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农业园区规划建设方案十篇农业园区规划建设方案十篇

农业园区规划建设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3:22:18

农业园区规划建设方案篇1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现代农业园区,是指列入市政府“百园建设”实施方案的现代农业园区(以下简称“园区”)。

第三条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补助资金由上级专项补助资金、本级财政预算资金构成。

第四条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补助资金使用应当遵循公正透明、科学合理、规范有效的原则,由市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安排,市、县区财政部门和园区办具体负责本级园区建设补助资金的使用、管理和监督。

第五条市级园区建设补助资金主要用途如下:

(一)技术装备提升。用于园区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引进和试验、示范、推广应用;

(二)从业人员培训。用于园区从业人员实用技术、经营管理、政策法规、市场营销等方面培训和印制宣传培训资料;

(三)市场体系建设。用于农产品市场开发和市场信息平台建设;

(四)质量安全监管。用于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和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等;

(五)绿色品牌建设。用于无公害基地认定和农产品绿色、有机品牌认证;

(六)项目衔接落实。用于市、县区园区规划编制、评审、招商引资,中省项目编报、评审、衔接等;

(七)贷款担保。建立园区建设贷款担保基金,用于支持园区业主市场融资;

(八)考核奖励。用于市、县区和市直有关部门包抓园区建设工作考核、奖励。

第六条市、县区财政部门设立园区建设补助资金专户,实行分级负责、专户管理、专账核算、专款专用,当年结余结转下年使用。市、县区财政部门加强补助资金监督管理,严禁挤占、挪用。

第七条园区建设补助资金实行项目管理。按照政府扶持引导,企业、农户主体投入的原则,突出重点,倾斜扶持。

第八条市级以上园区建设补助资金按照自下而上的程序申报。各园区建设业主编制的项目建设实施方案,由市园区办牵头,会同发改、财政、农业、林业、水利、扶贫等部门组织评审筛选,报经市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审定后,由市园区办、项目主管部门和市财政局批复建设方案,下达建设项目投资计划。

第九条园区建设补助资金按项目建设进度拔付。其中,建设方案批复后首次拔付20%;补助资金的60%部分根据项目建设进度报园区办审核后,按进度拨付;剩余20%资金待项目竣工验收合格后一次下达。

第十条园区建设单位申请进度拨款时,需提供项目建设进度报告书和补助资金拨付申请表,经园区办审核同意后财政部门按项目建设进度拨付资金。

第十一条园区建设单位必须建立财务机构,健全财务制度,严格执行中、省、市农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和财务管理规定。

第十二条各县区要严格按照建设规划和批复的建设方案实施,确保按期优质完成建设任务。园区建成后,由县区园区办组织初验,申报市园区办组织验收。

第十三条市园区办牵头组织有关部门参加,组成园区建设项目验收小组,依据批复的实施方案,对园区建设项目作出全面评价,形成验收意见。

第十四条严禁滞留、挤占、挪用园区建设补助资金。违反规定的,予以通报批评、限期整改;在规定时限整改不到位的,追回扶持资金。情节严重者,依纪依法追究有关单位和责任人的责任。

第十五条本办法由市园区办负责解释。

第十六条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市现代农业园区项目资金整合方案为有效整合项目资金,集中力量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以下简称“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根据中、省有关政策规定,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如下项目资金整合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现代农业快速发展为目标,依据全市现代农业园区示范体系建设规划,按照“统一规划、部门联动、项目捆绑、资源整合”的思路,协力抓好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整合原则

1、坚持科学规划,突出重点。依据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规划,由市发改委牵头,会同有关部门整合项目资源,充分发挥项目聚合效应,促进现代农业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和产业发展。

2、坚持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由项目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整合项目的申报、审批、管理和验收等工作,项目管理权限、资金用途渠道不变,力促项目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

3、坚持规模投入,综合示范。扩大现代农业园区规模,提升生产技术水平,促进现代农业园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挥园区辐射带动功能作用,力争高标准建设一批部级、省级和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4、坚持通力合作,共同促进。各县区根据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总体规划,结合国家投资政策和地方产业发展需要,对涉农项目实施整合。市、县区政府对现代农业园区整合项目给予优先安排,形成多级、多部门联动扶持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良好机制。

三、整合范围

现代农业园区项目整合范围包括农村沼气、旱作农业、设施蔬菜、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农业产业化、农民技能培训、基本口粮田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水土保持、水产养殖、土地开发整理、农村道路、农网改造、长江防护林、巩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等项目,主要用于现代农业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和园区产业发展。

四、整合方法

1、统一布局,科学规划。各县(区)以现代农业园区为单位,分类调查,测算出“十二五”期间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需要政府投入的涉农项目和资金需求量。县(区)政府结合当前国家涉农项目投资方向和重点,编制涉农项目布局规划和重点建设投资规划,并在上报市各项目主管部门的同时,抄报市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园区办”)备案,作为今后项目上报审查的依据。

2、密切配合,规范申报。一是加强项目前期论证工作。做好规划项目前期调研,确保项目立项的科学性、准确性。二是建立项目库。按照项目编制要求和整合项目的原则,分门别类做好项目可行性研究,提高项目储备的质量和效益。三是规范项目申报程序。县(区)各项目主管部门按照整合项目要求编制的项目申报建议书,由县(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审核,市级主管部门按项目申报程序报省争取。原则上要求下一年度的项目申报要在上一年度完成审定工作。

3、严格要求,认真实施。各项目主管部门要根据自身职责加强项目管理。涉农项目整合后,各县(区)在县(区)园区办的统一监督下,按市上下达的项目投资计划,认真组织实施,严禁随意调整项目建设内容,变更项目实施地点。在项目实施中要严格执行项目法人负责制、合同制、工程招投标制、监理制和公示制。项目竣工后,市、县(区)要按项目管理权限和程序组织验收,并接受上级主管部门的检查和指导。

4、专户建账,强化管理。一是实行项目资金专人、专账、专户管理,封闭运行。统一在市、县(区)两级财政部门设立涉农项目资金专户,集中管理,统一调度,分户核算。二是实行资金拨付“直通车”。按照“国库集中支付”的要求,由财政部门商项目主管部门根据项目进展情况适时拨付项目资金。三是实行“报账制”。由项目实施单位将支出票据报项目主管部门审核签署意见后,报财政部门核销报账。

五、保障机制

农业园区规划建设方案篇2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转型升级,立足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资源区位条件和产业发展基础,在农业主导产业相对集中连片的区域,通过强化农业基础和装备设施建设、优化产业结构布局、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创新经营管理机制等途径,集中力量建设一批规划布局合理、生产要素集聚、科技和设施装备先进、经营机制完善、经济效益和示范带动效应明显的省级现代农业园区(以下简称园区),使之成为全省农业主导产业集聚的功能区、先进科技转化的核心区、生态循环农业的样板区、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区,推动我省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目标任务。从年起,争取用5年左右时间,建成100个左右、每个相对集中连片面积2万亩以上、产业布局合理、要素高度集聚、多功能有机融合、循环清洁生产、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的现代农业综合区;建成200个以上突出某一主导产业、布局集中连片、生产设施先进、产品优质安全的主导产业示范区;建成500个以上产品特色鲜明、竞争优势明显、品牌效应突出、经济效益领先的特色农业精品园。通过建设现代农业园区,使区内实现良田(地)、良种、良机、良制、良法配套,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单位面积产出比周边同类产区高20%以上,示范带动效应明显,农民普遍增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协调发展。主要目标是:

设施装备优良。园区内基础设施完善,道路畅通、排灌方便、用电便捷,农田(地)有效灌溉率基本达到100%、旱涝保收率90%以上。先进农业设施和机械装备应用广泛,主要生产环节的机械化率80%以上。

技术模式先进。园区内农作制度合理,种养模式先进,土壤基本无障碍因子,生态环境优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技术广泛应用,生产过程基本无污染,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高,主导品种、主推技术普及率高,良种覆盖率达100%,农业科技贡献率70%以上。

产品优质安全。园区内全面实行标准化生产,农业投入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手段完善,农产品产地准出制度、质量可追溯制度全面推行。农产品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率达到100%,每个园区至少形成1个省级以上名牌农产品称号。

经营机制创新。园区内经营以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为主导,产业要素集聚,农业生产规模化、组织化、产业化水平较高,经营机制灵活高效,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率达40%以上(山区达20%以上)。产业布局合理,经营方式创新,农业生产、加工、营销、服务、休闲观光等协调发展。

管理服务到位。园区建设管理责任落实,管理运行制度完善。园区内水利设施产权明晰,管理到位。园区所在乡镇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健全,农技推广、动植物防疫、农产品质量监管机构人员落实;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良好,农资经营、农机作业、病虫防治、动物诊疗、产品营销等基本实行专业化服务。生产经营主体普及应用“浙江农民信箱”。推行首席农技专家对口联系,农技指导员和责任农技员任务明确、职责到位。

(三)基本原则。一是要坚持统筹规划、分步推进原则,园区建设要与新农村建设统筹考虑,与相关规划相衔接,符合当地自然条件和产业实际,一次规划、分步实施。二是要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原则,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三是要坚持整合资源、注重实效原则,园区建设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整合相关资金、资源进行建设。四是要坚持软硬件并重、水平领先原则,设施装备等硬件要和责任制度、先进科技、经营管理机制等软件建设相结合,充分体现现代农业特征,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二、科学编制园区建设规划

县级政府要根据《浙江省农业主导产业发展规划》,统筹抓好园区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将其纳入“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并与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城乡建设规划、交通道路建设规划、农业综合开发规划、林业发展区划、海洋功能区划等相衔接,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确保园区用地(海)较长时间内不被征占用。同时要合理布局农业功能区,优化种养业结构。各园区建设规划方案应按省定统一版本建立电子地图、数据库。现代农业综合区建设规划经市级政府审核后报省有关部门审批;主导产业示范区、特色农业精品园建设方案由市级政府审批,报省有关部门备案。要坚持一次规划、分项实施、逐年建设、滚动发展,细化制定年度建设计划。现代农业综合区原则上3年内建成,主导产业示范区、特色农业精品园原则上2年内建成。

三、完善农业经营机制

积极引导农业种养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参与园区建设。支持科技人员、大中专毕业生等到园区创业。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园区内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托管等形式流转土地(鱼塘、林地)承包经营权,推进规模经营。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培育专业服务组织,开展农机作业、病虫防治、动物诊疗、产品营销等专业化服务。广泛推行以订单为纽带的“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方式。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实行农产品产地准出管理,推行农产品质量认证,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同时,视实际情况科学配套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拓展农业功能。

四、广泛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和新型种养模式

坚持产学研结合,组建以产业为主线、产品为重点、高层次科研机构为依托的技术创新服务团队,实行农业首席专家、农技指导员、责任农技员分级分项目对口联系,加快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鼓励引进、集成、运用和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大力推广生态化、机械化、设施化、标准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技术。支持有条件的园区逐步培育成为部级和省级农业高科技园区。积极推广“千斤粮万元钱”、农牧结合、农林结合、林牧结合、农渔结合、能量循环养殖等新型种养模式,减少农药化肥施用量,提高农产品品质。

