的,软件功能不能过于复杂,但必须覆盖课程中所有的知识点,在讲解时选用有代表性的功能模块。可选用学生成绩管理系统、学生选课管理系统、酒店管理系统等miS系统。

(二)以项目开发形式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在制定课程教学进度的时候要结合项目来进行,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的设计应按软件设计过程的顺序来进行,在课程中可讲解有关软件工程方面的相关知识。

(三)精心准备教案。根据已经制订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将课程中的各知识点较完整地总结归纳,做成电子教案。在讲解软件设计的时候,涉及到某知识点的时候,便可打开该知识点的电子教案进行演示讲解,便于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点。

(四)鼓励学生变换代码。学生在许多情况下只会模仿老师讲解的程序完成,并没有真正理解程序代码的应用,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写,在讲解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使用其他代码来完成某些功能,促进学生对程序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作业的设计。在知识点讲授完后,应设计一个与讲的例子难度相当的作业,让学生思考独立完成作业,学生完成作业后会有一种成就感和强烈的继续学的愿望。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设计,给他们正确的引导。转贴于

(六)课程教学后期让学生参与项目开发。在课程的基本知识点讲授完,学生也掌握比较透彻后,可让学生参与到项目开发中,将项目中一些功能分成多个模块,以实验的形式分配给学生,让学生也可以在课余的时间进行开发。

(七)改变考核方式。考核方式应该灵活多样,要甩掉“学为所考”的思想包袱。程序设计课程本身是理论学习与动手操作于一体的课程,不能一味地追求理论知识,而忽视动手操作能力,因此,应对学生的评价贯穿到整个学期的课程学习中。考核应该由平时作业、实验设计作业、期末考试等几项组成,平时考核可分阶段进行,要让学生注重学习的过程,而不是考试的结果。

(八)课程实训。在课程的知识点全部讲授完成后,安排2-4周的实训,让学生分组自由选题来进行项目的开发,学生在开发时应分组进行,让学生分组进行开发可以发发扬团队合作精神,便于优势互补,有助于学生以后走上工作岗位,适应开发工作。在实训中,应以学生的设计意见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力,教师只给予相应的建议。

三、实施过程

这里以设计管理系统的登陆窗体为例,介绍“项目教学法”中一个模块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登陆窗体的功能是输入正确的用户名和密码通过身份验证,进入主窗体。登陆窗体涉及到的知识点如下:1.窗体(Form)、标签(Label)、文本框(textBox)、命令按钮(Command)等控件的常用属性的设置。2.窗体、标签、文本框、命令按钮的常用方法。3.变量与数据类型。4.iF语句及一些常用的函数的使用。

四、总结

系统登陆窗体的设计分下面几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对登陆窗体的设计和各控件的属性进行讲解。第二阶段,引入新知识点。针对新知识点在本例中的应用对的各个新知识点进行详细的讲解。第三阶段,上机练习。1.让学生模仿教师的设计过程做一遍,输入程序代码,加深印象。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用新的方法来完成程序代码,同时提出加强程序代码功能的方案,让学生来完成,使学生加强对新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例如,能不能在输入密码时限定输入密码次数。3.布置作业,布置与知识点相关的作业,让学生通过查资料自己完成作业,对作业进行批改。第四阶段,对程序提出新的方案,如用户名和密码的存储采用数据库,密码的加密等,为以后的知识讲授做准备,同时给学生留下印象,在讲到这些知识点的时候再来改进程序。

“项目教学法”被应用到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学中,使教学与生产结合起来,学以致用,注重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学生普遍反映采用了“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模式后开发能力提升很快,专业知识得以巩固,相关知识点的运用印象特别深刻,在比较真实的工作环境下,既学到了知识,又学会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在《VB程序设计》课程应用“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也发现了一些问题,虽然运作难度较传统教学模式较大,但值得进一步的实践和探索。

参考文献:

课程开发和设计的出发点篇5

关键词:项目导向;理实一体化;web应用程序开发;学习领域;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目前国内职业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存在所教非所用、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培养机制问题。这主要是因为这些专业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在职业能力的塑造特别是动手能力的培养上存在较大的随机性。如何针对职业岗位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开发出一大批工学结合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从而有效推动学生高质量就业,这是目前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面临的重大挑战。下面是对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软件开发技术》工学结合课程开发的实践探索。

1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及其就业岗位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主要面向it行业的软件开发工作的一线程序员岗位,培养能在it行业的软件开发领域内从事计算机程序开发、软件编码测试、软件技术服务和管理、软件销售和推广等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与传统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相比较,它注重培养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把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相融合,培养“素质+能力+专长”的应用编程能力和创新能力。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net方向)就业岗位包括:web应用软件开发企业中的销售人员、实施及维护人员、系统开发人员、系统管理人员。通过对这些岗位进行归纳总结,确定web程序员、web应用软件产品支持技术员、网站开发程序员、web产品工程师作为学生就业的主渠道。

2《软件开发技术》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软件开发技术》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起核心骨干作用,是培养基于.net技术web程序员的主要支撑课程。同时也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重要的拓展课程。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具备适应web程序员岗位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并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为就业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有《C#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等课程,这些课程属于职业准备课程和职业技能训练课程,为学习本课程和职业岗位准备基本技能,后续课程是《软件项目实践》和毕业设计,属于岗位技能应用课程,与学生毕业后的职业岗位任职要求相一致。

如何让学生利用web应用程序开发的基本方法,使用.net技术进行中小型web应用程序开发;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并形成良好的编程习惯和团队合作精神。基于这一背景开设的《软件开发技术》课程,正是为了解决这类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问题而开设的。

3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3.1课程设计理念

《软件开发技术》课程开发以web应用产品行业的需求为导向,以web应用开发程序员等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重点,与web应用软件开发公司紧密合作,按照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设计和开发一系列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标准和教学资源,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课堂教学。

3.2课程设计思路

根据软件开发市场、软件企业、行业对web开发程序员的需求,确定“web程序员”的职业岗位培养目标。按照web应用项目开发流程(生产过程),确定工作任务。归纳出完成工作任务所必须掌握的技能,梳理成课程教学模块所需的知识点、技能点、素质点,最终选取煤矿安全资格考试系统作为教学载体。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通过“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结合一体化教学、角色扮演、项目训练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达到培养web程序员应具备能力的课程目标。构建课程模块如下图1所示。

4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适用性

4.1面向就业岗位

根据企业调研和毕业生跟踪,明确本课程培养的学生主要面向的就业岗位包括web应用软件开发企业中的销售人员、实施及维护人员、系统开发人员、系统管理人员。通过对这些岗位进行归纳总结,确定web程序员、web应用软件产品支持技术员、网站开发程序员、web产品工程师为课程重点针对的教学岗位。

4.2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

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是根据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专家共同分析面向就业岗位的岗位职业能力,确定了以下岗位职业能力。

确定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课程能力模块选取如图2所示。

4.3选取企业煤矿安全资格考试系统作为教学载体

为了使学生能够体验完整的项目开发流程,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应用实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与持续发展能力,选取煤矿安全资格考试系统作为课程主要教学案例。因为煤矿安全资格考试系统是与合作企业合作项目,素材全面,包括源代码、数据库设计、相关维护配套工具、说明等资料齐全。煤矿安全资格考试系统案例涵盖了web应用程序设计的核心内容,能涵盖各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

5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5.1按企业weB应用项目开发实际工作流程,序化教学内容.

以真实煤矿安全资格考试系统为载体,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做中学”为实现途径,以煤矿安全资格考

试系统开发流程中每个工作任务要使用的技术为依据,以工作过程的循序渐进原则设置,将课程内容序化为8个学习情境、16个工作任务。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如表1所示。

5.2单个学习任务教学内容的组织

下面以学习情境四煤矿安全资格考试系统设计中工作任务系统数据库设计为例进行说明:

(1)任务导引:数据库设计。教师引导复习煤矿资格安全考试考试系统概要设计,并引出新任务:数据库设计。学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2)案例演示:煤矿安全资格考试系统数据库设计。教师演示教学案例,学生观看演示案例。

(3)任务提出与分配:设计煤矿安全资格考试系统数据库。教师下发开发任务,学生分组讨论本阶段的任务,进行任务划分,设计煤矿安全资格考试系统数据库。

(4)实施。学生阅读煤矿安全资格考试系统概要设计文档,学习powerDesigner工具的使用,使用powerDesigner设计煤矿安全资格考试系统数据库,编写数据库设计报告。项目经理审批数据库设计报告。创建并生成煤矿安全资格考试系统数据库。教师点评学生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学生根据教师的点评完善自己的作品。

总之,通过以企业真实的开发项目煤矿安全资格考试系统为载体,设计8个学习情景、l6个学习型工作任务,实施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学习,让学生能实际经历web应用软件开发流程和规范,养成良好的团队协作职业素质,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邓泽民,陈庆.职业教育课程设计[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

课程开发和设计的出发点篇6

关键词:工作过程高职课程设计开发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改革不断地深入推进,高职教育正在焕发神采。高端人才培养模式也正由传统封闭的学校教育转向现代开放的校企合作办学,工学结合已成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但是要实现这一培养模式,课程改革是关键。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类别特征、与中职教育的层次区别,也集中反映在其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中。正如姜大源先生所说,我们可以没有教材,甚至没有专业,但绝对不能没有课程,所以课程始终都是高等职业教育和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