五、不断提高农业设施装备水平

严格依法保护耕地和林地,大力实施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加强土壤地力培肥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强农田水利、标准鱼塘、机耕路、排灌渠道、泵站、电网、库房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园区生产配套设施。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广泛应用钢架大棚、喷微灌、温湿调控设备,加快发展农产品贮藏保鲜和冷链运输设施装备,完善土壤地力、生态环境及产品质量等检验检测管理服务设施,全面提高农业设施装备水平。

六、充分发挥园区的示范带动作用

以园区为依托,加大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现场培训、观摩考察等活动,以点带面带动我省现代农业发展。借助园区的先进设施和经营能力,为周边农户提供农机作业、农业投入品供应、病虫害防治、农产品营销(储藏、保鲜、运输)等服务,有效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七、强化政策支持引导

园区建设应明确项目业主和建设主体。要充分发挥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作用,并积极引导工商资本和其他各种社会资本投资园区建设。通过盘活资产、产权质押等途径,充分利用信贷资金建设园区。各市、县(市、区)政府要制定扶持园区建设的政策措施,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按照“目标统一、渠道不变、有效整合、管理有序”的要求,整合农(林、渔)业产业发展资金、小型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林生态环境建设等项目资金,统筹用于园区内项目建设。

省级扶持项目采用一次规划、分年度建设、分项目扶持的方式实行申报制。省里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对各地申报的园区进行综合评估后立项,协调相关部门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支持,重点支持公共基础设施、机械购置、种子种苗、科技推广、贷款贴息等环节。凡已列入粮食生产功能区扶持项目的,不再列入园区扶持项目。省有关部门要制定现代农业综合区、主导产业示范区、特色农业精品园的具体建设标准、项目评估和认定管理办法,每年对计划实施情况进行考核验收和动态评估,凡是年度考核未完成计划的,次年起不再安排新的建设项目。

八、加强对园区的管理和保护

园区建设项目完成,经验收合格后,授予“浙江省现代农业(林业、渔业)园区”称号,并建立电子地图和数据库档案。各地要对园区实行项目化管理,每个园区要明确县级有关部门或乡镇负责人为管理责任人。特别是路、渠、电、机埠等基础配套设施要落实专人管护。基础设施破损、缺失的要及时修复。要严格保护园区土地,对因重大建设项目须征占用的,必须按有关规定报批,并按“先补后占、占一补一、同等质量”的要求,落实相应的补偿措施。

农业园区规划建设方案篇3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转型升级,立足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资源区位条件和产业发展基础,在农业主导产业相对集中连片的区域,通过强化农业基础和装备设施建设、优化产业结构布局、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创新经营管理机制等途径,集中力量建设一批规划布局合理、生产要素集聚、科技和设施装备先进、经营机制完善、经济效益和示范带动效应明显的省级现代农业园区(以下简称园区),使之成为全省农业主导产业集聚的功能区、先进科技转化的核心区、生态循环农业的样板区、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区,推动我省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设施装备优良。园区内基础设施完善,道路畅通、排灌方便、用电便捷,农田(地)有效灌溉率基本达到100%、旱涝保收率90%以上。先进农业设施和机械装备应用广泛,主要生产环节的机械化率80%以上。

技术模式先进。园区内农作制度合理,种养模式先进,土壤基本无障碍因子,生态环境优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技术广泛应用,生产过程基本无污染,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高,主导品种、主推技术普及率高,良种覆盖率达100%,农业科技贡献率70%以上。

产品优质安全。园区内全面实行标准化生产,农业投入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手段完善,农产品产地准出制度、质量可追溯制度全面推行。农产品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率达到100%,每个园区至少形成1个省级以上名牌农产品称号。

经营机制创新。园区内经营以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为主导,产业要素集聚,农业生产规模化、组织化、产业化水平较高,经营机制灵活高效,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率达40%以上(山区达20%以上)。产业布局合理,经营方式创新,农业生产、加工、营销、服务、休闲观光等协调发展。

管理服务到位。园区建设管理责任落实,管理运行制度完善。园区内水利设施产权明晰,管理到位。园区所在乡镇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健全,农技推广、动植物防疫、农产品质量监管机构人员落实;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良好,农资经营、农机作业、病虫防治、动物诊疗、产品营销等基本实行专业化服务。生产经营主体普及应用“农民信箱”。推行首席农技专家对口联系,农技指导员和责任农技员任务明确、职责到位。

(三)基本原则。一是要坚持统筹规划、分步推进原则,园区建设要与新农村建设统筹考虑,与相关规划相衔接,符合当地自然条件和产业实际,一次规划、分步实施。二是要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原则,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三是要坚持整合资源、注重实效原则,园区建设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整合相关资金、资源进行建设。四是要坚持软硬件并重、水平领先原则,设施装备等硬件要和责任制度、先进科技、经营管理机制等软件建设相结合,充分体现现代农业特征,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二、科学编制园区建设规划

县级政府要根据《省农业主导产业发展规划》,统筹抓好园区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将其纳入“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并与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城乡建设规划、交通道路建设规划、农业综合开发规划、林业发展区划、海洋功能区划等相衔接,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确保园区用地(海)较长时间内不被征占用。同时要合理布局农业功能区,优化种养业结构。各园区建设规划方案应按省定统一版本建立电子地图、数据库。现代农业综合区建设规划经市级政府审核后报省有关部门审批;主导产业示范区、特色农业精品园建设方案由市级政府审批,报省有关部门备案。要坚持一次规划、分项实施、逐年建设、滚动发展,细化制定年度建设计划。现代农业综合区原则上3年内建成,主导产业示范区、特色农业精品园原则上2年内建成。

三、完善农业经营机制

积极引导农业种养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参与园区建设。支持科技人员、大中专毕业生等到园区创业。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园区内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托管等形式流转土地(鱼塘、林地)承包经营权,推进规模经营。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培育专业服务组织,开展农机作业、病虫防治、动物诊疗、产品营销等专业化服务。广泛推行以订单为纽带的“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方式。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实行农产品产地准出管理,推行农产品质量认证,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同时,视实际情况科学配套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拓展农业功能。

四、广泛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和新型种养模式

坚持产学研结合,组建以产业为主线、产品为重点、高层次科研机构为依托的技术创新服务团队,实行农业首席专家、农技指导员、责任农技员分级分项目对口联系,加快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鼓励引进、集成、运用和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大力推广生态化、机械化、设施化、标准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技术。支持有条件的园区逐步培育成为部级和省级农业高科技园区。积极推广“千斤粮万元钱”、农牧结合、农林结合、林牧结合、农渔结合、能量循环养殖等新型种养模式,减少农药化肥施用量,提高农产品品质。

五、不断提高农业设施装备水平

严格依法保护耕地和林地,大力实施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加强土壤地力培肥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强农田水利、标准鱼塘、机耕路、排灌渠道、泵站、电网、库房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园区生产配套设施。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广泛应用钢架大棚、喷微灌、温湿调控设备,加快发展农产品贮藏保鲜和冷链运输设施装备,完善土壤地力、生态环境及产品质量等检验检测管理服务设施,全面提高农业设施装备水平。

六、充分发挥园区的示范带动作用

以园区为依托,加大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现场培训、观摩考察等活动,以点带面带动我省现代农业发展。借助园区的先进设施和经营能力,为周边农户提供农机作业、农业投入品供应、病虫害防治、农产品营销(储藏、保鲜、运输)等服务,有效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七、强化政策支持引导

园区建设应明确项目业主和建设主体。要充分发挥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作用,并积极引导工商资本和其他各种社会资本投资园区建设。通过盘活资产、产权质押等途径,充分利用信贷资金建设园区。各市、县(市、区)政府要制定扶持园区建设的政策措施,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按照“目标统一、渠道不变、有效整合、管理有序”的要求,整合农(林、渔)业产业发展资金、小型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林生态环境建设等项目资金,统筹用于园区内项目建设。

省级扶持项目采用一次规划、分年度建设、分项目扶持的方式实行申报制。省里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对各地申报的园区进行综合评估后立项,协调相关部门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支持,重点支持公共基础设施、机械购置、种子种苗、科技推广、贷款贴息等环节。凡已列入粮食生产功能区扶持项目的,不再列入园区扶持项目。省有关部门要制定现代农业综合区、主导产业示范区、特色农业精品园的具体建设标准、项目评估和认定管理办法,每年对计划实施情况进行考核验收和动态评估。

八、加强对园区的管理和保护

园区建设项目完成,经验收合格后,授予“省现代农业(林业、渔业)园区”称号,并建立电子地图和数据库档案。各地要对园区实行项目化管理,每个园区要明确县级有关部门或乡镇负责人为管理责任人。特别是路、渠、电、机埠等基础配套设施要落实专人管护。基础设施破损、缺失的要及时修复。要严格保护园区土地,对因重大建设项目须征占用的,必须按有关规定报批,并按“先补后占、占一补一、同等质量”的要求,落实相应的补偿措施。

九、切实加强对园区建设工作的领导

农业园区规划建设方案篇4

为加快全区都市农业园区建设步伐,带动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拓展农业功能,持续增加农民收入,根据全市《关于抓好一批重点都市农业园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快“两型”农业发展为目标,深入实施现代都市农业五年发展规划,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创新投入机制,强化科技支撑,加快品牌创建,着力建设一批产业基础强、建设标准高、综合效益好、辐射能力强的现代化都市农业示范园区,促进农业生产、生活、生态功能融合发展,全面提升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实现农民、市民“两高兴、两满意”。

二、目标任务

根据《区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力争“十二五”末建成区级都市农业园区60个,培育市级以上园区30个以上,打造省级示范园区2-3个。年新建标准化蔬菜示范园、葡萄庄园等20个区级农业园区,着力提升草莓采摘园、风情园等十大农业园区。

三、建设重点

根据市农业局《关于抓好一批重点都市农业园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和全区农业品牌创建工作要求,新建园区和提升园区要分别抓好以下建设重点。

(一)新建园区。从各街镇推荐的年新建园区中择优选取20个园区纳入项目库,年终根据考核结果选择10个园区进行扶持。在建设模式上,特色精品型园区要突出高端、高质、高效和生态安全;体验参与型园区要突出乡土风情、体验休闲和文化教育;高科技设施型园区要突出工程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装备技术和农艺技术的综合利用;生态景观型园区要突出生态平衡、循环利用、节能节水和环境优美;旅游度假型园区要突出田园风光、观光娱乐和特色农艺。在建设内容上,突出抓好“十个一”:

一是做实一个主体。园区要以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农业龙头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建设主体,有明确的资金来源和充足的资金投入。园区主体要向农业龙头企业发展,依法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企业应以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农业观光等为主业,建立完善的企业化运行机制,并以园区为核心带动周边发展壮大主导产业,发展订单农业和物流配送,逐步发展壮大为市级、省级乃至部级农业龙头企业。