目前,中国高职教育课程模式不断创新,以产业、行业、职业为基础,以真实的工作任务或产品为载体来对课程进行整体设计,并将行业、企业技术标准与通用的职业资格标准引进课程,初步形成了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

1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的基本步骤

首先岗位(群)分析职业资格研究专业定位工作过程分析(行动领域)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学习领域(课程开发)学习情境设计教学组织设计,如图1.1所示:

作为职业院校课程开发人员,主要完成以下几个任务,一是行动领域的设计与开发,二是学习领域的设计与开发,三是学习情境的设计与开发,四是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实施。

2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设计与开发模式

2.1 行动领域的设计与开发

行动领域的开发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开发的主导思想,以专业定位职业岗位群职责任务工作流程的分析为依据。经过专业定位与岗位群论证,工作岗位调研,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归纳行动领域等步骤最终确定具体岗位或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并形成行动领域,具体开发模式如图2.1:

2.2 学习领域的设计与开发

学习领域开发的基本思路是:通过与本专业教育职业相关的职业行动体系中的全部职业“行动领域”导出相关的“学习领域”,再通过适合教学的“学习情境”使之具体化。具体开发模式如图2.2:

2.3 学习情境的设计与开发

学习情境是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教学,是在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的背景下,将学习领域的能力目标和学习内容进行基于教学论和方法论转换后,在学习领域框架内构成小型的主题学习单元。具体开发模式如图2.3:

2.4 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实施

在教学的具体实施中,根据开发的“学习领域”和构建的“学习情境”,只有采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才能够达到最佳效果,行动导向教学实施如图2.4:

3 总结

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正在不断的创新改革,并已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占据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而课程的改革与建设是人才培养的灵魂,是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本文希望给正在和将要进行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设计与开发的高职教师提供可参考的课改模式,希望更多的第一线的教师们能够参与到高职课程开发的大潮中来。

参考文献:

[1]严中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姜大源.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探索与实践,2008.

[3]李学锋.基于工过程导向开发高职课程的“3343”模式,2008.

课题编号:GG0086。

课程开发和设计的出发点篇7

关键词:VisualLiSp;教学方法;实践能力;创新型应用人才;计算机辅助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8-0070-02

一、引言

为扎实推进我院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改革实践工作,并结合我院计算机专业《CaD技术》课程的开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本文从实践的角度上,围绕着课程理论的实验、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三个实践环节,对如何开展创新实践,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以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

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CaD课程教学现状

本着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和课程特点来看,开设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工作素质和应用技能。但目前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以下共性问题:以讲授CaD理论体系或autoCaD软件功能为主,缺乏针对CaD的开发应用;课程总学时在36课时,课程结束后学生应用CaD软件进行二次开发的能力较差,难以达到企业应用的水平。

三、以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的CaD教学方法

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从重基础宽口径、培养具有创新性的应用型人才的角度出发,CaD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为:既要把CaD的基本概念和设计理念讲清楚,又要让学生熟练掌握一种CaD软件的使用方法并具备基于CaD软件进行创新设计的能力。[1]为此有必要邀请与CaD相关行业有开发经验的工程师或者安排相关授课教师到企业进行调研或接受培训,在了解当今CaD开发应用的需求和应用情况以后,结合“卓越工程师”培养理念,针对课内时数不足以及计算机专业学生近年来就业难等具体问题,将课程学习和课内外学生创新等紧密结合起来。CaD课程的指导思想是:立足课程理论教学基本点,兼顾学生开发能力的培养,将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学生工程应用问题的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2]按照该指导思想,应适当增加课程理论的实践环节。在实验课注重学生CaD开发能力的初步培养,以课本中的例子为基础,在实验课上提出适当的要求,如基于VisualLiSp二次开发进行实验项目,以初步培养学生的独立研发能力。在课程的设计环节,主要在短时间内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为主,兼顾团队内部的协作能力及初步的创新能力,可以将教师课件或课本中的例子整合起来,结合实际应用要求学生每3~5人为一个研发小组,小组的形成可以采用学生自愿组合或教师指派的方式,并推选出一位学生作为课题组长,以分工合作完成的方式开发一个小型规模的应用软件系统。在毕业设计环节,学生通过社会实习和教师要求,基于课程设计的项目和社会应用需求,由学生个人或2~3人为开发项目小组,再开发相当规模的应用系统。[3]

四、具体实施方法[4]

合理安排学时,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根据教科书中的内容及特点合理安排教学方式,如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叙述性内容采用多媒体授课,速度可适当快些;对于算法需要推导的内容应尽量采用板书,速度可适当慢些,使学生从中了解算法的来龙去脉;对于非常简单和基本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自学和老师辅导相结合;对于相关的知识,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因此,要求教师需要精心备课、重点讲解、增进教学互动和提炼课堂讲授内容,结合教学案例,教师安排实验内容,提出实验要求,使学生快速融入实验环境,加快培养学生的二次开发能力,提高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教学效果。课程教材选用。教材建设是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教学中,采用的教材应符合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能将CaD的设计理念和开发软件有机融入到书中的各章节中,使学生尽早地融入CaD的实际开发氛围内。能反映学科的发展趋势和最新成果,既要反映通用性的要求,又要体现学科专业的应用和相关发展特色,还要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据此,我们挑选了由李学志主编的、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VisualLiSp程序设计》。该书的习题注意难易适中、循序渐进,还有专门的一章讲解编程案例,便于教师基于此进行实验的编排或课程设计内容的设立。改革教学方法,兼顾理论教学的同时,增强实践性教学环节,课堂上主要讲授CaD的基本概念和设计理念和方法,合理地引导学生自学。由于CaD专业知识与工程设计紧密相关,实践性要求较强,在整个授课过程中,要加强用程序绘图的实践练习,并要求学生通过实验及课程设计等环节的实践使学生熟悉CaD绘图系统的二次开发的方法,通过实践解决自己遇到的课程问题,从而在技能、动手能力方面得到提高。基于该理念,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以VisualLiSp为开发软件,autoCaD功能由学生课外自学为主,结合案例在课堂上主要讲解如何利用VisualLiSp进行系统二次开发的思想和方法。在具体实践上,按设计的思路由教师给出一定的功能要求,由学生独立构形,并做出模型或计算机建模,在实验课内由学生通过VisualLiSp等进行二次开发完成。改革课程考核方式,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应从考查知识的记忆转向以考查应用能力为主,考查学生解决CaD应用问题的能力。形式可以采用开卷形式,按课程内容分阶段进行测试,以读图、程序画图及其应用和简单形体、构件的设计等形式进行,这样,既能客观反映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同时引导学生掌握重点,激发和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我们在课程的实际考核上,将该课程的结业成绩采用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的办法,并适当提高实践考核的比例,由此提高学生对该课程实践的重视程度。

本文就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CaD课程教学现状和课程的教学改革的必要性进行了探讨,并在学时安排、教材选用、教学方法以及考核方式方面给出具体的实施办法。其目的就是开拓学生的思路,提升学生自主解决应用系统的二次开发能力和研发创新能力。VisualLiSp的开发应用,经过教学实践,已经在授课学生中起到了积极的反应,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也得到了较好的效果。[5]

参考文献:

[1]蔡眀俨.CaD课程教学方法初探[J].中国城市经济,2011,(2).

[2]辛岚.职业教育中CaD教学改革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6,(7).

[3]邱辽原.基于参数化CaD模型的船型阻力/耐波性一体化设计[J].中国舰船研究,2011,(1).

[4]刘德良,等.CaD/Cam实验教学体系建设[J].制造业自动化,2011,(6).

课程开发和设计的出发点篇8

关键词:Vi;Vi设计;网络课程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7)12-21718-02

applicationofViDesigntheoryintheweb-basedCoursesDevelopment

HUping1,QiUXiao-hua2

(1.informationengineeringinstituteofJHC,Jinhua321017,China;2.informationengineeringinstituteofJHC,Jinhua321017,China)

abstract:thepapermainlyelaboratedVidesigntheoryandit'sthedevelopmentpresentsituation,simultaneouslyunifiestheactualproject"multimediatechnologyweb-basedcourses"thedevelopment,keyhascarriedontheelaborationtoVidesigntheorypracticalapplicationprocess,finallyhasalsoproducedthequestionandthereferencesolutioninthepaperwhichappearsinthisprocess.

Keywords:Vi;ViDesign;web-basedCourse

1引言

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目前我国对计算机专业或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的人才缺口日益变大。怎样开展好计算机基础和专业教育成为很多院校教学改革的热点,而网络课程具有灵活教学,自主学习,在线检测,资源共享等等优势,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已经成为非常成熟的计算机教育形式。在网络课程日益增多的情况下,怎样提高网络课程的可读性和易用性,进而提高网络课程的使用率,达到较高的网络教育质量呢?

在下文中,我们将从网络课程Vi设计的角度,对Vi设计的常用理论进行阐述,同时将结合实际项目,重点论述Vi理论在网络课程开发中的应用。

2Vi基本理论

Vi是英文Visualidentity的缩写,称为“视觉识别”,它是CiS(CorporateidentitySystem,企业识别系统)理论中的组成部分。CiS是将企业的理念、素质、经营方针、开发、生产、商品、流通等企业经营的所有要素,从信息这一观点出发,以文化、形象、传播的角度来进行筛选,找出企业所具有的潜在力,找出它的存在价值及美的价值并加以整合,使它在信息化的社会环境中转换为有效的标识。作为企业经营发展战略的一部分,CiS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企业。CiS理论共包括三部分:mi(mindidentity)理念识别、Bi(Behavioridentity)行为识别和Vi(Visualidentity)视觉识别。mi理念识别是指企业或组织的经营战略;Bi行为识别是以实现企业或组织的理念而进行的组织行为方式;Vi视觉识别则是借助于传播手段,将企业形象和企业理念向外界传递,使其显性化。“如果说理念是企业的头脑和灵魂,行为是企业的处世方式,那么视觉识别系统就是其着装和仪表。”在实际应用中Vi视觉识别系统,包括基础设计要素和应用设计要素两个部分。