二是做好一个规划。各街镇要在全区现代都市农业五年规划的基础上,制定完善街镇现代都市农业发展规划,把农业园区、旅游景点、名胜古迹、农家乐贯穿起来,打造都市农业观光旅游专线或专带。园区要聘请专业设计院所或有关专家策划好产业定位、市场定位和运行机制,制定高标准的园区建设三年规划。园区规划总投资要在500万元以上,年度投资200万元以上。园区年度实施方案是市、区两级园区竞争立项和考核的主要依据。各园区要高度重视,要按照“先发展生产生态,再发展生活休闲”顺序,合理分解年度建设内容,做到年度建设内容指标明确,建设进度安排科学合理,确保园区建设有力、有序推进。

三是流转一片土地。为确保园区长远稳定发展,要求纳入监管考核范围的农业园区,规划总面积不低于500亩,核心区成方连片土地流转面积不低于350亩,流转时限不低于5年。各街镇要指导园区和农民按照“平等、自愿、互利”的原则,积极稳妥地加快流转土地,为园区建设提供发展空间。

四是突出一个主导产业。园区要根据市场需求,以蔬菜、花卉苗木、林果等高效特色经济作物种植和畜牧、水产等特色养殖为主,培植一个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主导产业生产面积要占园区核心区面积的80%以上。同时,要大力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建设现代化连栋温室、日光温室、钢架大拱棚、喷滴灌等高效设施,高标准配套水、电、路、林和加工、包装、冷储配送等基础设施,打造成高科技、现代化农业生产典范。

五是做响一个品牌。品牌是园区发展的生命力,各园区要高度重视品牌注册和打造。

一要立足园区主导产业特色和优势,立即注册自有商标;已有商标的园区主体要在一定范围内增加注册类别,扩大商标范围和影响力,同时做好到期商标的续期工作。

二要加大“三品一标”和名牌产品认证力度,提高园区标准化生产水平和产品质量,提升产品的社会信誉和知名度。

三要根据园区形象定位设计一系列观赏性高、冲击力强、方便实用的精美包装,提升园区产品形象和档次。

四要建立网络宣传平台,结合举办推介展览会、广告等方式强化宣传推介,努力打造成省市知名品牌。

六是建立一套科技支撑体系。园区要大力引进专业人才,每个园区必须有一名首席专家,配备一批与园区发展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并与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尽快建立起一套涵盖产前物资供应、产中技术指导、产后质量检测及加工、包装、销售全过程的科技支撑体系,为建设高标准园区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年内每个园区都要选择3-5项新技术,建设不低于100亩的科技示范田。

七是完善一套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园区是展示农业标准化生产和产品质量安全的窗口,要突出抓好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

一要推行标准化生产,严格按照产品认证标准和技术规范组织生产,实行统一投入品供应、统一生产技术指导、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加工包装销售。

二要实现质量可追溯。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手段,健全产品生产档案,全面推行农产品产地准出制度、质量可追溯制度全面推行。对近年内在质量安全抽检中有农残超标的园区,不得申报市区两级农业园区;在当年抽检中有农残超标的,取消园区资金扶持,整改后仍不能达标的取消园区资格。

八是创建一个美丽生态环境。园区要创建循环农业的典范。

一要创建循环农业示范园区。以沼气、沼渣、沼液综合利用为重点,突出大中型沼气池和生物有机肥应用,建立“畜沼果”、“畜沼菜”、“畜沼渔”等高效生态模式。

二要进一步优化园区生态环境。搞好园区绿化、美化,基本要求是园区内绿化工程要美观大方,达到园林式绿化;园区内水、电、路、房要工艺性设置,打造景观式设施;园区内种养要精准化管理,实现盆景式栽培。

九是构建一个观光休闲场所。

一要丰富休闲观光内容。增强市民参与性,发展生产参与、观光休闲、科技展示、节庆会展、学生实践和素质教育等,积极开发原生态民俗文化。

二要提高配套设施档次。搞好科普服务中心以及停车场、餐饮店、厕所等设施配套。

三要规范休闲观光管理。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生产、营销和观光实现专业化服务及协调发展。与旅游、教育等部门有机衔接,按照旅游景点的标准提高服务水平,实现多功能多产业有机融合,使园区成为农业旅游的亮点。

四要举办丰富多彩的农业节庆活动。充分挖掘和依托优势产业、产品和乡土文化,大力举办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农业节庆、观光采摘、游园垂钓、新闻、观光旅游、园区推介等活动,提高园区影响力和吸引力,不断提高园区观光率。

十是激发一个好的创意。把园区打造成创意农业的典范。

一要挖掘园区文化。对园区所在区域历史、景观、产品和美丽传说等进行深度挖掘和发展,形成园区特色文化,赋予产品文化内涵,提高产品附加值。

二要创意园区特色。对园区产品、设施、景观和经营活动等进行高层次策划和创意,发展创意农产品、农业文化、农业活动、农业节庆和农业景观等,形成园区特色。三要凸现园区个性。找准市场定位,立足本地资源,创建各具特色的都市农业园区,体现个性魅力。

(二)提升园区。从全区市区两级园区中,选择10个主导产品突出、产业基础强、园区规模大、品牌知名度高、带动农民增收能力强的园区进行提升。建设重点要在落实好“十个一”的基础上,突出抓好“做实主体、做优产品、做大规模、做响品牌、做亮观光休闲活动、做细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园区建设规划,提高规划建设标准,细化年度建设实施方案,加快落实各项建设任务,力争尽快建成全市乃至全省一流的示范性园区。

四、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区现代都市农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区都市农业园区建设工作的组织发动、工作协调、预算安排和考核奖评等工作。区现代都市农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做好市、区两级都市农业园区的考查推荐、建设督导、技术服务和考核评比等工作。区发改委做好农业园区项目的立项工作;区农办、水务、林业、畜牧、旅游、蔬菜技术服务中心等部门负责做好园区相关项目的对上争取和整合实施;各街镇也要切实加强对园区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健全完善分管领导包园区制度,靠前指挥,加快建设。

农业园区规划建设方案篇5

合肥是安徽省省会和全省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全国首批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获得城市,地处长江淮河之间,巢湖之滨,具有丰富的农业旅游资源,形成了以肥西三岗、庐阳三十岗、蜀山南岗、长丰水湖、瑶海磨店和肥东赵光为主的7条乡村旅游观光带。截至2008年4月,合肥市从经营服务场地、接待服务设施、景观环境保护、服务项目等四个方面评定出全市星级农家乐共101处,标准从低到高设置五个星级,星级越高,农家乐旅游档次越高,其中5星级农家乐3家、4星级16家、3星级14家[3]。通过对合肥市农业旅游观光园的调查,发现随着合肥市农业旅游观光园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发展中的问题,主要表现在:①开发层次低,缺少系统规划。由于缺乏农业旅游观光园宏观的开发指导,加之管理体制和相关的管理法规不健全,出现了投资随意性和开发盲目性,大家一拥而上,景观规划随意性强,缺少系统规划。②农业旅游项目单调,形式雷同。由于对乡村旅游资源认识不足,只注重了乡村旅游资源的少量景观元素,设计单一,旅游项目单调,都以采摘、垂钓等传统农业旅游项目为主,整个园区缺乏长久的吸引力。③农业旅游缺少当地的人文内涵和特色。大多数农业旅游观光园缺少当地本土的人文内涵,对当地的文化挖掘不够,形式趋同,没有突出自己的特色,使人们感觉每个观光园都差不多,不能形成自己特有的吸引力。④园区旅游管理不足,品牌意识不强。很多园区的旅游功能往往是其生产功能的延伸。由于人员素质、重视程度和经济能力的问题,使旅游功能处于次要地位。加之品牌意识不强,又缺乏有效的管理措施,导致缺乏市场竞争力。⑤资源利用效果差。很多农业旅游观光园不重视自己的资源优势,一味效仿其他的农业观光园的做法,导致有自己的优势资源却没有充分发挥作用,浪费资源。此外,开发层次低、旅游项目单调、缺少人文内涵和特色、管理不足、资源利用差等问题严重束缚了合肥地区农业旅游观光园的可持续发展。针对合肥市农业旅游观光园的现状,本文以桃蹊农业桃主题生态园为例进行分析。

2案例分析———桃蹊农业桃主题公园

2.1项目概况

合肥市桃蹊农业桃主题生态园位于合肥市庐阳区三十岗乡东瞿、汪堰等村,周边有三国遗址城、合肥市董铺水库等重要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园区北依滁河干渠,东依汪郢干渠,西临东瞿干渠,三面临水。在这样一个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环抱下的地方开发农业旅游观光园,充分借助了周围环境的优势,保证了园区的客流量,也为以后园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园区由采摘区、园林苗木栽培区、管理区和停车场组成,采摘区分为a、B、C、D几个区域,主要树种为桃。其中,a区为早熟桃(5月中旬到6月中旬)采摘区,B为中熟桃(6月中旬到8月上中旬)采摘区,C区为百果园区(全年采摘),D区为零星采摘园区。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保证了在一年四季都可进行采摘,使游客们在任何季节都可享受采摘的乐趣。桃蹊农业桃主题生态园注重生态规划,构建合理生态格局。它为合肥市西北部地区增添了一片200hm2以上的“森林肺片”,每天吸收消耗工业排放二氧化碳等废气200t以上,制造释放氧气和负氧离子145t以上。同时,还可吸收大量粉尘,净化空气,调节空气湿度,涵养水源。生态园对降低合肥碳排放,提高周边地区环境质量,促进该地区居民身心健康意义重大,尤其是对合肥大水缸———董铺水库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桃蹊农业桃主题生态园以桃为主题,打造特色园区和现代农业品牌。桃占总规划面积的70%左右,辅以核果类的李、杏等果树树种,营造出200hm2桃花源。同时,果园餐饮部设立特产自选销售专柜,推出具有纪念意义的“桃主题”纪念品、地方特产、名产和玲珑可爱的小工艺品、小挂件等,达到农业经营和文化经营双赢局面,打造自己的农业特色品牌。桃蹊农业桃主题生态园依托特色农业,不但发展“采摘”、“垂钓”等传统项目,而且发展园区内景观建设,增强休闲设施,让游客既可体验农家乐,还可体验集休闲、旅游、观光为一体的旅游情趣。同时,该园区结合产销为一体,注入商贸理念,让生产出的果品有市场。园区还积极与安徽省各高校和六安市果树研究所合作,进行农业科技研发,提高园区科技力量。园区果树新品种的示范栽培对周边形成了巨大的辐射作用,带动了合肥近郊等地开发绿色生态果园,栽培高档果树新品种1000—1333.33hm2,对调整该地区农业产业结构,提升水果种植技术和绿色水平,提高市场水果质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此外,园区还是学生社会实践、实习和生态农业素质教育基地,每年可接待合肥各大高校尤其是安徽农业大学等在校大中专学生社会实践15000人次,接待在校初高中学生素质教育20000人次,意义深远。桃蹊农业旅游观光园根据自己的地域优势和产业优势,在主导产业上选择了桃树和其他果树,在策划理念上注入旅游、示范、教学、商贸概念,通过现代农业的新品种、新模式,达到开拓市场的目的。