Vi设计是平面设计的一种,隶属于视觉艺术,因此,视觉艺术的构成法则和规律也多适用于Vi设计。视觉艺术的重要本质是视觉形式的创造,视觉形式的创造决定着Vi设计的生命。Vi设计不同于一般的美术设计,Vi视觉要素是综合反映组织整体特色的重要载体,是组织形象外在的符号化的表现形式,从本质上讲,它属于一种组织行为,必须能使人感悟到组织精神的个性与内涵,传达组织的经营理念。因此,不能从纯美学的角度设计制作,以观赏价值代替实用价值,但也不能单单只求实用而忽视了美。由于Vi的识别是通过视觉传达完成的,公众识别的过程,也是一个审美的过程。Vi若缺乏美的艺术表现力,则不能唤起公众的美感愉悦,识别认同的作用将微乎其微。因此,Vi设计时必须遵循统一与变化,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调和与对比,比例与尺寸,色彩与联想,情感与心理等美学原则,通过独创性的符号立意来表现个性。

Vi的设计程序可大致分为以下四个阶段:(1)准备阶段,成立Vi设计小组。理解消化mi,确定贯穿Vi的基本形式;(2)设计开发阶段,基本要素设计;(3)反馈修正阶段,调研与修正反馈;(4)编制Vi手册,编制Vi手册是Vi设计的最后阶段。Vi设计的基本原则:Vi的设计不是机械的符号操作,而是以mi为内涵的生动表述。所以,Vi设计应多角度、全方位地反映企业的经营理念。风格的统一性原则;强化视觉冲击的原则;强调人性化的原则;增强民族个性与尊重民族风俗的原则;可实施性原则,Vi设计不是设计人员的异想天开而是要求具有较强的可实施性。如果在实施性上过于麻烦,或因成本昂贵而影响实施,再优秀的Vi也会由于难以落实而成为空中楼阁、纸上谈兵;符合审美规律的原则;严格管理的原则;Vi系统千头万绪,因此,在积年累月的实施过程中,要充分注意各实施部门或人员的随意性,严格按照Vi手册的规定执行,保证不走样。[1]

Vi设计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几十年的时间,现在世界上一些著名的跨国企业如荷兰壳牌、美国通用、可口可乐、日本佳能、住友银行等,无一例外都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企业形象识别系统,他们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与科学有效的视觉传播不无关系。近20年来,国内一些企业也逐渐引进了形象识别系统,最早的太阳神、健力宝,到后来的康佳、创维,也都在实践中取得了成功。在中国新兴的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要想长远发展,有效的形象识别系统必不可少,这也成为企业腾飞的助跑器。

至于Vi设计理论在网络中的应用,特别是网络课程中的应用,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都还处于摸索阶段,Vi的理论原则在网络课程开发过程中是否适用,下文将结合项目实例进行论述。

3Vi理论在网络课程开发中的应用

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可以分为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持环境这两个组成部分。是一种按特定的教学目的和超链接的结构,对教材内容经过教学设计,以多媒体及网页形式制作的教学软件,可在互联网的网页浏览器中运行。[2]

网络课程是基于网上远程教学的特点,既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供丰富的学习内容,又要便于教师通过网络进行讲授和从事相关的教学活动[3](如网上辅导、答疑和提交作业等)。

网络课程不但要把教学内容以多媒体的形式较好地表现在网页上,即要对教案的文字、图表、视频和音频作合理的布局和设计,而且要满足在互联网上运行的基本条件,例如:安全、稳定、可靠和下载快等特点。

从上面对网络课程的定义和特点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对于网络课程视觉元素的设计非常重要,而对视觉元素的设计恰恰就是Vi设计的主要内容。

《多媒体技术》网络课程在开发过程中尤其注意对自身视觉元素的设计,为了符合Vi设计原则,所以决定采用既有的网络课程开发工具“弘成系统”,它是一个多媒体课件开发平台。多媒体课件开发平台是用来集成、处理和统一管理文本、图形、动画、视频图像和声音等多媒体信息的开发工具。对于高校等机构,对课程有很大的需求,但课程制作又需要个性化的自主完成的情况。弘成科技特地推出的“弘成系统”是一个多媒体课件开发工具,它能使有任何多媒体课件制作需求的人员能够根据自己的创意,将文本、图片、声音、动画、影像等各种多媒体素材进行集成,使它们融为一体并可以同步显示,从而制作出丰富多彩的各种多媒体网络课件产品。利用“弘成系统”,结合本课程的开发设计要求,决定采用下面如图1所示的开发流程。