2.2规划设计方案

合肥市桃蹊农业桃主题生态园区位于合肥市庐阳区三十岗乡,周边有三国遗址城、合肥市董铺水库等重要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园区北依滁河干渠,东依汪郢干渠,西临东瞿干渠,三面临水,分布在合肥市近郊区,给人们的出行提供了便利。规划设计方案为:①在设计理念上桃蹊农业旅游观光园注入旅游、示范、教学、商贸概念,达到“一区多园,一园多用”的目的。正是抱着这种理念,园区在最初的设计阶段就把旅游的理念融入进去,每建设一个园区都考虑到了生态、环保、休闲、观光、教学和商贸、销售等因素。②园区走企业化、市场化的道路。桃蹊农业旅游观光园根据自己的地域优势和产业优势,在主导产业上选择了桃树和其他果树,在策划理念上注入了旅游、示范、教学、商贸的概念,通过现代农业的新品种、新模式达到开拓市场的目的。③规划设计方案注重细节上的推敲。方案中在左侧路边设置了一个主入口,在上下两条路上设置了次路口,满足了园区内的交通流量。在主入口处增加了一个亲水平台,并用浮桥连接了右侧的景区,亲水平台上设置了两道景墙,可刻上与本园区有关的人文信息,增添园区内的人文景观。亲水平台与对面的凉亭隔水相望,在亲水平台周围还增加了一些水上游客项目,如快艇、游船等,这既增添了园区内的园林景观,又增加了园区内的玩赏性。右侧园区分别设置了两块铺装地,靠南边的保留了原来的花架设计,靠北的设置了一个攀岩假山游乐项目,丰富了园区内的游乐活动,让人们来到园中既可采摘、垂钓,还有其他的娱乐项目可供游玩。此外,改进方案中设置了3个可供游玩和休息的区域,分别是亲水活动区、攀岩活动区和休息观赏区。通过这三个区域的有机结合,避免了原设计中只是一个花架和树木的搭配不足,改善了园区内主要以采摘为主、娱乐活动较单一的窘境,同时提升了园区的档次,创造了优美的园林景观和人文景观。这样不但丰富了园区内的游览项目,而且增添了园区内景观效果,让游客在园中既可高高兴兴的采摘、游玩,又可以享受一份大自然的静谧。

3合肥农业旅游观光园发展对策

农业园区规划建设方案篇6

观光农业是为满足人们精神和物质享受而开辟的可吸引游客前来观、尝、娱、劳、购的农业类型,是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项复合经营型产业,具有“农游合一”的性质。

观光农业园将农事活动、自然风光、科技示范、休闲娱乐、环境保护等融为一体,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但是在一些地区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许多项目由于规划不当而惨淡经营。本文就如何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观光农业园进行规划和设计方面的探讨,以期对观光农业园的设计提供方法上的参考。

一、观光农业园规划设计原则

(一)因地制宜,综合规划。观光农业一般是在原有生产基地的条件上,进一步开发而成。因此观光农业园应充分考虑原有农业生产的资源基础,因地制宜,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如交通、水电、食宿及娱乐场和度假村的进一步建设等。同时,观光农业园必须结合所处地区的人文景观与文化,将生产、旅游综合考虑,进行统筹安排,全面规划。

(二)发展特色,营造主题。观光农业的景观资源具有地域性,应根据当地农业生产的历史及特点,明确资源特色,选准突破口,挖掘资源潜力;同时,注重所处地区的人文与文化,加强对传统民间风俗活动和具有时代特色的项目的开发和乡村环境的营造,创造出有特色、有主题的农业观光园。

(三)效益兼顾,持续发展。农业观光园在保证游客使用舒适的前提下,尽量利用闲置空间,仅兴建必要设施,并且尽量使用当地传统做法和乡土材料,产生好的经济效益。同时,一定要用生态学原理来指导观光农业的建设,建立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产生好的生态效益。并通过观光旅游活动,宣传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知识,同时培养人们热爱劳动、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以提高全民素质,产生好的社会效益。只有正确处理好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三者之间的关系,观光农业才能可持续的发展下去。

二、观光农业园规划方案

(一)观光农业园功能分区规划。依据园区的资源基础、景观特征,在考虑保持原有的自然地形的完整性的基础上,结合未来发展和客观需要,规划中应采取适当的设计实现园内的功能分区,以重庆市铜梁桂圆都市生态农业园区为例。根据项目特点及综合现状评价,规划成“二心四区”的功能分区布局。“二心”即人口管理中心与综合交易中心;“四区”指生态养殖加工区、高效园艺生产区、生态农业庄园区与观光农业休闲区。

1.人口管理中心和综合交易中心

入口管理中心因经营管理农业园而设置的专用区域,主要为管理、接待等功能,方便游人集散。综合交易中心主要承担产品展示销售、产品信息、餐饮住宿、娱乐服务等功能。

2、高效园艺生产区

农业生产是观光农业的主体部分,是农业园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可分为种植和养殖两大部分。高效园艺生产区属于种植部分。该区域有温室、大棚、组培车间等设施,主要生产一些特色、反季节花卉及蔬菜,同时还培育一些花卉、蔬菜繁殖幼苗,并种植一些观赏价值高的乔木与果树。主要承担现代高效特色园艺生产、特色乡村景观体验、农业科普教育等功能。

3、生态养殖加工区

生态农业园区的规划设计应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遵循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园区设计所采用的生态农业类型中既包含有生产者,消费者,也要有分解者。生态养殖加工区属于农业生产的养殖部分。该区域主要承担生态综合养殖、绿色生态食品加工等功能。

4、观光农业休闲区

观光农业休闲区应与环境相协调,注重环境质量与生态保护,强调文化内涵与旅游参与性。其设施包括老年公寓、度假村、服务接待中心、儿童游乐园、野营烧烤、水上活动中心、露天茶座、濒水茶室、景观建筑。主要承担休闲娱乐、商务接待、生态渔业综合开发。

5、生态农业庄园区

生态农业庄园区其设施包括高档别墅群与水库建筑、水上娱乐、休闲茶场、野外露营与烧烤、森林球场、森林游戏、景观与绿化建设等。主要承担开发高档别墅住宅、农耕文化体验、水上娱乐。

(二)观光农业园其他规划。1、园路规划

园路布局主要采用自然式,使生态园内景观美化自然而不显庄重,突出生态园农业与自然相结合的特点。依照园林规划设计思路,从农业园的使用功能出发,建立循环路网。园区道路采用3级道路系统布局。1级道路即主干道,为园区的骨干道路系统,满足各种车辆通行;2级道路为次干道,连接到各建筑区域和重要景点;3级道路即游步道,主要为观光农业园展示区的游赏道。

2、园区绿化设计

园区绿化设计从园内区域功能需求出发来考虑,结合植物造景、游人活动、全园景观布局等要求进行合理规划。为突出“桂都”特色,规划选择桂花为主要树种,并搭配其他常绿树种香樟、天竺桂、杜英等,做到四季常青的景观效果。

三、小结

农业园区规划建设方案篇7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转型升级,立足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资源区位条件和产业发展基础,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农业主导产业相对集中连片、生产要素集聚、设施装备先进、科技水平领先、经营机制完善、经济效益和辐射带动效应明显的现代农业园区,使之成为全市现代农业主导产业集聚的功能区、先进科技转化的核心区、生态循环农业的样板区、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区、现代职业农民的创业区,推动全市现代农业更好更快发展。

二、创建目标

通过5年努力,在全市建成10个以上产业布局合理、要素高度集聚、多功能有机融合、循环清洁生产、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单个相对集中连片面积2万亩以上的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建成20个以上每个连片面积3000亩以上(水产1000亩)、突出某一主导产业、生产设施先进、产品优质安全的主导产业示范区;建成50个以上每个连片面积1000亩以上(水产200亩)、产品特色鲜明、竞争优势明显、品牌效应突出、经济效益领先的特色农业精品园。

三、建设要求

按照《省现代农业(林业、渔业)园区建设标准》,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要突出体现六个方面的要求:

(一)设施装备优良。园区内基础设施完善,道路畅通,排灌方便,用电便捷,农田有效灌溉率基本达到100%,旱涝保收率90%以上,主要生产环节机械化率80%以上。

(二)技术模式先进。园区内农作制度合理,种养模式先进,做到园场配套、农牧结合、循环利用;生态环境优良,生产过程基本无污染,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高,良种覆盖率达100%,科技贡献率达70%以上。

(三)产品优质安全。园区内全面实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业投入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手段完善,农产品产地准出制度、质量可追溯制度全面推行。农产品无公害认证率达到100%;综合区至少形成1个省级以上名牌农产品称号。

(四)经营机制灵活。园区内产业要素集聚,农业生产规模化、组织化、产业化水平高,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率达40%以上,农业生产、加工、营销、服务、休闲观光等协调发展。

(五)管理服务到位。园区建设管理责任落实,管理运行制度完善。园区所在乡镇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健全,农技推广、动植物防疫、农产品质量监管机构人员落实;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良好,农资经营、农机作业、病虫防治、动物诊疗、产品营销等基本实行专业化服务。生产经营主体普及应用“农民信箱”。推行首席农技专家对口联系,农技指导员和责任农技员任务明确、职责到位。

(六)效益显著提高。园区单位面积产出比周边同类地区高20%以上,示范带动效应明显提高。

四、政策扶持

为支持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市政府出台以下政策措施:

(一)加大财政资金支持投入力度。从2011年开始,市财政每年预算安排500万元,设立市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专项资金;同时整合涉农部门各类产业扶持资金,调整财政支农专项资金支出结构,70%用于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建立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扶持项目库,强化项目绩效考核,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新农村建设、水利、交通、环保等部门相关资金,按照各自职责和原有资金渠道,采取项目跟进制,重点支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各县(市、区)政府也要制定现代农业园区项目建设扶持政策,整合财政支农资金,进一步加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投入力度。

(二)建立现代农业园区专项奖励制度。为调动各级各部门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积极性,市政府对市辖三区内获得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省级主导产业示范区和省级特色农业精品园称号的,给予一定的奖励;对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进行通报表彰。

(三)落实农业生产配套设施用地政策。凡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工厂化养殖场、温室大棚等用地,以及为农业生产服务的生产管理用房、农资仓库、农机(具)库房、晒(堆)场等临时配套设施用地,均可作为设施农用地办理手续,不纳入农用地转用范围,不占建设用地指标。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临时性配套设施用地实行规模控制,凡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期限5年以上并签订流转合同、经营面积100亩以上的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现代农场、农业企业等农业生产经营者,允许在其流转土地范围内按流转面积3—5‰比例使用。设施农用地由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审批,报市级国土资源部门备案。县(市、区)在安排省、市切块下达的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时,对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工项目等用地要给予倾斜。

五、园区管理

(一)现代农业园区创建实行申报制。按照“一次规划、分项实施、逐年建设、滚动发展”的方式,各县(市、区)政府根据辖区内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总体布局,分类确定现代农业综合区、主导产业示范区和特色农业精品园建设目标,组织编制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由建设业主提出申请,逐级进行申报。

(二)规范申报程序。综合区规划由县(市、区)政府组织编制、评审,经市政府审核,上报省级有关部门审批;主导产业示范区和特色农业精品园实施方案由县(市、区)政府授权园区主管部门组织编制上报,由市园区办组织评审,报市政府审批,并报省级有关部门备案。

(三)强化绩效评估。现代农业园区创建工作实行动态管理,按照省定的建设标准和工作要求,市园区办每年对计划实施情况进行考核验收和动态评估,凡是年度考核未完成计划的,取消创建和评优资格,次年起不再享受相应扶持政策。

(四)创新经营机制。为整体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强化园区的项目实施、公共基础建设和建后管护,各地要积极探索政府支持、市场化运作的园区建设和管理模式。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参照工业园区管理模式,建立综合管理和服务机构。

六、组织领导

(一)建立健全工作机构。市政府建立由分管领导为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全市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组织协调、规划审核和政策制定。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承担领导小组日常工作和园区综合管理职能,办公室设在市农业局。各县(市、区)要建立由政府领导牵头的园区建设领导机构或议事协调机构,及时研究和协调现代园区建设的重大问题。要充分发挥市、县两级园区办的日常管理和指导作用,进一步加强力量,落实专项工作经费,为园区办开展工作创造条件。

农业园区规划建设方案篇8

关键词:休闲农业;景观;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城乡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观光休闲农业在我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相继出现了多种组织形式。人们对大自然的渴望促进了休闲农业园区的出现和存在,改变了传统农业仅专注于土地本身的大耕作农业的单一经营思想,客观地促进了旅游业和服务业的开发,有效地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休闲农业园区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各地区已经自发兴建了一批生态庄园,相继开展了观光休闲活动,利用田舍、果品以及临近的自然风光风光,吸引众多城市游客,“吃农家饭、品农家菜、住农家屋、娱农家乐、购农家物”,丰富了市民们的民俗体验需求,并取得了一定效益,展示了观光农业的强大生命力。

但在观光休闲农业发展形势喜人的同时,园区规划建设却存在着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一方面,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规划现状甚忧,缺乏规划的技术规范和理论指导,各单位规划和成果内容五花八门,而且各自为政,项目单一,不能形成园区完整的旅游系统,不能充分挖掘当地的旅游资源。另一方面,观光休闲农业园区缺乏系统的景观规划设计,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差,园区景观建设杂乱无章,其“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的环境常常让游人乘兴而来,败兴而归。鉴于此,为使休闲农业园区的规划建设更加健康、持续、稳定地发展,对我国各地区休闲农业园景观的规划设计事在必行。

二、景观规划的程序和内容

(1)基础资料收集和分析

主要包括园区所在区域的农业发展状况,园区所在地的自然条件(包括气候、日照、水文、降雨量、土壤条件,地形地貌、环境污染程度、不同地块的肥沃程度),交通条件(园区周边环境状况及旅游资源),社会人口现状,经济现状,已有的相关的规划成果,现场踏勘工作所获得的现状资料。

(2)目标定位

确定规划目标,以目标为导向进行规划;确定园区的性质与规模、主要功能与发展方向;在景观规划过程中对目标作出讨论并进一步提炼。

(3)园区发展战略

在调查——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对园区自身的特点作出正确的评估后,提出园区发展战略;确定实现园区发展目标的途径;挖掘出提高农业观光休闲的市场潜力。

(4)园区产业布局

确定农业产业在园区中的基础地位,规划在围绕农作物良种繁育、生物高新技术、蔬菜与花卉、畜禽水产养殖、农产品加工等产业的同时,提高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等第三产业在园区景观规划中的决定作用。园区产业布局必须符合农业生产和旅游服务的要求。

(5)园区功能布局

园区功能布局要与产业布局结合,充分考虑游客观光休闲的要求,确定功能区,划定接待服务区、农产品示范区、观光采摘区、生产区范围,完成园区功能布局图。

(6)园区土地利用规划。

合理确定园林绿地、建筑、道路、广场、农业生产用地等各项用地的布局,确定各项用地的大小与范围,并绘制用地平衡表。对不同土地类型的各个地块作出适宜性评价,达到农业土地的最合理化利用,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7)景观系统规划设计

景观系统规划设计更强调对园区土地利用的叠加和综合,通过对物质环境的布局,设想出园区景观空间结构的变化和重要节点的景观意想。包括基础服务设施规划,游憩空间规划,植物景观配置规划,道路系统规划,水电设施规划。

(8)解说系统规划设计

解说系统规划设计内容包括软件部分(导游员、解说员、咨询服务等具有能动性的解说)和硬件部分(导游图、导游画册、牌示、录像带、幻灯片、语音解说、资料展示栏柜等多种表现形式)两部分,其中牌示是最主要的表达方式。完善解说系统规划设计,向旅游者进行科普教育,增加游客对悠久的农耕文化和丰富的自然资源的知识,如生态系统、农作物品种、文化景观以及与其相关的人类

活动的了解。

(9)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实施

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实施是景观系统规划设计的进一步细化,是对总体方案做的进一步修改和补充,并对重要景观节点进行详细设计。完成园路、广场、水池、树林、灌木丛、花卉、山石、园林小品等景观要素的平面布局图。在完成重要景观节点详细设计的基础上,着手进行施工设计。

(10)评价

结合园区原有现状分析,对景观规划设计的过程和实施工出评价。主要包括规划设计方案的适用性评价,客源市场分析与预测、投资与风险评价,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经济效益分析与评价,社会效益分析与评价。

(11)管理

建立职能完善、灵活高效的管理机制,以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建立符合现代化企业制度要求的开发运营体制,可采取“公司+农户+经济合作组织”的经营管理模式。

(12)规划成果

规划成果在形式上包括: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本(含汇报演示文本)、图集,基础资料汇编;从内容上讲涵盖:园区社会及自然条件现状分析,园区发展战略与目标定位,项目建设指导思想及原则,园区空间布局,园区土地利用,园区功能分区及景观意向,园区环境保障机制,园区游憩系统布置,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实施方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评价、组织与经营管理。

三、休闲农业园资源开发项目与创意

休闲农业园旅游资源的开发创意是根据不同的人群设计不同的休闲观光形式,侧重点不同,针对的人群也就不同。

(1)生态回归游——城市市民

以园区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来满足久居城镇的居民渴望回归自然、融于自然,享受大自然的恬静和安详,放松疲惫的身心。

(2)观光采摘游——城镇居民

因其独特的资源优势开展果品及其他农作物采摘,园林式的园区旖旎风光,开都市观光休闲活动之先河,让游客不采摘也丰收。

(3)休闲度假游——白领阶层、外企员工、时尚青年。

开发生产草坪,结合园区里的度假别墅,配备常见的运动设施。临水游憩区则能满足都市人的亲水、戏水的渴望。

(4)民俗体验游——外国游客、城市家庭、中小学生

介入周围农庄,利用农村特色地域文化和民俗习惯,鼓励当地农民开设特色农家旅舍,“吃农家粗粮,干农家细活,享乡村陶然之乐”。

(5)会议考察游——专家学者、各种大小型会议

适当利用园区办公会议室召开行业内小型会议,远期建设办公区外的会议度假园。

(6)购物旅游——水果爱好者、园艺爱好者

吸引游客慕名而来,购买各种农产品、果的加工品、各种果木制品以及果树盆景。

(7)节庆文化游——城市及周边居民、投资商、分销商

开展多种节庆活动,例如:植树节、花卉观赏节、梨花会、风筝节等活动项目。

(8)苗圃观光游——市民、青少年

利用乡村优美的生态环境,进行青少年林业生态教育,达到寓教于乐。

(9)科普实习探索游——青年学生

利用优质农业资源基地开展科技观光,以展示现代化的种植栽培技术、园艺,充分展示科学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

结束语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变得越来越大,建筑物越来越多,楼层越来越高,人们离土地越来越远,离自然越来越远,在快速发展的城市中,人们似乎没有时间仰望蓝天,没有时间亲近草地。人们渴望回归自然,渴望与家人一起体验生活,休闲农业园的产生正好满足了人们的这一需要。在休闲农业园的规划过程中要切实从实际出发,结合地方条件,将地方优势最大化,完好的体现出他的乡土气息,才能让辛苦奔波的人们有一种放松感,沉淀感。

参考文献

[1]马杰,肖莉.陕西关中地区乡村旅游组织规划浅析[J].山西建筑,2009,35(21):28-29.

农业园区规划建设方案篇9

摘要:德州“两区同建”为中国城市化转型提供了范例。它启迪我们:新型城镇化应该在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有效解决当前越来越难以忍受的“城市病”;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应该用足用好“小城镇、大战略”,促进“三农”现代化,缩小而不是扩大城乡和工农差距;新型城镇化应当考虑打破国家垄断土地一级市场,从根本上化解日渐凸显的、由征地、拆迁等诱发的社会冲突;新型城镇化应当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乡政村治”格局的前提下,高度重视经济社会制度配套改革和创新。

关键词:两区同建;经济转型;新型城镇化

中图分类号:F29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07(2014)01―0006―07

前言

中共十提出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无疑是扩大内需、撬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强大引擎,同时标志着中国城市化转型。问题在于新型城镇化在撬动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同时,如何化解下列三大突出问题:其一,大城市越建越大,堵、霾、涝等“城市病”越来越挑战人们的忍受极限,城市管理中的矛盾和冲突越来越突出;其二,建设用地需求日益旺盛,但土地资源日益稀缺,由征地、拆迁诱发的社会冲突甚至对抗越来越难以化解;其三,农业、农村和农民现代化,与工业化、城市化的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进一步扩大。新型城镇化如果不能有效解决上述矛盾,我们就没有完成城市化转型,所谓新型城镇化只不过是“穿新鞋、走老路”。

“两区同建”,是山东省德州市(注释专栏1)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概括为:以农村城镇化为重点,以农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转变、就地就近市民化为路径,同步推进农村产业园区和新社区建设,并纳入全市城镇化体系来规划和管理,追求全域农业产业化、工业现代化、社区城镇化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的目标。德州“两区同建”的实践,为我们走出上述困境,破解新型城镇化难题提供了先行试验和示范。

注释专栏1:德州市基本情况

德州市位于山东省西北部,黄河下游北侧,距首都北京320公里。境内东西宽200公里,南北长175公里,总面积lo356平方公里,占山东省总面积的7.55%。德州市为黄河冲积平原,全市地貌大体分三类:一是高地类,由河流、河床沉积而成,占土地总面积的34.3%;二是坡地类,由黄泛漫流沉积而成,占总土地面积的52.1%;三是洼地类,占13.6%。德州市辖德城区、乐陵市、禹城市、临邑县、平原县,夏津县、武城县、庆云县、宁津县、陵县、齐河县11县(市、区)和德州经济开发区、德州运河经济开发区两派出机构。2012年年末户籍总人口577.5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00.38万人,非农业人口177.14万人。