图1网络课程制作流程图

首先,开发小组的组成应有:学科教学人员、教学设计人员、程序开发人员和美工。开发应采取项目制,由教学设计人员全面负责。

其次,整个教学软件的开发过程,至少需要经过如下四个开发阶段:

(1)教学设计阶段:选定教学内容,分析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交互方式、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等。需要提交的文档是网络课件的脚本。

(2)软件原型开发阶段:将网络课件的脚本设计成可运行的界面程序,即确定程序的逻辑框架,色彩色调风格,使教学设计的意图能够直观、形象地表现出来。本阶段应该提交软件原型及软件原型的使用说明。

(3)正式开发阶段:根据课件脚本及软件原型,开发具有实际教学功能的原件。在本阶段,需要提交的文档有:软件设计的技术报告,程序流程图,程序的源代码及相关数据清单。

(4)测试、维护、修订阶段:按照课件脚本的要求,测试软件是否达到预期目标,测试软件的可靠性、稳定性等技术指标;程序开发人员根据测试报告修订程序,在本阶段需要提交的文档有:测试报告、软件的修改记录、软件的使用说明。

从上述的开发小组成员和《多媒体技术》网络课程开发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对于课程模板的设计和选定是由专业的美工人员完成的。在设计过程中我们完全参照了Vi设计准则,最终利用图像设计软件和“弘成系统”所得到的网络课程如下图2所示。

《多媒体技术》网络课程目前已经投入实际教学使用,各项反馈良好,尤其是在Vi设计原则指导下得到的网络课程界面,不仅美观大方,而且各项功能设计非常人性化,课程的使用率比同类网络课程高,教学效果好。

图2《多媒体技术》网络课程

从《多媒体技术》网络课程的开发和使用我们可以认为Vi理论在网络课程开发中的应用是可行的。但是,在实际开发过程中,还是有许多问题需要注意,下面就几个典型问题予以阐述。

4Vi实际应用的常见问题

Vi设计在网络中的应用,特别是在网络课程开发中的应用范例还较少,目前也没有统一的使用规范,从实际应用中主要应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4.1遵守Vi设计规范,但切忌生搬硬套

Vi设计过程是一个特殊的创作过程,如果一味强调美学原则,脱离实际应用固然不行,但是如果简单的把平面设计中的所有手法都搬到网络课程设计中也是非常不可取的。因为网络课程首先作为网络媒体存在,它来源于传统平面媒体形式,但又具有交互性、媒体种类丰富性等传统平面媒体不具有的特征,所以Vi原则在网络课程开发中应该有所取舍,最终才能使作品成功。

4.2“美”和功能应该统筹协调

Vi设计与网络课程的关系应该是这样:首先,设计是为网络课程服务的;其次,设计是艺术和技术结合的产物,就是说,即要“美”,又要实现“功能”;最后,“美”和“功能”都是为了更好地表现网络课程。所以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美”和功能应该统筹协调。

4.3Vi设计的趋同性问题

这里谈到的趋同是指在网络课程日益增多的情况下,许多网络课程的功能甚至教学目标基本一致,这就导致了界面设计的趋同性,带给浏览者的直观感觉就是你的网络课程同其它的差不多,辨识度低。解决趋同性最好从教学设计的根本入手,即找出更优的教学方式方法,更巧妙的利用网络的优势,新兴媒体的优势,使网络课程达到领先,则趋同性就会一定程度的避免了。

以上一些问题均是《多媒体技术》网络课程的Vi设计过程中出现过的,并都得到了解决,希望本文论述的Vi设计应用原则和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法能为同类设计提供参考。

5结束语

本文结合《多媒体技术》网络课程的开发过程,详细论述了Vi理论在其设计过程中的实践应用。文中的开发技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将对同类系统研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黄宇明.电脑美术设计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张剑平.internet及其教育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课程开发和设计的出发点篇9

关键词:微课程辅助教学定位准确个性微而精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7(c)-0131-02

astract:micro-lecturelearningbasedontheminiatureofthelearninggrouphastheinfiniteflexibility.itcanbethedemonstrationandsupplementoftheclassroomteaching.thedesignandmanufactureofthemicro-lecturemustfollowthefourprinciples,suchasaccuratepositioning,outstandingindividual,“microandfine”modulardesignandconciseandstraightforward.weshouldmaketheresourcesconstructionmorespecification,makethecontentmorerichandtheevaluationmorescientific.Sowecombinetheclassroomteachingwiththeauxiliaryteachingandmakethemcomplementandpromoteeachother.