一、把“两区同建”作为全域工业化、

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

推进的大战略

德州“两区同建”缘起于2007年宁津县柴胡店镇东崔村等5个村农民自发的实验(注释专栏2)。

注释专栏2:东崔等5村“两区同建”的自发实验

东崔村原来是个只有460人的小村,10多年前村党支部带领全村农民建起蔬菜大棚,办了蔬菜批发市场,农民和村集体都富起来了,村里通了自来水,修了柏油路。周围4个村都非常羡慕,主动要求与东崔村合并。经过努力,5个村合并成一个有2600多人口的大社区;同时共同发展蔬菜大棚和批发市场。第二年,这个社区人均增收2000多元;自来水、柏油路也覆盖了社区。村行政开支由原来的11万元降到了4万元。农民增收了,集体变富了,村庄办成社区了,农民变成了蔬菜产业园的工人,一些在外打工的农民也纷纷“凤还巢”了。干部群众皆大欢喜,决心按这条路子走下去。

德州市委、市人民政府经过反复研究认为:东崔村“两区同建”的做法,顺应了国家扩大内需、确保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战略需要,契合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总要求,找到了加快推进农区城镇化、农业产业现代化的新路子。2009年,决定将东崔村“两区同建”的做法上升为全市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的大战略。他们的做法是:

1.发展战略“三步走”。2009年上半年出台《中共德州市委德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全市村庄合并和农村社区建设的意见》(德发(2009)第8号文),进行了全而部署。德州市委、市政府提出10~15年时问,逐步完成“把农村社区和产业园区纳入城镇化体系来规划、建设和管理”的任务。第一步,科学规划,2009年下半年至2010年上半年,德州市抓住全市土地利用规划编修、城乡建设规划编修的契机,编制了“德州市新型城镇体系建设规划”;第二步,展开“传统村落整治与提升”、“行政区合并及‘两区同建’”;第三步,逐步理顺全域城镇化管理体系,重点是县、乡镇、社区和自治村的管理体系。

2。发展布局“全域城镇化”。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编制全市中心城市、次中心城镇(县城关镇和中心镇)、小城镇(其他建制镇和乡政府所在地)和小集镇(村级社区和产业园区)四级城镇发展规划体系,把中心城市的龙头作用、次中心城镇的纽带作用和小城镇与小集镇的基础作用串联成一个全域城镇化、功能互补的体系。其中:德州市级规划包含1个德州中心主城区、10个次中心城市(县城)、36个中心镇、710个小集镇(农村社区)和1538个农村产业园区。各县(市、区)编制了县域城镇化建设规划,比如:齐河县编制了“三区连体(县经济开发区、黄河国际生态城、县主城区),四同推进(潘店煤电化工产业园区、齐河济南特别t业同区、华店民营创业园区、矿区工业园区),五镇支撑(中心城镇)、60个大型社区”遍布的全域城镇化规划,让全县50万农民全部住进新区,实现全域城镇化;陵县依托德州市“四纵三横”路网规划,把国道、省道沿线的糜镇作为陵县次中心,把徽王、郑家寨、神头三镇作为县域中心镇,再沿交通干线布局50个大型农村社区,形成了以县城为龙头、中心镇为纽带、农村大型社区为基础县域城镇化体系(县域城镇化、农村社区和园区规划一张图)。

3.推进策略“多型”并举,因地制宜,采用多种推进模式。

4.多种、多级规划相互衔接,把区域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及城镇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公路建没规划等多种类型的专项规划,以及市、县、乡、村四级规划衔接成一个整体,同时强调规划法规的约束作用。

按照上述规划建设,截止到2013年8月底,德州市已将8319个行政村合并为3070个,经过选举产生了新的村民委员会。在此基础上,将3070个行政村规划为710个社区。目前已建成和在建的农村社区378个,20万农户住进了设施配套、生产生活便利、环境优美的集镇式新社区。与社区建设同步规划了农业、工业、商贸、文化旅游等各类园区1538个,已建成876个,30多万农民在产业园区就业。

“两区同建”撬动了德州市新一轮经济增长(表1)。地区总产值连续4年(2009~2012年)保持了近12%左右的高速、持续增长,近3年的财政总收入保持了20%以上的高增长;与此同时,市民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差距不断缩小,由2009年的2.6:1缩小为2012年的2.3:1。

二、整体推进,分类建设,着力于全域农村社区城镇化和产业现代化

德州市“两区同建”,按照中共十关于“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要求,整体推进、分类建设。典型案例(注释专栏3)告诉我们,德州“两区建设”有两个主要着力点:

(一)产业园区建设着力于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和现代产业体系

德州市按照集约、就近、就地原则和“四化同步发展”的思路,将工业商业大项目引进市(区、县)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次中心城市,较大的工业、商业和旅游项目引进中心镇和示范镇,农村社区(小集镇)以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为主,形成了三种类型的产业园区。

1.工商产业集聚园区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今年1~8月,德州市完成工业投资567.4亿元,技改投资3332.1亿元,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249家,初步构建成现代工业产业体系;投资260亿元建设东北商贸物流城,投资150亿元建设济铁物流园,初步形成了全市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同时开展区域合作,招商引资。目前,德州市已有311个大项目落地、341亿元资金到位。比如: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国节能环保集团、中国建材集团、中国国药集团、中铁物流总公司等集团公司的大项目,德州开发区袁桥社区的民丰工业园,禹城市中街道夏季社区的“四季青”蔬菜瓜果批发市场等,促进了“城中村”、“城郊村”工商产业园区建设。

2.特色农产品产业园区着力于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如陵县陵城镇五里社区的日光温室法国西葫芦生产基地,齐河县刘桥乡洪州社区的绿都现代农业示范园,大黄乡大黄社区的食用菌规模产业园,禹城市安仁镇王子付社区和奶牛养殖产业园,市中街道鳌龙产业园的观光采摘区,温泉度假中心等。

3.现代粮食产业园区着力于高产、稳产和示范方的建设。比如陵县15万亩整建制小麦高产示范方(经山东农业厅专家组测产,2013年小麦亩均产量636.8公斤,实打为551.8公斤)总产量达到10.71亿斤,比上年增长0.54%,实现了全县夏粮“十一年增”。

(二)依托产业园区,建设方便农民生产、生活的农村新社区

与不同类型的农村产业园区相适应,建成的农村社区也分为三种类型:

1.“城中村”按城市社区规划建设,住宅楼以高层和多层为主。如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袁桥社区。

2.乡(镇)政府驻地村、中心村及合并村等大型社区按照小城镇规划标准建设,住宅楼采用两种模式:其一,工商业型村域经济社区,采用“3+1”模式,即每栋楼四层,一层为工具间、车库或储藏室,其余三层安排住户,如齐河古城苑社区;其二,农业型村域经济社区,采用“2层独院”联体式民居,既方便农民生产生活,又形成联排街区,具备小城镇景观布局,如禹城王子付社区。

3.具有地域文化保护价值的传统村落,按照浙江经验进行修复整治,保持传统村落景观和乡土文明。

所有农村社区都按照“五化、八通、八有”的规划建设配套和服务设施。五化即硬化、绿化、亮化、净化、美化;八通即通水、通电、通暖、通气、通油路、通宽带、通电话、通有线电视;八有即有幼儿园、小学、敬老院、卫生室、警务室、超市、中心广场、社区服务中心。

注释专栏3:“两区同建”典型案例

案例1.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袁桥镇农村社区和产业园区。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部级经济开发区,总人口30万人,辖区面积320平方公里,目前的建成区面积50万平方公里。袁桥镇共有43个行政村,规划为3个万人大社区:(1)袁桥社区一期25栋多层,计10.1万平方米,2011年已有876户入住,袁桥社区二期已全部开工,建设64栋多层,18栋高层,共计63万平方米,64栋多层主体已经全部竣工,正在内部装修,预计2013年底能够入住。可安置任庄、碾子赵等9个村7000余人。(2)小刘社区一期22栋多层,计11.2万平方米。已完成拆迁勘探工作,清障面积830亩,小区建成后可安置19个村1万余人。(3)大王社区一期25栋多层,计9.8万平方米,主体已全部竣工,正在内部装修,预计2013年底可入住,可以安置1700余户。大王社区二期拆迁勘探完成,占地1040亩,可安置12个村1万余人居住。

袁桥镇产业园区17处,共占地1万5千亩。其色旅游园区3处,投资1.2亿元,建成占地330亩的民丰工业园一期,已全部投入使用。还有太阳能、生物科技、物流、空调等工业园区,都是一类产业园区。

案例2.陵县陵城镇五里社区和产业园区。五李社区由南李、前李、西李、王芽、后寺5个村合并而成,总计616户、2314人,耕地面积4000亩。社区建设总投资1.35亿元,占地总面积210亩,建筑总面积12。6万平方米,其中一期152栋两层独院民居,52栋商铺,建筑面积3.6万平方米,2011年底入住;二期62栋两层独院民居、11栋多层楼房,建筑面积9万平方米,2012年底入住;三期工程8栋多层楼房,10栋二层独院民居,2013年9月底达到入住条件。截至调查日(2013.9.24),5个村的农户已经全部入住,社区已拆除旧村房屋796座,复垦土地600亩。

五李社区位于陵城镇万亩蔬菜基地的核心区,是全国最大的日光温室法国西葫芦生产基地。以该基地为依托,社区已建成日光温室大棚1800个,户均2.5个,蔬菜年交易总量达到4万吨。社区通过“合作社+生产基地+批发市场”的运作模式,将大棚蔬菜生产直接推入市场一线,实现了产供销一条龙,保证了蔬菜生产的平稳快速发展。2012年社区蔬菜总产值达到5500余万元,年人均纯收入2万元。

案例3.齐河县刘桥乡洪州社区和洪州绿都现代农业示范园。刘桥乡洪州社区是联村迁建型社区,由23个村庄合并而成,总人口13469人。2010年3月开工建设,现已完成投资2亿元,建设二层连体复合住宅楼1166栋、商业楼202栋,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2011年8月,有7个村、5000人整体搬迁入住。社区配套建设了政务中心、学校、幼儿园、商业步行街、休闲广场、农贸市场、农机大院、污水处理厂等设施,居民不出社区就能享受到城里人的生活。

社区同步建设了1000亩的洪州绿都现代农业示范园,采用农民入股的方式成立了农业合作社,实行“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生产形式,吸纳400余名群众在园区就业。目前,旧村拆除复垦完毕,建设了千亩核桃园,是仝省土地增减挂钩政策示范社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社区。

案例4.齐河县大黄乡食用菌规模产业园。该园是与大黄社区配套建设的园区,规划占地1100亩,总投资10亿元。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运作模式,以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康瑞食用菌有限公司为龙头,带动中小企业,辐射广大农户。目前,已落户企业13家。全部达产后,年可栽培食用菌760万平方米,日产食用菌30吨,产值3.2亿元,安置劳动力5000余人。产业园已初步形成集食用菌产品研发、栽培、加工、销售、废旧菌包处理为一体的高端农业循环体系。随着园区规模的不断扩大,大黄食用茵规模产业园将成为长江以北规模最大、技术最成熟的层架式、智能化金针菇栽培基地。