Keywords:micro-lecture;auxiliaryteaching;accuratepositioning;personality;microandfine

新媒体的环境激发了“碎片化”的“微学习”形式的产生,微课程正是基于一个个微型的学习组块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思路和线索建设起来的。微课程的学习具有无限的自由度,同时也具有图像直观性的优势和“小而精”的特点。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微课程既可以当作辅助教学资源,也可以作为课堂讲授的案例演示与补充,把微课程与传统专业课程组合,使其成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加以运用。

虽然很多动画专业都开始了微课程的设计开发,但是微课程在日常教学中的应用不够,主要应用于教师专业的发展、教师间的交流等,没有形成理论和辅助教学模式,现存在的课程资源也较少,微课程的课程辅助学习资料的建设相对缺乏,因此对于传统动画专业教学没有实质性辅助作用。

1微课程设计原则

1.1设计目标定位准确

微课程的设计首要解决的是学习者和学习对象明确定位的问题,微课程的设计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认真分析学习者的已有的知识、经验,学习能力和学习风格,进而提供相应的微课程教学安排。微课程的教学安排要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建构和内化。学生对于知识的认知一部分来源于老师的教授,另一部分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通过自习使知识产生内化进而重组建构。

微课程设计中,教师要运用各种恰当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把课堂的舞台让位于学生,而老师则成为观察者和引导者,通过开发新颖的、有意义的学习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吸引学生进入学习主题,这样不仅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的效率,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会间接地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激发学生学习的活力使得学生能更好地完成知识的建构和内化,培养他们观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微课程要为学习者创造共同的网络学习空间,以便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讨论和交流,从而进一步帮助学生建立微课程学习的共同经验,最终使学生更科学高效地进行学习。

1.2设计个性化

不同个性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习惯、学习需求、学习目标,因此每个学生的学习空间应该是个性化的。微课程的设计需要根据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学习反馈和学习轨迹进行数据采集、评估和及时调整以利于更好地因“才”施教,同时满足个性化学习中的个性需要,提供度身定制的个性支持服务。

根据课程特点建立课程知识点导航,帮助学生在众多分散知识点微课视频中把握该门微课程的知识脉络,指明学习方向,指出知识点所需要的技能,帮助学生了解该课程的重点与难点并且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同时学生也能通过导航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要来进行自主学习。

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情况设置实时学习跟踪,通过对每个学生的个体信息、学习习惯和学习效果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可以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在学习方面存在的不足,并调整学习计划。同时通过数据分析,老师也可以了解到哪些知识点的设计更符合学生的期望,哪些环节的设计需要适当修改,最终使与学生相关的教学资源与教学方式都能按照客观的数据分析呈现最适合的教学状态,以帮助学生开展更进一步的学习,进而极大地促进微课程的个性化设计。

1.3内容模块设计“微而精”

依据研究可知,学习者的注意力维持时间是有限的,一个成年人的高度注意力也只能维持20min,如果一次处理的信息量过大就会造成认知负担,从而影响知识的消化和吸收。因此,在进行微课程学习体系设计时,应该采取短时间、片段化、结构化、知识点粒度小的原则,尽量使每个微课的学习时间控制在10min之内,通过系列化的小模块学习实现专业知识的建构。

一般的微课程设计易产生“碎片化”。所以每一个知识点间的相互联系是需要慎重考虑的。教师可以在整个知识体系上,将课程拆分为相对独立的知识单元,针对不同的知识点设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并且把这些“零散的”知识单元形成教学序列。另外把易混淆的内容进行联接,把相关微课知识形成一个对比、联结,这样可以弥补分散学习的不足。微课的设计要更加精炼,突出某个教学重点和主题,针对某个知识点展开详尽而生动的教学活动。不同的教学内容应该考虑采取不同的设计方案,例如对于相对简单的理论,进行单一知识点的分割处理即可;而对于比较复杂的理论,可以对学习材料进行适当的选择和排序,采取由易到难、由浅入深逐步推进的方法。

1.4视频设计直观方便

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有图形、图画、动画、视频的学习资源的学习兴趣会比只看文字理论的学习资源的效果要大得多,因此在微课程的设计过程中,应特别突出这一认知特点,在微课的视频制作过程中,对知识重点和难点用图形、图画、动画和同步解说的形式讲解,有助于学习者对该知识点的理解和消化,提高学习兴趣。

但是过多的图形图画会分散学习者的注意力,达不到高效率学习的效果。因此微课程内容的设计呈现要遵循简洁实用的原则,突出重点,显示关键信息,合理构图和排版,中文字幕要准确精炼,使学习者的注意力集中在核心内容的讲授上。

微视频的格式务必要选择能够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媒体格式,如flv和rm,因为这种视频格式容量比较小,网络播放的时候能够比较流畅,同时方便学习者下载到移动终端设备,如手机、电脑等。

2结语

微课程的设计不应该只停留在理论上,而是应该真正按照学科要求应用到实际教学活动中,通过实际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并改进,使微课程资源建设更加规范,内容更加丰富,评价更加科学,从而将课堂教学与课程辅助教学系统地结合起来,并且互为补充,相互促进。如果忽略这一点,那么微课程的开发将会成为一纸空谈,失去其开发的实际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李小刚,王运武,马德俊,等.微型学习视野下的微课程设计及教学应用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3(10):31-35.