案例5.禹城市安仁镇王子付社区和奶牛养殖产业园区。王子什社区合并了王子付、食盒杨、小卢、义合王、颜坊、高老吾、周庄、三里、大付、碾子刘、俭刘、小付、隋庄、于孟等14个村,共1276户,4843人,耕地9715亩。社区规划占地700亩,共建楼房1200套,安置社区农户1200户、4850人。已完一期102套,120户入住。二期建设二层带小院楼房100套,已全部完成内外装饰,正在进行配套设施建设,计划2013年11月底全部完工,达到入住条件。二期搬迁入住后,可完成拆旧区面积236.25亩,安置区面积155.55亩,增加耕地面积74.4亩。

社区配套建设了王子付奶牛养殖产业园区和舜禹生态果蔬采摘园。其中奶牛养殖产业园区占地面积约220亩,现有奶牛养殖户75家,奶牛存栏量达3000头,主要从事奶牛养殖和鲜奶销售。在经营管理上采取统一建设标准、统一疫病防治、统一技术指寻、统一青贮氨化、统一购销服务、分尸饲养管理的“五统一分”管理模式。2012年以来,王子付奶牛养殖产业园区在原来的基础上又投资5000万元对园区进行提档升级和扩建。扩建完成后预计年产值1500万元,仅王子付牛养殖产业园就可转移农村劳动力300余人。

案例6.禹城市市中街道夏季社区和“四季青”蔬菜瓜果批发市场。夏季社区由夏季、范庄、三义庙、路庄、朱庄、王桥、大魏、小魏、王先9个村合并而成,总人口4587人,耕地面积5800亩,其中蔬菜面积3190亩。夏季社区属政府主导集中建设模式。社区规划占地305亩,建筑面积18.3万平方米,住宅17.2万平方米,可安置村民800户。住宅楼采用“3+1”模式建设(一层为车库存放农机具,上面三层安排住户),配套布置了社区服务中心、孤寡老人公寓、幼儿园、超市、医疗、治安等设施,并规划设计了大型农机具、生产资料停放储存区域,充分满足农村社区的生产和生活需要。

该社区依托城郊的区位优势,投资600万元,建成了“四季青”蔬菜瓜果批发市场,日均交易量700吨,成为禹城周边最大的蔬菜集散地。

三、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基层自治制度,化解农区

城镇化中的难题

(一)市场运作、社会帮扶、政府支持,多渠道筹集“两区同建”资金

德州市经过测算,在农村新社区建设一套150平方米的楼房,需要投入15万元左右,以当前农民收入水平,拿出这么多钱新建家园不现实;同时,要在每一个社区建设1个或若干个产业园区,无论基层财政、村社集体都无力承担建设的巨额投资。如何在不增加农户、村集体和基层财政负担和压力的前提下,确保农村社区和产业园区建设顺利推进,解决资金问题就成了“重中之重”。德州市采取“市场运作、社会帮扶、政府支持”方式,多渠道筹集“两区同建”资金。

1.争取金融部门支持,充分发挥其融资主渠道作用。比如:禹城市内各级金融部门共融资3.7亿元用于“两区同建”。

2.成立投融资担保公司、村镇银行和民间资本管理公司,动员社会资本参与“两区同建”。比如:2013年1~7月,齐河县通过上述办法,动员全社会融资185亿元用于“两区同建”;为了规范“两区同建”资金筹集、使用和管理,齐河县政府出台《新农村建设融资管理办法》、《农村社区建设专项资金管理使用办法》等文件。

3.引导企业参与“两区同建”。德州市引导企业投资农村社区和产业园区建设。比如:齐河县引导山东坤河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投资2亿元,与祝阿镇古城苑社区共建,形成“村企共建”模式;禹城市Bt模式,先由企业融资建设,政府再完全回购,采用这种方式建设了油坊社区、张庄社区,建设规模达到14万平方米;齐河县以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康瑞食用菌有限公司为龙头,带动中小企业共13家落户,投资10亿元建设大黄乡食用菌规模产业园。

4.整合各类资金聚焦“两区同建”。德州市将农村危房改造、土地整理、水利建设等政策性资金“打包”集中用于农村社区和产业园区建设。禹城市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形成合力”原则整合土地整理项目资金,集中了12亿元资金用于两区同建。陵县五李社区还探索出政府扶持、市场化运作、社会帮扶、农民自筹、驻村工作组援助“五位一体”融资模式。五李社区建筑总面积12.6万平方米,总投资1.35亿元,分别来源于县政府的水利、林业部门无偿援助社区管网等配套设施和花草苗木,德州市市直机关驻村工作组协调资金700多万元,陵城镇政府减免税收和以奖代补800多万元,利用村集体留用土地建设商住楼可盈利600多万元,再将其盈利用于社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入住农户按照建筑成本价购房。

5.“城乡建设用地增加挂钩”过程中,政府获得的土地增值收益专项用于“两区同建”。

(二)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化解城镇化进程中错综复杂的土地矛盾

“两区同建”最难处理的是农村土地利用、使用关系。德州市的经验是:

1.按照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总要求,用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政策法规,在扩大经营规模的同时,依法维护农民承包土地权益。目前,德州市采用转包、出租、入股、合作社经营等方式,流转土地150万亩,占承包耕地面积的16%,无论采用何种流转方式,都要确保农民承包土地收益权略高于分散经营收入。通过流转,全市培养规模种粮户288户,其中规模在50亩以上的245户,规模在300亩以上的43户,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正逐步形成。

2.合理补偿,确保农民宅基地使用权落到实处。德州市对农民宅基地处置方式:一是旧村拆迁,农民搬入新社区置换出的土地复垦为耕地,经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验收后每亩给予13~15万元补偿,其中50%用于旧村拆迁和新社区公共设施及配套建设,509,6由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按比例分配,一般情况下,每农户可获得6万元左右(如齐河县)补偿用于购房。

3.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宅基地拆迁复垦的土地,由村集体经济组织统一经营或对外招标发包,作为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入,用于维持村级组织运转和村域基本公共服务。比如,到今年底,陵县将有30%的农村社区年集体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村集体收入达到3万元以上。该县神头镇纪家社区用复垦的350亩土地建立了良种培育基地,社区集体收入达到70多万元/年;陵城镇王芽村旧村复垦后新增200亩土地,由村集体转包给农户种植(大棚)蔬菜,村集体收入20万元/年。

4.利用国家“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置换出来的部分土地指标由全市统筹,用于市域工业化、城镇化建设。

(三)坚持和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理顺农村基层治理结构。提升农村社区公共服务水平

合并行政村、建设农村社区,对坚持和完善农村“乡政村治”格局提出了新要求。德州的做法是:

1.行政村合并,村集体经济组织暂缓合并,土地所有权及使用关系坚守以原村民小组的边界。目前,全市8319个行政村已经合并为3070个,但农业局经管统计的村集体经济组织仍然为8319个。条件成熟时,采取多种方式逐步理顺行政村域原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关系。

2.合并后的行政村,按照德州市委、市政府“凡合必选”的规定,重新进行换届选举。农民十分关心未来的生产、生活,因此表现出极大热情,踊跃参加选举,许多外出打工的农民也纷纷回家投票,全市共有190万村民参加了选举,社区选民参选率达85%。

3.成立社区党组织和管理组织,社区党组织按照关于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有关规定设立和建设,社区管理组织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相关要求建设。比如齐河县探索的社区党组织、自治组织、经济组织、服务组织、监督组织“五位一体”管理体系和模式。下一步,德州市将进一步理顺乡级政府、社区和行政村之间的关系并建立新的管理体制和机制。

4.探索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社区公共服务体系组合体制和机制。比如各社区都建立了社区服务大厅,德州市政府提出“社区六进”把市县政府的服务下沉和延伸到农村社区,在农村社区形成了农资供应、农机服务、农产品销售服务、金融和邮政服务、计生和民政救助、消防和警务服务、物业管理、大型超市等生产性、公益性、市场有机结合的整体。

四、结语

德州“两区同建”适应并满足了农民及其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日益增长的改善农民和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转变生产、生活方式的需要,把农村生活消费拓展为农村社区集体的消费需求。按德州经验测算,新社区建房综合投资每户平均约需20万元,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每个社区约1000万元,假设中国约60万行政村、2.5亿农户中的1/3参与农村新社区建设,中国农户住房建设需要约17万亿元的投资,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则需要2万亿元投资,两项合计19万亿元。如果按照20年左右的时间规划和建设,每年筹集并保持约1万亿元的投入,这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无疑是拉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强大动力。

但是,如果不尽快完成城市化转型,不解决本文开篇所指出的三大突出问题,新型城镇化就没有“破题”。德州的实践迫使我们反思:以农民工及其家属和子女进城定居、转变为市民的城市化道路究竟还能走多远?农村改革35年来,进城农民工已经达到2.6亿人,有的经历了“两代人”代际传承,“农民工”的帽子仍未摘掉,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仍然在流动,出现了社会学家陆学艺先生所说的“流动的社会”。难道我们的专家、学者和政府真有招数使他们市民化?除非农民工赚足够多的钱,有足够大的勇气放弃农村土地及住宅。因此,城市化不能仅仅理解为让大量农民进城。新型城镇化应该理解为:农民生产、生活及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方式和水平的市民化,是进城?还是就地、就近市民化,由农民自由选择,由县域和村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来决定。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不能紧紧盯住农民的“户口簿”,而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关心进城农民的财产权退出(农村集体)和进入城市社区的问题。

德州“两区同建”为中国城市化转型提供了范例。它启迪我们:新型城镇化应该在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有效解决当前越来越难以忍受的“城市病”;新型城镇化用足用好“小城镇、大战略”,不断促进农业、农村和农民现代化,缩小而不是扩大城乡和工农差距;新型城镇化应当考虑打破国家垄断土地一级市场,让农民集体建设用地不经过国家征收直接用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从根本上化解日渐凸显的、由征地、拆迁等诱发的社会冲突;新型城镇化应当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乡政村治”格局的前提下,高度重视经济社会制度配套改革和创新,以应对经济社会结构变化对城乡治理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eB/oL].[2008-10-19]..

[2]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2013-11-12].http:∥/jrzg/2013-11-15/content2528179.htm.