[2]尹合栋.微课程的设计、开发与评价[J].现代教育技术2015(1):46-52.

[3]廖轶,李波,周航.支持个性化发展的网络学习空间一体化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16(4):43-51.

[4]连欢欢.“网络技术应用”微课程设计与建设[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4.

[5]菅春叶.国内外微课程的比较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4.

课程开发和设计的出发点篇10

关键词:网络教育课程开发应用

21世纪,充满着技术的神奇与活力。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带给人们的是“快乐学习”,是便捷和十分的个性化,是最佳效果。

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网络远程教育,促进了国家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进步,改善了教育的环境和手段。其效果绝非以往的常规教育。目前,我国网络课程的研究内容主要是有关课程的设计与开发,网络课程的教学应用模式单一,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加速网络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与完善。随着网络教育资源的逐步完善,网络教育将迎来灿烂的明天,甚至可以彻底改变我们既有的教学模式。

网络教育是充分利用计算机,通过网络展示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一、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这个支撑环境特指支持网络教学的工具软件、教学资源以及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实施的教学活动。因此,探索和研究网络课程的开发的有关理论和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1、网络教育的构成

网络教育是利用网络进行远程学习的重要手段。根据网上教学的特点和人才培育的需要,它由以下几个系统构成:

(1)教学内容:课程简介、目标说明、教学计划、知识点、典型实例、多媒体素材等;

(2)虚拟实验:实验情景、交互操作、结果呈现、数据分析等;

(3)学生档案:学生密码、个人账号、个人特征资料、其他相关资料等;

(4)学习导航及工具:字典、词典、资料库、电子笔记本、内容检索、路径指引等;

(5)开放的教学环境:包括相关内容、参考文献、资源、网址,电子邮件、电子公告牌、聊天室、讨论室、教师信箱、问答天地、疑难解答等。

2、网络教育课程设计原则

(1)个性化:在设计网络课程时,要重视学生作为认知主体的作用,体现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特点,为学生提供灵活多样的检索方式,提供学习必须的工具软件(如计算器、在线字典、电子记事本等),实现学习过程的自动记录功能等。

(2)协作化:要发挥优势,为网络课程学习提供协作学习和协同工作的工具。

(3)多媒体:网络技术的进步使网络教育的多媒体传输成为可能。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应根据需要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教学内容。

(4)动态化: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知识老化的周期日益缩短。为此,在设计网络教育时要遵循动态化设计原则,随时扩充新的知识内容,保证学科内容的先进性。

(5)共享性:网络教育最大的优势在于资源共享。为此,在设计网络课程时要体现共享性的设计原则。提高网络课程结构的开放性,体现网络资源共享的优势。

3、网络课程开发的一般步骤

第一阶段为教学设计阶段,包括构架、分析和设计;第二阶段为开发阶段;第三阶段为评价阶段;第四阶段为阶段。无论哪一种形式的课程开发模式,实质都是系统方法的具体应用,所以它们的框架大同小异,只是在具体设计过程、实际操作步骤中所体现出的设计理念、设计原则不同而已。

(1)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的结果是网络课程开发的蓝图,直接决定了整个网络课程的优劣。依据网络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和原则,要求在教学设计阶段,以一种介于基于目标的教学设计和基于环境的教学设计的混合模式来设计网络课程,以期优化教学环境,达到最好的教学或学习效果。我们理想的设计是重视学习目标实现、基于环境的教学设计。

(2)课程开发

网络课程的开发阶段实质上是运用网络课程开发工具,将设计蓝图变为网络上虚拟的教学和学习资源的过程。它包括媒体的采集、信息资源的收集、各种网络应用程序的开发以及系统的集成。

开发网络课程的工具主要有两种:一种是web开发工具(包括各种网页开发工具、数据库开发工具及脚本语言),这种开发因为涉及到编程和数据库的开发,需要专业人员支持。另一种是网络课程开发工具。它一个简单易用的网络课程开发软件,可以为那些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和学生们建构一个较为完善的网络学习环境。

(3)课程评价

包括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指在网络课程的开发过程中,运用有效的评测手段和其他的反馈手段来调整、修改和完善网络课程。而总结性评价是在整个网络课程开发完成或上网后,根据试验原型的评测结果和实际运行中的反馈信息和出现的问题进行修改,之后对网络课程的质量水平作出价值性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