农业园区规划建设方案篇10

  XX年1—9月,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各级各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某某乡党委、政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推进农村工业化进程、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为重点,以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平安某某”创建为保障,全乡呈现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的良好势头。

  ——农村经济运行态势良好。1—9月,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实现24609万元,占年度计划的72%,其中:第一产业(农、牧、渔)实现收入9985万元,第二产业实现收入6742万元,第三产业实现收入561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2838元,占年计划的70.95%,同比增10%。平均外出劳动力6500人,人均收入2200元,实现劳务收入1454万元,同比增20%。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61万元,占年度计划数490万元的53.3%。

  ——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坚持“四稳五抓”,即稳定粮食、仔猪、水生蔬菜和水果、水产品数量和产量,重点抓好家禽养殖、奶牛养殖、花卉种植、旱地蔬菜、休闲经济五大优势产业的发展。种植优质稻20750亩,引进13个优质稻新品种进行试验示范,完成了XX亩水稻多样性试验,机耕21108亩,机耙18536亩。种植水生蔬菜2600亩,新植桑园400亩,花卉50亩。牛奶总产742.89吨,生猪出栏37394头,仔猪出栏83154头,家禽出栏25.3万只,禽蛋总产468.27吨,渔业养殖水面3784亩。成立了小坝圩种草养鹅协会。完成人工经济造林51亩,四旁义务植树10万株,实施天保管护面积9200亩,退耕还林地管护3102亩,建沼气池46口,占全年任务数150口的30%。省级“生态乡”创建顺利通过验收。

  ——农业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上半年全乡计划工程80件,实际完成80件。其中水毁工程修复1件,支砌灌溉和泄洪沟渠34件改造灌溉闸20件,加高培厚及清淤25件,累计完成工程量40.13万立方米,投劳78.96万个,投资462.3万元,改善灌溉面积0.7万亩,除涝面积0.3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0.6平方公里,改造中低产田0.6万亩。农业综合开发石喇大圩中低产田改造项目总投资400万元,共建成排灌沟渠25条,总长10.466公里,机耕道22条,总长8.789公里,泥结石路面35415.8平方米,安装闸门120道,顺利通过区级验收。

  ——在建项目进展较快。俊创免烧砖厂、闽南建材城pVC管材厂已进入生产阶段;豆制品厂现已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量的30%,预计10月底可投入生产;诺特汽车零配件建设项目已完成地基回填工程量的50%,计划XX年年2月投入生产运营;某某生态旅游文化城已完成基础工程量的40%,预计XX年年8月可投入使用;投资1500万元的“金江小镇”商住楼综合开发项目已完成主体工程的60%,预计XX年年2月竣工,工业园区建设步伐快、后劲足。

  ——重点工作进展顺利。围绕“123456”工作思路,即围绕“一个目标”(用3—5年时间达到全乡农民人均经济总收入万元以上、人均经济纯收入5000元以上),开发“两大园区”(金江生态园区和东沿高效农业园区),实施“三大工程”(“三培育”、“三培养”和农民素质教育工程),坚持“四稳”(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和总产量、稳定仔猪和生猪产量、稳定水生蔬菜和水果产量、稳定水产品生产),突出“五抓”(抓家禽养殖、奶牛养殖、花卉种植、旱地蔬菜、休闲经济),强化“六项投入”,认真制定了全乡“农民万元增收计划”,并顺利通过区级验收。金江路二期工程房屋拆迁和新村安置工作进展顺利。截止9月底,牛街一组安置拆迁户37户,目前已完成地基层铺垫、碾压、夯实等工作,正转入上层的基础施工。牛街三组规划新村建房161套,现已完成80套房屋的地基基础,预计10月底可全部竣工。余家屯五组目前正在落实拆迁户的新村安置地点。牛街五组曲鸡路葫芦口段现正进行房屋拆迁。完成了金江生态园、鸡街集镇道路和庄家圩村委会社会主义新农村“省部共建联系村”建设总体规划,精心绘制了11个村民小组新农村规划,占全年计划数的70%。完成了冯家圩村民小组560余间拟拆迁房屋产权评估工作,计划统一建盖砖混结构房屋400余套。

  ——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结合“两校进村”和“群英计划”的实施,组织开展了104场专题培训,培训党员群众达5210人次。开展新型农民培训300学时,112名农户取得了绿色证书。加大教育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投资40万元完成了四圩学校的改扩建工程,投资20余万元改善了新发小学的办学条件。今年曲一中上线43人,再创某某教育史上新的辉煌。农村有线电视网络建设稳步发展,广播、有线电视故障修复率100%,广电宽带改网用户1200户。制止各种违法占地行为70余起,完成了金江路第五期小宗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前期准备工作。出生人口299人,占全年计划516人的57.9%,计划生育率达100%,办领农业人口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91对,超额完成了区定任务。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极大改善。疫苗运转4次,卡介苗单项接种率100%,糖丸疫苗99.3%,百白破99.3%,麻疹疫苗99.7%,乙肝疫苗97.7%,出生儿童建卡率100%,建证率100%。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进展良好。对500余名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展了技能培训,有效转移劳动力620余人,对全乡53家用工单位进行了劳动执法年审,切实维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救助贫困户445户,1511人次,发放救济金65000元,发放152名优抚人员生活补助96996元,对全乡白内障患者进行了筛查,投入资金38.5万元实施扶贫安居危房改造110户。共3页,当前第1页1

  ——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实施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重点,着力提高群众素质。积极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组织群众性文艺演出50场,成功举办了第二届农民文艺汇演。完成了4个村委会、11个村民小组老年人活动室建设,组建了40余支文艺演出队,6支健身球队。超额完成了“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任务,现已建好农家便利店9个,农资店8个。结合“三村四化”的实施,以“硬化、净化、绿化、美化”为抓手,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1—9月,全乡硬化路面39.96km(其中水泥路面28.26km),灭私厕905个,建设公厕24个,节能灶建设775个,改圈731个,实行人畜分居,清理“三堆”1025堆,粉刷墙面29520平方米,村内绿化7260平方米,新安装路灯160盏,新建垃圾池21个,文化广场一块,群众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民主法制不断健全。组织人大代表对乡政府所属部门进行了3次执法检查和1次规模较大的视察活动。办理人大代表议案36件,办理率100%,其中面商28件,占77.8%,满意34件,占94.4%。已依法办结15件,有19件正在办理之中,其余2件已报区政府及相关部门,力争得到妥善处理。法制宣传和普法教育广泛开展,在10所村完小开展了普法讲座10场,开展各种道德和法制教育活动48次,受教育青少年6780余人次。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组织开展了为期20天的农村集体财务电算化管理培训,对村组集体债权、债务进行了全面清理,确定村组债务1319.75万元,债务823.41万元,加大农村合作基金会清欠力度,共收回借款本金及利息27.25万元,兑付各种代管资金5.4万余元。

  ——平安创建扎实有力。全乡刑事治安案件发案呈现“一升一降两提高”特点,即刑事发案率上升、治安案件发案率下降、刑事破案率提高、治安案件查处率提高)。共立刑事案件30件,破21件,破案率为70%。受理治安案件9件,查处9件,查处率为100%。与去年同期相比,刑事案件增加8件,上升36.4%,刑事破案率提高24.5%,治安案件减少4件,下降30.8%,治安案件查处率提高53.8%。共接到各类民事纠纷213件,调处203件,成功率达95%。接待群众来信来访及上级批转信访件36件,其中:乡信访办接待来访7件,上级批转18件,重访件11件,到乡7件,到区10件,到市5件,到省4件。

  二、下半年工作打算

  一是抓调整,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以“农民万元增收计划”的实施为载体,坚持“四稳五抓三培育”,完成东沿高效农业园区总体规划和马房生态园区总体规划。圆满完成今年的大春收割及小春种植工作,加大水改旱工作力度,重点启动庄家圩600亩水改旱项目建设。不断优化大龙花卉基地品种结构,提升种植技术,力争今年花卉基地扩展到500亩。以三牛乳业、鸭子奶牛公司、茂源种鸭繁殖孵化基地、方园珍禽养殖场为龙头,发挥小坝圩种草养鹅协会和四圩养鸭协会衔接市场与农户的纽带作用,积极协调,多方争取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扩大奶牛养殖规模,完成新发奶牛专业养殖小区、黄家圩商品鸭养殖基地和小坝圩养鹅基地建设,成立獭兔养殖协会,调动农户发展特种养殖的积极性,促进农民增收。

  二是抓招商,进一步增加工业经济比重。重点围绕金江生态园、牛街工业园区和庄家圩工业园区建设,狠抓项目跟踪落实,广辟招商引资渠道,年内力争启动牛街非公经济园区和废旧物资交易市场建设,引进产值5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3个;完成金江生态园余家屯辖区总体规划、平江街延长线总体规划,庄家圩工业园区力争再引进2个投资5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同时,巩固发展好金江小镇、锦苑丽泰生态村、茂源鸭苗孵化养殖基地、方园珍禽养殖场、三牛乳业、某某生态旅游文化城、预制构建厂、闽南建材城pVC管材厂、免烧砖厂、富力魔芋加工厂、诺特汽车零配件制造厂、豆制品厂等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和工业企业,壮大建筑建材业,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三是抓投入,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一是加大农田水利建设投入。进一步加强对水沟、涵闸、排灌站、机耕道路的改造,为农业生产提供有力的保障。二是加大乡村道路建设投入。重点实施葫芦口拆迁疏通工程,完成曲龙公路、大寺至朗目山草场道路、七号骨架建设的总体规划,做好曲朗路、下桂路、小潦路建设前期准备工作,加大乡村、村村和村内维护力度,解决群众行路难的问题。三是加大新村建设基础。完成牛街一、三组新农村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和余家屯五组拆迁农户新村安置工作。力争年底启动庄家圩一组迁村并点工程。完成余家圩村委会、牛街中心活动广场总体规划,积极动员和组织群众参与旧村改造、新村建设,以治理“脏、乱、差”为重点,加大环境整治力度,大力推广沼气池和节能改灶,实施生态乡建设,改善农民居住环境。

  四是抓协调,进一步推进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力争今年内启动中学运动场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加大“两校进村”和“群英计划”工作力度,提高农民群众的科技素养和致富本领。建立健全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推进农村合作医疗的开展,解决农民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认真落实独生子女“奖、优、免、补”政策,加大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办理力度,有效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加快村组文化室、老年活动中心的建设,充分利用文艺宣传队的演出活动,鼓励广大群众参与各种文艺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完成有线电视网络升级和技术改造,拓宽广大群众视野。围绕区域内转移与区域外转移相结合、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的思路做好劳动力输出转移工作,促进务农向务工转变。认真实施好农村“五保户供养、特困户大病医疗救助、贫困学生救助”工作,做好对弱势群体、“五保户”、困难户的帮扶,及时解决好他们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载体,继续开展“创十星户”活动,经常性地开展星级文明户”、“文明村组”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评活动,激励先进、鞭策后进,促进新农村建设走上规范化、制度化轨道。共3页,当前第2页2

  五是抓稳定,进一步加大平安创建工作力度。加强农村法制建设,增强农民的法制观念,提高农民依法行使权力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加强对非煤矿山、个私企业、道路交通、食品药品、民房火灾、学校、防洪度讯等方面安全生产的监管及检查、整治力度,消除各种不安全隐患,力争把损失减到最低点。积极开展法律援助,切实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高度重视和调处解决好农村因农民负担、土地承包、土地征用、移民搬迁、拖欠农民工工资、假劣农资等引发的利益矛盾纠纷,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进一步加强农村“三级联防、四级互动”的“打、防、控”体系建设,增强农村社会治安防范能力。广泛开展创建平安村组创建活动,力争实现乡村无重大恶性案件、无群体性上访事件的目标,创造农村安全祥和、农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

  六是抓监管,进一步做好财税工作。在强化税收监管,加大财税征管力度,做到应收尽收的同时,一方面要严格执行预算,严格预算支出,从严控制财政支出,实现收支平衡,确保人员经费足额发放和机构正常运转。另一方面,要正确各级各部门支持,积极开辟新的财源,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财政收入稳定增长。 

  某某区某某乡政府   

  二oo六年九月